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下岗人员从事社区服务行业的几种组织形式

当前下岗人员从事社区服务行业的几种组织形式

一、当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几种组织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伊巴代提古力·吐尔孙[1](2013)在《多民族城市社区就业服务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论文研究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市,这一多民族城市的社区就业服务问题。城市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城市社会的基础部分。城市社区发展如何,社区服务能力如何,关乎整个城市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疆各地特别是南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尤以维吾尔族为主大量迁入乌鲁木齐市。进入乌鲁木齐市的各少数民族所选择的居住地,因其地缘、血缘、经济生活和文化的交互作用,逐步演变为具有民族特性的区域型社会,形成了民族社区。城市民族社区的增多带来了乌鲁木齐市社区显着变化。一方面来自本市因各种原因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人员就有一定数量,加之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成员大多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有限,进入城市时在租住、就业、交流、城市融入等多方面遭遇相当大的困难。为求生存,就业成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移民生活中的大事。以上人员一并成为这座城市社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每个失业人员及少数民族移民都生活在他们所居住的社区里,以社区为就业再就业的保障点,有利于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基本生活问题,特别是就业的困难问题,以便保障失业人员及少数民族移民的基本生活,同时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与此同时,社区就业是解决我国经济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对目前就业竞争的缓和起了作用。因此,全方位的加强城市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尤其是强化社区就业功能,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率、解决贫困问题、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区服务的需求,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城市社区就业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则是社区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岗位开发及国家各种就业政策在社区整合等方面,是一个有效推进就业工作的创新模式,也是新时期完善城市社区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发展城市社区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的新的探索。从而,从社区管理和城市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对城市多民族社区就业服务深入研究,并推进再就业工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其中天山区是由多民族的城市社区组成的,民族社区占多半。因此,本文以天山区为切入点,选取的13个社区中,6个社区是以民族社区为主,兼顾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社区,深入调查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对多民族社区就业服务存在的困境和及其产生的原因、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如何端正认识,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以及政府支持与社区整合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唐海秀[2](2011)在《促进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家庭服务业是一种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家庭生活需求为目的,以向家庭提供各类相关劳务为内容的新兴服务行业,涵盖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等20多个服务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目前其年营业额达1600多亿元,共有1500多万从业人员,还存在1400万左右的潜在就业岗位,家庭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现已成为一个既能满足人们家庭生活需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又能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下,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工作高节奏化和服务社会化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家庭服务业呈现出了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家庭服务业在总体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家庭服务需求,整个行业发展存在供需矛盾突出、行业发展不规范、行业风险逐步加剧、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业队伍发展不稳定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家庭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明显不足,大多研究都只集中在对其发展意义、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较宏观的发展对策或政策的探讨上,鲜有系统、深入地就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有关政策进行体系性研究。本文基于财税政策视角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对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发展意义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及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并借鉴国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的成功做法与经验,从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职能视角和促进实现该产业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视角,提出了未来完善我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的总体思路及具体建议措施。全文共分为7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介绍选题背景、意义及相关文献综述基础上,对财税政策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进行理论分析。在阐述家庭服务业内涵、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及规律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发展家庭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着重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关系等视角探讨财税政策促进该行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提出无论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发展中小企业战略等方面来分析,还是从政府在家庭服务业初步发展阶段的职能作用来分析,财税政策都应该并能够在发展家庭服务业方面有所作为,可通过综合灵活运用财政支出、税收、预算、政府购买、补贴等手段从影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促进该行业发展。第二,总结分析了我国现行财税政策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深入剖析研究,认为政府未能为微观企业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政府不恰当地介入微观竞争领域、政府对从业人员培训支持不足、未能提供应有的公共产品服务以及税费制度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我国家庭服务业供需矛盾突出、行业发展不规范、区域、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该行业发展方面存在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方式落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税费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和不足。第三,比较研究了国外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成功做法与经验。通过分析借鉴国际上家庭服务业较发达国家财税政策的实践做法和经验,认为未来我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应确定加大财政支持的重点和方向,认为加大财政投入、提供充分公共产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设计税收优惠以及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税收减免等都是促进家庭服务业供需加快发展的有力举措。第四,结合家庭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及要求对该行业未来市场需求进行了粗略的预测分析,并力图从宏观层面探讨研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业发展战略目标。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家庭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该行业未来发展既要注重区域和城乡的统筹发展,注重服务的分层次、分类别发展,注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又要注重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坚持走企业化、专业化、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坚持走多方位、多层次、全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五,提出了完善我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基本思路及具体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按照家庭服务业发展战略及方向,未来促进该行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制订应注重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注重与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注重发挥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注重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进行合理划分、注重区别对待基本保障型和商业性质型家庭服务,兼顾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适时性、发展性和灵活性特点,兼顾行业发展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效结合,既要在纵向上考虑政策在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坡度性、差异性,也要在横向上考虑政策对不同性质家庭服务的区别性和统一性,确保构建一个可操作性强、现实经济社会作用大、完善、全面、科学的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提出灵活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手段,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强化其应有供求管理功能是完善我国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的重点和关键,具体措施应包括:完善优化家庭服务业税收制度,引导、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加大针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支持力度,鼓励高端人才进入该行业,促进行业人力资本素质整体提升;加快建立和健全家庭服务业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从业队伍稳定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发展;优化家庭服务业财政投入结构、创新投入方式,增强资金的使用效能;加大竞争性家庭服务产品的政府购买力度,扩大行业需求空间;鼓励开发、购买商业保险,降低家庭服务行业发展风险;加大财政针对家庭服务业的融资支持,创新融资支持方式,化解企业融资困境;加大针对非营利性家庭服务组织的财税支持力度,促进行业主体多元化发展;优化法律、就业、教育、土地、工商管理等其他相关性配套政策措施,使之与财税政策共同构成一个衔接有序、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家庭服务业管理体系。

章勤[3](2010)在《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援助 ——以呼和浩特玉泉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业是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同时也是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问题。在中国,特别是在城市里,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进行,城市居民大量下岗失业已成为一类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凸现出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开始引起政府和媒体的高度重视。如果不能做好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工作,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阻碍我们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就业对新增就业岗位、解决城市下岗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就业是再就业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区就业援助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再就业,帮助就业特困群体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上进行再就业,发展社区经济,保护城市弱势群体,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城市社区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和推动社区就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论文的题目选定为: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援助。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定位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本篇论文首先指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援助的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社区就业援助的现状及经验。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对下岗失业人员群体、社区就业援助现状进行理论探讨,分析其构成、特征及其成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最后,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社会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自身以及社会氛围等多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弱势化的困境。

张大维[4](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申利侠[5](2010)在《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独特作用与内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就业是每位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条件。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就业促进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是一个艰巨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问题。面临“人多地少”、“人多资源少”的困境,如何在“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既有体系下,寻求更加有实践意义的就业促进机制?如何在市场、政府双重机制发挥作用但又均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寻找一种弥补性的力量?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单位制”社会不断转化和解体,社区作为居民生活共同体、资源聚集地和活动场所,被认为具有弥补政府缺陷的天然优势,在居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那么,社区在就业促进上有何独特作用?这种作用是如何产生和实现的?本文以社会政策的分析视角,对市场、政府双重机制作用下的就业促进工作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社区利用低成本、高效率、全民参与、资源充分利用等多种优势,能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对就业促进来说,在市场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政府通过强制性手段保护劳动者就业的同时,社区作为劳动者的聚集地,可以通过发挥社区特有的人文地理优势,优化和综合利用社区资源,将政府运作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有效集合起来,畅通落实就业促进政策的通道,通过社区伦理形成的压力机制、社区文化促成的教育机制、社区生活带来的服务机制等,促进劳动者实现就业;通过形成岗位信息推荐、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综合性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共济氛围等,实现对劳动者的帮助性就业。这样,市场、政府、社区三位一体,相互作用、互相支持,推动劳动者根据不同能力和特点,通过市场的竞争性、政府的保护性、社区的帮助性实现不同层次的就业,从而进一步完善就业促进的运作机制。以论证社区在就业促进方面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为核心,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论。阐述了我国就业促进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对社区就业促进的研究综述、总结了现有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提出了论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界定了文中运用的主要概念,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逻辑框架、研究方法做了概括性介绍。以重新审视社区在就业促进方面的独特作用为切入点,提出了政府、市场、社区三元并立共同促进就业的逻辑必然性。第二章,就业促进社区干预的理论探讨。从经典的就业理论出发,按照更强调市场调节,还是更注重政府干预两个角度,对传统就业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发现在西方经济发展及经济学理论演变的大背景下,就业理论始终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就业促进的思路和策略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自由放任”和以政府调控为主的“政策干预”之间摇摆。随着经济发展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多样化,它们在解决现代社会遇到的就业问题方面缺陷越来越明显,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叠加处,需要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支持就业促进更高效地开展,由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就业促进理论框架,即研究社区对就业促进的作用和意义。第三章,就业促进社区干预的实践基础探讨。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促进的发展历程,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政府完全干预的方式确保充分就业,严重妨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分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引入市场就业机制,以供需平衡为调节手段,“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出现了失业人数不断攀升、弱势群体不断累积等非常现实的就业问题。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发展环境看,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发育不完善、政府体制尚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政府干预和市场干预的就业促进均有着天然的局限,不能彻底解决复杂、严俊的就业问题,要求我们寻找更加合乎现实的就业促进新举措。从而,社区帮助性就业促进机制应运而生。第四章,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确立的必要性。从分析社区的含义及社区作用出发,总结了我国社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我国已经具备依靠社区力量干预就业的基础。然后,基于对托达罗二元经济模型的扩展,通过一个高度简化的三部门模型,讨论了当中国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发展、控制贫困等多个发展目标时,传统的基于政府和市场就业促进的干预机制,必须以某些发展维度的牺牲为代价,从而证明当缺乏社区干预时,就业促进目标之间的“非互容性”会导致社会一方面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将受到负面影响,从而确立了促进就业社区干预机制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提出社区的政治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服务功能、监督智力功能、归属和认同功能,在就业促进方面均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第五章,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作用机理。分别用三组模型论述了社区就业促进的三种实现途径,即社区压力与工作伦理、人力资本的社区培育以及社区生活服务优化,从劳动力供给、需求以及供给和需求相匹配三个环节,系统完整地分析了社区发展所包含的就业促进因素。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础单位,所形成的文化和环境氛围,通过影响在社区中生活的微观个人的学习态度、就业观念、就业条件等,对就业促进工作产生着巨大影响。社区干预机制与政府、市场不同的独特作用就在于它的作用机理,社区利益与居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它没有政府那样的官僚体系、也不象市场那样功利,它以生活方式为主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劳动者就业,并通过对每个个体影响的集合产生群体放大效应,带来全社会就业促进效率的整体提高。第六章,社区干预的目标定位和行为选择。通过分析就业促进的社区干预内涵,将社区干预的目标定位在帮助性就业,提出社区在改善就业的环境氛围、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提供安置型就业岗位、影响政府就业决策和政策执行、培育和提升社区人力资本、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优化社区劳动者时间配置、促进劳动者创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然后,提出了就业促进社区干预的主要策略,并指出社区干预实际上是多策略的综合运用,然后对社区干预的路径和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社区干预的效果将其分为社区干预和社区内干预。第七章,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案例分析。由于我国社区发育尚不成熟,完全成功的社区干预案例还不存在。本章通过分析上海市一个典型社区就业促进的状况,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失业的状况、社区就业促进的工作举措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独特作用和内在机理,提出在完善社区就业促进机制,应当从社区干预和社区内干预两个层面同时考虑,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同时,强化开展社区内以活动和项目为主体的就业促进工作。第八章,论文结论和研究展望。对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成果进行了提炼,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闫付强[6](2009)在《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就业压力严重,解决这些难题核心的一个方面就是开展城市社区就业。城市社区就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压力的一种灵活方法,这一问题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活动中都有待于探索的重要课题。所以,对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现状进行分析,辨明影响我国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因素,系统地考虑解决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方案。同时,建立评价城市社区就业和谐总体情况的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分析,提出相应的城市社区和谐就业政策措施,对于学术界来说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社区就业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和分析,深入探讨了社区就业和谐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影响社区就业和谐拓展的相关因素。运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安城市社区就业和谐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论文建立了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论文还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体系中指标的权重,并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在评价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问题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模型。并以西安市为实例进行了分析,进而根据这一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城市社区和谐就业的发展。最后,借鉴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对社区就业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的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推进对社区就业和谐统计,完善与社区就业各种形式相对应的劳动合同,探索对他们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也就是对我国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展望。

李星[7](2008)在《我国城市社区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就业对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城市失业下岗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就业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再就业,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在社区服务业岗位上进行再就业,发展了社区经济,保护了城市弱势群体,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本文运用劳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的社区就业,结合理论与实际分析我国社区就业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社区就业的经验,就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区就业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社区就业发展的深层次背景在于城市社区发展和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居民需求的提升。就业领域向社区扩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社会就业结构成长的必然趋势。我国的社区就业潜力巨大,社区建设的推进和居民生活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促进着社区就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经过十余年的社区服务业发展和全面社区建设,我国社区就业事业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社区作为失业人员的重要管理基地,缓冲了大量失业人员直接冲击社会的巨大压力,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我国的社区就业迄今基本上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社区就业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障碍。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社区就业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阶段的原则;政府适度支持的原则;需求引导性原则;相对优势原则;创新性原则。促进我国社区就业的相应对策有: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倡导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整合社区劳动力资源;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建立社区就业培训体系;完善促进社区发展与社区就业的综合管理体制;适当吸纳大学毕业生为主的中高级人才;以社区为基地立体化解决就业问题;构建社区就业社会保障机制。

董丽晶[8](2008)在《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研究》文中指出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和扩展,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各个城市开始大范围、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规模和强度上都在继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空间重构和产业组织变化等方面。在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与国内其他城市不同的是,老工业城市就业压力的释放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更集中,规模更大。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在前人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为主线,从城市地理学科视角,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过程、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以及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的相互作用等命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和实证,初步构建了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研究的理论体系。全文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为产业转型和就业空间研究进行理论铺垫,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其次对国内外产业转型和就业空间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在对就业空间研究的评述中发现,基于地理学角度的就业空间研究,国外在就业空间结构、就业空间分异和就业郊区化等方面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二章着重阐释了产业转型和就业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空间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劳动空间分工理论、劳动力管制理论、就业弹性理论和失业理论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研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就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其中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创新因素和资源环境因素。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则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从产业转型与就业结构、就业空间、就业制度、就业观念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论文以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沈阳市为例,对1990年代以后沈阳市产业转型的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就业结构、就业空间、就业制度和就业文化方面都表现出因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和产业组织变化而产生的相应改变。在对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沈阳市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产业转型在工业内部、服务业发展、下岗失业、就业的集聚扩散以及就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组织优化、就业空间发展、就业文化创新以及健全就业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第四部分为结论。通过对全文的归纳、统揽和审视,形成了10点基本结论;通过对学科和相关研究领域的认识,也指出了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初。

沈晶晶[9](2008)在《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苏州市金阊区为个案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社区就业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就业方式,对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苏州这个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城市,社区就业工作开展得如何,具有哪些典型特征,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影响就业状况的因素有哪些,还需要怎样去完善,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以苏州市金阊区社区就业人员和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对他们进行调查,结合前期搜集的资料,对社区就业一系列问题进行描述,并从政策、制度和个体三方面因素分析了对社区就业的影响,对进一步完善社区就业的途径提出自己的观点。

吕红[10](2008)在《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就业问题是转型期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党的十七大又重申了“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传统就业空间的相对缩小,企业内部再就业的安置能力已经十分微弱,社会就业与再就业必须开拓新的模式,寻找新的就业空间。灵活就业作为现代社会就业的新取向,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灵活就业的发展状况是与各国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对传统就业模式的一次深层次变革,也是我国就业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程度综合反映了当前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市场化程度、企业管理思想和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政府就业政策的导向及人们的择业取向、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本文全方位、多层次地论述了转型期中国的灵活就业问题,并注重从制度的角度对这一新事物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与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灵活就业的理论综述。灵活就业是一种适应性强、发展空间广阔的就业形式,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同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国家。其发展壮大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为世界所关注。本部分主要是对灵活就业发展的世界背景、理论来源、灵活就业在转型期中国的提出、界定和发展演变及相关概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是对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现状分析。灵活就业在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缓解我国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渠道。本部分先对灵活就业的发展意义、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灵活就业人员的分布特点及部分省市的政策予以分析论述。然后对中国灵活就业进行深层次地剖析,灵活就业是转型期各种因素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第三章对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灵活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关系、灵活就业中雇佣关系外部化及灵活就业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予以论述。第三部分,即第四章,是对灵活就业的实证分析部分。灵活就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但其实证研究和统计环节一直非常薄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部分力图在此方面有所突破,从灵活就业的群体构成入手,以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对灵活就业人员的调研,并对近年我国灵活就业的规模进行估算,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我国灵活就业的发展与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最后提出了灵活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包括统计指标体系的统计内容、统计方法、统计途径。第四部分,即第五章和第六章,问题与对策部分。尽管根植于市场竞争,灵活就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就单个部门和个人而言,其边缘性和脆弱性特征使其易受其它因素影响而遭受打击。转型期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各项制度处于过渡转变之中,而灵活就业的发展又受到整个制度体系的影响。本文第五章从制度的基本理论入手,论述了现行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教育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制约。最后,针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型期中国发展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本文第六章分别从灵活就业发展的理论导向、战略上的重要转变、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及具体政策措施上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当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几种组织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几种组织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多民族城市社区就业服务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文献综述
    1.2 概念界定
    1.3 选题缘由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田野点的选择
    1.6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
    2.1. 社区就业理论
3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社区就业服务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点社区的基本情况
        3.1.1 社区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点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
        3.1.3 社区就业服务现状
        3.1.4 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
    3.2 社区服务发展状况
    3.3 社区就业服务对象和内容
        3.3.1. 就业困难人员
        3.3.2 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3.4 社区就业相关优惠政策和制度
    3.5 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3.6 开展社区就业服务的主要方法及其成效
        3.6.1 突出两个重点
        3.6.2 做好五个抓
        3.6.3 四个突破点
4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社区就业服务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4.1 社区就业服务存在的困境
    4.2 社区就业服务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4.3 在发展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中需要把握的关系
5 完善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社区就业服务的建议
    5.1 积极营造社区就业服务的良好气氛
    5.2 进一步发挥政府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的积极作用
结语
附录
    附录1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社区就业服务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乌鲁木齐天山区市社区就业服务状况调查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促进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逻辑框架与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2. 财税政策与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家庭服务业的基本内涵及特点
        2.1.1 家庭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2.1.2 家庭服务业的特点
    2.2 家庭服务业的发展规律与未来趋势
        2.2.1 规范化发展
        2.2.2 规模化发展
        2.2.3 产业化发展
        2.2.4 专业化发展
    2.3 发展我国家庭服务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3.1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3.2 有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有效拉动我国内需
        2.3.3 有利于缓解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
        2.3.4 有利于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2.3.5 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4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4.1 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来分析
        2.4.2 从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关系来分析
        2.4.3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4.3.1 基于科学发展观要求下财政政策目标的分析
        2.4.3.2 基于促进就业、缓解就业严峻形势视角的分析
        2.4.3.3 基于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和改善民生视角的分析
        2.4.3.4 基于我国发展中小企业战略目标来分析
        2.4.3.5 基于家庭服务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现状来分析
        2.4.3.6 基于部分家庭服务业发展弱势性和效应外溢性较强的分析
    2.5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途径分析
        2.5.1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2.5.2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途径
        2.5.2.1. 财税政策通过影响需求来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
        2.5.2.2. 财税政策通过影响供给来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
3. 我国财税政策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
        3.1.2 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2.1 供需矛盾突出,既在总量上供不应求,也在结构上严重不匹配
        3.1.2.2 行业发展极不规范,市场仍在较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3.1.2.3 行业风险正在逐渐加大,既在很多程度上抑制了有效供需的增加,也进一步扩大了行业发展的"瓶颈"效应
        3.1.2.4 行业区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农村基本处于完全的缺失状态,城乡发展差距巨大
        3.1.2.5 行业人力资本素质低下,从业队伍发展极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该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1.2.6 政府的"缺位"和"越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阻碍了行业的企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3.2 我国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3.2.1 我国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现状
        3.2.1.1 财政政策
        3.2.1.2 基本税收政策
        3.2.1.3 税收优惠政策
        3.2.2 我国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3.2.2.1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3.2.2.2 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方式落后
        3.2.2.3 现行税费制度设置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庭服务业向员工制、规范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3.2.2.4 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家庭服务业做大做强
4. 境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实践及启示
    4.1 发达国家和地区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践
        4.1.1 美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践
        4.1.1.1 财政政策支持家庭服务教育与培训
        4.1.1.2 新岗位税收抵免方案对扩大家庭服务劳动力需求作用显着
        4.1.1.3 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惠及家庭服务企业
        4.1.1.4 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家庭服务业发展,积极鼓励纳税人购买家庭服务
        4.1.2 欧盟经济体--以英、法、德三国为例
        4.1.2.1. 欧盟实施促进就业的"六号增值税指南",家庭服务业从中受益
        4.1.2.2 英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践
        4.1.2.3 法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践
        4.1.2.4 德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实践
        4.1.3 日本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实践
        4.1.4 香港、韩国的做法
    4.2 发展中国家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实践-以菲律宾为例
        4.2.1. 家庭服务业打造了闻名世界的"菲佣"品牌
        4.2.2 政府把发展家庭服务业列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4.2.3 政府财政建立家庭服务海外发展基金,积极支持和促进海外家政就业
        4.2.4 对海外劳工实施免交个人所得税政策
        4.2.5 政府重视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4.3 境外发展家庭服务业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3.1 境外发展家庭服务业经验总结
        4.3.2 对我国的启示
5. 我国家庭服务业的市场需求预测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5.1 我国家庭服务业供需发展进展
        5.1.1 家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5.1.2 家庭服务业供需发展旺盛,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5.1.3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具有资质的家庭服务机构和家庭服务员
        5.1.4 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很大一部分用户倾向于聘用本地家庭服务员
    5.2 当前家庭服务业供需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全国范围内,家庭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同级别城市间、不同区域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巨大
        5.2.2 家庭服务业供需结构和总量失衡,行业发展不规范、发展水平低下
    5.3 家庭服务业市场需求前景与预测
        5.3.1 我国已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发展新阶段,社会养老事业艰巨而紧迫,对家庭服务的需求非常旺盛
        5.3.1.1 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养老事业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5.3.1.2 养老需求的多样化和养老模式的多样化,亟需家庭服务业的大力发展
        5.3.1.3 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模式对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养老服务的启示与借鉴
        5.3.1.4 未来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市场需求预测
        5.3.2 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家庭小型化水平日益提高,对家庭服务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
        5.3.2.1 人们对家庭服务的消费需求巨大
        5.3.2.2 家庭服务业应加快拓展其服务范围,提升其服务质量与技能水平
    5.4 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5.4.1 注重区域与城乡的统筹发展
        5.4.2 按市场细分原则,注重服务的分层与分类发展
        5.4.3 引导、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5.4.4 提高行业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5.4.5 推行企业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模式
        5.4.6 加强家庭服务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行业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6. 完善我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基本思路
    6.1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目标
        6.1.1 我国家庭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
        6.1.2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目标
    6.2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与原则
        6.2.1 财税政策要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结合起来
        6.2.2 财税政策要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结合起来
        6.2.3 财税政策要注重它的政策导向性
        6.2.4 财税政策要注重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的划分
        6.2.5 财税政策要区别对待基本保障型和商业性质型家庭服务
    6.3 财税政策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6.3.1 未来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应兼顾产业发展的多重目标
        6.3.2 未来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应进一步加快完善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
        6.3.3 完善我国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基本思路
7. 完善我国家庭服务业财税政策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7.1 完善优化家庭服务业税费政策,引导、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7.1.1 现行税费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家庭服务业向员工制方向发展
        7.1.2. 优化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家庭服务业向员工制方向发展
    7.2 加大针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支持力度,鼓励高端人才进入该行业,促进行业人力资本素质整体提升
        7.2.1. 加大针对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
        7.2.2 加快完善财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培训员工,鼓励高端人才进入家庭服务业发展
    7.3 加快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业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从业队伍稳定发展
    7.4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家庭服务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促进行业健康协调发展
    7.5 优化家庭服务业财政投入结构、创新投入方式,增强资金的使用效能
    7.6 加大竞争性家庭服务产品的政府购买力度,扩大行业需求空间
    7.7 鼓励开发、购买商业保险,降低家庭服务行业发展风险
    7.8 加大针对家庭服务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支持方式,化解企业融资困境
    7.9 加大针对非营利性家庭服务组织的财税支持力度,促进行业主体多元化发展
    7.10 优化法律、就业、教育、工商管理等其他相关性配套政策措施,使之与财税政策共同构成一个衔接有序、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家庭服务业管理体系
        7.10.1 统一家庭服务业管理主体,强化其应有的行业规范、监督和管理功能
        7.10.2 加大媒体对家庭服务业的宣传力度,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家庭服务业的职业影响力
        7.10.3 完善家庭服务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
        7.10.4 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
        7.10.5 完善立法,强化法律对行业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7.10.6 强化土地、就业、教育等其他政策措施与财税政策的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3)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援助 ——以呼和浩特玉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社区就业援助的现状及经验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 欧美国家社区就业模式与基本经验
        3. 我国其他省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援助经验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一、呼和浩特市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及就业援助现状
    (一) 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群体现状及特点
        1. 城镇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群体特征
        2. 下岗人员对下岗原因的认识及心态
        3. 当前下岗人员再就业流向及选择
        4. 就业与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二) 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现状
        1. 目前对于下岗失业人员的援助的几种途径
        2. 社区援助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二、我市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及就业援助不足的成因
    (一) 社区就业的特点及就业容量
    (二) 当前社区就业援助发展速度较慢的原因
        1. 政府原因导致就业援助发展缓慢
        2. 下岗职工自身原因使社区就业援助发展缓慢
三、进一步发展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援助的对策探讨
    (一) 各级政府大力发展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援助工作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2. 发展社区经济,拓宽就业渠道
        3. 加强培训整合社区劳动力资源
        4. 完善促进社区发展与社区就业的综合管理机制
    (二) 社会其他组织大力发展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援助工作
        1. 设立民营职业介绍就业服务机构
        2. 加快再就业基地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建设
        3. 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援助作用
    (三) 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
        1. 提高下岗失业人员个人素质
        2. 拓宽资金渠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
        3. 社区在日常生活方面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援助
    (四) 制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再就业
        1. 利用大众传媒创造和谐社会环境
        2. 通过网络寻找援助渠道
        3. 依托社区扩大宣传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5)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独特作用与内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就业与失业
        1.4.2 就业促进
        1.4.3 社区干预
        1.4.4 社区就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就业促进社区干预理论层面的探讨:基于传统就业理论与政府、市场双重机制的考察
    2.1 西方传统就业理论回顾与分析
        2.1.1 主张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就业理论
        2.1.2 主张以政府干预为主的就业理论
        2.1.3 西方就业理论综述
    2.2 市场和政府双重机制的缺陷分析
        2.2.1 市场和市场机制的缺陷
        2.2.2 政府和政府干预的缺陷
    2.3 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一个体制盲区和社区作用的提出
        2.3.1 一个体制盲区
        2.3.2 社区作用的提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劳动就业政策发展历程中社区作用的分析
    3.1 政府完全干预的计划就业模式
        3.1.1 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3.1.2 政府完全干预就业的制度安排及其矛盾
    3.2 转型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引入
        3.2.1 转型过程中劳动就业制度的变迁
        3.2.2 市场机制对劳动就业制度变迁的作用及社区就业的诞生
    3.3 现行中国就业促进体系及其内容
        3.3.1 基本框架
        3.3.2 主要内容
        3.3.3 现行就业促进体系的积极作用
    3.4 现行就业促进体系的问题分析
        3.4.1 一个地区演绎的现实
        3.4.2 现实就业问题的逻辑分析
        3.4.3 对现行就业促进体系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分析
    4.1 社区和社区的作用
        4.1.1 社区的基本含义
        4.1.2 社区对就业促进的作用分析
    4.2 中国社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4.2.1 中国社区的蓬勃发展
        4.2.2. 我国社区发展与就业促进
    4.3 基于社区干预作用的模型分析
        4.3.1 模型的基本条件
        4.3.2 模型的构建
        4.3.3 模型的启示
    4.4 一个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社区三元互动关系的建立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内在作用机理的模型分析
    5.1 "社区就业伦理机制"模型分析
        5.1.1 伦理和社区就业伦理
        5.1.2 "社区就业伦理机制"的假设和模型
        5.1.2.1 相关假设
        5.1.2.2 模型构建
        5.1.2.3 有关"诚实劳动"的讨论及其政策含义
        5.1.3 模型的启示
    5.2 "社区人力资本培育机制"模型分析
        5.2.1 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培育
        5.2.2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5.3 "社区生活服务机制"模型分析
        5.3.1 关于社区生活服务机制的解释
        5.3.2 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5.4 本章的小结
第六章 建立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讨论:目标定位和行为选择
    6.1 对社区干预的再认识
        6.1.1 社区干预内涵的延伸
        6.1.2 社区干预的功能特点
    6.2 社区干预的目标定位:帮助性就业
        6.2.1 帮助性就业释义
        6.2.2 帮助性就业的定位分析
    6.3 社区干预的范围和内容
        6.3.1 社区干预的范围
        6.3.2 社区干预的内容
    6.4 社区干预的策略和方法
        6.4.1 社区干预的策略分析
        6.4.2 社区干预的多策略运用
    6.5 社区干预的途径和行为选择
        6.5.1 社区干预和社区内干预
        6.5.2 社区干预的行为选择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案例剖析:实践与经验验证
    7.1 城市社区失业状况调查分析
        7.1.1 五角场镇社区简介
        7.1.2 五角场镇社区失业调查描述性统计
    7.2 城市社区就业促进举措及存在的问题
        7.2.1 五角场镇社区就业促进的主要举措
        7.2.2 五角场镇社区就业促进的问题剖析
    7.3 完善和创新:建立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对策建议
        7.3.1 完善社区干预功能的对策建议
        7.3.2 完善社区内干预功能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发现
    8.2 研究展望
    8.3 本章小结
附录:五角场镇社区就业专项调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全球化社区就业的浪潮
        1.1.2 城市社区就业在我国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结构安排
2 理论综述
    2.1 城市社区研究回顾
        2.1.1 社区概念的界定
        2.1.2 社区服务的发展
        2.1.3 社区经济的研究
        2.1.4 社区就业概念的界定
    2.2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相关理论
        2.2.1 社区理论
        2.2.2 和谐理论基础
        2.2.3 社区就业理论
        2.2.4 社区就业的理论渊源
        2.2.5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评价指标的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我国政府对社区就业形成界定取向
3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现状与实践模式
    3.1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现状与发展
        3.1.1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发展沿革
        3.1.2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发展前景
        3.1.3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发展意义
    3.2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发展模式
        3.2.1 大连市社区就业和谐发展模式
        3.2.2 沈阳市社区就业和谐发展模式
        3.3.3 发达国家社区就业模式
4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4.2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3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4.4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4.5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4.6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7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指标量化及和谐等级划分
    4.8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模式
5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模型
    5.1 评价指标定权
        5.1.1 常用定权方法
        5.1.2 层次分析法(AHP法)
    5.2 评价模型
        5.2.1 常用评价模型
        5.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试点社区介绍
    6.2 问卷设计和编码
        6.2.1 指标权重问卷调查
        6.2.2 指标得分问卷调查
    6.3 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6.4 指标层分值
    6.5 评价因子和谐等级划分
    6.6 评价结果及分析
7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建设政策支持
    7.1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7.1.1 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7.1.2 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则
        7.1.3 政府支持并引导的原则
        7.1.4 需求引导性原则
        7.1.5 相对优势原则
        7.1.6 社区就业的创新原则
    7.2 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对策探讨
        7.2.1 调整产业结构
        7.2.2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7.2.3 倡导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7.2.4 建立社区就业培训体系
        7.2.5 完善社区就业的综合管理机制
        7.2.6 适当吸纳大学毕业生
        7.2.7 提升社区服务业竞争力
        7.2.8 构建社区就业社会保障机制
8 结论
    8.1 研究成果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参与

(7)我国城市社区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特点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社区就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社区
        2.1.2 社区服务
        2.1.3 社区经济
        2.1.4 社区就业
    2.2 社区就业的相关理论
        2.2.1 社区理论
        2.2.2 就业理论
3 我国社区就业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社区就业的发展沿革和发展前景
        3.1.1 我国社区就业的发展沿革
        3.1.2 我国社区就业的发展前景
        3.1.3 我国社区就业的发展意义
        3.1.4 社区就业的需求分析(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
    3.2 社区就业的影响因素
        3.2.1 经济因素
        3.2.2 政策因素
        3.2.3 观念因素
    3.3 社区就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城市化水平滞后
        3.3.2 社区就业缺乏整体规划
        3.3.3 自主创业难使社区就业发展缺乏动力
        3.3.4 社区就业管理和服务体制不健全
        3.3.5 相关的政策扶持不到位
        3.3.6 社区就业的主体素质整体偏低,培训难以落实
        3.3.7 观念因素制约社区就业发展
        3.3.8 社区服务业竞争力低下
        3.3.9 社区就业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
4 国外社区就业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社区就业模式
    4.2 我国与发达国家社区就业的比较
    4.3 发达国家社区就业的经验借鉴
5 进一步发展城市社区就业的原则和对策探讨
    5.1 进一步发展社区就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1.1 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5.1.2 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则
        5.1.3 政府支持并引导的原则
        5.1.4 需求引导性原则
        5.1.5 相对优势原则
        5.1.6 创新原则
    5.2 进一步发展社区就业的对策探讨
        5.2.1 加快城市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
        5.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5.2.3 倡导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整合社区就业的劳动力市场
        5.2.4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建立社区就业培训体系
        5.2.5 完善促进社区发展与社区就业的综合管理机制
        5.2.6 适当吸纳大学毕业生为主的中高级人才
        5.2.7 充分发挥社区相对优势,全面提升社区服务业竞争力
        5.2.8 构建社区就业社会保障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业转型概念
        (一) 广义
        (二) 狭义
        二、国内外产业转型的研究进展
        (一) 产业结构研究
        (二) 产业空间研究
        (三) 产业组织研究
        三、国内外就业空间的研究进展
        (一) 就业空间结构
        (二) 就业空间分异
        (三) 就业郊区化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产业转型与就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转型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产业结构理论
        二、产业空间理论
        三、产业组织理论
        四、产业生态理论
        五、创新理论
    第二节 就业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劳动空间分工理论
        二、劳动力管制理论
        三、就业弹性理论
        四、失业理论
第三章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一、国际产业转移
        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三、城市更新改造
    第二节 政策因素
        一、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变迁
        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改变
        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三节 创新因素
        一、传统体制改革
        二、技术升级改造
        三、文化观念转变
    第四节 资源环境因素
        一、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能源原材料的开发利用
        三、生态环境的改善保护
第四章 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产业转型与就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
        二、传统产业改造与职工下岗失业
        三、新兴产业发展与就业形式多样化
    第二节 产业转型与就业空间
        一、产业空间重构与就业空间分异
        二、开发区建设与就业集聚
        三、工业外迁与就业郊区化
    第三节 产业转型与就业制度
        一、国企改制与就业保障制度
        二、产业组织优化与市场就业制度
        三、产业转移与再就业制度
    第四节 产业转型与就业观念
        一、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观念转变
        二、产业组织变化与就业观念转变
        三、国企改制与就业观念转变
第五章 沈阳市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1990 年代以来沈阳市产业转型过程分析
        一、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一) 工业结构演变
        (二) 服务业结构调整
        二、产业布局变化
        (一) 工业空间重组
        (二) 服务业集聚化
        (三) 开发区发展建设
        (四) 铁西工业区改造
        三、产业组织结构变化
        (一) 产权主体多元化
        (二) 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
        (三) 企业合作增强
    第二节 1990 年代以来沈阳市产业转型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一) 开放经济的外部作用
        (二) 国内经济发展梯次转移
        (三) 老工业区改造和新工业区建设
        二、制度改革与振兴政策
        (一) 开发区建设和行政区划调整政策
        (二)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
        三、国企改革与创新环境
        (一) 国有企业改革
        (二) 高新技术发展
        (三) 工业文化影响
        四、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
        (一) 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
        (二) 减少能源与原材料供给压力
        (三) 提高环境承载力
    第三节 沈阳市就业变化
        一、就业结构变化
        (一) 工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化
        (二) 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调整
        二、就业空间分异
        (一)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地区差异与变动
        (二) 就业郊区化
        (三) 服务业就业空间重构
        (四) 制造业就业空间转移
        三、下岗失业
        四、就业制度变迁
        五、就业观念转变
    第四节 沈阳市产业转型的就业对策
        一、产业结构调整
        (一) 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
        (二) 发展服务业
        (三) 推进社区服务业的发展
        二、产业组织优化
        (一)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
        (二) 发展民营经济
        三、就业空间发展
        (一) 促进城市更新与改造
        (二) 积极开展对外劳务输出
        四、就业文化创新
        (一) 改变就业观念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五、健全就业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
        (一) 完善劳动力市场
        (二) 建立健全就业社会服务体系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苏州市金阊区为个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五、理论指导
第二章 关于城市社区就业现状的描述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城市社区就业内容
    三、城市社区就业人员的观念和就业原因
    四、城市社区就业人员的就业途径
    五、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度和满意度
第三章 影响城市社区就业的政策因素分析
    一、城市社区就业相关政策因素
    二、政策因素对金阊区社区就业的影响
第四章 影响城市社区就业的制度因素分析
    一、城市社区就业相关制度因素
    二、制度因素对金阊区社区就业的影响
第五章 影响城市社区就业的个体因素分析
    一、城市社区就业相关个体因素
    二、个体因素对金阊区社区就业的影响
第六章 改善城市社区就业状况的途径
    一、鼓励市民自主创业,贯彻完善贷款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就业补贴和收费优惠政策
    三、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四、加强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各部门职能界定明确
    五、完善和发展社区服务业,提供更多的社区岗位
    六、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人员自身素质
    七、积极引导就业人员树立就业新观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详细摘要

(10)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框架结构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灵活就业的理论综述
    一、灵活就业发展的全球背景
        (一) 国际劳工组织的重视和提倡
        (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文化理念的转变
        (三) 灵活就业在国外的发展实践
    二、灵活就业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二) 传统就业理论中与灵活就业相关的观点
        (三) 发展经济学中的灵活就业理论
        (四) 国际劳工组织的贫困就业理论
    三、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提出及界定
        (一) 灵活就业的提出
        (二) 灵活就业的内涵
        (三) 灵活就业的性质
        (四) 灵活就业的结构
    四、灵活就业在转型期中国的发展演变及相关概念
        (一)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发展及演变
        (二) 灵活就业的相关概念
        (三) 灵活就业与传统正规就业的差别比较
        (四)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法律关系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一、转型期中国发展灵活就业的意义
        (一) 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
        (二) 转型期中国就业与失业形势解析
        (三) 转型期中国发展灵活就业的社会经济效果
    二、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可行性论证
        (一) 灵活就业可行性的理论分析模型
        (二) 灵活就业可行性的实证分析
    三、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特征分析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经济结构分析
        (三)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发展空间
    四、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分布及政策解析
        (一)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特征分析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行业、地区分布特点
        (三) 部分省市灵活就业政策解析
        (四) 灵活就业的个案分析----上海市灵活就业的发展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多维度解析
    一、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形成原因和作用机制
        (一)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形成原因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作用机制
    二、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分析
        (一) 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出现的新变化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问题
    三、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关联分析
        (一)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与现状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灵活就业发展的关联分析
        (三)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灵活就业人员与传统正规就业人员的失业风险的差别比较分析
        (四)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灵活就业人员人力投资的形成困境
    四、灵活就业中的雇佣关系外部化问题研究
        (一) 雇佣关系外部化的形式
        (二) 雇佣关系外部化的优势与弊端
        (三) 发展趋势:内、外混合的雇佣模式
    五、转型期中国的灵活就业的规范性发展及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
        (一) 灵活就业的规范性发展
        (二)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
第四章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实证分析
        (一) 转型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灵活就业
        (二) 转型期中国下岗、失业工人与灵活就业
    二、对中国现阶段灵活就业规模的初步估算及分析
        (一) 对中国灵活就业规模的初步估计
        (二) 建立模型分析我国灵活就业规模与各种经济指标的相关度
        (三) 对长春市南关区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实证分析
    三、转型期中国构建灵活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想
        (一) 转型期中国建立灵活就业统计指标体系意义
        (二) 灵活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调查统计内容
        (三) 关于灵活就业的统计途径及统计方法
    附1:关于灵活就业人员状况的调查问卷
    附2:关于灵活就业人员个案访谈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制度瓶颈
    一、关于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 制度的内涵、分类
        (二) 制度的功能
    二、转型期中国就业制度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一) 中国就业制度的演变及特征
        (二) 现行就业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三、转型期中国户籍制度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一) 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功能
        (二) 现行户籍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四、转型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一)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二) 中国现行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模式分析
        (三)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五、转型期中国教育制度对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一) 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三) 现行教育制度对我国灵活就业发展的瓶颈
第六章 转型期中国发展灵活就业的战略选择与思考
    一、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的理论导向
        (一) 灵活就业与“体面劳动”
        (二) 灵活就业与科学发展观
        (三) 灵活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二、转型期中国在发展战略上重大转变的思考
        (一) 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战略转变
        (二) 从“单纯GDP 增长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转变
        (三)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
        (四) 从“笼统公有制主体”向“适应性、差别性、功能性公有制主体”的战略转变
    三、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一) 制度创新理论
        (二) 转型期制度重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 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就业制度创新
        (四) 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户籍制度创新
        (五) 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六) 转型期中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教育制度创新
    四、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的建立
        (一) 丹麦灵活安全性劳动就业政策分析
        (二) 就业政策的评判与灵活就业政策的制定原则
        (三) 具体对策建议
结论
图表细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当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几种组织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民族城市社区就业服务研究 ——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为例[D]. 伊巴代提古力·吐尔孙.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7)
  • [2]促进我国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唐海秀.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01)
  • [3]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就业援助 ——以呼和浩特玉泉区为例[D]. 章勤. 内蒙古大学, 2010(01)
  • [4]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5]就业促进社区干预机制的独特作用与内在机理研究[D]. 申利侠. 复旦大学, 2010(11)
  • [6]城市社区就业和谐的评价模型研究[D]. 闫付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7]我国城市社区就业问题研究[D]. 李星.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9)
  • [8]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与就业变化研究[D]. 董丽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9]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苏州市金阊区为个案的分析[D]. 沈晶晶. 苏州大学, 2008(11)
  • [10]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 吕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当前下岗人员从事社区服务行业的几种组织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