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血压病研究评析

中医高血压病研究评析

一、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盈美[1](2021)在《灵芝调脂茶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灵芝调脂茶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压、血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探索该制剂在降压、降脂、改善血管弹性方面的作用机理。若确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则可推广用药,改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心内科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对照组的患者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院内中成药制剂灵芝调脂茶。两组患者均在经过3个月的治疗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动脉僵硬度、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血压、血脂是否有所改善,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1、经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PWV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血管弹性程度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降压疗效更为显着。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项指标均较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1、灵芝调脂茶可有效降低患者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动脉血管弹性。2、灵芝调脂茶可降低患者肾素活性、Ang II指标,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效降低血压。3、灵芝调脂茶可降低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4、灵芝调脂茶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方面临床疗效显着,且其服用简便,易于患者接受,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陈凯明[2](2021)在《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1级肝火亢盛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抑制炎症反应的水平及安全性,以探讨临床应用价值。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策略对大柴胡汤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索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观察部分选取山东省中医院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心病科门诊及病房72例确诊为高血压病1级肝火亢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予大柴胡汤颗粒剂,每日1剂,口服;对照组予缬沙坦胶囊(代文),每日80 mg,口服。用药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诊室血压、24h动态血压、静息心率、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估及炎症指标(hs-CRP、TNF-α、IL-6、IL-10、IL-1β、PTGS2)表达水平。2.网络药理学部分利用TCMSP、Pub Chem数据库查找大柴胡汤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6个不同的数据库对高血压病的相关靶点进行数据挖掘,构建药物与疾病之间的映射网络,筛选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直接作用靶点。运用String、Cytoscape3.6.1、David生物软件对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直接作用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学分析、疾病通路分析,探索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潜在机制,与此同时运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临床试验结果:1.1(1)诊室血压:两组患者治疗后诊室血压均较前降低,组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83.3%,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0.1%,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4h动态血压:两组日间、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d SBP、d DBP、n SBP、24h SBP、24h DB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DBP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前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活质量: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组内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3炎症指标方面:两组患者促炎细胞因子hs-CRP、TNF-α、IL-6、IL-1β、PTGS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上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hs-CRP、TNF-α、IL-6水平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β、PTGS2下降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在服药期间出现轻度腹泻患者6例,对照组0例,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网络药理学结果:大柴胡汤筛选获得97个活性成分,涉及170潜在成分靶点。18253个高血压病靶点。药物与疾病直接作用靶点157个。得到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素内环氧化合物合成酶2(PTGS2)、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氧合酶3(NOS3)等19个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17条信号通路,其中19条信号通路与高血压病相关,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钙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血管表皮生长因子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为重要的通路枢纽。实现了4个活性成分较好的化合物与4个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结论:1.大柴胡汤对高血压病1级肝火亢盛证患者血压具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但综合降压效果略低于缬沙坦胶囊。大柴胡汤可降低患者静息心率,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的潜在作用机制涉及多种活性成分、多个作用靶点、多条疾病通路,通过介导炎症免疫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控钙离子转运、调节神经受体中枢等多途径协同发挥降压作用。分子对接显示quercetin(槲皮素)、kaempferol(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IL-6、TNF、PTGS2、IL-1β具有较好的结合性。

初春[3](2021)在《采用UFPWV技术探讨颈动脉硬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ultrafast pulse wave velocity,UFPWV)成像技术测定颈动脉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探讨高血压颈动脉血管弹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早期预测动脉硬化及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无创诊断途径。方法:选取2018年3月16日—2019年6月23日来自我院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高血压组采用符合高血压1-2级,IMT<1.0mm等入组标准的患者共计104例(颈动脉208条)。正常组选自我院治未病中心健康体检人群57例(颈动脉114条)。采用内置Ultra Fast极速成像技术的法国声科Supersonic Airplorer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的收缩早期脉搏波速度(PWVBS)、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WVES)。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实验室参数。将高血压组的患者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和气阴两虚四个证型,分别比较高血压组各证型与正常组间的差异。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组与EH组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比较。57例正常组与104例高压组在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的对比中,EH组的SBP、DBP明显高于正常组,表现出了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2.正常组与EH组间BS、ES和IMT的比较。EH组的患者在与正常组的IMT、BS、ES速度比较上,BS、ES分别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组与EH组间的血脂水平和NLR水平比较。EH组的患者在与正常组的NLR水平、CHOL、LDL-C、TG、HDL-C比较上,CHOL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LDL-C明显高于正常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G、HDL-C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组与EH组各中医证型的BS、ES、NLR、CHOL、LDL-C比较在104例高血压患者中,17例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44例气阴两虚型高血压病,29例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和14例阴虚阳亢性高血压病,其中ES水平在肝火亢盛型、气阴两虚型、痰湿雍盛型高血压病中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BS水平在气阴两虚型高血压病中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在四种证型中高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DL-C在气阴两虚证、痰湿雍盛证中高于正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WVES能够早期、简便、准确地反映高血压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变化,气阴两虚证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更大。

乔佳君[4](2020)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研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观察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针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心脏内科病房及门诊收入的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71例患者,以及高血压已控制52例患者进行调研比较(后者为对照组,是经降压治疗诊室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均达标者)。完善基本资料、焦虑、抑郁及睡眠量表问卷,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图结果。同时收集患者四诊信息,综合辨证。将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高血压已控制两组数据录入EXCEL并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A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B组)比较:1.1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压分级、药物治疗情况、危险分层等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2身高、体重、BMI、诊室血压比较 两组中,体重、BMI和诊室DBP比较A组高于B组,且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身高、诊室SBP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1.3睡眠质量(PSQI评分)、焦虑评分(SAS评分)、抑郁评分(SDS评分)A组与B组比较P均>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两组血ALT、BUN、HsCRP、FPG、TG、TC、LDL、HDL 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A组AST、Scr、HCY、UA高于B组,且P<0.05,提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诊室DBP、AST、HCY值是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1.5动态血压特点比较在血压方面,A组全天、白昼、夜间平均SBP、DBP、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且A组全天血压不达标的占49.3%、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的占45.1%、单纯白天血压不达标的仅占5.6%;血压变异性方面,A组夜间DBP标准差、夜间动态PPI均高于B组;昼夜血压节律方面,A组SBP昼夜平均血压差、SBP昼夜下降率、DBP昼夜平均血压差、DBP昼夜下降率均低于B组,且反杓型所占比例高于B组,以上P均<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动态心电图特点比较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P均>0.05,提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7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A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兼夹证>肝火亢盛证,且A组痰湿壅盛证所占比率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全天血压不达标组(C组)与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组(D组)比较:2.1性别、年龄构成比较C组的青中年人比例多于D组,而D组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且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合并症与并发症C组有合并症的比例比D组高,且P<0.05,说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是否有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2.3生化指标C组ALT和HsCRP高于D组,且P均<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中医证型分布特点D组阴虚阳亢证型分布比例高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体重、BMI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患病相关,且诊室DBP、AST、HCY可能是MUCH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2.平均血压高、夜间血压控制差、血压变异性大、昼夜血压下降率低、血压节律异常是MUCH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预后更差。3.MUCH患者中医辨证多见痰湿壅盛证,其中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阴虚阳亢证为多。4.MUCH患者中全天血压不达标者以青中年为多、血压分级以血压3级为主、合并症多、ALT和HsCRP水平高;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则以老年人居多。

郭妍[5](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齐国田[6](2018)在《新鲜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应用特点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疏理古今文献有关新鲜中药的应用情况,并以140例新鲜中药治疗取效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230首处方为研究素材,统计分析新鲜中药应用规律及特色。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鲜中药概念及应用范畴研究,新鲜中药的临床应用优势及产业发展展望,以及新鲜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应用特点分析与研究。文献综述:主要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归纳。文献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据其临床表现特征,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此类病证在古代医籍中就有丰富的论述。作为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呈现发病上升趋势。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不仅在稳定血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控制和预防并发症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通过对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临床和实验研究,可以深入阐释中药作用机理,有利于今后临床和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创新。新鲜中药概念及应用范畴研究:对历代中医古籍中记述的有关新鲜中药概念及应用方法与途径、主治病症予以梳理。研究发现,新鲜中药的应用,古籍中记载以外感热病、伤阴病中论述较多,但因其疗效确切,在其他的内科杂病、骨伤病、妇儿病症中也均有所涉猎,而且不但用于慢性病,若干急性病症也有使用,说明了新鲜中药的应用范围广泛,被历代医家推崇,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对于临床应用新鲜中药治疗各科病证提供借鉴。目前通过文献检索并没有发现新鲜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相关论述,但是在临床观察发现新鲜中药治疗高血压有其明显优势。现代中医认为高血压证型以肝阳上亢、阴虚内热、肾精亏虚为主,病变基础以阴虚为主,新鲜中药汁液丰富,滋阴力强,在古籍中众多记载新鲜中药养阴清热的治法,这些优势与高血压的病机切合,保证了治疗效果。通过文献疏理发现,我国传统医学应用新鲜中药防治疾病由来已久。在古籍中,不仅记载了新鲜中药在外感热病方面的应用方法、适应病证及作用机制,甚至在很多内伤杂病中同样发挥治疗优势,这也为以后更好的观察和总结新鲜中药的应用范围提供借鉴。另一方面,现代对新鲜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保鲜技术方法等领域亦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为从现代科技角度提升与扩大新鲜中药应用与研究提供了积极的科学依据与指导。新鲜中药的临床应用优势及产业发展展望:通过文献疏理,对新鲜中药的临床治疗的优势进行归纳与总结,结合新鲜中药种植的现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探讨新鲜中药种植多渠道发展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关于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模式与思路。研究认为,新鲜中药临床应用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除在中医临床具有可靠应用效验外,还对提升国家农业、环境、药膳养生产业经济收入与社会效益,扩大就业,稳定社会服务领域,增进人民身心健康具有一定优势,且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与研究。新鲜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应用特点分析与研究: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统计处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北京广阳博海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鲜药基地)中医门诊应用新鲜中药治疗的1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共计230份中医处方。依据统计结果,探讨新鲜中药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应用特点和组方规律。方法:通过对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等)、临床表现进行统计与录入。参考相关诊断标准,对既往病情了解进行筛查工作,最终选择出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40人,所有病例都参考诊断标准进行了审核,其中男性患者为103例,占总人数的73.57%,女性患者为37例,占总人数的26.43%。年龄主要分布在45~82岁之间,平均为63.5岁。本次数据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中有关“收集患者处方中的中药名称的方法”而进行整理。通过操作“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临床处方进行详细的录入和分析工作。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中集成的,频次统计方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的140例患者230首处方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关联关系、性味、归经、组方与配伍规律与处方核心药物,并运用中医理论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规律性认识,从而为临床应用新鲜中药防治高血压病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在230首有效方剂中,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研究分析,发现新鲜中药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四个证候,按照其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肝阳上亢(占42%)、阴虚内热(占38%)、肾精不足(占12%)、痰湿中阻(占8%)。通过统计,最终收集到了1 3味中药,依照药物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鲜牛膝、鲜葛根、鲜黄芪、鲜牛蒡、鲜当归、鲜夜交藤、鲜芦根、鲜黄芪梗叶、鲜天花粉、鲜地黄、鲜紫苏、鲜车前草、鲜红寥、鲜蒲公英、鲜杜仲梗叶、鲜荆芥、鲜益母草、鲜山药、鲜白芍、鲜藿香等。新鲜中药汤剂常用药物有:鲜葛根、鲜夜交藤、鲜黄芪、鲜当归、鲜牛蒡、鲜天花粉等这些药物多具有养阴清热、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等作用,这与高血压的证候相对应,同时体现了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33(表示药物组合在所选组方中至少出现33次),“置信度”设置为0.85,最终按照新鲜中药组合以“药对”形式出现的有“鲜夜交藤、鲜葛根"、”鲜夜交藤、鲜黄芪"、"鲜夜交藤、鲜当归”等,总共10对新鲜中药组合。通过统计发现,使用的寒性药物次数最多为534次,其次是属于温性药物的出现频率为413次,平性药物的出现频率为271次,凉性药物的出现频率为110次,热性药物最少为8次。通过中药五味分析统计,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甘味药物,共出现了 946次,其次是苦味药物,共出现了 519次,再其次是辛味药物,共出现了 498次,然后依次是酸味药物、咸味药物以及涩味药物,分别共出现了 106次、62次和13次。通过归经统计分析,最终统计为归肝经频次是最多的,共出现了610次,然后是肾经,共出现了 609次,然后是脾经,共出现了 599次,接着是肺经,共出现了436次,然后是胃经,共出现了 418次,再其次是心经,共出现了 290次,接着发现的是膀胱经,共出现110次,还有就是大肠经出现了11 次,胆经出现了 65次,小肠经与心包经分别出现了 12次和4次。通过传承平台的分析与统计,参照常用新鲜中药组合的规律,统计出治疗高血压核心药物组合6组,配伍新方6个。结论:本次研究以北京广阳博海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鲜药基地)高血压患者门诊中医处方为基础,研究新鲜中药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相关方剂及类似药物组合,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及熵聚类分析得到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常用药物组合、常用药对及6组新方组合。但目前得出新方组合较为简练,对临床工作的疗效及治病的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探讨。同时,对疗效评价及药物剂量方面的研究也是今后主要的总结之处,在道地药材与种植药物的成分功效方面也要进一步探索,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新鲜中药的特点。此外,本研究发现,新鲜中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不仅体现在对血压调控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而且对于稳定病情、改善临床诸多证候都发挥着一定优势。同时,也进步一说明,新鲜中药不仅是在众多古籍中提到的较多用于治疗外感热病,在内科杂病中同样值得深入探索和发掘,有待于拓展应用。

陈仁波[7](2018)在《基于XGboost算法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以高血压病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采集脉诊客观参数及其他信息数据,利用XGboost算法构建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病人群中的诊断评估模型,并探索肝火亢盛证在全样本中的特征变量及预测准确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与评价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1、患者相关信息的收集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结合目前已有的高血压病相关因素,制定本研究,的病例观察表,通过病例观察表收集患者的相关信息。病例观察表包括以下内容:患者知情同意书、个人一般信息、一般体格检查、中医症状、高血压病相关因素、生活方式相关因素。2、脉诊客观化参数信息的采集采用“DS01-A型”脉诊仪对研究对象进行手臂桡动脉双侧关脉客观化参数信息的采集,包括脉诊频域指标、时域指标等。由培训合格后的专人负责该仪器的使用,并严格遵照仪器操作规范及流程,以及脉诊参数信息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证信息采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3、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将采集的信息录入数据库,首先对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与非肝火亢盛证的组间信息进行统计描述,筛选变量,然后利用XGboost算法构建基于脉诊客观化参数及其他相关变量的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同时,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及进一步观察肝火亢盛证与脉诊客观化参数及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索了肝火亢盛证在全样本中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520例。其中高血压病人群262例,包括肝火亢盛证131例,非肝火亢盛证131例。全样本中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和非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合为肝火亢盛证组(共268例),高血压病非肝火亢盛证和正常组作为非肝火亢盛证组(共252例)。2、从脉诊客观参数的组间比较来看,高血压病人群中非肝火亢盛证在左手的频域指标(h3)、时域指标(t]、t4、W1、W2)、其他指标(Ass、A),右手的频域指标(h4)、时域指标(t)、其他指标(Ass、Ad、A)方面均高于肝火亢盛证组。而在全样本中发现肝火亢盛证组的h2(右)、h1(左)、h2(左)均高于非肝火亢盛证组;肝火亢盛证组的h5/h1(右)、t1/t(右)、t4(左)、W1(左)、h3/h1(左)均低于非肝火亢盛证组。3、在一般信息方面,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群中从事脑力工作者更容易出现肝火亢盛证;而在全样本中则发现,从事体力工作者更容易出现肝火亢盛证。在一般体格检查方面,高血压病人群中发现肝火亢盛证的腹围、WHR明显高于非肝火亢盛证,具有统计学意义;全样本中发现肝火亢盛证组的胸围明显高于非肝火亢盛证组,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究。双臂血压值方面,全样本中肝火亢盛证组的收缩压、脉压差均高于非肝火亢盛证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从中医症状上看,全样本中肝火亢盛证组在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口干、溲黄、目赤上要比非肝火亢盛证组程度重。在治疗相关因素上,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组与非肝火亢盛证组在是否服用中药、血压是否波动两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服用中药、血压存在波动的人群在肝火亢盛证组中所占比例较高。在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上,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组与非肝火亢盛证组在是否食盐减少、是否食油减少两方面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食盐增加、食油减少更倾向于患有肝火亢盛证;而在全样本中发现,有意识的运动(运动方式为散步、运动频率增加)能减少肝火亢盛证的发生,同时发现改善生活习惯(包括减少饮酒、食盐减少、食油减少、食肉减少、增加粗粮)也能减少肝火亢盛证的发生。4、本研究通过XGboost算法首先构建了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的诊断预测模型,选取了 160个变量进行最终特征变量挑选,经过计算确定最优模型包含10个特征变量,按重要性降序排序分别为中度急躁易怒、t4(左)、t5/t4(左)、h4(右)、舒张压(右)、t1/t(左)、h4/h1(左)、t2(左)、h5/h1(左)、腹围。该模型对肝火亢盛证的预测率(Specificity)为76.47%,AUC值为0.70,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进一步分析发现脉诊的客观化参数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的贡献率最大,且脉诊参数多为复合指标,因为复合指标能更好地反映脉图特征,所以相比单一指标更具临床意义。从不同部位的关脉信息对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的贡献来看,左手关脉的贡献率更大,这也与中医传统理论中寸口诊法的脏腑分配相一致,中医脉诊理论认为左关属肝。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的特征变量及预测准确性,也为了扩展诊断预测模型的适应人群范围,本研究探索了在全样本中构建肝火亢盛证的诊断预测模型,发现了包含15个特征变量的最优模型,分别为中度急躁易怒、收缩压(左)、轻度急躁易怒、t4(左)、是否食肉减少、是否食盐减少、WHR、t5/t4(左)、A(左)、是否食油减少、是否有意识运动疗法、t1/t(右)、Ad(左)、t5/t4(右)、是否有意识改善生活习惯。该模型对全样本中肝火亢盛证的预测率为76.92%,模型的AUC值为0.815,说明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率。其中脉诊指标对模型贡献率也较大,而且在两个模型的特征性变量中,中医症状“急躁易怒”、脉诊变量t4、t5/t4、t1/t四个指标存在重复,说明这些变量对肝火亢盛证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发现全样本的诊断预测模型增加了 5个生活方式的相关变量,说明生活方式在全样本中对肝火亢盛证的影响较大。5、本研究利用自编程序以可视化的瀑布图方式,更好的展示出了 XGboost模型中不同的特征变量对不同研究对象的作用和预测贡献率,便于后期研究中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研究结论1、该研究通过XGboost算法初步构建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得出的重要性变量符合临床实际,对进一步提升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诊断准确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客观化的关键科学问题。2、本研究结合脉诊客观化参数、一般信息、体格检查、中医症状及其他相关因素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高血压病肝火亢盛的诊断模型,具有可操作性,该探索性研究方法值得推广至其他中医证候诊断研究中。

吴月萍[8](2017)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baPWV、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稳定性、及各项血脂指标的相关性,使中医辨证客观化,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1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另选取31例血压正常的体检者为血压正常组,对所有入选病例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检测、血脂检测,制作统一的调查表并记录baPWV、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稳定性、以及各项血脂指标。结果:1.高血压病中医证型构成比分布规律:痰湿壅盛证(52.07%)>肝火亢盛证(18.18%)>阴阳两虚证(16.53%)>阴虚阳亢证(13.22%)。2.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男性患者居多,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女性患者居多。3.1级高血压以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为主,2级高血压以阴虚阳亢证为主,3级高血压以阴阳两虚证为主(P<0.05)。4.年龄分布上,肝火亢盛证主要分布在小于50岁,痰湿壅盛证分布在50~60岁,阴虚阳亢证分布在60~70岁,阴阳两虚证分布在70岁以上;病史长短上,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是: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P<0.05)。5.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BMI指数最大(P<0.05);baPWV的分布依次是: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血压正常组(P<0.05);肝火亢盛证IMT小于其他三大证型(P<0.05)。6.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率达60.33%,痰湿壅盛证的血脂异常率最高(71.43%),其次是肝火亢盛证(63.64%)、阴阳两虚证(50%)、阴虚阳亢证(25%)。痰湿壅盛证TC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LDI-C水平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P<0.05),阴虚阳亢证HDL-C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TG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7.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斑块形成率最高(P<0.05),斑块性质以软斑、混合斑为主。结论:1.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居多。2.高血压病中医证型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病史的延长、血压级别的升高,中医证型由实证向虚证演化。3.痰湿壅盛证的BMI指数最大,血脂异常率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血脂异常以TC、LDIL-C升高为主。TC、LDL-C升高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4.痰湿壅盛证颈动脉斑块形成率最高,斑块性质以软斑、混合斑为主,颈动脉斑块形成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5.阴阳两虚证baPWV高于其他三个证型,baPWV升高可作为阴阳两虚证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6痰湿壅盛证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的高危证型,阴阳两虚证是动脉硬化的高危证型,在临床治疗中应予重视。

黄子天[9](2016)在《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一直受当代中医学界重视。2009年,在表彰首届国医大师之后,对国医大师的传承研究再次成为中医药界的研究热点。名老中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位名老中医往往能够培养出一批新的名医,并在周围地域相对集中,从而形成“名医圈”现象。当代以名老中医为核心的学术团队成为新型学术流派的雏形逐渐形成。对国医大师学术传承脉络及学术演变进行整理研究亟需开展。目前对国医大师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研究角度多样,但邓铁涛学术传承谱系及其学术经验演变的研究则显不足。本研究对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客观呈现其学术传承领域;选择其主要的学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选择最具特色的领域对其具体内涵做深入阐述;梳理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探讨其学术传承特点。通过这些研究,存史纪实,彰显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的学术成就,为未来传承、发扬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1、文献调研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2、理论评述法:综合运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关于理论凝练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对邓铁涛教授及其传承人的学术经验进行凝练对比。3、人物访谈法:通过采访相关学者,获得鲜活的历史资料,弥补单纯文献资料的不足。4、数据统计法:采用频数统计、数据挖掘等方法,分析相关方药以发现方药的内在联系。结果:研究分四部分:一为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二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三为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四为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1、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到邓铁涛论文248篇,书着42部,第一作者署名非“邓铁涛”、但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或邓铁涛本人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书着1部,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18部;整理邓铁涛学术团队名单共60人及其师从邓铁涛的时间与方式,拟定资料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其学术资料,较为客观地展现其各自学术领域。根据资料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术团队并延续至今,故以之为研究对象,探讨邓铁涛在这7个领域学术经验的传承情况及学术演变。2、探讨邓铁涛学术团队在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7个领域的学术传承与演变,关注的重点是学术研究的传承演变而非学术人物的师承关系。对于五脏相关学说,邓铁涛提出了若干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及研究设想,构建了五脏相关学说的基本理论框架。邓铁涛的学生们在这个框架下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充实了实质性的学术内容,并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其真实性及学术性。五脏相关学说是一种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修订,是为了解决当代临床实际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方案,也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现代语言表达。对于脾胃学说,邓铁涛在梳理历代关于脾胃学说的基础上,侧重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阐述对脾胃学说的理解。这些实践充实了脾胃学说在现代临床各科的适应范围。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消化内科的临床诊疗与科研,是邓铁涛关于脾胃学说学术思想目前的主要传承载体与存在形式。劳绍贤是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一个独立的分支,是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中从事脾胃学说研究的主要代表。对于中国医学史,邓铁涛强调唯物史观与临床实践的导向性,对中医近代史的研究最为重视。临床史观的提出是邓铁涛与其学生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提出的独具特色的治史观念,是其在中国医学史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特点。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近代史、海外中医药史、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众多。对于岭南医学,目前岭南医学作为全国地域性医学流派研究中的重要一派而颇受重视,得益于邓铁涛及其学生长期的研究作为其基础。邓铁涛的学生始终坚持以传统医史文献方法研究岭南医学,成为目前从医史文献角度研究岭南医学的主要学术团队,其研究成果是运用临床调研、实验研究探讨岭南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奠定了现代中医诊断学的学科范式,邓铁涛的学生在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中,一方面对中医诊断学若干受忽视的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对邓铁涛多部中医诊断学专着进行修订再版。对于神经肌肉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神经肌肉病诊治的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对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救治的临床影响力辐射全国。在中医诊治神经肌肉病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对于心血管病诊治,从学术理论看,形成了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心血管病诊治及重视气虚痰瘀两方面鲜明学术特点。从临床实践看,邓铁涛及其学生在应对不断变化的临床疾病谱的同时,不断加深及拓展五脏相关学说与气虚痰瘀的临床普适性,体现了名老中医学术观点与时俱进的演变历程。在中医诊治心血管内科这一领域,邓铁涛及其学生具备形成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的条件。基于上述研究认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3、整理邓铁涛及其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展示其学术团队临床现状。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病机的认识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当以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制强肌健力饮以统治。邓铁涛的学生延续邓铁涛学术风格,在各自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又形成各自特点。这些积累体现了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在传承之中有新的发展。其团队具备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临床影响力并在不断增强。收集整理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形成44名全国名老中医133则治疗重症肌无力医案汇编,通过对其方药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认为虽然各种理论表述不同,但本质上来看,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属脾肾亏虚、治法以补中益气、用药重用黄芪,这些观点是名老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主流认识。实地调研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主要团队并收集其资料,包括上海李庚和、北京黄坤强、浙江裘昌林、河北乞国艳,简介其学术经验与临床现状,认为这些团队在整合医疗资源、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的中医理论总结提升及人才梯队的组建等方面各具优势与特点。通过对比,认为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特色有三:一,运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重症肌无力诊治;二,运用岭南草药进行治疗;三,对重症肌无力危象的中西医结合抢救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目前国内中医界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团队的经验与现状也值得邓铁涛及其学术团队借鉴。4、梳理以邓铁涛为核心的中医学学术谱系。共梳理三代,三代依次为邓铁涛授业老师、邓铁涛、邓铁涛的学生,其中第三代又分为合作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传承人三类。学术谱系的建构,对于学派形成、学术研究的延续、学术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总结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有五:坚信中医,热爱中医;理论临床,兼修并重;执着学术,搭建平台;包容学生,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后继有人。结论:邓铁涛学术团队在师徒共同的临床及科研实践中实现了学术的延续与进步。邓铁涛在各项研究中往往起着引领作用,开辟多个研究领域,指明研究方向并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而具体的研究内容则多由邓铁涛的学生完成。就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邓铁涛的学生较邓铁涛均有突破,并使多个研究方向成为当今学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也产生良好的临床效应。目前邓铁涛学术团队仍需进一步做好学术的传承,使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国医学史、岭南医学、中医诊断学、神经肌肉病诊治、心血管病诊治等研究领域后继有人,并能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除了在各研究领域继续有所提高之外,应对邓铁涛最独树一帜的学术领域——五脏相关学说及神经肌肉病诊治——进行重点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二、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灵芝调脂茶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研究概括
    2.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研究
        2.1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2.2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高血压、高脂血症并病
    3.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
        3.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3.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4.中医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研究
        4.1 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名
        4.2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4.3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4.4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4.5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收集病例及分组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主要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
        4.3 观察周期
    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入组病例一般资料情况
        1.1 性别分布
        1.2 年龄和病程分布
    2 治疗结果
        2.1 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变化
        2.2 脉搏波传导速度变化
        2.3 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II变化
        2.4 血压变化
        2.5 病情及安全性检测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灵芝调脂茶药物组成
    2 灵芝调脂茶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理论依据
    3 灵芝调脂茶的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灵芝调脂茶的药物分析
        3.2 灵芝调脂茶组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灵芝调脂茶疗效分析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1级肝火亢盛证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6 中止试验标准
        2.7 治疗方案
        2.8 观察项目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2 伦理与注册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入组及试验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情况
        3.3 两组患者糖脂代谢指数比较
        3.4 两者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比较
        3.5 疗效分析
        3.6 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立法选题依据
        4.2 大柴胡汤方药分析
        4.3 大柴胡汤临床疗效分析
    5.小结
    6.不足与局限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
    1.研究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 大柴胡汤主要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2.2 大柴胡汤“化合物-靶点”网络构建
        2.3 高血压病靶点检索
        2.4 直接作用靶点获取及PPI网络构建
        2.5 拓扑分析及关键靶点筛选
        2.6 基因本体分类富集分析和KEGG疾病通路分析
        2.7 有效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子对接
    3.结果
        3.1 大柴胡汤主要活性成分和预测靶点
        3.2 大柴胡汤“化合物-靶点”网络图的构建
        3.3 高血压病疾病靶点检索
        3.4 构建化合物对应高血压病直接作用靶点网络图
        3.5 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核心靶点筛选
        3.6 大柴胡汤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
        3.7 大柴胡汤KEGG疾病通路分析
        3.8 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大柴胡汤有效成分分析
        4.2 大柴胡汤关键作用靶点分析
        4.3 大柴胡汤降压机制通路分析
    5.小结
    6.不足与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3)采用UFPWV技术探讨颈动脉硬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祖国医学对动脉硬化的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中药在预防动脉硬化中的临床进展
    2.现代医学对动脉硬化的研究
        2.1 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定义
        2.2 动脉硬化的形成机制
        2.3 动脉血管弹性的研究与进展
    3.动脉血管弹性检查方法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仪器
        4.2 病例采集及观测指标
结果
讨论
    1.立题依据
    2.动脉血管弹性的影响因素
        2.1 动脉血管弹性与脂质水平
        2.2 动脉血管弹性与炎症水平
    3.BS、ES、IMT与颈动脉血管弹性的关系
    4.BS、ES、NLR、CHOL、LDL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概述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易患因素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4. 检出以及积极治疗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必要性
    综述二、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
        3.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及判定方法
二、研究方案及内容
    1. 一般资料、病史及体征采集
    2. 标本采集
    3. 体重、身高及BMI测定
    4. 诊室血压的测量
    5.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6.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
三、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结果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比较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六、讨论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4.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6. 本课题创新点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一、病例资料
    二、体格检查
    三、中医证候量表
    四、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五、SAS(焦虑自评表)
    六、SDS(抑郁自评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5)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6)新鲜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应用特点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1 病因病机研究
        1.1 古代医籍相关研究
        1.2 现代中医学对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1.2.1 病名研究
        1.2.2 病因病机研究
    2 方药治疗研究
        2.1 单味中药研究
        2.2 基础方研究
    3 中药降压机制的实验研究
    4 小结
前言
新鲜中药概念及应用范畴研究
    1 概念
    2 使用途径
        2.1 直接入汤剂法
        2.2 自然汁饮用法
        2.3 外敷法
        2.4 自然汁外用法
        2.5 药膳食疗法
    3 主治病证
    4 小结
新鲜中药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1 古代文献记述
    2 有效成分研究
    3 药理作用研究
    4 新鲜中药保鲜技术方法研究
        4.1 传统保鲜技术方法
        4.2 现代保鲜技术方法
    5 临床应用研究
    6 小结
新鲜中药的临床应用优势及产业发展研究
    1 新鲜中药的临床优势
        1.1 全株用药提高利用率,促进疗效提升
        1.2 汁液丰富,滋阴力更强
        1.3 新鲜中药的用药方法多样
    2 新鲜中药的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2.1 种植绿色中药,培育精品品种,发展休闲创意文化农业
        2.2 美化生态环境,盘活林下经济
        2.3 创新鲜药产业,提升药膳养生保健服务
新鲜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应用特点分析与研究
    1 临床资料及诊断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疗效评判标准
        1.5 给药途径及服用方法
    2 研究过程和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数据规范化
        2.3 建立数据库
        2.4 数据统计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高血压病证候分布分析
        3.2 新鲜中药应用频次及关联规分析
        3.2.1 用药频次分析
        3.2.2 关联规则分析
        3.3 新鲜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3.3.1 四气分析
        3.3.2 五味分析
        3.3.3 归经分析
        3.4 新鲜中药组方核心药物及新方分析
        3.4.1 新鲜中药组方核心药物
        3.4.2 新方组合分析
        3.5 新鲜中药药性总结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XGboost算法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高血压病证候客观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一、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思路
        1. 大多从病-证相结合角度开展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
        2. 单从证候角度开展客观化研究
        3. 从证候要素角度开展相关研究
        4. 从症状角度进行相关指标的客观化
    二、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
        1. 现代医学从各个角度开展了对高血压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
        2. 传统中医诊法的客观化及其对高血压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
        3. 中医脉诊客观化及其指标的优化研究
第二部分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前言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1. 编制研究病例观察表
        2. 构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诊断预测模型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对象的筛选方法
        4. 四组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的收集
        5. 四组研究对象脉诊参数信息的采集
        6. 主要观察指标
        7. 质量控制
        8. 数据管理
        9. 建立证候模型
        10. 统计方法
        11. 伦理学要求
        12. 技术路线图
    四、研究结果
        (一) 高血压病人群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1. 数据来源
        2. 数据预处理
        3.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的组间描述
        4. 高血压病人群中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5.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的个例展示
        (二) 全样本中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1. 数据来源
        2. 数据预处理
        3.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的组间描述
        4. 全样本中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评估模型的构建
        5. 全样本中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的个例展示
    五、讨论
        (一) 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数量化是中医药的发展方向
        (二) 中医证候模型构建的方法探讨
        1. 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的研究方法
        2. XGboost算法的优势
        (三)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证候诊断模型的评价
        1. 选取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原因
        2. 肝火亢盛证与脉诊客观化参数的相关性
        3. 肝火亢盛证与一般信息、体格检查、中医症状等的相关性
        4. 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XGBoost诊断预测模型及其评价
        5. XGboost诊断预测模型体现中医理论特点
结论
创新点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baPWV、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试验组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调查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医务人员质量控制
        3.2 研究对象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 不同血压水平一般指标对比
    2. 不同级别高血压一般指标对比
    3. 高血压组baPWV与各研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
    5. 高血压组baPWV≥14.00m/s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分析
    6.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一般指标对比
        6.1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性别分布情况
        6.2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血压分级对比
        6.3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年龄分布情况
        6.4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病史分布情况
        6.5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BMI、baPWV、IMT对比
        6.6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对比
        6.7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血脂异常情况对比
        6.8 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各项血脂指标分布情况
第三章 讨论
    1. 高血压病中西医认识
        1.1 高血压病的西医认识
        1.2 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2. 动脉硬化的中西医认识
        2.1 动脉硬化的西医认识
        2.2 动脉硬化的中医认识
    3.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认识
        3.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认识
        3.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认识
    4.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特点
    5.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baPWV
    6.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损伤
        6.1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斑块形成
        6.2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斑块易损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1 邓铁涛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1.1 资料收录原则
        1.1.2 资料收集结果
    1.2 邓铁涛学术团队学术资料的收集整理
        1.2.1 邓铁涛学术团队人员名单
        1.2.2 邓铁涛学术团队与邓铁涛学术思想相关的学术资料收录原则
        1.2.3 资料收集结果
    1.3 总结
第二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内涵研究
    2.1 邓铁涛学术渊源简介
    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研究的传承
        2.2.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历程
        2.2.2 邓铁涛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2.2.3 邓铁涛的学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研究
        2.2.4 小结
    2.3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研究的传承
        2.3.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历程
        2.3.2 邓铁涛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2.3.3 邓铁涛的学生对脾胃学说的研究
        2.3.4 小结
    2.4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传承
        2.4.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历程
        2.4.2 邓铁涛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4.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4.4 小结
    2.5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研究的传承
        2.5.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历程
        2.5.2 邓铁涛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2.5.3 邓铁涛的学生对岭南医学的研究
        2.5.4 小结
    2.6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的传承
        2.6.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历程
        2.6.2 邓铁涛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2.6.3 邓铁涛的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研究
        2.6.4 小结
    2.7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研究的传承
        2.7.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历程
        2.7.2 邓铁涛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2.7.3 邓铁涛的学生对神经肌肉病的研究
        2.7.4 小结
    2.8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研究的传承
        2.8.1 邓铁涛学术团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历程
        2.8.2 邓铁涛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2.8.3 邓铁涛的学生对心血管病的研究
        2.8.4 小结
    2.9 总结
第三章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3.1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3.2 邓铁涛的学生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1 邓中光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简介
        3.2.2 刘小斌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3 邱仕君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整理
        3.2.4 刘友章对重症肌无力的经验简介
        3.2.5 张世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6 李顺民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7 刘凤斌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2.8 乞国艳对重症肌无力的研究简介
    3.3 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临床现状简介
    3.4 全国名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验案分析
        3.4.1 医案的收集、整理与汇编
        3.4.2 医案收集结果
        3.4.3 医案分析
    3.5 全国其他主要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团队选介
        3.5.1 上海李庚和团队
        3.5.2 北京黄坤强团队
        3.5.3 浙江裘昌林团队
    3.6 总结
第四章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及传承特点
    4.1 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谱系
    4.2 邓铁涛学术团队的传承特点
        4.2.1 坚信中医,热爱中医
        4.2.2 理论临床,兼修并重
        4.2.3 执着学术,搭建平台
        4.2.4 包容学生,爱护学生
        4.2.5 教学相长,后继有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邓铁涛第一作者论文题录(截至2014-12-31)
    附录2:邓铁涛着作(截至2015-12-31)
    附录3:经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研究所认定是邓铁涛亲撰的论着
    附录4:与邓铁涛相关的其他资料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四、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灵芝调脂茶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刘盈美.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2]大柴胡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陈凯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采用UFPWV技术探讨颈动脉硬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D]. 初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乔佳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新鲜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应用特点分析与研究[D]. 齐国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7]基于XGboost算法的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诊断预测模型研究[D]. 陈仁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8]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baPWV、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D]. 吴月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D]. 黄子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中医高血压病研究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