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聊斋志异》的叙事风格

言情小说《聊斋志异》的叙事风格

一、《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的叙事体式(论文文献综述)

赵晶晶[1](2021)在《“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文娟[2](2019)在《《聊斋志异》中的“困境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创造了一个鬼狐幽冥的世界,以奇幻艳丽的想象和充满民间关怀的语言,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而《聊斋志异》中的“困境书写”更是具有独特之处,体现了蒲氏个人的时代体验,熔铸着作者对个人生存和社会现实的体认和思考,在文学叙事上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本文首先对《聊斋志异》中的“困境书写”,根据其困境的主题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三类: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失意文人的科举困境,以及青年男女的婚恋困境,并且探讨困境的成因。从困境的分类中,逐步挖掘展现困境的典型场景:公堂牢狱在蒲氏笔下具有空间的二维性和半封闭性,成为困境的展堂和矛盾激化的场所;书斋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书斋中的活动,凝聚了书生在科举困境中的失意与人生欲求;青楼妓馆的特殊性造成男女恋情的多重阻挠;道路作为空间转换的枢纽,具有开放性,使得困境的内容与形式的呈现更加丰富多样。蒲松龄通过典型场景将人物、事件融入进来,为其“困境书写”服务,有效地呈现出他的创作构思。因此,“困境”的设置并非只为了反映现实,同时在小说的叙事建构上有着重要作用。《聊斋志异》中纷至沓来的“救助者”形象都是以困境的“存在”为前提,继而通过对困境的解除,不断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逐步加深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主题。《聊斋志异》的“困境书写”背后弥漫着作者科举失利下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以及对自身价值确证的期待。蒲氏承受生命之重,以个人的伤痛见证了封建时期底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世人的困境,在劝善惩恶的观念下试图让世人超脱困境,寄寓了作者一腔济世之情。

龚金平[3](2018)在《鬼神妖狐的现实影射与人生隐喻——《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文中指出《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体现出不同的改编观念、改编方法和不同的审美趣味,进而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成就。就改编方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对原作情节框架的影像再现;对原作的情节扩充或者多个故事的杂糅;对原作的现代性改造。由于改编者未能充分意识到《聊斋志异》改编成电影的优势与短板,《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总体而言成功的作品不多,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的缺陷比比皆是:情节冲突的设置没有现代感;核心冲突的解决要么过分依赖法术,要么依赖"明君""清官""侠客",未能体现人物的主动性和意志、品质的力量;男性主人公大都缺乏个人魅力,对其刻画比较平面化和表面化,也未能很好地展示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因此,我们应该用电影编剧的要求,用现代性的价值观,用类型电影创作的规范来重新审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并大力弘扬《聊斋志异》的民族特色,包括民俗、民情,民族性的伦理价值观,民族性的叙事方式等。

严倩[4](2015)在《《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叙事学的方法,对《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各个故事进行比较分析,将相同故事按照类型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各个要素的具体表现和特征进行分析。对《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将《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类型与叙事传统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出异类婚恋叙事故事的深层次内涵。从整体的异类婚恋叙事研究到具体的文本分析,再到特殊的异类婚恋叙事群体,将叙事理论结合叙事个案,具体分析其中的叙事情节结构,最后引出对《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的思考。第一章确定了异类幻化的原型、异类婚恋的特征、异类的角色形象与婚恋产生缘由,进而归纳出两种特殊的异类人物形象与婚恋叙事的关系,阐释了异类人物形象与异类婚恋叙事归类的双重意义。第二章将异类婚恋叙事划分成单元型和多元型。单元型中,按结果划分成两种类型,分别是因恩施报型、因恶惩戒型;按照过程划分成两种类型,婚恋型和艳遇型。各个类型又是交融的,多元型分为因恩施报的婚恋型、因恩施报的艳遇型、因恶惩戒的婚恋型、因恶惩戒的艳遇型。探讨了异类婚恋叙事婚恋关系在各类型故事塑造中的功能以及表现形态。第三章本章是将叙事的时间、空间两个叙述要素分节展开论述,以及探讨它们分别对异类婚恋故事的意义。探析异类婚恋故事中的人物善恶与婚恋的关系,此关系在空间类型的表现形态得出空间承担的功能。第四章通过对《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的分析。挖掘出《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的创作动力。首先,蒲松龄的精神动力。蒲松龄的生存环境以及背景造就了这种动力。其次,作者对《聊斋志异》异类婚恋故事中女性的关注。它们二者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作者的创作心理动力。

曾颂勇[5](2013)在《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 ——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情欲叙事论》文中指出从古至今,爱情都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从《诗经》中的“淑女”、“君子”,《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唐传奇中的霍小玉、李娃,唐诗宋词中的闺女、怨妇,《西厢记》中的莺莺、张生,及至现代文学作品《沙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当代文学作品《芙蓉镇》中的胡玉音、秦书田,《山楂树之恋》中的老三、静秋等等,他们的爱情故事或凄婉动人,或纯洁唯美。但无论怎样的爱情,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在描绘爱情的时候,如何书写男女双方对性的欲望。古人说,“食色,性也”。作为人的本能,古人在作品中并没有刻意回避人的情欲,大多进行了正面的描写,但随着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提出,性禁锢越来越强化,文学作品中情欲描写的成份也越来越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文化运动前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家致力于文学的启蒙、教化职能的实现,大胆描写了长期被压抑而觉醒的性意识。但随着形势的转变,文学家迅速将目光转向了革命大潮,以至于这次的启蒙运动并没有彻底地进行下去。新时期的文学是以卢新华《伤痕》的发表为标志的,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作家再次举起“五四”时期未完成的启蒙大旗,开始在作品中溶入了更多情欲叙事的成份,以控诉“极左”路线下被压抑的人性,从而引发了情欲叙事的勃发。随着19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的来临,情欲叙事更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一股潮流,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如苏童、刘索拉、莫言、贾平凹、陈染、林白、卫慧、棉棉、王小波等等,他们的作品吸取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以及某些后现代的表现手法,深入剖析了人的性心理和性意识,对赤裸裸的性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腻的刻画,达到了情欲叙事的新高度。进入新世纪以来,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特别是与科技手段相关的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及日常生活在商业霸权的宰制下为人们提供的多种文化消费的可能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情欲书写在新世纪文学创作中逐渐式微。但情欲作为人的本性,作为窥探人性腹地的切入点,仍吸引了作家对之持续地关注,一些作家创作的作品仍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如艾米的《山楂树之恋》、阎真的《因为女人》、盛可以的《道德颂》等。但与整个文学境遇相似,情欲文学作品整体上也缺乏经典。如果今后作家不注重文化的积淀和艺术表现的锤炼,那么情欲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最终归路就是庸俗化、低级化。本文以情欲伦理学为着眼点,首先对“情”“欲”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古代情欲伦理进行了诠释,对西方情欲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概括的梳理,并将中西方之间情欲观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随后从我国古代文学源头入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如汉赋、诗词、唐传奇、元戏曲、明清小说和民国近代时期文学以及革命文学作品中情欲的具体表现进行了举例分析和说明,之后重点选取新时期30年来文学作品中的情欲叙事进行研究,将这30年文学以10年为界划为三段,以“情欲叙事”为核心,以理论为支撑,以具体作品为佐证,详细阐述了各个阶段情欲叙事的不同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80年代是一个拨乱反正、百废俱兴的时代,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在新时期的重新启蒙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十年内乱中被严重压抑和窒息的人性,在80年代成为社会解放的主要突破口,自然成为文学表现的热点和焦点,而情欲作为人性的内核,成为作家努力掘进的深区。这时期文学对情欲的表现,有一个由试探到深入、由保守到开放的过程,为了准确呈现这一过程,本论文精心选择了代表作家和作品进行论述,然后概括出本阶段情欲叙事的普遍特征:情欲叙事尺度逐渐放开、风格渐趋多样、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视角切入、由宏大叙事转入日常叙事以及情欲叙事中穿插着政治说教。90年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社会体制由计划经济成功转入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在强大的欲望狂潮中,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遭遇了毁灭性的冲击,大部分作家在欲望狂潮的冲击下缴械了精神的旗帜,放弃了信仰的坚守,为迎合市场需要进行文学写作,获取利益最大化,情欲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沦落为吸引读者眼球的手段,而其中含蕴的丰富复杂的人文内涵有所减弱。当然这是比较整体的状况,然而文学作为特别个人化的创造,不同作家的作品总是表现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期中国大陆文坛情欲叙事整体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情欲叙事抖落了沉重的意识形态负担;性心理、性行为的表现大胆直露;情欲叙事多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欲叙事染上了浓重的商业化色彩;情和欲出现了分离的倾向。新世纪以来,社会信息极度纷繁复杂,文学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即便文学中的情欲叙事,也已经不再成为读者大众的猎奇焦点。在新奇和猎艳过去之后,作家们在文学中对于情欲的表现明显呈现出沉静的姿态,情欲叙事表现出分流的态势。有些作家对古典的爱情表现出无限的缅怀和由衷的憧憬,比如艾米的《山楂树之恋》;有些作家对当今时代泛滥的情欲表现出复杂矛盾的情结,比如《因为女人》客观上呈现出现代知识女性在欲望泛滥的都市里凄凉的生活际遇,对缺乏节制的情欲追求带给人们尤其女性的内心创痛进行了真切的表现,然而作家主观上对情欲饕餮者又给予了较多同情和理解;更有作家对个体情欲放纵和社会伦理制度的冲突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并由此深入到人性隐秘幽微的内心世界,不仅揭示出毫无节制的情欲享受带给人的巨大伤害,更对人的生存处境和人性本真进行了没有答案的探究,留给读者无尽的感慨和思索,这其中的优秀作品是盛可以的《道德颂》。综合来看,本时期的情欲叙事表现出向传统回归的倾向,其中包容了作家对传统道德、爱情、婚姻、责任等的深刻反思。本文最后对情欲叙事在今后文学中的发展趋向进行了预期,明确提出了个人对于文学情欲叙事的建设性意见:1、作家应该坦然面对文学中的情欲叙事。这既表现为不回避文学对人的自然情欲的表现,更不把情欲叙事作为眼球经济开发,而是以客观冷静地写作态度泰然处之,从表现丰富人性的初衷出发,严肃表现小说人物的情欲。2、情欲叙事要经过作家的审美选择。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逼真呈现的时候,尤其对情欲这个比较隐秘和敏感的领域进行表现的时候,心中更应该有一杆社会道德的秤,一面艺术审美的网,将之进行筛选和过滤,将之进行考量和评判,将符合进步社会观念的正常健旺美好的自然情欲心理和行为呈现给读者,将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心理的畸形的、过度的、淫乱的情欲心理和行为适当屏蔽和笼罩。3、情欲叙事要有高妙的文学表现。对于性心理、性行为的描写,应该是含蓄的、委婉的、优美的、间接的,一句话,应该是富于文学性的。文字这种艺术媒介的最本质特点是它的间接性,以及由这个特点催生出的想象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朦胧美。现实生活中人都有羞恶之心、廉耻之心,一个优秀作家塑造出来的文学人物,自然是血肉丰满呼吸生动的,他们能行动、能思索,有欲望更有尊严和人格。作家不仅仅应该描写他们的七情六欲,更应该尊重他们做人的基本尊严——维护他们的基本隐私——为他们的性行为提供一个隐秘的空间,至少是一层遮人眼目的屏幕,而不是暴露无遗,供人赏玩——即便是强迫性的性行为!4、情欲叙事要坚持超越性别的中性写作。女性作家要在情欲叙事中要能够戒除“报复式”的写作心态,避免将男性人物扭曲化、简单化;男性作家更应该对自己意识深处的男权意识警醒,避免在深切同情女性主人公的写作中却将灵魂深处的男权意识浸淫其中。只有作家自己超越狭隘的性别主义,才有可能表现出男女两性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情欲本真,才能窥探到人性世界的幽微复杂。当前对文学中情欲叙事的整体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试图对情欲叙事的研究有所补充、丰富、拓展和深化。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将文学心理学、文学阐释学以及作家传记批评的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以各阶段文学的整体状况为背景,力争做到宏观把握,通观全局;以具体作品为焦点展开研究,力图做到解读深入,阐释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努力建构一个点面结合、纵横交织的研究体系,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概而言之,本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对比研究是本文对情欲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本文不仅将中国当代与现代情欲理论进行上下对比,更将同时代的中西方情欲理论进行深刻的对比研究,达到全面分析的效果。2、本文理论结合实际,将情欲理论同具体的文学作品表现结合论述,将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建立了一个点面结合的坐标体系,达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更具说服力。3、本文对中国文学的情欲叙事、尤其当代文学情欲叙事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描述,把握了各阶段情欲叙事的特点,评价了各阶段情欲叙事的得失,初步提出了自己对情欲叙事的建议。

严孟春[6](2013)在《法文中译本《黄衫客传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晚清职业外交官陈季同所写的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为研究文本。《黄衫客传奇》是陈季同根据着名的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改编而成的作品,当时用法文创作出版,并受到欧洲读者的欢迎。但长期以来,中国读者并不了解这部作品。学者李华川博士近年把它翻译成中文“返销”国内,读者反响强烈。着名学者严家炎教授热情地为该译本作序,予以重点介绍和高度评价。这确实是一个有着独特价值和意义的文学文本。作为小说,《黄衫客传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直接用外国语文创作的中国小说。这使它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意在向欧洲人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文学,所以不仅破天荒地改用法文写作,而且开创性地把欧洲文学元素引入中国小说的创作中。他用欧洲人所习惯、所喜爱的方法——欧式对话、欧式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意象化手法、焦点变换的叙事等等——来讲述“中国人的故事”,成功地开辟了中国文学对外交流的新途径。陈季同是华人外语创作的先驱和典范。在他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华人外语创作已经和华文外语翻译并驾齐驱,成为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一翼了。由于作者融欧入中,《黄衫客传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就有了意义。晚清时,人们写小说还是囿于传统,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少有建树。陈季同却大胆抛弃章回体写作套路,有意拉开与传统小说的距离,探索出一种适合于现代阅读的新的小说叙事方式。《黄衫客传奇》不啻是新文学运动以前中国人对传统文学现代化所作的一次可贵的尝试。《黄衫客传奇》对原作的情节、人物、主题、手法等都有着重要的改动,并不是一般性的改编。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以及对原作“负心+复仇”主题的改变,使《黄衫客传奇》成为一部唯美主义的小说。《黄衫客传奇》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古代爱情悲剧。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还有意穿插一些中国风情画风俗图,介绍许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其中浓郁的东方情调和文化气息。《黄衫客传奇》飘逸着古老中国的清茶余韵。本论文运用文学比较的方法,对法文中译本《黄衫客传奇》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研究。一、作品相较于原作《霍小玉传》的不同;二、作者对中国传统叙事方式的扬弃;三、作者对欧洲文学创作的学习和借鉴;四、作品的特殊性及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五、作者为中外文学交流所做的努力。论述的重点放在作者用法文写《黄衫客传奇》,并用现代手段叙事所具之意义上。

杨文[7](2012)在《《聊斋志异》爱情故事叙事研究》文中指出蒲松龄是清代着名的小说家,他创作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与《红楼梦》并称中国古代小说两大高峰。而《聊斋》中的爱情故事部分更是异彩纷呈,但目前对《聊斋》爱情故事的研究多集中在花妖狐魅形象的研究上,对爱情故事的叙事特色还缺乏研究,本文以齐鲁书社出版的,任笃行先生辑校的《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为底本,结合有关叙事理论,在叙事特征、叙事模式、叙事角度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分析了单篇爱情故事叙事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指出其精细有余,但个例研究概括性不足的缺点;然后总结了整体爱情故事叙事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指出该类研究指导理论各异和分类标准混乱的不足;接着列举了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涵爱情故事研究的博硕论文及专着,且指明了这类研究对《聊斋》爱情故事叙事思路的启发作用。最后,在总结研究现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申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了《聊斋》爱情故事叙事特征,第一节分四点详细论述了《聊斋》爱情故事对传统叙事的继承:在叙事角度方面主要论述《聊斋》爱情故事对传统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的沿承;在叙事体例方面详细分析了《聊斋》爱情故事对史传体例,特别是纪传体行文体例的借鉴;在叙事结构方面主要分析《聊斋》爱情故事对传统顺序行文和注重因果联系上的继承;在叙事技巧方面总结了《聊斋》爱情故事对志怪小说和唐传奇虚构手法的传承;第二节结合具体示例,分两点论述了《聊斋》爱情故事对传统叙事的突破:在叙事角度部分简单论述了《聊斋》爱情故事在视角选择上对传统叙事的突破;在叙事空间上主要论述了《聊斋》爱情故事在文本叙事空间拓展与丰富上的新贡献。第三部分论述了《聊斋》爱情故事的叙事模式,第一节结合具体篇章分“静—→动—→静”和“生—→死—→生”两大类,论述了《聊斋》爱情故事对圆形叙事模式的运用;第二节按照“来—→去”和“生—→死”两大类型,对《聊斋》爱情故事残缺叙事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三节结合时代背景及蒲松龄的个人经历对这两种叙事模式体现出的叙事内涵,从大团圆叙事、歌颂自由爱情、揭露黑暗现实、批判人性丑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第四部分论述了《聊斋》爱情故事叙事视角,首先阐述了叙事视角的相关理论,接着从全知视角及限知视角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篇章对《聊斋》爱情故事根据具体叙事需要,对叙事视角的灵活选择,以及不同叙事视角运用所产生的叙事效果。第五部分结论,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聊斋》爱情故事叙事的成就以及不足。

彭勇[8](2011)在《《聊斋志异》的文体研究 ——以情爱小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短篇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仙界、鬼域以及人世间的种种情态,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血肉丰满的人物群像。作品中四分之一篇什描写的是情爱婚恋故事,这些情爱小说是全书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蕴涵其中那高超的艺术匠心尤其值得我们深挖细究。本文即以《聊斋志异》的情爱类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广泛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理论成果,同时联系我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小说的文学现象,旨在分析《聊斋志异》情爱小说在文体方面的鲜明特征与独特魅力,同时揭示出聊斋先生成功创作《聊斋志异》的“奥秘”。全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蒲松龄的生活行止、《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同时对一些基本概念如文体、小说文体和情爱小说进行界定;第二章分析的是《聊斋志异》情爱小说的语言特色,重在揭示作者在口语、民谚方面的巧妙运用,诗词的嵌入技巧和典故的引用等方面的特点;第三章从重复、对比、结尾以及悬念设置这四个方面来阐释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第四章则是对小说典型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和归纳,考察作者在文本生成的过程中,如何就叙事策略的叙事空间、叙事时间以及叙事视角进行处理;第五章是结语,总结了蒲氏小说《聊斋志异》情爱小说文体的突出成就以及对后代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安载鹤[9](2010)在《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我国《聊斋志异》研究,引进西方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叙事学、女性文学批评,成为《聊斋志异》研究的主流。与之相对,同为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的受容可谓我国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本论文将焦点集中于日本近代以来对《聊斋志异》的受容与研究,试图展现翻译·翻案的全过程及研究的倾向,在儿童文学方面作为材料的作用,并从中国研究的影响和日本的新动向,探求《聊斋志异》的现代意义。这里所说的受容,是接受与吸收的结合,与单纯接受相比,更主要在于吸收于自己的文化之中。第一章“序章”中,首先追溯了《聊斋志异》的成书、刊行。重点介绍了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对《聊斋志异》的评价。近代日本对《聊斋志异》的受容形态,其背景是中日两国对“鬼”、“幽灵”、“妖怪”等概念的异同上,同时这也是解读以“支那趣味”作为原点的《聊斋志异》受容过程的重要线索。第二章“《聊斋志异》的翻译”将重点集中从柴田天马、田中贡太郎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翻译。对柴田天马、田中贡太郎、村上知行、增田涉、田中克己等译本的内容、文体进行对照,此外还介绍了近年的翻译活动。第三章“日本近代文学作品对《聊斋志异》的受容”中,对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聊斋志异》的翻案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国木田独步、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火野苇平、安冈章太郎、小林恭二的翻案进行考察,解读翻案的内容与作家阐释的关系,以及对《聊斋志异》传播的作用。第四章“日本学界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中,从着作、论文、日本着中国文学史三个方面,试图掌握日本学界《聊斋志异》研究的全貌。第五章“《聊斋志异》与日本儿童文学”是中国《聊斋志异》接受形态中没有的一个领域,本论文着眼于近代、现代、近年三个阶段的翻译、编撰活动,对《聊斋志异》的想象性与日本儿童文学的关联进行探讨。第六章“日本《聊斋志异》研究的展望”,阐述了中国研究对日本研究的影响,并结合日本研究的新动向,预测作为中国古典的《聊斋志异》在日本的受容。日本,随着人们对中国现代社会认识的提高,《聊斋志异》已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承担探索异国情趣的古老中国社会的桥梁的作用。在其社会背景的淡化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虚构性、想象力被不断强化。本论文对日本近代以来对《聊斋志异》受容与研究,其现代意义在于《聊斋志异》文本本身的价值。日本的翻译、翻案活动,是对文本现代意义的阐释,其操作性在研究视角上给我们的启示。

冀运鲁[10](2010)在《《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中国小说而言,文言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研究中国小说叙事传统,文言小说颇能代表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叙述方式,因而立足中国文化本位探究文言小说的叙事特色对于建构中国叙事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化有着广泛的继承和借鉴,通过对这一文本的仔细分析来探讨中国小说叙事传统无疑具有很高的样本价值。本文的目标就在于通过《聊斋》叙事艺术之渊源的考察来探究《聊斋》在中国文学叙事坐标中的位置。《聊斋》叙事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传统叙事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蒲松龄秉承“转益多师”的精神,在广泛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叙事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民间叙事和史传文学为《聊斋》提供了叙事思维机制和基本叙述模式,而传统小说、古文、八股文、书画等艺术则为《聊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叙事技法。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探讨《聊斋》叙事艺术的民间渊源。民间文化是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来是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源泉,我国的小说更是一开始就与民间文化分不开。《聊斋》虽为文人作品,但与民间叙事渊源极深。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民间文化是《聊斋》叙事的内核。《聊斋》不仅继承了民间果报叙事观念及其思维机制,而且还化用了民间叙事的时空观念和话语体式。在确定了叙事思维机制之后,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叙事框架来结构全文,而成熟的史传文叙事为《聊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这正是第二章要探讨的内容。《聊斋》叙事继承了《左传》、《史记》等史书谋篇布局、结构全文的方法。《聊斋》借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的叙事结构模式,《聊斋》故事虽不再如唐传奇那般冠以“某某传”或“某某记”,但是以人名命名的方式仍是对纪传体的继承。其叙述模式为:开篇首先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身世等,以人为中心、按照时间先后的自然时序贯穿和统领传主的经历,展开故事情节,以“传”的形式围绕传主展开叙事。第三章考察了《聊斋》对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借鉴吸收。作为小说,《聊斋》借鉴吸收前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聊斋》不仅从多个方面借鉴了历代笔记体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的叙事技法,同时也吸收了通俗小说叙事艺术的优长。第四章主要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聊斋》叙事艺术的渊源。蒲松龄从小接受古文熏染,对古文及八股文法是相当娴熟的,因而,《聊斋》中就不难见到古文语言体式及古文笔法的踪迹。同时,对八股文的代言笔法也有继承和借鉴。当然,作为一个伟大的开拓者,蒲氏绝不是照搬古文笔法来叙述《聊斋》故事的,其借鉴是在创新基础上进行的。小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常常从其他非文学门类汲取各种养分。这正是第五章所要探讨的话题。蒲松龄虽不是书画家,但是《聊斋》还是旁征博引,汲取了书法、绘画甚至兵法理论的养分。书法的顺逆、起结理论,绘画的成竹在胸、传神写意、颊上添毫、白描皴染等理论和技法都成为《聊斋》叙事艺术的源头活水。不仅书法、绘画等邻近艺术门类,就连兵学理论也常被小说家借用于小说叙事。民间叙事为《聊斋》提供了叙事思维机制,史传则为其提供了叙述框架,笔记体志怪和传奇小说、古文笔法、书画兵学理论丰富了其叙事技巧,这些已经足以让《聊斋》叙事曲折动人,然而,蒲松龄还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优美而深邃的意境。为了让做到这一点,蒲松龄采用了诗性叙述策略,使得小说获得了诗性品格和诗性意境。这是第六章主要探讨的内容。《聊斋》在中国叙事传统中的意义绝不只是简单的总结继承,《聊斋》在借鉴吸收这些艺术的优秀叙事手法的同时,还积极地开拓创新,融多种叙事手法于一身,从而在叙事模式、叙事视角、叙事技巧、叙事意境、叙述人称、叙事时空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这些努力让《聊斋》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把蒲氏送上短篇小说之王宝座的同时也让《聊斋》成为万口传颂的经典。更重要的是,随着它的广泛传播,《聊斋》的叙事艺术也为越来越多的小说所继承,可以说,《聊斋》是中国叙事传统中一块里程碑,它向上总结和承托着悠久的叙事传统,向下有着重要的开拓启发意义。

二、《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的叙事体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的叙事体式(论文提纲范文)

(2)《聊斋志异》中的“困境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聊斋志异》中“困境书写”的类型
    第一节 生存之困
    第二节 科举之困
    第三节 婚恋之困
第二章 《聊斋志异》中“困境书写”的典型场景
    第一节 公堂牢狱
    第二节 荒野书斋
    第三节 青楼妓馆
    第四节 出行路遇
第三章 《聊斋志异》中“困境书写”的叙事建构功能
    第一节 救助者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解困”模式下的情节推动
    第三节 对“知己之爱”主题的深化
第四章 《聊斋志异》中“困境书写”所示作者的精神寄寓
    第一节 科举失利下的精神创伤
    第二节 对自我价值确证的期待
    第三节 劝善惩恶观念下的济世之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鬼神妖狐的现实影射与人生隐喻——《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一、《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 (1949-) 综述
    (一) 对原作情节框架的影像再现
    (二) 对原作的情节扩充或者多个故事的杂糅
    (三) 对原作的现代性改造
二、《聊斋志异》改编电影的优势、短板与问题
    (一) 《聊斋志异》改编成电影的优势
    (二) 《聊斋志异》改编成电影的短板
        1.《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存在人物被动、情节想当然的缺点, 在改编成电影时要将主人公变得更为主动, 使情节发展的逻辑更为扎实可靠。
        2.《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在核心情节的处理上过分依靠巧合与“神迹”, 这会冲淡情节的感染力, 甚至会影响观众对于情节的认同程度。
        3.《聊斋志异》的价值观虽不乏“惩恶扬善”的一面, 但也有比较消极被动的一面, 过分依赖“神仙梦”“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 或者宣扬“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 使这些故事难以与现代人、现代社会相呼应或契合。
        4.《聊斋志异》涉及狐、仙、鬼、妖的世界, 但对于这些世界缺乏一个统一的世界观设定, 对于其中的一些程序、法则交代不清, 有相当大的随意成分, 这对于电影改编来说是一个陷阱。
    (三) 《聊斋志异》现有改编作品的问题
        1. 情节冲突的设置没有现代感
        2. 核心冲突的解决要么过分依赖法术, 要么依赖“明君”“清官”“侠客”, 未能体现人物的主动性和意志、品质的力量
        3. 男性主人公大都缺乏个人魅力, 对其刻画比较平面化和表面化, 也未能很好地展示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
三、《聊斋志异》及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电影改编的未来展望
    1.用电影编剧的要求重新审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2.用现代性的价值观重新审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3.电影特效只是辅助手段, 情节本身的逻辑性和情感力量, 以及现代性的思考是一个剧本的立足之本
    4.对于类型电影的思考与探索应该符合类型电影创作的规律
    5.应大力弘扬《聊斋志异》的民族特色, 包括民俗、民情, 民族性的伦理价值观, 民族性的叙事方式等

(4)《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本文的研究价值及意义
第一章 《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异类人物形象
    一、《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异类人物形象
        (一)异类幻化的原型及婚恋特征
        (二)异类的角色形象与婚恋产生缘由
    二、《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的异类性格特征与婚恋叙事
        (一)践约型
        (二)痴情型
第二章 《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类型
    一、按单元型划分
        (一)因恩施报型
        (二)因恶惩戒型
        (三)婚恋型
        (四)艳遇型
    二、按多元型划分
        (一)因恩施报的婚恋型
        (二)因恩施报的艳遇型
        (三)因恶惩戒的婚恋型
        (四)因恶惩戒的艳遇型
第三章 《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时空
    一、《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时间
        (一)节日的特殊性
        (二)叙事时间判断
    二、《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空间
        (一)空间的善恶性
        (二)空间善恶的价值判断
第四章 《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动力
    一、《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精神动力
        (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对蒲松龄精神世界的影响
        (二)蒲松龄的精神支柱
    二、《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的作者心理动力
        (一)蒲松龄对女性的想象
        (二)女性命运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 ——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情欲叙事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西文化的情欲概念及其理论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情欲伦理”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情欲理论延展
    第三节 西方情欲理论延展
第二章 情欲书写的历史回眸
    第一节 古典文学情欲书写掠影
    第二节 近现代文学情欲叙事扫描
    第三节 新时期之前当代文学情欲叙事略览
第三章 思想解放中的情欲启蒙——80年代情欲叙事论
    第一节 新启蒙的缘起
    第二节 心灵伤痕上萌发的爱情幼苗
    第三节 新时期情欲启蒙的拓进
    第四节 性爱是男人精神崛起的路径
    第五节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情欲奔涌
    第六节 自然状态下两性关系的平衡
    第七节 男权统治下女性命运的悲歌
    第八节 启蒙时代的情欲叙事形态
第四章 社会转型中的情欲狂欢——90年代情欲叙事论
    第一节 消费时代的情欲语境
    第二节 黄土高原刮起强劲“性风”
    第三节 打开女性身体的秘密
    第四节 肉体的尖叫
    第五节 性爱是生命自由的确证
    第六节 消费时代的情欲饕餮
第五章 欲望狂潮过后的沉潜与分流——新世纪文学情欲叙事论
    第一节 信息丰繁的文化场域
    第二节 物欲横流中回望清纯爱情
    第三节 以爱情的名义放纵欲望
    第四节 个体情欲与公共道德的酷烈搏杀
    第五节 情欲叙事向传统回归
结语:永远的情欲叙事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法文中译本《黄衫客传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黄衫客传奇》:一部用法文创作的“本土小说”
    (一) 一个古代爱情悲剧的重新演绎
    (二) 和原作《霍小玉传》的比较
    (三) 在文学交流中的独特性
二、双重语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部小说
    (一) 由洋务运动推进的中西文化文学交流
    (二) 在欧洲中心主义语境下的中西文化文学交流
三、他者视角:欧洲人怎么看
    (一) 《黄衫客传奇》在欧洲的出版和评述
    (二)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小说”
    (三) 作者为适应欧洲读者口味做了哪些准备
四、意义:《黄衫客传奇》的再读与重释
    (一) 对中国传统叙事方式的扬弃
    (二) 对文学交流途径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聊斋志异》爱情故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一)单篇爱情故事叙事研究
        (二)整体爱情故事叙事研究
        (三)包涵爱情故事叙事研究的博硕论文及专着
    二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叙事特征
    第一节 对传统叙事的继承
        一 叙事视角方面
        二 叙事体例方面
        三 叙事结构方面
        四 叙事技巧方面
    第二节 对传统叙事的突破
        一 叙事角度方面
        二 叙事空间方面
第三章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叙事模式
    第一节 圆形叙事模式
        一 圆形叙事模式
        二 “静—→动—→静”圆形叙事模式
        三 “生—→死—→生”圆形叙事模式
    第二节 残缺叙事模式
        一 “来—→去”残缺叙事模式
        二 “生—→死”残缺叙事模式
    第三节 叙事内涵
第四章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叙事视角
    第一节 全知视角
    第二节 限知视角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聊斋志异》的文体研究 ——以情爱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情爱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情爱小说
    1.2 文体与小说文体
2《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
    2.1 口语的魅力
    2.2 民谚的提炼
        2.2.1 民谚的直接引用与文言化处理
        2.2.2 善用民谚来刻画人物性格
        2.2.3 运用民谚以增强说理的逻辑性
    2.3 诗词的嵌入
        2.3.1 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3.2 渲染气氛与衬托环境
        2.3.3 有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2.4 用典的精妙
        2.4.1 典故的直接引用
        2.4.2 典故的间接引用
    2.5 小结
3《聊斋志异》的篇章结构
    3.1 重复的艺术
    3.2 人物的对比
        3.2.1 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
        3.2.2 两个人物的不同对比
        3.2.3 多个人物的多重对比
    3.3 巧设悬念
        3.3.1 情节的中断
        3.3.2 限制叙述视角
        3.3.3 预叙的运用
    3.4 独特的结尾——异史氏曰
        3.4.1 作为正文的补充
        3.4.2 点明创作的主旨
        3.4.3 愤恨之情的表达
    3.5 小结
4《聊斋志异》的叙事模式
    4.1 叙事空间
        4.1.1 《聊斋志异》叙事空间的类型
        4.1.2 《聊斋志异》叙事空间转换的作用
    4.2 叙事时间
        4.2.1 追叙
        4.2.2 预叙
    4.3 叙事视角
        4.3.1 作家视角
        4.3.2 书生视角
    4.4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聊斋志异》情爱小说的篇目
附录 2 《聊斋志异》情爱小说中诗词歌赋辑录
附录 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9)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章
    1.1 日本における『聊斋志异』の受容
    1.2 日本文化における「鬼」·「妖怪」
第二章 『聊斋志异』の翻訳につぃて
    2.1 『聊斋志异』の翻訳の最盛期
        2.1.1 柴田天马、田中贡太郎
        2.1.2 村上知行、增田涉、田中克己
    2.2 『聊斋志异』翻訳の新动态
        2.2.1 中野美代子の翻訳
        2.2.2 佐藤亮一訳:林语堂着『マダム D:中国伝奇小说二十编』
        2.2.3 近年の翻訳
第三章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における『聊斋志异』の翻案
    3.1 国木田独步の翻案作品
    3.2 芥川龙之介の翻案作品
    3.3 太宰治の翻案作品
    3.4 火野苇平の翻案作品
    3.5 安冈章太郎の翻案作品
    3.6 小林恭二の『本朝聊斋志异』
第四章 日本における『聊斋志异』の研究
    4.1 『聊斋志异』研究の着书
    4.2 『聊斋志异』研究の论文
    4.3 日本编中国文学史における『聊斋志异』
第五章 『聊斋志异』と日本儿童文学とのかかゎり
    5.1 近代における日本儿童文学とのかかゎり
    5.2 现代における日本儿童文学とのかかゎり
    5.3 近年の概况
第六章 日本における『聊斋志异』受容の先行き
    6.1 中国の『聊斋志异』研究か日本に与えた影响
    6.2 中日『聊斋志异』研究の异同
    6.3 日本の『聊斋志异』文学研究の新しぃ动向
第七章 终章
    7.1 日本近代文学批评における『聊斋志异』の位置づけ
    7.2 大众文学としての『聊斋志异』
参考文献
谢辞

(10)《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回归中国叙事传统,建构中国独特的叙事理论体系
    二、《聊斋志异》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聊斋志异》之民间叙事渊源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与民间因果报应叙事观念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民间叙事时空和叙事话语
第二章 《聊斋志异》之史传叙事渊源
    第一节 叙事结构之史传渊源
    第二节 叙事人称和叙事立场之史传渊源
    第三节 叙事时空和叙事节奏之史传渊源
    第四节 《聊斋志异》的叙事干预
第三章 《聊斋志异》与传统小说叙事艺术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与笔记体志怪小说叙事艺术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传奇小说叙事艺术
    第三节 《聊斋志异》与通俗小说叙事艺术
第四章 《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与传统文章学
    第一节 《聊斋志异》与古文文法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与八股文代言笔法
第五章 《聊斋志异》叙事与书画兵法理论
    第一节 《聊斋志异》叙事与书画理论之渊源
    第二节 《聊斋志异》叙事与兵法理论之渊源
第六章 《聊斋志异》的诗性叙事
    第一节 《聊斋志异》的诗性思维与叙述策略
    第二节 《聊斋志异》叙事与诗词羼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的叙事体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七年”时期小说诗化书写现象研究[D]. 赵晶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聊斋志异》中的“困境书写”研究[D]. 陈文娟.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3]鬼神妖狐的现实影射与人生隐喻——《聊斋志异》在中国大陆的电影改编(1949-)[J]. 龚金平. 东岳论丛, 2018(02)
  • [4]《聊斋志异》异类婚恋叙事研究[D]. 严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5]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 ——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情欲叙事论[D]. 曾颂勇.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6]法文中译本《黄衫客传奇》研究[D]. 严孟春. 海南大学, 2013(02)
  • [7]《聊斋志异》爱情故事叙事研究[D]. 杨文. 鲁东大学, 2012(09)
  • [8]《聊斋志异》的文体研究 ——以情爱小说为例[D]. 彭勇. 重庆师范大学, 2011(09)
  • [9]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 安载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10]《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 冀运鲁. 上海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言情小说《聊斋志异》的叙事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