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单词的互借与同化

中英文单词的互借与同化

一、汉英词的互借及同化(论文文献综述)

弓超宇[1](2017)在《汉英借词对比研究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英语”》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借词作为语言中活跃的因素之一,在二者之间起着关键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汉英借词的运用使得中西方文化可以更为有效地交流和融合。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借词,指出其在语音、语法和语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中国英语"产生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向龙[2](2013)在《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语外来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更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层面。本论文就是以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和近现代跨国界的传播活动为大背景,主要探究作为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时期的重要表征——语言的融合尤其是外来词汇的发展变化。本文选取近现代的外来词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外来词的发展演变情况,从而试图探索汉语言发展至今天这个如此庞大体系的历史轨迹。除结语以外,本论文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意义和外来词概念的解读。让我们大致了解近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命名方式与界定。第二部分是中外互借现象的陈述。本部分从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和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尤其是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外来词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进行了整理和概括。并将其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进行研究与论述语言的接触和演变。第三部分讲述中外文化的交融与外来词的产生和传播。对中外文化交流原因与过程进行分析。语言的接触和演变因为领域、地域、时间、人物以及文化等的不同而各式各样,除去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外,还有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和纯语言系统的内部特性的影响,同时介绍中外借词中的文化趋同性,明确语言在交流中的融合特性。第四部分论述中外外来词汇分别在双方教学中的关系与作用。论文通过对汉语外来词的历时研究,把词汇——历史——跨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由此看出,汉语中,外来词的确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外来词已经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已经渐渐为国人所接受。本论文研究外来词的发展和文化的趋同,同时也对外来词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做了一定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吴洋意[3](2012)在《医学期刊专题来稿中专业术语不统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为例,分析近年来医学期刊专题来稿中专业术语不统一的原因,探讨相应的处理策略。认为在专题来稿中统一专业术语对期刊自身的科学性、今后相关专业术语的规范及文献的引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赵宏[4](2011)在《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理据是语言结构和语言现象形成的理由和根据,也是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各种内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对语言理据的看法反映了语言社团的语言观,是语言研究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英汉词汇系统理据现象、理据研究传统、理据类型、理据程度的异同入手,着力论证:(1)英语共时词汇系统的根本属性是任意性,汉语词汇则是一个理据性居主导地位的系统;(2)英汉语有诸多共同的理据机制,但理据类型和程度的不同也是导致英汉词汇系统诸多差异的根源之一;(3)理据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之一。“理据”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是语言符号结构上的可分析性,也是语言符号生成发展的机制和动因;既是语言系统内部符号之间的种种关系,也是语言系统和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之间的互动。所以研究理据现象,不能仅将语言作为单一的、静态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还要将语言看作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符号系统:不能仅将语言作为客体的、均质的、理想的对象进行研究,还要将语言作为主体的、复杂的、现实的对象进行研究;不能仅关注语言当前的状态,还要注意语言的历史、传统和发展:不能仅从西方理论的视角观察语言,还要从汉语事实和中国语言研究传统出发观照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说,语言理据的研究,必须跨越语言系统内外,兼顾共时历时视角,包容中学西学传统,融会科学人文方法。西方语言思想和中国传统语言研究对语言理据问题的看法历来大有不同。西方主流语言思想延续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语言是心灵的符号”这一观点,经由卢梭、黑格尔,至二十世纪初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发展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学说”。该理论体系在语言研究领域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将语言研究最终推入“科学”的轨道,为现代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任意性学说还成为二十世纪哲学研究“语言转向”的思想源泉之一,并进一步发展为“语言是存在的最后家园”①这一观点。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语言研究传统始终将语言理据问题作为主旋律。汉语研究发展了自成体系的“因声求义,以形求义”的方法,积累了《说文解字》、《释名》等一大批理据研究的卓越成果,创立了“右文说”“声转”等系统的语言理论。汉语传统语言研究就是一部理据研究史。中西语言思想对语言理据问题不同观点的实质是:西方的“任意论”是“语言是心灵的符号”或“语言源自心灵”观点的自然延续和发展,至索绪尔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一个抽象的“心理实体”,排除“语言系统”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显示出比较强烈的唯心论倾向;而中国传统的“理据观”始终坚持发掘语言和自然实在的各种关系,探讨音义、形义间的联系,承认语言有现实和物质基础。我们认为,语言理据是语言的形式及演变和各种内外部因素的联系。语言理据从共时角度可分为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从历时角度可分为原生理据和次生理据。内部理据关注语言系统各级符号意义和形式的关系;外部理据讨论语言系统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和语言形式的关系;原生理据反映人类先民认知现实世界,并将现实世界转化为语言世界的方式;而次生理据反映了语言社团利用原生符号创造更高级别语言符号的规律。本研究对英汉词汇理据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对词汇系统内部理据因素和理据关系的探讨,其中包括对(具有原生符号性质的)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合成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外来语的理据性进行英汉对比研究;以及(2)对词汇系统和外部理据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主要针对经济理据和转隐喻理据这两种对英汉共时词汇系统影响较为显着的理据因素进行英汉语间的对比研究。英汉词汇系统大致可分为(具有原生符号性质的)单纯词、合成词和外来语三个部分。英语单纯符号主要是(来源于古英语的)单音节词,汉语主要是独体字;英语合成符号主要是复合词和派生词,汉语主要是合体字和双音词;英语外来语主要是借词,汉语主要是写音外来语。“单纯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现代语言学的基石,但几个重要的限制条件往往为人忽视,它们是:(1)排除了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的干扰;(2)将语言学的对象确立为音义结合的抽象心理实体;(3)忽略拟声词和感叹词。任意性理论是科学语言理论的完美典范,充满了理想化的魅力,是西方语言研究及思想传统两千多年来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如果我们以根植于西方思想传统和语言事实的任意性理论观照汉语汉字和中国语言思想传统,就不得不承认两者格格不入的事实。汉字在汉语系统中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不是“符号的符号”,故而不能被排除在语言系统之外;语言符号①显然是人类历史和经验的积累,存在现实和物质基础,不可能完全来源于心灵;科学研究中被忽略的小量甚至是痕量,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非无关紧要。我们的研究表明,汉字在汉语系统和汉文化中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文字应被视作语言符号的要素之一。英汉单纯语言符号都具有三元符号结构(语音、语形和语义),这一符号结构是文字文明时代具有普遍价值的语言符号结构理论。符号内部有音义关系和形义关系两对形式——意义关系同时发挥作用,形成语音理据和文字理据。语音理据易随时空变迁磨损丧失;而文字理据具有“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稳定性。英汉语单纯符号均有残存的语音理据,而在文字理据方面则体现出很大的差别:英语单纯符号基本没有文字理据,汉语单纯符号有很高程度的文字理据。理据观和任意论是中西截然不同的语言观念,源自中西不同的语言事实和思想传统,二者的会通和整合必然能为语言研究带来更多启示。“特性+实体”的合成符号向心结构式,是英汉合成符号共同的构成模式,同时也可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合成符号结构模式,反映了人类将简单语言符号组织成复杂语言符号的共同机制。这一模式使得合成符号语义较为透明,体现出较高水平的理据程度。外来语是典型的低理据性词汇。一种语言对外来语的吸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引进和同化。英语以语形为契合点引进借词,汉语以语音为契合点引进写音外来语。英汉语对外来语同化的实质,是语言核心机制对外来语这一异质成分进行筛选和改造的过程。英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调整音义关系,使其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使写音外来语向形义结合的方向发展,是一个使写音外来语理据化的过程。从英汉词汇的共时系统看,英语单纯符号理据性极低,汉语单纯符号则具有很高程度的理据性;英汉语合成符号具有共同的理据模式和相似的理据水平;而理据水平很低的外来语在英语中数量庞大,在汉语中则数量有限;故而英语词汇系统整体的理据性较低,汉语词汇系统的理据程度很高。经济理据和词汇系统的关系尤为密切,是词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调节语言“开放性”的重要机制。经济原则对词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社团要使用较为简约的方式表达概念,称为表达简约;(2)语言社团试图将词库规模控制在便于记忆和使用的范围,称为记忆简约;两者共同作用,相互平衡。英语理据性低,词化程度高;汉语理据性高,词化程度低。语言的开放性是经济机制作用的结果。英语任意性占绝对优势,对借词排斥很少,是“开放型”的语言;汉语理据性高,要求新词符合理据模式,对写音外来语排斥强烈,是“封闭型”语言。各种语言为满足其真正的需要而吸收外来语的能力则是同等的。转喻和隐喻思维是词义衍生的认知基础和驱动力量,有助于提高词的使用效率和表现力。英汉语中广泛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转隐喻名名复合词是受转隐喻思维驱动的理据现象。核心概念词在意义衍生的初始阶段有较多共性,说明转隐喻思维有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共同特征。同时,转隐喻思维具有文化一致性,运作受到语言特点和文化环境的限制,故而英汉词汇的转隐喻理据也呈现出较大差异。理据性是塑造词汇系统基本面貌的重要力量,语言符号的理据类型、理据程度和词汇系统的特征有直接联系,影响或决定了词汇系统的构成和规模、词汇发展的道路、构词法的类型、外来语吸收的方式和数量、词化程度、词库规模、转隐喻思维的运作等。理据性可以作为划分语言类型的标准之一,区别高理据性语言和低理据性语言。汉语是高理据性语言的典型代表,英语是低理据性语言,两者的词汇系统既有共性,也有因理据类型和程度不同造成的巨大差异。

卢丹怀[5](2010)在《汉语中的字母词、音译词和混合语码》文中指出汉语字母词和中英混合语码引起学术和社会争论。本文从社会的动态角度观察汉语中的字母词和混合语码。文章从社会语言学、双语研究,特别是语言接触理论的角度出发,用沪语中的音译词和粤语中混合语新动向探讨字母词和汉英混合语,提出音译词是原始形式的混合语码。随着语言接触的深化和全社会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字母词和汉英混合语码是汉语和外语接触的必然结果。

王晓俊[6](2009)在《从互借词透视英汉文化的相互影响》文中指出社会语言学从不把语言看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接收和扬弃。互借词的涌现,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和结果。当今时代,跨文化交际最明显的特征便是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和世界文化的民族化。作为"异语文化的使者",互借词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英汉借用外来词主要通过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三种途径。英汉语中的互借词对两种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融将发挥日益显着的作用。

赵宏[7](2009)在《英汉外来语吸收机制和动因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和汉语中的外来语在数量、来源、引进方式和同化机制上存在诸多差异。英语以语形为契合点引进借词,而汉语以语音为契合点引进写音外来语;英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是调整其音义关系,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主要是调整其形义关系。英汉外来语吸引机制背后的动因则有共同之处:两者都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对外来语的同化都是语言核心机制作用的结果,而且核心机制的任意性/理据性和外来语使用频率同为同化作用的决定因素。

倪靖[8](2006)在《论汉英音译外来词的文字代码转换功能差异》文中研究表明汉字符号学认为,代码转换功能是文字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功能之一。代码转换功能,是不同符号系统进行等值转换的能力,如汉字与拉丁字母之间的相互转换。本文立足于汉英音译外来词的相互转换,力图探讨二者在代码转换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的对应性特征及其对信息处理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对汉英音译外来词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从代码和代码转换的角度出发,讨论英语和汉语由于自身不同的一级和二级代码文字性质,而具有的不同的一级和二级性代码转换特征,以及由此导致的不等值信息转化率和规范性等问题。在前言中,对代码和一些相关概念进行了对比,如代码与符号和外来词的界定,代码转换与翻译等。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一级性的英文字母及其一级性代码转换的表现和功能。字母文字是“形音”结合性的一级代码。“形”是单纯而又严格的记“音”符号,二者具有“形音”同构并且同现的零度特性,在代码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了同构性的一级代码转换特征。文章分别对比了英语与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及俄语、德语等的一级代码转换,以及与汉语语词的一级代码转换过程,论证了在字母文字之间的一级代码转换和字母文字转化汉语语词的一级代码转化过程中,都体现了零度的精神,并具有信息处理的高效率和精确性。第二部分探讨了二级性的汉字在汉英文字系统之间的二级代码转换表现和功能。汉字是“形音义”结合性的二级代码,本身就是意义自足的符号系统。进行信息处理时,二级性的汉字代码与一级性的字母代码的不同构性,导致了二者信息结构和转换的不对等性,表现了强烈的偏离特性。在汉字代码音译转换英语语词的各种形式中,都体现了偏离的特性。这些偏离性分别表现于“形音义”三

赵雄,魏家海,吴新华[9](2001)在《汉英词的互借及同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历史原因和借词的种类分析了汉英语中双方的互借词及它们的同化现象。相信该文对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二、汉英词的互借及同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英词的互借及同化(论文提纲范文)

(1)汉英借词对比研究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英语”(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语言接触视域下汉英借词的定义及界定
2 汉英借词对比研究
    2.1 汉语借词方式
        2.1.1 音译词
        2.1.2 意译词
        2.1.3 音意结合词
        2.1.4 字母借词
    2.2 英语借词方式
        2.2.1 直接借入
        2.2.2 音译借入
        2.2.3 意译借入
        2.2.4 半音译+半意译借入
3 汉英借词影响下的“中国英语”
    3.1“中国英语”是多元文化互往的必然结果
    3.2“中国英语”进一步充实了语言的呈现方式, 使语言表现的更为鲜活生动
4 结语

(2)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语外来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中外词语互借现像
    2.1 汉语中的外来词
    2.2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3 中外文化的交融与外来词的产生和传播
    3.1 中外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原因
    3.2 汉语中外来词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3 中外借词中的文化趋同性
4 中外外来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4.1 中外外来词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的过程
    4.2 中外外来词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意义
        1.1.1. 理据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1.2. 理据研究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
        1.1.3. 理据研究的理论意义
        1.1.4. 理据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方法
        1.2.1 共时和历时相结合
        1.2.2 内部和外部相结合
        1.2.3 中学和西学相结合
        1.2.4 人文和科学相结合
    第三节 本研究的概述
        1.3.1 本研究的选题
        1.3.1.1 词汇理据
        1.3.1.2 英汉对比
        1.3.2 本研究的结构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语言理据研究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历史
        2.1.1 宗教和神话中的语言理据观
        2.1.1.1 西方的"语言神授说"
        2.1.1.2 汉民族的文字发生论
        2.1.2 "轴心时代"哲学研究反映的理据观
        2.1.2.1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论"和"约定论"之争
        2.1.2.2 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
        2.1.3 古代语言研究中的理据观
        2.1.3.1 西方古代的语言理据研究
        2.1.3.2 中国古代的语言理据研究
        2.1.4 现当代语言理据研究
        2.1.4.1 语言哲学研究的理据观
        2.1.4.2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
        2.1.4.3 形式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
        2.1.4.4 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
        2.1.4.5 认知语言学的理据观
        2.1.4.6 中国现当代的语言理据研究
    第二节 和理据相关的一些概念
        2.2.1 任意性和理据性
        2.2.1.1 现代语言学的"任意性"概念
        2.2.1.2 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关系
        2.2.2 象似性和理据性
        2.2.2.1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现状
        2.2.2.2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概念
        2.2.2.3 象似性和理据性的关系
        2.2.3 内部形式和理据性
        2.2.3.1 "内部形式"和"内在语言形式"
        2.2.3.2 内部形式和理据性的关系
        2.2.4 语义透明度和理据性
    第三节 理据的定义和类型
        2.3.1 理据的定义
        2.3.1.1 从语言系统内部入手定义理据
        2.3.1.2 超越"语言系统"的理据定义
        2.3.1.3 理据定义的再思考
        2.3.2 理据的类型
        2.3.2.1 前人对理据类型的研究
        2.3.2.2 本研究对词汇理据的分类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词汇和理据性
    第一节 词的概念
        3.1.1 词和西方语言
        3.1.2 汉语的"词"
        3.1.2.1 字和词
        3.1.2.2 词和语
    第二节 英汉语的词汇系统
        3.2.1 英汉词汇系统的发展:原生词和派生词
        3.2.2 英汉词汇系统的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
        3.2.2.1 英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
        3.2.2.2 汉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
    第三节 词汇和理据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英汉单纯语言符号理据性对比研究
    第一节 文字对语言的能动作用——以汉语汉字为例
        4.1.1 汉字的来源和特点
        4.1.1.1. 汉字的来源
        4.1.1.2. 汉字的特点
        4.1.2 汉字对汉语的能动作用
        4.1.2.1. 共时层面上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
        4.1.2.2. 历时层面上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
        4.1.2.3. 从认知科学看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
        4.1.2.4. 从汉语研究传统看汉字的重要性
        4.1.2.5. 中国文字改革运动之反思
    第二节 单纯语言符号的结构
        4.2.1 单纯语言符号的二元结构观
        4.2.2 单纯语言符号的三元结构观
        4.2.3 单纯语言符号三元结构模式的普遍价值
    第三节 语音理据和文字理据
        4.3.1 英汉语音理据对比
        4.3.1.1 英汉语的拟声词
        4.3.1.2 英汉语的语音象征
        4.3.1.3 英汉语音理据的程度
        4.3.2 英汉文字理据对比
        4.3.3 英汉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
    第四节 理据观和任意论:中西不同的语言观
        4.4.1 任意论极其限制条件
        4.4.1.1 完美的任意性理论
        4.4.1.2 索绪尔任意性理论的限制条件
        4.4.2 任意论和理据观不同的语言哲学取向
        4.4.2.1 任意论拒斥意义和现实的倾向
        4.4.2.2 据观和意义、现实的紧密联系
        4.4.3 任意论和理据观的不同研究路径
        4.4.3.1 任意论的科学方法
        4.4.3.2 理据观的人文路线和经验方法
        4.4.4 中西语言观念的会通与整合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英汉合成语言符号理据性对比研究
    第一节 英语复合词和派生词的理据性
        5.1.1 英语复合词的理据性
        5.1.1.1 英语复合词的形式
        5.1.1.2 英语复合词的构成
        5.1.2 英语派生词的理据性
        5.1.2.1 英语派生词的形式
        5.1.2.2 英语派生词的构成
    第二节 汉语合体字和双音词的理据性
        5.2.1 汉语合体字的理据性
        5.2.1.1 会意字的理据性
        5.2.1.2 形声字的理据性
        5.2.1.3 合体字的音韵理据
        5.2.2 汉语双音词的理据性
        5.2.2.1 汉语双音词地位的确立
        5.2.2.2 汉语双音词的构成
    第三节 英汉语合成符号构造的共性特征
        5.3.1 英汉语合成符号的共同构造
        5.3.2 英汉语合成符号结构式共性的原因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外来语及理据性对比研究
    第一节 英汉外来语概况
        6.1.1 英语外来语概况
        6.1.1.1 英语外来语的数量
        6.1.1.2 英语外来语的来源
        6.1.2 汉语外来语概况
        6.1.2.1 汉语外来语的历史
        6.1.2.2 汉语外来语的范围
        6.1.2.3 汉语外来语的数量和来源
    第二节 英汉语对外来语的引进
        6.2.1 英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借贷"
        6.2.2 汉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转写"
        6.2.3 英汉引进外来语的共同机制及其理据
    第三节 英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
        6.3.1 英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
        6.3.2 汉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
        6.3.2.1 汉语对纯写音外来语的排斥和淘汰
        6.3.2.2 在纯写音外来语上添加或更换表义的构字部件
        6.3.2.3 汉语外来语写音成分的"字化"
        6.3.2.4 写音外来语的韵律化
        6.3.3 英汉外来语同化的理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英汉词汇的经济理据
    第一节 语言的经济性
        7.1.1 语言经济原则概述
        7.1.2 经济理据和英汉词汇系统
    第二节 英汉词化现象对比研究
        7.2.1 词库
        7.2.2 词化
        7.2.2.1 词化的概念
        7.2.2.2 词化程度的判断标准
        7.2.2.3 表达简约和记忆简约的互动
        7.2.3 表达简约的作用
        7.2.3.1 词项词化程度的提高
        7.2.3.2 词库规模的扩大
        7.2.4 记忆简约的作用
        7.2.4.1 词化手段的低词化程度倾向
        7.2.4.2 有效控制词库规模
    第三节 英汉语的开放性和经济原则
        7.3.1 英汉语的"开放性"
        7.3.1.1 英语的"开放性"
        7.3.1.2 汉语的"开放性"
        7.3.2 英汉语的"开放性"和理据性
        7.3.2.1 英语的理据性与"开放性"
        7.3.2.2 汉语的理据性与"开放性"
        7.3.3 经济原则视角下的语言开放性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英汉词汇的转隐喻理据
    第一节 隐喻研究的认知视角
        8.1.1 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
        8.1.2 隐喻的认知机制
        8.1.2.1 概念隐喻理论
        8.1.2.2 合成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
        8.1.3 转喻和隐喻的关系
        8.1.3.1 转喻是隐喻的基础
        8.1.3.2 转喻和隐喻构成一个连续体
    第二节 英汉"一词多义"现象的转隐喻理据
        8.2.1 一词多义现象
        8.2.2 一词多义的转隐喻理据
        8.2.3 英汉一词多义隐转喻理据的共性和差异:以air和"气"为例
        8.2.3.1. Air的一词多义现象
        8.2.3.2. "气"的一词多义现象
        8.2.3.3. Air和"气"一词多义转隐喻理据的共同特征
        8.2.3.4. Air和"气"一词多义转隐喻理据的差异
    第三节 英汉名名复合词的转隐喻理据
        8.3.1 英汉转隐喻名名复合词的类型
        8.3.1.1. 半喻式名名复合词
        8.3.1.2. 全喻式名名复合词
        8.3.1.3. 双层比喻式名名复合词
        8.3.2 英汉名名复合词转隐喻理据的认知解释
        8.3.2.1. 认知参照点模型
        8.3.2.2. 框架语义学视角
        8.3.2.3. 棱柱形模式
        8.3.2.4. 认知理论对英汉名名复合词转隐喻理据的解释力
        8.3.3 英汉文化和名名复合词的转隐喻理据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1. 期刊论文
    2. 论文集析出论文及其他论文
    3. 专着
    4. 论文集
    5. 工具书
    6. 学位论文
    7. 网络资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承担的科研任务
后记

(5)汉语中的字母词、音译词和混合语码(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反映外来概念的词语分类
3.语料分析
4.关于“音译词”的说法
5.混合语码在现代中国
6.结语

(7)英汉外来语吸收机制和动因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英汉外来语的数量和来源
    1.1 英语外来语的数量和来源
    1.2 汉语外来语的数量和来源
2. 英汉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和动因
    2.1 英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借贷
    2.2 汉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转写
    2.3 英汉外来语引进方式的动因
3.英汉外来语同化的机制和动因
    3.1 英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
    3.2 汉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
        3.2.1 汉语对纯写音外来语的淘汰
        3.2.2 在纯写音外来语上添加或更换表义的构字部件
        3.2.3 汉语外来语写音成分的“字化”
    3.3 英汉外来语同化的动因
4.结论

(8)论汉英音译外来词的文字代码转换功能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代码
    0.2 代码转换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采用的视角和方法
1 英文字母的一级代码转换功能
    1.1 英语与字母文字之间的一级代码转换
        1.1.1 语音的一致性转化
        1.1.2 形体的一致性对应转换
    1.2 英语音译汉语外来词的一级代码转换
        1.2.1 一级代码转换形式
        1.2.2 一级代码转换精神
    1.3 小结
        1.3.1 字母的零度性一级代码特征
        1.3.2 一级代码转换中的零度精神
2 汉字的二级代码转换功能
    2.1 二级代码转换形式
    2.2 二级代码转换中的偏离性
        2.2.1 “音”的谐音性
        2.2.2 “形”的多样化
        2.2.3 “义”的附意化
    2.3 小结
        2.3.1 汉字的偏离性二级代码特征
        2.3.2 二级代码转换中的偏离精神
3 结论
    3.1 代码转换的一级性和二级性
    3.2 信息处理的零度性和偏离性
附表
    英语24 个主要元音对应拼写形式
    英语24 个主要辅音对应拼写形式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汉英词的互借及同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英借词对比研究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英语”[J]. 弓超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2]跨文化交际下的汉语外来词研究[D]. 向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1)
  • [3]医学期刊专题来稿中专业术语不统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J]. 吴洋意. 编辑学报, 2012(06)
  • [4]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 赵宏.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5]汉语中的字母词、音译词和混合语码[J]. 卢丹怀.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05)
  • [6]从互借词透视英汉文化的相互影响[J]. 王晓俊.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6)
  • [7]英汉外来语吸收机制和动因对比研究[J]. 赵宏.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03)
  • [8]论汉英音译外来词的文字代码转换功能差异[D]. 倪靖.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9]汉英词的互借及同化[J]. 赵雄,魏家海,吴新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6)

标签:;  ;  ;  

中英文单词的互借与同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