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粒重和叶形大豆品种CO_2利用率

不同粒重和叶形大豆品种CO_2利用率

一、不同粒重、叶形大豆品种的CO_2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1](2020)在《不同大豆品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光合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大豆是重要的豆类作物,其生长发育代谢离不开光能,提高大豆群体的光能利用率是增加大豆产量的关键。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发生改变,会直接影响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分布,从而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等生理作用,导致产量发生改变。因此明确大豆合理冠层结构,提高大豆冠层内光能利用率和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选取适宜密度分别为15万株/hm2、30万株/hm2、45万株/hm2的东农豆252、垦丰16、合农6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大豆品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律,探究遮阴对大豆光合相关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并利用人工遮阴的方法探究光合有效辐射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拟合相关曲线,对田间大豆冠层光合速率进行估算。本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冠层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期的递增呈现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R4达到最大,供试品种间差异显着。合农60叶面积分布主要集中在上层,垦丰16和东农豆252主要集中在中、上层,三个供试品种下层叶面积均分布较少。晴天中午垦丰16和东农豆252生长点处和茎秆中部的光合有效辐射显着高于合农60,子叶痕处品种间无明显的差异。供试品种冠层生长点处光合有效辐射明显高于茎秆中部和子叶痕处。随着大豆生育时期的推进,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晴田中午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Y)与叶面积指数(x)关系符合方程:Y=116.0815+1377.64×0.37421x。光合有效辐射(PAR)与供试大豆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东农豆252净光合速率Pn(Y)与光合有效辐射PAR(x)的关系符合方程:Y=2.73164+0.00478x,合农60:Y=2.18355+0.00711x,垦丰16:Y=2.99273+0.00639x。晴天中午供试大豆品种冠层上层、中层的平均净光合速率较高,下层较低。垦丰16冠层上层和中层平均净光合速率高于东农豆252和合农60,下层三者无明显差异。随着生育时期的递进,大豆冠层各层平均光合速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单位面积大豆冠层上层同化CO2速度最高,中层次之,下层最低。合农60上层同化CO2的速度显着高于垦丰16和东农豆252,垦丰16和东农豆252冠层中层和下层同化CO2的速度显着高于合农60。随着生育时期的递进,合农60上层同化CO2速度逐渐变大,中层和下层逐渐减小,垦丰16和东农豆252无明显变化。随着遮阴水平的增加,供试品种Phi2逐渐增加,Phi NO变化不明显,Phi NPQ和NPQ逐渐降低,Fm、Fv/Fm、F0逐渐增大。随着生育时期的递进,垦丰16和合农60相对叶绿素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在R6达到最大,东农豆无明显变化,各品种Fs、Fv/Fm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R4时期达到最大,且不同遮阴处理变化规律相同。供试品种粒重和粒数主要集中在上层,下层分布较少。各层粒重大小顺序为东农豆252>垦丰16>合农60。垦丰16上层的粒数显着高于东农豆252和合农60,供试品种下层粒数大小顺序为东农豆252>垦丰16>合农60。垦丰16、合农60两年产量和产量积累速度均显着高于东农豆252,垦丰16与合农60无明显差异。

李瀚[2](2017)在《灌溉量、阶段缺水及补水灌溉下花生水分-利用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花育25号(HY25)为试验材料,采用池栽与盆栽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在不同灌溉定额、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对花生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变化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灌溉量、不同生育时期缺水以及阶段性干旱条件下补水对花生的生理特性、光合特征、水分利用率(WUE)及产量品质的变化。初步确立了花生水分吸收利用规律和对水分的响应特征,为花生在农业生产中的抗旱、节水栽培提供理论指导。1.花生全生育期定额灌溉条件下,全生育期9000 m3·hm-2灌溉量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可用Logistic生长曲线回归方程良好拟合,相关系数R2均高于0.98;最大生长速率Vm、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WUE、叶片WUE和经济产量WUE各项指标均表现最高。各处理在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指标和细胞膜系统水势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表现中,均随灌溉量增加而减小,各指标水平灌溉定额9000 m3·hm-2(T4)处理均表现为最小。灌溉定额9000 m3·hm-2(T4)处理经济产量最高,灌溉定额4500m3·hm-2(T1)、灌溉定额6000 m3·hm-2(T2)、灌溉定额7500 m3·hm-2(T3)与灌溉定额10500 m3·hm-2(T5)处理产量与9000 m3·hm-2(T4)比较,分别减产49.5%、31.5%、18.1%与27.2%。2.不同生育期缺水条件下,花生生长进程均被推迟,植株生长与干物质积累速率均有所放缓,其中花针期干旱(D3)表现最为明显,此处理能在干旱条件下保持相对较高水平的生物产量WUE,且干旱后补水其水分补偿效果不明显。缺水条件下花生叶片与荚果中的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谷氨酰胺酶(GLS)活力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力水平降低。在经济产量指标中,结荚期干旱(D4)处理减产最严重,花针期干旱(D3)处理经济产量WUE水平表现最低,各处理经济产量WUE大小为D0>D5>D2>D1>D4>D3。各项指标综合说明,苗期轻度干旱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率,花针期对水分最敏感为需水的临界期,结荚期需水量最大,干旱致使减产最严重,饱果期干旱对花生减产影响较小,但对阻碍籽仁粗脂肪形成与积累影响较大。3.在阶段性干旱需水效率试验中,开花20-40 d期间补水处理(W20)主茎高、侧枝长、干物质积累量等的生长速率均达最大值,且均高于其他处理,其净光合速率增长率最大,蒸腾速率升幅最小。各处理干旱后补水其叶片与荚果SS、SPS和GLS活力大小均表现为全生育期干旱缺水处理(W)>开花60-80 d期间补水处理(W60)>开花40-60 d期间补水处理(W40)>开花0-20 d期间补水处理(W0)>开花20-40 d期间补水处理(W20)>全生育期正常补水处理(CK),其GOGAT活力大小刚好与之相反,表现为CK>W20>W0>W40>W60>W。各处理间,除CK外,W20处理在叶片水平WUE、生物产量WUE和经济产量WUE较高,始花20-40 d为需水效率最大时期。

高巍[3](2013)在《君子兰生殖生物学基础及种质资源分子标记研究》文中认为君子兰(Clivia miniata),石蒜科(Amaryllidaceae),君子兰属(CliviaLindl.),多年生草本植物。君子兰全株入药,并且具有观赏价值。该属共包括6个二倍体种,大花君子兰(C.miniata)是我国北方常见的栽培品种。本文以大花君子兰为试验材料,观察其不同花期雄核发育进程,研究其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方法,研究其开花特性、柱头可授性和自交不亲和性机制,研究其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育种技术的特点;并且以大花君子兰和垂笑君子兰为试验材料,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对61个试验样本进行DNA扩增,其中大花栽培品种51个,8个垂笑品种,2个大花和垂笑的杂交品种。来自大花君子兰的11对引物(CM3, CM9, CM12, CM54, CM65, CM103, CM137, CM253, CM289, CM357, CM425)和来自垂笑君子兰的3对引物(CN68, CN89, CN106)在目的片段区出现清晰的扩增子。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其中4对引物(CM3, CM253, CM425, CN89)为单态,1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其创新点是首次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10对可靠的、有效的遗传学分子标记物,为君子兰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及遗传学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利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君子兰柱头可授性和自交不亲和现象,结果表明君子兰开花2-3天后柱头具有强可授性,君子兰花粉管中不规则出现的胼胝质塞影响花粉管的正常发育,柱头上也可见胼胝质出现,导致花粉管不能正常进入柱头。浓度1%-5%的NaCl溶液能够有效地克服君子兰自交不亲和性;在NaCl溶液中添加0.3-0.5%的H3BO3溶液可以对其作用效果略有提高。其创新点是解决了君子兰自交育种的障碍,为克服自交不亲和配制杂种一代工作奠定基础。本文明确地将君子兰的花期划分为5个时期,确定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并且研究了各个时期花药发育特点和雄核发育进程。结果表明君子兰在现蕾期阶段小孢子处于单核期或者单核靠边期,这一时期的花粉适合做单倍体培养的外植体选材。同时筛选了花粉活力的最佳测定方法是I:-KI染色法;花粉的萌发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MS液体培养基+NAA0.5mg/L+2,4-D0.1mg/L.其创新点在于为小孢子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对君子兰的开花特性和花莛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君子兰花莛生长存在“慢-快-慢”的周期,生长曲线呈“S”型。浓度50-100mg/L的GA3溶液能够有效促进花莛长度生长。其创新点在于研究花莛快速生长的时间,为栽培工作确定最佳的肥水调控时机,以便调控君子兰花莛的长度生长。通过对君子兰的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研究发现“抹头”和“折箭”这两种处理方法可以促进君子兰脚芽萌发;利用君子兰未授粉子房和胚珠进行组织培养,出愈率最高的外植体形式是胎座+胚珠;最佳培养基配方是MS+琼脂0.8%+蔗糖3%+2,4-Dlmg/L+KT2mg/L;最佳培养方式是固-液双层培养。最适合播种的种子是种粒饱满的中等大小种子,并且随采随播。

武翠卿[4](2012)在《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生物学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谷子(Setaria italica L.)又称粟,属禾本科黍族狗尾草属,源产于中国,是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百谷之长”之称。由于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谷子形成了喜温、抗旱、早熟、耐瘠薄的生理特点,而在全世界广泛栽培。但是,由于不同谷子品种特性差异较大,不同种植区域栽培措施亦不尽相同,造成谷子产量相差悬殊,谷子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为探索不同谷子品种及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生长发育的普遍性规律,为谷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选取4个在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谷子品种,基于不同的播种密度与施肥量、播种密度与水分、水分与施肥量互作处理栽培条件,对谷子产量构成因素、叶片光合生理特性、茎秆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与谷子抗拉倒力的关系以及谷子根部性状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种密度、施肥量互作处理下:品种、密度和施肥量均能显着影响谷子的产量,且品种和密度之间,施肥量和密度之间,品种和施肥量之间,以及品种、施肥量肥和密度之间,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在相同的肥力条件下,4个谷子品种的单穗干重、码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的播种密度下,4个谷子品种的单穗干重、码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高肥力、低播种密度互作对谷子单穗干重、码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具有增效作用。(2)播种密度、水分互作处理下: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4个供试谷子品种的穗干重及千粒重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的播种密度下,4个供试谷子品种的单穗干重及千粒重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4个品种的秕谷率均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水的增加而降低。水分处理和密度处理对4个品种的谷子产量都表现为正效应,并且密度效应大于水分效应,是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同一密度下,水分效应、密度效应和互作效应随着水分的增加而提高;同一水分条件下,水分效应、密度效应和互作效应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成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水分、施肥量互作处理下:品种和水分处理之间,品种和施肥量之间,水分处理和施肥量之间,以及品种、水分和施肥量之间,均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在相同的水分条件下,4个供试谷子品种的穗干重及千粒重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施肥量下,4个供试谷子品种的单穗干重及千粒重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4个品种的秕谷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也随灌水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的水分处理下,4个品种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在相同的施肥条件下,4个品种产量均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4)谷子旗叶冠层温度具有明显的品种特性,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冠层温度灌浆期均高于开花期。4个供试谷子品种冠层温度均随着播种密度、水分以及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谷子旗叶SPAD值开花期显着高于灌浆期,相同播种密度及水分条件下,谷子旗叶开花期与灌浆期SPAD值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肥条件下,谷子旗叶SPAD值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谷子开花期旗叶最大荧光值(Fm)及可变荧光值(Fv)均显着高于灌浆期,供试谷子品种旗叶Fm及Fv均随着播种密度、水分及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谷子旗叶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在开花期最高、成熟期最低、灌浆期居中,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在开花及灌浆期随着播种密度及水分的增加而降低,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旗叶可溶性糖含量在成熟期相对稳定。(5)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不同品种之间倒伏率存在显着的差异,4个供试谷子品种田间倒伏率均表现为随着播种密度及水分的增加而增加;株高及节平均长度均随着播种密度、水分及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节平均直径及节最大直径都随着水分及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谷子茎秆单位长度干重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水分及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茎秆水分百分含量随着播种密度、水分及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谷子茎秆倒数第二节的抗拉倒力与株高、节平均长度及茎秆节含水率显着负相关,与节平均直径显着正相关。单因子对谷子的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力学性能影响最大;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70万株/hm2)、适当水肥是提升谷子籽粒品质、增加产量、减少田间倒伏率的有效措施。(6)谷子根条数及根轮数具有明显的品种特性,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栽培处理下,根轮数差异不显着。在本试验处理下,根条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播种密度及水分的增加而减小。在本试验条件下,谷子平均总根长及根粗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平均总根长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减小;根粗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播种密度对谷子根长及根粗影响不明显。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平均总根重随着水分及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0-50cm土层中根重占总根重百分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播种密度下表现相对稳定。(7)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旗叶性状与谷子产量关系密切。在谷子旗叶不同性状中,与千粒重关联度较高的前三个性状分别是灌浆期的旗叶可变荧光值(Fv)、开花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以及灌浆期旗叶可溶性糖含量。谷子抗拉倒力与株高、节平均长度及茎秆水分百分含量显着负相关,与节平均直径、节最大直径及节单位长度干重成显着正相关。优谷49及农谷04的茎秆抗拉倒力均与茎秆节平均直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到达0.82及0.79。

张辉[5](2012)在《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不同类型品种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灌水次数和施硫水平,研究不同灌水次数下施硫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硝态氮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灌水次数和施硫量条件下土壤含水量、耗水量、硝态氮积累、物质积累运转及品质性状的变化特点,澄清不同灌水次数、硫素供应水平对小麦耗水特性、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实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尝试。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灌水条件下施硫对土壤含水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播种至越冬期,施用硫肥主要消耗了60-90cm土层的含水量。冬前至返青期,主要利用了0-60cm土层的含水量。返青至拔节期,主要利用0-90cm土壤水分,施硫增加了表层含水量的消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拔节至开花期,施用硫肥结合拔节水,主要消耗了深层土壤的含水量,对表层土壤含水量无显着影响。开花至成熟期,主要消耗了30-90cm土层的含水量,其它土层含水量无显着影响。对麦田耗水量和不同来源水分占总耗水量百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田间耗水量逐渐升高,土壤贮水量、降水和土壤贮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逐渐降低,灌水占总耗水量比例增加,处理间达显着差异;施用硫肥结合灌水,提高了土壤贮水的利用率。播种至拔节期,阶段耗水量无影响;拔节至开花期,W1、W2阶段耗水量显着高于W0;开花至成熟期,阶段耗水量和耗水强度逐渐增加,施用硫肥提高了小麦的耗水强度和耗水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产量逐渐升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豫农949表现为S60W0处理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兰考矮早8则为S0W0最高。施用硫肥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灌水利用效率。2、不同灌水量和施硫量供应水平下对冬小麦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两品种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升高,且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S60显着高于S0;施硫结合灌水1~2次可提高小麦干物质在各器官的积累量,且都在W2处理达到最高,品种间差异显着,以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多,茎+叶、穗轴+颖壳次之,而各器官分配无显着差异。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花前贮藏干物质运转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W0>W1、W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W2>W1>W0,施用硫肥增加了豫农949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而兰考矮早8则提高了花前物质运转对籽粒贡献。补施硫肥提高了籽粒中氮和硫的含量,但随灌水次数的增加籽粒和营养器官中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以W0处理含量最高。对花后小麦灌浆的影响,表现为花后35d籽粒千粒重达到最大值,施用硫肥有利于后期籽粒重的增加,进而影响产量的提高。3、不同灌水条件下施硫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两品种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升高趋势,且以S60W2处理达到最大值,较S0W0处理增幅达34.29%,品种间达显着差异,豫农949表现优于兰考矮早8。在灌1水的轻度干旱胁迫(W1)和不灌水的重度干旱胁迫(W0)条件下,施硫显着提高了豫农949籽粒产量,而兰考矮早8则表现为在W2条件下籽粒产量显着提高。施用硫肥提高籽粒中的硫含量,而氮含量表现不一,豫农949籽粒N/S比变化范围11.84~22.86,兰考矮早8籽粒N/S比变化范围为12.13~16.19,降低了两品种籽粒中N/S比,且均达显着差异,进而对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施硫对总蛋白的含量影响不大,提高了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降低了球蛋白含量。4、不同施硫水平对不同层次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不同层次硝态氮的含量逐渐降低。越冬期,施用硫肥显着降低了0-30cm土层硝态氮的积累量。返青期,0-30cm和60-120cm豫农949硝态氮含量表现为S60<S0;兰考矮早8则表现为0-90cm土壤硝态氮的含量为S60>S0。拔节期与返青期相比,施用硫肥降低了60-120cm硝态氮的含量。开花期,随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的含量降低。施用硫肥结合拔节水(W1)显着降低了豫农949(30-90cm)硝态氮的含量,而兰考矮早8则30-60cm有显着降低;干旱条件下(W0)施用硫肥对显着降低了土壤0-60cm、90-120cm硝态氮的累积。开花至成熟期,施用硫肥降低了豫农949(0-30cm)土层的含量,且在W2和W1条件下差异显着。兰考矮早8则表现为60-9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表明施用硫肥结合灌水有利于降低耕层0-3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减少土壤硝态氮的累积。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以施硫60kg/hm2结合灌水12次,小麦生育期间田间耗水量和土壤贮水利用消耗增加,提高了灌水利用效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冬小麦干物质和碳氮硫积累分配及产量的提高,减少了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降低了籽粒的N/S比,提高了醇溶蛋白、谷蛋白的含量,进而影响其品质性状,品种间对硫的响应有差异。同时也要关注不同气象年型的差异响应,以便因时管理,实现高产高效。

闫永銮[6](2011)在《华北地区小麦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华北地区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干旱胁迫已成为农业减产的主要原因。调亏灌溉是国内外灌溉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原理是作物受旱后补充供水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补偿生长,使产量得到部分恢复。研究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于准确制定调亏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选用华北地区冬小麦的代表品种——石家庄8号和YM20为供试品种,采用盆栽试验,按亏缺程度(轻度60%FC和重度40%FC)和胁迫历时(5d和10d)在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每个品种设置4个水分胁迫处理和1个对照(全生育期充分灌水),研究拔节期和灌浆期水分胁迫-复水对冬小麦生长、干物质积累、分配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研究表明,水分胁迫限制小麦的的生长发育,两供试品种的株高、叶面积、茎粗和分蘖数都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抑制程度随水分胁迫程度和胁迫历时的增加而增加。相比较而言,灌浆期水分胁迫对生长的影响较小。复水后其生长恢复有限。从收获指数来看,轻度胁迫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转运与积累。(2)拔节期和灌浆期的水分胁迫均将造成根、茎、叶干物质以及整株干物质量积累速率的降低,但轻度胁迫影响相对较小。但冬小麦拔节早期适宜的轻度胁迫可以调控干物质的分配,增大根冠比有利于作物植株整体的抗旱能力,能够产生一定的补偿生长效应。而灌浆期水分胁迫不利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3)本试验也验证了不同胁迫程度对应着不同的冠层温度:胁迫程度越大,冠层温度越高,复水后各处理冠层温度与对照持平。因此,可根据大田冠层温度诊断冬小麦水分状况。(4)两品种小麦对拔节期和灌浆期的水分胁迫,反映在灌浆进程上有所差异。石家庄8号,是通过推迟籽粒灌浆启动时间来影响小麦产量的;而YM20,则是通过加速灌浆速率最大值到来时间来影响产量的。(5)试验以对照处理产量最高,表明在拔节期和灌浆期的水分胁迫都将影响冬小麦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水分胁迫造成的产量降低主要是粒数减少造成的;而灌浆期水分胁迫造成的产量降低主要是粒重降低造成的。(6)两品种拔节期轻度历时5天、灌将期轻度历时10天的水分胁迫对WUE影响最小。SB60%-5 WUE甚至高于对照,出现补偿现象。整体上冬小麦拔节期水分胁迫对WUE的负影响大于灌浆期,对水分亏缺更为敏感,尽量不要使这一时期产生水分亏缺,亏缺时长不能超过5天。本试验表明,拔节期和灌浆期对水分胁迫是非常敏感的,应该尽可能避免严重和长时间的水分胁迫,但可以对其进行适度调亏锻炼,以60%FC作为亏水的下限。

李金霞[7](2010)在《高产春大豆豆荚光合特性及开花、成荚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以黑农38等6个不同基因型大豆为材料,研究了大豆豆荚光合性能及其与超微结构的关系;系统地比较了早(垦18)、中(黑农41)和晚(吉育60)熟基因型的花、荚成荚规律。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高产春大豆在鼓粒期间荚面积为叶片面积的19.83%~35.44%,荚皮叶绿素含量为叶片的5.67%~8.20%,荚的真光合速率为叶片的13.32%~55.98%。黑农38的荚面积占叶面积百分比值、叶片的真光合速率均最高,分别为34.85%、26.4μmolCO2·m-2·s-1;豆荚的真光合速率以吉育67最高,为8.48μmolCO2·m-2·s-1,石豆2号最低,为2.24μmolCO2·m-2·s-1。荚的主要光合生理参数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大。2.大粒品种叶绿体、淀粉粒的体积均大、淀粉粒多,叶绿体基粒片层数目明显多于中、小粒品种;在始粒期,中粒品种黑农41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真光合速率最大,两个大粒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和真光合速率相对较小;满粒期荚壳中残存的淀粉量以大粒新鲜豆1号最少、中粒黑农41其次,小粒1号最多;大粒品种维管束数目和横切面积也多于中小粒品种。选择叶绿体体积大小适中,叶绿素含量高、豆荚真光合速率高、满粒期荚壳中淀粉残留量少的中粒型品种,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豆荚面积,有利于发挥大豆豆荚的光合增产潜力。3.大豆荚数、腔数、粒数在主茎上的垂直分布大体呈现顶节数目最多,倒2节明显下降,第3节开始恢复至第5节,第6节至第8节保持较平稳趋势,第9节后开始缓慢下降的变化规律;结实率顶部1~6节均高,第7节以下茎节降低;着粒密度(0.73~1.37粒·cm-1)。单株产量最高材料W1荚数、腔数、粒数在各节的分布均较其它材料明显增多,尤其在顶部第1节最明显,着粒密度也最高,为1.37粒·cm-1,但结实率稍低为80.48%。4.花数和成荚数在大豆植株主茎上分布均是下部节较少,主要集中在中、上部节,顶节有明显的顶端优势,大幅度降低了倒2、3节的数量;下部节豆荚生长速率慢,成荚期长;顶部节着生的豆荚最多,生长速率最快,成荚间隔期短;不同熟期品种主茎上、中、下部同节荚的伸长同步性有明显差异,上部节以垦18同步性最好,中部节以黑农41同步性最好,下部节以吉育60同步性最好。5.除顶节外,大豆主茎上叶面积大小的节位顺序与花数和成荚数多少的节位顺序相似,叶面积、花、荚数自下而上均呈现少-多-少的变化趋势;大豆主茎某节的成荚数多少受相邻多节叶片养分供应状况的影响,某节的叶片养分供应状况又影响到相邻各节位的成荚数;顶节叶片最小,花数和成荚数是受其下部相邻若干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决定。对于同一熟期类型的大豆品种,因其主茎开花和结荚的节数相近,通过育种和栽培技术对叶面积大小在主茎上的分布及叶片质量的调控增加主茎中、上部各节的花数,特别是增加顶节的花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成荚率是增加单株成荚数重要途径。

陈朝儒[8](2010)在《小麦早衰鉴定指标及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27%左右,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我国小麦产量是保障粮食安全,解决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重要措施。小麦产量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开花后籽粒灌浆期,而籽粒产量的形成主要来自小麦旗叶的光合同化产物,但是,小麦籽粒的灌浆时期正好伴随着功能叶片的衰老过程,因此,小麦早衰反映在一系列生理和形态变化上,并对籽粒产量有严重的影响。旗叶生理活性和功能变化对籽粒充实有重要影响,决定着籽粒干物质的生产与积累,并最终影响籽粒产量。小麦正常成熟的基本特征是生育后期功能叶片衰老与籽粒充实同步进行,如果功能叶片衰老进程早于籽粒充实或者衰老速度高于籽粒充实即表现为早衰。在小麦育种实践中小麦早衰与早熟常常交织在一起,因此,如何正确区分早衰和早熟,建立一个科学的小麦早衰判别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以23个生育后期发育进程个不相同的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主要通过测定后期旗叶和颖壳持绿性、籽粒灌浆充实进程,建立小麦早衰鉴定指标;并研究不同衰老类型小麦发育后期的生理生化特性,以期为小麦早衰鉴定和抗早衰育种提供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综合小麦开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旗叶与颖壳叶绿素含量比值变化、粒重及饱满度(干籽粒体积/最大理论体积),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将23个品种(系)分为衰老程度不同的4类,即早衰型、轻度早衰型、正常成熟型和穗黄叶绿型。饱满度可作为小麦早衰的简单、快捷、可靠的鉴定指标;旗叶和颖壳叶绿素含量变化对比可作为小麦早衰的田间初步鉴定指标。2、根据所建立的早衰的鉴定指标将23份材料分为4类:Ⅰ类,穗黄叶绿型,后期旗叶持绿时间长,麦穗适时落黄,包括阿勃、中育6号、郑农16号、秦麦187、安农91168、邯6172、周麦13-1等7个品种(系),籽粒饱满度高,饱满度达到63.94%以上;Ⅱ类,正常落黄型,包括小偃6号、温麦6号、86(77)、予同Me23等4个品种(系),该类型品种(系)后期旗叶转色与麦穗转色基本同步,籽粒饱满,饱满度达61.94%62.42%,;Ⅲ类,轻度早衰型,包括皖33、鲁13、9125、20491-1等4个品种(系),籽粒充实稍滞后于叶片衰老,籽粒较为瘪瘦,饱满度在58.87%60.12%;Ⅳ类,典型早衰型,包括925-6、98302、9411、38、9168、9125、924-1、98301、96309等8个品种(系),该类型品种(系)后期旗叶转色明显早于麦穗,籽粒瘪瘦,饱满度在53.67%57.02%。3、开花后不同类型品种(系)旗叶生理变化不同:穗黄叶绿型品种(系)旗叶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且下降缓慢,MDA水平低且上升缓慢,净光合速率高且下降缓慢;正常落黄成熟型品种(系)旗叶SOD、POD活性高且下降比较缓慢,MDA水平较低且上升比较缓慢,净光合速率高且下降较缓慢;轻度早衰型品种(系)旗叶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相对较高且下降较快,MDA水平较低且上升较快,净光合速率较低且下降较慢;典型早衰型品种(系)旗叶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相对较低且下降快,MDA水平较低但是上升快,净光合速率较低且下降快。

杨永安[9](2010)在《播期和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08-2009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一农垦大学农业科研所进行,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强筋春小麦龙麦26和中筋春小麦克旱16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作用试验。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黑龙江省春小麦不同播期和密度栽培条件下的最适播期和最佳密度,以期为黑龙江省春小麦的生产实践提供依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期和密度有效调节了春小麦龙麦26和克旱16的产量、株高和茎粗,播期和密度对其影响均显着。早播和中密度条件下,明显有利于提高两品种的产量,对两品种产量构成三因素也有显着影响;播期越迟、高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不利,但高密度能增加穗数,降低结实率,不能形成大穗;株高和茎粗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随密度增加也明显减小。2、播期对克旱16和龙麦26的灌浆特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克旱16的平均灌浆速率G和Gmax随播期推迟有增大趋势,表现为晚播>早播,但最大值出现在第三播期,龙麦26的Gmax也表现出和克旱16一样的趋势,但平均灌浆速率G表现不明显,没有显着趋势;两品种灌浆起始生长势R0随播期推迟而呈先升后降趋势,但活跃生长期D均为早播>晚播,随播种期推迟而缩短。密度对其影响不明显。3、两品种在晚播和高密度条件下,花期旗叶叶绿素含量较低,早播和低密度>晚播和高密度,两品种的Ph、Cond和Ci均表现为随播期推迟先升后降的趋势,而Tr呈现逐渐升高;荧光参数Fv/F0和Fv/Fm则随播种期推迟和密度增大而逐渐下降。4、晚播和中密度可以提高春小麦克旱16和龙麦26的蛋白质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克旱16早播和晚播的蛋白质含量相差3.6%,龙麦26相差3.45%,晚播能显着提高四种蛋白质成分和子粒面筋含量。播种期推迟,沉降值也呈增长趋势,容重反而降低。晚播和低密度条件下有利于面粉形成特性的增加,但早播不利于稳定特性的改善,拉伸阻力也随播期推迟而降低,中、高密度条件下,拉伸阻力较小,晚播有利于延展性的提高。5、综合播期和密度对克旱16和龙麦2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针对不同小麦用途可以适当调整播期和密度,晚播有利于提高子粒蛋白质含量、面粉形成特性和延展特性,早播可以提高产量、增加淀粉含量和改善面团稳定特性及拉伸阻力。

席玲玲[10](2009)在《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土壤水分是限制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与作物布局的主要生态因子,研究水分胁迫对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对于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采用盆栽土培结合人工控水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强度、不同历时的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不同历时的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不同。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对叶、茎和豆荚的生长抑制作用增大,而对根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复水后,各胁迫处理的叶、茎和豆荚的生长受到的抑制具有不同程度的补偿生长。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苗期短历时轻度干旱胁迫后复水,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具有超补偿效应,其他处理虽具有一定的补偿效应,但仍然显着低于对照水平。2.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豌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均呈“S”型曲线,呈“慢—快—慢”趋势,各拟合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说明Logistic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豌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过程。不同时期、程度和历时的水分胁迫对豌豆的灌浆参数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度长历时水分胁迫对豌豆灌浆特性的影响最大,轻度长历时水分胁迫次之,轻度短历时水分胁迫影响程度最小。3.豌豆产量及有关产量性状也因所受水分胁迫的强度、时期和胁迫历时的不同而不同。苗期轻度干旱5d后复水,其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均超过充分供水的对照,其他处理虽也具有不同程度的补偿生长,但其最终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仍低于相应的对照水平,补偿效果较差。各生育时期相比,以苗期水分胁迫对产量补偿效果较好,灌浆期次之,花期补偿效果最差,且轻度水分胁迫补偿效应大于重度胁迫,短历时胁迫补偿效应大于长历时胁迫。

二、不同粒重、叶形大豆品种的CO_2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粒重、叶形大豆品种的CO_2利用率(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大豆品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规律
        1.2.2 冠层结构对作物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分布的影响
        1.2.3 光合有效辐射对作物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1.2.4 光合有效辐射对作物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
        2.1.3 盆栽试验
    2.2 测定方法
        2.2.1 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测定
        2.2.2 光合速率的测定
        2.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2.2.4 大豆光合相关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2.5 考种测产
    2.3 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冠层结构变化规律
        3.1.1 大豆冠层高度及宽度变化规律
        3.1.2 大豆冠层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
    3.2 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光合速率变化规律
        3.2.1 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规律
        3.2.2 大豆冠层透光率变化规律
        3.2.3 光合有效辐射与大豆叶面积指数线性拟合
        3.2.4 光合有效辐射与大豆净光合速率线性拟合
        3.2.5 大豆冠层光合速率估算
        3.2.6 大豆冠层同化CO_2速度估算
    3.3 大豆光合特性相关指标变化规律
        3.3.1 大豆光合相关指标及变化规律
        3.3.2 大豆相对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
    3.4 大豆冠层干重及产量的变化规律
        3.4.1 大豆植株干重变化
        3.4.2 大豆产量构成及产量积累速度变化
4 讨论
    4.1 大豆冠层结构变化规律
    4.2 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4.3 遮阴对大豆光合特性相关指标的影响
    4.4 大豆干重与产量变化规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灌溉量、阶段缺水及补水灌溉下花生水分-利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花生水分摄取对其生长的影响
        1.2.2 水分利用效率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2.3 干旱、湿涝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不同灌溉定额对花生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制备
        2.1.4 测定项目方法
        2.1.5 相关计算公式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灌溉定额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2.2.2 不同灌溉定额对花生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的影响
        2.2.3 不同灌溉定额对花生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
        2.2.4 不同灌溉定额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2.3 试验结论
第3章 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对花生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制备
        3.1.4 测定项目方法
        3.1.5 相关计算公式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3.2.2 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对花生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的影响
        3.2.3 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对花生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
        3.2.4 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3.3 试验结论
第4章 花生阶段性干旱需水效率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制备
        4.1.4 测定项目方法
        4.1.5 相关计算公式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阶段补水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不同阶段补水处理对花生生理生化特性变化的影响
        4.2.3 不同阶段补水处理对花生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
        4.2.4 不同阶段补水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4.3 试验结论
第5章 讨论
    5.1 不同灌溉量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5.2 不同生育阶段缺水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5.3 阶段性干旱条件下不同阶段补水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君子兰生殖生物学基础及种质资源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进展概述
    1.1 不同花期雄核发育研究
        1.1.1 小孢子雄核发育的研究
        1.1.2 不同花期的雄核发育进程
    1.2 花粉生活力的研究
        1.2.1 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1.2.2 不同培养条件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1.3 自交不亲和性机制及克服方法的研究
        1.3.1 自交不亲和特性机制的研究
        1.3.2 自交不亲和特性的克服
    1.4 开花习性的研究
        1.4.1 君子兰开花习性的研究
        1.4.2 植物激素对花莛生长的影响
    1.5 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1.5.1 君子兰种子的形成
        1.5.2 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因素
    1.6 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1.6.1 分株繁殖技术
        1.6.2 君子兰组织组织技术
    1.7 分子标记研究
        1.7.1 DNA分子标记
        1.7.2 君子兰分子标记研究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君子兰不同花期雄核发育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方法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君子兰开花周期
        2.2.2 君子兰雄核发育与花被形态关系
        2.2.3 君子兰花药形态与解剖结构的变化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孢子培养与雄核发育时期的关系
        2.3.2 不同花期雄核发育进程与花朵外部形态的关系
第三章 君子兰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3.1 染色法的筛选及生活力测定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与讨论
    3.2 最适合萌发条件的筛选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君子兰自交不亲和特性及克服方法的研究
    4.1 君子兰自交不亲和特性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与讨论
    4.2 君子兰自交不亲和特性克服方法的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君子兰开花习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君子兰花莛的生长周期
        5.2.2 激素对君子兰花莛生长的影响
        5.2.3 激素对君子兰开花时间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君子兰花莛的生长周期
        5.3.2 激素对君子兰花莛生长的影响
        5.3.3 激素对君子兰开花时间和花朵品质的影响
        5.3.4 激素对君子兰花莛显微结构的影响
第六章 君子兰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君子兰种子的形态特征
        6.2.2 种子发芽率的比较
        6.2.3 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量的变化规律
    6.3 小结与讨论
        6.3.1 种子的形态特征分析
        6.3.2 种子萌发的比较
        6.3.3 君子兰种子吸水量变化分析
第七章 君子兰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7.1 君子兰分株繁殖
        7.1.1 材料与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1.3 小结与讨论
    7.2 君子兰组织培养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2.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君子兰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药品和试剂
        8.1.3 方法
        8.1.4 数据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引物筛选结果
        8.2.2 PCR产物的检测结果
        8.2.3 君子兰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8.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生物学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栽培条件对谷子生理形态特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栽培条件对谷子光合作用效能及叶绿素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1.2.3 栽培条件对谷子茎秆形态特征、生物力学性能及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1.2.4 栽培条件对谷子根部性状的影响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研究目的意义
        1.3.2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1.1 谷子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及栽培管理
        2.1.3 取样与调查
        2.1.4 各因素效应的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密度与施肥处理互作对谷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2 密度与施肥量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效应
        2.3.3 水分与播种密度互作对谷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4 密度与水分条件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效应
        2.3.5 水分与施肥量互作对谷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6 水分条件与施肥量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效应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叶片光合生理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谷子试验材料
        3.2.2 栽培试验设计及栽培管理
        3.2.3 谷子冠层温度测量
        3.2.4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3.2.5 旗叶取样及其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2.6 谷子旗叶光合生理特性与千粒重的关联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冠层温度的影响
        3.3.2 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旗叶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3.3.4 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旗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5 谷子千粒重与旗叶光合生理特性的关联度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茎秆形态特征、生物力学性质与抗倒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谷子试验材料
        4.2.2 栽培试验设计及管理
        4.2.3 谷子倒伏率的计算
        4.2.4 谷子株高、节平均长度的测量
        4.2.5 谷子节平均直径与节最大直径的测量
        4.2.6 茎秆水分百分含量与单位长度干重的测量
        4.2.7 谷子抗拉倒力的测量
        4.2.8 弯曲力学性质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肥量、密度对谷子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特性的影响
        4.3.2 水分、密度对谷子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特性的影响
        4.3.3 施肥量、水分对谷子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及茎秆特性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谷子产量、植株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4.3.5 谷子各节间材料弯曲试验结果及相关分析
        4.3.6 谷子茎秆特性与谷子抗拉倒力相关分析
        4.3.7 谷子旗叶光合生理特性与千粒重相关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栽培条件下谷子根部性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谷子试验材料
        5.2.2 栽培试验设计及管理
        5.2.3 谷子根伤流的测定
        5.2.4 谷子根数及根轮数的测定
        5.2.5 谷子根分布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根条及根轮数的影响
        5.3.2 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平均总根长及根粗的影响
        5.3.3 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平均总根重及0-50cm土层中根重占总根重百分比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水分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
        1.1.1 土壤水分对小麦的物质积累的影响
        1.1.2 土壤水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1.3 小麦的耗水量和耗水特性
        1.1.4 土壤水分对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1.2 硫素的研究进展
        1.2.1 农业生产中缺硫状况及硫肥施用现状
        1.2.2 硫的生理功能
        1.2.3 硫与作物抗逆性的研究
        1.2.4 硫素对植物氮吸收及积累影响
        1.2.5 硫素对物质积累的影响
        1.2.6 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1 土壤含水量
        3.2.2 农田耗水量
        3.2.3 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率
        3.2.4 干物质积累量
        3.2.5 干物质的转运
        3.2.6 植株碳氮硫积累
        3.2.7 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8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
        3.2.9 土壤硝态氮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4.1.1 施用硫肥对冬小麦生育前期 0-120cm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1.2 开花期 0-120cm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4.1.3 成熟期 0-120cm土层含水量的变化
        4.1.4 对麦田耗水量和不同来源水分占总耗水量百分率的影响
        4.1.5 对小麦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日耗水量的影响
        4.1.6 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4.2.1 对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2.2 对冬小麦开花后干物质再分配量的影响
        4.2.3 对冬小麦开花后氮素积累和运转的影响
        4.2.4 对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4.2.5 对冬小麦开花后硫素积累和运转的影响
        4.2.6 对成熟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4.2.7 对成熟期不同器官氮、硫含量的影响
    4.3 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3.1 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3.2 对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4.3.3 对籽粒灌浆参数和次级参数的影响
        4.3.4 对冬小麦籽粒氮硫比的影响
        4.3.5 对冬小麦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4.4 施硫与灌水对不同层次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4.1 施硫对生育前期土壤 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4.4.2 开花期不同处理 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变化
        4.4.3 对冬小麦成熟期 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5.2 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5.3 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4 施硫与灌水对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6)华北地区小麦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冬小麦的需水特性
        1.2.2 水分胁迫补偿效应的生物学基础
        1.2.3 作物生长对水分胁迫的反应
        1.2.4 水分胁迫的影响因素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形态的影响
        3.1.1 株高
        3.1.2 叶面积指数
        3.1.3 茎粗
        3.1.4 分蘖数
    3.2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1 胁迫期干物质积累
        3.2.2 胁迫期干物质分配
        3.2.3 收获时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3 水分胁迫对冠层温度的影响
        3.3.1 拔节期水分胁迫-复水对冠层温度影响
        3.3.2 灌浆期水分胁迫-复水对冠层温度影响
    3.4 水分胁迫对灌浆特性的影响
    3.5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6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6.1 不同处理的胁迫期日耗水量变化
        3.6.2 水分胁迫对小麦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6.3 水分胁迫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形态指标的影响
    4.2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3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复水的补偿效应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7)高产春大豆豆荚光合特性及开花、成荚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大豆光合特性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叶绿素与光合作用关系
        1.2.2 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
        1.2.3 大豆叶片光合速率
        1.2.4 大豆源库关系
    1.3 非叶光合器官与作物产量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非叶光合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对产量贡献的相对优势
        1.3.2 大豆豆荚
    1.4 大豆花荚形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大豆结荚习性
        1.4.2 大豆花荚脱落
        1.4.3 产量分布
    1.5 小结
第2章 高产春大豆豆荚与叶片的光合性能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面积与豆荚面积的垂直分布
        2.2.2 不同基因型叶片与豆荚叶绿素含量
        2.2.3 不同基因型叶片与豆荚光合生理参数
    2.3 小结
第3章 不同大豆粒重品种豆荚超微结构及光合生理参数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品种间豆荚解剖结构比较
        3.2.2 不同品种间豆荚输导组织的性状比较
        3.2.3 不同品种间豆荚叶绿素比较
        3.2.4 不同品种间光合生理参数比较
        3.2.5 不同品种间豆荚内源激素的比较
    3.3 小结
第4章 大豆结实性垂直分布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条件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4.2.2 各节荚数垂直分布比较
        4.2.3 各节总腔数的垂直分布比较
        4.2.4 各节实粒数的垂直分布比较
        4.2.5 各节结实率垂直分布比较
        4.2.6 顶三节粒叶比
        4.2.7 品种间着粒密度的比较
    4.3 小结
第5章 不同熟期大豆品种花荚形成的时空分布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田间调查项目
        5.1.4 计算公式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单株花数和荚数及其构成因素
        5.2.2 花荚形成的时空分布规律
        5.2.3 豆荚在主茎上的垂直分布
        5.2.4 成荚在主茎各节上的动态分布
        5.2.5 同株不同节位的成荚长度的增长动态
    5.3 小结
第6章 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主茎各节叶面积与花数和成荚数的关系
        6.2.2 去叶对花数和荚数的影响
        6.2.3 主茎中部节和顶节的叶片与豆荚生长的先后顺序
    6.3 小结
第7章 讨论
    7.1 关于大豆豆荚光合性能
    7.2 关于大豆豆荚的超微结构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7.3 关于高产大豆荚、粒及结实率的垂直分布规律
    7.4 关于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7.5 关于增加单株花、荚数的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 电镜和切片照片
致谢
简历

(8)小麦早衰鉴定指标及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衰老的研究概况
        1.1.1 植物衰老的概念及意义
        1.1.2 植物衰老的研究进展
    1.2 小麦旗叶生理的研究进展
        1.2.1 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
        1.2.2 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自由基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变化
    1.3 小麦开花后籽粒灌浆特征及指标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小麦早衰鉴定指标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小麦旗叶及颖壳绿素含量测定
        2.2.2 小麦籽粒灌浆和最大理论粒重的测定
        2.2.3 小麦籽粒饱满度的测定
    2.3 实验数据的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叶绿素含量变化
        2.4.2 小麦粒重的分析
        2.4.3 小麦籽粒饱满度的分析
        2.4.4 花后旗叶与颖壳叶绿素含量,粒重比及籽粒饱满度的综合聚类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衰老类型小麦花后的生理特性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小麦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3.2.2 小麦旗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3.2.3 小麦旗叶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3.2.4 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测定
    3.3 实验数据的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衰老型品种(系)小麦开花后旗叶SOD 含量变化
        2.4.2 不同衰老型品种(系)小麦旗叶POD 含量变化
        2.4.3 不同衰老型小麦品种(系)开花后旗叶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3.4.4 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播期和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 播期和密度的研究进展
    1.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研究现状
    1.3 小麦群体性状
    1.4 小麦光合特性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整理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
    3.2 播期和密度对茎杆及其组成的影响
    3.3 不同播期和密度下子粒灌浆特性
    3.4 播期和密度对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5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6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3.7 气象因素与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分析
    3.8 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干物质积累分配
        1.1.1 施肥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1.1.2 不同品种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
        1.1.3 控水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1.2 籽粒灌浆特性
        1.2.1 不同品种作物籽粒灌浆特性规律
        1.2.2 施肥对作物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1.2.3 控水处理对作物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1.3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籽粒灌浆特性之间的联系
    1.4 豌豆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思路与内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1 苗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1.1 对根系干重的影响
        3.1.1.2 对茎干重的影响
        3.1.1.3 对叶干重的影响
        3.1.1.4 对豆荚干重的影响
        3.1.2 花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2.1 对根系干重的影响
        3.1.2.2 对茎干重的影响
        3.1.2.3 对叶干重的影响
        3.1.2.4 对豆荚干重的影响
        3.1.3 灌浆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3.1 对根系干重的影响
        3.1.3.2 对茎干重的影响
        3.1.3.3 对叶干重的影响
        3.1.3.4 对豆荚干重的影响
    3.2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1 苗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1.1 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1.2 水分胁迫后复水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2 花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2.1 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2.2 水分胁迫后复水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3 灌浆期水分胁迫及复水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3.1 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3.2 灌浆期水分胁迫后复水各器官对豌豆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3 水分胁迫对豌豆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3.1 水分胁迫对豌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2 水分胁迫下豌豆籽粒干物质积累的拟合方程
        3.3.3 水分胁迫对豌豆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3.3.4 水分胁迫下豌豆籽粒各项灌浆参数的比较分析
        3.3.5 水分胁迫下豌豆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的相关分析
        3.3.6 水分胁迫对豌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与讨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四、不同粒重、叶形大豆品种的CO_2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大豆品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光合特性的研究[D]. 王聪.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2]灌溉量、阶段缺水及补水灌溉下花生水分-利用规律研究[D]. 李瀚.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3]君子兰生殖生物学基础及种质资源分子标记研究[D]. 高巍. 吉林农业大学, 2013(11)
  • [4]不同栽培条件对谷子生物学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D]. 武翠卿. 山西农业大学, 2012(02)
  • [5]施硫与灌水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D]. 张辉.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5)
  • [6]华北地区小麦水分胁迫对其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研究[D]. 闫永銮.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7]高产春大豆豆荚光合特性及开花、成荚规律[D]. 李金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2)
  • [8]小麦早衰鉴定指标及生理特性的研究[D]. 陈朝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9]播期和密度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杨永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09)
  • [10]水分胁迫对豌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D]. 席玲玲.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不同粒重和叶形大豆品种CO_2利用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