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蜡精制脱色初探

甘蔗蜡精制脱色初探

一、甘蔗蜡精制脱色初步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飞[1](2021)在《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文中提出普鲁兰糖(pullulan),又称普鲁兰多糖、出芽短梗霉多糖,是一种由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pullulans)通过发酵产生的天然水溶性多糖,安全性高。其结构特征为:由麦芽三糖重复单元相互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麦芽三糖重复单位以α-1,4糖苷键连接,单位之间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普鲁兰糖具有非常好的可塑性、稳定性、成膜性、阻氧性和安全性,在生物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具有显着的应用前景。在我国,普鲁兰糖首先在食品领域获得批准应用,于2006年被国家FDA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获得批准应用的时间较晚,主要应用在胶囊方面,2020年版《中国药典》已将普鲁兰糖空心胶囊作为新增药用辅料品种收载。目前国内生产的普鲁兰糖原料产品以食品级为主,与医药级的质量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如黑色素和炽灼残渣等杂质含量较高、分子量和黏度达不到药用辅料要求。随着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及关联审评工作的深入推进,药物制剂生产企业对药用辅料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进一步提高普鲁兰糖原料的品质。另外,普鲁兰糖价格与明胶相比还较高,需要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发酵产量和纯化精制收率,降低生产成本。然而,目前医药级普鲁兰糖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生产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经常有大量副产物黑色素生成,给纯化精制工艺带来较大的困难;发酵产量较低,纯化工艺成本较高;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较少,市场推广缺少研发数据支持。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构建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工程菌株,对发酵和纯化条件进行优化,并开展了普鲁兰糖在微生态制剂、胶囊剂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构建了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重组工程菌株普鲁兰糖原始生产菌株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在发酵生产普鲁兰糖过程中伴随着副产物黑色素的产生,通过敲除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获得不产黑色素的工程菌株。首先在开展同源重组基因敲除试验时,对电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改进。通过对几种转化方法的对比,选择弱化细胞壁脉冲式电转化方法,并对电压、占空比、频率和脉冲数等电击条件和细胞培养时期、裂解酶用量、质粒使用量等电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适于出芽短梗霉的高效电转化工艺。然后根据文献报道并结合三环唑抑制黑色素试验,初步推断野生菌CGMCC As3.3984在发酵过程所产黑色素类型主要为DHN黑色素,并将已报道的大孢粪壳菌(Sordaria macrospora)的DHN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alb1与出芽短梗霉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找到了出芽短梗霉可能的alb1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基因克隆,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异源表达和功能验证。利用同源重组基因敲除的方法敲除了野生菌CGMCC As3.3984基因组上的DHN黑色素合成关键基因alb1,得到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产黑色素,但普鲁兰糖产量与野生菌相比下降41.01%。为进一步研究普鲁兰糖在发酵过程中与黑色素的关系,对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普鲁兰糖合成关键酶的基因pul进行了敲除,得到普鲁兰糖合酶基因敲除菌株As-Δpul,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合成普鲁兰糖,但同时也不合成黑色素。在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发酵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加入黑色素可以提高普鲁兰糖产量,在普鲁兰糖合酶基因敲除菌株As-Δpul发酵过程中向培养基中加入较高浓度普鲁兰糖(20 g/L以上)可以诱导黑色素合成。该结果证明了普鲁兰糖与黑色素之间存在正相关的互作关系。另外,通过测定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1与出芽短梗霉野生菌CGMCC As3.3984基因组中与普鲁兰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As-Δalb1普鲁兰糖合酶基因pul的转录水平显着下降。为实现既不产黑色素又能提高普鲁兰糖产量的目的,在黑色素基因敲除菌株As-Δalb的基因组上整合普鲁兰糖合酶基因pul,构建得到敲除albl基因同时过表达pul基因的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该菌株发酵过程中不产黑色素,普鲁兰糖产量达到29.33 g/L,与As-Δalb1相比提高85.87%,与野生菌相比提高9.64%。传代实验证明As-Δalb1-pul(AP-7)遗传稳定,可用作工业化生产菌株。(2)以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为研究对象,对发酵和纯化精制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在优化发酵工艺过程中,为了能对大量样品中普鲁兰糖的含量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根据发酵液中不同类型糖苷键在酸溶液中水解的难易程度不同,设计建立了分步酸解快速测定普鲁兰糖含量的方法,40 min左右即可准确的批量测定浓度为100 g/L以下的普鲁兰糖含量,此浓度检测范围能够满足发酵过程中普鲁兰糖含量测定的需要,精密度和准确性均较高,适用于培养基优化及发酵过程中普鲁兰糖含量的快速测定。通过响应面法在摇瓶发酵水平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发酵培养基最优配方为:蔗糖 95.89 g/L,酵母粉 1.92 g/L,NaCl 1.00 g/L,MgSO4.7H2O 0.20 g/L,K2HPO4 6.00 g/L,(NH4)2SO4 0.60 g/L,初始 pH6.48。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平均产量为32.08g/L,与预测值(32.27g/L)基本一致。在1L小试发酵罐优化了 As-Δalb1-pul(AP-7)发酵工艺参数,包括接种量、溶氧、表面活性剂、补料方式、pH控制方式等,确定了最优发酵参数为:接种量5%,通气量1 vvm,转速1200 r/min,初始pH 5.70,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产量为68.43 g/L,重均分子量为404.30 kDa。1 L发酵罐最优发酵参数确定后,随后进行了 100 L发酵放大实验。经优化,100 L发酵罐最适发酵工艺为:接种量5%,通气量1 vvm,搅拌桨转速250 r/min,初始pH 5.92,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普鲁兰糖最高产量为59.92 g/L,重均分子量为331.31 kDa。最后,进行了10t发酵试生产实验,普鲁兰糖最高产量为65.24 g/L,重均分子量为 535.62 kDa~560.77 kDa。对工程菌株As-Δalb1-pul(AP-7)发酵后的纯化精制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超滤脱盐和喷雾干燥代替了传统的乙醇沉淀,建立了“发酵液预处理-活性炭脱色-过滤除菌体-超滤脱盐-喷雾干燥”的普鲁兰糖纯化工艺,纯化收率达到90.41%,纯化成本与原工艺相比降低79.30%。(3)开展了普鲁兰糖药用辅料在医药制剂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微生态制剂制备方面,以保加利亚乳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普鲁兰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对乳酸菌存活率的影响。普鲁兰多糖作为单一冻干保护剂,保加利亚乳杆菌存活率最高为57.30%。普鲁兰多糖复合冻干保护剂(3.0%甘油、5.0%蔗糖、5.5%海藻糖和2.0%普鲁兰多糖)使保加利亚乳杆菌存活率可达86.96%。在胶囊剂稳定性方面,开展了普鲁兰糖胶囊壳在维生素C、贻贝多糖、布洛芬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与明胶胶囊壳相比,普鲁兰糖胶囊壳具有更好的阻氧效果和稳定性,对易氧化和吸湿的原料药在高温或高湿条件下稳定性明显优于明胶胶囊壳。在胶囊剂生物等效性方面,以临床小分子化药布洛芬和奥司他韦为模型药物,比较研究了普鲁兰糖胶囊与明胶胶囊两种胶囊壳载药在Beagle犬体内的生物等效性,结果显示用普鲁兰糖胶囊壳替代明胶胶囊壳,不影响模型药物布洛芬和奥司他韦口服后体内药动学参数,2种模型药物均生物等效。综上所述,我们构建了不产黑色素并高产普鲁兰糖的工程菌株,通过发酵和纯化工艺优化建立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工艺,并开展了普鲁兰糖在微生态制剂等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本课题协助企业解决了普鲁兰糖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黑色素等技术难题,提高了普鲁兰糖发酵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对普鲁兰糖在医药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意义。

李煜堃[2](2020)在《膜法制糖过程中的生物污染控制及清洗》文中认为糖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其中大部分源于甘蔗制取。在国内外现行的制糖工艺中,甘蔗混合汁清净工段主要采用碳酸法或亚硫酸法,需要添加大量化学物质,且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污染环境、影响食品安全等问题。近年来兴起的膜法制糖技术利用纯物理分离去除甘蔗混合汁中的杂质,绿色高效,保证了食品安全。但在砍伐甘蔗过程中,断裂处会滋生肠膜明串珠菌,这类细菌以蔗糖为碳源,发酵产生无机酸以及具有高粘度的葡聚糖,在膜法制糖过程中导致严重的生物污染,给膜法制糖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为了保障该工艺长期稳定运行、保证糖品产量和质量,本文研究了肠膜明串珠菌的生长特性、脱色膜的微生物污染行为和机理,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和清洗方法。首先,在实验室观察了料液性质对肠膜明串珠菌生长的影响,发现在pH=5~6、培养温度为30℃、培养液初始蔗糖浓度为10%的条件下,肠膜明串珠菌生长最为迅速,胞外聚合物(EPS)葡聚糖的产量最大,同时细菌分泌乳酸、乙酸,导致培养环境pH值降低。然后,在中试现场实地考察了微生物污染的具体情况,发现膜分离系统运行5h后,料液酸化严重。对此,采取了升高温度、改变工艺顺序和投加杀菌剂等控制手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接着,利用不同生物酶(葡聚糖酶、蛋白酶、溶菌酶等)针对性的对膜面污染物进行降解,以此研究纳滤膜在死端过滤过程中的生物污染机理,研究发现造成通量衰减的主要污染物是葡聚糖,此时使用碱性溶液和葡聚糖酶溶液清洗效果最佳,通量恢复率分别为95.7%和97.6%。通过多种表征实验,发现葡聚糖与其他污染物混合后,会构成更加致密的污染层,黏附于膜表面,造成难以清除的生物污染。最后,为了更接近实际生产过程,利用错流过滤装置,分别对过滤了细菌培养液和甘蔗汁(添加细菌)的原始膜、污染后的膜和清洗后的膜进行了研究。发现膜面或离心泵的剪切力会破坏细菌细胞,释放出蛋白质,与甘蔗汁中的色素一起吸附在膜上构成污染层。同时,致密的葡聚糖层可以覆盖/包裹其他污染物(例如蛋白质、色素、细胞碎片和细菌),将其粘附在膜上并保护其免受化学清洗。此时单独的碱性溶液或葡聚糖酶溶液清洗不再能够恢复膜通量,先使用葡聚糖酶清洗,降解掉覆盖/包裹其他污染物的葡聚糖,再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碱性溶液清洗,清除其他污染物,能够有效清洗甘蔗汁纳滤脱色过程中的生物污染,膜通量恢复率可以达到98.9%。该研究不仅阐明了甘蔗汁纳滤脱色过程的污染机理,而且为在实际应用中控制生物污染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柴智慧[3](2020)在《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糖用澄清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以SO2为主要澄清剂的亚硫酸法是国内外甘蔗糖厂中普遍使用的蔗汁澄清方法,具有流程短、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但该法所产白砂糖存在残硫量高、易变黄吸湿、质量档次不高等问题,并且澄清效率偏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新型的糖用澄清剂—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Arginine modified magnetic chitosan,AMCS),并研究其应用于蔗汁澄清的工艺。具体内容如下:1、以壳聚糖(CS)、精氨酸(Arg)和Fe3O4为原料,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采用离子凝胶技术和接枝改性制备AMCS。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优化制备条件,得最佳条件为:制备磁性壳聚糖的p H为4.5、CS添加量为1.0 g、Arg添加量为0.72 g、TPP浓度为1.5%、接枝时间10.0 h、n(Arg):n(EDC):n(NHS)=3:2: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AMCS用于混合汁澄清,其清汁的纯度差和脱色率分别为2.93%和69.93%。通过扫描电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一系列表征对AMCS分析,发现AMCS具有三维网络结构,比表面积是CS的12.23倍。改性后AMCS中Fe3O4的晶体结构未受影响。此外AMCS具有良好的磁分离性能和吸附性能。2、采用响应面优化AMCS的澄清工艺条件,得最佳条件为:有效P2O5总量为390 ppm、二次加灰汁p H为6.92、PAM添加量为1.82 ppm、AMCS添加量为1.01g/L和吸附温度为。在此条件下,清汁的纯度差、脱色率和浊度分别为3.14%、72.01%和34.82MAU。用AMCS澄清和亚硫酸法澄清对比,表明AMCS作澄清剂用于混合汁清净处理是可行的。3、研究了AMCS对没食子酸(GA)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AMCS对GA的吸附过程是单层吸附、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机理主要为静电相互作用,可能伴随着微孔填充。糖液中Ca2+和K+(K+>16 mmol/L)的存在促进了AMCS对GA的吸附,而Na+对其几乎无影响。4、研究了AMCS的再生性能。再生条件为95%CH3CH2OH洗脱6 h。AMCS经5次再生后,其清汁的纯度差和脱色率分别为2.00%和71.61%。因此,AMCS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澄清剂。

高林琼[4](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李珊[5](2020)在《绞股蓝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结构及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实验以绞股蓝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对水浴提取绞股蓝多糖工艺进行简单优化,通过反复冻融和透析的方法对所提粗多糖进行纯化,之后对纯化后多糖的结构和部分生物活性进一步讨论研究。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对绞股蓝多糖提取工艺中的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单三个因素进行优化,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得出绞股蓝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35:1(mL:g),提取时间为2.5小时,提取温度为80℃。绞股蓝粗多糖实际得率为4.43%。对提取得到的粗多糖进行反复冻融除去非糖杂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多糖分子量进行初步估算后选取100kDa的透析袋透析,Sephacryl S-400葡聚糖凝胶柱柱层析法纯化除去所研究目标糖之外的多糖及非糖杂质,得到了分子量均一的绞股蓝精制多糖CPS-1,真空冷冻干燥待用。根据分子量标准曲线计算出CPS-1的分子量约为3.297×103 kDa。通过对CPS-1的基本成分进行分析,得到结论:CPS-1中总糖含量为93.97%,总蛋白质含量0.65%,总糖醛酸含量5.28%。根据离子色谱所得结果分析出CPS-1主要由阿拉伯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三种单糖组成,其中含有少量的木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计算可得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醛酸的摩尔比为1.23:2.14:0.67:0.2:0.29:0.16:0.04。通过紫外全波长扫描,看出绞股蓝多糖CPS-1在260-280 nm范围内无明显吸收峰,说明不含蛋白与核酸。采用一系列物理方法与化学试剂法对多糖结构及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得到多糖CPS-1由四种为α-糖苷键连接(D-阿拉伯糖、D-半乳糖、D-木糖、D-甘露糖),一种为β-糖苷键连接(D-葡萄糖),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的糖醛酸。根据现有实验条件,推测多糖CPS-1糖苷键连接方式是以(1→6)-α-半乳糖及(1→3,6)-α-D-阿拉伯糖连接为主链。从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到多糖呈光滑片状分布。设计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得出绞股蓝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宋小荣[6](2019)在《氨基化磁性硅藻土糖用澄清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糖品的无硫残留、高品质、安全、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开发新的糖用澄清剂。本研究以硅藻土为吸附基质,用壳聚糖对其进行氨基化改性,并结合磁选原理,对硅藻土进行磁化处理,赋予材料回收再利用特性。采用沉淀结合交联法制备一种新型的糖用澄清剂——氨基化磁性硅藻土(Amino-magnetic diatomite,AMD)。本课题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对硅藻土进行提纯,比表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522倍,蔗汁脱色率和纯度差分别提高了15.36%和0.26%。(2)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AMD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最优条件为:壳聚糖添加量0.75 g,氨水浓度20%,戊二醛添加2.5 mL,交联温度30°C。此条件下得到的AMD用于甘蔗混合汁澄清,得到的清汁的纯度差和脱色率分别达到2.83%、52.70%。并用SEM、FTIR、VSM等表征方法对AMD进行结构和性质分析。(3)采用响应面试验方法探究AMD澄清脱色的最佳工艺条件:P2O5为349.99 mg/L,AMD为0.83 g/L,第二次加热温度79.47°C,PAM添加1.98mg/L。纯度差,脱色率和浊度分别为3.30%、61.33%和41.08 MAU,且再生性能良好。(4)从澄清效果、理化指标、元素分析3个方面评价,发现AMD法实现了高纯度、低色值、无硫澄清等特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糖用澄清剂,用于甘蔗汁的澄清处理。(5)通过AMD吸附糖汁中的没食子酸(GA)和咖啡酸(CA),探究澄清脱色机理发现AMD对GA和CA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1.949 mg/g和27.640 mg/g。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是一种物理自发吸热的单层吸附。以上内容表明,AMD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糖用澄清剂应用于甘蔗混合汁的澄清。

尹玉磊[7](2019)在《糠醛渣清洁制备生物炭/活性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糠醛渣是糠醛生产过程产生的工业生物质废物。由于酸水解过程导致糠醛渣呈酸性、含水率高,其大量堆积会对大气、土壤及河流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糠醛渣作为生物质类废物含有大量纤维素和木质素,因此可以被用来制备生物炭和活性炭等多孔炭材料。多孔炭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丰富及化学性质稳定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液相吸附、气相吸附和催化等领域。传统的物理化学活化制备多孔炭材料的方法存在着诸如热解气体直接燃烧或排放造成的能源浪费,活化剂活化效率低,混合时间长及制备程序冗长繁琐等问题。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利用热解气和氢氧化钾熔融盐清洁活化糠醛渣制备生物炭和活性炭材料的方法,为热解气高值化利用及糠醛渣的资源化提供一种全新策略。本论文主要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论文首先分别进行了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基础研究。研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活化剂用量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水蒸气活化糠醛渣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为456~655 m2/g,总孔体积为0.31~0.36 cm3/g,微孔和中孔体积相近,微孔孔体积占比最高可至60.4%。二氧化碳活化糠醛渣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为618~995 m2/g,孔体积为0.42~0.48 cm3/g,微孔孔体积占比最高可以达到91.3%。二氧化碳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品性优于水蒸气活化制备的活性炭。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在409~3376 m2/g之间,总孔体积的范围在0.32~2.14 cm3/g,微孔孔体积占比最高可达85.5%,具有较强氮气吸附能力。较广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范围,主要受氢氧化钾比例和活化温度的影响。以上方法的研究为糠醛渣活化制备活性炭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后面章节提了真实有效的对比数据;针对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热解气体难以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的问题,论文提出利用糠醛渣热解产生的热解气自活化制备生物炭的思路。通过对热解气流速、活化时间及活化温度对生物炭品性影响的研究,成功制备了富含微孔和中孔的生物炭材料。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为567 m2/g,总孔体积为0.38 cm3/g,中孔的体积占比最高可以达到39.2%,单位质量糠醛渣的比表面积值可以达到176.9 m2/g。热解气流速和活化时间是影响生物炭比表面积和孔隙发展的主要因素,过快的热解气流速和过长的活化时间会使热解气用量过剩导致部分热解气未能参与活化过程,同时过量的热解气会造成活化反应过度,从而导致孔隙的塌陷和破坏。经过自活化过程,热解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至34.7%~62.3%,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至12.2%~48.3%。热解气的热值由活化前7.2 MJ/m3最大可提高至14.0 MJ/m3。热解气自活化法成功制备了孔隙良好的生物炭材料,并实现高值化利用热解气的目的,活化后热解气热值近似于常规气体燃料。这为糠醛渣和热解气的清洁化、无害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策略;针对传统的化学活化法混合过程程序复杂、渗透传质速率慢和活化剂负载量低而导致的活性炭制备周期长、活化剂利用效率低和制备成本高的现状,提出了氢氧化钾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设计和研究了一体化活化设备和特殊反应器,将炭化、混合和活化在制备过程上融为一步,无需经历炭化降温和活化再升温过程,使制备过程得以连续。熔融盐同热解炭的混合过程是物理和化学过程的耦合,热解炭同高温熔融盐之间的腐蚀化学反应,强化了传质过程,缩短了熔融盐进入和负载于热解炭内部的时间。混合全过程时间仅需3 min,仅为氢氧化钾活化制备活性炭混合全过程时间的1/400。实验结果表明,在混合过程时间为120s时,热解炭的熔融盐负载量可以达到1.73 g/g,远高于传统氢氧化钾化学活化方法0.43 g/g氢氧化钾的负载量。通过对炭化时间、混合时间、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等制备因素对活性炭品性影响的研究,成功制备了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分别为2449 m2/g和1.51 cm3/g的活性炭,孔隙结构以微孔占主导,微孔孔体积占比最大为79.3%。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活性炭电极材料的电容值为210.2 F/g,10000次循环充放电的稳定性可以达到96.3%,功率密度为251 W/kg时活性炭电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可达到52.6 Wh/kg,电化学性能优于普通活性炭材料基电容器。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的活性炭具有混合时间短、活化剂负载量大、活化效率高和制备周期短的优势,为糠醛渣制备活性炭提供了一种绿色、节能、清洁无污染的活化方式,为糠醛渣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策略;针对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中过长的混合时间,所导致的混合过程和活化过程碳损失过大,活性炭得率和综合品性下降的问题。开展了热解气耦合氢氧化钾熔融盐活化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研究。以期在保证活性炭一定得率的前提下可以提高活性炭的综合品性。结果表明在得率为19.9%时,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高可以达到2458 m2/g和1.58 cm3/g,微介孔孔隙发达,微孔孔体积占比最高为82.9%,主要孔径集中分布于0.6~3 nm,耦合活化效果良好。热解气在耦合过程中由于熔融盐占据孔隙内部而导致不能全部参与活化,活化后热解气的热值最高为9.9 MJ/m3,低于热解气单独活化时热解气热值。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可以达到647.1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说明吸附过程偏向单层化学吸附。热解气耦合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成功突破了熔融盐活化制备活性炭品性的瓶颈,为制备高性能活性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向。

王卓琳[8](2019)在《甘蔗最终糖蜜制备高果糖浆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蔗最终糖蜜是制糖行业的主要副产物,本身也是很好的糖质原料,甘蔗糖厂多以其发酵生产酒精,降低了糖蜜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适应能力。因此,需要开发新的甘蔗最终糖蜜的高值化利用方式,提高传统制糖行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膜分离、离子交换、固体酸水解和酶法结合的方式,由甘蔗最终糖蜜制备高果糖浆,以期为甘蔗最终糖蜜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参考。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制糖工业对糖蜜分析方法的不足,分别建立了更适用于本研究的Roe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间苯二酚法用于糖蜜中蔗糖、还原糖和果糖的测定。并对所用糖蜜的其它理化指标也进行了测定,为后续的清净实验提供参考。(2)采用膜法对糖蜜进行清净处理,研究发现:经5倍稀释后再微滤的除浊率最好(>99.2%)。8 kDa超滤膜的超滤效果最佳,最佳跨膜压力为0.16 MPa,最佳操作时间为70 min,对应的总糖损失率仅3.6%。四种经验模型对超滤过程的膜通量变化情况的拟合结果显示滤饼形成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0.97926)。(3)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进一步清净,研究结果显示:选择HZ016-D202树脂组,当两者体积比为1:1,进料量50mL,进料流速1.5BV/h时可获得最好的脱盐脱色效果。清净后的样品电导率显着降低。紫外可见光谱和粒度分析表明样品的吸光度大大降低,且其中的大分子杂质(100~1000 nm)已基本去除。(4)将处理后的糖蜜进行浓缩,研究利用强酸型树脂进行固体酸水解,将其中蔗糖转化为还原糖,制得转化糖浆,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以蔗糖转化率和还原糖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树脂添加量4 mL(10 mL糖液),温度80℃,反应时间30 min。酸水解后的样品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分别为14.5%和30.8%。(5)采用葡萄糖异构酶处理转换糖浆经异构化反应制得初级高果糖浆。以果糖含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反应条件范围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响应面实验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酶法异构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60℃,加酶量1.41%,反应时间18.3 h,得到样品果糖含量为33.8%。(6)通过真空浓缩制备了精制高果糖浆。对其分析结果表明,其各项理化指标都基本达到GB/T20882-2007的要求。最后,以加工100t甘蔗最终糖蜜为例,对本工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可为甘蔗最终糖蜜的高值化利用和二次创业提供参考。

朱程旭[9](2019)在《木糖水解液糖酸色谱分离技术基础研究》文中提出D?木糖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碳水化合物之一,具有促进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生长且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功效,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以植物纤维废料为原料,采用水解法提取D?木糖,所得木糖水解液中常含无机酸(水解催化剂)。工业上多用酸碱中和法降低水解液的酸度,但无法回收酸,且增加后续离子交换工段负荷,而用离子排斥色谱法脱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尽管有学者开展了木糖水解液脱酸等类似工作,但是探索并完善植物提取功能糖的色谱工艺任重道远。本文旨在建立一种绿色、高效的用于分离木糖水解液中糖与酸的离子排斥色谱分离方法,并对木糖水解液静态、动态传质机理和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基础研究,为木糖水解液中糖酸离子排斥色谱分离的工业化放大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以静态形式系统地从九种树脂中初筛出能将木糖水解液中糖与酸分离的较佳树脂,并研究了静态吸附等温线、静态吸附热力学和静态吸附动力学的特征。结果表明,四种H型树脂HD?8、D001、001×7和LS001通过Donnan排斥机制能够实现糖与酸的较好分离,四种树脂对D?木糖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树脂吸附D?木糖为多分子层吸附。ΔH>0,四种树脂吸附D?木糖为物理吸热过程;ΔG<0,四种树脂吸附D?木糖是自发反应;ΔS>0,吸附时D?木糖分子在固液界面间的自由度有所增加。树脂吸附D?木糖主要受到液膜扩散的控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然后,以动态形式复筛并确定了四种H型树脂HD?8、D001、001×7和LS001的分离性能,研究了料液浓度、固定床温度、填料层高度和洗脱剂流速等操作参数对固定床中糖与酸色谱分离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糖与酸分离时固定床穿透特征与模型。结果表明,以分离度和D?木糖的回收率为指标,H型的LS001树脂动态分离糖与酸的效果较佳,并且,在填料层高度50 cm(内径2.2 cm)、流速2 mL/min和柱温50℃的条件下,糖与酸的分离度可以达到0.83,D?木糖回收率约为96.24%(洗脱66 min)。三种固定床穿透模型(Thomas、Yoon?Nelson和Adam?Bohart)中,Thomas与Yoon?Nelson模型适用于糖与酸固定床穿透过程的模拟。最后,利用gPROMS软件对集总动力学色谱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的洗脱模拟曲线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并用自行搭建的模拟移动床对实际料液中的糖与酸进行连续分离。结果表明,色谱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计算值与实验值相近,证明了模型的适用性。采用模拟移动床简易装置分离木糖水解液中的糖与酸,当固定循环量时,糖和酸的回收率分别达到了42.28%和35.34%,两者的分离度为0.55,这为模拟移动床的设计以及色谱柱的工业放大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杨岚风[10](2019)在《糖汁无硫(亚硫酸)清净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糖汁清净是甘蔗制糖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清净效果和速度分别决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传统的亚硫酸法制糖工艺因使用二氧化硫作清净剂,存在污染环境、腐蚀设备以及亚硫酸盐的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无硫(亚硫酸)制糖新技术新工艺成为甘蔗制糖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本论文研究了4种新的糖汁无硫清净技术及工艺,在优化工艺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其清净性能及相关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发展了磷酸-蔗糖钙法对糖浆澄清脱色新工艺。以脱色率、除浊率为指标,分别考察了糖浆pH值、反应温度、中和汁pH值以及反应时间等4个因素对糖浆澄清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优的工艺条件为:用磷酸调节糖浆pH值至3.00、反应温度35℃、以蔗糖钙溶液中和至pH值为7.20、反应5min,加入絮凝剂,适当搅拌后,絮凝成降。在此条件下,脱色率可达61.8%、除浊率达96.6%。同等条件下的脱色、除浊的效果均优于磷酸-石灰法。2.借鉴水处理中微砂强化絮凝技术以及异相成核原理,研究了微砂对磷酸-蔗糖钙工艺的强化作用。考察了微砂与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絮凝沉降速度的影响,确定了微砂最佳投加方式,并对絮体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以沉降时间为指标,考察不同粒径的微砂、微砂投加量以及聚丙烯酰胺用量三个因素对絮凝沉降过程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微砂粒径在80-100μm、微砂投加量0.4g、聚丙烯酰胺用量5mg/kg,沉降时间仅为4.5min。与磷酸-蔗糖钙法工艺相比,微砂强化形成的絮体更大、更密实,沉降性能更好。3.发展了硫酸-磷酸-蔗糖钙法对糖浆澄清脱色新工艺。以脱色率、除浊率为指标,考察了磷酸用量、预灰pH值、加灰pH值、反应温度以及PAM用量等5个因素对糖浆清净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优的工艺条件为:磷酸用量为400mg/kg、加灰pH值为11.30、预灰pH值为7.2、反应温度为65℃、PAM用量为3mg/kg。在此条件下,脱色率达62.8%,除浊率达96.2%。结合红外光谱图以及扫描电镜图对澄清脱色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4.提出了碳酸镁-石灰乳法对糖浆澄清脱色新工艺。采用沉淀法制备碳酸镁,并考察了自制碳酸镁和石灰乳反应对糖汁澄清脱色的效果。以脱色率为指标,考察了pH值、碳酸镁用量、温度3个因素对糖汁脱色率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到最佳的工艺为:pH为11.0、碳酸镁用量为0.2g、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糖汁脱色率达到83.9%、除浊率达到95.9%。结果表明:碳酸镁-石灰乳体系对糖汁具有较好的澄清脱色性能,且工艺简单、环保,在制糖工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二、甘蔗蜡精制脱色初步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蔗蜡精制脱色初步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普鲁兰糖
        1.1 微生物多糖
        1.2 普鲁兰糖
    2 普鲁兰糖合成
        2.1 出芽短梗霉
        2.2 普鲁兰糖合成途径和机制
        2.3 黑色素合成途径和机制
    3 普鲁兰糖制备
        3.1 发酵工艺
        3.2 纯化工艺
    4 普鲁兰糖应用
    5 立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弱化细胞壁脉冲式电转化技术建立
        2.2 黑色素合成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
        2.3 黑色素与普鲁兰糖合成之间的关系研究
        2.4 无黑色素高产普鲁兰糖重组工程菌株构建
        2.5 工程菌株生产的普鲁兰糖结构鉴定
        2.6 工程菌株遗传稳定性实验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普鲁兰糖发酵和纯化工艺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发酵液中普鲁兰糖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2.2 发酵培养基优化
        2.3 发酵罐小试和中试发酵条件优化
        2.4 纯化精制工艺优化
        2.5 普鲁兰糖制备工艺产业化放大试验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普鲁兰糖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鲁兰糖在乳酸菌冻干粉中的应用
        2.2 普鲁兰糖胶囊壳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2.3 普鲁兰糖胶囊壳对药物口服生物等效性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论文总结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基因序列
    附录2 As-Δalbl-pul胞外多糖核磁波谱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授权专利情况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膜法制糖过程中的生物污染控制及清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膜法制糖
        1.1.1 膜分离技术
        1.1.2 膜分离技术在制糖过程中的应用
        1.1.3 膜污染和清洗
    1.2 膜分离过程中的生物污染
        1.2.1 生物污染形成机制和危害
        1.2.2 生物污染控制
        1.2.3 生物污染清洗
    1.3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膜法制糖过程中的生物污染现象和抑菌初探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实验操作流程
        2.2.3 数据分析及计算公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料液性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3.2 膜通量-料液停留时间-细菌量的关系
        2.3.3 中试现场抑菌初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膜法制糖过程中的生物污染机理解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2 实验操作流程
        3.2.3 实验分析表征
        3.2.4 数据分析过程及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死端过滤中的膜污染机理分析
        3.3.2 表征解析生物污染机理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膜法制糖过程中的生物污染清洗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2 实验操作流程
        4.2.3 实验分析表征
        4.2.4 数据分析过程及计算公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错流过滤下的膜污染行为及清洗
        4.3.2 甘蔗汁纳滤脱色的微生物污染机理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糖用澄清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蔗汁澄清的研究现状
        1.2.1 化学法
        1.2.2 物理法
    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3.1 壳聚糖
        1.3.2 磁性壳聚糖的研究现状
        1.3.3 精氨酸改性壳聚糖的研究现状
        1.3.4 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的应用
        1.3.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糖液澄清过程中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的制备、筛选及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的制备
        2.2.4 澄清工艺流程
        2.2.5 单因素实验
        2.2.6 正交实验
        2.2.7 分析指标
        2.2.8 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2.3.2 AMCS制备条件工艺优化
        2.3.3 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澄清混合汁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蔗汁磷酸值的测定
        3.2.3 澄清工艺流程
        3.2.4 评价指标的测定
        3.2.5 单因素实验
        3.2.6 响应面实验
        3.2.7 可行性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3.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讨论
        3.3.3 最佳澄清工艺的验证
        3.3.4 可行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对没食子酸吸附机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没食子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4.2.4 吸附实验
        4.2.5 对比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的影响
        4.3.2 AMCS添加量的影响
        4.3.3 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的影响
        4.3.4 GA浓度和吸附时间的影响
        4.3.5 离子浓度的影响
        4.3.6 吸附动力学
        4.3.7 吸附等温线
        4.3.8 吸附热力学
        4.3.9 不同吸附剂对没食子酸吸附能力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糖用澄清剂的再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洗脱液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5.2.4 洗脱液浓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5.2.5 洗脱时间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5.2.6 评价指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洗脱液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5.3.2 洗脱液浓度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5.3.3 洗脱时间对再生性能的影响
        5.3.4 再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3.3 小结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4 小结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绞股蓝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结构及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绞股蓝简介
    1.2 绞股蓝的活性成分
        1.2.1 皂苷类
        1.2.2 多糖类
        1.2.3 黄酮类
        1.2.4 无机元素类
        1.2.5 其他类物质
    1.3 绞股蓝的活性作用
        1.3.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3.2 抗肿瘤
        1.3.3 抗氧化
        1.3.4 调节血糖血脂
    1.4 多糖研究进展
        1.4.1 多糖简介
        1.4.2 多糖来源
        1.4.3 多糖的提取工艺
    1.5 多糖的分离纯化
        1.5.1 原料除脂
        1.5.2 脱色
        1.5.3 脱蛋白
        1.5.4 分级纯化
    1.6 多糖的结构分析
        1.6.1 多糖一级结构
        1.6.2 多糖高级结构
    1.7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1.7.1 抗肿瘤活性
        1.7.2 抗氧化活性
        1.7.3 降血糖血脂活性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绞股蓝粗多糖的提取及工艺优化
        2.2.1 绞股蓝粗多糖提取的工艺流程
        2.2.2 绞股蓝粗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影响
        2.2.3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
    2.3 绞股蓝粗多糖的纯化
        2.3.1 反复冻融纯化
        2.3.2 混合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2.3.3 透析纯化
        2.3.4 Sephacryl S-400葡聚糖凝胶柱柱层析法纯化绞股蓝多糖
    2.4 多糖成分和含量分析
        2.4.1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2.4.2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2.4.3 多糖中糖醛酸含量测定
    2.5 多糖CPS-1结构分析
        2.5.1 多糖CPS-1分子量测定
        2.5.2 多糖紫外-可见光谱(UV)分析
        2.5.3 多糖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4 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
        2.5.5 多糖的核磁共振(NMR)分析
        2.5.6 多糖连接方式分析
        2.5.7 多糖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6 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6.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的测定
        2.6.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6.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绞股蓝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3.1.1 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
        3.1.2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的选择
        3.1.3 正交实验设计结果
        3.1.4 优化工艺参数验证
    3.2 Sephacryl S-400葡聚糖凝胶柱洗脱曲线
    3.3 多糖成分及含量分析
    3.4 多糖的纯化与结构分析
        3.4.1 分子量的测定
        3.4.2 CPS-1单糖组成分析
        3.4.3 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
        3.4.4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4.5 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
        3.4.6 CPS-1连接方式分析
        3.4.7 SEM观察多糖表面结构
    3.5 多糖抗氧化活性
        3.5.1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5.2 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5.3 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创新点
    4.3 本实验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氨基化磁性硅藻土糖用澄清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甘蔗混合汁澄清方法概述
        1.2.1 吸附法
        1.2.2 氧化法
        1.2.3 过滤法
        1.2.4 其他方法
    1.3 硅藻土的概述和应用
        1.3.1 硅藻土概述
        1.3.2 硅藻土在食品澄清方面的应用
        1.3.3 硅藻土在食品助滤剂方面的应用
        1.3.4 硅藻土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1.3.5 硅藻土在吸附剂方面的应用
    1.4 壳聚糖的概述和应用
        1.4.1 壳聚糖概述
        1.4.2 壳聚糖在澄清甘蔗混合汁方面的应用
        1.4.3 壳聚糖在吸附剂方面的应用
    1.5 磁性壳聚糖的概述和应用
        1.5.1 磁性壳聚糖概述
        1.5.2 磁性壳聚糖在澄清混合汁方面的应用
        1.5.3 磁性壳聚糖在吸附剂方面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硅藻土的活化提纯及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硅藻土提纯
        2.2.3 纯化技术路线
        2.2.4 澄清工艺流程
        2.2.5 分析项目和分析方法
        2.2.6 表征手段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焙烧结果
        2.3.2 酸洗结果
        2.3.3 硅藻土提纯前后澄清效果对比结果
    2.4 结构表征
        2.4.1 扫描电镜(SEM)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基化磁性硅藻土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AMD的制备
        3.2.3 澄清工艺流程
        3.2.4 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3.2.5 单因素试验
        3.2.6 正交试验
        3.2.7 表征手段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验证试验
    3.4 结构表征
        3.4.1 扫描电镜(SEM)
        3.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4.3 X射线粉晶衍射(XRD)
        3.4.4 磁滞回线(VSM)
        3.4.5 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Zeta)
        3.4.6 比表面积和孔隙度测量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基化磁性硅藻土澄清混合汁的工艺研究及再生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4.2.3 澄清工艺流程
        4.2.4 单因素试验
        4.2.5 响应面试验
        4.2.6 再生试验
    4.3 实验结果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4.3.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4.3.3 验证试验
        4.3.4 再生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氨基化磁性硅藻土用于混合汁澄清的可行性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2 分析项目及分析方法
        5.2.3 澄清工艺流程图
    5.3 实验结果
        5.3.1 澄清效果评价
        5.3.2 理化指标评价
        5.3.3 元素含量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MD吸附酚类物质的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6.2.2 GA糖液和CA糖液的制备
        6.2.3 GA和 CA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6.2.4 吸附批量实验
        6.2.5 硅藻土改性前后的吸附对比
        6.2.6 AMD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6.2.7 AMD再生试验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1 pH值的影响
        6.3.2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6.3.3 初始浓度的影响
        6.3.4 温度和接触时间的影响
        6.3.5 硅藻土改性前后的吸附对比
        6.3.6 吸附动力学
        6.3.7 吸附等温线
        6.3.8 吸附热力学
        6.3.9 吸附机理
        6.3.10 再生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糠醛渣清洁制备生物炭/活性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糠醛渣概述
        1.2.1 糠醛渣的定义
        1.2.2 糠醛渣的理化特性
        1.2.3 糠醛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3 生物炭的发展概况
        1.3.1 生物炭概述
        1.3.2 生物炭孔隙特性
        1.3.3 生物炭的制备原料分类
        1.3.4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分类
    1.4 活性炭的研究现状
        1.4.1 活性炭概述
        1.4.2 活性炭孔隙结构
        1.4.3 活性炭的分类
        1.4.4 活性炭的应用
    1.5 活性炭的活化方法
        1.5.1 物理活化法
        1.5.2 化学活化法
        1.5.3 物理化学活化法
        1.5.4 活性炭制备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
    2.3 活性炭的制备
        2.3.1 水蒸气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
        2.3.2 二氧化碳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
        2.3.3 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
    2.4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2.4.1 实验仪器
        2.4.2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测定
        2.4.3 热重分析
        2.4.4 扫描电镜分析
        2.4.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4.6 活性炭得率计算
    2.5 糠醛渣热重分析
    2.6 水蒸气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6.1 水蒸气流速对水蒸气-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6.2 活化温度对水蒸气-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6.3 活化时间对水蒸气-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7 二氧化碳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7.1 活化时间对二氧化碳-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7.2 活化温度对二氧化碳-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7.3 二氧化碳流速对二氧化碳-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8 氢氧化钾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2.8.1 活化时间对氢氧化钾-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8.2 活化剂用量对氢氧化钾-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8.3 活化温度对氢氧化钾-活性炭品质的影响
        2.8.4 氢氧化钾-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热解气自活化糠醛渣制备生物炭的研究
    3.1 引言
    3.2 生物炭的制备
    3.3 生物炭得率及热解气组分分析
    3.4 结果讨论
        3.4.1 糠醛渣、热解炭及热解气的理化性质分析
        3.4.2 糠醛渣、热解炭及生物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3.5 制备条件对生物炭品性的影响
        3.5.1 热解气流速对生物炭品性的影响
        3.5.2 活化时间对生物炭品性的影响
        3.5.3 活化温度对生物炭品性的影响
    3.6 生物炭的得率
    3.7 活化后热解气体组份和热值的变化
    3.8 生物炭制备过程物质流分析
    3.9 中试试验
    3.10 本章小结
4 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及电化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熔融盐
    4.3 制备原料及方法
    4.4 电化学测试
    4.5 氢氧化钾热重分析
    4.6 熔融盐与糠醛渣的混合过程及机理
    4.7 制备条件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1 炭化时间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2 混合时间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3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4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4.7.5 不同活化混合方式活性炭的性能比较
    4.8 扫描电镜分析
    4.9 活性炭电化学性质分析
    4.10 本章小结
5 热解气耦合熔融盐活化糠醛渣制备活性炭的研究
    5.1 引言
    5.2 制备方法
    5.3 表征方法
        5.3.1 红外分析
        5.3.2 亚甲基蓝吸附测定
        5.3.3 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测定
    5.4 红外分析
    5.5 制备条件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5.5.1 热解气流速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5.5.2 混合时间对活性炭品性的影响
    5.6 耦合活化后热解气组份及热值变化
    5.7 亚甲基蓝吸附动力学分析
    5.8 亚甲基蓝吸附等温线拟合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8)甘蔗最终糖蜜制备高果糖浆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蔗最终糖蜜概述
        1.1.1 甘蔗最终糖蜜简介
        1.1.2 甘蔗最终糖蜜的理化性质
        1.1.3 甘蔗最终糖蜜的利用现状
    1.2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1 膜分离技术基本概念
        1.2.2 膜分离技术的分类
        1.2.3 微滤和超滤分离技术的原理
        1.2.4 膜污染的原因和控制
    1.3 离子交换技术概述
        1.3.1 离子交换技术基本概念
        1.3.2 离子交换树脂简介和分类
        1.3.3 离子交换理论
        1.3.4 离子交换树脂在制糖工业的应用
    1.4 葡萄糖异构酶概述
        1.4.1 葡萄糖异构酶定义
        1.4.2 葡萄糖异构酶的催化机制
        1.4.3 葡萄糖异构酶的固定化方法
        1.4.4 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的生物学性质
    1.5 高果糖浆概述
        1.5.1 果糖的简介
        1.5.2 高果糖浆的定义及分类
        1.5.3 高果糖浆的特点
        1.5.4 高果糖浆的制备工艺
        1.5.5 高果糖浆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的意义
        1.6.2 研究的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蔗最终糖蜜成分分析和方法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原料
        2.2.2 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甘蔗最终糖蜜中蔗糖含量测定
        2.3.2 甘蔗最终糖蜜中还原糖的含量测定
        2.3.3 甘蔗最终糖蜜中的果糖的含量测定
        2.3.4 色值的测定
        2.3.5 浊度的测定
        2.3.6 灰分的测定
        2.3.7 折光锤度和pH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蔗最终糖蜜的膜法和离子交换清净工艺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原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流程
        3.3.2 微滤
        3.3.3 超滤
        3.3.4 超滤膜污染过程数学模型分析
        3.3.5 离子交换
        3.3.6 样品的酸度调节
        3.3.7 样品清净前后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3.3.8 样品清净前后纳米粒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稀释倍数对微滤除浊率的影响
        3.4.2 超滤膜的选型
        3.4.3 跨膜压力对脱色率、除浊率和膜通量的影响
        3.4.4 运行时间对膜通量的影响
        3.4.5 膜法对样品的清净效果
        3.4.6 超滤处理甘蔗最终糖蜜膜污染过程数学模型
        3.4.7 离子交换树脂组的选定
        3.4.8 树脂比例对脱色率和脱盐率的影响
        3.4.9 处理量对脱色率、脱盐率和pH的影响
        3.4.10 流速对脱色率、脱盐率和pH的影响
        3.4.11 离子交换二次清净和酸度调节
        3.4.12 清净前后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和粒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体酸水解制备转化糖浆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原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真空浓缩制备液体糖
        4.3.2 固体酸水解制备转化糖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真空浓缩前后样品的理化性质
        4.4.2 树脂添加量对蔗糖转化率和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4.4.3 温度对蔗糖转化率和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4.4.4 处理时间对蔗糖转化率和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4.4.5 正交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酶法异构制备初级高果糖浆的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原料
        5.2.2 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加酶量对果糖含量的影响
        5.4.2 反应温度对果糖含量的影响
        5.4.3 pH对果糖含量的影响
        5.4.4 MgSO_4·7H_2O添加量对果糖含量的影响
        5.4.5 反应时间对果糖含量的影响
        5.4.6 响应面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果糖浆的精制和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
        6.2.2 试剂
        6.2.3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真空浓缩制备高纯度高果糖浆
        6.3.2 产品的理化指标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高果糖浆的精制和理化指标测定
        6.4.2 初步经济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木糖水解液糖酸色谱分离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D?木糖概述
        1.2.1 D?木糖的理化性质
        1.2.2 D?木糖生产制备方法
        1.2.3 D?木糖食品领域的应用
    1.3 糖与酸分离研究进展
        1.3.1 传统脱酸技术
        1.3.2 电渗析分离技术
        1.3.3 色谱分离技术
        1.3.4 现有技术问题
    1.4 色谱技术概述
        1.4.1 色谱树脂分类
        1.4.2 离子排斥色谱
        1.4.3 传统固定床色谱技术
        1.4.4 真实移动床色谱技术
        1.4.5 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色谱树脂的筛选及吸附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树脂预处理、转型和再生
        2.2.3 检测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显色剂配制
        2.3.2 静态吸附实验
        2.3.3 静态脱附实验
        2.3.4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树脂静态初筛
        2.4.2 吸附等温线
        2.4.3 吸附热力学
        2.4.4 吸附动力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床分离糖酸的工艺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树脂预处理和再生
        3.2.3 检测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显色剂配制
        3.3.2 动态分离实验
        3.3.3 分离条件优化
        3.3.4 穿透曲线的确定
        3.3.5 分析方法
    3.4 理论
        3.4.1 穿透曲线
        3.4.2 穿透曲线模型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树脂动态复筛
        3.5.2 分离条件优化
        3.5.3 穿透曲线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色谱分离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树脂预处理和再生
        4.2.3 木糖水解液脱色
        4.2.4 检测方法
    4.3 理论基础
    4.4 实验方法
        4.4.1 动态分离实验
        4.4.2 孔隙率的测定
        4.4.3 动态吸附等温线
        4.4.4 分析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计算模型参数
        4.5.2 计算模型验证
        4.5.3 糖酸连续分离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糖汁无硫(亚硫酸)清净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糖汁清净
        1.1.1 糖汁的基本组成成分
        1.1.2 糖汁中主要成分及其性质
    1.2 糖汁清净方法
        1.2.1 石灰法
        1.2.2 亚硫酸法
        1.2.3 碳酸法
        1.2.4 磷浮法
        1.2.5 氧化脱色技术
        1.2.6 吸附脱色技术
        1.2.7 离子交换技术
        1.2.8 膜分离技术
    1.3 糖汁清净机理
        1.3.1 絮凝及絮凝过程的强化
        1.3.2 磷酸钙的吸附与絮凝机制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内容以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磷酸-蔗糖钙法对糖汁清净作用的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2.2 工艺流程
        2.2.3 实验步骤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磷酸-石灰法与磷酸-蔗糖钙法的澄清脱色对比试验
        2.3.2 各因素对糖汁清净效果的影响
        2.3.3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
        2.3.4 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砂强化磷酸-蔗糖钙法的絮凝沉降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图
        3.2.2 实验步骤
        3.2.3 分析方法
        3.2.4 沉降时间测定方法
        3.2.5 遴选不同粒径的微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砂投加顺序不同对糖浆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各单因素试验分析结果
        3.3.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磷酸-蔗糖钙法对糖浆澄清脱色工艺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工艺流程
        4.2.2 实验步骤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各单因素试验分析结果
        4.3.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
        4.3.3 红外光谱分析
        4.3.4 SEM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酸镁-石灰乳体系对糖汁澄清脱色工艺的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工艺流程
        5.2.2 实验步骤
        5.2.3 分析方法
        5.2.4 碳酸镁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酸镁的形貌结构对脱色效果影响
        5.3.2 各单因素对糖汁脱色的影响结果
        5.3.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
        5.3.4 沉淀物的表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甘蔗蜡精制脱色初步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高产普鲁兰糖工程菌的构建、生产工艺优化及在药物制剂的应用[D]. 刘飞. 山东大学, 2021(11)
  • [2]膜法制糖过程中的生物污染控制及清洗[D]. 李煜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2)
  • [3]精氨酸改性磁性壳聚糖糖用澄清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工艺研究[D]. 柴智慧. 广西大学, 2020
  • [4]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5]绞股蓝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结构及其活性研究[D]. 李珊.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氨基化磁性硅藻土糖用澄清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研究[D]. 宋小荣. 广西大学, 2019(06)
  • [7]糠醛渣清洁制备生物炭/活性炭的研究[D]. 尹玉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8]甘蔗最终糖蜜制备高果糖浆的工艺研究[D]. 王卓琳. 广西大学, 2019(01)
  • [9]木糖水解液糖酸色谱分离技术基础研究[D]. 朱程旭. 江南大学, 2019(01)
  • [10]糖汁无硫(亚硫酸)清净工艺的研究[D]. 杨岚风. 广西科技大学, 2019

标签:;  ;  ;  ;  ;  

甘蔗蜡精制脱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