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ESBLs菌的研究进展

产ESBLs菌的研究进展

一、产ESBLs细菌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吕承秀[1](2021)在《产ESBLs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特征及进化途径研究》文中指出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日益重要的细菌性病原菌,根据细菌毒力特点分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和经典肺炎克雷伯菌。传统观点认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毒力强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低的特点,经典肺炎克雷伯菌则通常毒力弱但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近年来,随着报道的多重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不断增多,特别是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临床抗菌治疗迎来了极大的挑战。本研究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从某三甲医院(淄博市第一医院)临床标本(痰、尿液、血液、分泌物等)分离的疑似肺炎克雷伯菌,剔除重复菌株后,应用微生物质谱仪进行菌种鉴定后筛选出107株肺炎克雷伯菌。通过检测毒力基因 rmpA、rmpA2、iroB、iucA、peg-344,并采用 peg-344 基因和 iucA 基因阳性定义hvKP,10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筛选出hvKP 57株,占比53.3%,hvKP的毒力基因iroB、rmpA、rmpA2、peg-344携带率均在98.0%以上,cKP中毒力基因iroB携带率为42.0%、rmpA携带率为16.0%、rmpA2携带率为2.0%、peg-344携带率为16.0%,hvKP的毒力基因携带率显着高于cKP。通过对hvKP组及cKP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hvKP组与cKP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方面,与hvKP相比,年龄大于75岁的患者更易感染cKP;基础疾病方面,两组未发现明显差异。应用纸片扩散法检测hvKP及cKP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抑菌圈直径,WHONET5.6软件分析药敏结果,比较hvKP组与cKP组药敏结果表明,cKP组的CXM、KZ、CTX、CIP、SXT耐药率分别为34.2%、31.6%、29.0%、50.0%、42.1%,hvKP组的CXM、KZ、CTX、CIP、SXT耐药率分别为10.6%、12.8%、10.6%、14.9%、10.6%,cKP组的CXM、KZ、CTX、CIP、SXT耐药率高于hvKP组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hvKP药敏结果57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中共筛选出4株产ESBLs的hvKP(编号分别为:KP9、KP73、KP83、KP88),进行耐药基因 blaSHV、blaTEM、blaCTX-M检测及MLST分型,4株均携带有blaCTX-M-15、blaTEM-1基因,其中KP9、KP73、KP83携带有blaSHV-11基因。4株hvKP菌MLST分型均为ST23型。提取KP83菌的质粒进行电击转化实验,证实菌株KP83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位于2个不同的质粒上。通过hvKP与产ESBLs的cKP菌间质粒接合实验联合菌株MLST分型,结果表明,hvKP可以通过接合方式从产ESBLs的cKP菌获得耐药质粒从而进化为具有多重耐药的特性hvKP,不同耐药质粒和菌株的接合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本研究采用peg-344基因和iucA基因阳性定义hvKP,研究发现本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hvKP占比较高,有毒力基因携带率高、对常见抗菌药物耐药率低(耐药率均小于15%)的特点。四株产ESBLs的hvKP的分子流行特征均为携带有blaCTX-M-15的ST23型hvKP,质粒电击转化实验证实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位于2个不同质粒上,并首次通过接合实验揭示了不同MLST分型的hvKP和产ESBLs的cKP进化为产ESBLs hvKP的种内进化途径,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本研究还发现在进化过程中,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质粒中除携带产ESBLs的基因外,还携带有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复方新诺明耐药基因。图[4]表[21]参[60]

曹艳丽[2](2021)在《毛皮动物源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与毒力基因分析》文中指出奇异变形杆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该菌在人医临床已被广泛认为是仅次于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人畜共患菌,且该菌引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Hamilton AL,et al.,2018)。临床上通常使用抗生素对该菌引发的疾病进行治疗,但由于抗生素的长期不合理使用,已促使奇异变形杆菌高度耐药株的产生,不仅给该菌引发疾病的治疗增加了困难,同时其耐药基因和可移动原件在细菌之间的水平传播,给人和动物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本研究旨在了解山东地区毛皮动物养殖场中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情况以及耐药特点。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从山东省聊城、菏泽、海阳、威海等市的貉、狐狸、水貂养殖场采集动物的粪便、饲料、饮水、土壤、肛拭子和咽拭子样品224份、胴体61份,共计285份样品,进行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分离培养。经微生物质谱与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奇异变形杆菌,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了解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纸片法进行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确证试验,并检测15种常用药物的耐药性,初步了解毛皮动物源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情况;利用PCR技术检测26种耐药基因以及Ⅰ类整合子,了解其耐药基因盒的存在情况;利用PCR技术检测8种常见的毒力基因,了解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基因特点。本研究共分离了53株奇异变形杆菌,貉、狐狸和水貂源样品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率分别为52.94%(18/34)、51.16%(22/43)和6.25%(13/208),其中粪便样品检出率最高(41.25%),其次是土(33.33%);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确证试验的检测结果显示,分离的53株奇异变形杆菌中,其中产ESBLs菌株23株,分离自貉源15株、狐狸源8株。耐药表型检测结果显示,分离的23株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等11种抗生素耐药率均超过80%,分离的30株非产ESBLs菌株仅对3种抗生素耐药率超过80%,表明产ESBLs菌株耐药现象严重。六大类耐药基因(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和氯霉素类)检测结果显示,53株分离菌分别检出了1~11种耐药基因,其中β-内酰胺类(bla TEM)、磺胺类(sul1)检出率为100%,未检测到β-内酰胺类(bla SHV、bla PSE)、喹诺酮类(qnr S、oqx A)、氨基糖苷类(aa C1、aa C3)、多粘菌素类(van A、van B、van C1)、大环内酯类(mef A、mrs D)、四环素类(tet B);53株奇异变形杆菌中有12株携带Ⅰ类整合子,携带率为22.64%(12/53)。耐药基因盒有5种类型:aad A2-intl1(4/53)、aad A2-aad A1-sul3-dfr A12-intl1(3/53)、aad A2-aad A1-sul1-intl1、aad A2-sul1-intl1和aad A1均为(1/53),2株没有基因盒结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8种毒力因子中有5种毒力因子(ure C、zap A、pmf A、atf A、atf C)的检出率均为100%,另外3种毒力基因mrp A、uca A和rsb A检出率偏低,分别为24.53%、43.4%和69.81%,其中mrp A毒力基因仅在水貂源分离株中检出。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地区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不同动物源(貉、狐狸、水貂)的样品进行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常用药物的耐药情况、Ⅰ类整合子与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的研究发现,山东地区毛皮动物养殖场中存在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污染。该地区奇异变形杆菌对多种药物表现耐受,多重耐药率高达100%,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等11种抗生素耐药率超过80%,非产ESBLs菌株仅对3种抗生素耐药率超过80%,表明产ESBLs菌株耐药现象严重。本研究以期初步了解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不同来源菌株的差异性,为生产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防控奇异变形杆菌病奠定基础。

李飞[3](2021)在《219例儿童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性及产ESBLs大肠埃希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儿童E.coli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E.coli血流感染产ESBLs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总结儿童E.coli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有助于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指导临床合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产ESBLs的E.coli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E.coli血流感染标准且出现临床症状的219例患儿临床资料和菌株药敏情况。分析儿童E.coli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根据E.coli菌株是否产ESBLs,将患儿分为产ESBLs组和非产ESBLs组,比较两组的耐药情况,并采用率、比等指标对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利用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比较组间分布差异。同时进一步对产ESBLs的E.coli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19例发生E.coli血流感染的患儿中0-1岁年龄段最多,占84.5%,其中以男性患儿多见,占70.3%。好发科室为新生儿科与血液科,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101/219,46.1%),并发症以消化系统疾病最为常见(79/219,36.1%)。实验室检查中:110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10×109/L(110/219,50.2%),73例患儿血红蛋白<100g/L,占33.3%;62例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值>70%,占28.3%。29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呼吸机,占13.2%。绝大部分患儿经治疗后病情出现好转(162/219,74.0%),只有5例患儿病情恶化,出现死亡。2、药敏结果提示产ESBLs 66株(30.1%),非产ESBLs 153株(69.9%),且产ESBLs的E.coli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两组的耐药率(阿米卡星除外)有统计学差异(P<0.05);产ESBLs的E.coli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及头孢噻肟的耐药率>85.0%;非产ESBLs的E.coli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52.9%),其次是庆大霉素(30.1%)。3、单因素分析提示,早产、肝肾功能受损、休克、多器官衰竭、有基础疾病、置管、使用呼吸机、入院前抗菌药物应用、体温<36℃、外周血白细胞<4×109/L以及住院时间>7d可增加产ESBLs的E.coli血流感染的风险。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产、肝肾功能受损、休克、多器官衰竭、有基础疾病、置管、使用呼吸机、体温<36℃是产ESBLs的E.coli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患儿0-1岁最为常见,占84.5%。2、血流感染产ESBLs的E.coli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产ESBLs的E.coli菌株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85%以上。3、产ESBLs的E.coli菌株对阿米卡星以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为敏感。4、早产、肝肾功能受损、休克、多器官衰竭、有基础疾病、置管、使用呼吸机、体温<36℃是产ESBLs的E.coli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昭融[4](2021)在《13味中草药及八正散对泌尿系感染致病菌体外抑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13味中草药及复方八正散对7种泌尿系感染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对两组实验的MIC值、MBC值及FIC值的分析,筛选出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的中草药,以期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并为临床治疗泌尿系感染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体外抑菌实验,运用平板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金银花、连翘、黄柏、黄芩、黄连、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栀子、甘草、川木通、大黄13味常用中草药对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7种泌尿系感染致病菌的抑菌效果,记录各味中草药的抑菌圈直径大小、MIC值及MBC值,再使用中西药联合的方法观察复方八正散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和头孢呋辛酯胶囊不同时间梯度联合使用时的FIC值,以研究中西药联合在不同时间梯度对泌尿系耐药菌的抑制效果。结果:13味中草药对7种泌尿系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1.屎肠球菌:金银花、连翘、黄柏、黄芩、黄连、甘草、大黄对屎肠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9.2、6.6、11.3、15.6、18.6、12、11.4mm,以上中药对屎肠球菌的MIC值分别为250~125、250~125、125~62.5、62.5~31.25、62.5~31.25、125、250~125mg/m L,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木通对屎肠球菌无抑制作用。2.粪肠球菌:金银花、连翘、黄柏、黄芩、黄连、甘草、大黄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7.5、12、12.6、14.5、17、16.3、11.3mm,以上中药对粪肠球菌的MIC值分别为500、250~125、125~62.5、62.5、62.5~31.25、125~250、125mg/m L,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木通对粪肠球菌无抑制作用。3.大肠埃希菌:金银花、连翘、黄柏、黄芩、黄连、甘草、大黄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7.6、6.2、7.8、15.3、18.5、10.8、8.9mm,以上中药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值分别为250、>500、250、125~62.5、31.25、250、250~125mg/m L,连翘对大肠埃希菌有抑菌环,但抑菌作用不明显,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木通对大肠埃希菌无抑制作用。4.黄芩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3、13.7、11.2、9.7mm,黄连对以上4种菌株的抑菌直径分别为12、14、10.5、9.3mm;黄芩、黄连对以上4种菌株的MIC值均位于500~250mg/m L范围之间。5.黄柏、大黄对粪肠球菌的MBC值位于500~250mg/m L之间;黄芩、黄连对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的MBC值均大于等于250mg/m L,除以上中草药对7种泌尿系致病菌有部分杀菌作用外,其余中草药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均不明显。6.当实验菌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时,复方八正散作用0h和2h后加入左氧氟沙星溶液,FIC指数分别为1,两药联用对实验菌的抑制起相加作用。八正散作用4h后加入左氧氟沙星溶液,FIC指数为0.5,两药联用对实验菌起协同作用。复方八正散作用0h后加入头孢呋辛酯溶液,FIC指数为2.5,两药联用对实验菌呈拮抗作用。八正散作用2h和4h后加入头孢呋辛酯溶液,FIC指数为1.25,两药联用呈无关作用。7.当实验菌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时,复方八正散作用0h后加入左氧氟沙星溶液,FIC指数为1,两药联用对实验菌的抑制起相加作用。八正散作用2h和4h后加左氧氟沙星溶液,FIC指数为2.06,两药联用起拮抗作用。八正散作用2h后加入头孢呋辛酯溶液,FIC指数为0.625,两药联用呈相加作用。八正散作用0h和4h后加入头孢呋辛酯,FIC指数为1.25,两药联用呈无关作用。结论:不同中药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效果差异较大,且杀菌效果并不明显。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大黄对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效果较好,而金银花、连翘的抑菌作用较弱,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木通对以上菌株无抑制作用;除了黄芩、黄连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抑菌效果且效果相近外,其余中草药对以上菌株均无抑菌作用。八正散作用0h、2h和4h后加入左氧氟沙星溶液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抑制起相加或协同作用,八正散作用0h后加入左氧氟沙星溶液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起相加作用,八正散作用2h后加入头孢呋辛酯溶液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起相加作用。其余时间梯度两药联合对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欠佳。

王刚[5](2021)在《基于MALDI-TOF MS快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MALDI-TOF MS快速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目的:探究MALDI-TOF MS抗生素水解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可行性,并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随机收集54株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株以及24株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菌株作为实验菌,使用三代头孢(头孢噻肟与头孢曲松)以及酶抑制剂克拉维酸作为抗生素水解试验指示剂,实验菌分别与0.5mg/ml头孢菌素以及0.5mg/ml头孢菌素/0.5mg/ml克拉维酸在35℃孵育,分别在孵育1小时、2小时和3小时后,通过MALDI-TOF MS检测并分析溶液中抗生素的质谱峰图的改变。编码ESBLs相关的耐药基因通过PCR和基因测序进行检测,药敏试验采用仪器法(Vitek-2Compact系统)和药敏纸片法进行。结果: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较高的耐药性,其中相关耐药基因bla TEM,bla SHV,bla CTX-M均被检出;头孢噻肟与头孢曲松水解试验分别在反应1小时与2小时后,54株产ESBLs的菌均能够水解抗生素出现414Da、370Da两个水解峰,在加入克拉维酸的情况下,有52株菌的水解峰消失;该方法能够很好的鉴别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与基因型以及表型确证实验相比,该方法的特异度达到100%,灵敏度为96.3%(52/54)。结论:MALDI-TOF MS成功应用于临床致病菌的种属鉴定,并且在细菌耐药性检测方面具有巨大潜力,MALDI-TOF MS抗生素水解试验能够快速检测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第二部分MALDI-TOF MS联合微量肉汤稀释法快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研究目的:探讨基于MALDI-TOF MS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快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和亚胺培南的MIC值的能力。方法:随机收集60株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不同耐药性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相关的耐药基因型。将细菌调制成菌悬液后与进行倍比稀释的不同浓度梯度的抗生素共同接种到96孔板中进行培养,孵育4小时后离心液体培养基得到菌体,用甲酸裂解菌体后,将菌体蛋白进行点样上质谱仪检测,确定细菌在不同浓度抗生素下的生长情况,从而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同时进行微量肉汤稀释法作为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标准,在孵育18-20小时后通过肉眼判读结果,并比较两种方法测定MIC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在30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中检测到的相关耐药基因型包括blaKPC、bla FOX、bla DHA、bla CTX-M和bla TEM耐药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显示孵育4小时后用MALDI-TOF MS检测肉眼不可见的细菌生长和孵育18-20小时后检测肉眼可见细菌生长在测定头孢曲松和亚胺培南的MIC值的一致性方面分别达到61.7%和71.7%。根据CLSI文件规定的头孢曲松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折点,MALDI-TOF MS联合孵育4小时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能够将60株肺炎克雷伯菌准确划分为耐药株和敏感株,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结论:病原体的快速鉴定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早期诊断能够减少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基于MALDI-TOF MS联合微量肉汤稀释法的药敏试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确定细菌对某些重要抗生素的耐药性。未来质谱技术在细菌耐药性检测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可以作为传统药敏试验的补充以及早期报告药敏结果的重要手段。

李丹[6](2020)在《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又称大肠杆菌,可导致鸡腹泻、输卵管炎、蜂窝织炎、气囊病、腹膜炎和神经性脑病等多种疾病。抗菌药物是治疗大肠杆菌所致感染的有效药物,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渐严重,耐药性菌株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给社会公众安全带来隐患。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保障食品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对90株大肠埃希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分析耐药情况,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方法对90株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分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对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氟苯尼考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7.78%、56.67%、55.56%和54.44%;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为13.33%。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对试验中所有药物敏感的菌株占比15.55%(14/90);耐1种药的菌株占比21.11%(19/90);对6种及以上药物耐药的菌株占比43.33%(39/90)。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90株菌中有41个ST分型,显示出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的复杂性。采用ESBL选择培养基对90株菌进行产ESBLs菌的筛选,非ESBLs菌株和ESBLs菌株的数量分别为55株和35株,采用PCR方法检测55株非ESBLs菌株毒力基因、Ⅰ型、II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菌株的流行毒力基因为Ecs3703、Col V、irp2和fyu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91%、32.73%、14.55%和14.55%。Ⅰ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检出率为25.45%,检测出4种基因盒,分别为dfr A7、aad A2、aad A5-dfr A17、aac A4-cat B3-dfr A17。对35株ESBLs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共检测到9种耐药基因,其中TEM-1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51.43%),CTX-M-123基因检出率最低(2.86%);其他耐药基因分别为CTX-M-65、CTX-M-14、CTX-M-55、CTX-M-64、OXA-1、OXA-10和CTX-M-3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4.29%、17.14%、31.43%、14.29%、22.86%、14.29%和5.71%。共检出13种基因盒,其中,APH(3)-IIa、dfr A14检测率最高,均为25.71%;AA(c)-Ⅵ、dfr A17、dfr A1检出率最低,均为2.86%。毒力基因irp2、fyu A和pap C的检出率均为11.43%。此外,I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32株,检出率为91.43%,II型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5株,检出率为9.09%。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且毒力基因Ecs3703、Col V、irp2和fyu A的携带率较高,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耐药基因TEM-1携带率最高。本研究通过对辽宁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和耐药性的分析,将为本地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马鹤[7](2020)在《GLO1对耐药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问题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难题,菌株自身特点、抗生素的应用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其耐药性的产生。抗生素是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但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病原菌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耐药性。近年来,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大肠埃希菌的耐药问题更加严峻,同时动物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也越发严重。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耐药大肠埃希菌的重要耐药机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通常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等头孢菌素类耐药性较高,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较敏感。但临床实践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阳性率可超过10%,为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直接导致感染相关的死亡率的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可能存在其他分子机制参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对耐药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相关机制研究十分必要。目的1.本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和非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敏感大肠埃希菌之间的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以揭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的蛋白表达谱和代谢趋势的变化,为在蛋白质和代谢物水平上对该细菌耐药相关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2.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两组之间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结果进行关联分析,找到与耐药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显着相关的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筛选相关的重要基因奠定基础。3.找到与耐药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显着相关的重要基因。4.通过基因敲除、构建过表达质粒等及技术处理实验菌株,并检测实验菌株处理前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量的变化,以揭示差异基因对耐药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影响,为对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的治疗及抗生素的研发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我们利用蛋白组学方法筛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敏感大肠埃希菌的差异表达蛋白。选取10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10例敏感大肠埃希菌,细菌培养后,每份样本各取等量,10例敏感对照组混为一份,定为A组,10例产酶实验组混为一份,定为B组,每组充分混匀后,各均分成三份。通过串联质量标签蛋白组学方法筛选两组之间的差异蛋白谱,并对结果进行基础数据处理、层次聚类分析、KEGG Pathway分析、差异蛋白网络构建分析。2.利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方法筛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敏感大肠埃希菌的差异代谢物。选取10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10例敏感大肠埃希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方法进行检测,并进行主要成份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置换检验、差异代谢物筛选、差异代谢物与相关代谢途径归因分析。3.对实验两组之间的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的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分析,首先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差异代谢蛋白和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再通过KEGG数据库进行差异蛋白和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通路分析,构建差异蛋白和代谢物的相关性网络,通过富集分析得到与耐药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显着相关的通路。4.采用靶标代谢组学方法对显着富集的嘌呤代谢通路中的2-脱氧腺苷一水合物、2,6-二羟基嘌呤和黄嘌呤进行进一步的定量验证分析。同时综合考虑MS2评分、p值、VIP和代谢物-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因素,结合靶标蛋白组学分析结果与非靶标代谢组学数据结果,根据两者的吻合情况,评估分析方法的可靠性。5.对实验菌株进行全基因框架测序,并结合关联分析结果中显着富集的通路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丙酮酸代谢通路中的GLO1基因高表达,构建GOL1基因敲除和过表达菌株,并采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量变化。结果1.串联质量标签蛋白组学分析发现两组之间有155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并通过功能富集性分析发现差异蛋白功能显着富集在53个GO项(p<0.05),其中29项与生物学过程相关,7项与细胞成份相关,10项与分子功能相关。2.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筛查出差异代谢物1165个,其中上调差异代谢物350个,下调代谢物815个。基于差异代谢物的途径分析显示了两组之间的82种不同的代谢途径。正离子模式下显着差异代谢通路为嘌呤代谢通路、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通路、丙酮酸代谢通路、烟酸盐和烟酰胺通路、维生素B6通路、链霉素生物合成通路等,负离子模式下的显着差异代谢通路为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通路、烟酸盐和烟酰胺通路、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嘧啶代谢通路、甘油磷脂通路、甘油脂通路等。3.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18条通路与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显着相关,关联分析得到的差异通路有嘌呤代谢通路、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通路、丙酮酸代谢通路、烟酸盐与烟酰胺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通路、泛酸盐和Co A生物合成通路、嘧啶代谢通路等。4.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多反应监测质谱方法验证嘌呤代谢途径中的三种代谢物的含量,即对2-脱氧腺苷一水合物、2,6-二羟基嘌呤和黄嘌呤进行进一步的定量验证分析,MRM分析结果与非靶标代谢组学数据结果吻合性良好,说明本研究非靶标代谢分析方法的可靠性。5.综合分析全基因组框架分析结果和上述18差异通路,筛选出差异基因,这些基因包括add、pun A、gua D、apa H、adk、prd A、spe G、Ace deacetylase、PRODH、cod A、hch A、frd A、GLO1、ppn K、ilv E、pan decarboxylase、VNN、tdk、deo A、tmk,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上述候选基因m RNA在标准菌ATCC25922、对照组敏感大肠埃希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这些m RNA在标准菌ATCC25922和对照菌表达基本无差异,spe G、acetylputrescine deacetylase、GLO1及pantothenoylcysteine decarboxylase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其他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6.构建GLO1过表达及敲除菌种,并通过Elisa验证了GLO1基因表达情况对β内酰胺酶亚型产量的影响,共分析了10个亚型,包括β-内酰胺酶BES型、CTX-M1型、CTX-M2型、OXA1型、OXA2型、OXA10型、PER型、SHV型、TEM型及VEB型。结果显示,GLO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只对PER型β-内酰胺酶有影响,而对其他类型的β-内酰胺酶无显着影响。标准菌ATCC25922、对照菌大肠埃希菌中GLO1过表达后其PER型β-内酰胺酶表达显着增加,GLO1敲除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PER型β-内酰胺酶显着降低,这种降低可被转入GLO1过表达质粒后逆转。这些结果表明GLO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大肠埃希菌中PER型β-内酰胺酶表达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结论1.实验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的蛋白质谱显着改变,总体呈现下调趋势,且差异蛋白参与到与生物学过程、细胞成份及分子功能相关的各个方面。2.实验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与对照组敏感大肠埃希菌相比,代谢物以下调为主。3.GLO1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显着相关,其对耐药性的作用是通过增加PER型β-内酰胺酶产量介导的。

朱立[8](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曹珍,薛璇玑,张新新,詹冠群,郭增军[9](2020)在《临床常见耐药细菌及其天然抗生素增效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以临床常见耐药细菌及其天然抗生素增效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各种天然产物与临床中常使用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降低各种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作用的机制等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了临床中常见的耐药细菌及降低其耐药性的天然抗生素增效剂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天然产物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新颖性,可作为抗生素增效剂,为降低各种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为临床治疗各种病菌引起的感染提供治疗思路。

宋思惠[10](2020)在《虎杖膏组方药物对肛周脓肿菌群体外抑菌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虎杖膏组方药物对肛周脓肿菌群的抑菌效果,为选择虎杖膏组方用于治疗肛周脓肿感染期及成脓早期提供用药依据。方法:与病人充分沟通、签订知情同意书后,采集符合试验要求的肛周脓肿患者脓液标本60份,微生物培养、菌种分离,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保存病原菌或优势菌菌株,归纳肛周脓肿临床分离菌群分类、分布特点。采用本院药剂科提供的虎杖膏组方药物,分别配制低浓度组药液(含生药量浓度为200mg/mL)、中浓度组药液(含生药量浓度为400mg/mL)和高浓度组药液(含生药量浓度为800mg/mL)作为试验组药液;同时制备DMSO对照组溶液。将药液经琼脂稀释法分别制成含药MHA平皿和DMSO对照MHA平皿,复苏临床菌株并配制致病菌菌悬液均匀涂抹在平皿表面,经37℃培养箱孵育16-20h后,观察各组平皿抑菌效果。结果:1.60份肛周脓肿脓液标本的培养及鉴定结果:60份培养标本中有37份为混合感染(61.67%),23份培养标本经鉴定为单一病原菌感染致病。革兰氏阴性菌55株(91.67%),其中大肠埃希菌42株(70%);肺炎克雷伯菌10株(16.67%),铜绿假单胞菌3株(5%);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占总菌株的8.33%。2.虎杖膏组方药物对60株肛周脓肿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1)产ESBLs大肠埃希菌: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三组间抑菌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5)(15)),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5)(1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5)(24))。抑菌作用与三组含生药量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s=0.8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三组间抑菌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5)(15)),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5)(1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6)(15))。抑菌作用与三组含生药量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s=0.0.74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炎克雷伯菌: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三组间抑菌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9)(21)),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5)(1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抑菌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5)(13)(15)(15)(18))。抑菌作用与三组含生药量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s=0.91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铜绿假单胞菌: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三组间抑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金黄色葡萄球菌: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三组间抑菌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肛周脓肿的常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2.虎杖膏组方药物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作用与三组含生药量浓度呈正相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与三组含生药量浓度无显着相关性。3.虎杖膏组方药物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具有抑菌作用,为选择虎杖膏组方药物用于治疗肛周脓肿感染期提供用药依据。

二、产ESBLs细菌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ESBLs细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产ESBLs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特征及进化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某三甲医院分离到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产ESBLs的hvKP分子流行特征及进化途径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重耐药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107株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毛皮动物源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与毒力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奇异变形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分类及形态学特征
        1.1.2 培养特性
        1.1.3 病原学
        1.1.4 流行病学
    1.2 奇异变形杆菌污染状况
        1.2.1 貉场中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情况
        1.2.2 狐狸场中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情况
        1.2.3 水貂中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情况
    1.3 奇异变形杆菌的检测方法
        1.3.1 病原学检测法
        1.3.2 免疫检测法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
    1.4 细菌的耐药性
        1.4.1 灭活酶或钝化酶
        1.4.2 主动外排机制
        1.4.3 细菌生物膜的改变
        1.4.4 可移动基因元件
    1.5 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基因
        1.5.1 菌毛
        1.5.2 鞭毛
        1.5.3 胞外金属蛋白酶
        1.5.4 金属摄取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本采集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配制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奇异变形杆菌的培养
        2.2.3 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
        2.2.4 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的保存
        2.2.5 DNA提取
        2.2.6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
        2.2.7 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
        2.2.8 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确证试验
        2.2.9 药敏试验
        2.2.10 奇异变形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2.2.11 奇异变形杆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
        2.2.12 奇异变形杆菌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奇异变形杆菌的鉴定结果
        3.1.1 细菌培养特性及形态
        3.1.2 微生物质谱鉴定结果
    3.2 16S rRNA PCR扩增结果
    3.3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3.4 产ESBLs表型确证试验
        3.4.1 确证试验结果
        3.4.2 确证试验统计分析
    3.5 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5.1 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3.5.2 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
        3.5.3 奇异变形杆菌多重耐药统计分析
    3.6 奇异变形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6.1 奇异变形杆菌耐药基因PCR扩增结果
        3.6.2 奇异变形杆菌耐药基因的统计分析
    3.7 奇异变形杆菌Ⅰ类整合子检测和基因盒特点
        3.7.1 奇异变形杆菌Ⅰ类整合子PCR扩增结果
        3.7.2 奇异变形杆菌耐药基因的统计分析
    3.8 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8.1 奇异变形杆菌PCR扩增结果
        3.8.2 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基因统计分析
4 讨论
    4.1 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情况
    4.2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4.3 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情况
    4.4 奇异变形杆菌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和耐药基因盒分析
    4.5 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基因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生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3)219例儿童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性及产ESBLs大肠埃希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及名词对照
第1章 引言
    1.1 血流感染
    1.2 儿童血流感染的特点
    1.3 大肠埃希菌
    1.4 产ESBLs的 E.coli菌株的耐药性变迁与预后影响因素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临床一般病例资料(伦理+知情同意)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血液标本采集
    2.5 菌种鉴定
    2.6 药敏实验
    2.7 ESBLs初筛和表型确证试验
    2.8 临床资料数据的整理
    2.9 实验设计流程图
    2.10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儿的基本临床特征
        3.1.1 2016-2018 年E.coli血流感染年份统计
        3.1.2 E.coli血流感染患儿的一般临床特征
        3.1.3 E.coli血流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情况
        3.1.4 E.coli血流感染患儿的入院诊断及预后情况
        3.1.5 E.coli血流感染患儿的科室分布情况
    3.2 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儿的药敏实验结果
        3.2.1 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3.2.2 血流感染产 ESBLs和非产 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比较
        3.2.3 血流感染产 ESBLs和非产 ESBLs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比较
    3.3 产ESBLs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儿的危险因素分析
        3.3.1 血流感染产ESBLs的 E.coli单因素分析
        3.3.2 血流感染产ESBLs的 E.coli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赋值
        3.3.3 血流感染产ESBLs的 E.col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治疗选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13味中草药及八正散对泌尿系感染致病菌体外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实验一 13味中草药体外抗7种泌尿系致病菌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复方八正散联合抗菌药物对耐药致病菌抑菌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泌尿系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致病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
        2.2 肺炎克雷伯菌
        2.3 粪肠球菌、屎肠球菌
    3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金银花、连翘
        4.2 黄芩、黄连、黄柏
        4.3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木通
        4.4 甘草、大黄
        4.5 八正散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MALDI-TOF MS快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MALDI-TOF MS快速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MALDI-TOF MS联合微量肉汤稀释法快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简历
致谢
综述 应用MALDI-TOF MS在检测细菌药物敏感性方面的进展
    参考文献

(6)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大肠埃希氏菌分型方法研究进展
        1.1 表型分型
        1.2 基因分型
    2 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2.1 毒力岛基因
        2.2 粘附素
        2.3 毒素基因
    3 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3.1 国内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3.2 国外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现状
        3.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的研究进展
        3.4 国内ESBLs菌的研究进展
        3.5 国外ESBLs菌的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一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及耐药性检测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菌株
        1.1.2 培养基与主要试剂
        1.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1.1.4 试验所需药品
        1.1.5 其他试验用品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制备
        1.2.2 大肠埃希氏菌DNA模板的制备
        1.2.3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
        1.2.4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耐药性检测
    1.3 结果与分析
        1.3.1 大肠埃希氏菌基因组DNA模板的提取结果
        1.3.2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MLST结果
        1.3.3 抗菌药物对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试验二 鸡源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4 其他试验用品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准备
        2.2.2 大肠埃希氏菌DNA模板的制备
        2.2.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筛选
        2.2.4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2.2.5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的检出率
        2.3.2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3.3 非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试验三 鸡源产ESBLs大肠埃希菌氏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4 其他试验用品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及溶液的准备
        3.2.2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全基因组测序
        3.2.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Ⅰ型、Ⅱ型整合酶基因和基因盒的筛查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3.3.2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3.3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中基因盒的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GLO1对耐药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细菌标本的收集
        2.1.2 标本混样、分组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细菌标本的培养
        2.2.2 蛋白质组学样品制备
        2.2.3 蛋白质定性与定量分析
    2.3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2.3.1 差异蛋白分析
        2.3.2 聚类层次分析
        2.3.3 功能分析
        2.3.4 KEGG Pathway分析
        2.3.5 PPI网络构建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耐药大肠埃希菌的代谢组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细菌标本的收集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代谢组学分析
        3.2.2 数据分析
    3.3 质量控制
        3.3.1 过程质控
        3.3.2 数据质控
    3.4 实验结果
        3.4.1 主成成份分析
        3.4.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3.4.3 差异代谢物筛选
        3.4.4 差异代谢物与相关代谢途径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代谢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关联分析
    4.1 蛋白质学和代谢组学的关联性分析
        4.1.1 相关性分析
        4.1.2 KEGG Pathway分析
        4.1.3 相关性网络图构建分析
    4.2 靶标代谢组学分析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色谱分析
        4.3.2 方法学研究
        4.3.3 靶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GLO1对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影响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材料、试剂
        5.1.2 实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大肠埃希菌培养
        5.2.2 大肠埃希菌总DNA提取及质检
        5.2.3 大肠埃希菌DNA文库构建
        5.2.4 耐药菌全基因组框架图测序
        5.2.5 耐药菌候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5.2.6 构建候选基因GLO1敲除菌落
        5.2.7 过表达质粒构建
        5.2.8 Elisa测定β-内酰胺酶产量
    5.3 实验结果
        5.3.1 耐药菌筛选
        5.3.2 11号耐药菌DNA提取质检结果
        5.3.3 文库大小测定结果
        5.3.4 耐药菌全基因组框架图测序结果
        5.3.5 候选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5.3.6 基因敲除和过表达菌种构建结果
        5.3.7 Elisa测定β-内酰胺酶产量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研究进展
        1.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现状
        1.2 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治疗现状
        1.2.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头孢菌素酶的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治疗现状
        1.2.2 对耐细胞病变效应和粘菌素大肠埃希菌的处理
        1.3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
        1.3.1 降低细胞膜通透性
        1.3.2 靶标位点突变
        1.3.3 外排泵机制
        1.3.4 酶解作用
        1.4 蛋白组学在细菌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1.4.1 多重反应监测技术(SRM)检测病原菌库
        1.4.2 监测细菌代谢过程
        1.4.3 探索细菌致病性机制
        1.4.4 探索细菌抗药机制
        1.4.5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诊断应用
        1.5 代谢组学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应用
        1.5.1 菌株定量分析
        1.5.2 细菌酶活性的代谢组学分析
        1.5.3 揭示细胞内部调节机制
        1.5.4 微观测量代谢状态
    综述2 GLO1对疾病和微生物的作用的研究进展
        2.1 GLO1对人类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2.1.1 GLO1对精神类疾病的调节机制
        2.1.2 GLO1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2.1.3 GLO1对衰老的机制研究
        2.1.4 GLO1对肿瘤的调节机制
        2.2 GLO1在微生物方面的作用
        2.2.1 GLO1对真菌的作用机制
        2.2.2 GLO1对细菌的作用机制
        2.2.3 GLO1对原虫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1.1 基因水平耐药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2 消除R质粒
        1.3 其它机制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2.2 其它机制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6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伏气钩玄
        1 理论萌芽期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2 缓慢成型期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3 变化成熟期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4 发展壮大期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5 小结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1 柴胡、黄芩组
        2 蝉衣、酒军组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3 结果
        3.1 微孔板法结果
        3.2 扫描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1.9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指标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1 临床观察表
    附2 伦理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临床常见耐药细菌及其天然抗生素增效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2 临床常见的MDRO及天然抗生素增效剂
    2.1 MRSA
    2.2 VRE
    2.3 产ESBLs的细菌
    2.4 CRE
    2.5 CR-AB
    2.6 MDR/PDR-PA
    2.7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2.8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2.9 其他类
3 天然产物与抗生素联用现状分析
4 结语

(10)虎杖膏组方药物对肛周脓肿菌群体外抑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肛周脓肿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产ESBLs细菌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产ESBLs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特征及进化途径研究[D]. 吕承秀.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毛皮动物源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与毒力基因分析[D]. 曹艳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219例儿童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耐药性及产ESBLs大肠埃希菌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飞. 南昌大学, 2021(01)
  • [4]13味中草药及八正散对泌尿系感染致病菌体外抑菌作用研究[D]. 李昭融.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MALDI-TOF MS快速检测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的研究[D]. 王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辽宁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D]. 李丹.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7]GLO1对耐药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影响研究[D]. 马鹤. 吉林大学, 2020(03)
  • [8]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临床常见耐药细菌及其天然抗生素增效剂的研究进展[J]. 曹珍,薛璇玑,张新新,詹冠群,郭增军. 中草药, 2020(22)
  • [10]虎杖膏组方药物对肛周脓肿菌群体外抑菌试验研究[D]. 宋思惠.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产ESBLs菌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