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体杨氏模量测量方法综述——兼论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

弹性体杨氏模量测量方法综述——兼论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弹性体杨氏模量测定方法综述——兼谈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千,王逸平,刘虹,关欢欢[1](2021)在《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仪器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阐述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原理以及传统的实验方案。在原有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做出成品后,通过实验得出数据和实验结果,并得出多根金属丝的合理的杨氏模量修正公式。

张雷,肖梅,潘渊,马遥[2](2021)在《集成式杨氏模量测量综合实验教学设备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拉伸法测金属杨氏模量是学习放大法测微小量的一个典型实验项目,传统的实验设备虽简洁、直观,但存在尺读望远镜立杆不稳、标尺在望远镜中不易捕捉和光杠杆调整不便等不足。该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集成式杨氏模量测量综合实验教学设备,采用"抗震式"尺读望远镜立杆解决了立杆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同时增设"辅助"激光器,在望远镜中能快速地捕捉到标尺读数;改进了光杠杆系统,使得光杠杆的调节更加便捷。为了丰富实验内容,将"弯曲梁法"测金属杨氏模量融入到了拉伸法测金属杨氏模量的实验仪器中,强化了对基本实验思想方法"放大法"的学习。该实验教学设备令实验操作更加简便、高效,促进了教和学的统一,更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从学生使用效果来看,可以大大减少实验时间、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加深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流程的理解。

余建新,崔喜平[3](2020)在《弹性模量的实验方法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弹性模量测试方法如静态法、单悬臂弯曲共振法、悬丝耦合弯曲共振法、自由梁弯曲共振法进行了比对研究,分析了相关的测试标准,讨论了实验过程中影响测试的因素,采用3种不同尺寸的试样进行弹性模量测试,比较了不同实验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高温环境和小尺寸样品的弹性模量发展趋势,以及弯曲共振法在材料特性研究中的应用。由于共振法测试结果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优于静态法,推荐基于自由梁弯曲共振的无损检测方法,测量材料的室温和高温弹性模量。

李艳凯[4](2020)在《高一物理IYPT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提出要求,物理教学过程也应加大探究式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nternational Young Physicists’Tournament,简称IYPT)项目是一项面向高中生、以团体对抗为比赛形式的国际性物理实验学术竞赛。该比赛每年一次,已经成功举办了32届,它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为指导思想,其独特的竞赛模式和丰富的开放性物理实验内容为高中物理拓展课程的改革与深化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尝试利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拓展课程理念,结合IYPT项目,设计合理的课程环节,设计开发高一物理IYPT拓展课程并进行实践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领域,研究者们对IYPT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理论研究的,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在少数。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是对历年的IYPT赛题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将其融入到高中物理拓展课程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形成可行的教学模式及其课程方案,并将其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课程目标的学科课程相比较,IYPT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目的。与传统拓展课程相比较,高一物理IYPT拓展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是在分析国内物理拓展课程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首先对IYPT的教育功能进行价值性论证并对IYPT与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分析其契合性与差异性,为拓展课程开设的具体内容、方法等提供基础;另外从课程定位与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对高中物理拓展课程中进行IYPT教育进行了总体设计;进而从利用IYPT资源进行拓展课程教学方面选取了三个案例进行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最后,在总结该研究的同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进一步思考。

段阳,杨浩林,伍泓锦,贾欣燕,樊代和[5](2020)在《杨氏弹性模量测量实验综述》文中指出杨氏弹性模量(简称杨氏模量)是固体材料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工程技术设计领域常用的参数之一。从实验教学角度而言,杨氏模量测量实验是国内大多数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所开设的必选实验之一,也是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验题目规范表中的题目之一。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目前关于杨氏模量测量实验的4大类测量原理,包括静态拉伸法、动态共振法、梁弯曲法,以及超声波测量法等。进一步针对每一大类测量原理,本文还对已报道的各种实验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精度进行了总结,同时评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希望本文的综述结果能对我国高校开展杨氏模量测量实验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计划参加讲课培训展示的青年教师提供借鉴作用。

王玉浩,马万彬,周彦粉,江亮,陈韶娟,马建伟[6](2019)在《静电纺聚氨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纳米纤维膜的一种比较简单而且常用的技术。对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氨酯(TPU)纳米纤维膜的最佳纺丝条件进行探索。此外,对制备的TPU纳米纤维膜进行了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在纺丝液质量分数为12%、电压20 V、接收距离15 cm、THF与DMF的体积比为5∶1的条件下,制备的TPU纳米纤维膜表面无珠粒、纤维直径均匀,纺丝效果最佳。与纯TPU薄膜进行性能对比,TPU纳米纤维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远低于纯TPU薄膜,前者的介电常数比后者略低,但是前者的弹性模量低于后者。制备的TPU纳米纤维膜可以应用于气体过滤领域。

张圣羽[7](2019)在《民国末期(1946—1949)与当代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清政府1903年颁发《奏定学堂章程》,施行癸卯学制,物理课程被正式纳入中国国家课程体系。后经过近20年发展,北洋政府于1922年颁行壬戌学制,“初中”和“高中”两词正式出现,中学校开始进行分段教学。这一时期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较细致地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验要求及教法要点等方面内容。高中物理教科书基本依照力学、物性学、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及近代物理学等内容分篇章编写,关注物理学知识与国防、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民国时期的中学物理教育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是我国科学教育和物理课程与教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前,针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研究已开展较多,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学物理课程及教科书的研究数量则很少,为数不多的已有研究多停留于宏观概述层面,深入剖析民国时期中学物理教科书具体内容的研究则更少。民国末期(1946-1949)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完善、编排系统。又因为力学知识是高中物理课程的主干内容之一,是学生后续学习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内容的基础,在物理学知识框架中具有重要基础地位。因此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在考察清末民国时期的教育历史背景和学制的前提下,对民末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总体特点及其中力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同当代高中物理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归纳相似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得到对于高中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为编写以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教科书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安蓓青[8](2018)在《科技论文摘要汉译报告 ——语法隐喻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断扩大,最显着的特征就是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其中学术交流最为活跃。论文摘要是学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前沿十分重要,因此,对科技文论文摘要的翻译十分必要。本文研究对象为科技论文摘要。根据体裁分析,科技论文摘要属正式文本,语体特征为具有正式性、客观性和严谨性。根据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科技论文摘要属于信息型文本,主要以表达信息为主,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行文规范、描述客观以及内容准确。本文基于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采用定量和案例分析方法,从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角度分析了科技论文摘要的翻译策略。本文在70篇科技论文摘要英译汉语料的基础上,以语法隐喻理论为指导,从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的角度对科技论文的翻译过程和方法进行了分析。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过程中,在首先将原文翻译为一致式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及物性系统的转换、功能语法成分和词汇语法成分的转换的这一系列转换,将一致式转换成隐喻式,从而实现科技论文摘要的正式性和严谨性的途径;从人际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在翻译中,将一致式表达通过语气和情态隐喻将其转换成隐喻式,从而实现科技论文摘要翻译的客观性的途径;从语篇隐喻的角度分析了通过隐喻性新信息和隐喻性主位将一致式的表达转换成隐喻式译文,从而实现科技论摘要翻译的严谨性途径。虽然语法隐喻是是功能语言学理论,但语法隐喻为科技论文摘要的正式性、客观性和严谨性翻译提供了建设性指导。本文的研究报告如下:科技论文摘要的隐喻式表达更加正式、客观和严谨,使读者更加一目了然,语法隐喻就是将其一致式翻译向隐喻式翻译转换的重要工具。概念隐喻通过及物性系统、功能成分和词汇语法的转换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实现了科技论文摘要的正式性;人际隐喻通过语气和情态隐喻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实现了科技论文摘要的客观性;语篇隐喻运用隐喻性新信息和隐喻性主位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使科技论文摘要的严谨性得以实现。

李佳隆[9](2017)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期末考试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以下简称"大物实验")是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业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效果如何,则很大程度上需由课程结束时的评价得出,故而"大物实验"的期末测试显得尤为重要。论文首先通过对"大物实验"考试的文献研究,分析了 "大物实验"考试的现状,然后结合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对"大物实验"期末考试展开实践研究。本文的第三章与第四章为实践研究的主体部分,分析并选用了操作考试与笔试两种考试形式,而后用所设计的有一定新意的试卷施测,对每一次考试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试卷的项目分析、质量评价和考试情况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将"旧瓶装新酒"式的操作考试和"反映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笔试相结合的"大物实验"期末考试有其可行性,二者结合可以更为综合地考查学生实验能力;(2)两类考试的题型最好选用限制性论述题以测量学生的实验能力;(3)设计操作考试时,应让学生以学过的实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应从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误差分析、数据应用等维度着手,各维度所占比例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要求设定;(4)笔试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实验理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设计题目时应对课程要求的内容进行分类,不同要求层级的知识类别用以不同的题型,研究建议最好使用分析题、设计题等。

聂馥玲[10](2010)在《晚清科学译着《重学》的翻译与传播》文中提出《重学》(1859)是晚清传入我国的第一部系统介绍经典力学的着作,是经典力学在中国传播的开端。它包括了中等力学、大学普通力学和部分理论力学的内容,并涉及微积分在应用,对于传播西方力学知识和数学知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学》的底本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 (1836)是剑桥大学的力学教材,所涉及的力学知识的难度、复杂程度是晚清其他力学着作无法比拟的。在当时中国已有的非常有限的力学知识基础之上,这些有相当难度的知识被引进之后遭遇到怎样的命运,传播、吸收消化的程度如何?这一时期西方力学知识的译介与传播是否成功,对中国力学近代化历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外,翻译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改写与重构。译着是两种文化交流、冲突、适应的结果。《重学》在翻译过程中面对冲突与不适应对原着的内容进行了哪些选择,对原着中的异质文化进行了怎样的改写,这些选择与改写对西方力学的理解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理解晚清西方科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本文首次对《重学》的内容进行全面清理,并对其各部分内容的难度、在晚清的传播情况给予说明。2.本文首次对《重学》的底本(Whewell的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共七版)进行研究、清理,分析了该书成书的背景,版本,以及各版本之间的区别、内容变化与编纂思想,并对不同版本与《重学》进行对比。在充分的证据基础上确定了《重学》的底本,澄清了国内流行的关于《重学》的底本,翻译的内容等错误说法。同时,论文在《重学》的版本上也有新的发现。3.本文首次在《重学》与其底本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厘清《重学》翻译的整体情况,对原着内容的取舍、增补情况,术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以及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重学》与其底本的对比,分析了两种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冲突与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原着的理解产生的影响。4.本文分别从《重学》的文本及其内容的传播两个方面,梳理了《重学》的传播情况,首次对晚清一系列力学与数学着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分析了晚清力学知识传播的整体情况、力学知识的传播程度、传播特点等;并研究了《重学》在知识内容、术语翻译、本土化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重学》在晚清力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重学》的翻译与传播的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科学翻译与传播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以《重学》为核心的深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西方力学传播过程中,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其难度、复杂程度及其知识结构都没有超出《重学》的范围。《重学》引进的知识远远超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能够接受的能力。2.《重学》的翻译在文字上、具体内容的理解上现在看来也属于上乘之作,对陌生知识、概念术语的表达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和表达方式,拉近了读者与异质文化之间的距离,对于中国人接受西方力学知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重学》的表达方式在晚清力学着作的翻译与传播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重学》是晚清多数知识分子都有所知晓的一部力学着作,但对其中的知识,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内容的理解与传播非常有限,对西方力学知识体系及其方法的理解是晚清力学传播的薄弱环节。4.《重学》的翻译与传播中都面临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异质文化的不适应,因此面对冲突与不适应不可避免地要做出选择,这种选择弱化了西方力学知识的体系,也部分地遮蔽了西方力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和精密科学的特征。通过《重学》研究看到,晚清力学的翻译与传播虽然没有明清之际的会通,但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中国典籍撰写思想仍然在对西方知识的选择、对科学译着翻译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重学》的研究是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一个个案研究,通过这一案例研究,可以看到前西化时期西方科学传播的特征,看到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对近代科技知识传播模式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晚清科技史与文化史、中国学术翻译与传播史提供研究案例,通过不同的典型案例的研究,可以理解晚清西方科学传播与近代化过程的整体情况。

二、弹性体杨氏模量测定方法综述——兼谈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弹性体杨氏模量测定方法综述——兼谈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仪器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仪器的原理及改进方案
2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3 结语

(4)高一物理IYPT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2.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思路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IYPT
        1.4.2 拓展课程
第2章 IYPT融入高中物理拓展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2.1 IYPT历年赛题分析
        2.1.1 数据统计
        2.1.2 定性筛选
    2.2 可行性分析
第3章 高一物理IYPT拓展课程设计
    3.1 课程性质和定位
    3.2 课程目标设计
    3.3 课程内容设计
        3.3.1 课程内容的选取
        3.3.2 课程内容的组织
    3.4 课程资源建设
第4章 高一物理IYPT拓展课程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4.1 课程教学实施
        4.1.1 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4.1.2 课程教学实施原则
        4.1.3 教学组织方式及实施情况
    4.2 课程教学实施案例分析
        4.2.1 教学案例实施概述
        4.2.2 教学案例实施过程
        案例1-飓风球
        案例2-电晕放电
        案例3-雪糕棒连锁反应
    4.3 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完成的工作及结论
        5.1.1 完成的工作
        5.1.2 结论
    5.2 创新点与不足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IYPT赛题与高中物理教材契合性与差异性归纳表
附录2 参加IYPT拓展课程的部分学生获奖证书
附录3 课题研究参考文献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杨氏弹性模量测量实验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氏模量及其测量概述
2 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法
    2.1 静态拉伸法
        2.1.1 光学测量法
        2.1.2 电学测量法
    2.2 动态共振法
    2.3 梁弯曲法
    2.4 超声波测量法
3 总结

(6)静电纺聚氨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1.2 纺丝液的配备
    1.3 T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1.4 纯TPU弹性体膜的制备
    1.5 测试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静电纺膜的表面形态讨论
    2.2 静电纺膜与弹性体膜的性能比较
        2.2.1 强力分析
        2.2.2 DMA分析
        2.2.3 介电常数分析
3 结论

(7)民国末期(1946—1949)与当代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内容与目标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方法
2 晚清民国的教育历史背景、学制变迁与中学物理教科书
    2.1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2.2 壬子癸丑学制
    2.3 壬戌学制
    2.4 戊辰学制
3 民国末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力学内容
    3.1 民国末期施行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3.2 民国末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内容的选择
    3.3 民国末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内容的组织
    3.4 民国末期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内容的呈现
4 当代与民国末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比较
    4.1 当代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力学部分
    4.2 当代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内容的选择
    4.3 当代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内容的组织
    4.4 当代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力学内容的呈现
    4.5 当代与民国末期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比较
5 对编写新教科书、课程与教学改革及新高考改革的启示
    5.1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需要
    5.2 教科书内容应兼顾理论与应用,难度适中
    5.3 恰当编排模块内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5.4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关注物理学前沿发展
    5.5 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重视实验教学
    5.6 落实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与考试机制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科技论文摘要汉译报告 ——语法隐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Characteristics of abstracts of scientific articles
    1.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ocess
    2.2 In-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1 Text type theory
    3.2 Grammatical metaphor
        3.2.1 Ideational metaphor
        3.2.2 Interpersonal metaphor
        3.2.3 Textual metaphor
    3.3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pplied for the project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deational metaphor
        4.1.1 Lexical conversion
        4.1.2 Omission
    4.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personal metaphor
        4.2.1 Addition
        4.2.2 Sentence conversion
    4.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xtual metaphor
        4.3.1 Reference
        4.3.2 Conjunction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5.4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9)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期末考试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高校物理实验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对考试研究的兴趣
        1.1.3 选题来源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研究现状
        2.1.1 改革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2.1.2 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的介绍或分析
        2.1.3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
        2.1.4 提倡在大学物理考试中运用新平台新技术
        2.1.5 国内其它及国外研究状况
        2.1.6 小结
    2.2 理论基础
        2.2.1 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概念界定
        2.2.2 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性质与功能
        2.2.3 教学中的评价理论
        2.2.4 教育测量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前期实践
    3.1 对大学物理实验考试的深入思考
    3.2 对操作考试的再分析
    3.3 实践方案设计
        3.3.1 对操作考试的改进
        3.3.2 实践中的主要工作
    3.4 第一次研究的情况
        3.4.1 试题命制
        3.4.2 施测情况
        3.4.3 试卷分析
        3.4.4 小结与讨论
    3.5 对笔试的再分析
    3.6 第二次研究
        3.6.1 试题命制
        3.6.2 施测情况
        3.6.3 试卷分析
        3.6.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笔试与新操作考相结合的大学物理实验考试
    4.1 试题命制
        4.1.1 实验操作题
        4.1.2 笔试题
    4.2 施测情况
    4.3 试卷分析
        4.3.1 操作考的情况
        4.3.2 笔试的情况
    4.4 笔试与操作考试的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1.1 调研的结果
        5.1.2 实践研究的结果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5.4 研究展望
附录一: 第一次研究的试题
附录二: 哈尔滨工业大学试题
附录三: 华中科技大学试题
附录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试卷
附录五: 第二次研究的试题
附录六: 第三次研究的试题
附录七: 答卷样本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10)晚清科学译着《重学》的翻译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基础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论文框架
    六、本文拟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重学》翻译传播的相关背景
    第一节 力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相关背景
        一、19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力学的发展
        二、《重学》传入之前中国人所具有的知识背景
    第二节 晚清力学传播概况
        一、不同水平的力学结构
        二、晚清传播的力学知识结构
第二章 《重学》的内容
    第一节 《重学》的译者简介
        一、艾约瑟生平与在华期间学术活动
        二、李善兰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第二节 《重学》的内容组成
        一、钱熙辅跋、李善兰序、伟烈亚力英文序和词汇表
        二、《重学》"卷首"
        三、附加内容——关于流体力学与圆锥曲线部分
    第三节 《重学》传入的知识内容
        一、"重学"的概念及其静力学知识
        二、动重学——动力学知识
        三、《重学》在晚清力学传播中的特点
第三章 MECHANICS及《重学》底本
    第一节 休厄尔生平及其学术贡献
        一、休厄尔简要生平
        二、休厄尔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节 MECHANICS概述
        一、Mechanics成书背景
        二、休厄尔的力学教科书
        三、Mechanics版本
    第三节 MECHANICS体系及其内容组成
        一、Mechanics的思想体系与结构
        二、Mechanics的内容组成
        三、影响与评价
    第四节 《重学》底本的确定
        一、《重学》的相关疑点
        二、《重学》的底本
第四章 《重学》的翻译
    第一节 《重学》的文本翻译
        一、《重学》与Mechanics的体例差异
        二、《重学》翻译中内容的取舍与增补
        三、《重学》翻译的本土化特征
    第二节 《重学》的术语翻译
        一、《重学》术语的翻译方法
        二、《重学》涉及的力学术语
        三、《重学》概念翻译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重学》翻译的力学术语的传承与变化
        一、晚清力学术语翻译使用的整体状况
        二、几个核心力学术语的分析
        三、《重学》翻译的力学术语的传播情况
第五章 《重学》的传播
    第一节 《重学》的版本及文本流传
        一、目前关于《重学》版本的研究
        二、美华版与金陵版的区别
        三、对美华版与《重学》首版之关系的推测
        四、《重学》其他版本的区别及其流传
    第二节 《重学》中力学知识的传播
        一、西学丛书对《重学》内容的传播
        二、算学书对《重学》知识的传播
        三、"课艺"中的力学知识
    第三节 学者对《重学》的解读与研究
        一、李善兰对《重学》的研究
        二、顾观光对《重学》的研究
        三、杞庐主人的《时务通考》对《重学》的概括
    第四节 "重学"一词及其知识体系的传播
        一、晚清"重学"及其知识体系的丰富与变化
        二、"重学"的译名及其知识体系的传播
        三、晚清力学知识传播的特点
第六章 《重学》的影响及评价
    第一节 《重学》的翻译与影响
        一、《重学》翻译中的变通与民族化
        二、《重学》翻译中的选择与适应
    第二节 《重学》的传播与影响
        一、《重学》传播的目标
        二、《重学》传播的限度
        三、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弹性体杨氏模量测定方法综述——兼谈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拉伸法测金属丝杨氏模量仪器的改进[J]. 孙文千,王逸平,刘虹,关欢欢. 集成电路应用, 2021(07)
  • [2]集成式杨氏模量测量综合实验教学设备的设计与实现[J]. 张雷,肖梅,潘渊,马遥.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06)
  • [3]弹性模量的实验方法比对研究[J]. 余建新,崔喜平.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0(06)
  • [4]高一物理IYPT拓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李艳凯.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杨氏弹性模量测量实验综述[J]. 段阳,杨浩林,伍泓锦,贾欣燕,樊代和. 物理与工程, 2020(03)
  • [6]静电纺聚氨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王玉浩,马万彬,周彦粉,江亮,陈韶娟,马建伟. 塑料工业, 2019(08)
  • [7]民国末期(1946—1949)与当代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内容的比较研究[D]. 张圣羽.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科技论文摘要汉译报告 ——语法隐喻视角[D]. 安蓓青. 燕山大学, 2018(09)
  • [9]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期末考试的实践研究[D]. 李佳隆.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晚清科学译着《重学》的翻译与传播[D]. 聂馥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弹性体杨氏模量测量方法综述——兼论实验教学改革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