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线防伪纸的研究进展

防伪线防伪纸的研究进展

一、安全线防伪纸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豪,李鹏,林雷祥,光晓俐,袁明俊,胡琨,邹积鑫[1](2021)在《基于安全线形态特征的内置安全线防伪纸张区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安全线的形成方式,对假币常用的内置安全线防伪纸张进行分类并对其形态特征展开分析,为假币的串并及溯源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方法通过VSC6000文检仪观察、电镜及能谱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基于内置安全线防伪纸张中安全线的形成方式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形态特征。结果基于形成方式可将内置安全线分为三类,分别是复合式安全线、内凹式安全线、外凸式安全线。结论可通过安全线形态特征将内置安全线防伪纸张分类,从而判断假币所用纸张的来源,为假币的串并、溯源及精准打击发挥重要作用。

刘冰冰,吕丹,王秋菊[2](2021)在《防伪纸简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防伪纸由于其优良的防伪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护照、钞票、证券等各类重要的证件及票据中,有效保障了产品的安全生产与流通,给予假冒伪劣产品以严厉打击。本文介绍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防伪纸及其应用,并探讨了防伪纸今后的发展前景。

王小菊[3](2021)在《ZnO量子点荧光防伪纸制备及印刷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增长,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研究先进的防伪技术和研发新型防伪材料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荧光防伪指在特定光照条件下显示不同于自然光照射的荧光颜色而实现真伪辨别的防伪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水平防伪技术之一。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在荧光防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ZnO量子点具有寿命长、发射频带窄、色散稳定、光敏性好、绿色环保等优点。将ZnO量子点代替传统稀土类荧光粉应用于防伪印刷领域,不仅减小毒性、降低成本,而且满足绿色环保需求。本研究以醋酸锌为前驱体,氢氧化钾作为碱源,制备平均粒径为5.64nm的ZnO量子点。该ZnO量子点是规则的球形颗粒,而且表现出良好的水溶性。在365nm紫外光激发下,ZnO量子点发射波长为554nm的可见光,即亮黄色荧光。将ZnO量子点溶于去离子水中,以超声的方式将其涂布在纸张表面,获得在日光下与普通纸张无异,但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射明亮黄光的防伪纸张。超声涂布纸的光致发光强度随其表面ZnO量子点的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大。而ZnO量子点的负载量则随着超声溶液浓度的变大而增加。研究发现,当超声溶液浓度为1mol·L-1时,超声涂布纸张表面的ZnO量子点负载量增加至最大值,同时其光致发光强度也达到最大。超声涂布纸在紫外光下持续辐照60小时后,仍然保持较高的光致发光效率,光稳定性极好。但是经过二次超声清洗后,超声涂布纸张表面的ZnO量子点负载量及光致发光效率均出现明显下降,说明该涂布纸经过超声清洗即可实现回收,符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超声涂布纸表面印刷图文,自然光下图文部分呈现油墨的颜色,但在紫外光照射下,印品表面的非图文部分呈现明亮的黄色,所以利用简单的紫外灯即可实现印品的真伪鉴别。以醋酸为油墨在超声涂布纸表面书写,纸张在自然光照射下无任何变化,但在紫外光照射下醋酸印刷的图文部分亮黄色荧光猝灭,醋酸在超声涂布纸表面留下的猝灭痕迹无法被复制,可有效防止图文复印。由于不同网点百分比的油墨对纸张的遮盖力不同,紫外光下超声涂布纸表面非实地色块呈现与日光下截然不同的颜色效果,将其组成防伪色块即可达到防伪的目的。利用人类视觉无法分辨极小色差的特点,结合印刷网点进行暗记嵌入,实现仅在紫外光下才能清晰可见暗记的防伪应用。ZnO量子点涂布纸具有出色的光致发光特性,利用简单的紫外光照射即可呈现荧光效果,方便识别真伪且制造成本低,绿色环保且兼具抗菌、抗老化的优点,将其应用于包装印刷防伪领域,对开发方便鉴别、防伪程度高且绿色环保的高级防伪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付紫昌[4](2020)在《羧甲基纤维素稀土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在防伪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羧甲基纤维素(CMC)具有可再生、无生物毒性等优势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CMC制备金属高分子复合膜不仅有利于改善传统复合膜难降解、成本高等缺点,还能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模量,这既是对纤维素高值化利用的探索和发展,也对提高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通过CMC与稀土金属离子Tb3+和Eu3+制备CMC/Tb-Eu和CMC/Eu(Ⅲ)复合膜。并建立了CMC与CMC/Tb-Eu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从而构建了复合膜的结构-性能关系。此外,还基于复合膜通过压光的方式制备CMC/Tb-Eu和CMC/Eu(Ⅲ)防伪纸。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研究成膜液干燥过程中的流变学变化,证实了CMC与CMC/Tb-Eu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模型。动态模量显示不同CMC/Tb-Eu含量的成膜液在干燥过程中其流变性质发生显着变化。所有初始成膜液的Han曲线能够良好重叠。根据复合膜的XRD数据计算得到复合膜的结晶度随着CMC/Tb-Eu含量的增加依次为23.1%、23.0%、18.6%和15.8%。这些证实了模型中CMC与CMC/Tb-Eu大分子之间存在一些相互作用,并且该相互作用不是氢键而是随机缠结。结合成膜液的复数黏度和松弛时间谱,也证实了模型中大分子缠结程度随着CMC/Tb-E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在CMC/Tb-Eu含量为0.3g的成膜液中这种缠结作用是不均匀的,同时CMC/Tb-Eu的添加也削弱了CMC链间的相互作用。AFM图显示复合膜的平均粗糙度由于缠结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1.42、3.79、5.03、5.60nm。结合SEM图可以看到复合膜的表面平整光滑,并且裂纹随着缠结程度增加而消失。从横截面图中可以看到复合膜具有紧密的纤维素聚集结构,由于CMC/Tb-Eu含量为0.3g的复合膜的缠结作用不均匀,因此也观察到片层厚度不均匀的现象,导致其拉伸强度相比于CMC/Tb-Eu含量为0.2g的复合膜发生了下降,从78.76MPa下降到59.25MPa。同时该复合膜的荧光强度由于缠结作用不均匀造成的浓度淬灭而发生了下降。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干燥过程中的流变学研究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解释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复合膜的结构和性能。(2)利用J-O理论定量计算得到CMC/Eu(Ⅲ)复合膜中Eu3+的特征5D0→7F1磁偶极跃迁和5D0→7F2、5D0→7F4电偶极跃迁的光学跃迁强度参数。其Ω2随着CMC/Eu(Ⅲ)含量的增加依次为9.1676、7.1672和5.9842,Ω4随着CMC/Eu(Ⅲ)含量的增加依次为0.0838、0.1135和0.0314。Ω2大于Ω4的趋势说明了Eu3+与配体CMC之间存在共价键以及Eu3+位点周围的不对称性。进一步计算得到所有样品5D0→7F2跃迁的荧光分支比依次为87.01%、83.69%和81.54%,辐射寿命依次为3.0895、3.8193和4.4567ms,这说明在本实验范围内并未观察到CMC/Eu(Ⅲ)复合膜发生浓度淬灭现象。(3)采用简便、有效的方法制备的防伪纸在紫外灯下能够显示出整齐排列的圆形荧光,表明本文制备的防伪纸能够对荧光物质的形状、数量和位置起到较好的控制。荧光光谱显示防伪纸的发射光谱中观察到Tb3+位于545nm处的5D4→7F5特征跃迁发射峰强度最高,593nm处的发射峰由Tb3+的5D4→7F4跃迁和Eu3+的5D0→7F1跃迁叠加而成,615nm处的发射峰由Tb3+的5D4→7F3跃迁和Eu3+的5D0→7F2跃迁叠加而成,表明防伪纸保持着稀土离子的特征荧光发射。通过对比CTE防伪纸与CE防伪纸的结构和性能,发现仅在荧光性能上有较大差异,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较小,这也说明了可以通过调整稀土离子达到颜色可控的目的。以上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防伪纸可利用现有的造纸设备完成,并具有荧光物质不容易造成叠加、折损等优势,在防伪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贾剑[5](2020)在《羧基螺吡喃-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在疏水防伪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因其色泽鲜艳、变色灵敏等特点而在智能纸制包装、纺制品及防伪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这类材料的光致变色分子不稳定,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其抗疲劳性差,从而制约了其应用发展。微胶囊技术可改善变色材料的外部环境,减少光致变色分子与外界的接触机会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采取一定的控制手段,还可使光致变色分子实现立即释放、定时释放或长期释放等特性,以实现功能多样化,扩大其应用前景。本论文首先采用Fisher碱与水杨醛衍生物进行羟醛缩合的方法合成了光致变色的羧基螺吡喃衍生物(SPCOOH)。随后,以含有SPCOOH的光致变色复合物(Photochromic compound,PC)作芯材,三聚氰胺-尿素-甲醛(Melamine-urea-formaldehyde,MUF)预聚物作为壁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tyrene-maleic anhydride,SMA)为乳化剂,成功制备出光致变色PC微胶囊,并将其应用于疏水防伪纸领域。本论文探索和改进了有机光致变色分子的稳定性,拓宽了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领域,对光致变色防伪纸的开发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Fisher碱与水杨醛衍生物进行羟醛缩合的方式合成了SPCOOH,探究了溶液介质对SPCOOH光致变色特性的影响,分析了SPCOOH在不同溶剂中的消光过程动力学。结果表明,SPCOOH在溶液中的消光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SPCOOH在不同溶剂中的消光速率:氯仿>乙酸乙酯>丙酮。(2)在此基础上,以含SPCOOH的PC为芯材,部分醚化的MUF树脂为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含SPCOOH的光致变色PC微胶囊。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对PC微胶囊的表面微观形态、粒径、变色特性以及抗疲劳性能的影响。通过仔细分析乳化剂含量、乳化时间、壁-核比,初始p H值和PC芯材中SPCOOH浓度等因素对PC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合成条件为:乳化剂为3.0 wt%,乳化时间为12 min,初始p H值为5.6,壁-核比为4:3,芯材中SPCOOH的浓度为0.452 wt%。研究结果表明,初始p H值和壁-核比对PC微胶囊的表面微观形貌和变色性能影响极大。紫外光照射后,PC微胶囊的色差值ΔE*达到22.3,在循环照射16个周期后,PC微胶囊的色差ΔE*趋于稳定,经过30次耐光疲劳循环后色差值仅降低4.08,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PC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耐光疲劳性、光响应性和光可逆循环特性。(3)以PC微胶囊、十六烷基三甲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氨水和无水乙醇的混合物为涂料,采用喷涂的方式将其附着在滤纸上,制备出具有超疏水性的防伪纸。探究了喷涂量和PC微胶囊浓度对疏水防伪纸的微观表面、疏水性、透气度、不透明度、干湿拉伸强度以及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喷涂量为12.5 m L,PC微胶囊浓度为12 g/L时,制备的疏水防伪纸具有优良的变色性能、疏水性能和物理性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拓宽光致变色材料的功能化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宋舒苹[6](2018)在《磁性防伪纸专利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磁性防伪纸专利技术文献的收集、分析、标引和梳理,综述了磁性防伪纸的技术演进路线,分别探讨了磁性防伪纸的专利申请情况,磁性防伪纸的发展脉络、专利申请、分布状况以及发展趋势。最后对该领域的专利技术进行了总结。

刘雄[7](2017)在《人民币厚度检测与面额识别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不断增涨,以及不法分子的假币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假币也随之不断出现,且数量和种类呈逐年递增趋势。点验钞机作为一种集点钞、鉴伪、清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有利工具,可以在实现人民币的清点的同时对其进行检伪。在人民币流通过程中,部分人民币不可避免的存在破损、折角以及粘贴胶纸等异物的现象。人民币的真假和新旧程度影响其厚度变化,人民币的厚度可作为区分其真假、新旧、是否破损等的标准和角度,因此本文对人民币面额识别和厚度检测实验研究对于市场根据人民币厚度变化来区分其真假、新旧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分别使用多段机械式厚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对人民币厚度进行定位定量检测,同时使用高速摄像机采集人民币在厚度传感器中的运动状态,分析其运动规律,并和厚度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利用人民币的安全线磁信号进行了面额识别实验。本文针对康艺9000机型的点钞机和人民币厚度检测平台进行了初步的人民币面额识别与厚度检测试验,为依据人民币的厚度变化规律来区分破损、折角以及粘有胶纸的人民币提供基础。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人民币厚度检测原理和检测平台进行了介绍,并对利用安全线磁信号进行人民币面额识别原理进行了简介。(2)本文对多段机械式厚度传感器进行实验研究,利用12段机械式厚度传感器对人民币厚度进行定位定量检测,利用机械结构和电涡流原理将人民币的厚度转化为对应的电信号,实现人民币的厚度检测。研究当人民币的不同位置厚度发生变化时,测厚传感器检测的可靠性与一致性,并分析了纸币进入时高速撞击传感器机械结构引起的弹片初始大位移问题。(3)虽然多段机械式厚度传感器精度高,但是仍存在机械结构复杂、体积大、成本高等缺点。在确保准确检测纸币上的胶纸的前提下,简化机械结构、减小体积、节约成本,本研究采用加速度传感器对人民币厚度变化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人民币在过钞过程中引起的出钞轴震动,对正常纸币和粘有胶纸的纸币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判断纸币是否粘有胶纸。(4)利用高速相机对人民币在机械式测厚传感器中的运动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动轨迹和机械式测厚传感器数据进行对照,从而对实验结果相互验证。考虑到商品型的点钞机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紧凑,不利于高速相机采集人民币在测厚传感器中的运动状态,因此利用人民币厚度检测平台进行高速相机数据采集及分析实验。该平台以点钞机测厚系统为样本搭建模拟人民币在测厚传感器中运动状态,与真机相比该实验平台在高度还原人民币在真机中的运动状态的前提下,保留了基本的传感器,简化了机械结构,以方便高速相机观测采集人民币在测厚传感器中的运动状态和数据。(5)在实现人民币厚度检测的同时对人民币进行面额识别,利用磁头采集了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以及2015版100元等6种面额的人民币安全线的磁信号,分析了6种面额人民币的安全线信号规律,由于10元和20元人民币的安全线波形相似程度很高,故对其进行了重点分析。从安全线波形中提取出波峰数量、波峰间距、方差等特征,根据不同面额人民币的特征不同,随机选取了600组不同面额人民币的安全线数据进行分类实验,比较分类结果和真实面额,计算分类准确率。数据处理与结论: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厚度不同,同一人民币的不同位置厚度也存在差异,人民币厚度在0.09mm0.12mm之间。由于人民币的厚度变化十分微小,其厚度和传感器输出的谐振阻抗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使用12段机械式传感器能准确检测出人民币的厚度变化,使用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检测出人民币是否粘有胶纸。利用高速相机采集人民币在测厚传感器中的运动状态,和传感器输出数据相符。利用人民币安全线磁信号可以较准确地识别人民币的面额。本文研究了两种采用机械手段的人民币测厚方法和一种人民币面额识别方法,对市场根据人民币厚度的不同来分离破损、折角以及粘贴胶纸的人民币以及根据安全线进行人民币面额识别具有参考意义。

徐园园[8](2016)在《聚丙烯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制备、性能及应用》文中提出荧光防伪纤维因其独特的光致变色性能,在防伪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传统的荧光纤维多为单波长荧光纤维,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单波长荧光防伪纤维已越来越不能满足防伪技术的安全需求。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即在两种波长光的激发下可以发射出两种不同颜色光的荧光防伪纤维,是对传统单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升级,具有更高的防伪安全性。因此,本文选择透明度较高并且拥有诸多优良性能的聚丙烯(PP)为基体材料,以三种稀土荧光材料为发光物质,通过传统的熔融纺丝法制备了红外/紫外短波、红外/紫外长波和紫外短波/紫外长波三种不同的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探讨了荧光粉含量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此外还制备了皮芯型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比较了皮芯结构与非皮芯结构的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荧光性能;然后探讨了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耐环境性,最后对其在防伪纸上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首先,选择了三种不同的稀土荧光材料(红外荧光粉、紫外短波荧光粉及紫外长波荧光粉)作为发光物质,经偶联剂处理后与PP混合造粒,通过熔融纺丝成功制备了红外/紫外短波、红外/紫外长波和紫外长波/紫外短波三种不同的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并研究了荧光粉含量对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种双波长防伪纤维均可以在两种不同波长的光的激发下发射出两种不同颜色的光,并且其发射出的荧光均可直接在肉眼下识别,具有双重防伪功能。荧光光谱的数据分析表明,三种不同的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荧光强度均随着荧光粉含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dsc数据分析表明,荧光粉的加入会影响双波长荧光纤维的结晶,其对纤维结晶性能的促进作用依次为:紫外长波荧光粉>紫外短波荧光粉>红外荧光粉;力学性能分析表明,随着荧光粉含量的增加,纤维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不断降低;荧光显微镜及sem照片分析表明,荧光粉含量越高,纤维中的荧光粉团聚现象越明显,纤维表面也越粗糙。为了进一步提高荧光粉的发光效率,本文还以双波长荧光母粒为皮层,以纯pp为芯层,采用熔融纺丝法制备了红外/紫外短波、红外/紫外长波、紫外短波/紫外长波三种皮芯结构的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并以紫外短波/紫外长波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为例,探究了皮芯比例对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纤维内部荧光颗粒的3d模拟结果以及荧光显微镜照片均表明,荧光纤维内的荧光粉颗粒基本分布在纤维的皮层;荧光光谱分析表明,与非皮芯结构的双波长荧光纤维相比较,相同荧光粉含量情况下,皮芯结构的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可以提高发光效率;dsc及力学性能分析表明,随着皮层比例的降低,紫外短波/紫外长波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结晶度与拉伸强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断裂伸长率则不断升高。随后,为了探究所制备出的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防伪稳定性与其适用条件,对红外/紫外短波双波长防伪纤维进行了耐酸碱、耐溶剂、耐洗涤、耐温度与耐紫外辐照等耐环境性研究。结果表明: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在力学性能上具有较优异的耐酸碱性,但荧光性能会随着酸碱强度的升高或酸碱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低;经高温处理后,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力学性能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趋于稳定,而荧光性能则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纤维还具有优异的耐溶剂性能,具体的性能变化与溶剂的种类有关;该纤维的耐洗涤性能也较好,耐紫外老化性则较差,随着紫外光辐照时间的延长,其力学性能和荧光性能不断下降。最后,为了初步探索双波长荧光纤维在防伪纸产品中的应用,本文制备了红外/紫外短波双波长荧光防伪纸,并采用聚氧化乙烯(PEO)作为分散剂,以改善荧光纤维在防伪纸中的分散性。结果显示:制备的防伪纸具有双波长荧光防伪特性,并且与未添加PEO的防伪纸相比,加入分散剂PEO可以提高荧光纤维在防伪纸中的分散均匀性;双波长荧光纤维的加入使纸张的紧度变低、厚度提高,而PEO可以提高双波长荧光纤维的留着率;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双波长荧光纤维的加入会使纸张的各种力学性能下降,与未加入PEO的防伪纸相比,PEO的加入对纸张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小;光学性能分析表明,双波长荧光纤维的加入会导致防伪纸不透明度略微下降,而白度略有增高,而PEO的加入对纸样的光学性能影响很小。

王晓迪[9](2016)在《防伪涂料的制备及涂层结构和纸页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防伪涂布对于包装行业来说是一举两得的技术,所以人们从未停止对防伪涂布技术的研究。防伪涂布纸不仅要有防伪的功能,还要具有普通涂布纸所具有的良好的表面印刷性和物理强度。目前市面上见到的具有可逆热致变色的防伪涂布纸是涂料里添加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此类防伪涂布纸整体显现同一种颜色,不便于印刷,应用范围相对狭小。因此,探究制备一种新型添加有可逆热致变色纤维的防伪涂料是很有必要的,此类涂料制备的防伪涂布纸上不仅有根根分明的可逆热致变色纤维,且具有一般涂布纸的印刷性能。本论文首先对一种可逆热变色微胶囊进行了基本的理化分析,接下来采用硅烷偶联剂将植物纤维(棉浆纤维)进行硅烷偶联改性。接下来使可逆热变色微胶囊与硅烷偶联改性植物纤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了一种可逆热变色植物纤维,分别探究了反应转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可逆热变色植物纤维制备的影响,确定了可逆热变色植物纤维的最佳制备工艺:反应温度为25°C,反应时间30min,反应转速800r/min。接下来,将可逆热变色植物纤维添加到涂料中制备了一种新型防伪涂料并进行纸张涂布,结果显示:防伪涂布纸的油墨吸收性、粗糙度、不透明度和抗张强度随着可逆热致变色植物纤维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另外,颜料配比会对纤维分布密度造成影响,纤维的分布密度随着GCC添加量的减少而增加。根据孔隙率测定结果和涂层的扫描电镜图均可得出结论:防伪涂层的孔隙率随着可逆热变色植物纤维添加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添加有可逆热变色植物纤维的涂层孔隙率明显比未添加的涂层孔隙率大。

姜明蓂[10](2012)在《环保型不溶性偶氮染料在防伪纸中的显色研究》文中指出这些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智商犯罪行为也越来越多,例如伪造个人身份证、护照、信用卡以及其它的相关证件等犯罪活动日趋严重,这不仅在政治上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还给我们国家、个人以及集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预防和打击各种伪造证件的犯罪活动,提高我国各种证件的防伪识别能力,已是应时之需,其中纸张防伪具有识别简单,成本低,仿制难,应用广泛等优点。环保型偶氮染料在纸张防伪中的研究和应用,将会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减少环境污染。另外,使用酒精擦拭即可发生颜色变化从而对防伪标识进行鉴别,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本文以纸为基材,采用欧盟非禁用不溶性偶氮染料制备一种新型的显色防伪纸。在纸浆中加入固体色酚AS-BO颗粒,再对纸浆进行浆内施胶处理,抄纸后在纸基表面上喷上一层红色色基B的重氮盐溶液,干燥。制备出的纸张在滴加酒精后会显现出红色斑点,具有良好的防伪效果。本文通过对色基红B、色酚AS-BO(偶合后显红色)的用量,色基液pH值以及烘干温度等条件的控制,以优化出不溶性偶氮染料在纸张上防伪显色的最佳工艺条件。色酚用量为1.6%,浆内施胶剂AKD用量为0.15%,氧化性淀粉用量为2.0%,色基用量为0.5%,色基重氮盐pH值的适宜范围为1.5~2.0。对显色后的纸张进行色差和物理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使用红色基B和色酚AS-BO抄造出的纸张具有良好的防伪效果,添加色基和色酚后纸张的耐破度、耐折度变化不大;抗张强度和撕裂度随着色基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添加色酚固体颗粒的浆料与空白浆料相比,Zeta电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即颗粒对浆料体系稳定性影响不大;显色防伪纸在遇到醇类、苯类、酮类、醚类、烷类等有机溶剂时能够显现出清晰的红色环状斑点;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对防伪纸张的显色时间以及显色后纸张的色差值有严重影响,酒精越纯,显色时间越短,显色后纸张的色差值越大;从扫描电镜图分析得出,酒精溶解纤维表面上的色酚固体颗粒,使其与色基液接触发生显色反应。

二、安全线防伪纸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线防伪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安全线形态特征的内置安全线防伪纸张区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样品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安全线形态特征
        2.1.1 复合式安全线形态特征
        2.1.2 内凹式安全线形态特征
        2.1.3 外凸式安全线形态特征
    2.2 安全线表面形态特征
3 讨论

(2)防伪纸简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常见防伪纸介绍
    1.1 防涂改纸
    1.2 纤维防伪纸
    1.3 水印防伪纸
    1.4 安全线防伪纸
    1.5 全息防伪纸
    1.6 复写防伪纸
    1.7 防复印纸
2. 其他防伪纸
3. 小结

(3)ZnO量子点荧光防伪纸制备及印刷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荧光防伪纸概述
        1.2.1 荧光防伪纸的研究现状
        1.2.2 纸用荧光材料的分类
    1.3 纸张的印刷适性
    1.4 ZnO量子点概述
        1.4.1 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1.4.2 量子点的应用
        1.4.3 ZnO量子点的基本性质
        1.4.4 ZnO量子点的发光机理
        1.4.5 ZnO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1.4.6 ZnO量子点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ZnO量子点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ZnO量子点的形貌表征
        2.4.2 ZnO量子点晶体结构表征
        2.4.3 ZnO量子点的光学性能表征
        2.4.4 ZnO量子点的XPS能谱分析
        2.4.5 ZnO量子点的FTIR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备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表面形貌表征
        3.4.2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表面晶体结构表征
        3.4.3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XPS能谱分析
        3.4.4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FTIR表征
        3.4.5 ZnO量子点浓度对超声涂布纸光学性能的影响
        3.4.6 ZnO量子点浓度对超声涂布纸表面负载量的影响
        3.4.7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的光稳定性测试
        3.4.8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的回收利用率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的印刷性能及防伪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的印刷适性
        4.4.2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的色彩再现能力
    4.5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的防伪应用
        4.5.1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在紫外光下的防伪应用
        4.5.2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的荧光猝灭防复制应用
        4.5.3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与印刷网点结合的防伪应用
        4.5.4 ZnO量子点超声涂布纸的嵌入暗记防伪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羧甲基纤维素稀土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在防伪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民币防伪发展历程
        1.1.1 荧光纤维在防伪中的应用研究
    1.2 羧甲基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及其复合膜的研究
        1.2.1 羧甲基纤维素的流变学研究进展
        1.2.2 羧甲基纤维素复合膜
    1.3 稀土复合物的光学特性
        1.3.1 稀土离子的跃迁特性
        1.3.2 稀土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1.3.3 J-O理论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CMC/Tb-Eu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CTE悬浮液的流变特性及其与CMC溶液的差异
        2.2.2 CTE含量对CTE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2.3 干燥温度对CTE共混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O理论在CMC/Eu(Ⅲ)共混膜光谱性质中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E共混膜的红外光谱
        3.2.2 CE共混膜的X射线衍射图谱
        3.2.3 CE共混膜的透光率
        3.2.4 CE共混膜的荧光光谱
        3.2.5 J-O理论研究CE共混膜中的结构参数与Eu3+光谱参数间的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羧甲基纤维素/稀土复合膜在防伪纸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TE防伪纸的结构与性能
        4.2.2 CE防伪纸的结构与性能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展望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羧基螺吡喃-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在疏水防伪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致变色材料概述
    1.2 光致变色材料分类
        1.2.1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1.2.2 无机光致变色材料
        1.2.3 无机-有机杂化体系变色材料
    1.3 微胶囊技术
        1.3.1 微胶囊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3.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3 微胶囊技术应用现状
    1.4 光致变色微胶囊
        1.4.1 功能性微胶囊概述
        1.4.2 光致变色微胶囊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
    1.5 防伪纸研究进展
        1.5.1 防伪需求背景
        1.5.2 防伪纸的定义
        1.5.3 防伪纸的种类及特点
        1.5.4 纸张防伪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羧基螺吡喃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SPCOOH的合成与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和讨论
        2.3.1 SPCOOH的结构分析
        2.3.2 SPCOOH的光致变色特性分析
        2.3.3 SPCOOH在溶液中的动力学性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变色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PC芯材的制备
        3.2.4 MUF预聚物溶液的制备
        3.2.5 SMA溶液的制备
        3.2.6 PC微胶囊的制备
        3.2.7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3.3.2 PC微胶囊的核壳结构表征
        3.3.3 PC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 PC微胶囊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3.3.5 PC微胶囊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光致变色PC微胶囊的疏水防伪纸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光致变色PC微胶囊的制备
        4.2.4 疏水混合溶液的制备
        4.2.5 疏水防伪纸的制备
        4.2.6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疏水防伪纸的疏水性能分析
        4.3.2 疏水防伪纸的表面形貌分析
        4.3.3 疏水防伪纸的定量分析
        4.3.4 疏水防伪纸的物理性能分析
        4.3.5 疏水防伪纸的色差值变化分析
        4.3.6 疏水防伪纸的变色灵敏性分析
        4.3.7 疏水防伪纸的褪色灵敏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磁性防伪纸专利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磁性防伪纸
    1.1 磁性防伪纸
    1.2 由磁性材料构成/组成的防伪元件制备得到防伪纸
2 磁性防伪纸专利技术进展
3 磁性防伪纸的专利申请情况
    3.1 历年磁性防伪纸专利申请量分布
    3.2 国内外主要申请人分布以及研发重点
4 总结与展望

(7)人民币厚度检测与面额识别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民币厚度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人民币安全线面额识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编排
2 人民币厚度检测及面额识别原理
    2.1 人民币厚度检测原理
        2.1.1 机械式厚度传感器测厚原理
        2.1.2 加速度传感器测厚原理
    2.2 人民币面额识别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机械式测厚传感器的人民币厚度检测
    3.1 点验钞机简介
    3.2 人民币厚度检测平台
    3.3 机械式厚度传感器标定
    3.4 人民币厚度检测实验
    3.5 纸币厚度检测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高速相机检测人民币在传感器中的运动轨迹
    4.1 材料与方法
    4.2 高速相机采集人民币运动轨迹
    4.3 实验数据分析
        4.3.1 各标定点位移分析
        4.3.2 各标定点速度分析
        4.3.3 标定点加速度分析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人民币厚度检测实验
    5.1 材料与方法
    5.2 加速度传感器测厚机械结构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安全线磁信号的人民币面额识别
    6.1 安全线磁信号采集
    6.2 安全线磁信号分析
    6.3 安全线磁信号特征提取
    6.4 安全线磁信号分类
        6.4.1 安全线磁信号特征空间分布
        6.4.2 BP神经网络分类算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与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科研成果)
附录二 (程序)

(8)聚丙烯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制备、性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荧光防伪纤维概述
        1.2.1 防伪技术简介
        1.2.2 荧光防伪纤维简介
        1.2.3 荧光防伪纤维的制备方法
    1.3 荧光纤维的研究进展
        1.3.1 紫外防伪纤维研究进展
        1.3.2 红外防伪纤维的研究进展
        1.3.3 荧光纤维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荧光粉的预处理
        2.2.3 荧光粉的表征
        2.2.4 荧光母粒的制备
        2.2.5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制备
        2.2.6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荧光粉的性质及偶联剂处理后对其性能的影响
        2.3.2 双波长荧光纤维的荧光性能分析
        2.3.3 荧光粉含量对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荧光强度的影响
        2.3.4 荧光粉含量对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结晶性能的影响
        2.3.5 荧光粉含量对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荧光粉含量对荧光粉在纤维内部分散性的影响
        2.3.7 荧光粉含量对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皮芯型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荧光粉的预处理
        3.2.3 荧光母粒的制备
        3.2.4 皮芯结构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制备
        3.2.5 皮芯型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粉在皮芯结构双波长荧光纤维基体中的分布
        3.3.2 皮芯结构对双波长荧光纤维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3.3.3 皮芯结构双波长荧光纤维的结晶性能
        3.3.4 皮芯结构双波长荧光纤维的力学性能
        3.3.5 皮芯结构双波长荧光纤维的表面形貌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耐环境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耐环境性测试
        4.2.3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耐环境测试前后性能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耐酸碱性分析
        4.3.2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耐温性分析
        4.3.3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耐溶剂性分析
        4.3.4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耐洗涤性分析
        4.3.5 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耐紫外辐照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波长荧光纤维在防伪纸中的应用初探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2.2 双波长荧光防伪纸的制备
        5.2.3 双波长荧光防伪纸的结构与性能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双波长荧光防伪纸的防伪效果
        5.3.2 双波长荧光纤维在防伪纸中的分布
        5.3.3 双波长荧光防伪纸的定量与厚度
        5.3.4 双波长荧光防伪纸的力学性能
        5.3.5 双波长荧光防伪纸的光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9)防伪涂料的制备及涂层结构和纸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防伪纸研究现状
        1.2.1 水印防伪纸
        1.2.2 安全线防伪纸
        1.2.3 纳米防伪纸
        1.2.4 磁性防伪纸
        1.2.5 添加特殊纤维的防伪纸
    1.3 防伪纸的发展
    1.4 微胶囊技术
        1.4.1 热敏微胶囊
        1.4.2 可逆热变色微胶囊
    1.5 硅烷偶联剂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可逆热变色微胶囊理化性质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1 主要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微胶囊的微观形态观察
        2.3.2 微胶囊的粒度测定
        2.3.3 微胶囊热变色性质的测定
        2.3.4 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2.3.5 微胶囊的红外光谱分析
        2.3.6 微胶囊热稳定性测定
        2.3.7 微胶囊化学稳定性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微胶囊微观形态分析
        2.4.2 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探究
        2.4.3 微胶囊热变色性质的研究
        2.4.4 微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2.4.5 微胶囊化学成分的分析
        2.4.6 微胶囊热稳定性的探究
        2.4.7 微胶囊化学稳定性的探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敏植物纤维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打浆处理棉纤维
        3.3.2 棉纤维的硅烷偶联改性
        3.3.3 改性纤维的吸油率和保油率测定
        3.3.4 纤维的扫描电镜分析
        3.3.5 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3.3.6 热敏植物纤维的制备方法
        3.3.7 纤维对微胶囊的吸收率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硅烷偶联改性纤维的性能表征
        3.4.2 打浆对硅烷偶联改性的影响
        3.4.3 各因素对热敏植物纤维制备的影响
        3.4.4 热敏植物纤维的电镜观察
        3.4.5 热敏植物纤维变色性能的探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敏植物纤维在防伪涂布纸中的应用
    4.1 引言
        4.1.1 涂布纸与防伪涂布纸
        4.1.2 涂料主要成分及作用
        4.1.3 防伪涂布纸性能要求
    4.2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纤维形态分析(FQA)
        4.3.2 纸张性能检测
        4.3.3 防伪涂料的制备
        4.3.4 涂料粘度检测
        4.3.5 涂布流程及涂布纸性能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热敏植物纤维的形态结构分析
        4.4.2 涂布原纸性能测定
        4.4.3 热敏植物纤维添加量对涂料粘度的影响
        4.4.4 热敏植物纤维添加量对涂布量的影响
        4.4.5 热敏植物纤维添加量对涂布纸性能的影响
        4.4.6 热敏植物纤维分布密度的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敏涂层结构特征及分析
    5.1 前言
        5.1.1 涂层结构及影响因素
        5.1.2 涂层结构分析技术
    5.2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热敏涂层孔隙率测定
        5.3.2 热敏涂层表面和横切面观察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热敏涂层孔隙率的影响因素
        5.4.2 热敏涂层形貌观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1.1 可逆热致变色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分析
        6.1.2 植物纤维的硅烷偶联改性处理
        6.1.3 制备热敏变色植物纤维的影响因素
        6.1.4 热敏植物纤维在防伪涂布纸中的应用
        6.1.5 热敏涂层结构特征及分析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环保型不溶性偶氮染料在防伪纸中的显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伪纸及防伪技术
        1.1.1 防伪技术及其防伪技术产品的定义
        1.1.2 常用防伪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1.3 防伪纸与防伪技术
    1.2 环保型不溶性偶氮染料
        1.2.1 不溶性偶氮染料概述
        1.2.2 环保型不溶性偶氮染料简介
    1.3 显色防伪技术应用于纸张和纺织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其内容
第二章 显色防伪纸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及供应商
        2.2.3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方法
        2.3.2 色差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酚用量对纸浆体系Zeta 电位的影响
        2.4.2 色酚染料用量对显色防伪纸显色时间和色差的影响
        2.4.3 施胶剂的选择
        2.4.4 AKD 用量对显色防伪纸K/S 值的影响
        2.4.5 淀粉用量对显色防伪纸K/S 值的影响
        2.4.6 色基液用量对显色防伪纸K/S 值及白度的影响
        2.4.7 色基液pH 值对显色防伪纸白度的影响
        2.4.8 干燥温度对显色防伪纸白度及色差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显色防伪纸张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
        3.2.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3 色酚色基直接反应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防伪纸显色前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色酚色基直接反应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显色防伪纸的物理性能、光学性能及防伪效果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色酚用量对显色防伪纸不透明度的影响
        4.4.2 色基pH 值对显色防伪纸不透明度的影响
        4.4.3 色基pH 值对显色防伪纸耐破指数的影响
        4.4.4 色基pH 值对显色防伪纸撕裂指数的影响
        4.4.5 色基pH 值对显色防伪纸耐折度的影响
        4.4.6 色基pH 值对显色防伪纸抗张指数的影响
        4.4.7 喷色基液前后显色防伪纸物理性能变化
        4.4.8 酒精体积分数对显色防伪纸显色时间和色差的影响
        4.4.9 显色防伪纸张的保存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与特色之处
    5.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安全线防伪纸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安全线形态特征的内置安全线防伪纸张区分方法研究[J]. 李志豪,李鹏,林雷祥,光晓俐,袁明俊,胡琨,邹积鑫. 刑事技术, 2021(06)
  • [2]防伪纸简介及其应用[J]. 刘冰冰,吕丹,王秋菊. 中国防伪报道, 2021(08)
  • [3]ZnO量子点荧光防伪纸制备及印刷性能研究[D]. 王小菊.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4]羧甲基纤维素稀土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在防伪纸中的应用研究[D]. 付紫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羧基螺吡喃-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在疏水防伪纸中的应用研究[D]. 贾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磁性防伪纸专利技术综述[J]. 宋舒苹. 中华纸业, 2018(14)
  • [7]人民币厚度检测与面额识别实验研究[D]. 刘雄.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聚丙烯双波长荧光防伪纤维的制备、性能及应用[D]. 徐园园. 东华大学, 2016(01)
  • [9]防伪涂料的制备及涂层结构和纸页性能的研究[D]. 王晓迪. 齐鲁工业大学, 2016(05)
  • [10]环保型不溶性偶氮染料在防伪纸中的显色研究[D]. 姜明蓂. 江南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防伪线防伪纸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