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画色彩的外因

莫高窟壁画色彩的外因

一、莫高窟壁画赋彩中的外来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冉令江[1](2021)在《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敬仪[2](2021)在《唐代敦煌壁画所见珠饰使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刘海宁[3](2021)在《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文中认为论文以神性的艺术诠释为主线,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集群的作品为例,围绕其中的雕塑、壁画以及建筑装饰等在诠释神性中的异同进行了论述与论证。敦煌和梵蒂冈艺术既是东西方文明的精粹,也是佛教和基督教艺术的经典、本文以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为例,借助图像学、风格学等研究方法,对二者进行切实的比较研究。其中包含了对二者作品内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梳理分析,也涉及了创作主体、社会背景、宗教教义等内容的阐释。本文首先分别对敦煌与梵蒂冈造型艺术的内容、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以艺术作品为依据,从艺术发展史、宗教社会学和美学等角度对造型艺术和宗教神性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围绕敦煌和梵蒂冈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论述并论证它们是如何来诠释神性思想的。着重从造型艺术语言的角度,对两者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解析两者在表现手法、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与相通,结合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方式探寻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力图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精神等方面,对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进行学术层面的探讨和研究。

项祎[4](2021)在《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子云先生是我国倡导西北艺术文物考古第一人。由他发起并建议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组建了中国首个官方艺术文物考古团体: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所以说,他是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同时他也是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的先行者,是提议建立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编写中国雕塑艺术通史的第一人,经三十年不懈努力终成不朽着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分五部分论述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首先论述王子云先生不同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既是概述王子云先生的学术转折也是对于他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背景和目的的一种分析。首先王子云先生是从新文化运动思潮中走出的具有求变思想的艺术青年,他是艺术实践者出身,经历过私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学习、西画学习,到欧洲又学习了雕塑艺术。在海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中西视野,也了解到民族艺术文化遗存流失海外的现状。同时王子云先生在开始对中国古代雕塑研究是处于国难当头时期的一种文化自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艺术的一种保护和调查的一种文化责任。为此他呈书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办的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一大壮举,这个历时四年跨越五省的考察团对于民族文化调查保护艺术遗存意义重大,对于那些至今已经无存的艺术文物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的巨大成就。进入到雕塑史研究的考察部分,同时也是王子云先生考察研究思想体系的一个形成过程。王子云先生在考察中的考察方法既具有他自身的审美解读,也有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和文化比较学的眼光,他的考察方法除了对于艺术文物的测量、记录、拍摄,还采用了临摹、速写、拓印、模铸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王子云先生整体性的考察意识下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绘制全景图像的研究方法,既在整体上将大型美术遗迹的全貌予以展现,同时在局部上将差异也予以体现,同时他将大型美术遗迹的时代特性定格在了他考察的时代。全景图像既能转化为将300华里的唐陵尽收一图,也能将东西长1680米的莫高窟绘于一卷,将这种大景观大气氛展现出来,开全景美术遗迹考察研究方法的先河。王子云先生的全景图绘制不仅使用了美术写生的这种方式,同时也借助了测绘测量的方式来予以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子云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与石彰如先生所采用的C编号是完全相同的,仅是对于耳洞没有呈现。王子云先生在敦煌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王子云先生最早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建立敦煌研究院,使得敦煌莫高窟这个文化宝库结束了百年来遭受劫掠盗抢的状况,收归由国家管理。我在重走王子云先生考察之路的过程中,对王子云先生考察的部分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2019年对克孜尔石窟的实地考察,寻找全图角度拍摄。许多珍贵遗迹正是由王子云先生当时的记录,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如:唐定陵因受时代破坏大量石刻已无存,王子云的唐定陵照片和图像绘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珍贵资料。进入到论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研究,同时也是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精神核心和学术理念的建立,他的研究方法具有其个人特色,因为他的所有研究都是立足于它的实际考察所获得的一手资料之上的,他将散落在中国大地的雕塑遗存进行分期、风格归纳,以及分类研究。以借鉴西方雕塑史研究的方法来选择研究材料。研究视野上将“雕”和“塑”的艺术遗存都归纳到雕塑艺术范畴中,雕就是只要是经过刀工雕琢的这种艺术,比如说线刻画、画像石、石刻线画,以及塑造成型的一些有起伏造型的艺术,比如说瓦当艺术都归纳在了雕塑艺术中,拓宽了雕塑研究的视野,将民间的这种艺术品和官方的艺术品都放在了一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同时王子云先生的中国雕塑史研究是多层面的,对于雕塑的技法层面、表现层面、立意层面都分别做了研究。将中国传统美术史中被忽略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绘画、书法等作审美对应,使雕塑艺术获得同等的学术地位。我们通过对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史观点的梳理,发现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起源做了这种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节点做了一个梳理,同时很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古代雕塑所受的各方面的外来影响做了深入的剖析。第三章最后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首先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奠基性贡献,有了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研究框架,后继者可以延续雕塑史的研究工作,同时王子云先生提升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学术地位,开辟了中国雕塑研究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等中华民族文明的核心精神建立了一种审美共鸣,最终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做到一个理论化的评述,形成了他的不朽之作《中国雕塑艺术史》。本文谈到王子云先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影响多个学科,他的考察践行影响到中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建立。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推动了美术史学的现代转型。同时,王子云先生的着作以及他的考察深刻影响到了中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中国雕塑教育。最后部分谈到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当代延伸,虽然王子云先生离开我们已有近三十年,但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陆续在开展中,有西安美术学院的“纪念王子云先生诞辰100周年”活动、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60周年(1940—1945年)纪念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云开华藏——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王子云作品及文献展”以及西安美术学院的“王子云艺术奖”和王子云艺术研究院,继承和发扬王子云先生的学术精神,同时也是对进一步推进王子云学术研究搭建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总结王子云先生对中国雕塑艺术研究的成就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对于中国雕塑艺术实物遗存的考察调查以及保护的成就,这使得这些之前没有进入中国古代文人视野的雕塑艺术,获得了学术地位,获得了保护,获得了认识,第二大方面就是王子云先生中国雕塑艺术大脸谱的谱写和构建成就。时至今日,虽然很多学者一直在呼吁重视中国雕塑史学这个学科。从今天的各种着作和研究成果来看,王子云先生对中国古代雕塑史的研究仍是最为系统全面的学术成果。

梁峻铭[5](2021)在《青绿山水画色彩表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雪儿[6](2020)在《敦煌壁画“短缩法”考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莫高窟第172窟北壁右侧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场景宏大、画面空间立体真实,画中营造的纵深感得益于“短缩法”的使用。早在北凉时期,敦煌壁画中就有“短缩法”的踪迹,之后画师们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交叉排列、横向遮挡、中心辐射等呈现方式。然而“短缩法”在敦煌壁画中并不是主流的绘画技法,甚至在盛唐之后便急速衰落,它在敦煌石窟前后存在了大约四百余年,是中国古代一种边缘化的绘画技法传统。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界对此并未予以重视。因此,本文实际上是迄今为止对敦煌壁画“短缩法”的诸多要素特征进行辨析与溯源、并系统揭示其发展脉络的首次尝试,具有开拓性意义。敦煌壁画中的“短缩法”并非本土创造,它在渊源上与新疆乃至中亚的绘画有着密切的关联。根据图像线索,可以从克孜尔石窟、米兰佛教遗址壁画一路追溯到大夏-巴克特里亚,绘画中使用的“凹凸法”“明暗法”与“短缩法”则是一脉相承的技法,传播过程中乌浒河流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对“短缩法”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画师也借鉴了中原块状单元式分割构图的方法,也就是“铺格式”。短缩法与铺格式代表了敦煌壁画中完全不同的构图思维与视觉模式,也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与追求。在二者的不断碰撞融合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美学特征的敦煌“短缩法”在隋唐时期步入其巅峰(莫高窟第172窟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然后便迅速地走向衰落。

李磊[7](2020)在《唐代敦煌壁画花卉图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敦煌石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聚集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敦煌壁画源于佛教文化,佛教与花卉有着很深的渊源,因此敦煌壁画中有着大量对花卉的描绘,这些花卉图像能够将佛教所传达的思想进行更好的展现,在画面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唐代是敦煌壁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壁画数量巨大、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佛教的各种主题性绘画,主要有尊像画、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像画、装饰图案等。花卉在各种主题的壁画中都有着大量的描绘,其中能够辨别的种类有莲花、牡丹、茶花、菊花、竹子、芭蕉、忍冬等,它们被佛教赋予了特殊的内涵。这些花卉图像通常不会独立成画,而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以衬景或装饰图案的元素出现,画师们将各种花卉的形象进行艺术处理将其融绘在壁画之中,使其在不同的画面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花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其构图形式多变、造型生动富有美感、色彩绚丽和谐、绘画手法不拘一格,整体庄重又不失装饰性,是中原传统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花卉图像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方面,敦煌壁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的反映和记录,对唐代敦煌壁画中花卉出现的场景、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唐代的社会风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花卉图像数量大且保存较为完好,对其构图样式、造型风格、线条运用、赋彩设色、绘画技法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敦煌壁画艺术,为今后的花卉图像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以丰富唐代花鸟画研究资料,使我们更多角度地了解当时的花鸟画造型样式和流行的技法情况,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黄瑞[8](2020)在《“飞”的演进 ——莫高窟十六国北朝飞天造型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是莫高窟飞天造型的最本质特征,莫高窟飞天常被作为造型艺术中表现飞动感的典型,也是敦煌艺术的代表符号。飞天在佛经里的“神位”不高,但来到莫高窟后越来越受欢迎,在装饰图案和壁画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现为数量和图式的变化。又因为飞天造型在佛教仪轨中的束缚相对较少,给画工的自由创作空间相对较多,使想象与表达在飞天的绘画本体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尤其在“飞动”感的表现上体现得最为彻底。魏晋至隋唐,外来艺术与中国艺术的相遇是飞天“飞动”感提升的契机。这是继战国之后中国思想界最为活跃的时代,在造型艺术上体现出鲜明的交融性、实验性,还有文化的自律性。在相遇初期,中国画家学习了印度绘画的凹凸技法和色彩的层次晕染,使汉魏以来一直平面的绘画产生了立体的效果。佛教绘画丰富了中国艺术原有的线造型技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吸收、融汇,客观上为之后的隋唐人物画高峰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莫高窟飞天飞动感造型生成的时期处于南北对峙,多民族融合、东西方交流的特殊历史阶段。引进的同时也在创造,由于地理位置、政权变迁、外来文化、敦煌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多重影响,莫高窟北朝飞天的造型语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生态。如果把十六国、北朝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来考察,则会发现飞天吸收各方艺术营养,集中体现在“飞”的演进上,虽起伏跌宕,但有着鲜明的指向,并为隋唐飞天艺术的繁盛奠定基础、开拓新境。在这个过程中,造型、染法、线描、空间等要素都发生变化,把飞动感推进到崭新的高度。这种造型语言的飞动感也并非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包含着动态的、多线索的艺术实践,并走向融合与汇通。本文《“飞”的演进——莫高窟十六国北朝飞天造型语言研究》拟从飞天名称误读这一角度切入,探究其造型重塑与生成的内在需求与外部动力、演进脉络及具体表现。通过对这一时期飞天造型语言的研究,以期能触及到传统艺术在曾经的时代颠簸和文化碰撞中激起的强劲脉搏。

吴钇辰[9](2019)在《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文中认为近数十年来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盛大繁荣局面,与潘絜兹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一大批工笔重彩画家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研究潘絜兹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人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潘絜兹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潘絜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工笔重彩画家、美术理论家、敦煌学专家和编辑家,被公认为学者型画家和工笔重彩画界的领袖,他为发展中国工笔重彩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事业的活跃与发展。潘絜兹先生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主要是艺术编辑工作)三个方面:他在创作上能融合传统卷轴绘画和壁画的技巧,并吸收西画之长,有绚丽多彩、刚柔相济、明丽典雅的个人风格;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出“大中国”观念,提倡在以工笔重彩为中心词,从宫廷和文人向民间扩展,从卷轴画向壁画扩展,坚持工写并举、彩墨同辉和汉唐风范,其提倡大俗大雅,曲高和众的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他在以艺术家和编辑家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中,不辞劳苦,事事躬亲,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辟专题讨论,不但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入探索与思考,更以审时度势、洞彻古今的智者胸怀,栽培与提携了众多后辈艺术家。由此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潘絜兹先生身上体现出先驱者和领袖级人物的巨大能量;他凭借自己的精湛艺术功力、深厚学术素养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由衰败不堪转为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潮,带动群体,让中华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他提出的变革一个传统画种的艺术革新理念,不但有效地引发了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历史转型过程,也为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社会事业提供了先期表率,更为中国各门类古老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从陈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察史实的同时探讨潘絜兹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客观动因;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潘絜兹艺术成就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引领作用:(1)从艺术创作实践层面总结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创作经验。(2)从艺术理论研究层面分析潘絜兹先生的艺术思想。(3)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探讨潘絜兹艺术理论和编辑活动对现代中国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第三个部分(第五章)是依据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画史高度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潘絜兹先生在这样宏大壮阔的历史场景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王胜泽[10](2019)在《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美术的发展包括了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贡献。敦煌石窟艺术呈现了异彩纷呈的多民族特色,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统治敦煌近两个世纪,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西夏石窟绘画艺术。敦煌西夏石窟绘画主要包括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等西夏开凿和重绘的石窟绘画,它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唐宋变革”和10—13世纪佛教图像的重构背景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美术史角度出发,对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和装饰图案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这一时期的石窟绘画在题材上出现了蜀葵、唐僧取经图、布袋和尚、雪景图、坛城图以及火焰纹等新样式,同时药师佛、炽盛光佛、水月观音、千手观音等的绘画样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绘画表现上则形式多样,应用了整壁花鸟描绘、水墨山水、线描、减笔画、留白、半边构图、满窟顶装饰等手法。文章通过对西夏石窟中花鸟、人物、山水画的分析探讨,勾勒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西夏绘画体系,这种绘画体系的形成是西夏人善于学习、自我创新的结果。尤其到了西夏晚期,其绘画风格、绘画内容明显受中原文人画的影响。他们摄取了吐蕃、沙州、西凉的佛法,学习北宋、辽、金画家的人物造型、笔墨构图,汲取回鹘人的色彩装饰,兼收并蓄,融化贯通,透视出西夏人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藏传绘画的传入是西夏石窟绘画的又一次飞跃,同一石窟中汉藏杂糅、显密共存,体现出了西夏绘画的“圆融”性。同时绘画中还出现诸多社会生产生活场景,使得佛教艺术更显世俗化,这一特点与中原流行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本文通过对莫高窟第95窟的洞窟形制、地仗层、绘画内容及风格,尤其是对水月观音图像的论证,考证出莫高窟第95窟为西夏窟,而并非此前学界认为的元代窟。由上所述,本文对敦煌西夏石窟绘画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对其风格、艺术手法进行了探究,对其个别图像进行了考证,以使我们能更好更全面的利用敦煌西夏石窟材料,为日后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二、莫高窟壁画赋彩中的外来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高窟壁画赋彩中的外来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3)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敦煌与梵蒂冈的造型艺术
    第一节 敦煌艺术——佛教艺术的典范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基督教艺术的经典
    第三节 神性的诠释与造型艺术
第二章 神性诠释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神圣形象的塑造
        一、庄严崇高的氛围渲染
        二、超越自然的形态表达
    第二节 仁爱品质的阐扬
        一、慈悲和善的形象描绘
        二、人格道德的理想刻画
    第三节 玄幻特性的表述
        一、神秘幽幻的装饰手法
        二、恐怖惊惧的情景营造
第三章 艺术诠释语言的异同
    第一节 敦煌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夸张与神秘
        二、飘逸的动感和凝聚的力量
    第二节 梵蒂冈艺术表现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真实与崇高
        二、坚实的形体再现
    第三节 文化底蕴和审美方式
        一、艺术诠释语言的差异
        二、艺术诠释语言的共性
第四章 神性与人性的相融相通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理想的真实追求
        二、真实的理想呈现
    第二节 偶像与图式的结合
        一、图式中的偶像烘托
        二、图式中的情感体现
    第三节 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一、贬抑肉体的精神追求
        二、关照人性的神圣体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对王子云先生历史贡献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一、关于王子云的重点文献综述
        二、对王子云学术研究的角度
    第二节 本文题旨思路、内容、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题旨思路与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到研究——王子云从事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转折
    第一节 王子云研究雕塑艺术的基本历程
        一、从学习到执教
        二、从悠游到探究
        三、从笔记到着述
    第二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思想的发轫
        一、王子云学术研究的基点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学术思想的建构
        三、王子云教育背景在雕塑史研究中的作用
        四、自动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第二章 从长安到雅典——王子云中国雕塑考察研究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王子云全景式考察研究的整体性考察意识
        一、风格独创的大型美术古迹全景式绘制的研究方法
        二、考察中的全景图像绘制举例
        三、绘制全景图像方法的践行成果及成果
    第二节 王子云考察研究整体性考证方法
        一、甘肃敦煌莫高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二、新疆克孜尔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三、甘肃麦积山石窟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四、陕西汉唐陵墓整体性研究的考证方法
        五、王子云对古代遗迹整体性全景研究途径的意义
    第三节 立足于中西比较体系的考察研究方法
        一、王子云独具文化比较的学术眼光
        二、对中国古代雕塑考察中的审美解读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独具卓识的考察研究结论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的体系建构
        一、考察中实物与理论的互证体系
        二、理论与考察实践中所构建的互涉体系
        三、学术研究资料收集的多样化体系
    第五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考察成果和成就
        一、王子云考察发掘、发现成果述略
        二、王子云促成完善西北文物系统的积累和研究
        三、王子云唤起国人对艺术遗产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第三章 从重构到重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研究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视角
        一、梳理中国雕塑史的发展线索
        二、王子云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梳理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审美视角
        一、王子云雕塑美学观的中国古代雕塑多层面研究
        二、王子云寻求中国雕塑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对应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中的学术观点梳理
        一、对中国雕塑艺术起源和发展节点的认识
        二、对中国雕塑艺术本土化、民族化节点的辨析
        三、对中国雕塑艺术所受到外来影响的剖析
    第四节 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一、王子云对中国雕塑史中重点史迹的研究贡献
        二、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中国传统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在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从感性到理性——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延伸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考古
        一、王子云的考察践行结果对中国美术考古的影响
        二、王子云与美术考古新学科创立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美术史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二、王子云拓宽了中国美术史学学术视野的认识论启示
        三、王子云雕塑史研究方法对现代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三节 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开辟了美术考古与美术教育研究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对高等美术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 从自觉梳理到弘扬光大——研究王子云中国雕塑史学术成果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王子云雕塑史研究的学术高度
        一、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中挖掘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王子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雕塑研究的学术落脚点
        三、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与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王子云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中国雕塑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及其他理论着作综述
        三、王子云对中国古代雕塑所处环境和民俗写生作品举要
    第三节 对王子云先生学术成就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一、王子云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及研讨概述
        二、王子云雕塑史学术研究的后继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王子云着述一览表
王子云学术年表
附表1 敦煌莫高窟考察及洞窟编号一览表
附表2 四川重庆地区汉阙研究对比表
附表3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汉唐陵墓考察成果表
致谢

(6)敦煌壁画“短缩法”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盛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短缩法”:以莫高窟第172窟为例
    第一节 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短缩法”
        一、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绘画空间表现
        二、关于“短缩法”的概念及其渊源
    第二节 唐代壁画中“短缩法”应用的其他存例
        一、莫高窟第220窟、第329窟与榆林窟第25窟壁画
        二、韩休、章怀太子墓室壁画
    第三节 莫高窟第172窟壁画是“短缩法”在中国古代的巅峰状态
        一、并不成熟的透视法:与《最后的晚餐》对比
        二、短缩法的独异性:与第320窟《观无量寿经变》对比
        三、盛唐时期敦煌的短缩法是中国古代短缩法发展的最高形态
第二章 盛唐以前敦煌壁画中“短缩法”的演变
    第一节 敦煌壁画中“短缩法”的肇始:北凉短缩法
    第二节 北凉至北周时期“短缩法”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短缩法”对焦点的探索
    第四节 “近大远小”绘画理念的发展
第三章 异域画法的本土化:敦煌“短缩法”的渊源问题
    第一节 进入敦煌前的“短缩法”:米兰明暗法
        一、大夏-巴特克里亚
        二、希腊“短缩法”的犍陀罗化
    第二节 “短缩法”与“晕染法”的结合
        一、西域“凹凸法”
        二、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短缩法”
        三、敦煌壁画对新疆石窟中“短缩法”的继承与转换
第四章 敦煌壁画发展过程中“短缩法”与其他画法的交融与互动
    第一节 希腊短缩式与中原铺格式
    第二节 中原铺格式对敦煌壁画中“短缩法”的影响
        一、分割式构图
        二、线条造型
第五章 盛唐以后“短缩法”在敦煌壁画中的衰落
    第一节 屏风画在壁画中的出现
    第二节 “短缩法”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小结
附录 :论文插图来源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唐代敦煌壁画花卉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敦煌壁画与花卉
    第一节 敦煌壁画与花卉的渊源
    第二节 唐代敦煌壁画中花卉的种类及文化内涵
第二章 花卉在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作用
    第一节 花卉在尊像画中的作用
    第二节 花卉在故事画中的作用
    第三节 花卉在经变画中的作用
    第四节 花卉在供养人像画中的作用
    第五节 花卉在壁画装饰图案中的作用
        一 物象装饰图案中花卉的作用
        二 边饰装饰图案中花卉的作用
        三 窟顶装饰图案中花卉的作用
第三章 唐代敦煌壁画中花卉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构图样式
        一 “折枝式”构图
        二 “整株左右对称式”构图
    第二节 造型风格
        一 表现真实的形态
        二 追求图案化趣味
        三 写真与装饰图案相结合
    第三节 线条运用
        一 遒劲有力的铁线描
        二 丰富灵动的兰叶描
    第四节 赋彩设色
        一 唐代敦煌壁画中花卉的常用颜色
        二 “随类赋彩”的基本规律
        三 不拘一格的赋色手法
    第五节 绘画技法特点
        一 先勾线后填色
        二 先赋色后勾线
        三 只涂色不勾线
第四章 唐代敦煌壁画中花卉的价值
    第一节 广泛深远的史学价值
    第二节 弥足珍贵的美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飞”的演进 ——莫高窟十六国北朝飞天造型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选题范围及相关概念阐述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问题
第一章 飞天“飞动”意象生成探析
    第一节 误读与重塑
        一、称呼的误读
        二、造型特征的重塑——飞
    第二节 与“飞动”有关的审美积淀
        一、哲学、美学积淀
        (一)气的衍化
        (二)生的关切
        (三)动的活力
        (四)魏晋南北朝美学新风的影响
        二、书法中飞动感的影响
        (一)名家书法——艺术自觉的先行
        (二)“流沙坠简”——敦煌本地的书法土壤
        (三)书法与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的契合关系
    第三节 追求飞动意象的传统造型
        一、魏晋以前有关飞动意象的造型
        二、墓室壁画的飞动精神
    第四节 “飞动”题材的本土资源
        一、汉画中的百戏与舞蹈的飞动造型
        二、乐舞与飞动意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莫高窟十六国北朝飞天造型的演进
    第一节 飞天绘画者
        一、绘画者的来源
        二、限制与自觉
    第二节 “飞”的起步——北凉飞天造型
        一、移植西域造型风格
        二、造型差异体现的审美分野
    第三节 “飞”的探索——北魏飞天造型
        一、北魏中期——范式初现
        二、北魏后期——中原造型之风
    第四节 脱胎换骨——西魏飞天造型之变
        一、东阳王元荣改造下的飞天造型突变
        二、西魏飞天造型风格突变探源
    第五节 开放从容——北周飞天造型
        一、融合与新生
        二、飞天飘带造型的演进
        三、包容与自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莫高窟十六国北朝飞天染法与色彩的建构
    第一节 追求立体——北凉、北魏飞天的色彩与染法
        一、西域风格
        二、本土色彩基因
        三、技法与精神
    第二节 助力飞动—北朝后期飞天的色彩语言解析
        一、西魏飞天色彩搭配的新境
        二、融合中拓展——北周的色彩与染法
        三、北朝后期飞天的色彩、染法与线的关系
    第三节 凹凸法的消长与飞动的关系
        一、推动与限制
        二、入乡随俗的凹凸法
    第四节 莫高窟北朝飞天之现代感再思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高窟十六国北朝飞天图式演进
    第一节 飞天的图式与观念
        一、飞天的图式与宇宙观
        二、飞天的图式与人生观
    第二节 融与变——北凉北魏飞天的图式
        一、北凉飞天构图解析
        二、北魏飞天构图解析
    第三节 汇与通——莫高窟北朝后期飞天的图式
        一、西魏飞天构图解析
        二、北周飞天构图解析
        三、飞天伎乐图示理析
    第四节 从“势态”看飞天的图式
        一、飞天势态的表现力
        二、图式的“张力”与“平衡”
        三、“势”的生发
    第五节 飞天构图中的留白
        一、“留白”与意境
        二、“未完成”与完成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问题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潘絜兹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46 年之前)
        一、小学:安稳与动荡
        二、中学:结缘中国画
        三、北平:对艺术家身份的选择
        四、战场与敦煌的选择
    第二节 :潘絜兹的职业生涯(1946-2002)
        一、职业画家的最初三年
        二、潘絜兹与建国后美术发展
第二章 潘絜兹的工笔重彩艺术创作
    第一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期
        一、前期——学习和临摹为主
        二、中期——书写敦煌艺术
        三、后期——思想开放与艺术自觉
    第二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类
        一、敦煌题材
        二、现实生活
        三、诗意绘画
    第三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的美学特征
        一、骨法用笔——线条美
        二、雅俗共赏——色彩美
第三章 潘絜兹的中国工笔重彩艺术理论
    第一节 :反思传统——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史观
        一、认识传统
        二、创新传统
    第二节 :兼并包容——潘絜兹工笔重彩理论的“大中国画观”
        一、古今相融
        二、“大中国画”观
    第三节 :中国精神——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的美学内核
        一、传统美学概念及内涵
        二、现代工笔重彩艺术美学
第四章 潘絜兹推进工笔重彩复兴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 :举办个人展览与联展
        一、个人展览
        二、筹备艺术展
    第二节 :参与刊物编辑、出版
        一、潘絜兹与《国画通讯》杂志
        二、潘絜兹与《中国画》杂志
    第三节 :组织成立工笔重彩社团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会的成立
        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的艺术活动
        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与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
第五章 潘絜兹与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之发展
    第一节 :带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发展
        一、当代工笔重彩绘画与社会同步成长
        二、坚守传统与突出文化自信
    第二节 :潘絜兹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影响
        一、打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新高度
        二、创立艺术团体与培养艺术人才
        三、潘絜兹的艺术思想遗产及可商榷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潘絜兹年表
附件二 潘絜兹——绘画作品年表
附件三 潘絜兹——着作与文章年表
附件四 潘絜兹——纪念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对象与资料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敦煌西夏石窟绘画概述
    第一节 敦煌西夏石窟的分布、窟形及绘画题材
        一、敦煌西夏历史时代的划分与分期
        二、敦煌西夏石窟的分布、窟形及绘画题材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的营建
第二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花鸟图像
    第一节 敦煌早期石窟花鸟图像演变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花鸟图像
        一、8—11世纪历史变革背景下的花鸟画
        二、敦煌西夏石窟花鸟图像题材及类型
        三、敦煌西夏石窟花鸟图像的表现
        四、敦煌西夏石窟中花鸟图像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花卉新样——蜀葵
        一、宋夏时期的蜀葵图像
        二、蜀葵作为西夏石窟绘画的独特样式
        三、敦煌西夏石窟中蜀葵的意义探讨
    第四节 从黑水城出土《禽鸟花卉》看敦煌西夏石窟花鸟
        一、《禽鸟花卉》释读及其表现
        二、《禽鸟花卉》与西夏石窟花鸟图像之比对
        三、西夏人的花鸟世界
第三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人物画
    第一节 敦煌早期石窟人物画演变
        一、北朝
        二、隋
        三、唐
        四、五代与宋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
        一、8—11世纪历史变革背景下人物画的发展
        二、西夏石窟人物画的延展
        三、西夏石窟人物画的结构与空间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的几种样式
        一、唐僧取经图:一种新绘画图式的出现
        二、童子形象:民族特征的彰显
        三、布袋和尚:世俗化形象的转变
        四、供养人:千人一面与“冬瓜脸”
    第四节 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中的宗教图式
        一、尊像画:炽盛光佛与药师佛
        二、水月观音图的创新:兼论莫高窟第95窟为西夏窟
        三、千手观音:风俗画时兴背景下的图式之变
        四、文殊变、普贤变:白描画艺术水准的彰显
    第五节 黑水城出土人物画与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之比对
        一、黑水城出土的人物画
        二、黑水城出土人物画与敦煌西夏石窟人物画的关联
        三、西夏人物画所透视出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
第四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山水画
    第一节 敦煌石窟中山水画考察
    第二节 水墨山水画在西夏石窟中的表现
        一、西夏石窟水墨山水画出现的美学背景
        二、西夏石窟水墨山水画表现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山水画的结构及空间
        一、北派山水影响下的混合结构形式
        二、留白及墨色的明暗对比与空间表现
        三、全景式构图以及“三远法”造境
        四、雪景的空间表现
    第四节 山之仙气:敦煌西夏石窟绘画中关于圣山的塑造
        一、西夏的山与西夏文化中的圣山
        二、西夏石窟绘画中对圣山的塑造
        三、西夏“圣山”的政治隐喻
    第五节 水之灵气:敦煌西夏石窟绘画中水的图式变化
        一、“水”与“水图”
        二、西夏石窟绘画中的水
        三、西夏文化中“水”的内涵
第五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建筑画
    第一节 敦煌石窟中的建筑画考察
    第二节 西夏建筑画的两种形态
        一、山水画中的建筑
        二、经变画中的建筑
    第三节 文献资料对西夏建筑的勾描
    第四节 西夏与金代岩山寺文殊殿建筑画比较
第六章 敦煌西夏石窟中的装饰图案
    第一节 敦煌石窟装饰图案考察
    第二节 敦煌西夏石窟装饰图案的类型和内容分析
        一、藻井井心
        二、平棋
        三、边饰
        四、帷幔
        五、其它图案
    第三节 敦煌西夏石窟装饰图案新样及相关问题探讨
        一、云纹的创新
        二、岩山及山石纹
        三、铺满式底纹
        四、榆林窟西夏石窟窟顶装饰图案的组合关系及其意义探讨
第七章 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的材料与工艺
    第一节 西夏石窟绘画的制作者与制作流程
        一、西夏石窟绘画的制作者
        二、西夏石窟绘画的制作流程
    第二节 西夏石窟绘画的工艺技法
        一、线描
        二、减笔人物画
        三、晕染与平涂
        四、贴金、涂金与沥粉堆金
    第三节 西夏的色彩
        一、文献中所见到的西夏色彩
        二、石窟绘画中的色彩
        三、西夏的“金”与石窟绘画中的用“金”
第八章 敦煌西夏石窟绘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一、拓宽了中国美术史的题材与内容
    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
    三、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样式
    四、彰显了民族艺术交融的成就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莫高窟壁画赋彩中的外来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北朝艺术风格演变研究[D]. 冉令江. 东南大学, 2021
  • [2]唐代敦煌壁画所见珠饰使用问题研究[D]. 王敬仪. 西北大学, 2021
  • [3]神性的形象诠释 ——以敦煌和梵蒂冈的造型艺术为例[D]. 刘海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论王子云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历史贡献[D]. 项祎.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5]青绿山水画色彩表现研究[D]. 梁峻铭.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敦煌壁画“短缩法”考略[D]. 李雪儿.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唐代敦煌壁画花卉图像研究[D]. 李磊. 郑州大学, 2020(03)
  • [8]“飞”的演进 ——莫高窟十六国北朝飞天造型语言研究[D]. 黄瑞.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9]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D]. 吴钇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10]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D]. 王胜泽.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莫高窟壁画色彩的外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