输出缓冲ATM交换机的性能分析

输出缓冲ATM交换机的性能分析

一、输出缓冲ATM交换机的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06)在《高可靠星载ATM交换机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星上环境非常恶劣,为了保证星载交换机能可靠、稳定地运行必须对其进行可靠性设计。针对星上环境的恶劣性,本文对高可靠星载ATM交换机的可靠性保证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星载ATM交换机的低功耗要求和星载应用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交换模型,并对此模型的可靠性设计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基于此模型的高可靠星载ATM交换机的一个比较系统的容错方案,是星载交换机可靠性设计的一次尝试。作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参与了一款高可靠星载ATM交换机的设计和实现,并对系统的交换及容错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指出了限制系统交换性能的主要原因和影响系统可靠度的关键部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对今后的ATM交换机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陈永利[2](2006)在《ATM交换机缓冲系统队列长度分析》文中指出许多通信业务可以用类似于用户/服务器的业务模式(类C/S业务模式)来表达,因此有必要研究这种业务模式下的ATM交换机缓冲存储器策略。本文以计算机仿真的手段评估了四种典型缓冲结构的队列长度概率分布情况,进而比较了该业务模式下ATM交换机几种典型缓冲系统的性能。

郑军俊[3](2005)在《ATM交换机缓存策略的仿真建模和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异步转移模式(ATM)作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传递模式,具有高效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网络传输环境和不同的服务质量(QoS)要求,因而被广泛用于高速的骨干网中。ATM交换机的交换结构主要负责ATM信元在交换机中的缓存与转发,是ATM网络技术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性能与质量。缓存策略(buffering strategies)或称排队策略(queueing strategies)是ATM交换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影响信元在转发过程中的延迟和丢失,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由于ATM交换机缓存模型的复杂性,利用理论推导的方式无法满足不同的业务模型和缓存策略,因而更多的是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仿真已被公认为是继理论研究、实验技术之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第三种手段。本文在研究了排队模型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仿真的方法后,将其应用于ATM网络交换机的缓存策略中,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离散事件仿真原理,对ATM交换机的信元缓存系统进行了仿真建模,并对多种缓存策略和业务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 本文首先利用离散事件仿真原理对输出完全分隔缓存、输出完全共享缓存、输出混合缓存这三种基本的输出缓存策略进行了建模,给出了三种基本模型的信元到达和信元离开的仿真模块。并在均匀业务模型和突发业务模型下对三种基本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的数据与理论值相符合,分析结论也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复杂的缓存策略奠定了基础。 随后,本文针对动态门限策略模型进行了建模与分析。在多种缓存策略中,输出共享缓存因为其高效性和适中的复杂度而被广泛采用。在1998年Abhijit K.Choudhury和Ellen L.Hahne就提出了动态门限的概念,它是根据信元的排队长度动态的调整控制门限的一种策略。在近几年中,一些国外学者针对该动态门限策略提出了改进方案。本文在对原有的动态门限进行仿真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缓存器的平均队长来动态修正门限控制参数的自适应动态门限方案。通过仿真运行分析,表明本文的方案较原来的动态门限方案具有更强的自适应性和更低的信元丢失率。 最后,本文还对优先级业务进行了仿真建模分析。当今的宽带通信业务要求更宽的带宽和更高的速率,它将在网络中产生各种混合业务量(如多媒体通信)。这样就对交换机提出保证服务质量(QoS)的要求。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交换机的转发过程中考虑信

赵宇[4](2005)在《WATM缓冲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ATM技术(WATM)是一个正在发展且在多方面获得了重要应用的新技术,特别在军事领域发展更快。 WATM系统除了提供完成交换延迟所需要的缓冲外,还需要有另外的缓冲容量来满足信道的需求。巨大的缓存器容量成为制约WATM系统性能的重要的因素,也成为了研究WATM交换技术中的热点和难点。 论文的创新点反映在: 1.在充分研究ATM网络提供的服务类型,已有流量控制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每个通信节点进行流量控制的方案。 2.基于概率生成函数的方法,建立了多输入单输出的缓冲器模型;研究了多输入单输出缓冲器的工作状态,得到了WATM缓冲器容量的统计特性和传输延迟的统计特性,得到了缓冲区容量和信息延迟的概率生成函数表达式,获得了缓冲区容量和信息延迟的均值和方差。 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是:WATM缓冲区容量的平均值和信息延迟的平均值成正比。由于同样的通信质量下,WATM需要比ATM更多的缓冲器长度,因此在通信过程中,WATM会比ATM造成更大的信息延迟;换言之,在同样的缓冲器长度条件下,WATM的通信质量会比ATM的通信质量差。 第二个结论是:对分组服务时间服从不同分布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论证明,在相同条件下,几何分布所需的缓冲器的平均容量,缓冲器容量方差,及所造成的信息延迟的均值和延迟的方差均为最大;换言之,在相同条件下,对缓冲区容量和信息延迟而言,几何分布是最不利的分布。 3.基于概率生成函数的方法,建立了多输入单输出的缓冲器模型;由于模型不依赖于入队分组的状态分布,允许入队是相关的,突发的业务源可以是具有任意分布的马尔可夫链,因此适用的范围更宽广。获得了WATM的缓冲器系统容量的闭合解的表达式,对缓冲器容量均值及平均分组延迟也均给出了闭合解的表达式以及当缓冲器采用有限容量时缓冲器溢出的概率表达式。

毛珊[5](2004)在《支持QoS的ATM交换缓冲管理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TM技术是ITU-T定义的作为B-ISDN的交换技术,具有快速分组交换和统计复用技术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支持多种业务(如语音、图像、数据等)。ATM网络优于其它通信网络的一个显着特征是能够同时确保不同类型用户业务的服务质量(QoS)。ATM交换机内的缓冲器管理机制、信元丢失策略以及信元调度问题均属于OoS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们一直是ATM网络QoS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为了用更简洁、有效的机制支持对OoS的确保,本文开展了对ATM交换中能够支持多类型业务、公平并且容易实现的缓冲管理算法和信元丢弃策略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了ATM交换中缓冲管理机制和信元丢弃策略。通过对离散排队模型的分析,研究了输入缓冲、输出缓冲和共享缓冲的性能,从信元丢失率、吞吐量、时延和缓冲器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 研究了几种不同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针对几种支持多优先级信元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在均匀业务流和非均匀业务流下分别用计算机进行了算法仿真,从信元丢失率、时延、缓冲器利用率、公平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在继承部分共享和压出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分别在均匀业务流和非均匀业务流下,对该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和部分共享方案、压出方案进行了性能比较。 最后用VHDL语言在MAX+PLUSⅡ环境下仿真实现了提出的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

刘志新[6](2003)在《ABR业务流量拥塞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业务数字网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ATM网络已被国际电信联盟作为一项典型传输技术加以推广。在ATM网络中,信息的拥塞及丢失是影响网络业务服务质量的主要原因。其中ABR业务是唯一一种可采用反馈机制进行流量控制的业务(因此网络拥塞控制问题引起了广大控制和通信学者的关注),ABR业务流量的控制和管理问题近年来也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通讯网络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ATM网络拥塞控制研究对控制、通信而言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将控制理论引入到网络通讯中,解决可控流的拥塞控制问题。本文首先从ATM网络通信基础知识开始,介绍了ATM网络的基本原理,ABR业务的反馈机制,给出了ATM网络单瓶颈节点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将PID控制引入到网络控制当中,设计出适用于ATM网络模型的PID控制器,给出了保证系统闭环稳定的充分条件。进而利用前馈控制环节降低带宽波动对输出队列的影响。为消除队列输出饱和特性对控制器的影响,采用了虚队列机制,同时为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设置了速率提升因子和速率下降因子。在以上各种方法中,均能保证系统队列输出是稳定的。时延变化及带宽波动始终是影响系统稳定及动态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原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分别应用内模控制和Smith预估方法解决ABR业务拥塞控制问题,可以实现系统稳态无静差跟踪给定值,在网络可用带宽大幅波动的情况下,算法仍能保证输出队列长度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最后将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方法引入到网络拥塞控制之中。利用神经网络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实现对可用带宽的预测、对交换机队列模型的建模及用神经网络控制器实现队列控制。针对具有ARMA、FARIMA等不同特性的可用带宽时间序列,预测网络都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进行的PERICA算法、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公平算法都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胡根生[7](2003)在《排队系统在ATM通信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通信网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利用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外,利用排队论的结果对通信网的性能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加以改进,是通信网自身发展并提高利用效率和满足用户需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本篇论文研究排队系统在ATM通信网中的应用。 文中第二部分分析了ATM通信网虚通道连接中不同排队模型的性能。首先考虑带有两个优先权的M/M/s排队模型,通过对两个队列的状态转移方程的分析,给出了通信系统输入输出线上的稳态队长。其次研究带有两个优先权的N策略M/G/1排队模型,利用补充变量法对状态概率方程组进行分析,得出了此排队系统队长分布母函数及通信网缓冲器中的平均队长,并对不同优先权队列的进一步讨论,得出了不同优先权队列的队长分布母函数及稳态队长。讨论了带有启动和关闭时间的休假N策略MX/G/1排队模型中信元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平均队长。最后将一类开关输入过程的结果应用到通信网中,利用该模型的结果给出通信网各项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 第三部分对不同缓冲排队模型的ATM交换机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分别讨论了输入排队交换机、共享存储排队交换机及输出排队交换机的的性能。其中输入排队交换机中信元的输入采用扩展方法,共享存储排队交换机中信元的到达受到门限的限制,输出排队交换机中信元的到达和服务时间服从离散分布。文中通过对这三种排队模型交换机的分析,给出了不同排队模型交换机的吞吐率、信元的平均延时及缓冲器中平均等待信元数。 第四部分对通信网的组成作了描述,并讨论了一种两个节点模型的性能指标。

张新鹏,吴亚明,张文俊[8](2002)在《分布缓冲Banyan网ATM交换机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中处理信元缓冲的ATM交换机结构复杂、扩展性不好、不易保证高吞吐率 ,而由多级交换单元分布处理信元缓冲可克服这些缺点 .用 2× 2交换单元以Banyan网结构组成ATM交换机是较可行的方案 .为此计算了 2× 2输出缓冲ATM交换单元和 2× 2中央缓冲ATM交换单元的最大吞吐率、信元丢失率、平均时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整个ATM交换机的性能 .结果表明 ,中央缓冲方式的管理复杂度和存取速度要比输出缓冲方式高 ,但是在相同网络负荷和相同信元丢失率的条件下 ,中央缓冲方式所需的队列量要远小于输出缓冲方式所需的队列容量。另外 ,两者在相同网络负荷条件下的信元延迟是相同的 .

柏慧,段正华[9](2000)在《一种新型的ATM交换机的缓冲结构》文中研究表明比较了目前流行的各类交换机的缓冲结构及缓冲管理技术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缓冲结构 ,采用了旁路技术和共享缓冲技术 ,并对输出流量作了整形 .

舒斐,李欣,张顺颐[10](1999)在《ATM交换机中动态门限部分缓冲共享的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讨论了ATM 网络中基于部分缓冲共享的动态门限机制。当业务为泊松流,且信元分为高、低两种优先级时,对交换机的性能作了定量的分析,给出各种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动态门限机制比静态门限更能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信元丢失率;动态门限机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缓冲控制方式

二、输出缓冲ATM交换机的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出缓冲ATM交换机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可靠星载ATM交换机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课题背景
        1.1.1 ATM 技术在星载交换机的卫星通信领域中的应用优势
        1.1.2 星载环境的恶劣性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ATM 交换机的交换原理和交换结构
    2.1 ATM 交换原理
        2.1.1 ATM 交换机的组成
        2.1.2 ATM 交换机的信头翻译原理
        2.1.3 ATM 交换的要求
    2.2 基于缓冲器设置的ATM 交换结构分类
        2.2.1 输入缓冲队列式交换结构
        2.2.2 输出缓冲队列式交换结构
        2.2.3 中央缓冲队列式交换结构
        2.2.4 矩阵交叉缓冲队列式交换结构
    2.3 基于交换机制的ATM 交换结构分类
        2.3.1 共享存储器交换结构
        2.3.2 共享总线交换结构
        2.3.3 交叉开关交换结构
    2.4 本文采用的交换模型
第三章 SBM 交换模型的可靠性研究
    3.1 故障诊断与容错的基本技术
        3.1.1 故障模型
        3.1.2 故障诊断技术
        3.1.3 故障处理技术
    3.2 SBM 交换模型系统级可靠性设计
        3.2.1 可靠性理论概要
        3.2.2 常用备份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3.2.3 软硬件总体可靠性设计
    3.3 SBM 交换模型部件级可靠性设计
        3.3.1 存储器的可靠性设计
        3.3.2 SBM 模型容错模块的可靠性设计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SBM 模型的星载ATM 交换机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结构介绍
        4.1.1 系统概述
        4.1.2 总体设计
        4.1.3 CPU 模块设计
        4.1.4 通信模块设计
    4.2 ATM 交换功能设计
        4.2.1 ATM 输入输出接口卡设计
        4.2.2 数据缓冲机制的设计
    4.3 容错功能设计
        4.3.1 系统冗余设计
        4.3.2 检错、排错方式
        4.3.3 容错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相关测试与性能分析
    5.1 ATM 交换部分测试
        5.1.1 功能测试
        5.1.2 性能测试及分析
    5.2 容错部分测试
        5.2.1 功能测试
        5.2.2 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ATM交换机缓存策略的仿真建模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独特之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ATM网络与ATM交换机概述
    2.1 ATM技术
        2.1.1 ATM起源和发展
        2.1.2 ATM技术的特点
        2.1.3 ATM的应用领域
        2.1.4 ATM交换机
    2.2 交换要求
        2.2.1 信息速率
        2.2.2 广播/点到多点通信(Broadcast/multicast)
        2.2.3 性能
        2.2.4 ATM交换机的缓存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队系统与系统仿真概论
    3.1 排队系统概论
        3.1.1 排队过程的一般表示
        3.1.2 排队系统的组成和特征
        3.1.3 排队系统的性能测度
        3.1.4 排队系统长期运行的性能测度
        3.1.5 ATM交换机缓存的排队模型
    3.2 系统仿真简介
        3.2.1 系统仿真的特点
        3.2.2 系统仿真的建模和类别
        3.2.3 仿真系统的基本步骤
    3.3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基本原理
        3.3.1 随机离散事件
        3.3.2 仿真时钟及其推进方式
        3.3.3 未来事件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输出缓存的仿真模型和性能分析
    4.1 业务流模型(Traffic Model)
        4.1.1 业务流模型
    4.2 缓存策略
        4.2.1 输入缓冲
        4.2.2 输出缓冲
    4.3 仿真模型
        4.3.1 主模块的流程
        4.3.2 仿真模型的关键部分——信元到达模块和信元离开模块。
    4.4 实验数据分析
        4.4.1 平均排队时延的仿真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4.4.2 验证平衡方程
        4.4.3 三种缓存方式信元丢失率的比较
        4.4.4 突发平均长度对交换机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动态门限缓存策略
    5.1 三种缓存策略
        5.1.1 推出策略
        5.1.2 静态门限策略
        5.1.3 动态门限策略
    5.2 自适应动态门限缓存策略
        5.2.1 Choudhury等提出的动态门限的不足
        5.2.2 自适应动态门限策略
    5.3 仿真建模与实验数据分析
        5.3.1 仿真建模
        5.3.2 实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动态门限的优先级缓存策略与仿真模型
    6.1 优先级服务
        6.5.1 ATM信元头
    6.2 基于动态门限的多优先级缓存策略
        6.2.1 OWA策略
        6.2.2 AWA策略
        6.2.3 OEA策略
        6.2.4 自适应的优先级动态门限缓存策略
    6.3 仿真建模与实验数据分析
        6.3.1 仿真建模
        6.3.2 实验数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WATM缓冲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来源与意义
    1.2 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的工作
第2章 ATM和 WATM
    2.1 ATM技术
    2.2 ATM的协议
    2.3 无线 ATM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TM的流量控制和交换机缓冲器
    3.1 ATM提供的服务类型
    3.2 ATM流量控制
    3.3 ATM交换机的缓冲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输出系统缓冲器研究
    4.1 生成函数
    4.2 用生成函数建立 WATM缓存器模型
    4.3 缓冲区的容量
    4.4 信息延迟
    4.5 数值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关输入及多输出缓冲器研究
    5.1 WATM缓存器模型
    5.2 模型的统计特性分析
        5.2.1 业务源相关的单输出系统
        5.2.2 多输出系统
    5.3 数值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支持QoS的ATM交换缓冲管理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ATM技术的概念
    1.3 ATM网络服务质量研究
        1.3.1 QoS是宽带通信网络的设计目标
        1.3.2 ATM网络服务质量体系
        1.3.3 ATM网络QoS控制和管理研究现状
    1.4 缓冲器结构及其管理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工作成果
第2章 ATM交换缓冲管理机制和信元丢弃策略研究
    2.1 ATM交换的基本功能和控制机制
        2.1.1 ATM交换结构的基本功能
        2.1.2 ATM交换结构的控制机制
    2.2 缓冲管理机制研究及性能分析
        2.2.1 ATM交换结构的缓冲器设置
        2.2.2 输入缓冲性能分析
        2.2.3 输出缓冲性能分析
        2.2.4 共享缓冲性能分析
    2.3 信元丢弃策略研究及性能分析
        2.3.1 信元丢弃策略研究现状
        2.3.2 选择信元丢弃策略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享缓冲管理算法研究及改进
    3.1 共享缓冲管理算法研究
        3.1.1 共享缓冲管理算法研究现状
        3.1.2 共享缓冲管理算法性能分析
    3.2 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
        3.2.1 共享缓冲管理算法改进原则
        3.2.2 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基本思想
        3.2.3 改进的共享缓冲管理算法性能分析
    3.3 仿真结果和数值分析
        3.3.1 保留缓冲区大小的影响
        3.3.2 最小队列长度的影响
        3.3.3 信元丢失率与输入负载的关系
        3.3.4 信元延迟与输入负载的关系
        3.3.5 信元丢失率与缓冲区大小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进共享缓冲管理算法的VHDL语言实现
    4.1 改进共享缓冲管理算法设计方案
        4.1.1 ATM交换单元系统结构
        4.1.2 模块设计
    4.2 改进共享缓冲管理算法的VHDL语言实现
    4.3 ATM交换单元VHDL语言实现
        4.3.1 串/并变换模块
        4.3.2 复接模块
        4.3.3 写控制
        4.3.4 读控制
        4.3.5 分接模块
        4.3.6 并/串变换模块
    4.4 系统调试及设计体会
    4.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6)ABR业务流量拥塞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目前研究的现状
        1.2.1 ERICA算法及其改进算法
        1.2.2 ABR流量控制网络模型
        1.2.3 基于单瓶颈节点网络模型拥塞控制方法
        1.2.4 智能控制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ATM网络通讯基础
    2.1 ATM网络中的信息传递特点
    2.2 ATM信元
        2.2.1 信元结构
        2.2.2 ATM信元类型
    2.3 ATM交换
        2.3.1 TP、VP、VC的关系
        2.3.2 交换要求
        2.3.3 ATM交换基本原理
        2.3.4 ATM交换功能及其实质
        2.3.5 缓冲排队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BR流量控制模型及反馈机制
    3.1 引言
    3.2 RM信元
    3.3 ABR业务参数
    3.4 网络单元行为描述
        3.4.1 两种信元类型的定义
        3.4.2 源端行为
        3.4.3 终端行为
        3.4.4 交换机行为
    3.5 单瓶颈节点网络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ABR业务流量PID拥塞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PERICA算法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ERICA算法
        4.2.3 可用带宽预测
        4.2.4 仿真研究
    4.3 PID拥塞控制算法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网络模型描述
        4.3.3 控制器设计
        4.3.4 公平算法实现
        4.3.5 仿真研究
    4.4 基于前馈网络的PID控制
        4.4.1 问题的描述
        4.4.2 前馈网络的设计及实现
        4.4.3 仿真研究
    4.5 基于虚队列拥塞控制器设计
        4.5.1 问题的提出
        4.5.2 控制器结构
        4.5.3 仿真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内模控制与Smith原则的ABR拥塞控制算法
    5.1 引言
    5.2 基于内模控制的拥塞控制器
        5.2.1 网络模型描述
        5.2.2 内模控制结构设计
        5.2.3 闭环系统特性
        5.2.4 仿真研究
    5.3 基于Smith原则的ATM网络拥塞控制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模型描述及假设
        5.3.3 控制器设计
        5.3.4 仿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神经网络在ABR拥塞控制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神经元的基本模型
    6.3 BP神经网络
        6.3.1 反向传播学习算法原理
        6.3.2 BP网络的前馈计算
        6.3.3 权系数调整规则
    6.4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6.4.1 问题的提出
        6.4.2 控制器设计
        6.4.3 仿真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排队系统在ATM通信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排队论在通信系统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虚通道连接中的排队分析
    2.1 带有两个优先权的M/M/s排队
    2.2 带有两个优先权的N策略M/G/1排队
    2.3 带有启动和关闭时间的休假N策略M~([x])/G/1排队
    2.4 一类开关输入过程的排队分析
第三章 ATM交换机中的缓冲排队
    3.1 输入扩展方法ATM交换机性能分析
    3.2 门限到达共享缓存式ATM交换机性能分析
    3.3 输出缓冲排队ATM交换机性能分析
第四章 ATM通信网中的排队分析
    4.1 通信网的组成
    4.2 具有两个节点的ATM网中的排队分析
    4.3 有限容量的Geom/D/1/N排队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一种新型的ATM交换机的缓冲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交换机缓冲种类
    1.1 输入缓冲结构
    1.2 中间缓冲结构
    1.3 输出缓冲结构
2 改进的缓冲结构
3 结 论

四、输出缓冲ATM交换机的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可靠星载ATM交换机的研究与实现[D]. 刘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2]ATM交换机缓冲系统队列长度分析[A]. 陈永利. 2005年安徽通信论文集, 2006
  • [3]ATM交换机缓存策略的仿真建模和性能分析[D]. 郑军俊.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4]WATM缓冲器的研究[D]. 赵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5]支持QoS的ATM交换缓冲管理算法研究与实现[D]. 毛珊. 湖南大学, 2004(04)
  • [6]ABR业务流量拥塞控制方法研究[D]. 刘志新. 燕山大学, 2003(04)
  • [7]排队系统在ATM通信网中的应用[D]. 胡根生. 江苏大学, 2003(01)
  • [8]分布缓冲Banyan网ATM交换机性能分析[J]. 张新鹏,吴亚明,张文俊.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 [9]一种新型的ATM交换机的缓冲结构[J]. 柏慧,段正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
  • [10]ATM交换机中动态门限部分缓冲共享的性能分析[J]. 舒斐,李欣,张顺颐.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3)

标签:;  ;  ;  ;  ;  

输出缓冲ATM交换机的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