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调系统中替代 CFC 制冷剂

在空调系统中替代 CFC 制冷剂

一、空调系统中CFC制冷剂的替代(论文文献综述)

文育聪[1](2020)在《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对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制冷设备在家用、商用以及工业领域的应用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家用空调也走入各家各户。但与此同时,大量使用CFCs类、HCFCs类制冷剂,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恶劣后果。批量生产空调也导致了大量金属材料的消耗,特别是铜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提高了空调的生产成本。本文通过实验对空调进行性能实验,试图开发出使用节流短管的R32分体式房间空调器。本文首先对比了制冷剂R32和R410A的热物理性质,通过对理论制冷循环的计算计较二者作为制冷剂理论上的优缺点。然后对比了节流短管、毛细管和电磁膨胀阀的节流特性。接着通过焓差室开展试验,对节流短管的型号及制冷剂R32的充注量进行调整,直至使用相关型号和参数空调性能达到相应要求。最终调试结果为节流短管选择30号,R32充注量为570g,测得额定工况下制冷量为3562W,ISEER值为3.76,均满足了要求,且空调通过了高温制冷、冻结试验等实验验证,可以正常运行。最后与电磁阀空调系统进行比较,在能效要求不是很高的空调中使用节流短管不仅是完全可行且可靠的,同时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本文对空调系统的调试过程也对今后的性能调试提供了思路。

彭旭[2](2020)在《纯电动汽车用跨临界CO2热泵空调系统仿真优化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纯电动汽车具有无污染、噪声小、轻便舒适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氟利昂制冷剂广泛的用在纯电动汽车空调系统中;除此之外,纯电动汽车在冬季时没有发动机余热可供利用,采用热敏电阻电加热的方式会消耗过多的电能,使续航里程大大衰减。所以提升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缓解氟利昂制冷剂对自然环境和臭氧层的破坏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为纯电动汽车设计了一套跨临界CO2热泵空调系统,并对系统进行了仿真优化和实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仿真模型。建立物性模块、压缩机模型、气冷器模型、蒸发器模型、膨胀阀模型和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的仿真模型。研究了运行工况对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的制热量过低。(2)建立了跨临界CO2准二级压缩循环的仿真模型。研究了运行工况对跨临界CO2准二级压缩循环性能的影响,并将跨临界CO2准二级压缩循环的结果和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与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相比,跨临界CO2准二级压缩循环的制热量增加58.6~71.1%,排气温度降低了9.4~10.0℃。(3)搭建了跨临界CO2热泵空调系统实验平台。依据纯电动汽车的负荷需求,设计了一套跨临界CO2热泵空调系统实验平台,对系统零部件进行了设计与选型。(4)首先研究了排气压力对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性能的影响,然后研究了中间补气压力对跨临界CO2准二级压缩循环性能的影响,分别得到最优排气压力和最优中间补气压力的关联式。(5)研究了运行工况对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和跨临界CO2准二级压缩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缩机耗功、制热量和制冷量都随着压缩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制热量和制冷量增加的速率要小于压缩机耗功增加的速率;系统的蒸发温度每增加5℃,制冷量增加535.9~948.4 W;在乙二醇水溶液进口温度从-18℃增加到0℃的过程中,系统的制热量平均提高了47.2%;在相同条件下,跨临界CO2准二级压缩循环的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比跨临界CO2单级压缩循环高4.4%。所以说,在低温条件下准二级压缩循环的性能要优于单级压缩循环。

余鹏飞[3](2019)在《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如何实现建筑节能及减少碳排放量,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和较好的舒适性,发展前景良好,因此本文研发了应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采用R32/R236fa、R32/R600、R1270/R600三种环保型混合工质,同时制取低温冷冻水(出水温度6℃-8℃)和高温冷冻水(出水温度16℃-18℃)。通过对该制冷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具备能源高效利用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高的应用价值,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构建了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性能的计算模型,针对该制冷系统特点,根据单质沸点特性、混合工质温度滑移、饱和蒸气压力的影响,在综合混合工质的环保性等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组元及组份进行了初选。在分析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传热不可逆损失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最小熵增法的大滑移温度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方法。对该制冷系统与四种常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进行了性能参数的比较,并对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为后续该制冷系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搭建了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性能测试台,采用三种混合工质的多种组份对制冷系统进行了性能实验测试,对同一组元不同组份、不同组元混合工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包括低温制冷量、高温制冷量、低温冷量与高温冷量的比值、总制冷量、压缩机功耗、总COP、低温COP、高温COP、排气温度、吸排气压力、压缩比等制冷系统的最佳性能参数。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混合工质组份,混合工质泡、露点温度,混合工质滑移温度,低、高温冷冻水水温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研究了采用冷冻水串联时的制冷系统特性,分别在冷冻水出水温度5℃、6℃、7℃,冷冻水进水温度16℃、17℃的多种工况下,使用R407C、R1270/R600、R32/R236fa、R32/R600四种工质对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为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较高的应用价值提供了数据支撑。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时的非线性温焓关系,理论分析了三种混合工质在换热器中的温度分布,并讨论了工质组份和热汇温差对冷凝器中出现的传热窄点和在蒸发器中出现的最大传热温差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基于最小熵增法的大滑移温度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方法的实用性。通过对非共沸混合工质相变换热过程中温差传热?损率和滑移温度?损率的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损率的?glide(混合工质温度匹配系数)参数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混合工质温度匹配系数对混合工质相变换热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方佳民[4](2019)在《适应于居住建筑的蓄热型复合热泵系统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国近七十周年以来,我国的建筑能耗随着城镇居住建筑面积的迅速增加而不断增长,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可利用燃料的大量消耗和室外空气的污染等问题,因此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化改造势在必行。学者们对居住建筑中的单热源、双热源联合应用的适应性和可能性研究较多,相应的多种可再生能源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及其相互匹配关系研究较少。因此,为了促进多种可在能源在居住建筑的高效应用,有必要结合居住建筑中用户特点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可利用性,开发适合于居住建筑的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多热源热水供应系统。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居住建筑的太阳能-空气能-洗浴废热能的多热源热水供应系统,可以通过中间蓄热水箱即时存储可利用的太阳能、空气能、洗浴废热能,在用户末端需要用热时可以随时从蓄水箱中用热,克服了多热源的不稳定性,保证热水供应系统的节能高效运行。其次,对该多热源热水供应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并搭建了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空气能、洗浴废热等来供热、制热水以及制冷等的多热源复合热泵实验台。随后,因为该系统所需研究的子系统较多,需要研究的项目较为庞大,所以在联合运行实验的前期分别对各个子系统进行了单独的测试研究,确定了后期各子系统联合运行时可能的模式,并基于该模式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研究了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联合运行制热水实验,分析了不同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两个子系统联合运行时的工作特点,测试了其热水供应能力;同时,分析了洗浴污水源热泵热水系统在三个子系统联合运行时的作用,发现洗浴系统从蓄热水箱中取热量较大,通过预热水管以及热泵系统回收洗浴废热可有效降低热水供应能耗,是一种适用于居住建筑的节能措施。实验测试了辅助风机盘管系统为室内供热的运行特性,并对双系统联合运行时在冬季和过渡季的制热水兼制热以及在夏季或过渡季制热水兼制冷这两种运行模式进行了实验分析。文末通过近似计算可以得到该系统的回收期约为3.06年,表明该复合系统的经济性较好。

巨福军[5](2019)在《热泵热水器用R744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稳态与瞬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热泵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鉴于传统的热泵工质HCFCs和HFCs已被禁用或逐步淘汰,寻找合适的零ODP和低GWP的替代工质成为热泵热水器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将零ODP和低GWP的R744混合工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混合工质的优选和混合工质热泵热水器系统的稳态与瞬态特性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基于环境性能、安全性能、热力学性能、传输性能和溶油性能等工质特性的综合分析,对备选的混合工质R744/HCs和R744/HFOs进行了初步优选,获得了适用于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四组R744混合工质及其对应的浓度区间分别为R744/R290(0/10035/65)、R744/R1270(0/10030/70)、R744/R1234yf(0/10040/60)和R744/R1234ze(E)(0/10045/55)。利用构建的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预测模型预测了初步优选出的四组R744混合工质用于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循环性能,以进一步实现对其理论优选。通过综合比较制热COPth、制热量和冷凝压力等系统循环性能,发现R744/R290在优势浓度区间5/9520/80内是最具潜力的热泵热水器用替代工质,尤其是R744/R290(14/86),其对应的制热COPth和制热量均较R22系统明显占优。基于设备的选型和换热器的设计,设计和搭建了R744/R290直热式热泵热水器实验装置。依托该实验装置实验研究了充注浓度和热汇温升对R744/R290热泵热水器系统的稳态循环性能和换热器中换热流体的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标准和高温工况下,R744/R290的最优充注浓度均为12/88,其制热COPex和制热量均明显优于R22系统,因此,R744/R290(12/88)(本文简称为Mopt)是热泵热水器系统中最合适的替代工质;热汇温升对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制热COPex有显着影响,但对其制热量的影响并不显着;在研究的热汇温升范围内,相较于R22系统,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制热COPex和制热量均显着提升,而其排气温度则显着降低。结果还表明,Mopt替代R22使用时显着提升了热泵热水器的系统能效,其主要归功于冷凝器中换热流体间的温度匹配水平的明显改善导致的冷凝器?损失的显着降低,同时充注浓度和热汇温升均会显着影响冷凝器中换热流体间的温度匹配水平;冷凝器中传热窄点的位置迁移不受充注浓度和热汇温升的影响。对标准工况下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常规启停特性开展了实验探索。结果发现,启动方式对常规启动过程中启动性能参数的启动时间均有显着的影响。常规冷启动和热启动过程中的系统启动时间均较长,尤其是前者。在两种常规启动过程中,启动方式对排气温度、阀前温度和吸气温度的变化趋势均有显着影响,但对其他启动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均不显着。常规冷启动过程中的最低吸气压力较常规热启动过程明显降低。在常规停机过程中,所研究的两个高压侧和两个低压侧的压力呈现出两两相似的变化趋势,而所研究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则均呈现出显着不同的变化趋势。为了解决常规冷启动过程中存在的系统启动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热汇流量阶跃的快速启动方案,并实验研究了热汇流量阶跃对标准工况下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快速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验证了所提出的快速启动方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存在最优热汇流量阶跃比使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在快速启动过程中获得最短的系统启动时间,且其较常规冷启动过程显着缩短,因此,采用热汇流量阶跃的方法实现系统的快速启动是可行的;相较于常规冷启动过程,热汇流量阶跃比会显着影响快速启动过程中启动性能参数的启动时间。与常规冷启动过程相比,热汇流量阶跃对排气温度和阀前温度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均不显着,但对其他快速启动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均有显着影响。快速启动与常规冷启动过程中的最低吸气压力间的差异较小。

于玺[6](2019)在《基于CO2制冷剂的金属毛细管网高效辐射空调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和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供暖系统已经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常规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臭氧层破坏和产生温室效应。基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借鉴了德国建筑节能低碳技术(水媒毛细管网)高低温差吸热放热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CO2制冷剂的金属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利用天然环保冷媒R744(CO2)替代原有的水媒作为冷热量的循环传导介质,室内金属毛细管网末端与墙体结合形成巨大的辐射换热面,使得低温供暖和高温供冷得以实现。采用Coolpack对CO2制冷剂的变工况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分别针对压缩机效率为0.6、0.7和0.8三种工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提高蒸发温度可以提高系统的循环性能,提高蒸发温度可通过强化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尽量采用较高温度的制冷剂来实现。同样,降低冷凝温度可以提高系统的循环性能,强化冷凝器的换热效果,尽量采用较低温度的冷却介质以实现降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当蒸发温度越高,冷凝温度越低,系统的循环性能随压缩机效率的升高而上升的幅度越大。在AMESim软件环境下,木文针对冬季工况选取冷凝温度、蒸发器进口空气温度和压缩机转速三个变量进行仿真;夏季工况选取蒸发温度、冷凝器进口空气温度和压缩机转速三个变量进行仿真。压缩机有三种运行模式:800rpm,1000rpm,1200rpm,仿真研究六种模式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工况时,随着冷凝温度的增加,系统制热量减小,压缩机功率增大,系统COP值减小。压缩机转速越大,系统制热量下降的越慢,压缩机功率增长的越快,系统COP值下降的越慢。随着蒸发器进口空气温度的增加,系统的制热量也增加,压缩机功率上升,系统COP值也增加。夏季工况时,随着蒸发温度的增加,系统制冷量增大,压缩机功率减小,系统EER值增大。随着冷凝器空气进口温度的增加,系统制冷量减小,压缩机功率增大,系统EER值减小。

韩欣欣,薛庆峰,田长青[7](2017)在《汽车空调用制冷工质》文中指出首先给出传统汽车空调和纯电动汽车空调对制冷工质的要求,然后回顾保护臭氧层行动汽车空调用制冷工质替代的发展历史,以及温室气体减排背景下汽车空调用低GWP制冷工质发展现状,最后对汽车空调未来可能应用的几种低GWP制冷工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传统汽车空调系统中,HFO-1234yf在低GWP制冷工质新一轮替代前期将占优势,CO2也将有一定的应用;对于制冷制热均需要的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CO2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是须继续开发新型环保制冷工质;倡议中国在新一轮制冷工质替代中应该发展自己的替代方案。

王栋[8](2019)在《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文中提出本文以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系统性能为研究目的,提出通过优化系统运行参数和以共沸混合制冷剂代替纯质制冷剂的方案。论文还对CO2系统测试环境室及其融霜节能装置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为扩大CO2制冷技术的应用范围,对“双温区”的电冰箱系统进行了理论设计。基于小型CO2系统建立了最优运行参数计算的热力学模型,在设定的工况下,利用模型预测了毛细管几何结构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依据理论计算结果,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小型CO2热泵热水器系统,利用该试验台对热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蒸发温度为3℃,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4℃,毛细管内径为1mm时,毛细管管长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为3.9m和270g。对比相同运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可知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准确度,可以为确定小型CO2跨临界循环中预测毛细管几何结构与制冷剂充注量之间的最优组合提供理论指导。基于优化设计后的CO2跨临界循环,筛选出R41工质,可与CO2组成共沸混合制冷剂。在三种不同的小型系统中(冷柜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水源热泵热水器系统),不断改变工作条件,对CO2/R41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性能展开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O2/R41混合制冷剂将是取代纯质CO2制冷剂的一种很好的替代品。因为其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较低的最优高压、较大的系统COP、较低的压缩机压缩比、较低的排气温度、较高的单位制冷量和制热量。同时,CO2/R41(0.5/0.5)混合制冷剂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效率(超过23%),且冷柜系统?效率几乎等于热泵热水器系统,这意味着CO2/R41是一种应用于冷柜系统中的很有潜力的制冷剂。为了给以后小型CO2系统性能测试提供实验平台,基于一台冷库,设计了一个恒温室,该恒温室具有很好的控温精度,所设计的蒸发器融霜节能装置也具有很好的效果。最后,对一台双温两门电冰箱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设计,该系统采用CO2跨临界循环,可以CO2制冷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提供思路。

郑旭[9](2016)在《小温差再生的干燥剂的优选及其在除湿换热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压缩式空调系统常采用冷凝除湿的热力过程集中处理显热和潜热负荷,既造成了较大的电耗,又无法保证舒适的送风品质。除湿空调具有较好的潜热负荷处理能力,但显热负荷处理能力有限。复合式除湿热泵循环兼顾热泵和除湿空调的特点,可实现热、湿负荷的独立处理与控制,然而这种直接复合式系统的体积较大、成本较高,且无法克服吸附热的不利影响。针对这些不足,一种在15-20oC蒸发温度下除湿降温(既各自独立又同时处理)的新型一体式除湿热泵循环被提出,该循环通过除湿换热器管内制冷剂侧的闭式循环处理热负荷,除湿换热器表面干燥剂侧的开式除湿循环处理湿负荷,并回收冷凝废热(45-50oC)用于干燥剂的再生。干燥剂及制冷剂性能是决定新型循环可行性和具体热力性能的关键,特别是干燥剂与制冷剂需要在不同于常规循环运行温度区间内运行(常规空调中制冷剂7 oC左右蒸发;固体除湿系统中干燥剂进行升温除湿,所需再生温度常比室温高出60-80oC)。目前众多关于低温热源再生的干燥剂的研究主要针对吸附量的提升,且多应用在吸附制冷系统和常规转轮固体除湿系统,鲜少有学者对新型循环运行工况下干燥剂的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新型循环需要将干燥剂涂敷于金属材料表面,这也将导致干燥剂性能的变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对循环的热力学进行研究,分析干燥剂和制冷剂所需满足的特性,并提出干燥剂与制冷剂及应用区域的优化准则,之后对预选干燥剂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构建的最优干燥剂准则,发现循环吸附量、吸附速率常数和涂敷密度是衡量干燥剂应用于新循环的关键指标参数。为了验证优选的干燥剂,进行金属基除湿翅片的实际性能测试研究,并最终完成除湿换热器-水系统的搭建、模拟与实验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从空气侧,干燥剂侧和制冷剂侧循环入手分析新型循环,基于制冷剂侧热力学分析,重点考虑R410A与R32在新型空调系统的应用。系统总能耗分析给出节能要求下预选制冷剂对应的干燥剂吸附热极值。对新系统在不同气候区域及不同建筑类型的应用分析发现,复合干燥剂有着灵活的除湿性能,涵盖了绝大部分的室外环境和建筑类型,新型沸石则特别适合ARI summer和ARI humid气候区间或对新风量要求不高的高湿气候。最后针对新循环,提出理想干燥剂特性。(2)为了探究最适合多孔基质的吸湿性无机盐,对常见的16种吸湿性盐进行初步筛选,出于安全性和吸湿性,锁定LiBr、LiCl和CaCl2。之后,将三种盐分别与粗孔、B型和细孔硅胶复合,研究指出LiCl改性的复合硅胶干燥剂有着最佳的吸附和脱附性能。LiCl溶液浓度研究发现浸渍盐浓度越大,复合硅胶翅片的热导率越大,并且吸湿性能越强。(3)从硅胶、介孔硅酸盐、活性炭以及天然岩石四类多孔材料中选取7种材料作为LiCl的承载基质,并从微观特性、平衡吸附性能、吸附热、动态吸附性能以及脱附性能几方面对复合干燥剂进行研究。微观测试表明复合干燥剂的BET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相比多孔基质均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通过改进的ASAP2020吸附仪,得到精确的水蒸气等温吸附线,发现复合干燥剂的平衡吸附量得到极大增强,同时明确了复合干燥剂完整的等温吸附机理,并基于吸附势理论得到平衡吸附方程。吸附热分析发现吸附量较低时复合干燥剂主要呈现化学吸附,随着吸附量的增加,物理吸附占主导。动态吸附性能指出较之多孔基质,复合干燥剂的吸附速率常数有所下降但不显着。脱附性能研究发现多数复合干燥剂能在低再生温区内脱附。基于构建的最优干燥剂准则,发现循环吸附量、吸附速率常数和涂敷密度是衡量干燥剂应用于新循环的关键指标,并最终选定SGB/LiCl复合干燥剂。(4)基于复合干燥剂优选结果,制备复合硅胶金属基除湿翅片。复合翅片的吸附量高出硅胶翅片涂层数倍,在45oC的脱附温度下,复合翅片的脱附量也更大。虽然复合翅片有着良好的吸附和再生性能,但存在溢液风险,选择SAPO-34和FAPO-34类沸石分子筛进行金属基除湿翅片的制备,对粘结剂,醇类和水混合成的水解液的成分比例、PH值等进行探索,确保类沸石材料除湿性能的最大发挥。对各翅片的除湿性能分析发现,SAPO-34翅片除湿能力最差,FAPO-34翅片除湿能力介于硅胶翅片和复合硅胶翅片之间。(5)制备硅胶、复合硅胶和FAPO-34除湿换热器,并对除湿换热器-水系统进行仿真与实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复合硅胶换热器CSGHE的除湿性能相比普通硅胶换热器SGHE有着明显的提升。同时,模拟和实验结果均显示多数工况下类沸石除湿换热器FAHE的除湿量优于SGHE,但不如CSGHE,这和翅片除湿性能分析结果相符。对于室外湿度不高的气候,FAHE除湿换热器能满足除湿要求,且无溢液隐患。模型对除湿换热器出口湿度变化趋势的预测符合实验结果,且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除湿量的相对误差基本在20%以内。

相培[10](2011)在《制冷系统的节能和绿色环保》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类肆无忌惮的追求舒适生活的活动,大量地挥霍和浪费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造成自然资源和能源越来越紧张的局面。节能和绿色环保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两大主题,长期以来依靠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低循环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使资源环境付出巨大代价,天然不可再生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由于制冷空调热泵行业广泛采用CFC与HCFC类物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以及产生温室效就,使全世界的这一行业面临严重的挑战。环境污染问题警钟长鸣。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是制冷空调行业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寻找天然不再生能源的代替品发展循环性经济和开发绿色环保产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二、空调系统中CFC制冷剂的替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调系统中CFC制冷剂的替代(论文提纲范文)

(1)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R32及节流短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R32替代R410A的可行性分析及理论计算
    2.1 R32和R410A的物理性质比较
    2.2 R32替代R290的热力学可行性分析
    2.3 R32和R410A理论制冷循环计算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空调节流元件的节流特性
    3.1 短管节流的节流特性
    3.2 毛细管的节流特性
    3.3 电子膨胀阀的节流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空调系统的调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原理
    4.2 空调性能实验方案
    4.3 性能调试过程
    4.4 调试结果
    4.5 空调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使用节流短管和电子膨胀阀的对比分析
    5.1 电子膨胀阀的调试结果
    5.2 调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纯电动汽车用跨临界CO2热泵空调系统仿真优化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热泵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制冷剂的发展趋势
        1.2.2 热泵空调系统仿真的研究现状
        1.2.3 喷气增焓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汽车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设想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纯电动汽车用跨临界CO_2单级压缩循环建模及仿真
    2.1 建立跨临界CO_2单级压缩循环
    2.2 物性模型
        2.2.1 CO_2物性
        2.2.2 乙二醇水溶液物性
    2.3 零部件及单级压缩循环的模型建立
        2.3.1 压缩机模型
        2.3.2 气冷器模型
        2.3.3 蒸发器模型
        2.3.4 膨胀阀数学模型
        2.3.5 跨临界CO_2单级压缩循环仿真模型
    2.4 仿真条件
    2.5 结果与分析
        2.5.1 T_(gs1)对制热性能的影响
        2.5.2 T_(gc1)对制冷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纯电动汽车用跨临界CO_2准二级压缩循环建模及仿真
    3.1 建立跨临界CO_2准二级压缩循环
    3.2 零部件及准二级压缩循环的模型建立
        3.2.1 补气增焓压缩机数学模型
        3.2.2 闪发器数学模型
        3.2.3 准二级压缩循环仿真流程
    3.3 仿真条件
    3.4 结果与分析
        3.4.1 n_(com)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4.2 T_(gs1)对准二级循环的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循环的制热性能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纯电动汽车用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实验装置设计
    4.1 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实验装置设计
    4.2 系统的热力计算
        4.2.1 电动汽车的负荷计算
        4.2.2 循环热力计算
    4.3 试验台零部件设计与选型
        4.3.1 压缩机
        4.3.2 气冷器
        4.3.3 电子膨胀阀
        4.3.4 蒸发器
        4.3.5 闪发器
        4.3.6 气液分离器
        4.3.7 其它零部件
    4.4 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试验台的搭建
        4.4.1 水循环
        4.4.2 乙二醇水溶液循环
        4.4.3 制冷剂循环
    4.5 本章小结
5 纯电动汽车用热泵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与实验过程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过程
    5.2 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分析
        5.2.1 数据处理
        5.2.2 不确定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排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2 中间补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3 运行工况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
        1.1.2 双温冷源热湿独立处理技术的应用
        1.1.3 环保型制冷剂的发展
    1.2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外研究现状
        1.2.2 非共沸混合工质国内研究现状
    1.3 非共沸混合工质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及框架
第二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研究
    2.1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构建
        2.1.1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2.1.2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及计算模型
    2.2 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初选
        2.2.1 混和工质物性计算模型
        2.2.2 单工质的选择
        2.2.3 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
        2.2.4 混合工质饱和蒸气压力
        2.2.5 混合工质组元及组份的初选
    2.3 基于最小熵增法的混合工质组份的优选
        2.3.1 非共沸混合工质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
        2.3.2 最小熵增法的计算模型
    2.4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节能分析
        2.4.1 R32/R236fa变温制冷系统理论循环分析
        2.4.2 与常规制冷剂理论制冷循环性能比较
    2.5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空调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2.5.1 THIC空调热湿解耦过程及计算模型
        2.5.2 节能潜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实验装置
    3.1 实验装置
        3.1.1 实验装置总成
        3.1.2 制冷系统装置
        3.1.3 冷却水和冷冻水循环系统
        3.1.4 数据测试及采集装置
        3.1.5 实验工质
    3.2 实验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实验研究内容
        3.2.2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3.3 制冷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3.4 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分析
        3.4.1 仪器测量的不确定度
        3.4.2 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工质质量组份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低温冷冻水温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高温冷冻水温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 冷冻水串联循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1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5℃
        4.4.2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5℃
        4.4.3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6℃
        4.4.4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6℃
        4.4.5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6℃/7℃
        4.4.6 冷冻水进出口温度17℃/7℃
        4.4.7 冷冻水串联时的制冷系统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滑移温度混合工质制冷系统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混合工质的滑移温度
        5.1.1 三种混合工质的温度滑移
        5.1.2 三种混合工质的焓温关系
    5.2 三种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变温制冷系统中的最优性能实验
        5.2.1 总制冷量
        5.2.2 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5.2.3 低、高温制冷量
        5.2.4 其它性能参数
        5.2.5 非共沸混合工质变温制冷系统的适用性
    5.3 滑移温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
        5.3.1 混合工质的蒸发换热的温度分布
        5.3.2 滑移温度大小对制冷系统制冷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换热器中的传热分析
    6.1 混合工质相变时的非线性温焓关系
    6.2 冷凝换热相变过程传热窄点的判定及避免
        6.2.1 传热窄点的产生机理
        6.2.2 基于非线性温焓关系传热窄点的判定方法
        6.2.3 工质组份对传热窄点的影响
        6.2.4 热汇温差对传热窄点的影响
        6.2.5 冷凝换热相变过程窄点的实验研究
    6.3 蒸发换热相变过程最小及最大传热温差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6.3.1 R32/R236fa
        6.3.2 R1270/R600
        6.3.3 R32/R600
        6.3.4 混合工质在蒸发器中的实验值熵增
    6.4 混合工质相变传热的?损
        6.4.1 温差传热?损失和滑移温度传热?损失
        6.4.2 冷凝器相变传热的?损率
        6.4.3 蒸发器相变传热的?损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4)适应于居住建筑的蓄热型复合热泵系统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热源复合热泵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实验系统的组成
    2.2 太阳能集热系统(SHS)
    2.3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MASHP)
        2.3.1 热泵系统的原理
        2.3.2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介绍
    2.4 洗浴污水源热泵热水系统(BSSHP)
        2.4.1 洗浴系统的设计原理
        2.4.2 洗浴制冷剂环路的热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热源复合热泵系统的设计
    3.1 太阳能集热子系统的设备选型
        3.1.1 原太阳能集热器的型号
        3.1.2 循环水泵和温控器TC的选型
    3.2 污水源热泵热水子系统的设备选型
        3.2.1 洗浴废热回收系统制冷剂环路的设计
        3.2.2 洗浴系统水环路的设计
    3.3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系统的选型
        3.3.1 原有空调设备的选型
        3.3.2 室外机添加部件的选型
        3.3.3 换热器HX2 及其连接部件的选型
        3.3.4 风机盘管CFC相连的水环路各部件的选型
    3.4 辅助风机盘管HFC系统的设备选型
        3.4.1 风机盘管HFC的选型
        3.4.2 循环水泵P2 的选型
    3.5 内外水箱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采集
    3.6 测试房间的选择与实验台的控制系统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参数的介绍和子系统的单独运行分析
    4.1 实验计算过程中的相关公式
        4.1.1 系统相关的热量
        4.1.2 系统能效比
        4.1.3 太阳能系统的热损失率
        4.1.4 太阳能贡献率
    4.2 太阳能集热子系统(SHS)的单独运行实验
        4.2.1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适应性研究
        4.2.2 太阳能集热系统全天的运行实验
    4.3 多功能空气源热泵子系统(MASHP)的单独运行实验
        4.3.1 系统MASHP的单独制热水模式
        4.3.2 系统MASHP的旁通室外机制冷兼制热水模式
        4.3.3 系统MASHP的制冷兼制热水模式
    4.4 洗浴污水源热泵热水子系统(BSSHP)的单独运行实验
        4.4.1 洗浴污水源热泵热水子系统(BSSHP)运行模式的探究
        4.4.2 模式C具体的实验运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热泵系统的多系统联合运行和经济性分析
    5.1 SHS和 MASHP双系统的联合运行制热水实验
        5.1.1 第1 个测试日联合运行的初步测试
        5.1.2 不同季节联合运行系统的实验测试
    5.2 三系统联合运行的性能测试研究
        5.2.1 洗浴污水源热泵系统BSSHP的运行实验
        5.2.2 三系统联合运行时的制热用风机盘管HFC运行对比实验
    5.3 SHS和 MASHP双系统联合运行实验
        5.3.1 双系统联合运行制热水兼制热运行模式
        5.3.2 双系统联合运行制热水兼制冷运行模式
    5.4 多热源复合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5.4.1 系统的初投资分析
        5.4.2 复合热泵系统的运行费用分析
        5.4.3 回收年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热泵热水器用R744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稳态与瞬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节能减排目标与热水需求增长
        1.1.2 热泵热水器技术
    1.2 工质替代的现状及趋势
    1.3 (近)自然工质的研究现状
        1.3.1 HCs的研究现状
        1.3.2 HFOs的研究现状
        1.3.3 R744 的研究现状
    1.4 R744/(近)自然工质混合工质的研究现状
    1.5 瞬态特性的研究进展
        1.5.1 常规启停特性的研究现状
        1.5.2 启动特性提升的研究现状
    1.6 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基于工质特性的R744 混合工质初步优选
    2.1 替代工质的优选标准
    2.2 混合工质的工质特性
        2.2.1 环境性能
        2.2.2 安全性能
        2.2.3 热力学性能
        2.2.4 传输性能
        2.2.5 溶油性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循环性能的R744 混合工质理论优选
    3.1 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预测模型
        3.1.1 热力循环与假设条件
        3.1.2 数学模型
        3.1.3 计算流程
        3.1.4 热泵热水器工况
    3.2 系统循环性能
        3.2.1 制热COP_(th)
        3.2.2 制热量
        3.2.3 压缩机运行参数
        3.2.4 传热窄点的位置
        3.2.5 平均传热温差
        3.2.6 (火用)效率和(火用)损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工质直热式热泵热水器实验系统
    4.1 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
    4.2 实验系统设计
        4.2.1 过冷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4.2.2 实验系统组成与实验原理
        4.2.3 主要设备选型
        4.2.4 换热设备设计计算
        4.2.5 测量与数据采集仪表及测点布置
    4.3 实验方法
        4.3.1 准备工作
        4.3.2 实验工况
        4.3.3 实验流程
    4.4 实验数据处理
    4.5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744/R290 热泵热水器系统稳态特性研究
    5.1 充注浓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5.2 热汇温升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5.3 换热流体的温度分布规律
        5.3.1 M_(opt)和 R22 系统的温度分布对比
        5.3.2 充注浓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5.3.3 热汇温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opt热泵热水器系统瞬态特性研究
    6.1 启动方式对常规启动性能的影响
        6.1.1 工质压力和压比
        6.1.2 工质温度
        6.1.3 热汇出口温度和制热量
        6.1.4 制热COP_(tr,ex)和功耗
    6.2 常规启动性能参数的数值拟合
    6.3 常规停机性能
    6.4 快速启动性能
        6.4.1 快速启动方案的提出
        6.4.2 热汇流量阶跃比对快速启动性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基于CO2制冷剂的金属毛细管网高效辐射空调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1.2 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
        1.1.3 制冷剂代替研究与发展形势
        1.1.4 CO_2自然工质全新选取使用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供暖形势分析
        1.2.2 CO_2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1.2.3 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课题的研究思路
2 金属毛细管网空调系统原理及换热分析
    2.1 基于CO_2制冷剂的金属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
        2.1.1 基于CO_2制冷剂的金属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2.1.2 金属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的特点
    2.2 金属毛细管换热器末端铺设方式
    2.3 金属毛细管网与室内换热过程分析
        2.3.1 金属毛细管网与室内换热的物理模型
        2.3.2 模型的转换与假设
        2.3.3 二氧化碳制冷剂与金属毛细管之间的换热过程
        2.3.4 金属毛细管网与抹灰层之间的换热过程
        2.3.5 室内抹灰层墙体表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换热过程
    2.4 本章小结
3 CO_2制冷剂热力性能与理论循环特性分析
    3.1 二氧化碳制冷剂热力性能分析
        3.1.1 二氧化碳制冷剂的介绍
        3.1.2 CO_2制冷剂热力学特性
    3.2 CO_2理论循环变工况特性模拟研究
        3.2.1 模拟软件介绍
        3.2.2 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3.2.3 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3.2.4 压缩机效率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金属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的AMESIM模型建立
    4.1 模拟条件
        4.1.1 模拟地点
        4.1.2 模拟地点的气象条件
        4.1.3 负荷计算
    4.2 AMESIM模拟软件介绍
    4.3 压缩机模型的选取
        4.3.1 压缩机的热力性能分析
        4.3.2 压缩机的仿真模型及分析
    4.4 冷凝器模型的建立
        4.4.1 冷凝器的热力性能分析
        4.4.2 冷凝器的仿真模型及分析
    4.5 节流阀模型的建立
        4.5.1 节流阀的热力性能分析
        4.5.2 节流阀的仿真模型及分析
    4.6 蒸发器模型的建立
        4.6.1 蒸发器的热力性能分析
        4.6.2 蒸发器的仿真模型及分析
        4.6.3 蒸发器的仿真模型的分析
    4.7 其他模型的建立
        4.7.1 压力传感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4.7.2 储液罐仿真模型的建立
        4.7.3 短管仿真模型的建立
        4.7.4 制冷剂仿真模型的建立
        4.7.5 气体设置仿真模型的建立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性能分析
    5.1 系统性能探析
        5.1.1 冬季工况
        5.1.2 夏季工况
    5.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汽车空调用制冷工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空调对制冷工质的要求
    1.1 传统汽车空调
    1.2 纯电动汽车空调
2 保护臭氧层汽车空调行动
3 温室气体减排及汽车空调用低GWP制冷工质发展现状
4 主要替代制冷工质的比较
    4.1 基本物性比较
    4.2 制冷性能比较
        1) HFO-1234yf
        2) R445A
        3) CO2系统
    4.3 制热性能比较
        1) HFO-1234yf
        2) R445A
        3) CO2系统
    4.4 不同制冷工质传统空调系统成本比较
5 结论

(8)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传统制冷剂的缺点
        §1.1.2 环保制冷剂的替代方向
    §1.2 CO_2制冷剂的发展过程
    §1.3 CO_2制冷循环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1.4 CO_2制冷及热泵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CO_2制冷循环性能优化的思路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毛细管几何结构及制冷剂充注量最优组合的设计计算模型
    §2.1 模型的构建及模拟研究的步骤
        §2.1.1 系统简介
        §2.1.2 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
        §2.1.3 热力学模型构建
        §2.1.4 模拟研究步骤
    §2.2 模拟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结论
第三章:小型CO_2热泵热水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3.1 部件主要部件的选型或设计计算
        §3.1.1 气冷器的设计计算
        §3.1.2 蒸发器及回热器的设计计算
        §3.1.3 压缩机及毛细管的选型
        §3.1.4 辅助设备的选型
    §3.2 热泵热水器系统的搭建
    §3.3 热泵热水器系统最佳充注量的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
        §3.3.1 经验公式法
        §3.3.2 额定工况法
        §3.3.3 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3.3.4 最佳充注量的实验研究及分析
        §3.3.5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3.3.6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应用于小型冷柜或热泵系统的CO_2/R41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热力学分析
    §4.1 系统介绍
    §4.2 模型假设条件
    §4.3 热力学模型构建
    §4.4 研究步骤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热力学模型准确度的验证
        §4.5.2 系统性能分析
        §4.5.3 部件不可逆损失及系统?效率分析
        §4.5.4 CO_2/R41混合制冷剂的GWP值计算
    §4.6 系统测试环境室融霜节能装置的效果研究
        §4.6.1 恒温室及新型融霜装置的工作原理简介
        §4.6.2 新型融霜装置的性能测试结果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CO2_双温双控电冰箱的理论设计
    §5.1 冰箱制冷系统的确定
    §5.2 冰箱的热负荷计算
        §5.2.1 冷藏室的热负荷
        §5.2.2 冷冻室的热负荷
    §5.3 冰箱制冷系统热力参数的确定
    §5.4 毛细管的设计计算
    §5.5 冰箱系统制冷剂最佳充注量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方向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今后研究方向
符号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致谢

(9)小温差再生的干燥剂的优选及其在除湿换热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固体干燥剂材料研究进展
        1.2.1 复合干燥剂
        1.2.2 无机多孔纳米材料
        1.2.3 聚合物干燥剂
        1.2.4 干燥剂吸附水的表征
    1.3 当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小温差下干燥剂、制冷剂及应用区域的优化准则
    2.1 一体式除湿热泵循环研究
        2.1.1 空气侧处理过程分析
        2.1.2 制冷剂侧蒸发-冷凝循环分析
        2.1.3 干燥剂侧吸附-再生循环分析
    2.2 制冷剂的预选分析
    2.3 干燥剂的优化分析
        2.3.1 干燥剂与制冷剂
        2.3.2 干燥剂与应用区域
        2.3.3 理想干燥剂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干燥剂的制备及吸湿性盐的优选分析
    3.1 复合干燥剂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3.1.1 复合干燥剂的制备方法
        3.1.2 微观性能及表面形貌测试
        3.1.3 水蒸气等温吸附线测试
        3.1.4 水蒸气动态吸附线测试
        3.1.5 TGA-DSC脱附性能测试
    3.2 吸湿性盐的初步筛选分析
    3.3 吸湿性盐种类的优选分析
    3.4 吸湿性盐浓度的优选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基质-LICL复合干燥剂的热动力特性分析研究
    4.1 多孔基质的初步选择
    4.2 微观性能及表面形貌
    4.3 平衡吸附性能及吸附热
        4.3.1 水蒸气等温吸附线及吸附机理
        4.3.2 平衡吸附方程
        4.3.3 吸附热分析
    4.4 吸附动力学性能
    4.5 DSC-TGA脱附性能
    4.6 最优复合干燥剂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基除湿翅片的制备与研究
    5.1 金属基除湿翅片制备方法的探讨
    5.2 金属基复合硅胶除湿翅片的性能研究
        5.2.1 硅胶粒径的优选和复合翅片的制备
        5.2.2 硅胶-LiCl翅片的微观性能
        5.2.3 硅胶-LiCl翅片的吸附和脱附性能
        5.2.4 双盐浸渍的探讨
    5.3 金属基类沸石分子筛除湿翅片的性能研究
        5.3.1 类沸石翅片的优点及制备
        5.3.2 类沸石翅片的孔隙结构
        5.3.3 类沸石翅片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5.3.4 类沸石翅片的平衡吸附特性
        5.3.5 类沸石翅片的等温脱附特性
    5.4 除湿翅片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除湿换热器系统的仿真及实验研究
    6.1 除湿换热器的制备
    6.2 除湿换热器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6.2.1 试验台的搭建和测试系统
        6.2.2 性能指标与测量误差分析
    6.3 除湿换热器的仿真
        6.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6.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6.4 测试结果与分析
    6.5 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创新性以及典型研究成果
    7.3 本文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

四、空调系统中CFC制冷剂的替代(论文参考文献)

  • [1]外销型R32分体式空调器的研究与开发[D]. 文育聪.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纯电动汽车用跨临界CO2热泵空调系统仿真优化及实验研究[D]. 彭旭. 郑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变温制冷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余鹏飞. 东南大学, 2019
  • [4]适应于居住建筑的蓄热型复合热泵系统实验研究[D]. 方佳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热泵热水器用R744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稳态与瞬态特性研究[D]. 巨福军. 东南大学, 2019(05)
  • [6]基于CO2制冷剂的金属毛细管网高效辐射空调系统性能研究[D]. 于玺.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汽车空调用制冷工质[J]. 韩欣欣,薛庆峰,田长青. 制冷与空调, 2017(10)
  • [8]采用CO2跨临界循环的小型系统运行特性和性能优化[D]. 王栋. 上海理工大学, 2019(04)
  • [9]小温差再生的干燥剂的优选及其在除湿换热器中的应用[D]. 郑旭.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制冷系统的节能和绿色环保[A]. 相培. 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在空调系统中替代 CFC 制冷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