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十大反腐倡廉案件

检察机关十大反腐倡廉案件

一、检察院评出反贪十大案(论文文献综述)

于静[1](2017)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腐败问题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作为抗腐举措——制度反腐,也应随着腐败的变化而不断提出新进路。因此,对新形势下的制度反腐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反腐话语“ ’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发人深省。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动的背景下,作为从根源上治理腐败的制度反腐,在新形势下更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新时期制度反腐还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廉政文化与制度反腐意识依然存在与制度反腐不相适应的地方,同时,反腐制度建设还存在体系不完善、制度反腐运行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建设需要借鉴他国有益的经验。总的看来,这方面的经验借鉴主要有: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反腐机构建设、完善的监督体系等,以此为反腐制度的有效运作提供保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建设需要在针对当前反腐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借鉴国(境)外制度反腐经验的基础上,并着眼于中国特色实际,思考新形势下制度反腐的路径。一方面,针对制度的制定要形成前期预防、中期监督、后期惩治的链式结构。另一方面,针对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有制度不执行、乱执行、软执行的现状,要从多角度出发加强主体的权威性建设、完善问责机制建设,从而不断加强制度执行的自觉性与规范性。

张兆松[2](2016)在《腐败犯罪预防政策有效性的本土化构建——以十八大后反腐新常态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视严峻复杂的腐败形势,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凝聚了党心民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任。认真回顾总结三年来我国反腐败的经验教训,推进我国腐败犯罪预防政策有效性的本土化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宋强[3](2014)在《治理理论视阈下的网络反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败形态,近年来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反腐利器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已经显现。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当前的网络反腐主要是舆论监督式的,其基本模式是运用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纪检监察部门对网络媒体上反映的问题予以查处。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匿名、快速和开放的特点,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问题同样十分突出。网络反腐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与商业活动有很大不同,对虚假信息等的处理不当甚至会危及到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将网络反腐推向深入,更好地治理腐败,以及如何避免网络反腐的负面效应则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网络反腐与广大公众息息相关,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证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既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又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网络反腐形态属于舆论监督的一种;从公共治理的视野分析,网络反腐呈现出多元主体、协作和公开透明等治理上的特征。网络反腐问题既与治理理论相关,又与议程设置理论契合。所以,本文选用这两种理论对网络反腐进行阐释和剖析。在综合考量网络反腐正反两个方面的价值和国内外发展状况后,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网络反腐主要问题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和网络反腐治理框架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法制建设、议程设置、政府治理和网络监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策分析。本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案例研究部分,本文选取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案例予以分析,为全文的论证提供了实证支撑。全文在内容上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予以说明。绪论部分首先交代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网络反腐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说明了研究的主题思想和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最后交代了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的阐释。论文的基本概念主要聚焦于网络、网民、腐败、反腐败等。理论基础则主要介绍了治理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第二章对网络反腐进行总体性的论述。包括我国网络反腐产生的背景,网络反腐的基本构成与发展历程,网络反腐的基本模式,网络反腐的一般过程等。第三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描述了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分析了网络反腐的特点,讨论了网络反腐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了当前网络反腐面临的困境。第四章为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部分。本章选取了国内的株洲市和韩国的首尔市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两地的实践予以对比分析。最后一章在前面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网络反腐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及相应策略。当前我国主流的网络反腐形态是民间网络反腐,主要依靠网络媒体聚集舆论压力促使公共部门关注并查处腐败案件,它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我国的网络反腐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产生了信息混乱、网络暴力等负能量。网络反腐不应只停留在网络媒体无序反腐的状况,更需要构建一个适应网络时代的腐败治理框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技术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同时消除其负能量。未来的网络反腐必将走向官方和民间融合的道路,网络在大众媒体和公共治理体系内部的应用会进一步加深,政府、公众、媒体、第三部门等主体都可以参与到腐败的治理中来,多方之间协调互动,达到全过程监督权力运行的目的。

马栋[4](2013)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贪腐猖獗、官商勾结和权力滥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贪腐“大案要案”时有发生,腐败的危害性空前加剧,民众反腐声浪日渐高涨。本文的研究目标直接指向探讨中共执政六十多年来初步建立反腐廉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历程、特点、经验和趋势,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构反腐廉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如何实现党内立规和国家反腐立法的有效衔接与整合。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本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倡廉为指导思想,从党史党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执政党反腐倡廉法制建设进行全景式、系统性研究。这一研究主题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1章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思想资源。分别从中国传统廉政制度思想与西方廉政法制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等三个方面进行研析。第2章梳理和分析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执政党认为腐败的根源主要在于封建思想余毒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因此反腐败的主要手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群众运动,强调对民众十分关注的大案要案的审判和惩处,反腐廉政法制建设被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第3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推进、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吸取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审时度势,实现了反腐廉政建设思路的现代转型,即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循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根治腐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反腐廉政建设开始了从以运动为主的反腐到制度性的长效性反腐、从重事后惩治到惩防并举、从定点清除到整体性反腐的转型,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这一历史时期仍存在着反腐廉政国家立法工作滞后于反腐廉政建设的形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问题仍然存在;国家法律与执政党党章、党规的相互协调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家司法制度与执政党纪检制度的相互配合有待进一步完善。第4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中国反腐廉政法制建设也呈现出新特点:反腐廉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日渐严密、注重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惩治和预防腐败、网络反腐的兴起及其制度化、加强反腐败国际司法交流与合作,等等。新形势下反腐廉政建设存在着:廉政法制建设无法同市场经济改革同步、廉政法律体系不周全、反腐廉政立法层级低、监督机制不健全、预防机制失灵、惩处力度不够、选择性反腐、在反腐败国际合作方面立法滞后等问题。第5章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考。新形势下,要树立法治是治国理政、约权治吏基本方式的基本理念,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第一,进一步完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反腐败法》、《公职人员从政道德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和《行政程序法》等国家反腐立法;修改完善《预算法》,建立财政预算透明机制;制定整合性的《监督法》并切实发挥其法律效力。第二,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构独立的专业化的廉政反贪机构,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舆论监督。第三,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严格执法,有腐必反;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分工与合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公正司法。第四,加强反腐败国际司法交流与合作。综上所述,全面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走中国特色的反腐廉政道路,必须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立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之上,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教育、制度、监督并举,预防和惩治腐败相结合,实现运动式反腐向法治型反腐、党内反腐向制度反腐的现代转型,从而构建反腐廉政的长效机制。

虞浔[5](2013)在《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改革法院民事审判庭审方式为先导,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为标志,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并延续至今。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就处于中西文化交锋交融的第一线,最早引入近现代司法理念和西方法治模式,新世纪以来又一直在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而持续努力,在司法体制机制改革领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一是它不可避免地是整个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表现出鲜明地自上而下推进的色彩,展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强力和权威;另一方面,它却是许多改革措施的肇始之地,许多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在上海司法机关工作中自发萌生的创新举措,经过上海这块法治土地的滋润和检验,逐渐为全国所了解和认可,并随之被最高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向全国推广,引发司法体制改革大潮中的点点浪花甚至波澜。司法体制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有必要系统梳理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改革动机和发展趋向,继续努力成为中国司法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为此,本文分八章对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改革历程的历史考察。研究1997年以来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并不能割裂此前上海发生的司法改革。建国以来上海人民司法事业从无到有,尽管经历过挫折,但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奠定了上海司法工作的基本格局,为1997年开始的司法体制改革创造了坚实的基础。而且1997年之前上海的司法改革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和沉痛教训,为1997年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在上海的开展提供了正反面启示;此前进行的诸多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和创新,也为之后的改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第二章是关于1997-200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阶段的研究。自1997年到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在最高司法机关的指导下,上海司法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体制、用人机制和内部运作机制等方面整体推进,各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类管理工作逐步推开。第三章是关于2002-2007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阶段的研究。自2002年底到2007年11月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阶段。改革在法律框架内稳步推进,司法机关内部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司法规范化和司法公信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监督协调机制更加健全,解决诉讼难、执行难、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新成效;政法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司法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第四章是关于2007-2012年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阶段的研究。自2007年底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的五年,是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阶段。上海司法机关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和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建立特困当事人司法救助制度,彰显法制公信力和司法人文关怀,加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的执业监管,不断优化法律服务市场秩序。第五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中的思想纷争及实践取向的研究。在上海探索、推行和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的确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质疑和批评之声。就宏观思路来说,就有地方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框架、各司法部门的进程是否需要统一的争论;就微观举措来说,以“少年法庭”、“案例指导制度”为例,不难看出一些开创性举措引发了长久讨论和争议。正是这些讨论、这些质疑和批评使得上海司法机关更为审慎地对待改革,使其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走得更为稳当和科学。第六章是关于上海与兄弟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横向比较的研究。根据公开的一些资料,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海与我国其他省区市在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有许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动力、根本目标、指导思想、整体进程、发展方向和具体内容上。但上海与其他省区市相比,在重视创新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执行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经验、政法经费保障等方面,还是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分析存在这些异同的原因,主要是与司法体制改革的特性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有关。第七章是关于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分析检讨及成效评价的研究。上海的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严格遵循司法规律,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成功实施,也避免了由此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失败和资源浪费。虽然已经取得显着成效,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上海的改革只是刚刚破题,全面推进和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司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八章是关于继续深化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对策建议。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人们对于司法的需求空前增长。为了迎接这些挑战,上海只有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司法困境。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应设定为“推进司法公正、扩大司法公开、提高司法公信、践行司法为民”。其功能应定位于促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深化改革应该有一套贯穿于改革从始至终的基本行为准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上海实际继续探索适应上海司法实践需求的创新举措,切实提高司法机关的司法水平,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效促进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陈旭[6](2012)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向大会报告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以来全市检察工作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全市检察机关在市委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紧?

魏鹏[7](2011)在《我国检察机关绩效考核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确检察机关绩效考核的含义、范围和类型。检察机关引入绩效考核制度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法律依据、政策依据、现实可能性和直接动因,检察官职业化使得绩效考核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我国检察官绩效考核的形成与公务员绩效考核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考核的主体、方式、内容等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由司法机关的特性和检察官职业特点所决定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保障检察系统内部的有效领导和管理;保证检察工作目标的有效完成;促进检察干警队伍的全面发展;并为落实刑事政策提供制度保障;杰出检察官的评比更能够有效激发考核对象的工作积极性。基层检察院是数量最多的一级检察院,检察干警人数众多,并负责处理大量一审刑事案件,其经历的诉讼程序最为全面,基层检察院的绩效考核是检察机关绩效考核的关键,对其进行研究更具典型性、代表性。以C市人民检察院对其所属基层院的绩效考核为例对考核制度予以介绍和分析。在进行考核时,首先要确立指导思想、原则以及考核主体、期限、机构、方式。对基层院的考核主要依据检察院的各个职能部门的考核结果,以各部门的考核结果为基础计算各基层检察院的考核结果。这其中对一些主要业务部门的考核是重中之重,其考核指标是重点介绍的对象。侦查监督部门有逮捕率,立案监督案件的批捕率、起诉率、判决率。公诉部门有撤回起诉率;无罪判决率;职务犯罪不诉率、职务犯罪结案率;抗诉率、撤回抗诉率、抗诉意见采纳率;追诉率、追诉被判实刑率。职务犯罪部门有“一量、两案、三率”。这些重要的考核指标涵盖了检察机关主要的业务工作,也构成了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通过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相关数据,着重分析了它们的设置原因、特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考核指标、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找出了考核制度的一些不足之处。如考核体系设置不科学、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指标之间存在冲突、对检法两院的关系的影响等问题。但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作用远大于其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尚有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空间。目前,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是绩效考核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应当是检察机关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也是评价考核制度以及理清考核指标的首要标准。以此来作为划分考核指标的位阶,确立主次。在绩效考核中无罪判决率和有罪判决率这两个指标,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故笔者建议取消这两个指标。另外,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检察官考核机制,使其凸显检察职业特点,与具体的检察工作有机结合。最后,要加强绩效考核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确保考核的公平和正义。

李志明[8](2011)在《公民检举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公民检举权为研究对象,遵循从公民检举权的一般理论到公民检举权法治化的具体实践的思路,运用规范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公民检举权的内涵、价值与功能、内容、基本原则与立法保障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引言、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动机、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并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五章,前三章主要研究公民检举权的一般理论,主要包括公民检举权的学理分析、公民检举权的历史考察以及公民检举权的内容界定等内容。后两章主要研究公民检举权法治化的具体实践,包括公民检举权的实现与保障,并且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进行初步的制度重构。第一章对公民检举权进行了学理分析,探讨了公民检举制度的含义、理论基础和当代价值,文章认为,公民检举权是一种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具有人民民主理论、权力制约理论、抵抗权理论以及廉政理论等历史与现实的理论基础,体现了正义、秩序、自由、人权和民主等价值,在当今可以承载政治、经济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社会整合功能。第二章对中外公民检举权制度进行了比较考察。现代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芬兰、香港、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公民检举权制度。中国从古代开始同样有民众检举制度,尽管这种民众检举制度与当代检举制度性质完全不一,但对于考察我国检举制度的发展脉络仍有学术史的价值。本文对此进行了历史梳理,总结出对我国当代的启示。第三章对公民检举权的内容即检举人的检举权利及义务进行了界定。公民检举权的实现是一把双面刃,如何合理配置公民检举时的权利与义务十分关键。本文认为,公民检举时应该享有检举自由权、要求保护权、获得奖励和补偿权、优先知情权以及其他权利,同时也应当承担诚信、守法、协助调查、保密等义务。第四章探讨了公民检举权实现的基本原则与途径。公民实现自己的检举权必须遵守伦理原则、客观真实原则、责任原则、效率原则等基本原则。实现途径主要有通过国家依法设立的常设组织与公权力的体制内途径和非常设的公权力以外的体制外途径两种。所谓体制内的途径主要是国家依法设立的专门处理公民检举的常设权力,体制外途径则与之相反,是非国家常设的专门处理检举事宜的权力。检举人较佳的选择是选择体制内的方式,当然,在某个阶段,适当地引入体制外的途径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第五章探讨了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问题。本文以增强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反腐新形势下的公民检举权保护制度、激励制度、救济制度完善提出了初步的建议。本文认为,在保护制度的完善方面,应该加强对检举人的各种保护;在激励制度的完善方面,除了物质奖励之外,还应该丰富激励的类型;在救济制度的完善方面,因为我国在这个方面目前完全缺失,所以应该从受理机关多类型化、申诉方式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完善。余论部分分析了我国公民检举权充分实现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法律方面的条件,即制定专门的举报法,统一规范公民检举行为、公务人员检举行为以及普通举报行为;外在组织与制度条件,即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制度、言论自由制度以及结社自由制度,鼓励各种公民组织的建立;以及文化条件,即培育健康的公民意识等。只有这些条件的达成,我国的公民检举权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方文新[9](2011)在《透明国际研究》文中提出倡导廉政,反对腐败,营造公平正义、清明廉洁、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广泛深入,全球范围内的腐败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腐败犯罪呈现出有组织、跨国化的特点。腐败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人的个别现象,它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桎梏,成为困扰整个国际社会的难题和顽疾。中国已经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时期,应注意到在国际范围内正在迅速兴起国际联合反腐败的新趋势。反腐败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愈来愈广泛,这一趋势必将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只有积极参加反腐败的国际合作,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透明国际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国际性的民间反腐败机构,它采用清廉指数和行贿指数体系评估一国的腐败状况,致力于在世界各国政府、企业界推进反腐败运动,目前已成为对腐败问题研究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每年发布的清廉指数排行榜既反映了中国在反腐败方面不断取得的进步,也反映了中国腐败问题仍很严重的现实。本文介绍了透明国际的发展概况、反腐败工作,思考了透明国际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透明国际与中国的合作交流、中国分会成立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透明国际对中国反腐败的启示意义。通过对透明国际的研究,有助于在全球反腐败背景下探讨我国腐败治理规律,借鉴吸收透明国际在反腐败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推进我国的廉洁政治建设。

陈为升[10](2010)在《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是目前中国政治领域存在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十六大以来,查处的省部级腐败官员数量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高、情节越来越恶劣、犯罪手法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给中国发展造成的危害尤为酷烈。遏制不断滋生和蔓延的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本篇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研究背景、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为文章的论述与分析做目的和方法上的准备。第二部分,建立一个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例库,并通过对案例库的研究,总结出当前阶段省部级官员腐败案呈现出以下八大特点和趋势:省部级腐败官员数量和涉案金额继续增多;多数省部级腐败官员存在生活作风问题;家人在省部级官员腐败过程中的作用突出;省部级官员腐败窝案、串案明显增多,“一把手”腐败严重;省部级官员腐败领域趋于集中,组织人事腐败严重;省部级腐败官员作案手法多样,隐蔽性越来越强;腐败平均潜伏期延长,“带病提拔”问题普遍;腐败官员受贿罪和渎职罪交叉,死刑犯过半。这些特点表明:省部级官员已经成为当前阶段中国腐败问题滋生和蔓延的重灾区。第三部分,从利益冲突、现代化变革和经济转型、权力监督与制约的视角,以腐败的三要素为基本纬度,以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的八大特点为基本分析着眼点,深入解析当前阶段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滋生和蔓延的根源。省部级官员财产上生活上的私人利益、家庭利益结构的变化和职位晋升的瓶颈等因素诱使省部级官员滋生腐败动机;中国现代化变革和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漏洞为省部级官员进行权钱交易提供了腐败机会;高度集中而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则为省部级官员最终的腐败行为提供了关键性要件。第四部分,提出遏制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对策。即必须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始终坚持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当前迫切需要:以完善省部级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为核心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组织人事领域腐败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整治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等腐败高发领域的市场秩序;构建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重点遏制“一把手”腐败;建立健全针对省部级官员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完善省部级腐败官员的发现查处机制,着力缩短省部级腐败官员的潜伏期等。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同时,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二、检察院评出反贪十大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察院评出反贪十大案(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制度反腐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概论
    一、腐败的概念与成因理论
    二、制度反腐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
    三、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的意义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的新形势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新举措与特点分析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反腐倡廉新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与启示
第三章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反腐制度体系不完善
    二、反腐制度落实运行不到位
    三、廉政文化与制度反腐意识淡薄
第四章 境外制度反腐对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的启示
    一、廉政文化建设
    二、独立权威的反腐机构
    三、完善有效的监督体系
第五章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反腐的路径探析
    一、完善制度体系
    二、推动制度贯彻落实
    三、推动廉政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治理理论视阈下的网络反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内研究情况
        0.2.2 国外研究情况
        0.2.3 与治理理论相关的反腐败研究
        0.2.4 文献述评
    0.3 论文的基本结构
        0.3.1 篇章结构
        0.3.2 研究重点
        0.3.3 研究难点
        0.3.4 研究的创新点
    0.4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0.4.1 理论工具
        0.4.2 研究方法
1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
        1.1.1 网络
        1.1.2 网民
        1.1.3 腐败
        1.1.4 网络反腐
    1.2 治理理论
        1.2.1 产生背景
        1.2.2 主要内容
        1.2.3 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1.2.4 治理理论对我国发展与改革的意义
    1.3 议程设置理论
        1.3.1 产生与发展
        1.3.2 主要观点
        1.3.3 网络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
2 网络反腐概述:背景、要素与模式
    2.1 我国网络反腐产生的背景
        2.1.1 转型期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2.1.2 网络媒介的发展和成熟
        2.1.3 网民参与与权利意识的提升
        2.1.4 传统权力监督方式的不足
        2.1.5 网络反腐在全球的发展
    2.2 网络反腐的构成要素与发展历程
        2.2.1 网络反腐构成要素
        2.2.2 我国网络反腐的发展历程
    2.3 网络反腐的基本模式与一般过程
        2.3.1 网络反腐的基本模式
        2.3.2 网络反腐的一般过程:以“杨达才案”为例
3 中国的网络反腐:现状、作用与困境
    3.1 网络反腐的现状
        3.1.1 网络反腐的平台建设
        3.1.2 网络反腐的参与主体
        3.1.3 网络反腐的效果
    3.2 网络反腐的特点与作用
        3.2.1 网络反腐的特点
        3.2.2 网络反腐的积极作用
        3.2.3 网络反腐的负面影响
    3.3 网络反腐面临的困境
        3.3.1 网络反腐尚无明确法律地位
        3.3.2 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有限
        3.3.3 网络反腐信息的数量大质量低
        3.3.4 网络反腐的实际效果有限
4 网络反腐的实践:株洲和首尔
    4.1 株洲的网络反腐实践
        4.1.1 株洲简介
        4.1.2 株洲网络反腐的基本历程
        4.1.3 株洲网络反腐评析
    4.2 “首尔模式”与腐败治理
        4.2.1 概述
        4.2.2 腐败治理的“首尔模式”
        4.2.3 首尔网络反腐的经验
    4.3 株洲与首尔:对比和启示
        4.3.1 株洲的实践与“首尔模式”的异同
        4.3.2 启示
5 未来中国的网络反腐:发展原则与对策研究
    5.1 网络反腐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1.1 多方参与
        5.1.2 官民协调互动
        5.1.3 信息公开
    5.2 对策研究
        5.2.1 法律制度的建设
        5.2.2 相关“议程”的规范
        5.2.3 政府管理的改进
        5.2.4 网络监督的深化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问题的缘起
        0.1.1 研究的理论价值
        0.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相关文献分析
        0.2.2 国外相关文献分析
    0.3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0.3.1 相关概念分析
        0.3.2 相关理论分析
    0.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0.4.1 研究思路
        0.4.2 研究方法
    0.5 本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观点
        0.5.1 基本框架
        0.5.2 主要观点
    0.6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0.6.1 研究重点
        0.6.2 研究难点
        0.6.3 创新之处
1 中国共产党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思想资源
    1.1 中国传统廉政制度思想与西方廉政法制思想
        1.1.1 中国传统廉政制度思想
        1.1.2 西方国家反腐廉政法制思想
    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
        1.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
        1.2.2 列宁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
    1.3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
        1.3.1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
        1.3.2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
        1.3.3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
        1.3.4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想
2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早期探索
        2.1.1 苏维埃政权的反腐廉政法制建设(1927—1937)
        2.1.2 抗日民主政权的反腐廉政法制建设(1937—1945)
        2.1.3 解放区政权的反腐廉政法制建设(1945—1949)
    2.2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2.2.1 过渡时期的反腐廉政法制建设(1949—1956)
        2.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廉政法制建设(1956—1966)
        2.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全面失误(1966—1976)
    2.3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成效、特点和经验教训
        2.3.1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成效
        2.3.2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特点
        2.3.3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推进及成就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
        3.1.1 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初步建立(1978—1992)
        3.1.2 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初步完善(1992—2002)
        3.1.3 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纵深发展(2002—今)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成就、特点及教训
        3.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成就
        3.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特点
        3.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教训
4 中国共产党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4.1 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4.1.1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的新变化
        4.1.2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反腐廉政建设的新要求
        4.1.3 当前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新特点
    4.2 中国共产党反腐廉政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廉政法制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4.2.2 廉政法制建设制度体系不完善
        4.2.3 廉政法制建设政策执行不到位
        4.2.4 在反腐败国际合作方面立法滞后
5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思考
    5.1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1.1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5.1.2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紧迫性
    5.2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5.2.1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方针
        5.2.2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原则
    5.3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对策
        5.3.1 进一步完善反腐廉政法律法规体系
        5.3.2 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防治腐败
        5.3.3 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
        5.3.4 加强反腐败国际司法交流与合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5)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中国1997年始启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二、 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司法机关与时俱进
        三、 上海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
        四、 域外司法改革理论在上海受到科学借鉴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 司法
        二、 司法机关
        三、 司法体制
        四、 司法工作机制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历史回眸(1949—1997):中国司法制度曲折发展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司法制度初创奠基阶段
        二、 司法制度曲折成长阶段
        三、 司法制度破坏荒废阶段
        四、 司法制度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变革历程
        一、 基本形成上海司法工作格局
        二、 组织开展上海司法改革运动
        三、 文革期间上海司法工作倒退
        四、 改革开放后步入发展的正轨
    第三节 现实意义
        一、 奠定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基础
        二、 提供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启示
        三、 确立上海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先机
第二章 拉开序幕(1997-200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探索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启动司法改革
        二、 上海推进依法治市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三章 全面展开(2002-2007):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推进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二、 上海加快城市法治建设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四章 深入进行(2007-2012):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深化阶段上海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二、 上海改善城市法治环境
    第二节 改革内容
        一、 概述
        二、 上海审判改革
        三、 上海检察改革
    第三节 配套改革
        一、 上海公安刑侦改革
        二、 上海司法行政改革
第五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与探索的纷争
    第一节 改革宏观思路争议
        一、 地方司法领域改革能否突破中央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框架
        二、 地方司法机关在改革进程中是否需要相互协调统一步调
    第二节 改革微观举措争议
        一、 “少年法庭”之争
        二、 “案例指导制度”之争
第六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与其他省份实践探索比较
    第一节 共同之处
        一、 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基本相同
        二、 发展方向和推进动力基本相同
        三、 整体进程和许多内容基本相同
    第二节 鲜明特色
        一、 上海是许多司法改革举措的创始之地
        二、 上海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区别对待
        三、 上海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 上海有效增强司法机关的工作透明度
        五、 上海科学借鉴国外司法改革先进经验
        六、 上海较好地解除了司法机关后顾之忧
    第三节 异同探究
        一、 存在相同缘由
        二、 存在不同原因
第七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实践探索的评析
    第一节 特点分析
        一、 根本保证——坚持正确指导思想,把牢社会主义方向
        二、 有力保障——准确定位司法职能,体现上海自身特色
        三、 不竭动力——遵循司法工作规律,依靠科学理论支持
        四、 重要方法——统筹规划改革方案,争取形成整体合力
        五、 必要方式——以改革促进新变化,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六、 有效途径——改革灵活性,尊重首创性,保护积极性
    第二节 成功之处
        一、 妥善处理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二、 妥善处理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
        三、 妥善处理中央部署与上海实际的关系
    第三节 问题所在
        一、 司法机关改革中的某些模糊认识有待加以纠正
        二、 上海司法部门的执法司法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氛围尚需培育
    第四节 取得成效
        一、 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已成为上海各界普遍性共识
        二、 上海司法机关工作更趋规范,公正性、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 上海司法公开范围更加全面、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善
        四、 有效破解案多人少现实困境,保障上海司法工作良性运转
第八章 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继续深化改革之路
    第一节 战略目标
        一、 追求司法公正,保持全国领先司法环境
        二、 扩大司法公开,保持先行先试发展势头
        三、 树立司法公信,发挥上海本土传媒优势
        四、 践行司法为民,满足广大市民更高期待
    第二节 功能定位
        一、 推动国家司法体制进步,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 延伸司法机关工作触角,服务上海社会管理
        三、 强化司法工作保障功能,促进四个中心建设
        四、 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五、 提升司法机关履职水平,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第三节 基本原则
        一、 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围绕全市大局深化改革
        二、 借鉴域外司法改革经验与上海实际相结合
        三、 遵循法律法规边界依法有序稳步组织实施
        四、 坚持以群众观点为引领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第四节 路径选择
        一、 借助雄厚科研力量提炼上海司法领域开展改革经验,自觉以科学理论研究为指引
        二、 依托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丰富司法公开的形式和内容,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 警惕腐败现象向司法领域渗透蔓延,从制度着手织密上海司法职权运行监督机制
        四、 围绕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规划,发挥好海事仲裁和金融仲裁便捷、高效的作用
        五、 及时关注司法工作暴露的问题,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内容,增强群众法治观念
        六、 充分挖掘上海丰富法学教育资源,推进司法人员职业化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我国检察机关绩效考核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检察机关绩效考核制度概述
    (一) 检察机关绩效考核的含义
    (二) 检察机关引入绩效考核制度的背景
    (三) 与公务员考核的区别
    (四) 检察机关绩效考核的意义
二、基层检察院绩效考核制度
    (一) C院绩效考核实施情况
    (二) 侦查监督部门
    (三) 公诉部门
    (四) 自侦部门
三、对绩效考核制度的反思
    (一) 考核体系设置不科学
    (二) 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三) 考核指标存在冲突
    (四) 对检法两院关系的影响
四、对考核制度的合理完善
    (一) 确立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
    (二) 取消有罪判决率和无罪判决率
    (三) 进一步完善检察官绩效考核机制
    (四) 加强绩效考核的监督机制
五、结语
参考文献

(8)公民检举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公民检举权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公民检举权的内涵
        一、公民检举权的定义
        二、公民检举权的性质
        三、公民检举权的特征
    第二节 公民检举权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二、以权利制约权力理论
        三、抵抗权理论
        四、廉政理论
    第三节 公民检举权的价值与功能
        一、公民检举权的价值
        二、公民检举权的功能
第二章 中外公民检举权制度
    第一节 我国历史上的民众检举制度
        一、古代的民众检举权制度
        二、当代的民众检举权制度
    第二节 域外公民检举权制度
        一、域外公民检举权制度
        二、域外相关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 公民检举权的内容
    第一节 检举人的权利
        一、检举自由权
        二、要求保护权
        三、补偿和奖励请求权
        四、优先知情权
        五、其他权利
    第二节 检举人的义务
        一、诚信义务
        二、守法义务
        三、协助调查义务
        四、保密义务
        五、无伤义务
第四章 公民检举权的实现原则与途径
    第一节 公民检举权实现的基本原则
        一、正义原则
        二、客观真实原则
        三、责任原则
    第二节 公民检举权的实现途径
        一、体制内途径
        二、体制外途径
第五章 我国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理论工具
    第二节 我国现有检举权保障制度
        一、我国现有公民检举权保障制度
        二、现有保障制度的总体缺陷
        三、原因分析
    第三节 检举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现有的保护制度及其不足
        二、完善建议
    第四节 检举人激励制度的完善
        一、国外制度借镜
        二、我国现有激励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
    第五节 检举人救济制度的完善
        一、国外制度借镜
        二、我国现有规定的不足及其完善
结语 培育我国公民检举权充分实现的条件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9)透明国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透明国际概况
    第一节 成立背景和宗旨原则
        一、透明国际的成立背景
        二、透明国际的宗旨原则
    第二节 运作管理和资金来源
        一、透明国际的运作管理
        二、透明国际的资金来源
    第三节 发展壮大和国际地位
        一、透明国际的发展壮大
        二、透明国际的国际地位
第二章 反腐败:透明国际的使命
    第一节 透明国际的反腐败工作
        一、开展反腐败宣传
        二、推动反腐败研究
        三、开发反腐败工具
        四、出版反腐败刊物
    第二节 透明国际的腐败评估体系
        一、清廉指数指标
        二、行贿指数指标
    第三节 腐败排行榜与清廉国家
        一、历年清廉指数排行榜的内容
        二、历年清廉指数排行榜分析
        三、清廉国家的廉政建设
第三章 透明国际的成就和挑战
    第一节 透明国际的反腐败成就
        一、建立反腐败统一战线和联盟
        二、推动反腐败变革和制度创新
        三、影响国际经济援助和投资政策
        四、提供实证研究方法的国际经验
    第二节 透明国际的存在基础
        一、国际反腐败的需求
        二、官方反腐败的弊病
        三、资金管理的科学
        四、反腐败策略的灵活
        五、反腐败品牌的成功
    第三节 透明国际的问题和挑战
        一、清廉指数的科学性被质疑
        二、腐败定义狭窄,不能反映国家腐败全貌
        三、腐败评估结果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四、资金问题导致一些反腐败项目无法实施
        五、各国分会发展不平衡
第四章 透明国际与中国
    第一节 中国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
        一、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腐败问题复杂
        二、1995年至2010年中国清廉指数情况
        三、中国的反腐败机制和反腐败成就
        四、中国参与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节 透明国际中国分会
        一、透明国际中国分会成立的背景
        二、透明国际中国分会的基本情况
        三、透明国际中国分会成立的意义
    第三节 透明国际对中国反腐败的启示
        一、腐败和政治制度无必然联系
        二、改善中国清廉状况国际评价
        三、借鉴国际经验,谱写中国反腐败新篇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文本)节选
    二、透明国际官方网站首页截图(2011年5月1日)
    三、透明国际反腐败研究网络(ACRN)首页截图(2011年5月1日)
    四、四国集团反腐败资源中心(U4)首页截图(2011年5月1日)
    五、2010年度清廉指数排行榜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腐败内涵和范围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特点分析
    一、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出现的背景
    二、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例库的基本情况
    三、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的基本特点
        (一) 省部级腐败官员数量和涉案金额继续增多
        (二) 多数省部级腐败官员存在生活作风问题
        (三) 家人在省部级腐败官员腐败过程中的作用突出
        (四) 省部级官员腐败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五) 省部级腐败官员腐败领域集中,组织人事腐败严重
        (六) 省部级腐败官员作案手法多样,隐蔽性越来越强
        (七) 省部级腐败官员平均潜伏期延长
        (八) 腐败官员受贿罪和渎职罪交叉,死刑犯过半
第二章 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冲突视角
        (一) 经济地位的下降
        (二) 家庭利益结构的变化
        (三) 职务晋升的困境
    二、现代化变革和经济转型视角
        (一) 社会财富增长
        (二) 新兴阶层出现
        (三) 政府权力扩张
        (四) 制度漏洞出现
    三、权力监督与制约视角
        (一) 权力过分集中
        (二) 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与制约
        (三) 制度性举报机制的缺失
第三章 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一) 完善省部级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二) 扩大省部级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的范围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组织人事腐败问题
        (一) 加大省部级领导干部跨省交流力度
        (二) 规范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用人权
        (三)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
        (一)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权力
        (二) 继续推进市场改革,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
    四、构建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 构建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
        (二) 推进权力运行的程序化与公开化建设
    五、构建省部级官员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六、完善省部级腐败官员的发现查处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检察院评出反贪十大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制度反腐问题研究[D]. 于静. 温州大学, 2017(03)
  • [2]腐败犯罪预防政策有效性的本土化构建——以十八大后反腐新常态为视角[A]. 张兆松. 犯罪学论坛(第三卷), 2016
  • [3]治理理论视阈下的网络反腐研究[D]. 宋强. 武汉大学, 2014(06)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反腐廉政法制建设研究[D]. 马栋. 武汉大学, 2013(01)
  • [5]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D]. 虞浔.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1)
  • [6]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N]. 陈旭. 解放日报, 2012
  • [7]我国检察机关绩效考核制度研究[D]. 魏鹏. 吉林大学, 2011(09)
  • [8]公民检举权研究[D]. 李志明. 武汉大学, 2011(05)
  • [9]透明国际研究[D]. 方文新. 兰州大学, 2011(10)
  • [10]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D]. 陈为升.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1)

标签:;  ;  ;  ;  ;  

检察机关十大反腐倡廉案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