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效率与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

国有企业的效率与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

一、国企效率与国有企业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怀印,操友根,任声策[1](2021)在《禁止驰名品牌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基于第三次商标法修订的准自然实验》文中研究指明驰名商标认定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是激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与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驱动力。但是,2013年商标法修订后,禁止企业进行驰名品牌广告宣传。这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以《商标法》第三次修订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17年制造业上市企业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禁止驰名品牌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禁止驰名品牌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研发投入在禁止驰名品牌广告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规模在禁止驰名品牌广告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间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政策制定者思考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恢复驰名商标激励商誉和品牌的目的,实现市场效率和社会责任的均衡。这对新发展格局下,发展繁荣品牌经济加速市场循环具有重大意义。

竺李乐,吴福象,范衍玮[2](2021)在《“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及其真实创新产出》文中认为在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微观领域广泛存在着"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问题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两个维度的企业创新决策模型,探讨国有企业在民营化改革过程中如何通过改变企业经营者的创新偏好,推升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力度,进而影响企业真实创新产出的微观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民营化改革对企业真实创新产出的提升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对高技术企业、成熟期企业、中下游行业中的企业和制度环境较好地区企业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

贾可卿[3](2021)在《论竞争中性的两面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争中性是维护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规则。竞争中性的确立有助于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公平竞争中提高效率,有助于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蕴含着向竞争中性趋近的轨迹。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社会的竞争中性诉求具有历史性、政治性和偏狭性等方面的问题。竞争中性应当服从于整体公平竞争的要求,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以国企分类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有效消解竞争中性规则的国际压力。

肖赛玥[4](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穆希琳[5](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苑朝霞,谢世江[6](2021)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的难点、重点及应对策略》文中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出发,总结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管理特点及内部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分析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并提出应对措施。

汪沙,肖斌[7](2021)在《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文中提出吴宣恭教授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研究的权威、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治学70余载,他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力求准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立足实际,把所有制理论运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各方位和全过程,不仅较早地提出一系列所有制与产权相关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等重要思想,还对错误的所有制理论进行批判与澄清,既破又立,在学界影响广泛,形成了正面论述与辩驳错误观点并重、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所有制思想。本文拟遵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三个阶段阐述吴宣恭有关批判错误所有制思潮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谢文钰[8](2021)在《辽宁振兴背景下团队凝聚力影响机理及增进策略研究 ——基于南北差异的调研》文中认为

赵丰[9](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

卫聪慧[10](2021)在《国企混改与金融资产配置》文中研究表明

二、国企效率与国有企业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效率与国有企业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1)禁止驰名品牌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基于第三次商标法修订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驰名商标保护、异化与法律修订
    (二)禁止驰名品牌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三)所有制性质对禁止驰名品牌广告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影响
    (四)企业规模对禁止驰名品牌广告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影响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一)双重差分基准模型
    (二)双重差分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三)调节效应模型
    (四)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五)变量定义与测度
四、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二)基本回归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四)调节效应检验
    (五)进一步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六、研究局限与展望

(2)“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及其真实创新产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一)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损失与民营化改革
    (二)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不足与民营化改革
    (三)中国科技创新微观领域的“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
三、民营化改革影响企业真实创新产出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创新决策模型的基准设定
    (二)民营化改革影响企业真实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
    (三)民营化改革影响企业真实创新产出的均衡结果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说明与单变量分析
        1. 数据来源。
        2. 样本选择。
        3. 指标构造。
        4. 单变量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五、民营化改革影响企业真实创新产出的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二)作用机制回归结果与分析
        1. 民营化改革后企业经营者创新偏好改变。
        2. 民营化改革后企业融资约束上升。
        3. 民营化改革后政府补贴力度下降。
    (三)异质性回归结果与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1. 共同趋势检验。
        2. 安慰剂检验。
        3. 熵平衡法。
        4. 其他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三)不足与展望

(3)论竞争中性的两面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竞争中性的基本内容
    (一)程序中性
    (二)成本中性
    (三)收益中性
二、竞争中性的价值
    (一)理论维度的考量
    (二)效率维度的考量
三、竞争中性诉求的偏失
    (一)竞争中性的历史性
    (二)竞争中性的政治性
    (三)竞争中性的偏狭性
四、基本立场与应对
    (一)竞争中性服从于整体公平竞争的要求
    (二)竞争中性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三)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4)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单位文艺
        1.3.2 单位文艺组织
        1.3.3 单位文艺人
    1.4 理论基础
        1.4.1 结构功能主义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田野过程介绍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1.6.1 研究框架
        1.6.2 篇章结构
        1.6.3 阶段划分依据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现实意义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小结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小结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小结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小结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小结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7.2.1 即时性实效
        7.2.2 阶段性实效
        7.2.3 积累性实效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5)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6)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的难点、重点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2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的难点
    2.1 经营目标趋利化,审计机构的权威地位弱化
    2.2 经营主体异质化,审计内容的难度系数提高
    2.3 经营目标多元化,审计标准的复杂性增强
3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重点
    3.1 关注内部控制环境
    3.2 关注重大决策过程
    3.3 关注关联交易发生领域
    3.4 关注民营股东与国有资本管理层的权力联姻
4 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应对措施
    4.1 加强审计机构独立性建设
    4.2 加强审计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4.3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4.4 加强审计技术运用建设
5 结语

(7)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之初:坚持与否定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交锋
    (一)批判否定所有制地位和作用的错误思潮
        1. 否定所有制的客观性。
        2. 否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3. 利用“总和论”反对“基础论”。
        4. 宣扬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
        5. 恶意挑起所有制是目的或手段的争论。
        6. 把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重要性的阐述诋毁为“所有制崇拜”。
    (二)评析有关产权理论的错误看法
        1. 鼓吹马克思主义没有产权理论,认为我国产权理论是从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引进的,或是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 批判对产权基本范畴的混乱看法。
        3. 批判有关所有权与产权关系的错误认识。
    (三)评析否定国家所有制的几种观点
    (四)澄清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几种误解
        1. 将法人财产权等同于出资者赋予企业,对企业财产的实际支配权。
        2. 将法人财产权等同于包括占用、处分、使用、收益等在内的独立支配权。
        3. 认为法人财产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经营权。
        4. 否认法人财产权包括收益权。
二、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交锋
    (一)批判有关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种错误思想
    (二)澄清有关所有制性质的几种错误观点
    (三)揭示“人力资本”概念的悖谬及危害
    (四)全面评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
        1. 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析。
        2. 评析科斯定理。
        3. 对“企业契约论”的批评。
        4. 评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进入21世纪以后:公有制为主体与鼓吹私有化的交锋
    (一)评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相关理论
        1.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结合问题的争论。
        2. 批评“市场化导向”改革观。
        3. 澄清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错误认识。
    (二)批判分配领域的错误理论
        1. 批判“要素价值论”。
        2. 批判“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理论。
        3. 评析有关分配不公根源问题的不实观点。
    (三)批判错误所有制理论
        1. 批判若干否定公有制掩盖私有化的错误理论。
        2. 澄清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谬传。
        3. 评析对混合所有制性质的错误认识。
        4. 批判“所有制中性”论。
四、从争论中获取的有益启示

四、国企效率与国有企业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禁止驰名品牌广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基于第三次商标法修订的准自然实验[J]. 张怀印,操友根,任声策. 消费经济, 2021(05)
  • [2]“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及其真实创新产出[J]. 竺李乐,吴福象,范衍玮.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1(12)
  • [3]论竞争中性的两面性[J]. 贾可卿.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5]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6]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审计的难点、重点及应对策略[J]. 苑朝霞,谢世江. 财务管理研究, 2021(07)
  • [7]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J]. 汪沙,肖斌. 经济思想史研究, 2021(02)
  • [8]辽宁振兴背景下团队凝聚力影响机理及增进策略研究 ——基于南北差异的调研[D]. 谢文钰.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D]. 赵丰. 外交学院, 2021
  • [10]国企混改与金融资产配置[D]. 卫聪慧. 石河子大学, 2021

标签:;  ;  ;  ;  ;  

国有企业的效率与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必然联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