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兰坪盆地盘天阁组火山岩Rb-Sr年龄

云南兰坪盆地盘天阁组火山岩Rb-Sr年龄

一、云南兰坪盆地攀天阁组火山岩的Rb-Sr年龄(论文文献综述)

闫国川,王保弟,贺娟,王启宇,吴喆[1](2021)在《云南维西地区中三叠世双峰式火山岩成因及其对金沙江弧盆形成演化的制约》文中提出金沙江缝合带及其西侧发育的岩浆活动记录了大洋俯冲-碰撞过程,是反演大洋演化的关键。江达-维西陆缘弧维西地区的中三叠世火山岩(崔依比组)在时空上构成独特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以基性火山岩与大量酸性火山岩交互出现为主要特征,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44±1.3 Ma,表明崔依比组火山岩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Zr含量、Zr/Y值和(Th/Nb)N值低,兼具板内及弧火山岩的双重特性;流纹岩相对富硅,贫TiO2和MgO,具有较低的Al2O3,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等高场强元素,Sr、Ti均具有弱的负异常特征,也兼具有板内及弧火山岩的双重特性。综合认为,维西地区中三叠世崔依比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与板块俯冲过程有关的板内伸展环境,是金沙江洋壳西向俯冲过程中板片断离导致区域伸展背景下岩浆活动的产物。

苏岩[2](2020)在《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指出滇西永平青羊厂Cu-Co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兰坪盆地南部,是盆地南部最新的找矿突破,其Cu矿石品位较高,且伴生有稀缺资源Co,地质特征与典型的砂岩型Cu矿床存在差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次研究通过对矿物学特征、构造期次划分、流体包裹体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以矿区构造、成矿流体与成矿作用间的耦合关系为主线,探讨了青羊厂矿区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理等科学问题,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和成果:(1)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于NE向张性断裂中,角砾状、块状、脉状、网脉状、条带状及晶洞状矿石为主要矿石类型,成矿过程可划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及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为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Ⅰ-Ⅳ)成矿阶段,Cu矿化主体形成于阶段Ⅱ与阶段Ⅲ;(2)通过对Ⅰ、Ⅳ阶段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研究表明,初始成矿流体具中高温(280.8~364.4℃)、中高盐度(2%~16%Na Cleqv)及富含挥发份等特征,晚阶段温度(120~183℃)及盐度(2%~10%Na Cleqv)明显降低;初始流体中各类型包裹体混杂,且较小,具明显流体沸腾特征。因此,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主要为流体降温沸腾;(3)青羊厂矿床主要硫化物砷黝铜矿、黄铜矿及黄铁矿的δ34S集中,分别为(3.13‰~6.47‰)、(3.00‰~6.24‰)与(3.83‰~4.03‰),且S同位素分馏未达到平衡;考虑矿区重晶石广泛发育,以相邻矿区重晶石δ34S(16‰)为参考,根据大本模式,推测δ34S约为15‰,该值与盆地蒸发岩中的石膏的δ34S值相近;(4)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矿区内硫化物In、Se及Te含量都极低或低于检出限,且Sb/Bi的比值较大,故成矿温度不属于高温;不同阶段重晶石稀土总量低(∑REE=3.94×10-6)、富集中稀土元素及明显Ce负异常Eu正异常的特征,暗示成矿流体来自于盆地热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尤其是含膏盐地层);综上所述,认为青羊厂矿床的形成与兰坪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的逆冲推覆构造密切相关,是陆-陆碰撞造山事件所引发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成矿流体为盆地热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尤其是含膏盐地层),成矿机制主要为流体的降温沸腾,属低温热液矿床范畴。

王文锋[3](2019)在《滇西兰坪盆地河西地区石膏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西兰坪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盐盆地,含盐地层厚度近2km,已证实有三套含盐建造。前人对盆地内盐类矿产资源的研究主要以钾盐为主,对石膏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主要通过对河西地区石膏发育特征的调查,结合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分析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石膏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及石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河西地区内石膏主要赋存在上三叠统三合洞组和古新统云龙组,受构造挤压作用的影响,原始沉积的成层性石膏发生变形并侵入上覆地层中,挤压作用的强弱影响石膏的侵入形态,如盐丘、盐株、盐背斜、盐穿刺等。(2)通过对赋存在上三叠统三合洞组中的石膏及围岩的微量元素对比分析,Sr/Cu、Sr/Ba、V/Cr、Ni/Co、U/Th、δU值显示出石膏是在干热的气候条件下,在咸水—缺氧的还原环境中由蒸发作用所形成。(3)石膏及灰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曲线总体上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平坦,存在Eu元素负异常。∑REE普遍较低。LREE/HREE及(La/Yb)N显示出样品轻、重稀土间分馏程度一般,石膏样品的轻、重稀土分馏程度高于灰岩。所有样品的(La/Sm)N及(Gd/Yb)N显示出样品中轻、重稀土内部的分馏程度不明显。(4)碳氧同位素相关性表明样品虽然受到一定成岩作用的影响,但其原始碳、氧同位素特征基本没有改变;古盐度Z值的范围是123.22‰133.6‰,平均值为129.33‰,大于120,显示出盐度较大,判断为海相沉积;δ18OV-SMOW-δ13CV-PDB的示踪图解中显示流体中CO2主要来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5)灰岩和石膏的87Sr/86Sr值的范围是0.7076950.709014,平均值为0.707987,与海水锶同位素值相近,表明它们同源,且为海相沉积。(6)石膏中相对富集重硫,δ34S值的范围是12.9‰14.3‰,平均值为13.6‰,通过与晚三叠世三合洞组中的δ34S值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赋存在上三叠统三合洞组中的石膏为原生石膏。综上所述,认为石膏形成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晚三叠世时期特提斯洋的海水及深部热液的混合卤水,在干热的气候条件下,水体不断蒸发沉淀形成原始的石膏层。随着喜马拉雅运动,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使得三合洞组中原始石膏层受构造变形作用后以盐构造的形式侵入上覆古新统云龙组地层中,形成河西地区独特的石膏矿体。

杨天云露[4](2019)在《兰坪金顶铅锌矿区上三叠统岩石组合序列与沉积环境分析》文中认为兰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西南三江造山带中段,发育大量多金属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贱多金属矿集区之一,其中以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最为着名。金顶矿床主要铅锌矿体赋存于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中,该套地层的上段主要为一套砂岩、含灰岩角砾砂岩,表现出特殊而复杂的岩石组合,对其时代归属(如古-始新世云龙期、早白垩世景星期、晚三叠世等)和成因(如扇三角洲沉积、岩溶垮塌堆积等)等一直存在争议,致使对其沉积环境及赋存矿床成因仍存在巨大的分歧。项目组通过对兰坪盆地路线地质调查、兰坪幅及马登幅1:5万地质图修测及金顶矿集区1:2.5万地质填图提出,金顶矿区的这套含矿岩石应属上三叠统三合洞组上部沉积地层。为此,深入查明该套岩石沉积层序组合、沉积相及其沉积环境,既可明确回答其沉积时代和古地理环境,又有利于深入查明金顶铅锌矿床的成因机制。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金顶矿区内揭露的上三叠统麦初箐组和三合洞组的岩石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地观测描述,识别出了其沉积体系,进而划分出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结合古水流、砂岩碎屑组分、重矿物分析和砂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对其沉积期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物源区母岩类型及其沉积环境做出了合理地推测。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矿区上三叠统麦初箐组以灰黑色泥岩、浅灰色细砂岩互层为主,夹少量黄褐色杂砂岩;三合洞组下部为浅灰色细晶灰岩、钙质泥岩夹泥质灰岩;中部未见露头,上部从下到上为灰黑色灰质角砾岩、浅灰色夹紫红色含灰岩角砾砂岩、浅灰色-灰白色细砂岩及紫红色泥质砂岩。其中,矿区主要赋矿围岩以浅灰色-灰白色细砂岩(北厂矿段)和灰质角砾岩(跑马坪矿段)为主,少量为含灰岩角砾细砂岩。2.麦初箐组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可细分为沼泽微相、分流河道微相和决口扇微相;三合洞组由碳酸盐岩台地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其中碳酸盐岩台地相可细分为碳酸盐岩潮坪亚相、台地边缘斜坡亚相和泻湖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分流河道间湾微相和水下天然堤微相。3.砂岩碎屑组分分析表明,碎屑颗粒以石英和岩屑为主,其中岩屑以火山岩屑居多,表明其物质来源可能以造山带岩浆岩为主。重矿物以锆石、金红石、电气石和白钛石为主,含少量石榴子石和独居石,表明物源可能以沉积岩或火山岩为主,含少量变质岩。4.砂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上三叠统的物源区以沉积岩和中性火山岩为主,同时有少量的长英质火山岩。晚三叠世研究区为被动陆缘环境,碎屑物质来源于盆地周缘的造山带或者古陆。

王昊[5](2019)在《滇西北老君山地区始-中新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特提斯洋的关闭和随后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大规模隆升,引发全球性地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表现出极大地时空差异性。滇西北老君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处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构造转换带,该区不仅伴生了高原隆升引起的差异性地块升降作用,还发育了大量走滑拉分盆地和逆冲推覆构造。但是,前人对该地区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受限于1:20万及1:5万区调所建立的地层框架,近期在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尤其火成岩及变质岩锆石U-Pb和构造岩白云母40Ar-39Ar定年等方面获取了一些新的资料数据,因而对其与高原隆升过程的响应关系的解释仍缺乏合理性,常常是互相矛盾。本人所属课题组在老君山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补充调查过程中,在原划分的新生代地层单元(如云龙组/E1y、宝相寺组/E2b)中新识别出上、中、下三套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石组合,其层位可分别与原划定的古新统宝相寺组(E2b)底部(CR1)、中部(CR2)和顶部(CR3)地层对应,并与上覆、下伏地层表现出清晰的沉积关系。其中,下套岩石组合与下伏地层(通常是三叠纪、白垩纪或古新世地层)为不整合接触,而上套岩石组合与上覆地层(区域上的双河组/N1s)为连续沉积。因而,这三套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组合的时代属始中新世(E2N1),应详细地记录了同时期区域地质演化信息及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响应,显然为研究高原隆升过程、古环境变迁转换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最佳的沉积响应标识。同时,这些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是否是前人通常认为的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仍存争议。为此,本文在系统查阅和综合分析了大量相关成果文献的基础上,对老君山地区开展了典型地质路线详细勘测和1:5万地质填图,据此选择老君山地区三套碳酸盐岩发育较为完整、地质关系清楚的主要剖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5000地质调查、地层剖面实测、矿物成分统计分析、C-O同位素示踪、元素地球化学示踪、沉积环境恢复及古高程估算等综合研究方法,辅以对特定层位碳酸盐岩与其上、下层位陆源碎屑岩的调查研究,建立了该沉积建造的沉积层序,查明了其陆内湖相盆地充填过程及其古环境,进而揭示了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变迁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关系。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宝相寺组在老君山地区广泛分布,为一套红色陆源粗碎屑沉积,底部主要为中厚层状紫红色砾岩、含砾中粗砂岩,夹有中薄层状的粉砂岩;顶部为灰紫、紫红色厚层状含长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组成中厚层状砾岩,且部分地区可见火山岩夹层;顶部与底部的砾岩层上部均多见碳酸盐岩的发育,因其沉积环境的不同,所表现的岩石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别。显见,宝相寺组是一套历时较长的始-中新世沉积(E2-N1b),而非前人界定的始新世(E2b)。2、沉积相分析表明,老君山地区始新世早期为残留海,为开放性湖泊提供物源的海源陆相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转变为晚期的浅湖-半深湖泥灰岩沉积环境。3、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及元素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重建表明,老君山地区宝相寺组底部(CR1)的碳酸盐岩(福井、麻栗箐剖面)为富氧、温度较高的干旱气候、半咸水的沉积环境;顶部(CR3)与中部(CR2)的碳酸盐岩(李子园、双河剖面)为贫氧、温度较高的温湿气候、淡水的沉积环境。4、排除成岩期后改造因素,结合前人所测得的温度(20.8℃)及古海水的校正,借鉴藏东地区瑞利分馏模型,利用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估算得到老君山地区始新世的古高程:福井段为2636m、李子园段为2609m、金华-双河段为2675m。这表明,始新世沉积的时期该区先后已经达到了现今的海拔高度。5、对宝相寺组中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碎屑岩研究表明,其碎屑成分主要为单晶石英;据Q/(F+R)值得知,其物源可能来自于西侧;据n(Al)/n(Al+Fe+Mn)值证实,其沉积期的卤水极有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残留海为其提供了物源。结合岩石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得出,宝相寺组沉积时期,主要是由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区域性物质建造为其提供物源。6、综合分析得出,老君山地区始-中新统宝相寺组底部的灰岩沉积时,其湖水盐度较高,海相环境特征明显,沉积期又有陆相元素的参与,其物源应为特提斯闭合后余下的残留海沉积;而新特提斯洋残留海的海退事件,响应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过程,而碰撞后的陆块持续性俯冲则直接控制了青藏高原及其包括老君山地区东南缘的区域性隆升和沉积作用。

边叶克[6](2018)在《滇西攀天阁地区三叠纪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江造山带属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该区记录了完整的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是研究古特提斯演化的理想区域。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三江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造山运动,导致大范围的岩浆侵入和喷发,形成了若干条弧岩浆岩带。然而,由于三江地区曾经发生过多洋盆多阶段演化,复杂的演化历史模糊了详细具体的演化过程,一些岩浆弧的具体构造成因解释还存在较大争议。位于北羌塘地块东缘的江达-维西岩浆带,形成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有关其成因目前仍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条弧岩浆岩带形成于金沙江洋向西的俯冲以及之后的陆陆碰撞,另一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条弧岩浆岩带是由于古特提斯主洋盆沿着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昌宁-孟连这条古特提斯缝合带,向东俯冲而形成。江达-维西岩浆带在攀天阁地区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的攀天阁组和崔依比组两部分组成。本论文选择维西北部攀天阁地区这两套岩石组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1/5万地质填图,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查明该组的岩石组合及发育特征;通过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探讨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从而为江达-维西岩浆带的构造归属提供可靠约束。攀天阁地区野外实测剖面表明,该区攀天阁组岩性整体以流纹岩为主,少量英安岩,夹杂有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泥质岩和少量碳酸盐岩;上部崔依比组由火山岩夹碎屑岩和少量灰岩组成。从底部向顶部火山岩呈现由中基性(一段)向中酸性(二段)过渡的特征。采集崔依比组二段2件流纹岩,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确定火山岩喷发时代为245-242Ma,时代属于中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结果表明,崔依比组安山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稀土配分曲线图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特征。微量元素蜘蛛图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研究认为,崔依比组安山质岩石是由幔源玄武岩浆经过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相结合的模式(AFC过程)形成。结合区域岩浆岩资料,本文认为攀天阁组和崔依比组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向东的俯冲有关。

闫国川[7](2018)在《江达—维西陆缘弧中北段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文中指出金沙江结合带及其两侧发育的岩浆活动记录了大洋俯冲消减、弧-陆碰撞等过程,是反演金沙江弧盆系构造演化的关键。江达-德钦-维西陆缘弧位于金沙江结合带与昌都-兰坪-思茅陆块之间。前人对于陆缘弧已经有很多研究,然而,对于该带中北段火山岩的成因以及形成时代等还存在激烈的争论。本研究选择江达-德钦-维西陆缘弧中北段地区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矿物学、岩石学研究。此外,对于带上北段江达地区新发现一套中石炭世岛弧火山岩进行了研究,弧火山岩对限定洋壳的俯冲消减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LA-ICP-MS(或SHRIMP)锆石U-Pb定年、锆石原位Hf同位素测试、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以及Sr-Nd同位素示踪等手段,建立江达-德钦-维西陆缘弧中北段火山岩的时空演化格架,探讨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的变化,揭示火山岩对金沙江洋壳俯冲消减及弧-陆碰撞的制约意义。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探讨江达-德钦-维西陆缘弧的构造演化模式,为认识金沙江洋盆的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维西地区攀天阁组流纹岩锆石U-Pb年龄为247±1.3Ma,崔依比组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44±1.3Ma,表明江达-德钦-维西陆缘弧维西段主要发育时限为早三叠世。(2)维西地区崔依比组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为玄武岩属中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轻微富集LREE,明显富集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高场强元素Nb、Ta、Ti强烈亏损,具有与岛弧岩浆作用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崔依比组酸性火山岩主要岩性为英安岩和流纹岩,相对富集LREE,相对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Sr、Ti总体均具有明显的负异常特征。攀天阁组流纹岩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Sr具有明显的负异常,Ti具有负异常。Pb的强烈正异常,Sr、P、Ti的强烈负异常,攀天阁组中酸性火山岩既有板内性质,同时具有弧的性质。(3)江达地区首次识别出的一套中石炭世晚期的火山岩,主要岩性为玄武岩及安山岩,获得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332±3.3 Ma(MSWD=2,n=14),指示该火山活动为中石炭世晚期。火山岩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强不相容元素Th、U等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等亏损,具有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安山岩锆石εHf(t)值为较均一的正值(+11.0+15.6),指示岩浆源区为受到富集组分影响的岩石圈地幔。研究表明江达中石炭世晚期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的构造环境,其火山活动与金沙江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过程有关。为金沙江特提斯洋在中石炭世已开始向西俯冲消减提供了直接的火山岩证据。(4)结合区域资料认为金沙江特提斯洋在晚中石炭世开始俯冲消减,在早-中三叠世开始弧-陆碰撞活动,分别形成了江达地区中石炭世火山岩及维西地区早三叠世火山岩。

温利刚,曾普胜,代艳娟,王兆全[8](2017)在《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双峰式火山岩时空分布较为广泛,贯穿云南及整个西南"三江"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化过程,并伴有各具特色的矿产。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资料,总结了云南主要的双峰式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矿产资源的情况,并讨论与双峰式火山岩有关的地质构造背景。总结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云南主要分布有:(1)元古宙: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大红山群、河口群、东川群、昆阳群中的碱性火山岩及细碧-角斑岩类火山岩组合,新元古代与苏雄组同期的双峰式火山岩;(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扬子地台西缘玄武岩和凝灰岩等火山喷发记录;(3)中—晚志留世:滇西普洱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大凹子组(S2+3d)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4)中—晚泥盆世:滇西北德钦羊拉里农组(D2+3l)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碳酸盐岩;(5)早三叠世:金沙江造山带攀天阁组(T1p)流纹岩+崔依比组(T1c)玄武岩(细碧岩或蚀变玄武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滇西洱源岩群双峰式火山岩;(6)中—晚三叠世:澜沧江造山带中南段忙怀组(T2m)流纹岩、流纹英安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少量玄武岩和小定西组(T3x)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以及芒汇河组(T3mh)玄武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7)古近纪:剑川组(E2j)碱性玄武岩-粗面质火山角砾岩组合等7个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其地质构造背景各异,并伴有各具特色的矿产。这些双峰式火山岩可以作为制约云南及整个西南"三江"地区关键地质演化和成矿事件的标志性地质现象,是研究其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的重要依据。

张海,于远山,王兴明,何海,肖鹏,王富明[9](2017)在《三江造山带兰坪盆地西缘火山岩U-Pb年代学与地质意义》文中认为兰坪盆地西缘火山岩由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杏仁状玄武岩、安山质凝灰岩组成,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1.0±3.7)Ma,表明了安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山岩、玄武岩具有一致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0.771.09),铈异常不明显(0.910.99),表明火山岩源于相同的岩浆源区。火山岩为钙碱性玄武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高Al2O3、低TiO2,显示出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特征。研究区火山岩来源于交代岩石圈地幔源区低等程度的部分熔融,原始岩浆经历了以斜方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火山岩总体上显示板内玄武岩的特征并处于伸展环境,具有俯冲带的地球化学信息,可能与三江造山带古特提斯主洋盆向东俯冲过程中发生的板片断离有关。

王长明,陈晶源,杨立飞,张端,杜斌,石康兴[10](2017)在《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文中指出西南三江中段兰坪地区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导致成矿时间长、强度大、作用多样,复合叠加成矿突出;碰撞造山时空演化格架和成矿作用已有深入探索,而叠加成矿作用及其对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构造控矿样式,及金属富集机理尚需研究。本文以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研究为基础,选取金顶和金满等矿床为重点解剖对象,以盆地卤水和热液铅锌铜银成矿作用为主线,利用锆石LA-ICP-MS U-Pb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手段,解析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利用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兰坪盆地西侧片麻质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上交点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为1067±20Ma和206±1Ma,分别代表了基底岩石前寒武时期变质事件的年龄,以及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后碰撞造山事件的年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兰坪盆地的前寒武盆地基底形成、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裂谷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坳陷盆地、古新世-早渐新世前陆盆地和晚渐新世-中新世走滑拉分盆地等复杂的转化过程。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发育3个与碰撞造山盆地有关的Pb-ZnCu-Ag-Au-Sb-Hg成矿系统:(1)中低温热液脉型Cu-Ag多金属成矿系统,以金满-连城铜钼矿床为代表。成矿铜和铅锌矿化两期叠加,集中于早始新世(5646Ma)和渐新世-中新世(3221Ma)。成矿流体盐度变化于0.88%20.51%NaC leqv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210270℃,显示以低温高盐度的盆地卤水为主的特征,可能受到来自富CO2的变质流体影响;(2)浅成低温热液Sb-Au-Hg-As多金属成矿系统,以笔架山锑矿床为代表。成矿时间集中于中-晚始新世。成矿流体盐度<6.0%NaC leqv,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145200℃,显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特征;(3)密西西比河谷型Pb-Zn多金属成矿系统,以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为代表。成矿时间集中于3221Ma之间。成矿流体盐度变化于1.6%18%NaC leqv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80190℃,显示以低温高盐度的盆地卤水为主的特征,可能有大气降水的贡献。文章最后解析了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过程。研究对兰坪地区盆地卤水–岩浆热液型铅锌铜银成矿系统认识,为大陆碰撞过程及叠加成矿作用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云南兰坪盆地攀天阁组火山岩的Rb-Sr年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兰坪盆地攀天阁组火山岩的Rb-Sr年龄(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维西地区中三叠世双峰式火山岩成因及其对金沙江弧盆形成演化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与样品
2 实验方法
3 测定结果
    3.1 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
    3.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 讨 论
    4.1 维西地区崔依比组火山岩形成时代
    4.2 岩石成因
    4.3 构造环境
    4.4 地球动力学机制
5 结 论

(2)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 微区地球化学示踪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2.1 原位S同位素的应用与进展
        1.2.2 矿物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应用进展
        1.2.3 流体包裹体的应用与进展
    1.3 兰坪盆地西矿带脉状Cu矿床研究现状
        1.3.1 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来源与演化
        1.3.2 成矿年龄
        1.3.3 矿床成因
        1.3.4 青羊厂矿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与取得的主要认识
        1.5.1 进度安排及完成工作量
        1.5.2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主要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分布与成矿分带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
        3.5.1 矿物共生组合
        3.5.2 矿石组构
    3.6 围岩蚀变
    3.7 主要矿物特征
    3.8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划分
    3.9 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 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密度
    4.4 成矿压力及深度估算
    4.5 流体包裹体成分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2 分析方法
    5.3 S同位素特征
    5.4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稀土元素特征
第六章 矿床成因探讨
    6.1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6.2 矿化剂S的来源
    6.3 成矿金属元素的迁移与沉淀
        6.3.1 成矿元素的迁移
        6.3.2 成矿元素的沉淀
    6.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4.1 成矿温度
        6.4.2 成矿环境
    6.5 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初探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滇西兰坪盆地河西地区石膏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石膏矿床研究现状
        1.2.2 兰坪盆地石膏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元古界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澜沧江断裂
        2.3.2 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
        2.3.3 兰坪—思茅中轴断裂带
    2.4 区域岩浆活动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断裂
        3.2.2 推覆构造
    3.3 岩浆岩
    3.4 变质岩
4 河西石膏矿发育特征
    4.1 石膏分布特征
    4.2 岩石矿物特征
    4.3 石膏典型剖面分析
        4.3.1 河东石膏矿的剖面
        4.3.2 刺角石膏矿的剖面
    4.4 石膏矿围岩特征
    4.5 石膏类型
        4.5.1 沉积型石膏
        4.5.2 构造型石膏
        4.5.3 热液改造型石膏
5 河西石膏及灰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1.1 采样位置
        5.1.2 分析方法
    5.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微量元素分析
        5.2.2 稀土元素分析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碳氧同位素特征
        5.3.2 锶同位素特征
        5.3.3 硫同位素特征
    5.4 研究区石膏成因探讨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兰坪金顶铅锌矿区上三叠统岩石组合序列与沉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实验分析方法
        1.4.1 砂岩粒度分析
        1.4.2 砂岩碎屑成分分析
        1.4.3 砂岩重矿物分选
        1.4.4 砂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1.5 论文工作情况和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活动
    2.3 区域变质岩
    2.4 金顶铅锌矿区地层概况
第三章 金顶铅锌矿区上三叠统沉积组合序列及沉积特征
    3.1 沉积序列
        3.1.1 麦初箐组(T_3m)
        3.1.2 三合洞组(T_3s)
    3.2 岩性特征
        3.2.1 麦初箐组(T_3m)
        3.2.2 三合洞组(T_3s)
    3.3 沉积构造
        3.3.1 麦初箐组(T_3m)
        3.3.2 三合洞组(T_3s)
    3.4 砂岩粒度特征
        3.4.1 概率累积曲线特征
        3.4.2 粒度参数特征
第四章 金顶铅锌矿区上三叠统的沉积相及古环境
    4.1 三角洲平原亚相
        4.1.1 沼泽微相
        4.1.2 决口扇微相
        4.1.3 分流河道微相
    4.2 三角洲前缘亚相
        4.2.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4.2.2 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微相
        4.2.3 水下天然堤微相
    4.3 碳酸盐岩台地相
        4.3.1 碳酸盐岩潮坪亚相
        4.3.2 台地边缘斜坡亚相
        4.3.3 泻湖亚相
    4.4 典型剖面对比分析
第五章 金顶铅锌矿区上三叠统的物源分析
    5.1 物源分析概况
        5.1.1 沉积学方法
        5.1.2 重矿物分析法
        5.1.3 碎屑岩类分析法
        5.1.4 地球化学法
    5.2 古水流分析
    5.3 重矿物分析
        5.3.1 重矿物特征
        5.3.2 物源分析
    5.4 砂岩碎屑组分分析
        5.4.1 砂岩碎屑组分特征
        5.4.2 物源分析
    5.5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5.5.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2 化学成分与风化作用
        5.5.3 构造环境判别
        5.5.4 物源分析
第六章 讨论
    6.1 三合洞组灰质角砾岩(碳酸盐岩砾岩)的成因
    6.2 金顶铅锌矿区上三叠统的物源区
    6.3 金顶铅锌矿区晚三叠世的古地理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滇西北老君山地区始-中新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江”造山带古环境研究现状
        1.2.2 新生代盆地演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与手段
    1.5 工作概况
        1.5.1 进度情况
        1.5.2 主要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概况
    2.2 "三江"地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始-中新统碳酸盐岩地层地质与岩石学特征
    3.1 典型剖面地层地质特征
        3.1.1 福井-小盐井剖面
        3.1.2 麻栗箐-李子园剖面
        3.1.3 金华镇剖面
    3.2 碳酸盐岩岩相学特征
        3.2.1 福井-小盐井剖面
        3.2.2 麻栗箐、羊望塘剖面
        3.2.3 金华镇-双河剖面
第四章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恢复
    4.1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3 主微量元素的沉积环境指示分析
        4.3.1 古气候
        4.3.2 古盐度
        4.3.3 古氧相
        4.3.4 古温度
        4.3.5 古水深
    4.4 小结
第五章 古高程估算与隆升历史分析
    5.1 古高程估算方法
        5.1.1 氧同位素古高程计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5.1.2 其他古高程估算方法
    5.2 老君山地区始新世碳酸盐岩的氧同位素古高程估算
        5.2.1 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处理
        5.2.2 古高程估算结果
    5.3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隆升历史分析
第六章 碳酸盐岩沉积的物源分析
    6.1 碎屑成分统计分析
        6.1.1 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分析
        6.1.2 三角图解分析
    6.2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6.2.1 主量元素特征
        6.2.2 微量元素特征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滇西攀天阁地区三叠纪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三江地区地质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第三章 攀天阁地区岩石组合
    (1)酸性火山岩-沉积岩组合(T_(1-2p))
    (2)糜棱岩化中基性火山岩-沉积岩组合(T_(2c)~1)
    (3)大面积中酸性侵入体
    (4)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组合(T_(2c)~2)
    (5)大面积酸性侵入岩体
第四章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
    4.2 主量元素
    4.3 稀土和微量元素
第五章 火山岩年代学特征
    5.1 锆石U-Pb分析方法
    5.2 锆石U-Pb定年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岩石成因
    6.2 构造意义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江达—维西陆缘弧中北段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域构造
    2.5 区域变质作用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3.1 样品预处理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3.3 LA-ICP-MS锆石U-Pb定年
    3.4 Sr-Nd-Hf同位素分析
第四章 江达中石炭世岛弧火山岩
    4.1 地质特征
    4.2 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4.3 地球化学特征
    4.4 年代学特征
    4.5 Hf同位素特征
    4.6 讨论
        4.6.1 江达火山岩岩浆源区性质
        4.6.2 江达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4.6.3 江达火山岩对金沙江洋壳俯冲消减的制约
第五章 维西地区崔依比组双峰式火山岩
    5.1 地质特征
    5.2 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5.3 地球化学特征
    5.4 年代学特征
    5.5 岩石成因和形成环境
第六章 维西地区攀天阁组火山岩
    6.1 地质特征
    6.2 岩石学和岩相学特征
    6.3 地球化学特征
    6.4 年代学特征
    6.5 讨论
第七章 江达-德钦-维西陆缘弧维中北段构造演化
    7.1 中石炭世洋壳俯冲
    7.2 早三叠世早期弧-陆碰撞
    7.3 早三叠世晚期-中三叠世碰撞后伸展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8)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双峰式火山岩的重要地层层序
2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有关矿产
    2.1中元古代大红山群、河口群、东川群中双峰式火山岩与Fe-Cu-REE矿床
    2.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黑色岩系+酸性火山岩与磷-REE矿床
    2.3志留纪细碧岩-石英角斑岩与VHMS型矿床
    2.4泥盆纪里农组水解玄武岩与VHMS型铜矿床
    2.5三叠纪双峰式火山岩与黑矿型铜多金属矿床
    2.6剑川组碱性玄武岩-粗面岩与铜金矿床
3双峰式火山岩的地质构造背景讨论
    3.1中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基本层序
    3.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夭折裂谷
    3.3志留纪兰坪-思茅盆地双峰式火山岩大地构造背景
    3.4中晚泥盆世扬子地区的构造背景
    3.5早三叠世金沙江洋的构造背景
        3.5.1金沙江洋西侧鲁春-红坡牛场弧后上叠裂谷盆地
        3.5.2甘孜-理塘洋的打开
    3.6新生代金沙江-红河断裂带走滑拉分背景下的双峰式火山岩
4结论

(9)三江造山带兰坪盆地西缘火山岩U-Pb年代学与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与分析
3 测试结果
    3.1 锆石U-Pb测年
    3.2 主量元素
    3.3 微量元素
4 讨论
    4.1 岩石成因
    4.2 地壳混染
    4.3 构造背景
5 结论

(10)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兰坪盆地演化过程
2 盆地成矿系统特征
    2.1 MVT Pb-Zn成矿系统
    2.2 中低温热液脉型Cu-Ag成矿系统
    2.3 浅成低温热液型Sb-Au-Hg-As成矿系统
3 讨论
    3.1 成矿作用持续时限
    3.2 成矿系统流体特征
    3.3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
4 结论

四、云南兰坪盆地攀天阁组火山岩的Rb-Sr年龄(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维西地区中三叠世双峰式火山岩成因及其对金沙江弧盆形成演化的制约[J]. 闫国川,王保弟,贺娟,王启宇,吴喆. 地质通报, 2021
  • [2]滇西永平青羊厂脉状富铜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苏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滇西兰坪盆地河西地区石膏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王文锋.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4]兰坪金顶铅锌矿区上三叠统岩石组合序列与沉积环境分析[D]. 杨天云露.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滇西北老君山地区始-中新统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分析[D]. 王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滇西攀天阁地区三叠纪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D]. 边叶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2)
  • [7]江达—维西陆缘弧中北段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D]. 闫国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8]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J]. 温利刚,曾普胜,代艳娟,王兆全. 地质学报, 2017(11)
  • [9]三江造山带兰坪盆地西缘火山岩U-Pb年代学与地质意义[J]. 张海,于远山,王兴明,何海,肖鹏,王富明. 矿物学报, 2017(05)
  • [10]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构造-流体-成矿系统[J]. 王长明,陈晶源,杨立飞,张端,杜斌,石康兴. 岩石学报, 2017(07)

标签:;  ;  ;  ;  ;  

云南兰坪盆地盘天阁组火山岩Rb-Sr年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