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拓扑异构酶Ⅱ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及细胞周期的关系

DNA拓扑异构酶Ⅱ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及细胞周期的关系

一、DNA拓扑异构酶Ⅱ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和细胞周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阳[1](2021)在《基于组学数据探索胰腺癌和结直肠癌耐药及其逆转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胰腺癌和结直肠癌都是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胰腺癌因其发生隐匿,进展迅速,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失去手术的机会只能采取化疗等手段来延缓病情,延长生存期。相对于胰腺癌,结直肠癌可通过肠镜等方法进行早期筛查,然而由于肠镜的普及率较低,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转移,因此也需要化疗来控制病情、配合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接受化疗的患者在治疗初期通常病情会有好转,但是在后续治疗中因为化疗耐药,肿瘤会复发甚至转移。所以找到肿瘤耐药机制、逆转肿瘤的耐药,寻找肿瘤耐药及逆转的靶向基因或通路,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化疗疗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实验为了研究胰腺癌的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耐药机制,采用药物连续诱导的方法自行构建了人胰腺癌5-Fu耐药细胞株Aspc-1/5-Fu和Bx PC-3/5-Fu。同时,我们从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购买了人结直肠癌耐长春新碱(Vincristine,Oncovin,VCR)细胞株HCT-8/VCR及其亲本细胞系HCT-8。随后,应用药物重定位策略(老药新用),使用五种“老药”(阿司匹林、褪黑素、二甲双胍、叶酸和地西他宾)来处理HCT-8/VCR和As PC-1/5-Fu和Bx PC-3/5-Fu耐药细胞株,发现褪黑素和阿司匹林对于逆转HCT-8/VCR细胞系长春新碱耐药和As PC-1/5-Fu和Bx PC-3//5-Fu细胞株对于5-Fu耐药具有很好作用。采用本课题组设计的药物处理方法,来探索获得性耐药细胞在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组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以As PC-1和As PC-1/5-Fu为例,先将这两种细胞在无5-Fu的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以消除可能存在的药物残留影响,再使用5-Fu处理,对取处理0h、24h和48h的As PC-1和As PC-1/5-Fu细胞系样本进行RNA-seq测序检测基因表达谱;取处理0h和48h的样本进行甲基化检测。再分别取经阿司匹林和褪黑素处理的这两类细胞系样本同时进行RNA-seq测序和甲基化检测。对于得到的基因表达谱数据,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设计的专为小样本细胞系开发的差异表达基因识别算法Cell Comp以识别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相关耐药基因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以识别药物作用相关基因和通路。对于结直肠癌,阿司匹林和褪黑素逆转HCT-8/VCR细胞系长春新碱耐药相关基因同时富集到Cell cycle和Cellular senescence通路,这两个通路也被在阿司匹林逆转5-Fu耐药过程中同时发生表达和甲基化改变的基因所富集到。所以这两个通路可能是在HCT-8/VCR长春新碱耐药及阿司匹林和褪黑素逆转其耐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通路。对于胰腺癌,其5-Fu耐药细胞系As PC-1/5-Fu和BXPC-3/5-Fu的5-Fu耐药相关基因同时富集到TNF signaling pathway和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这两个通路。阿司匹林和褪黑素逆转As PC-1/5-Fu细胞系5-Fu耐药基因同时富集到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通路,暗示该通路可能在阿司匹林和褪黑素逆转胰腺癌5-Fu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通路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中的HDAC2基因是经过阿司匹林和褪黑素处理后发生逆转的耐药基因,并且该基因与接受5-Fu-based化疗方案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显着相关,提示HDAC2基因可能在胰腺癌5-Fu耐药中有重要作用。通过整合STRING数据库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和胰腺癌细胞系的共表达关系,本课题发现阿司匹林可以通过HDAC2/TP53/TYMS通路达到一定程度逆转As PC-1/5-Fu细胞对5-Fu的耐药性。本课题首先构建了2株胰腺癌耐药细胞株,并利用基因测序找出肿瘤(胰腺癌和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与亲本细胞株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和差异甲基化基因,丰富了肿瘤耐药相关机制。然后采用5种“老药”进行逆转耐药实验,同时运用本课题组设计的专为小样本细胞系开发的差异表达基因识别算法Cell Comp识别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相关耐药基因,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以识别药物作用相关基因和通路。本课题为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的防治提出了开放性的临床治疗思路,具有广泛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刘东岩[2](2021)在《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文中指出妇科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排在第三位,死亡率居于首位。卵巢癌目前多采用传统的化疗药物治疗,包括铂类药物和紫杉醇等,其治疗有效率不高,而抗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或生存周期。目前抗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的手段包括基于遗传基因、体外药物筛选和PDX模型等多种方法。BCL2家族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在抗肿瘤药物诱导的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基于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或相互作用预测药物敏感性是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一些研究采用BCL2家族蛋白表达水平预测药物敏感性,或者采用Dynamic BH3 profiling方法预测药物敏感性。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基于BAK在细胞内的激活及相互作用状态可以预测血液及淋巴肿瘤细胞对BH3类似物的敏感性。但该方法是否适用于实体瘤以及是否可以预测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卵巢癌为研究对象,分析肿瘤细胞内BAK的状态与该肿瘤对传统的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本研究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BAK在卵巢癌细胞株中有着部分活化或者不活化的状态,而部分活化的BAK又呈现BAK/BCLXL、BAK/MCL1、BAK/BCLXL+ BAK/MCL1 三种复合物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BAK的部分活化状态与卵巢癌细胞株的药物敏感性相关。其中,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对紫杉醇、S63845和卡铂更为敏感,而含有BAK/BCLXL复合物的细胞对紫杉醇和S63845更为抵抗。在这些分析中,含BAK/MCL1复合物细胞与紫杉醇敏感性最为显着相关。利用该方法比采用单一BCL2蛋白表达水平预测紫杉醇的敏感性更为有效。后续分子机制研究表明,BAK/MCL1类型细胞对紫杉醇更为敏感的原因可能是低浓度紫杉醇作用于这类细胞时,紫杉醇诱导的BIM更倾向于结合MCL1,并替换部分活化的BAK,从而激活细胞凋亡通路。由于紫杉醇具有神经毒性等副作用,我们接着采用MCL1抑制剂来联合增效。MCL1抑制剂能够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并且这种联合增效只发生于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中,对于不含有BAK/MCL1复合物的细胞则没有协同作用。进一步的小鼠荷瘤实验也获得同样结论。综上所述,肿瘤细胞中BAK/MCL1复合物的存在能够预测紫杉醇、MCL1抑制剂及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因此检测肿瘤细胞中的BAK/MCL1复合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芳兵[3](2021)在《Vosaroxin和IACS-010759分别与Venetoclax协同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活性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为未成熟的髓样细胞的爆炸性克隆增殖和细胞凋亡减少。儿科和成人的生存率仍然不容乐观(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65%和25%)。40多年来,标准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疗法为阿糖胞苷加蒽环类药物的7+3方案(阿糖胞苷7天加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3天),随后是以高剂量阿糖胞苷为基础的或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巩固治疗。但是,这是一种高强度化疗方案,由于其广泛的毒性,许多60岁以上的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主要人群)以及其他合并症患者,不适合应用7+3化疗进行治疗。同时由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对静止,传统化疗药物难以根除,使得急性髓系白血病极易复发,且一旦复发便对化疗药物丧失敏感性,导致许多患者,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死于耐药、复发或并发症。因此,亟待寻找一种老年人耐受性佳,复发率低的抗急性髓系白血病方案,来延长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最终提高治愈率。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了Venetoclax(ABT-199)与Vosaroxin联合使用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活性及分子机制。Venetoclax是一种口服选择性Bcl-2抑制剂,于2018年11月21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与低剂量阿糖胞苷或去甲基化药物组合作为一线药物治疗75岁以上新诊断的或无法耐受高强度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我们实验室先前的研究表明,Venetoclax可将促凋亡蛋白Bim从Bcl-2上游离出来,但是抗凋亡蛋白Mcl-1会与游离出来的Bim结合,阻止其诱导细胞凋亡,导致Venetoclax耐药。另外,我们还发现Venetoclax可显着增加DNA损伤类药物所诱导的DNA链的断裂,产生协同抗AML活性。Vosaroxin(SNS-595)是拓扑异构酶II抑制剂和DNA嵌入剂,其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疗效,但似乎不足以作为单一疗法应用。我们假设Vosaroxin与Venetoclax的组合将通过DNA损伤和抑制Bcl-2而展现出高度可耐受的协同抗AML作用。结果表明,Venetocalx与Vosaroxin在多种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样本中均有协同抗急性髓系白血病活性。Venetoclax可增加Vosaroxin诱导产生的DNA损伤,并干扰细胞对Vosaroxin造成的DNA损伤的修复。此外,两药联用成功抑制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祖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但是对人正常造血祖细胞无影响。上述结果预示,Venetoclax和Vosaroxin的联合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方案。本论文的第二部分着重探究了Venetoclax与IACS-010759联合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样本和NSGS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IACS-010759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I的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在体外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中通过抑制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显示抗白血病活性。据报道,复合物I缺乏会抑制细胞色素c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释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而细胞色素c的释放受到Bcl-2家族的严格调控,同时Venetoclax也被报导可在体外靶向OXPHOS。因此,我们假设IACS-010759与Venetoclax联合应用可通过抑制OXPHOS和/或释放细胞色素c协同诱导细胞凋亡。本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依赖OXPHOS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中,IACS-010759联合Venetoclax可以协同诱导细胞凋亡,而在依赖糖酵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则无法发挥其抗急性髓系白血病活性。但是,当我们将培养基中的碳源由葡萄糖替换为半乳糖,从而迫使细胞更依赖OXPHOS途径之后,IACS-010759联合Venetoclax也能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我们发现,当细胞转而依赖OXPHOS后,IACS-010759能引起细胞色素c的累积,而Venetoclax可增加细胞色素c的释放,从而诱导细胞内源性凋亡。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样本中,IACS-010579和Venetoclax的联合同样可以协同诱导细胞凋亡,并联合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祖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此外,在体内实验中,IACS-010759与Venetoclax的组合显着提高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衍生的异种移植小鼠的存活率。并未对小鼠的体重产生明显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IACS-010759与Venetoclax联合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依赖OXPHOS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活性,拥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Venetoclax与Vosaroxin或IACS-010759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与实验基础。

窦鹏[4](2021)在《C1orf109L诱导R-loop积累引发细胞周期阻滞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C1orf109是课题组前期获得的一个功能未知基因,定位于h Ch1p34.3。NCBI数据库数据显示C1orf109有多个转录本,可编码多个存在长度和/或序列差异的蛋白质。课题组前期发现C1orf109短转录本编码203个氨基酸的蛋白参与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影响细胞的迁移运动。但截至目前,C1orf109更加深入的功能却未见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C1orf109长编码转录本(C1orf109L)的生物学功能,探究C1orf109L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探讨C1orf109L可否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研究首先分析和确定C1orf109的两个较长转录本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差异,并利用制备的C1orf109单克隆抗体,采用外源过表达C1orf109的细胞株,证实所制备的C1orf109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该基因的不同翻译产物。在此基础上,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1orf109在多种肿瘤细胞以及永生化细胞(HEK-293)中表达量。进而结合大数据分析显示C1orf109在肿瘤细胞内存在表观遗传修饰,进一步采用DNA甲基化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处理细胞,通过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C1orf109表达量,发现细胞内源性C1orf109L表达上调,初步证实组蛋白乙酰化的表观遗传修饰参与了C1orf109L的表达调控。鉴于C1orf109L的表达特征,研究进一步分析了C1orf109L对多种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C1orf109L表达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力。通过在He La以及HEK-293细胞中构建C1orf109L的Tet-on稳定转染细胞系,探究C1orf109L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证实C1orf109L可以显着抑制细胞体外增殖,同时裸鼠移植瘤实验进一步证明C1orf109L可以抑制小鼠的移植瘤生长。为深入分析这一作用的临床意义,研究通过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分析了C1orf109对直肠腺癌以及肾透明细胞癌病人的生存与预后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为阐释C1orf109L抑制瘤细胞增殖的分子基础,研究分析了C1orf109L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C1orf109L可以阻碍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转化,并且阻滞细胞周期于G2期。进而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C1orf109L调控了多个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以及DNA损伤相关基因的表达,尤其影响了细胞周期检测点的调控蛋白表达。应用LC-MS/MS分析C1orf109L的相互作用蛋白,并通过Gene Ontology注释结合免疫印迹分析RNAse A处理后的细胞染色质中C1orf109L水平,结果显示C1orf109L可能在RNA的加工过程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技术解析C1orf109L相互作用蛋白的互作网络,研究筛选C1orf109L参与RNA加工过程的互作蛋白,发现RNA解旋酶DHX9与C1orf109L的互作,进而通过构建DHX9功能域的截短体,采用免疫沉淀证实C1orf109L与DHX9的酶活性区域以及C末端相互结合。为探究C1orf109L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分析C1orf109L相互作用蛋白种类,发现其中有超过50%的蛋白参与R-loop调控,而R-loop是引起DNA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在研究中分离R-loop并通过R-loop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沉淀,采用免疫印迹技术证实DHX9、PARP1以及C1orf109L蛋白均位于R-loop区域。为了确定C1orf109L对R-loop影响,研究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及DHX9和PARP1干扰实验证实C1orf109L可通过与PARP1竞争性结合DHX9促进R-loop积累,并且后者在I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camptothecin(CPT)作用下增强。彗星电泳结果表明,C1orf109L表达可以触发DNA损伤,在CPT作用下DNA损伤加剧。通过检测DNA损伤标志物γH2AX发现,随着CPT处理时间的延长γH2AX增加。而且,C1orf109L表达后DNA损伤下游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p21上调,并且失活磷酸化CDK1增加,敲低p21可恢复C1orf109L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为了分析C1orf109L对I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研究通过Time-Lapse实验发现C1orf109L在CPT处理5 h左右就可引起细胞死亡,而且C1orf109L在CPT作用下激活细胞的死亡信号通路。此外,检测C1orf109L在细胞内的半衰期,并揭示了C1orf109L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在CPT作用下C1orf109L主要以K48连接方式介导蛋白质降解。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C1orf109L在多种癌细胞内表达分析以及对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表明其在调控肿瘤细胞周期以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基于C1orf109L促进R-loop积累引起DNA损伤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以及可增强CPT敏感性,因此C1orf109L可作为一个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

尹燕萍[5](2020)在《小细胞肺癌蛋白酶体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大论文分为两个部分:蛋白酶体抑制剂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从两个方面、两种系统来研究小细胞肺癌耐药机制以及化疗增敏剂。)第一部分:obatoclax能增强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PIs)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和卡非佐米(carfilzomib,CFZ)已经被临床应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但是在实体肿瘤中Pis由于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其临床试验效果并不理想。迄今为止还没有应用于实体瘤的治疗。为了研究PIs治疗小细胞肺癌时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以及提高PIs的敏感性,本文首先通过研究两种PIs BTZ和CFZ对小细胞肺癌的杀伤作用的不同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而使用协同治疗手段将MCL-1抑制剂obatoclax(OBX)和PIs联合治疗小细胞肺癌。在本篇研究中,我们应用了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分析发现即使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都是PIs,但是二者能诱导完全不同的蛋白组学变化,进而在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影响不同的信号通路。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处理组比较倾向于影响参与细胞分裂和调节细胞周期的蛋白,而卡非佐米处理组能够影响磷酸化相关的蛋白。在细胞活性实验中,硼替佐米相比于卡非佐米,处理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时有更高的IC50。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硼替佐米处理组能够优先诱导抗凋亡蛋白MCL-1,这可能是小细胞肺癌细胞对硼替佐米更加耐受的原因之一。结合转录因子蛋白组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发现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并不是通过抑制MCL-1的蛋白降解导致其积累,而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FOXM1的降解实现的,FOXM1的累积在转录水平上诱导MCL-1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的结果均显示使用MCL-1抑制剂OBX来靶向抑制MCL-1的同时联合硼替佐米或卡非佐米可以协同增强PIs杀伤/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能力。我们的结果表明,在治疗小细胞肺癌或者其他实体瘤时,同时靶标MCL-1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临床治疗效果的方式。第二部分:FK228通过诱导SLFN11的表达增强拓扑替康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敏感性拓扑替康(topotecan)是一种水溶性的喜树碱半合成衍生物,它的作用靶点是是拓扑异构酶I,拓扑替康与该酶结合,能够形成非常稳定的DNA-酶复合物,进而抑制各种肿瘤细胞的DNA修复。作为目前小细胞肺癌临床上标准的的二线化疗用药,拓扑替康虽然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其应答效率非常有限,约为20%。为了研究拓扑替康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手段提高临床拓扑替康二线治疗效率,我们通过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发现了不同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对拓扑替康的敏感性与SLFN11蛋白表达的高低有关,SLFN11表达高的细胞系对拓扑替康较敏感,相反地,SLFN11表达低的细胞系对拓扑替康较耐药。在SLFN11表达水平不同的细胞系,拓扑替康作用的机制不同,在SLFN11表达水平低的细胞系,拓扑替康能迅速的引起DNA损伤应答的激活,如p-CHK1和Rad51表达量升高,而在SLFN11表达高的细胞系,DNA损伤应答的激活不明显且速度变慢。接下来,我们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罗米地辛(Romidepsin,又名 FK228 或伏立诺他(vorinostat,又名SAHA)能够通过抑制SLFN1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来诱导SLFN11表达,从而增强拓扑替康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敏感性。最后我们检测了临床病人肿瘤样本中SLFN11甲基化情况,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样本的SLFN11蛋白启动子部分都发生了甲基化。预示着,未来我们可能以SLFN11的甲基化作为一个临床指标,更加特异性的使用拓扑替康联合FK228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

余庭玉,王利[6](2020)在《淋巴瘤治疗后继发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按组织病理学改变,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治疗相关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leukemia,TRL),也被称为继发性白血病,是指原患肿瘤或非肿瘤性疾病者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后若干年而发生的急性白血病。近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淋巴瘤的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随着放化疗在淋巴瘤治疗

赵欢[7](2020)在《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认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克隆性增殖异常分化的恶性细胞浸润骨髓、血液及其他组织为特点,是全球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成人白血病的20%。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生物靶向治疗是其主要手段,目前的化疗使将近80%的患者缓解期达到10年以上,随着复发现象的发生,最终治愈率约为25~40%[1]。骨髓移植及多药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应用,ALL临床治愈率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一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是ALL复发和难治的重要因素[2-4]。因此发现逆转ALL多药耐药的药物对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复方浙贝颗粒是我科陈信义教授针对急性白血病“痰瘀互阻”基本病机拟定的针对白血病复发难治的中药复方,在前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复方浙贝颗粒联合化疗可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缓解率,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复方浙贝颗粒可以降低AML多药耐药相关耐药蛋白和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化疗敏感性,对AL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复方浙贝颗粒是否在ALL的治疗中具有类似的机制,我们复制了小鼠ALL耐药模型,从药效学和逆转多药机制的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构建L1210/CDDP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从药效学和多药耐药机制角度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2.构建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从药效学探讨复方浙贝颗粒对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1.L1210/CDDP细胞经维持耐药培养,于小鼠右腋下注射细胞1×106个构建荷瘤ALL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该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2.应用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荷瘤ALL小鼠瘤块组织p-gp、GST、TopoⅡ、Bcl-2、Bax 表达的影响。3.构建L1210/CDDP尾静脉模型,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1.注射细胞7天后成功复制L1210/CDDP模型,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干预后可减小荷瘤小鼠的肿瘤体积,减轻瘤质量,增加抑瘤率,并延长生命时长。2.与模型组比较,CDDP 组 Mdr-1、p-gp、Topo Ⅱ、bax 表达升高,GST、Bcl-2 表达降低,(P<0.05)。与CDDP组比较,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中剂量联合组Mdr-1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中、高剂量联合组P-gp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TopoⅡ表达升高;中剂量复方浙贝组、低剂量联合组GST表达升高,中、高剂量联合组GST表达降低;中剂量复方浙贝组Bcl-2表达升高,高剂量联合组Bcl-2表达降低;中剂量联合组Bax表达升高(P<0.05)。3.尾静脉注射L1210/CDDP细胞21d后,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骨髓,作涂片,观察计算原始细胞比例在5~15%之间。外周血未见骨髓原始细胞外排,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生存期延长、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降低(P<0.05);与CDDP组相比,低剂量联合组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升高(P<0.05)。结论复方浙贝颗粒联合顺铂可延长L1210/CDDP荷瘤小鼠生存期,减小肿瘤质量、体积,增加肿瘤抑制率;对于L1210/CDDP尾静脉模型可延长小鼠生命期、降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保护血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即可以提高两种ALL耐药模型治疗效果并可通过Mdr-1、P-gp、GST、Bcl-2、Bax机制逆转L1210/CDDP多药耐药,增强化疗有效性。

郑慧芳[8](2020)在《抗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药物筛选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ATL)是由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1,HTLV-1)引起的外周T淋巴细胞恶性肿瘤,与其他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相比,预后较差。虽然有骨髓移植、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但治疗成本高。传统的化疗也有局限性,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寻找有针对性、低毒高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可抑制ATL细胞的活性成分,探究其抑制ATL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临床上ATL的预防和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对于开发新的药物靶点有广阔的前景。方法首先采用CCK-8法从不同的中药和萘酰亚胺类衍生物中筛选出可抑制ATL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其次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ax、Bcl-2、Caspase-3等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Pan-caspase抑制剂与药物共同作用,检测细胞凋亡变化。最后通过RT-PCR、细胞转染、siRNA筛选等实验检测药物对HTLV-1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CCK-8法筛选出抑制ATL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为穿心莲内酯和萘酰亚胺衍生物2f和4pq。Hochest 33258染色后可观察对照组细胞核为淡蓝色,给药组细胞逐渐变为亮蓝色,说明药物在一定浓度下能够诱导细胞凋亡;2.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穿心莲内酯能够诱导ATL-ED、TL-om1、ATL-2细胞凋亡,并且其对ATL-ED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G2/M期阻滞,出现亚二倍体峰。2f和4pq能够诱导ATL-2细胞凋亡,但是对ATL-ED、TL-om1出现G2/M期阻滞。3.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细胞呈椭圆形,细胞器完整,核仁明显,染色质均一。穿心莲内酯作用后染色质固缩,胞浆内出现许多空泡,线粒体肿胀。2f和4pq作用后,核染色质边集化,线粒体变黑。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能够引起Caspase-3、Caspase-9,PARP发生剪切,上调Bax、Bad、Cyt-c的表达,下调Bcl-2和CyclinB的表达。采用Pan-caspase抑制剂Z-VAD-FMK预处理ATL-ED细胞后与穿心莲内酯共孵育,细胞凋亡率下降。2f和4pq能使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降低。5.RT-PCR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4pq能够明显抑制ATL-ED细胞中HBZ基因的表达。将病毒编码的蛋白Tax转入不含Tax表达的细胞中,再用穿心莲内酯作用后,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增殖,敲低Tax表达后,给药后细胞活力下降。结论综上所述,本文从中药单体和萘酰亚胺类衍生物中筛选出能够抑制ATL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分别为穿心莲内酯、2f和4pq。穿心莲内酯主要通过Caspase依赖的途径诱导ATL细胞凋亡,其诱导细胞凋亡以线粒体途径为主,并且能够诱导DNA损伤。同时穿心莲内酯通过下调病毒编码的HBZ基因表达,影响病毒的复制,从而抑制ATL的增殖。2f和4pq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能够抑制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从而使受药细胞基因组DNA发生双链断裂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从而影响ATL细胞有丝分裂进程。

李雪妮[9](2020)在《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治疗相关血液肿瘤的认识。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06年5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既往疾病、治疗和实验室数据,并结合文献复习展开讨论。结果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中位年龄57(2478)岁,其中33例(94.3%)首发疾病为实体肿瘤,2例(5.7%)患者首发疾病为风湿性疾病;首发疾病治疗至发生治疗相关血液肿瘤的中位发病间隔(中位潜伏期)为48(1246)个月。其中治疗相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t-AML)25例,t-AML中位发病间隔48(7164)个月;治疗相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3例,中位发病间隔13(130)个月;治疗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therapy-related non-Hodgkin lymphoma,t-NHL)5例,中位发病间隔80(36246)个月。t-CMML 1例;t-MPN 1例。28例治疗相关急性白血病(therapy-related acute leukemia,t-A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7.5(1102)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41.7%,2年累积生存率为15.6%,3年累积生存率为7.8%。接受化疗、首程获得CR有益于延长t-AL患者生存期。结论治疗相关血液肿瘤异质性大,预后差,应基于临床表现与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精准治疗。

马晓艳[10](2020)在《结直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及Ki-67、TopoⅡ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与癌症相关的第三大死亡原因。CRC患者的治疗和5年生存率取决于肿瘤淋巴结的转移和病理分级。然而,尽管提高了肿瘤的早期筛查率及改进了CRC病理分级和分期,但是仍然不能有效预测CR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一些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CRC中Ki-67、Topo II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结直肠癌中MLH1、MSH2、MSH6、PMS2四种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 proteins,MMRPs)及Ki-67、Topo IIα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1.收集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之间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11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标本均经两位资深病理医师按照WHO诊断标准严格复审。2.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MLH1、MSH2、MSH6、PMS2和Ki-67、Topo IIα在CRC中的表达,判断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3.探讨Ki-67、Topo IIα和MMRPs的表达及微卫星不稳定性与CRC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MLH1、MSH2和PMS2的表达与年龄、发病部位及分化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MLH1的表达还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MSH6的表达与分化程度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MSI-H与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Ki-67与Topo II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差异。4.Topo IIα的表达与MLH1和PMS2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opo IIα的表达与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MRPs的表达及MSI-H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TopoⅡα的表达与MLH1和PMS2的表达及MSI-H相关。

二、DNA拓扑异构酶Ⅱ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和细胞周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NA拓扑异构酶Ⅱ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和细胞周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学数据探索胰腺癌和结直肠癌耐药及其逆转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简介
        1.1.2 肿瘤治疗
        1.1.3 肿瘤耐药
        1.1.4 肿瘤耐药的逆转
        1.1.5 肿瘤相关的老药新用
    1.2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实验的研究意义
2.耐药细胞株建立及药物干预耐药株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 实验步骤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耐药模型建立
        2.3.3 逆转作用研究与化疗药物处理方案
        2.3.4 核酸提取与质量检验
    2.4 实验结果
        2.4.1 胰腺癌5-Fu耐药细胞株构建结果
        2.4.2 人结直肠癌细胞株HCT-8和HCT-8/VCR的IC50结果
        2.4.3 逆转肿瘤耐药株实验结果
    2.5 小结
3.阿司匹林和褪黑素逆转结直肠癌长春新碱耐药的机制研究
    3.1 数据与方法
        3.1.1 RNA-seq数据及预处理
        3.1.2 甲基化数据及预处理
        3.1.3 CellComp算法识别差异表达基因
        3.1.4 通路富集分析
        3.1.5 ChAMP进行甲基化差异位点识别
    3.2 结果
        3.2.1 结直肠癌长春新碱耐药相关基因及其相关通路
        3.2.2 阿司匹林逆转长春新碱耐药相关基因及通路
        3.2.3 褪黑素逆转长春新碱耐药作用基因及通路
        3.2.4 阿司匹林和褪黑素逆转长春新碱耐药的甲基化研究
    3.3 小结
4.阿司匹林和褪黑素逆转胰腺癌5-Fu耐药机制研究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样本采集
        4.1.2 RNA-seq检测及数据预处理
        4.1.3 甲基化检测及数据预处理
        4.1.4 TCGA胰腺癌数据及其预处理
        4.1.5 生存分析
    4.2 结果
        4.2.1 胰腺癌5-Fu耐药相关基因及其相关通路
        4.2.2 阿司匹林逆转胰腺癌5-Fu耐药基因及通路
        4.2.3 褪黑素逆转胰腺癌5-Fu耐药基因及通路
        4.2.4 阿司匹林和褪黑素逆转胰腺癌5-Fu耐药的甲基化位点
        4.2.5 阿司匹林逆转胰腺癌5-Fu耐药的通路分析
        4.2.6 HDAC2和TRAF3对于胰腺癌生存关联研究
    4.3 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耐药机制及可行性逆转耐药探讨方案
    参考文献
附表1 5Fu耐药相对于敏感细胞系降低经阿司匹林处理升高的逆转耐药基因
附表2 5Fu耐药相对于敏感细胞系升高经阿司匹林处理降低的逆转耐药基因
致谢
个人简历

(2)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BCL2家族调控细胞凋亡及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1 BCL2家族蛋白调控细胞凋亡
    1.2 BCL2家族的三个亚家族蛋白的功能
        1.2.1 BAK/BAX的激活调控凋亡与部分线粒体功能
        1.2.2 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抑制BAK/ BAX激活,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1.2.3 仅含BH3结构域蛋白既激活BAK/BAX,又抑制抗凋亡BCL2蛋白
    1.3 基于BCL2家族蛋白的抗肿瘤药物研发
        1.3.1 抑制BCL2的BH3类似物
        1.3.2 抑制MCL1的BH3类似物
    1.4 BCL2家族蛋白与微管稳定性药物的敏感性
    1.5 BCL2家族蛋白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敏感性
    1.6 BCL2家族蛋白预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卵巢癌细胞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免疫沉淀
        2.2.3 细胞凋亡检测
        2.2.4 BAK/BCLX_L和BAK/MCL1与MCL1抑制剂敏感性相关分析
        2.2.5 对Broad和Sanger数据库中细胞株分析紫杉醇与MCL1抑制剂敏感性相关分析
        2.2.6 内源性BCL2蛋白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统计分析
        2.2.7 BCL2家族蛋白在卵巢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检测
        2.2.8 BCL2家族单一蛋白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相关性统计分析
        2.2.9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Kaplan Meier-plotter分析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相关性
        2.2.10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分析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相关性
        2.2.11 利用生物信息工具基于The Cancer Genome Atlas分析紫杉醇治疗患者BCL2家族蛋白mRNA水平与生存率相关性
        2.2.12 紫杉醇处理后,BH3蛋白与抗凋亡蛋白的结合情况分析
        2.2.13 S63845协同紫杉醇对卵巢癌细胞的凋亡影响
        2.2.14 动物水平S63845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细胞荷瘤小鼠的作用分析
        2.2.15 对肿瘤组织进行石蜡切片
        2.2.16 对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2.2.17 构建卵巢癌PDX模型,并进行小鼠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实验
        2.2.18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卵巢癌细胞株内,内源性BAK/MCL1、BAK/BCLXL复合物呈现多样化
    3.2 BAK/MCL1细胞对紫杉醇、S63845、长春新碱等药物更敏感
    3.3 BAK/MCL1复合物含量高的细胞对紫杉醇等更敏感
    3.4 小鼠PDX模型显示BAK/MCL1复合物卵巢癌积极响应紫杉醇
    3.5 BAK/MCL1复合物预测紫杉醇等药物敏感性优于单一 BCL2家族蛋白
    3.6 紫杉醇诱导BIM替代BAK结合MCL1
    3.7 S63845协同紫杉醇诱导BAK/MCL1型卵巢癌细胞凋亡
    3.8 S63845协同紫杉醇介导小鼠移植BAK/MCL1型卵巢癌的细胞凋亡
4.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Vosaroxin和IACS-010759分别与Venetoclax协同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活性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白血病
        1.1.1 白血病的定义
        1.1.2 白血病的分类
    1.2 急性髓系白血病
        1.2.1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定义
        1.2.2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分型
        1.2.3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染色体异常与基因突变
        1.2.4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现状
        1.2.5 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s)
    1.3 BCL-2 家族蛋白及BCL-2 抑制剂
        1.3.1 Bcl-2 家族蛋白成员及结构
        1.3.2 Bcl-2 家族蛋白功能
        1.3.3 Bcl-2 抑制剂
    1.4 DNA拓扑异构酶
        1.4.1 拓扑异构酶Ⅱ
        1.4.2 拓扑异构酶Ⅱ α抑制剂
        1.4.3 Vosaroxin(SNS-595)
    1.5 瓦氏效应(Warburg effect)
    1.6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OXPHOS)
    1.7 线粒体复合物Ⅰ抑制剂IACS-010759
    1.8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Vosaroxin协同增强Venetoclax杀伤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活性与机制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细胞及组织
        2.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2.2.3 溶液配制
        2.2.4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复苏
        2.3.2 细胞培养
        2.3.3 细胞冻存
        2.3.4 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样本细胞及正常人骨髓单核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2.3.5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
        2.3.6 集落形成实验
        2.3.7 Western blotting
        2.3.8 碱性彗星实验
        2.3.9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2.3.10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Venetoclax和 Vosaroxin具有协同抗急性髓系白血病活性
        2.4.2 Vosaroxin可部分削弱Venetoclax对 Mcl-1 的诱导作用,但无法阻止Mcl-1 与游离的Bim结合
        2.4.3 DNA损伤在Venetoclax和 Vosaroxin协同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4.4 Venetoclax干扰对Vosaroxin诱导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2.4.5 Venetoclax和 Vosaroxin协同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样本细胞凋亡
        2.4.6 Venetoclax和 Vosaroxin协同杀伤急性髓系白血病祖细胞,但不伤害正常的造血祖细胞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IACS-010759 协同Venetoclax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活性与机制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线粒体提取
        3.3.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3.3.3 Seahorse实验
        3.3.4 shRNA沉默细胞株及cDNA过表达细胞株的建立
        3.3.5 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异种移植模型构建
        3.3.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IACS-010759和Venetoclax协同诱导依赖OXPHOS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凋亡
        3.4.2 IACS-010759和Venetoclax协同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样本细胞凋亡并协同杀伤急性髓系白血病祖细胞
        3.4.3 Venetoclax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衍生的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显着增强IACS-010759 的抗白血病活性
        3.4.4 Venetoclax不能增强IACS-010759对OXPHOS的抑制作用
        3.4.5 IACS-010759 诱导线粒体易感态,从而增强Venetoclax所诱导的细胞色素c的释放
    3.5 小结与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4)C1orf109L诱导R-loop积累引发细胞周期阻滞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C1orf109 研究进展
    1.3 表遗传修饰研究进展
        1.3.1 表观遗传修饰概况
        1.3.2 表观遗传与癌症
    1.4 RNA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1.4.1 RNA结合蛋白概况
        1.4.2 RNA结合蛋白与癌症
    1.5 R-loop研究进展
        1.5.1 R-loop的形成与清除机制
        1.5.2 R-loop相关生物学功能
        1.5.3 R-loop与癌症
        1.5.4 R-loop检测方法
    1.6 细胞周期
        1.6.1 细胞周期研究概况
        1.6.2 细胞周期与细胞衰老
        1.6.3 细胞周期与R-loop
        1.6.4 癌症细胞的休眠与细胞周期
    1.7 泛素化研究进展
        1.7.1 泛素分子概况
        1.7.2 E3 泛素连接酶与去泛素化酶
        1.7.3 蛋白泛素化介导蛋白质降解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小鼠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重组体构建
        2.2.2 质粒提取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瞬时转染以及慢病毒包装
        2.2.5 稳转细胞系的构建
        2.2.6 蛋白提取和免疫印迹
        2.2.7 银染
        2.2.8 RNA提取以及荧光实时定量PCR
        2.2.9 染色体分散实验
        2.2.10 彗星电泳实验
        2.2.11 活细胞成像
        2.2.12 免疫沉淀以及DNA-RNA免疫沉淀
        2.2.13 免疫荧光
        2.2.14 细胞周期同步化以及细胞周期检测
        2.2.15 裸鼠成瘤实验
        2.2.16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2.2.17 CCK-8 细胞活性检测
        2.2.18 免疫荧光
        2.2.19 主要软件,数据库网站和统计方法
第3章 C1orf109L抑制细胞增殖及其与肿瘤预后关系的研究
    3.1 引言
    3.2 C1orf109L多转录本特征及其翻译产物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3.2.1 C1orf109 的多转录本特征及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2.2 C1orf109L在肿瘤中的表达特征
        3.2.3 C1orf109L在 HeLa细胞的表观遗传调控
    3.3 C1orf109L抑制细胞增殖的功能研究
        3.3.1 C1orf109L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
        3.3.2 C1orf109L Tet-on过表达稳转细胞株构建
        3.3.3 C1orf109L过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C1ofr109L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3.4.1 HeLa细胞移植瘤模型鼠的构建和C1orf109L抑瘤作用的研究
        3.4.2 移植瘤组织内C1orf109L的表达
        3.4.3 细胞增殖标志物Ki-67 在移植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3.5 C1ofr109L与肿瘤病人预后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1orf109L引发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
    4.1 前言
    4.2 C1orf109L引起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
        4.2.1 C1orf109L引起细胞G2/M期阻滞
        4.2.2 C1orf109L减缓阻滞细胞周期由G1向S期转换
        4.2.3 C1orf109L促使细胞停滞于G2 期
    4.3 C1orf109L表达调控细胞周期及DNA损伤相关基因表达
        4.3.1 C1orf109L转染细胞的转录组数据分析
        4.3.2 C1orf109L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调控基因表达
        4.3.3 C1orf109L影响DNA损伤及基因组完整性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
    4.4 C1orf109L表达引发DNA 损伤并激活DNA 损伤信号通路
        4.4.1 C1orf109L表达促进细胞DNA损伤
        4.4.2 C1orf109L介导细胞周期检验点激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1orf109L诱发R-loop积累促进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5.1 引言
    5.2 C1orf109L与 R-loop相关蛋白结合的研究
        5.2.1 C1orf109L相互作用蛋白鉴定
        5.2.2 C1orf109L相互作用蛋白验证及互作网络分析
        5.2.3 C1orf109L相互作用功能分析
    5.3 C1orf109L与 DHX9在R-loop外侧结合
        5.3.1 C1orf109L和 DHX9 互作于R-loop区
        5.3.2 C1orf109L与 DHX9 活性中心相互作用
        5.3.3 C1orf109L与 PARP1 竞争结合DHX9
    5.4 C1orf109L介导R-loop积累影响细胞增殖
        5.4.1 C1orf109L诱发R-Loop积累
        5.4.2 C1orf109L通过影响DHX9 来促进R-loop积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C1orf109L通过R-loop增强喜树碱的化疗敏感性及其机制
    6.1 引言
    6.2 C1orf109L促进CPT介导的R-loop积累
        6.2.1 C1orf109L介导CPT诱发的R-loop积累
        6.2.2 CPT增加C1orf109L与 R-loop的共定位
    6.3 C1orf109L加剧CPT诱导的DNA损伤
    6.4 C1orf109L增强细胞对CPT的敏感性
        6.4.1 C1orf109L促进CPT介导的细胞死亡
        6.4.2 C1orf109L表达激活CPT介导细胞死亡通路
    6.5 C1orf109L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6.5.1 C1orf109L半衰期检测
        6.5.2 C1orf109L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通路降解
        6.5.3 CPT作用下C1orf109L泛素化形式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小细胞肺癌蛋白酶体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obatoclax能增强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蛋白酶体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1.1.2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作用于肿瘤细胞耐药机制的研究
        1.1.3 髓样细胞白血病-1(myeloid cell lekemia-1,MCL-1)在肿瘤细胞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
        1.1.4 叉头盆蛋白质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FOXM1)与癌症的关系
        1.2 国内外PIs的研究现状
        1.2.1 硼替佐米的研究与发展
        1.2.2 卡非佐米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结构安排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2.3 细胞传代
        2.4 细胞冻存与复苏
        2.5 蛋白提取和胰酶消化
        2.6 利用转录因子应答元件(TFREs)富集转录因子(TFs)
        2.7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
        2.8 数据处理
        2.9 细胞活性分析
        2.10 细胞周期分析
        2.11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2.12 MCL-1降解的检测
        2.13 实时定量RT-PCR
        2.14 膜联蛋白V细胞凋亡实验
        2.15 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构建稳定表达FOXM1敲低的细胞系
        2.16 质粒转染实验
        2.17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方法
        2.18 免疫沉淀法(Immunoprecipitation,IP)
        2.19 异种移植实验
        2.20 H&E染色实验
        2.21 免疫组化实验
        2.22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原理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能够体外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生长
        3.2 基于质谱的蛋白组学分析(mass spectrometry (MS)表明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能诱导不同的蛋白图谱
        3.3 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能够诱导MCL-1表达
        3.4 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通过上调FOXM1来诱导MCL-1表达
        3.5 MCL-1抑制剂OBX可以提高硼替佐米和卡非佐米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抗肿瘤活性
        3.6 OBX能在体内提高硼替佐米或者卡非佐米的抗肿瘤活性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4.1 结论
        4.2 结果讨论
第二部分 FK228通过诱导SLFN11的表达增强拓扑替康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敏感性
    第5章 绪论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2 拓扑替康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5.3 拓扑替康在其他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5.4 SLFN11
        5.5 HDAC抑制剂
        5.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5.7 结构安排
    第6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 实验材料
        6.2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6.3 细胞传代
        6.4 细胞冻存与复苏
        6.5 细胞活性分析
        6.6 细胞周期分析
        6.7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6.8 实时定量RT-PCR
        6.9 膜联蛋白V细胞凋亡实验
        6.10 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构建稳定表达SLFN11敲低的细胞系
        6.11 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SLFN11
        6.12 质粒转染实验
        6.13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方法
        6.14 DNA甲基化的检测
        6.15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原理
    第7章 实验结果
        7.1 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对拓扑替康的敏感性与SLFN11的表达正相关
        7.2 拓扑替康在SLFN11表达水平不同的细胞系中对DNA损伤通路产生不同的作用
        7.3 SLFN11的表达高低与DNA损伤检查点的维持有关
        7.4 利用SLFN11的敲低与过表达来验证拓扑替康作用机制
        7.5 HDAC抑制剂FK228能够通过上调SLFN11来提高小细胞肺癌敏感性
        7.6 FK228诱导SLFN11表达上升是通过降低SLFN11启动子甲基化来发挥作用的
    第8章 总结与讨论
        8.1 结果总结
        8.2 结果与讨论
第三部分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2 展望
附录A 简写
附录B 试剂配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淋巴瘤治疗后继发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危险因素
    1.1 化疗相关危险因素
        1.1.1 化疗方案的选择
        1.1.2 与化疗相关的其他因素
    1.2 放疗相关危险因素
    1.3 移植相关危险因素
    1.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相关危险因素
    1.5 细胞遗传学因素
    1.6 年龄
2 发病机制
    2.1 化疗药物应用相关机制
        2.1.1 烷化剂
        2.1.2 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
        2.1.3 其他
    2.2 放疗应用相关机制
    2.3 其他机制
3 淋巴瘤治疗后继发白血病的类型
4 治疗及预后
5 总结

(7)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 ABC转运体
        2. 细胞质/核内蛋白
        3. 细胞凋亡与耐药
        4 癌相关基因
        5 其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诊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
        2 临床研究
        3 基础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移植瘤抑制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复方浙贝颗粒对L1210/CDDP尾静脉小鼠模型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8)抗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药物筛选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成人T细胞白血病简介
        1.1.1 HTLV-1的传播途径
        1.1.2 HTLV-1病毒相关蛋白
        1.1.2.1 Tax蛋白
        1.1.2.2 HBZ蛋白
        1.1.2.3 Tax和HBZ间的关系
    1.2 HTLV-1相关性疾病治疗方法
        1.2.1 成人T细胞白血病
        1.2.2 HAM/TSP
    1.3 药物筛选研究进展
    1.4 中药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1.5 萘酰亚胺类衍生物研究进展
    1.6 细胞凋亡
        1.6.1 外源性死亡受体途径
        1.6.2 内源性内质网途径
        1.6.3 内源性线粒体途径
    1.7 课题来源与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7.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抑制的ATL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筛选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细胞系
        2.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常用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药物成分的选取
        2.2.2 细胞培养
        2.2.2.1 细胞复苏
        2.2.2.2 细胞传代
        2.2.2.3 细胞冻存
        2.2.3 外周血分离PBMC细胞
        2.2.4 细胞活力实验
        2.2.5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药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细胞活力实验
        2.3.1.1 阳性药物的选择
        2.3.1.2 第一轮药物筛选
        2.3.1.3 第二轮药物筛选
        2.3.2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药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穿心莲内酯与萘酰亚胺衍生物2f、4pq对ATL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细胞株
        3.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1.4 常用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3.2.2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超微结构变化
        3.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3.2.4 IncuCyte ZOOM长时间动态活细胞成像仪观察4pq作用ATL细胞荧光变化
        3.2.5 激光共聚焦观察4pq作用ATL-2细胞的共定位情况
        3.2.6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3.2.6.1 蛋白样品的制备
        3.2.6.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2.6.3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3.2.7 Pan-caspase inhibitor 试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穿心莲内酯及萘酰亚胺衍生物2f、4pq对ATL细胞凋亡的影响
        3.3.1.1 穿心莲内酯对ATL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1.2 2f、4pq对ATL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2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超微结构变化
        3.3.3 穿心莲内酯及萘酰亚胺衍生物2f、4pq对ATL细胞周期的影响
        3.3.3.1 穿心莲内酯对ATL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的影响
        3.3.3.2 2f对ATL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的影响
        3.3.3.3 4pq对ATL细胞周期调控作用的影响
        3.3.4 IncuCyte ZOOM长时间动态活细胞成像仪观察4pq作用ATL-2后的荧光变化
        3.3.5 DAPI染色检测4pq作用ATL-2细胞共定位情况
        3.3.6 穿心莲内酯对ATL-ED细胞凋亡及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
        3.3.6.1 穿心莲内酯对ATL-ED细胞Caspase-3、PARP、Bax、Bcl-2、Cyt-c等相关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影响
        3.3.6.2 穿心莲内酯对ATL-ED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7 2f、4pq对拓扑异构酶Ⅱ蛋白表达的影响
        3.3.8 Pan-caspase inhibitor 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穿心莲内酯与萘酰亚胺衍生物2f、4pq对HTLV-1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1.1 细胞
        4.1.2 质粒
        4.1.3 实验试剂及材料
        4.1.4 主要实验仪器
        4.1.5 常用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Real-time PCR检测
        4.2.1.1 RNA的提取
        4.2.1.2 RNA的纯化与逆转录
        4.2.1.3 Real-time PCR
        4.2.2 质粒的提取
        4.2.2.1 质粒的转化
        4.2.2.2 质粒的小量提取
        4.2.2.3 质粒大量提取
        4.2.3 穿心莲内酯单药或联合ATO对ATL细胞增殖的影响
        4.2.4 悬浮细胞转染
        4.2.5 siRNA转染
        4.2.6 免疫印迹试验
        4.2.7 细胞活力实验
    4.3 结果讨论
        4.3.1 穿心莲内酯对HBZ mRNA表达的影响
        4.3.2 2f、4pq对HBZ mRNA表达的影响
        4.3.3 穿心莲内酯单药或联合ATO对ATL细胞增殖的影响
        4.3.4 穿心莲内酯对转染Tax的Jurkat细胞的影响
        4.3.5 siRNA序列筛选
        4.3.6 Tax下调对穿心莲内酯作用MT-2细胞增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3 、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9)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略词缩写
化疗方案中英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结直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及Ki-67、TopoⅡ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及Ki-67、TopoⅡα的意义探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DNA拓扑异构酶Ⅱ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和细胞周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学数据探索胰腺癌和结直肠癌耐药及其逆转机制[D]. 徐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BAK-MCL1复合物预测卵巢癌对紫杉醇和S63845的敏感性[D]. 刘东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Vosaroxin和IACS-010759分别与Venetoclax协同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活性与机制研究[D]. 刘芳兵. 吉林大学, 2021(01)
  • [4]C1orf109L诱导R-loop积累引发细胞周期阻滞机制的研究[D]. 窦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小细胞肺癌蛋白酶体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研究[D]. 尹燕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淋巴瘤治疗后继发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J]. 余庭玉,王利.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20(09)
  • [7]复方浙贝颗粒逆转小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研究[D]. 赵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抗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药物筛选及其机制研究[D]. 郑慧芳. 华侨大学, 2020(01)
  • [9]35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文献复习[D]. 李雪妮.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结直肠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及Ki-67、TopoⅡ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探究[D]. 马晓艳. 新乡医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DNA拓扑异构酶Ⅱ与急性白血病预后及细胞周期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