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CT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征

脑瘫患儿CT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征

一、脑瘫患儿CT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论文文献综述)

高超[1](2021)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病人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前后血清肽类神经递质IGF-1的改变情况及与其运动功能的分级和生长发育之间关系。为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对于脑瘫的治疗机理及治疗方式提供诊治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8月-2020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瘫中心收治的77例脑性瘫痪患儿,行单侧C PVS手术治疗的研究对象。在术前、术后7天出院前评估临床表现并复查血清学检查IGF-1水平,分析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探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脑瘫病患儿血清学IGF-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普遍低于参考值的下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能够有效改善肢体功能(P<0.05)。患儿术后血清IGF-1值比较在治疗前大幅度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通过GMFM-88评分能够评价其功能提升情况是能够改善脑瘫患儿肢体功能的手术治疗方式,术后I GF-1水平尽管仍普遍低于同龄儿童参考值中位数,但基本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能够帮助患儿恢复部分生长发育能力。对于临床工作中生长发育迟缓的脑瘫患儿建议完善IGF-1检查,若显着低于同龄参考值水平,建议行手术治疗改善肢体功能及生长发育。

姚静[2](2021)在《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脑电图(EEG)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诊断及评价其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生儿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的足月HIE患儿116名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于生后2周内完善头颅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及EEG的检测,观察其用于新生儿HIE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并且对HIE患儿进行MRI影像学评分及EEG分度,分别比较其与临床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1、足月新生儿HIE的MRI影像学评分与临床分度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r>0,P<0.0001);不同部位的MRI影像学评分在三组临床分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分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001);2、足月新生儿HIE的EEG分度与临床分度呈正相关(r=0.380,P<0.0001),且EEG分度与临床分度的符合率轻度61.8%>中度30.8%(本研究中没有诊断为重度EEG异常的患儿);3、额叶白质、脑室周围白质、豆状核及脑干的ADC值在临床分度三组HIE患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叶白质、内囊后肢及丘脑腹外侧核的ADC值,重度组明显低于轻中度组(P>0.05),轻中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RI及EEG分别对足月新生儿HIE进行诊断时的灵敏度为70.7%、73.3%,二者进行联合诊断时的灵敏度更高为89.7%。结论:MRI及EEG均有利于足月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敏感性较高,且能对HIE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二者联合应用其诊断及评估具有更大的临床诊治价值。

张学敏[3](2021)在《新型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MRICS)对偏瘫儿童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新型磁共振分级系统(MRICS),对痉挛型偏瘫儿童进行MRICS分级,分析MRICS与偏瘫儿童GMFCS、病因学、并发症及DQ的相关性,为临床偏瘫儿童的预后判定及精准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自2015年07月至2020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就诊并首诊为痉挛型偏瘫的患儿77例。入院时分别进行一般资料收集(性别、年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病因学相关高危因素等),完成头颅MRI检查并进行新型分级评估(MRICS)、粗大运动分级评估(GMFCS)和发育商(DQ)评估。对存在并发听觉障碍、临床发作事件、非偏瘫型异常步态和器官畸形等合并症儿童,分别进行听觉诱发电位、视频脑电图检查、髋关节影像学和器官超声及影像学检测。应用χ2检验,对MRICS,GMFCS和病因学之间,MRICS与并发症的关系、GMFCS与并发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全部77例,在入院时和入院后1.5年,分别进行动态GESELL发育商评估,其中61例完成,应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MRICS与DQ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7例偏瘫患儿中男孩44例(57.14%),女孩33例(42.86%),左侧偏瘫35例(45.45%),右侧偏瘫42例(54.54%)。病因学中产前因素20例,产时因素25例,产后因素18例,其他25例;严重并发症患儿占22%(17例),基本正常化儿童占78%(60例)。MRICS分级结果:B级最多(40%,31例),C级(31%,24例),D级(17%,13例),A级(6%,5例),E级(MRI正常)(5%,4例);GMFCS I级(48%,37例),II级(32%,25例),III级(13%,10例),IV级(4%,3例),V级(3%,2例);MRICS与病因学之间(产前因素χ2=3.453,P=0.485>0.05、产时因素χ2=2.374,P=0.667>0.05、产后因素χ2=5.699,P=0.233>0.05)、MRICS与GMFCS之间(χ2=6.514,P=0.164>0.05)、GMFCS与病因学之间(产前因素χ2=2.199,P=0.699>0.05、产时因素χ2=0.578,P=0.965>0.05、产后因素χ2=2.768,P=0.597>0.05)均无统计学相关。MRICS与癫痫之间(χ2=10.248,P=0.0.036<0.05)、MRICS与器官畸形之间(χ2=11.229,P=0.024<0.05)存在统计学相关,MRICS与听觉障碍之间(χ2=5.136,P=0.274>0.05)、MRICS与智力障碍之间(χ2=4.445,P=0.349>0.05)无统计学相关。61例完成入院前后1.5年GESELL动态评估,不同MRICS患儿DQ的临床变化,结果显示MRICS与粗大运动DQ值(F=4.083,P=0.006<0.05)、与应物能DQ值(F=3.231,P=0.019<0.05)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MRICS与精细运动DQ值(F=0.754,P=0.527>0.05)、言语能DQ值(F=1.680,P=0.167>0.05)、应人能DQ值(F=2.439,P=0.057)之间无统计学相关。结论:新型MRICS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提升空间有预测意义,但与实际的粗大运动功能没有相关性。MRICS还对认知发育(应物能)潜在前景有重要的预测意义。令人意外的是,MRICS对偏瘫儿童存在的严重并发症(癫痫、癫痫脑病等)却有非常强的预测意义,值得临床关注。

王佳宁[4](2020)在《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正常足月新生儿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脑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在正常足月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日龄因素对正常新生儿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3T核磁脑部3DASL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按日龄分为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3DASL图像导入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用Functool软件获得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在CBF图上分别在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叶白质、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及脑干选取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记录各ROI的CBF值。比较脑组织两侧对称位置ROI的CBF值,比较男、女不同性别间各ROI的CBF值,比较不同日龄三组间各ROI的CBF值。结果:1.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的CB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两组各脑区ROI的CBF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8-15天组基底节区、放射冠、顶叶白质CBF值高于1-3天组及4-7天组(P<0.05),4-7天组基底节区CBF值高于1-3天组(P<0.05),4-7天组额叶白质CBF值低于1-3天组和8-15天组(P<0.05),4-7天组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和8-15天组(P<0.05)。结论:1.本研究采用常规多模态参数MR脑功能成像结合3DASL新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了脑功能损伤早期的动态研究,并优化了本研究的脑功能评价磁共振技术参数,具有创新性。2.研究结果证实了3DASL技术可清楚地显示新生儿脑各区的不同血流信号的异常变化,是一项非常好的无创性、快速、准确的评价新生儿脑功能损伤磁共振成像技术。3.结果显示8-15天组基底节区、放射冠、顶叶白质CBF值高于1-3天组及4-7天组(P均<0.05),4-7天组基底节区CBF值高于1-3天组(P均<0.05),支持随着日龄的增加,这些脑区CBF值呈上升的趋势。说明随着日龄增加,由于新生儿脑髓鞘化活跃及突触密度增加,脑的代谢及耗氧量在增加,可使脑血流量增加。4.在临床应用中,新生儿的性别因素对CBF值无显着影响;应考虑日龄对CBF值影响,并采用双侧对照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学研究。第二部分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不同日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及60例HIE新生儿进行3T核磁脑部3DASL序列及常规序列扫描。正常新生儿及HIE新生儿都按日龄分为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3DASL图像导入GE AW 4.6后处理工作站,用Functool软件获得CBF图,在CBF图上分别在两侧对称位置额、顶叶白质、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及脑干选取感兴趣区,记录各ROI的CBF值,并对双侧对称部位的CBF值取平均值。分别比较1-3天组、4-7天组、8-15天组HIE新生儿与相应日龄正常新生儿脑血流量,总结不同日龄段HIE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1.1-3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冠CBF值略高于正常组,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4-7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放射冠、额叶CBF值低于4-7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CBF值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8-15天组HIE新生儿各脑区CBF值与8-15天组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统计学分析提示:1-3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脑干CBF值高于1-3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HIE新生儿存在血流重新分配,中央灰质区存在再灌注损伤,因为这些区域在不成熟的大脑代谢更高,需氧量更大。2.1-3天组HIE新生儿额叶、顶叶CBF值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为保证代谢最旺盛的中央灰质区,周围白质区脑血流量减少。3.4-7天组HIE新生儿基底节区、丘脑、放射冠、额叶CBF值低于4-7天组正常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大部分脑区此时期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失代偿,脑血流量大部分靠血压调节,而长期缺氧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所以脑灌注随之减低。4.8-15天组大部分脑区的脑血流量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我们对HIE进行脑血流动力学评估的最佳时间窗优化为7天内。5.基底节区、丘脑早期高灌注有助于早期诊断HIE及评估预后。第三部分动脉自选标记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BF值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的相关性,早期CBF值变化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关系,HIE临床分级与MR分级的一致性。方法: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40例行头颅MR平扫及3DASL序列扫描。根据临床分度分三组:轻度、中度、中度,MR分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中度,比较两种分度的一致性。比较临床分度轻、中、重三组新生儿CBF值的差异。根据NBNA评分将新生儿分组,35分以上为预后良好组,35分以下为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CBF值差异。比较CBF值与NBNA评分相关性。结果:1.临床分度与MR分度的评价结果是存在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0.672,P<0.001)。2.基底节区CBF值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24.02±3.03、29.10±1.93、38.28±7.53;丘脑CBF值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25.90±2.17、30.46±5.04、36.16±8.24;NBNA评分在临床轻、中、重组分别为38.82±0.41、37.00±0.87、32.42±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底节区CBF值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40.80±8.15、27.87±3.85;丘脑CBF值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9.53±7.55、28.76±4.65;NBNA评分在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分别为30.88±1.96、37.44±1.32;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4.基底节区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很密切,呈负相关(r=-0.908,P<0.05);丘脑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较密切,呈负相关(r=-0.754,P<0.05)。结论:1.研究结果证实,HIE的临床分度与3DASL成像评价分度结果,有较统一的一致性。提示本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实用性,对新生儿脑的功能损伤评价是一项无创性的磁共振检查技术。2.统计学数据分析证实基底节区CBF值、丘脑CBF值和NBNA评分在临床分级的轻、中、重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基底节区、丘脑的CBF值在轻、中、重组的新生儿中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两个部位的CBF值越高,病情越重,基底节区、丘脑早期CBF值可客观、直观地反应HIE严重程度。3.基底节区CBF值、丘脑CBF值和NBNA评分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预后不良组的脑灌注高于预后良好组的脑灌注,提示CBF值可以评估与细胞延迟死亡相关的再灌注现象,因此可以用于预测脑功能损伤的结果和及早进行神经保护治疗。4.基底节区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很密切,呈负相关。丘脑CBF值与NBNA评分的相关性较密切,呈负相关。由此认为基底节区、丘脑的灌注越高,NBNA评分越低,预后越差。5.ASL联合常规MR多模态扫描技术、NBNA评分可更全面地对HIE分度及准确评估临床预后,给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信息。

陈溪[5](2020)在《输原穴针刺结合振动疗法对小儿脑瘫后期双下肢活动康复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输原穴针刺配合振动的理论,开展临床试验研究。通过观察针刺配合振动对小儿脑瘫患儿临床疗效评价,探讨针刺配合振动系统对脑的作用机制。通过头MRI影像学结合超声学评价小儿脑瘫患儿的脑发育概况,结合运用Alberta评价量表与Gesell评价量表进行发育与运动行为疗效进行量化评价,为临床治疗小儿脑瘫提供依据。目的:运用Alberta评价量表与Gesell评价量表对各组脑瘫患儿进行评估测定,评估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运用头MRI影像学结合肌肉超声学对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脑发育情况进行评估;使用肌肉超声测定患儿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以此评价脑瘫患儿肌肉发育概况;探讨针刺配合振动的系统治疗对小儿脑瘫神经、肌肉及脑发育的改善。材料与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5月收入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住院的90例足月出生的脑性瘫痪患儿。其中男孩50名,女孩40名。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入院的cp患儿进行随机分组:针刺组30例、振动组30例、针刺配合振动组(以下均称为振针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运用Alberta运动量表与Gesell全身发育量表对脑瘫患儿神经行为学、运动行为学采取评价;根据小儿脑瘫的病因与病机采取MRI及超声测定脑室内扩张程度对三组在此开展脑发育评估;使用肌肉超声检测三组患儿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结果:1、在治疗前后运用Albert运动量表进行对比三组患儿在治疗前使用Albert运动量表进行评估P>0.05无明显差异;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Albert运动量表进行评估均显着提高P<0.05具有一定统计学意义,其中以针刺配合振动组升高幅度最大,明显高、优于其它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进行对比,振动组的分值升高幅度不明显但P<0.05同样具有统计学差异。2、在治疗前后运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对比三组患儿在治疗前使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P>0.05无明显差异;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三组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均显着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刺配合振动组数据升高幅度最大,针刺组数据其次,与治疗前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与针刺配合振动组对比,振动组的Gesell分值基本未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针刺组进行对比,振动组分值升高不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治疗前后运用腓肠肌最大横截面积结果进行对比在治疗后针刺配合振动组左、右双下肢腓肠肌内侧头的横截面积均优于其它二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振动组比较,针刺组双下肢左、右侧腓肠肌内侧头横截面积均明显低于针刺配合振动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治疗前后运用头部MRI影像检测结果对比cp患儿常因脑缺氧供血不足出现脑水肿,通过MRI影像学检查时,常显示磁共振T1W2成像为脑实质部呈现弥漫高信号提示,而脑水肿常伴随皮层下白质,脑内侧室变狭窄以及脑白质斑点状与屈曲状高信号成像。若出现内囊后方支信号出现异常的情况,便有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侧室下方出血、脑溢血,严重者甚至出现脑梗死的征兆,临床以供血区出现高信号成像为脑出血,出现低信号成像则为脑梗死。部分严重的cp患儿,还可发生基底节和丘脑的病理改度,出现点片状对称性T1W1不均匀的高信号成像,临床以豆状核或苍白球、丘脑外侧受损所导致。经2个疗程治疗后,三组患儿出现脑沟及脑内室、蛛网膜下腔显着变大变广,旁白质范围逐渐缩小。脑室内侧旁白质出现软化病灶:成像以T2WI片斑状高信号出现,脑内室边缘出现不完全。针刺组脑沟及脑内室出现变大变广的程度明显不及其他两组,脑室旁白质软化逐渐减小,白质逐渐增多,但尚未出现空洞和多灶性白质软化。振刺组与针刺组在髓鞘化程度成像上,也明显优于振动组。5、在治疗前后运用侧脑室体部超声检测对比在各组治疗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对比测量结果均出现降低,其中振针组的测量结果大幅度降低,针刺组与振动组测量结果并不明显,其结果具有一定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意义。若将三组进行组内对比,振针组与针刺组的治疗前后进行对比,测量结果也明显降低P<0.05具有一定统计学差异。结论:1.小儿脑瘫在临床上伴有明显的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发育迟滞,输原穴配合振动治疗可显着提高cp患儿的Alberta及Gesell发育量表的数据评分。3.小儿脑瘫的影像学MRI评价可见振针组比针刺组更加具有改善小儿脑瘫出现的脑损伤的作用,与其它两组进行比较,脑室内侧和脑沟增大及水肿,脑室旁白质软化范围减小,白质范围增多,未形成空洞及大面积多灶性白质软化。4.输原穴配合振动与单纯输原穴治疗对侧脑室的扩张度的降低优势明显。5.输原穴配合振动治疗小儿脑瘫时,双侧下肢腓肠肌内侧头肌肉横截面积高于单纯输原穴治疗。

何维佳[6](2020)在《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新生儿脑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问题,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其中以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为最常见的类型。生发基质出血(GMH)多发生于未成熟大脑的脑室管膜下或脑室旁生发基质区域,由于该区域紧邻脑室,有时会发展成为脑室内出血(IVH),所以合称为生发基质-脑室出血(GMH-IVH)。该病好发于早产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无临床症状或体征,仅在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也可出现神志异常或呆滞或激惹,肌张力低下,动作减少,呼吸不规律;严重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或暂停、抽搐、瞳孔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低下。该病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将近50%的幸存者会出现脑积水、脑瘫、癫痫、偏瘫、学习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对于GMH-IVH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未成熟的生发基质在结构上的脆弱性是其易出血的基础,但出血后所致损伤的机制和分子路径仍不明确,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小神经胶质细胞与炎症、淋巴细胞与免疫因子等方面。治疗方面,本病的治疗手段有限,以对症治疗为主,一些先进的治疗药物如铁螯合剂、激素类、非甾体消炎药和干细胞治疗都尚在研究中,但并未在临床广泛运用。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目前尚无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报道,因而本研究拟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寻找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研究目的本病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故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分别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确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运用到动物模型上,观察两者对GMH-IVH的治疗效果并探究其机理,以寻找安全有效的方药、探索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文献研究本病的西医病名是基于现代医学解剖学,且目前尚无中医药治疗的报道,但就疾病本身并非只存在于现代医学,因而我们试图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在古籍中搜寻与GMH-IVH相似的中医疾病,整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筛选出与GMH-IVH全貌相符合的疾病,参考其论治从而寻找出治疗GMH-IVH的可能立法方向;再深度剖析GMHIVH的中医病机,明确其病机关键点,结合之前的立法方向,确立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两大治法并拟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为主方;将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从方义分析再到方剂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运用作详细分析,明确其运用的范围。实验研究健康SPF级7日龄SD大鼠160只,雌雄不限,体重13±2克,随机分为四组:脑出血模型组(简称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假手术组,每组各40只。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大鼠通过向其右侧生发基质层立体定位注射Ⅶ型胶原酶(0.3U)构建GMH-IVH模型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假手术组仅将针尖插入颅内,不注射任何药物,术后给与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实验一通过短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1天和第3天)、长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28天)及头颅影像学(造模后第28天)观察两组药物对GMH-IVH造成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和脑室扩张有无改善作用;实验二通过比色法在造模后24小时和72小时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同时在72小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以评价干预药物对血肿的吸收和小胶质细胞表型转换有无影响。实验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在造模后的24小时、第3天、第7天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以评价干预药物对主要炎症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1.神经功能: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出血继发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作用;六味地黄汤能改善出血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P<0.05),而四君子汤无明显改善作用。2.脑室体积:GMH-IVH会导致出血后28天脑室体积扩张,六味地黄汤可减少因出血造成的脑室扩张体积(P<0.05),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脑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3.体重:GMH-IVH可引起大鼠在第28天时体重降低,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可缓解出血继发的体重下降(P<0.05),两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血肿的吸收: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组模型相比较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出血后72小时,六味地黄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较脑出血模型组减少(P<0.05),四君子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M2小胶质细胞数量:出血后72小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MH-IVH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浸润,同时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较,六味地黄汤组的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更明显(P<0.01),而四君子汤组M2型小胶质细胞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IL-1β:GMH-IVH可引起血清IL-1β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7.IL-6:GMH-IVH可引起血清IL-6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TNF-α:GMH-IVH可引起血清TNF-α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六味地黄汤可改善GMH-IVH引起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2.六味地黄汤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GMH-IVH后血肿的吸收,并降低由出血导致的促炎症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的增高,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3.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能改善由于GMH-IVH导致的大鼠体重降低。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肾论治GMH-IVH”是可行的。

艾洁尔古丽·麦合苏木[7](2020)在《磁共振VBM技术在评价痉挛型脑瘫脑灰质与运动功能相关性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磁共振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定量分析运动功能不同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脑灰质体积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36例年龄215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将所有患儿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和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对2组受试者进行常规和3D-T1WI序列扫描,采用VBM方法获得2组受试者的全脑灰质及局部脑灰质体积,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2组脑灰质体积,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差异脑区灰质体积与GMFCS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与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全脑灰质体积分别为(648.43?76.30)mL和(589.08?82.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9,P<0.05)。与轻度运动功能障碍组相比,重度运动功能障碍组双侧额上回,双侧颞极,右侧颞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梭状回,左侧缘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扣带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楔前叶,右侧枕叶局部脑灰质体积减少(P<0.001,未经校正)。双侧额上回,右侧扣带回,右侧颞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前叶与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呈显负相关性(P<0.05),未发现与运动功能成呈现正相关的区域。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与弥漫性的皮质损伤有关,VBM方法可对脑瘫患儿的脑部结构及功能异常提供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李杜娟[8](2020)在《X线测量对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检测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X线摄片评估脑性瘫痪患儿髋关节发育的敏感指标,寻求适合临床医师应用的脑瘫患儿继发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检测方式。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间初次就诊于我院的年龄在14岁的脑性瘫痪患儿103例,计206髋,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并以同年龄段正常发育人群儿童46例作为对照,计92髋,所有儿童均接受标准化髋关节X线摄片,并测量X线相关指标,测量指标包括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igration percentage,MP)、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颈干角(neck shaft angle,NSA)以及头干角(head shaft angle,HSA)。以年龄分层,将所有儿童自然分为<2岁、23岁(≥2岁,≤3岁)以及>3岁三组,比较各年龄层内脑瘫患儿组与正常人群组相关测量指标的差异,并进而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以髋关节MP值为因变量,分析年龄、性别、头干角、颈干角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对脑瘫患儿髋关节MP值的影响。结果<2岁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髋关节X线相关指标对比显示,脑瘫组与正常组的骨盆平片测量指标髋臼指数、颈干角、MP、头干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3岁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髋关节X线相关指标对比显示,脑瘫组颈干角为144.73±9.46°,而正常组为137.90±2.93°,脑瘫组MP值为19.78±13.70%,正常组为6.53±5.08%,脑瘫组头干角为165.68±7.03°,正常组为160.14±2.50°,颈干角、MP、头干角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髋臼指数无统计学差异。>3岁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髋关节X线相关指标对比显示,脑瘫组颈干角为144.81±9.03°,而正常组为133.50±6.41°,脑瘫组MP值为20.58±10.70%,正常组为10.83±6.40%,脑瘫组头干角为166.34±6.50°,正常组为158.16±4.56°,颈干角、MP、头干角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髋臼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颈干角对脑瘫患儿的MP值没有显着影响,而头干角、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均是MP值的影响因素。结论1.在脑瘫患儿髋关节X线测量指标中,颈干角、MP值、头干角均是反应其髋关节发育异常的有效指标。2.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及头干角均是影响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可在临床工作中常规监测脑瘫患儿髋关节MP、头干角,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瘫患儿继发髋关节发育不良。

戴启斌[9](2019)在《CT和MR诊断小儿脑瘫的应用价值对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照分析CT和MR诊断小儿脑瘫的结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2月-2018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脑瘫患儿86例,对其CT和MR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施行CT检查的43例患儿设为对照组,施行MR检查的43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小儿脑瘫诊断的阳性率,进一步分析CT和MR检查小儿脑瘫的影像征象。结果:观察组诊断小儿脑瘫38例(88.4%),对照组诊断小儿脑瘫28例(65.1%),小儿脑瘫诊断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脑瘫的主要征象为脑灰白质萎缩、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脑软化灶,观察组和对照组诊断中脑灰白质萎缩、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脑软化灶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CT诊断,MR诊断小儿脑瘫更有价值。

邓博文[10](2019)在《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由徐林等人在90年代首先在亚太地区开展,用于治疗脑瘫(cerebral palsy,CP)痉挛。并在早期提出SPR解痉机理的两种理论:大环路理论和大、小环路结合理论。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由于手术疗效确切,得到医学界的广范认可。本术式将椎板部分切除,所以不可避免的影响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故多椎板切除是否引起术后脊柱失稳便成为主流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易斌等人进行短期的追踪随访,结果表明限制性椎板切除的手术方式对脊柱稳定性近期无明显影响,但缺乏中远期随访报道,故本研究以此目的进行探讨。目的观察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腰椎稳定性中长期的影响方法将纳入标准的22例患儿,依据年龄分为A组(37岁(包含7岁))11例,B组(7岁以上)11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半年和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站立位的腰椎正侧位、45°双斜位以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位Cobb角、侧位腰椎Cobb角、骶骨倾斜角、弓顶距、腰椎前凸指数、AO/W与RO/W(Posner指数)等指标,采用面积统计方法测量术后椎板再生情况以及生活问卷调查。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将上述测量值进行组内、组间对比。结果(1)A、B两组患儿均获得术后随访;A组一期入院时间至末次随访时间间隔平均9.27年;B组一期入院时间至末次随访时间间隔平均9.54年。(2)术后末次随访发现22例患儿中有7例(31.8%)出现腰部疼痛;3例(13.6%)出现髋部疼痛;2例(9.0%)出现膝关节疼痛;1例(4.5%)1年1次以上出现膝关节疼痛。(3)A组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对比,各项指标差异无显着意义;B组除冠状位Cobb角与骶骨倾斜角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无显着差异。(4)A、B两组Posner腰椎不稳评价指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对比无显着差异。(5)A、B两组组间对比椎板缺损率有显着差异,B组平均椎板缺损率大于A组,其余组间对比指标差异无显着意义。(6)A组患儿术前有2例L5、S1脊柱裂,10例轻度脊柱侧弯(Cobb角1°9°),术后Cobb角度数无显着增加;B组患儿术前有6例轻度脊柱侧弯(Cobb角1°5°),术后末次随访10例轻度脊椎侧弯(Cobb角1°8°)。(7)两组均无腰椎滑脱与腰椎峡部裂。结论通过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远期随访,发现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腰椎稳定性无明显影响。手术可以降低肌张力、解除痉挛。且行SPR手术的年龄越小,椎板再生更为显着。

二、脑瘫患儿CT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瘫患儿CT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论文提纲范文)

(1)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探究脑瘫患儿血清IGF-1在手术干预前后变化及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等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分组
        2.1.3 仪器
        2.1.4 研究方法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HIE发生的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
        2.3.2 MRI在新生儿HIE中的应用价值
        2.3.3 EEG在新生儿HIE中的应用价值
        2.3.4 MRI与 EEG的互补作用
    2.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磁共振成像及脑电监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新型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MRICS)对偏瘫儿童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头颅磁共振分级标准(MRICS)
    2.3 粗大运动功能评级标准(GMFCS)
    2.4 Gesell发育量表
    2.5 合并症及相关检查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MRICS与 GMFCS关系
    3.3 病因学
    3.4 合并症
    3.5 严重并发症
    3.6 随访前后评估
4 讨论
    4.1 MRICS、GMFCS与病因学
    4.2 MRICS与合并症
    4.3 MRICS与 DQ
5 结论
6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临床超早期识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正常足月新生儿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不同日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输原穴针刺结合振动疗法对小儿脑瘫后期双下肢活动康复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及分度
        1.5 发病机制
        1.5.1 病理过程
        1.5.2 分子机理
        1.5.2.1 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
        1.5.2.2 小胶质细胞与炎症
        1.5.2.3 淋巴细胞与免疫
        1.6 治疗现状
        1.6.1 目前治疗方法
        1.6.2 治疗方法展望
        1.7 预后
        1.8 预防
        1.9 小结
    2.中医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探究
        2.1 前言
        2.2 中医与GMH-IVH相似的病名
        2.2.1 胎弱、胎怯
        2.2.2 胎惊、胎搐
        2.2.3 五迟、五软
        2.2.4 中风、血证
        2.2.5 小结
        2.3 GMH-IVH的中医病机分析
        2.3.1 先天不足为疾病的基础——责之肾
        2.3.2 病位为脑髓——责之肾
        2.3.3 病性为出血——责之脾
        2.3.4 小结
        2.4 中医治疗GMH-IVH的立法及方剂选择
        2.4.1 六味地黄汤
        2.4.1.1 六味地黄汤方义分析
        2.4.1.2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1.3 六味地黄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1.4 小结
        2.4.2 四君子汤
        2.4.2.1 四君子汤方义分析
        2.4.2.2 四君子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2.3 四君子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2.4 小结
        2.5 总结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神经功能学和脑室扩张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造模后24小时行MRI扫描可见血肿,提示造模成功
        3.2 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 GMH-IVH 引起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 3.2 短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3 六味地黄汤能改善 GMH-IVH 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 3.3 长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4 六味地黄汤能减轻 GMH-IVH 继发的脑室扩张
        3.5 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可缓解 GMH-IVH 继发的体重下降问题
        4.讨论
        5.结论
    实验二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血肿吸收及M2 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
        3.2 六味地黄汤可增加GMH-IVH后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
        4.讨论
        5.结论
    实验三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血清IL-1β
        3.2血清IL-6
        3.3 血清TNF-α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分析
    1.六味地黄汤对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的分析
    2.六味地黄汤改善 GMH-IVH 后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
    3.四君子汤对本研究核心指标无改善的分析
    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从肾论治 GMH-IVH”的可行性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在颅内出血中的作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磁共振VBM技术在评价痉挛型脑瘫脑灰质与运动功能相关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X线测量对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检测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脑瘫患儿继发髋关节脱位的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9)CT和MR诊断小儿脑瘫的应用价值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小儿脑瘫诊断阳性率对比
    2.2 影像学表现对比
3 讨论

(10)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历史溯源
        2.病因病机
        3.辩证分型
        4.中医治疗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脑瘫现代治疗与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1.脑瘫的概念
        2.脑瘫的现代治疗
        3.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研究基本资料
        2.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脑瘫患儿CT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 [1]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D]. 高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2]磁共振成像联合脑电图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探讨[D]. 姚静. 江汉大学, 2021(01)
  • [3]新型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MRICS)对偏瘫儿童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张学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MR多模态功能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D]. 王佳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5]输原穴针刺结合振动疗法对小儿脑瘫后期双下肢活动康复的疗效评价[D]. 陈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D]. 何维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磁共振VBM技术在评价痉挛型脑瘫脑灰质与运动功能相关性的应用研究[D]. 艾洁尔古丽·麦合苏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X线测量对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检测价值分析[D]. 李杜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CT和MR诊断小儿脑瘫的应用价值对照分析[J]. 戴启斌. 中外医学研究, 2019(15)
  • [10]腰骶段SPR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中长期观察[D]. 邓博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脑瘫患儿CT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