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棉中棉30号试种

抗虫棉中棉30号试种

一、试种抗虫棉中棉30号(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王天友[2](2020)在《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对脱叶剂的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新疆以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成为我国棉花的主产区。近些年来为了减少劳动成本,挖掘棉花增产增收的潜能,机采棉技术在新疆特别是兵团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棉花机械采收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导致棉花质量严重下降。因此,培育品质性状优良,对脱叶剂敏感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是新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前提保障。本试验以南疆90份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对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对脱叶剂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为正确利用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进行亲本选配,筛选和培育适宜机采的陆地棉新品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90份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2年的表型性状鉴定,发现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82%-26.55%,平均变异系数为10.00%,多样性指数在1.92-2.07之间,平均值为2.02。结果表明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表型性状聚类结果表明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可以分为2个类群,分别包含36份材料和54份材料。2个类群又可以分别划分成3个亚群,各亚群间的表型性状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为陆地棉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具有不同特点的材料。2.从18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的条带清晰、有多态性的22对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基因多样性的平均值为0.2817,PIC的变化范围是0.0220-0.5388,平均值为0.2497,表明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Powermarker和Structure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比较简单,基于相似系数的NTSYS聚类结果与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差别较大,而Powermarker和Structure的结果与表型性状聚类结果具有一致性。3.通过田间试验,发现不同材料对脱叶剂的响应不同,喷施脱叶剂后第4-7天的脱叶率可作为脱叶剂敏感性的评价指标,喷施脱叶剂后,果枝叶的脱叶效果最好,叶枝叶次之,主茎叶的脱叶效果最差,然后筛选出了对脱叶剂敏感的6份典型材料:JP-11(10)、新陆中2号(33)、新陆中29号(41)、军棉1号(69)、中414(82)、中棉641(89)。通过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均表明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可以分为2个大的类群,表明其遗传基础比较狭窄,而南疆陆地棉发现表型性状变异系数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SSR分子标记也表明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田间试验表明不同品种的脱叶剂敏感性有所不同,并从中筛选出对了对脱叶剂敏感的典型材料。本实验为利用南疆陆地棉种植资源多样性评价及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培育适宜机采的新品种提供了参考。

喻树迅[3](2018)在《中国棉花产业百年发展历程》文中提出棉花既是人们的衣着之源,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植棉历史长河中,中国棉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其间有坦途,也有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本文重点回顾中国民国时期至今的棉花产业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在这一学科或产业领域取得的创新突破、重要成果、重要贡献、重要人物等情况。

焦光婧[4](2012)在《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世界性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棉花品种改良是提高棉花生产水平的关键途径。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随着自然、经济、综合栽培管理等因素变化,其综合性状亦随之改变,并且会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研究这种变化规律,对培育优良的棉花品种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编着的《中国棉花品种志》(1978-2007)一书中品种特性数据资料,对我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三大棉区育成并审定的陆地棉品种,进行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了棉花14个性状在不同棉区表现的差异,分析其生态原因,为制定我国棉花生态适宜区划和棉花引种、育种、栽培等方面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1.棉花品种在不同棉区品种间综合性状存在一定差异,生育期、铃重、衣分、纤维长度、麦克隆值等性状在三大棉区表现稳定,叶色、皮棉产量、枯黄萎病抗性和密度等性状各棉区品种间差异较大,特别是西北内陆棉区育成的品种在叶色、铃形、皮棉产量、枯黄萎病抗性等性状方面稳定性较差,但西北内陆棉区的品种纤维品质优于长江、黄河流域两个棉区。2.随着年代的变迁,三大棉区的品种单铃重、皮棉产量和比强度三个性状趋向一致,明显呈升高趋势,比强度尤为突出;品种的叶色、第一果枝节位、铃形、麦克隆值和枯黄萎病抗性等性状不同年份间波动较大;而生育期、衣分、纤维长度等性状年代间变化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品种的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尤其强度有明显改良。3.杂交棉和抗虫棉品种的生育期、铃形和叶色三个性状变化趋于平稳,皮棉产量明显呈上升态势,且增幅较大,铃重、衣分两个性状在不同棉区之间变化幅度较小,随年代变迁总体呈上升趋势,纤维品质变化趋于平稳,比强度有所提高,抗枯、黄萎病性能近二十年来无明显变化。杂交棉和抗虫棉的产量优势突出。4.14个性状对三大棉区高产优质育种目标各有不同的贡献。生育期、株高、铃重、衣分、密度是影响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下,株高、第一果节、密度等农艺特性贡献最大,成为最重要成分,另外产量、纤维品质性状和抗病性能贡献次之,也作为主要成分。总之,不同生态环境引种时,应首先考虑棉花各个性状表现的地区差异,尤其要注重密度、株高等的差异。在选择育种目标时,仍然要把选择产量较高、纤维品质优良、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同时兼顾到各个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

张社梅[5](2007)在《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与应用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的研发成功是我国转基因农作物技术进展的标志,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为稳定棉花生产、增加植棉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扭转了美国转基因棉花垄断中国转基因棉种市场的严峻局势,为防止我国的棉花生产受制于人,保障我国棉纺业持续、安全、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对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收益及推广机制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研究体系如何,科研投资数量、结构怎样,投资收益及其分配如何,推广应用的机制是否合理,等等,都是需要通过研究并做出回答的问题。本文正是从科研投入角度入手,通过问卷与实地调研的方式,收集到了大量有关转基因棉花从研究到推广的一手资料,并借助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计量工具——DREAM模型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及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全国涉及转基因棉花研究的29家单位的调研,初步搞清了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研究体系以及体系内各研究主体的功能定位与合作机制,并得出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与产业化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的结论。其次,以相关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科研投资总量,投资与使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了详细估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国产转基因棉花投资变动基本符合国际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规律,这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投资结构的合理确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再次,应用DREAM模型,分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杂交种子和常规种子四种情况,对当前国产转基因棉花品种在整个技术寿命期(事后1997-2005年,事前2006-2015年)内科研投资的经济收益、内部收益率进行了测算,也对单产水平、农药使用量、品种寿命期等影响收益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另外,还以单价转基因杂交棉花鲁棉研15号和双价转基因常规棉花SGK321为例分别说明品种的不同性状对收益计量的影响。研究得出: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回报率为60.57%;转基因杂交棉花投资回报则要高出转基因常规棉花近25个百分点;杂交棉的面积每提高1%,收益增加近1000万;单产水平的变动比农药和品种使用寿命对收益的影响更大。最后,本文对国产转基因棉花推广模式进行了研究,并与美棉的推广机制进行比较。美棉是集繁育推一体化的公司制,而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是农业科研单位、政府推广部门和公司联合推广的模式。相比之下,国产棉在明确推广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种子纯度和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1)政府应继续加大转基因棉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投资力度,鼓励私人投资,为国产转基因棉花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技术在实践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坚实的基础;(2)大力发展转基因杂交棉花,重视不同棉区转基因棉花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有针对性的促进转基因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转基因棉花的经济收益;(3)构建转基因棉花推广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种子硬软件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快转基因棉花的产业化进程。

刘金海[6](2006)在《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知识农业转变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抢占农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方式。转基因抗虫棉是高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产业化经营方式则是推动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我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对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体系进行研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构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体系,培育产业化核心竞争力,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作者多年从事棉种产业工作,在取得初步而又明显成效的基础上,以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为指导,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与归纳、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技术创新、区域试验、中试、种子生产、加工、营销、推广、质量监督控制等环节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索国、内外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构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技术创新、中间试验、种子生产、种子加工、营销推广和质量监控”六大体系,研究了体系的建设内容及目标。通过中棉所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体系建设实践与成效,印证了该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加快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的政策建议。本研究成果对加快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科研、生产、贸易一体化发展,培育我国棉种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改变美国抗虫棉一统我国棉种市场的局面,促进我国棉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已产生明显成效。

金珠群[7](2004)在《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相关性状表现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培育和利用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已成为解决棉花产量难以进一步提高、抑制棉铃虫暴发危害、满足优质棉需求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育成的抗虫杂交种在棉花生产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慈抗杂3号是浙江慈溪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集抗虫、高产、优质于一体抗虫杂交棉组合。为了充分发挥慈抗杂3号产量和品质的优势潜力,本研究系统地研究了慈抗杂3号的区试表现、生育与生理代谢特性以及主要农艺因素对其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旨在为慈抗杂3号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区试表现:自1999年参加区试、各地生产示范以来,慈抗杂3号在适应性、丰产性、抗虫性和纤维品质等方面一直表现优异,与国内同类抗虫棉或抗虫杂交棉比较,其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居国内抗虫杂交棉领先地位。1999~2000年浙江省区试,皮棉产量分别比泗棉3号显着增产9.50%和8.65%,2001年生产试验比泗棉3号增产24.22%;长江流域区试中,1999年比对照中29号增产6.83%,2000年比对照泗棉3号显着增产14.15%,2001年生产试验比各省的当家品种增产19.07%。纤维品质,1999-2000年长江流域区试检验结果品质较好,比强度和气纱品质明显优于泗棉3号和中棉所29,2.5%纤维跨长略短于中棉所29号,与泗棉3号相仿。抗虫性,长江流域区试测定,其蕾铃被害率比对照HG-BR-8低85.96%,较抗棉铃虫;室内生物测定也表现出较好的抗棉铃虫性能;红铃虫子害率比对照中棉所12号低82.9%,高抗红铃虫。1998年慈溪市品比试验中,慈抗杂3号的三、四代棉铃虫蕾铃危害率比泗棉3号分别低88.74%和95.55%;1999年一、二代红铃虫花害率分别为1.97%和0.48%,三代红铃虫百铃籽棉红铃虫含量显着低于泗棉3号。 部分生育与生理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表明:(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慈抗杂3号单株结铃体现了超亲本的杂种优势。单株皮棉产量比亲本平均增产19.27%,比泗棉3号(CK1)、中棉所29号(CK2)分别增产16.84%和5.17%。衣分率比亲本平均高1.73,比CK1低4.5,比CK2高1.12。(2)生育特性,慈抗杂3号单株现蕾数比两亲本平均高14.75%,比CK1和CK2分别高34.01%和15.04%;相关分析表明,总有效果节数与单株实收籽棉呈极显着的正相关(r=0.8622)。表明提高总有效果节数是充分发挥个体潜力的物质基础,是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结铃高峰期日增铃数比父、母本分别高18.()3%和16.60%,比CKI高28.57%,与CKZ相当,表明慈抗杂3号的成铃较为集中,其结铃高峰期与光、热资源适宜成铃期相吻合,利于增结主体桃(伏桃和早秋桃),并且早期结铃少,烂铃较少,从而实现产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3)生理特性,现蕾期叶绿素含量慈抗杂3号略高于亲本及CKI,比CKZ低10.14%,初花期、盛花期和始絮期均高于亲本和对照。但各生育期慈抗杂3号叶绿素确比率变化与母本和CKZ相比无显着差异。SOD与POD在现蕾期和初花期无明显优势,盛花期开始慈抗杂3号保持较高水平的活性,致使其清除0飞与HZO:的活性氧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在盛花期开始MDA含量显着低于亲本和对照。慈抗杂3号中后期旺盛的生长和结铃优势可能与其活性氧代谢特点有关。 栽培试验表明:合理施氮(N3:纯N167.17一176,99kg,hm一2),能使抗虫杂交棉稳结中下部桃的基础上夺得上部桃,同时又能在保证内围果节结铃的前提下,进一步增结外围铃;过量施氮容易导致贪青晚熟。在低密度(Dl:2.25万株.hm一2、DZ:3.00万株.hm一2)条件下,虽然个,体生产力较高,但群体不足,影响了总体生产力的发挥;高密度(DS:5.25万株.hm一2)条件下群体偏大,制约了个体生产力的发挥。合理密植(D4:4.5326万株.hm一2),有利于提高优质铃比率和发挥最佳生产力,从而实现高产优质。 大田示范试验得出:单株结铃数56.03个,总果节数124.3个,结铃率45.08%。从纵向结铃分布看,上部结铃数达25.17个,上部结铃率比全株结铃率高出8.44个百分点。下、中和上部的结铃比例27.99:27.09:44.92。实践证明慈抗杂3号突破了上、中、下部齐结铃的增产限制。横向结铃分布看,其结铃区域较大,1一8果节位为高结铃区域,其中,1一3果节位结铃比例占56.63%,4一8果节位占40石6%,8以上果节位仅占2.71%。表明1一8果节位是本田块产量获得高产的主要贡献节位,而且4一8果节位的结铃数与单株结铃数的相关性最强。表明,高产田块必须在稳结内围铃(1一3果节位)的基础上,同时进一步增结外围铃(4一8果节位)。本田块最后实收产量扣除20%的边际效应后的皮棉产量为3199.4okg.hm一2(213.29kg.mu一‘)。从产量构成因子分析,较高的衣分、较多的亩大桃和适中的铃重形成了本田块高产的重要原因。

李付广[8](2003)在《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获得及其抗虫性与生理生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我国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达160万公顷,但几乎全部是单价Bt基因抗虫棉。研究表明,单价Bt基因抗虫棉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后,棉铃虫可能会对其产生抗性。为此,将双价基因(GFMcry IA+CpTI)导入优良棉花品种,获得新类型抗虫种质,加速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培育,并对其遗传规律和抗虫性表达等进行全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获得双价转基因抗虫棉;通过卡那霉素筛选、ELISA检测、生物鉴定以及PCR扩增、Southern杂交等方法进行筛选鉴定、时空表达研究、逆境的影响以及分子验证等;根据其后代分离情况,研究其遗传行为;根据相应酶活性、激素、叶绿素等的测定研究其生化特征。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技术,优化了主要技术参数,拓宽了棉花基因型范围,实现了部分优良受体材料高效转化,初步建立了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并获得了大量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材料。研究了部分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抗性分离情况,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不同发育时期的抗虫性、相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抗虫性、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对其敏感性以及不同世代棉铃虫的敏感性等进行了分析。仿照我国主要棉区的某些特定或易变气候特点、环境条件,研究了温度变化、干旱处理、盐碱条件等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期取样,研究了双价转基因抗虫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研究了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等生化物质、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等内源激素以及叶绿素等的含量变化规律。 通过本项研究发现,采用嫁接技术,可使转基因再生植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可有效提高转化效率。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双价基因已整合到棉花染色体基因组中。遗传分析数据表明,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所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材料多拷贝比例可能偏高,多数后代材料不能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分离。生物鉴定结果说明,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同样具有时空表达性,在3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其抗虫性也有所下降,在4代棉铃虫发生期间又有所回升,形成一个波谷,但双价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下降幅度小于单价Bt基因抗虫棉,其抗虫稳定性优于单价Bt基因抗虫棉;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双价基因抗虫棉生殖器官如花、棉蕾等组织仍具有较强抗虫性。试验证明,在实际生产中,短时间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如温度等不影响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表达。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叶片ABA含量低于常规对照品种,IAA含量高于常规品种,表明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叶片中期生长旺盛,有利于提高光合强度,增加光合产物,提高生物产量。 研究结果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及其综合防治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亮,刘新,孙宝山,龚继满,李自刚,王淳泓,姜万润[9](2003)在《葫芦岛市抗虫棉大面积开发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马海莲[10](2003)在《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优化结铃模式及其生长发育与生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具有代表性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CCRI29)为材料,普通转基因抗虫棉新棉33B为对照,针对河北省中部地区的生态条件,从形态和生理等方面对抗虫杂交棉结铃特征及其相关生育性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为确立抗虫杂交棉的优化结铃模式及栽培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无论在株高增长,苗期的出叶速度还是在叶面积扩展进程上都表现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常规转基因抗虫棉苗期生长迟缓的生育弱点。生殖生长表现为,中棉所29棉铃发育速度快,早熟性能好。在干物质分配方面,生殖器官占整株干物重的比例随播期的推迟而增重;棉铃的干物质积累表明,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在铃壳营养物质的再分配及籽棉干重积累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不同播期对抗虫杂交棉的影响表现为,在适期早播情况下利于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棉铃铃壳中的干物质向籽棉中转移,以提高其单铃重。此外,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中部棉铃铃壳的物质转移率和籽棉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下部和上部果枝棉铃。 在生理特征方面,中棉所29功能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花铃期之前高于新棉33B,氮代谢旺盛;可溶性糖含量在进入花铃期后高于新棉33B,碳代谢旺盛。中棉所29铃壳内淀粉含量低,棉籽内淀粉积累的高峰值高,同时能更有效地分配利用棉铃中氮素营养。播期对抗虫杂交棉铃壳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棉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功能叶中的差异趋势相同,适期早播可增加其含量;对棉籽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为,早播降低其含量;适期早播减少铃壳及棉籽淀粉的积累。随着果枝的节位上移铃壳内可溶性糖的含量呈增高的趋势;铃壳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中部果枝铃最低,但是中部棉籽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上部和下部棉铃。表明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在光合性能、碳氮代谢特征、棉铃铃壳与棉子(含纤维)的发育及物质分配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为产量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与普通抗虫棉新棉33B相比,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表现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皮棉产量增加高达23.68%。产量构成因素特征为,中棉所29单铃重和衣分极显着高于新棉33B,而在单株结铃数上无明显差异,说明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产量优势主要表现在单铃重和衣分上;在纤维品质方面中棉所29的比强度显着低于新棉 33”,但早、中播处理中、上部果枝铃马克隆值优于新棉 33B,其它品质指标与新棉33’相当,且均较优;适期早播情况下中棉所29中部铃纤维成熟度及细度为最优级。揪川对霜前产量的影响较大,适期早播利于提高霜前籽棉及皮棉产量;对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的单铃重有一定影响,早插利于提高其单铃重,但对其衣分无影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不同部位果枝棉铃衣分差异达极显着水平,表现为上部果枝>中部果枝>下部果枝;单铃重以中部果枝铃最高,上部次之,下部果枝最低。依本试验结果综合分析,中部铃单铃重和衣分之积最高,上部果枝棉铃衣分高但单铃重较低,总体铃质表现为中部棉铃最忧,上部次之,下部(基部)最差,从而为确立抗虫杂交棉的优化结铃模式及调控提供了决策支持。

二、试种抗虫棉中棉30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种抗虫棉中棉30号(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对脱叶剂的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棉花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1.1.1 棉花种质资源概述
        1.1.2 棉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1.1.3 棉花种质资源的利用
    1.2 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2.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1.2.3 棉花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4 棉花细胞学和生化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5 棉花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棉花脱叶催熟技术研究现状
        1.3.1 适宜机采的棉花性状研究进展
        1.3.2 脱叶催熟剂的应用研究现状
        1.3.3 不同品种棉花对脱叶剂的敏感性及相关指标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
        2.2.3 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2.4 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第3章 基于SSR的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基因组DNA提取
        3.1.3 基因组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3.1.4 SSR分子标记分析
    3.2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1 带型统计方法
        3.2.2 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
        3.2.3 群体结构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聚类分析
        3.3.3 群体结构分析
    3.4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筛选对脱叶剂敏感的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4.1.2 试验设计
        4.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喷施清水后不同种质资源脱叶率对比
        4.2.2 喷施脱叶剂后不同种质资源脱叶率对比
        4.2.3 喷施脱叶剂对脱叶率的影响
        4.2.4 喷施脱叶剂对药后吐絮率的影响
        4.2.5 不同类型叶片脱叶率及脱叶药效对比
        4.2.6 脱叶剂敏感种质资源的筛选
    4.3 讨论与结论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5.2 基于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5.3 筛选脱叶剂敏感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清水对照90个品种间的多重比较
    附表2 喷施脱叶剂90个种质资源间多重比较
作者简介

(3)中国棉花产业百年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棉花品种的改良及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国棉花引种和品种演变 1.2
    中国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1.3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2
    中国棉花产业科技取得的创新突破和重要成果 2.1
    陆地棉引种成功,
    开创棉花种植新纪元 2.2
    短季棉育种获突破,
    实现麦棉两熟耕种制度 2.3
    自主研发转基因抗虫棉,
    打赢棉种市场争夺战 2.4
    完成棉花基因组测序,
    奠定国际棉花基础研究领先地位 3
    中国棉花产业科技涌现的重要人物和团队 3.1
    陆地棉引种第一人──张之洞 3.2
    现代棉作科学奠基人──冯泽芳 3.3
    中国现代棉花产业团队 4
    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4)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植棉史与育种现状
        1.1.1 世界植棉史及育种现状
        1.1.2 我国植棉史及育种现状
    1.2 我国五个植棉区的分布和生产气候特点
        1.2.1 黄河流域棉区
        1.2.2 长江流域棉区
        1.2.3 西北内陆棉区
        1.2.4 北部特早熟棉区
        1.2.5 华南棉区
    1.3 我国棉花品种改良状况
        1.3.1 我国棉花品种的更换及育种成效
        1.3.2 我国棉花品种性状改良状况
    1.4 我国棉花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
    1.5 本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及其特性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立
    2.2 数据整理和归一化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棉区的棉花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3.1 三大棉区品种特性分析
        3.1.1 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1.2 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1.3 西北内陆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分析
    3.2 三大棉区品种主要性状比较
        3.2.1 主要农艺性状
        3.2.2 产量性状
        3.2.3 纤维品质特性
        3.2.4 抗病性能
        3.2.5 主要性状变异情况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年代的棉花品种特性比较分析
    4.1 不同年代审定的棉花品种概况
    4.2 不同年代的三大棉区育成棉花品种特性成效比较
        4.2.1 不同年代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4.2.2 不同年份产量性状比较分析
        4.2.3 不同年份纤维品质比较分析
        4.2.4 不同年份抗病性能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棉花品种类型的特性比较分析
    5.1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1.1 杂交棉与常规棉品种主要特性比较
        5.1.2 不同棉区的杂交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1.3 不同年份的杂交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 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1 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比较
        5.2.2 不同棉区的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2.3 不同年份的抗虫棉品种主要特性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近 30 年棉花主栽品种主要性状相关和聚类分析
    6.1 品种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6.1.1 农艺性状与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6.1.2 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6.1.3 农艺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4 农艺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1.5 产量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
        6.1.6 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7 产量性状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1.8 纤维品质与纤维品质相关分析
        6.1.9 纤维品质与抗病性相关分析
    6.2 品种的主成分分析
    6.3 品种的聚类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与应用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数据来源
    1.6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转基因作物科研投入及其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
        2.1.1 关于转基因作物科研投入的研究进展
        2.1.2 关于转基因作物推广与产业化研究的进展
    2.2 转基因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及经济剩余分配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转基因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的研究
        2.2.2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经济剩余分配研究
    2.3 农业科研成果投资收益测算方法的研究综述
        2.3.1 直接效果比较法
        2.3.2 生产函数法(Econometric approaches)
        2.3.3 经济剩余法
        2.3.4 其他方法
    2.4 简要述评
    2.5 与本研究相关的转基因棉花管理政策
第三章 论文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3.1 农业科研投资的界定及计算方法
        3.1.1 农业科研投资的界定
        3.1.2 对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的界定
        3.1.3 农业科研投资的计算办法
    3.2 农业科研投资收益的计算
        3.2.1 DREAM模型的一般原理
        3.2.2 DREAM模型在转基因棉花投资收益中的应用
    3.3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相关理论
    3.4 研究所利用的数据
第四章 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研究体系及投资结构
    4.1 国产转基因棉花研究体系
        4.1.1 我国转基因棉花研究机构及研究成果的基本情况
        4.1.2 国产转基因棉花研究体系
    4.2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结构
        4.2.1 投资总量以及按照用途划分的投资量
        4.2.2 按照投入来源划分的投资量
        4.2.3 按照研究内容划分的投资量
    4.3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强度变动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总体经济效益的测算
    5.1 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科研投资及推广费用
        5.1.1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数据的估计
        5.1.2 国产转基因棉花推广面积及推广费用的估计
    5.2 国产转基因棉花生产费用及单产水平变动情况
        5.2.1 生产成本比较
        5.2.2 单产水平比较
        5.2.3 生产成本及单产水平的变动
    5.3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对生产者、消费者经济剩余的影响
        5.3.1 单产增长率y和成本变动比例c的计算
        5.3.2 供给曲线移动比例k的计算
        5.3.3 对消费者生产者经济剩余的影响
    5.4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收益
        5.4.1 国产转基因棉花的科研投资收益
        5.4.2 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的敏感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产转基因棉花品种的科研投资收益分析
    6.1 单价杂交抗虫棉品种的科研投资收益分析-以鲁研棉15号为例
        6.1.1 鲁棉研15号的科研与推广费用
        6.1.2 鲁棉研15号生产成本及单产水平的变动
        6.1.3 鲁棉研15号对生产者、消费者经济剩余的影响
        6.1.4 鲁棉研15号的科研投资收益
    6.2 双价转基因常规棉花品种科研投资收益的分析-以SGK321为例
        6.2.1 SGK321双价抗虫棉的科研与推广费用
        6.2.2 SGK321双价抗虫棉生产成本及单产水平的变动
        6.2.3 SGK321双价抗虫棉对生产者、消费者经济剩余的影响
        6.2.4 SGK321双价抗虫棉的科研投资收益及分配
    6.3 国产转基因棉花品种投资收益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产转基因棉花推广机制及与美棉的比较
    7.1 中美转基因棉花推广应用的基本情况
        7.1.1 中美转基因棉花推广面积及其变化
        7.1.2 中美转基因棉花的推广区域分布
        7.1.3 中美转基因棉花推广品种变化
    7.2 美棉推广模式:合资公司+名牌产品
        7.2.1 美棉推广主体
        7.2.2 美棉推广框架
    7.3 多元化的国产棉推广模式
        7.3.1 国产棉推广主体
        7.3.2 国产棉推广框架
    7.4 中美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的推广比较分析
        7.4.1 推广背景比较
        7.4.2 推广品种比较
        7.4.3 推广主体比较
        7.4.4 推广框架比较
        7.4.5 推广战略比较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国产转基因棉花产业化体系及投资结构的研究结论
        8.1.2 国产转基因棉花投资收益研究结论
        8.1.3 中美转基因棉花推广体制比较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国产转基因棉花的投资政策建议
        8.2.2 提高国产转基因棉花投资收益的政策建议
        8.2.3 完善国产转基因棉花推广体制的政策建议
    8.3 对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投资收益的预测
    8.4 尚待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打算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DREAM软件系统的开发背景与发展现状
    附录2:国产转基因棉花研究项目调研表
    附录3:鲁棉研15的审定公告
    附录4:SGK321的审定公告
    附录5:国产抗虫棉的产业化历程
致谢
作者简历

(6)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转基因抗虫棉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转基因抗虫棉市场“巨无霸”——美国孟山都公司
        1.2.3 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基本认识
        2.1.1 转基因抗虫棉及其特征
        2.1.2 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
        2.1.3 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体系
    2.2 理论依据
        2.2.1 价值链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目标
    2.5 研究思路
    2.6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现状与问题
    3.1 技术创新
        3.1.1 现状
        3.1.2 取得的成就
        3.1.3 存在的问题
    3.2 区域试验与中试
        3.2.1 现状
        3.2.2 存在的问题
    3.3 种子繁育与生产
        3.3.1 现状
        3.3.2 存在的问题
    3.4 种子加工
        3.4.1 现状
        3.4.2 存在的问题
    3.5 质量监督与控制
        3.5.1 现状
        3.5.2 存在的问题
    3.6 营销与推广
        3.6.1 现状
        3.6.2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发展趋势
    4.1 国外棉种产业发展趋势
    4.2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发展趋势
第五章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体系探讨
    5.1 技术创新体系
        5.1.1 体系建设内容
        5.1.2 体系建设目标
    5.2 中间试验体系
        5.2.1 体系建设内容
        5.2.2 体系建设目标
    5.3 种子生产体系
        5.3.1 体系建设内容
        5.3.2 体系建设目标
    5.4 种子加工体系
        5.4.1 体系建设内容
        5.4.2 体系建设目标
    5.5 营销推广体系
        5.5.1 体系建设内容
        5.5.2 体系建设目标
    5.6 质量监控体系
        5.6.1 体系建设内容
        5.6.2 体系建设目标
第六章 中棉所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实践与成效
    6.1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发基地——中棉所
    6.2 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依托——中棉所科贸公司
        6.2.1 基本情况
        6.2.2 棉种产业化龙头公司构建——中棉种业集团
    6.3 产业化体系建设实践与成效
        6.3.1 技术创新体系
        6.3.2 中间试验体系
        6.3.3 良种繁育体系
        6.3.4 种子加工体系
        6.3.5 营销推广体系
        6.3.6 质量监控体系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相关性状表现及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种优势的利用概况
        1.1.1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
        1.1.2 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1.2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现状
        1.2.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概况
        1.2.2 棉花杂种优势的表现
    1.3 抗虫性与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
        1.3.1 棉花育种和种子产业化的共同需要
        1.3.2 抗虫棉和抗虫杂交棉的应用现状
        1.3.3 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问题
        1.3.4 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风险问题
        1.3.5 抗虫杂交棉的前景
第二章 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的选育及主要性状表现
    2.1 慈抗杂3号的选育
    2.2 慈抗杂3号的相关性状表现
        2.2.1 丰产性
        2.2.2 抗虫性
        2.2.3 纤维品质
    2.3 结语
第三章 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若干生育与生理特性的杂种优势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量及农艺性状
        3.2.2 生理性状
    3.3 结论
第四章 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4.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高产示范田产量优势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5.2.2 结铃分布
        5.2.3 植株形状
    5.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目录
附录B 图目录

(8)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获得及其抗虫性与生理生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1 植物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1.2 遗传转化方法
        1.1.2.1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
        1.1.2.2 外源基因的直接导入法
        1.1.3 转基因农作物应用概况
        1.2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
        1.2.1 研究概况
        1.2.2 报告基因及标记基因
        1.2.3 主要目的基因及其应用
        1.2.3.1 抗除草剂基因
        1.2.3.2 抗虫基因
        1.2.3.3 抗病基因
        1.2.3.4 雄性不育基因
        1.2.4 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
        1.3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1 我国棉花发展概况
        1.3.2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概况
        1.3.3 转基因抗虫棉应用现状
        1.4 选题依据
第二部分 正文
    第二章 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及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获得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
        2.1.2.2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
        2.1.2.3 转基因双价抗虫棉植株的筛选与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双价转基因抗虫棉
        2.2.1.1 不同浓度农杆菌对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2.1.2 不同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作用
        2.2.1.3 胚性愈伤及胚状体的诱导
        2.2.1.4 再生苗的诱导、培养和嫁接
        2.2.1.5 再生植株的卡那霉素筛选与初步鉴定
        2.2.1.6 转化周期与转化率
        2.2.2 花粉管通道法获得双价转基因抗虫棉
        2.2.2.1 抗虫转化植株的筛选
        2.2.2.2 抗虫单株的获得
        2.2.3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材料分子检测
        2.2.3.1 双价基因抗虫材料的PCR检测
        2.2.3.2 双价基因抗虫材料的Southern检测
        2.3 小结
    第三章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遗传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1.1 受体棉花品种(系)
        3.1.2 方法
        3.1.2.1 Bt杀虫晶体蛋白的ELISA检测
        3.1.2.2 卡那霉素抗性鉴定
        3.1.2.3 室内生物检测
        3.1.2.4 抗棉铃虫性鉴定分级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世代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材料的抗性分离情况
        3.2.2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不同发育时期的抗虫性分析
        3.2.3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相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抗虫性分析
        3.2.4 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敏感性分析
        3.2.5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对不同世代棉铃虫的敏感性分析
        3.2.6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Bt杀虫蛋白ELISA检测
        3.3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条件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变化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影响
        4.2.2 干旱处理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影响
        4.2.3 盐碱条件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生理生化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棉花品种(系)
        5.1.2 方法
        5.1.2.1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抗氧化系统酶及生理生化物质测定
        5.1.2.2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植物内源激素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叶片MDA含量和SOD、POD、CAT酶活性
        5.2.1.1 MDA含量
        5.2.1.2 SOD、CAT、POD活性
        5.2.2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不同时期脯氨酸含量变化
        5.2.3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变化
        5.2.4 各品种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
        5.3 小结
    第六章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纤维特异性变化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棉花品种(系)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农杆菌介导法高效转化棉花技术优化
        7.2 花粉管通道法高效转化棉花技术优化
        7.3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
        7.4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获得与筛选鉴定
        7.5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
        7.6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
        7.7 环境条件对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优化结铃模式及其生长发育与生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器官建成及生育进程特点
        1.1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器官建成特点
        1.1.1 株高增长动态
        1.1.2 出叶速度
        1.1.3 不同处理叶面积变化特征
        1.2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生育进程
    2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功能叶的生理特征
        2.1 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动态
        2.2 功能叶叶绿素a/b比值的变化动态
        2.3 功能叶光合速率变化动态
        2.4 功能叶可溶性糖含量动态
        2.5 功能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
        2.6 功能叶淀粉含量动态
        2.7 功能叶全氮含量动态
    3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棉铃生理特点
        3.1 可溶性糖含量动态
        3.1.1 下部果枝棉铃可溶性糖含量动态
        3.1.2 中部果枝棉铃可溶性糖含量动态
        3.1.3 上部果枝棉铃可溶性糖含量动态
        3.2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棉铃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
        3.2.1 下部果枝棉铃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
        3.2.2 中部果枝棉铃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
        3.2.3 上部果枝棉铃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
        3.3 棉铃淀粉含量动态
        3.3.1 下部果枝棉铃淀粉含量动态
        3.3.2 中部果枝棉铃淀粉含量动态
        3.3.3 上部果枝棉铃淀粉含量动态
        3.4 棉铃全氮含量动态
        3.4.1 下部果枝棉铃全氮含量动态
        3.4.2 中部果枝棉铃全氮含量动态
        3.4.3 上部果枝棉铃全氮含量动态
    4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不同部位果枝棉铃生理特性
        4.1 不同部位棉铃可溶性糖含量动态
        4.1.1 不同部位果枝铃铃壳可溶性糖含量动态
        4.1.2 不同部位果枝铃棉籽可溶性糖含量动态
        4.2 不同部位果枝棉铃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4.2.1 铃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
        4.2.2 棉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动态
        4.3 不同部位棉铃淀粉含量
        4.3.1 铃壳淀粉含量动态
        4.3.2 棉籽淀粉含量动态
        4.4 抗虫杂交棉不同部位棉铃全氮含量动态
        4.4.1 铃壳全氮含量动态
        4.4.2 棉籽全氮含量动态
    5 棉铃干物质积累动态
        5.1 铃壳干物质积累动态
        5.1.1 下部铃壳干物质积累动态
        5.1.2 中部铃壳干物质积累动态
        5.1.3 上部铃壳干物质积累动态
        5.1.4 中棉所29不同部位铃壳干物质积累动态比较
        5.2 籽棉干物质积累动态
        5.2.1 下部籽棉干物质积累动态
        5.2.2 中部果枝棉铃籽棉干物质积累动态
        5.2.3 上部果枝棉铃籽棉干物质积累动态
        5.2.4 中棉所29不同部位籽棉干物质积累动态比较
    6 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品质特征
        6.1 干物质分配特征
        6.2 不同基因型抗虫棉不同处理产量和品质性状
        6.2.1 单铃重和衣分
        6.2.2 籽棉及皮棉产量
        6.2.3 纤维品质
结果与讨论
    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的生长发育特点
    2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生理特征
    3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的优化结铃模式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四、试种抗虫棉中棉30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南疆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对脱叶剂的敏感性分析[D]. 王天友. 塔里木大学, 2020
  • [3]中国棉花产业百年发展历程[J]. 喻树迅. 农学学报, 2018(01)
  • [4]1978-2007年我国不同棉区棉花品种特性及变化趋势分析[D]. 焦光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5]国产转基因棉花科研与应用的经济分析[D]. 张社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6]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产业化体系研究[D]. 刘金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7]抗虫杂交棉慈抗杂3号相关性状表现及配套技术研究[D]. 金珠群. 浙江大学, 2004(03)
  • [8]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获得及其抗虫性与生理生化特征[D]. 李付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03)
  • [9]葫芦岛市抗虫棉大面积开发调查报告[J]. 赵亮,刘新,孙宝山,龚继满,李自刚,王淳泓,姜万润. 辽宁农业科学, 2003(03)
  • [10]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优化结铃模式及其生长发育与生理特征研究[D]. 马海莲. 河北农业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抗虫棉中棉30号试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