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排水压缩机性能分析及应用

新型排水压缩机性能分析及应用

一、新型疏水加压器的性能分析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小刚,黄哲,聂安琪,杨嫱[1](2022)在《纳米乳液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试验》文中指出以超疏水纳米二氧化硅为主材料,结合Tween-80等辅助材料,制备了超疏水纳米SiO2乳液,并采用降压增注岩心流动实验、纳米乳液缓速性能实验测试了纳米乳液试样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纳米SiO2较佳掺量为0.7%;纳米乳液最大压力变化率达到48.6%,可有效吸附在岩石孔隙表面,显着改善岩石渗透率,使流动阻力明显减小;并且纳米乳液的作用距离较大,可完成岩心的深度解堵,达到良好的缓速作用,实现降压增注。

翁安琦[2](2021)在《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焦煤润湿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尘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隐患,矿井粉尘爆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企业经济损失。因此降低矿井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浓度,是我国煤矿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水喷雾降尘是煤矿井下使用最多的喷雾降尘技术,但其降尘效果不佳,特别是对于疏水性强、粉尘粒径小的呼吸性粉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焦煤润湿性的影响,为提高矿井粉尘防治效果提供支持。本文选用阴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和非离子4种类型共计12种表面活性剂,针对焦煤样品,进行表面张力、接触角和反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可以大幅度提高溶液的润湿性,加入表面活性剂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都有所减小,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趋于稳定,并且大部分单体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5%左右。根据实验结果优选出阴离子H95、阴离子AOS、阳离子1227、两性离子CAB-35、两性离子CHSB、非离子CDEA六种润湿性好的表面活性剂。为进一步提高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润湿性,将上述优选出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润湿性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复配溶液的润湿效果优于单体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润湿效果较好。其中阴离子H95+阴离子AOS、阴离子H95+非离子CDEA和阴离子AOS+非离子CDEA三种复配体系产生很好的加和增效的作用,其中阴离子H95+非离子CDEA的复配溶液润湿效果最好,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其他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未产生好的润湿效果。实验选用NaCl、Na2SO4、MgCl2三种无机盐作为增效剂,在0.05%H95和0.05%CDEA的复配溶液中分别添加0.1%NaCl、0.1%Na2SO4、0.1%MgCl2进行反渗实验,结果显示添加0.1%NaCl无机盐的润湿性优于其他两种无机盐(各原料比例为其在溶液中的质量浓度)。通过自主搭建的喷雾降尘实验系统,研究阴离子H95+非离子CDEA+0.1%NaCl、阴离子H95单体、非离子CDEA单体和纯水四种体系的喷雾降尘效果。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H95+CDEA+0.1%NaCl复配溶液降尘率为77.69%,比H95单体溶液降尘率提高了 22.65%,比CDEA单体溶液降尘率提高了 25.07%。润湿剂复配体系0.05%H95+0.05%CDEA+0.1%NaCl对焦煤湿润效果最好。图[41]表[16]参[100]

唐吉尧[3](2021)在《机制砂混凝土路面表面改性及其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与天然河砂相比,机制砂石粉含量高、针片状颗粒占比大,导致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耐久性能和抗滑性能下降。纳米SiO2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高活性等特点,对提高水泥基材料性能有着突出的作用;结合疏水剂复合改性水泥基材料可增加表面疏水性能、从微观层次提高结构致密程度。本文围绕纳米SiO2胶体和疏水剂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砂浆和混凝土开展系统试验研究。在探究机制砂路面抗滑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基础上,结合水化微观结构,正确认识复合纳米材料在混凝土路面中的作用,可以减少因使用机制砂所造成的混凝土耐久性能和抗滑性能不足,不仅将大大减少河砂的应用,与此同时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取得的创新成果和主要结论如下:(1)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流动性随疏水剂和纳米SiO2胶体掺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同等掺量的纳米SiO2胶体条件下,掺入三种疏水剂均降低了机制砂水泥砂浆的流动性。荷叶型疏水剂对水泥基材料流动性的影响较大。而硅氧烷疏水剂影响较小。(2)纳米SiO2胶体和疏水剂改善了机制砂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本研究采用全实验法测试了96组改性机制砂水泥砂浆的28d抗折抗压强度,最大抗折强度为9.2MPa,最大抗压强度为52.4MPa。根据多因素方差法分析纳米SiO2胶体种类、疏水剂种类、掺量对水泥砂浆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应用综合性能值数法,全面客观的评价并找出复合改性材料最佳配比。(3)表面喷涂法和外掺法分别复合改性对机制砂混凝土,发现表面喷涂法复合改性机制砂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优于外掺法。纳米SiO2胶体和荷叶性疏水剂P800分别为水泥质量的7%和4%时,改性机制砂混凝土平均渗透深度和相关抗渗系数最低,抗渗性能提升最大,其平均渗透高度降低到了基准机制砂混凝土平均渗透高度的11.7%。(4)利用自制的三轮加速加载磨耗试验系统模拟汽车轮胎对机制砂混凝土路面的磨耗,通过动摩擦系数仪和构造深度对复合改性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进行评价。试验发现,当外掺纳米SiO2胶体1050和荷叶性疏水剂P800分别为水泥质量的7%和4%时,改性混凝土的0次动摩擦系数值最高,约为0.6,动态摩擦系数变化曲线较为平缓,经过160000次的加速加载磨光次数后,动摩擦系数仍有0.348。(5)随着机制砂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硬化,复合纳米材料的填充密实效应逐渐发挥,降低了混凝土的孔隙率以及改善了孔隙特征。XRD衍射分析和SEM扫描电镜表明,随着纳米SiO2胶体掺量的增加,纳米SiO2胶体消耗了Ca(OH)2组分,Ca(OH)2衍射峰降低,降低了混凝土界面过渡区Ca(OH)2的含量,和疏水剂共同改善了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并减少该区微域裂缝数量。(6)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成型养护后具有一定的表面疏水性,经过160000次加速加载磨损后,表面喷涂法作用于混凝土表面疏水性能衰减明显。试件表面疏水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大部分改性机制砂混凝土仍具有疏水性能。因此本文的研究为提高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路用性能,延长机制砂水泥混凝土道路使用寿命提供新思路,并为石灰岩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郝贻睿[4](2021)在《具有“开/关”功能的聚合物刷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分离富集性能》文中研究指明生物、环境和食品等样品不仅组成极其复杂,而且含量变化范围很大,属于复杂样品。复杂样品在仪器分析之前,通常需要进行样品前处理。近年来,已发展了许多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其中,基于固相吸附的分离富集技术成为样品前处理的首选方法,是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吸附剂是固相吸附技术的核心,其性能对分析准确性和灵敏度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吸附剂的制备方法通常是将小分子或聚合物固定在基体表面,吸附剂表面配体呈现“开放”结构。使用“开放”结构的吸附剂,在淋洗过程中分析物容易流失,导致分析回收率降低。针对该问题,本文首先将单体聚合于基体表面,然后在聚合物链端基构筑“开/关”功能基团,分别制备了聚合物刷型和“开/关”型吸附剂,并研究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全文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将聚对苯乙烯磺酸钠接枝在Fe3O4@SiO2表面,并用乙二胺修饰聚合物链末端,制备了一种反相/离子交换聚合物刷磁性吸附剂。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热重分析证明了吸附剂制备成功。在最佳萃取条件下,结合HPLC-UV手段,建立了分析自来水样中氟喹诺酮含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在10-300 ng m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和回收率分别为1.76-2.40ng mL-1和72.9%-114.2%。这些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自来水样中氟喹诺酮的检测。2.参照已建立的聚合物刷吸附剂制备方法,首先分别以对苯乙烯磺酸钠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与对苯乙烯磺酸钠和苯乙烯为单体,制备了两种聚合物刷型吸附剂(对照吸附剂)。针对该吸附剂表面聚合物刷为“开放”结构所造成的问题,我们将分子内含双苯硼酸和顺式二羟基官能团的小分子修饰在这两种聚合物刷末端,得到两种对pH刺激有响应的的“开/关”型吸附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两种“开/关”吸附剂制备成功。在pH 5.5下吸附、pH 8.5下淋洗和在酸性条件下解吸,发现对照吸附剂和“开/关”吸附剂的吸附率基本相同,但“开/关”吸附剂淋洗液中分析物的量明显低于对照吸附剂。该结果证实了“开/关”吸附剂对阻止分析物在淋洗过程中的流失,提高富集回收率的研究设想,为吸附剂的开发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沈翠云[5](2020)在《抗炎单药的智能响应性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炎症性肠病(IBD)产生的过量活性氧(ROS)和较低的pH值构成了炎症组织独特的生理环境。利用病理组织微环境特征设计智能药物输送系统是实现疾病靶向治疗、增强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当前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本课题基于炎症组织微环境中活性氧(ROS)含量较高、pH比正常组织低的特点,以炎症组织为靶点,采用智能响应性分子设计、靶向分子修饰及纳米载体自组装等方法,设计及构建了基于芳基硼酸酯的pH/ROS双响应性纳米载体。首先合成了具有ROS响应的芳基硼酸酯小分子NBC,将其通过活性基团偶联到大分子骨架壳聚糖衍生物的氨基上;再通过硼酸酯连接具有抗炎效果的药物槲皮素或小檗碱衍生物(BBR-1),形成大分子骨架上的疏水端,该疏水侧链结构具有pH响应性。基于乙二醇壳聚糖或羧甲基壳聚糖制备含有亲/疏水端的大分子骨架,在水包油的环境中自组装构建形成纳米胶束。构建了乙二醇壳聚糖-硼酸酯接枝槲皮素的纳米载体(GC-B-Que)和羧甲基壳聚糖-硼酸酯接枝小檗碱的纳米载体(OC-B-BBR)两种体系。对纳米载体进行了核磁、分子量、粒径大小、Zeta电位、扫描电镜、稳定性等测试,结果表明两种纳米载体均为粒径在100-130 nm的近球形颗粒,粒径分布均一。最后通过结肠长度、脾指数、体重变化、DAI评分等指标评估了 GC-B-Que及小檗碱衍生物(BBR-1)对小鼠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GC-B-Que载药纳米胶束和BBR-1可有效治疗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药物组织分布结果表明GC-B-Que纳米胶束能提高槲皮素在病灶的药物含量,从而增强了 GC-B-Que纳米胶束对小鼠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表明了将其用于构建智能响应性的纳米载体材料进行靶向递送药物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我们制备了新型的pH/ROS智能双响应性纳米载体,通过炎症微环境靶向递送IBD治疗药物,使药物在炎症组织靶向可控释放,提高IBD治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硼酸酯结合邻苯二酚药物的特殊结构还可用于其他邻苯二酚类药物递送,为药物输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齐何山[6](2020)在《基于界面光热的空气取水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生活在中度缺水的条件下。不仅如此,更有五亿人口全年面临着极度淡水缺乏。根据EPA(美国环境保护署)数据显示,全球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000,000 km3,而淡水仅占其中的3%。而对于人类较为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仅占世界淡水资源的0.3%,相当于全球总储水量的0.007%。值得注意的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大气中的水资源储量实际上十分可观,其含量之广足以满足每一个人类的需求。据估计,大气层含有超过12.9×1012 m3的可再生水,相当于八分之一的河流和湖泊淡水资源的总量。目前最常见的空气取水体系是基于传统的被动式水收集与主动式电驱动空气取水技术。该两种类型的技术受限于气候地理因素或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无法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因此,如何对大气水资源这个宝库进一步利用来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变得至关重要。于是,基于太阳能驱动的吸湿式空气取水技术应运而生。该类技术使用吸湿剂作为空气取水体系的基础,能应用于更广阔的场景,并且通过太阳能驱动整个体系的循环使用。基于这些特点,该种技术被视为具有极大应用价值且绿色环保的新兴发展目标。然而基于目前大量使用的间歇式液体吸湿空气取水体系中,由于液体吸湿剂自身的光热转化性能较差,常常在脱附过程中吸湿剂中的水不能充分蒸发脱附,从而出现较低的实际产水量。此外,间歇式的空气取水体系,其在夜间敞开并通过吸湿剂吸附空气中的水,在日间通过太阳光加热使水脱附并收集。由于该类体系其能收集到的水最终受限于夜间的吸水量,且在白天光照脱附时,随着吸湿剂中含水量不断下降,水脱附速率急剧降低,致使不充分的太阳能利用,进而导致水产量较低。因此,本工作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连续扩散式空气取水装置,利用[EMIM][Ac]离子液体作为液体吸湿剂,结合界面加热技术增强液体吸湿剂中水的脱附性能。使得装置不仅能在夜间吸附大气水;在日间产生水的同时,也能不断的吸附空气中的水来维持吸湿剂中较高的水含量,进而使整体器件的最终水收集量与能量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在实验室内一个太阳的光照强度下,水脱附速度达到了约0.5L m-2 h-1,并且在18小时的长时间循环实验中,整个系统展示出极高稳定性。在户外实验一日的水收集总量高达2.8 L m-2。由于该体系对于大量的液体吸湿剂都具有普适性,因此希望该研究可以为液体吸湿剂基的空气取水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解与发展思路。

陈政霖[7](2020)在《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流场及排渣效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矿产资源开采深度增加,深立井钻井法凿井技术在动力传递、井帮稳定、井壁下沉等环节,均面临着越来越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为此需开展竖井掘进机施工技术研究。竖井掘进机法凿井中,工作面下切削的岩屑易原位堆积,反重力上排的难度大,易覆盖工作面,造成反复破碎,影响破岩乃至整个凿井的速度与效率。鉴于此,针对竖井掘进机现有流体洗井与机械排渣方式的不足,以及干旱缺水等地区竖井掘进机法施工可能面临的泥浆配制困难等特点,论文提出了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技术,分析提出了影响洗井流场的基本参数,进而综合采用数值模拟、模型试验方等法,开展了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流场及排渣效率的研究。首先,为满足大直径深井洗井排渣的需要,选取4种发泡剂和3种稳泡剂,以发泡能力和稳定性为评价指标,研制了洗井泡沫配方PMXJ(0.8%K12+0.2%BS-12+0.1%CMC),掌握了泡沫的粘性、耐温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泡沫的粘性和耐温性对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可通过增加基液粘度提高泡沫粘度;在试验温度范围内(20℃~60℃),泡沫均表现出一定的耐温性,可满足工程需要。通过室内试验,探究了发泡时影响泡沫发生器产泡性能的因素。分析得出:改变气液流量均能提高泡沫流量,且提高气体流量效果更佳;发泡时气液比不易过大,不同气液流量所对应的最佳气液比范围也不同。其次,采用FLUENT软件,仅考虑单相流条件下,通过对单因素分析,研究了刀盘与井底夹角、井底净空高度、排渣管内径、射流口倾角、射流口内径等硬件参数对流场特征及参数(排渣管内压力、流速及井底流场压力、流速、漫流层分布及覆盖面积等)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流场的影响均并非单调线性,而是存在某一峰值,且各参数间相互制约;其中引射流仅影响排渣管内流场而对井底流场近乎无影响。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从中选出最优的参数,并针对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分析,为后续研究泡沫洗井排渣效率奠定基础。而后,基于泡沫洗井系统硬件参数的优化,将岩屑视作离散相,模拟岩屑从井底产生被流体携带至井口的过程,以排渣率、累计排渣量、岩屑排出速率为分析指标,研究了排渣高度、泡沫粘度、岩屑粒径、泡沫流量对排渣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排渣高度在10m~50m范围内变化泡沫排渣效率几乎不变;岩屑粒径增大则泡沫排渣能力逐渐无法满足要求;泡沫注入流量对排渣效率影响较大,增大流量能明显提高洗井排渣效果;泡沫粘度对排渣效率有一定影响,适当增加其粘度可大幅提高排渣效率,但若粘度过高则泡沫稳定性下降进而导致泡沫排渣效率降低。最后,针对数值模拟所发现的各因素对泡沫洗井排渣效率的影响规律,在合理的相似缩比条件下,开展了泡沫洗井排渣效率模型试验研究,以一定时间内泡沫排渣率为核心指标,探究了刀盘转速、泡沫流量、泡沫气液比、泡沫粘度、岩屑粒径五个因素对于泡沫洗井排渣效率的影响并与验证数值模拟结论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排渣率随刀盘转速增大而增大,但刀盘转速不宜过大;注入气液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能够有效提高排渣效率,过高则排渣率无明显变化;增加注入流量,排渣效率有明显提升,试验中流量增加至4m3/h后排渣率增加效应逐渐减弱;随着岩屑粒径增大,混合流体速度逐渐下降,说明泡沫的携渣能力及粘度无法满足排渣需求;随着粘度增加,排渣效率先增后减,当添加稳泡剂至基液粘度大于17.5 m Pa?s后,由于稳泡剂对基液发泡能力有抑制作用,泡沫排渣能力大幅下降。与前对比得出,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拟合度较好,说明数值计算结果可靠。该论文共有图106幅,表格24个,参考文献98篇。

许继东[8](2019)在《大型供热机组抽汽余能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国家节能减排的力度不断加大,深度挖掘火电机组的节能潜力,提高火电机组的能量利用率是一大重要课题。由于气候变暖以及建筑能效的提高,一次网供回水温度明显低于设计温度,大容量热电(?)产机组普遍存在热网加热器所需加热蒸汽参数与机组抽汽参数不匹配问题,热网水加热过程存在巨大畑损,这限制了热电联产装置的进一步能效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供热抽汽能量的进一步高效利用为目标,基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对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三种供热抽汽余能利用方式,包括蒸汽引射器掺混低压抽汽、抽汽驱动热网循环泵以及抽汽余能发电等三种方案。以300MW常规热电联产为案例进行分析,采用EBSILON Professional软件建立热力计算模型,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基于建立的EBSILON模型,分别计算分析了三种抽汽余能利用方案的节能效果;绘制了抽汽余能发电方案应用于常规热电联产机组的能流图与(?)流图,并分析了供热负荷、发电负荷及供水温度等主要参数对新系统的影响。同时论证了抽汽余能发电方案在常规高背压供热机组应用的可行性,并研究了其节能机理。结果表明:三种余能利用均具有一定节能效果,其中抽汽余压发电方案尤为显着。应用了抽汽余能发电系统的常规热电联产供热机组可降低发电标准煤耗12.48 g/kW·h;常规高背压供热机组应用抽汽余能发电方案可降低发电标准煤耗率7.03 g/kW·h,节能效果显着,为供热机组实现进一步节能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潘兰兰[9](2018)在《小尺寸纳米颗粒对Aβ(1-40)多肽自组装过程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渐进的、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在于大脑内由于淀粉样蛋白(Aβ)聚集所引起的Aβ斑块沉积。具体来讲,Aβ的聚集会经历由单体,可溶性聚合物中间体到不可溶性纤维的转变。其中聚集态物种已被证实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毒性。随着AD发病率逐渐增高,有效治疗方案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到目前为止,大量研究都聚焦于开发调节Aβ的纤维化过程或裂解成熟纤维药物。众多的药物之中,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表面易修饰,表面积比较大,形状尺寸可控等)为AD的治疗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此外AD作为一种脑内疾病,穿越血脑屏障的能力(BBB)是另一项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已有研究者证实小尺寸纳米颗粒具有明显提高的BBB能力。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合成了小尺寸的功能化金纳米颗粒(USGNPs)及聚合物纳米颗粒(Pdots),并系统地研究了这些纳米颗粒对Aβ纤维化以及对神经毒性的调节作用。(1)首先概述了 AD的病理特征致病机理及相应的神经毒性;其次介绍了目前为止AD有关治疗的研究进展。(2)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了小尺寸金纳米颗粒(USGNPs),并通过化学交联反应将神经递质多巴胺(DA)及其前体苯丙氨酸(L-Phe)和酪氨酸(L-Tyr)修饰到USGNPs表面。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这些小分子已被成功修饰到USGNPs表面;此外,紫外吸收(UV-Vis)、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表明这些USGNPs具有均一的尺寸及良好的分散性;同时还探究了功能化USGNPs在缓冲溶液和细胞培养液中的稳定性。(3)利用合成所得的USGNPs调节Aβ多肽聚集过程。通过硫代黄素-T荧光(ThT),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手段测试了 USGNPs,功能小分子和功能化USGNPs对Aβ多肽纤维化过程的调节作用,并对相应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此外,细胞毒性实验(MTT)进一步表明这些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不仅可以调节Aβ多肽聚集还可以降低神经毒性。(4)利用四种不同配体设计合成了带正电荷的聚合物纳米粒子(Pdots),利用DLS、TEM、UV-Vis、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实验,考察它们的粒径、Zeta电位;同样利用ThT,TIRFM和TEM测试了这些Pdots对Aβ多肽纤维化过程的调节作用,并对相应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合理解释。细胞毒性实验(MTT)表明这些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胡孝丽[10](2018)在《聚乙烯醇水凝胶制备及性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条件带来的问题,每年牙缺失需要软组织增量修复的患者高达数亿人,任重而道远,推进软组织增量修复的研究十分重要。聚乙烯醇水凝胶(PVA)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含水率以及与天然软骨相似的结构及力学性能,被认为是极具潜力软组织增量修复的理想材料。然而,PVA制成水凝胶干燥后比较软,存在形态不整;PVA水凝胶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增殖有显着抑制作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 PVA水凝胶在软组织增量方面的应用,本课题针对PVA水凝胶这些问题引入二甲基砜(MSM)进行改进。在本论文中,物理交联制备的MSM/PVA水凝胶材料,具有优良不溶于水的吸水溶胀性能、稳定的生物降解性和一定的化学特性,在软骨、角膜、髓核、皮肤等组织的移植替换和修复重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MSM/PVA水凝胶材料在口腔软组织增量中的应用,尤其MSM/PVA水凝胶在植入口腔内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及扩增软组织增量是否可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研究中,为MSM/PVA水凝胶应用于临床口腔软组织增量奠定理论基础。第一部分MSM/PVA制备及溶胀性能研究目的:应用反复冷冻解冻物理交联方法制备MSM/PVA水凝胶,并对其溶胀性能进行研究。方法:高温溶解PVA,充分溶解后用去离子水调配成不同浓度的PVA水凝胶,其浓度分别为10%、12%和15%。各种实验统计结果表明,12%PVA具备较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因此本实验以12%PVA为基质向其内加入MSM,MSM浓度分别为0.01%,0.1%,1%,10%,制备不同浓度的MSM/PVA水凝胶。电子显微镜观察MSM/PVA水凝胶微观结构,测试其力学性能;对不同浓度MSM/PVA含水率及在模拟体液中的溶胀度进行测定和研究。结果:物理交联法制备MSM/PVA水凝胶质地较硬且均匀,表面光滑;在37℃模拟体液中,MSM/PVA水凝胶试样在浸泡初始72h内体积增加达3倍以上,浓度为150%MSM/PVA水凝胶初期吸水较快,10%MSM/PVA水凝胶吸水较慢。力学性能测试表明,12%MSM/PVA水凝胶具有相对良好的力学拉伸性能,不同浓度间不具有显着差异性。在浸泡8d后,所有试样体积均达最大体积的95%以上,约10d时试样体积趋于稳定,60d内试样无明显溶解现象。结论:本实验自制的MSM/PVA水凝胶,具备较佳的物理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第二部分MSM/PVA生物相容性研究目的:将MSM/PVA水凝胶与成骨细胞共培养,探讨MSM/PVA水凝胶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MSM/PVA冷冻干燥后,于模拟生理体液中浸泡,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见其再溶胀发生,观察不同浓度MSM/PVA水凝胶随时间延长,有规律发生再溶胀;将溶胀的MSM/PVA水凝胶与成骨细胞一起共培养,对成骨细胞毒性检测,体外材料浸提液细胞毒性实验、从材料制备方法、材料的性能检测及生物评价,综合分析本研究制备MSM/PVA性能。采用MTT法,来检测MSM/PVA细胞毒性,即对成骨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从细胞毒性试验结果可知,与MSM/PVA水凝胶直接接触的成骨细胞第1天相对增殖率在99%以上,毒性分级为0级;第2天的相对增殖率在95%以上,毒性分级为1级;第5天的相对增殖率在99%以上,毒性分级为0级,第8、10天的相对增殖率在90%以上,毒性分级为1级。结论:MSM/PVA水凝胶对成骨细胞无毒性,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三部分MSM/PVA水凝胶扩张口腔粘膜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通过组织计量学及组织学验证MSM/PVA水凝胶吸水体积膨胀扩张粘骨膜的可行性,为探索新型口腔粘骨膜扩张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MSM/PVA水凝胶植入家兔一侧上颌无牙区牙槽骨粘骨膜及牙槽骨内,在植入后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和第四周处死动物制作组织切片,利用Olympus显微镜CX40及Nikon照相机观察不同时间点植入区炎性细胞数量,扩张区粘骨膜纤维数量,横断面长度,血管数量和破骨细胞数量,与对照组作统计学比较。结果:MSM/PVA水凝胶在植入初期由于手术创伤引起机体正常细胞免疫反应,利用显微镜观察并测量,随着MSM/PVA水凝胶植入后时间的增加,扩张区粘骨膜横断面长度增加,在第四周时粘骨膜横断面长度增加约至扩张前粘骨膜横断面的1.8倍;四周时检测的胶原纤维量约为扩张前胶原纤维量的5倍;扩张区粘骨膜血管数量在第三周达到峰值,第四周随着扩张区粘骨膜的完全愈合,血管数量与扩张前粘骨膜血管数量基本相等。结论:MSM/PVA水凝胶通过吸水体积膨胀扩张粘骨膜是可行的,为探索新型口腔粘骨膜扩张材料提供实验依据。

二、新型疏水加压器的性能分析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疏水加压器的性能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乳液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纳米乳液制备
    1.3 评价方法
        1.3.1 纳米乳液评价
        1)基础性能。
        2)吸附性能。
        3)润湿性。
        1.3.2 降压增注岩心流动实验
        1.3.3 纳米乳液缓速性能实验
        1.3.4 稠油黏度性能降低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纳米乳液评价结果
        1)吸光度。
        2)基础性能。
        3)吸附性。
        4)润湿性。
    2.2 降压增注岩心流动结果分析
    2.3 缓速性能结果分析
    2.4 稠油黏度降低结果分析
3 结 论

(2)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焦煤润湿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喷雾降尘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煤尘润湿性研究现状
        1.3.3 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焦煤润湿特性及表面活性剂润湿理论研究
    2.1 煤尘的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质
        2.1.1 煤尘组成
        2.1.2 煤的分类
        2.1.3 焦煤的性质
    2.2 表面活性剂润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表面活性剂单体的润湿性实验研究
    3.1 表面活性剂单体初选
        3.1.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3.1.2 实验原料
    3.2 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测定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和分析
    3.3 表面活性剂接触角测定
        3.3.1 接触角测定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和分析
    3.4 表面活性剂毛细反渗实验测定
        3.4.1 毛细反渗测定实验方法
        3.4.2 反渗实验结果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润湿性实验研究
    4.1 表面活性剂复配理论
        4.1.1 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1.2 产生加和增效作用的判断依据
    4.2 表面活性剂复配方案
    4.3 复配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测定
    4.4 复配溶液的毛细反渗实验测定
    4.5 增效剂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煤尘喷雾降尘实验研究
    5.1 喷雾降尘实验系统
        5.1.1 实验系统组成
        5.1.2 实验方案
        5.1.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机制砂混凝土路面表面改性及其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制砂混凝土路面性能研究现状
        1.2.2 纳米SiO_2胶体在混凝土的作用机理研究
        1.2.3 纳米SiO_2胶体和疏水剂对混凝土技术性质的影响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性能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细集料
        2.1.3 粗集料
        2.1.4 外加剂
        2.1.5 水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面表面复合改性材料制备与性质
    3.1 复合纳米材料的选择与性能研究
    3.2 纳米材料PH值、固含量值试验
    3.3 复合改性材料性质研究
        3.3.1 分散性分析
        3.3.2 复合改性材料疏水性分析
        3.3.3 微观形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砂浆性能研究
    4.1 复合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设计
        4.1.1 复合改性材料掺量梯度设计和试验仪器
        4.1.2 基准水泥砂浆工作性试验
    4.2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砂浆试验
        4.2.1 复合改性水泥砂浆工作性研究
        4.2.2 复合改性水泥砂浆力学性能研究
        4.2.3 基于spss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4.3 复合改性水泥砂浆耐磨性能试验
        4.3.1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砂浆掺量梯度设计
        4.3.2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砂浆耐磨性能试验
        4.3.3 复合改性水泥砂浆耐磨性能试验结果
    4.4 改性后的水泥砂浆微观性能研究
        4.4.1 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XRD)
        4.4.2 微观形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4.3 疏水性分析-接触角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研究
    5.1 复合改性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研究
    5.2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抗滑性能研究
        5.2.1 三轮加速加载磨耗原理及试验系统
        5.2.2 复合改性机制砂混凝土路面动摩擦系数研究
        5.2.3 复合改性机制砂混凝土的构造深度研究
    5.3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
        5.3.1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抗渗性能方法研究
        5.3.2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抗渗性能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改性机制砂水泥混凝土微观性能分析
    6.1 物相分析—X射线衍射(XRD)
    6.2 微观形貌分析—扫描电镜(SEM)
    6.3 疏水性分析-接触角试验
        6.3.1 0 次磨耗下复合改性混凝土疏水性能研究
        6.3.2 160000 次磨耗下复合改性混凝土疏水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具有“开/关”功能的聚合物刷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分离富集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样品前处理
    1.2 固相萃取
        1.2.1 固相萃取柱
        1.2.2 分散固相萃取
        1.2.3 磁性固相萃取
    1.3 传统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1.3.1 小分子键合法
        1.3.2 聚合物修饰法
    1.4 硼亲和原理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意义
第二章 反相/离子交换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氟喹诺酮的分离富集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反相/离子交换吸附剂Fe_3O_4@SiO_2@P(NASS)-NH_2的制备
        2.2.4 表征
        2.2.5 色谱条件
        2.2.6 萃取条件优化
        2.2.7 吸附动力学测定
        2.2.8 方法学验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SiO_2@P(NASS)-NH_2的制备
        2.3.2 材料的表征
        2.3.3 萃取条件的优化
        2.3.4 吸附动力学测试
        2.3.5 方法学验证
        2.3.6 实际样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关”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分离富集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对照吸附剂的制备
        3.2.3 “开/关”型聚合物刷吸附剂的制备
        3.2.4 材料的表征
        3.2.5 色谱条件
        3.2.6 标准曲线的建立
        3.2.7 “开/关”吸附剂和对照吸附剂的分离富集性能
        3.2.8 “开/关”吸附剂的功能验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照吸附剂和“开/关”吸附剂的制备
        3.3.2 材料的表征
        3.3.3 “开/关”型吸附剂的分离富集原理
        3.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5 “开/关”吸附剂的分离富集性能
        3.3.6 “开/关”吸附剂的“开/关”功能验证
    3.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抗炎单药的智能响应性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镝要
ABSTRACT
符号和嫌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2 壳聚糖在载药纳米中的应用
    1.3 炎症性肠病(IBD)
        1.3.1 小檗碱和槲皮素
    1.4 智能响应性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现状
        1.4.1 光响应
        1.4.2 酶响应
        1.4.3 温度响应
        1.4.4 活性氧响应
        1.4.5 pH响应
    1.5 硼酸酯在智能响应性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乙二醇壳聚糖-硼酸酯聚合物接枝槲皮素(GC-B.Que)的制备、表征及体内活性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合成4-羟甲基苯硼酸酯
        2.3.2 合成中间产物NBC
        2.3.3 乙二醇壳聚糖接枝硼酸酯聚合物(GC-NBC)的制备
        2.3.4 乙二醇壳聚糖-硼酸酯聚合物接枝槲皮素(GC-B-Que)的制备
        2.3.5 NBC的活性氧响应性检测
        2.3.6 NMR表征
        2.3.7 动态光散射分析(DLS)
        2.3.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9 GC-B-Que的体内生物学评价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NBC的ROS响应过程
        2.4.2 NMR表征
        2.4.3 粒径分布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粒径分布
        2.4.5 GC-B-Que的体内生物学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壳聚糖-硼酸酯聚合物接枝小檗碱(OC-B-BBR)的制备、表征及BBR-1的体内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小檗碱衍生物的制备
        3.3.2 羧甲基壳聚糖接枝硼酸酯聚合物(OC-NBC)的制备
        3.3.3 羧甲基壳聚糖-硼酸醋聚合物接枝小檗碱(OC-B-BBR)的制备
        3.3.4 NMR表征
        3.3.5 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
        3.3.6 动态光散射分析和Zeta电位
        3.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8 纳米载体的稳定性测试
        3.3.9 小檗碱衍生物IBD治疗效果的体内评价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NMR表征
        3.4.2 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
        3.4.3 动态光散射分析(DLS)和Zeta电位
        3.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5 纳米载体的稳定性测试
        3.4.6 小檗碱衍生物IBD治疗效果的体内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基于界面光热的空气取水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气取水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地球的水资源现状
        1.1.2 水处理技术及其局限性
        1.1.3 空气取水技术的意义
    1.2 空气取水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传统被动式空气取水
        1.2.2 电驱动主动式空气取水
        1.2.3 太阳能驱动的吸湿式空气取水
    1.3 空气取水技术能效分析
    1.4 太阳能驱动的吸湿式空气取水技术面临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太阳能驱动的吸湿式空气取水体系构建与原理分析
    2.1 太阳能驱动的吸湿式空气取水体系构建
        2.1.1 吸湿剂的选取
        2.1.2 太阳能的光热转化
        2.1.3 冷凝系统的设计
    2.2 空气取水原理分析
        2.2.1 吸湿剂的等温吸附曲线
        2.2.2 空气取水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界面光热驱动的液体吸湿剂基空气取水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制备
        3.2.2 空气取水装置的设计
        3.2.3 实验过程
        3.2.4 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液体吸湿剂的常规与新型空气取水装置
        3.3.2 液体吸湿剂[EMIM][Ac]的吸湿性能
        3.3.3 太阳能界面加热增强吸湿剂中的水蒸发脱附
        3.3.4 太阳能驱动的吸脱附同时的新型空气取水器件设计
        3.3.5 太阳能界面加热驱动的吸脱附同时空气取水装置户外实验
    3.4 能量效率分析
        3.4.1 蒸发过程的能量效率
        3.4.2 新型吸脱附同时空气取水器件的水冷凝过程的效率计算
        3.4.3 空气取水器件的总产水效率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流场及排渣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洗井泡沫配制及性能评价
    2.1 概述
    2.2 洗井泡沫材料的性能要求
    2.3 试验设备
    2.4 试验材料
    2.5 试验内容
    2.6 泡沫配方优选
    2.7 泡沫粘度参数测定
    2.8 温度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2.9 产泡特性及工况测试
    2.10 本章小结
3 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系统参数优化研究
    3.1 概述
    3.2 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系统及硬件参数分析
    3.3 研究假设条件
    3.4 数值模拟基本模型
    3.5 单因素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3.6 多因素正交试验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流场研究
    4.1 概述
    4.2 研究假设条件
    4.3 数值模型及求解设置
    4.4 单因素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排渣效率模型试验研究
    5.1 概述
    5.2 相似准则推导及模化设计
    5.3 试验系统及组成
    5.4 试验方法
    5.5 试验步骤
    5.6 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大型供热机组抽汽余能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热电联产机组发展现状
    1.3 热电联产节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联产机组抽汽供热系统余能利用分析
    2.1 引言
    2.2 抽汽供热系统及节能潜力分析
        2.2.1 常规抽汽供热系统简介
        2.2.2 供热抽汽节能潜力分析
    2.3 供热抽汽余能利用方案
        2.3.1 蒸汽引射器掺混低压抽汽
        2.3.2 抽汽驱动热网循环泵
        2.3.3 抽汽余能发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力系统建模及热力学性能评价方法
    3.1 案例机组介绍
    3.2 热力系统建模及验证
        3.2.1 加热器模块
        3.2.2 汽机模块
        3.2.3 热力模型的建立
        3.2.4 模型准确性验证
    3.3 热力学评估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常规抽汽供热系统抽汽余能利用
    4.1 蒸汽引射器掺混低压抽汽
        4.1.1 整体性能分析
        4.1.2 变参数特性分析
    4.2 抽汽驱动热网循环泵
        4.2.1 整体性能计算
        4.2.2 变参数特性分析
    4.3 抽汽余能发电
        4.3.1 整体性能计算
        4.3.2 变参数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背压供热系统抽汽余能利用
    5.1 高背压供热系统及余能利用
        5.1.1 常规高背压供热系统简介
        5.1.2 新型高背压余能利用供热系统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供热系统热力性能
        5.2.2 供热系统热量和?量分析
    5.3 变参数特性分析
        5.3.1 变供热负荷
        5.3.2 变供回水温度
        5.3.3 变主汽轮机背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致谢

(9)小尺寸纳米颗粒对Aβ(1-40)多肽自组装过程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阿尔兹海默症概述及病理特征
        1.2.1 阿尔兹海默症概述
        1.2.2 阿尔兹海默症病理特征
    1.3 AD的三种假说
        1.3.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1.3.2 金属离子假说
        1.3.3 氧化应激假说
    1.4 Aβ多肽
        1.4.1 Aβ多肽的性质
        1.4.2 Aβ多肽的聚集
        1.4.3 Aβ多肽的细胞毒性
    1.5 AD的治疗药物
        1.5.1 胆碱酯酶抑制剂
        1.5.2 NMDAR拮抗剂
        1.5.3 抑制Aβ形成和沉积的药物
    1.6 Aβ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6.1 多肽抑制剂
        1.6.2 多酚类抑制剂
        1.6.3 纳米粒子抑制剂
    1.7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功能化小尺寸金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仪器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SGNP和功能化USGNP的红外光谱
        2.3.2 USGNP和功能化USGNP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2.3.3 USGNP和功能化USGNP的DLS、TEM表征
        2.3.4 USGNP和功能化USGNP的电位表征
        2.3.5 USGNP和功能化USGNP的稳定性考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尺寸功能化金纳米颗粒对Aβ自组装过程的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功能化USGNPs调控Aβ的纤维化
        3.3.2 Aβ与功能化USGNPs之间的相互作用
        3.3.3 功能化USGNPs调控Aβ的细胞毒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尺寸聚合物纳米粒子对Aβ自组装过程的调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dots的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
        4.3.2 Pdots的粒径及Zeta电位表征
        4.3.3 单颗粒成像
        4.3.4 Pdots的稳定性研究
        4.3.5 Pdots调控Aβ纤维化
        4.3.6 Pdots与Aβ的相互作用
        4.3.7 Pdots调控Aβ的细胞毒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聚乙烯醇水凝胶制备及性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MSM/PVA制备及溶胀性能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部分 MSM/PVA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三部分 MSM/PVA扩张口腔粘膜的动物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聚乙烯醇水凝胶物理性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
    第一部分: 大病例(病例1-病例5)
        病例一/Case 01
        Reference
        病例二/Case 02
        Reference
        病例三/Case 03
        Reference
        病例四/Case 4
        Referenc
        病例五/Case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根管再治疗专题(病例6-病例9)
    第三部分: MTA根管治疗应用专题(病例10-病例14)
    第四部分: 特殊根管专题(病例15-病例22)
        病例十五/Case 15
        病例十六/Case 16
        病例十七/Case 17
        病例十八/Case 18
        病例十九/Case 19
        Reference
        病例二十/Case 20
        病例二十一/Case 21
        病例二十二/Case 22
    第五部分: 其他病例(病例23-病例30)
临床工作总结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新型疏水加压器的性能分析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乳液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与试验[J]. 董小刚,黄哲,聂安琪,杨嫱. 精细石油化工, 2022(01)
  • [2]表面活性剂复配对焦煤润湿性的影响研究[D]. 翁安琦.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机制砂混凝土路面表面改性及其路用性能研究[D]. 唐吉尧.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具有“开/关”功能的聚合物刷型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分离富集性能[D]. 郝贻睿. 西北大学, 2021(12)
  • [5]抗炎单药的智能响应性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活性评价[D]. 沈翠云.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界面光热的空气取水设计与研究[D]. 齐何山. 南京大学, 2020(03)
  • [7]竖井掘进机泡沫洗井流场及排渣效率研究[D]. 陈政霖.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大型供热机组抽汽余能利用研究[D]. 许继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9]小尺寸纳米颗粒对Aβ(1-40)多肽自组装过程的调控[D]. 潘兰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聚乙烯醇水凝胶制备及性能的初步研究[D]. 胡孝丽. 武汉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新型排水压缩机性能分析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