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切向野放疗的半场照射

乳腺癌切向野放疗的半场照射

一、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半野照射(论文文献综述)

胡健,李祥攀,阮长利,昌胜,张爱华,戈伟,徐细明,韩光[1](2019)在《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靶区分割式计划和常规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比较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靶区分割式放射治疗计划(target segmented plan, TSP)、与TSP优化参数相同但未分割靶区计划(Non-TSP)与常规8野调强计划(8fields IMRT,8F-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疗科收治的30例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资料,所有胸壁靶区两侧后界连线切肺最大深度均>2 cm。将连线切肺最大深度按照<3 cm、3~4 cm、>4 cm分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设计3种(TSP、Non-TSP和8F-IMRT)治疗计划,然后对比分析3种方式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的治疗计划都达到了处方剂量要求。TSP的D98%明显低于Non-TSP和8F-IMRT(Z=-3.294,-3.266,P<0.05);3种计划的均匀指数(HI)和适形指数(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on-TSP的加速器治疗的跳数(monitor unit,MU)明显高于TSP和8F-IMRT(Z=-3.04,-2.669,P<0.05)。TSP的Dmean高于8F-IMRT(Z=-3.181,P<0.05)。对于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 OARs),TSP较Non-TSP和8F-IMRT计划明显降低了所有患者患侧肺和心脏的V5 Gy、V10 Gy、V20 Gy和Dmean(肺:V5 Gy:Z=-3.408、-3.408,V10 Gy:Z=-3.408、-3.408,V20 Gy:Z=-3.408、-3.124,Dmean:Z=-3.408、-3.408,P<0.05;心脏:V5 Gy:Z=-3.408、-3.408,V10 Gy:Z=-3.408、-3.408,V20 Gy:Z=-2.499、-3.067,Dmean:Z=-3.408、-3.408,P<0.05)。Non-TSP健侧乳腺的Dmean明显高于TSP和8F-IMRT(Z=-2.954、-2.215,P<0.05),但Dmax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计划的脊髓D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F-IMRT肱骨头Dmean明显高于TSP和Non-TSP(Z=-3.01、-2.442,P<0.05)。分组的患侧肺V5 Gy、V10 Gy、V20 Gy和心脏的V5 Gy、V10 Gy、Dmean的Non-TSP和8F-IMRT计划与TSP的幅度差均值均满足D(N-T,A)<D(N-T,B)<D(N-T,C)和D(8F-T,A)<D(8F-T,B)<D(8F-T,C)。结论 TSP能在保持原有靶区剂量充分的同时,在不增加高剂量照射体积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小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放疗患侧肺和心脏的低剂量区照射体积;随着靶区后界连线切肺最大深度的增加,TSP对患侧肺和心脏的低剂量保护优势愈明显。

张芬[2](2017)在《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X线调强照射、X线和电子线混合调强照射的临床剂量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比较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X线调强照射、X线和电子线混合调强照射三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女性中晚期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16例,左胸壁表面垫5mm厚度的等效填充物,用热塑体膜固定后行CT定位,用Pinnacle39.10三维调强治疗计划系统对每位患者分别设计三种胸壁放射治疗计划:电子线照射计划(E计划)、X线调强照射计划(IMRT计划)、X线和电子线混合调强照射计划(IMRT+E计划),并对三种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1.靶区剂量学比较结果:三种计划所有靶区剂量学参数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适形指数CI: IMRT+E计划最好,E计划最差;IMRT+E计划与E计划、IMRT计划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均匀性指数HI: IMRT计划最好,E计划值最差;E计划与IMRT计划、IMRT+E计划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跳数MU: E计划出束时间最短,IMRT+E计划时间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危及器官剂量学比较结果:(1)危及器官肺:三组计划左肺的Vs、V10、右肺Dmean等参数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E计划最小,IMRT+E计划最大,E计划优于IMRT+E计划和IMRT计划,尤其对于左肺V5及右肺Dmean差异显着(P<0.05);左肺V20: IMRT计划最小,E计划最大;IMRT计划明显优于E计划和IMRT+E计划(P<0.05);全肺Dmean、V20: IMRT计划最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危及器官心脏:V10、Dmean: E计划值最低,IMRT+E计划值最高;E计划明显优于IMRT计划和IMRT+E计划(P<0.05) ; V30: E计划值最低,IMRT计划值最高;E计划明显优于IMRT计划(P<0.05)。(3)右乳Dmean:E计划要优于IMRT计划值和IMRT+E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Dmax: IMRT计划最低,IMRT+E计划最高,均在限定范围内。[结论]:E计划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最差,但对左肺的低剂量体积、心脏及对侧乳腺的保护上优于IMRT计划和IMRT+E计划;IMRT计划靶区分布最均匀,适形度也较好,但增加了心脏及肺的低剂量受照体积,在危及器官的保护上存在不足;IMRT+E计划在整体的靶区分布上表现最好,体现出明显优势,但是在危及器官的保护上表现最差,且治疗时间最长、操作复杂。乳腺癌改良术后胸壁放疗应根据患者自身胸壁轮廓、胸壁厚度不同,选择合适的射线种类、能量、等效填充物的厚度以及放疗技术制定出个性化放疗方案。

白雪,杜向慧,王升晔,王健,翁邓胡,李剑龙,李浦,陈维军[3](2014)在《半野技术结合非共面照射技术在乳腺癌胸锁联合照射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介绍一种乳腺癌适形放疗中新的射野衔接技术,以保证乳腺癌患者放疗时锁骨上区域与胸壁区域靶区剂量均匀衔接,并降低治疗计划设计与实施中的操作复杂度。方法:选取一例乳腺癌胸锁联合照射病人,锁骨上靶区采用半野照射技术,胸壁靶区采用非共面切线野照射技术,使上下两组照射野在射野衔接处相切。使用直线加速器6 MV-X射线照射靶区,处方剂量设置为50 Gy包绕95%靶区体积,使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三维剂量分布。结果:半野照射技术结合非共面照射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胸锁联合照射时,在治疗计划系统上显示处方剂量在射野衔接处均匀衔接,50 Gy处方剂量等剂量线平滑,剂量线未见明显的凹陷和突出现象,无剂量冷热点出现。结论:半野照射技术联合非共面照射技术用于乳腺癌胸锁联合照射,在TPS上演示显示使用该方法能够使相邻射野剂量均匀衔接,适用于胸壁部分靶区头脚方向长度大于20 cm的患者放射治疗需求,且使用方法较传统方法更加简单易行,值得推广,临床实际使用中建议使用验证手段来保障该技术的可靠性。

宋永浩,夏炎春,周诚忠,夏海波[4](2014)在《利用PACS系统行乳腺癌术后放疗胸壁切线野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PACS系统设计乳腺癌术后放疗胸壁切线野。方法:3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行放疗的患者经过胸部CT扫描后,在医生工作站PACS系统上传的CT图像上,利用PACS系统窗口提供的"划线"、"距离测量"、"角度"等工具,确定胸壁切线野的大小和角度,并保证肺受照厚度(CLD)<3cm。结果: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胸壁切线野的肺受照厚度(CLD)均<3cm,无1例在照射过程和照射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结论:利用PACS系统设计乳腺癌术后放疗胸壁切线野,可以保证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降低到最低点,并缩短定位时间,患者感觉更加舒适耐受,减少医患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

张军霞,褚先霞,陈银荣,曹亮,李开信[5](2014)在《乳腺放射治疗半野切线定位技巧》文中认为乳腺癌是西方国家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也渐成为威胁女性生命的第一肿瘤[1]。现乳腺癌患者治疗多行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术后予放射治疗。乳腺放射治疗半野切线照射技术适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术后的患者。在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中,乳腺、胸壁和内乳区通常做切线照射,一般用60Co-γ射线或46 MV X线(使用能量再高的X线作切线照射时,在接近皮肤的乳腺浅表组织内产生低量区,对治疗不利,现我科用6 MV X线),并采用模拟机准确定位。现介绍我科在模拟机上乳腺切线定位技巧。

夏小林[6](2013)在《基于向量旋转理论的乳腺癌三野照射无缝衔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向量旋转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乳腺癌三野无缝衔接等中心照射放疗计划设计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切线野与锁骨上野在射野相邻处的匹配难题,使其在衔接区满足光学上和物理剂量学上的双匹配。对于5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真空袋固定体位,全乳或胸壁设两侧切线野,采用四分之一野等中心照射,锁骨上野设为单野照射,采用与切线野同中心的半野技术照射;并对整个放疗计划过程依据向量旋转的基本理论予以模拟设计,使得切线野与锁骨上野在整个衔接区达到精确匹配。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托放疗专用模体,剂量仪以及放疗计划系统从光学和剂量学对本文提出的计划设计新方法与目前常规的三野照射方法予以比较验证,有关结果证实了本方法的优越性。在模体验证方面,本无缝衔接组可以满足在整个射野匹配区所有治疗深度精确的光学衔接,而常规照射组在衔接区则存在明显的光野重叠,且随着治疗深度的增加趋于明显,意味着在患者体内有明显的过剂量区,剂量最大点已超过处方剂量的20%。无缝衔接组在所有治疗深度均没有体现出较大剂量梯度变化,剂量分布均匀,符合临床剂量学四原则。另一方面,利用计划系统对临床病例的剂量学评估发现:两组计划在靶区PTV覆盖率V95%﹑V100%差别很小,但本无缝衔接组靶区剂量均匀性要优于常规照射组,不存在剂量学上的冷,热点。两组计划在同侧肺的剂量分布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与2级肺炎评估值直接相关的V20常规照射组为21%,本无缝衔接组为10%;作为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参考值V13常规照射组为24%,本无缝衔接组为14%。由此可见常规照射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放射性肺炎的可能性。而作为评估放射性肺炎诱因的V5两组计划更是存在很大区别,本无缝衔接组低于常规照射组13%,表明采用本无缝衔接三野照射可比常规照射大大减轻诱发放射性肺炎的可能性。本文所提供的一种新的乳腺癌单中心设计方法可使患者仅用真空垫仰卧位固定,无需添加任何附加装置,提高了定摆位的重复性,方法简明﹑快速﹑准确。切线野与锁骨上野在射野衔接区不同的治疗深度在光学上真正做到无缝衔接,进而在物理剂量学上达到良好匹配,从而既满足了靶区的剂量学要求,又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正常组织,较常规照射组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在56例临床应用上,无缝衔接组无论在肿瘤控制率、患者生存率,还是放射性肺炎诱发率等指标上都体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杨洲[7](2013)在《40例早期乳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美容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4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术后联合放射治疗,采用全乳切线野照射50Gy/25Fx,后瘤床补量14Gy/7Fx。腋窝淋巴结阳性者,患侧锁骨上X线和电子线混合照射50Gy。结果:随访1262个月,1年生存率100%,3年生存率95%,5年生存率92.5%。近期美容效果患者自评满意度佳、良者92.5%。无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3例放射性肺炎,9例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无Ⅲ~Ⅳ度骨髓抑制。结论:放射治疗可使早期乳腺癌保乳患者术后获得满意的生存率和美容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利利,涂彧,周菊英,陆晔,徐晓婷,李莉,秦颂兵[8](2011)在《用MOSFET探测器进行乳腺癌放疗剂量的实时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探测器测量接受高能X射线半束照射的乳腺癌患者的照射剂量。方法采用MOSFET探测器首先在人体模型上测量,研究在6 MV X射线半束照射中相邻半野剂量的分布情况和加速器相关因子的影响,然后实时测量10例乳腺癌患者腋锁野与胸壁切线野6 MV X射线半束照射时匹配线上、腋锁野内和胸壁切线野内皮肤的实际吸收剂量。结果人体模型的剂量测定显示6 MV X射线照射两相邻半野匹配线上剂量与给定剂量差异极小(均3%内),照射野内剂量差异也较小(均1.5%内)。准直器角度在270°和90°时匹配线剂量值与准直器角度在0°时匹配线剂量值不同。患者的剂量测量显示胸壁皮肤实际测量剂量与计划剂量偏差最大达-30.39%,最小也达-18.85%,平均偏差为-24.76%;保乳术患者胸壁实际受照剂量与计划剂量偏差较根治术患者大,两者相比不同(t=2.40,P<0.05);腋锁野皮肤剂量最大和最小剂量差值为6.04 cGy,保乳术患者腋锁野剂量与根治术患者相比相似(t=1.30,P>0.05)。在不同分次照射中两相邻野交界处的单次剂量测定有显着地变化,但在15个分次照射中穿过交界处的平均剂量数值较稳定。结论 MOSFET探测器适用于乳腺癌放疗中相邻野交界处剂量测定;乳腺癌患者放疗中有必要进行全程剂量监测,随时调整剂量、纠正误差以提高靶区吸收剂量准确性。

陈成,吴浩,宋宪强[9](2010)在《乳腺癌等中心半野照射定位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乳腺癌切线野等中心定位方法。方法采用乳腺托架、等中心(SAD)摆位、半野照射等技术对乳腺癌行术后切线放疗,总结出一套合理的摆位和定位技术。结果与结论该方法简单明了,步骤清晰,快捷准确,在实际使用中能极大的缩短切线野的定位时间。

汪隽琦,李龙根,徐志勇,朱骥[10](2010)在《乳腺癌切线野治疗计划系统计划跳数的独立核对验证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剂量计算在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科室开发了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计划机器跳数(MU)的独立核对验证软件,用来验证TPS计划的机器跳数(MU)[1-2]。该软件对大多数TPS计划都有较高的准确性,

二、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半野照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半野照射(论文提纲范文)

(2)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X线调强照射、X线和电子线混合调强照射的临床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半野技术结合非共面照射技术在乳腺癌胸锁联合照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利用PACS系统行乳腺癌术后放疗胸壁切线野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CT下定位
    1. 2 肺受照厚度( CLD) 和切线野角度的确定
    1. 3 模拟定位机下验证和画野
2 结果
3 讨论

(5)乳腺放射治疗半野切线定位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摆位:
        1.2.2 确定切线野照射的范围:
        1.2.3 确定切线野的入射角度:
    1.3 上机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6)基于向量旋转理论的乳腺癌三野照射无缝衔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论文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进行放疗计划设计材料和方法
    2.1 引言
    2.2 放疗计划设计所涉及的设备和材料
    2.3 本文研究涉及的相关物理概念和定义
    2.4 计划设计的方法
    2.5 结果和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放疗计划设计的几何学分析
    3.1 引言
    3.2 计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3.3 利用向量旋转对切线野﹑锁骨上野的实现
    3.4 结论
第四章 放疗计划设计的模体验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4.3 计划不同深度的模体光学验证
    4.4 不同深度的剂量学验证
    4.5 结果与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放疗计划设计的计划系统实例验证
    5.1 引言
    5.2 3D-CRT 基础知识
    5.3 相关计划设计材料的准备
    5.4 计划设计的方案
    5.5 计划评价参数
    5.6 结果与讨论
    5.7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40例早期乳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放疗方法
    1.3 其他辅助治疗
    1.4 乳房美容效果评定
2 结果
3 讨论

(9)乳腺癌等中心半野照射定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模拟定位
        1.1.1 切线照射野的范围
        1.1.2 确定切线野的入射角度
        1.1.3 找等中心点
    1.2 治疗操作
2 结果
3 讨论

四、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半野照射(论文参考文献)

  • [1]左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靶区分割式计划和常规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研究[J]. 胡健,李祥攀,阮长利,昌胜,张爱华,戈伟,徐细明,韩光.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11)
  • [2]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X线调强照射、X线和电子线混合调强照射的临床剂量学研究[D]. 张芬.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3]半野技术结合非共面照射技术在乳腺癌胸锁联合照射中的应用[J]. 白雪,杜向慧,王升晔,王健,翁邓胡,李剑龙,李浦,陈维军.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4(03)
  • [4]利用PACS系统行乳腺癌术后放疗胸壁切线野的设计[J]. 宋永浩,夏炎春,周诚忠,夏海波.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5)
  • [5]乳腺放射治疗半野切线定位技巧[J]. 张军霞,褚先霞,陈银荣,曹亮,李开信. 实用医技杂志, 2014(03)
  • [6]基于向量旋转理论的乳腺癌三野照射无缝衔接技术研究[D]. 夏小林. 暨南大学, 2013(02)
  • [7]40例早期乳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观察[J]. 杨洲. 中国医学创新, 2013(16)
  • [8]用MOSFET探测器进行乳腺癌放疗剂量的实时检测[J]. 王利利,涂彧,周菊英,陆晔,徐晓婷,李莉,秦颂兵.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1(05)
  • [9]乳腺癌等中心半野照射定位技术[J]. 陈成,吴浩,宋宪强.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09)
  • [10]乳腺癌切线野治疗计划系统计划跳数的独立核对验证算法的研究[J]. 汪隽琦,李龙根,徐志勇,朱骥.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02)

标签:;  ;  

乳腺癌切向野放疗的半场照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