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

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

一、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红[1](2021)在《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 ——以作海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刘宣晟[2](2021)在《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的气候环境造成了山西社会水旱交织的境况,山西师范大学所在的临汾-运城盆地面临的此种问题尤为典型。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但盲目建设也导致了地域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和景观风貌的趋同。临汾-运城盆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通过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地域传统的水适应性景观,并在雨洪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智慧和经验。因此,如何提取地域水适应景观特征,并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雨洪管理的生态智慧,同时结合现代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来构建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和方法,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山西师范大学所在的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性景观,归纳总结其在灌区影响下的独特地域景观特征和适应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海绵经验与智慧。文章从农田水适应性景观、水利水适应性景观、聚落水适应性景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临汾-运城盆地的地域水适应景观空间特征,并以此总结出蕴含在地域水适应景观中的传统海绵智慧和地域雨洪管控经验。(2)提出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将传统水适应性景观所具有的雨洪管控智慧特点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对比,对海绵校园景观设计的流程进行地域适应性优化。进而提出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六个原则和四个策略,同时针对校园开敞空间、校园交通空间及校园界面空间等不同的校园场地,提出适应场地特征的雨水景观营造方法。(3)依据设计策略和方法,通过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实际案例来对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验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地域适应性的角度分析归纳了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与传统海绵经验及智慧;(2)将传统水适应性景观雨洪管控经验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比较,从而对海绵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流程进行地域适应性优化;(3)分析传统水适应性景观特征及生态智慧特点,结合校园景观设计特性,提出基于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4)提出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策略与方法,将提出的策略与雨水景观营造方法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进行设计实践。论文力图通过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场地特征以小见大,使得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能够为此后同类型下的场地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白婧羽[3](2021)在《黄土塬区地坑院营建生态智慧及热环境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地坑院是我国黄土塬区特有的一种下沉式窑洞民居形式,依托于黄土塬深厚的土层和千沟万壑的台塬地貌,继承了黄河流域的古老文明与人类原始穴居文化,是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反映物质文明和民族意识的传统聚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地坑院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智慧愈发重要,独特的人地互动方式是历代黄土劳动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居智慧。现今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的部分地区分布有地坑聚落,这些聚落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生态经验的继承与延续。本文从生态智慧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智慧的相关理论和传统民居生态智慧研究的基本要求,对关中和豫西典型地坑院聚落的环境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经济生态四个生态智慧核心认知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从大尺度的聚落规划到小尺度的单体建筑来提取地坑聚落的生态经验。(1)根据实地调研,对豫西和关中典型地坑聚落的环境(选址、布局、空间、材料等)、文化(建筑、信仰、历史、民俗)、社会(道路、绿地、水循环、公共空间、社交等)和经济(农业、旅游业)进行分析,提取地坑聚落蕴含的薪火相传、顺应自然、人地互动和高效产业的生态智慧,具体表现为:传统手艺与礼仪节庆的民俗文化、建筑风水与营造技艺的建筑文化、天人合一与尊卑有序的信仰文化、薪火相传和世代衍息的历史文化;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灵活布局有机生长的聚落集群、天圆地方收放有序的建筑空间、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材料运用;特殊空间邻里交流的文娱社交、多种形态的道路系统、多重功能与利用的窑皮空间、高效循环的水系统、地上地下并行的绿地系统、祠堂庙宇与历史遗迹丰富的公共空间;兼顾文化致富与资源保护的旅游业以及多元化农业经济。(2)以曲村地坑院为例进行冬夏两季的室内外热环境监测与舒适度分析,并与地面普通砖房建筑室内外热环境作对比,验证地坑院的生态节能优势与居住的舒适度。结果显示冬夏两季地坑院室内热舒适均优于地上普通建筑,两个季节中夏季热舒适优于冬季。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的感受提出改进措施。(3)基于对关中和豫西各地坑村落的调研以及对陕州地坑院景区的游客感知问卷,提出地坑景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以及地坑传统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模式,提出生态设计观。

李昉芳[4](2021)在《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适应性营造及传承研究 ——以泽州县南峪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处于一个缓慢渐进式的适应进程中,社会、自然和礼法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核心思想,并且发展形成村落空间肌理均质、功能协调、空间紧凑的稳定状态。在中国传统的生态观中,“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认同和适应的过程,是既要顺应和尊重自然,又要改造和利用自然,同时创造和谐人居环境的过程。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已初步实现现代化,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怎样选择建筑形式,怎样利用先进技术,怎样体现传统文化等等。其核心原因之一即是在当代新技术冲击下,对新建造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忽视了对于传统村落营建智慧的传承和利用,从而产生了文化认同困惑。村落演变过程中的适应性是自发的,对于自然生态适应性营造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是对于客观现状的解读,属于本体论的范畴。对于适应的再诠释则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持续为理念、以适应性特点为发展基础的一种对于过程的诠释,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前者表现出一种时间维度上的静态结果,后者则表现出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地域特征相匹配的动态特征。通过将二者结合研究,生态适应性概念会成为新时期村落改造与设计的指南针,成为从总体目标到实施方法的转变关键。为达到研究目的,论文以实例选择——实态测量分析——环境营造策略——传承理论构建——传承方案研究五个步骤展开:第一步,通过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背景与特质进行了研究实例选择。在晋东南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适应性研究中,选取了典型的传统村落——南峪村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整体情况进行简要陈述和总结。第二步,分析了南峪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实测数据结果。通过对南峪村各项物理数值的统计与整理,对标国家现行各项环境评测标准,归纳了传统村落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下物理参量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步,探讨了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适应性环境营造策略。此环节分析村落对于各项物理环境的认同和调整,提取其朴素的生态环境管理理念。第一、二、三步是对于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适应性本体论的探索。第四步,确定了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适应性传承方向。此环节首先总结了南峪村自然生态适应性传承的现实基础,在此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了生态适应性传承应当具备的基本观念和相应的创作目标。第五步,提出了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适应性具体的传承方案。此环节基于整体观、自然观和技术观对南峪村提出了保护发展方案,同时也提出了现代传承的方法启示和实践参考。第四、五步是对于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适应性方法论的讨论。

李传欢[5](2021)在《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活态延续的景观系统,其中既有已中止发展的文物,还有仍在继续发展演变的传统,景观结构复杂。论文从文化景观视野研究传统村落遗产景观的价值内涵。首先,论文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传统村落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价值。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由各要素相关联的景观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景观构成要素分析了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第二章是论文核心章节,基于对传统村落景观遗产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社会与文化、环境与生态以及旅游与经济四项价值,明晰了传统村落景观作为当代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内涵。第三章是基于前两章对传统村落景观构成与价值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依据,将传统村落景观划分为生态型、田园型和聚落型,并构建了三种类型传统村落景观的评价体系,最后按类型提出了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论文结语指出,传统村落景观作为一种因日益减少而愈加珍贵的景观资源,对其进行分类施策保护将是维护传统村落景观活态自然延续的必要举措。

林俏[6](2020)在《浙江金华市传统村落的理水生态智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金华市是“上山文化”的发源地,留存着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痕迹,尤其是现存数量丰富的传统村落,成为研究古代人居环境的重要样本。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为浙中丘陵地区,山区河道周围的村落常饱受水旱之灾,此地复杂的山地水文环境使得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形成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理水生态系统。本文以浙江金华市的104个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所在区域环境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将理水生态智慧理解为传统村落在选址、营建中与水系有关的空间形式和社会形态,采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GIS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村落理水的流程和框架,及其背后蕴含的理水生态智慧,以期为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本论文一共分为三部分分析:第一部分为金华市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历史文献资料梳理传统村落形成的自然特征、社会因素和文化环境,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过程。其次基于GIS分析金华市传统村落的集聚规律、海拔、高程等,掌握金华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部分为金华市传统村落的水系营建流程和框架。通过分析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与水系的关系,归纳村落选址的基本特征。其次梳理村落内外的具体水系营建过程,分别为筑堰截流、明溪暗溪、引渠立圳、开塘凿井、建筑归水和雨水调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色水系空间和村落风景体系,分别为水田、水口、水筑、水园和八景空间,总结其形成原因、构成要素和空间特征,并结合具体调研村落进行案例举证。第三部分为探究金华市传统村落的理水生态智慧和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因地制宜的防洪布局、充分保障的灌溉方式、清洁便利的生活水源、快速高效的排水系统、安全宜居的建筑环境和山水诗画的文化意境,并为金华地区传统村落提出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成实,成玉宁[7](2020)在《生态与生存智慧思辨——兼论海绵城市的生态智慧》文中研究表明生态与生存智慧相生相伴、关系密切,但却有许多的差异。离开系统的认知分析,简单引用实践案例有可能混淆生态与生存智慧的异同。生存智慧是人类的基本能力,生态智慧则是人对于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的认知与运用。生态智慧研究需要辩证思维以突破单纯线性与逻辑思维的局限,通过探索人居诉求与生态环境供给之间的耦合关联,以获得人居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

万璐[8](2020)在《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江西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生态智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传统民居是古人们长期应对自然环境所营造的居所,其中包含了诸多生态智慧,应重视并传承传统民居中的生态营造理念。因此本篇论文试通过生态视角研究江西民居的生态智慧,分别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材料构造等方面分析,最终获得到一些理念启示,为以后研究生态建筑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西境内传统聚落和民居在地块选取、规划布局、气候适应性、特殊构造方法及建筑材料等方向的特点,然后利用住宅建筑热环境模拟工具包DEST-H论证生态智慧在建筑上的应用,接着笔者在郊区选择一块荒地做了一个生态型设计方案,得到以下启示和成果:建筑规划应从传统民居中汲取生态智慧,应遵循建筑选址、建筑朝向、气流组织、景观利用等方面的优势,营造生态型建筑;建筑单体设计应合理设置建筑空间形式,借鉴江西民居中的天井做法,并且以南昌一小区为例分析了天井对建筑室温和负荷的影响。得到结论,有天井的建筑每年要比无天井的建筑更加节能,方正平面的天井更加有利于夏季通风散热,长方形平面天井冬季更加有利于保温防寒;建筑设计还应该借鉴底层架空的方式,文章对当今主流架空层式样做了实验论据。得到结论,增设架空层建筑每年比无架空建筑在室温和负荷上都比较节能,尤其是只保留承重结构的做法节能更明显;建筑设计应该传承灰空间理念,并针对水平遮阳板做了深入探讨,我们发现有遮阳板的建筑比无遮阳的建筑在室温和负荷上更加有优势,并且发现遮阳板悬挑600mm更有利于营造舒适的室温环境,悬挑1000mm更加有利于节能和抑制高温天气;建筑设计应该考虑通风效果,文章针对窗墙比做了深入研究,发现窗墙比越大,夏季受外界温度影响越大,室温越高。其中窗墙比0.4虽然有利于构造人体舒适环境,但是高温环境也比较明显,负荷也更大。其中窗墙比0.2时最为节能。在建筑材料使用上,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材料的生态性,本文分析了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的利弊,并提出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运用的观点,如发展人工速生林和再生砖。

解淑方[9](2020)在《济南典型泉水村落理水生态智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济南传统泉水村落依托泉水而生,其多样化的水资源与村落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具有密切关联性。村落先民们历经漫长观察、适应自然而开展理水活动,并结合景观营造及制度管理维护,形成了丰富且朴素的理水生态智慧理念及措施。其中典型泉水村落由于泉水要素对村落各方面的渗透作用,理水形式手法多样,更具研究代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水平的进步,土地置换、合村搬迁、游览开发等乡村轰轰烈烈建设运动的推进,传承理水生态智慧的原住村民流失,理水生态智慧技艺维护管理受到新技术水平推进的冲击,承载理水生态智慧的村落实体面临再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另外,城市与乡村面临的水问题愈来愈复杂严峻,迫切需要探求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摸清济南典型泉水村落水运动作用机理、理水生态智慧表征,挖掘理水生态智慧的综合价值,能够为泉水村落寻求更好的保护与发展,为城乡水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同时对宣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首先对研究涉及到的概念、理论观念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的展开作铺垫。运用层次分析法依照泉水要素对村落各方面的影响度和渗透度,构建济南泉水村落典型性评价体系,对53个泉水村落运用李克特量表法打分,筛选出9个典型泉水村落。确定典型泉水村落为重点研究对象,围绕其理水自然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河流水文因素)展开调查与分析,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研、谷歌地球模型分析,绘制环境切片平面的图示方法对村落的所处环境、布局发展进行定量及定性把握。归纳总结济南典型泉水村落理水自然影响因素特征,以此分类为:应对雨洪管理为主导的山峪型村落—以朱家峪为代表,泉水利用为主导的近山平原型村落—以书院村为典型。从分析两实例对两类典型泉水村落理水生态智慧展开探讨。雨洪应对为主的朱家峪村运用雨洪淹没区模拟及汇水分析,能够了解村域淹没区域及水文路径;泉水利用为主的书院村明确泉水特征、泉涌量、泉水溢流路径能够理清所处环境的泉水作用机理。由实地调研分析出发,从工程化措施、景观化措施、制度化措施三个组成层面分析两村落理水生态智慧。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理水生态智慧价值评价体系,利用两个村落进行实例验证,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综合得分,对各层级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评价体系能客观地反映两村落各自理水生态智慧价值组成重要程度,并且能够较为清楚地对比各村落理水生态智慧价值各层次的优势及不足,为泉水村落理水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标明努力目标和方向。在研究的最后,分析总结济南典型泉水村落理水生态智慧传承价值,并从理水生态智慧的生态角度、文化美学角度及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提出保护发展建议。

姜雄天[10](2020)在《文化寻力项目启示下的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7年习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中央相继多次强调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文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意义。而我国古代运行千年传统村落中蕴藏的生态治水智慧对于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为研究对象,探寻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的传承体系,以期为现代乡村建设及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的现代传承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针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生存危机的反思入手,结合文化寻力项目文化传承优秀实践案例对其内涵进行详细解读,针对其与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的内在互动联系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基于此总结解决其传承问题应该从出文化内涵挖掘和价值再认知、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需求导向下的多元传承策略的三方面入手。从本体论的角度,在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的谱系梳理,继而总结其核心特征。进而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对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特有的价值进行梳理。从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国内外村落文化传承的典型案例和文化寻力文化传承模式分析,总结出“风貌原真”型、“技艺深厚”型、“文化重塑”型三种适用于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的传承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传承路径,构建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体系。选取受学界关注度最高的典型村落——锦江木屋村作为案例,并提出具体的传承策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研究通过文化寻力项目的深入解析,对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的要素谱系梳理,丰富了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的研究领域。构建出一套操作性极强的传承体系并提出了落地性较强的规划应对和保障机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学科问题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景观体系下雨水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1.4.2 海绵校园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及与本研究的启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域性
        2.1.2 适应性
        2.1.3 水适应性景观
        2.1.4 海绵校园
    2.2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理论基础
        2.2.1 海绵城市基础理论
        2.2.2 水文学基础理论
        2.2.3 地域性及生态智慧相关理论
    2.3 相关典型案例研究
        2.3.1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
        2.3.2 沈阳建筑大学
        2.3.3 清华大学胜因园
    2.4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案例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海绵城市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2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4.3 现有实践及传统生态智慧对本研究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临汾-运城盆地水适应景观特征分析
    3.1 临汾-运城盆地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气候及降水
        3.1.3 地形与地貌
    3.2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3.2.1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类型及地域特征
        3.2.2 传统水适应性农田景观海绵智慧
        3.2.3 农田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3.3 传统水适应性水利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3.3.1 传统水适应性水利景观的类型
        3.3.2 引泉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3.3.3 引泉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3.3.4 引河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3.3.5 引河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3.3.6 引洪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地域特征
        3.3.7 引洪灌溉下的水适应景观海绵智慧
        3.3.8 水利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3.4 传统水适应性聚落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
        3.4.1 洪涝灾害与聚落分布
        3.4.2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地域景观外部环境
        3.4.3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
        3.4.4 传统城镇水适应性景观海绵智慧
        3.4.5 传统乡村水适应性景观地域特征
        3.4.6 传统乡村水适应性景观海绵智慧
        3.4.7 聚落景观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启发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4.1 基于地域适应的校园海绵景观规划设计优化
        4.1.1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传统水管理生态智慧
        4.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途径
        4.1.3 传统水管理智慧与现代海绵城市理念的耦合
        4.1.4 基于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优化
    4.2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4.2.1 乡土地域化原则
        4.2.2 动态适应性原则
        4.2.3 耐用持久性原则
        4.2.4 节约低成本原则
        4.2.5 生物多样性原则
        4.2.6 生产教育性原则
    4.3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4.3.1 策略一:构建基于传统水利景观智慧的校园雨洪管理系统
        4.3.2 策略二:引入基于传统农田景观智慧的校园生产性景观
        4.3.3 策略三:延续基于传统聚落景观智慧的校园景观肌理
        4.3.4 策略四:营造基于地域乡土植物的校园生境
    4.4 地域适应的海绵校园雨水场地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4.4.1 校园雨水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4.4.2 影响校园雨水场地景观设计素
        4.4.3 适应校园开敞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4.4.4 适应校园交通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4.4.5 适应校园界面空间雨水场地的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域适应性的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实践
    5.1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地域背景
    5.2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景观系统规划
        5.2.1 设计策略及设计理念
        5.2.2 总体布局及景观分区
        5.2.3 雨洪管理系统的构建
    5.3 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海绵校园雨水场地空间布局及设计方法
        5.3.1 校园开敞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5.3.2 校园交通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5.3.3 校园功能空间雨水场地布局及设计方法
    5.4 适应传统地域特征及海绵智慧的师大校园景观节点设计
        5.4.1 校园明渠景观设计
        5.4.2 校园生产景观设计
        5.4.3 校园乡土生境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黄土塬区地坑院营建生态智慧及热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
        1.1.2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乡村民居建设
        1.1.3 对传统聚落营造的认识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4 研究现状
        1.4.1 生态智慧
        1.4.2 地坑院聚落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地监测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数据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与窑洞民居
    2.1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与窑洞分布
        2.1.1 靠崖窑
        2.1.2 独立式窑洞
        2.1.3 地坑院
    2.2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
        2.2.1 豫西陕州黄土塬区自然环境特征
        2.2.2 关中渭北黄土塬区自然环境特征
        2.2.3 陇东西峰黄土塬区自然环境特征
        2.2.4 地坑院民居形成的自然环境
    2.3 地坑院民居的历史文化背景
        2.3.1 原始穴居文化与黄河文化
        2.3.2 农耕文化与风水意蕴
        2.3.3 防御意识
        2.3.4 儒家思想与宗法礼制
        2.3.5 现代化对于地坑院的影响
第三章 黄土塬区地坑院聚落生态智慧分析
    3.1 文化生态
        3.1.1 民俗文化
        3.1.2 建筑文化
        3.1.3 信仰文化
        3.1.4 历史文化
    3.2 环境生态
        3.2.1 聚落选址
        3.2.2 聚落布局
        3.2.3 内部集群
        3.2.4 建筑空间
        3.2.5 材料运用
    3.3 社会生态
        3.3.1 文娱社交
        3.3.2 道路系统
        3.3.3 窑皮空间
        3.3.4 水循环系统
        3.3.5 绿地系统
        3.3.6 景观节点
    3.4 经济生态
        3.4.1 旅游业
        3.4.2 农业
    3.5 总结
第四章 地坑院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4.1 室内外热环境现场监测
        4.1.1 监测对象
        4.1.2 监测时间与测点布置
        4.1.3 监测指标与评价指标
    4.2 冬夏两季室内外热环境监测结果分析
        4.2.1 空气温度
        4.2.2 湿度
        4.2.3 黑球温度
        4.2.4 风速
        4.2.5 光照强度
    4.3 基于热环境监测的热环境舒适度分析
        4.3.1 室内热舒适
        4.3.2 室外热舒适
    4.4 居民满意度
        4.4.1 问卷调查
        4.4.2 改进措施
    4.5 地坑院热舒适的生态智慧分析
        4.5.1 生土材料节能保温
        4.5.2 地下空间保温防风
        4.5.3 特殊结构降低能耗
        4.5.4 院心植物遮阴降温
    4.6 结论
第五章 对传统地坑聚落的保护与思考
    5.1 地坑院景区的发展
        5.1.1 陕州地坑院景区现状
        5.1.2 陕州地坑院景区发展对策
    5.2 传统地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5.2.1 整体格局——动态的整体性发展模式
        5.2.2 街巷空间——适应与共生发展模式
        5.2.3 传统建筑——管理维护与技术改进
        5.2.4 历史文化——历史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步进行
        5.2.5 生态环境——聚落内外兼顾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生态设计观及现代启示
        6.2.1 以“天人合一”的生态认知观加强乡村建设生态意识
        6.2.2 以“因地制宜”的景观营建观指导传统聚落景观建设
        6.2.3 以“绿色建筑”的建筑节能观引导传统聚落低碳发展
        6.2.4 以“乡土田园”的乡土美学观推动传统聚落旅游开发
        6.2.5 以“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观带领传统聚落保护发展
    6.3 展望
附录A 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适应性营造及传承研究 ——以泽州县南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进程的外部冲击
        1.1.2 传统与现代的新旧对立
        1.1.3 城乡人居环境的生态困境
    1.2 相关概念释义
        1.2.1 传统村落
        1.2.2 晋东南山地
        1.2.3 自然生态适应性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3 研究方法
    1.5 国内研究现状
        1.5.1 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
        1.5.2 针对晋东南传统民居的研究
        1.5.3 针对民居生态适应性营造技术的研究
    1.6 国外研究现状
        1.6.1 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
        1.6.2 针对建筑适应性的研究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背景与特质
    2.1 晋东南地区概况
        2.1.1 晋东南地区自然概况
        2.1.2 晋东南地区人文概况
    2.2 研究样本选取:晋城市泽州县大箕镇南峪村
        2.2.1 南峪村自然景观环境特征
        2.2.2 南峪村整体风貌特征
        2.2.3 南峪村传统格局特征
        2.2.4 南峪村传统建筑特征
        2.2.5 南峪村历史环境要素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峪村自然生态环境实态分析
    3.1 南峪村室外热环境实测分析
        3.1.1 室外热环境实验理论依据
        3.1.2 室外热环境实验具体步骤
        3.1.3 室外热环境实验数据结果
    3.2 南峪村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3.2.1 室内热环境实验理论依据
        3.2.2 室内热环境实验具体步骤
        3.2.3 室内热环境实验数据结果
    3.3 南峪村室内天然光实测分析
        3.3.1 室内天然光实验理论依据
        3.3.2 室内天然光实验具体步骤
        3.3.3 室内天然光实验数据结果
    3.4 南峪村噪声环境实测分析
        3.4.1 噪声环境实验理论依据
        3.4.2 噪声环境实验具体步骤
        3.4.3 噪声环境实验数据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峪村自然生态适应性环境营造
    4.1 地形环境适应性营造
        4.1.1 村落与等高线的适应关系
        4.1.2 院落与街巷的适应关系
        4.1.3 院落与地形的适应关系
        4.1.4 建筑与接地的适应方式
    4.2 水环境适应性营造
        4.2.1 村落水环境的物质底板
        4.2.2 村落宏观水环境适应性营造与系统特征
        4.2.3 村落微观水环境适应性营造与具体呈现
    4.3 风环境适应性营造
        4.3.1 村落规划层面的风环境适应性营造
        4.3.2 院落布局层面的风环境适应性营造
        4.3.3 民居单体层面的风环境适应性营造
        4.3.4 细部构件层面的风环境适应性营造
    4.4 光环境适应性营造
        4.4.1 村落规划层面的光环境适应性营造
        4.4.2 民居组成层面的光环境适应性营造
        4.4.3 建筑构件层面的光环境适应性营造
        4.4.4 细部材料层面的光环境适应性营造
    4.5 热环境适应性营造
        4.5.1 围护结构的热环境适应性营造
        4.5.2 建筑形体的热环境适应性营造
        4.5.3 采暖方式的热环境适应性营造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晋东南传统村落适应性传承方向
    5.1 南峪村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1.1 南峪村的挑战与发展困境
        5.1.2 南峪村的机遇与传统优势
    5.2 重视建筑的使用过程与弹性调控
        5.2.1 使用过程中的自发建构和人为建构
        5.2.2 “不完整”或“待续”的弹性调控
    5.3 动态开放的生态适应与评价体系
        5.3.1 动态开放的生态适应策略
        5.3.2 主观客观结合的评价体系
    5.4 宏观与微观相互融合的理论构建
        5.4.1 关于适应什么的宏观思路
        5.4.2 关于如何适应的微观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南峪村生态适应性传承方案探索
    6.1 基于整体观的适应性方案
        6.1.1 重点保护区划分措施
        6.1.2 传统格局保护措施
        6.1.3 建筑分类保护措施
        6.1.4 人居环境规划措施
        6.1.5 保护分期实施计划
    6.2 基于自然观的适应性方案
        6.2.1 院落风况选择优化措施
        6.2.2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措施
        6.2.3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措施
        6.2.4 火炕的更新与利用措施
        6.2.5 生物质能利用措施
    6.3 基于技术观的适应性方案
        6.3.1 地域建筑材料的生态优化措施
        6.3.2 围护结构应对气候的改造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科研项目
    三、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5)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作为遗产的乡村景观
        二、景观遗产的保护视野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回顾
        二、传统村落景观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文化景观理论研究现状
        二、乡村景观遗产研究现状
        三、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传统村落景观构成及特征
    第一节 景观构成要素及系统
        一、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二、传统村落景观系统
    第二节 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
        一、生态类景观特征
        二、聚落类景观特征
        三、人文类景观特征
第二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阐释
    第一节 景观及审美价值
        一、景观审美的发生机制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意象
        三、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 社会与文化价值
        一、原乡与乡愁
        二、文化容器
    第三节 环境与生态价值
        一、反映宜居宜业的环境特征
        二、反映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
        三、反映传统造物思想和设计理念
        四、反映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第四节 旅游与经济价值
        一、传统村落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国外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三、中国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第三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及保护策略
    第一节 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
        一、聚落型
        二、田园型
        三、生态型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一、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的原则
        二、聚落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三、田园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四、生态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
        一、聚落型——保护历史遗产,塑造特色景观
        二、田园型——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俗文化
        三、生态型——活态演进,有机更新
结语 传统村落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一、传统村落景观在一个时期里会继续式微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价值在未来将进一步突显
    三、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景观存续和保护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浙江金华市传统村落的理水生态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发展危机
        1.1.2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村落逐渐受到关注和保护
        1.1.3 风景园林学视角下理水生态智慧的研究诉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传统村落
        1.3.2 理水
        1.3.3 生态智慧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进展
        1.4.2 村落理水相关研究进展
        1.4.3 金华市传统村落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范围和对象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2 金华市传统村落形成的地域背景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形地貌
        2.1.2 河流水系
        2.1.3 气候特征
        2.1.4 农林资源
    2.2 社会历史因素
        2.2.1 人口南迁
        2.2.2 水路运输
        2.2.3 古道贸易
    2.3 观念文化环境
        2.3.1 风水堪舆
        2.3.2 婺学耕读
    2.4 本章小结
3 金华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
    3.1 传统村落整体空间集聚规律
    3.2 传统村落高程分布规律
    3.3 传统村落坡度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金华市传统村落选址布局与水系的关系
    4.1 远干流近支流
    4.2 居高避洪
    4.3 水形曲汭
    4.4 本章小结
5 金华市传统村落内部理水营建
    5.1 筑堰截流
        5.1.1 区域堰坝工程——白沙溪三十六堰
        5.1.2 传统村落内部堰坝
    5.2 明溪暗溪
        5.2.1 顺水明溪
        5.2.2 盖水暗溪
    5.3 引渠立圳
        5.3.1 农业灌溉水圳
        5.3.2 生活保障水圳
    5.4 开塘凿井
        5.4.1 开塘聚气
        5.4.2 凿挖水井
    5.5 建筑归水
        5.5.1 屋顶排水
        5.5.2 天井归水
        5.5.3 建筑防火
    5.6 雨水调蓄
        5.6.1 街巷排水
        5.6.2 整体调蓄
    5.7 本章小结
6 理水方式影响下的金华市传统村落特色空间
    6.1 水田
        6.1.1 营田模式
        6.1.2 灌溉方式
        6.1.3 农耕文化景观
    6.2 水口
        6.2.1 水口空间要素
        6.2.2 水口功能类型
        6.2.3 典型村落水口空间布局
    6.3 水筑
        6.3.1 桥
        6.3.2 水埠
        6.3.3 水阁楼
    6.4 水园
        6.4.1 水塘园林
        6.4.2 私家园林
        6.4.3 典型村落水园空间举例
    6.5 八景
        6.5.1 “八景”文化在金华地区的发展
        6.5.2 金华传统村落“八景”景观景源
        6.5.3 典型村落“八景”解读
    6.6 本章小结
7 金华市传统村落的理水生态智慧与保护更新策略
    7.1 金华市传统村落理水生态智慧
        7.1.1 因地制宜的防洪布局
        7.1.2 充分保障的灌溉方式
        7.1.3 清洁便利的生活水源
        7.1.4 快速高效的排水系统
        7.1.5 安全宜居的建筑环境
        7.1.6 山水诗画的文化意境
        7.1.7 生态智慧价值小结
    7.2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
        7.2.1 完善村落基础研究,保护水系空间格局
        7.2.2 基于村落共性风貌,追求个性特征
        7.2.3 发挥村落水系的当代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生态与生存智慧思辨——兼论海绵城市的生态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与生存智慧特征解读
    1.1 生存智慧的特征
    1.2 生态智慧的特征
2 生态与生存智慧思辨
    2.1 生态智慧积淀与发展
    2.2 生存与生态智慧辨证
3 海绵城市蕴含着生态智慧
    3.1 从解决旱涝到分类用水
    3.2 海绵城市的系统协同效应
    3.3 旱涝兼治的城市道路海绵系统
4 生态智慧的启示
    4.1 生态智慧在不断发展中积淀
    4.2 全生命周期生态智慧的系统性
    4.3 耦合法则的意义

(8)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江西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生态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今社会面临的危机
        1.1.2 生态建筑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
        1.2.2 研究介入点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特点
    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2.1.1 研究对象
        2.1.2 江西地区生态建筑及环境问题调研问卷
    2.2 江西民居形成的原因
        2.2.1 迁徙文化
        2.2.2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2.3 现代建筑面对气候采取的技术策略
    2.4 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及材料利用特点
    2.5 正确认识传统建筑的生态理念
    2.6 小结
第三章 江西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理念研究
    3.1 传统聚落选址的生态理念
        3.1.1 我国古代的生态建筑思想
        3.1.2 风水学中理想选址的生态性
        3.1.3 江西地区传统聚落选址的生态理念
    3.2 江西地区传统聚落规划布局的生态理念
        3.2.1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3.2.2 适应自然气候
        3.2.3 注重人居环境营造
    3.3 江西地区传统民居地域适应性研究
        3.3.1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措施的生态理念
        3.3.2 传统民居特殊构造方式的生态理念
    3.4 江西传统民居材料运用及其生态性
        3.4.1 木材及其生态型
        3.4.2 竹材与其生态性
        3.4.3 石材及其生态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江西南昌地区建筑数据实例分析及建筑设计方案
    4.1 模拟工具介绍
    4.2 建筑实例模型工况分析
        4.2.1 项目概况
        4.2.2 围护结构参数
        4.2.3 模拟工况分析
    4.3 建筑设计方案
        4.3.1 项目选址
        4.3.2 技术图纸
        4.3.3 建筑生态理念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江西地区传统民居生态理念启示
    5.1 整体规划布局的生态理念启示
        5.1.1 建筑基地的选址
        5.1.2 建筑朝向
        5.1.3 气流组织
        5.1.4 景观设计
    5.2 建筑单体空间的生态设计理念启示
        5.2.1 合理设计建筑空间形式
        5.2.2 传承灰空间精神
        5.2.3 借鉴底层架空模式
        5.2.4 建筑通风
    5.3 传统建筑材料生态性传承与发展
        5.3.1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利弊
        5.3.2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结合运用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济南典型泉水村落理水生态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居环境所面临着综合型水问题
        1.1.2 生态智慧对现实载体的承载诉求
        1.1.3 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的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济南典型泉水村落
        1.3.2 理水生态智慧
        1.3.3 景观化措施
    1.4 研究动态
        1.4.1 泉水村落研究进程
        1.4.2 泉水村落理水研究进程
        1.4.3 生态智慧研究进程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人居环境营造相关观念、理论与理念
        2.1.1 朴素生态观
        2.1.2 环境整体观
        2.1.3 永续与可持续理论
        2.1.4 低技术理念
        2.1.5 在地性理念
    2.2 理水相关理论
        2.2.1 水适应性理论
        2.2.2 传统理水手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济南典型泉水村落筛选及分类
    3.1 济南泉水村落概况
        3.1.1 泉水村落范围界定
        3.1.2 泉水村落分布特征
        3.1.3 泉水村落形成因素
    3.2 济南典型泉水村落筛选及分类
        3.2.1 筛选与分类步骤
        3.2.2 典型泉水村落筛选
        3.2.3 典型泉水村落分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应对雨洪为主导——朱家峪村理水生态智慧分析
    4.1 朱家峪村概况
        4.1.1 自然概况
        4.1.2 人文概况
    4.2 朱家峪村雨洪作用机制
        4.2.1 汇水路径推演
        4.2.2 雨洪淹没区计算机理
        4.2.3 SCS-CN水文模型构建
        4.2.4 雨洪淹没区可视化
    4.3 朱家峪村理水生态智慧工程化措施
        4.3.1 宏观层面理水体系
        4.3.2 中观层面理水体系
        4.3.3 微观层面理水措施
    4.4 朱家峪村理水生态智慧景观化措施
        4.4.1 景观要素特征
        4.4.2 景观空间营造
    4.5 朱家峪村理水生态智慧制度化措施
        4.5.1 乡规民约
        4.5.2 法规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泉水利用为主导——书院村理水生态智慧分析
    5.1 书院村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人文概况
    5.2 书院村泉水作用机制
        5.2.1 泉水出露形式
        5.2.2 泉水涌量特征
        5.2.3 泉水溢流路径推演
    5.3 书院村理水生态智慧工程化措施
        5.3.1 宏观层面理水体系
        5.3.2 中观层面理水体系
        5.3.3 微观层面理水措施
    5.4 书院村理水生态智慧景观化措施
        5.4.1 景观要素特征
        5.4.2 景观空间营造
    5.5 书院村理水生态智慧制度化措施
        5.5.1 乡规民约
        5.5.2 法规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济南典型泉水村落理水生态智慧价值评价
    6.1 理水生态智慧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6.1.1 评价方法确定
        6.1.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6.1.3 评价指标确定与释义
        6.1.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1.5 综合指数计算
    6.2 理水生态智慧价值评价体系验证
        6.2.1 评价计算过程
        6.2.2 评价结果分析
    6.3 理水生态智慧价值可持续发展建议
        6.3.1 传承价值
        6.3.2 保护发展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相关结论
        7.1.1 以理水自然因素为分类依据划分村落
        7.1.2 解析了理水生态智慧多层面措施
        7.1.3 建立理水生态智慧价值评价体系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展
        7.2.2 保护发展策略有待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10)文化寻力项目启示下的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1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1.2.2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1.2.3 传统村落的极速消亡的紧迫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外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研究综述
        1.4.3 传统聚落生态治水智慧研究综述
        1.4.4 综合评述
    1.5 相关概念解析
        1.5.1 文化寻力项目
        1.5.2 传统村落
        1.5.3 生态治水智慧
        1.5.4 传承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相关理论研究
        1.7.1 文化生态学
        1.7.2 文化投资理论
        1.7.3 文化传递理论
    1.8 研究数据
        1.8.1 基于文化寻力的田野调查数据
        1.8.2 应对“口传心授式”传承的“智慧传承人”访谈调研数据
    1.9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化寻力项目对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的启示
    2.1 基于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生存危机的反思
        2.1.1 工业革命效率至上对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2.1.2 新城乡建设语境下传统生态智慧的失语
        2.1.3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丢失和断裂
    2.2 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与乡村文化传承探索的转变
        2.2.1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和价值导向
        2.2.2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趋势研判
    2.3 文化寻力内涵解析
        2.3.1 文化寻力项目实践探索与内涵解析
        2.3.2 与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的内在互动联系
        2.3.3 文化寻力体系下的生态治水智慧传承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2.4 文化寻力项目对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的启示
        2.4.1 赋值:生态治水智慧文化内涵挖掘和价值认知
        2.4.2 赋能: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良性互动
        2.4.3 赋路:需求导向下的多元传承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解读及价值分析
    3.1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现代传承的必要性
        3.1.1 文化多元共生的必然选择
        3.1.2 现代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借鉴
    3.2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形成机制解析
        3.2.1 基于生存发展的主观需求
        3.2.2 基于水文化的乡梓情愫
        3.2.3 内涵的时空演变
    3.3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承载要素的谱系梳理
        3.3.1 物质要素
        3.3.2 非物质要素
    3.4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的核心特征
        3.4.1 因地制宜、化害为利的自然适应性
        3.4.2 自然循环、物尽其用的高可持续性
        3.4.3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3.4.4 兼容并济、与时偕行的文化内涵
    3.5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价值分析
        3.5.1 生态价值分析
        3.5.2 经济价值分析
        3.5.3 社会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体系及多元传承路径构建
    4.1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的基本思路
        4.1.1 立足本土:加强对生态治水智慧的理解
        4.1.2 引入产业:明确生态治水智慧传承模式
        4.1.3 强化主体:促进生态治水智慧传承发展
        4.1.4 多元途径:拓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路径
    4.2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的目标与原则
        4.2.1 传承目标选择
        4.2.2 传承原则确定
    4.3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模式探索
        4.3.1 基于案例研究的传承模式划分
        4.3.2 “风貌原真”型传承模式
        4.3.3 “技艺深厚”型传承模式
        4.3.4 “文化重塑”型传承模式
    4.4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的传承路径
        4.4.1 生态博物馆式传承
        4.4.2 现代与传统互为借鉴的整合式传承
        4.4.3 学校与社会结合的互动式传承
        4.4.4 文化互鉴与交融的输出式传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策略典例探析
    5.1 锦江木屋村生态治水智慧解读
        5.1.1 地域典型性
        5.1.2 孕灾环境特征与致灾因子分析
        5.1.3 生态治水智慧解析
    5.2 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策略提出
        5.2.1 传承模式选择
        5.2.2 优化生态文化环境
        5.2.3 开展文化体验线路
        5.2.4 发展多元业态提升
        5.2.5 现代化转译和数字化应用
    5.3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的规划应对
        5.3.1 健全乡村规划编制中水文化传承
        5.3.2 建立生态治水智慧绩效评价体系
        5.3.3 完善传统村落水资源管理体系
    5.4 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的保障机制
        5.4.1 明确建立生态智慧传承机制
        5.4.2 完善智慧传承人的保障机制
        5.4.3 推进生态智慧良知观公民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传统村落调研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 ——以作海村为例[D]. 李亚红.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地域适应性的海绵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为例[D]. 刘宣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黄土塬区地坑院营建生态智慧及热环境评价[D]. 白婧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晋东南山地传统村落自然生态适应性营造及传承研究 ——以泽州县南峪村为例[D]. 李昉芳.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D]. 李传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浙江金华市传统村落的理水生态智慧研究[D]. 林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生态与生存智慧思辨——兼论海绵城市的生态智慧[J]. 成实,成玉宁. 中国园林, 2020(06)
  • [8]基于生态视角下的江西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生态智慧研究[D]. 万璐. 南昌大学, 2020(01)
  • [9]济南典型泉水村落理水生态智慧研究[D]. 解淑方.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10]文化寻力项目启示下的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传承研究[D]. 姜雄天.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城市人居环境与传统生态智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