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CHRONO METRY 和同位素地质学

GEOCHRONO METRY 和同位素地质学

一、GEOCHRONO METRY & ISOTOPE GEOLOGY(论文文献综述)

薛胜超,王庆飞,唐冬梅,毛亚晶,姚卓森[1](2022)在《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混染模式——以天山-北山二叠纪铜镍矿为例》文中指出造山带铜镍矿床的地幔源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俯冲交代作用和复杂的源区混染历史,造山带铜镍矿带内大量个体差异的矿床为源区和壳内混染的多样性提供了研究实例。中亚造山带天山-北山地区是中国众多造山带内铜镍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总体储量最大的地域,这些矿化岩体普遍体现Nb-Ta亏损、高18O和锆石O-Hf同位素离散的特征,该宏大现象主要源自地幔源区不同比例的俯冲沉积物熔体和低温蚀变洋壳流体的交代改造;造山带铜镍矿床的初始岩浆在地壳尺度内上侵过程中,发生的分离结晶和硅铝质物质混染(AFC过程),可以造成母岩浆发生硫化物饱和,然而AFC过程触发的硫化物饱和在时间上通常较晚,外源硫加入对岩浆早阶段大规模硫化物熔离是必要的;岩浆演化至晚阶段时,低比例的残余熔体可能经历壳源熔体加入,导致晚阶段矿物(如锆石)同位素组成与全岩成分明显不同。更为重要的是,造山带铜镍矿床的地幔源区具有潜在的高氧逸度特征,碳同位素和氧逸度研究显示还原性碳质物加入导致的岩浆还原作用,可能是造山带有别于板内环境铜镍矿床硫化物饱和的重要机制。总体来说,造山带铜镍矿床不同空间位置和尺度的混染模式和识别特征为:(1)源区混染,以Nb-Ta亏损、氧同位素不均一、O-Hf同位素离散为特征;(2)地壳尺度大规模混染,以多类别元素-同位素体系壳幔差异为特征,其中硅铝质混染以全岩混染为主,外源硫和还原性物质以选择性混染为主;(3)岩浆晚阶段粒间熔体混染,以同一岩相中不同矿物的同位素组成显着差异为特征。这3种模式中仅壳内大规模混染导致的成矿岩浆组分、硫含量以及氧逸度变化,有利于岩浆硫饱和形成不混溶的硫化物熔体;而晚阶段粒间熔体混染记录的地壳信息,不能反映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壳源混染事件。混染模式的精细识别为造山带广泛发育的镁铁-超镁铁岩体成矿潜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郭春丽,刘泽坤[2](2021)在《华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江西龙回和陡水岩体被发现,至今华南地区已经有160多个花岗质岩体被确认形成于加里东期(主要包含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其中只有14个岩体与金属矿(以钨矿为主,含少量钼、铜、锡和金矿)有成因关系,11个岩体与稀土矿有成因关系。前人对加里东期花岗岩特征的归纳主要集中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动力学等方面,而极少对该期成矿作用进行系统总结。通过搜集和整理已公开发表的280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800个成岩和成矿年龄,1 248个样品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数据,428个样品的全岩Sr-Nd同位素数据和2 352个测试点的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从以下4个方面对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含矿性特征进行了梳理:(1)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的年龄峰值均集中在440~420 Ma;(2)成金属矿的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大瑶山和桂北—桂东北地区,虽然都是以钨矿为主的岩石,但是这两个地区花岗岩的源区物质和分异程度均具有差异性;(3)成稀土矿的花岗岩主要分布于武夷和南岭地区,前者大多数发生了变质作用,而后者以块状构造为主;(4)与奥陶纪和泥盆纪花岗岩相比,志留纪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最广,岩性最宽泛,物质来源也最为复杂。

韦祖宁[3](2021)在《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文中指出地热能作为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地热能的开发对于缓解环境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地勘单位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相继发现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温泉和地热水,并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了勘探和开发,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河西走廊盆地内断裂、褶皱发育,是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构造区,其独特的地热地质条件导致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地热水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对地热水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的认识仍然很薄弱,制约了进一步的有效勘探开发。本文采集民乐盆地三口地热水井的地热水样品和钻孔岩芯样品,以及测井资料,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采样测试、物探解译、数理计算等综合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民乐盆地地热水资源特征及成因研究,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通过钻井和测井资料获得民乐盆地精细剖面:自下而上为晚奥陶系花岗岩体、古近系为一套杂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和下伏花岗岩体不整合接触,厚度390米;新近系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含砾泥岩、粉砂岩组成,厚度1154m;第四系砾岩、砂砾石,厚度640米。其中新近系疏勒河群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为地热水盖层,古近系白杨河组砂岩和基底花岗岩风化壳为主要热储层,储层温度104℃,热储层埋深约1788-2188m,热储厚度约280m。(2)民乐盆地为沉积盆地型中低温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Cl--SO42--Na+型,Na+、SO42-、Cl-离子含量偏高,HCO3-和Mg2+离子偏低;微量组分为偏硅酸、锂、锶和硼酸盐。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控于蒸发浓缩作用,主要离子组成受碳酸盐类、硅酸盐类和硫酸盐类矿物水岩作用的影响。(3)民乐盆地地热水年龄为29.31±2.72ka,主要补给来源为祁连山大气降水,补给高程约为3446m-5113m。热源可能为大地热流增温和花岗岩体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

邢凯,舒启海[4](2021)在《磷灰石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磷灰石是一种常见的岩浆岩副矿物和热液矿物,不易受风化和氧化等表生作用影响,能较好记录和保存岩浆和热液活动的原始信息,因而是研究岩浆和/或热液过程的一种常见示踪矿物。在矿床学领域,磷灰石常被用来为探究多种科学问题。文章回顾了近年来磷灰石在矿床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方向,总结了磷灰石在实际研究中的争议问题,并较系统地阐释了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成因、热液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指导矿床勘探以及甄别矿床类型等方面的具体指示意义。通过文章的综述,希望能够为深化磷灰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加强磷灰石助力找矿工作、广泛开展与磷灰石有关的地质问题的探讨等提供较全面的基础性认识。

蒋子文[5](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广泛,含油气资源丰富。但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研究相对薄弱,油气勘探程度低,仍无重大勘探突破,特别是盆地南部物源不明确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天然气勘探。盆地南缘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建造以及油气藏的形成与改造都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然而,至今有关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对鄂尔多斯盆地物质充填与沉积过程的耦合关系尚不十分清楚。基于此,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剖面观察、古流向分析,以及砂岩碎屑组分和重矿物特征分析,结合沉积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同位素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物源示踪等方法综合研究,重点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沉积物源,进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古生代中晚期沉积充填与周缘造山带演化耦合关系。得出如下认识:(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1段和盒8段沉积期古流向、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及其相对含量、重矿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继承性。但西南部和东南部上述特征差异大,表明两地区物源供给具有明显差异。(2)沉积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物源主要来自石英质旋回物源区,中性火成岩和镁铁质岩物源区次之,反映物源主要来自稳定陆块再旋回物质,活动造山带的物质次之。(3)综合物源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古老基底再旋回物质,其次来自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源区。与东南部相比,西南部出现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末期年龄组锆石,暗示两地区物源存在明显差异。西南部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古老基底再旋回物质和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物质,少部分来源可能与陇山杂岩和龙首山杂岩相关;东南部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古老基底再旋回物质和北秦岭造山带剥蚀区物质。由山1段沉积期到盒8段沉积期,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为盆地南部提供的充填物质增多,反映周缘造山带自山1段沉积期之后隆升速度加快,向盆内输入更多供给物质。(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350260 Ma年龄组碎屑锆石可能来自北秦岭造山带,揭示北秦岭造山带在350260 Ma,尤其是320260 Ma期间曾存在目前还未被充分揭示的构造热事件。(5)盆山耦合关系研究表明,420 Ma随着秦岭洋盆的消减闭合,北秦岭开始整体隆升,并引发华北克拉通抬升,一直持续至360 Ma。晚古生代以来,在南秦岭南部伸展、勉略洋盆打开的拉张背景下,石炭纪开始,华北盆地再次沉降接受海相沉积。早二叠世勉略洋盆的俯冲挤压使秦岭进一步隆升,造成鄂尔多斯盆地大规模海退并转入陆相沉积环境。此后华北与杨子两大陆块碰撞拼合,秦岭持续隆升遭受剥蚀并向盆内输入大量物质。

巩凌霄[6](2020)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山逆冲推覆构造作用过程及其低温热年代学约束》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地表抬升、地壳加厚、岩石变形与亚洲季风气候间关系的争论焦点之一。鉴于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缘的同时抬升和东缘的阶段性抬升的差异,本次研究选择关键地区高原东北缘的一个南北向延伸的狭长隆起带——岷山为研究主体。岷山连接青藏高原北缘的东昆仑左行走滑断层和东缘的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构造上形成南北走向的岷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岷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由断层相关褶皱系统以及一系列轴迹走向从北西向到北东向延伸的次生褶皱组成,因此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生长构造机制的理想区域。但由于岷山地区新生代快速隆升的时间、方式与逆冲推覆构造的关系并不明确,导致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认识不清。因此,本次研究聚焦于岷山逆冲推覆构造中的三条主要断裂带:南北走向的岷江断层、虎牙断层,东西走向的雪山断层,以及与断层相关的褶皱,通过精细的区域构造解析,配合低温热年代学(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以及(U-Th)/He)限定,对岷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与构造抬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至少经历两期不同方向的变形,分别为(1)向南递进的D1期变形,以形成东西走向的雪山断层及上盘断层相关褶皱为主要特征;(2)向东递进的D2期变形,以岷江和虎牙断层及断层相关褶皱的向东的逆冲叠瓦扇式构造为主要特征。此外,低温热年代学结果表明两期变形伴随两次冷却事件:(1)>150-100Ma普遍存在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冷却事件;(2)20-15 Ma主要沿岷江断层褶皱带和7.5 Ma主要沿虎牙断层褶皱带的加速冷却,冷却时间向东逐渐年轻的变化趋势与岷江和虎牙断层-褶皱组成的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特征相一致。因此,我们推测新生代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山地区的构造抬升以岷江和虎牙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主要机制,主导高原东北缘的地表抬升。

刘学钧[7](2020)在《敦煌地块东北缘小宛南山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敦煌地块位于塔里木地块东缘,东邻阿拉善地块,西北为库鲁克塔格地块,具有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本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天山-北山成矿带那拉提-营毛沱一带地质矿产调查”之子项目“甘肃安西地区两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敦煌地块东北缘小宛南山地区进行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针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讨论了小宛南山地区构造变形的期次、形迹及形成机制,对其早元古代至中新生代的地质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建立了构造变形序列,厘定了五期构造变形。分别为:第一期敦煌岩群中深变质高塑性变形构造,变形组合为敦煌岩群中发育的片麻理、片理、揉流褶皱、肠状褶皱、深溶褶皱等;第二期为敦煌岩群、寒武纪岩体和沉积火山岩中浅变质透入性构造,变形组合为敦煌岩群中大型紧闭褶皱和左行剪切性质肠状缝合线构造,寒武纪沉积—火山岩中巨型复式向斜及其次级褶皱,寒武纪岩体中的韧性剪切带,寒武纪沉积—火山岩的绿片岩相变质及其顺层掩卧褶皱,奥陶纪和志留纪岩体中的片麻构造及其麻粒岩相变质;第三期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火山岩中东西向韧性变形特征,变形组合为寒武纪沉积—火山岩中E-W或NWW-SEE向逆冲韧性剪切带、左行剪切带褶皱,E-W向左行逆冲断裂;第四期为新生代NNW-SSE和NWW-SEE向右行剪切断裂;第五期为新生代NNE-SSW和NEE-SWW向左行走滑逆冲剪切断层。(2)通过对相关地质体锆石U-Pb测年,推测第一期变形形成于0.891.15Ga,第二期变形形成于0.410.48Ga。第三期变形时间为晚古生代。第四期、五期变形时间晚于164Ma。(3)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第一期变形在阿尔金北缘和敦煌地块南缘发生新元古代构造热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和裂解有关。第二期与早古生代中亚碰撞造山作用有关;三期构造变形为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碰撞造山的在敦煌地块远程响应。第四期、五期阿尔金断裂分别于燕山早—中期断裂和古近纪—新近纪喜马拉雅运动有关。

王远超[8](2020)在《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一站铜(金)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站铜(金)矿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上黑龙江成矿带东部,近年来一直处于找矿勘查阶段。本文在二十一站铜(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二十二站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Hf同位素特征、全岩地球化学、钾长石40Ar-39Ar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基础上,厘定矿床成因并提出可能的成矿模式图。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二十二站组的沉积下限为早白垩世早期,物源区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环境,其物源主要形成于四个时期:新太古代(2711±10Ma)、中元古代-古元古代(1238~2428Ma)、新元古代(561~921Ma)、中生代-晚古生代(134~540Ma),且显生宙花岗岩质岩浆为二十二站组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物源。(2)二十一站铜(金)矿化与早白垩世石英二长斑岩密切相关。其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石英-钾长石±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Ⅰ),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SⅡ),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阶段(SⅢ)。其中SⅠ和SⅡ为主成矿阶段,铜主要富集在含矿斑岩形成的隐爆角砾岩的胶结物中,金则主要富集在含矿斑岩的围岩中。(3)二十一站铜(金)矿床发育钾硅化蚀变、青磐岩化蚀变、长石分解蚀变。PIMA测试结果显示,铜、金矿化与白云石化、伊利石化密切相关;蚀变岩石主微量元素因子分析表明,铜、金矿化具有差异性,金矿化与硅化和长石分解蚀变密切相关,而铜矿化与钼、锌矿化相关,且同时有In、Cd、Co和Sb的带入。(4)二十一站铜(金)矿早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含矿斑岩中出溶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并且在成矿早期有流体沸腾作用的发生,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逐渐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直到成矿晚期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低温低盐度流体。矿床成矿早期成矿压力为100bars~500bars,估算其成矿深度主要为1~5Km。早期的流体沸腾作用是铜的主要沉淀机制,而温度的降低是金的主要沉淀机制。(5)二十一站铜(金)矿中硫同位素为壳幔混源的深源岩浆硫,铅的来源也为壳幔混源,且流体演化过程中萃取了成矿前形成的岩浆岩和围岩地层中的铅,因此成矿物质为多来源,可能既来自于含矿斑岩,又来自于成矿斑岩的各种围岩。早白垩世含矿岩浆中析出的热液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使围岩中的矿质活化,在岩浆热能作用下地下水循环,并淋滤各种围岩中的矿质,在适当的构造位置沉淀下来。

贾雨阳[9](2020)在《西藏谢通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提出林子宗群火山岩自西向东近东西向广泛发育在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南缘,是青藏高原规模最大的火山岩带。本论文在前人对冈底斯带林子宗群火山岩岩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野外地质调查的资料和数据,对冈底斯带中段谢通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火山机构、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进行研究,确定了研究区林子宗群的层序划分、空间分布以及岩石类型和岩性组合,分析了研究区典中组和年波组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取样测样获得研究区典中组和年波组的U-Pb年龄,得到研究区林子宗群典中组和年波组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在此论述之上,讨论岩浆源区特征、构造环境特征以及对印度-亚洲的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式的初步探讨。通过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内典中组岩性主要为一套中基-中酸性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岩石类型包含有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粗安岩火山岩类,根据主量元素特征结果显示,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类型岩石和过铝质岩石。典中组火山岩配分模式呈现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曲线,弱—中等程度的亏损Eu,无Ce异常。典中组火山岩表现出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放射性元素Th、U的富集,不同程度的亏损Nb、Ti等元素的特点。年波组岩性主要为一套薄层灰岩、凝灰质沉积碎屑岩、安山岩、英安质火山碎屑岩组合、可见少量流纹岩。年波组流纹岩具有富SiO2,贫FeO、MnO、Na2O、K20、P2O5、Al203、Fe2O3、MgO和CaO的特点,属碱性系列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和过铝质类型岩石。年波组火山岩配分模式呈现出轻稀土微弱富集的右倾曲线,相比典中组Ce的亏损程度高,岩石的分异程度加剧,Nb、P、Ti的亏损程度增强。研究区火山岩均是壳幔混合下的产物,具有陆缘弧、造山带环境的特征。典中组早期显示形成于火山弧环境,是源区混合后的产物,中期到晚期则显示形成于火山弧向同碰撞环境的过渡环境,是岩浆混合后的产物。年波组显示形成于火山弧向同碰撞,碰撞后的过渡环境,是混入地壳的弧型幔源岩浆,壳幔混合加剧后源区混合后的产物。经U-Pb测年得到研究区典中组的年龄为64.15-61.9Ma,年波组的年龄为53.7-52.87 Ma。推断林子宗群火山岩形成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紧密相关,碰撞时间在典中组中段,大约64-62Ma。

杨惠[10](2020)在《《影响华中地区酸性泥炭沉积物中升藿烷低温异构化作用的环境因素研究》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日趋频繁,科技英语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翻译作为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科技信息、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对全球科技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本翻译报告基于地球化学学术论文《影响华中地区酸性泥炭沉积物中升藿烷低温异构化作用的环境因素研究》的翻译,借助美国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中所遇到的词汇和句法方面的难点及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除介绍和结论外,本翻译报告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翻译任务的背景,其中含翻译任务的分配、对翻译的要求以及翻译的意义等;第二章描述了翻译过程,其中包括译前、译中和译后阶段;第三章对翻译遇到的主要问题(即:专业术语、长句、名词结构句以及被动语态句的翻译)进行了梳理、剖析和总结;同时在翻译方法层面进行了探索;第四章是反思,总结了翻译中的得失,提出了对未来翻译研究的建议。本报告基于30余个典型例证的研究和分析,演绎出以下结论:第一,对于专业词汇的翻译,除了灵活使用直译、意译等策略外,查阅专业字典和学习平行文本也是必要的有用手段;第二,对于长句的翻译,拆分法、倒装法以及信息单元重组法是有效的翻译手段,长句翻译所需要的技巧不止一种,有时,需要多种技巧共同使用;第三,对于被动语态的翻译,通常使用的技巧是将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但也不尽然;第四,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具有指导作用;第五,为了做好科技翻译,积极积累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有助,而且必须。希望本报告能为类似文本的翻译者提供参考,也诚心希望其中的结论能够为科技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GEOCHRONO METRY & ISOTOPE GEOLOG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OCHRONO METRY & ISOTOPE GEOLOGY(论文提纲范文)

(1)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混染模式——以天山-北山二叠纪铜镍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亚造山带天山-北山区域地质背景
2 地幔源区混染
    2.1 Nb-Ta亏损
    2.218O同位素富集
3 地壳尺度混染
    3.1 大尺度硅铝质地壳物质混染
    3.2 外源硫的加入
    3.3 还原性物质混染
    3.4 晚阶段粒间混染
4 结论和启示

(2)华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的发现史
    1.1 地质观测
    1.2 实验测定
    1.3 框架构建
2 花岗岩总体特征
3 花岗岩形成年龄的规律性
4 成矿和不成矿花岗岩特征对比
5 变质和未变质花岗岩特征对比
6 不同阶段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7 结 语

(3)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资源类型及分布
        1.2.2 水文地球化学
        1.2.3 地热水成因
        1.2.4 研究区地热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
        2.2.1 构造单元划分
        2.2.2 断裂
        2.2.3 区域地层
        2.2.4 区域岩浆活动
        2.2.5 盆地演化
第三章 样品和实验
    3.1 样品
    3.2 实验
第四章 地热水化学特征
    4.1 地下水化学组成
    4.2 同位素特征
    4.3 地下水化学组成成因分析
    4.4 热储温度估算
        4.4.1 地热温标
        4.4.2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4.4.3 热储温度计算
        4.4.4 混合比例计算
    4.5 地下水循环深度
第五章 地热田深部特征
    5.1 钻孔特征
    5.2 测井解释
    5.3 井温特征
    5.4 地下水运动方式
第六章 地热水成因
    6.1 地热水补给机制
        6.1.1 地热水补给来源
        6.1.2 地热水补给高程
        6.1.3 地热水年龄
    6.2 热源
        6.2.1 地温场特征
        6.2.2 热源
    6.3 地热水成因概念模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磷灰石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磷灰石在矿床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1.1 磷灰石挥发分分析的难点和解决方法
    1.2 磷灰石化学计量数计算问题
    1.3 岩浆磷灰石是否能代表流体出溶前的岩浆成分
    1.4 如何区分岩浆磷灰石和热液磷灰石
2 磷灰石在矿床学中的应用进展
    2.1 磷灰石元素地球化学
        2.1.1 硫元素的含量及其应用
        2.1.2 Mn、Ce、Eu和S元素含量指示岩浆氧化性
        2.1.3 Sr/Y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2.1.4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判别矿床类型
    2.2 磷灰石卤族元素的应用
    2.3 磷灰石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2.4 磷灰石氧同位素
3 结论及展望

(5)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源区示踪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
    2.3 地层及沉积相发育
    2.4 周缘造山带地质特征
        2.4.1 北秦岭造山带
        2.4.2 北祁连造山带
        2.4.3 孔兹岩带
        2.4.4 阴山陆块
        2.4.5 华北中部造山带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 1–盒8段常规方法物源分析
    3.1 古流向特征
    3.2 砂岩碎屑组分特征
    3.3 岩屑特征
    3.4 重矿物特征
        3.4.1 重矿物组合特征
        3.4.2 重矿物平面分布
        3.4.3 重矿物特征指数
    3.5 小结
第四章 沉积地球化学物源分析
    4.1 样品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
        4.1.2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
        4.1.3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4.2 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4.2.1 山1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2.2 盒8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碎屑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1.1 样品
        5.1.2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5.1.3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
    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2.1 山1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2.2 盒8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5.3 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
        5.3.1 山1段Lu–Hf同位素特征
        5.3.2 盒8段Lu–Hf同位素特征
    5.4 碎屑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4.1 构造环境分析
        5.4.2 2600~160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3 1150~1000 Ma和 700~55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4 550~35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4.5 350-260 Ma年龄组物源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综合物源分析
第七章 盆山耦合关系
    7.1 山 1–盒8段沉积相序组合及沉积相演化
        7.1.1 山 1–盒8段沉积相序组合及演化特征
        7.1.2 山 1–盒8段沉积相展布特征
    7.2 盆地周缘造山作用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2.1 秦岭造山带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2.2 北祁连造山带与盆地内南部物质充填响应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山逆冲推覆构造作用过程及其低温热年代学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区交通及地理位置概况
    1.2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与目的任务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1.1 西秦岭造山带
        2.1.2 碧口地块
        2.1.3 龙门山逆冲构造带
        2.1.4 松潘-甘孜地块
    2.2 区域地貌和地层特征
        2.2.1 区域地貌特征
        2.2.2 区域地层特征
3 岷山地区构造结构特征
    3.1 岷江断层褶皱带
    3.2 虎牙断层褶皱带
    3.3 岷山中部主体
4 岷山地区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4.1 实验原理及方法
        4.1.1 裂变径迹测年原理及方法
        4.1.2 (U-TH)/HE测年原理及方法
    4.2 测年结果
        4.2.1 剖面A-B
        4.2.2 剖面C-D
    4.3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
        4.3.1 年龄-高程投图
        4.3.2 热历史反演分析
5 讨论
    5.1 岷山地区构造演化序列
        5.1.1 D_1 期构造变形
        5.1.2 D_2 期构造变形
        5.1.3 D_(1+2) 变形组合
    5.2 岷山地区热史演化序列
150-20 MA持续缓慢冷却'>5.2.1 >150-20 MA持续缓慢冷却
        5.2.2 ~20-0 MA阶梯式加速冷却
    5.3 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机制探讨
6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敦煌地块东北缘小宛南山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交通与自然地理概述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褶皱的研究现状
        1.3.2 韧性剪切带的研究现状
        1.3.3 韧性剪切带相关褶皱的研究
        1.3.4 断层(裂)的研究
        1.3.5 研究区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5 工作量
第二章 敦煌地块概况
    2.1 大地构造
    2.2 敦煌地层
    2.3 敦煌变质岩
        2.3.1 前长城纪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研究区地层
        3.1.1 古元古界敦煌岩群(Pt_1D)
        3.1.2 早寒武世安西组(?_1α)
        3.1.3 寒武纪第二世小宛组(?_2x)
    3.2 研究区岩浆岩
        3.2.1 侵入岩
        3.2.2 火山岩
    3.3 变质岩
        3.3.1 区域变质岩
        3.3.2 动力变质岩
        3.3.3 接触变质岩
第四章 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
    4.1 褶皱构造基本特征
        4.1.1 古元古代塑性褶皱特征
        4.1.2 早古生代沉积-火山岩中褶皱特征
        4.1.3 晚古生代中褶皱特征
        4.1.4 新生代褶皱特征
    4.2 韧性剪切带构造基本特征
        4.2.1 小宛北缘韧性剪切带
        4.2.2 小宛南缘韧性剪切带
    4.3 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第五章 构造变形序列及形成的动力背景分析
    5.1 变形序列建立
    5.2 构造地质背景及其演化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8)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一站铜(金)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意义及依托项目
        1.1.1 选题依据、意义
        1.1.2 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概况
        1.2.2 研究现状
        1.2.2.1 斑岩铜矿的研究现状
        1.2.2.2 二十一站铜(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1.1 野外工作方法
        1.4.1.2 室内工作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与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1 前中生代基地
        2.2.2.2 晚中生代盖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3 矿区地质
    3.1 矿区地层分布
    3.2 二十二站组砂岩研究
        3.2.1 碎屑锆石年代学
        3.2.1.1 碎屑锆石阴极发光特征
        3.2.1.2 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特征
        3.2.2 碎屑锆石Hf同位素特征
        3.2.3 砂岩地球化学
        3.2.3.1 主量元素
        3.2.3.2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3.2.4 二十二站组形成时代
        3.2.5 二十二站组物源
        3.2.6 二十二站组形成构造背景
    3.3 构造
    3.4 侵入岩
        3.4.1 石英闪长岩(J_3δο)
        3.4.2 石英二长闪长岩(K_1ηγ)
        3.4.3 脉岩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3.6.1 矿石组成
        3.6.1.1 矿石矿物组成
        3.6.1.2 矿石化学组成
        3.6.2 矿石组构
        3.6.2.1 矿石结构
        3.6.2.2 矿石构造
    3.7 蚀变特征
        3.7.1 钾硅化蚀变
        3.7.2 青磐岩化蚀变
        3.7.3 长石分解蚀变
        3.7.4 PIMA测试蚀变矿物与金含量之间的关系
        3.7.4.1 PIMA测试原理
        3.7.4.2 PIMA测试结果
        3.7.4.3 聚类分析
    3.8 成矿阶段划分及矿物生成顺序表
4 矿床成因研究
    4.1 成矿年代学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年结果及成矿时代的厘定
    4.2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1.1 热液演化过程的地质记录
        4.2.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2.2.1 显微测温情况及估算方法
        4.2.2.2 均一温度和盐度
        4.2.2.3 沸腾包裹体及S2型包裹体成因
        4.2.2.4 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的升温过程
        4.2.3 单个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2.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矿深度估算
        4.2.5 氢氧同位素特征
        4.2.6 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演化
        4.2.7 矿质沉淀机制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二十二站组地层含矿性
        4.3.2 硫同位素组成
        4.3.3 硫的来源
        4.3.4 铅同位素组成
        4.3.5 铅的来演
        4.3.6 成矿物质来源
    4.4 矿床成矿模型
    4.5 矿床成因总结
5 结论
    5.1 取得的主要认识
    5.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西藏谢通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研究现状
        1.3.2 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第3章 岩石学特征
    3.1 林子宗群火山岩空间展布
    3.2 林子宗群火山岩层序划分
        3.2.1 典中组(E_(1d))
        3.2.2 年波组(E_(2n))
        3.2.3 帕那组(E_(2p))
    3.3 林子宗群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岩石组合特征
    3.4 林子宗群火山岩环境分析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火山岩的分类命名及系列归属
        4.1.2 碱度与铝饱和度的确定
        4.1.3 岩石化学参数特征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第5章 火山岩年代学
    5.1 锆石样品选取、制备及分析方法
    5.2 锆石特征
    5.3 分析结果
第6章 林子宗群火山岩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及演化特征分析
    6.1 林子宗群火山岩岩浆演化探讨
        6.1.1 源区特征
        6.1.2 岩浆的分异与演化
    6.2 林子宗群火山岩构造环境探讨
        6.2.1 大陆俯冲环境分析
        6.2.2 碰撞环境分析
    6.3 林子宗群的形成对构造演化的响应
        6.3.1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
        6.3.2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方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影响华中地区酸性泥炭沉积物中升藿烷低温异构化作用的环境因素研究》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Task Arrangement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Stage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Features
        2.1.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2.1.3 Selection and Study of Parallel Texts
        2.1.4 Theoretical Guidance: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Translating Stage
        2.2.1 Establishment of Glossary
        2.2.2 Flexible Choice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2.3 Post-Translation Stage
        2.3.1 Self-revision
        2.3.2 Evaluation by Client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3.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3.1.1 Lexical Difficulties
        3.1.2 Syntactic Difficulties
        3.1.2.1 Long Sentences
        3.1.2.2 Sentences with Noun-Structures
        3.1.2.3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3.2 Solutions to the Difficulties
        3.2.1 Solutions to the Lexical Difficulties
        3.2.1.1 Literal Tanslation
        3.2.1.2 Free Translation
        3.2.1.3 Zero Translation
        3.2.2 Solutions to Syntactic Difficulties
        3.2.2.1 Conversion
        3.2.2.2 Rearranging of Information Units
        3.2.2.3 Division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Reflections
    4.1 Experience Gained
    4.2 Tips for Improvement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四、GEOCHRONO METRY & ISOTOPE GEOLOGY(论文参考文献)

  • [1]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混染模式——以天山-北山二叠纪铜镍矿为例[J]. 薛胜超,王庆飞,唐冬梅,毛亚晶,姚卓森. 矿床地质, 2022(01)
  • [2]华南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J]. 郭春丽,刘泽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6)
  • [3]民乐盆地地热水特征及成因[D]. 韦祖宁. 兰州大学, 2021(09)
  • [4]磷灰石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J]. 邢凯,舒启海. 矿床地质, 2021(02)
  • [5]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D]. 蒋子文. 西北大学, 2020
  • [6]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山逆冲推覆构造作用过程及其低温热年代学约束[D]. 巩凌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敦煌地块东北缘小宛南山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D]. 刘学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8]上黑龙江盆地二十一站铜(金)矿床成因研究[D]. 王远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9]西藏谢通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贾雨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影响华中地区酸性泥炭沉积物中升藿烷低温异构化作用的环境因素研究》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惠.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GEOCHRONO METRY 和同位素地质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