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与创业过程中的职能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政府职能与创业过程中的职能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一、创业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与作用探析——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韶文[1](2020)在《创业还是就业: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这改变了农户的就业方式,提高了农户的生活水平。但仍存在农户认知不足、参与度低等情况。因此研究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选择及影响机制非常重要。本文选取洋河镇参与乡村旅游的就业和创业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法、扎根理论法、比较分析法对农户的参与方式及过程进行分析,运用扎根理论总结故事线,构建逻辑关系,探究农户在参与乡村旅游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洋河镇农户创业过程遵循“个体特征-资本及环境-社会认同-资源及市场”的逻辑,个体特征是内生动因,资本及环境提供创业基础,社会认同对于农户创业有双向作用,资源及市场影响收益所得。农户就业过程遵循“个体特征-就业可行性-机会及政策-就业及诉求”的逻辑,个体特征内生动因,就业可行性提供就业条件,机会及政策提供更多就业选择,就业及诉求关系到农户满意度。二者都因“个体特征”萌生动因,但农户创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更多,作用辐射面覆盖农户的社交网络及创业实体。而就业农户的影响因素作用覆盖面为农户本人及其家庭。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方式选择及影响机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创业可能性。

姜雯[2](2020)在《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浪潮。大学生是创新创者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创新创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较大的缓解作用。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从政策上给予了极大的扶持。本文主要对政府对创新创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时以南京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为例进行分析。文章研究过程中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对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政策、政府扶持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都是政府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研究中应用到的主要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分析为文章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现状进行分析。南京市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资金、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教育三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资金扶持政策主要从创新创业补助、贷款、税收优惠三个方面给予支持;创新创业环境则从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培训现状、创新创业氛围三个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良好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通过校企合伙、创新创业导师制、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比赛四个方面给予了支持。南京市政府所给予的政策支持是全方位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资金、税收,并提供了指导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接着对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当前南京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中主要存在着资金扶持政府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不完备、创新创业政策配套支持不完善等问题。最后对南京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扶持政策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从完善资金扶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全面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支持,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刘雄[3](2020)在《基于生态学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层出不穷的就业困难状况,如何培育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了政府和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和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输送的平台,理应努力构建一个符合市场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素质,增强其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最终进一步实现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的平衡和稳步增长。江苏省域实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样也是国内的教育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技术优势、区域资源优势和培养人才优势,其发展重心和理念必然要实现从靠要素驱动、资本驱动的发展方式向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创业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举足轻重引导的作用。本文基于创业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理论研究,归纳总结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捕捉各种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和生态因子,并通过深入梳理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多途径地获取和探索构建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破除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障碍和困境,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可持续、良性有序发展的大学生创业环境,以多种方式促进和形成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序创业氛围。文章大致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系统性的检索和认真阅读各类权威学术文献和相关政策文件,对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业教育做了系统的深入了解,意识到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先行开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梳理创业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为构建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访谈对江苏高校的创业基地负责人、创业导师和创业者的创业现状和各类观点进行调研和分析。及时回收统计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综合分析得出了问卷调研分析报告。第四部分针对国内和江苏大学生创业主体和环境的变化分析,得出影响江苏大学生创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这些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和影响。第五部分综合上述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结合江苏大学生创业现状的问卷分析,找寻江苏各类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运用生态学理论和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内外部环境要素入手,提出有效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做法,构建适合江苏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生态系统。

郭骏达[4](2020)在《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的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以南京市为案例》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总和出生率不足1.6,远低于值为2.1的正常更替水平,2018年人口出生率仅为10.94‰,创建国以来历史新低。长期以来的低生育率给中国社会带来老龄少子化、性别比失衡、人口红利消减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由于60年代出生的2.1亿人即将步入老年阶段,社会老龄少子化问题尤为突出,低生育率急需刹车。面对这些问题,在经过“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国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二孩”政策以提高生育率,然而效果并不持续。因此,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的研究对于缓解我国人口问题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共收集507份有效样本。数据统计上,以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有个人住房、首孩特征等因素为变量对南京市育龄人口的生育现状和二胎生育意愿进行数据分类统计。总体上,子女数平均值为1.4个,有二孩生育意愿的样本占比不到4成,生育现状不太乐观。分析方法上,采用卡方分析法,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子女数与变量间的相关性,发现年龄、是否是南京籍、是否有个人住房、学历、职业和收入对子女数影响是显着的。通过卡方检验和因子分析,综合分析出二孩生育意愿制约因素,主要是女性地位、首孩特征、二孩照料和养育成本等因素。通过对制约因素的频数分析,结合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结论,从全面二孩政策配套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方向探讨其中的原因,主要落脚于经济压力、女性就业和二孩照料等方面。最后从全面二孩政策配套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服务层面,提出经济补贴、育儿压力分担、女性就业和公共托幼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进。

朱丹丹[5](2020)在《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创业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创新与创业能力和水平上。从发达国家历史来看,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自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自主创业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及解决其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具有正外部性,在保障自身就业的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岗位,同时还能为国家就业结构的转变和经济的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十八大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不断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尤其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以南京市为例,2012年南京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2018年1月,南京市委发布1号文,其中提到大学生“宁聚计划”,目的就是每年能吸纳20万以上大学生在宁就业创业。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就业工作,在跟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及创业服务机构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伴随着不断激发的创业浪潮,大学生创业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大学生创业信心不足,不敢创;创业技能不足,不能创;二是民间创业服务缺乏,个性化供给不足,不便创;三是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有效性不足,很难创。因此,尽管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扶持工作,但现实中政策的落地及创业的效果并未达到期望,大学生创业的参与度与成功率依然很低。本文梳理了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对南京市8所不同类型高等院校里近400名在校大学生及已在南京市创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典型创业者深度访谈,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现状及成效,并根据实证调查结果,找出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创业扶持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调控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优化建议,以期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提高创业成功率,更多的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贾童铄[6](2020)在《社会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其创业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社会发展的复杂多样,单一的商业创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近年来“社会创业”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创业过程中,社会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其创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引入“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社会创业者创业过程中如何寻求和利用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其创业中又产生怎样的作用。这不仅为探究社会资本对其创业的作用,而且为分析社会资本运作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对山东省35名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社会资本进行调研发现,社会资本贯穿于社会创业过程始终,具体作用表现在:坚定社会创业者行动力、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助力服务品牌的形成。但是经本文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不仅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也对部分社会创业者在其创业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容易滋生“崇尚权利,权威至上”心理、有失社会创业公平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分析社会资本对社会创业创业过程产生影响的原因,并提出增强社会创业者使用社会资本能力的对策。社会创业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在使用社会资本时,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有效获取资金、信息、情感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要规避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树立正确的三观,创造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周海燕[7](2020)在《公私交融与社会组织创办:现代女性的公益之路 ——基于23位女性创始人的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组织作为现代女性参与公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活跃在社区和社会舞台上,如女性志愿者、女性专职公益人以及社会组织女性创始人。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23位女性创始人、1位管理社会组织的政府官员和1位女性创始人的男性伴侣的质性研究,共分为七个章节分析了女性创办社会组织的动因并探讨她们是如何与“国家-市场-社会-家庭”多个主体互动,且进一步分析了女性在创办社会组织过程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互动与跨越。笔者以女性在创办社会组织中如何实现“国家—社会—市场一家庭”的多主体互动为内容主线,以女性创办社会组织的多个阶段为时间主线开展讨论。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一方面,在组织的创办过程中,女性的家内角色与家外角色、地位与价值相互影响。她们通过社会组织将私人领域的服务与角色延伸到了公共领域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参与公共服务和照顾而获得的社会属性又在进一步强化女性在私人领域的角色和气质,比如母亲、关怀等。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创办实现了女性由“私领域”向“公领域”的两次跨越。第一次跨越发生于组织创办的前期,具体表现为由私心向公心、私人关系到社会关系、家内向社区,是一次由松散的兴趣团队向组织化发展的转变。第二次跨越发生于组织创办的中期,女性在与多方主体的不断互动中实现由社区向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转移。通过多主体的互动,女性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向“公领域”迈进,去争取社会身份与影响力,她们也相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与政治身份。但到了组织发展的后期,面对机构转型时,女性并没有继续以积极态度进入到更为核心的“公领域”,也没有因此获得实质性的政治影响力。笔者认为,相对于实现“私领域”向“公领域”跨越的目标,女性在创办社会组织的过程中更是一次在“国家—社会—市场—家庭”之间寻求自我意识与主体性的觉醒。在互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女性所呈现出来的角色已经不再是被动的辅助者,而是一个带有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行动者,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公益行为来改变当前社会上所存在的不公与冷酷。于她们而言,这是一场去政治化的社会服务。最后,在总结女性创办社会组织过程中与“公私域”不同主体之间良好互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女性参与社会组织创办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芮李婷[8](2019)在《创业学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以创业精神与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增长关键驱动因素的创业型经济,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社会就业作用显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亦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明显提高,大学生群体在创新创业的新一轮浪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群体的创业问题研究也成为近年来创业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创业意愿如何?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创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有多大?中间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些学习和教育机制的作用发挥?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潜在的创业者——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数据分析来探究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主动创业学习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并且经过实证研究,了解并完善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路径。在整个研究过程里,人格特质作为本文的调节变量,探析了大学生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产生的影响以及人格特质在二者之间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首先,本研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进行了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与界定,构建了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研究模型,提出10条假设,并根据已有的成熟量表和实际调研编制了调研的量表和问卷。其次,选取南京地区的五所高校开展实证研究,对回收的924份有效问卷数据先后进行了样本构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阐释了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不同性别、年级、专业、身边亲友是否有创业经历在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某些维度上存在差异。(2)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创业学习由认知学习、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三个维度构成,不同的维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人格特质在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人格特质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其中外倾性、责任心与开放性有效的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而宜人性与神经质在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得不到支持。最后根据统计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分别从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出发,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郭文[9](2019)在《青年农村创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文中认为四川省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众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共青团四川省委多渠道引导、激励、帮助、支持广大青年创业就业,联合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发起并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Sichuan Youth 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Plan简称:SYE)。笔者在共青团系统工作期间,长期关注四川青年农村创业情况,认为广大青年在农村创业过程中有利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更有利于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因此,加强青年农村创业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对300名参加SYE项目的四川青年农村创业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了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特征与模式、创业问题等,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从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特征与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四川青年农村创业者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创业个体知识文化水平整体不高,但是他们不甘于平庸,追求个人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有着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自主独立意识提高,竞争观念明显提升,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日趋成熟。研究分析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特养殖业和服务业,极少数的青年在农村在创业选择了农副产品业和其他领域。研究发现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外部环境支撑多样,有着政府政策文件的支撑、金融借贷、税收优惠以及水电路等基础实施的保障。总结创业模式不同的分类后,联系雅安市女青年邓锦、广元市青年邓小燕和文小明、自贡市青年李晓青共三组创业成功的案例,并分析他们的创业模式类型。其次,对四川青年农村创业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青年农村创业的经济环境研究发现:青年农村创业的融资难度大,并且融资成本较高;对于农村市场环境,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能力薄弱;对于农村信息网络状况,存在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较差、信息流通不畅、农村信息的利用价值不高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相关政策对青年农村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及其管理体制制约着青年创业,同时民企发展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通过对农村创业青年自身素质的分析研究发现:就知识力量而言,青年农村创业者总体上知识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薄弱。就创业能力而言,创业青年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者担心创业失败的心理负担较重,传统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创业文化淡薄。最后,综合对于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特征、模式和问题的分析研究,本文从个人层面提出要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身心素质和提升创业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从政府层面提出要开设创业课程、改善创业教育、开展创业竞赛活动、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开设创业服务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李明晶[10](2019)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内陆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研究 ——以贵安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成为了一种正常且必然的现象,国家级新区的成立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内陆国家级新区因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失地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较低等原因,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失地后未能顺利实现就业,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内陆国家级新区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质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推进内陆国家级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和重中之重。贵安新区是2014年成立的国家级新区,面临起点低、产业基础薄弱、综合要素保障缺乏等多方面的挑战,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贵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各方面矛盾突出。文章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以贵安新区直管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进行访谈的形式了解安置点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详细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状态、就业途径、就业收入水平、就业保障情况等现状以及不同就业形式呈现的差异特征。在了解失地农民基本情况和就业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失地农民就业情况堪忧:就业率低且以灵活就业为主,就业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自主创业困难重重,就业保障缺乏。在社会支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关系网络和人力资本的视角分析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市场环境因素、制度与政策因素以及失地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与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为解决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促进贵安新区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建议以政府为主导以失地农民为中心,提出了紧抓市场带动作用及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入非政府组织重构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支持以及注重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四个方面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建议,进而构建贵安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体系。

二、创业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与作用探析——以南京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业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与作用探析——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还是就业: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二、扎根理论
        三、比较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
        二、自雇创业
        三、受雇就业
    第二节 乡村旅游创业研究
    第三节 乡村旅游就业研究
    第四节 农民自雇与受雇影响因素研究
    第五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
    第二节 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三节 资料分析方法
    第四节 资料可靠性保证
第四章 资料分析
    第一节 资料编码过程
        一、创业资料编码
        二、就业资料编码
        三、编码结果小结
    第三节 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方式的比较分析
        一、农户创业与就业的影响机制比较分析
        二、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方式的特征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2.1.1 创新创业概念
        2.1.2 创新创业环境
        2.1.3 创新创业政策
    2.2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2.1 责任政府理论
        2.2.2 政策扶持系统理论
        2.2.3 创新创业理论
3 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发展的现状
    3.1 资金扶持政策
        3.1.1 创新创业补助
        3.1.2 贷款现状
        3.1.3 税收优惠
    3.2 创新创业环境政策现状
        3.2.1 平台建设
        3.2.2 创新创业氛围
    3.3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
        3.3.1 校企合作
        3.3.2 创新创业导师制建设
        3.3.3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4 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资金扶持政策不够健全
        4.1.2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不完备
        4.1.3 创新创业政策的配套支持不完善
    4.2 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2.1 政府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4.2.2 政策补贴多于配套
        4.2.3 政策没有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出发
5 完善政府对创新创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建议
    5.1 完善资金扶持政策
        5.1.1 高校作为融资的主要力量
        5.1.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5.1.3 扩展融资渠道
    5.2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
        5.2.1 从制度上改善高校创新创业环境
        5.2.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5.2.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5.2.4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5.3 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政策
        5.3.1 整合创新创业资源
        5.3.2 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空间资源
        5.3.3 提高创新创业文化导向层次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生态学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创业环境模型及分析框架研究
        (二)创业生态系统内涵研究
        (三)创业环境与创业生态系统构成研究
        (四)创业生态系统评价维度研究
        (五)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流程图
第一章 社会生态学与创业相关理论研究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创业
        (二)创业教育
        (三)创业生态系统
    二、生态学理论
        (一)种群生态学理论
        (二)生态系统反馈理论
        (三)动态演化理论
        (四)生态位理论
    三、社会生态学理论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二)社会生态竞争与垄断理论
        (三)社会生态学协同发展理论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构成与特征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构成分析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一)协同共生性
        (二)自我演化性
        (三)溢出效应
        (四)网络互动性
    三、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多元支撑环境
        (一)政府政策环境
        (二)创业文化环境
        (三)科技网络环境
        (四)经济融资环境
第三章 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现状的调研分析
    一、现阶段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生态现状分析
        (一)调研背景
        (二)调研方案及实施
        (三)调研数据分析
        1.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基地调研问卷分析
        2.江苏省高校创业园导师调研问卷分析
        3.江苏省高校创业园创业者调研问卷分析
    二、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现状问题分析
        (一)创业主体缺乏“先天性”,创业环境适应力不足
        (二)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环境亟待改善
        (三)创业政策制定与执行难度大,政策环境不稳定
        (四)创业实训实践服务平台少,创业实践环境较落后
        (五)创业投资与融资渠道缺乏,经济融资环境风险大
    三、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现状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创业主体失位
        (二)创业主体与创业政策环境不协调
        (三)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扶持体系不成熟
        (四)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资本支持力度小
第四章 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构建
    一、构建意义与原则
        (一)构建意义
        (二)构建原则
    二、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识别
        (一)目标识别
        (二)路径识别
    三、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划分
        (一)系统内核与外核
        (二)“生产者”
        (三)“消费者”
        (四)“分解者”
        (五)“催化剂”
    四、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机制
        (一)协同竞争机制
        (二)调节反馈机制
第五章 典型国家创业生态化对江苏高校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高校创业生态化启示
    二、日本高校创业生态化启示
    三、德国高校创业生态化启示
第六章 完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
        (一)提高本硕博生创业参与度
        (二)提高高校教师创业参与度
        (三)提高相关机构创业参与度
    二、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共生性
        (一)院系协同合作,提升创业教育水平
        (二)师生协同合作,加强创业创新能力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网络互动性
        (一)政府与高校加强互动,推动解读落实创业政策法规
        (二)企业与高校加强互动,促进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建设
        (三)技术转移网络与高校加强互动,改善风险防控及质量评价
    四、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自我演化性
        (一)提升创业主体“胜任力”水平
        (二)加强专业师资及课程水平建设
        (三)构建高校创业服务体系及平台
        (四)优化江苏大学生经济融资环境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A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基地调查问卷
附录 B 江苏省高校创业园创业者调查问卷
附录 C 江苏省高校创业导师调查问卷

(4)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的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以南京市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支撑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全面二孩政策
        2.1.2 二孩生育意愿
        2.1.3 养育成本
        2.1.4 女性社会地位
    2.2 支撑理论
        2.2.1 社会保障“三驾马车”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公共选择理论
        2.2.4 政策制定中的底线理论
3 育龄人口生育现状:基于南京市的抽样调查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性别与年龄
        3.1.2 户籍与独生情况
        3.1.3 学历分布
        3.1.4 职业和收入
        3.1.5 住房情况
    3.2 子女数与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3.2.1 变量设计与分析方法
        3.2.2 子女数与相关变量的卡方检验
        3.2.3 子女数与相关变量的t检验
        3.2.4 子女数与相关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3.2.5 分析总结
4 二孩生育意愿制约因素:基于南京市的调查样本
    4.1 南京市育龄人口二孩生育意愿情况分析
        4.1.1 南京市育龄人口二孩生育意愿现状
        4.1.2 二孩生育意影响因素的卡方检验
    4.2 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4.2.1 初始影响因素设计
        4.2.2 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4.2.3 提取公因子情况
        4.2.4 公因子命名与各成分权重
        4.2.5 分析总结
5 影响“全面二孩”政策推进的政策成因分析
    5.1 政策层面原因
        5.1.1 政策保障家庭二孩养育力度不够
        5.1.2 妇女就业鼓励政策有待实施
        5.1.3 分担女性育儿压力政策尚未全面落实
        5.1.4 高学历青年人口婚育政策引导不足
    5.2 法规层面的原因
        5.2.1 女性就业保障相关法规针对性不够
        5.2.2 关注未成年首孩心理建设的法规尚需完善
    5.3 社会服务层面的原因
        5.3.1 公共托幼服务体系构建仍需探索
        5.3.2 母婴友好环境尚未形成
6 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应的对策建议
    6.1 政策层面对策建议
        6.1.1 多方位加强家庭二孩养育保障力度
        6.1.2 出台妇女就业促进政策
        6.1.3 落实分担女性育儿压力政策
        6.1.4 构建青年育龄人口婚育激励政策
    6.2 法律法规层面对策建议
        6.2.1 完善女性就业保障相关法规
        6.2.2 完善关于未成年首孩心理建设的相关法规
    6.3 社会服务层面对策建议
        6.3.1 构建公共托幼服务体系
        6.3.2 优化母婴友好环境体系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二孩生育制约因素调查问卷

(5)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题目的创新之处
        (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创业与大学生创业
        (二)创业扶持政策
    二、理论基础
        (一)政策过程理论
        (二)创业系统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南京市创业政策现状及大学生对政策的认知与评价
    一、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现状
        (一)扶持政策梳理
        (二)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南京市大学生对创业扶持政策的认知与评价
        (一)调查问卷的样本分布与回收
        (二)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第三章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定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创业扶持深度不够,融资体系不健全
        (二)扶持政策与创业需求匹配度不高,配套服务不足
        (三)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创业教育政策不完善
    二、政策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创业政策知晓率低、享受率低,政策宣传力度不足
        (二)创业服务机构缺位,政策执行机构缺乏协同性
        (三)部分政策执行力差,审批流程繁琐
    三、政策评估与调控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缺位
        (二)政策绩效不明确,缺少创业政策评估体系
        (三)缺乏政策的动态调整和科学保障机制
第四章 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内发达地区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政策
        (一)杭州的无偿资助制
        (二)上海的基金制
    二、国外发达国家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政策
        (一)美国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二)日本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三、对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的启示
        (一)加强创业教育与实践
        (二)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
第五章 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优化建议
    一、政策制定层面:构建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
        (一)建立系统性创业课程体系及校企互动机制
        (二)制定差异化政策,提高创业扶持精准度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四)完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商事制度
    二、政策执行层面:强化信息建设和社会支持
        (一)多渠道大力宣传政策,营造创业氛围
        (二)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及创业服务者队伍建设
        (四)加强社会参与,放弃政府“全能化”管理思维
    三、政策评估与调控层面:探索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机制
        (一)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监督协调机制
        (二)强化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外部评估与反馈机制
        (三)建立大学生创业政策动态调整与退出机制
        (四)促进创业成果转化,探索“成本——收益”评估模式
结束语
附录A: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对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认知与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B: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6)社会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其创业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创业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社会创业者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社会资本的研究
        (四)简要评述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社会创业者创业的现状
    一、社会创业概况
        (一)我国社会创业现状
        (二)山东省社会创业现状
    二、社会企业内涵及其特征
        (一)社会企业的内涵
        (二)社会企业的特征
        (三)社会服务机构新发展-社会企业
    三、山东省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样本情况
        (一)社会创业者创业阶段
        (二)社会创业者性别分布
        (三)社会创业地域分布
        (四)社会创业者创业年数
        (五)社会创业者创业活动领域
第三章 社会资本对社会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一、坚定社会创业者的行动力
        (一)获取创业信息
        (二)拥有良好的创业心态
        (三)获得资金支持
    二、有效地进行社会资本整合
        (一)内部资本整合
        (二)外部资本整合
    三、助力服务品牌的形成
        (一)增强服务形象亲和力
        (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第四章 社会资本对社会创业者创业的消极影响
    一、社会资本在社会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消极表现
        (一)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滋生“崇尚权力,权威至上”的心理
        (三)导致社会创业有失公平性
    二、社会创业者使用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创业者的能力不足
        (二)缺乏社会资本的维持,忽略社会资本的可流动性
        (三)社会创业发展缺乏政府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
    三、社会资本对社会创业者创业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社会创业者社会资本具有同质性
        (二)社会创业者创业地位的边缘性
第五章 提升社会创业者使用社会资本的路径
    一、强化正确的社会资本意识
    二、正确识别创业机会
    三、优化社会创业者社会资本环境
    四、完善社会创业的环节和程序
    五、正确对待社会资本的不平等性带来的风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员名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公私交融与社会组织创办:现代女性的公益之路 ——基于23位女性创始人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组织概念及基本属性
        1.2.2 社会组织的发展脉络
        1.2.3 女性与社会组织
        1.2.4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样本选取与资料来源
第2章 理论脉络与框架
    2.1 历史脉络
        2.1.1 有关“国家-社会”关系的讨论
        2.1.2 变迁中的女性身份
        2.1.3 女性公益参与路径
    2.2 理论基础
        2.2.1 “公私领域”研究的理论演进
        2.2.2 “公私领域”的理论框架
第3章 缘起与孕育: 女性创办社会组织前期的抉择
    3.1 女性创办社会组织的多元因应
        3.1.1 为己与为家
        3.1.2 为国与为社会
        3.1.3 公益与精神
    3.2 志愿者活动:女性创办社会组织前的孕育
        3.2.1 有趣的“合谋”
        3.2.2 “一呼百应”的女性志愿者
        3.2.3 从家到社区
    3.3 小结
第4章 生存与发展:女性创办社会组织中期的多主体互动
    4.1 政府与女性:公开的“私人关系”
        4.1.1 严格的守门人
        4.1.2 不可缺失的推动者
        4.1.3 最大的认可:“巾帼英雄”
    4.2 媒体与女性:共赢的形象塑造
    4.3 员工与女性:组织化情感联结
    4.4 家人与女性:撕扯中平衡
        4.4.1 父母的愤怒
        4.4.2 男性伴侣的质疑
        4.4.3 孩子的力量
        4.4.4 平衡的策略
    4.5 小结
第5章 转型与困境:女性创办社会组织后期的挣扎
    5.1 女性视角下的“公益成长”
    5.2 停滞的转型
    5.3 小结
第6章 公私域下现代女性的公益之路
    6.1 社会组织中的“公域”与“私域”
        6.1.1 社会组织的公域
        6.1.2 社会组织的私域
    6.2 女性角色的此消彼长
    6.3 家内与家外的博弈
    6.4 去政治化的社会服务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反思与讨论
        7.2.1 无法分割的公私域
        7.2.2 女性、情感与社会组织
    7.3 研究不足与政策建议
        7.3.1 研究不足
        7.3.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女性创始人基本信息
附录2: 关于女性创办社会组织历程的访谈提纲

(8)创业学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步骤与论文的主要贡献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论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创业意愿相关研究
        2.1.1 创业意愿的内涵
        2.1.2 创业意愿的主要理论模型
        2.1.3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 创业学习相关研究
        2.2.1 创业学习的内涵
        2.2.2 创业学习经典理论模型
        2.2.3 创业学习维度划分
    2.3 人格特质相关研究
        2.3.1 人格特质的内涵
        2.3.2 人格特质的相关理论
        2.3.3 人格特质对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关系的影响研究
    2.4 国内外关于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相关研究
        2.4.1 国外关于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相关研究
        2.4.2 国内关于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的建构和研究设计
    3.1 理论模型建构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假设
        3.2.2 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调节作用假设
    3.3 问卷设计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预调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样本回收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样本回收情况
        4.1.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控制变量对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影响
        4.3.1 样本的总体情况分析
        4.3.2 性别不同引起的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差异分析
        4.3.3 年级不同引起的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差异分析
        4.3.4 专业不同引起的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差异分析
        4.3.5 家庭创业背景不同引起的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差异分析
    4.4 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相关分析
    4.5 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4.6 人格特质的调节效应分析
    4.7 路径检验结果分析
        4.7.1 研究结果
        4.7.2 路径检验结果研究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策略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社会层面
        5.2.3 高校层面
        5.2.4 大学生自身层面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青年农村创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基本概念
    2.1 青年与农村青年
    2.2 青年农村创业与农村青年创业
        2.2.1 青年农村创业
        2.2.2 农村青年创业
3.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现状
    3.1 调查数据来源
        3.1.1 问卷设计及说明
        3.1.2 样本描述性分析
    3.2 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概况
        3.2.1 四川青年农村创业者的基本特征
        3.2.2 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领域
        3.2.3 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环境
    3.3 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模式
        3.3.1 创业模式不同的分类
        3.3.2 四川青年农村创业个案分析
4.四川青年农村创业问题及分析
    4.1 农村创业经济环境的问题及分析
        4.1.1 农村融资环境制约
        4.1.2 农村市场环境制约
        4.1.3 农村信息网络制约
    4.2 农村创业政法环境的问题及分析
        4.2.1 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4.2.2 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4.3 农村创业青年自身素质的问题及分析
        4.3.1 知识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薄弱
        4.3.2 缺乏经营管理能力
        4.3.3 创业文化淡薄
5.促进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的对策建议
    5.1 基于个人层面
        5.1.1 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
        5.1.2 培养进取的创业精神
        5.1.3 锻炼良好的身心素质
        5.1.4 提升创业能力水平
    5.2 基于政府层面
        5.2.1 开设创业课程
        5.2.2 改善创业教育方式
        5.2.3 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
        5.2.4 举行创业交流活动
        5.2.5 建立创业实践合作基地
        5.2.6 开设创业服务机构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川青年农村创业现状与模式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10)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内陆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研究 ——以贵安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之处
2.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失地农民
        2.1.3 失地农民就业
        2.1.4 就业支持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社会网络相关理论
        2.2.3 社会支持理论
3.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贵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3.1.1 贵安新区经济发展现状
        3.1.2 贵安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3.1.3 贵安新区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实践
    3.2 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基本情况及特征
        3.2.1 失地与补偿情况
        3.2.2 家庭收入情况
        3.2.3 生活水平情况
        3.2.4 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情况
    3.3 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与特征
        3.3.1 就业现状
        3.3.2 就业特征
    3.4 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
        3.4.1 就业率低且以灵活就业为主
        3.4.2 就业收入水平低且不稳定
        3.4.3 自主创业情况堪忧
        3.4.4 就业保障缺乏
4.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分析
    4.1 市场环境因素
        4.1.1 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发达地区经济下行影响
        4.1.2 产业发展阻碍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4.1.3 区位优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尚未体现
        4.1.4 创业环境不容乐观
    4.2 制度与政策因素
        4.2.1 安置补偿方式单一
        4.2.2 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作用不明显
        4.2.3 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4.3 社会网络因素
        4.3.1 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
        4.3.2 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就业的稳定性
    4.4 人力资本因素
        4.4.1 文化素质低,缺少市场竞争力
        4.4.2 职业技能少,决定就业选择少
        4.4.3 就业观念差,缺乏就业主动性
5.构建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支持体系
    5.1 发挥市场就业带动作用及资源优势
        5.1.1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提升就业空间
        5.1.2 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5.1.3 发挥高校集中的资源优势,构建教育培训平台
        5.1.4 增加创业支持,优化创业环境
    5.2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2.1 创新安置补偿方式,探索多种安置途径
        5.2.2 加大就业保障力度,发挥社会保障促进就业作用
        5.2.3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自主创业
    5.3 发挥非政府组织重构社会网络支持的引导作用
        5.3.1 加强安置点社区管理与服务,鼓励引导融入城镇生活
        5.3.2 构建社会交往平台,引导积累社会资本
    5.4 鼓励提升人力资本积累
        5.4.1 提供心理支持与辅导,增强就业心理适应性
        5.4.2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升文化水平
        5.4.3 鼓励参加技能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四、创业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与作用探析——以南京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还是就业:农户参与乡村旅游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为例[D]. 王韶文. 青岛大学, 2020(02)
  • [2]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姜雯.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3]基于生态学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业生态系统研究[D]. 刘雄.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的制约因素及其优化对策研究 ——以南京市为案例[D]. 郭骏达.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5]南京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优化研究[D]. 朱丹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社会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其创业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为例[D]. 贾童铄.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公私交融与社会组织创办:现代女性的公益之路 ——基于23位女性创始人的质性研究[D]. 周海燕.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8]创业学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D]. 芮李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青年农村创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D]. 郭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10]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内陆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研究 ——以贵安新区为例[D]. 李明晶.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政府职能与创业过程中的职能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