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爆发烟粉虱

河北省爆发烟粉虱

一、河北省暴发烟粉虱(论文文献综述)

王容燕,刘兰服,胡亚亚,高波,马娟,李秀花,陈书龙[1](2020)在《不同杀虫剂及施用技术对甘薯烟粉虱的防治效果》文中认为为筛选烟粉虱高效防控药剂及其施用技术,采用喷雾和滴灌2种施药方法,测定了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20%噻虫胺悬浮剂5种杀虫剂对甘薯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喷雾施用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 350和900 g/hm2以及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剂2 250和1 500 g/hm2,10 d后对甘薯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均较好,防效分别为89.25%、90.34%和86.48%、79.22%,且持效期可达21 d;而喷雾施用吡虫啉、噻虫胺、氟啶虫胺腈的各处理防治效果均较差。滴灌施药对甘薯烟粉虱的防治效果均较差。

冯雪莹,张毅波,黄玉翠,郭梦然,孟烨,张晓明,徐海云[2](2019)在《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了解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生物型及其种群发生为害动态,分别于2016和2017年对雄安新区及其周边5个县级辖区的烟粉虱的生物型(隐种)、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地区主要蔬菜作物上发生的烟粉虱均为Q型(MED隐种)烟粉虱;整个调查期间,均发现烟粉虱发生为害情况,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种群动态不同,每年9月中下旬,烟粉虱在茄子和棉花上的种群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绝大多数情况下,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属聚集分布。上述研究结果为烟粉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丽娜[3](2019)在《烟粉虱和番茄褪绿病毒侵染对番茄防御激素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由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tic virus,ToCV)引起的病毒病对我国番茄等蔬菜生产造成毁灭性危害,其主要由烟粉虱传播。通过控制植物的信号通路,增加防御性信号物质茉莉酸(Jasmonic acid)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含量,是一种新型的控制媒介昆虫传播病毒的方法,而目前茉莉酸和水杨酸如何影响烟粉虱传播番茄褪绿病毒仍是未知。本研究采用昆虫生理学、行为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与方法,以我国田间暴发严重的ToCV和Q烟粉虱(Bemisia tabaci Q)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病毒和烟粉虱单独侵染以及共同侵染后对植物激素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植物激素中水杨酸和茉莉酸的代谢组学,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接毒40 d的番茄进行代谢组学质谱研究,从三个有关水杨酸、茉莉酸代谢的通路图中,发现植物激素SA、JA代谢通路表现形式均为上调趋势。(2)试验发现当健康Q烟粉虱取食接毒40 d的植物后,与对照相比,植物叶片JA和SA相对表达量呈上升趋势。(3)试验发现当带毒Q烟粉虱取食健康苗时,植物叶片SA表达量显着上升,而JA表达量明显下降。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手段,研究了JA和SA在烟粉虱传播病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发现带毒烟粉虱取食植物促进了对植物防御反应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了病毒的传播。研究结果为探究烟粉虱-ToCV-寄主植物互作提供理论依据。

王青[4](2019)在《植物病毒影响介体烟粉虱对吡虫啉敏感性机理初探》文中指出烟粉虱Bemisia tabaci(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是世界性的入侵害虫和植物病毒媒介,不仅可以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对植物造成直接危害,还可以传播200多种植物病毒,其中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 virus,CCY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其传播的两种危害尤为严重、代表了两类不同传播方式(半持久和持久传播)的植物病毒。病毒作为一种外界刺激,可对其介体昆虫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此,我们提出了“介体对药剂的敏感性可能受到其携带病毒的影响”的假说。本研究旨在验证:(1)植物病毒是否对介体昆虫对药剂的敏感性造成影响?(2)如果有影响,不同类型的植物病毒对不同生物型烟粉虱敏感性的影响有无不同?是否会进一步对烟粉虱的抗药性造成影响?期望本研究的结果能够有助于阐明病毒与其介体昆虫烟粉虱之间的互作关系,为烟粉虱抗药性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烟粉虱及其所传播的病毒制定更为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烟粉虱B型和Q型生物型及其半持久传播的CCYV和持久性传播的TYLCV和寄主植物黄瓜(烟粉虱和CCYV的寄主)和番茄(烟粉虱和TYLCV的寄主)为试验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qPCR)以及琼脂保湿浸叶法,来分别检测、比较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在无毒以及携带不同病毒状态下CYP6CM1(P450解毒酶系中与吡虫啉抗性相关的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对吡虫啉药剂敏感性的变化。现将实验结果总结如下:(1)单一病毒对烟粉虱CYP6CM1表达水平的影响CCYV对Q、B型烟粉虱体内的CYP6CM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在20 d内趋势大致相同。携带CCYV后,两种生物型烟粉虱CYP6CM1基因表达量较对照均表现为上调后下调,且二者在带毒后期(20 d)体内CYP6CM1基因表达量均显着低于对照健康烟粉虱(P<0.05),说明烟粉虱带毒20 d时,CCYV可抑制CYP6CM1基因的表达。在两种生物型中,CCYV对Q型烟粉虱体内CYP6CM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对B型烟粉虱的抑制程度。TYLCV对Q、B型烟粉虱CYP6CM1基因表达量影响的变化趋势在20 d内也基本一致,均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其中携带TYLCV的烟粉虱在1 d、10d及20 d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健康烟粉虱,而在5 d时显着高于对照处理(P<0.05)。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相比较,TYLCV对B型烟粉虱体内CYP6CM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对Q型烟粉虱。(2)两种病毒对烟粉虱CYP6CM1表达水平的影响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同时携带TY-CCYV两种病毒后,在20 d内烟粉虱体内CYP6CM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则存在差异。Q型烟粉虱体内CYP6CM1基因在1 d,5 d时较对照健康烟粉虱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10d,20d时显着上调,而B型烟粉虱则在1d,5d及20d时较健康烟粉虱上调,10d时显着下调(P<0.05)。在两种生物型之间,携带两种病毒10d内,对Q型烟粉虱的CYP6CM1基因表达量影响程度更大,而在携带两种病毒20 d时,对B型烟粉虱的影响更为显着。(3)单一病毒对烟粉虱药剂敏感性的影响CCYV对不同生物型烟粉虱在1d,10 d时对吡虫啉药剂敏感性的影响不同。B型烟粉虱携带CCYV 1 d和10 d后,对吡虫啉的敏感性较对照健康烟粉虱均有所减弱,10 d时达显着水平(P<0.05),而Q型烟粉虱则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增强,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TYLCV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在1d,10 d时对吡虫啉敏感性的影响趋势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B型烟粉虱在感毒1 d时敏感性强于对照处理,10 d时减弱,而Q型烟粉虱较与照处理差异较小。(4)两种病毒对烟粉虱药剂敏感性的影响携带TY-CCYV的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在带毒1 d对吡虫啉药剂的敏感性较对照处理均有所减弱,但未达显着水平(P>0.05)。在带毒10 d时,B型烟粉虱对吡虫啉敏感性显着增强(P<0.05),Q型烟粉虱对吡虫啉敏感性较对照处理显着减弱(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为:烟粉虱携带单一病毒(CCYV/TYLCV)20 d可显着降低其C YP6CW1基因的表达水平,此时其对吡虫啉药剂的敏感性高于健康烟粉虱,而两种病毒同时作用于烟粉虱20 d,CYP6CM1基因的表达水平则显着升高,此时其对吡虫啉药剂的敏感性则低于健康烟粉虱。因此,不同病毒对烟粉虱CYP6CM1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对吡虫啉药剂的敏感性的影响趋势不同,而且新携带的病毒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病毒对烟粉虱的影响状态。

王凡[5](2018)在《MED隐种烟粉虱抗性监测、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属半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是一个由至少40个隐种组成的物种复合体,在非洲、中东、美国等多个国家地区发生为害。在已发现的隐种中,以MEAM1隐种(B型)和MED隐种(Q型)为代表的烟粉虱入侵隐种为害最严重。烟粉虱除了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还能传播植物病毒为害农作物、蔬菜和观赏花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当前烟粉虱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化学药剂防治,大量使用会导致抗药性发生、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为了解烟粉虱隐种的地理分布及遗传分化,明确山东地区田间种群对常用农药的抗性水平,本研究通过采集山东不同地区烟粉虱地理种群样本,对烟粉虱隐种的种类、分布及种群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同时进行了烟粉虱对新烟碱类、阿维菌素等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和抗性生化机理方面的研究。在室内连代筛选了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系统评估了MED隐种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风险、交互抗性及抗性生化机理。为解决生产上防治烟粉虱存在的突出问题,还研究了以物理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0162017年山东省6个地区采集的烟粉虱隐种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个地点(青岛、济南、泰安和德州种群)采集的样品全部为烟粉虱MED隐种;其它2个地点(潍坊种群和临沂种群)的烟粉虱MED隐种所占比例大于94.3%,MEAM1隐种比例均低于5.7%。田间调查显示烟粉虱MED隐种已在山东基本取代MEAM1隐种成为绝对优势种群。2.比较了室内饲养的相对敏感烟粉虱MEAM1种群(SS-B)和MED种群(SS-Q)对8种杀虫剂(阿维菌素、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虫啉、吡蚜酮、吡丙醚和毒死蜱)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SS-Q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高于SS-B种群。与SS-B种群相比,SS-Q种群对烯啶虫胺和吡虫啉的抗药性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3.95倍和3.57倍;对吡蚜酮的抗性倍数最小,仅为1.06倍,表明在敏感状态下,SS-Q种群比SS-B种群具有较高的耐药性。3.为明确山东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水平,以室内饲养的SS-Q种群为对照,测定了6个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啶虫脒、毒死蜱、吡丙醚和吡蚜酮的抗性。结果表明,6个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仍处于敏感状态,LC50值均低于0.8mg/L。对吡蚜酮的抗性与敏感种群抗性倍数差异不大,LC50范围为148.68 mg/L439.59mg/L,只有泰安种群(TA)出现敏感性下降情况(3.27倍)。吡丙醚对不同烟粉虱种群卵的毒力效果不同:临沂、青岛和济南种群处于敏感状态,LC50范围为15.28mg/L29.91 mg/L;德州和泰安种群表现为敏感性下降(3.89和4.48倍),潍坊种群已达到低抗水平(5.55倍)。对烟碱类杀虫剂各个地方种群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于吡虫啉,6个地理种群产生了敏感性下降到中水平的抗性(4.2916.56倍);4个地理种群对噻虫嗪产生了低到中水平的抗性(8.3915.81倍);4个地理种群对啶虫脒出现敏感性下降或低抗水平(4.108.35倍);潍坊和济南种群对烯啶虫胺出现低水平抗性(5.87倍和6.79倍)。对传统杀虫剂毒死蜱,德州和潍坊种群出现敏感性下降(3.44和4.80倍),济南达到低抗水平(6.74倍)。因此,推荐使用阿维菌素、吡蚜酮与烟碱类杀虫剂交替或轮换使用,以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4.为明确抗性生化机理,测定了田间种群的解毒代谢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烟粉虱种群的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随种群抗性水平的增高而增强。青岛种群的羧酸酯酶活力最高,其次为潍坊种群,德州、济南、泰安、临沂种群却出现略低于敏感种群的现象。田间种群抗药性升高与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升高有关。5.用吡蚜酮对相对敏感SS-Q种群进行了连续18代抗性筛选,获得了MED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R-F18)。在筛选的前10代(R-F1R-F10)抗性发展非常缓慢,抗性只增长至2.16倍,第11至18代,抗性增长速度加快,由第11代的4.19倍增长到第18代的10.70倍。抗性风险分析结果表明,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158,假设在田间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显示遗传力为实验室估计值的一半,即h2为0.0579,若田间杀死率为70%90%时,预计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320代,烟粉虱对吡蚜酮存在产生抗性的风险。6.以敏感SS-Q和吡蚜酮抗性筛选过程中的R-F11和R-F18为试虫,通过交互抗性和解毒代谢酶活力测定,分析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生化机制。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和吡虫啉均表现有交互抗性,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为10.43、6.22、4.64和3.61倍,对吡丙醚、毒死蜱和阿维菌素无交互抗性。表明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对上述烟碱类杀虫剂有潜在抗性风险。与SS-Q品系相比,R-F11和R-F18的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分别升高了1.88和2.77倍,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强是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7.采用3种不同处理方式:在常规番茄日光温室(CK)的前通风口和上通风口罩以60目防虫网、80目防虫网和80目防虫网加后墙通风管(分别称为Ⅰ、Ⅱ、Ⅲ),研究了不同网目防虫网及后墙通风管对温室温湿度、烟粉虱虫量及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影响。结果表明,80目防虫网对烟粉虱阻隔为98.4%,且相对100目防虫网有更好的通风效果,推荐田间使用。2014年试验发现,温室Ⅱ虽烟粉虱虫量和番茄发病率低于其它处理温室,但罩网会提高温室内温度,80目增温更明显。20152016年试验中,经过后墙凿洞处理,使得防虫网温室温度明显降低。2015年8月25日2015年10月29日每日10:0016:00时间段的平均温度,温室Ⅲ为26.55℃,比温室Ⅱ低7.27℃,2016年8月20日2016年10月29日每日相同时间段的平均温度,温室Ⅲ为27.11℃,比温室Ⅱ低5.63℃;温室Ⅲ与温室Ⅱ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差别不大。同时,温室Ⅲ能有效的控制烟粉虱虫量和番茄发病率,使得ToCV发病率仅为6.67%。因此,日光温室前、上通风口罩80目防虫网阻隔烟粉虱,加后墙通风管降温,可有效降低烟粉虱数量和防治ToCV发生危害,此技术推荐在日光温室使用。

薛延韬[6](2018)在《中国烟粉虱地理分布、种群遗传结构及其次生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的入侵害虫,也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复合种,至少含有40个形态上难以区分的隐种。在我国分布的烟粉虱包括许多本地隐种及入侵隐种,其中MED和MEAM1隐种是分布最广泛、为害最严重的2种入侵隐种。烟粉虱体内携带的内共生菌目前已报道有1种/属初生内共生菌和7种/属次生内共生菌,这些次生内共生菌在烟粉虱的扩散和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烟粉虱入侵隐种的快速扩散和为害增加,对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本论文基于全国范围内烟粉虱野外调查和系统采集,分析我国烟粉虱隐种类型及不同隐种在全国的地理分布及近10年来入侵隐种MED和MEAM1的种群动态;同时,开展烟粉虱不同隐种和不同采集地区的次生内共生菌多样性分析;最后,基于mtDNA COⅠ基因序列和微卫星标记对烟粉虱入侵隐种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烟粉虱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研究。本研究对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1个地区的烟粉虱样本进行分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所得到的烟粉虱mtDNA COⅠ基因序列均可与已报道隐种各自聚为一类,同时发现我国分布的烟粉虱主要有2种入侵隐种MED和MEAM1,及包括China 1、China 2、China 6、AsiaⅠ、AsiaⅡ1、AsiaⅡ3、AsiaⅡ6、AsiaⅡ7和AsiaⅡ9在内的9种本地隐种。其中,烟粉虱MED隐种分布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78.02%);其次为MEAM1隐种(11.46%),且近10年逐渐被MED隐种所取代,但仍在一些地区有分布;此外,本地隐种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内,且在某些地区占主要地位。(2)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烟粉虱入侵隐种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利用mtDNA COⅠ基因分别对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的烟粉虱MED和MEAM1隐种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两个隐种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均存在变异位点,变异百分率分别为0.79%和0.40%,且均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2)MED隐种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411,核苷酸多样性π为0.291,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数量h变化范围为15,单倍型多样性Hd变化范围为01.7845,核苷酸多样性π变化范围为00.8000,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变化范围为02.2254;MEAM1隐种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029,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7,各地理种群的单倍型数量h变化范围为13,单倍型多样性Hd变化范围为00.422,核苷酸多样性π变化范围为00.38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变化范围为00.824;此外,核苷酸错配分析表明我国烟粉虱MED和MEAM1隐种处于扩张或持续增长时期。(3)烟粉虱MED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固定指数FST变化范围为-0.8751,基因流Nm的变化范围为0inf;烟粉虱MEAM1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固定指数FST变化范围为-10.099,基因流Nm的变化范围为4.548inf。(4)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两种隐种的变异均主要来自不同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差异。(5)在烟粉虱MED隐种的7个单倍型中,有6个单倍型为共享单倍型,其中MED-1(72.26%)和MED-2(25.82%)为优势共享单倍型;在MEAM1隐种的4个单倍型中,有1个单倍型MEAM1-1为共享单倍型(98.53%)。(3)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烟粉虱入侵隐种种群遗传结构研究。选取烟粉虱的5个微卫星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对全国范围内采集的烟粉虱MED和MEAM1隐种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MED隐种观测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在2.40004.0000和1.63482.2822之间,Shannon’s信息指数I在0.51750.9238之间,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在0.18000.4500和0.31200.5446之间,近交系数FIS在-0.1040.317之间,Hardy-Weinberg分析显示7个地理种群显着偏离遗传平衡(P(HWE)<0.05);MEAM1隐种观测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在2.20003.4000和1.76982.2473之间,Shannon’s信息指数I在0.48030.7362之间,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在0.26670.4500和0.27280.4062之间,近交系数FIS在-0.0650.179之间,Hardy-Weinberg分析显示仅有1个地理种群显着偏离遗传平衡(P(HWE)<0.05)。(2)MED隐种固定指数FST变化范围为-0.8751,基因流Nm的变化范围为0inf;MEAM1隐种固定指数FST变化范围为-10.099,基因流Nm的变化范围为4.548inf。(3)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两种隐种的变异均主要来自不同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差异。(4)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我国烟粉虱MED隐种不同地理种群分为明显的2个分支,而MEAM1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遗传结构一致。(4)烟粉虱次生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烟粉虱MED隐种主要单一感染Hamiltonella(95.32%)和Cardinium(22.86%),协同感染Hamiltonella-Cardinium(22.08%);烟粉虱MEAM1隐种主要单一感染Hamiltonella(95.95%)和Rickettsia(45.95%),协同感染Rickettsia-Hamiltonella(33.24%)。而本地隐种中,China 1和China 2隐种主要感染Wolbachia,China 6、AsiaⅠ、AsiaⅡ3、AsiaⅡ7和AsiaⅡ9隐种主要感染Cardinium,AsiaⅡ1和AsiaⅡ6隐种主要感染Arsenophonus。此外,部分隐种次生内共生菌的感染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分布的烟粉虱包括2种入侵隐种及9种本地隐种,各隐种的地理分布存在差异;我国烟粉虱入侵隐种MED和MEAM1均未形成明显的地理种群结构,MED隐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MEAM1隐种,且MED隐种遗传结构复杂,而MEAM1隐种遗传结构单一;烟粉虱不同隐种都感染有种类丰富的次生内共生菌,且感染情况随隐种类型和采集地点的不同而变化。

代惠洁,程琳,竺晓平,刘永杰,赵静[7](2017)在《烟粉虱传播的番茄褪绿病毒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对不同番茄品种的复合侵染》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烟粉虱传播的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对不同番茄品种的复合侵染情况,于2015年11月在山东省寿光市温室内采集13个番茄品种共390份疑似发病植株叶片,对不同番茄品种的TYLCV抗性和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以及温室内发病番茄植株上烟粉虱成虫的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集的13个番茄品种经分子标记检测鉴定均为TYLCV杂合抗性;不同番茄品种ToCV与TYLCV的复合侵染率存在明显差异,大果番茄粉宴和贝瑞上复合侵染率最高可达73.3%,而樱桃番茄八喜上未检测到这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此外,在发病番茄植株上采集的烟粉虱成虫体内可检测到2种病毒,其中烟粉虱ToCV带毒率为90.7%,TYLCV带毒率为80.0%,同时检测到ToCV与TYLCV的概率为71.3%。表明ToCV和TYLCV的复合侵染在山东省番茄生产中普遍发生,烟粉虱可同时携带这2种病毒并广泛传播。

代惠洁,刘永光,竺晓平,刘永杰,赵静[8](2016)在《山东寿光地区Q型烟粉虱对番茄褪绿病毒的传播》文中指出为明确山东寿光地区Q型烟粉虱对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感病流行的影响及其传毒特性,于2014年调查了该地区设施番茄上烟粉虱种群动态与To CV发病情况,利用特异引物对烟粉虱体内To CV进行了RT-PCR检测;并在室内测定了带毒Q型烟粉虱取食时间和种群数量对To CV感病株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番茄发病植株上采集的烟粉虱种群体内可检测到To CV;春茬番茄To CV发病株率随烟粉虱种群数量增加而逐渐升高,4—6月是To CV发生高峰期,6月22日发病株率达100%;秋茬番茄烟粉虱种群数量从10月下旬明显下降,而To CV发病株率升高,11月12日发病株率达100%;室内试验表明,To CV感病株率随着带毒Q型烟粉虱数量与取食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研究表明,Q型烟粉虱能有效传播To CV,且其种群数量对To CV发病株率存在显着影响,可通过防控烟粉虱以控制To CV的危害。

买热木古丽·克依木,李晶,王恵卿,古丽扎热·帕热合提,马德英[9](2014)在《新疆地区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动态检测》文中指出【目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是番茄作物上一种毁灭性病害,2011年传入新疆。烟粉虱是该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通过检测新疆地区烟粉虱携带TYLCV情况分析预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风险区域。【方法】利用TYLCV特异性引物TYLCV-F/TYLCV-R对新疆烟粉虱主要发生区域采集的烟粉虱样本携带TYLC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吐鲁番市、鄯善县、哈密市、库尔勒市、岳普湖县、麦盖提县、泽普县、莎车县、伽师县、疏勒县、和田市、墨玉县、洛浦县、玉田县、昌吉市、塔城市、察布查尔县等17个县市的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粉虱样本的带毒率分别为100%、60%、16.7%、28.6%、50%、20%、25%、40%、33.3%、33.3%、100%、50%、16.7%、25%、33.3%、100%和40%;MEAM1隐种(原B型烟粉虱)和MED隐种(原Q型烟粉虱)均可携带和传播病毒,带毒率分别为33.3%和38.3%。【结论】吐鲁番市、和田市、塔城市、鄯善县、墨玉县、岳普湖县是发生番茄黄花曲叶病毒病的高风险区域。

吕丽敏,张帅,雒珺瑜,王春义,吴冬梅,李春花,崔金杰[10](2013)在《冀鲁豫Bt棉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监测》文中提出2011―2012年,在棉花的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对冀鲁豫三省18个监测点Bt棉田烟粉虱、棉蚜、棉蓟马、棉盲蝽、棉叶螨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2年监测结果按照非靶标害虫的最高发生株率排序为:烟粉虱(99.17%)>棉蚜(98.33%)>棉蓟马(74.58%)>棉盲蝽(43.10%)>棉叶螨(20.95%)。其中烟粉虱最高发生株率出现在山东和河南监测棉田的花铃期,棉蚜最高发生株率出现在河北监测点棉田的蕾期,棉盲蝽和棉叶螨最高发生株率出现在河北监测点棉田的花铃期;棉蓟马的为害高峰是在山东监测点棉田的蕾期。表明Bt棉田非靶标害虫的发生为害在棉花的不同发育时期明显不同,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二、河北省暴发烟粉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暴发烟粉虱(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杀虫剂及施用技术对甘薯烟粉虱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喷雾施药对甘薯烟粉虱防治效果的影响
    2.2 滴灌施药对甘薯烟粉虱防治效果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2)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调查时间、地点及作物情况
    1.2 生物型检测
        1.2.1 单头烟粉虱DNA提取
        1.2.2 生物型(隐种)鉴定
    1.3 种群动态
    1.4 烟粉虱为害级别
    1.5 空间分布格局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生物型
    2.2 不同地区烟粉虱季节种群动态
        2.2.1 安新地区
        2.2.2 高阳地区
        2.2.3 雄县地区
        2.2.4 鄚州地区
        2.2.5 容城地区
    2.3 烟粉虱为害级别
    2.4 烟粉虱空间分布格局
3 讨论

(3)烟粉虱和番茄褪绿病毒侵染对番茄防御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褪绿病毒
        1.1.1 番茄褪绿病毒的分类地位
        1.1.2 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危害
        1.1.3 番茄褪绿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1.2 烟粉虱
        1.2.1 烟粉虱概述
        1.2.2 Q烟粉虱在我国的分布动态
    1.3 烟粉虱-病毒-植物互作类型及方式
        1.3.1 烟粉虱传播植物病毒的类型
        1.3.2 烟粉虱传播病毒的方式
        1.3.3 植物病毒在烟粉虱体内的循环途径
        1.3.4 病毒-烟粉虱-寄主植物互作方式
        1.3.5 植物与烟粉虱互作方式
    1.4 植物激素与抗病机制
        1.4.1 植物激素及其分类
        1.4.2 水杨酸介导的植物抗性
        1.4.3 茉莉酸介导的植物抗性
        1.4.4 水杨酸与茉莉酸的互作机制
        1.4.5 植物抗病防卫信号转导
    1.5 植物学中的代谢组学应用
        1.5.1 植物代谢组学概念及应用
        1.5.2 植物代谢组学的发展过程
        1.5.3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趋势
        1.5.4 植物代谢组学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感染ToCV的番茄植物激素代谢组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植物
        2.1.2 实验方法及流程
        2.1.3 代谢物提取方法
        2.1.4 上机检测
        2.1.5 代谢组学信息分析
        2.1.6 数据预处理及归一化
        2.1.7 质控样本分析
        2.1.8 统计分析
        2.1.9 单变量分析
        2.1.10 多变量分析
        2.1.11 差异m/z值筛选及鉴定
        2.1.12 聚类分析
        2.1.13 差异代谢物Pathway代谢通路注释分析
    2.2 结果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烟粉虱和ToCV侵染植物对番茄防御激素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及植物
        3.1.2 试验设计
        3.1.3 烟粉虱取食引起的基因表达量差异
    3.2 结果分析
        3.2.1 健康烟粉虱取食带毒苗引起的茉莉酸基因表达量变化差异
        3.2.2 健康烟粉虱取食带毒苗引起的水杨酸基因表达量变化差异
        3.2.3 带毒烟粉虱取食健康苗茉莉酸基因表达量变化差异
        3.2.4 带毒烟粉虱取食健康苗水杨酸基因表达量变化差异
    3.3 讨论
第四章 全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植物病毒影响介体烟粉虱对吡虫啉敏感性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英文缩略表
1 文献综述
    1.1 烟粉虱概述
        1.1.1 烟粉虱的发生与分布
        1.1.2 烟粉虱抗药性研究进展
        1.1.3 烟粉虱传播植物病毒
    1.2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1.2.1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简介
        1.2.2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研究进展
    1.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1.3.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发生及危害
        1.3.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研究进展
    1.4 细胞色素P450
        1.4.1 细胞色素P450简介
        1.4.2 细胞色素P450与昆虫抗药性
    1.5 吡虫啉杀虫剂概述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病毒及带毒植株
        3.1.3 供试昆虫
        3.1.4 供试药剂
        3.1.5 试剂和仪器
    3.2 方法
        3.2.1 CCYV检测
        3.2.2 TYLCV检测
        3.2.3 荧光定量检测烟粉虱在不同阶段目的基因相对表达水平
        3.2.4 吡虫啉检测烟粉虱敏感性
        3.2.5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病毒对烟粉虱CYP6CM1表达水平的影响
        4.1.1 对Q型烟粉虱CYP6CM1表达水平的影响
        4.1.2 对B型烟粉虱CYP6CM1表达水平的影响
        4.1.3 不同病毒对Q型和B型烟粉虱CYP6CM1表达水平的影响
    4.2 不同病毒对烟粉虱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4.2.1 对Q型烟粉虱敏感性的影响
        4.2.2 对B型烟粉虱敏感性的影响
5 讨论
    5.1 植物病毒对介体昆虫防御与解毒酶系的影响
    5.2 介体昆虫携带植物病毒对其抗药性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发表论文列表

(5)MED隐种烟粉虱抗性监测、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烟粉虱概况
        1.1.1 起源和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寄主范围
        1.1.4 取食行为
        1.1.5 寄主危害
    1.2 烟粉虱的分类地位
        1.2.1 烟粉虱生物型的研究
        1.2.2 烟粉虱隐种的研究
        1.2.3 烟粉虱隐种鉴别方法
    1.3 烟粉虱传播病毒病情况
        1.3.1 双生病毒简介
        1.3.2 番茄褪绿病毒
    1.4 烟粉虱抗药性现状
        1.4.1 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1.4.2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4.3 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1.4.4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的抗性
    1.5 吡蚜酮研究概况
        1.5.1 吡蚜酮作用特点
        1.5.2 吡蚜酮作用机制
    1.6 烟粉虱抗药性机制
    1.7 烟粉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1.7.1 虫情监测和预报
        1.7.2 农业防治
        1.7.3 物理防治
        1.7.4 生物防治
        1.7.5 化学防治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基于mtDNA COI基因的烟粉虱隐种鉴定方法
        2.2.2 抗药性监测方法
        2.2.3 烟粉虱种群吡蚜酮抗性选育
        2.2.4 抗性现实遗传力(h2)的估算与抗性风险评估
        2.2.5 吡蚜酮筛选种群的交互抗性谱测定
        2.2.6 样品蛋白含量测定
        2.2.6.1 蛋白标准曲线绘制
        2.2.6.2 待测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2.2.7 解毒酶活性测定
        2.2.7.1 羧酸酯酶(CarE)活力测定
        2.2.7.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2.2.7.3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测定
        2.2.8 利用防虫网防控温室番茄烟粉虱及番茄褪绿病毒病的技术研究方法
        2.2.8.1 不同网目防虫网对烟粉虱隔离试验
        2.2.8.2 试验温室处理
        2.2.8.3 日光温室温湿度记录
        2.2.8.4 日光温室中烟粉虱种群动态及番茄褪绿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2.2.8.5 疑似感病植株室内带毒情况检测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各地烟粉虱MEAM1 隐种与MED隐种比例
    3.2 相对敏感品系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3.3 山东省不同烟粉虱种群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3.4 不同地区烟粉虱种群解毒酶活性测定结果
    3.5 烟粉虱MED隐种对吡蚜酮抗性风险及生化机理
        3.5.1 吡蚜酮对烟粉虱室内抗性筛选结果
        3.5.2 烟粉虱MED隐种对吡蚜酮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分析
        3.5.3 烟粉虱MED隐种对吡蚜酮的抗性风险评估
        3.5.4 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对不同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3.5.5 烟粉虱解毒酶在抗性筛选中作用
    3.6 利用防虫网防控温室番茄烟粉虱及番茄褪绿病毒病研究结果
        3.6.1 田间使用防虫网网目筛选结果
        3.6.2 罩网对日光温室温湿度的影响
        3.6.3 后墙增加通风管对日光温室温湿度的影响
        3.6.4 不同处理后日光温室内烟粉虱种群数量情况
        3.6.5 不同处理后日光温室内番茄ToCV发病情况
4 讨论
    4.1 烟粉虱MED隐种取代MEAM1 隐种的竞争取代机制
    4.2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情况
    4.3 烟粉虱田间种群生化抗性机理
    4.4 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风险
        4.4.1 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的筛选
        4.4.2 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的交互抗性
        4.4.3 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的生化机理
    4.5 利用防虫网防控温室番茄烟粉虱及番茄褪绿病毒病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中国烟粉虱地理分布、种群遗传结构及其次生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粉虱研究概况
        1.1 烟粉虱概述
        1.2 烟粉虱隐种及分布
        1.3 烟粉虱内共生菌
    2 昆虫种群遗传学研究概述
        2.1 种群遗传学相关概念和理论
        2.2 烟粉虱种群遗传学研究
        2.3 种群遗传学研究常用分子标记方法
引言
    1 立题依据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烟粉虱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烟粉虱样本的采集
        1.2.2 烟粉虱基因组DNA的提取
        1.2.3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1.2.4 烟粉虱mtDNA COⅠ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1.3 数据处理
        1.3.1 烟粉虱不同隐种的鉴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1.3.2 烟粉虱不同隐种的地理分布及数量比较
        1.3.3 烟粉虱入侵隐种的种群动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隐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2 烟粉虱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2.2.1 烟粉虱入侵隐种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情况
        2.2.2 烟粉虱本地隐种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情况
        2.3 烟粉虱不同隐种的数量比较
        2.4 烟粉虱入侵隐种在中国的种群动态分析
    3 讨论
    附件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烟粉虱入侵隐种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烟粉虱样本的采集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烟粉虱mtDNA COⅠ基因的PCR扩增
        1.2.3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和序列测定
        1.3 数据分析
        1.3.1 烟粉虱mtDNA COⅠ基因序列处理
        1.3.2 烟粉虱mtDNA COⅠ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1.3.3 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中性检验
        1.3.4 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分子方差分析
        1.3.5 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单倍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MED隐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1.1 烟粉虱MED隐种mtDNA COⅠ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
        2.1.2 烟粉虱MED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中性检验
        2.1.3 烟粉虱MED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交流分析
        2.1.4 烟粉虱MED隐种不同地理种群分子方差分析
        2.1.5 烟粉虱MED隐种单倍型及其地理分布分析
        2.2 烟粉虱MEAM1隐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2.1 烟粉虱MEAM1隐种mtDNA COⅠ基因的序列变异分析
        2.2.2 烟粉虱MEAM1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中性检验
        2.2.3 烟粉虱MEAM1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交流分析
        2.2.4 烟粉虱MEAM1隐种不同地理种群分子方差分析
        2.2.5 烟粉虱MEAM1隐种单倍型及其地理分布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烟粉虱入侵隐种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烟粉虱样本的采集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烟粉虱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和合成
        1.2.3 烟粉虱微卫星的PCR扩增
        1.2.4 烟粉虱微卫星的电泳检测和基因分型
        1.3 数据分析
        1.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3.2 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1.3.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MED隐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1.1 烟粉虱MED隐种5个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2.1.2 烟粉虱MED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2.1.3 烟粉虱MED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分析
        2.1.4 烟粉虱MED隐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2 烟粉虱MEAM1隐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2.1 烟粉虱MEAM1隐种5个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2.2.2 烟粉虱MEAM1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比较
        2.2.3 烟粉虱MEAM1隐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分析
        2.2.4 烟粉虱MEAM1隐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3 讨论
    附件
第五章 烟粉虱次生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烟粉虱样本的采集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次生内共生菌16S或23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1.2.3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及结果观察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MED隐种次生内共生菌感染情况分析
        2.1.1 烟粉虱MED隐种次生内共生菌单一感染情况分析
        2.1.2 烟粉虱MED隐种次生内共生菌协同感染情况分析
        2.1.3 烟粉虱MED隐种次生内共生菌感染率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分析
        2.2 烟粉虱MEAM1隐种次生内共生菌感染情况分析
        2.2.1 烟粉虱MEAM1隐种次生内共生菌单一感染情况分析
        2.2.2 烟粉虱MEAM1隐种次生内共生菌协同感染情况分析
        2.2.3 烟粉虱MEAM1隐种次生内共生菌感染率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分析
        2.3 烟粉虱本地隐种次生内共生菌感染情况分析
    3 讨论
    附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7)烟粉虱传播的番茄褪绿病毒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对不同番茄品种的复合侵染(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TYLCV抗性基因PCR分子检测
        1.2.2 番茄褪绿病毒的RT-PCR检测
        1.2.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PCR检测
        1.2.4 烟粉虱体内To CV和TYLCV的检测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TYLCV抗性基因分子标记分析
    2.2 To CV和TYLCV的复合侵染情况
    2.3 烟粉虱体内To CV和TYLCV的检测结果
3 讨论

(8)山东寿光地区Q型烟粉虱对番茄褪绿病毒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2 方法
        1. 2. 1 烟粉虱种群动态与To CV发病情况调查
        1.2.2番茄发病株及烟粉虱体内To CV的RT-PCR检测
        1. 2. 3 带毒Q型烟粉虱数量对To CV发病的影响
        1. 2. 4 带毒Q型烟粉虱取食时间对To CV发病的影响
    1. 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烟粉虱种群动态与To CV发病流行关系
    2. 2 烟粉虱体内To CV检测
    2. 3 烟粉虱数量和取食时间对To CV感病株率的影响
3 讨论

(9)新疆地区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动态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2 方法
        1. 2. 1 引用基因片段在Gen Bank中的登录号
        1. 2. 2 烟粉虱及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1. 2. 3 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PCR检测
        1. 2. 4 电泳检测
        1. 2. 5 序列的测定与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区域传播媒介烟粉虱携带TYLCV分子检测结果及区域分布特点
    2. 2 烟粉虱不同隐种携带TYLCV检测
    2. 3 不同地区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同源性
3 讨论
4 结论

(10)冀鲁豫Bt棉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棉花品种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粉虱
    2.2 棉蚜
    2.3 棉盲蝽
    2.4 棉叶螨
    2.5 棉蓟马
3 讨论

四、河北省暴发烟粉虱(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杀虫剂及施用技术对甘薯烟粉虱的防治效果[J]. 王容燕,刘兰服,胡亚亚,高波,马娟,李秀花,陈书龙. 河北农业科学, 2020(04)
  • [2]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烟粉虱的种群动态及空间分布格局[J]. 冯雪莹,张毅波,黄玉翠,郭梦然,孟烨,张晓明,徐海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9(10)
  • [3]烟粉虱和番茄褪绿病毒侵染对番茄防御激素的影响[D]. 王丽娜.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植物病毒影响介体烟粉虱对吡虫啉敏感性机理初探[D]. 王青.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5]MED隐种烟粉虱抗性监测、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研究[D]. 王凡.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6]中国烟粉虱地理分布、种群遗传结构及其次生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D]. 薛延韬. 西南大学, 2018(01)
  • [7]烟粉虱传播的番茄褪绿病毒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对不同番茄品种的复合侵染[J]. 代惠洁,程琳,竺晓平,刘永杰,赵静.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3)
  • [8]山东寿光地区Q型烟粉虱对番茄褪绿病毒的传播[J]. 代惠洁,刘永光,竺晓平,刘永杰,赵静.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1)
  • [9]新疆地区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动态检测[J]. 买热木古丽·克依木,李晶,王恵卿,古丽扎热·帕热合提,马德英. 新疆农业科学, 2014(03)
  • [10]冀鲁豫Bt棉田主要非靶标害虫种群动态监测[J]. 吕丽敏,张帅,雒珺瑜,王春义,吴冬梅,李春花,崔金杰. 棉花学报, 2013(06)

标签:;  ;  ;  ;  ;  

河北省爆发烟粉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