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和茶对辐射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烟草和茶对辐射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一、烟、茶对放射线致突变作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攀[1](2020)在《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人群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乙醛脱氢酶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671(G>A)和c12orf30(N-α-乙醛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4767364(A>G)与食管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新疆地区食管癌患者哈萨克族65例,汉族62例;同一地区无肿瘤病史的正常人群对照哈萨克族75例,汉族50例。采用Taq Man等位基因鉴别技术检测研究对象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和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的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检验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rs671位点和rs4767364位点各基因型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ALDH2基因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5%、40.00%、13.85%和68.00%、26.67%、5.33%,ALDH2基因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rs671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84%、40.32%、4.84%和58.00%、38.00%、4.00%,rs671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38%、21.54%、3.08%和78.67%、18.67%、2.67%,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中,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52%、32.26%、3.23%和66.00%、30.00%、4.00%,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频率在新疆汉族食管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ALDH2基因rs671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汉族食管癌预后均相关(P<0.05),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相关(P<0.05),与汉族食管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染色体12q24区域中,ALDH2基因rs671(G>A)与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易感性及哈萨克族、汉族的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均相关。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与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预后可能相关。通过对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得出,ALDH2基因的rs671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以及在不同分级的BMI指数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在饮酒人群和不饮酒人群中、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差异均不显着。C12orf30基因rs4767364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在III+IV级人群中分布差异显着,经性别、诊断年龄、家族史、吸烟、饮酒等因素调整后则无显着相关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ALDH2基因、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显示ALDH2基因rs671位点的AA基因型的放疗疗效与其他两个基因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余均与放射敏感性不相关。

周翊宁[2](2020)在《基于聚类分析对POI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聚类分析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患者的中医证素、证型分布进行初步研究,探寻其规律性,归纳总结中医证型,为中医临床治疗POI提供辨治思路。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POI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医证候-证素调查表”,采用临床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中医证素辨证学说,对符合纳入标准的POI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及中医证素辨证,将所得结果通过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导入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最终获得研究病例209份,所得结果如下:1.POI患者病位证素主要分布规律为:胞宫>肾>肝>脾>心神,其中以胞宫、肾为主。2.POI患者病性证素主要分布规律为:血虚>血瘀=阳虚>气虚>气滞>阴虚>寒>精亏,其中以血虚为主,比例达51.20%,其次为血瘀和阳虚。3.POI患者以证素夹杂多见,除胞宫证素外,最高频证素夹杂分别为:肾-肝、气滞-血瘀、肾-血虚。4.对证候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4种POI患者的证型结果:肝肾阴血虚证、肝郁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阳气虚证。5.通过对患者一般情况的研究,可认为POI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35~39岁发病率最高,占51.20%;POI的发生可能与熬夜、节食减肥、精神创伤史、长期二手烟史、酗酒、流产、染发相关。结论:POI患者以病位证素胞宫、肾,病性证素血虚、血瘀、阳虚为主,多见证素夹杂;研究结果显示,POI患者临床以肾虚血瘀证、肝肾阴血虚证、肝郁血瘀证、脾阳气虚证等兼夹证型多见;不良生活习惯、流产等会对卵巢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赛璇[3](2018)在《金花茶花提取物的肺癌防治作用及其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癌症已经成为全世界人口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并且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首位,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研发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世界医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旨在系统地研究金花茶花提取物的提取与作用效果筛选,以及对乌拉坦致肺癌小鼠的肿瘤预防与治疗作用,并进一步于体外实验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最后对金花茶花提取物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法制备金花茶花提取物,结果发现50%乙醇浓度提取得率最高,达到了18.62%,且该浓度乙醇制备的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肺癌细胞抑制作用效果最好,在40μg/mL剂量作用下,对A549肺癌细胞的抑制率高达50%。(1)动物肺癌模型实验结果发现,乌拉坦模型组雌、雄小鼠肺肿瘤发生率分别为93.57%、89.47%,金花茶花提取物连续灌胃给药16周可将雌、雄小鼠的肺肿瘤发生率分别降至80.00%、77.78%,并且显着升高了模型组小鼠体内CAT、SOD、IL-2、TNF-α的含量以及降低了MDA水平,证明其可以提高小鼠机体抗氧化水平,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2)PI单染、Hoechst 33342染色、DNA片断化电泳分析、Annexin V-FITC/PI双染实验结果充分证明金花茶花提取物具有诱导A549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另外金花茶花提取物作用A549细胞24h后,细胞周期被有效阻滞在S期和G2/M期,证明金花茶花提取物可通过阻断A549细胞周期进程,发挥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MMP、Caspase-3/8/9及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检测结果发现,金花茶花提取物可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发生去极化,并提高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和Caspase-3/9活性,证明,其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方式为线粒体凋亡途径。(3)体外CCK-8实验结果证明金花茶花提取物在小于40μg/mL剂量范围内对人正常肝脏细胞HL7702无细胞毒性。体内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证明,100、200、400 mg/kg金花茶花提取物对小鼠体重、脏器系数(心、肝、脾、肺、肾)、肝肾脾组织形态均无显着性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金花茶花提取物的抗肿瘤功效,初步探究了金花茶花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机理,并对金花茶花提取物进行了初步的安全性评价,为金花茶预防与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卢亮亮[4](2016)在《多烯紫杉醇在中晚期老年肺癌患者放射治疗中产生的增敏及毒副作用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呼吸系统肿瘤按照成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恶性度重,死亡率高,作为目前常见的肿瘤之一,随着人类生活环境污染加重,肺组织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比例不断上升,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逐年递增。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我国及亚非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肺部肿瘤的发生率更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2],肺部肿瘤发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随着医学发展,新技术、新检测仪器和治疗手段不断出现,学者对气管、支气管等肺组织相关肿瘤的研究越发深入,防癌、抗癌类药物生产研发日新月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比重越来越大,罹患肺癌和其他肿瘤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3]。从肺癌的分类来看,大约五分之四的肺部肿瘤病理类型为非小细胞类[4],在这些病人中有接近一半的患者为老年人。肿瘤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是外科切除、化疗、放疗、中医药治疗、生物治疗等,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体征和病理特点,往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老年人身体状况往往较差,伴随呼吸、循环、泌尿、神经系统疾病,对手术等创伤性治疗的储备能力较差,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特点,采用手术、放射线、化学药物治疗癌症,临床上往往存在很多的困难,而且化学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本身就存在毒性作用,因此临床上的老年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存在多少不一,轻重不等的组织器官损伤和全身不良反应。作为一种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医疗手法,放疗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治疗特点,痛苦性小,目前已经成为老年肿瘤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如何增加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最大程度的减小放射线带来的毒副作用已成为肿瘤放射治疗学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本论文结合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8例年龄60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体会,着重就如何增加肺癌放疗的敏感性,最大程度的减小放疗带来的毒副作用做出探讨。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将4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放疗联合应用多烯紫杉醇的治疗方法(联合放疗组);另一组治疗单纯采取放疗手段(单纯放疗组)。在两组治疗结束后30天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影像学结果,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距。结 论:联合放疗组在加入了多西紫杉醇后,肿瘤的控制率明显优于单纯放疗组。小剂量多西紫杉醇配合放疗对于中晚期老年肺癌患者的治疗,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提高中晚期肺癌的局部控制率,减少癌细胞的远处转移。

陈致奋[5](2016)在《放疗相关盆腔纤维化的多光子光学诊断及应用吡非尼酮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1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放疗相关性结肠纤维化的多光子光学诊断研究目的:探讨多光子光学诊断技术在直肠癌辅助放化疗后所致的放疗相关性结肠纤维化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12例因放射性盆腔软组织纤维化致肠管严重狭窄或肠梗阻患者的手术石蜡标本(纤维化组)以及另外12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随访期间未发生明显纤维化的患者的手术石蜡标本(未纤维化组),石蜡标本取肠管近切端,以反映吻合口近端肠管的情况。另收集10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患者(放化疗组)以及10例未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未放化疗组)的新鲜近切端手术标本。应用多光子光学诊断技术检测实验样本中的胶原密度、胶原纤维方向性指数,同时应用HE染色及VG染色的技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多光子光学诊断技术可很好地显示实验样本中的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放疗可导致粘膜下层及固有肌层内的胶原密度增高或出现胶原纤维破坏并出现大量不成熟的新生胶原纤维、粘膜下层内胶原纤维排列紊乱以及弹性纤维的断裂。石蜡标本中两组的粘膜下层内胶原密度含量均高于肌层内的胶原密度(p<0.0001),纤维化组粘膜下层内的胶原密度高于未纤维化组(p=0.0016),纤维化组肌层内的胶原密度也高于未纤维化组(p<0.0001)。纤维化组内的胶原纤维方向性指数显着高于未纤维化组(p<0.0001)。新鲜标本中两组的粘膜下层内胶原密度含量均高于肌层内的胶原密度(p<0.0001),放化疗组粘膜下层内的胶原密度高于未放化疗组(p=0.0002),放化疗组肌层内的胶原密度也高于未放化疗组(p=0.0014)。放化疗组内的胶原纤维方向性指数显着高于未放化疗组(p=0.0068)。结论:多光子光学诊断技术可以检测放疗后结肠肠管内的早期纤维化相关病变。2吡非尼酮干预大鼠盆腔纤维化放疗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吡非尼酮干预大鼠盆腔纤维化放疗模型中受照射肠管及肠管周围肌肉组织纤维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应用SD雄性大鼠构建盆腔放射性纤维化的大鼠模型,并应用吡非尼酮进行干预研究。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吡非尼酮干预组(B组)及放射对照组(C组),在放射后10周每组大鼠取材5只,分别取大鼠直肠及直肠周围肌肉组织进行实验。应用多光子活检技术、HE染色及VG染色分析大鼠样品内胶原密度及胶原纤维方向性,RT-PCR及Western检测TGF-β1、Smad3、CTGF等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成功构建大鼠放射性纤维模型。A组及B组中的粘膜下层胶原密度均显着高于肌层内的胶原密度(p均小于0.0001),而A组及B组间粘膜下层的胶原密度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20),但C组粘膜下层胶原密度含量较B组则显着性下降(p=0.004)。C组中可见肌层内的胶原密度含量显着性升高(p=0.0008)。三组方向性指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4)。三组大鼠直肠周围肌肉内的胶原纤维比例分别为0.024±0.002、0.08±0.003和0.14±0.00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三组的直肠(p=0.04)及直肠周围肌肉(p=0.004)内TGF-β1均存在显着性差异,B组内TGF-β1显着下降。Smad3的表达水平在三组见未见显着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TGF的表达水平在三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但可见C组的表达水平有高于B组的趋势;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组直肠组织中的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36);但三组直肠周围肌肉组织内的TGF-β1水平差异无显着性。Smad3表达在三组的直肠及其周围肌肉均未见显着性差异。CTGF水平在B组中的直肠及其周围肌肉内的表达均有显着性下降。结论:吡非尼酮可减轻大鼠盆腔放射模型中的肠管及直肠周围肌肉的纤维化,其可能是通过抑制组织内TGF-β1及CTGF的蛋白质表达起作用,对放射性相关纤维化的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多光子活检技术可有效应用于判断大鼠盆腔放疗模型中直肠肠管内粘膜下层及肌层的纤维化情况。3吡非尼酮干预放疗相关盆腔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基因表达谱分析目的:分析吡非尼酮对放疗后盆腔纤维化大鼠模型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应用Affymetrix大鼠Genome 230 2.0 Array芯片对比分析空白对照组(A组)、吡非尼酮干预组(B组)及放射对照组(C组)大鼠的直肠组织内基因表达谱变化情况。结果:B组与A组基因表达谱相比发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是对脂类的反应、有机环化合物的反应、类固醇类激素的反应。C组与A组相比,显着差异基因可以富集到的GO功能与胞外基质相关的排序靠前,说明C组中胞外基质受影响的程度比较明显。B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到胞外空间、胞外基质、细胞迁移等方面。三组之间相比所富集到的GO功能显着不同。吡非尼酮干预后的通路富集与放射对照组显着的不同。结论:三组大鼠直肠标本的基因芯片表达谱对比分析表明,吡非尼酮具有减轻放射线对直肠组织细胞外基质影响的作用,提示吡非尼酮具有预防放疗相关纤维化的作用。

韩旭[6](2016)在《大腹园蛛粉的毒性及抗炎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蜘蛛是我国最常见的生物种类之一,且分布广泛,其中大腹园蛛(Araneus ventricosus)更为常见。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蜘蛛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多数都是关于捕鸟蛛这类带有剧毒性蜘蛛的研究,而对大腹园蛛的研究少之又少。已知,对大腹园蛛的研究多是关于蛛丝和粗毒成分等,而对于其整体的毒性研究及其抗炎活性却未见报道。本文选用健康的昆明小鼠,以灌胃给药方式通过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剂量来研究大腹园蛛粉对小鼠个体的急性毒性。然后再通过连续灌胃给予大腹园蛛粉一个月和测量其体重、脏器系数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来研究其亚急性毒性。最后,通过精子畸形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研究大腹园蛛粉对小鼠的遗传及生殖毒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大腹园蛛粉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大于15g/kg。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该大腹园蛛粉的毒性分级为无毒。亚急毒试验显示,大腹园蛛粉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和脏器系数变化及血液和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表明大腹园蛛粉不能对身体产生有害影响,属于无毒物质。遗传及生殖毒性研究结果发现,小鼠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数量和精子畸变数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大腹园蛛粉不能影响小鼠的生殖和遗传特征。为进一步证明大腹园蛛粉的毒性作用,我们又利用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通过检测其存活率来研究大腹园蛛粉的细胞毒性。结果发现,大腹园蛛粉对L929细胞的增殖无影响(P>0.05),表明大腹园蛛粉无细胞毒性。为探究大腹园蛛粉的抗炎活性,本实验利用小鼠急性耳肿胀炎症模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腹园蛛粉对小鼠个体的炎症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大腹园蛛粉对二甲苯引起的耳肿胀具有明显的消肿作用;而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也显示大腹园蛛粉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大腹园蛛粉具有一定的抑制炎症发生作用。为进一步证实大腹园蛛粉对炎症的抑制作用,本实验又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的大腹园蛛粉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的作用,同时通过检测IL-6和TNF-α的表达研究了大腹园蛛粉对炎症细胞表达炎症因子作用。结果发现,大腹园蛛粉对炎症细胞的增殖无显着影响,但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IL-6和TNF-α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与LPS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表明在该浓度条件下大腹园蛛粉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IL-6和TNF-α的表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这些实验结果更充分表明大腹园蛛粉具有抗炎作用。

吴春萍[7](2014)在《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建立、鉴定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建立此部分研究旨在通过采集喉癌标本组织直接进行原代细胞培养来建立一株新的能够代表近年来中国喉癌喉人群部分发病机制及生物学特征的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本研究中,我们尝试收集了2011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喉鳞状细胞癌的40位患者的喉癌组织标本,其中会厌癌29例,声门癌8例,颈部转移淋巴结3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46-68岁。将收集的标本组织在24小时之内进行洗涤、消毒、机械剪碎及胶原酶消化后直接进行原代细胞培养或组织块培养,对生长出的喉癌上皮细胞进行传代、纯化、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纯度测定、定期冻存、支原体污染检测及复苏活性测定。同时采集癌旁正常上皮组织进行同法原代培养,作为肿瘤细胞的对照。结果发现:喉癌组织或细胞在体外直接进行原代培养比较困难,细菌及真菌污染和癌细胞不贴壁是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即使贴壁生长,绝大多数不超过3代。从40例喉癌标本中我们仅成功建立了一株新的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命名为FD-LSC-1,来自于一位未经治疗的分化良好的会厌鳞癌伴双颈部淋巴结转移(IVa, T4aN2M0)的68岁男性患者的会厌病灶,该患者没有喉癌家族史,但有40余年的吸烟史及30余年的饮酒史。FD-LSC-1细胞在体外传代超过100代,癌细胞已纯化,没有支原体污染,冻存后复苏的FD-LSC-1细胞活性良好。癌旁正常上皮也成功培养传代到第8代。以上结果表明:人喉鳞癌FD-LSC-1细胞系已经初步建立达永生化;喉鳞癌原代细胞在体外较难成活和培养建系,可能与喉癌病灶大多原发于有菌腔道且与空气、消化液或痰液接触有关;成功建立能够在体外稳定生长和连续传代的喉鳞癌细胞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多次失败才能偶获成功。第二部分: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鉴定此部分研究旨在对新建立的喉鳞癌FD-LSC-1细胞系进行进一步鉴定,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种属鉴定,确认FD-LSC-1细胞系是人来源的;其次是细胞组织来源鉴定,确认FD-LSC-1细胞系是上皮组织细胞来源的;最后是恶性生物学特征的鉴定,确认FD-LSC-1细胞系是恶性肿瘤。本研究中,首先利用目前最权威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图谱技术对FD-LSC-1细胞系的17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及一个性别决定基因座(Amelogenin)进行了检测分析,通过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种属鉴定,并与美国ATCC及欧洲微生物和细胞培养物收藏中心(DSMZ, 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 GmbH)中的遗传信息进行比对,检测有无被现存的任何细胞系污染;其次,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FD-LSC-1细胞的形态,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D-LSC-1细胞广谱角蛋白及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透射电镜技术检查上皮超微结构;最后,对FD-LSC-1细胞系进行了恶性生物学特征的鉴定,包括:吉姆萨(Giemsa)染色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癌细胞超微结构检查、染色体组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分析、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检测及免疫缺陷小鼠致瘤能力的检测。结果发现:首先,美国ATCC的检测报告确认FD-LSC-1细胞系是人来源的细胞系,并且没有受到美国ATCC及欧洲DSMZ细胞库中任何细胞系的污染。其次,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FD-LSC-1细胞呈鹅卵石样单层贴壁生长,胞浆内常可见空泡,与人喉表皮样癌HEp-2细胞系的多边形不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发现FD-LSC-1细胞为广谱角蛋白阳性而波形蛋白阴性;透射电镜检查发现FD-LSC-1细胞之间可见桥粒,胞浆内可见张力丝等上皮超微结构。最后,对FD-LSC-1细胞系进行的恶性生物学特征检测发现:Giemsa染色的FD-LSC-1细胞核分裂像明显活跃,胞核大,核浆比例增大,可见巨核细胞;透射电镜癌细胞超微结构检查发现FD-LSC-1细胞胞浆内线粒体、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丰富:染色体组核型分析提示FD-LSC-1细胞系存在明显的数量异常和复杂的结构异常,染色体众数为68,为近3倍体,结构异常包括染色体增加、缺失及易位等;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及细胞周期分析发现,与宫颈癌Hela细胞系相比,FD-LSC-1细胞系G0/G1期比例下降,S期比例增高,而G2/M期比例类似;FD-LSC-1细胞系未能够在半固体软琼脂培养基中形成集落;FD-LSC-1细胞能够顺利在免疫缺陷小鼠皮下形成移植瘤,移植瘤HE(hematoxylin & eosin)染色病理提示为高分化鳞癌。以上结果表明:经过种属、组织来源及恶性生物学特征的鉴定,新建立的FD-LSC-1细胞系符合癌细胞系所必需的各项生物学特征,可以确认是人喉上皮组织来源的高分化鳞癌细胞系,且没有被目前存在的任何细胞系污染。第三部分: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特征分析此部分研究旨在对已经过鉴定的人高分化喉鳞癌FD-LSC-1细胞系进行个性化的特征分析,包括:体外培养群体倍增时间、迁移侵袭潜能、放化疗敏感性、Notchl及EGF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通路、CK(cytokeratin) 5及Ki67的蛋白水平、TP53基因突变、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头颈鳞癌相关分子标记物检测、头颈鳞癌相关失调基因检测及头颈鳞癌相关失调microRAN检测,为FD-LSC-1细胞系贴上个性化的特征标签。本研究中,利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对FD-LSC-1细胞系进行了体外培养的群体倍增时间测定,以Hela细胞系为对照利用包被基质胶的Transwell小室对FD-LSC-1细胞系进行了迁移及侵袭能力的检测,再以Hela细胞系为对照利用X射线及顺铂对FD-LSC-1细胞系进行了放化疗敏感性的检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FD-LSC-1细胞系的Notch、EGFR、CK5及Ki67的蛋白水平进行了检测,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FD-LSC-1细胞系TP53抑癌基因的全部外显子进行了突变检测,利用两对通用引物结合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对FD-LSC-1细胞系的HPV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利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对FD-LSC-1细胞系的头颈鳞癌相关重要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利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quantitative rae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对FD-LSC-1细胞系的头颈鳞癌相关失调基因进行了检测以及利用TaqMan探针qRT-PCR技术对FD-LSC-1细胞系头颈鳞癌相关失调miRNA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FD-LSC-1细胞系在体外培养的群体倍增时间约为24小时,FD-LSC-1细胞系比Hela细胞具有更强的迁移及侵袭潜能但对放化疗相对更敏感,FD-LSC-1细胞系具有激活的Notchl和EGFR信号通路以及上调的CK5和Ki67蛋白水平, FD-LSC-1细胞系TP53基因第5和8外显子分别发生了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FD-LSC-1细胞系没有被HPV感染,FD-LSC-1细胞系表达ADAM10及MLH1等重要的头颈鳞癌相关分子标记物,SYBR Green qRT-PCR技术发现了FD-LSC-1细胞系有TERT等14个头颈鳞癌相关上调基因及KRT4等14个下调基因,TaqMan探针qRT-PCR技术发现了FD-LSC-1细胞系有miRNA-21等9个头颈鳞癌相关上调miRNA及miRNA-138等10个下调miRNA。以上结果表明:经过对已鉴定的人高分化喉鳞癌FD-LSC-1细胞系进行倍增时间等9项个性化的生物学特征分析之后,FD-LSC-1细胞系已经被建立、鉴定及较好地特征化,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利用FD-LSC-1细胞系对我国喉鳞癌人群的发病机制及肿瘤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

杨萍[8](2012)在《郝迎旭教授治疗老年肿瘤临证经验总结》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及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死亡率居人类疾病死亡人数的第二位。目前,恶性肿瘤发病率较前明显升高。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据2005年统计,60岁以上的肿瘤病人,已占我国肿瘤病总患病的50%以上,据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近年来的统计,我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55岁至60段开始呈大跨度上升,65岁年龄组是55岁年龄组的二倍,70岁年龄组是55岁年龄组的四倍,80岁年龄组是55年龄组的三倍。因此,老年肿瘤患者将在不远的将来明显增加。在将来的医疗事业中,老年肿瘤患者将占据诊疗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而由于老年人器官老化,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的免疫功能也随之降低。肝脏、肾脏的药物代谢排泄降低,心功能、肺功能及骨髓的造血功能,也会随年龄增加而受到影响,心功能下降、肺功能减退。骨髓的造血功能降低。而且,老年人的机体调节能力及适应力也会下降,使得一些对中青年不会产生或仅产生轻微不适的药物在老年人使用时就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这些都给老年肿瘤的治疗带来了困难。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导师经验两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分为老年肿瘤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及老年肿瘤的中医学研究概况两部分。老年肿瘤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总结了恶性肿瘤的病因如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功能因素、精神因素等。以及现在老年肿瘤的西医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治疗、内科治疗、放疗、对症姑息治疗。其中内科治疗包括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又包括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姑息性化疗、局部化疗。这些治疗各自有其适用的情况。老年肿瘤的中医学研究概况包括老年肿瘤常见的病因病机讨论和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认为,肿瘤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而老年人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日渐衰退,在六淫外因及情志内伤、饮食劳伤等的内因作用下,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毒热内结,久而积聚成肿瘤。在癌毒内存之后,因其较之普通更为消耗气血,内耗之下更易虚损,故在邪实的表面症候下正气更虚。治疗老年肿瘤较之青壮年更为棘手。中医治疗老年肿瘤主要在肿瘤放化疗副反应的治疗、治疗肿瘤并发症、调节患者体质等方面。第二部分总结郝迎旭教授治疗老年肿瘤的临证经验。郝迎旭教授认为,对于老年肿瘤的治疗,治则应以扶正培本为主,攻邪为辅。扶正培本治则具体应用在与手术相结合、防治化疗毒副反应并增加化疗疗效,提高生存期、与放射治疗相结合、治疗癌前病变治疗中晚期肿瘤等。接着本文介绍了郝迎旭教授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胃癌、肺癌的经验,并各自以病例举例的方式具体分析郝迎旭教授治疗老年肿瘤的思路。卵巢癌主要分为湿热郁结型、气滞血瘀型、气虚痰凝型、肝肾阴虚型。乳腺癌主要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痰湿型、冲任失调型、瘀毒蕴结型、气血双亏型。胃癌主要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等。肺癌主要分为阴虚毒热型、脾肺两虚型、痰湿内蕴型、气血瘀滞型、肺肾两虚型。

王悦[9](2012)在《L-OHP及HIF-1α阻断对宫颈癌放疗增敏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万的新发宫颈癌患者,每年约有20多万女性死于宫颈癌。我国每年新发现的病例为13.15万,发病率占我国妇女生殖系恶性肿瘤的首位。治疗原则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化疗耐药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一大原因,研究发现在宫颈癌的化疗中,至少80%的患者最终出现耐药,甚至是多药耐药(MDR multidrug resistance),导致复发,晚期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临床上存在一部分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与肿瘤内存在乏氧细胞有关。肿瘤乏氧在实体肿瘤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实体肿瘤中乏氧细胞约占总细胞数的10%-50%,对放射治疗有明显的抵抗,这些乏氧的肿瘤细胞成为化、放疗后复发及转移的潜在根源。因此探讨耐药机制、增强放疗效果是当今肿瘤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乏氧是人类和动物肿瘤的共同特征,实体肿瘤的氧分压(PaO2)低于肿瘤起源的正常组织,是随着瘤体增大和血供不充足所形成的重要生存微环境。为了适应乏氧,增加氧的利用和减少氧的消耗,处于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很多基因的转录活性发生改变,研究已经发现乏氧在肿瘤的发展、恶性侵袭、远处转移、乃至肿瘤对放疗、光动力学治疗和化疗抵抗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发现乏氧激活的核转录因子:乏氧诱导因子-l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la, HIF-la)是维持氧稳态,调节机体或细胞适应整体或局部乏氧、介导细胞生存的关键调控因子,几乎调控了乏氧所诱导的所有基因的转录。有报道宫颈癌组织较腺瘤和正常组织乏氧诱导因子-lα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增高,我们认为乏氧诱导因子-1α、和乏氧可能是导致宫颈癌化、放疗敏感性下降和耐药的重要因素,但有关乏氧、乏氧诱导因子-1α和宫颈癌化、放疗之间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为研究对象,检测常氧和乏氧条件下,HeLa细胞化、放疗敏感性的变化和乏氧诱导因子-1α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及L-OHP的放疗增敏作用;构建SiHIF-1α.质粒表达载体pSIHIF-1αREN以阻断乏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和功能,从乏氧和L-OHP对细胞周期调控、化、放疗诱导细胞凋亡的改变,探讨乏氧诱导因子-1α、L-OHP的作用,对阐明宫颈癌细胞化、放疗耐受可能机制、筛选放疗增敏剂和锚定以乏氧诱导因子-1α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乏氧对HeLa细胞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1.目的乏氧作为实体肿瘤生存的重要微环境因素,有报道乏氧能保护肿瘤细胞,降低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本文拟探讨乏氧能否降低体外培养的HeLa细胞对L-OHP、放疗敏感性。2.方法胰酶消化收集HeLa细胞接种96孔培养板,每孔1x105个细胞,分成常氧组(含21%02,5%C02和74%N2的细胞培养箱)和乏氧组(1%02,5%C02,94%N2的乏氧细胞培养箱),分别加入L-OHP的浓度为0、2、4、8、16、32、64、128μmol/L,作用24h后行放疗,放疗条件:6MV射线,源皮距(SDD)为97.5cm,放射面积10cm×10cm,放射剂量DT(2Gy),每一浓度设6个复孔,完全培养液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作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药物放疗作用后24h行MTT检测。并筛选出C1o时L-OHP的浓度(实验浓度)。3.结果3.1 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L-OHP作用于乏氧和正常状态下的Hela细胞,均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并随着L-OHP浓度呈梯度增加;常氧培养下的细胞增殖率低于乏氧状态下的Hela细胞,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浓度L-OHP作用下,常氧培养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乏氧培养细胞的抑制率(P<0.05)。3.2 MTT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抑制率与放射剂量呈正相关,L-OHP可增加正常和乏氧状态下的Hela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且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0时L-OHP的浓度(实验浓度)为4μmol/L。4.结论乏氧培养的HeLa细胞较常氧培养的细胞对放疗、L-OHP的药物敏感性明显下降,显示了乏氧对HeLa细胞的保护性,推测乏氧可能是导致HeLa细胞对化、放疗敏感性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HIF-1α介导乏氧状态下HeLa细胞放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1.目的检测常氧和乏氧培养时HeLa细胞中乏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包括mRNA水平、蛋白水平检测,并构建SiHIF-1αRNA的表达载体即pSiHIF-1αREN阻断HIF-la的表达和功能并进行相应的检测。2.方法HeLa细胞分为常氧组,乏氧组;常氧+L-OHP:乏氧+L-OHP:常氧+L-OHP +SiHIF.1α组;乏氧+L-OHP+SiHIF.1α组及上述加放疗组。采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乏氧诱导因子-1amRNA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各组细胞乏氧诱导因子-1a的定位表达;Westen bl0t对乏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进行半定量检测;构建SiHIF-1αRNA的表达载体pSIHIF-1αREN以阻断乏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和功能。3.结果3.1乏氧诱导因子-1amRNA表达的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乏氧诱导因子-1amRNA的表达水平。乏氧较常氧能明显增加HeLa细胞乏氧诱导因子-lamRNA的表达水平(P<0.05);转染pSIHIF-laREN能明显降低乏氧诱导因子-1amRNA表达水平(P<0.05);L-OHP对乏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没有明显影响(P>0.05),放疗可调高乏氧诱导因子-1amRNA表达(P<0.05)。3.2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乏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收集常氧和乏氧培养24h后HeLa细胞和pSIHIF-laREN细胞爬片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乏氧诱导因子-1α的定位表达。发现乏氧培养后乏氧诱导因子-1α主要表达位于细胞核,而常氧培养时乏氧诱导因子-1α仅在细胞浆有微弱表达;pSIHIF-laREN阻断乏氧诱导因子-1α后其表达明显减弱。3.3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乏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水平HeLa细胞在乏氧较常氧乏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转染pSIHIF-laREN能明显降低乏氧诱导因子-1a蛋白表达水平(P<0.05); L-OHP对乏氧诱导因子-1a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影响(P>0.05),放疗可调高乏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乏氧能明显诱导HeLa细胞乏氧诱导因子-1amRNA、蛋白的表达。4.2构建的SiHIF-laRNA表达质粒pSIHIF-laREN-DNR-DsRedExpress能有效地抑制乏氧诱导因子-1amRNA、蛋白表达水平。4.3放疗可以调高HeLa细胞乏氧诱导因子-1amRNA、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HIF-1α及奥沙利铂对增强放化疗敏感性作用机制研究1.目的探讨乏氧诱导因子-1α在乏氧引起HeLa细胞化、放疗敏感性降低和L-OHP放疗增敏中的可能机制:乏氧对HeLa细胞细胞周期的调控;乏氧对L-OHP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L-OHP放疗增敏作用。2.方法2.1 HeLa细胞分为常氧组(含21%02,5%C02和74%N2)和乏氧培养组(1%02,5%C02,94%N2),转染pSIHIF-laREN以阻断乏氧诱导因子-1α的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的分布。2.2 HeLa细胞分组:常氧培养;乏氧培养;常氧培养+放疗;乏氧培养+放疗;乏氧培养+pSIHIF-1αREN;乏氧培养+pSIHIF-1αREN+L-OHP及相对应加放疗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3.结果3.1.乏氧诱导因子-1α在乏氧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乏氧培养能明显诱导人HeLa细胞阻滞在Go/G1期,常氧培养时Go/G1期细胞含量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转染pSIHIF-1αREN的乏氧细胞Go/G1期分布与未转染的乏氧细胞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3.2乏氧诱导因子-1α在乏氧影响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在L-OHP作用下,常氧组HeLa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乏氧细胞组(P<0.05);乏氧细胞转染pSIHIF-1αREN阻断乏氧诱导因子-1α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而常氧组细胞转染pSIHIF-1αREN细胞凋亡率无明显改变(P>0.05)。3.3 L-OHP及乏氧诱导因子-1α在乏氧影响放疗中的作用L-OHP培养能明显诱导HeLa细胞阻滞在G2/M期;经L-OHP作用后接受放疗的HeLa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在接受放疗的HeLa细胞中乏氧细胞转染pSIHIF-laREN阻断乏氧诱导因子-1α后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4.结论4.1乏氧能诱导HeLa细胞阻滞在G0/G1期,其中乏氧诱导因子-1α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4.2乏氧促使HeLa细胞抵抗L-OHP和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乏氧诱导因子-1α可能发挥了重要的抗凋亡作用。4.3HeLa细胞在L-OHP的作用下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增强放疗效果。

卿毅[10](2009)在《放射线抵抗宫颈癌细胞株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文中指出宫颈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130000余例、死亡50000余例,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占我国妇科肿瘤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对中晚期或术后复发的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1998年,我院全国首家应用体外照射联合中子后装治疗宫颈癌,肿瘤局部控制率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5.2%和88.7%,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观察到部分宫颈癌患者存在放射抵抗的问题,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治疗过程中有耐放射性改变,因此,研究影响宫颈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NA损伤修复是影响放射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DNA修复基因的表达谱,有助于阐明宫颈癌抵抗放疗的分子机制,为寻找提高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分子靶点提供实验基础。但DNA损伤修复机制十分复杂多样,小数量的基因不能阐述清楚,需要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基因组的大量信息,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其分子机制。而基因芯片技术是一个强有力的获得癌细胞中成千上万的基因表达的综合性信息的工具,通过该技术可为研究DNA损伤修复基因致宫颈癌放疗抵抗的分子机制提供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首先检测了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PE1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及锎-252中子放疗的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了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与宫颈癌放射抵抗的相关性。然后通过诱导建立宫颈癌耐放射细胞株,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宫颈癌放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筛选出GADD45α等差异表达基因,构建GADD45α表达载体并初步证明其增加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作用。研究目的1.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与宫颈癌放射抵抗的相关性;2.探讨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致宫颈癌放射抵抗的机制;3.初步探讨GADD45α表达载体增强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作用。研究内容和方法1. 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锎-252中子放疗预后的关系:采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APE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PE1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及锎-252中子放疗的预后的关系;2.诱导并建立放射线照射耐受株:应用直线加速器和锎-252中子后装治疗机对宫颈癌Hela细胞株进行剂量个体化的反复放射线照射,剂量呈梯度增加,最后使其耐放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遗传能力,建立耐中子射线细胞株HelaNR和耐X射线细胞株HelaXR,并通过克隆形成分析、超微结构观察、细胞倍增时间、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这些指标检测其耐放射特性。3.耐放射宫颈癌细胞株DNA损伤修复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采用DNA损伤信号通路基因芯片(OHS-029)检测Hela、HelaNR和HelaXR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其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技术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4. GADD45α表达载体增强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实验研究:构建特异性pcDNA3.1-GADD45α真核表达载体,Real-time PCR检测转染后宫颈癌细胞GADD45αmRNA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 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锎-252中子放疗预后的关系:宫颈癌组织APE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病例(P<0.01)。APE1在正常宫颈组织和CIN病例均呈胞核表达,宫颈癌组织中APE1呈胞核表达(59)、单纯胞浆表达(8)或核浆共同表达(22)。APE1表达强度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与年龄和病理分型无关。APE1亚细胞定位情况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0.01),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生存分析显示在APE1核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70.9月)和APE1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75.8月)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APE1浆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57.8月)和APE1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56.5月)(P=0.025,0.001)。2.诱导并建立放射线照射耐受株:(1)克隆形成分析结果发现耐放射株与亲本株相比,SF2值、D0(平均致死剂量)、Dq(准域剂量)值均明显增高,结果说明诱导的耐放射细胞株的放射敏感性降低了,其耐放射性具有一定的稳定遗传能力。(2)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可发现耐放射细胞的形态与结构均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可见伪足样突起;细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核蛋白体、线粒体、染色体、粗面内质网、核仁均出现了形态变化,细胞骨架排列紊乱。(3)Hela, HelaNR和HelaXR的细胞倍增时间分别是(28.62±2.77) h、(33.12±3.67) h和(36.94±3.16) h,放射耐受株的细胞倍增时间明显长于亲本株(P <0.05)。(4)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的结果显示,相对于亲本株Hela,中子耐受细胞株HelaNR和X射线耐受细胞株HelaXR的各周期百分比变化并不明显;但在接受4Gy射线照射后,亲本株G2期分布明显升高,G1期分布减少,而放射耐受细胞株G2升高不明显;在接受16Gy射线照射后,放射耐受细胞株G2期也明显升高,但亲本株G2期升高更加明显。这也说明放射耐受细胞株较亲本株的放射敏感性更低。(5)凋亡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细胞的凋亡率也升高,但在相同剂量射线照射后,放射耐受株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亲本株细胞,两者间有显着性差异(P <0.05),表明在相同放射剂量的照射下,放射耐受株对放射线更加抗拒,进一步证明了诱导的耐放射株具有放射抵抗性。3.耐放射宫颈癌细胞株DNA损伤修复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亲本株Hela细胞相比,耐放射株HelaNR和HelaXR细胞基因表达改变的总趋势是一致的,表明中子射线和X射线照射诱导Hela细胞发生放射抵抗,引起相似的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改变。筛选亲本株与耐放射株差异在两倍以上的基因:HelaNR细胞有2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个上调,有5个下调;HelaXR细胞有4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个上调,有3个下调。通过生物信息和参考文献挖掘得到GADD45α和BTG2等可能与宫颈癌放射耐受密切相关的基因,并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检测了Hela、HelaNR和HelaXR细胞中GADD45α和BTG2两个基因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HelaNR和HelaXR细胞中,GADD45α表达下调,BTG2表达上调,与基因芯片的结果是一致的。4. GADD45α表达载体增强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实验研究:通过测序和在PUBMED上做BLASTn比对,结果表明,重组质粒中插入的序列与已知GADD45α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99%,我们成功构建pcDNA3.1-GADD45α真核表达载体,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转染后细胞GADD45αmRNA含量明显增加(P<0.05),说明pcDNA3.1-GADD45α真核表达载体能增加GADD45α基因在这3个细胞株中的表达。进一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0、4和16Gy X射线照射后Hela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细胞的凋亡率也升高,但在相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与脂质体组无显着差异(P>0.05),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脂质体组,它们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 <0.05),表明转染pcDNA3.1-GADD45α质粒,增加Hela细胞GADD45αmRNA表达,可增加X射线照射后细胞的调亡率。结论1. APE1表达强度和亚细胞定位情况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和锎-252中子放疗的预后有关,APE1表达强度与宫颈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提示APE1的DNA损伤修复功能可能是导致宫颈癌放疗抵抗的重要因素;2.我们采用梯度增加剂量照射宫颈癌Hela细胞进行诱导的方法,建立了耐中子射线细胞株HelaNR和耐X射线宫颈癌细胞株HelaXR,并通过检测其放射生物学特性,证明了诱导的耐放射株具有放射抵抗性;3.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株和诱导的耐放射亚株HelaNR及HelaXR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与宫颈癌放射抵抗相关的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差异表达基因,为宫颈癌放疗耐受的干预及基因放射治疗提供可能的靶点。4.构建pcDNA3.1-GADD45α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宫颈癌细胞,可显着增加其GADD45α基因的表达,并且能显着增加X射线诱导的细胞凋亡,初步说明了提高宫颈癌细胞GADD45α基因表达可增加其对放射线的敏感性。

二、烟、茶对放射线致突变作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茶对放射线致突变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ALDH2 基因rs671、C12orf30 基因rs4767364 多态性在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中的分布情况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吸烟、饮酒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ALDH2 基因、C12orf30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ESCC放射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基于聚类分析对POI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调查表设计
        (二) 研究内容
        (三) 质量控制
        (四) 证素积分的计算方法
        (五) 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POI影响因素
        1. POI患者年龄分布
        2.POI患者体重指数(BMI)分布
        3. 生活习惯对POI的影响
        4.流产次数分布
        5. POI患者直系亲属月经异常史分布
        (二) POI患者证素分布
        1. 病位证素
        2. 病性证素
        3. 证素夹杂
        (三) POI患者证候-证型分布
        1. 证候信息统计
        2. 证候信息分析
        3. 证素-证型确定
        4. 证素主成分因子分析
讨论
    一、POI影响因素简析
        (一) 年龄因素
        (二) 不良生活习惯因素
        (三) 流产次数
        (四) 家族史
    二、证素辨证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POI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
        (一) 病位证素
        (二) 病性证素
        (三) 常见虚实夹杂证素
    四、POI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证素的关系
        (一) 肝肾阴血虚证
        (二) 肝郁血瘀证
        (三) 肾虚血瘀证
        (四) 脾阳气虚证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发病机理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金花茶花提取物的肺癌防治作用及其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癌症
        1.1.1 肺癌发病概况
        1.1.2 肺癌治疗方法
    1.2 药用植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1.2.1 药用植物抗肿瘤有效成分
        1.2.2 药用植物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 金花茶的研究进展
        1.3.1 金花茶的种类及分布
        1.3.2 金花茶活性成分的研究
        1.3.3 金花茶的药理学功能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2 金花茶花的样品处理及提取物筛选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金花茶花材料的预处理
        2.2.2 金花茶花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物的制备
        2.2.3 细胞复苏
        2.2.4 细胞培养及传代
        2.2.5 细胞冻存
        2.2.6 CCK-8 法测定提取物对五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2.2.7 CCK-8 法测定五种提取物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
        2.2.8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乙醇浓度金花茶花粉末的提取得率
        2.3.2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五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2.3.3 五种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乌拉坦致小鼠肺癌的防治作用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及肺癌建模
        3.2.2 给药方式
        3.2.3 实验期间小鼠体重的观察
        3.2.4 样本采集
        3.2.5 血清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测定
        3.2.6 肺组织中各种生化指标的测定
        3.2.7 小鼠各脏器系数的测定
        3.2.8 肺组织病理学的检测
        3.2.9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提取物对乌拉坦致肺癌小鼠肺肿瘤发生的影响
        3.3.2 提取物对乌拉坦致肺癌小鼠体重的影响
        3.3.3 提取物对肺癌小鼠血清中SOD、MAD、CAT的影响
        3.3.4 提取物对肺癌小鼠血清中IL-2 和TNF-α的影响
        3.3.5 提取物对肺癌小鼠肺组织中SOD、MAD、CAT的影响
        3.3.6 提取物对肺癌小鼠肺组织中IL-2 和TNF-α的影响
        3.3.7 提取物对肺癌小鼠的脏器系数的影响
        3.3.8 提取物对肺癌小鼠的肺脏组织的形态病理学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复苏
        4.2.2 细胞培养及传代
        4.2.3 细胞冻存
        4.2.4 细胞周期检测
        4.2.5 碘化丙啶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
        4.2.6 Hoechst 33342 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
        4.2.7 凋亡细胞DNA片段化分析
        4.2.8 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率
        4.2.9 JC-1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4.2.10 细胞内Caspase-3、8、9 的活性检测
        4.2.11 免疫荧光检测Bcl-2 和Bax蛋白表达比率
        4.2.12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
        4.3.2 PI染色分析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4.3.3 Hoechst 33342 染色分析A549细胞凋亡的情况
        4.3.4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细胞DNA片段化的影响
        4.3.5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细胞凋亡的凋亡率影响
        4.3.6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
        4.3.7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肺癌细胞Caspase-3/8/9 的影响
        4.3.8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A549细胞Bcl-2/Bax表达比率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金花茶花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
    5.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复苏
        5.2.2 细胞培养及传代
        5.2.3 细胞冻存
        5.2.4 金花茶花提取物的体外安全性评价
        5.2.5 亚慢性毒性实验
        5.2.6 体重及脏器系数检测
        5.2.7 组织病理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人正常细胞HL7702活性的影响
        5.3.2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小鼠的体重的影响
        5.3.3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5.3.4 金花茶花提取物对小鼠的肝、肾、脾的形态病理学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致谢

(4)多烯紫杉醇在中晚期老年肺癌患者放射治疗中产生的增敏及毒副作用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 肺癌大体发病情况介绍
        1.1 年龄因素差别
        1.2 性别因素差别
    2. 导致肺癌发生的致病因素
        2.1 吸烟
        2.2 遗传因素
        2.3 环境因素
        2.4 职业暴露因素
        2.5 生活和饮食因素
    3. 肺癌的发病机制
        3.1 自由基机制
        3.2 主要致瘤因子突变和抑癌基因变异
第二部分 肺癌的治疗手段
    1 手术治疗
    2 化学药物治疗
    3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对肺癌的治疗
        3.1 病例选择及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结果观察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放疗相关盆腔纤维化的多光子光学诊断及应用吡非尼酮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放疗相关性结肠纤维化的多光子光学诊断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多光子光学成像设备
        1.1.2 实验材料
        1.1.3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临床样品病例资料
        1.2.2 石蜡包埋的肠管标本的多光子扫描结果
        1.2.3 新鲜切片标本的肠管标本的多光子扫描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吡非尼酮干预大鼠盆腔纤维化放疗模型的实验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放射建模后大鼠整体观察
        2.2.2 放射后盆腔纤维化大鼠模型的解剖
        2.2.3 大鼠标本的多光子光学成像及染色成像
        2.2.4 荧光定量PCR结果
        2.2.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3 吡非尼酮干预放疗相关盆腔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实验样品的质控结果
        3.2.2 基因表达谱的检测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大腹园蛛粉的毒性及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蜘蛛的研究及应用
        1.1.1 成体蜘蛛及其应用
        1.1.2 蜘蛛丝及其应用
        1.1.3 蜘蛛毒素及其应用
    1.2 炎症及其发病机制
        1.2.1 炎症及其发生
        1.2.2 炎症与炎症细胞因子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大腹园蛛粉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AP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
        2.2.2 AP对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
        2.2.3 AP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
        2.2.4 AP的细胞毒性作用
        2.2.5 AP对小鼠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影响
        2.2.6 AP对小鼠精子畸形的影响
        2.2.7 AP对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2.2.8 AP对小鼠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2.2.9 AP对炎症细胞的作用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AP对小鼠的急性毒性
    3.2 AP对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
    3.3 AP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
        3.3.1 AP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3.3.2 AP对小鼠的脏器系数的影响
        3.3.3 AP对小鼠的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3.4 AP对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AP对L929细胞的毒性作用
    3.5 AP对小鼠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影响
    3.6 AP对小鼠精子畸形的影响
    3.7 AP对小鼠耳肿胀的作用
    3.8 AP对 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3.9 AP对小鼠RAW264.7 细胞的毒性作用
    3.10 AP对小鼠RAW264.7 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建立、鉴定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前言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建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鉴定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特征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潜在应用价值
第四部分 附录---综述、发表论文、所获奖励及资助
    综述--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的建立研究进展(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博士期间所获奖励
    博士期间所获资助
    部分发表论文首页
致谢

(8)郝迎旭教授治疗老年肿瘤临证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老年肿瘤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1 老年肿瘤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 病因
        1.2 老年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1.3 老年肿瘤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概述
    2 老年肿瘤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郝迎旭教授治疗老年肿瘤临证经验总结
    前言
    1 郝迎旭教授治疗老年肿瘤经验及临床案例分析
        1.1 卵巢癌的中医治疗经验及病案分析
        1.2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经验及病案分析
        1.3 胃癌的中医治疗经验及病案分析
        1.4 肺癌的中医治疗经验及病案分析
    2 老年肿瘤治疗原则应以扶正培本为主,攻邪为辅
        2.1 与手术相结合
        2.2 与化疗相结合
        2.3 与放疗相结合
        2.4 治疗癌前病变
        2.5 治疗中晚期肿瘤
    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L-OHP及HIF-1α阻断对宫颈癌放疗增敏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一部分 乏氧对HELA细胞放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HIF-1A介导乏氧状态下HELA细胞放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HIF-1A及奥沙利铂对增强放疗敏感性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宫颈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宫颈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放射线抵抗宫颈癌细胞株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放射线抵抗宫颈癌细胞株DNA 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DNA损伤修复基因APE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锎-252中子放疗预后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宫颈癌耐放射细胞株的诱导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耐放射宫颈癌细胞株DNA 损伤修复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GADD45α表达载体增强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初步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细胞DNA 链断裂与放射抵抗的关系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英文论着

四、烟、茶对放射线致突变作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ALDH2和C12orf30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易感性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 刘攀.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2]基于聚类分析对POI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D]. 周翊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金花茶花提取物的肺癌防治作用及其机理初探[D]. 赛璇.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4]多烯紫杉醇在中晚期老年肺癌患者放射治疗中产生的增敏及毒副作用临床研究[D]. 卢亮亮. 山东大学, 2016(02)
  • [5]放疗相关盆腔纤维化的多光子光学诊断及应用吡非尼酮干预的实验研究[D]. 陈致奋.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8)
  • [6]大腹园蛛粉的毒性及抗炎作用研究[D]. 韩旭. 吉林大学, 2016(09)
  • [7]人高分化喉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D-LSC-1的建立、鉴定及特征分析[D]. 吴春萍. 复旦大学, 2014(01)
  • [8]郝迎旭教授治疗老年肿瘤临证经验总结[D]. 杨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2)
  • [9]L-OHP及HIF-1α阻断对宫颈癌放疗增敏作用机制研究[D]. 王悦. 郑州大学, 2012(08)
  • [10]放射线抵抗宫颈癌细胞株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 卿毅.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烟草和茶对辐射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