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控制方法

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控制方法

一、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其调控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18)在《绝经综合征常见证素、体质及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课题组自拟临床信息调查表观察绝经综合征患者“潮热”的发作特点及临床症状表现的多样性;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调查绝经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运用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体系”进行证素辨识,探讨绝经综合征证素分布特点;运用相关性分析,探讨绝经综合征常见体质与证素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规范简化辨证诊疗绝经综合征,为“辨体-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路径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依据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017年6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且符合疾病诊断及纳入标准的绝经综合征患者60例,运用课题组前期拟定的临床信息采集表进行症状调查,运用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体系”进行证素辨识,借助《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判定,运用Epidata软件建立关联数据库,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表现特点,证素、体质分布情况,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人口学资料本次调查绝经综合征患者共计60人,年龄平均为(49.48±4.07)岁;最大值59岁,最小值40岁。2.病史特征及目前伴随疾病2.1既往及目前伴随疾病史:既往有疾病史仅占比21.67%,有目前伴随疾病患者共6人,占比10.00%。2.2婚育史及流产史:入组患者均已婚已育,其中妊三胎的比例较高,约占33.33%;分娩情况中娩一胎比例最高占比85%。有流产史的绝经期患者共有43人,占比71.67%3.Kupperman评分表情况评分表具体条目包括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等,共计11项。其中各条目症状发作频率降序排列如下:潮热汗出(100%)、失眠(90.00%)、焦虑(85%)、关节肌肉疼痛(76.67%)、疲乏无力(68.33%)、头晕(55%)、忧郁(45%)、心悸(36.67%)、头痛(25%)、感觉异常(8.33%)、皮肤蚁行感(3.33%)。4.潮热发作次数:发作0-3次/日及隔日发作者占41.67%,发作3-10次/日者占50.00%,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1.67%;发作时间段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夜间(85%)>下午及傍晚(83.33%)>晨起(53.55%)>上午及中午(40%);发作部位按照降序排列依次为:头面部(61.67%)>腰背部(60.00%)四肢及手足(58.33%)>颈胸部(51.67%);发作程度:轻度37例,约占61.67%;中度22例,约占36.67%;重度仅1例。发作持续时间:潮热发作最长时间持续1分钟内/1-3分钟的比例最高,共49例,约占总人数的81.67%。5.中医相关症状5.1妇科经带情况:(1)月经情况出现停经三个月以上的患者占比45%;近三月月经尚有来潮的患者占55%;其中月经周期有所改变的约占40%(先后不定>提前>错后),仅有15%患者与既往月经周期相同;经期未改的占比30%,经期改变的占25%(缩短>延长);经色方面以黯红为主,鲜红次之,淡红最少,仅两人而已;经血中有血块的占36.67%,未见血块的占18.33%;痛经人数不多,仅8人,占13.33%。(2)带下情况带下异常的患者有31人,占比51.67%;带下色方面,白带人数最多,占43.33%;带下量方面,带下量偏少的占比最大约43.33%;大多数患者带下质地、气味未有改变,仅有腥味或臭秽共10人。5.2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包含全身症状、疼痛性症状、局部症状、睡眠、饮食、二便症状及情绪症状等方面,范围比较广,选取其中发生率50%以上的症状降序排列如下:健忘(96.67%)、腰膝酸软(93.33%)、烦躁易怒(93.33%)、神疲(91.67%)、焦虑(85.00%)、睡眠异常(81.67%)、关节疼痛(77.55%)、四肢不温(76.67%)、畏寒(76.67%)、乏力(70.00%)、盗汗(70%)、太息(66.67%)手足心热(58.55%)、大便异常(58.33%)、面色晦暗(55.00%)、抑郁(53.33%)、自汗(51.67%)。6.实验室检查结果本次调查入组绝经期“潮热”女性的激素水平中,FSH为(36.491±18.6659)mIU/ml;最大值69.779mIU/ml,最小值4.071mIU/ml;LH为(24.8483±14.9608)mIU/ml;最大值55.3410mIU/ml,最小值1.4580mIU/ml。7.证素分布结果按频数降序排列,与绝经综合征关系较为密切的病位证素依次是肝(88.33%)、肾(85.00%)、脾(23.33%)、心(15.00%)、胃(5.00%),其中肝、肾频率较高;病性证素降序排列依次是;气滞(91.67%)、阳虚(80.00%)、阴虚(75.00%)、气虚(51.67%)、血瘀(36.67%)、血虚(20.00%)、湿(11.67%)、寒(8.33%)、痰(0%)、热(0%),其中气滞、阳虚、阴虚的占比较高。8.体质分布结果在入组的60例患者中可明确划分体质为九种体质类型的57个患者,另有3位患者不属九种典型体质分型的任意一种或兼夹情况。对于未能明确划分体质类型的3名患者,暂不予分析。在57例患者中分为单一体质29例(43.33%)和兼夹体质31例(51.67%)两大类型。兼夹分为兼夹两种、三种、五种体质类型的情况,兼夹两种体质24例,占比40.00%,兼夹三种体质5例,占比8.33%,兼夹五种体质仅2例,都以阳虚质及气虚质的兼夹体质为基础,一例兼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一例兼阴虚质+气郁质+特禀质,占比3.33%。将兼夹体质患者兼夹情况拆解,分别予以统计后将体质类型占比降序排列如下:阳虚质(60.00%)>阴虚质(31.67%)>气郁质(23.33%)>痰湿质(13.33%)、气虚质(13.33%)、特禀质(13.33%)>血瘀质(6.67%)>湿热质(3.33%)。其中,阳虚质及倾向阳虚质患者占比最大,约71.67%。9.证素与体质相关性结果在入组的60例患者中,除去未能明确体质分型的3例患者,其余绝经前后诸证女性数据分析可知。在病位证素方面,气郁质与病位“肝”呈正相关,血瘀质与病位“脾”呈负相关,其余病位证素与体质类型未见明显相关性;病性证素方面气郁质与“气滞”、气虚质与“气虚”、阳虚质与“阳虚”、阴虚质与“阴虚”及血瘀质与“血瘀”之间均呈正相关。人数较少的特禀质则发现与“阴虚”及“气虚”呈正相关。结论(1)血管舒缩症状“潮热”属绝经综合征疾病的特征属性,具有发无定时、发无定处、发无定数的发作特点,与传统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的“潮热”概念临床辨证时应加以鉴别。(2)绝经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涉及躯体、精神、妇科经带等诸多方面,临床辨证应注意全面收集。(3)证素是证候的最小单元,包括病位和病性两大类,能够有效简化临床辨证。绝经综合征证素分布病位类以肝、肾为主,病性类涉及虚实两端,呈现出虚实夹杂的病证特点。(4)绝经期是女性由青壮年向老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从体质调护入手能够有效帮助女性度过绝经期。该阶段女性体质构成复杂,以兼夹体质为主,在被调查患者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其中以阳虚质及阳虚兼夹体质占总人数的60.00%。(5)体质与证素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体本质的认识,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临床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将更有利于疾病的诊疗与调护。

严娜娜,蒋惠娟,吕莉,王雪,周媛媛,满城[2](2017)在《遵义市三所高校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遵义市三所高校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情况,为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遵义市三所大学1858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率、高发年级及其心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患病率为19.32%(国内外学者对不同人群的调查显示,2030岁患病率最高,为28.00%83.00%[1]),高发年级为大二年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心理因素相关[2]。当今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3]。可以通过该项目,判断其可能存在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状况,并且及时接受治疗,避免潜在的社会问题。结论:遵义市三所高校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病率为19.38%,该患病率与心理因素有关与心理因素有关。

王健[3](2007)在《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致使大学生面临着诸如学习适应、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若这些压力不能得到有效应对或及时消除,就可能以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来,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及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抑郁是大学生的重要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抑郁与攻击性相关,会导致人们的自杀思维、自杀企图及自杀行为的实施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一代,肩负着建设未来美好国家的重任,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对学生自己和社会都有潜在危害,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就目前来看,明确提出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概念一词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因此,针对目前对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比较少的事实,本研究采用综合化、系统化的研究取向,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因素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通过编制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问卷,综合研究论述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尝试建立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模型。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经因素分析确定10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自残或自杀、嫉妒、内疚感或自责、暴饮暴食、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饮食拒绝、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嘲笑攻击、愤恨、语词敌意。2.从性别来看,男生在自残或自杀、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嘲笑攻击、语词敌意等方面的攻击性要强于女生,而且都是在.001水平上有极其显着的差异;而在暴饮暴食因子方面,抑郁症状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从这个方面来达到对自己的攻击。3.从家庭来源来看,农村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嫉妒、嘲笑攻击、自我行为或情绪压抑、内疚感或自责因子方面显着强于城市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4.在家庭结构方面,表现为单亲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饮食拒绝、语词敌意因子方面要强于于双亲家庭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且分别在.05、.05、.01水平上有显着差异。5.就专业来看,整体上来说,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几乎在所有因子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而且几乎都是医学类院校大学生的攻击性要强于非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6.从整体上来说,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家庭气氛方面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在自残或自杀、嫉妒、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紧张压抑型家庭气氛下的攻击性要强于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下的攻击性;在愤恨因子上,紧张压抑型、争吵冲突型家庭气氛强于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在语词敌意因子上,紧张压抑型强于争吵冲突型家庭气氛、和睦安宁型家庭气氛。7.从教养方式来看,自残或自杀因子上,专断型攻击性强于权威型;在饮食拒绝因子上,放任型攻击性强于权威型;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忽视型强于专断型和权威型。8.从父母亲文化水平角度来看,在自杀或自残因子、内疚感或自责因子、对他人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表现为学历越高,攻击性越强。9.从父母亲职业来看,在自残或自杀因子上,父亲职业为公务员的攻击性强于父亲职业为其他类的;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父亲职业是农民的强于父亲职业是其它类的;从母亲职业角度来看,在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母亲职业为农民的攻击性强于母亲职业为工人;在对他人身体或他物的攻击因子上,母亲职业是农民的攻击性强于母亲职业是其它类的。10.从学生在校月花费来看,在自残或自杀因子上,月花费在600元以上的学生的攻击强于月花费在200元至400元之间的;在内疚感或自责因子上,月花费在200元下、400至600元之间学生的攻击强于月花费在600元以上的。

李毅[4](2005)在《女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压力应付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多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和压力应付方式与大学生抑郁密切相关。针对目前关于性别、生活事件和压力应付之间研究少见的情况,更好地探讨女大学生抑郁与她们所遭遇的生活事件以及压力应付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选取了北京地区三所高校展开了实证研究,回收有效女大学生问卷509份。研究采用了BECK抑郁量表、ALSEC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COPE压力应付量表等常用工具,应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数据。研究提出一个概念界定:检出的女大学生群体若不具有非常高的抑郁症或重度抑郁的比率,文中提及的“抑郁”就是不具备严重症状的正常范围的情绪状态,是通过有指导性的自我调整、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就可以达到效果的普遍情况,本研究中不考虑对于确诊为抑郁症和重度抑郁的对象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1)被试的女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5.4%,严重抑郁情况少见;t检验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抑郁上的性别差异边缘显着。(2)女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相关显着,并较多采用寻找精神性社会支持、宣泄和倾诉的压力应付方式,应付策略显示出不成熟、依赖性强和欠缺理性的特点。(3)女大学生承受的生活事件和行为解脱、心理解脱以及乐观解释三类压力应付方式等四个因素对抑郁预测显着,可以成为抑郁干预策略研究的关注重点。 针对以上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构建女大学生抑郁预防和干预的基本策略。一是针对青年女性特质寻根朔源进行早期预防,二是借助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干预和调节。策略体现两个特点:一是体现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特质的特殊性;二是更大程度上体现研究的原创精神。本次策略研究在充分肯定和认同已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调节女大学生抑郁的初步建议。

曹保莉[5](2004)在《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其调控方法》文中提出有关资料表明,抑郁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状态良好的调节方法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分解目标;精确定义;从自我出发,不涉及他人。

二、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其调控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其调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综合征常见证素、体质及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资料来源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医体质与中医妇科常见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
    附表2
致谢
个人简历

(3)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危害
        1.1.1 对于个人的危害
        1.1.2 对于社会的危害
2 研究价值
    2.1 理论价值
        2.1.1 揭示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尝试建构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模型
        2.1.2 为研究其他情绪障碍大学生的攻击性提供方法论借鉴
    2.2 实践价值
3 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1.1 抑郁症状概念的界定
        3.1.2 攻击概念的界定
    3.2 大学生攻击性研究
        3.2.1 研究对象的界定不够明确
        3.2.2 设置特定条件下的攻击性
    3.3 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现状
        3.3.1 国内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
        3.3.2 国外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的研究
    3.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3.4.1 研究对象范围狭隘,重老年群体抑郁症状研究,轻青少年群体抑郁症状研究: 重各种病症患者抑郁症状研究,轻一般学生群体,尤其是抑郁症状大学生群体的研究
        3.4.2 攻击性定义的界定范围比较狭窄
        3.4.3 攻击性研究方法多样,但没有一个能够很好解决研究问题的恰当方法
        3.4.4 现有研究文献鲜有涉及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
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4.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结构的构建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程序
        4.1.4 研究结果
        4.1.5 小结
    4.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初始问卷的编制
        4.2.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初测问卷的编制
        4.2.2 问卷初测
    4.3 小结
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的施测及检验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被试构成
        5.2.2 研究材料
        5.2.3 研究程序
        5.2.4 统计工具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自我攻击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5.3.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自我攻击验证性因素分析
        5.3.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研究正式问卷社会性攻击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5.3.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正式问卷社会性攻击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被试
        6.2.2 研究材料
        6.2.3 统计工具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问卷各因子平均分比较
        6.3.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6.3.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年级差异
        6.3.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来源差异
        6.3.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结构差异
        6.3.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6.3.7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家庭气氛差异
        6.3.8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教养方式差异
        6.3.10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母亲文化程度差异
        6.3.11 父亲职业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差异
        6.3.1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母亲职业差异
        6.3.13 在校每月花费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影响的差异
7 讨论
    7.1 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讨论
        7.1.1 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
        7.1.2 关于本研究相关测量工具的选取和编制
    7.2 关于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的讨论
        7.2.1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7.2.2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的年级差异
        7.2.3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特点的家庭结构差异
        7.2.4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7.2.5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教养方式差异
        7.2.6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父母亲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差异
        7.2.7 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的在校每才花费及家庭来源差异
    7.3 教育建议
    7.4 本研究需要改进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女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压力应付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综述
    一. 抑郁的研究
        1. 抑郁的界定和区分
        2. 导致抑郁的因素简析
        3. 女性抑郁的现状
        4. 对抑郁的干预和治疗现状
    二. 生活事件和压力应付研究
        1. 生活事件的定义和研究现状
        2. 压力应付的定义和研究现状
        3. 抑郁、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三者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女大学生抑郁、生活事件和压力应付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1. 对已有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 研究女大学生抑郁、生活事件和压力应付的价值和意义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三. 研究结果报告
        1. 被试抑郁情况总体报告
        2. 被试Beck量表统计分析报告
        3. 被试ALSEC量表统计分析报告
        4. 被试COPE量表统计分析报告
        5. 女大学生被试在三个变量上的相关分析报告
        6. 女大学生被试抑郁回归分析报告
    四. 实证小结
第三部分 结果讨论及策略研究
    一. 结果讨论
        1. 女大学生抑郁总体情况讨论
        2. 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压力应付方式情况的讨论
        3. 女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和压力应付的关系讨论
    二. 构建女大学生抑郁预防和干预策略
        1. 结合生理特征、心理和社会因素预防女大学生抑郁的策略研究
        2. 结合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女大学生抑郁干预的几点建议
    三. 本研究的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后记及致谢

(5)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其调控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抑郁症状的表象特征
    (一) 情绪症状
    (二) 认知症状
    (三) 动机症状
    (四) 躯体症状
二、调节方法
    (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二) 分解目标, 精确定义
    (三) 从自我出发, 不涉及他人
    (四) 目标中不附带情感成分
三、小结与建议

四、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其调控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综合征常见证素、体质及其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王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遵义市三所高校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病情况调查[J]. 严娜娜,蒋惠娟,吕莉,王雪,周媛媛,满城. 健康之路, 2017(06)
  • [3]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D]. 王健. 西南大学, 2007(06)
  • [4]女大学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压力应付的相关研究[D]. 李毅. 河海大学, 2005(04)
  • [5]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其调控方法[J]. 曹保莉.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女大学生常见的抑郁症状及控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