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肌肉和血液生化成分分析

大黄鱼肌肉和血液生化成分分析

一、大黄鱼肌肉和血液生化组分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慧琪[1](2021)在《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是我国特有的海洋经济鱼种,其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产量逐渐减少,养殖大黄鱼已逐渐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经。相较于野生大黄鱼,养殖大黄鱼存在着体色较浅,脂肪含量较多,腥味较重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黄鱼的食用品质,不利于大黄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营养调控被认为是一种改善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安全有效方法。月桂酸单甘油酯(Glycerol monolaurate,GML)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母乳和椰子油中的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有研究表明,GML在畜禽养殖中可起到改善动物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作用,而有关GML改善鱼肉品质的研究报道较少,机理也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利用GML对养殖大黄鱼进行营养干预,通过测定养殖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并分析肌肉的营养品质、风味物质组成、肌肉质地及肌肉代谢组差异,探究GML对大黄鱼生长健康、肌肉品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营养组成的影响GML的添加可显着增加大黄鱼的体高和肌肉脂肪含量,但不会导致其肝脏肥大。GML还可有效提高养殖大黄鱼肠道中蛋白酶与脂肪酶的活性(CON组为1.13 U/mgprot、1.16 U/mgprot;GML为2.09 U/mgprot、5.75 U/mgprot),并显着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从而改善大黄鱼脂代谢水平。此外,GML的添加可显着增加养殖大黄鱼肌肉中的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含量(p<0.05),并同时增加肌肉中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还会造成大黄鱼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总量的显着增加,表明GML在不影响大黄鱼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可改善鱼肉品质,提高其营养价值。2.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风味的影响GML组大黄鱼肌肉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28.90 mg/100 g鲜重,显着高于CON组(192.57 mg/100 g鲜重),且GML显着增加了肌肉中甘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85.59、30.57、2.36、20.55 mg/100 g鲜重)。GML的添加虽不会影响肌肉中氧化三甲胺和三甲胺的含量,但会显着增加乙醛、戊二醛、2-甲基-1-辛酮、2,7-辛二酮、1-戊烯、苯甲醛、2,7辛二烯-1-醇、2-甲基戊烷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从而影响大黄鱼肌肉的气味。此外,利用电子舌有效区分了CON组和GML组大黄鱼滋味差异,发现饲料中添加GML不仅可有效增加鱼肉的苦味、鲜味,还可增加鲜味的持久性。3.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地的影响GML的添加会显着增加肌肉的内聚性(0.46),但对肌肉硬度的影响较小。尽管GML对大黄鱼的肌纤维平均直径的影响不显着,但会增加肌纤维直径的分布范围,且明显增大了肌纤维间隙。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GML通过氨基酸、核苷酸及脂肪酸代谢相关途径改善大黄鱼肌肉风味和质地,其中L-谷氨酰胺(FC=1.05)、D-葡糖胺-6-磷酸(FC=2.36)、3-磷酸甘油醛(FC=1.26)、D-脯氨酸(FC=1.03)、3-磷酸甘油(FC=2.31)、L-精氨酸(FC=3.01)、磷酸胆碱(FC=1.37)和尿嘧啶(FC=1.48)等代谢物含量显着上升。此外,饲料中添加GML能够显着上调Myo D、Myo G、Myf-5、IGF-1和m TOR的表达水平,但下调了MRF4基因的表达水平,表明饲料中添加GML可能会通过调节肌肉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引起增生和膨大的肌纤维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肌肉质地的改变。

林志灯[2](2021)在《磷脂对中华绒螯蟹脂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脂是一类含磷酸基团的极性脂,例如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胆碱(PC)。大量研究表明,饲料磷脂是各种水生动物的必需营养素,对它们的存活、生长、抗逆性、脂代谢以及卵巢的发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磷脂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甲壳动物中还未被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经济物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学、营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较为系统地探究了饲料磷脂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以及对成蟹(雌蟹)脂代谢和卵黄发生的影响。首先,本研究使用3种具有代表性的磷脂源(大豆磷脂、蛋黄磷脂和磷虾油)探究了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和成蟹(雌蟹)的影响,为幼蟹和成蟹(雌蟹)筛选合适的磷脂源的同时,探讨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的差异性。基于3种磷脂源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阶段降脂的共性,进一步设计试验探究饲料磷脂是否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高脂饲料的利用,同时使用大豆源磷脂酰胆碱(PC)纯品作为磷脂的代表对磷脂降脂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另外,本研究也对磷脂重塑反应进行了研究,探究其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沉积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磷脂在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而且也丰富了甲壳动物磷脂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组成、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试验共设计了7组等氮(35%)等脂(8%)的饲料,包括1组对照组饲料(不添加磷脂)和6组试验组饲料(分别添加1%或3%水平的大豆磷脂、蛋黄磷脂或磷虾油),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26±0.01 g)8周。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磷脂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其中添加3%的磷虾油具有最好的促生长效果。磷脂添加组幼蟹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着增加,而丙二醛(MDA)的含量显着减少。与磷脂缺乏组相比,全蟹总脂的含量以及肝胰腺中总脂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在磷脂添加组显着降低。另外,在所有处理中,3%磷虾油添加组肝胰腺中总脂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最低。肝胰腺脂肪酸的组成与饲料中脂肪酸的组成密切相关,尤其是C18:2n-6、C20:5n-3和C22:6n-3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饲料磷脂显着下调了脂肪合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肪酸去饱和酶9(Δ9 fad)和脂肪酸延长酶6(elovl6))和氧化(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和肉碱乙酰转移酶(caat))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了脂肪转运(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tp))相关基因的表达。本试验表明,磷虾油是一种较为优质的磷脂源,饲料中添加3%水平的磷虾油可更好地改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性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以及促进脂肪的利用。2.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抗氧化能力、脂代谢和卵黄发生的影响本试验共制备了4组等蛋(40%)等脂(11.5%)的试验饲料,包括1组对照组饲料(不添加磷脂)和3组试验组饲料(添加2.5%磷虾油、蛋黄磷脂和大豆磷脂)。试验周期为10周,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的初始重为:95.23±4.43g。饲料磷脂均提高了肝胰腺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同时也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在这3种磷脂源中,磷虾油的抗氧化作用更为强大,这可能与磷虾油含有一定量的虾青素和较多的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有关。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蛋黄磷脂和磷虾油均能促进总脂、极性脂以及中性脂在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积累。但相比之下,磷虾油促进脂类积累的效果更优于大豆磷脂和蛋黄磷脂,这与磷虾油更易上调肝胰腺中脂肪吸收和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卵巢中脂肪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从而促进了更多的脂类在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积累。因磷虾油含有较高比例的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因此磷虾油显着地促进了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在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肝胰腺、卵巢和肌肉中的沉积,这不仅可为卵巢的发育提供更多的能量和必需脂肪酸,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可食用部位(卵巢、肝胰腺和肌肉)的营养价值。另外,相比于磷脂缺乏组,磷脂添加组具有更高的性腺指数(GSI),其中磷虾油组的性腺指数(GSI)显着高于大豆磷脂组,蛋黄磷脂组介于两者之间。结合血清中17β-雌二醇(E2)和孕酮(PROG)的含量、卵巢和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Vg)基因的表达水平、卵巢中卵黄蛋白原受体(Vgr)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组织中胆固醇的含量,我们推测饲料磷脂通过促进胆固醇向类固醇激素(17β-雌二醇(E2)和孕酮(PROG))的转化,进而加速卵巢和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Vg)的合成。肝胰腺中合成的卵黄蛋白原(Vg)与类固醇激素发生结合后经由血淋巴系统转运,随后被卵母细胞上的卵黄蛋白原受体(Vgr)识别被卵母细胞吸收并入卵黄,最终促进卵黄的发生。另外,与磷脂缺乏组相比,饲料磷脂添加组具有更高的性腺指数(GSI)。但由于磷虾油更易促进胆固醇向类固醇激素(17β-雌二醇(E2)和孕酮(PROG))的转化,进而加速卵黄蛋白原(Vg)的合成,从而导致磷虾油组的性腺指数(GSI)高于大豆磷脂组和蛋黄磷脂组。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磷虾油是一种较好的磷脂源,建议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饲料中添加2.5%水平的磷虾油。3.磷脂对摄食高脂饲料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本研究前期的试验结果发现,当饲料脂肪水平为8%时,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蛋黄磷脂和磷虾油均可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和全蟹总脂的含量,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脂肪的利用,提高其生长性能。然而,关于饲料磷脂是否能够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高脂饲料的利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以生产中常用的大豆磷脂为代表,研究大豆磷脂对摄食高脂饲料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两个脂肪水平(13%和8%)和两个磷脂水平(5%和1%)一共制备了4组等蛋(40%)的试验饲料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53±0.01 g)8周,分别为:LL-LP组(8%脂肪和1%磷脂)、LL-HP组(8%脂肪和5%磷脂)、HL-LP组(13%脂肪和1%磷脂)和HL-HP组(13%脂肪和5%磷脂)。与HL-LP组相比,幼蟹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和终末体重(FBW)在HL-HP组显着增加。饲料中添加5%水平的磷脂有效地逆转了HL-LP饲料诱导的幼蟹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表明饲料磷脂可以降低高脂饲料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另外,饲料中5%水平的大豆磷脂显着抑制了高脂饲料诱导的全蟹和肝胰腺总脂含量的增加。结合肝胰腺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和肝胰腺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的结果,我们推测饲料磷脂抑制过多的脂肪在肝胰腺中的积累是通过促进脂肪的氧化和输出以及抑制脂肪的吸收和合成实现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水平的大豆磷脂可通过优化脂肪的代谢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高脂饲料的利用,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此外,5%水平的大豆磷脂还可降低高脂饲料诱导的脂质过氧化,改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健康状态。4.饲料不同磷脂酰胆碱(PC)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以及脂代谢的影响本研究前期的试验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蛋黄磷脂和磷虾油均可抑制脂类在中华绒螯蟹幼蟹中的积累,但其降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在磷脂的各种组分中,磷脂酰胆碱(PC)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且是最重要的促生长成分。因此,本试验以大豆源的磷脂酰胆碱(PC)纯品作为磷脂的代表探究其不同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代谢影响。试验具体的目的是使用高纯度磷脂酰胆碱(PC)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磷脂精确的需求量,同时探究磷脂降脂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共制备了6组等氮(35%)等脂(9%)的饲料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0.52±0.01 g)8周。饲料中共添加了6个不同的磷脂酰胆碱(PC)水平分别为:0%、1.5%、3%、4.5%、6%和7.5%。测得饲料中实际添加的磷脂酰胆碱(PC)水平分别为:0%、1.36%、2.76%、4.34%、5.74%和7.10%。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相比,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的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而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增加。饲料磷脂酰胆碱(PC)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全蟹的总脂含量显着低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磷脂酰胆碱(PC)显着促进了粗蛋白质在全蟹中的积累。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肝胰腺总脂的含量也显着降低,而肌肉总脂的含量与肝胰腺总脂的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另外,饲料中适量的磷脂酰胆碱(PC)有利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特别是C20:5n-3和C22:6n-3)在肌肉和肝胰腺中的积累。饲料磷脂酰胆碱(PC)显着抑制了肝胰腺中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脂肪酸合成酶(fas)和脂肪酸延长酶6(elovl6)),同时上调了肝胰腺中脂肪吸收(甘油三酯水解酶(tgl)、脂蛋白脂酶(lpl)、脂肪酸转运蛋白6(fatp6)和脂肪酸转运蛋白9(fabp9))、氧化(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cpt-2)、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和肉碱乙酰转移酶(caat))和转运(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mttp))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饲料磷脂酰胆碱(PC)降脂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脂肪的合成以及促进脂肪的氧化和转运实现的。另外,根据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的结果,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最适的磷脂酰胆碱(PC)需求量在2.89%~2.95%之间。5.不同脂肪源条件下磷脂酰胆碱(PC)缺乏和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肪酸组成以及磷脂重塑反应的影响本研究前期的试验结果发现,饲料磷脂可促进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在肌肉和肝胰腺中的积累,暗示着不同脂肪源(不同脂肪酸)与磷脂间可能存在联系。因此,本试验以磷脂酰胆碱(PC)作为磷脂的代表,研究在不同脂肪源条件下磷脂酰胆碱(PC)缺乏和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肪酸组成以及磷脂重塑反应的影响。研究的具体目的:(1)为中华绒螯蟹幼蟹筛选合适的脂肪源;(2)研究脂肪源与磷脂酰胆碱(PC)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二者交互作用与磷脂重塑反应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采用2个磷脂酰胆碱(PC)水平和4种不同脂肪源共制备了8组等蛋(35%)等脂(9%)的试验饲料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4.19±0.01 g)8周。在相同的脂肪源条件下,3%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的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高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在3%磷脂酰胆碱(PC)水平条件下,与其它的脂肪源添加组相比,终末体重(FBW)、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在鱼油添加组显着增加。饲料脂肪源和磷脂酰胆碱(PC)水平对全蟹总脂含量的影响显着。饲料脂肪源和磷脂酰胆碱(PC)水平对肝胰腺总抗氧化酶(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也有显着性影响。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反映了饲料的脂肪酸组成。肝胰腺和肌肉中C18:1n-9、C18:2n-6、C18:3n-3、C20:5n-3、C22:6n-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水平以及n-6/n-3脂肪酸的比值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显着。另外,饲料脂肪源以及饲料脂肪源与磷脂酰胆碱(PC)水平的交互作用对肝胰腺磷脂酰胆碱(PC)中C18:3n-3、C20:4n-6、C20:5n-3和C22:6n-3的水平有显着性的影响。在相同的脂肪源条件下,3%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肝胰腺中磷脂酶A2(PLA2)的含量显着高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P<0.05)。当饲料脂肪源为鱼油或紫苏籽油时,3%磷脂酰胆碱(PC)添加组肝胰腺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PCAT)的含量显着高于磷脂酰胆碱(PC)缺乏组(P<0.05)。综上所述,在各种脂肪源中,富含C18:3n-3的紫苏籽油和富含C20:5n-3、C22:6n-3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鱼油可能更容易激活磷脂酶A2(PLA2)和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PCAT)加速磷脂重塑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C22:6n-3,C20:5n-3和C18:3n-3等脂肪酸在肝胰腺磷脂酰胆碱(PC)中的积累。另外,在3%磷脂酰胆碱(PC)水平条件下,磷脂酰胆碱(PC)可能通过发挥其抗氧化的作用避免鱼油和紫苏籽油中的脂肪酸发生氧化,同时与鱼油和紫苏籽油中的脂肪酸通过磷脂重塑反应形成重要生理功能的磷脂,从而使得鱼油和紫苏籽油发挥更好的促生长作用。综上所述,在各种磷脂源中,磷虾油是中华绒螯蟹幼蟹和成蟹(雌蟹)较为优质的磷脂源。饲料中添加5%水平的磷脂可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高脂饲料的利用。根据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的结果,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最适的磷脂酰胆碱(PC)需求量在2.89%~2.95%之间。饲料磷脂酰胆碱(PC)降脂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脂肪的合成和促进脂肪的氧化和转运实现的。另外,在各种脂肪源中,富含C18:3n-3的紫苏籽油和富含C20:5n-3、C22:6n-3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鱼油可能更容易激活磷脂酶A2(PLA2)和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PCAT)加速磷脂重塑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C22:6n-3,C20:5n-3和C18:3n-3等脂肪酸在肝胰腺磷脂酰胆碱(PC)中的积累。

苟妮娜[3](2021)在《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俗称钱鱼,属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白甲鱼属(Onychostoma)鱼类,常见于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是鲃亚科鱼类中分布最北的一种,秦岭是其重要的地理分布区域之一。多鳞白甲鱼曾为古代宫廷贡品,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滥捕及水环境变化等原因,该鱼野生资源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被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为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具有重要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先后在陕西周至黑河和紫阳任河设立了两个“多鳞白甲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人工养殖工作,对该鱼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市场上缺乏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该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工作势在必行。关于多鳞白甲鱼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很少,而脂质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多鳞白甲鱼为试验对象,以其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天然饵料脂质含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日粮中脂肪水平、几种重要脂肪酸和油脂源对多鳞白甲鱼生长、营养价值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并探究了越冬期营养限制条件下,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特性,为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及其资源养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采用脂肪酸生物标志法分析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野生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季节变化对该鱼肌肉SFA、MUFA和PUFA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2)20:5n-3(EPA)和22:6n-3(DHA)是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两种PUFA,其含量分别为6.04mg/g-6.47mg/g和7.06mg/g-7.55mg/g;(3)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等植物性饵料以及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饵料;(4)春秋两季,硅藻对多鳞白甲鱼的食物贡献显着(P<0.05),夏季,绿藻和浮游动物对其食物贡献显着(P<0.05);(5)多鳞白甲鱼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6%、9%、12%和15%的5种等氮日粮(L3、L6、L9、L12和L15),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9组试验鱼生长优于L3、L6和L15组(P<0.05);内脏指数(VSI)和肝脏指数(HSI)均随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2)日粮脂肪水平为3.01%-9.01%时,血清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P<0.05);(3)肝脏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L15组肝脏脂滴较其他组多;(4)L9组多鳞白甲鱼幼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低(P<0.05);(5)脂肪酸组成主成分分析表明,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主要富集在肌肉中;(6)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脂肪水平为9.01%-11.95%时,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状况较好。基于回归分析认为,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对日粮脂肪的最佳需求水平为9.68%。3.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7种等氮等能的纯化日粮:分别添加三硬脂酸(对照组)、2%亚油酸(LA)、2%α-亚麻酸(LNA)、1%LA+1%LNA、1%二十碳五烯酸(EPA)、1%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5%EPA+0.5%DHA。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1.51±0.05 g)饲养试验。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LNA组和EPA+DHA组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显着提高(P<0.05),摄食添加LNA日粮试验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与EPA+DHA组相似;(2)肌肉和肝脏中18:2n-6、18:3n-3、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LA组、LNA组、EPA组和DHA组;(3)LA组血清胆固醇(CHOL)和TG浓度最高,但LA组和LA+LNA组之间的CHOL和TG无显着差异;(4)EPA组、DHA组和EPA+DHA组血清MD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肝脏中,EPA、DHA和EPA+DHA组的SOD活性最低,MDA含量最高(P<0.05);(5)LA组鱼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A组中参与脂质合成代谢途径的FAS、ACC1和SREBP-1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对照组中参与脂质分解途径的ATGL、CPT1和PPARα基因表达水平最低,推测LA组日粮诱导鱼体脂肪含量的增加与部分脂质合成代谢基因的上调有关。研究认为,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中脂肪水平约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豆油(SO)、亚麻油(LO)、裂殖壶藻油(AO)、混合油(MO,SO:LO:AO=1:1:1)和鱼油(FO,对照组)为油源,配制五种等氮日粮,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86±0.07 g)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O组和对照组(FO)试验鱼生长性能最佳,MO组和对照组(FO)鱼的SGR和FE无显着性差异(P<0.05);(2)肝脏和肌肉中18:2n-6、18:3n-3和22:6n-3分别在SO,LO和AO组含量最高(P<0.05);(3)SO组血清葡萄糖(GLU)、CHOL和TG浓度最高;(4)与对照组相比,SO和LO组试验鱼血清和肝脏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5)日粮中添加SO和LO显着上调了脂肪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P<0.05),AO组、MO组和FO组的脂肪分解代谢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研究认为LO或MO是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来源。5.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分别在越冬前期(0周,1G)、中期(12周,2G)和后期(24周,3G)采集多鳞白甲鱼样品,并对其肝脏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表明:(1)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鱼体重、VSI、HSI和腹腔脂肪指数(IPFI)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的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2)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肝脏中SFA、MUFA和PUFA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越冬前后,肌肉中SFA、MUFA和PUFA含量差异不显着;(3)在1G与2G、2G与3G,1G与3G对比组中分别发现4630、3976和23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说明越冬期的不同阶段对多鳞白甲鱼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且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逐渐降低;(4)基因本体(GO)富集结果表明,DEGs主要与代谢和免疫相关,且大部分DEGs下调;(5)KOG富集结果表明,越冬过程中,与脂质转运和代谢相关的许多DEGs均下调。推测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综上所述,(1)多鳞白甲鱼肌肉中EPA和DHA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9.01%-11.95%脂肪水平的日粮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3)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脂肪水平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亚麻油或混合植物油(豆油:亚麻油:裂殖壶藻油=1:1:1)为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源;(5)越冬过程中,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

徐安乐[4](2021)在《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维生素E对大部分水产动物而言,是一种必须营养素,在机体中不能自主合成,必需通过外源补充。研究表明,饲料配方中维生素E缺乏或过量均会对某些鱼造成不利的影响。研究水产动物维生素E的需求量在水产动物健康可持续养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研究对象,从生理生化、组织学观察以及转录组学水平分析了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1)设计了6个不同浓度的维生素E饲料(高效液相色谱法实测VE值:12.10,32.15,45.17,75.72,135.78,263.37 mg/kg)开展84天的养殖试验(后简称养殖试验),得出:135.78 mg/kg左右的维生素E能显着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初重:20.48±0.20 g)增重率、存活率、促进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以及改善肌肉品质;可维持肝脏、肌肉以及血清中维生素E含量的动态平衡,供应机体生长需求,同时能降低血脂含量,维持机体健康;可以提高血清、头肾、脾脏和肝脏的免疫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和肝脏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照组和135.78 mg/kg试验组在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上存有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与其他组织相比,在消化性能上,肝脏和前肠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在免疫方面,头肾对维生素E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以增重率为评估指标做拟合曲线分析维生素E的最适添加量为130.13 mg/kg。(2)135.78 mg/kg的维生素E能维持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稳定,促进肠道组织生长和维持其完整性,促进头肾分泌免疫相关的物质来提高机体免疫,通过调节脾脏的淋巴细胞数量,促进鱼类非特异性免疫。(3)开展哈维氏弧菌感染试验(后简称细菌感染试验)。设置对照组和最适维生素E添加量组饲料(VE实际含量分别为10.38和132.15 mg/kg)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平均体重:80.48±3.30 g),周期70天,随后,用半致死剂量哈维氏弧菌(8.86×106CFU/ml)注射感染石斑鱼,观察7天,比较细菌感染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肝脏、头肾和脾脏上的免疫和抗氧化方面的变化,得出维生素E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抗病能力。组织学观察进一步得出维生素E在保护肝脏、头肾和脾脏抗细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养殖试验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诱导肝脏、前肠和头肾分别产生了366、69和9023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肝脏中主要可富集到与细胞凋亡,肝组织代谢和肝组织免疫相关的通路上,在前肠组织中,则主要富集到了与代谢相关的通路上,在头肾组织中,主要富集到了与免疫相关的通路上。(5)细菌感染试验的mRNA分析结果显示,鱼摄食适量的维生素E能通过提高肝脏中的代谢补偿以抵抗哈维氏弧菌的侵袭,而缺乏维生素E的鱼,在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炎症和病变会进一步加剧;摄食适量维生素E的鱼在经过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其头肾免疫相关通路被高度激活,在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维生素E摄入量不足,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在受哈维氏弧菌侵袭后,头肾会出现病理性引诱某些酶类分泌和某些基因上调。(6)养殖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调节mi R-34-x来影响肝脏组织的代谢和免疫;通过调节mi R-122-x和mi R-735-x来维持肠道健康,为肠道正常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通过调节mi R-1357-x和miRNA-31-x来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能通过调节mi R-1246-x、mi R-1260-x、mi R-7133-x(和y)、mi R-29-x(和y)以及mi R-122-x等的差异表达来影响头肾免疫能力。(7)养殖试验的miRNA-mRNA分析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调控mi R-551-x、mi R-3604-x和mi R-193-y的上调以及mi R-883-y、novel-m0222-3p和mi R-34-x的下调来维持肝脏细胞功能,提高肝脏代谢能力和免疫能力;通过调节mi R-31-x、mi R-735-x和mi R-1357-x等(均下调)影响头肾的免疫和抗氧化能力,同时也会调控一些novel miRNA如novel-m0200-5p、novel-m0183-3p和novel-m0184-5p(均下调)等影响免疫过程。细菌感染试验的miRNA-mRNA关联分析得出,维生素E可能主要通过影响mi R-1260-x、mi R-7133-x(和y)和mi R-1246-x等的上调以及mi R-129-x、mi R-122-x和mi R-735-x等的下调来调控头肾抗哈维氏弧菌的感染。综上,维生素E在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方面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维生素E的促生长和提高免疫的功能实质以及丰富了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物信息学资料。

高松柏[5](2020)在《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进行了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orcea)及其杂交子代(小黄鱼♀×大黄鱼♂)的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取得如下结果:杂交子代中水分含量为72.95%,低于其亲本的水分含量(大黄鱼:73.67%,小黄鱼:74.06%),说明杂交子代具有低水分的特征。杂交子代的粗蛋白含量为16.94%,显着高于双亲(大黄鱼:15.98%,小黄鱼:16.07%)。杂交子代粗脂肪含量(4.95%)显着小于大黄鱼(5.39%),显着大于小黄鱼(4.64%)。在16种检测的氨基酸中,杂交子代的氨基酸总量(74.71%),与大黄鱼(71.44%)差异不显着,但是显着高于小黄鱼(71.11%);必需氨基酸总含量(30.76%)显着高于大黄鱼(29.24%)和小黄鱼(29.28%)。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三种鱼的营养价值的从高到低依次为:杂交子代>大黄鱼>小黄鱼。杂交子代的呈味氨基酸总量高达28.86%,稍高于大黄鱼(27.69%),显着高于小黄鱼(27.37%)。杂交子代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高于双亲,而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介于双亲之间;杂交子代的PUFA/SFA(57.46%)同样介于双亲(大黄鱼:56.54%、小黄鱼:63.52%)之间,均高于脂肪酸组成的推荐值(40%),是理想的脂肪酸。测定15月龄三种鱼雌雄个体肌肉、肝脏和脑中IGF-1、GH、GHR1基因的表达量。对PCR扩增的产物序列进行比对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杂交子代三个基因扩增产物与双亲高度相似,存在一定量变异,可能与杂种优势出现的原因有关。15月龄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IGF-1基因表达量从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脏>脑>肌肉,雌性个体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普遍高于雄性。三种鱼同一组织的表达量差异显着,肝脏和脑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三种鱼雌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雄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15月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GH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脑>肌肉>肝脏,并且雌性GH基因表达量普遍显着高于雄性。另外,GH基因在三种鱼同一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着,肌肉和脑中GH基因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黄鱼>杂交子代>小黄鱼。肝脏中雌性个体GH基因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黄鱼>小黄鱼>杂交子代。雄性个体表达量排序为:大黄鱼>杂交子代>小黄鱼;15月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GHR1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脏>肌肉>脑,并且雄性个体GHR1基因表达量显着大于雌性(肌肉组织除外)。GHR1基因在三种鱼同一组织表达量差异显着,雌雄性个体三个组织中,GHR1基因表达量趋势为:大黄鱼>杂交鱼>小黄鱼。

何明[6](2020)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探究发酵豆粕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及其营养提升策略。首先考察了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再采用套算法对豆粕和发酵豆粕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最后,在低鱼粉-高发酵豆粕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和丁酸梭菌,考察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提升以及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改善效果。本研究所得结果可为发酵豆粕在肉食性鱼类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营养物质利用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分别用豆粕、发酵豆粕等蛋白替代大口黑鲈饲料中0%、15%、30%、45%和60%的鱼粉(CON、SBM-15、SBM-30、SBM-45、SBM-60、FSBM-15、FSBM-30、FSBM-45和FSBM-60)。共9组饲料,饲喂大口黑鲈(4.5±0.1g)8周。结果表明:相比于CON组,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增重率显着下降,SBM-30、SBM-45、SBM-60、FSBM-45和FSBM-60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上升(P<0.05)。当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到达30%和45%,大口黑鲈肌肉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粗蛋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全鱼的常规成分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45%和60%的鱼粉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肌肉中的天冬氨酸含量,降低了谷氨酸的含量(P<0.05)。在营养物质利用方面,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BM-30、SBM-45、SBM-60、FSBM-45和FSBM-60组的饲料蛋白质效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SBM-60和FSBM-6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以及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SBM-30和SBM-60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综上,在鱼粉含量为35%的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可以替代30%的鱼粉而不会对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着影响,而豆粕的替代比例为15%。试验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传统培养法和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SBM-60组的绒毛长度显着低于对照组,SBM-45、SBM-60、FSBM-60组的绒毛宽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基于传统培养方法的肠道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SBM-30组的总菌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60%的鱼粉显着降低了肠道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含量(P<0.05);相比于SBM-60组,FSBM-60组的总菌含量和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含量显着增加(P<0.05)。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结果各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相比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别(P>0.05)。在属水平上,大口黑鲈的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支原体属(Mycoplasma)、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弧菌属(Vibrio)。豆粕替代30%的鱼粉显着提升了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中鲸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P<0.05),而发酵豆粕替代30%的鱼粉显着增加支原体属细菌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发酵豆粕替代大口黑鲈饲料中45%的鱼粉不会对肠道织结构产生显着影响,而豆粕的替代比例为30%,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显着影响了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试验三: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营养价值的评定本试验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40%的基础饲料,然后将豆粕和发酵豆粕分别以10%、20%和30%的比例和基础饲料混合,配置成7组饲料,投喂大口黑鲈(35.7±1.0g)两周后收集粪便,采用套算法测定不同混合比例下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比例的增加,大口黑鲈对豆粕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磷和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显着下降(P<0.05),而发酵豆粕中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则变化不显着(P>0.05)。在30%的混合比例下,发酵豆粕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磷和总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81.97%、84.00%、46.94%和92.25%,均较豆粕的消化率显着提高(74.71%、76.56%、23.24%和87.34%)(P<0.05)。综上,豆粕经发酵后,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着提高。试验四: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CON),并采用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40%的鱼粉,制成一个低鱼粉饲料(FSBM-40)。然后在FSBM-40中分别添加0.3%、0.6%、0.9%和1.2%的AG(AG-3、AG-6、AG-9和AG-12),共6组试验饲料,投喂大口黑鲈(7.0±0.1 g)8周。结果表明:FSBM-40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饲料系数显着升高(P<0.05);当添加0.9%AG时,鱼体增重率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达到和对照组一致的水平。不同处理组之间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和氨基酸组成没有显着差异(P>0.05)。FSBM-40组的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而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6%以上的Ala-Gln显着提高了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肠道组织结构分析表明,FSBM-40组的绒毛宽度显着降低,饲料中补充Ala-Gln后绒毛宽度显着增加(P<0.05),FSBM-40组及各Ala-Gln添加组肠道绒毛上的杯状细胞数量较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各组之间的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Ala-Gln后,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较对照组和FSBM-40组显着提高(P<0.05),FSBM-40、AG-3、AG-6和AG-9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综上,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9%的Ala-Gln能显着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组织结构,提高生长性能。试验五: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和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为了研究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CON),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40%鱼粉制成低鱼粉饲料(FSBM-40)。然后在FSBM-40中添加0.2%丁酸梭菌(1.5×108cfu/g)、0.6%Ala-Gln以及两者混合物(CB、AG和CB-AG),投喂大口黑鲈(7.0±0.1 g)8周。结果表明:FSBM-40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饲料系数显着升高(P<0.05)。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Ala-Gln和两者混合物对生长性能没有显着改善(P>0.05)。添加Ala-Gln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对饲料中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FSBM-40组和CB组的肠道绒毛宽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G+CB和AG组的肠道绒毛高度和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较FSBM-40组显着增加(P<0.05)。肠道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Ala-Gln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肠道中芽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综上,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0.2%丁酸梭菌和0.6%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影响,补充Ala-Gln能在一定程度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组织结构,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

李宁宇[7](2020)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研究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黑仔鳗饲料中发酵豆粕对鱼粉的替代效果及豆粕的可能作用,设置5组实用饲料,以含有60%鱼粉和5%豆粕的A组为对照组,分别使用10%(B组)和20%(C组)的发酵豆粕替代对照组中11.7%和23.3%的鱼粉,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用4.5%的发酵豆粕替代B组和C组中全部的豆粕设置成D组和E组。在水泥池的网箱中饲养初始体质量为(0.405±0.003)g的日本鳗鲡黑仔鳗76d。结果显示: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逐渐升高;B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显着高于D组,C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存活率高于E组但差异不显着。试验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除D组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B组MDA含量显着低于D组。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肝脏中的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MDA含量则相反,ALT、AST活性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B)含量随发酵豆粕用量增加而增加;在鱼粉用量相同时,含有5%豆粕比不含豆粕的试验组有更高的血清TP以及GLB含量。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可以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肝功能;豆粕在不同发酵豆粕使用量下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影响效果不同: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使用会促进其生长性能,但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则无此现象。2.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为了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及豆粕在其中发挥的可能作用,基于第一章养殖实验的设计,采集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样本并测定其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等指标。测定结果显示:1、共测得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7种,半必需氨基酸2种,非必需氨基酸8种;共测得2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9种。2、在A、B、C三组,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粗脂肪则相反;氨基酸含量∑EAA、∑NEAA以及∑EAA/∑NEAA等指标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HEAA、∑FAA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着性差异;14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ΣSFA、ΣMUFA、ΣPUFA、∑n-3PUFA等指标亦是如此。3、在B、D两组间,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下降;14种氨基酸含量呈现上升,3种氨基酸含量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19种脂肪酸含量以及ΣPUFA、ΣMUFA、∑n-3PUFA、∑n-6PUFA、ΣSFA、脂肪酸总量等6类指标呈现下降。4、在C、E两组间,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含量出现下降,粗脂肪含量出现上升;14种氨基酸含量出现下降,3种氨基酸含量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同C组相比,E组的蛋氨酸呈现上升(P<0.05);4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上升,2种脂肪酸含量呈现下降。综上所述,发酵豆粕的用量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的含量。在不同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的含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更有利于提高其脂肪酸含量,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更有利于提高其氨基酸含量。3.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变化基于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第一章中生长指标的结果,为更为深入的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后以及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采集5个试验组的肠道样本,并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1、10%的发酵豆粕可以促进日本鳗鲡黑仔鳗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丰富度;在发酵豆粕使用量较低的饲料中,搭配使用少量豆粕,可以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在发酵豆粕使用量较高的饲料中,搭配使用少量豆粕则没有效果。2、饲料中使用一定的发酵豆粕和豆粕有利于改善日本鳗鲡肠道微生物结构,降低致病菌群的丰度。3、通过预测分析发现,发酵豆粕的使用没有降低日本鳗鲡的肠道微生物对于氨基酸、脂类以及碳水化物的代谢功能,豆粕亦是如此。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使用一定的发酵豆粕和豆粕,有益于改善日本鳗鲡黑仔鳗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4.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影响代谢组学专门研究生物体关于外界环境改变所引起对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是与表型联系最紧密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基于第一章中的生长结果,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肝脏代谢与机体生长性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在A、B、C三组间,随着发酵豆粕使用量的增加,共检测到31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琥珀酸酯、柠檬酸盐、苹果酸等代谢物出现下调,顺势乌头酸等代谢物出现上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发现,发酵豆粕显着影响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二羧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等代谢途径。2、在B、D两组间,共检测到29种差异代谢物。豆粕的缺失显着影响了腐胺、N-乙酰腐胺等毒性代谢物的上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中发现,饲料中豆粕的缺失,会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以及嘌呤代谢等代谢途径。3、在C、E两组间,共检测到67种差异代谢物。豆粕的缺失显着影响了原儿茶酸脂、奎宁酸盐、L-去甲肾上腺素、富马酸盐、乙醇酸盐等代谢物的下调。将差异代谢物映射到KEGG通路中发现,饲料中豆粕的缺失,会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的三羧酸循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二羧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综上所述,结合第一章的生长结果,发酵豆粕的使用可能从提高了三羧酸循环和二羧酸这两条代谢途径提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体内代谢水平,从而促进其生长。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饲料中搭配豆粕可能通过提高日本鳗鲡黑仔鳗对于甘氨酸代谢水平从而促进了其生长。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饲料中存在豆粕与否虽未显着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的生长,但显着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多种代谢物的含量及代谢途径。5.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制DNA的转录会随着生长环境、摄食种类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基于日本鳗鲡黑仔鳗代谢组学的结果(第四章),为了进一步探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理,对5个试验组的日本鳗鲡黑仔鳗的肝脏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1、在A、B、C三组间,随着发酵豆粕的使用量的增加,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参与二羧酸代谢、三羧酸代谢,调控苹果酸脱氢酶的基因MSTRG.1873.3出现显着上调,直接造成下游代谢物苹果酸的下调。2、在B、D两组间,豆粕的缺失,使得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参与腺嘌呤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等代谢途径,调控腺苷脱氨酶的基因MSTRG.14624.4出现下调,调控精胺合酶的基因MSTRG.9984.5、调控胍丁胺酶的基因MSTRG.8362.2出现上调,并间接导致了腐胺的上调。3、在C、E两组间,豆粕的缺失,使得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的基因MSTRG.17176.1、调控2-氧戊二酸脱氢酶E1的基因MSTRG.28724.1以及调控鸟氨酸-氧-酸转氨酶的基因MSTRG.26450.4等一系列调控酶类表达的相关基因发生显着变化。综上所述,发酵豆粕的使用显着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参与二羧酸代谢以及三羧酸代谢中重要酶类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引起关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从而提高其代谢途径的效率,促进了其生长。在低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缺失造成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中调控参与腺嘌呤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中重要酶类的基因的转录水平,引起关键代谢物含量的变化,从而降低其代谢途径的效率,对其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在高水平发酵豆粕使用量下,豆粕的缺失虽未对其生长造成显着影响,但也同样改变了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多种基因的转录水平及其调控酶所参与的代谢途径效率。

张秀洁[8](2020)在《养殖大黄鱼及糟制过程中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自突破养殖技术以来,产量逐年增加,为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但养殖大黄鱼产业的发展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经过长期的发展,冻品、腌制品、干制品、熏制品和糟制品等成为目前水产加工制品主要种类。其中糟制品具有将植物性蛋白和动物性蛋白进行良好结合的特点,且风味浓郁,极具地方特色。大黄鱼肉质软嫩,味道鲜美,营养物质丰富易吸收,是加工糟制水产品的理想原料,但传统糟制大黄鱼加工工艺生产周期长,品质难以控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健康饮食的需求,需对大黄鱼传统糟制工艺进行改善。故本文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作为加工原料的大黄鱼在不同养殖阶段其品质特性变化规律,其次对福建特色制品糟制大黄鱼原料红酒糟的菌相与优势菌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最后研究了发酵菌种与红酒糟对糟制大黄鱼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养殖大黄鱼原料品质特性分析与评价以养殖大黄鱼原料为研究对象,分析大黄鱼原料营养成分、色泽、质构和风味特性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黄鱼在养殖过程中脂肪含量降低,有助于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氧化劣变;且养殖至第3个月时呈现良好的色泽、较佳的弹性以及能够使鱼体在加工时保持较完整的内聚性。电子舌和电子鼻能有效区分不同养殖时间大黄鱼的风味差异,第6个月时大黄鱼整体滋味轮廓丰富性增加;第3个月时,大黄鱼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增高,对大黄鱼呈现较好的滋味有积极作用;呈味核苷酸含量受养殖时间影响波动较大,第6个月时总含量达到最高,其中IMP对大黄鱼鲜味贡献最大;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之间的协同效应分析,养殖至第6个月鲜味最佳。第3个月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可推测此时大黄鱼进行热处理或贮藏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挥发性物质;挥发性物质以醛类为主,养殖过程中醛类物质增多,醇类物质减少,第6个月时有最多的气味活性物质。养殖大黄鱼原料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其品质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2.源自糟制大黄鱼中红酒糟的菌相与优势菌发酵特性研究以福建特产糟制大黄鱼发酵原料红酒糟为研究对象,分析微生物菌相组成及进行优势微生物的鉴定,对红酒糟中优势菌株的生理生化和碳源利用特征进行测定,并针对乳酸菌特性测定其产酸能力,测定不同环境因子下优势菌株生长曲线,使用Gompertz模型评估优势菌株耐受性,从而进一步确定其发酵适应性。结果表明,短乳杆菌和酿酒酵母为红酒糟样品中的优势菌株。短乳杆菌产酸不产气,鸟氨酸和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具有脂肪酶活性;短乳杆菌和酿酒酵母均能利用糖类、氨基酸类和酯类等物质,但是底物利用具体种类差异较大。另外短乳杆菌具有良好的产酸能力,在25℃、37℃及2%Na Cl条件下,24h内均能使p H下降至5.0以下;在2~6%Na Cl条件下均能生长,满足发酵剂对食盐耐受性的要求;且在p H 4~7条件下生长良好,表现出良好的耐酸性质。酿酒酵母在2~10%Na Cl条件下均能生长,并在低浓度Na Cl存在条件下能快速繁殖,进入发酵状态;酿酒酵母对酸不敏感,p H 4~7条件下,延滞期和最大比生长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1%浓度乳酸存在的情况下可促进酿酒酵母生长,且对较高浓度乳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以上特性说明获得的短乳杆菌和酿酒酵母适合用于发酵大黄鱼。3.发酵菌种与红酒糟对糟制大黄鱼品质影响的研究以接种单菌、复合菌和添加红酒糟条件下发酵的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测定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色差、质构(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p H、总酸(total acid,TA)、氨基态氮(amino nitrogen,AAN)、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和感官的变化,研究发酵菌种和红酒糟对发酵大黄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短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至大黄鱼鱼块中可抑制杂菌的繁殖,且生长状况良好;另外红酒糟的加入可以很好地抑制杂菌的增殖,为发酵大黄鱼鱼块提供良好安全的环境;添加复合发酵剂有助于提升发酵鱼块的亮度,红酒糟中的红曲色素为大黄鱼提供了诱人的色泽,两者共同作用使发酵大黄鱼具有较高的黄度值和红度值;短乳杆菌可增大鱼块的剪切力,酿酒酵母可提升硬度,两者共同作用时对内聚性和咀嚼性的增大有贡献;添加复合菌种和红酒糟后,糟制大黄鱼“糟”的特征更加明显;短乳杆菌可使发酵大黄鱼p H快速下降,红酒糟使大黄鱼鱼块有较高的TA含量,同时可明显增加ANN的含量,加速发酵,并且短乳杆菌和酿酒酵母均可抑制大黄鱼在发酵过程中的腐败降解,抑制TVB-N的增高;酿酒酵母有利于中和红酒糟的刺激性气味,使整体风味较柔和。接种复合菌株并添加红酒糟所得感官评分最高,发酵至第7d具有较高的发酵大黄鱼感官品质。

范秀萍[9](2019)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的胁迫响应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是一种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且养殖产量高的暖水性海水经济鱼类,主要以鲜活产品形式销售。现有的有水活体流通模式下,存在运输密度低、存活率低、运输后品质劣变及食用安全等问题,无麻醉剂添加的低温休眠无水保活运输是实现高密度、绿色安全的新型活体流通模式。而鱼体在低温、无水应激下的胁迫响应与应答机制研究是保证无水保活运输可行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论文以珍珠龙胆石斑鱼(1龄,体重为450-600 g)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禁食暂养、低温诱导休眠与无水保活胁迫下鱼体的物质代谢与氧化应激变化探讨了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的胁迫响应规律;采用TMT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分析了低温休眠与无水保活胁迫下的分子应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珍珠龙胆石斑鱼在水温25℃、盐度23-25‰循环海水中、密度为50 g/L条件下暂养48 h后,可延长有水保活运输时间42%,达到132 h。禁食暂养可显着降低短途运输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血糖与皮质醇水平分别下降62.01%和22.52%;激活肝脏与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MDA降低25-30%)。肝脏中糖原分解维持禁食暂养胁迫下的血糖平衡和正常的有氧呼吸。(2)珍珠龙胆石斑鱼生态冰温的极限温度为11℃;采用梯度降温模式降至12-13.5℃时,鱼体呼吸代谢下降,血清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下降;代谢产物累积,血糖(Glu)和肝脏中乳酸(LD)含量分别增加5.02和1.79倍;鱼体激活碱性磷酸酶(AKP)、抗氧化酶(SOD、GPX、CAT)活性抵抗低温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Tyr、Phe和Pro是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胁迫下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12-13.5℃可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诱导休眠温度。Glu、ALT、碱性磷酸酶(AKP)和脑中MDA水平与温度有显着相关性,可以作为低温诱导休眠过程中的指示指标。(3)低温休眠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在低温(15、18℃)下无水存活时间可达到10 h。在15℃无水保活5 h后,血清代谢酶(ALT、AST、ACP、AKP)活性和皮质醇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糖原分解供能,血糖增加14.32倍,无氧呼吸导致LD累积;肝脏与脑中CAT酶活性显着增强抑制组织MDA的增加。CAT活性水平与无水保活温度及组织中MDA水平呈显着负相关性。因此,低温可以减少无水保活过程中的应激反应,通过代谢适应和抗氧化系统的上调来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的存活率。(4)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过程中,低温、无水、温度波动是主要的应激因素,在能量(脂、糖)代谢、氧化应激与肝脏的解毒功能、免疫应答模式、蛋白质与氨基酸代谢及蛋白信号传导中引起鱼体的胁迫应答。(5)低温休眠胁迫下,珍珠龙胆石斑鱼肝脏中PEPCK、LDH、FAS、ACC、AMPK酶活性m RNA表达均显着增加,有水复苏后肝脏与脑组织中糖原含量下降32.28-44.24%。因此,珍珠龙胆石斑鱼在低温与无水胁迫下,主要利用肝糖原与脂肪作为能量物质,在胁迫后期与有水复苏过程中,蛋白质与氨基酸也参与能量代谢。低温胁迫下鱼体通过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糖异生作用维持体内血糖稳定,无氧呼吸代谢增加;低温无水胁迫下肝脏糖酵解供能增强;脑中的呼吸代谢下降;25℃有水复苏后机体的糖代谢不能恢复正常水平。(6)低温胁迫下,珍珠龙胆石斑鱼肝脏通过AMPK的去磷酸化调控降低CPT-1和ACAC的表达,抑制FA的氧化分解供能,在FAS、ACC酶作用下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由FABP转运到细胞膜上,用于磷脂的合成,抵抗低温胁迫引起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在低温无水8 h胁迫后,膜磷脂在PB1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n-3PUFA参与抵抗应激反应引起的能量增加;有水复苏后,FA在ACAC酶作用下分解供能。(7)珍珠龙胆石斑鱼在低温与无水保活应激下,血清皮质醇、组织中ROS水平与CAT酶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性,CAT酶活与m RNA表达水平上升,血清皮质醇与组织ROS产生量降低。低温与无水胁迫下AMPK磷酸化调控了m TORC1下游的效应靶蛋白RPS6KB的表达上调,激活CAT与GST酶的作用清除ROS,抵制脂质过氧化的应激损伤。有水复苏应激后,机体的抗氧化酶作用不能完全抵制氧化应激引起的组织损伤,导致生存能力的下降。

肖媛[10](2019)在《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免疫功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非蛋白氨基酸,将其添加到动物饲料中可以提高生长率、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等多种功效。在我国,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已成为海水养殖鱼类的重点品种之一,本篇论文以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饵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茶氨酸,比较不同添加量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免疫及鱼肉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大黄鱼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HPLC法适合茶氨酸的测定,获得的标准曲线的R2为0.996,该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10%,重现性好,且标准品反应液在4h内基本稳定。研究表明,在物料比1:40(g/mL)、超声50 min、温度60℃、功率超声50W条件下,茶氨酸的得率为1.77%。2、大黄鱼饲料中茶氨酸的添加浓度设置为0%、0.5%、1%、1.5%、2%,喂养60 d后,与对照组(0%添加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着提高大黄鱼的成活率,尤其是1%的添加组中,大黄鱼的成活率最高,达93.67%(P<0.05)。但是各试验组对大黄鱼重量增加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体质量、体长及全长的特定增长率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茶氨酸各添加组中免疫球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过氧化氢酶等的含量均显着提高,说明茶氨酸的加入可有效提高大黄鱼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是1%添加组中,各酶的活性最高。此外,随着茶氨酸的加入,红细胞、白细胞等多种血细胞的形态也受到了影响,其成熟速度明显加速。4、鱼肉主要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茶氨酸的加入可以提高大黄鱼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降低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但对灰分的影响不显着。氨基酸含量方面,氨基酸指数EEAI在茶氨酸添加量为1%、1.5%、2%时均高于对照组,且在添加量为2%时达到66;脂肪酸组成方面,添加茶氨酸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比例影响不大。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着提高,2%添加组中达到了11.33%,为对照组的1.2倍。品质成分的变化对维持大黄鱼的正常生理功能及提高免疫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一定剂量的茶氨酸可以提高大黄鱼的生长存活率,提高鱼体内多种免疫相关酶类的酶活,影响鱼体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揭示茶氨酸可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大黄鱼生产实践。

二、大黄鱼肌肉和血液生化组分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鱼肌肉和血液生化组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大黄鱼品质评价
        1.1.1 体色
        1.1.2 肌肉质地
        1.1.3 肌肉成分
        1.1.4 鱼肉风味
    1.2 饲料添加剂对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影响
        1.2.1 营养性添加剂
        1.2.2 非营养性添加剂
    1.3 饲料营养对大黄鱼品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3.1 体色相关基因
        1.3.2 肌肉组织相关基因
        1.3.3 肌肉胶原蛋白相关基因
        1.3.4 肌肉脂肪相关基因
    1.4 月桂酸单甘油酯概述
        1.4.1 月桂酸单甘油酯特性
        1.4.2 月桂酸单甘油酯应用现状
    1.5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1.5.1 代谢组学的概念
        1.5.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1.5.3 代谢组学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2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营养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ML对养殖大黄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体色的影响
        2.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GML对养殖大黄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常规营养组成的影响
        2.3.5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2.3.6 GML对养殖大黄鱼背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风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滋味评价的影响
        3.3.3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中氧化三甲胺和三甲胺的影响
        3.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3.3.5 肌肉主体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地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质构的影响
        4.3.2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肉组织形态的影响
        4.3.3 养殖大黄鱼肌肉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4.3.4 GML对养殖大黄鱼肌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磷脂对中华绒螯蟹脂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磷脂的概述
        1 磷脂的定义和分类
        2 磷脂的来源
        3 磷脂在水生动物中的代谢
        4 磷脂在水生动物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第二节 磷脂对动物脂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1 磷脂对哺乳动物脂代谢的影响
        2 磷脂对水生动物脂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磷脂对甲壳动物卵巢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饲料不同磷脂源对中华绒螯蟹成蟹雌蟹抗氧化能力、脂代谢和卵黄发生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磷脂对摄食高脂饲料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代谢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饲料不同磷脂酰胆碱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代谢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不同脂肪源条件下磷脂酰胆碱缺乏和添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肪酸组成以及磷脂重塑反应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教育简历及博士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质营养需求
        1.1.1 日粮脂肪水平
        1.1.2 必需脂肪酸
        1.1.3 日粮油脂源
    1.2 日粮脂质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2 日粮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2.3 日粮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1.3 鱼类在天然状态下的体组成和饵料分析
        1.3.1 天然状态下鱼类体组成
        1.3.2 天然饵料分析——脂肪酸标志法
    1.4 越冬条件下鱼类生理生化及代谢研究
    1.5 多鳞白甲鱼营养研究进展
        1.5.1 生物学特性
        1.5.2 生活习性
        1.5.3 营养价值研究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粗脂肪及脂肪酸测定
        2.2.3 脂肪酸标志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生物学指标
        2.3.2 不同季节多鳞白甲鱼肌肉的脂肪酸含量
        2.3.3 不同季节硅藻和绿藻脂肪酸标志
        2.3.4 不同季节绿藻脂肪酸标志
        2.3.5 不同季节浮游动物脂肪酸标志
        2.3.6 不同季节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
        2.3.7 不同季节水生昆虫脂肪酸标志
        2.3.8 不同季节底栖动物脂肪酸标志
        2.3.9 主成分分析
        2.3.10 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
    2.4 讨论
        2.4.1 多鳞白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2.4.2 基于脂肪酸标志法的天然饵料分析
第三章 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试验日粮
        3.2.2 试验条件
        3.2.3 采样
        3.2.4 组分测定
        3.2.5 脂肪酸测定
        3.2.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2.7 抗氧化能力测定
        3.2.8 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
        3.2.9 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m RNA表达量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生长表现
        3.3.2 体成分
        3.3.3 肌肉、肝脏和肠道的脂肪酸组成
        3.3.4 血清生化指标
        3.3.5 肝脏抗氧化指标
        3.3.6 肝脏组织学结构
        3.3.7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3.4 讨论
        3.4.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3.4.2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3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4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日粮配方
        4.2.2 试验鱼和饲养条件
        4.2.3 采样
        4.2.4 体成分
        4.2.5 脂肪酸组成
        4.2.6 血清生化参数
        4.2.7 抗氧化参数
        4.2.8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生长
        4.3.2 体成分
        4.3.3 肌肉和肝脏的脂肪酸组成
        4.3.4 血清生化指标
        4.3.5 抗氧化参数
        4.3.6 脂质相关基因表达
    4.4 讨论
        4.4.1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4.4.2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3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4.4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5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第五章 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方法
        5.2.1 日粮配制
        5.2.2 饲养试验
        5.2.3 采样
        5.2.4 体成分分析
        5.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5.2.6 血清生化指标
        5.2.7 抗氧化能力
        5.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5.2.9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生长和生物学参数
        5.3.2 体成分
        5.3.3 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
        5.3.4 血清生化指标
        5.3.5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5.3.6 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5.4 讨论
        5.4.1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5.4.2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3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4.4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5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基因的影响
第六章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方法
        6.2.1 动物标本采集
        6.2.2 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6.2.3 转录组组装和注释
        6.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6.2.5 实时定量PCR
        6.2.6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生长参数
        6.3.2 越冬过程中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分
        6.3.3 测序和转录装配
        6.3.4 功能注释
        6.3.5 DEGs表达差异分析
        6.3.6 DEGs功能富集分析
        6.3.7 DEGs的维恩图分析
        6.3.8 RT-qPCR验证RNA-Seq结果
    6.4 讨论
        6.4.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DEGs的表达
        6.4.2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脂代谢的调节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维生素E的性质与功能简介
        1.1.1 维生素E的本质特征
        1.1.2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1.1.3 维生素E在动物体内发挥的作用
        1.1.4 水产领域维生素E研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珍珠龙胆石斑鱼研究文献综述
        1.2.1 珍珠龙胆石斑鱼的起源、分类以及生物学特征
        1.2.2 珍珠龙胆石斑鱼育种学研究
        1.2.3 珍珠龙胆石斑鱼营养学研究
        1.2.4 珍珠龙胆石斑鱼病害学研究
        1.2.5 珍珠龙胆石斑鱼转录水平研究
        1.2.6 其他研究
        1.2.7 存在的问题
    1.3 转录组学研究
        1.3.1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概述
        1.3.2 转录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1.3.3 转录组测序在水产动物上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4.1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意义
        1.4.5 创新点
第2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2.1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各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第3章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的影响
    3.1 哈维氏弧菌半致死试验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维生素E最适添加量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病力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哈维氏弧菌和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免疫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小结
第4章 m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4.1 养殖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RNA测序及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第5章 miRNA测序分析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5.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1.3 结果
        5.1.4 讨论
        5.1.5 小结
    5.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测序及分析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
        5.2.3 讨论
        5.2.4 小结
第6章 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调控的miRNA-mRNA分析
    6.1 养殖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
        6.1.3 讨论
        6.1.4 小结
    6.2 细菌感染试验样品的miRNA-mRNA关联分析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
        6.2.3 讨论
        6.2.4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5)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1.1 杂交简介
        1.1.2 鱼类杂种优势
        1.1.3 石首鱼科鱼类杂交研究近况
    1.2 鱼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3 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IGF-1的研究进展
        1.3.2 鱼类 GH 的研究进展
        1.3.3 GHR1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生化成分测定
        2.1.3 营养品质评价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2.2 氨基酸组分含量
        2.2.3 必需氨基酸组成评价
        2.2.4 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
    2.3 讨论
        2.3.1 杂交子代及其双亲常规营养特征分析
        2.3.2 杂交子代氨基酸评价
        2.3.3 杂交子代脂肪酸评价
        2.3.4 杂交提高F1肌肉品质的评价
    2.4 结论
第三章 小黄鱼♀与大黄鱼♂及杂交子代IGF-1、GH、GHR1 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15月龄三种实验鱼体质量比较分析
        3.3.2 扩增产物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IGF-1三种基因表达量分析
        3.3.4 GH基因表达量分析
        3.3.5 GHR1基因表达量分析
    3.4 讨论
        3.4.1 IG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3.4.2 G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3.4.3 GHR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发酵豆粕的营养特点
        1.1.1 抗营养因子水平
        1.1.2 常规营养成分
        1.1.3 其他生物活性成分
    1.2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替代鱼粉的作用效果
    1.3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肠道消化功能的影响
    1.4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1.5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5.1 鱼类的肠道微生物组成
        1.5.2 鱼类的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1.5.3 豆粕和发酵豆粕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1.6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注意问题
    1.7 展望
第二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饲料
        2.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2.1.4 指标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2.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饲料
        3.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3.1.4 肠道组织切片
        3.1.5 肠道微生物分析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3.2.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涂板法)
        3.2.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高通量测序法)
    3.3 讨论
        3.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3.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营养价值的评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饲料
        4.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指标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大口黑鲈对混合饲料中常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4.2.2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常规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
        4.2.3 大口黑鲈对混合饲料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4.2.4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4.3 讨论
        4.3.1 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
        4.3.2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4.4 小结
第五章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饲料
        5.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5.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5.1.4 指标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5.2.2 Ala-Gln对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及氨基酸的影响
        5.2.3 Ala-Gln对大口黑鲈营养物质利用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5.2.4 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2.5 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5.3.2 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
        5.3.3 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饲料
        6.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6.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6.1.4 指标测定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6.2.2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6.2.3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营养物质利用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6.2.4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6.2.5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2.6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6.3.2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3.3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7)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日本鳗鲡养殖及营养需求现状
        1.1 我国鳗鲡的养殖现状
        1.2 日本鳗鲡营养需求研究现状
    2 鱼粉替代的研究现状
        2.1 动物性蛋白源
        2.2 植物性蛋白源
    3 发酵豆粕的研究现状
    4 发酵豆粕与豆粕研究展望
    5 研究展望
第一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以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样品测定与分析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抗氧化能力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5 小结
第二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以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4.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后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DNA抽提和PCR扩增
        1.5 illumina Miseq 测序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的物种注释与评估
        3.2 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3.3 主成分分析
        3.4 肠道菌群的功能预测
    4 讨论
        4.1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2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摄食不同试验饲料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肠道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仪器与试剂
        1.5 样本处理
    2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 测序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CA分析
        3.2 差异代谢物
        3.3 代谢途径差异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影响
        4.2 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转录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料配方及制作
        1.2 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4 仪器与试剂
        1.5 样本处理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数据预处理以及质量控制
        2.2 转录本水平定量、差异基因筛选、功能富集及聚类分析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质控与评估
        3.2 测序reads基因组比对结果
        3.3 mRNA表达水平分析
        3.4 差异表达mRNA分析
        3.5 差异mRNA的 GO富集分析
        3.6 差异mRNA的 KEGG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发酵豆粕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mRNA转录水平及其功能的影响
        4.2 发酵豆粕和豆粕影响日本鳗鲡黑仔鳗肝脏代谢的可能转录机制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养殖大黄鱼及糟制过程中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黄鱼简介
        1.1.1 养殖大黄鱼
        1.1.2 糟制大黄鱼
    1.2 水产品原料品质特性
        1.2.1 理化品质
        1.2.2 感官品质
    1.3 发酵水产品中菌种特性及作用
        1.3.1 发酵水产品中主要菌种
        1.3.2 发酵菌种性能与要求
        1.3.3 发酵菌种的作用
    1.4 水产品发酵过程微生物和品质的变化
        1.4.1 水产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1.4.2 水产品发酵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养殖大黄鱼原料品质特性分析与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2.3.2 色差分析
        2.3.3 质构分析
        2.3.4 电子舌和电子鼻分析
        2.3.5 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分析
        2.3.6 游离氨基酸与核苷酸TAV值分析
        2.3.7 味精当量分析
        2.3.8 脂肪酸组成分析
        2.3.9 挥发性物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源自糟制大黄鱼中红酒糟的菌相与优势菌发酵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酒糟微生物菌相组成
        3.3.2 优势菌株生理生化和碳源利用特征
        3.3.3 短乳杆菌产酸能力
        3.3.4 pH和盐分对短乳杆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3.3.5 pH、盐分和乳酸含量对酿酒酵母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酵菌种与红酒糟对糟制大黄鱼品质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微生物分析
        4.3.2 色差分析
        4.3.3 质构分析
        4.3.4 pH和总酸含量变化
        4.3.5 氨基态氮含量变化
        4.3.6 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变化
        4.3.7 感官评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及专利成果

(9)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的胁迫响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石斑鱼简介
    1.2 鱼类保活研究现状
        1.2.1 鱼类活体流通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保活运输过程对鱼体的胁迫响应
        1.2.3 鱼类保活运输胁迫响应的机制研究
        1.2.4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水产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暂养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化指标和应激响应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2 暂养对鱼体存活能力的影响
        2.1.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1.4 代谢物质含量的测定
        2.1.5 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暂养时间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存能力的影响
        2.2.2 暂养时间对保活运输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呼吸代谢的影响
        2.2.3 暂养时间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暂养时间对珍珠龙胆石斑鱼代谢产物的影响
        2.2.5 暂养时间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酶活性与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3 珍珠龙胆石斑鱼生态冰温与休眠温度的确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2 生态冰温区临界温度的测定
        3.1.3 梯度降温的实验设计
        3.1.4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3.1.5 代谢物质含量的测定
        3.1.6 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3.1.7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珍珠龙胆石斑鱼生态冰温区的临界温度
        3.2.2 梯度降温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3.2.3 梯度降温过程对珍珠龙胆石斑鱼代谢产物的变化
        3.2.4 梯度降温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肝脏与肌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3.3 讨论
        3.3.1 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态冰温区临界温度的确定
        3.3.2 梯度降温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生化响应的变化
        3.3.3 梯度降温过程中珍珠龙石斑鱼物质代谢响应的变化
        3.3.4 梯度降温过程中珍珠龙石斑鱼的氧化应激响应的变化
    3.4 小结
4 低温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过程中的血液生化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试剂与仪器
        4.1.2 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存活时间的确定
        4.1.3 温度胁迫下无水保活实验设计
        4.1.4 血液指标的测定
        4.1.5 糖原、乳酸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4.1.6 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温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的存活时间与体重的影响
        4.2.2 温度胁迫对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2.3 温度胁迫对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物质代谢的影响
        4.2.4 温度胁迫对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氧化应激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低温胁迫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活力的影响
        4.3.2 低温胁迫对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代谢响应的影响
        4.3.3 低温胁迫对无水保活珍珠龙胆石斑鱼氧化应激响应的影响
    4.4 小结
5 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胁迫的能量代谢响应规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设计
        5.1.3 血清指标的测定
        5.1.4 能量物质含量的分析
        5.1.5 糖、脂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5.1.6 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5.1.7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低温休眠无水保活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2.2 低温休眠无水保活过程中能量物质的变化
        5.2.3 低温休眠无水保活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5.2.4 低温休眠无水保活过程中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5.2.5 珍珠龙胆石斑鱼肝脏中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5.3 讨论
        5.3.1 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及复苏过程中糖代谢响应规律
        5.3.2 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过程中脂代谢响应规律
    5.4 小结
6 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胁迫的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响应规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1.2 实验设计
        6.1.3 组织切片制备与观察
        6.1.4 应激与抗氧化指标检测
        6.1.5 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6.1.6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微观组织结构观察
        6.2.2 低温休眠无水保活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6.2.3 低温休眠无水保活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6.2.4 低温休眠无水保活对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7 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低温与无水胁迫下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的应答机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原材料、试剂与仪器
        7.1.2 实验设计与取样
        7.1.3 差异蛋白组学试验
        7.1.4 蛋白质的鉴定与相对定量
        7.1.5 生物信息分析
        7.1.6 Q-PCR分析
        7.1.7 数据统计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蛋白质鉴定结果
        7.2.2 GO功能注释的结果与分析
        7.2.3 KEGG代谢通路的结果与分析
        7.2.4 Q-PCR验证
    7.3 讨论
        7.3.1 低温与无水胁迫下脂类代谢的应答机制
        7.3.2 低温与无水胁迫下糖代谢的应答机制
        7.3.3 低温与无水胁迫下氧化应激响应的调节机制
        7.3.4 低温与无水胁迫下的免疫应答
        7.3.5 低温与无水胁迫下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调节
        7.3.6 低温与无水胁迫下信号传导蛋白的应答机制
        7.3.7 AMPK信号通路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与无水胁迫下的调控作用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免疫功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茶氨酸
        1.1.1 茶氨酸结构及分布
        1.1.2 茶氨酸的代谢
        1.1.3 茶氨酸理化性质
    1.2 茶氨酸功效研究
        1.2.1 抗氧化作用
        1.2.2 神经保护作用
        1.2.3 抗焦虑作用
        1.2.4 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1.2.5 免疫作用
        1.2.6 改善风味及促进生长
        1.2.7 作为动物免疫调节剂
        1.2.8 改善肠道菌群
    1.3 大黄鱼的概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叶茶氨酸技术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茶叶来源
        2.1.2 试验药品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2.2.1 茶叶前处理
        2.2.2 茶氨酸得率的影响因素
        2.2.3 超声辅助提取茶氨酸条件的优化
        2.2.4 茶氨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2.2.5 茶氨酸提取率测定
        2.2.6 重现性测定
        2.2.7 稳定性测定
    2.3 单因素及正交试验
        2.3.1 茶氨酸得率的影响因素
        2.3.2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氨酸的条件优化
        2.3.3 茶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2.3.4 茶氨酸提取率
        2.3.5 重现性试验
        2.3.6 稳定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指标及免疫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茶氨酸来源
        3.1.2 试验饲料
        3.1.3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3.1.4 样品采集与指标分析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茶氨酸对大黄鱼成活率的影响
        3.2.2 茶氨酸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3 茶氨酸对大黄鱼幼鱼形体性能的影响
        3.2.4 茶氨酸对大黄鱼血清免疫及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3.2.5 茶氨酸对大黄鱼血栓细胞形态的影响
        3.2.6 茶氨酸对大黄鱼单核细胞形态的影响
        3.2.7 茶氨酸对大黄鱼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
        3.2.8 茶氨酸对大黄鱼中性粒细胞形态的影响
        3.2.9 茶氨酸对大黄鱼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茶氨酸对大黄鱼血清免疫及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3.3.3 茶氨酸对大黄鱼血栓细胞形态的影响
        3.3.4 茶氨酸对大黄鱼单核细胞形态的影响
        3.3.5 茶氨酸对大黄鱼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
        3.3.6 茶氨酸对大黄鱼中性粒细胞形态的影响
        3.3.7 茶氨酸对大黄鱼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茶氨酸对大黄鱼鱼肉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4.1.2 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4.1.3 脂肪酸测定
        4.1.4 试验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茶氨酸对大黄鱼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
        4.2.2 茶氨酸对大黄鱼营养价值评价的影响
        4.2.3 茶氨酸对大黄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茶氨酸对大黄鱼基本营养成分影响
        4.3.2 茶氨酸对大黄鱼营养价值影响
        4.3.3 茶氨酸对大黄鱼脂肪酸组成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6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大黄鱼肌肉和血液生化组分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月桂酸单甘油酯对养殖大黄鱼生长、健康及食用品质的影响[D]. 蒋慧琪. 浙江大学, 2021(01)
  • [2]磷脂对中华绒螯蟹脂代谢影响的研究[D]. 林志灯.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D]. 苟妮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维生素E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徐安乐. 集美大学, 2021(01)
  • [5]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 高松柏.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3)
  • [6]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D]. 何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和豆粕对日本鳗鲡黑仔鳗(Anguilla japonica)生长和生理效应[D]. 李宁宇.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8]养殖大黄鱼及糟制过程中品质特性研究[D]. 张秀洁.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9]珍珠龙胆石斑鱼低温休眠无水保活的胁迫响应与机制研究[D]. 范秀萍.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10]茶氨酸对大黄鱼生长免疫功能和鱼肉品质的影响[D]. 肖媛.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大黄鱼肌肉和血液生化成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