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突发性听力损失为首发症状的病因

以突发性听力损失为首发症状的病因

一、以突发性听力损失为首发症状病例的病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质彬,祝园平,符一飞,杨杰,姜鸿彦[1](2021)在《以突发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以突发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患者临床特征,为诊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因突发听力下降按突发性聋收治的408例患者临床资料,先按突发性聋治疗,确诊后调整治疗策略,随访6月~4年。结果确诊以突发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患者12例,其发病率约为2.94%。纯音测听结果:低频下降型2例,平坦下降型6例,全聋型2例,高频下降型2例;听力损失程度:轻度3例,中度5例,重度2例,极重度2例。言语测听结果:言语识别率4例为0~50%,3例为50~70%,5例为70~100%。耳声发射6例正常,5例部分引出,1例均未引出。ABR检查:1例正常,其余均异常。MRI显示瘤体大小(Koos分级):Ⅰ级7例,Ⅱ级4例,Ⅳ级1例;10例位于内听道,2例位于桥小脑角。经药物治疗后听力改善结果:4例痊愈,3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听力提高总有效率为75%。结论以突发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多发生在内听道,听力损失程度与发生部位有关,与瘤体大小相关性不大。早期确诊依靠MRI检查,及时按突发性聋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听力,但不能因听力恢复而忽视MRI检查以免漏诊。

刘佩[2](2021)在《前庭功能对突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评估单侧特发性突聋(ISSHL)患者的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及前庭功能情况,探讨前庭功能及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内组的105名单侧特发性突聋患者,对纯音测听、听力损失分级、视频眼震图检查(VNG)、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视频头脉冲实验(v HIT)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时的纯音听阈图评估患者的听力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与出院时的纯音听阈图进行对比,评估患者的疗效;根据VNG、VEMP、v HIT的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应用SPSS22.0软件对不同分级、不同分组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轻度听力损失的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率为50%,显着高于中度和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的比率,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率最低,仅3.08%,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与患者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项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均表现为正常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80%,均显着高于三项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均为异常患者的总有效率27.78%和痊愈率5.56%,3项前庭功能检查结果与疗效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前庭功能检查结果与患者的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对评估ISSH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武霞[3](2020)在《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的临床调查目的:总结神经内科头晕症候病因的临床特点,明确病因分类、病因分层的特点,以期为当前头晕症候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1.选择2015年6月1日~2017年5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及某专家团队门诊诊治的头晕患者,共纳入153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依据目前国际公认的疾病诊断标准、相关指南、专家共识,采用统一的头晕症候临床研究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调查、体检、诊断分类。2.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总结本组资料临床特征、病因构成比及病因分层特点。结果:1.本次调查有关该项研究的纳入患者共1532例,年龄9岁~91岁,平均年龄(53.78±14.05)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1.65(男性578例,女性954例);其中,<20岁组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余各组均为女性患者占比较大。2.按患者年龄来分层:头晕就诊的高峰年龄段为50岁~59岁,其次为40岁~49岁和60岁~69岁年龄段。40岁以上患者为头晕症候就诊的主力军,占比达83.55%。患者例数、百分比依次为:<20岁组13例(0.85%)、20岁~29岁组64例(4.18%)、30岁~39岁组175例(11.42%)、40岁~49岁组307 例(20.04%)、50 岁~59 岁组 338 例(22.06%)、60 岁~69 岁组 306 例(19.97%)、70 岁~79 岁组 208 例(13.58%)、≥80 岁组 121 例(7.90%)。3.通过对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对比,整体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头晕患者的年龄分布存在差异(χ2=15.38,P=0.032),其中男性以60岁~69岁年龄段的患者居多,女性以50岁~59岁年龄段的患者居多。4.本研究整体上按疾病归属分为前庭系统周围性头晕、前庭系统中枢性头晕、非前庭系统性头晕和不明病因性头晕4大类。其中(1)前庭系统周围性头晕最常见,为588例(38.38%),按例数多少排位具体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445例(29.05%)、前庭神经炎61例(3.98%)、梅尼埃病50例(3.26%)、伴眩晕的突发性聋26例(1.70%)、前庭阵发症4例(0.26%)、Hunt综合征1例(0.07%)、听神经瘤1例(0.07%);(2)前庭系统中枢性头晕共523例(34.14%),具体包括:前庭性偏头痛(VM)239例(15.60%)、后循环缺血(PCI)123例(8.03%)、伴眩晕的偏头痛33例(2.15%)、脑出血16例(1.04%)、帕金森综合征15例(0.98%)、癫痫8例(0.52%)、阿尔茨海默病8例(0.52%)、多系统萎缩(MSA)8例(0.52%)、肌萎缩侧索硬化7例(0.46%)、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7例(0.46%)、晕厥前状态6例(0.39%)、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0.39%)、副肿瘤综合征6例(0.39%)、特发性震颤5例(0.33%)、遗传性共济失调5例(0.33%)、脱髓鞘病5例(0.33%)、胼胝体压部综合征4例(0.26%)、脑转移癌3例(0.20%)、克雅氏病2例(0.13%)、多颅神经炎2例(0.13%)、脊髓空洞症2例(0.13%)、脑干脑炎2例(0.13%)、室管膜瘤2例(0.13%)、Wernike脑病2例(0.1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例(0.13%)、颅颈交界畸形2例(0.13%)、良性颅高压1例(0.07%)、FFI1例(0.07%)、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0.07%);(3)非前庭系统性头晕共375例(占24.48%),具体包括: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共273例(17.82%)、心血管病性头晕53例(3.46%)、药源性23例(1.50%)、CO中毒4例(0.26%)、贫血3例(0.20%)、其他病因19例(1.24%);(4)不明病因头晕症候46例(3.00%)。5.按年龄分层进行病因分析:除≥80岁组外,其余各组中BPPV均位居头晕首位病因,而≥80岁组中PCI成为头晕首位病因。各年龄段的头晕病因构成比例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病因例数排在前4位由高至低分别为:<20岁组,为BPPV 7例、伴眩晕的偏头痛4例、VM 1例、不明病因者1例;20岁~29岁组,为BPPV 16例、PPPD 13例、伴眩晕的偏头痛12例、VM 8例;30岁~39岁组,为BPPV 38例、PPPD 34例、VM 23例、MD 19例;40岁~49岁组,为BPPV 70例、PPPD 64例、VM 60例、MD和VN并列第4位,为24例;50岁~59岁组,为BPPV 92例、PPPD 80例、VM 67例、PCI 12例;60岁~69岁组,为BPPV 108例、PPPD 53例、VM 38例、PCI 27例;70岁~79岁组,为BPPV 80例、PCI 35例、PPPD 26例、VM 23例;≥80岁组,为PCI 43例、BPPV 34例、心血管病性头晕21例、VM 19例。因PCI、心血管病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等病因而就诊的例数,均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其中,帕金森综合征、伴眩晕的突发性聋、药源性、SAH、MSA、AD、心血管病性头晕、副肿瘤综合征等在50岁之前较为少见,MD、伴眩晕的偏头痛在60岁以后较为少见。6.按性别分层进行病因分析:BPPV、PPPD、VM、PCI、心血管病性头晕及伴眩晕的偏头痛这6种病因的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34,P=0.019;χ2=17.073,P<0.001;χ2=4.857,P=0.029;χ2=42.463,P<0.001;χ2=18.727,P<0.001;χ2=3.916,P=0.043)。其中,由 BPPV、PPPD、VM 以及伴眩晕的偏头痛引起的头晕就诊比例以女性偏高,PCI、心血管病性头晕以男性居多。7.对排名前6位的常见病因(BPPV、PPPD、VM、PCI、VN、心血管病性头晕)按年龄分层逐一分析,发现不同病因的年龄分布各有其特点。BPPV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在<80岁的各组中,始终位居头晕的首位病因,其发病高峰年龄段处于60岁~69岁、50岁~59岁这两个年龄段。PPPD在20岁以上均有发病,在20岁~69岁的各组间,均处于头晕的第二位病因。VM在各年龄组中均有发病,在30岁~69岁各年龄组中居头晕病因的第三位,70岁以上人群中排位第四。PPPD和VM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均处于50岁~59岁、40岁~49岁这两个年龄段。PCI和心血管病性头晕的发病分别见于30岁以上、40岁以上组中,且就诊的例数均存在随年龄增大而增长的趋势,在≥80岁组中分别位居头晕病因的第一、第三位。VN主要在20岁~69岁之间发病,在20岁~49岁3个年龄组中位居第四位病因,在50岁~69岁这2个年龄组中病因排位上升至第五位,其发病高峰年龄段处于40岁~49岁年龄段。8.患者就诊次数情况:首次就诊者385例(25.13%),就诊2~3次者92例(6.01%),就诊次数>3次者1055例(68.86%),初诊:复诊=1:2.98。9.既往诊断及自我诊断情况:脑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38例(22.06%)、颈椎病/颈性眩晕276例(18.02%)、血管狭窄/斑块183例(11.95%)、233 例(15.21%)不清楚、其他 502 例(32.77%)。结论:1.前庭系统周围性病症在头晕病因中最为常见,其中的BPPV位于整体头晕病因的首位。前庭系统中枢性病症位居第二,其中包括两大常见病因,即VM和PCI,在整体病因排位中居第三、第四位。PPPD属于非前庭系统性头晕病症,在整体病因中位居第二,其发病率高、诊出率低,亟待关注。2.相当数量的中枢神经系统疑难、少见病是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病种繁杂,需加强认识、总结甄别。3.头晕就诊的高峰年龄段为50岁~59岁,其次为40岁~49岁和60岁~69岁年龄段。60岁~69岁的男性和50岁~59岁的女性是头晕的主要发病群体。各年龄段的头晕病因构成比例各有特点。除≥80岁组外,其余各组中BPPV均位居头晕首位病因,而≥80岁组中PCI成为头晕首位病因。4.头晕症候整体以女性多见。6种头晕病因性别差异突出。BPPV、PPPD、VM以及伴眩晕的偏头痛引起的头晕症候以女性为主,PCI、心血管病性头晕以男性居多。5.头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反复就诊的重要症候。医患对“脑供血不足”、“颈性眩晕”存在认识误区的现象较为普遍。第二部分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目的:了解VM患者5-HT水平、评估其前庭功能状态,探讨5-HTR6基因多态性与VM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VM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2016年1月1 日~2018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符合纳排标准的92例确定的V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院内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2.方法:进行(1)5-HT浓度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Gilson公司)测定血浆5-HT浓度;(2)前庭功能检测:包括冷热试验(<0.025Hz)、摇头试验(1~2Hz)、前庭自旋转试验(2~6Hz);(3)选取基因多态性位点:利用美国NCBI网站平台(http://www.ncbi.nlm.nih.gov/)查找到5-HTR6基因的DNA全序列,通过Haploview软件进行成对标签法筛选,之后通过标签SNPs筛选软件Tagger选出了 5-HTR6基因内的rs770963777(C/T)多态性位点进行研究;(4)血液DNA的提取:按照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ioTeke公司)的操作说明进行提取;(5)测定DNA浓度:使用美谷公司的SpectraMax QuickDrop超微量核酸分析仪对DNA浓度进行测定;(6)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使用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的 TaqMa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genotyping assay kit 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得到分型结果;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VM组和对照组间5-HT水平的比较发现,VM组5-HT水平低于对照组,t=3.831,P=0.037,有统计学意义(P<0.05)。2.VM组和对照组前庭功能检测结果比较,显示两组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分别为36.96%、5.00%,χ2=30.231,P=0.000;摇头试验异常率分别为61.96%、2.00%,χ2=80.920,P=0.000;前庭自旋转试验异常率分别为25.00%、2.00%,χ2=22.381,P=0.000。VM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前庭自旋转试验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3.遗传平衡检验:VM组和对照组的5-HTR6基因多态性位点的3种基因型的实际频率和理论频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VM组χ2=0.29,P=0.86,对照组χ2=1.49,P=0.48,两组5-HTR6 rs770963777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具有可比性。4.VM组和对照组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三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M组CC、CT和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3.04%、31.52%和 5.44%,对照组分别为 45.00%、48.00%和 7.00%,VM 组中 CC 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340,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VM组和对照组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M组C、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8.80%、21.20%,对照组分别为69.00%、31.00%,VM组中C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52,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水平的5-HT与VM发生相关,它可能成为VM临床诊断、监测药物反应以及观察疾病的预后和进展的有效指标。2.VM患者同时存在中枢和周围性前庭功能障碍,联合针对不同频率的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可提高VM的临床检出率。3.5-HTR6基因rs770963777位点多态性与VM的发生相关,CC基因型显着增加了VM的发病风险。

赵俊英,王建明,王晨欣[4](2019)在《突发性聋伴眩晕与后循环供血不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突发性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眩晕、耳鸣等不适症状。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分出的内听动脉,内听动脉为终末支动脉,后循环供血不足会引起耳蜗缺血,导致听功能和(或)平衡功能障碍,故内耳血供障碍学说作为突发性聋的发病原因之一受到重视。由于听觉前庭损伤可先于后循环缺血的症状或体征发生,因此听觉前庭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适当处理可提供防止梗塞进展到后循环较大区域的窗口期。临床医师应考虑急性听觉前庭损伤可能预示即将发生后循环区域梗死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患者在脑磁共振成像上有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时。

赵俊英[5](2019)在《后循环缺血作为单侧突发性聋患者潜在病因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单侧突发性聋的侧别、听力损失程度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探究突发性聋可能的病因。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收集我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间被诊断为单耳突聋、化验及影像学、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175例,将患者根据患耳侧别与椎基底动脉影像学特点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其关联性;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将患者分为5组,分析其与椎基底动脉特点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椎动脉(x2=8.031,P=0.045)及基底动脉(x2=5.091,P=0.034)狭窄/弯曲与突发性聋侧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2.听力损失预测因素的单变量分析表明,左侧听力损失患者与右侧(OR=2.89,95%CI为1.772.77,P=0.036)及双侧椎动脉狭窄/迂曲(OR=4.43,95%CI为1.4913.23,P=0.008)相关,无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右侧听力损失患者(OR=0.31,95%CI为0.110.90,P=0.030)相关,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OR=2.83,95%CI为1.057.67,P=0.040)。3.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与椎动脉(x2=3.897,P=0.273)及基底动脉(x2=3.339,P=0.068)的影像学特征无相关性。结论:1.在突聋患者中,听力损失的侧向性与椎基底动脉是否狭窄/迂曲具有相关性,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具有相关性。2.突发性聋可能是后循环梗死的先兆表现,尤其是在有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中。3.本研究通过探讨单侧突发性聋的侧别、听力损失程度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联性,表明在评估、治疗突聋时进行血管评估的重要性。

贾彦均,金永德,金玉莲[6](2019)在《颅脑MRI对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对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352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纯音测听和颅脑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340例突聋患者中,13例颅脑MRI的DWI像呈异常高信号,提示急性脑梗死,161例颅脑MRI提示腔隙性脑梗死,166例颅脑MRI未见异常。②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分布于脑干6例、小脑6例、脑桥臂2例、放射冠1例、右侧大脑半球1例、基底节1例、顶叶1例;纯音听阈显示8例(8耳)为全聋型,4例(4耳)为平坦下降型,1例(1耳)为低频下降型。③16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分布于放射冠117例,半卵圆中心69例,基底节67例,额叶32例,丘脑21例,脑干16例,顶叶16例,侧脑室11例,胼胝体5例,枕叶3例,小脑1例,脑干合并小脑1例,大脑皮层1例;其中,18例(19耳)脑干、小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纯音听阈显示8例(9耳)为平坦下降型,7例(7耳)为全聋型,2例(2耳)为高频下降型,1例(1耳)为低频下降型。结论中重度聋或全聋的突聋患者合并高龄、高血压、眩晕等病史时,可能存在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脑干或小脑梗死,应尽快完善颅脑MRI检查,从而避免漏诊误诊。

袁婧,董钏,罗刚[7](2018)在《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表现的听神经瘤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表现的听神经瘤病例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421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中确诊为听神经瘤的5例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421例突聋患者中确诊听神经瘤5例,占1. 19%;男5例,年龄32~48岁。其中4例伴有耳鸣,1例伴有眩晕。听力损失轻度2例,重度3例;听力曲线类型呈高频下降型2例,平坦下降型3例。3例ABR异常。管内型3例,中型1例,中大型1例。3例管内型患者采取观察治疗策略,2例手术。结论部分听神经瘤患者的首发临床表现可为突聋,尤其是局限于内听道的小肿瘤。突聋患者应常规行ABR和MRI检查,以免漏诊听神经瘤。根据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王营,皇甫辉,韩瑞[8](2017)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患者病因诊断价值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突发性聋是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有急性发作(多在72 h内)、病因复杂的特点,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同时引起,也可作为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出现,如急性脑血管事件,有研究表明突发性聋治疗有效时间窗是24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治疗。针对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学检查主要是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试验、耳声发射、40 Hz听觉相关电位等,影像学检查主要是磁共振成像检查。本文主要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患者病因及头颅MRI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王营[9](2017)在《颅脑MRI对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病因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HL)患者在耳鼻喉科就诊率逐年增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只有10%15%能找到病因。其中颅内病变是其病因的主要部分,包括中枢血管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脱髓鞘病变等,此类患者症状单一或延迟出现,经常以突发性听力下降首诊于耳鼻喉科,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等作为听传导通路的功能性检查,在突聋患者诊断过程中,对鉴别颅内病变有自身局限性,如较难发现较小肿瘤,以及对部分脑梗塞、脑出血未影响功能时容易漏诊等,但此类疾病发展迅速、恶性程度高,由于单纯听力学检查检出率并不高,首诊耳鼻喉科医生不容易予以及时做出诊断及治疗,从而可能出现延误患者诊断及治疗时机的情况。颅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存在多种序列、多层面,能从多角度观察脑部结构改变及分析病变类型。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检查及诊疗情况,分析颅脑MRI平扫+DWI+MRA检查在探寻突发性耳聋疾病病因、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面所具有独特的优势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以突发性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喉科的患者,共233例(247耳),该组患者入院时均行ABR、纯音测听、DPOAE、颅脑MRI平扫+DWI+MRA检查,根据听力学检查初步诊断为“突发性耳聋”,颅脑MRI+DWI+MRA检查发现与颅内病变相关的突发性耳聋11例。结果:1.在233例患者中,222例通过听力学检查,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年龄(48.22±15.72)岁,单侧发病208例,双侧发病14例,既往糖尿病21例,占9.46%,高血压47例,占21.17%,其中该组患者颅脑MRI检查包含颅内腔隙性梗死、脑血管走行异常及颅内占位如枕大池囊肿、小脑扁桃体下移、蝶骨嵴脑膜瘤等。根据颅脑MRI检查发现与突聋相关的病变11例,占4.7%,年龄3278岁,平均(54.64±15.37)岁,既往患高血压病4例,占36.36%,糖尿病2例,占18.19%;ABR异常6例;包括双侧小脑半球出血1例,亚急性期脑梗塞2例,桥小脑脚区肿瘤5例,小脑扁桃体下疝1例,颞极蛛网膜囊肿1例,突聋合并妊娠、枕大池囊肿1例。2.纯音测听提示听力下降程度重度、极重度、全聋9例,占81.82%;ABR提示3例桥小脑角区占位Ⅰ、Ⅲ、Ⅴ波均未引出,1例桥小脑角区占位引出Ⅰ波,1例脑室旁梗塞、1例小脑扁桃体下疝只引出Ⅴ波潜伏期,余病例各波处于正常范围,异常率54.55%;耳声发射检查可引出大部分频率。结论:1.各种听力学检查作为听传导通路功能性检查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诊断中容易对未影响功能的颅脑病变出现漏诊及误诊情况,而颅脑MRI+DWI+MRA检查对明确突聋是否由脑结构改变所致,观察脑部有无病变,包括脑部占位,动静脉畸形,脑血管意外如出血、梗塞等的诊断率极高,可以作为听传导通路的功能性检查的有效补充,在查找突聋的病因、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特点。2.在部分低位到高位听觉中枢的传导通路的病变诊断中,颅脑MRI检查在查找病变部位,明确病变范围等方面较各项听力功能学检查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如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病变的诊断方面。3.对于年龄较大,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听力损伤程度较重、ABR提示蜗后病变时,颅脑MRI在明确病变部位、判断病变范围、诊断的及时性及有效性、鉴别颅脑病变性质等方面更具有其独特优势,此类患者应尽早行颅脑MRI检查。4.由于部分桥小脑区占位性病变难以区分,将听力学检查与颅脑MRI检查相结合,对明确诊断,及时有效查找病因效果更佳。

殷善开,冯艳梅[10](2016)在《双侧突发性聋病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hearing loss,SSHL)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国外文献报道每年发病率(520)/100 000〔1〕,在突发性聋患者中,单侧发病较常见,约占总体病例的95%,单侧突发性聋中,90%为特发性,而且大部分患者(30%65%)在发病后的2周内可以自行恢复〔2-3〕。双侧突发性聋较少见,可同时或相继发生,国

二、以突发性听力损失为首发症状病例的病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突发性听力损失为首发症状病例的病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以突发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听力曲线分型、听力损失分级与疗效判定
    1.3 听神经瘤分型及分级
2 结果
3 讨论

(2)前庭功能对突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器材和操作
        1.2.1 纯音测听
        1.2.2 视频眼震图
        1.2.3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1.2.4 视频头脉冲实验
    1.3 治疗方法
    1.4 听力损失分级及疗效判定标准
        1.4.1 听力损失分级
        1.4.2 治疗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信息
    2.2 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2.3 前庭功能检查与疗效的关系
    2.4 前庭功能检查与听力损失程度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特发性突聋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神经内科头晕病因的临床调查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 头晕症候的临床调査表
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5)后循环缺血作为单侧突发性聋患者潜在病因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的收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特征
    2.2 突聋侧别与椎基底动脉狭窄/迂曲关联性研究
    2.3 突聋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听力损失程度和椎基底动脉的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突聋伴眩晕与后循环供血不足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颅脑MRI对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2.1 纯音听阈测试
        1.2.2 颅脑MRI
2 结果
3 讨论

(7)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表现的听神经瘤病例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颅脑MRI对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病因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对象
    1.3 仪器与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双侧突发性聋病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类
2 病因
    2.1 中毒性因素
    2.2 肿瘤性因素
    2.3 血管性因素
    2.4 自身免疫性因素
    2.5 感染性因素
    2.6 医源性因素
    2.7 精神性因素

四、以突发性听力损失为首发症状病例的病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突发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临床特征分析[J]. 赵质彬,祝园平,符一飞,杨杰,姜鸿彦.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04)
  • [2]前庭功能对突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D]. 刘佩.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头晕的病因调查及5-HTR6基因多态性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D]. 武霞.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4]突发性聋伴眩晕与后循环供血不足研究进展[J]. 赵俊英,王建明,王晨欣.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03)
  • [5]后循环缺血作为单侧突发性聋患者潜在病因的临床分析[D]. 赵俊英.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6]颅脑MRI对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意义[J]. 贾彦均,金永德,金玉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9(02)
  • [7]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表现的听神经瘤病例临床特征分析[J]. 袁婧,董钏,罗刚. 四川医学, 2018(12)
  • [8]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在以突发性聋为首发症状患者病因诊断价值中的研究[J]. 王营,皇甫辉,韩瑞.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4)
  • [9]颅脑MRI对以突发性耳聋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病因诊断价值的研究[D]. 王营.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10]双侧突发性聋病因研究进展[J]. 殷善开,冯艳梅.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14)

标签:;  ;  ;  ;  ;  

以突发性听力损失为首发症状的病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