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的CDMA无线通信可视化仿真

基于MATLAB的CDMA无线通信可视化仿真

一、基于MATLAB的CDMA无线通信可视化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杜若非[1](2020)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射频功率放大器特性识别及其解译》文中指出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雷达辐射源个体识别越来越具有实战意义。个体识别是对具有不同细微个体差异性的辐射源进行细致表征和识别的过程,侧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电磁信号的参数测量和调制方式识别,而是重点反映物理设备固有的附加调制特征,该特征不随调制参数的改变而改变,具有表征设备个体的“指纹”特性。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是雷达和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常常会蕴含个体特征,对其记忆效应、非线性失真等行为特性进行分析和对功率放大器进行个体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自提取特征的特点来对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进行个体识别,同时利用特征解译算法对网络模型输出结果做到可解释,本文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对国内外的射频功率放大器行为建模、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和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解释性研究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其次,分析了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行为,其中谐波失真、互调失真和记忆效应是主要的失真行为;利用Matlab建立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非线性行为模型同时利用ADS设计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分别在软件和硬件层面仿真了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行为。再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和特点,发现卷积神经网络在信号识别具有较大优势,设计了一种含有五层卷积层、两层池化层、一层全连接层和一层输出层的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实测功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的实验证明该网络能够对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进行个体识别。最后,针对深度神经网络的黑盒子模型问题,研究了网络模型解译方法。并利用Sobol敏感性分析方法、分层相关传播算法和深层提升算法对训练好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和中间隐藏层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出每个神经元对于最终输出结果的相关性分数,分析出输入信号中起识别效果的特征,完成对深度网络模型的解译。

佟禹瑄[2](2019)在《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上船舶与海洋信息的互联互通对海上通信的带宽、时延、容量、可靠性等均提出更高要求。准确构建和仿真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是改善通信质量、提高通信效率、克服传输带来失真的关键。传统的仿真方法更偏向于通过数学公式和图表进行演示,数据实时性不高,仿真过程也枯燥乏味。因此,目前仍缺乏一种涵盖多种频段和多种传输损耗影响因素的、适用性更广的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虚拟可视化技术与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相结合,设计并实现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改进了以往单纯基于数学公式和图表的展示方法,在虚拟的海洋环境中实时显示海上无线传输效果,建立通信质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实现数据特征的直观表达。首先,本文分析了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将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功能和架构设计方案应用于整个平台。其次,对传统的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进行分析,针对海上自由空间损耗、海面反射损耗、海面绕射损耗以及海面大气吸收损耗的产生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论述,将四种传输损耗相结合,构建适用于海上的无线传输损耗模型,为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对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实现方法进行论述,针对海上通信场景中的三维物理模型建模问题,提出利用3ds MAX对船只、基站等设施进行三维建模;针对虚拟通信场景搭建问题,提出利用Unity 3D实现场景中的界面交互及人机交互功能;针对场景中数据调度与嵌入问题,提出利用Visual Studio进行脚本编写以实现场景中的数据处理功能。最后,将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与虚拟可视化技术相结合,搭建了代入感更强、数据实时性更高、成本更低廉、可交互的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仿真结果表明,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数据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无几,且该仿真平台能够更好的仿真海上船只的运行状态、模拟海洋天气变化以及反映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的变化趋势。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有利于海上无线通信性能分析与网络搭建的进一步设计与研究。

王艳芬[3](2009)在《矿井超宽带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探讨了超宽带(UWB)无线技术用于煤矿井下通信时,窄脉冲波形的确定、系统方案的选择及其应用的场合等问题,推导了信号发射功率、数据速率与传输距离之间的数学关系。针对典型的无载波2PAM UWB系统,仿真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数据速率与距离的关系,以此对一阶和五阶高斯脉冲波形进行了特性分析,研究给出了适合矿井超宽带无线通信的脉冲波形。然后介绍了无线信道的传播机制基本概念以及井下巷道电波传播特性;分析了几种对矿井UWB信道的建立有借鉴作用的超宽带室内信道模型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矿井环境下的UWB路径损耗模型和多径衰落模型。根据巷道波导的模式理论研究和分析了矿井巷道路径损耗混合模型特点,结合UWB矿井实测环境进行了仿真,指出了混合模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波导传输的多模式理论,确定了波模次数选取的原则,仿真和分析了矩形巷道的多波模传输衰减现象和特点。不同于波模理论方法,还研究了基于镜像理论的射线反射模型,结合超宽带信道的频率依赖特点,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矿井UWB路径损耗预测的镜像法反射模型,并对实际矿井UWB测量环境进行了传播损耗预测,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在研究多径衰落模型之前,首先在建立的矿井反射模型基础上,仿真和分析了矿井巷道UWB信号的传播特性,得到UWB脉冲波形宽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系统的时间分辨率。随后从脉冲信号的幅度谱和相位谱两个方面研究了脉冲波形失真情况。此外,比较细致地研究了矿井粗糙度对传播特性的影响。用生成的随机粗糙面函数模仿矿井的粗糙壁,采用阻抗级联法进行,即将巷道壁粗糙的影响模拟为具有损耗的阻抗的级联,从多个角度研究了粗糙度对传播特性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了矿井UWB多径衰落模型。分别研究了复合衰落信道、半确定统计模型、频域AR模型和频率依赖性信道模型。第一,首先结合实际的UWB井下测试环境,研究和搭建了基于Turin模型的Nakagami多径衰落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进行了可视化仿真,并进行了模型的修正,综合考虑了阴影衰落、粗糙损耗等因素对模型的影响,建立了井下UWB信道复合衰落模型。第二,根据实际测试环境并结合IEEE 802.15.3a室内模型,构建了一种LOS双簇半确定统计模型,研究和分析了UWB信道的统计特性。第三,研究了频域AR建模方法,分别对超宽带室内和矿井环境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特别是在没有信道测试信息的情况下,将射线反射模型与频域AR方法相结合,提出并构建了UWB矿井多径信道的预测型AR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验证。第四,分析了频率依赖性UWB信道模型的建立过程,提出采用矩阵束方法提取信道参数,结合实际的井下频率依赖性UWB信道,利用矩阵束算法进行了信道重现,结果与原信道很接近,表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频率依赖性的矿井UWB信道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

张培珍,张剑兰[4](2008)在《基于MATLAB的CDMA通信系统仿真》文中认为利用MATLAB平台的SIMULINK可视化仿真功能,完整地实现了CDMA无线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和分析;介绍了CDMA的主要环节(包括扩频技术、差错控制技术、调制技术、信道等)的参数设置。

郑亚忠[5](2008)在《Hadamard扩谱及CDMA的研究》文中指出在MATLAB平台上,对直接序列扩频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系统采用Hadamard序列作为扩频码,对系统在平坦衰落和瑞利衰落信道环境下的误码率进行分析,讨论了扩频、解扩过程。此外,还仿真比较了不同用户数和不同扩频码的系统,为分析设计直扩系统提供依据。仿真结果表明,本实验系统可在SNR为-1.6dB的传输条件下得到10-3量级的误码率,Hadamard序列可用作扩频序列,系统可用作检验各种正交码组的正交性。

李黎[6](2007)在《CDMA2000-1X系统仿真及移动终端的定位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CDMA2000-1X系统的前向基本业务信道,并对其空中接口物理层协议规定的三种不同无线配置的性能进行分析与比较,在Matlab/Simulink工作平台上创建了几种无线配置下前向基本业务信道的模型。文中详细讲述了卷积、交织、扩频、调制等重点模块的设计及参数设置。最后通过对两种差错率和调制信号相位、频谱仿真结果的分析,明确展示CDMA2000-1X系统前向基本业务信道的良好性能和三种无线配置条件下前向基本业务信道的不同特点。建模仿真研究为实际网络的设计与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重要的参数。此外,对现今的移动定位技术和服务作了深入研究,并针对当前中国联通目前运行的CDMA2000-1X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设计了一种能够使用此网络的GpsOne定位技术平台,进行自身经、纬度位置测量的移动终端设备,并完成了此移动终端的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成功地对该移动终端进行了一些基本业务功能调试,如:话音业务、短消息业务等。重点进行了对该终端进行定位服务测试,实验表明,移动终端的最高定位精度可以达到系统预期的5m以内。最后,基于此移动终端设计了一种移动定位服务,编写相关软件程序,并通过实验证明此服务可以成功实现,说明此移动终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高的灵活性。

刘昌龙[7](2006)在《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建模》文中研究指明UWB技术已逐渐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并被视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UWB无线通信可以分成两种:无载波UWB、载波调制UWB。载波调制UWB有多种实现方案,主要有DS-CDMA UWB和MB-OFDM UWB。MB-OFDM作为UWB的一个重要候选方案,在频谱利用率、与其他窄带系统共存、抗干扰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故本文主要研究基于MB-OFDM的UWB技术。本文主要提出了在系统中加入K参数的POFDM系统,研究了基于OFDM调制方式的UWB系统的同步技术,均衡技术、信道估计等关键技术以及降低OFDM信号峰均比的算法,此外还仿真了比较了各种均衡、信道估计算法,选择了适合MB-OFDM UWB系统的算法,并在IEEE室内UWB无线信道模型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表明对于本文所研究的系统而言,采用相位均衡和联合信道估计算法是性能优良且适合本系统的接收算法。本文对所描述的UWB系统的Mode 1(三频段模式)进行了建模并在MATLAB 7.0平台上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基带处理部分所有参数都严格按照IEEE 802.15.3协议规定,信道部分采用IEEE UWB信道工作组发布的用于检验各种PHY方案的标准信道,仿真中采用了跳频技术及第四章所分析的信道估计等技术,包括POFDM。仿真在200Mbps速率的模式下设每帧的OFDM符号数为60的情况下,实际数据速率为177.78Mbps,频带利用率为0.3367,通过增加有用数据子载波、提高编码速率或减小循环前缀、保护间隔长度和训练序列长度可提高频带利用率。本章最后还对MB-OFDM UWB系统的不同速率进行了链路性能分析,同时在相同速率和距离的情况下对MB-OFDM UWB和DS-CDMA UWB系统进行了比较,得出了有用的结论,从仿真数据和图形可以看出系统性能良好,所有指标符合FCC的要求,为后续的硬件实现提供了参考和基础。

曾兴斌[8](2005)在《RF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及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及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是目前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建模和线性化关键技术、CDMA的相关关键技术等问题。 针对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问题,本文创新提出了三种非记忆性模型:基于Saleh函数的正交带通模型(模型A),将功率放大器的AM-AM、AM-PM失真特性转化为仅需考虑AM-AM失真的I、Q两路正交信道;基于反正切函数的非线性模型(模型B),通过引入四个参数,较好地描述了功率放大器的强非线性行为;通过将模型B与正交带通模型相结合,得到的模型C改正了模型B不能处理功率放大器AM-PM非线性的缺点,在三种模型中具有最好的性能。 在功率放大器非线性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创新提出了两种适用于非记忆性系统的自适应预失真线性化算法,从理论上对各算法进行了分析和仿真验证。椭圆形自适应算法改善了预失真系统的线性度,并可较好地满足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在自适应预失真系统中优于牛顿法和梯度法;基于圆族工作函数的自适应预失真线性化算法能提高自适应收敛速度,在功率放大器的1dB压缩点附近改善尤其明显。 基于CDMA技术或OFDM技术的移动通信都需要较宽的传输带宽,而基于功率放大器无记忆非线性模型的预失真器对宽带信号的IMD改善能力是有限的。在均匀时延预失真器的基础上,本文创新提出了按指数函数分布的非均匀时延预失真函数,对无记忆预失真器和非均匀时延预失真器的性能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预失真器能较好地降低功率放大器的交调失真,可应用于宽带功率放大器的预失真模块中。 此外,本文还研究了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长码状态的确定、成形滤波器的设计、基带系统精确相干解调等移动通信中的关键问题,创新提出了基于信号的二进制表征进行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有特色的解决方案。通过适当增加硬件仔储器,实现了CDMA系统长码状态的快速确定,极大地缩短了确定长

赵洁[9](2005)在《多载波CDMA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载波码分多址(MC-CDMA)技术是OFDM与CDMA技术结合方案中的一种。它继承了OFDM和CDMA技术的优良特性,在高速率多媒体数据传输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被认为是未来4G通信的核心技术。本文通过对MC-CDMA系统与OFDM系统的误码率性能的比较来说明MC-CDMA在无线通信中的优良特性,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MC-CDMA基于梳状导频的信道估计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OFDM的基本原理和多载波CDMA的三种技术方案。提出MC-CDMA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MC-CDMA技术作为OFDM-CDMA实际应用的参考。 然后在给出了OFDM系统和MC-CDMA系统的MATLAB可视化仿真框图基础上,通过SIMULINK仿真给出MC-CDMA与OFDM两种系统在抗高斯白噪声和抗多径干扰方面的误码率比较曲线,得出MC-CDMA系统在无线数据传输方面较OFDM系统具有更优良的特性,并做了具体的性能分析。 最后,研究MC-CDMA下行链路中的基于梳状导频信号的信道估计问题。信道估计分为对导频位置处信道传递函数的估计和对该初步估计的插值。本文对利用FFT的快速插值算法进行改进,通过与其他方法的仿真比较,得出本文的改进算法具有更好的估计性能。

黎玉玲[10](2003)在《无线信道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无线信道的参数估计和信道建模对数字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研究了无线通信信道、尤其是多径信道的传输特性,提出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可视化无线信道建模和仿真方案,对具有普适性的信道冲激响应模型进行了从模型转换、参数设计到图形建模等环节的实验,建立起统一的、一体化的信道建模仿真实验框架,为无线移动信道的分析、建模、仿真和传播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解决方案。在信道建模方面,进行了以典型无线移动信道作为独立对象的图形建模实验,进而构建了通用的可视化信道仿真模型库;在信道估计方面,通过深入研究导引信号自适应估计算法和盲信道估计算法,对几种典型算法进行了图形建模和算法模块封装;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无线信道的可视化建模和参数估计方法的研究及其仿真环境的方案设计,构建了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无线信道仿真平台。 本文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对无线信道的建模和参数估计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已经成为软件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但它大多数是用在系统内核部分的设计,用在系统级仿真环境,特别是通信仿真系统这种专用系统平台的设计中还不多见。本文在构建可视化信道仿真模型库和信道估计算法模型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集成化的无线信道仿真环境设计方案。该方案把面向对象技术引入无线信道建模和参数估计GUI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和实用价值。本文构建的无线信道仿真平台遵循界面设计简单、一致的基本准则,使用户能很快的掌握程序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便于学习和使用:同时开发的无线信道仿真GUI具有集成化、开放性和可扩充性,便于系统的功能扩展和升级,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延续。

二、基于MATLAB的CDMA无线通信可视化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ATLAB的CDMA无线通信可视化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射频功率放大器特性识别及其解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功率放大器个体识别研究现状
        1.2.3 神经网络模型解译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深度学习基本理论及网络模型解译算法
    2.1 引言
    2.2 机器学习在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2.2.1 监督学习在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2.2.2 无监督学习在信号识别中的应用
        2.2.3 半监督学习在信号识别领域中的应用
    2.3 深度学习理论
        2.3.1 非线性激活函数
        2.3.2 最优化准则
        2.3.3 反向传播算法
        2.3.4 常用神经网络模型
    2.4 常用模型解译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行为仿真研究
    3.1 引言
    3.2 功率放大器行为建模
        3.2.1 无记忆功率放大器模型
        3.2.2 有记忆功率放大器模型
        3.2.3 基于Matlab的功率放大器PH模型建立
        3.2.4 基于ADS的功率放大器电路搭建
    3.3 非线性失真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宽带射频功率放大器个体识别以及模型解译
    4.1 数据预处理
    4.2 网络模型选取以及结构设计
    4.3 网络模型训练及个体识别
    4.4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解译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研究现状
        1.2.2 通信仿真平台研究现状
        1.2.3 虚拟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设计
    2.1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需求
    2.2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功能设计
    2.3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架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研究
    3.1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特性分析
    3.2 海上无线传输总损耗模型
    3.3 海上自由空间损耗模型
    3.4 海面反射损耗模型
        3.4.1 海水复介电常数
        3.4.2 海面反射系数
        3.4.3 海面电磁波反射损耗
    3.5 海面绕射损耗模型
    3.6 海面大气吸收损耗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实现
    4.1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软件工具
    4.2 前台显示子系统实现方案
        4.2.1 三维物理模型建模实现方案
        4.2.2 虚拟场景搭建实现方案
    4.3 人机交互子系统实现方案
        4.3.1 界面切换交互实现方案
        4.3.2 控制条和输入框交互实现方案
        4.3.3 漫游行走交互实现方案
        4.3.4 船只碰撞检测实现方案
    4.4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仿真子系统实现方案
        4.4.1 损耗路径显示实现方案
        4.4.2 数据调度管理的实现步骤
    4.5 本章小结
5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的虚拟可视化仿真
    5.1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仿真
        5.1.1 海上自由空间损耗仿真
        5.1.2 海面反射损耗仿真
        5.1.3 海面绕射损耗仿真
        5.1.4 海面大气吸收损耗仿真
        5.1.5 总传输损耗仿真
    5.2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平台功能演示
        5.2.1 系统主界面及功能
        5.2.2 海上无线传输损耗模型基础理论演示
        5.2.3 海上自由空间、反射、大气吸收损耗性能仿真与演示
        5.2.4 绕射损耗性能仿真与结果演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矿井超宽带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超宽带通信技术概述
    1.3 煤矿井下移动通信现状
    1.4 煤矿井下电波传播及信道模型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意义
    1.6 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1.7 论文内容与结构
2 矿井超宽带无线通信脉冲波形研究
    2.1 UWB 通信中的单脉冲频谱
    2.2 UWB 系统单脉冲波形特性分析
    2.3 适合矿井通信的UWB 单脉冲波形
    2.4 本章小结
3 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及信道模型
    3.1 无线信道的基本概念
    3.2 井下巷道电波传播特性
    3.3 超宽带室内信道模型及信道测量
    3.4 本章小结
4 矿井超宽带无线信道路径损耗模型
    4.1 矿井巷道电波传播衰减特性
    4.2 矿井巷道路径损耗混合模型
    4.3 矿井巷道路径损耗的模式理论模型
    4.4 矿井巷道路径损耗镜像法反射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矿井环境下的超宽带信号传播特性
    5.1 矿井巷道UWB 信号的反射传播特性
    5.2 UWB 信道的频率色散特性
    5.3 矿井巷道粗糙表面对传播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矿井超宽带无线信道多径衰落模型
    6.1 矿井UWB 信道复合衰落模型
    6.2 超宽带矿井LOS 环境半确定统计模型
    6.3 超宽带多径信道的频域AR 模型
    6.4 频率依赖性UWB 信道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MATLAB的CDMA通信系统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整体仿真框图
    1.1 信源
    1.2 伪随机序列生成器
    1.3 扩频
    1.4 编码和调制[6]
        1.4.1 BCH编码
        1.4.2 M-PSK仿真[7]
    1.5 信道
    1.6 接收端
2 仿真系统
3 实验结果
    3.1 单用户在不同信道环境下的仿真
    3.2 多用户在相同信道环境下的仿真
4 总结

(5)Hadamard扩谱及CDMA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Hadamard序列的产生及其性质
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3 DS-CDMA系统的仿真分析
    3.1 仿真原理及过程
    3.2 仿真结果分析
4 结束语

(6)CDMA2000-1X系统仿真及移动终端的定位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DMA2000 标准体系和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的技术背景及个人所做的工作
第2章 CDMA2000-1X移动通信系统
    2.1 CDMA2000-1X 基本原理、网络的结构与特点
        2.1.1 CDMA2000-1X 系统的主要特点
        2.1.2 CDMA2000-1X 系统提供的业务
    2.2 CDMA2000-1X 系统的网络结构、接口协议和标准
        2.2.1 CDMA2000-1X 系统的网络结构
        2.2.2 CDMA2000-1X 系统接口协议和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CDMA2000-1X 系统前向业务信道建模仿真
    3.1 建模对象、仿真主要内容及建模仿真软件平台介绍
        3.1.1 建模对象及仿真主要内容
        3.1.2 Matla67.0/Simulink 软件平台介绍
    3.2 基带信道编码、解码部分的建模仿真
        3.2.1 前向业务信道不同无线配置下信道编、解码建模仿真
        3.2.2 前向业务信道RC1仿真模块选择及参数设置
        3.2.3 RC3、4 前向业务信道RC1 仿真模块选择及参数设置
        3.2.4 信道编、解码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3 加扰、功率控制、扩频和调制部分的建模仿真
        3.3.1 加扰、功率控制和扩频建模仿真
        3.3.2 调制建模仿真
        3.3.3 前向基本业务信道仿真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蜂窝移动通信网的定位技术与定位服务
    4.1 移动定位服务的应用领域及业务发展状况
        4.1.1 移动定位服务的主要应用领域
        4.1.2 国内外移动定位服务发展状况
        4.1.3 移动定位服务的市场前景
    4.2 移动定位技术分类、性能比较及选择策略
        4.2.1 移动定位技术分类
        4.2.2 移动定位技术性能比较及选择策略
    4.3 蜂窝移动通信网现有定位方案及其特点
        4.3.1 ANSI和ETSI选择的网络定位方案
        4.3.2 3GPP 选择的网络定位方案
        4.3.3 3GPP2 选择的网络定位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GpsOne 技术终端的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开发
    5.1 CDMA2000-1X 网络定位系统结构及定位流程和协议
        5.1.1 定位系统结构及网元功能
        5.1.2 GpsOne 定位流程、工作模式及定位服务通信协议
    5.2 定位服务终端整体设计方案及原理
    5.3 CDMA2000-1X 通信模块——CM800A
        5.3.1 CM800A 基本功能、性能参数及硬件结构
        5.3.2 PC 机对CM800A 调试控制的硬件连接和通信协议
        5.3.3 AT 指令集调测CM800A 基本功能及GpsOne 功能
        5.3.4 GPSOne 测试结果分析及精度评估
    5.4 单片机控制CM800A及结果液晶显示
        5.4.1 液晶显示模块
        5.4.2 MCU 模块
        5.4.3 各模块接口连接及接口协议
    5.5 GpsOne 测试实验的软件设计及功能应用
    5.6 本章小结
结论
    1.CDMA2000-1X 网络前向业务信道建模仿真结论及改进
    2.GpsOne 移动定位终端设计结论及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宽带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1.1.1 UWB 的发展历程
        1.1.2 UWB 的发展现状及标准化
        1.1.3 UWB 的特点及应用
    1.2 课题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2 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2.1 超宽带信号及其特点
    2.2 超宽带信道模型
        2.2.1 路径损耗模型
        2.2.2 IEEE 802.15.3a 的UWB 标准信道模型
        2.2.3 信道的实现
    2.3 UWB 无线通信的实现方案
        2.3.1 无载波UWB 系统
        2.3.2 基于DS-CDMA 的UWB 系统
        2.3.3 基于MB-OFDM 的UWB 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MB-OFDM UWB 基带传输系统
    3.1 OFDM 原理与性能
        3.1.1 OFDM 基本原理
        3.1.2 循环前缀
        3.1.3 OFDM 收发机结构
        3.1.4 OFDM 系统参数选择
    3.2 MB-OFDM UWB 系统设计
        3.2.1 系统工作流程及频带规划
        3.2.2 时频码及跳频
        3.2.3 物理层PLCP 子层帧结构
        3.2.4 扰码
        3.2.5 信道编译码、凿孔及比特填充
        3.2.6 符号间交织和符号内交织
        3.2.7 符号映射
        3.2.8 OFDM 调制
        3.2.9 该MB-OFDM 系统的优缺点
    3.3 本章小节
4 MB-OFDM UWB 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4.1 多频带P-OFDM 系统
        4.1.1 系统原理
        4.1.2 仿真结果
    4.2 同步技术
        4.2.1 影响OFDM 同步的几个因素
        4.2.2 本系统中采用的同步方法
    4.3 均衡技术
        4.3.1 MMSE 均衡
        4.3.2 相位均衡
        4.3.3 仿真结果
    4.4 信道估计技术
        4.4.1 导频插入格式
        4.4.2 LS 算法
        4.4.3 基于FFT 的信道估计算法
        4.4.4 联合信道估计算法
        4.4.5 仿真结果
    4.5 峰值平均功率比问题
        4.5.1 PAPR 分布函数的定义及推导
        4.5.2 本系统中降低PAPR 的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基带MB-OFDM UWB 系统的建立及可视化仿真
    5.1 仿真平台及仿真流程
    5.2 系统设计
    5.3 系统性能
        5.3.1 比特率及频带利用率
        5.3.2 误码率分析与系统抗噪声能力
        5.3.3 链路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带MB-OFDM UWB 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案
    6.1 OFDM-UWB 系统的硬件结构分析
    6.2 基带部分的DSP 实现方案
    6.3 基带部分的FPGA+DSP 实现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8)RF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及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选题及其意义
        §1.2.1 现状特点
        §1.2.2 发展趋势
        §1.2.3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1.4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模型研究
    §2.1 RF功率放大器的常用非线性模型概述
        §2.1.1 RF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描述
        §2.1.2 RF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参数
        §2.1.3 RF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模型和分析方法
    §2.2 基于Saleh函数的正交带通模型—模型A
        §2.2.1 RF功率放大器的正交非线性带通模型
        §2.2.2 RF功率放大器带通模型的仿真和分析
        §2.2.3 结论
    §2.3 基于反正切函数的非线性模型—模型B
        §2.3.1 反正切函数非线性模型的数学表示
        §2.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2.3.3 结论
    §2.4 基于反正切函数的正交带通模型—模型C
        §2.4.1 基于反正切函数正交带通模型的数学表示
        §2.4.2 仿真结果和分析
        §2.4.3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非记忆性线性化技术研究
    §3.1 引言
        §3.1.1 前馈线性化的原理及特性分析
        §3.1.2 预失真线性化的原理及特性分析
    §3.2 基于预失真技术的椭圆形自适应算法
        §3.2.1 自适应预失真系统
        §3.2.2 椭圆形自适应算法
        §3.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2.4 结论
    §3.3 基于圆族工作函数的自适应预失真
        §3.3.1 圆族工作函数逼近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3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记忆性线性化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功率放大器的记忆性非线性模型
    §4.3 多项式预失真器
        §4.3.1 传统无记忆预失真器
        §4.3.2 均匀时延多项式预失真器
        §4.3.3 非均匀时延多项式预失真器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DMA基站信号处理的二进制设计思想
    §5.1 CDMA长码的快速确定方法
        §5.1.1 CDMA长码的产生原理
        §5.1.2 运算量仿真模型
        §5.1.3 仿真结果和性能分析
        §5.1.4 结论
    §5.2 CDMA成形滤波器的二进制设计
        §5.2.1 CDMA成形滤波器的设计思路
        §5.2.2 实时性能分析
    §5.3 CDMA基站信号的二进制处理
        §5.3.1 CDMA系统接收滤波器的设计
        §5.3.2 一种实现CDMA基带系统精确相干解调方法
        §5.3.3 一种CDMA基站系统中共享哈达码变换单元的方法
        §5.3.4 利用语音卡实现数字通信网与公用电话网间实时通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DMA的闭环功率控制
    §6.1 引言
    §6.2 仿真模型
    §6.3 仿真系统的设计
    §6.4 仿真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OFDM信号的PTS技术及优化
    §7.1 引言
        §7.1.1 OFDM信号的描述
        §7.1.2 OFDM信号的峰值-均值功率比
        §7.1.3 抑止OFDM信号峰值-均值功率比的方法
    §7.2 PTS技术
        §7.2.1 PTS-OFDM原理
        §7.2.2 降低PTS技术计算复杂度的方法
    §7.3 PTS相位因子搜索算法
        §7.3.1 算法A:PTS普通算法
        §7.3.2 算法B:PTS迭代算法
        §7.3.3 算法C:PTS优化算法
        §7.3.4 性能比较与分析
    §7.4 采用Gold码的PTS-OFDM技术
        §7.4.1 Gold码序列传输辅助信息的技术原理
        §7.4.2 仿真和分析
        §7.4.3 结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多载波CDMA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MC-CDMA技术产生的背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概述
第2章 多载波 CDMA基本原理
    2.1 多载波传输技术
        2.1.1 多载波调制概述
        2.1.2 OFDM的基本原理
        2.1.3 OFDM的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2.1.4 OFDM系统技术特性
    2.2 MC-CDMA系统
        2.2.1 三种多载波码分多址方案
        2.2.2 MC-CDMA的数学表示
        2.2.3 MC-CDMA的系统结构
        2.2.3 MC-CDMA的性能特点
        2.2.4 MC-CDMA的关键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移动通信信道模型
    3.1 移动信道概述
    3.2 多径衰落信道
        3.2.1 影响多径衰落的因素
        3.2.2 多径衰落信道的数学描述和实现结构
        3.3.3 多径衰落信道的基本特征
    3.3 移动无线信道模型
    3.4 移动信道的 MATLAB仿真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OFDM和 MC-CDMA系统仿真分析
    4.1 OFDM系统 MATLAB仿真
        4.1.1 OFDM系统可视化模型
        4.1.2 OFDM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4.2 MC-CDMA系统 MATLAB仿真
        4.2.1 MC-CDMA系统可视化模型
        4.2.2 MC-CDMA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4.3 MC-CDMA与 OFDM性能比较
        4.3.1 抗高斯白噪声性能的比较
        4.3.2 抗多径效应性能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载波 CDMA系统信道估计方法研究
    5.1 信道估计概述
        5.1.1 信道估计方法分类
        5.1.2 导频信号的分布方式
    5.2 MC-CDMA系统基于导频信道估计
    5.3 插值估计方法
        5.3.1 线性插值
        5.3.2 二阶插值
        5.3.3 低通插值
        5.3.4 时域插值
        5.3.5 基于 DFT的插值
        5.3.6 本文改进的算法
    5.4 估计方法性能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无线信道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
        1.1.2 信道建模仿真技术的发展概况
        1.1.3 无线信道估计技术的发展概况
    1.2 无线信道建模和估计的重要性
        1.2.1 无线信道建模与仿真的意义
        1.2.2 无线信道估计和辨识的重要性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无线信道的可视化建模与仿真
    2.1 无线信道
        2.1.1 信道对无线信号的影响
        2.1.2 衰落信道的动态特性
        2.1.3 干扰
    2.2 多径传输信道的冲激响应模型
        2.2.1 影响多径衰落的因素
        2.2.2 冲激响应模型
    2.3 无线信道的可视化建模与仿真
        2.3.1 面向对象的可视化仿真技术
        2.3.2 无线多径信道的计算机仿真模型
        2.3.3 多径信道冲激响应的可视化建模与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信道估计技术
    3.1 引言
    3.2 导引信道估计方法
    3.3 盲信道估计方法
        3.3.1 盲反卷积原理
        3.3.2 盲信道估计算法的分类
        3.3.3 盲信道估计算法的原理
    3.4 仿真结果分析
        3.4.1 自适应倒三谱盲估计算法的实现
        3.4.2 利用接收端循环平稳性盲估计算法的实现
        3.4.3 基于循环倒谱盲估计算法的改进
        3.4.4 无线信道估计算法模型库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面向对象的无线信道仿真平台
    4.1 引言
    4.2 面向对象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
        4.2.1 面向对象的用户界面
        4.2.2 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
    4.3 无线信道建模和估计的GUI设计
        4.3.1 设计思想
        4.3.2 GUI设计的具体步骤
    4.4 基于面向对象的无线信道仿真平台
        4.4.1 无线信道仿真平台的组成
        4.4.2 无线信道仿真平台的数据管理
        4.4.3 信道估计与估计模型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基于MATLAB的CDMA无线通信可视化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射频功率放大器特性识别及其解译[D]. 杜若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海上无线传输损耗虚拟可视化仿真研究[D]. 佟禹瑄.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3]矿井超宽带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研究[D]. 王艳芬.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4]基于MATLAB的CDMA通信系统仿真[J]. 张培珍,张剑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8(04)
  • [5]Hadamard扩谱及CDMA的研究[J]. 郑亚忠. 信息技术, 2008(01)
  • [6]CDMA2000-1X系统仿真及移动终端的定位服务研究[D]. 李黎. 北京工业大学, 2007(06)
  • [7]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建模[D]. 刘昌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8]RF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及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曾兴斌. 浙江大学, 2005(09)
  • [9]多载波CDMA关键技术的研究[D]. 赵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8)
  • [10]无线信道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黎玉玲. 北京工业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基于MATLAB的CDMA无线通信可视化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