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 情商 灵商

智商 情商 灵商

一、智商·情商·灵商(论文文献综述)

陈松[1](2021)在《不确定情景下量子型领导对员工情感性组织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初,新冠疫情迅速席卷全国。这场危机打破了百行万企原本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不计其数的员工面临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遭遇种种煎熬及挑战,员工的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随之产生。在不确定性情景下,作为积极应对危机及不确定性的领导风格,量子型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危机中的企业提供助力,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此间,情感性组织承诺作为员工与组织之间连接的重要桥梁,体现了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能够使个体与组织的目标有机统一。作为一种“赋能无为”、“自下而上”的新兴领导风格,量子型领导能否对员工的情感性组织承诺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亟待厘清。目前,国内量子型领导的研究刚刚起步阶段,实证研究相对缺乏,考虑到目前的疫情不确定性情景,探讨量子型领导对员工情感性组织承诺的影响更具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深入探求量子型领导对员工情感性组织承诺的影响机理,在社会交换理论及资源保存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将组织自尊作为调节变量,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包含量子型领导、情感性组织承诺、组织自尊、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四个变量的理论模型。本次调研在新冠疫情发生期间中国企业复工复产时期进行,得到以下结论:量子型领导可以显着提高员工的情感性组织承诺水平;量子型领导可以显着降低员工的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员工的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会显着降低其情感性组织承诺水平;员工的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在量子型领导与情感性组织承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自尊显着调节了量子型领导与员工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负向影响关系。本研究在不确定情景下进行,拓宽了量子型领导对员工心理影响机制的研究范围,从量子型领导的视角为提升员工情感性组织承诺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不确定情景下的管理实践提供了有效建议,具体管理启示如下:倡导企业关注并培育量子型领导,通过塑造量子型领导的典型特质,进而对员工的态度及行为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不确定时代,情感性组织承诺被赋予了新的情景属性,企业应培育量子思维和量子企业文化,形成员工与企业的使命共振,打造命运共同体,引领共生价值成长;企业需高度重视疫情不确定情景给员工带来的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认知状态,赋予员工更高的心理安全感;关注员工的内在需要,采取合理措施提升员工的组织自尊,进行工作氛围激励,营造包容、共享的组织氛围。

杨瑞明[2](2021)在《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Li1.2Ni0.15Co0.10Mn0.55O2的可控制备与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开发成本低、能量密度高和循环稳定性好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富锂正极材料具有大的比容量(≥250 m Ah g-1)、高的放电电压(3.8 V)和宽的充放电电压范围(2~4.6 V)等优点,其理论能量密度高达900 Wh/kg,是未来动力电池的理想正极材料之一。然而,这种材料还存在首次库伦效率低、长循环过程中电压和容量衰减、倍率性能差以及成本较高等缺陷。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高锰”、“低钴”的设计理念,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Li1.2Ni0.15Co0.10Mn0.55O2等一系列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力学稳定性、热力学特性和电子结构,以及O空位和Mg掺杂改性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的协同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合成的方式进一步探讨了Li1.2Ni0.15Co0.10Mn0.55O2材料前驱体的反应机理,以及制备工艺(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和升温速率)对产物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此外,还通过氧化物Mg O和磷酸盐Al PO4表面改性的方式,改善了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存在的首次放电容量损失大、循环性能差和倍率低等问题。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的CASTEP模块和VASP程序计算了Li Mn O2,Li Ni1/3Co1/3Mn1/3O2,Li7/6Ni1/3Co1/6Mn1/3O2,Li7/6Ni1/3Co1/3 Mn1/6O2,Li7/6Ni1/6Co1/3Mn1/3O2,Li7/6Ni1/6Co1/6Mn1/2O2体系的晶体结构和结合能,发现Li7/6Ni1/6Co1/6Mn1/2O2体系能量为-2.04 e V,具有放电容量高、结构稳定和全安性好等优点,但是电子电导率较Li Ni1/3Co1/3Mn1/3O2逊色。(2)针对Li7/6Ni1/6Co1/6Mn1/2O2材料的导电性能不足的问题,从理论上提出了O空位和Mg O包覆协同改性的策略,发现具有氧空位材料的带隙Eg为0.24 e V,而Mg O包覆后的材料已呈现良好的金属性,并且氧空位降低了Mg原子的扩散势垒,共同稳定了晶格结构,改善了其综合使用性能,为进一步提升材料导电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3)基于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热力学计算与设计,探讨了前驱体的沉淀机理和结晶过程,发现p H=8.0时3种金属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都趋于最低,各离子在溶液中的损失最小,可得到预期的均相前驱体。与此同时,还发现以碳酸钠为沉淀剂,浓度0.3 mol L-1的氨水为络合剂,搅拌转速为600 r/min,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8 h时,可获得形貌良好、振实密度高、分散性优异的球型Ni0.1875Co0.125Mn0.6875CO3前驱体。(4)阐明了烧结参数对Li1.2Ni0.15Co0.10Mn0.55O2晶体生长的影响规律,发现最佳预烧温度为550°C,预烧时间为5 h,升温速率为20℃/min,煅烧温度为850℃,且煅烧时间为14 h。此外,还考察了升温速率对晶粒形貌的调控规律,即升温速率过快,烧结早期的致密化过程反应的速率过大,溶质的气孔提前被封闭,气体失去了气孔逸出的通道,不能完全从晶体中排出,部分滞留在晶粒内部,导致材料结晶性变差,劣化了产物的综合使用性能。(5)研究了氢气退火和Mg O协同改性以及磷酸盐Al PO4表面改性,并进一步明确了不同Mg O和Al PO4包覆量对Li1.2Ni0.15Co0.10Mn0.55O2材料晶体结构、组织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氧空位改善材料导电性能、晶体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作用机制,为这一材料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借鉴。

李娜[3](2020)在《智能化时代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职业素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时代悄然来临,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智能会计平台逐渐取代了传统人工核算、财务分析等职能,这对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立足智能时代背景下,明确了以三大内涵要素、"三商"素质结构、"五能"能力框架为构成的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职业素养结构体系,提出通过分层、分类、分阶段培养人才,点、线、面、体构建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元化打造三大课堂,导、助、督协同推进教学,全面培育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

熊雪原[4](2019)在《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员工的职业成功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受到组织因素的影响。就个人因素而言,精神与容貌是一个人内隐与外显的重要表征,是不可分割的两者。虽然作为外显特质的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是相关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分歧。而作为内隐特质的精神智力虽然广泛应用于教育、健康、生活、管理等方面,但是对于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并且尚未发现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测量工具。就组织因素而言,由于个人的职业成功终究会转化成组织成功,所以组织会通过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手段来干预员工的职业成功。基于此,本文首先以“人生意义”为主线,结合演绎和归纳两种逻辑方式,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构建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精神智力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测量工具。然后,从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探讨了员工的职业形象(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职业满意度、组织内竞争力和组织外竞争力)的影响机制,检验了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了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独立加工与交互作用,从笼统地探究两者对职业成功有无影响到深入地分析如何影响,发现了不同性别员工的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影响的双通道并行交叉路径。本文包括四个研究。在研究一中,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从精神性的角度来解构中国人的人生意义,探讨了如何让中国人的人生意义“更加长远和广大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情境下精神智力的理论模型,包括意义辨识、意义联结和意义实现三个维度。在研究二中,通过面对面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运用“三步法”开发出精神智力的初始量表。接着利用网络调查和书面调查对初始量表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实证数据能够与理论演绎得到的精神智力模型相匹配。通过以上两个研究,提出和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精神智力三因子模型,与西方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同时,初步检验了开发出来的精神智力量表,这一包含13个题项的测量工具显示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一和研究二回答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精神智力是什么”的问题,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精神智力和多元智力的研究理论,开发出的精神智力量表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相关后续研究。在研究三中,基于生涯建构理论,通过时间差调研的方法分两轮收集配对数据,探讨了精神智力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检验精神智力量表的信效度,以及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跨层次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四首先通过实验获取了面孔吸引力的客观评价数据,然后探讨了面孔吸引力与精神智力如何影响职业成功,发现了不同性别员工的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影响的双通道并行交叉路径。通过以上两个研究,从员工自身的角度对职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员工精神智力、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影响的整合模型,分析了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独立加工与交互作用。同时,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探讨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员工职业成功的影响,发现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能够跨层次地调节精神智力与职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而且不同特质的员工对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感知不同,组织在开展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时存在对不同性别员工的“容貌歧视”现象。这说明组织只野生管理不仅存在着“因组织而异”的现象,也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研究三和研究四回答了“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如何影响职业成功”的问题,既是对职业生涯管理和职业成功理论的有益补充,也为选拔、培训、配置和激励员工提供了理论支持。最后,在总结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精神智力和面孔吸引力对于职业满意度、组织内外竞争力的影响,以及核心自我评价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局限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崔文宇[5](2019)在《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与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进行健商水平及亚健康状态的问卷调查,探讨健商水平与亚健康状态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影响健商水平高低及亚健康状态出现的相关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提高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及减少亚健康状态发生的干预措施,从而为提高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改善亚健康状态、培养更为优质的护理人才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横断面调查性研究。2018年4月-7月,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在长春市某高校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三个年级中抽取10个班级共45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健商(HQ)问卷调查表,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后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对象为440名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其亚健康总分为62.97±11.35;在三个维度中,生理维度均分最高,其次是社会维度,心理维度的均分最低。1.通过对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态的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P<0.05):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健商4个。2.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健商2个因素是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3.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总分为5.94±1.43。在五个维度中,生活方式维度得分最高,健康知识维度得分最低。4.通过对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的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P<0.05):年级、是否为核心家庭、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就业形势的态度4个。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级、是否为核心家庭、对就业形势的态度3个因素是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6.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与亚健康状态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长春市某高校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态检出率为68.6%,亚健康得分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理维度、社会维度和心理维度。2.影响亚健康状态检出率的相关因素有: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就业形势的态度、健商4个;其中独立影响因素为是否为独生子女、健商2个。3.长春市某高校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处于中等水平,健商得分各维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方式维度、生活技能维度、精神状态维度、自我保健维度、健康知识维度。4.影响健商的相关因素有:年级、是否为核心家庭、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就业形势的态度4个;其中独立影响因素为年级、是否为核心家庭、对就业形势的态度3个。5.长春市某高校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与亚健康状态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张兰燕[6](2019)在《正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一个链式双中介模型》文中研究说明“5G”技术序幕已然拉开,“AI”科技应用如火如荼,智能化时代加速发展。人们在追求效率注重时间管理的同时,不得不重视并挖掘人区别于机器的独特价值以保证未来某一天不被替代。人区别于机器的根本在于意识,故对于人意识的管理是未来管理的关键之一。正念是意识质量的体现,指的是关注当下、不做评判的接纳。古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念则意味着时时刻刻觉察内外、以己为镜,且已被证实对积极的态度、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正念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应用于管理实践中。与此同时,“让听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企业为了应对“不确定性”的常态,更倾向于扁平的组织模式,这对公司员工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除规定的职责之外,关注员工由自主动机引发的情感承诺和表现出的角色外组织公民行为是重要内容。尽管正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已得到确认,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得到深度挖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析正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自我体验的视角,基于拓建—构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在梳理正念、心理资本、情感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四个变量的文献基础上,归纳变量的概念、维度、测量、前因后果研究情况,提出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通过调研获取297份问卷结果,采用SPSS21.0和Mplus7.0统计工具处理分析,探索正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揭示心理资本和情感承诺的中介路径。研究结论:第一,正念、心理资本、情感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存在差别;第二,变量间存在直接效应关系,正念正向促进组织公民行为、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正向促进情感承诺,情感承诺正向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第三,变量间存在中介效应关系,心理资本中介正念对情感承诺的作用,情感承诺中介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心理资本和情感承诺是正念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的链式中介。依据研究结论并结合文献梳理内容,对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企业方面,需在选、用、育、留多方面入手,如丰富选拔人员的指标内容,选拔正念、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人员,从长远角度考虑员工综合价值;完善培训体系,通过分阶段式正念培训,促进员工身、心、灵协同成长;构建全面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有硬性业绩内容又要有软性情感内容,更要关注未来发展潜力内容;结合考核结果对特质与能力差异人才分而用之。员工方面,建议树立对正念的科学认知,将其应用于生活工作之中,帮助提升工作能力、缓解压力、促进家庭—工作平衡。政府方面,则需通过具体的管理政策规范引导正念训练行业发展。

刘战雄[7](2017)在《基于全责任的负责任创新研究》文中提出人类正处在转折点上。当前我们不只面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和两极分化等严峻挑战,更面临转基因、人工智能、纳米科技、合成生物等高新科技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鉴于已有理论对此应对乏力,西方学界提出了“负责任创新”,并迅速成为创新哲学、责任伦理和科技与社会等领域的前沿主题,但目前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和实现框架不完备的问题。本研究在“全责任”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负责任创新概念及其实现框架的重构尝试回答:何为负责任创新?负责任创新何以可能?与伦理型创新、技术评估、可持续发展、全面创新、技术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亲族性概念的系统比较表明,负责任创新中的责任超越了其他概念所分别代表的伦理责任、未来责任、生态责任、创新责任、技术责任和社会责任,是一种全责任。所以,负责任创新本质上是全责任创新。全责任是指,面对责任对象,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责任共同体应该在其可达范围内积极、共同地履行或承担全部责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孕生和现代信息与交通技术的发展为全责任提供了现实基础,历史合力论、关系理性和集体责任、共担责任、合作责任与共同责任等则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全责任呈现的乌托邦精神是其超越现实、引领实践的持久动力之所在。而全责任创新则是指,一种创新共同体以尊重和维护人的权利、增进人类福祉为价值旨归,以积极履行、承担全责任为方法论特征的创新评价、创新认识和创新实践。全责任创新可分为准全责任创新、初级全责任创新、基本全责任创新、优质全责任创新和完美全责任创新等五个层级,并具有远距性、整体性、总体性和公正性四大特征,基于公正原则和风险可接受原则的“孔子改进”可作为其判定标准。全责任创新的实现可理解为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国家地区与行业门类等语境以及结构、规模、布局和时序等关系当中,所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责任共同体在目的性和工具性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依照遵纪守法、无害于人、相互尊重、契合价值、对症问题、匹配能力和适度创新等全责任原则,通过参与、预测、反思和关怀等全责任行为,作用于价值客体,进而对责任对象负责。但全责任创新的实现面临三大困境,分别是表现为主体性霸权和溺爱式关怀的责任过度,由客观规律制约、外在条件限制、人自身的有限性、道德运气和创新的实验性等造成的责任有限,以及容易诱发责任推诿、损害责任公正的多手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增强责任认同、提升角色能力、优化社会制度等进行责任协调,以防止全责任创新实现中的地方中心主义、过度创新、创新观狭隘和责任分配不清等问题。本研究有利于澄清负责任创新作为全责任创新的具体意涵,建构其实现进路,推进相关研究进展,并为加强科技创新伦理教育,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实现人类发展方式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陈成[8](2015)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研究 ——以上海市六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参与,又被称作政治参与,是对公民试图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公共参与也可以称作公众介入或公民介入,与政治参与相比,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仅是政治性的事务,还包括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所有公共事务,所以为了更全面的反映现实状况,本文将使用公共参与这一概念来描述大学生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在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公共参与始终是一股推动着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特有的爱国情怀与饱满的政治热情使这一群体在各个时期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是,也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使得他们过去的公共参与行为常常演变成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然而于20世纪末,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模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情况,声势浩大、高度组织化、影响深远的学生运动已经无处寻觅,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在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常态化、原子化、规模较小的校园公共参与。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的这一改变也伴随着大学生公共参与内容的增加和拓宽,并且,与过去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群雄亢奋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更多了一份理性,也更能主观的判断和决定自己是否进行公共事务的参与,因此,也出现了有些学生公共参与积极性较高,而有些学生则较为消极的层次不齐的参与现状。这些新的变化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若要在分析研究大学生公共参与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这些时代特征,那些过去的理论和分析视角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理论正确应对并掌握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新的内容与特点,无疑成为了中国学界和实践部门要去探讨的时代论题,将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应用到对大学生公共参与问题的研究即是其中之一。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起兴起的一个新的学术分析工具,它是指蓄积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能够被个体或组织利用来实现其某项目标的社会“软资本”。这种资源以信任为基础,以互惠规范为内容,以参与网络作为载体。社会资本是源于社会学的概念,而后被引入政治经济和法学等领域用来解释有关社会现象问题。本文引入了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对大学生公共参与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相关概念的综述,主要以公共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基本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阐述,涉及概念诠释、特征甄别,并论证两个理论的相关性;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的演变进行描述分析,以20世纪90年代为时间界限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并尝试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解释大学生公共参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转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研究框架的构建,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模式为研究对象,用社会资本的三个变量将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从而建构出社会资本的研究框架,并用这个框架分析目前中国高校中大学和群体的社会资本构成,为下一步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依据对上海市六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所得结论进行说明,从而提示大学生公共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内在联系。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本文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更多的受意识形态和集群心理的影响,而社会资本只有在行为个体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并有能力也有权利自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模式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社会资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校园公共事务参与更具有解释力,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确对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与以个人意愿为启动机制的自发性校园公共参与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与以上级动员为启动机制的校园公共参与联系则相对较少。

王燕玲[9](2015)在《心灵智力对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组织支持感的中介效应和员工个体特征为控制变量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由于较高的员工组织承诺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减少员工离职倾向、降低离职率,因此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鉴于组织承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前人对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组织支持感,工作满意度、组织公平感等变量都是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这些为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提高工作绩效,降低离职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丰富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本文引入了心灵智力这个心理学变量,构建了心灵智力、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模型,探讨了员工心灵智力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以及组织支持感在二者之间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同时基于316份调查问卷,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运用SPSS和AMO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心灵智力的五个维度与员工组织承诺正相关,其中意图和真实性对组织承诺的影响最强;当引入组织支持感这个中介变量的时候,员工心灵智力五个维度对组织承诺的影响都发生了减弱或者不再显着,这表明组织支持感在心灵智力的五个维度与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员工的个人特征中的学历和工龄都对心灵智力、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有着重要影响,而员工的性别对心灵智力以及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都没有显着性的影响;同时研究还发现员工个体特征(性别、学历、工龄)在心灵智力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管理学建议。

姜山川[10](2015)在《基于扎根理论的个体精神智力结构维度探究》文中认为近几年管理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对人心理因素的探索,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员工心理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因此,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精神智力概念也得到了部分管理学学者的关注。精神智力为人们寻求意义和价值提供精神源泉,是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终极能力。对精神智力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和思想行为,解决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员工缺少对工作价值的认同等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精神智力的提出过程、概念定义,总结了国外现有研究成果,以此来探讨我国个体精神智力的研究方向。其次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应用质性研究访谈搜集数据,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得出员工个体精神智力的四维结构模型。理论框架以个体精神智力为核心范畴,包含外在实现、隐性实现、自然促进和社会促进四个主范畴及个体认知、物质实现、繁衍生息、态度修炼、情感满足、意义实现、形象管理、德性塑造、环境认知、审美需求、生产创造、角色担当、情感互动、规范遵从、民族发展十五个副范畴,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本文还对范畴间的关联进行了阐释。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开发了个体精神智力测量量表,使用SPSS22.0及AMO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初测量表回收13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测验,对初测量表进行修改后形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回收384份有效问卷,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扎根理论结果的可靠性。最终本文认为精神智力的四维模型是合理的。文本最后总结了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在后续研究中可以以本文结论为基础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拓展。同时对于精神智力与其他变量的关系进行发掘和验证,通过对个体精神智力的培养来提高个体工作效率等问题也是后续研究的方向。

二、智商·情商·灵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商·情商·灵商(论文提纲范文)

(1)不确定情景下量子型领导对员工情感性组织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量子型领导
        2.1.1 量子型领导的理论源起
        2.1.2 量子型领导的概念内涵
        2.1.3 量子型领导的维度与测量
        2.1.4 量子型领导与其他型领导的比较
    2.2 情感性组织承诺
        2.2.1 情感性组织承诺的概念内涵
        2.2.2 情感性组织承诺的测量
        2.2.3 情感性组织承诺的相关研究
    2.3 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
        2.3.1 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内涵
        2.3.2 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的测量
        2.3.3 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2.4 组织自尊
        2.4.1 组织自尊的概念内涵
        2.4.2 组织自尊的测量
        2.4.3 组织自尊的相关研究
    2.5 理论基础
        2.5.1 社会交换理论
        2.5.2 资源保存理论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假设
        3.1.1 量子型领导与情感性组织承诺的关系
        3.1.2 量子型领导与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的关系
        3.1.3 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与情感性组织承诺的关系
        3.1.4 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3.1.5 组织自尊的调节作用
    3.2 研究模型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4.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4.3 统计分析与研究方法
第5章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5.1 研究样本分析
        5.1.1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5.1.2 研究样本结构分析
    5.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5.3 样本信效度分析
        5.3.1 样本信度分析
        5.3.2 样本拟合优度检验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假设检验
        5.5.1 量子型领导对情感性组织承诺的主效应检验
        5.5.2 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5.5.3 组织自尊的调节效应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Li1.2Ni0.15Co0.10Mn0.55O2的可控制备与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1.1.1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背景
        1.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1.1.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2.1 层状正极材料
        1.2.2 尖晶石型正极材料
        1.2.3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
    1.3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
        1.3.1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简介
        1.3.2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结构
        1.3.3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充放电机理
    1.4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制备方法与改性研究
        1.4.1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1.4.2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改性研究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半电池组装工艺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结构表征
        2.3.2 形貌表征
        2.3.3 物化性能表征
        2.3.4 电化学性能表征
    2.4 第一性原理计算
    2.5 热力学计算
第三章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热力学计算与设计
    3.1 物化特性第一性原理计算
        3.1.1 第一性原理计算参数
        3.1.2 理论模型构建
        3.1.3 体系能量计算
        3.1.4 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析
    3.2 化学反应过程的热力学计算
        3.2.1 热力学计算原理
        3.2.2 热力学计算结果
        3.2.3 吉布斯自由能计算
    3.3 表面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3.1 表面氧空位改性
        3.3.2 MgO包覆表面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沉淀法制备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正极材料
    4.1 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的理论分析
        4.1.1 共沉淀制备机理
        4.1.2 前驱体沉淀结晶过程
    4.2 前驱体制备工艺研究
        4.2.1 沉淀温度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2.2 沉淀时间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2.3 氨水浓度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4.3 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的制备工艺与反应分析
        4.3.1 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的制备工艺
        4.3.2 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的过程反应
    4.4 烧结工艺对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组织与性能影响
        4.4.1 烧结温度对 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组织与性能影响
        4.4.2 烧结时间对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组织与性能影响
        4.4.3 升温速率对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组织与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研究
    5.1 AlPO_4原位包覆Li_(1.2)Ni_(0.15)Co_(0.10)Mn_(0.55)O_2正极材料
        5.1.1 AlPO_4原位包覆改性工艺
        5.1.2 AlPO_4原位包覆的结构分析
        5.1.3 AlPO_4原位包覆的表面膜层特性分析
        5.1.4 AlPO_4原位包覆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5.2 表面氧空位改性研究
        5.2.1 表面氧空位制备
        5.2.2 氧空位表面改性的结构分析
        5.2.3 氧空位表面改性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5.3 纳米MgO表面改性研究
        5.3.1 纳米MgO表面改性工艺
        5.3.2 纳米MgO表面改性的结构分析
        5.3.3 纳米MgO表面改性的表面膜层特性分析
        5.3.4 纳米MgO表面改性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4)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构建中国文化背景下精神智力的理论模型
        1.2.2 开发中国文化背景下精神智力量表
        1.2.3 探索精神智力、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作用机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
2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职业成功的相关研究
        2.1.1 职业成功评价标准的演变
        2.1.2 职业成功的影响因素
        2.1.3 小结
    2.2 精神智力的渊源及发展研究
        2.2.1 从特质到能力——精神智力的学术渊源
        2.2.2 从质疑到反驳——精神智力概念的诞生
        2.2.3 百家争鸣——精神智力定义及维度的发展
        2.2.4 精神智力的生理基础
        2.2.5 精神智力的测量量表
        2.2.6 精神智力的应用
        2.2.7 精神智力在中国
        2.2.8 小结
    2.3 面孔吸引力的二元性及相关研究
        2.3.1 研究视角的二元性
        2.3.2 刻板印象带来的二元性
        2.3.3 职场情境下面孔吸引力的相关研究
        2.3.4 小结
    2.4 相关理论
        2.4.1 信息加工理论
        2.4.2 社会认同理论
        2.4.3 生涯建构理论
        2.4.4 符号互动理论
        2.4.5 相关理论的组合和适用性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精神智力的理论模型
        3.1.2 精神智力对职业成功的直接效应
        3.1.3 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直接效应
        3.1.4 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的交互效应
        3.1.5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
        3.1.6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调节效应
        3.1.7 研究框架及假设汇总
    3.2 变量的测量
        3.2.1 职业成功的测量
        3.2.2 精神智力的测量
        3.2.3 面孔吸引力的测量
        3.2.4 核心自我评价的测量
        3.2.5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测量
    3.3 分析技术
4 研究一:精神智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4.1 意义辨识
        4.1.1 体验获得
        4.1.2 认知发现
    4.2 意义联结
        4.2.1 人际联结
        4.2.2 群体嵌入
        4.2.3 共同融合
    4.3 意义实现
        4.3.1 自然实现
        4.3.2 社会实现
    4.4 小结
5 研究二:精神智力结构的实证探索及量表的开发
    5.1 量表的编制
        5.1.1 研究对象
        5.1.2 行为事件的收集
        5.1.3 词条库的建立
        5.1.4 初始量表的生成
    5.2 量表的检验
        5.2.1 数据的收集
        5.2.2 数据分析与检验
    5.3 小结
6 研究三:精神智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
    6.1 研究对象及程序
    6.2 研究结果
        6.2.1 各变量问卷质量分析
        6.2.2 精神智力与职业成功整体模型验证性分析
        6.2.3 分析结果
    6.3 小结
7 研究四: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
    7.1 研究对象及程序
    7.2 子研究一:面孔吸引力评价
        7.2.1 评价材料
        7.2.2 评价过程
        7.2.3 评价结果
    7.3 子研究二: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于职业成功的影响
        7.3.1 男性被试的数据分析结果
        7.3.2 女性被试的数据分析结果
    7.4 小结
8 结论与综合讨论
    8.1 研究结论
        8.1.1 对职业满意度的影响
        8.1.2 对组织内、外竞争力的影响
        8.1.3 核心自我评价中介作用的体现
        8.1.4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调节作用的体现
    8.2 综合讨论
    8.3 理论贡献
    8.4 实践贡献
    8.5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录 B
致谢

(5)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与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
        1.1 健商的概念
        1.2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2 研究现状
        2.1 健商的研究现状
        2.2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
        2.3 健商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3 小结
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量
        1.4 抽样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调查研究
        2.3 问卷整理
        2.4 数据统计
    3 质量控制
        3.1 调查设计阶段
        3.2 调查实施阶段
        3.3 数据录入阶段
    4 研究工具
        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4.2 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
        4.3 健商(HQ)问卷调查表
    5 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况
        5.3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状况
        5.4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5.5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影响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5.6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一般情况分析
    2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态现状及影响因素
        2.1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态现状
        2.2 个人基本资料对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分析
    3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现状
        3.2 个人基本资料对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的影响分析
    4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5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6 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影响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7 建议
    8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8.1 研究样本
        8.2 研究过程
        8.3 研究方法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6)正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一个链式双中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与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正念
    2.2 心理资本
    2.3 情感承诺
    2.4 组织公民行为
    2.5 各变量相关关系研究
    2.6 现有文献研究评述
第3章 研究假设与设计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设计
    3.4 预调研检验
第4章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1 信度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各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4.4 相关系数分析
    4.5 假设检验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5章 管理建议
    5.1 对企业的建议
    5.2 对员工的建议
    5.3 对政府的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全责任的负责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技术路线
        二、基本研究方法
        三、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全责任的缘起
    第一节 亲族性概念辨析
        一、伦理型创新和伦理审查的伦理责任蕴意
        二、建构性技术评估和实时技术评估的未来责任蕴意
        三、可持续发展、生态创新和生态技术的生态责任蕴意
        四、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全面创新和节约式创新的创新责任蕴意
        五、技术解决、劝导型技术、道德物化、价值敏感性设计和价值设计的技术责任蕴意
        六、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投资、公益创业、社会创新和包容性创新的社会责任蕴意
    第二节 负责任创新对亲族性概念的超越
        一、负责任创新对伦理责任的超越
        二、负责任创新对未来责任的超越
        三、负责任创新对生态责任的超越
        四、负责任创新对创新责任的超越
        五、负责任创新对技术责任的超越
        六、负责任创新对社会责任的超越
第二章 全责任的概念建构
    第一节 全责任的现实基础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现代信息与交通技术
    第二节 全责任的思想基础
        一、历史合力论
        二、关系理性
        三、集体责任、共担责任、合作责任与共同责任
    第三节 全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全责任的概念溯源
        二、全责任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全责任的构成
        一、全责任主体与全责任对象
        二、全责任类型
        三、全责任时空
        四、全责任的乌托邦精神及其意义
第三章 负责任创新重构:全责任创新
    第一节 已有负责任创新概念的不足
        一、概念界定不清晰
        二、实现框架不完备
    第二节 基于全责任的负责任创新:全责任创新
        一、关于创新的已有研究
        二、全责任创新概念解析
        三、全责任创新基本层级
        四、全责任创新主要特征
    第三节 全责任创新的思想来源与判定标准
        一、全责任创新的思想来源
        二、全责任创新的判定标准
    第四节 全责任创新对负责任创新的超越
        一、对负责任创新“概念模糊”的超越
        二、对负责任创新“西方偏向”的超越
        三、对负责任创新“创新观偏狭”的超越
第四章 全责任创新的实现建构
    第一节 全责任创新实现模型
    第二节 价值理念与价值客体
        一、目的性价值理念
        二、工具性价值理念
        三、价值客体
    第三节 全责任创新原则
        一、遵纪守法
        二、无害于人
        三、相互尊重
        四、契合价值
        五、对症问题
        六、匹配能力
        七、适度原则
    第四节 全责任创新行为
        一、参与
        二、预测
        三、反思
        四、关怀
    第五节 全责任创新的语境与关系
        一、语境性要素
        二、关系性要素
第五章 全责任创新的实现困境及其应对
    第一节 责任过度
        一、责任过度内涵析义
        二、责任过度的表现
        三、责任过度对全责任创新实现的启示
    第二节 责任有限
        一、责任有限内涵释义
        二、责任有限原因探究
        三、责任有限对全责任创新实现的启示
    第三节 多手问题
        一、多手问题概念释析
        二、多手问题的危害
        三、多手问题对全责任创新实现的启示
    第四节 责任协调
        一、社会角色
        二、增强角色认同
        三、提升角色能力
        四、优化社会制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成果清单
后记与感恩

(8)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研究 ——以上海市六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分析视角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研究概况
        1.2.2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概况
        1.2.3 大学生公共参与和社会资本的研究概况
    1.3 逻辑思路与立论方法
        1.3.1 本文研究拟定的逻辑思路
        1.3.2 本文研究采纳的立论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公共参与理论
        2.1.1 传统的政治参与理论
        2.1.2 公共参与:政治参与理论的发展
        2.1.3 公共参与的驱动因素及类型分析
        2.1.4 公共参与主体的价值取向
    2.2 社会资本理论
        2.2.1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2.2.2 本文关于社会资本研究的切入点
    2.3 社会资本理论与公共参与的相关性
第三章 从政治参与走向校园公共事务参与: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模式演变及原因
    3.1 爱国热情与政治意识的迸发: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公共参与
        3.1.1“五四”运动后的学生组织
        3.1.2 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运动
        3.1.3 建国初期的大学生公共参与
        3.1.4“文革”时期的红卫兵运动
        3.1.5 20世纪80年代的学生运动
    3.2 趋于理性与个人价值的实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公共参与
        3.2.1 学生组织的兴起与多元化发展
        3.2.2 校园内选举活动
        3.2.3 个人利益维护与政治观点表达
    3.3 从政治参与走向校园公共事务参与的原因分析:社会资本的视角
        3.3.1 作为群体的大学生:被意识形态吞没的社会资本
        3.3.2 作为个体的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削弱与社会资本的勃兴
第四章 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社会资本分析框架之建构
    4.1 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外在环境因素
        4.1.2 内在属性因素
    4.2 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社会资本分析框架建构
        4.2.1 信任: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价值观基础
        4.2.2 互惠规范: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约束机制
        4.2.3 参与网络: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社会载体
第五章 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资本构成
    5.1 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信任”
        5.1.1 同辈群体间的情感往来
        5.1.2 青年知识分子的信念驱使
    5.2 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互惠规范”
        5.2.1 同辈群体间的行为准则
        5.2.2 正式参与制度的约束规范
        5.2.3 志愿者活动的道德培养
    5.3 大学生校园公共参的“参与网络”
        5.3.1 学生组织:自发的参与网络
        5.3.2 大学生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大学生社会资本与校园公共参与的测量—基于对上海市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6.1 测量前的准备
        6.1.1 相关核心变量的操作化
        6.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 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本、校园公共参与的现状与特征
        6.2.1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现状描述与因子分析
        6.2.2 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现状描述与因子分析
    6.3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多元回归分析
        6.3.1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利益维护与政治言论的回归分析
        6.3.2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投票选举的回归分析
        6.3.3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分析结论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课题
致谢

(9)心灵智力对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组织支持感的中介效应和员工个体特征为控制变量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文献回顾
    2.1 心灵智力(Spiritual Intelligence)
        2.1.1 心灵智力的研究起源
        2.1.2 心灵智力的维度及相关关系
        2.1.3 影响心灵智力的因素
        2.1.4 心灵智力的重要性
    2.2 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2.2.1 组织支持理论和组织支持感的起源
        2.2.2 组织支持感的前因变量
        2.2.3 组织支持感的结果变量
    2.3 组织承诺(Organi zational Commitment)
        2.3.1 组织承诺的发展
        2.3.2 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
        2.3.3 组织承诺的结果变量
    2.4 心灵智力与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的关系
第三章 研究假设
    3.1 觉悟与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
    3.2 优雅与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
    3.3 意图与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
    3.4 超凡与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
    3.5 真实性与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
第四章 样本和研究方法
    4.1 样本与数据收集
    4.2 量表的设计
        4.2.1 心灵智力的量表
        4.2.2 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的量表
        4.2.3 控制变量
    4.3 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果
    5.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心灵智力、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的影响
        5.1.1 性别对心灵智力及其五个维度、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的影响
        5.1.2 文化程度对心灵智力、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的影响
        5.1.3 工龄在心灵智力五个维度、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上面的影响
    5.2 各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5.2.1 不含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回归分析
        5.2.2 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相关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建议
    6.3 文章的创新及不足
        6.3.1 可能的创新
        6.3.2 可能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基于扎根理论的个体精神智力结构维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目的
    1.3 研究的创新性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精神智力文献综述
        2.1.1 精神智力的提出
        2.1.2 精神智力的理解和定义
        2.1.3 精神智力的相关研究
        2.1.4 我国精神智力研究现状
    2.2 扎根理论文献综述
        2.2.1 扎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2 扎根理论的准则
        2.2.3 扎根理论的操作流程
        2.2.4 扎根理论的相关应用
    2.3 质性研究访谈简述
3 个体精神智力的结构维度探索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过程
        3.2.1 样本选取
        3.2.2 数据收集
        3.2.3 资料分析
    3.3 定性分析结果阐释
4 问卷开发及有效性检验
    4.1 研究目的
    4.2 初测量表调查
        4.2.1 量表编制
        4.2.2 初测量表数据描述性统计
        4.2.3 初测量表项目分析
        4.2.4 初测量表信度分析
        4.2.5 初测量表效度分析
    4.3 正式量表调查
        4.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及描述统计
        4.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 讨论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结论的管理学应用展望
    5.3 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邀请
    B.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C. 初测量表
    D. 正式量表
    E.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智商·情商·灵商(论文参考文献)

  • [1]不确定情景下量子型领导对员工情感性组织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D]. 陈松. 山东大学, 2021(02)
  • [2]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Li1.2Ni0.15Co0.10Mn0.55O2的可控制备与调控机理研究[D]. 杨瑞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智能化时代应用型高校会计人才职业素养研究[J]. 李娜. 当代会计, 2020(01)
  • [4]精神智力与面孔吸引力对职业成功的影响[D]. 熊雪原. 重庆大学, 2019(01)
  • [5]在校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健商水平与亚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D]. 崔文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正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一个链式双中介模型[D]. 张兰燕. 山东大学, 2019(09)
  • [7]基于全责任的负责任创新研究[D]. 刘战雄. 东南大学, 2017(12)
  • [8]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研究 ——以上海市六所高校为例[D]. 陈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9]心灵智力对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组织支持感的中介效应和员工个体特征为控制变量的实证研究[D]. 王燕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
  • [10]基于扎根理论的个体精神智力结构维度探究[D]. 姜山川. 重庆大学, 2015(06)

标签:;  ;  ;  ;  

智商 情商 灵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