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也谈“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论文文献综述)

周婷婷[1](2021)在《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大概念是现阶段教学中一个非常复杂且热门的教育理念,是指向具体学科知识背后的核心内容。因此,以学科大概念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非常关键的举措。为了促进学科大概念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本文基于高中国画教学内容与学科大概念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与融合,以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与实施路径为依托,进行了高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首先,针对学科大概念的内涵发展与价值体现,笔者提出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即研读美术课标,以五大核心素养为基准,挖掘学科大概念;解构教材框架,理解课程设置,提炼学科大概念;分析内容主题,挖掘知识内涵,总结学科大概念;以显性大概念促进学习者的元认知,形成隐性大概念。根据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实施路径,主要表现为:规划课程内容,教材变教为用;优化教学形式,设计活动场域;调整评价方式,转变评价维度;围绕大概念写出预期理解;分解基本问题、促使持续理解;设计探究与体验式教学。其次,针对高中国画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教学内容—从概念性视角解读国画课程、以基本问题架构主题框架、将国画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教学评价—结合基本问题促进评价量规反映教学目标、弹性选用理解的六个维度制定学业表现任务;教学活动—从学习动机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国画。以观念培养为准,促进国画课的真实性体验。将教学过程优化,完善国画课的活动场域。最后本文依据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了理论的验证、总结、分析与反思。学生通过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课程增强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元认知水平、最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能力与品格。

张志先[2](2021)在《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文中研究说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老的"仓颉造字"传说,到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等等字体逐一演变形成了古典美学中的汉字文化。在汉字文化的演变中最注重的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因此在许多汉字的创造上都秉承着还原事物外在的形象,比如"月,日,山"的创造,都是在实际事物的在特点上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体现正体现了情理上的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中所描述的就是这种还原于事物外在并且进行发展创作的情理上的中和之美。

王思特[3](2020)在《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文中认为中医音乐治疗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巫术丛林时代,但是其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却散落在各类浩瀚的文献中,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传入我国,90年代开始来自中医学界和音乐学界的学者带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治疗体系。但由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西方音乐治疗建立在形式逻辑和系统实验方法基础上,中医音乐治疗以象数模型和辨证思维为基础,其理论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不可证伪性,在当代世界音乐治疗体系中鲜有话语权。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建立既有本土化特色又能比肩现代西方医学的中医音乐治疗体系,不仅是一个医学技术和方法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文化问题。将中医音乐治疗的研究放入到文化人类学的语境下,以“多元”视角构建中医音乐治疗研究的三维立体空间,即历史语境空间、跨学科语境空间、跨文化语境空间,通过回望传统、关照当下、放眼世界、谋求中医音乐治疗未来发展的格局,通过对中医音乐医疗与西方音乐治疗的比较,揭示中医音乐医疗的本土化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美学分析与文化分析方法。首先,追溯巫术文化语境下音乐治疗的发展与变迁,揭示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的关系及其当代回归。巫术音乐治疗,在其观念表达上不仅显示出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分而未离”,也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不谋而合,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不仅是民间自发的养生文化现象,也折射出对当代医学困境的反思;其次,挖掘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基因,梳理儒道文化中的音乐治疗思想、观念和实践。“阴阳”“五行”的音乐治疗观往上可追溯到上古农耕时代的自然观和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向后则影响了儒道两家音乐治疗的观念、理论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基因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区别于现代西方音乐治疗的本土文化特征,也决定了中医音乐治疗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价值理念和临床运用;再次,分别展开美学向度和医学向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音乐与医学关系的分析,建立一个不同学科之间平等对话的语境。运用普遍与个案结合的方法讨论音乐“美”的治疗价值,从美学现象分析中,归纳出音乐“美”具有“共振刺激”“平衡补泄”“反映移情”的治疗功能,以及表现为“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治疗机制。从中医方法论出发,总结中医音乐治疗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多层次同构关系,在微观层次上表现出乐理与医理的同构,在中观层次上是文化基因的同构,在宏观层次上由人类学视角体现出“本民族”、“本土化”的健康理念和生命意识;最后,将西方音乐治疗与中医音乐治疗进行跨文化比较,在跨文化语境中审视中医音乐治疗“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及意义,正是中西方文化既有差异又有共振的现象,才使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走向“国际化”成为可能。

胡知凡[4](2019)在《概念为本的美术学科单元设计研究——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单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美国教育专家林恩·埃里克森和洛伊斯·兰宁提出的"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风靡世界。该理念与传统的对事实性知识以记忆为主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不同,强调必须超越知识与技能,通过更有深度的、可迁移的理解,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学习。文章首先介绍了"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的理念,然后根据理念对高中阶段《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单元教学进行设计,使学生不仅知道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技法,而且通过回应、评论和分析古代山水画家的作品,体验山水画的各种技法等方式,来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文化内涵。

叶葭[5](2019)在《清代皇家书院园林的营建手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皇家书院园林是清代书院建设的重要特色,与清代皇家园林、书院园林、士人园林有着亲缘关系,融汇了清帝的治世理念和造园思想,以及儒家士人的审美情趣与空间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园林艺术价值。本课题选择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文献史料详细地统计了清代皇家书斋和书院园林的建造时间、分布位置、功能特点、保存情况等基础信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运用解释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文化意蕴,根据其不同的意境内容,进行系统性归纳和整理。从形式语言的角度,研究清代皇家书院园林在相地择址、建筑布局、建筑形制、人文景观方面的空间特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我国士人的空间观念、哲学思维以及清帝的造园思想。此外,结合具体写仿个例,剖析清代皇家书院园林对江南名园和清代皇家园林的移植手法,总结皇家书院园林营建经验,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和本土化的园林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成果借鉴。

肖洪晟[6](2019)在《惟德动天 无远弗届 ——从《尚书》看原始儒家基于天人合德基础上的道德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华民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探寻和回归热潮逐步兴起。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悄然复兴。国内官方与民间儒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其中关于“德”的表述和研究因为契合中国社会主义精神资源建设,受到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尚书》号称“群经之首”,是儒家文化最早的载体,早期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到《尚书》中,其中对于德的表述深深烙上了“天人合德”的思想,是先秦儒家一切思想的根源所在。“天人合德”作为“天人合一”的重要核心内容,成为了解原始儒家所必经之路。本文自《尚书》起,梳理了“德”、“天人合一”乃至“天人合德”的理论渊源,深入剖析了“天人合德”思想的构成因素、理论实质,以及其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联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天人合德”思想对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为主的原始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最终对“天人合德”思想的现实意义予以揭示,指出其对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借鉴意义。本文在结构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阐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介绍了“天人合德”的相关概念,并通过对国内现有学者的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描述了我国原始儒家“天人合德”理论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其理论地位,然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尚书》与“天人合德”思想的联系,着重从《尚书》中“天人合一”到“天人合德”理论的发展、联系与区别进行分析对比与总结;第三部分是从“天人合德”思想对原始儒家的影响进行分析,解释了“天人合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文化内涵;第四部分是“天人合德”思想的现实影响,阐述了“天人合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借鉴作用;第五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内容,并指出“天人合德”无论是在国家治理、家族传承还是个人修身养性,都具有指引作用,是我们应该珍惜的传统文化精华。

尹世英[7](2018)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辨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语"乐"有两个读音,"音乐"义读yuè,"高兴"义读lè,《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传统训诂中,有"yào"的读音,现在这个读音依然在流行,在此对"乐"的读音进行辨证,我们认为"乐"读作"yào"是古人的一个误解,其原因是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乐"的语义的误解,遵循词的语境义与基本义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应该读作lè,是"喜欢"的意思。

李天鹏[8](2018)在《认知诗学视野下的“比德”说》文中研究指明"比德"说是中国古典诗学范畴,自古以来都被放入美学、文学、修辞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运用认知诗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重读"比德"说,以发现"比德"说发生的认知机制:"比德"说通过两个输入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扩展建构了层创结构,以此产生审美效果;通过主体的映射功能,把始源域与目标域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隐喻的发生机制。在认知诗学的立场来看,"比德"说不是古人关于自然美的一种观点,而是古人认识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古人通过自然山水世界认识自己。

杨胜利[9](2018)在《孔子人文精神视域下山的多维象征》文中认为象征作为一种符号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情感、观念、价值、信仰和精神气质的特有方式,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在不同文化体系里,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在赋予山水万物以神格化或者精神化的象征方面则具有相同的认知逻辑。在先秦文化中,随着宗教思想向人文精神的跃动,表现在孔子思想中则是鬼神、天命思想中宗教神学意蕴逐渐淡化,而人的道德性、政治性、伦理性等观念逐渐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山的神格化渐渐淡去,而孔子则更多的赋予山以审美、伦理、义理等精神层面的象征,开启了山多维度的人文主义精神象征。

闾海燕[10](2017)在《乐水乐山:孔子对“比德”的增值》文中提出"比德"审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自然审美方式。在我国的传统语境中,始终存在着把"比德"归之于"比德"审美的倾向,出现了泛审美化的情况。"比德"分"比德"推论和"比德"审美两种。"比德"审美不仅沿袭了"比德"推论的类比认知,还附加上了审美欣赏的情感态度。孔子之"乐"就是这种根于"仁"的社会审美情感,具有仁本质和情特征。他不仅将这种审美情感倾注于"比德"的社会伦理现象,还将其移植于"比德"的自然现象,完成了"比德"推论向"比德"审美的转化。"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就是这个转化的开始,从而确立了孔子在中国"比德"审美史上的开山地位。

二、也谈“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谈“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2 美术学科大概念相关理论概述
    2.1 大概念的内涵
    2.2 美术学科大概念的内涵
    2.3 基本问题的内涵
3 以学科大概念指导高中国画教学的必要性
    3.1 学科大概念与高中国画教学的关联
    3.2 高中国画教学融入学科大概念的价值体现
        3.2.1 领域与内容的后馈性、功能与意义的前瞻性
        3.2.2 实践与理论的综合性、文化与现实的互补性
4 高中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与实施路径
    4.1 高中美术学科大概念的获取途径
        4.1.1 研读美术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基准
        4.1.2 解构教材框架,分析国画内容主题
        4.1.3 理解课程设置,挖掘国画知识内涵
        4.1.4 提升元认知水平,生成隐性大概念
    4.2 高中美术学科大概念的教学实施路径
        4.2.1 构建大概念教学策略为实践提供方案
        4.2.2 以大概念教学思路引导国画教学实践
5 基于美术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设计
    5.1 教学内容设计: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大单元教学
        5.1.1 从概念视角解读国画课程,确定单元关键内容
        5.1.2 以基本问题架构主题框架,形成单元目标结构
        5.1.3 将国画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必备素养
    5.2 教学评价设计:基本问题与表现性评价缔结的考核指南
        5.2.1 结合基本问题促进评估量规能反映教学目标
        5.2.2 弹性选用理解的六个维度制定学业表现任务
    5.3 教学过程设计:探究与体验结合的真实性活动场域
        5.3.1 从学习动机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国画
        5.3.2 以观念培养为准,促进国画的真实性体验
        5.3.3 将教学过程优化,完善国画课的活动场域
6 基于美术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实践
    6.1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单元课程设计
        6.1.1 单元一:山水画的文化内涵——仁者乐山、知者乐水
        6.1.2 单元二:山水画的笔墨程式——墨分五色、随类赋彩
        6.1.3 单元三:山水画的空间构图——一目千里、虚实聚散
        6.1.4 单元四:山水画的创作体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6.2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单元课程教学实施
        6.2.1 单元一教学实施过程
        6.2.2 单元二教学过程
        6.2.3 单元三教学过程
        6.2.4 单元四教学过程
    6.3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单元课程教学评价
        6.3.1 学生评价——以基本问题检验
        6.3.2 教师评价——从六个维度测评
    6.4 《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单元课程教学反思
        6.4.1 长处与创新
        6.4.2 疑难与不足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中医音乐治疗”在中医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2 “中医音乐治疗”在音乐学学科体系内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3 “中医音乐治疗”之中医学与音乐学的关系
        2.4 “文化人类学”相关概念
    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3.1 中医学界的研究
        3.2 音乐学界的研究
        3.3 其它领域的研究
        3.4 问题与展望
    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4.1 研究目标
        4.2 主要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起源与变迁:巫术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舞、医、巫同源
    2 巫术音乐治疗的文化功能
        2.1 反抗厌胜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2 宗教祭祀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2.3 养生娱乐型的巫术音乐治疗
    3 巫术音乐治疗的观念表达
        3.1 自然观:从调和自然到调和身心的交感音乐巫术
        3.2 社会观:从群体认同到跳神通灵的踏歌狂舞
        3.3 生命观:从生育繁衍到祈求长生的歌唱巫术
    4 巫术音乐治疗的变迁与当代回归
        4.1 巫术音乐治疗与中医文化
        4.2 巫术音乐治疗的当代回归
    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因与传承:传统文化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观
    1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
        1.1 象数思维的音乐理论
        1.1.1 音乐起源思想
        1.1.2 音乐实践活动
        1.1.3 音乐律制
        1.1.4 音乐与健康
        1.2 沟通天人的古琴音律
        1.2.1 器物层面的天人合一
        1.2.2 演奏状态的天人合一
        1.2.3 从古琴律学到五行音乐疗法
        1.3 五行音乐疗法的多层思维
        1.4 “阴阳”“五行”音乐治疗观评述
    2 儒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2.1 礼乐养生观
        2.2 美善相“和”
        2.3 仁义道德观
    3 道家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治疗观
        3.1 “有声之乐”的动态养生
        3.1.1 游戏与自娱
        3.1.2 长啸放情
        3.2 “无声之乐”的静观养生
        3.2.1 “大音希声”的养生内涵
        3.2.2 养生之乐的“音”“心”关系
        3.2.3 “平和”“淡和”之乐养生
        3.3 “非礼”“求真”与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3.3.1 从“非礼”到“求真”
        3.3.2 超越生死的生命观
    4 小结
第三部分 审美与健康:美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中医音乐治疗与音乐美学
        1.1 音乐美学的相关概念
        1.2 美学语境研究的必要性
        1.3 音乐美学在中医音乐治疗中的运用
    2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论
        2.1 音乐“美”的治疗价值
        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
        2.2.1 音乐“美”的探讨
        2.2.2 具有治疗价值的音乐“美”的内容
        2.3 治疗音乐的价值构成与价值评价
        2.3.1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
        2.3.2 价值评价与价值取向
    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与治疗机制——以阮籍的《乐论》与《酒狂》为例
        3.1 阮籍的《乐论》
        3.1.1 《乐论》的成书时间
        3.1.2 调和儒道的理性主义
        3.2 阮籍的《酒狂》
        3.2.1 音乐结构的规整
        3.2.2 乐思材料的统一
        3.2.3 调式的统一
        3.2.4 “偏离—回归”的生命现象
        3.2.5 理性主义的生命哲学
        3.3 音乐“美”的治疗功能和治疗机制
        3.3.1 “共振刺激”治疗功能
        3.3.2 “平衡补泄”治疗功能
        3.3.3 “反映移情”治疗功能
        3.3.4 三个层面的治疗机制
    4 小结
第四部分 方法与哲学:哲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医与传统音乐的关系
        1.1 同根同源的文化滥觞
        1.2 传统基因的文化共振
        1.2.1 阴阳——消长起伏的生命现象
        1.2.2 五行五音五脏——天人合—的整体观
        1.2.3 中正平和——治未病思想
        1.3 殊途同归的终极关怀
    2 中医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养生思想
        2.1 以乐养气
        2.2 以乐养德
        2.3 以乐养形
        2.4 以乐养神
        2.5 古代音乐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 中医音乐治疗的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
        3.1 乐能乱阴阳,亦能调阴阳——负反馈控制法
        3.2 乐者乐也——意象与联觉
        3.3 中医方法论与艺术思维相互交融
        3.4 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不谋而合
    4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4.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4.1.1 声波治疗
        4.1.2 诱发“α波”
        4.1.3 音乐引导想象
        4.1.4 对现代医学的借鉴意义
        4.2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文化内涵
        4.2.1 微观层次——乐理与医理的同构
        4.2.2 中观层次——文化基因的同构
        4.2.3 宏观层次——本土化的生命意识
    5 小结
第五部分 冲突与发展:文化比较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
    1 西方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1.1 起源与神话
        1.2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1.3 中世纪时期(3-14世纪)
        1.4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14-17世纪)
        1.5 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17-19世纪)
    2 中医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
        2.1 起源与神话
        2.2 春秋至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2.3 魏晋隋唐时期(3-10世纪)
        2.4 宋元明清时期(10-19世纪)
    3 中西音乐治疗的历史和观念比较
        3.1 起源观念的比较
        3.2 古希腊与春秋秦汉时期的比较(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
        3.2.1 音乐和谐观
        3.2.2 调式与健康
        3.3 3-19世纪的比较
        3.3.1 人的觉醒
        3.3.2 类同相召
        3.4 19世纪以后的比较
    4 中医音乐治疗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4.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内涵
        4.2 中西音乐医疗文化中的通约性问题
        4.2.1 可通约性
        4.2.2 难以通约性
        4.3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4.3.1 可通约性是“国际化”的基础
        4.3.2 难以通约性体现“本土化”的特色
        4.3.3 信息论美学对“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意义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概念为本的美术学科单元设计研究——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
    (一)知识的结构与过程的结构
        1. 知识的结构
        2. 过程的结构
    (二)“知道—理解—能做”的模式
    (三)概念为本的单元教学设计步骤
        1. 创建单元名称
        2. 确定概念性视角
        3. 确定单元的组成部分
        4. 配备本单元的联络网
        5. 写出期望学生从单元学习中得到的概括(学生必须从概念上理解的内容)
        6. 提出引导性问题
        7. 确定关键内容(学生必须知道的内容)
        8. 确定关键技能(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9. 编写评估和评分指南或评估量规
        1 0. 设计建议性的学习体验
        1 1. 编写单元概述
    (四)概念为本的课堂教学特点
二、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单元设计
    (一)本单元名称
    (二)本单元概念性视角
    (三)本单元的组成部分
        1. 了解山水画的空间意识
        2. 探索山水画技法的来源
        3. 学习山水画的画法
        4. 理解山水画中的文化内涵
    (四)配备本单元的联络网
    (五)本单元引导性问题
    (六)本单元概述
    (七)根据KUD模式设计单元内容
    (八)编写本单元评价指南
三、结语

(5)清代皇家书院园林的营建手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既有研究回顾
        1.2.1 古代书院园林研究
        1.2.2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书院园林沿革历史与清代皇家书院园林概况
    2.1 书院园林沿革历史
        2.1.1 萌芽期:先秦至魏晋
        2.1.2 开创期:唐至五代
        2.1.3 兴盛期:两宋
        2.1.4 成熟期:明清
    2.2 清代皇家书院园林概况
        2.2.1 产生背景
        2.2.2 功能
        2.2.3 分布情况
        2.2.4 营建手法探析
第3章 文学语言在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建构作用
    3.1 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文学语言
        3.1.1 匾额楹联
        3.1.2 御制诗文
    3.2 文学语言营造的意境类型
        3.2.1 内圣外王
        3.2.2 道古稽今
        3.2.3 绘景状物
第4章 形式语言在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建构作用
    4.1 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形式语言及空间特征
        4.1.1 相地择址:延山引水,宛若自然
        4.1.2 建筑布局:立于礼,成于乐
        4.1.3 建筑形制:崇朴素,明雅尚
        4.1.4 人文景观
    4.2 写仿手法在清代皇家书院园林中的运用
        4.2.1 对江南名园的移植
        4.2.2 对清代皇家园林内其他园林的移植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尽事宜及展望
附录:清代皇家书斋及书院园林意境类型统计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惟德动天 无远弗届 ——从《尚书》看原始儒家基于天人合德基础上的道德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天人合德”起源、实质及意义的研究现状
        1.2.2 《尚书》“天人合德”思想的研究现状
        1.2.3 原始儒家“天人合德”思想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1.4.2 研究成果的创新
第2章 《尚书》与“天人合德”思想的联系
    2.1《尚书》与原始儒家
        2.1.1 《尚书》
        2.1.2 原始儒家
    2.2 “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
        2.2.1 “天人合一”思想
        2.2.2 “天人合德”思想
        2.2.3 “天人合一”与“天人合德”的联系
    2.3 《尚书》中的“天人合德”思想构成
        2.3.1 天德说
        2.3.2 三德与九德说
第3章 “天人合德”对原始儒家的影响
    3.1 “以德配天”——原始儒家天命观的基点
        3.1.1 “以德配天”的内涵
        3.1.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的“比德”思想
        3.1.3 “知其性则知天矣”一孟子的“以德知天”思想
    3.2 “敬德保民”——原始儒家“仁政”思想的源头
        3.2.1 “敬德保民”的内涵
        3.2.2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以民为本”
    3.3 “克明俊德”——原始儒家“礼乐”文化的起源
        3.3.1 “克明俊德”的内涵
        3.3.2 孔子的“仁礼并举”
        3.3.3 荀子的“极度隆礼”
第4章 “天人合德”的现实影响
    4.1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4.2 “天人合德”——重塑内在“礼”的道德观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资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典释文》中“乐”的注音和释义列举
二、现代工具对“乐”的注释
三、“乐”在《十三经注疏》中的疏释
三、结论

(8)认知诗学视野下的“比德”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比德”说的内涵
二、“比德”说的认知诗学解剖
    (一) 认知诗学概述
    (二) 概念整合理论对“比德”说的认知解读
    (三) 心理空间映射理论对“比德”说的认知解读
三、结语

(9)孔子人文精神视域下山的多维象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之象征在先民思想中的演进
二、孔子宗教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走向
三、山之象征在孔子思想中的多维度展开
四、余论

(10)乐水乐山:孔子对“比德”的增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比德”辨正:推论与审美
二、孔子之“乐”的仁本质和情特征
三、“乐”的审美移植

四、也谈“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国画教学实践研究[D]. 周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J]. 张志先.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21(05)
  • [3]文化人类学语境下的中医音乐治疗研究[D]. 王思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概念为本的美术学科单元设计研究——以《中国传统山水画》单元为例[J]. 胡知凡. 教育参考, 2019(06)
  • [5]清代皇家书院园林的营建手法探析[D]. 叶葭. 天津大学, 2019(06)
  • [6]惟德动天 无远弗届 ——从《尚书》看原始儒家基于天人合德基础上的道德思想[D]. 肖洪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2)
  • [7]“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乐”的辨析[J]. 尹世英. 湖北社会科学, 2018(04)
  • [8]认知诗学视野下的“比德”说[J]. 李天鹏.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03)
  • [9]孔子人文精神视域下山的多维象征[J]. 杨胜利.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0]乐水乐山:孔子对“比德”的增值[J]. 闾海燕.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标签:;  ;  ;  ;  ;  

又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