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用运输车行走系的使用与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孙景彬,楚国评,潘冠廷,孟宠,刘志杰,杨福增[1](2021)在《遥控全向调平山地履带拖拉机设计与性能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拖拉机坡地行驶及作业时稳定性差、安全性不高、操纵复杂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遥控全向调平山地履带拖拉机(简称山地拖拉机)。首先,在分析山地拖拉机调平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平行四杆机构的车身横向调平方案和基于双车架机构的纵向调平方案;其次,对山地拖拉机的全向调平装置、行走系、基于静液压驱动装置(HST)的无级调速传动系统、多功能液压系统、坡地适应液压悬挂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和相应的匹配选型;最后,对山地拖拉机进行了整机性能试验。试验表明,拖拉机在0°~15°的横向坡地和0°~10°的纵向坡地可以实现车身横、纵向的调平,有效提高了拖拉机坡地行驶和作业的稳定性;拖拉机可实现0~8 km/h的无级调速,满足平地行驶、爬坡、等高线作业等多种工况的速度要求;可遥控实现山地拖拉机行车、制动、转向、全向(横向和纵向)调平、农具升降及姿态调整等动作,极大地提高了操纵的便捷性;山地拖拉机的接地比压为0.025 MPa,在松软路面和沼泽地均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山地拖拉机的转向机动性能良好,最小转弯半径为1 728 mm,可适应丘陵山地相对狭小的坡地作业环境;山地拖拉机的平地偏驶率为5.5%,在15°坡地车身调平后的偏驶率为5.75%,小于车身未调平时偏驶率8.62%,均满足相应国家标准(≤6%)要求;液压悬挂装置的最大提升力为8.2 kN,满足基本的作业需求;坡地旋耕的耕深稳定性满足国家标准(≥85%)要求。
龚磊[2](2020)在《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行走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是一种快速行走、举升、搬运的机电产品,其自动化程度很高,因此在现代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中被广泛使用。目前国内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行走系统大多采用静液压传动系统,这种系统结构形式紧凑,节省空间,功率重量比高,操作和控制形式多样化,工作效率和传动性能效果好。本文以某公司XX型号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为研究对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对行走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设计了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行走液压系统,对系统主要液压元件进行了选型分析。针对运输车行走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利用液压元件测试平台对主要的元件的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找出故障的因素。利用AMESim软件对整机系统及主要液压元件进行了仿真分析,所得的仿真曲线与理想性能曲线进行了对比,对行走液压系统的参数进行了调节改进,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分析了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各种工况下行驶时的车辆的性能。并对改进后的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进行了实验,改进之后的整机能够满足系统设计的最大车速,同时系统的爬坡能力也相应的得到了很好的提高,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论文有图43幅,表10个,参考文献85篇。
李翊宁[3](2019)在《柔性底盘运行模式分析与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柔性底盘可用于设施农业等狭小空间内的机械化作业和道路运输,实现姿态转向、姿态平移和姿态切换等多种运行方式。本文设计试制了8 kW柔性底盘样机,并进行了姿态转向、姿态平移和姿态切换模式等硬化路面试验。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与优化,得到了柔性底盘姿态运行模式最优输入参数,以期为柔性底盘的多姿态运行提供依据。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设计并试制了基于四轮独立驱动与四轮独立转向技术的8 kW柔性底盘样机。整机尺寸1715×1475×1135 mm,轮距1320 mm,轴距1200 mm,最小离地间隙235 mm,整机质量750 kg,底盘设计额定牵引力2400 N,额定功率8kW,最高设计时速28km·h-1,理论犁耕作业速度5 km·h-1,理论连续犁耕作业时间大于1h。设计并搭建了采用CAN总线通信的模块化分层控制系统,包括了整机状态监测模组、底盘中央控制模组和单轮行走系控制模组。2)分析了柔性底盘姿态转向模式,并进行了硬化路面试验,取得了柔性底盘转向的状态模型。两轮转向,各试验因素对转向准备精度、转向准备时间、转向恢复精度、转向恢复时间、转向切入时间和转向切出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转向角度>电机转速>交互作用;对转向切入精度和转向切出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转向角度>电机转速;对于转向保持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转向角度>转向速度;对于转向保持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转向速度>转向角度>交互作用。四轮转向,各试验因素对转向准备精度、转向恢复精度、转向切入时间和转向切出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转向角度>电机转速>交互作用;对转向准备时间和转向恢复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交互作用>电机转速>转向角度;对于转向切入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转向角度>电机转速;对于转向切出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电机转速>转向角度>交互作用;对于转向保持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转向角度>转向速度>交互作用;对于转向保持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转向速度>转向角度>交互作用。3)分析了柔性底盘平移运动,并进行了硬化路面试验,得到了柔性底盘的平移状态模型。在间断平移的准备和恢复阶段中,各试验因素对平移准备精度、平移准备时间、平移恢复精度和平移恢复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平移角度>电机转速>交互作用。在连续平移的平移切入和平移切出阶段中,各试验因素对平移切入时间、平移切出精度和平移切出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平移角度>电机转速>交互作用;对平移切入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电机转速>平移角度。在间断与连续平移运动共同存在平移保持阶段中,各试验因素对平移保持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在象限Ⅰ和Ⅲ中为平移速度>平移角度,在象限Ⅱ中为平移角度>平移速度,在象限Ⅳ中为平移速度>平移角度>交互作用;各试验因素对平移保持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在象限Ⅰ和Ⅲ中为平移速度>平移角度>交互作用,在象限Ⅱ和Ⅳ中为平移速度>平移角度。4)分析了柔性底盘姿态切换运动,并进行了硬化路面试验,得到了柔性底盘的姿态切换模型。在横行运行中,各试验因素对切换准备精度和切换恢复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电机转速>平移角度;对切换准备时间和切换恢复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平移角度>电机转速;对横行保持精度和横行保持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横行速度有极显着的影响。在原地回转运动中,各试验因素对切换准备精度和切换恢复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电机转速>平移角度;对切换准备时间和切换恢复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平移角度>电机转速;对回转保持精度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回转切换角度>回转角速度;对回转保持时间影响的主次关系是:回转切换角度>回转角速度>交互作用。5)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遗传算法对姿态转向、姿态平移和姿态切换模式进行了最优输入参数求解,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两轮转向的优化结果为:转向速度4 m·s-1,电机转速5.4 r·min-1。四轮转向的优化结果为:电机转速为5.4 r·min-1;当转向角度取(0,60°)时,转向速度为(0.00001φ2+0.014φ+3.538)m·s-1,当转向角度取[60°,360°]时,转向速度为4 m·s-1。间断平移的优化结果为:在任意象限内,平移速度为4 m·s-1;电机转速在象限Ⅰ为(0.2480θ+4.5211)m·s-1,在象限Ⅱ为(0.2921θ+3.5456)m·s-1,在象限Ⅲ为(0.3027θ+2.9356)m·s-1,在象限Ⅳ为(0.2944θ+3.2925)m·s-1。连续平移的优化结果为:在任意象限内,平移速度为4 m·s-1;而电机转速在象限Ⅰ为(0.2027θ+9.2392)m·s-1,在象限Ⅱ为(0.1978θ+9.4408)m·s-1,在象限Ⅲ为(0.1970θ+9.3528)m·s-1,在象限Ⅳ为(0.1968θ+9.4864)m·s-1。横行运动的优化结果为:正向运行时,电机转速为5.4 r·min-1,横行速度为3.47 m·s-1;逆向运行时,电机转速为5.4 r·min-1,横行速度为3.54 m·s-1。原地回转运动的优化结果为:正向运行时,电机转速为5.4r·min-1,而回转切换角度为(0,90)°时,回转角速度为(0.0031βsr+0.5146)rad·s-1,回转切换角度为[90,180]°时,回转角速度为0.78 rad·s-1;逆向运行时,电机转速为5.4 r·min-1,而回转切换角度为(0,90)°时,回转角速度为(0.0031βsr+0.5080)rad·s-1,回转切换角度为[90,180]°时,回转角速度为0.78 rad·s-1。
李冲冲[4](2018)在《丘陵果园多功能履带运输车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丘陵是我国果园种植的重要环境,机械化作业是我国丘陵果园种植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平原作业车辆无法适应丘陵果园的作业需要,果园作业成为了丘陵果园机械化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开发适应我国丘陵果园的作业机械迫在眉睫。为了解决丘陵果园机械的作业难题,同时提高丘陵果园车辆的多功能性和可靠性,本文设计了一种针对丘陵果园的多功能履带运输车,能够负载果园管理机具完成多种作业,同时也可以完成丘陵果园内的运输。本研究采用了农业车辆设计、动力学仿真技术和可靠性设计理论等研究方法,同时结合性能试验考察多功能履带运输车的综合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作业环境和农艺要求提出设计目标。计算了履带运输车的消耗功率并完成发动机选型。设计了传动方案:行走系统采用机械传动方式,动力输出系统采用液压传动方式,设计并校核了传动系统的传动比。进行了履带行走系统的主要参数设计和防倾翻设计。设计了制动系统和直腿式辅助支腿。设计了总体布局,通过三维模型模拟了整机的质心空间位置。2.对履带运输车的行驶性能、通过性能、转向性能和防倾翻性能进行了分析与动力学仿真。对履带运输车的行驶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和仿真,对滑转率和跑偏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履带运输车通过沟壑和台阶的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仿真。对履带运输车的转向性能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仿真,对影响转向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履带运输车的防倾翻性能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仿真。3.对多功能履带运输车进行了系统可靠性设计,采用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分配方法和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方法。对履带运输车进行系统可靠性分析,提出系统可靠性目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400小时,连续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可靠度为0.905。采用评分法进行可靠度分配。按照分配后的可靠度对各子单元进行校核,满足设计要求。进行了系统DFMEA分析,对子单元的选型或设计提出建议。进行了样机的可靠性数据分析,该履带运输车的系统可靠性优于第一代履带运输车。4.对样机的行驶性能、转向性能、通过性能、坡道防倾翻性能和制动性能等进行了性能试验,各项参数均满足设计指标。进行了行驶速度试验、滑转率试验和跑偏率试验。进行了最小转向半径和最小通过半径试验。在规范化种植的果园道路中的通过率100%,行间通过性良好。能够通过500 mm宽的水平沟壑和110 mm的垂直台阶。测量了样机的质心空间位置,符合三维建模的模拟结果;样机的静态倾翻角度均大于25°样机的刹车性能满足设计目标;能在20°以内的坡道上驻车成功,能在20°以内的松软湿滑坡道上驻坡成功。丘陵果园多功能履带运输车在丘陵果园有良好的通过性能、行驶性能、转向性能、防倾翻性能、制动和驻车性能等。和现有的丘陵果园运输车相比,该机的可靠性高,同时具有多功能性,能够完成多种功能,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果园运输效率和作业效率,对提高丘陵果园机械化技术水平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史金钟[5](2018)在《轮式拖拉机与履带拖拉机差异浅议》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履带拖拉机类型和全球履带拖拉机的产业分布,分析了双轨履带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之间的差异,提出了未来履带拖拉机的发展方向。
黄亮[6](2017)在《一种适应于丘陵果园的运输车研制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丘陵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模式与北方平原地区大有不同,尤其是丘陵果园地带,由于丘陵山地的地形高低起伏,农作物种植相对较紧密,导致普通作业机具和运输车难以进入,则人力成为主要的作业方式,所以如何设计一种具有较大功率、稳定性高、小型化的运输车成为主要的难题。目前关于丘陵果园运输车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提出一种发动机偏置式丘陵果园运输车,可以满足上述要求。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从丘陵山地果园的运输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丘陵果园运输车需要克服的技术问题,结合这些技术问题对整机的目标参数、整机布局、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走系统进行设计。结合Recurdyn多体动力学软件对整机行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对样机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丘陵山地果园进行园艺参数的测量,得到果树行距为6m左右、株距为2m左右、最大坡角为12°、树高为3m左右,这导致大型的运输车无法在此工作,所以需要将传统的大型运输车小型化。考虑到大功率发动机的尺寸,将发动机偏右前方放置、传动系统偏中前方放置,这种发动机偏置式的特殊布局能够满足小型履带式运输车在丘陵密集型果园正常工作。2.经过了特殊布局的样机其重心会存在较大的偏移,采用国家标准测量重心方法后发现重心偏向右前方,重心偏移量如下:整机纵向偏移量y=36.2cm,横向偏移量x=9.6cm,重心高度h=47.6cm。由于整机作为运输机,其可搭载相关机具,通过理论研究重心调中规律后调整作业机具的放置位置即可较大程度上实现重心的调中,发现搭载升降机后的整机重心偏移量如下:整机纵向偏移量△ y=34.0cm,横向偏移量△x=9.1cm,重心高度h=30.1cm,相比空载时重心偏移量明显减少,重心高度也明显降低。3.通过Recurdyn仿真分析和倾翻试验来分析样机的稳定性能。仿真分析得出以下结果:整机在直线行驶过程中左侧履带比右侧履带受到地面反作用合力大;整机在20°的上坡阶段能稳定行驶;在20°下坡阶段整机的行驶存在倾翻角36°的瞬态峰值;在20°的坡上横向行驶能保持稳定行驶。在测量样机的静态倾翻角后得出样机纵向极限倾翻角为25.3°、横向极限倾翻角超过30°。4、在对样机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试验验证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测量样机空载即不搭载货物或者相关农机具时,其直线行驶稳定性时发现样机往右侧偏移,直线行驶35m的偏移量为2.83m,不满足丘陵果园跑偏度要求,在搭载升降机后重心更趋向于样机中心,此时直线行驶35m的偏移量为1.1m,其直线行驶偏移量明显减少并达到作业要求;第二,样机在含水率24.79%的土壤上行驶其滑转率为1.55%,满足履带行走系最佳滑转率1%左右的标准;第三,样机左转向水平最小转向半径为105.4cm,右转向水平最小转向半径为102.5m,样机水平最小工作半径为2.01m,符合整机目标设计参数;第四,样机在15°坡地上进行完全转向时其转向轨迹为椭圆,其左转向最小转向轨迹为长轴长384.2cm、短轴长302.7cm,右转向最小转向轨迹为长轴长380.2cm、短轴长299.0cm。第五,样机进行了丘陵果园实地试验,其中包括土壤绝对含水率测定、样机坡地作业速度、样机通过性测定、样机坡地驻车试验、样机累计工作时间统计,经过果园实地试验结果可知样机的作业速度基本与设计值符合,样机在空载和装载机具两种情况下在果园中过沟能力与树间通过性均较强,在坡地上横向行驶比较稳定未出现倾翻现象,只是出现一定的侧滑现象。
许学建[7](2016)在《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南茶北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了丘陵和山区以外,我国北方的一些省份和地区种植茶叶的面积越来越广,对茶园管理机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目前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大都采用“龙门式”全液压自走式底盘行走系,该行走系是由车架、悬架和履带行走机构组成,但该行走系结构采用刚性悬架,行驶平顺性较差,因此本文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悬架有弹性缓冲性能的新型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并对其底盘行走系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分析和轻量化设计。本文首先根据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走系的设计要求,确立了三角履带式行走装置、边梁式车架以及半刚性悬架作为本课题的总体设计方案,利用CATIA对其结构进行三维建模与装配,最后得到底盘行走系以及整机的三维模型。其次,对整机模型作简要的性能分析,包括履带车辆行驶平顺性分析中的悬架固有频率的计算,稳定性分析中横向与纵向极限翻倾角和极限下滑角的计算以及越野性分析中履带车辆跨越壕沟的最大宽度与克服台阶的最大高度的计算。再次,介绍了履带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对底盘行走系在静止、耕作、单边制动转向过程中的履带与地面之间、履带与驱动轮、张紧轮和导向轮之间以及土壤与农具之间进行受力分析并给出理论计算公式。然后,利用ABAQUS软件完成底盘行走系模型的简化、材料属性与单元类型的确定以及网格的划分等前处理工作,利用ABAQUS对底盘行走系在静止、耕作、单边制动转向和爬坡工况下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最后,针对静力工况下底盘行走系最大应力值较小,材料刚度富余的问题,对底盘行走系进行轻量化设计,将底盘行走系的履带行走装置与车架作为优化设计区域,其中对履带行走装置壳单元区域直接作减小厚度处理,对底盘行走系的车架作尺寸优化,经过尺寸优化后,发现底盘行走系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因此将车架尺寸优化区域各梁根据实际型钢规格赋予最小厚度值重新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最终结果表明底盘行走系能够满足强度要求,同时质量减轻了8.3%,取得了一定的轻量化效果。
张树海[8](2015)在《如何正确使用农用运输车轮胎》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农用运输车进入了千家万户,农用运输车社会保有量大幅增加。农用运输车已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适应我国目前农村经济水平的交通运输工具。轮胎是农用运输车行走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约占车辆购置费的9%。轮胎使用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农用运输车的性能,关系到运输成本和材料消耗。由于人们对轮胎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坏而使轮胎提前报废。因此,农用运输车驾驶员应正确地使用和维护好轮
李世成,冯志武,刘宏艳[9](2013)在《如何正确使用农用运输车轮胎》文中研究表明农用运输车轮胎具有支撑车体、货物及人的重量,吸收从路面传来的冲击力,缓冲冲击的功能。另外,轮胎还有自动回正的能力,使农用运输车正常转向,保持直线行驶。轮胎是农用运输车行走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约占车辆购置费的9%。轮胎使用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车辆性能,关系到运输成本和材料消耗。由于人们对轮胎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坏而
王振[10](2013)在《单履带动力运输车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在我国的山地以及丘陵地带有大面值的果园种植,到了果实收获季节,果实的运输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依靠以往的人力和畜力的运输方式效率极低,而且工作量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日益明显。到了果实收获季节,需要在短时期内将果实快速运输到消费市场,由于山地果园运输机械的缺乏,使得这个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果园种植业的发展和果农经济效益的提升。目前,在山地的纵向运输问题上国内已经出现了自走式大坡度单轨和双轨运输机,但是横向运输上仍然靠传统牲畜拖拉和手推车为主的方式,急需一款动力机械来解决山地果园内区内的运输问题。考虑到山地特殊的地形条件,通过对轮式、履带式和手扶式等几种运输方式的比较,选用履带式结构。为了方便单人操作和最大限度的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同时又要保持车体的灵活性与稳定性,选用单履带行走装置作为核心装置。本设计选用汽油机作为动力源,单履带行走机构作为行走系,以蜗轮蜗杆传动和链传动作为传动系,皮带张紧轮为离合,整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单履带运输车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思想,由动力装置、传动系统、履带行走系、车架以及加宽装置等四大部分组成。论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1)总体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考虑到山坡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位置,为了达到良好的通过性和一定的灵活性,选择单履带行走装置。单履带行走装置平衡性不如双履带,为了保持平稳性需要对车体的重力配置进行分析和研究。该车由单人操作,因此体积较小,为了同时容纳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行走装置等多个部分,需要优化结构设计,尽可能的紧凑。(2)主要参数的计算和相关零部件的选用。车体行走需要动力,根据地理条件和载重来计算所需的功率;然后分配各部分的传动比和输入功率,并计算相关的扭矩等参数。最后根据动力输入、转速和扭矩选择合适的零部件。(3)各部分结构的设计与计算,包括履带行走装置、传动装置、动力源和车体及加宽装置。主要是履带行走装置的设计计算,该部分是整个车体的核心部分,需要选定适合要求的履带并设计加工配套的履带轮和导向轮。车辆行走时,履带行走装置需要配合可靠运行平稳。(4)在完成加工后对车辆进行试验和性能测试,分析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在实际加工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会出现很多没考虑到的问题,因此在需要不断的改进来解决问题满足使用要求。
二、农用运输车行走系的使用与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运输车行走系的使用与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遥控全向调平山地履带拖拉机设计与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山地履带拖拉机调平原理分析 |
2整机结构与主要技术参数 |
3关键部件设计 |
3.1全向调平装置 |
3.1.1横向调平装置设计与运动学分析 |
(1)姿态调整前运动学分析 |
(2)姿态调整后运动学分析 |
3.1.2纵向调平装置设计 |
3.2行走系 |
3.3传动系统 |
3.3.1静液压驱动系统总体设计 |
3.3.2发动机选型 |
3.3.3 HST匹配 |
3.3.4驱动后桥匹配 |
3.4多功能液压系统 |
3.4.1液压系统工作要求 |
3.4.2液压系统组成 |
3.5遥控系统 |
3.6坡地适应液压悬挂装置 |
4整机性能试验 |
4.1山地拖拉机全向调平测试 |
4.2接地比压 |
4.3偏驶率试验 |
4.4最小转弯半径试验 |
4.5液压悬挂装置提升性能试验 |
4.6坡地旋耕试验 |
5结论 |
(2)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行走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概述 |
1.3 行走系统液压传动技术的发展现状 |
1.4 液压驱动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5 机液复合传动系统概述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2 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功能和结构分析 |
2.1 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简介 |
2.2 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行走系统方案分析 |
2.3 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行走系统力学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行走液压系统设计和元件分析 |
3.1 行走液压系统方案设计 |
3.2 行走液压系统元件选型计算 |
3.3 行走液压系统元件测试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行走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液压系统仿真的目的 |
4.2 行走液压系统主要元件的模型建立和仿真 |
4.3 行走液压系统的模型建立和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 |
5.1 实验条件及项目 |
5.2 实验结果分析与仿真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柔性底盘运行模式分析与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设施农业动力机械研究进展 |
1.2.2 四轮独立驱动与四轮独立转向底盘研究进展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8 k W柔性底盘样机设计与试制 |
2.1 引言 |
2.2 柔性底盘一代样机分析 |
2.3 柔性底盘样机基本结构 |
2.3.1 柔性底盘整机系统 |
2.3.2 单轮行走系 |
2.4 柔性底盘样机动力参数 |
2.4.1 额定牵引力 |
2.4.2 额定牵引功率 |
2.4.3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
2.5 柔性底盘样机主要工作部件 |
2.5.1 轮毂电机 |
2.5.2 电磁制动器 |
2.5.3 动力电池组 |
2.6 柔性底盘样机控制系统 |
2.6.1 系统概述 |
2.6.2 整机状态监测模组 |
2.6.3 底盘中央控制模组 |
2.6.4 单轮行走系控制模组 |
2.6.5 控制算法 |
2.7 柔性底盘二代样机姿态运行模式 |
2.8 讨论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柔性底盘姿态转向模式分析与试验 |
3.1 引言 |
3.2 姿态转向模式分析 |
3.2.1 姿态转向模式分类 |
3.2.2 姿态转向模式参数 |
3.2.3 姿态转向模式过程 |
3.3 姿态转向模式试验方案 |
3.3.1 试验因素和指标 |
3.3.2 试验准备与实施 |
3.4 姿态转向模式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转向准备阶段 |
3.4.2 转向恢复阶段 |
3.4.3 转向切入阶段 |
3.4.4 转向切出阶段 |
3.4.5 转向保持阶段 |
3.5 姿态转向模式状态模型 |
3.5.1 间断转向运动 |
3.5.2 连续转向运动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柔性底盘姿态平移模式分析与试验 |
4.1 引言 |
4.2 姿态平移模式分析 |
4.2.1 姿态平移模式描述 |
4.2.2 姿态平移模式参数 |
4.2.3 姿态平移模式过程 |
4.3 姿态平移模式试验方案 |
4.3.1 试验因素和指标 |
4.3.2 试验准备与实施 |
4.4 姿态平移模式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平移准备阶段 |
4.4.2 平移恢复阶段 |
4.4.3 平移切入阶段 |
4.4.4 平移切出运动 |
4.4.5 平移保持阶段 |
4.5 姿态平移模式状态模型 |
4.5.1 间断平移运动 |
4.5.2 连续平移运动 |
4.6 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底盘姿态切换模式分析与试验 |
5.1 引言 |
5.2 姿态切换模式分析 |
5.2.1 姿态切换模式分类 |
5.2.2 姿态切换模式参数 |
5.2.3 姿态切换模式过程 |
5.3 姿态切换模式试验方案 |
5.3.1 试验因素和指标 |
5.3.2 试验准备与实施 |
5.4 姿态切换模式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切换准备阶段 |
5.4.2 切换恢复阶段 |
5.4.3 切换保持阶段 |
5.5 姿态切换模式状态模型 |
5.5.1 横行运动 |
5.5.2 原地回转运动 |
5.6 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柔性底盘姿态运行参数优化与验证 |
6.1 引言 |
6.2 状态模型最优参数计算方法 |
6.2.1 指标权重确定 |
6.2.2 遗传算法 |
6.2.3 综合精度和综合时间 |
6.3 优化参数分析 |
6.3.1 姿态转向模式 |
6.2.2 姿态平移模式 |
6.2.3 姿态切换模式 |
6.2.4 优化输入参数结果 |
6.3 优化输入参数试验验证 |
6.3.1 姿态转向模式 |
6.3.2 姿态平移模式 |
6.3.3 姿态切换模式 |
6.6 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丘陵果园多功能履带运输车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丘陵果园运输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丘陵果园多功能履带运输车的整机设计 |
2.1 设计目标及总体结构 |
2.1.1 环境调研及设计目标 |
2.1.2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发动机选型 |
2.2.1 最大消耗驱动力计算 |
2.2.2 发动机选型 |
2.3 传动系统设计 |
2.3.1 传动方案选择 |
2.3.2 传动比设计 |
2.4 履带行走系统设计 |
2.4.1 履带行走系统工作原理 |
2.4.2 履带行走系统主要参数设计 |
2.4.3 橡胶履带主要参数设计 |
2.5 制动系统及辅助支腿设计 |
2.5.1 制动系统设计 |
2.5.2 辅助支腿设计 |
2.6 总体布局 |
2.6.1 空间布局设计 |
2.6.2 质心模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履带行走系统的分析与仿真 |
3.1 行驶性能分析 |
3.1.1 行驶性能的分析 |
3.1.2 行驶性能的动力学仿真 |
3.2 通过性能分析 |
3.2.1 通过性能的分析 |
3.2.2 通过性能的动力学仿真 |
3.3 转向性能分析 |
3.3.1 转向性能的分析 |
3.3.2 转向性能的动力学仿真 |
3.4 防倾翻性能分析 |
3.4.1 防倾翻性能的分析 |
3.4.2 防倾翻性能的动力学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可靠性的设计与分析 |
4.1 系统可靠性目标 |
4.2 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分配 |
4.2.1 系统可靠性分析 |
4.2.2 系统可靠性分配 |
4.3 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
4.4 系统可靠性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机的综合性能试验 |
5.1 行驶性能试验 |
5.1.1 行驶速度试验 |
5.1.2 滑转率试验 |
5.1.3 跑偏率试验 |
5.2 转向性能试验 |
5.2.1 最小转向半径试验 |
5.2.2 最小通过半径试验 |
5.2.3 行间转向性能试验 |
5.3 通过性能试验 |
5.3.1 行间通过性试验 |
5.3.2 台阶通过性试验 |
5.3.3 沟壑通过性试验 |
5.4 坡道防倾翻性能试验 |
5.4.1 质心的空间位置测量试验 |
5.4.2 静态倾翻试验 |
5.5 制动性能和防滑移性能试验 |
5.5.1 制动性能试验 |
5.5.2 坡道防滑移性能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5)轮式拖拉机与履带拖拉机差异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履带拖拉机的常见类型 |
2 全球履带拖拉机的产业分布 |
3 轮式拖拉机与履带拖拉机的差异 |
3.1 行走系统的差异 |
3.2 转向方式的差异 |
3.3 作业方式的差异 |
3.4 悬挂机构的差异 |
4 结束语 |
(6)一种适应于丘陵果园的运输车研制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丘陵运输平台的发展概况 |
1.2.1 丘陵轨道式运输平台的发展概况 |
1.2.2 丘陵轮式运输平台的发展概况 |
1.2.3 丘陵履带式运输平台的发展概况 |
1.3 丘陵履带式运输车的研究现状 |
1.3.1 山地丘陵运输车的稳定性和通过性研究 |
1.3.2 山地丘陵运输车功能拓展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整机参数设计与样机制作 |
2.1 整机工作环境参数测量 |
2.1.1 测定果树冠幅与行株距 |
2.1.2 山地上坡角测定 |
2.1.3 山地最大坡度角测定 |
2.1.4 底盘工作环境参数总结 |
2.2 运输车目标设计参数计算 |
2.2.1 运输车的设计要求 |
2.2.2 运输车的结构总成和相关技术参数拟定 |
2.3 整机关键部件设计与选型 |
2.3.1 发动机的选型设计 |
2.3.2 传动系统设计 |
2.4 整机空间布局拟定 |
2.4.1 底盘的空间布局图 |
2.4.2 发动机与传动系的空间布置 |
2.4.3 驾驶室布置 |
2.4.4 载物平台布局 |
2.5 整机加工与制作 |
2.5.1 行走系统的加工与制作 |
2.5.2 传动系统的加工与制作 |
2.5.3 整机总成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机重心分析与测量 |
3.1 整机三维重心模拟与重心理论分析 |
3.1.1 基于UG的三维建模与重心模拟 |
3.1.2 整机重心数学建模 |
3.1.3 整机重心调整技术要求 |
3.1.4 重心调整计算 |
3.2 整机重心的测量与调整分析 |
3.2.1 整机重心水平位置的测定 |
3.2.2 整机重心高度的测定 |
3.2.3 整机重心测量结果与调整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ecurdyn的整机稳定性分析与倾翻试验 |
4.1 基于Recurdyn的整机行驶稳定性能分析 |
4.1.1 整机及路面的参数化建模 |
4.1.2 整机行驶稳定性能分析 |
4.2 整机坡地静态倾翻性测量 |
4.2.1 测量条件 |
4.2.2 测量原理与步骤 |
4.2.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综合性能试验 |
5.1 样机爬坡试验 |
5.1.1 试验目的 |
5.1.2 试验器材 |
5.1.3 试验原理及步骤 |
5.1.4 试验数据与分析 |
5.2 直线行驶性能试验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器材或器械 |
5.2.3 试验原理及步骤 |
5.2.4 测量结果与数据分析 |
5.3 整机滑转率试验 |
5.3.1 试验目的 |
5.3.2 测量仪器 |
5.3.3 测量原理及步骤 |
5.3.4 测量数据及分析 |
5.4 转向性能试验 |
5.4.1 整机水平转向性能测试 |
5.4.2 整机坡地转向性能测试 |
5.5 丘陵果园实地试验 |
5.5.1 试验目的与条件 |
5.5.2 试验内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高地隙底盘发展现状 |
1.2.1 国内高地隙底盘发展现状 |
1.2.2 国外高地隙底盘发展现状 |
1.3 履带式拖拉机底盘行走系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设计 |
2.1 底盘总体结构布置 |
2.2 底盘行走系总体方案设计 |
2.2.1 底盘行走系的设计要求 |
2.2.2 行走系类型的选择 |
2.2.3 车架类型的选择 |
2.2.4 台车架类型的选择 |
2.2.5 悬架类型的选择 |
2.3 车架结构设计 |
2.4 履带行走装置结构设计 |
2.4.1 履带的选型与校核 |
2.4.2 驱动轮结构设计与校核 |
2.4.3 张紧轮、导向轮以及张紧装置结构设计 |
2.4.4 支重轮结构设计与校核 |
2.4.5 台车架结构设计 |
2.5 新型半刚性悬架结构设计 |
2.5.1 弹性元件的选择 |
2.5.2 半刚性悬架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整机性能分析 |
3.1 行驶平顺性分析 |
3.1.1 悬架固有频率的计算 |
3.2 静态稳定性分析 |
3.2.1 纵向稳定性 |
3.2.2 横向稳定性 |
3.3 越野性分析 |
3.3.1 跨越壕沟 |
3.3.2 克服台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主要行驶工况下受力分析 |
4.1 履带车辆静止与行驶工况下受力分析 |
4.1.1 履带与地面之间的受力分析 |
4.1.2 履带对驱动轮、张紧轮和导向轮的预紧力 |
4.2 履带车辆耕作工况下受力分析 |
4.2.1 农具结构 |
4.2.2 农具杆件受力分析 |
4.2.3 农具机架受力分析 |
4.3 履带车辆单边制动转向工况下受力分析 |
4.3.1 地面对内外侧履带的摩擦力和阻力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走系有限元分析 |
5.1 ABAQUS软件简介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5.2.2 单元类型 |
5.2.3 材料属性与单位制 |
5.2.4 底盘行走系有限元模型 |
5.3 底盘行走系各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3.1 静止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3.2 耕作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3.3 单边制动转向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3.4 爬坡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走系统轻量化设计 |
6.1 优化设计理论 |
6.2 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6.3 ABAQUS优化设计流程 |
6.4 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走系轻量化设计 |
6.4.1 底盘行走系轻量化设计区域 |
6.4.2 底盘行走系尺寸优化数学模型 |
6.4.3 底盘行走系尺寸优化结果分析 |
6.4.4 底盘行走系尺寸优化迭代过程 |
6.4.5 底盘行走系尺寸优化最终方案 |
6.4.6 底盘行走系轻量化设计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如何正确使用农用运输车轮胎(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轮胎的使用性能要求 |
二、轮胎使用注意事项 |
三、延长轮胎使用寿命的措施 |
(9)如何正确使用农用运输车轮胎(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轮胎的使用性能要求 |
二、轮胎使用注意事项 |
三、如何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 |
(10)单履带动力运输车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科学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 课题的来源 |
2 单履带动力运输车的总体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1.1 设计目标 |
2.1.2 主要参数 |
2.1.3 设计技术路线 |
2.2 总体结构的方案对比 |
3 重要部件结构的设计与计算 |
3.1 动力源的选择 |
3.1.1 动力的设计计算 |
3.2 总体传动结构设计 |
3.2.1 传动比计算与分配 |
3.3 第一级传动装置的设计 |
3.4 第二级主减速装置的选用 |
3.5 三级减速装置的设计 |
3.5.1 传动结构的设计 |
3.5.2 传动参数的计算 |
3.6 履带行走系设计计算 |
3.6.1 履带的选用 |
3.6.2 驱动轮设计计算 |
3.7 驱动轮轴系设计计算 |
3.8 导向轮结构设计 |
4 辅助部件结构的设计和计算 |
4.1 张紧装置设计与计算 |
4.2 导向轮外架的设计 |
4.3 车架的设计与计算 |
4.4 车架加宽部分设计与计算 |
4.5 离合部分的设计 |
5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 总体情况说明 |
5.2 使用说明 |
5.3 性能试验与运行效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用运输车行走系的使用与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遥控全向调平山地履带拖拉机设计与性能试验[J]. 孙景彬,楚国评,潘冠廷,孟宠,刘志杰,杨福增. 农业机械学报, 2021(05)
- [2]自上料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行走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D]. 龚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柔性底盘运行模式分析与参数优化[D]. 李翊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丘陵果园多功能履带运输车的设计与试验[D]. 李冲冲.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轮式拖拉机与履带拖拉机差异浅议[J]. 史金钟.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8(01)
- [6]一种适应于丘陵果园的运输车研制与试验研究[D]. 黄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履带式高地隙茶园管理机底盘行驶系统设计[D]. 许学建. 江苏大学, 2016(09)
- [8]如何正确使用农用运输车轮胎[J]. 张树海.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3)
- [9]如何正确使用农用运输车轮胎[J]. 李世成,冯志武,刘宏艳.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3(11)
- [10]单履带动力运输车的研究与设计[D]. 王振.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