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后原发部位复发的临床病理分析

鼻咽癌放疗后原发部位复发的临床病理分析

一、鼻咽癌放疗后原发部位复发病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肖[1](2021)在《基于MRI构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鉴别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在调强治疗时代,鼻咽癌已取得良好的局部控制率。然而仍有5%-10%的患者在行根治性放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早期诊断可为患者赢得挽救治疗时机。放疗可引起血管和结缔组织等软组织损伤,导致照射野内软组织出现形态性及结构性变化,包括炎症、水肿、瘢痕回缩、纤维化等改变,与肿瘤局部复发鉴别困难。目的:1、明确首程放疗后鼻咽黏膜病变经病理活检证实局部复发与放疗后改变的真实比例,探索鼻咽癌局部复发与放疗后改变差异因素。2、开发一个基于放射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的诺模图,用于区分鼻咽癌放疗后变化和肿瘤复发。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收集2011-2020年在MRI中怀疑肿瘤局部复发或放疗后改变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的已完成根治性放疗的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活检后病理结果、MRI发现等资料。根据活检病理结果,将已收集的患者分成病理活检局部复发组和病理活检放疗后改变组两组。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数资料中的感兴趣变量组间构成比差异。采用分层卡方检验进行亚组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总生存。第二部分:纳入51名可疑鼻咽癌复发患者(训练队列=34人,验证队列=17人)。采用Matlab2016b软件从所有患者磁共振感兴趣区提取影像学特征。应用t-检验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进行特征选择、降维,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鼻咽癌局部复发的影像组学标签。最后,将筛选的影像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通过逻辑回归构建区分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诺模图。评估和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58例有鼻咽黏膜病变活检的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平均在患者根治性放疗后23.5个月对病灶进行活检。40例(68.97%)患者活检明确为鼻咽癌局部复发,18例(31.03%)患者则经活检证明为鼻咽癌放疗后改变。病理活检后修正10例患者的磁共振临床诊断,并让17例在MRI中诊断不明的患者最终明确诊断。大多数患者病理分型为非角化性未分化型癌(n=56,96.6%)。病理活检局部复发组的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95%CI:18.255-31.745月)短于病理活检放疗后改变组的患者(26个月,95%CI:11.448-40.552月)。在T3期患者中,从放疗后到活检的时间在病理活检局部复发组和病理活检放疗后改变组之间有显着差异(OR=20,95%CI:1.850-216.178,P=0.009)。T3 期共有11人在放疗后超过23月后取活检,活检阳性率90.91%(10/11);12例在放疗后23个月内取活检,只有4例(33.33%)活检后提示肿瘤复发。在33例(58.9%)患者中,活检结果有效地改变了或指导了后续的治疗。第二部分:从20648个影像特征中筛选出4个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联合临床风险因素(年龄、性别、TNM分期、T分期分组、N分期分组、放疗到可疑复发活检时间)构建区分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的影像组学诺模图。模型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和校正效能,AUC分别为0.7747(95%CI:0.615-0.914)、0.8182(95%CI:0.599-1.000)。结论:单纯依靠MRI鉴别鼻咽癌局部复发与放疗后改变风险较大,建议进行个体评估及结合其他检测手段联合诊断。在T3患者中,放疗结束后23个月后MRI提示鼻咽黏膜病灶增大更趋向于肿瘤复发可能而不是放疗后改变。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并可优化临床管理决策。我们开发一种基于放射组学和临床特征的诺模图可用于鼻咽癌放疗后肿瘤复发的个体化诊断。

宁显会,卢涵宇,蒋怀礼,翟长文,王胜资,王德辉[2](2021)在《NOX4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NOX4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OX4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敏感度及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7例鼻咽癌及20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中NOX4的表达情况,分析NOX4与鼻咽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复发、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分析NOX4与鼻咽癌患者放疗敏感度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OX4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鼻咽部黏膜组织(P=0.008)。临床分期(P=0.003)和复发(P=0.007)与NOX4的表达有关,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远处转移与NOX4表达无关(P<0.05)。放疗抵抗组NOX4表达高于放疗敏感组(P<0.001),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NOX4是鼻咽癌放疗敏感度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NOX4低表达的鼻咽癌患者生存明显好于NOX4高表达的患者(P<0.001),进一步Cox回归分析表明NOX4是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检测同一患者初发和复发鼻咽癌组织中NOX4的表达,结果显示复发鼻咽癌组织中NOX4表达高于初发鼻咽癌组织(P=0.002)。结论 NOX4在人类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放疗敏感度、复发及生存预后相关。

韩艳艳[3](2020)在《PIK3CA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PIK3CA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差异及表观遗传学甲基化水平,阐述鼻咽癌组织中PIK3CA表达与鼻咽癌临床恶性表型、预后的关系;探讨PIK3CA表达模式对于鼻咽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PIK3CA上游调控PVT1/mi R-515-5p-PIK3CA轴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和放疗抵抗的作用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为揭示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疗抵抗分子机制和个体化治疗靶点的筛选奠定科学基础。方法:第一部分:(1)组织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鼻咽癌及鼻咽正常粘膜组织标本PIK3CA表达水平差异,并分析鼻咽癌组织内PIK3C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PIK3CA表达水平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2)体外细胞水平通过特异性si RNA转染鼻咽癌细胞下调PIK3CA表达,检测PIK3CA表达水平对鼻咽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细胞功能的影响;(3)利用焦磷酸盐测序法检测鼻咽癌及正常鼻咽粘膜组织中PIK3C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差异。第二部分:(1)利用star Base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PIK3CA和mi R-515-5p之间的潜在靶位点,构建载有mi R-515-5p结合位点PIK3CA 3’UTR的野生型序列插入p GL3载体,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 R-515-5p调控PIK3CA基因表达结合位点,并通过抗Ago2进行RIP检测并分析mi R-515-5p与PIK3CA的相互作用。(2)组织水平利用q RT-PCR法检测鼻咽癌和正常鼻咽粘膜组织中PIK3CA的m RNA表达水平,并在细胞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PIK3CA基因在鼻咽癌细胞系及正常鼻咽粘膜细胞系中蛋白表达差异;并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mi R-515-5p敲减后的NPC细胞中PIK3CA蛋白表达调控。(3)用CCK8法检测转染PIK3CA+mi R-515-5p的NPC细胞监测细胞增殖趋势。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辐照剂量(0、2、4、6、8 Gy)下转染PIK3CA+mi R-515-5p的NPC细胞相较PIK3CA的存活分数及凋亡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辐照剂量(0和8Gy)下以上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D1和Bax的蛋白水平,从而揭示mi R-515-5p调控PIK3CA对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水平影响。第三部分:(1)组织水平采用q RT-PCR检测NPC和正常组织中PVT1的表达及不同TNM分期的PVT1表达差异,并分析其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细胞水平采用q RT-PCR检测正常粘膜细胞系和NPC细胞系中的PVT1水平差异。(2)采用携带sh RNA的慢病毒转染敲减PVT1,通过q RT-PCR验证PVT1的敲减效率;使用CCK8法评估PVT1表达对细胞增殖水平影响。进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检测、细胞周期蛋白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及western blot法,分析鼻咽癌细胞在不同辐照剂量(0,2,4,6,8Gy)下的存活分数、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蛋白水平。(3)用star Base预测了PVT1与mi R-515-5p结合位点;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抗Ago2法进行混合靶点阳性候选基因的单靶点验证。构建慢病毒载体,采用q RT-PCR评估NPC组织和细胞中转染mi R-515-5p和PVT1表达调控关系。(4)采用CCK8法检测转染mi R-515-5p、mi R-515-5p+PVT1的鼻咽癌细胞增殖情况,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辐照剂量下(0、2、4、6、8 Gy)转染PVT1+mi R-515-5p的NPC细胞相较PIK3CA的存活分数及凋亡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辐照剂量下(0和8 Gy),以上两种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D1和Bax的蛋白水平,从而揭示PVI1调控mi R-515-5p对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水平影响。(5)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转染sh-PVT1、sh-PVT1+Anti-mi R-515-5p的鼻咽癌中PIK3CA、AKT和p-AKT的蛋白质水平,确定PVT1/mi R-515-5p-PIK3CA轴调节关系。(6)为了验证PVT1在体内的功能,通过转染sh-PVT1或sh-Control的C666-1细胞建立异种移植小鼠模型,动态监测瘤体在裸鼠皮下成瘤及生长情况,验证PVT1对鼻咽癌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PIK3CA蛋白在71例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81.69%,高于正常鼻咽粘膜组织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K3C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Ki-67等均无统计学相关性,与肿瘤T分期(P=0.000)、N分期(P=0.008)及临床分期(P=0.002)有相关性,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PIK3CA蛋白强表达的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及中等表达的患者(Log Rank检验结果:?2=7.995,P<0.05);(2)敲减PIK3CA的si RNA转染鼻咽癌细胞后,MTT实验显示鼻咽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受抑制;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CNE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在敲减PIK3CA后受到了的抑制(P<0.05)。(3)焦磷酸盐测序检测PIK3C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启动子区发现4个甲基化位点,其中3个位点鼻咽癌组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鼻咽粘膜组织组(P<0.05)。第二部分:(1)利用star Base预测mi R-515-5p和PIK3CA之间的潜在靶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RIP检测证实了mi R-515-5p是通过该结合位点调控鼻咽癌细胞中PIK3CA基因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法分析其调控关系,结果显示转染mi R-515-5p的鼻咽癌细胞较正常鼻咽粘膜细胞中PIK3CA的蛋白水平下调(P<0.05),提示mi R-515-5p在体外负性调控PIK3CA的表达。(2)CCK8法检测结果提示,转染mi R-515-5p后鼻咽癌细胞较PIK3CA组增殖下降(P<0.05),提示mi R-515-5p逆转了PIK3CA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3)转染mi R-515-5p后,鼻咽癌细胞随辐射量的增加细胞存活分数降低,PIK3CA组较对照组存活分数下降幅度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K3CA促进鼻咽癌细胞的放疗抵抗,mi R-515-5p的上调逆转了PIK3CA诱导的对放疗抵抗的增强作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PIK3CA过表达可抑制放疗导致的NPC细胞凋亡(P<0.05),而转染mi R-515-5p后PIK3CA抑制放射线所致的凋亡作用被消除(P<0.05)。综上所述,PIK3CA促进NPC细胞的增殖和放疗抵抗,抑制NPC细胞的凋亡,而mi R-515-5p在调节NPC细胞增殖、凋亡和放疗抵抗中与PIK3CA起着相反的作用。第三部分:(1)组织水平,与配对正常对照组织相比,NPC组织中PVT1上调,晚期(III+IV)的PVT1表达水平高于早期(P<0.05);而细胞水平,鼻咽癌中PVT1较鼻咽上皮细胞中上调,PVT1水平越高,细胞存活率越低(P<0.05),以上结果提示PVT1可能是鼻咽癌的癌基因,其高表达导致了NPC的预后不良。(2)通过sh-PVT1瞬时转染鼻咽癌细胞,细胞增殖CCK8试验提示鼻咽癌细胞中PVT1下调抑制NPC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细胞随辐照剂量(0,2,4,6,8Gy)的增高sh-PVT1组较sh-Control组存活分数下降(P<0.05),提示敲减PVT1后明显促进NPC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不同辐照剂量(0和8 Gy)下PVT1敲减后鼻咽癌细胞凋亡率升高,sh-Control组较sh-PVT1组细胞周期蛋白D1的增加、Bax水平的下降(P<0.05),PVT1沉默降低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水平,增加了放疗后Bax在NPC细胞中的表达。综上所述,敲减PVT1在体外抑制NPC细胞的增殖和放疗抵抗,并诱导细胞凋亡。(3)通过star Base发现mi R-515-5p载有PVT1的靶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RIP检测证实mi R-515-5p是PVT1的靶点。经q RT-PCR证实mi R-515-5p在体外受到NPC细胞中PVT1的负调控。(4)CCK8法检测结果提示,鼻咽癌细胞转染mi R-515-5p后增殖水平下降(P<0.05),但转染mi R-515-5p+PVT1后的鼻咽癌细胞较mi R-515-5p组增殖增加(P<0.05),PVT1的表达逆转mi R-515-5p对细胞增殖抑制。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同样提示,PVT1通过反向调控mi R-515-5p的作用,促进NPC细胞的增殖和放疗抵抗,抑制NPC细胞的凋亡。(5)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鼻咽癌细胞水平,sh-PVT1组较对照组PIK3CA和p-AKT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低(P<0.05),PVT1的下调降低了PIK3CA和p-AKT的水平;转染sh-PVT1+Anti-Control组较sh-PVT1+Anti-mi R-515-5p组逆转了这种作用(P<0.05)。结果表明,通过与NPC细胞中mi R-515-5p相互作用,PVT1在体外诱导了AKT通路。(6)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实验证实,敲减PVT1在体内通过与PIK3CA发生作用,抑制了肿瘤的生长。结论:(1)PIK3CA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鼻咽癌的不良预后相关,PIK3CA基因表达下调能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鼻咽癌中PIK3CA存在异常甲基化,且其甲基化水平高于鼻咽正常粘膜组织。(2)mi R-515-5p在体外靶向调控PIK3CA,并负性调节PIK3CA的表达。PIK3CA促进NPC细胞的增殖及放疗抵抗,抑制了NPC细胞的凋亡,而Mi R-515-5p逆转了PIK3CA的作用。(3)PVT1在NPC组织中高表达,并与NPC的不良预后相关。mi R-515-5p是PVT1的靶点,并且在体外受到NPC细胞中PVT1的负调控。PVT1通过与mi R-515-5p相互作用,促进NPC细胞的增殖和放疗抵抗,抑制NPC细胞的凋亡。在体外PVT1通过与NPC细胞中mi R-515-5p相互作用,诱导了AKT通路,促进鼻咽癌细胞增殖和放疗抵抗。敲减PVT1在体内通过与PIK3CA发生作用,抑制了肿瘤的生长。PVT1/mi R-515-5p-PIK3CA轴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并诱导鼻咽癌细胞放疗抵抗,导致鼻咽癌预后不良,本研究为鼻咽癌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化靶向治疗关键分子筛查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徐文瑞[4](2020)在《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细胞迁移是通过多种蛋白相互协作调控完成的,是癌细胞侵袭性和转移性的基础。近年的研究发现吞噬和运动蛋白1(Engulfment and cell motility 1,ELMO1)、Rho相关卷曲螺旋形蛋白激酶1(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1、ROCK1)和Rho相关卷曲螺旋形蛋白激酶2(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在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并与肺癌、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侵袭性、转移性相关。在鼻咽癌方面,上述蛋白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检测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ELMO1、ROCK1、ROCK2的表达水平是否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存在联系,期望为鼻咽癌的诊疗及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实验组: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咽部活检并诊断为鼻咽癌的病理组织石蜡标本65例。对照组:收集同期诊断为慢性鼻咽炎的组织石蜡标本28例。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染色法检测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26.0 for Mac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鼻咽癌组与对照组ELMO1、ROCK1、ROCK2表达情况以及上述蛋白与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级、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鼻咽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43,P<0.05;χ2=19.323,P<0.05;χ2=9.347,P<0.05)。2.在T分级方面,ELMO1、ROCK2在鼻咽癌组T3、T4病变组织的阳性率高于T1、T2病变组织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χ2=5.149,P<0.05);ROCK1在T1、T2的阳性率为71.7%,在T3、T4的阳性率为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5,P>0.05)。3.在颈淋巴结转移方面,ELMO1、ROCK1、ROCK2在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的阳性率高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871,P<0.05;χ2=6.414,P<0.05;χ2=7.017,P<0.05)。4.在临床分期方面,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III、IV期病变组织的阳性率高于I、II期病变组织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4,P<0.05;χ2=4.392,P<0.05;χ2=25.147,P<0.05)。5.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算的ROCK2阳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0.5年、1年、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221,P<0.05)。虽然ELMO1、ROCK1阳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0.5年、1年、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969,P>0.05;χ2=2.888,P>0.05)。6.ELMO1、ROCK1、ROCK2的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组患者的性别无关(χ2=0.975,P>0.05;χ2=1.171,P>0.05;χ2=0.595,P>0.05),与年龄无关(P>0.05;χ2=1.789,P>0.05;χ2=0.176,P>0.05)。结论1.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2.ELMO1、ROCK1、ROCK2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ELMO1、ROCK2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的T分级有相关性。3.ROCK2与鼻咽癌患者预后有一定关系。4.ELMO1、ROCK1、ROCK2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观察鼻咽癌的侵袭性、转移性。

曹卫群[5](2020)在《鼻咽癌继发转移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根治性放化疗后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鼻咽癌继发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建立预后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37例经根治性放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以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评分模型,计算全组患者预后评分并分组,以R软件行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评估模型。结果:全组患者1、2、3年转移生存(Metastasis survival,MS)率分别为57.7%、25.5%、16.1%,中位MS为15.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p=0.000)、血红蛋白(HB)(p=0.005)、白蛋白(ALB)(p=0.049)、血清EBV-DNA(p=0.000)、姑息化疗疗程(p=0.000)、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状态(p=0.009)、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p=0.019)、转移器官数目(p=0.000)、肝转移(p=0.000)、肺转移(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HR=2.512,p=0.000)、HB(HR=0.647,p=0.031)、血清EBV-DNA(HR=1.853,p=0.013)、姑息化疗疗程(HR=0.553,p=0.004)、转移器官数目(HR=1.729,p=0.018)、肝转移(HR=1.928,p=0.004)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以N分期、HB、血清EBV-DNA、转移器官数目及肝转移为基础建立预后评分模型,将全组患者分成低危组(0-3分)、中危组(3.5-5)和高危组(5.5-7分),其中低危组48人,中危组57人,高危组32人,中位MS分别为25个月(23.50-26.51月),12个月(10.53-13.47月)和11个月(9.77-12.23月),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模型C-index=0.751(95%CI:0.704-0.798)。结论:1.N分期、HB、血清EBV-DNA、姑息化疗疗程、转移器官数目及肝转移是影响鼻咽癌继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2.基于N分期、HB、血清EBV-DNA、转移器官数目及肝转移为基础建立预后模型,模型C-index为0.751,对于鼻咽癌继发转移患者的MS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王惠丽[6](2020)在《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基于磁共振成像图像的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研究[目的]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咽后区域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以指导临床靶区勾画。[方法]搜集本中心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的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本中心病理确诊,并且在所有治疗前接受了头颈部MRI的检查,并且其LNM诊断、临床靶区勾画都经过全科查房讨论审核确定。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找到原发灶体积GTVp及淋巴结体积GTVnd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区分为高GTVp组、低GTVp和高GTVnd组、低GTVnd组后,纳入患者出现咽后区域LNM的高危因素分析,分别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最终纳入的患者有326例,.其中诊断有颈部LNM的患者295例,占 90.5%。Ⅱa 区最常受累,LNM 率有 68.1%(222/326)。Ⅲ 区 LNM 率66.3%(216/326)高于 Ⅱb 区的 49.1%(160/326)和 Ⅳ 区的 27.3%(89/326)。V 区 LNM 率(54/326,16.6%)低于咽后区(Ⅶa 区,70/326,21.5%)。所有患者出现咽后区域的LNM的概率为21.5%,而原发灶位于咽后壁的患者中出现咽后区域的LNM的概率为53.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原发于咽后壁(p=0.002),双侧颈部 LNM(p=0.020),较大的 GTVp(大于 47cc,p=0.003)和较大的GTVnd(大于22cc,p=0.023)与出现咽后区域的LNM显着相关。[结论]下咽癌患者颈部LNM发生率较高,咽后区域的LNM也较高,尤其是原发灶位于咽后壁的患者,同时具有双侧颈部LNM、较大的原发灶和较大的LNM体积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咽后LNM。因此,对于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高度推荐临床靶区勾画将咽后淋巴结引流区包括在内。第二部分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分析[目的]分析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特点及预后。[方法]搜集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腮腺淋巴上皮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本中心病理确诊。用SPSS 22.0软件中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共13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33岁。确诊时局限于腮腺9例,区域淋巴结转移4例、均为Ⅰb、Ⅱ区,按照UICC2010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1、6、5例。全组患者都先行了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有11例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EBER检测显示10例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8.5个月,3年总生存率100%。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76.2%,3年局部控制率92.3%,3年无远地转移率83.9%。预后与年龄、性别、分期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论]腮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率较低,病变与EBV相关,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疗前应除外鼻咽癌转移至腮腺的可能。目前治疗模式是以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总体预后较好,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分期较晚、单一手术治疗是不良预后因素。第三部分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目的]根据鼻咽癌患者的血浆EBV-DNA水平的检测结果,分析研究其在临床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估和疾病进展预测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2016年在我院确诊的鼻咽癌患者471例,分析其治疗前EBV-DNA水平与分期、肿瘤负荷的相关性,并对治疗前、治疗末EBV-DNA进行生存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137 copies/ml(0~494 000),与不同的T、N、M分期、总的临床分期、肿瘤负荷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生存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浆EBV-DNA拷贝数≤1300组比>1300组的患者有更好OS(P=0.007)、PFS(P=0.011)、DMFS(P=0.003)。治疗末血浆EBV-DNA不可检测到的患者有更好的OS(P=0.016)、PFS(P=0.000)、DMFS(P=0.000)。Cox多因素分析T分期、放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为OS(P=0.030、0.012)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N分期(P=0.037、0.017)、放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P=0.006、0.001)为PFS及DMF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患者肿瘤分期及肿瘤负荷统计学上呈显着相关。治疗前EBV-DNA水平更高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预后更差。治疗末血浆EBV-DNA是否可检测到对于OS、PFS、DMF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第四部分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调强放射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目的]这项研究旨在评估接受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鼻咽癌(NPC)患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Lymphocyte Subset,LCS)的对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4至2015年在放疗期间接受外周血LCS检测的290例非转移性NPC患者的数据。使用SurvivalROC软件包来执行随时间变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研究其在远地无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的预测价值和最佳截点。最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关于DMFS的高危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外周血LCS发生了显着变化,并持续到治疗后。所有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DMFS率分别为78.5%和84.6%。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的HLA-DR+T细胞比例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例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更高的患者,以及治疗前血浆EBV DNA更高的患者,完成调强放疗后出现远地转移的可能更高。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与较高的远处转移风险显着相关。[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8+CD28-T LCS与治疗前水平的比值可能是接受IMRT治疗后非转移性NPC患者出现远处转移风险的重要预后因素。

郑伟慧[7](2019)在《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分析食管伴下咽双发癌,食管伴头颈部三发癌的情况,并探究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包括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筛选100例食管癌,104例食管伴下咽癌患者。了解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的占比情况。比较同时性癌和异时性癌和单纯食管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2)回顾性分析30例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患者的癌种分布情况,同时性癌与异时性癌的发病情况,并比较两者的临床特征因素和预后情况,同时比较不同是否积极治疗和治疗方式对生存情况的影响。3)检测31例头颈部局部晚期鳞癌患者(包括5例食管伴头颈部多发癌)、12例健康志愿者和6例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循环肿瘤细胞CTC被基于微流控的免疫捕获系统CytoSorter(?)富集。在诱导化疗前后以及手术和/或放疗后进行CTC检测。评价不同时间点CTC计数与患者生存结局及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评价CTC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患者随访至2019年3月。结果:1)单纯食管癌100例,同时性癌32例,异时性癌72例。食管下咽同时性癌组和异时性癌组的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8.56%和73.79%,29.99%和60.37%,14.99%和53.66%。异时性癌的预后明显优于同时性癌,两者的比较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6)。单纯的食管癌组和食管+下咽同时性癌的比较中,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2)30例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中,下咽+食管+肺和下咽+食管+口咽的发生率最高为20.0%。其次是下咽+食管+喉。同时性和异时性各占15例,临床特征比较中,异时性的手术率和是否积极治疗高于同时性,统计学有差异(P<0.05)。生存比较,同时性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9%,19.9%和0%。异时性癌为78.7%,77.8%和59.1%。两者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31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中24例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CTCs,对照组未发现(P<0.0001)。CTCs与患者年龄(P=0.037)和淋巴结转移(P=0.034)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CTCs计数高的患者治疗后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的几率更高(P=0.0187)。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结束时CTCs显着降低。结论:食管癌伴下咽双原发癌的患者中异时性癌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总体生存率较高,但同时性癌的预后最差,需要探究更多有效的治疗方式。同样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异时性癌通过多学科综合的多次治疗,生存率仍较高。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中,CytoSorter(?)系统可分离循环肿瘤细胞CTCs。CTCs可作为监测患者治疗反应和预测肿瘤治疗后局部复发。基线时CTC检测对预后影响大。

倪云燕[8](2019)在《多参数MRI放射组学模型对进展期鼻咽癌局部复发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基于进展期鼻咽癌多个病程点的MRI图像建立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探讨多参数MRI放射组学模型对进展期鼻咽癌局部复发的预测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自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86例进展期鼻咽癌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随访数据结果,35名经病理证实复发的患者被列入复发组,51名在随访鼻咽镜活检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均无复发直接证据的患者被列入无复发组。所有入组对象在Philips 3.0T磁共振行三次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扫描时间点分别是初诊、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36个月。采集三次检查的轴位T2WI-STIR和T1WI增强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在计算机软件上沿病灶边缘手动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得到肿瘤的三维容积图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聚类对图像数据进行特征参数提取及降维,筛选保留对两组分类具有明显相关性的特征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精确度较高的分类器学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5折交叉验证(5-fold cross-validation)方法对机器学习分类器及模型进行训练并验证。利用混淆矩阵评估模型性能,绘制ROC曲线,获得模型AUC,分析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从所有研究对象的轴位T2WI-STIR和T1WI增强图像中,提取到图像的一阶统计量、基于形状、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游程矩阵、灰度依赖矩阵等相关的纹理特征,筛选保留13个对两组分类具有明显相关性的特征参数。采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训练并验证23种机器学习分类器,发现多层感知分类器MLPClassifier较其他机器学习分类器的精确度高,AUC达0.8以上。通过MLPClassifier分类器学习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8.0%,对应的平均AUC为0.91。在13个特征参数中,69%(9/13)是鼻咽癌放疗结束时图像中提取到的特征参数,其中T1WI增强图像提取的的特征参数占77.8%(7/9)。另外,鼻咽癌放疗结束时T1WI增强图像的ShapeBased特征参数Elongation的预测效能最佳,其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64.7%,AUC为0.759,95%置信区间为0.6550.845。结论对于进展期鼻咽癌局部复发的预测,多层感知分类器MLPClassifier较其他机器学习分类器的精确度高,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T1WI增强序列联合T2WI-STIR序列可能提升了模型的性能。因此,多参数MRI放射组学模型对预测进展期鼻咽癌局部复发具有较高价值。

楼建林,王升晔,王可敬,赵坚强,陈超,陈晓钟,胡福军,葛明华[9](2015)在《鼻咽癌放疗后诱发鳞状细胞癌与放射性肉瘤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鼻咽癌放疗后诱发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与放射性肉瘤的临床诊治特点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鼻咽癌放疗后诱发鳞癌和11例放射性肉瘤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比较两组患者之间各临床因素、治疗结果和预后的差异。组间差异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模型做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用Cox回归模型做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期和是否行联合化疗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之间的根治性切除率和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期是影响组间差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0,Exp(β)=0.161)。根治性切除是影响鼻咽癌放疗后诱发鳞癌和放射性肉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0,Exp(β)=0.143)。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可诱发鳞癌或放射性肉瘤,后者更多见于初治早期的患者。两者预后都很差,根治性切除可改善生存。

张文东[10](2014)在《鼻咽癌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起源于鼻咽狭窄管腔的常见肿瘤。在西方国家NPC的发生率很低,然而,在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常见的恶性肿瘤。长期以来NPC一直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我国南部男性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年发病率高达15~50/10万。更重要的是,NPC高发于中年男性,严重影响了社会劳动力资源。由于解剖部位的原因,NPC很难进行手术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是以放疗为主,适时配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然而,影响NPC疗效和预后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种族、分期、病理类型、初始治疗手段、是否解救治疗等,许多因素交织给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判断带来困难。为此,我们对澳门特别行政区NPC病例资料进行随访研究分析,以期能对各期NPC的疗效和预后有更准确的判断。第一部分影响鼻咽癌远期生存的随访资料多因素分析研究目的:鼻咽癌(NPC)是东南亚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及港澳台地区。高发病地区NPC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低发病地区明显不同,亚裔人群NPC的治疗方式及预后也与欧美地区有所不同。目前NPC对综合治疗手段的疗效评价及各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仍未达成共识。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澳门地区NP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远期治疗效果,并分析与预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病例和方法:本项回顾性研究收集了2005年~2009年期间澳门Conde S. Januario General Hospital新确诊治疗的所有NPC患者资料。既往已确诊后治疗并在该段时间复发再次诊治的病例被剔除,然而,资料包含了该段时间内在澳门以外地区确诊为鼻咽癌后转到该院治疗或随访的病例。资料收集内容包括患者人口特征、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生存时间。患者人口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等。治疗方式包括单纯放疗、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和姑息化疗等。姑息治疗包括晚期肿瘤的联合或单药化疗、姑息放疗等。患者治疗前及疗后随访检查包括完整的病史和体格检查、颅面部检查(包含牙齿和颅神经)、纤维鼻咽镜、全血常规、血清生物化学、胸部X线片、鼻咽部和颅底及可疑转移部位(含副鼻窦)CT或MRI。为了确定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患者的生存期与年龄、性别、疾病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式、初治疗效等的相关性。数据统计分析中,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曲线比较用Log-rank检验。各主要预后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研究共收集248例各期NPC患者,中位年龄49.0岁,男女之比为184:64,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7.5月(1~109月)。91.13%的患者为WHO Type Ⅲ型,WHO Type Ⅰ和Ⅱ型仅占8.87%。AJCC分期为Ⅰ期病例只占8.47%,59.7%的病例为Ⅲ期或Ⅳ期患者。所有患者5年生存率为68.70%,中位生存期未达到。Ⅰ~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90.48%,76.71%,76.89%和33.8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1.04%,中位PFS未达到。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5.15%,72.36%,63.88%和26.2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Ⅱ期81.67%和79.59%(P=0.753),Ⅲ期79.91%和70.38%(P=0.143),Ⅳ期35.22%和0%(P=0.000),仅有Ⅳ期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治疗组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Ⅰ~Ⅱ期75.83%和74.98%(P=0.814),Ⅲ期74.08%和42.25%(P=0.027),Ⅳ期27.31%和0%(P=0.000),Ⅲ、Ⅳ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其它临床病理指标相比,NPC患者的AJCC分期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随着分期升高,5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降低。治疗方式中在放疗基础上加入化疗对早中期患者没有任何优势,对于晚期(Ⅳ期)患者加入化疗后无论是总生存期还是无进展生存期均明显优于单纯放疗,而对于局部晚期(Ⅲ期)患者,加入化疗后可改善无进展生存期,但对总生存期改变没有任何意义。第二部分辅助化疗对中-晚期鼻咽癌远期生存影响的回顾性分析目的:对于早期NPC,标准的治疗方案是单纯放疗。然而,对于晚期患者,目前标准的治疗是放射治疗和顺铂为基础的全身化疗。目前的资料显示,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CRT)对中期和局部晚期(Ⅱ期、Ⅲ期、ⅣA+B期)鼻咽癌的局部控制和治疗结果有明显地改善。然而,对CCRT结束后辅助化疗(adjuvant chemotherapy, AC)的作用和价值一直有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不良反应和临床远期预后来评价中期和局部晚期NPC患者治疗中CCRT后加入AC的意义。病例和方法:共收集澳门特别行政区Conde S. Januario General Hospital血液肿瘤科2003年5月~2007年4月间接诊的189例确诊为AJCC分期Ⅱ期-ⅣB期NPC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都接受了CCRT,部分患者放疗后还接受了AC。放疗期间患者于每周一至周五接受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总剂量可达62-70Gy。所有合格病例中,96例只接受了CCRT,而93例在完成CCRT后又做了AC。患者在CCRT期间均接受了每周30mg/m2的顺铂化疗,共用6~8周。CCRT/AC组患者随后用顺铂80mg/m2第1天,氟尿嘧啶1000mg/m2第1至4天辅助化疗,每4周为一周期,共用3周期。研究对所有病例的临床病案记录和放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复习。对最早出现的症状、头颈部检查、放射治疗计划、化疗方案等资料进行了分析。治疗前的评价包括完整的病史、包含脑神经功能在内的体格检查、纤维鼻咽镜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胸部X线、鼻咽(含颅底)及颈部CT或MRI扫描和牙科检查。对于高转移风险(淋巴结阳性,特别是N3期)和伴有临床症状怀疑有远处转移的患者,还要考虑加做骨同位素扫描和胸腹CT。CCRT组患者疗效评价在末次放疗后4周进行,而CCRT/AC组患者在末次化疗结束后2周进行,4周后再次疗效确认。评价手段依据临床体检、纤维鼻咽镜或影像学检查(CT或MRI),评价标准参照WHO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每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特征、纤维鼻咽镜、和放射影像检查(CT或MRI扫描)。放、化疗导致的毒性评价参照WHO实体肿瘤毒性分级标准。患者在放化疗期间,每周就诊一次接受常规诊视检查。疗程结束后半年内每四周一次门诊随访检查,半年后改为每三月一次,两年后改为每六月一次。随访记录并分析患者一般特征、治疗不良反应、依从性和远期治疗结果,后者包括治疗近期有效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RFS)、无局部复发生存期(freedom from local recurrence survival, FLRS)、无远处复发生存期(freedom from distant metastasis survival, FDMS)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比较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其它研究目的包括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治疗毒性、无复发生存期(RFS),无局部复发生存(FLRS)和无远处复发生存(FDMS)。计算OS、RFS. FLRS和FDMS用Kaplan-Meier法。两组患者生存曲线差异性比较用Log-rank检验。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用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s)和风险比(hazard ratios, HRs)评价不同的因素间的差异。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 exac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OS. PFS及局部和远处控制率。结果:CCRT和CCRT/AC两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期限为分别为49月(范围6-82月)和41月(范围3-82月)。在CCRT治疗期间,每周对患者病变评价一次。放疗完成后,最初的半年每4周评价一次,以后每3月评价一次至两年。随后每6个月进行病变评价。所有患者5年生产率为71.45%,5年无进展生存率是70.31%。CCRT和CCRT/AC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7.92%和97.83%(P=0.64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2%和75.9%(P=0.53);因随访结束时未到达半数(50%)病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CCRT组有30例死亡,而CCRT/AC组有21例。两组患者的5年PFS率分别为66.7%和71.4%(P=0.96)。CCRT和CCRT/AC两组患者的5年RFS率分别为66.6%和80.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9)。两组患者的无局部复发生存率(FLRS)分别为88.6%和94.6%(P=0.48)。两组5年无远处复发生存率(FDMS)分别为75.2%和84.7%(P=0.57)。两组患者的RFS、FLRS和FDMS均没有统计学差异。CCRT/AC组患者辅助化疗期间,有7例患者发生Ⅳ度毒性(危及生命),而39例患者发生Ⅲ度毒性(严重)。该组中相对高发的Ⅲ-Ⅳ度毒性包括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和胃炎。12例患者因毒性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2例患者在接受1周期AC后因非毒性原因主动放弃化疗;1例患者在第二周期化疗中死于重症感染,被定义为致死性毒性相关病例。只有78例(83.9%)患者完成了全部3周期的辅助化疗。结论:本研究显示,对于高发地区的中期和局部晚期NPC患者,CCRT后加或不加辅助化疗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没有影响,即没有证据显示证明CCRT后加用AC使患者局部控制和临床远期疗效受益。而且,CCRT结束后再进行三周期AC使患者很难耐受,AC组有16.1%的患者因不能耐受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提前结束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导致了治疗依从性降低。因此,除非做临床试验,AC不应在CCRT后的NPC患者中常规应用。

二、鼻咽癌放疗后原发部位复发病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咽癌放疗后原发部位复发病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RI构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鉴别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MRI在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临床资料和方法
        1.病例收集
        2.入组患者随访
        3.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2.组间差异性分析
        3.MRI与活检病理结果吻合情况
        4.患者临床管理决策的改变情况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影像组学诺模图在局部复发与放疗后改变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临床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3.MRI收集和处理
        4.统计分析
    第二节 结果
        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影像组学模型构建
        3.影像组学诊断模型的诊断阈值及诊断效能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NOX4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收集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 评价标准
        1.3.1 鼻咽癌TNM分期标准
        1.3.2 鼻咽癌放疗敏感与抵抗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2.2 NOX4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2.3 NOX4与鼻咽癌患者放疗敏感度的相关性
    2.4 NOX4与鼻咽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2.5 同一患者初发和复发鼻咽癌组织中NOX4的表达
3 讨论

(3)PIK3CA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IK3CA基因表达模式及其对鼻咽癌发生发展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miR-515-5p在 PIK3CA诱导的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和放疗抵抗中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使用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NPC细胞中PVT1/miR-515-5p-PIK3CA轴调控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PIK3CA 基因与头颈部肿瘤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4)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试剂
    3.实验设备
    4.实验方法
    5.染色结果判读
    6.统计方法
结果
    1.ELMO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2.ROCK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3. ROCK2 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结果
讨论
    1.ELMO1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2.ROCK1、ROCK2 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3.ELMO1、ROCK1、ROCK2 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4.本研究的缺点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复发鼻咽癌挽救性手术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二参考文献
    综述三 棒球之神与鼻咽癌的抗争
        综述三参考文献
    综述四 ELMO1、ROCK1、ROCK2 与肿瘤侵袭转移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四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5)鼻咽癌继发转移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治疗前评估及远处转移诊断
        2.1.4 既往治疗方式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资料随访
        2.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特征
    3.2 生存情况
    3.3 单因素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3.4 多因素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3.5 预后模型建立及分层
第四章 讨论
    4.1 年龄及性别
    4.2 T分期与N分期
    4.3 WBC、HBsAg、HB、ALB
    4.4 DMFS
    4.5 转移状况
    4.6 姑息化疗疗程
    4.7 血清EBV-DNA
    4.8 预后模型及分层
    4.9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基于磁共振成像图像的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二部分: 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三部分: 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四部分: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调强放射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下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7)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第一节 大宗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的生存分析及模型预测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二节 104例食管伴下咽双原发癌与单纯食管癌的临床特点比较及预后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头颈伴食管三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鳞癌的研究进展
        前言
        1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流行病学
        2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发病假说
        3 食管癌伴头颈多原发癌的致病因素
        4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诊断
        5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治疗
        6 食管伴头颈多原发癌的预后
        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第一节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可预测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疗效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图和表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在头颈部鳞癌中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文献检索范围
        3 文献检索策略
        4 选用的数据库或检索工具
        5 目前研究
        6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等
致谢

(8)多参数MRI放射组学模型对进展期鼻咽癌局部复发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选择
    2.2 MRI图像参数
    2.3 放射组学流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3.2 实验室检查结果
    3.3 放射组学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鼻咽癌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影响鼻咽癌远期生存的随访资料多因素分析研究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辅助化疗对中-晚期鼻咽癌远期生存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前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四、鼻咽癌放疗后原发部位复发病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RI构建的影像组学诺模图在鉴别鼻咽癌局部复发和放疗后改变中的应用[D]. 罗文肖.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NOX4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宁显会,卢涵宇,蒋怀礼,翟长文,王胜资,王德辉.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1(01)
  • [3]PIK3CA基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及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韩艳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4]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徐文瑞. 青岛大学, 2020(01)
  • [5]鼻咽癌继发转移预后因素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D]. 曹卫群. 南华大学, 2020(01)
  • [6]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 王惠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食管伴头颈多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分析[D]. 郑伟慧. 苏州大学, 2019(06)
  • [8]多参数MRI放射组学模型对进展期鼻咽癌局部复发的预测价值[D]. 倪云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鼻咽癌放疗后诱发鳞状细胞癌与放射性肉瘤的比较研究[J]. 楼建林,王升晔,王可敬,赵坚强,陈超,陈晓钟,胡福军,葛明华.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01)
  • [10]鼻咽癌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文东. 山东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鼻咽癌放疗后原发部位复发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