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寒湿热痹痛

治寒湿热痹痛

一、痹证论治 寒湿湿热(论文文献综述)

张宪帅[1](2021)在《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证治规律及用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总结刘柏龄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用药经验和辨治思路,以更好的传承其学术思想。方法:本次研究整理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门诊中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的282例病案,利用该平台构建数据库,使用系统所集成的频数分析、Apriori规则算法、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刘柏龄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处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228例患者进行分析,性别年龄显示女性患病多于男性;以51-60岁居多,占36.4%;得到的核心症状群为: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变形、关节肿胀、局部僵硬、脉沉细无力、苔白、关节隐痛、腰膝酸软、舌质红;主要证型依次是:肝肾亏虚、风寒湿痹、气滞血瘀、湿热阻络。对282个处方分析,显示刘柏龄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依次分别是鸡矢藤、制附子、肉桂、延胡索、丹参、骨碎补、牛膝、薏苡仁、熟地黄、蜈蚣。药物性味归经分布为:四气中温性药物使用频次居多;五味中以苦味为主,其次是辛味、甘味药物;归经中主要归肝肾经。利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法挖掘出刘柏龄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核心处方1首,新方2首。结论:刘柏龄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上独具特色,经验丰富。认为其内在肝肾亏虚为该病之本,以补肾壮骨,祛邪除痹为治则;应用药物归肝、肾经最多;药性中以温性为主,药味则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补肾壮阳为根本,兼以祛邪除痹。

张志芳,麻春杰,米裕青,史圣华,刘秉真,董秋梅[2](2019)在《米子良从瘀论治痹证临证思路》文中研究表明对米子良教授治疗痹证的临证思路进行简要总结。认为痹证以瘀血为核心、以疼痛为特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邪阻经脉、气血阻滞,"瘀"贯穿痹证始终。据此将痹证分为成瘀前期、瘀成期、瘀后期三期论治。瘀前为痹证前期或早期,由风、寒、湿热等外感邪气入侵,导致机体气血不和、血行不畅,故治疗主张以祛邪为主;瘀成为痹证中期或晚期,外邪与气血相搏于经脉,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已成,治疗强调"通",以活血行气、逐瘀止痛为主;瘀后为痹证晚期、终末期,正气已伤,出现虚象,尤以血虚、肝肾亏虚为主,但瘀血仍未尽,治疗宜补养化瘀,在补益之时必同时兼顾化瘀。

朱丹[3](2018)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中医证治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进入临床缓解期后,防止复发是此阶段治疗的重点,决定了患者病情的转归及预后。进一步探索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总体用药规律,对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的中医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记录符合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诊断的病例共计81例,选用Exce12010软件统计一般信息、药物频数及累计频率;选用Clementine12.0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关联规则的支持度考查药对的普遍性,置信度考查药对的准确性;选用SPSS20.0软件录入制作矩阵图,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提炼出聚类药组,得出核心药方。分析总体用药规律,包括中药使用频率、中药性味归经、配伍规律、提取核心方药,以辨析药物与疾病及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统计男性患者27人,女性患者54人,其中40~79岁之间为该病高发期,就诊季节多见于秋季。统计纳入中药药味共计110味,用药总频数共计1312次,藤类药物药味共计6种,占总用药比例的12.73%,虫类药物药味共计7种,占总频数比例约8.69%。用药次数≥6次的药物共计48味,按用药频次高低依次为片姜黄、苏木、穿山龙、延胡索、秦艽、络石藤、全蝎、羌活、地龙、豨莶草、桑枝、青风藤、透骨草、徐长卿、海风藤、葛根、鸡血藤、川牛膝、防己、威灵仙、松节、独活、桑寄生、狗脊、木瓜、白芷、海桐皮、伸筋草、桂枝、骨碎补、刘寄奴、鲜地黄、黄芪、茯苓、川芎、生薏苡仁、白芍、菟丝子、赤芍、炙甘草、鲜石斛、乌梢蛇、忍冬藤、杜仲、白术、土鳖虫、乳香、没药。根据药物归类统计,类风湿临床缓解期用药主要以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辅以补虚药,三类药物共占总用药频次的50%。根据中药药性、药味、归经及药效统计发现,温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平性、寒性、凉性药物,未使用热性药物;药味选择多苦、辛、甘味药物;用药归经统计可见,前三位分别归肝、肾、脾三经。选用用药频次≥12次的31味中药,根据关联规则和频数聚类分析方法,总结常用药对7对:桑枝-片姜黄、白芷-延胡索,穿山龙-徐长卿、穿山龙-豨莶草、桑枝-松节、苏木-川牛膝、苏木-独活。聚类药组5类:类一为片姜黄、穿山龙、延胡索、秦艽、羌活、豨草、桑枝、徐长卿,类二为苏木、全蝎、地龙,类三为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类四为葛根、鸡血藤,类五为川牛膝、防己、威灵仙、松节、独活、桑寄生、狗脊、木瓜、白芷、海桐皮、伸筋草、桂枝、骨碎补、北刘寄奴。其中类一、类五为治疗核心药方。结论:1.本研究RA缓解期患者与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的相关性发现,RA缓解期患者以40~79岁之间的女性患者多见,符合流行病学研究特点。2.对RA缓解期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常用药对7对,聚类药组5组,提取核心处方2张。根据性味归经得出,选用温性、平性药物,药味偏苦味、辛味药物为主,辅以甘味药,归经以入肝、肾、脾三经药物为主。由于湿邪贯穿病程始终,缓解期病理因素仍以湿浊瘀血多见,本研究发现在RA缓解期的治疗中,用药以祛湿活血为主,兼顾补虚扶正,防止复发或加重。3.总结导师治疗RA临床缓解期的经验,结合RA临床缓解期的特点,本研究认为本阶段病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本虚为肝肾阴虚、肾阳不足,标实以湿浊瘀血多见。临证时标本兼治,治标多以祛湿降浊、化瘀通络为主,治本当以补益肝肾为法。临床用药重视藤类药物、虫类药物及补肾药物的应用。同时,注重辨证论治、多靶点用药及组方集群效应等。

邵培培[4](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属中医“痹病”范畴。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西医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状,减少和防止关节骨的破坏。中医学在痹病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中医治疗应用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多层次、多靶点地作用于机体,在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及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周乃玉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为全国第三、四、五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带教指导老师,对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见解独到,其经验值得不断总结与进一步挖掘。2.研究目的系统梳理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案,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初步归纳其诊治该病的学术思想,为提高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提供借鉴和参考。3.研究方法3.1按照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周乃玉教授门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案。将病案中患者信息(一般情况、症状、病位、证候分型、药物)录入Excel表格,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病案数据库。3.2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药物频次统计及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特点及规律进行总结,并结合中医的辨证分型进行研究,探索周乃玉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特色。4.结果研究发现,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有甘草、黄芪、白芍、桂枝、白芥子、穿山甲、片姜黄、防风、熟地黄、防己、全蝎、当归、补骨脂、丹参、白术、骨碎补、柴胡、白鲜皮、威灵仙、附子。所用药物从“四气五味”分析,以甘、温类药应用最多。从药物“归经”分析,入肝经药物最多,其次分别为入脾经、肺经、胃经、肾经。证候分析中寒湿痹阻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按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应用最多,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清热药等。周乃玉教授常用的药物组合有甘草、白芍;黄芪、甘草、白芍;穿山甲、白芥子;黄芪、桂枝;黄芪、当归等。这些药对组合以益气健脾、益气养阴、益气养血、活血化痰为主要功效,符合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注重扶正固本的思想。5.结论周乃玉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内因是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外因中寒湿之邪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同时十分重视痰浊瘀血、肝气郁结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因此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中强调扶正固本,以调补气血为先、重视温补脾肾,治疗时将化痰逐瘀贯穿始终,辅以疏肝理气。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善用柴胡剂疏肝理气,虫类药物搜剔通络止痛。

曹正同[5](2017)在《《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痹病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首次记载于《素问·痹论篇》,并于其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观点,后世医家多从此进行阐发论治痹病。至汉代,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详细记载了湿痹、历节等疾病的证治,此为痹病辨证论治的发端。后李杲提出了脾胃内伤杂病诊疗思路,由脾胃内伤角度阐发痹病论治,后世多有发展。经过金元的发展,至明清之际,论治疾病形成了两种诊疗思路,即以外感论治疾病和以内伤论治疾病,痹病论治亦是如此。《医宗金鉴》是清朝官方编纂的一部医学集成着作,由吴谦、刘裕铎等御医编纂而成。本书是对繁荣发展的明清医学一次高度总结,亦是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官方编纂医书。本丛书包括"一论二要旨,两注十要诀",全书首重张仲景学术思想,由吴谦亲自编订了《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杂病心法要诀》是吴谦总结历代医家论治杂病精华而成,以歌诀形式高度浓缩了 60余种杂病论治理法方药特点,有非常强的临床实用价值。本研究以广义痹病为研究对象,以分册《金匮要略注》《杂病心法要诀》为主要研究范围,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金匮要略注》《杂病心法要诀》同是吴谦等人编纂而成,在体例和内容上有一定传承性。就痹病论治而言,《杂病心法要诀》补充了《金匮要略注》相关内容之不足,两分册中皆有对痹病论治一般规律的体现。其它各分卷中如妇科、儿科、骨科等,虽也论及痹病证治,但是又兼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本研究中不作为研究范围。根据对此两分册痹病内容分析,其痹病论治符合广义痹病的概念范围和外延。所以以广义痹病为具体研究对象。本研究具体研究目的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对《金匮要略注》相关痹病篇章、条文整理分析,一方面发掘吴谦注疏特点,另一方面发掘痹病证治的一般理法规律。吴谦以错简重订为法,以考据学为依据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进行重新考订注疏。注疏条理清晰,为后世研读《金匮要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将对《金匮要略注》痹病相关章节、条文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探索吴谦对《金匮要略》包含痹病相关学术思想的发扬,并以此探讨痹病论治的一般规律,指导当今痹病论治。第二,通过对《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思想的整理、分析,探索其中痹病论治规律。《杂病心法要诀》为吴谦等人对历代论治杂病的高度总结,言简意赅,融理法方药于一体,易学易用。本研究将重新对本篇歌诀的整理、分析,将其中论治痹病相关歌诀整理归类,发掘其中的证治规律。第三,本研究将通过对痹病论治理法规律的总结、归纳,发掘吴谦所示疾病辨证论治规律,以指导其它杂病的论治。吴谦于《医宗金鉴》不同分册中多次阐述"理法"规律的重要性,强调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以及证治规律的重要性。通过对《金匮要略注》《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特点的剖析,得出其中一般性的理法规律,并由此推广至其它内科杂病证治中。总之,本研究旨在以《金匮要略注》《杂病心法要诀》中蕴含的痹病证治思想为基础,挖掘其中痹病证治思想,并指导当今痹病临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进行阐述:《金匮要略注》痹病相关篇章、条文注疏所阐发证治思想,以及《杂病心法要诀》中所体现的痹病证治思想。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医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文献对比分析法,并将文本内容与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相结合进行分析。本研究将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梳理历代痹病证治,并重新分类,阐释痹病不同时期演变过程,并归纳出外感致痹和内伤致痹两条痹病成因线索,并以此梳理有代表性的古代医家痹病证治思想。本研究结合现代中医学研究理论,从多方面充分阐释研究对象的理论特点,并参照不同医家理论学说,进行对比、讨论鉴别,以期得到合理的研究结果。《金匮要略注》痹病证治思想是本研究的基础,《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思想与《金匮要略注》痹病证治思想一脉相承。集中分析此两部着作,参考历代相关医家观点,并对痹病理论的命名、分类、辨证论治方法、病因病机特点、诊疗方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归纳,以此总结痹病证治思想理论。并结合现代辨证论治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发掘吴谦所倡导的"理法"规律特点。本研究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金匮要略注》痹病相关章节、条文注疏为线索,同时并参照另外七家《金匮要略》相关注疏条文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深入探讨、梳理吴谦对《金匮要略》痹病思想的阐发。本部分研究根据吴谦对条文的整理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对湿痹、风湿痹、历节病条文注疏分析。第二,对痰饮、水气、黄汗、阴阳毒、血痹、转筋、虚劳、气分、寒疝和肾着所导致痹症条文注疏分析。另外所选择七位医家为赵以德、沈明宗、徐彬、魏荔彤、程林、李彣和尤怡。第二,以《杂病心法要诀》痹病相关歌诀为中心,综合历代医家对痹病阐述,探析《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理法规律。通过对歌诀的重新整理,并结合医史文献研究方法,探求痹病歌诀所蕴含理法的源流、分类、应用特点以及证治规律。第三,结合当今对辨证论治思维的最新研究,经过古今对比研究,以当今之理,探求古人之义,以明确辨证论治方法。对《金匮要略注》《杂病心法要诀》进行相关联研究,发掘其中共同的辨证论治思想。结果:1.《金匮要略注》于湿病、风湿病、历节、痰饮、水气、黄汗、阴阳毒、血痹、转筋、虚劳、气分、寒疝、和肾着等疾病中详细注疏原文,详解痹病、痹症证治特点。吴谦重视内外表里辨证的不同特点,强调通阳法、两解法在痹病论治中的作用。2.《杂病心法要诀》痹病治法是对《金匮要略注》痹病证治理法的继承和发展。以外感和内伤两条线索论治痹病,并详细阐明八纲在痹病证治中的地位。针对外感痹病吴谦以八纲详细阐述了其治法,并发掘了小续命汤、五痹汤、羌活胜湿汤、五积散等方剂的应用特点。本研究从内伤思想中发掘脾胃内伤致痹的证治思想,并根据疾病发展、变化规律分为脾胃内伤致痹和虚劳致痹两部分进行探析。以脾胃内伤为线索论治痹病,以补脾胃、升清阳、清阴火为法,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加减,高度概括了脾胃内伤证治特点。针对虚劳痹病,自五劳、七伤、六极阐发,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法,以"先天之治本阴阳,后天之治本气血"之治法为基础,以五脏虚实变化为方向,总结了历代补虚名方加以论治。3.吴谦强调治病之"理法"的重要性,注重对疾病理法进行阐述,通过对此两分册痹病证治思想研究,一方面发掘痹病证治特点和证治规律,另一方面探讨吴谦强调"理法"背后的辨证论治规律,并归纳出以下辨证论治规律:以八纲为总纲,以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为主线,元气损益变化为动力,准确辨识病位与病性阐述其辨证论治思想。与当今辨证论治思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观点与当今证素辨证思维、复杂性辨证思维相似。发掘了历代治疗痹病名方证治特点,如小续命汤、三痹汤和独活寄生汤等方剂证治特点。并详述了辨证论治思维、理法的重要性。4.吴谦所倡导的八纲理法辨证对现代内科医学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吴谦自八纲辨证、理法辨证阐释痹病证治,并可将八纲、理法辨证推广至其它内科疾病诊疗中去,促进经典理论与现代中医临床的结合,推动经典回归临床的发展。第二,吴谦在对痹病论治中,精选了大量历代着名方剂,可以补充、丰富对当今痹病临床用药,指导痹病证治。结论:《金匮要略注》《杂病心法要诀》所展示的痹病证治思想,继承了张仲景学术思想、李杲脾胃内伤思想,兼顾八纲理法又有自身的创建,精选历代治痹思想和方剂,丰富完善了当今痹病理论研究。痹病治疗中注重高度重视辨证理法,并可以此推广至其它杂病临床治疗中,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巨大,值得进一步进行挖掘研究。

易泳鑫[6](2016)在《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探讨》文中提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的感觉、运动障碍,肢体发麻、挛急疼痛,肌肉无力、萎缩,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1文献综述中医学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无统一命名,医家们根据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多将其称为“消渴痹证”、“血痹”、“络病”、“消渴汗证”、“消渴病痹痿病”、“消渴痛证”、“消渴脉痹”等。1.1病因病机在病因方面,普遍认为消渴病日久失治、外感六淫、饮食失宜、五脏偏废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方面,多责之于气阴两虚、痰瘀痹阻、阳虚寒凝、多因素共同作用等,其中血瘀证贯穿始终,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1.2治疗在治疗方面,多采用分型论治、分期论治及根据主要症状进行治疗;遣方用药时多使用活血化瘀药、补虚药,采取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的手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近年来部分学者对经方治疗本病进行了临证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单味中药的研究显示,银杏叶、黄芩、黄芪、灯盏花、川芎、水蛭、姜黄、延胡索、丹参等提取物可以从抗氧化、抑制醛糖还原酶、营养神经、扩血管、止疼等方面对本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疗效;此外,针灸、按摩推拿、中药泡洗外治等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本病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经验整理林兰教授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病的继发病变,临床上以麻、凉、汗、痛、痿为主要特点,基本符合“痹证”的表现,命名为“消渴痹证”较为合适。2.1病因病机认识本病的发生与消渴病失治误治、禀赋不足、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和起居不慎等密切相关,认为痹证的发病是在消渴病气阴两虚的基础上,阴虚内热,耗气伤津迁延日久,致虚、致瘀,最终出现气血阴阳亏虚、瘀血痰湿闭阻经络而成的。因此消渴痹证的病机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痰湿、气滞闭阻脉络为标,虚实错杂,其中血瘀这一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其病位涉及到肌肤、经络、五脏。2.2辨证论治在本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林兰教授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不同,将消渴痹证分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阴阳两虚、寒湿闭阻,肝肾阴虚、筋脉失养和脾胃两虚、痰瘀交阻四型来进行辨证论治,其中气阴两挟瘀是本病的最基本证型。①气阴两虚、脉络瘀阻者,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方选基础方合糖痛方加减,主要药物包括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土鳖虫、赤芍、黄芪等;②阴损及阳、寒湿闭阻者,以益气养阴、温经散寒除湿为主要治则,方选基础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主要药物包括黄芪、桂枝、白芍、独活、桑寄生、秦艽、细辛、防风等;③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者,以益气养阴为前提,治宜补养肝肾、活血通经,方选基础方合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主要药物包括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生熟地、山萸肉、当归、白芍、川芎、牛膝等;④脾胃两虚、痰瘀交阻者,以益气养阴为前提,治宜健运脾胃、化痰通痹,方选基础方合参苓白术散合茯苓丸加减,主要药物包括茯苓、枳壳、半夏、党参、白术、白扁豆、薏苡仁、山药、莲子、桔梗等。2.3用药经验临床上林教授常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自拟基础方为基础,再根据病人实际进行辨证加减。对于伴有汗出异常者常予黄芪、防风、白术益气固表止汗,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通达四肢;手足刺痛明显者常予白芍、甘草缓急止痛,三七、川芎、土鳖虫、地龙活血行气止痛;四肢麻木、发凉者常予当归、白芍补血敛阴,桂枝、姜黄温通经脉;手足痿弱无力者常予杜仲、牛膝、熟地、当归补肝肾阴、强筋健骨。通过两年来的跟师学习及对其病案的仔细分析,笔者发现,林兰教授遣方用药颇有特色,以药物剂量小,作用专一为特点,既尊重原方思路,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化裁,因病选药、病证结合、因症用药;用药谨慎,组方精巧,善用药对,相须为用,增强药效;提倡内服外洗配合,内服调理脏腑,平和气血阴阳,外洗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起效快,副作用小。据此总结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学术思想,以求丰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理论,启迪临床诊疗本病的思路。

谌曦[7](2016)在《丁锷教授论治痹病的特色经验暨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通过学习丁锷教授治痹经验,总结丁锷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研究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免疫调节等作用影响,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2方法2.1理论研究跟从丁锷教授门诊学习,总结丁锷教授论治痹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特色。2.2临床研究所选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中药益气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研究组40例和柳氮磺吡啶对照组40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晚期脊柱强直、畸形等患者,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指导原则》的证候标准等,以气血亏虚证为主证,研究组予服用强脊舒加减;对照组40例强直性脊柱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予柳氮磺吡啶1.0 bid,总疗程皆为8周;两组患者均可维持原来的非甾体抗炎药物种类和剂量,或根据患者疼痛情况,改用或加用新癀片,每次2-3粒,每日3次,两组保持均一性。疗程结束后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变化等多项临床研究;评价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安全性。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丁锷教授提出的“西学中用,以中为主,取长补短、中西结合”的诊疗理念代表了现代中医的发展方向,可为中国新的医学模式;他的“辨证的整体观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诊断思想发展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他的“病证结合、标本兼顾,内外互用”的治疗观点更加贴近现代临床实际。丁锷教授认为,痹病病因为正气亏虚,与六淫、外伤等感邪有关,病机病理多为瘀浊、痰湿痹阻所致,实则“不通则痛”与虚则“不荣则痛”,属本虚标实证,以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脏腑亏虚为本,风寒湿热邪气、瘀血、痰浊痹阻为标。丁锷教授要求理法方药一致,灵活辨证、因证制宜,随证用药,进行辨证、辨期、辨病论治,借鉴西医观念,创新地提出中医的对症处理,针对痹证“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他深受张子和、李东恒和王清任的思想影响,擅长攻邪去实,活血破瘀,益气化痰,养血荣筋,健脾益肾,扶正祛邪等治疗,丁锷教授认为顽痹痰瘀,以通为用,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一方面提出“攻补兼施,攻邪为先”治疗思想,倡用“祛瘀生新、通络止痛,通因通用”方法,为许多风湿、骨伤、疑难病症等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治疗思路;另一面丁锷教授强调治痹切勿疏视补气益血,养营益卫法可贯穿痹证治疗始终,倡导“养血荣筋、固本益气、以补为通、扶正祛邪”等治痹思想,重视先后天脾肾的调养。久病入络,丁锷教授善用虫类药,发挥虫类药透骨搜风剔络,通络止痛、破血化瘀等功效,确能逐顽痹起沉疴,祛邪而不伤正;善用藤类等引经药,引药直达病所,事半功倍;巧伍妙遣,善用药对,敢用治痹毒药如制附片、细辛、半夏、制南星、雷公藤、马钱子等以毒攻毒,因丁锷教授讲究配伍、炮制、煎法等未见副作用;滞痼顽疾,详辨审证,固护正气,久病强筋壮骨,顾护脾胃,加强调摄;丁锷师治法灵活独特,内服外治,透邪除痹,汤丸散剂,创制了数十个验方、验技,已被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其有效性、安全性,体现了中医特色和适宜技术的优势。丁锷教授认为肾虚邪痹是强直性脊柱炎基本病机,立法养血益气、补肾强督、祛邪通络为基本治则,强调辨证施治,辨为湿热痹阻证、肾虚寒湿证、气血亏虚证和风阳上扰证四证,瘀血痹阻兼夹出现,采用清热除湿、益气养血,补肾强脊等。3.2临床研究结果3.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研究组(简称研究组)的ASAS20、BASDAI50分别为80.0%、70.0%,对照组的ASAS20、BASDAI50分别为75.0%、62.5%,研究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较,研究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7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7.5%),显效12例(30.0%),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但研究组有效率(70.0%)显着高于对照组(45.0%),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对照组骶髂脊背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腰脊活动受限、头晕眼花、心悸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研究组在降低患者气短、乏力、神疲、头晕眼花、心悸积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2.4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的VAS、BASMI、BASDAI、BASFI、BAS-G积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积分均显着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在改善BAS FI、BAS-G积分上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2.5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变化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及各维度积分均显着升高(P<0.01),SAS、SDS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及各维度积分显着升高(P<0.01),SAS、SDS显着降低(P<0.01)。3.2.6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治疗前,两组AS患者一般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研究组C3升高,ESR、hs-CRP、Ig G均降低;对照组ESR、hs-CRP显着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能显着降低Ig G水平,升高C3(P<0.05或P<0.01)。3.2.7两组治疗期间病例脱落和副作用发生情况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例选择均为40例,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有4例患者因服用柳氮磺吡啶治疗而引起的恶心、胃脘疼痛等消化道症状,后经对症处理后改善,1例心电图出现ST段轻度压低,后复查正常,1例出现肝酶轻度升高,保肝治疗后正常。研究组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及心电图异常。而研究组未发现有不良反应。4结论丁锷教授治疗上遵“治风先治血”之意,立养血和营、益气祛风、补肾通络为法,拟“强脊舒”和“脊舒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切中病机。临床研究证实,采用丁锷教授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功能活动、生活质量、实验室检查、免疫学等综合指标,疗效已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相当或胜于后者,疗效满意。

韩文舫[8](2014)在《“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汗法”的沿革进行梳理,明确汗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讨汗法应用于内伤杂病治疗的理论基础,总结部分适用于汗法治疗的内伤杂病证治规律,为进一步指导汗法运用于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整理研究方法,主要以《中华医典》范围收录的古医籍为资料,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为范围搜索学术期刊,以“汗法”、“汗法沿革”、“内伤杂病”等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古医籍,并收集整理汗法沿革过程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对不同时期解表剂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对有关医家运用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提炼,并分析、总结部分采用汗法治疗的内伤杂病证治规律。研究内容:1.厘清不同时期汗法的治疗学术思想渐变过程。2.通过对汗法沿革过程中,不同时期新产生的解表剂组成药物的统计,分析各个时期解表剂组方用药的特点。3.探讨汗法应用于内伤杂病治疗的理论基础。4.明确汗法治疗外感及内伤杂病的应用宜忌要点。5.选取历代常用汗法治疗的部分内伤杂病,对其理、法、方、药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揭示适用于“汗法”治疗的内伤杂病的临床应用规律与法则。研究结果:1.汗法应用于表证的治疗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入,由崇尚辛温解表向重视辛凉解表逐渐转变的过程。2.汗法应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历代医家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3.汗法具有开泄腠理,调和气血,宣发卫气,通利三焦,促进真气流通,推荡邪气的作用,绝非仅限于表证的治疗。4.解表法不等于汗法,发汗并非局限于药物治疗一种方法。5.临床辨治应用汗法,凡适用汗法者对汗出的“度”的掌握及部分禁忌症的严格限定尤为重要。研究结论:1.凡由风寒湿等外感之邪引起的内伤杂病,都可配合采用汗法治疗。2.部分内伤杂病导致了卫气郁闭、营卫失和的病理,通过配伍风药在微汗出的状态下以达到沟通内外、调畅气机正是汗法治疗这一部分杂病的作用机理所在。3.微汗法是汗法治疗外感、内伤杂病的关键。4.大凡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及气血的疾病,大体皆可以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配合采用汗法治疗。5.采用汗法治病,出汗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并不是目的。

崔立建[9](2014)在《增液汤对EAM大鼠HMGB1/TL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增液汤”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myositis,EAM)大鼠血清肌酶(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HMGB1/TLR/NF-κB信号通路等指标的影响,探讨增液汤对EAM大鼠肌肉炎性损伤治疗作用及作用的机制。材料与方法:1.分组与造模将40只SPF级SD大鼠先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激素组、增液汤组均10只。将肌匀浆与完全弗氏佐剂按1:1的比例混匀后,乳化。空白组10只大鼠不给予任何处理;其余三组30只大鼠以乳化后的肌匀浆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悬液为免疫物。免疫注射部位为背部两侧,均为皮下注射,免疫剂量为每次0.4ml,1次/周,分别于0、7、14、21、28、35d各进行1次免疫注射,共6次。2.干预治疗与取材免疫第4周末,成模后开始给药。空白组、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同时其余2组大鼠按照各自处理因素进行灌胃。在给药第4周末测量各组大鼠体重,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取肌肉组织,并处死。3.观察指标采用LennonLA的评分方法,对大鼠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比较末次给药后各组间体重的差别;测定血清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肌肉组织中HMGB1、TLR2/4和NF-κB的含量。结果:1.增液汤可降低EAM大鼠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水平。2.增液汤可降低EAM大鼠中HMGB1、TLR2、TLR4、NF-κB的水平。结论:增液汤可通过抑制HMGB1/TLR/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性因子的启动,阻止炎性细胞的侵润,进而起到抗炎、阻止肌肉组织破坏、调节免疫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特发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IIMs)的目的。

王长峰[10](2013)在《针灸治疗痹证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关于针灸治疗痹证有丰富的文献记载,文献涉及针灸治疗痹证的理论和临床的各个方面,为我们研究针灸治疗痹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研究应用分析和统计的方法对针灸治疗痹证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针灸治疗痹证的应用特点和经穴的应用规律。具体包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针灸治疗痹证的理论研究,总结针灸治疗痹证的应用原则、方法和特点;对痹证古代文献的针灸治疗部分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痹证的经络选择倾向和经穴应用规律。方法:1.理论研究: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找出针灸治疗痹证的相关内容,从针灸疗法应用的角度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文献中的针灸疗法的应用原则、方法和特点。2.经穴统计: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升级版的针灸专着部分并配合手工查阅的方式收集与针灸治疗痹证有关的文献进行梳理。①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是以《中华医典》升级版的针灸专着部分为主。检索词为:“痹”、“历节”、“痛风”、“鹤膝”、“风湿”等。②在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升级版的基础上手工查阅先秦到清代有关针灸指教痹证的文献,以针灸专着和综合性医着为主。共得到相关古代医学着作22部。对22部古医籍的针灸治疗痹证的条文进行统计分析,挖掘经穴在针灸治疗痹证中的应用规律。结果:1.本文对痹证的的渊源沿革、命名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进行整理研究。2.分析总结《黄帝内经》针灸治疗痹证的针刺原则、针刺方法、针具选择、取穴方法,及《内经》针灸治痹证的特点。3.分析总结《针灸甲乙经》针灸治疗痹证的的论述和特点。4.在对22部古医籍的针灸治疗痹证的条文进行统计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其穴位应用规律的研究,总结不同类型痹证的经络使用次序和高频次穴位。并对针灸治疗痹证的经络选择倾向和经穴规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的指导针灸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结论:1.《黄帝内经》针灸治疗痹证的特点:《内经》虽然较少的提出具体的治疗穴位,但其对针灸痹证的原则明确、针法丰富、补泻分明。2.《针灸甲乙经》针灸治疗痹证的特点:明确穴位的具体主治;治疗取穴不列具体穴名;治疗仍以痛为俞。3.针灸治疗痹证的经络选择倾向和经穴应用规律。4.不同类型痹证的痹证的经络选择次序和使用的高频次穴位。

二、痹证论治 寒湿湿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痹证论治 寒湿湿热(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证治规律及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KOA的中医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4.中医治法
        4.1 内治法
        4.2 外治法
        4.3 针灸推拿
    5.讨论
临床研究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3.2 建立数据库
    4.临床总结
        4.1 性别、年龄统计
        4.2 症状舌脉统计
        4.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核心症状
        4.4 证型统计
        4.5 治则治法
    5.用药规律挖掘
        5.1 常用药物统计
        5.2 性味归经统计
        5.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统计
        5.4 常见证型症状、用药统计
        5.5 新处方分析
讨论
    1.临床分析
        1.1 性别、年龄分析
        1.2 主要症状与体征分析
        1.3 证型分析
    2.证治规律及用药研究
        2.1 用药频次分析
        2.2 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2.3 组方规律分析
        2.4 辨证论治规律分析
        2.5 潜在新药方的分析
    3.预防与防治
    4.不足与展望
典型医案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米子良从瘀论治痹证临证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初以外邪, 久及气血, 重视瘀阻经络
2 治疗先活血化瘀缓痛, 后辨证论治求本
    2.1 瘀前主以祛邪
    2.2 瘀成逐瘀止痛
    2.3 瘀后补养化瘀
3 常用逐瘀止痛药对举隅
    3.1 白芍与甘草
    3.2 黄芪与当归
    3.3 藤枝类药物与补气活血类药物
4 验案举例
5 小结

(3)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中医证治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疾病命名
        2. 病因病机
        3. 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学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4.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资料收集与方法
        1. 资料收集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统计
        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3. 中药药性、药味、归经及药效
        4. 药物配伍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5. 药物配伍聚类分析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 与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的相关性
        2. 用药规律探讨
        3. 导师治疗RA临床缓解期的经验总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中医药研宄进展
    1.病因病机
    2.分型分期论治
    3.专病专方
    4.针灸及外治法
    5.结语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取标准
        2.3.1 病例纳入标准
        2.3.2 病例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统计软件及方法
        3.2.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
        3.2.2 数据挖掘方法
        3.3 数据挖掘流程
        3.3.1 数据的处理
        3.3.1.1 药物的标准化
        3.3.1.2 病位的标准化
        3.3.2 数据库的建立与录入
        3.3.3 数据挖掘与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基本信息情况
        4.2 中医证候统计
        4.3 药物频次统计
        4.4 药物分类及药味数量统计
        4.5 药物分类及频次统计
        4.6 代表药物常用剂量统计
        4.7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
        4.8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分析
        4.8.1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4.8.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方剂组方规则分析
        4.8.3 基于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4.8.4 基于病位的用药规律分析
        4.9 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4.9.1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4.9.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4.9.3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5.讨论与分析
        5.1 基于文献检索、专家定性访谈法的周乃玉教授治疗RA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5.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5.1.2 对辨证分期、分型的认识
        5.1.3 辨治原则
        5.1.4 选方用药特点
        5.2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组方规律分析
        5.2.1 基本信息
        5.2.2 对常用药物分析
        5.2.3 对药物分类分析
        5.2.4 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5.2.5 对常用药物组合的分析
        5.2.6 基于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5.2.7 对不同病位的用药规律分析
        5.2.8 对新处方的分析
        5.3 问题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历代痹病思想理论简述及《医宗金鉴》痹病思想概述
    1.1 《黄帝内经》"痹"病理论源流简述
    1.2 《黄帝内经》后各医家论治痹病简述
        1.2.1 自外感角度论治痹病源流概述
        1.2.2 自内伤角度论治痹病源流概述
    1.3 "痹病"定义和分类
        1.3.1 痹病、痹症、痹证定义探析
        1.3.2 痹病的分类、外延
    1.4 《医宗金鉴》成书背景、内容
        1.4.1 《医宗金鉴》成书背景
        1.4.2 《医宗金鉴》包括内容
    1.5 总编修吴谦、刘裕铎生平学识考证
    1.6 《医宗金鉴》痹病证治规律概述
第2章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痹病证治规律分析
    2.1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痹病证治总述
    2.2 "湿家"痹病、"风湿"痹病、历节病注疏分析
        2.2.1 湿痹条文注疏分析
        2.2.2 "风湿"条文注疏分析
        2.2.3 历节病条文注疏分析
        2.2.4 湿病、风湿、历节病证治小结
    2.3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其它章节痹症相关条文注疏分析
        2.3.1 痰饮、水气、黄汗致痹条文注疏分析
        2.3.2 阴阳毒、血痹、转筋致痹条文注疏分析
        2.3.3 虚劳与气分所致痹病条文注疏分析
        2.3.4 寒疝和肾着所致痹症条文分析
    2.4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痹病论治总结
第3章 《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规律分析
    3.1 《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总述
        3.1.1 《杂病心法要诀》示人"规矩准绳"
        3.1.2 治痹思想以前人为基,总结、继承和发展
        3.1.3 《杂病心法要诀》痹病分类辨析
        3.1.4 《杂病心法要诀》痿病、痹病辨似
    3.2 外感痹病证治分析
        3.2.1 外感痹病分类辨析
        3.2.2 八纲论治外感痹病分析
        3.2.3 八纲论治脚气病分析
        3.2.4 外感痹病论治小结
    3.3 内伤痹病证治分析
        3.3.1 脾胃内伤痹病病因分析
        3.3.2 脾胃内伤痹病证治分析
        3.3.3 脾胃内伤痹病证治小结
        3.3.4 虚劳痹病病因、分类辨析
        3.3.5 虚劳痹病证治分析
        3.3.6 虚劳痹病证治小结
第4章 《金匮要略注》《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规律探讨
    4.1 遵仲景订《伤寒》《金匮》,重理法着心法要诀
    4.2 《金匮要略注》痹病证治规律探讨
        4.2.1 重考据订《金匮》,以明《金匮》本义
        4.2.2 对治法"通阳解表法"的探讨
    4.3 《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特色探讨
        4.3.1 集诸家治痹之精华而为心法要诀
        4.3.2 八纲辨治溯根源,治法方药由心出
        4.3.3 歌诀虽简义未减,承前启后义蕴长
    4.4 脏腑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论治痹病探讨
        4.4.1 痹病辨证论治主线探讨
        4.4.2 重视八纲理法规律
        4.4.3 证素辨证法对痹病证治规律的启示
    4.5 《金匮要略注》《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规律启示
        4.5.1 重视"通阳解表"诸法运用
        4.5.2 重视外感、内伤分论痹病,从整体论治
        4.5.3 注重辨证论治思维的锻炼和建立
第5章 《医宗金鉴》对后世内科杂病论治的影响
    5.1 《医宗金鉴》成书意义
    5.2 传承百年成就御医学派,开近现代内科先河
    5.3 《医宗金鉴》对清末民国期间近代中医变革的影响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意义
    6.4 存在不足及展望
        6.4.1 研究存在不足
        6.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6)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概况
    1.1 病名渊源
    1.2 病因
    1.3 病机
    1.4 病机特点
    1.5 中医药治疗
        1.5.1 分型论治
        1.5.2 分期论治
        1.5.3 根据主要症状论治
        1.5.4 专方专药
        1.5.5 复方
        1.5.6 单味中药
        1.5.7 其他疗法
    1.6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2 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认识
    2.3 病机认识
    2.4 病机特点
    2.5 辨证论治
        2.5.1 辨证要点
        2.5.2 治疗原则
        2.5.3 证治分类
    2.6 组方思路
        2.6.1 谨守病机
        2.6.2 病证结合用药
        2.6.3 因症选药
        2.6.4 运用药对
        2.6.5 内服外洗并举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丁锷教授论治痹病的特色经验暨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和研究——丁锷教授论治痹病的特色经验
    1 丁锷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2 丁锷教授诊治痹病的学术特色
        2.1 虚邪痰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2.2 辨期、辨证、辨病论治——西学中用
        2.3 顽痹痰瘀——以通为用
        2.4 养血荣筋,固本益气——贯穿始终
        2.5 久病入络——虫类搜剔
        2.6 引经报使——直达病所
        2.7 巧伍妙遣——善用药对
        2.8 内外合治,妙用散剂——透邪除痹
        2.9 滞痼顽疾——详辨审证、固护正气
        2.10 久病——强筋壮骨,顾护脾胃,加强调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丁锷教授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1 强直性脊柱炎现代医学研究
    2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药研究
        2.1 病因病机研究
        2.2 治法研究
    3 丁锷教授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的学术特点
        3.1 中西合参,强调本虚标
        3.2 辨病与辨证结合
        3.3 立法养血益气、补肾通络,强调辨证施治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7 伦理学问题及处理
    8 不良事件观察
    9 结果
        9.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9.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9.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9.4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情况
        9.5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绪变化
        9.6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9.7 两组治疗期间病例脱落和副作用发生情况
    10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研究
    2 治法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8)“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汗法”的学术渊源及发展沿革
    1.《内经》奠定了汗法的治疗学思想基础
    2.《神农本草经》为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药物学基础
    3.《伤寒杂病论》确立汗法为外感和杂病的重要治法
    4.晋唐时期辛凉解表法的萌芽
    5.宋金元时期汗法的不断丰富
    6.明清温病学派确立了温病用辛凉的治疗原则
    7.清末民初医家对汗法的继承与发展
    8.现代医家对汗法的认识
    9.小结
第二章 “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思路辨析
    1.《伤寒杂病论》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思路辨析
        1.1 汗法不仅适用外感,还适用于杂病的治疗
        1.2 《伤寒论》中汗法治疗杂病的思想
        1.3 《金匮要略》汗法治疗杂病的思想及用药规律
    2.古代医家有关汗法治疗杂病的经验举例
        2.1 韩袛和“汗法”治疗杂病的经验举例
        2.2 张子和“汗法”治疗杂病经验举例
    3.现代中医应用“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经验举例
    4.“汗法”开通玄府治疗杂病的机理探索
        4.1 玄府概念及其功能辨析
        4.2 玄府、气门、腠理、鬼门等几个相关概念
        4.3 现代学者对玄府的认识
        4.4 开通玄府的意义
    5.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6.小结
第三章 “汗法”的现代认识误区
    1.解表法等同于汗法
    2.汗法仅限于药物发汗
    3.汗法仅为表证专设
    4.解表药及解表剂范畴的缩小
    5.小结
第四章 临床应用“汗法”的宜忌要点
    1.《伤寒杂病论》中汗法应用的宜忌要点
    2.隋唐诸医家对汗法应用宜忌要点的补充
    3.宋金诸医家丰富了汗法应用的宜忌要点
    4.明清医家对汗法宜忌要点认识的深化
    5.汗法临床应用宜忌要点的现代认识
    6.小结
第五章 适用于“汗法”治疗的部分内伤杂病证治规律研究
    1.汗法治疗水肿
        1.1 汗法治疗水肿的理论基础
        1.2 历代医家应用汗法治疗水肿思路辨析
        1.3 历代医家应用汗法治疗水肿的常用方药
        1.4 有关应用汗法治疗水肿的名医医案举例
        1.5 小结
    2.汗法治疗痹证
        2.1 汗法治疗痹证的理论基础
        2.2 历代医家应用汗法治疗痹证的思路辨析
        2.3 历代医家汗法治疗痹证的常用方药
        2.4 有关名医应用汗法治疗痹证的医案举例
        2.5 小结
    3.可用汗法治疗的其它内伤杂病
        3.1 黄疸
        3.2 心悸
        3.3 类中风
        3.4 泄泻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增液汤对EAM大鼠HMGB1/TL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10)针灸治疗痹证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痹证的理论研究
    1 “痹”字的涵义
    2 痹证的概念
    3 狭义痹证的相关病名
        3.1 历节病类
        3.2 鹤膝风
        3.3 痛风
    4 痹证相关的西医疾病
    5 痹证发展的渊源沿革
        5.1 秦汉时期
        5.2 晋唐时期
        5.3 宋金元时期
        5.4 明清时期
    6 痹证的的病因病机
        6.1 外感病因-邪侵
        6.2 内伤病因-正虚
        6.3 病理产物-瘀血、痰浊
    7 痹证的辨证论治
        7.1 痹证的命名与分类
        7.2 痹证的论治
    8 痹证的主要证候分析
        8.1 疼痛
        8.2 重着
        8.3 皮肤肢体麻木
        8.4 屈伸不利
        8.5 关节肿胀变形
        8.6 皮肤增厚变色
    9 痹证的针灸治疗
        9.1 《黄帝内经》中针灸治疗痹证的研究
        9.2 《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痹证的研究
        9.3 关于针灸治疗痹证的其它着作
第二部分 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痹证的经穴应用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数据库的收集整理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2 统计策略
        2.1 统计学依据
        2.2 统计方法
        2.3 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针灸治疗痹证条文的穴位多少统计
        3.2 针灸治疗痹证的穴位统计
        3.3 针灸治疗痹证不同治疗方式的穴位统计
        3.4 针灸治疗痹证辨证分型的穴位统计
        3.5 针灸治疗不同部位痹证的穴位统计
        3.6 针灸治疗痹证的经络选择
        3.7 针灸治疗痹证的经穴应用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痹证论治 寒湿湿热(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证治规律及用药研究[D]. 张宪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米子良从瘀论治痹证临证思路[J]. 张志芳,麻春杰,米裕青,史圣华,刘秉真,董秋梅. 中医杂志, 2019(10)
  • [3]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中医证治特点研究[D]. 朱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周乃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D]. 邵培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5]《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痹病证治规律研究[D]. 曹正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林兰教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探讨[D]. 易泳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7)
  • [7]丁锷教授论治痹病的特色经验暨养血益气、补肾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谌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汗法”治疗内伤杂病的理论研究[D]. 韩文舫.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1)
  • [9]增液汤对EAM大鼠HMGB1/TLR/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D]. 崔立建.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针灸治疗痹证的古代文献研究[D]. 王长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治寒湿热痹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