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刘荣华,黄四碧,邹萌,李龙妹,何军伟[1](2021)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为开发新型抗RA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治疗药物""rheumatoid arthritis""pathogenesis""drug therapy"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Web of Science、SciFinder、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相关文献,对RA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进行总结归纳。结果与讨论:R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异常、遗传和生存环境因素等有关。治疗RA的化学和生物制品类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类药(GC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生物剂品,其作用机制与抑制靶酶、炎症因子、炎症信号通路的活性有关;但此类药物治疗RA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和局限性。中药在治疗RA中发挥着独特的效果,常用于治疗RA的单味中药有青风藤、雷公藤、白芍、姜黄和乌头等,中药复方和中成药有白虎加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复方风湿宁胶囊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抑制c-Jun N端激酶(JNK)、核因子κB(NF-κB)等信号通路活性,抑制滑膜细胞增生,促进滑膜细胞凋亡以及抑制骨破坏等。后续应深入研究中药治疗RA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新型抗RA药物提供依据。

李兆东[2](2021)在《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致残率高,治疗周期长,预后差和易复发等特点,常给患者家属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heumatoid arthritis-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RAFLSs)是关节滑膜组织的重要组成细胞,其过度增殖可促进免疫细胞释放大量促炎因子,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加剧RA病理进程。此外,关节腔内募集的促炎因子也会进一步激活RA-FLSs细胞。因此,抑制RA-FLSs细胞增殖或降低关节内促炎因子水平是治疗RA的一种有效手段。当前,药物治疗仍是RA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化学合成药物的治疗不仅费用昂贵,且常伴有副作用,因此人们正积极寻找安全、有效和廉价的药物来治疗RA。近年来,中药以其具有的显着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在治疗RA方面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外,中药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参与RA的治疗过程。万通筋骨片是由25味中药组成的复方药,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性疾病。由于其作用机理不明确,从而限制了它在国内外的推广和使用。因此,系统研究万通筋骨片在治疗RA中的作用和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基于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rheumatoi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我们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作用;其次,基于RA-FLSs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我们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机制;随后,在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继续挖掘万通筋骨片的抗炎基因靶点;最后,我们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谱的影响,拟挖掘参与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靶点微生物群和靶点代谢物。因此,本研究不仅为万通筋骨片在临床上治疗RA提供了实验依据,促进了其推广和应用,而且也为中药治疗RA的机制研究建立了新的思路。第一部分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作用首先,为了确定万通筋骨片的安全给药浓度,我们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血常规检测和肝脾肾功能分析。其次,为了评估CIA大鼠模型的构建效果,我们检测了大鼠的足趾肿胀度,关节内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水平,关节的病理结构变化,以及滑膜组织中FLSs特异性标志蛋白(Vimentin)的表达水平。最后,为了研究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作用,我们连续灌胃给药14天和28天后,检测了CIA大鼠足趾肿胀度,炎性关节病理结构变化,以及关节腔和关节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水平。结果显示:万通筋骨片给药的安全有效浓度可设为150、300和600 mg/kg;CIA大鼠成模率>99.00%。当连续治疗14天时,各组CIA大鼠足趾肿胀度没有明显变化;当连续治疗28天时,300和600 mg/kg组的CIA大鼠足趾肿胀度明显降低。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连续给药14天和28天时,各组CIA大鼠的关节病理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尤以600 mg/kg连续给药28天的治疗组CIA大鼠,病理结构改善效果最佳。关节腔内促炎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在连续给药14天和28天时,各给药浓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尤以600 mg/kg连续给药28天的抗炎效果最佳。关节组织中促炎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连续给药14天时,TNF-α和IL-1β促炎因子水平显着降低;连续给药28天时,TNF-α,IL-1β和IL-6促炎因子水平明显下调。这些结果说明,万通筋骨片对RA具有抗炎作用,且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第二部分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机制基于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本研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继续研究万通筋骨片的抗炎机制。首先,为了确定万通筋骨片对RA-FLSs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观察了RA-FLSs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乳酸脱氢酶活性测定,Ed U核酸标记以及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检测RA-FLSs细胞数目变化和滑膜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其次,我们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等技术检测了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RA-FLSs细胞及CIA大鼠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我们还利用ERK1/2质粒转染等相关实验,进一步验证MEK/ERK信号通路在万通筋骨片抗炎过程的作用。最后,为了研究万通筋骨片是否通过诱导滑膜细胞凋亡的方式参与抗炎作用,我们检测了RA-FLSs细胞中caspase-3/9蛋白酶活性,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PARP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CIA大鼠滑膜组织中Bax,Bcl-2,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各组RA-FLSs细胞形态均发生改变,尤以3 mg/ml和4 mg/ml药物浓度处理48 h,细胞形态变化较为明显。药物处理24 h后,各组RA-FLSs细胞数目无明显变化;药物处理48 h后,2 mg/ml、3mg/ml、4 mg/ml给药浓度可以显着抑制RA-FLSs细胞增殖。经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RA-FLSs细胞中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尤以3 mg/ml和4 mg/ml药物浓度处理48 h,各蛋白表达差异最为明显。同时,过表达ERK1/2显着提升RA-FLSs细胞的增殖能力,而过表达ERK1/2的RA-FLSs细胞经3 mg/ml药物浓度处理后,细胞增值能力显着下降。同时,万通筋骨片可以下调MEK,p MEK,ERK1/2和p ERK1/2蛋白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此外,药物处理24 h后,4 mg/ml药物浓度显着提高RA-FLSs细胞中caspase-3/9蛋白酶活性;药物处理48 h后,3 mg/ml和4 mg/ml明显上调caspase-3/9蛋白酶活性。我们还发现,药物处理24 h和48 h后,3 mg/ml和4mg/ml药物浓度显着上调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2 mg/ml、3 mg/ml、4 mg/ml药物浓度显着上调cleaved-PARP蛋白表达。同时,万通筋骨片可以上调滑膜组织中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下调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这些结果表明,万通筋骨片通过抑制RA-FLSs细胞增殖及诱导RA-FLSs细胞凋亡参与抗炎过程。第三部分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挖掘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靶点基于万通筋骨片对RA-FLSs细胞的影响,本研究针对药物处理后的RA-FLSs细胞进行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为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获得抗炎靶点,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筛选,即DESeq2差异分析以及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DESeq2差异分析:通过DESeq2差异分析,拟筛选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基因;针对这些差异基因,我们随后进行功能富集过滤和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并根据PPI网络中节点连接度筛选备用核心基因。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基于药物处理组和未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基因,我们拟筛选与时间序列具有相同表达趋势的基因。针对这些基因,我们进一步筛选具有相同表达模式的差异基因。随后通过功能富集过滤,权重共表达网络分析,PPI网络分析,以及节点连接度来筛选备用核心基因。最后,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备用核心基因的表达模式,以便获得理想的抗炎靶点。结果显示:通过DESeq2差异分析,在不同比较组间,我们共获得184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且这些基因与细胞周期和同源重组等代谢通路密切相关。同时,基于PPI蛋白网络,我们共筛选出4个备选核心基因,即BRCA1,ATR,SMC3和BUB1。通过STEM时间序列和WGCNA权重共表达联合分析,我们共获得111个具有相同表达趋势和表达模式的DEGs,且这些基因显着富集于细胞周期和RNA转运等代谢通路。同时,基于WGCNA和PPI网络,我们共筛选出6个备选核心基因,即PNN,SMC3,EIF3A,BUB1,ATR和ORC4。此外,TTK,STAG2和THOC1也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因此TTK,STAG2和THOC1也作为备选核心基因。至此,共获得10个备选核心基因,即:BRCA1、ORC4、TTK、BUB1、SMC3、ATR、PNN、EIF3A、STAG2和THOC1。基因和蛋白验证结果显示,只有SMC3和BUB1的表达模式与测序结果一致。这些结果表明,SMC3和BUB1可能是万通筋骨片在RA中的抗炎靶点。第四部分基于16S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挖掘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抗炎靶点基于万通筋骨片对CIA大鼠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针对CIA大鼠粪便样本和血清样本,分别进行16S高通量测序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拟挖掘万通筋骨片抗炎作用的肠道菌群靶点和代谢物靶点。16S高通量测序分析:基于操作单元聚类和物种多样性分析,我们拟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基于肠道菌群差异分析,我们拟筛选相对丰度较高的差异菌群。代谢组学分析:基于样本相关性和多元统计分析,我们拟研究万通筋骨片对血清代谢物谱的影响;基于差异代谢物筛选,功能富集过滤和差异代谢物表达分析,我们拟筛选理想的差异代谢物。16S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基于top10差异肠道菌属和top20差异代谢物,我们进行联合分析,拟研究肠道微生物群与血清代谢物的关系,并验证或筛选肠道菌群靶点和代谢物靶点。结果显示: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分析,我们发现万通筋骨片可以明显改变CIA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在门水平上,拟杆菌、软壁菌和脱铁杆菌的菌群相对丰度得到显着改善。此外,拟杆菌与厚壁菌的菌群相对丰度比值(Bacteroidetes/Firmicutes)也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属水平上,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的菌群相对丰度下调至正常水平。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我们发现万通筋骨片可以明显改变CIA大鼠的血清代谢物谱。其中,血清素、二硫化谷胱甘肽、N-乙酰神经氨酸、萘和血栓素B2等5种代谢物均有标准化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通过16S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我们发现,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都存在于top10差异肠道菌群范围内,且与这3种微生物群存在显着联系的代谢物包括5种。此外,考虑到代谢物鉴定过程中的假阳性,我们认为:在这5种代谢物中,只有微管素B是内源性代谢物。这些结果表明,万通筋骨片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血清代谢物谱发挥抗炎作用,且弧菌、巨型球菌和漫游球菌可能是万通筋骨片的抗炎靶点菌群;微管素B可能是万通筋骨片的抗炎靶点代谢物。

李云鹤[3](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和意义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高致残率的风湿病,骨质疏松症是其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对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系统总结和循证医学研究,也未形成公认统一的治疗方案,极大地影响了本病的疗效。故本研究首次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国内外文献计量分析研究,首次对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中药治疗的疗效,为中医治疗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1、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1)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按照设定的检索策略分别进行国内外文献检索,然后人工筛选剔除文献,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纳入文献。(2)使用CNKI网页、WOS网页的文献分析功能,统计所有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计算每年的发文数量并绘图,统计文献的发文国家。(3)将符合要求文献导出至Citespace软件,设置文献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标识符作为主题来源,时间设定为2001~2020年,时间切片选择“1”,阈值设置为Top50%,关联强度选择系统默认。分别以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作为节点进行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时间演化分析和突现词分析,然后绘制成可视化图谱以详细分析。2、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1)国内文献:利用中文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骨密度”、“中医”、“中药”,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WANGFANG DATA)、维普(VIP)数据库。检索方式:主题=(“类风湿关节炎”OR“类风湿性关节炎”OR“类风湿”OR“关节炎”)AND(“骨质疏松症”OR“骨质疏松”OR“骨质疏松性骨折”OR“骨折”OR“骨密度”)AND(“中医”OR“药”)。检索时间为建库日期至2020年10月。(2)国外文献:利用英文关键词“rheumatoid arthritis”、“osteoporosis”、“bone loss”、“osteoporotic fracture”、“fracture”、“bone mineral densit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检索 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方式:主题=(“rheumatoid arthritis”)AND(“osteoporosis”OR“bone loss”OR“osteoporotic fracture”OR“fracture”OR“bone mineral density”)AND(“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OR“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检索时间为建库日期至 2020 年 10月。(3)按照上述方法检索后,利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进行去重,然后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最终纳入文献29篇。(4)采用国际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基本信息提取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干预措施、随访时间、样本量、疗效指标等。(5)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5.1.0中的“偏倚风险评价”进行评价,并利用Revman5.3软件绘制偏倚风险评价图。(6)将基本信息提取表中的数据录入Revman5.3软件,对骨密度指标、骨代谢指标、疾病活动度指标、症状评分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森林图。研究成果1、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1)CNKI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518篇,经过人工筛选最终纳入433篇;WOS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560篇,经过人工筛选最终纳入431篇。2001年至2020年论文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CNKI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徐胜前、徐建华、刘文等;发文中心度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徐胜前、徐建华、龚勋等。WOS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作者主要有 G HAUGEBERG、GUNTER WOLF、GLENN HAUGEBERG 等。(3)CNKI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机构主要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关节外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等。WOS数据库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机构主要有Sorlandet Hosp、Diakonhjemmet Hosp、Univ Jena、Hanyang Univ 等。(4)WOS数据库中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有USA、JAPAN、GERMANY、ENGLAND、PEOPLES R CHINA、SOUTH KOREA、NETHERLANDS、NORWAY、SWEDEN、ITALY。(5)CNKI数据库中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骨密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炎等;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5类分别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关节炎、临床疗效、危险因素。WOS数据库中出现频次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 rheumatoid arthritis、osteoporosis、bone mineral density、disease activity、women 等;中心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主要有 osteoporosis、follow up、inflammation、mineral density、disease 等。(6)对CNKI数据库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8个突现词,分别为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密度、关节炎、类风湿、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代谢。对WOS数据库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得到12个突现词,分别为ma、densitometry、x ray radiogrammetry、glucocorticoid induced osteoporosis、necrosis factor alpha、absorptiometry、follow up、methotrexate、x ray absorptiometry、bisphosphonate、denosumab、management。2、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1)文献筛选流程:按照上述研究方法检索获得文献349篇,利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进行去重,剩余文献207篇,然后进行人工筛选,最终纳入文献29篇。(2)纳入研究的主要特征:因每篇文献含1个原始研究,故本研究共纳入29个原始研究。干预措施:中药VS西药常规治疗的研究有2个,中药+西药常规治疗VS西药常规治疗的研究有27个。纳入样本量:患者总样本量2506例,其中试验组1253例,对照组1253例。每个原始研究:样本量在48~160例之间,疗程为1.5~12个月。(3)按照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29个研究进行质量评价:①随机分配方法:13项研究被判定正确进行了随机分配;另16项描述为随机分配但不能推断出是否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②分配方案隐藏:29项研究均未提及随机分配方案隐藏,评为不清楚。③盲法:29项研究在受试者、研究者和结局评价者盲法评定为不清楚。④结果数据的完整性:29项研究未报告存在缺失数据,故评为低风险。⑤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29项研究均无选择性报告结果。⑥其他偏倚:29项研究无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的结果:①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25羟基维生素D、DAS28评分的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小,且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治疗能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25羟基维生素D、DAS28评分,疗效优于西药,并且结果的可信度高。②腰椎骨密度、Ward’s三角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血钙、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疼痛评分、晨僵时间的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大,提示:虽然中药治疗能够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腰椎骨密度、Ward’s三角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血钙、C反应蛋白、血沉、关节疼痛评分、晨僵时间指标,且疗效优于西药,但是因异质性大,故结果可信度较低。③对大转子骨密度和前臂骨密度的Meta分析提示异质性大,且研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治疗改善RA继发OP患者大转子骨密度和前臂骨密度的疗效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首次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RA继发OP的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可视化图谱,展现国内外的研究特点。近20年中外研究者对RA继发OP的关注逐渐增加,我国有成熟的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危险因素和临床疗效、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代谢是未来国内的研究热点,随机对照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是日后国外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首次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目前中药治疗RA继发OP的随机对照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科学客观地评估中药治疗的疗效。祛风湿补肝肾法在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方面疗效显着,Meta分析结果可信度高;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以补肝、健脾、益肾、化瘀等治法改善RA继发OP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的疗效显着,研究结果可信度高;桂枝附子汤加味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DAS28评分,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Meta分析研究结果可信度高。

杨丽[4](2021)在《树参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球性、自身免疫慢性疾病,危害极大,但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极其匮乏。环氧化酶-2(COX-2)在RA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RA药物研发的关键靶酶。此外,人类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H7A细胞)是RA新药研发的关键靶细胞。RA属畲医“痹症”、“外风”范畴,为“寒”性疾病。故畲医基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治疗法则及“扶正祛邪”理念,采用祛风除湿类“阳药”进行RA的治疗。树参为五加科树参属植物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Harms)Merr.的根,药用历史悠久,是浙江、江西等省区畲医使用频率较高的30种畲药之一,属“阳药”,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RA,但其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此外,亲和超滤偶联色谱-质谱(AUF-LC-MS)技术可用于快速筛选中草药抗RA的物质基础。因此,基于COX-2耦联AUF-LC-MS技术以及MH7A细胞快速筛选树参根中抗RA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社会效益。本研究论文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RA(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IA)模型大鼠、COX-2、AUF-LC-MS、MH7A细胞、Western blot等技术,对树参根抗RA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树参根对AIA模型大鼠具有很好的抗RA作用。采用AIA模型大鼠,以模型大鼠的关节炎指数、体重、免疫器官指数、足踝关节病理学检查及关键性炎症因子的变化为依据,考察树参根乙醇提取物(低剂量为1 g/kg、中剂量为2 g/kg、高剂量为4 g/kg的生药剂量,下同)抗RA的作用。结果表明,树参根乙醇提取物的高和中剂量能显着性降低模型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胸腺和脾脏指数,提高模型大鼠的体重及改善模型大鼠足踝关节病理损伤。此外,树参根乙醇提取物的高和中剂量能明显地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大鼠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和IL-17的水平,提高血清中IL-4和IL-10的水平,同时降低外周血液单核细胞中COX-2、5-脂氧合酶(5-LOX)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水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树参根通过抑制炎症风暴因子的恶性循环,有效的阻断炎症反应,阻抑免疫器官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实现抗RA的作用。(2)树参根具有结构类型多样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从树参根乙醇提取物中快速鉴定了81个化学成分,包括18个苯丙素类、15个生物碱类、14个黄酮类、14个脂肪酸类、6个苯酚类、4个甾体类、4个环肽类、4个萜类和2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78个化学成分为首次从树参植物中报道,极大的丰富了树参的化学成分,为后续深入研究树参根的化学成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树参根中的COX-2抑制剂具有重要的筛选价值。采用COX-2试剂盒,考察了树参根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部位)的COX-2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树参根乙醇提取物具有很强的COX-2抑制作用,其目标抑制剂主要富集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它们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77.2±4.2、40.7±3.5和28.6±1.9μg/m L。此外,采用AUF-LC-MS技术快速鉴定了树参根乙醇提取物及其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中的COX-2抑制剂,分别鉴定了9、9和11个绿原酸类成分(属苯丙素类,共13个),表明苯丙素类成分是树参根抑制COX-2的主要活性成分群。(4)树参根抗RA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树参根的有效部位(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并鉴定了34个目标单体化合物(1-34),包括20个苯丙素类(1-20)、11个简单酚类(21-31)和3个其它类(32-34)。其中,新化合物1个(1),首次从五加科、树参属及树参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有18、5和1个。(5)树参根通过抑制NF-κB、Akt和JNK信号通路阻抑炎症反应达到抗RA的作用。采用COX-2试剂盒、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及TNF-α诱导MH7A细胞模型,评价了34个目标单体化合物的抗RA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6-8、14-21和27具有很强的COX-2抑制活性,它们的IC50值均小于20μM;化合物15-21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优于阳性药维生素C(IC50=33.9±1.1μM);化合物1、13、28和30对TNF-α诱导MH7A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NO)、IL-2、IL-6、IL-8和干扰素γ(IFN-γ)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此外,化合物1、13、28和30在10μM浓度下,对TNF-α诱导MH7A细胞中的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蛋白激酶B(Akt)、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阐明树参根抗RA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还可为天然来源抗RA药物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先导化合物,并为其它抗RA中草药的物质基础快速靶向筛选提供了范例。

唐荣霜[5](2021)在《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虎杖始载于《名医别录》,传统记载虎杖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现代研究也表明虎杖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理论,通过构建药物-基因-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对生物系统进行分析,从而预测药物的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的方法。本论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以期为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为虎杖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实验方法:一、通过TCMSP、TCMID、BATMAN-TCM、Phram Mapper数据库筛选虎杖的活性成分并预测活性成分的靶点;从Drug Bank、TTD、Dis Ge NET、Gene Cards、OMIM数据库收集RA的疾病靶点;然后应用Venny 2.1.0软件筛选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靶点;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Omicshare平台呈现富集结果;最后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二、以MH7A细胞为疾病研究模型,通过CCK-8法研究不同浓度的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作用24 h、48 h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不同成分作用不同时间的IC50值。通过ELISA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探究了不同成分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8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结果:一、利用数据库共筛选到14个虎杖活性成分,346个活性成分靶点,690个RA的疾病靶点;通过构建韦恩图,得到122个交集靶点;拓扑分析发现关键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等;通过构建PPI网络,筛选得到20个关键靶点;GO功能分析发现其BP、CC、MF主要与炎症反应、细胞外间隙、细胞因子活性等有关;KEGG通路分析发现主要与TNF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有关。然后构建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所以本研究选择了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这6种活性成分和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行后续的实验验证。二、(1)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均能抑制MH7A细胞的增殖(P<0.01或P<0.05),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除大黄素、虎杖苷外,其余各成分48 h的IC50要小于24 h,这表明大多数成分在48h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更强。(2)ELISA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均能抑制炎症因子IL-1β、IL-8的分泌(P<0.01);槲皮素能抑制TNF-α的分泌(P<0.01),其余5种成分对TNF-α的分泌具有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6种活性成分对IL-6的分泌具有抑制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实验表明,这6种活性成分对TLR4、NF-κB p65、p-p65、IκB-α的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论: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白藜芦醇、木犀草素、大黄素、虎杖苷、β-谷甾醇等,其具有抑制MH7A细胞增殖,减少炎症因子分泌和对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趋势,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倪连丽[6](2020)在《胡蜂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胡蜂粗毒及其分段提取物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MH7A凋亡和炎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抑制MH7A细胞增殖和炎症作用最佳的胡蜂毒提取物,并初步探究其诱导MH7A细胞凋亡和降低炎症反应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通过TNF-α诱导MH7A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并有过度增殖现象,造成RA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胡蜂粗毒、<3 k Da胡蜂毒、3~10 k Da胡蜂毒和>10 k Da分别命名为胡蜂粗毒、胡蜂毒Ⅰ、胡蜂毒Ⅱ和胡蜂毒Ⅲ。1.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体外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筛选。采用超速离心管法将胡蜂粗毒按分子量大小(<3 k Da、3~10 k Da、>10 k Da)分为胡蜂毒Ⅰ、胡蜂毒Ⅱ和胡蜂毒Ⅲ。因胡蜂毒Ⅲ含有大量过敏介质,故不作为活性筛选对象。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情况并确定胡蜂粗毒抑制MH7A细胞增殖的最佳作用时间;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IL-6表达情况,分别考察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对RA作用最佳有效部位。2.胡蜂毒Ⅱ体外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初探。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JAK2/STAT3和Bax/Bcl-2信号通路p-JAK2、p-STAT3、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胡蜂粗毒作用于MH7A细胞24 h后其半数抑制率与作用48 h和72 h无明显性差异;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均能抑制MH7A细胞的增殖;抑制TNF-α诱导的MH7A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但胡蜂毒Ⅱ活性效果优于胡蜂毒和胡蜂毒Ⅰ。2.胡蜂毒Ⅱ可增加TNF-α诱导的MH7A细胞的凋亡率,且能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中的JAK2和STAT3的磷酸化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同时上调Bax蛋白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胡蜂毒可以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下调TNF-α诱导的MH7A细胞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并且可调控线粒体内Bax、Bcl-2蛋白诱导TNF-α刺激的MH7A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作用。研究发现,胡蜂毒Ⅱ是发挥抗RA作用的有效部位,为进一步开发胡蜂毒活性单体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王昕[7](2020)在《高密度脂蛋白调控CD4+T细胞亚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将DBA/1小鼠分为对照组、类风湿性关节炎CIA组和高密度脂蛋白干预组CIA+HDL组。在第0天,CIA组与CIA+HDL组通过尾根部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牛Ⅱ型胶原乳化而成的乳剂对小鼠进行初次免疫,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在第21天,CIA组与CIA+HDL组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与牛II型胶原乳化而成的乳剂进行加强免疫,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第40天,CIA+HDL组通过尾静脉注射高密度脂蛋白(10 mg/kg);每三天注射一次,共注射五次,对照组与模型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期间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和关节炎临床评分。第75天,处死小鼠,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II型胶原特异性抗体IgG2α的水平,其次将小鼠踝关节和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分析各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各组小鼠心脏、肝脏、肾脏和结肠病理变化以评价高密度脂蛋白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比较三组DBA/1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Th1、Th2、Th17和Treg所占比例变化以及Th1/Th2、Th1/Th17比值变化。在体外实验中,提取8周龄DBA/1小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裂解红细胞以后,在含有20 ng/ml GM-CSF、10 ng/ml IL-4、10%FBS的IMDM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第三天时进行半量换液,培养第六天收集悬浮细胞,此时收集到的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对培养得到的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进行分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仅加入LPS,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的IMDM培养基,实验组分别加入LPS与剂量为1μg/mL、10μg/mL、100μg/mL的HDL。上述各组细胞继续培养48小时后,收获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CD86、CD40、CD80的表达。研究结果:与CIA组相比,静脉注射剂量为10 mg/kg的HDL可以显着的改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实验结果显示HDL可以降低关节炎临床症状,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以及特异性抗体IgG2α水平(P<0.05)。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HDL可以使小鼠踝关节关节面变光滑,明显改善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与骨侵蚀等病理变化,对于肝脏、心脏、肾脏、结肠等器官无显着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与CIA组相比,HDL可以显着降低Th1/Th2比例(P<0.05),显着升高Th1/Th17比例(P<0.05)。使用HDL治疗后Treg细胞水平有升高趋势,但与CIA组相比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外实验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CD86、CD40、CD80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加入浓度1μg/mL、10μg/mL、100μg/mL的HDL,MHC-Ⅱ、CD86、CD40的高表达均受到抑制,且高剂量组(100μg HDL)差异最为显着(P<0.05)。但不同剂量浓度HDL对于CD80表达水平无抑制作用。研究结论:HDL能显着抑制胶原蛋白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Th1/Th2与Th1/Th17平衡有关。本研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向。

母叶[8](2020)在《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自愿参加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受试者60例,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火刃针点刺患肢手三阳经筋结点及病变局部阿是穴治疗。对照组运用毫针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及辩证取穴为主。疗程:两组每周治疗2次,两次治疗间隔需超过24h,1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评估方法:分别在治疗前、后抽血化验,检测并统计分析两组血沉(ESR)、类风湿性因子(RF)及C反应蛋白(CRP),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对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5%,对照组为79.3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分别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降低更显着(P<0.05)。4.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V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VA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VAS水平,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5.血清ERS、CRP和RF水平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ERS、CRP和RF水平,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ERS、CRP和RF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ERS、CRP和RF水平皆下降更显着(P<0.05)。结论:火刃针可有效改善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晨僵等症状和体征,降低患者炎症指标。

黄小容[9](2020)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目前,中外医学交流频繁,医学翻译需求大大增加,传统的翻译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翻译需求。计算机辅助技术在翻译上的应用,提高了翻译效率,同时还可以保证译文质量。另外,许多翻译公司也要求译员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软件,专业译员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本文将探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SDL Trados对医学翻译的作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是典型的医学科技类文本,主要阐述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临床试验。项目小组利用SDL Trados辅助翻译该书,笔者负责第十七和十八章,内容涉及遗传学和遗传药理学以及新生物制剂的经济评价,包含大量药名、机构名、人名、术语和表格等,还有许多长句复合句,这都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因此,笔者进行译前检索相关语料库,查找平行文本,建立翻译记忆库,提取术语,编制术语表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使用Trados辅助翻译时,术语库、记忆库等功能帮助笔者解决了翻译中的重复内容,提高了翻译效率。译后编辑笔者增加关联词,替换同义词,使译文表达更顺畅,提高了译文质量。最后,笔者整理了本次实践的记忆库和术语表,以便今后在做同领域的翻译材料时可循环使用这些资源,节约查找资料的时间和成本。最后,笔者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所得经验及思考。虽然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可以提高翻译效率,但研究者仍需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电子资源的检索和获取方法。希望本文能为研究医学翻译及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提供参考。

李小兰[10](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A的发病机制
2 RA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2.1 NSAIDs
    2.2 GCs
    2.3 DMARDs
    2.4 生物制品
        2.4.1 TNF-α抑制剂
        2.4.2 ILs类
        2.4.3 B细胞耗竭剂和T细胞阻断剂
    2.5 中药
3 结语

(2)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类风湿关节炎概述
    1.2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
        1.2.1 触发阶段
        1.2.2 成熟阶段
        1.2.3 靶向阶段
        1.2.4 爆发性阶段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药物疗法
        1.3.1 传统DMARDs
        1.3.2 生物DMARDs
        1.3.3 小分子DMARDs
    1.4 肠道微生物群与类风湿关节炎
        1.4.1 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细胞
        1.4.2 肠道菌群介导炎症性关节炎
        1.4.3 肠道菌群介导类风湿关节炎治疗
        1.4.4 益生菌
    1.5 中草药对RA-FLSs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1.5.1 RA-FLSs细胞凋亡
        1.5.2 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
        1.5.3 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途径
        1.5.4 .NF-κB介导的凋亡途径
        1.5.5 MAPK介导的凋亡途径
        1.5.6 .其他凋亡途径
    1.6 万通筋骨片研究进展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抗炎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3 实验细胞与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鼠急毒实验
        2.3.2 CIA大鼠模型建立
        2.3.3 动物分组与给药
        2.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3.5 HE染色
        2.3.6 免疫组化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万通筋骨片安全给药浓度
        2.4.2 CIA大鼠模型
        2.4.3 万通筋骨片对RA具有抗炎作用
    2.5 讨论
第3章 万通筋骨片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抗炎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3 实验细胞与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万通筋骨片溶液配制
        3.3.2 RA-FLSs细胞培养
        3.3.3 细胞形态观察
        3.3.4 RA-FLSs细胞增殖检测
        3.3.5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3.3.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3.7 细胞免疫荧光
        3.3.8 质粒转染
        3.3.9 Caspase-3/9蛋白酶活性检测
        3.3.10 免疫组化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万通筋骨片乙醇提取物对RA-FLSs细胞的影响
        3.4.2 MEK/ERK信号通路介导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
        3.4.3 万通筋骨片乙醇提取物促进RA-FLSs细胞凋亡
        3.4.4 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途径介导万通筋骨片的抗炎作用
    3.5 讨论
第4章 基于RNA高通量测序挖掘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靶点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2.3 实验分析软件
    4.3 实验方法
        4.3.1 RA-FLSs细胞培养与分组
        4.3.2 样品收集和准备
        4.3.3 数据分析
        4.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5 蛋白免疫印迹
    4.4 实验结果
        4.4.1 DESeq2差异分析
        4.4.2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4.4.3 KEGG富集通路提取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4.4 STEM时间聚类分析
        4.4.5 权重共表达网络分析及功能富集分析
        4.4.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4.7 核心基因筛选与验证
    4.5 讨论
第5章 基于16S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挖掘万通筋骨片对RA的抗炎靶点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分析软件
    5.3 实验方法
        5.3.1 16S rDNA扩增子测序
        5.3.2 16S rDNA扩增子信息分析
        5.3.3 代谢物提取
        5.3.4 色谱条件
        5.3.5 质谱条件
        5.3.6 代谢物鉴定
        5.3.7 肠道菌群与代谢物联合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万通筋骨片改变CIA大鼠肠道菌群结构
        5.4.2 万通筋骨片作用特定肠道菌群
        5.4.3 万通筋骨片改变CIA大鼠血清代谢物谱
        5.4.4 差异代谢物筛选
        5.4.5 靶点代谢物筛选
        5.4.6 16S rDNA高通量测序与代谢物组学联合分析
    5.5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表

(3)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来源和检索策略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
        2.2 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和发文量分析
        2.3 作者可视化分析
        2.4 机构可视化分析
        2.5 WOS数据库发文国家和地区分析
        2.6 关键词分析
        2.7 突现词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荟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来源及关键词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结果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eta分析资料提取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树参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5. 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一章 综述 中草药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 RA的发病机制、治疗药物、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2. 树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AUF-LC-MS联用技术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第二章 树参乙醇提取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树参乙醇提取物及其各萃取部位的制备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AUF-LC-MS技术快速筛选树参抗RA的活性成分研究
    第一节 树参乙醇提取物及其各萃取部位COX-2 抑制作用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UPLC-Q-TOF-MS/MS技术快速分析树参的化学成分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AUF-LC-MS技术快速筛选树参中COX-2 抑制剂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树参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提取与分离方法
    3. 结构鉴定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单体化合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单体化合物体外抑制COX-2活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单体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单体化合物对MH7A细胞的生物活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单体化合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2.1.1 虎杖的传统认识
        1.2.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况
        1.2.1.3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
        1.2.1.4 虎杖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5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1.2.1.6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概况
        1.2.2.1 网络药理学的理论
        1.2.2.2 网络药理学常用的数据库和软件
        1.2.2.3 网络药理学的应用
        1.2.2.4 网络药理学存在的不足
        1.2.3 TLR4/NF-κB信号通路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内容流程图
第二章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数据库和软件
        2.1.1 数据库
        2.1.2 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虎杖活性成分的筛选
        2.2.2 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2.2.3 RA疾病靶点预测
        2.2.4 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2.2.5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2.2.6 PPI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
        2.2.7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8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3 实验结果
        2.3.1 虎杖活性成分的筛选
        2.3.2 活性成分靶点预测
        2.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靶点预测
        2.3.4 虎杖活性成分治疗RA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2.3.5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2.3.6 PPI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筛选
        2.3.7 GO功能富集分析
        2.3.8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9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H7A细胞培养及虎杖有效成分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3.2.2 细胞培养
        3.2.3 DMSO对 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2.4 虎杖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DMSO对 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4.2 虎杖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虎杖有效成分分子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4.2 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3 有效成分对MH7A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1.1 细胞总蛋白提取
        4.3.1.2 蛋白浓度测定
        4.3.1.3 SDS-PAGE电泳
        4.3.1.4 转膜
        4.3.1.5 免疫反应
        4.3.1.6 显色
        4.3.1.7 凝胶图像分析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胡蜂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胡蜂粗毒制备
    2.2 胡蜂毒Ⅰ、胡蜂毒Ⅱ和胡蜂毒Ⅲ制备
    2.3 MH7A细胞的复苏、培养和冻存
    2.4 MTT法检测MH7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
    2.5 ELISA法检测TNF-α诱导MH7A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TNF-α诱导MH7A细胞凋亡率
    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TNF-α诱导MH7A细胞的凋亡和炎症蛋白表达
    2.8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胡蜂毒Ⅰ、胡蜂毒Ⅱ和胡蜂毒Ⅲ的回收率
    3.2 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对MH7A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胡蜂粗毒、胡蜂毒Ⅰ和胡蜂毒Ⅱ对TNF-α诱导MH7A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4 胡蜂毒Ⅱ对TNF-α诱导MH7A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胡蜂毒Ⅱ对TNF-α诱导MH7A细胞JAK2/STAT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胡蜂毒Ⅱ对TNF-α诱导MH7A细胞Bax/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胡蜂毒Ⅱ是抑制RA增殖和炎症的有效部位
    4.2 胡蜂毒促进TNF-α诱导的MH7A细胞凋亡
    4.3 胡蜂毒降低TNF-α诱导的MH7A细胞炎症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高密度脂蛋白调控CD4+T细胞亚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材料
    2 小鼠CIA模型构建及实验分组
    3 ELISA检测TNF-α和Ig G2α水平
    4 小鼠踝关节及主要脏器病理分析
    5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亚群
    6 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培养
    7 HDL体外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生长的影响
    8 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
    9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HDL对 CIA小鼠体重及临床评分的影响
    2 HDL对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 HDL小鼠血清IgG2α水平的影响
    4 HDL对小鼠踝关节与主要脏器组织病理的影响
    5 HDL对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6 HDL对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8)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溯源及分类
        1.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针灸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研究
        1.3.1 传统医学对针灸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论述
        1.3.2 单纯针刺治疗
        1.3.3 以针刺为主的综合治疗
        1.3.4 其他综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2.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2.2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2.2.1 遗传因素
        2.2.2 环境因素
        2.2.3 免疫因素
        2.2.4 感染因素
        2.3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研究
        2.3.1 药物治疗
        2.3.1.1 非甾体类药物治疗
        2.3.1.2 抗风湿药物治疗
        2.3.1.3 糖皮质激素治疗
        2.3.1.4 植物药治疗
        2.3.2 免疫净化治疗
        2.3.3 物理治疗
        2.3.4 外科手术治疗
    3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RA 诊断标准
        1.2.2 RA 分级诊断标准
        1.2.3 RA 证型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1.7 盲法
        1.8 分组
        1.8.1 随机分组方法
        1.8.2 病例收集数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组(火刃针治疗)
        2.1.2 对照组(毫针针刺治疗)
        2.1.3 疗程
        2.1.4 健康宣教
        2.2 疗效评定与观察
        2.2.1 人口学资料
        2.2.2 疗效评价方法
        2.3 病例随访
        2.4 疗效观察
        2.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评估比较
        3.2 临床疗效评估比较
        3.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评估比较
        3.4 VAS评分比较
        3.5 血清学评估比较
    4 两组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1 外邪侵袭与气机不畅和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关系密切
        1.1 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是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的重致病因素
        1.2 气机不畅是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产生的主要病机
        1.3 “温阳散寒除湿,理筋解结调气”法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概述
    2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选用依据
        2.1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依据
        2.2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选穴原则
        2.3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优势
    3 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评价
        3.1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评价
        3.2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的评价
        3.3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VAS评分的评价
        3.4 对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验室指标ERS、CRP、RF的评价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常见针灸不良事件/反应及处理
综述 针刺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2 Task Description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2 Preparation for the Task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Lexical Features
        2.1.2 Syntactic Features
        2.1.3 Textual Features
    2.2 Reference to the Parallel Text
    2.3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ools
    2.4 Teamwork
Chapter3 The Application of SDL Trados
    3.1 Establishment of Translation Memory Bank
    3.2 Establishment of Term Database
    3.3 Translation with SDL Trados2017
    3.4 Post-edition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erms with SDL Trados
        4.1.2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with Other CAT Tools
        4.1.3 Translation of Semi-technological Terms with CAT Tools
    4.2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 Match Scores in Trados
        4.2.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without Match Scores in Trados
    4.3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at Textual Level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1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Appendix2 Glossary of Medical Terms
Appendix3 Glossary of Medical Acronyms
Acknowledgements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 杨丽,刘荣华,黄四碧,邹萌,李龙妹,何军伟. 中国药房, 2021(17)
  • [2]万通筋骨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抗炎机制研究及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D]. 李兆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3]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药治疗荟萃分析[D]. 李云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树参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杨丽.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虎杖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研究[D]. 唐荣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胡蜂毒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D]. 倪连丽. 大理大学, 2020(05)
  • [7]高密度脂蛋白调控CD4+T细胞亚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昕. 青岛大学, 2020(01)
  • [8]火刃针治疗早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母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临床试验》(节选)计算机辅助汉译实践报告[D]. 黄小容.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