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钢面临“入世”的标准化战略

邯钢面临“入世”的标准化战略

一、面对“入世”的邯钢标准化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钢铁集团国际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中国钢铁行业处于濒临“破”的边缘,进入“三高一低一紧一侧”的新常态,为了化解过剩钢铁产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重大倡议,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为处于发展困境的钢铁企业带来机遇。河北钢铁集团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紧抓机遇,实施国际营销战略,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本文从钢铁企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发,以河北钢铁集团为研究对象,利用国际营销战略相关理论,对公司的国际营销战略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企业概况及国际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企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指出当前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然后以STP营销理论为指导,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区域经济组织进行市场细分,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确定为细分市场,从地理位置、外交关系、贸易关系、市场潜力等角度对细分市场进行评估,最终选择哈萨克斯坦作为企业的国际目标市场,并相应地确定目标市场的进入模式为以合资进入模式为主,产品为高附加值板材;接着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环境分析河北钢铁集团在目标市场的营销环境,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和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进而提出企业目标市场的进入战略及国际营销策略,最后为了保障国际营销战略的实施有效性,提出针对性保障措施建议。本文旨在为钢铁企业制定有效的国际营销战略从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提供参考依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类似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俊毅[2](2015)在《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资金、技术、资源密集型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钢铁行业已进入微利运行的新常态,钢铁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困难,部分钢铁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一定影响。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知识型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和释放员工创新潜力,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已成为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邯钢作为河北省装备档次最高、产品结构最全、品种质量最优的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板材和优质型棒材生产研发基地,是河北省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邯钢创造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主要内容的“邯钢经验”,成为国有企业扭亏脱困的典型代表。目前,邯钢共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名,员工思想观念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吃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提升。本文结合邯钢实际,以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等激励理论为指导,通过调查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和特点,以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职工创新潜能最大化”为目标,从薪酬激励、绩效考评、培训激励、职业发展规划、精神激励等五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在薪酬激励方面,设计员工岗位成长工资机制;在员工绩效考评方面,实施量化考核、突出岗位关键绩效指标,同时兼顾其他指标;在培训激励方面,针对员工不同层次需求,进行针对性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打通员工晋升通道,促进员工岗位成才;在精神激励方面,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五个激励的系统运用,调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促进公司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张易[3](2014)在《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菱钢铁)是1997年底由湖南三大钢铁企业--湘钢、涟钢、衡钢联合组建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集团组建之初,在营销方面就提出要打破子公司之间的隔阂和障碍,实现从简单的产品供应商向钢铁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转变,尝试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元化的、三维营销模式,保障服务体系能充分满足钢材终端用户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并通过非制造性的供应链增值服务创造效益。但根据这一销售策略制定的营销方案,具体运营和实施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各子公司、各部门高度、有效的配合。本研究以华菱钢铁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涟钢、湘钢营销现状进行SWOT分析,总结华菱钢铁集团现行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华菱钢铁的现行的营销策略是以子公司独立营销为主体,缺乏总公司、子公司,以及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与联系,直接导致集团之初营销战略难以实施,华菱钢铁在激烈的钢铁市场竞争中优势微弱。针对此种状况,本研究在充分尊重和具体分析华菱钢铁各子公司的现行营销策略的基础上,结合集团特色,综合应用营销理论、一体化理论相关理论,以及一体化营销相关理论,提出华菱钢铁一体化营销策略、方案制定、运营和实施等,以期改进和完善华菱钢铁的现有营销体系,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提出了适合华菱钢铁营销实际情况的方案和实施策略,改进和完善了华菱钢铁的营销管理体系。这不仅为华菱钢铁今后的营销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成熟的、可借鉴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同时对于国内同类钢材企业的营销体系构建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何记东[4](2013)在《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偏差研究》文中提出钢铁产业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基础产业,它的发展支撑了其他重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世界发达国家经历的工业化过程来看,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钢铁消费量是同步提高的,所以可以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钢铁化的过程。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在建国以来一直受到重视,随着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也快速提高,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但是钢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产业组织集中度不高,市场过度竞争,产能过剩,企业盈利不高,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高和在国际铁矿石资源市场上定价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影响了钢铁产业的稳定发展。为了促进钢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自200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并购政策,推动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钢铁企业正式开始在市场上寻求并购,但成效并不明显。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和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对产业并购政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由于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在于其内在存在偏差。本文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产业并购政策均衡和偏差。产业并购政策的目的要么是防止垄断要么是防止过度竞争,但无论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产业的合理发展。由于企业并购的动因和政策的动因各不相同,而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交易费用,单靠产业并购政策的实施要想达到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均衡几乎不可能。而且实际市场并购交易费用的存在,单独依靠市场实行并购也存在障碍,所以合理的并购选择是在政策影响下通过市场推进产业并购。产业并购政策的均衡是政策供需相等时一种状态,产业并购政策需求和供给相对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均衡的变化,当政策的交易成本大于市场交易费用时候,政策需求降低;当政策的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费用时候,政策需求增加;当二者相等时,均衡不变化。产业并购政策的要达到帕累托改进,具有一定的条件,应该具有合意性,在政策的相关利益者的满足程度和政策交易成本之间有个合理的平衡;应该具有一致性,不仅在相关者利益方面,而且在微观企业的技术和企业能力方面,也应该保持一致;最后产业并购政策应该是辅助的,在坚持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作用有效发挥。这三个条件的满足可以使产业并购政策在市场并购过程中有效的改进市场并购绩效,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都将使产业政策本身和效果存在偏差。第二、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制定偏差。制定偏差体现在基于所有权差异和产业发展周期两个方面的偏差。在制定政策差异方面先以对日本钢铁产业为例说明,日本产业并购政策实施并没有反映当时的市场寡头垄断的实际,政策制定不利于市场竞争,这不仅是小企业反对,大企业具体实施的也比较少。对于我国,由于产权差异,国有或国有控股钢铁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政策制定方面是不平等的,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性质在政策上自然而然会争取优惠支持,行业协会中的大企业地位也会使其在政策制定的要求上向其利益倾斜。同时有相关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的支持,也使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并不需要国内非国有企业的合作。所以所有权差异使政策制定上必定存在偏差。政策制定的偏差还体现在产业生命周期方面。政策制定并购目标应该与产业演化规律相符合。产业生命周期是产业从萌芽发育,经历成长、成熟到衰退的一个过程。在产业周期演化不同阶段,企业的规模不同,产业的绩效不同。原因在于,不同阶段,产业的成本曲线是不同的,在产业成长阶段,整个产业的成本曲线是逐渐降低的,产业市场扩大,整个产业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所以一般来看,在成长阶段,横向并购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利,可以快速地占领市场并扩大企业利润,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在这一阶段很少发生。在产业周期演化的成熟阶段,产业成本曲线趋于平稳,整个产业市场需求趋于稳定,规模经济效应已充分发挥,企业一般依靠横向并购提高市场集中度,取得垄断地位来获取盈利。这时横向并购一般是发生在优势的盈利企业对劣势企业或者优势企业之间的并购上,而不是劣势非盈利企业对其他企业的并购,所以在成熟阶段虽然有利但有风险。对于纵向并购,在需求平稳的成熟阶段,成本降低是关键。在已经取得规模化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对上下游的控制降低成本,是以一个可行选择,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上下游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则并购的正向绩效不会很明显。对于混合并购,由于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和市场,如果进入时新产业处于成长阶段,则并购企业对市场的熟悉了解过程和加大投资的规模,将在混合并购后的一段时期内总的盈利会降低而不是增加。在衰退阶段,由于替代产品的出现,对产业的需求下降,使产业的总产量处于下降,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老化,经营效率和技术水平相对于其他产业都较低,企业的成本处于上升阶段,产业长期平均成本也处于上升阶段,所以产业整体上处于衰退阶段。这时对于横向并购产生的市场效果最多是增加市场势力,却难以改变市场需求下降的趋势。纵向并购即使可以改变供应成本,也对市场需求的下降趋势难以改变;混合并购可能成了企业改变衰退的出路,但由于对新产业的并购到完全熟悉经营或持续盈利,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对于急于转型谋求盈利的,混合并购在初期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使主并购企业受到拖累。美国钢铁产业在演化过程中,早期在成长阶段的横向并购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在衰退阶段的并购并没有扭转企业的不利局面。我国钢铁产业从总体上看目前属于成熟期,但是国有或国有控股钢铁企业自2004年以来盈利持续下降,说明了国有或国有控股钢铁企业与总体盈利平稳的私营钢铁企业比较,应起码处于成熟后期。在成熟后期,对于已经属于特大型的国有或国有控股钢铁企业来说,企业规模再通过并购进行扩张,只会取得规模不经济的效应。所以对于企业规模已经很大、盈利继续下降和处于产业成熟后期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政策确定的并购目标与产业发展的实际和规律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三、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执行偏差。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执行由于地方政府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差异和企业经理人员的偏好与能力问题,而使执行过程存在偏差。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般更多的关注地方利益,由于地方国有钢铁企业是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皆归属地方政府管理,地方钢铁企业的发展对于地方财政税收、公共开支、就业以及相关政府官员的利益密切相关。当执行钢铁产业并购政策时,地方钢铁企业并入中央钢铁企业,由于税收征缴的差异,这使得地方政府的收益明显向中央政府转移。所以在执行政策时,地方政府更多的会倾向区域内的并购重组而非是中央钢铁企业跨区域对管辖内的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案例分析中河北钢铁集团的形成充分说明了地方政府对政策执行的偏差。由于并购是企业的市场寻利扩张行为,其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能力和努力水平。股份制条件下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由于企业经理人员的个人偏好和利益,其在经营中努力水平会和所有权和控制权统一时的情况存在差异,这会使企业经理人员在并购中因个人偏好和利益过于追求企业规模而偏离最优规模。由于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更多的是国有企业在开展,国有企业从所有权的委托管理到委托经营,存在多个层次的委托——代理问题,这会使钢铁产业并购政策在企业中执行时,企业经理一方面会因个人偏好和利益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因并购政策的执行降低了其努力水平,并为以后企业的经营不利寻找到了政策上的借口而为自己开脱。第四、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市场绩效偏差。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市场绩效包括横向市场效应和纵向市场效应。横向市场效应指的是横向并购所带来的影响。在横向市场效应上,体现在并购对市场集中度、产能过剩、技术进步和企业盈利等几个方面。理论分析发现,在产能过剩的产业中,由于各个企业盈利存在差异,优势企业在空间市场上开展并购,会提高被并购企业的产量,在市场组织非寡头垄断的情况下,这会导致整个产业的产量进一步加大,从而致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产业亏损加大,从而使整个产业的产能过剩加大,这样在市场上出现市场集中度和产能过剩同步变化的反常现象。我国钢铁产业在产业并购政策实施以来,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钢铁产量增加,使市场集中度经历一个由高到低再到高的演变过程,但是由于钢铁产能过剩的存在和企业经营的效率差异,伴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产能过剩反而进一步增加了。技术进步和盈利水平方面,由于技术进步的常态性,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虽有改变,难以确定并购的效果,并购后企业的经营绩效变化,并没有呈现出并购前后的显着差异,这固然有整体经济形势变化的部分原因,但也说明并购的市场效果存在一定偏差。纵向市场效应上,根据模型分析,下游企业市场集中、对上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价格变化决定了对上游企业的产品定价。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使钢铁产业快速发展,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钢铁产业的产量峰值还没有达到,所以钢铁产量仍会继续增加,对铁矿石的需求依赖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在国内铁矿石供给的不足情况下,对于国际铁矿石的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国际铁矿石供求市场上,由于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垄断和国际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性,使我国钢铁产业即便通过并购政策推动钢铁企业并购提高市场集中度,在铁矿石进口来源地不变的条件下,也难以改变在国际铁矿石定价谈判中的不利地位。对于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存在的问题,应对相关政策加以调整。首先产业政策制定要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和政策为辅的原则。其次,坚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平原则。并购企业的市场行为,无论国有制还是私有制企业在并购机会面前应该平等;由于钢铁产业在不同地区的作用不同,并购中要考虑区域经济差异;第三、调整地方政府的相关经济职能,弱化对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指标的考核,同时使地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管理向上一级转移;对于并购中的利益转移问题,可以按照业务发生地进行调整。鼓励钢铁产业进行国际并购。最后,在并购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产业布局和产业技术政策也做相应调整,防止市场在并购中过度重叠和产量过剩加重。

李铁瑛[5](2011)在《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亟需通过整合国内市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然而,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双重性特征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横向整合国内市场的管理模式的选择。关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既有理论分别建立在市场统一性和市场分割性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前提上,面对中国企业所处的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分割性的双重性市场特征,既不能对企业有效整合市场的管理模式选择提供有效的理论解释,又不能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特殊情景下的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结合前人的研究和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情景,将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置于RBV、MBV、IBV和企业认知的观点下展开研究。本文认为:(1)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双重性特征,客观上使得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采取以制度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方式成为首要思路;(2)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双重性特征,客观上使得企业为获取市场优势而追求市场资源,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方式仍然在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3)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双重性特征连同其复杂性,客观上使得企业认知在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自身特征的匹配需要通过企业认知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鉴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本文在详细分析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设定了如下的研究思路:(1)鉴于企业战略与其管理模式之间的双向决定作用已经是学术界达成共识的结论,本文不再研究企业战略力量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而是以企业横向整合战略与其管理模式的匹配为基本出发点和假设前提,研究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在战略既定前提下的决策问题;(2)重点研究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与其战略不一致或不匹配的情景,探索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特征如何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鉴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和探索性特征,本文采取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理论抽样选取六家典型企业,通过资料获取的可信性、模式匹配的程度、命题建立的合理性、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检验保证了案例研究的科学性,通过深度访谈、各种报导、查询公司历史资料以及文献研究资料等多种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和数据,通过三角验证保证资料的可信性,并通过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和信度三个方面进行检验。通过对六家案例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到如下的主要研究结果:(1)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整合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但企业整合国内市场的管理模式受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制约;(2)企业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历史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及其所沉淀的管理传统以及企业制度地位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具有紧密的联系。企业管理传统越是被证明有效,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就越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企业管理传统越是受到挑战,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就越具有路径修正的特征;(3)行业市场特征这个变量所代理的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具有直接影响。行业的整合潜力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采取高度整合的管理模式;(4)行业市场特征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强于企业自身特征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这体现了制度因素的强制性特征和市场因素的诱致性特征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作用和影响;(5)企业认知调节了企业自身特征和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关系。在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对行业市场特征的认知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会背离行业市场特征,而与企业对行业市场特征的认知趋向于一致;(6)企业对自身特征的认知与行业市场特征匹配所决定的横向整合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取得更好的国内市场整合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行业市场特征所代理的制度因素和市场特征显着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并通过企业认知这个中介变量促使企业针对行业市场特征做出有效的变通。企业自身特征中的管理传统和企业制度地位显着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并通过企业认知这个中介变量调节企业整合国内市场的战略行为。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自身特征的匹配通过企业认知这个中介变量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企业自身特征和行业市场特征在企业认知调节下促使企业在横向整合管理模式方面做出了具有独特性的选择。考虑到中国经济转型特定阶段上的行业市场特征,中国企业基于自己的管理传统和制度地位对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做出了“情景嵌入式的变通”,而企业对行业市场特征和企业特征的认知对变通方式发挥了明显的调节作用。基于对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认识,本文的研究结论既能够为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引,也能够为中国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提供理论建议。

汪义平[6](2011)在《我国钢铁企业重组:动因、现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重组己成为世界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面对国际大型钢铁集团的竞争,以及急需解决国内钢铁产业的诸多弊端,国内钢铁企业的重组工作也在明显提速。通过重组,组建大型钢铁集团,并以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和更合理的运营体制,降低资源内耗程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钢铁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钢铁企业的重要途径。据此,本文首先从我国钢铁企业重组动因入手,从理论和现实因素两方面分析。在理论分析上,运用经济学和财务学的观点;而在现实因素的考虑上,选取了不同角度的动因因素,如政府因素,产业因素以及企业自身的因素。其次,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的现状:在重组态势上,重组势在必行;将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类型划分为强者重组弱者以及小型钢铁企业合并等两种;在以上基础上,归纳出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的一些特征;并且对重组效果做出评价;最后指出我国钢铁企业重组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结合米塔尔重组安赛乐与八钢重组八钢两大经典重组案例,从企业背景、重组历程以及财务评价上进行描述,最后进行比较分析,从中获取一些经验,借以指导我国钢铁企业重组。最后,针对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的现状以及问题,分别从政府角度、钢铁产业角度以及钢铁企业自身阐述了应对策略。

崔卫中[7](2010)在《基于顾客满意的产品危机预警机制研究 ——以太钢不锈钢公司产品为例》文中提出企业危机管理和危机预警是当前管理学界研究的新课题,以往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过多地关注于危机发生后的处理上,而对更为重要的企业危机形成机理、危机内部诱因、企业危机预警系统等的研究相对较少。许多企业管理者看重的是危机应对和处理,缺乏对危机预警的意识,致使大部分企业没有完整的危机预警系统,甚至缺乏必要的预警措施。因此,企业危机预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钢铁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大多数钢铁品牌处于萌芽期,企业品牌大多形成时间很短,他们更多经历过的多是品牌的成功,或者说品牌的速成,而对于处理产品危机却少有经验,而危机与成功时时相伴,钢铁企业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危机预警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基于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6σ管理等基本原理,运用文献调查、专家调查、实地调查归纳推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产品危机预警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企业产品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并从产品自身以及产品所处内外环境入手,深入分析了产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其次,借鉴国内外危机预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6σ管理方法,提出了基于用户满意的产品危机预警机制,为危机预警理论提出了一个新视角;并结合太钢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公司、厂、工艺控制、操作控制”四级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8](2009)在《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文中认为第一章品牌与名牌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行业内外品牌的比较,深深感到煤炭装备制造业在经营观念上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极为淡薄。为了尽快在煤炭装备制造业树立与增强品牌意识,积极有效地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首先要对品牌的基本概念与品牌培育和经营有关的知识有深刻了解。

谢增福[9](2008)在《行业协会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行业协会功能是对政府职能国家权力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现代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载体,行业协会的有效发展将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手段从传统的“市场”或“国家”单极治理模式转向“市场调节—协会调节—国家调节”的三元模式,从而降低资源配置的政府成本,优化国家治理经济的手段。行业协会的基本功能是维护、协调特定的社会群体利益,实现特定的社会群体的自身管理和自身服务。本文通过分析各种行业协会功能的学说,结合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提炼出行业协会具有行业性、自愿性、自律性和非政府性、非盈利性等特征,从而提出行业协会的现代功能体系。行业协会的功能主要分为服务和协调两大类,本文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先进经验和我国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认为行业协会功能的本质是调节,行业协会的调节功能包括:行业自律功能、宏观性功能等一般功能。结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处在时代发展中的行业协会功能又拓展了反倾销、保护国内市场、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功能。调节功能是行业协会功能的本质。它是和行业协会调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行业协会功能实现的途径必然经过信息和协调两个密切联系的逻辑过程。信息过程包括占有信息、信息筛选、分析和提出建议,以此可以考察所有相关不行背景条件下为行业的整体发展做出最适当的决策;而协调过程则是行业协会在正确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协调行业内成员、行业与行业、行业与政府的关系,从而实现行业协会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功能。行业协会功能据以实现的依据是行业协会调节权,包括内部调节权(行业协会自治权)和外部调节权(建议权),文章作者主要运用了经济法“三三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调节是行业协会各种功能的本质,并着重对行业协会功能实现过程和实现依据进行了论述。在完善发挥行业协会功能的制度建议方面,从功能观点出发,提出强化我国行业协会的机制建设,健全行业协会法律体系。同时,整合各类行业协会资源、构建行业协会人才培养体系.

甘泉[10](2005)在《李宁vs.耐克: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体育产业将与旅游业、影视业和网络业一起,成为最具活力和广阔前景的四大产业。体育产业中的体育用品行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体育用品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垄断竞争状态。一些国际上的着名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凭借着巨大的产品设计研发优势和品牌运营优势,牢牢地占据高端市场。而大量的中国体育用品商在中低端市场上拼杀。2004年国内第一体育用品商李宁通过7年的结构调整,成功在香港上市。刚刚获得充足资金的李宁在2004年快速发展,急起直追,提出“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的口号,努力调整自身的品牌形象,向高端市场冲击。李宁是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体育用品商,而耐克是世界上公认得第一品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个公司在发展历史、企业文化、战略、市场运作、生产运营、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两者的差异和成因,并为中国国内大量的体育用品商进行产品提升、参与激烈竞争提供一些启示。

二、面对“入世”的邯钢标准化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入世”的邯钢标准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钢铁集团国际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营销战略相关理论
        2.1.1 STP理论
        2.1.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
        2.2.2 关于钢铁企业国际营销的研究
第三章 公司国际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公司概述
        3.1.1 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3.1.2 公司的产品与服务
    3.2 公司的国际营销现状
        3.2.1 营销网络
        3.2.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3.2.3 产品类型
        3.2.4 海外经营状况
    3.3 公司国际营销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公司国际市场的STP分析
    4.1 目标市场细分
    4.2 目标市场选择
        4.2.1 目标市场的选择方法
        4.2.2 目标市场的评估状况
        4.2.3 目标市场的确定
    4.3 目标市场定位
        4.3.1 目标市场进入模式
        4.3.2 目标市场产品定位
第五章 公司国际营销环境分析
    5.1 宏观环境分析
        5.1.1 经济环境
        5.1.2 政治环境
        5.1.3 社会文化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行业环境分析
        5.2.1 竞争对手的威胁
        5.2.2 替代品的威胁
        5.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5.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5.2.5 新进入者威胁
    5.3 企业自身环境分析
        5.3.1 优势
        5.3.2 劣势
        5.3.3 机会
        5.3.4 威胁
        5.3.5 SWOT综合分析
第六章 公司国际营销战略规划及管理
    6.1 国际目标市场进入战略
        6.1.1 合资模式
        6.1.2 与当地企业优势互补
    6.2 国际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6.2.1 产品策略
        6.2.2 价格策略
        6.2.3 促销策略
        6.2.4 渠道策略
    6.3 国际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3.1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
        6.3.2 重视服务保障
        6.3.3 强化营销战略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激励理论概述
    2.1 激励的内涵
        2.1.1 激励的概念
        2.1.2 激励的特点
        2.1.3 激励的方法
    2.2 激励机制的内涵
    2.3 激励理论基础
        2.3.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3.2 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3章 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邯钢基本情况
        3.1.1 公司概况
        3.1.2 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结构
    3.2 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现状
        3.2.1 薪酬分配
        3.2.2 绩效考核
        3.2.3 培训激励
        3.2.4 职业生涯规划
        3.2.5 精神激励
    3.3 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3.3.1 薪酬分配不完善
        3.3.2 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3.3.3 培训激励针对性不强
        3.3.4 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3.3.5 精神激励不足
第4章 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再设计
    4.1 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需求调查
        4.1.1 激励需求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
        4.1.3 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需求分析
    4.2 激励机制设计的影响因素
        4.2.1 行业因素
        4.2.2 企业因素
        4.2.3 个体因素
    4.3 激励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4.4 薪酬激励设计
        4.4.1 设置岗位成长工资
        4.4.2 设置成长积分累积
    4.5 绩效考评设计
        4.5.1 绩效考评体系模型
        4.5.2 绩效考评设计
    4.6 培训激励设计
        4.6.1 确定培训需求
        4.6.2 建立培训体系
        4.6.3 推行菜单式培训模式
    4.7 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4.7.1 实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4.7.2 建立“四通道”发展机制
        4.7.3 实施“1531”重点人才培育工程
        4.7.4 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4.8 精神激励设计
        4.8.1 沟通激励
        4.8.2 荣誉激励
        4.8.3 文化激励
        4.8.4 关爱激励
第5章 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成立组织机构
    5.2 建立反馈机制
    5.3 完善配套制度
    5.4 制定激励预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3)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华菱钢铁集团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2.1 华菱钢铁集团概况
    2.2 华菱钢铁集团经营现状
        2.2.1 华菱钢铁集团的生产经营状况
        2.2.2 华菱钢铁集团资本运作和经营业绩
    2.3 华菱钢铁集团营销环境分析
        2.3.1 内部环境分析
        2.3.2 外部环境分析
    2.4 华菱钢铁集团营销SWOT分析
        2.4.1 华菱涟钢营销SWOT分析
        2.4.2 华菱湘钢营销SWOT分析
        2.4.3 华菱钢铁集团营销策略现存问题归纳
第3章 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的方案设计
    3.1 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方案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3.1.1 指导思想
        3.1.2 目标和原则
    3.2 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的具体方案
        3.2.1 方案概述
        3.2.2 方案内涵
        3.2.3 方案特点
第4章 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方案的运营和实施
    4.1 运营和实施策略
        4.1.1 一体化营销部统筹
        4.1.2 归口小组贯彻落实
        4.1.3 监管部门协调管理
        4.1.4 绩效部门协助考核
    4.2 运营和实施保障策略
        4.2.1 完善薪酬激励制度
        4.2.2 加强对代理商管理
        4.2.3 针对性培训满足员工多样化需求
        4.2.4 建立市场信息收集体系
        4.2.5 优化回款管理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4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展望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对政策偏差的研究
    2.2 国内对于政策偏差的研究
3 产业并购政策的均衡与偏差——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
    3.1 并购动因
        3.1.1 企业寻利
        3.1.2 管理层寻利
        3.1.3 政策寻利
    3.2 并购政策的均衡
        3.2.1 并购政策均衡与调整
        3.2.2 判断产业并购政策均衡和偏差的条件
    3.3 产业并购政策偏差表现
    3.4 小结
4 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制定偏差分析
    4.1 日本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制定及偏差
        4.1.1 日本产业并购政策及依据
        4.1.2 日本钢铁产业并购政策制定偏差与效果
    4.2 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制定偏差
        4.2.1 钢铁产业并购政策背景
        4.2.2 所有权差异与产业并购政策制定偏差
        4.2.3 产业周期与产业并购政策制定偏差
    4.3 小结
5 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执行偏差分析
    5.1 并购政策执行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偏差
        5.1.1 地方政府行为的依据
        5.1.2 地方政府行为的动机
        5.1.3 地方政府行为的偏差
        5.1.4 案例分析:大而不强的河北钢铁
    5.2 并购政策执行中的企业并购行为偏差
        5.2.1 纯市场行为下的企业并购
        5.2.2 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并购行为
        5.2.3 案例分析:“弱弱联合”的鞍钢和攀钢
    5.3 小结
6 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绩效偏差分析
    6.1 横向市场的效应分析
        6.1.1 钢铁并购下的产能过剩分析
        6.1.2 并购政策推行下的技术进步与盈利水平
    6.2 纵向市场效应分析
        6.2.1 纵向市场效应的理论分析
        6.2.2 并购政策影响下纵向效应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1.2 研究概念的界定
        1.2.1 中国企业
        1.2.2 横向整合
        1.2.3 管理模式
        1.2.4 行业市场特征
        1.2.5 企业自身特征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市场特征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
    2.2 中国市场特征的形成及其演化
        2.2.1 制度因素对中国市场特征形成的作用
        2.2.2 中国市场特征的成因
        2.2.3 中国市场特征的演化及其趋势
    2.3 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决定因素
        2.3.1 制度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2.3.2 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2.3.3 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2.3.4 认知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2.4 市场统一假设前提下的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2.5 市场分割假设前提下的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2.6 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现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3.1 中国企业的横向整合发展
        3.1.1 中国企业实施横向整合战略的进程
        3.1.2 中国企业实施横向整合战略的动因
        3.1.3 中国企业实施横向整合战略的主要障碍
    3.2 影响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3.2.1 外部制约因素:行业市场特征的影响
        3.2.2 内部影响因素:企业本身特性的影响
        3.2.3 企业认知对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
    3.3 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困惑
        3.3.1 企业横向整合的组织形式
        3.3.2 企业横向整合的组织结构
        3.3.3 企业横向整合的管理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框架与模型
    4.1 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及其构成
    4.2 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
        4.2.1 MBV 观点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4.2.2 IBV 观点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4.2.3 行业市场的整合潜力
    4.3 企业特征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
    4.4 认知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
    4.5 研究模型的提出
    4.6 研究变量的界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5.2 案例研究对象的选择
    5.3 数据收集方法
        5.3.1 多重证据来源
        5.3.2 证据链
        5.3.3 案例研究资料库的建立
    5.4 数据处理方法
        5.4.1 资料编码
        5.4.2 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
    5.5 信度与效度
        5.5.1 信度
        5.5.2 构念效度
        5.5.3 内部效度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描述与数据处理
    6.1 案例描述
        6.1.1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
        6.1.2 深圳市共速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6.1.3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6.1.4 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
        6.1.5 广东天龙油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1.6 广东嘉宝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6.2 数据处理
        6.2.1 资料编码
        6.2.2 案例企业所在行业整合潜力的判断
        6.2.3 案例企业相关变量的量化得分
    6.3 评分汇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7.1 研究结果
        7.1.1 企业自身特征与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
        7.1.2 行业市场特征与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
        7.1.3 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自身特征的比较
        7.1.4 企业对行业市场特征的认知与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
        7.1.5 企业对自身特征的认知与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
        7.1.6 企业自身特征的认知与行业市场特征匹配的重要性
    7.2 理论模型的修正与完善
    7.3 研究结果的讨论
        7.3.1 市场分割性是中国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选择的外部制约
        7.3.2 管理模式的变通是横向整合企业应对市场分割性的主要方式
        7.3.3 企业自身特征对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有实质性影响
        7.3.4 企业认知在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设计中的中介作用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市场分割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访谈提纲
    附录二 行业全国一体化潜力评估问卷
    附录三 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评估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钢铁企业重组:动因、现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理论研究现状
        1.3.2 应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动因
    2.1 理论动因
        2.1.1 经济学动因
        2.1.2 财务学动因
    2.2 现实因素
        2.2.1 宏观角度因素
        2.2.2 中观角度因素
        2.2.3 微观角度因素
第3章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现状
    3.1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态势
    3.2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类型
    3.3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特征
    3.4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效果
    3.5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存在问题
第4章 钢铁企业重组案例比较分析
    4.1 米塔尔重组阿赛洛
        4.1.1 重组背景
        4.1.2 重组历程
        4.1.3 财务评价
    4.2 宝钢重组八钢
        4.2.1 重组背景
        4.2.2 重组历程
        4.2.3 财务评价
    4.3 两案例比较分析
        4.3.1 动因比较
        4.3.2 效果比较
    4.4 总结与启示
第5章 我国钢铁重组对策研究
    5.1 我国政府机构应对策略
        5.1.1 进一步完善体制政策环境
        5.1.2 积极利用政策性融资
        5.1.3 重视机制设计
    5.2 我国钢铁产业应对策略
        5.2.1 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5.2.2 培育钢铁工艺技术
    5.3 我国钢铁企业重组策略
        5.3.1 优化钢铁企业组织结构
        5.3.2 横向为主,纵向为辅
        5.3.3 重视重组后期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顾客满意的产品危机预警机制研究 ——以太钢不锈钢公司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丰田雪崩式召回危机的启示
    1.2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现状
    1.3 我国钢铁企业产品危机预警机制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5 本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二章 产品危机管理相关理论
    2.1 危机和产品危机
    2.2 产品危机的特点
    2.3 产品危机管理
    2.4 产品危机管理防范
    2.5 产品危机预警管理
第三章 顾客满意下6σ管理理论与产品危机预警应用
    3.1 顾客满意
    3.2 顾客抱怨
    3.3 顾客让渡价值
    3.4 6σ管理与产品危机预警
    3.5 DMAIC 模型与产品危机预警
    3.6 FMEA 分析与产品危机预警
    3.7 SPC 控制与产品危机预警
    3.8 minitab 统计软件简介
第四章 产品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4.1 产品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
    4.2 产品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结构
    4.3 产品危机预防子系统
    4.4 产品危机预警子系统
第五章 太钢产品危机预警机制的应用
    5.1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5.2 太钢不锈公司客户服务介绍
    5.3 太钢不锈公司用户满意度预警指标监控
    5.4 太钢不锈公司2009 年度用户满意度问卷调查分析
    5.5 太钢不锈公司2009 年度品种钢顾客满意度预警指标评价
    5.6 汽车大梁钢客观指标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9)行业协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选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3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行业协会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行业协会定义的不同表述
        2.1.1 国外学者对行业协会定义的表述
        2.1.2 我国学者对行业协会定义的表述
        2.1.3 与行业协会定义相关的几个问题
    2.2 关于行业协会性质及其特点的相关研究
        2.2.1 行业协会性质的相关研究
        2.2.2 行业协会特征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行业协会发展模式的分析及评价
        2.3.1 水平模式和垂直模式
        2.3.2 内生模式和外生模式
        2.3.3 德日模式和美英模式
        2.3.4 我国行业协会发展模式的探讨
    2.4 我国行业协会演变的历史变迁
        2.4.1 新中国成立前的行业协会状况
        2.4.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行业协会状况
        2.4.3 改革开放后的行业协会的复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业协会功能发挥的理论基础及类型化研究
    3.1 行业协会功能的理论基础研究
        3.1.1 外国行业协会功能概况
        3.1.2 我国行业协会功能研究综述
        3.1.3 对行业协会功能的全面认识
    3.2 行业协会本质功能—调节功能的实然性分析
        3.2.1 行业自律功能
        3.2.2 宏观性功能
    3.3 行业协会在WTO体制下功能的实然性分析
        3.3.1 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的功能
        3.3.2 帮助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功能
        3.3.3 反倾销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业协会反倾销功能的若干研究
    4.1 建立预警机制
        4.1.1 参与企业建立预警机制
        4.1.2 参与协助政府建立预警机制
        4.1.3 行业协会建立自己的预警机制
    4.2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前的协调功能
        4.2.1 价格协调
        4.2.2 其他协调
    4.3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应诉申诉中的功能
        4.3.1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应诉中发挥功能博弈分析
        4.3.2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申请方面的功能
    4.4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案件中的游说和谈判功能
        4.4.1 游说功能
        4.4.2 谈判功能
    4.5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后的功能
        4.5.1 复审
        4.5.2 司法救济
        4.5.3 WTO争端解决机制
    4.6 从温州打火机案看行业协会反倾销功能之体现
        4.6.1 案情
        4.6.2 行业协会功能体现
        4.6.3 该案的几点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之型构
    5.1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的理论基础
    5.2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的构成内容
        5.2.1 行业协会内部调节权(自治权)
        5.2.2 行业协会外部调节权(建议权)
        5.2.3 内部调节权和外部调节权的区别
    5.3 行业协会调节与国家调节、市场调节的几点思考
        5.3.1 三者关注的利益不同
        5.3.2 三者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不同
        5.3.3 三者在国际调节产生后的表现不同
    5.4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运行环节之分析
        5.4.1 行业协会规章
        5.4.2 行业协会的标准化工作
        5.4.3 行业协会调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业协会功能实现的过程及其机理
    6.1 行业协会信息过程的机理
        6.1.1 信息平台和管理
        6.1.2 信息的提供
    6.2 行业协会协调过程的机理
    6.3 信息过程和协调过程的联系
    6.4 行业协会调节功能实现过程和调节权的关系
        6.4.1 实现过程和调节权是程序和实体的关系
        6.4.2 行业协会功能实现过程和行业协会调节权是纵向与横向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强化我国行业协会功能的思考
    7.1 影响我国行业协会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分析
        7.1.1 宏观环境方面的问题
        7.1.2 行业协会自身方面的问题
    7.2 加强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对策性探讨
        7.2.1 要深化认识行业协会功能良好发挥的独特价值
        7.2.2 要确立行业协会与政府的正确关系
        7.2.3 行业协会与政府要产生协同效应
    7.3 强化我国行业协会的机制建设的若干构想
        7.3.1 整合各类重复的行业协会
        7.3.2 完善行业协会内部治理结构
    7.4 构建我国行业协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设想
        7.4.1 构建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
        7.4.2 建立行业协会人员职格证书制度
        7.4.3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7.5 建立和健全我国行业协会法律体系的建议
        7.5.1 我国行业协会的法律体系现状
        7.5.2 建立和健全我国行业协会法律体系及其步骤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不足
    8.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李宁vs.耐克: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李宁VS.耐克: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启示
    1.1 体育产业概述
        1.1.1 体育产业定义和分类
        1.1.2 世界体育产业化发展简介
        1.1.3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1.2 体育用品行业概述
        1.2.1 体育用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1.2.2 国际体育用品公司简介
        1.2.3 中国体育用品公司简介
    1.3 李宁与耐克公司比较分析
        1.3.1 公司的历史比较
        1.3.2 公司战略比较
        1.3.3 公司营销策略比较
        1.3.4 公司的运营管理、供应链比较
        1.3.5 公司财务数据比较
        1.3.6 公司前景分析
        1.3.7 总结
    1.4 比较分析对发展国内体育用品公司的启示
        1.4.1 启示之一——清晰的市场定位
        1.4.2 启示之二——市场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创新和营销能力
        1.4.3 启示之三——价值链的全球配置
        1.4.4 启示之四——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主要的问题
第2篇 科龙:从农村来,是否还能回到农村去
    2.1 序言
    2.2 我国冰箱行业发展态势
        2.2.1 历史回顾
        2.2.2 行业现状
        2.2.3 产业特点
    2.3 冰箱的需求
        2.3.1 城市市场
        2.3.2 农村市场
        2.3.3 海外市场
    2.4 冰箱的生产
    2.5 科龙的农村市场战略背景
        2.5.1 科龙简介
        2.5.2 格林柯尔策略
        2.5.3 竞争对手的农村市场策略
    2.6 科龙战略前景
        2.6.1 影响农村市场的六大因素
        2.6.2 格林柯尔与科龙自身的变数简析
    2.7 其他因素分析和简要建议
        2.7.1 渠道管理
        2.7.2 特色营销
        2.7.3 售后服务体系
    2.8 冰箱业未来的挑战——科龙一路走好
第3篇 中旅总社市场战略分析
    3.1 中旅简介
        3.1.1 简介
        3.1.2 中旅总社在中国旅游业中的地位
    3.2 中国旅游市场之现状
        3.2.1 中国旅游业概述
        3.2.2 中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3.2.3 行业竞争分析
    3.3 针对中旅总社的SWOT 分析
        3.3.1 劣势分析
        3.3.2 优势分析
        3.3.3 挑战
        3.3.4 机遇
        3.3.5 竞争战略
    3.4 公司营销战略分析
        3.4.1 中国旅游市场分析
        3.4.2 目标市场
        3.4.3 市场定位
        3.4.4 公司的市场营销组合
    3.5 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4篇 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4.1 中国钢铁行业背景介绍
        4.1.1 中国是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4.1.2 入世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牛气冲天
    4.2 公司股本结构及治理结构
        4.2.1 公司概况
        4.2.2 股本及治理结构
    4.3 基本财务状况分析
    4.4 风险分析
        4.4.1 邯郸钢铁(600001)
        4.4.2 武钢股份(600005)
        4.4.3 宝钢股份(600019)
        4.4.4 莱钢股份(600102)
        4.4.5 大冶特钢(000708)
        4.4.6 综合比较
    4.5 投资回报分析
        4.5.1 投资策略分析
        4.5.2 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C)分析
        4.5.3 各公司股权EVA 和公司EVA
    4.6 资本结构分析
        4.6.1 融资方式分析
        4.6.2 债务成本情况
        4.6.3 市值债务权益比与帐面债务权益比分析
        4.6.4 最佳资本结构分析
    4.7 红利政策
    4.8 股票价格分析
    4.9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4.10 附件表格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耐克与李宁公司财务数据比较
个人简历

四、面对“入世”的邯钢标准化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钢铁集团国际营销战略研究[D]. 李媛媛.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2]邯钢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 刘俊毅. 东北大学, 2015(07)
  • [3]华菱钢铁集团一体化营销策略研究[D]. 张易. 湖南大学, 2014(12)
  • [4]我国钢铁产业并购政策的偏差研究[D]. 何记东. 江西财经大学, 2013(10)
  • [5]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 李铁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我国钢铁企业重组:动因、现状、对策研究[D]. 汪义平. 安徽工业大学, 2011(11)
  • [7]基于顾客满意的产品危机预警机制研究 ——以太钢不锈钢公司产品为例[D]. 崔卫中. 天津大学, 2010(02)
  • [8]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A]. 吕金枪,刘久华,苏鑫,门迎春,黄萍,王泽普,关树强,牛秀菊.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下册), 2009
  • [9]行业协会功能研究[D]. 谢增福. 中南大学, 2008(02)
  • [10]李宁vs.耐克:对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启示[D]. 甘泉. 清华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邯钢面临“入世”的标准化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