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支原体感染33例临床分析

儿童支原体感染33例临床分析

一、儿童支原体感染3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马静,孟晨,刘小芳,张利红,刘帅帅,刘霞[1](2021)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10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的特点、治疗及预防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20年1月济南市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收治的1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心脏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等。结果 10例患儿男女比例7∶3,中位年龄6.5岁,发热时间均超过1周,9例患儿血浆D-二聚体(D-D)明显升高,6例患儿C反应蛋白(CRP)升高。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肺炎肺不张均较前吸收好转。1例患儿手术后栓子消失,其余9例予抗凝治疗,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7例,2例于住院期间心脏栓子消失,1例院外口服2周双嘧达莫后栓子消失,另4例住院期间经单纯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欠佳,出院后2例分别于出院后4个月、5个月复查栓子消失,2例因个人原因未复查;2例经肝素抗凝无效后改为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的患儿于出院2个月后复查栓子消失。随访10例患儿,均无气促、胸痛等症状。结论发热时间长,CRP及D-D明显升高的患儿更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抗凝治疗有效,抗凝治疗无效或担心栓子脱落引起并发症的患儿可行外科手术取栓治疗。

周朋[2](2021)在《基于三焦理论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三焦理论探讨肺炎支原体的中医属性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中医辨证思路;2.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评价研究方法:1.基于三焦理论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基于西医学关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循证研究进展,从肺炎支原体的生存环境、发病季节、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等方面探讨肺炎支原体的中医属性;基于三焦及三焦辨证理论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中医辨证思路。2.临床研究:收集山东省中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烟台市中医医院、临沂市中医院在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郁肺证的住院患儿,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设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组)和对照组(阿奇霉素序贯疗法组),对疗后1周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次要评价指标包括退热时间、咳嗽、咯痰、气喘、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等主要症状和精神、口渴饮水、肢体困重、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大便干稀不调、小便黄少等次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疗后3周对疾病疗效痊愈率和中医证候疗效痊愈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清热祛湿疏利三焦法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郁肺证及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治疗思路和方法,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结果:1.(1)肺炎支原体归属于中医湿热病邪范畴。(2)基于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和小儿生理特点,提示肺炎支原体侵袭人体,易犯三焦。(3)基于三焦的生理功能、三焦受邪容易出现气机郁遏、水湿停滞的病理特点提示三焦气化不利,气郁津滞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机。(4)基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以出现全身多个系统并发症,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位在三焦,以上中二焦为主。(5)基于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及三焦辨证能够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所产生肺内症状和肺外并发症。2.(1)疗后1周疾病疗效方面:试验组显效率83.33%,其中21例痊愈,79例显效,20例有效;对照组显效率70.83%,其中14例痊愈,71例显效,35例有效,试验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疾病疗效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疗后1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显效率86.67%,其中28例痊愈,76例显效,16例有效;对照组显效率73.33%,其中23例痊愈,65例显效,32例有效。试验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均有效。试验组与对照组疗后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疗后1周:两组发热、咳嗽、咯痰、气喘、肺部啰音消失在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组间比较,在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发热、咯痰、气喘方面,两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儿在发热、咳嗽、咯痰、气喘的起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4)疗后1周:试验组患儿在精神、口渴饮水、纳呆及大便干稀不调情况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试验组在精神、口渴饮水、纳呆及大便情况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肢体困重、恶心呕吐、腹胀、小便黄少的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组疗效相当。(5)疗后3周疾病疗效方面:试验组的痊愈率为81.73%,其中85例痊愈,15例显效,4例有效,0例无效;对照组痊愈率80%,其中80例痊愈,15例显效,5例有效,0例无效,两组痊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疗效相当。(6)疗后3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试验组的痊愈率为84.62%,其中88例痊愈,13例显效,3例有效,0例无效;对照组痊愈率77%,其中77例痊愈,17例显效,6例有效,0例无效,两组痊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疗效相当。(7)安全性评价:两组疗后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安全性较好。结论:1.肺炎支原体归属于中医湿热病邪范畴,感染时可以通过口鼻或皮毛侵犯三焦,病机为三焦气化不利,气郁津滞,病位涉及三焦,临证时可以采用三焦辨证进行论治。2.基于三焦学说,采用清热祛湿疏利三焦法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郁肺证在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的改善发热、咳嗽、咯痰、气喘、肺部啰音消失等主症的积分及精神、口渴、纳差、大便不调等次要症状积分。3.早期采取中西医联合、中期和后期单独使用中医药的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可以有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减少耐药几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林倩意[3](2021)在《麻杏止嗽方治疗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麻杏止嗽方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血清学肺炎支原体抗体转阴率以及用药前后的证候积分变化,综合评价麻杏止嗽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并为麻杏止嗽方联合阿奇霉素对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推广应用及研究提供临床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风热犯肺型)患儿,通过应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及麻杏止嗽方口服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均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经治疗后分别在治疗第7天以及治疗第21天进行疗效对比。对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症状进行评分,使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所得评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其中痊愈13.3%,显效83.3%,有效3.3%,无效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其中痊愈0%,显效53.3%,有效40%,无效6.7%,两组间总疗效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经治疗后,治疗组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转阴率73%,优于对照组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证候总积分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治疗第7天与第21天的证候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1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证候总积分差值的组间比较中均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比较:治疗第7天,两组主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儿各主症与次症积分经比较后,结果显示两组比较主症咳嗽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主症咯痰、肺部体征与发热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咯痰、肺部体征、发热方面效果相当,在治疗咳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次症鼻塞、流黄涕或浊涕、纳呆积分的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咽痛、口渴欲饮、便秘、小便黄积分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第21天,主症疗效方面,两组主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咳嗽、咯痰、肺部体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第21天,治疗组对于改善咳嗽、咯痰、肺部啰音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次症疗效方面,治疗组在鼻塞、流浊涕或黄涕、咽痛、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咽痛方面无明显改善(P>0.05),其余次症均有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在鼻塞、流浊涕或黄涕、咽痛、纳呆以及便秘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鼻塞、流浊涕或黄涕、咽痛、纳呆以及便秘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4.两组试验期间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与单纯口服阿奇霉素治疗相比,麻杏止嗽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风热犯肺型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总体治疗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研究。

侯月[4](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高科[5](2021)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合并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肺外合并症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肺炎支原体致心肌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MPP肺外合并症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11月1至2019月7月31期间于我院儿科住院的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相关病历资料,依据有无肺外合并症分为MPP无肺外合并症组和MPP肺外合并症组。MPP肺外合并症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分析,肺炎支原体致心肌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单纯组患儿与合并组患儿两组患儿在平均年龄、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住院体重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MPP合并心肌损害组患儿、MPP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在性别、平均年龄、分娩方式、入院体重、喂养方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MPP肺外合并症发生率不同,婴幼儿组低于年长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合并心肌损害组与单纯组在WBC、CRP、CKMB具显着差异(P<0.05),而发热时间、发热程度、高MP抗体滴度(≥1:160)、精神欠佳无显着差异(P>0.05),MPP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组与单纯组在CRP、高MP抗体滴度(≥1:160)、发热程度具显着差异(P<0.05),而WBC、发热时间、呼吸音粗无显着差异(P>0.05)。肺炎支原体肺炎单纯组及合并组在发热程度、WBC、CRP具显着差异(P<0.05),而发热时间、高MP抗体滴度(≥1:160)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不同年龄段MPP肺外合并症发生率不同,婴幼儿组低于年长儿组。2.高WBC和CRP是MPP合并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CRP为MPP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高MP滴度为保护因素。这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合并症的预防、检测与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撑,便于病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邱文辉[6](2021)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喘息的危险因素,为儿童喘息的诊治提供思路。方法选取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3例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喘息分为喘息组和非喘息组,对比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并运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中,本研究中男女之比1:1.024,发病高峰年龄为婴儿期,男童组起病年龄(3.565±4.007)岁,女童组起病年龄(3.696±3.426)岁,喘息组和非喘息组在年龄、自身是否过敏体质以及父母是否过敏体质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呼吸道症状临床表现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喘息组对比非喘息组患儿在咳痰、呼吸费力、肺部啰音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外临床表现中,两组血液系统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贫血为主。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在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4.实验室指标中,嗜酸性粒细胞、INR、白细胞介素-6升高、Ig G升高、IgA降低、Ig M升高在两组中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生存曲线提示IL-6、IgA的敏感度高,但是特异度低。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喘息和年龄、IL-6升高、IgA降低具有统计学相关性。结论1.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诱发喘息的危险因素有发病年龄、自身具有过敏体质或父母是过敏体质、白细胞介素-6升高、IgA降低。2.白细胞介素-6升高、IgA降低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喘息的参考指标。

叶玲飞[7](2020)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感染流行现状,分析并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预后,提高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治疗。方法:以被动凝集法检测安庆市立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儿血清MP抗体,对合并肺外损害的患儿的起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预后特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29例患儿共检出支原体抗体阳性患儿369人,阳性率为27.8%。夏秋季节检出率37.1%,比春冬季节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4,p值<0.05)。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率无差异。(χ2=0.025,p值>0.05)。(2)369例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合并肺外损害者166人,阳性率为44.9%。不同性别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发生率无差异(χ2=2.48,p值>0.05),同时合并两项肺外损害者为24人,阳性率为6.5%。同时合并3项肺外损害者为4人,阳性率为1%。(3)<3岁组、3-6岁组、>6岁组中肺外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9%、39.5%、41.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63.12,p值<0.05)。(4)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多脏器、系统损害,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常见(23.2%),其余为皮肤(11.4%),血液系统(20.3%),消化系统(19.9%),泌尿系统(4.7%),中枢神经系统(18.5%),其他(1.9%)。(5)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Ig G、Ig M、Ig E、D-二聚体明显高于无肺外损害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支肺炎原体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2.不同季节支原体感染发生率不同,夏秋季节高发。3.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多个肺外系统损害,总体而言,其中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更常见。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男性和女性发生率无差异,但不同年龄有差异,3岁以上儿童肺外损害发生率更高。4.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但不同年龄段儿童易出现损害的系统不同,婴幼儿以心血管系统最常见,学龄前儿童以血液系统最常见,学龄儿童以消化系统最常见。

袁梦梦[8](2020)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在5岁以及5岁以上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中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大部分患者病情较轻,部分感染者可能因表现轻微而未至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故肺炎支原体的发病率可能普遍被低估。虽然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需要住院甚至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除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外,也常出现肺外多个系统受累的症状。虽然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相对少见,但却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早期识别困难,往往导致延迟诊断,这不仅增加了患儿发生呼吸系统损害的风险,也可因延误治疗导致患儿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升高,因此早期识别血管栓塞相关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可能会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患儿的致残率与死亡率。为此我们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的相关风险因素。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9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合并血管栓塞分为2组,即病例组和对照组,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患儿为病例组,共23例;同期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未合并血管栓塞患儿为对照组,共6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1.92例病例中,男56例,女36例;其中,病例组23例,男14例,女9例,发病年龄:61(45,97)(月);对照组69例,男42例,女27例,发病年龄:70(50.5,100.5)(月)。2.23例合并血管栓塞患儿中,16例为脑血管栓塞;1例为颅内静脉窦血栓;1例为左侧桡动脉栓塞并脾梗死;2例为下肢动脉栓塞;2例为下肢静脉栓塞;1例为肺动脉并下肢静脉栓塞。3.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热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降钙素原、血沉、血清IgE、C-反应蛋白是否大于50mg/L、胸部影像学是否合并肺不张、是否合并肺实变、是否合并胸腔积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上限2倍、多肺叶或双肺受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相关,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与D-二聚体相关。故仅对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多肺叶或双肺受累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多肺叶或双肺受累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1.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合并血管栓塞,血管栓塞多为脑血管栓塞。2.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升高、D-二聚体水平升高、多肺叶或双肺受累与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的发生相关,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的风险因素。

张秋燕[9](2020)在《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在儿童支原体感染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肺炎支原体DNA检测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和鼻咽抽吸物(NPA)肺炎支原体DNA检测方法在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将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因呼吸道感染收住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并满足下列条件的患儿为本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条件:年龄1个月~14岁;入院后采集鼻咽抽吸物(NPA)标本,并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MP-DNA检测;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MP-IgM和IgG的滴度;排除免疫抑制患儿及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的患儿。满足条件共2839例患儿。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24小时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出院前(治疗7~10天病情好转时)采集第二份外周静脉血样,进行血清MP特异性抗体检测。入院24h内采集NPA1~2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NPA MP-DNA检测。实验室检测判断MP 阳性标准:(1)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PA MP-DNA,拷贝数>1x104。(2)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半定量法检测MP-IgM结果,比值>1.1。(3)出院前与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MP-IgM、MP-IgG检测比较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MP感染确诊标准:NPA MP-DNA拷贝数>1x104,以及NPA MP-DNA拷贝数小于1x104但出院前与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MP-IgM、MP-IgG检测比较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收集入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症状、临床诊断、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根据不同方法检测MP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2839例入院后采集NPA标本进行MP-DNA检测以及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MP-IgM和IgG滴度的患儿,其中NPA MP-DNA拷贝数>1 x 104有350例,NPA MP-DNA拷贝数小于1x104的患儿中,出院前与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MP-IgM、MP-IgG检测比较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有250例。MP阳性检出共600例,总 MP 阳性检出率 21.13%(600/2839)。2.2839例NPA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DNA,阳性检出率12.33%(350/2839);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第一份血清)半定量法检测MP-IgM,阳性检出率23.11%(656/2839);出院前与入院24h内外周静脉血(双份血清)MP-IgM、MP-IgG检测比较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阳性的患儿为394例,阳性率为13.88%(394/2839)。第一份血清MP-IgM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NPA MP-DNA及双份血清MP-IgM、MP-IgG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71,P<0.001)。3.将600例确诊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按照年龄组分别进行NPAMP-DNA及MP双份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1岁组NPAMP-DNA阳性检出率为71.76%(122/170)明显高于MP双份血清抗体的41.18%(70/170),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32.354,P<0.001);~3岁组NPAMP-DNA阳性检出率与MP双份血清抗体,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204);~6岁组NPAMP-DNA 阳性检出率57.14%(84/147)明显低于MP双份血清抗体的79.59%(117/14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28,P<0.001);>6岁NPA MP-DNA阳性检出率40.43%(38/94),明显低于MP双份血清抗体的85.11%(80/94),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0.149,P<0.001)。MP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法及NPA MP-DNA在不同年龄组比较,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将600例确诊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根据临床获取实验室检测标本时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程,分为<3d,~5d,~7d,~10d,~14d,~21d及>21d的7个时段组,比较不同病程内NPA MP-DNA的阳性检出率。MP-DNA检出率在病程10天以内随着时间的增加阳性检出率上升,病程~10d组患儿MP-DNA的阳性检出率最高,达78.21%,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NPAMP-DNA的阳性检出率逐渐下降,病程>21d组阳性检出率仅为37.5%;不同病程内NPA MP-DNA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15,P<0.001)。5.在600例MP感染确诊患儿中,NPAMP-DNA阳性同时双份血清阳性的患儿占144例,NPA MP-DNA 阳性而双份血清阴性为206例,双份血清阳性而NPA MP-DNA阴性的为250例,两者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之间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04)。6.在350例NPA MP-DNA 阳性的患儿中,第一份IgM 阳性的患儿为229例(65.43%),第一份IgM阴性的患儿为121例(34.57%);第一份IgM阳性的患儿在复查第二份血清抗体后有54例(15.43%)有4倍升高或降低,第一份IgM阴性的患儿复查第二份血清抗体后有90例(25.71%)有4倍改变,故在350例患儿中,总的双份血清阳性患儿人数为144例(41.14%)。7.将350例NPAMP-DNA检测法为阳性的患儿根据临床获取实验室检测标本时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程,分为<3d,~5d,~7d,~10d,~14d,~21d及>21d的7个时段组,比较不同病程内第一份IgM为阳性的阳性检出率。MP-IgM的阳性检出率~7d显着上升,~10d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在病程~10d时间段,NPAMP-DNA检测法与MP单份血清IgM为阳性的一致性最好,达到91.80%,不同病程内MP单份IgM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12,P<0.001)。结论:1.≤1岁组应用NPAMP-DNA检测阳性检出率高,~6岁及>6岁组MP双份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高,而~3岁组NPAMP-DNA与MP双份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相仿。2.NPAMP-DNA检出率在病程10天以内随着时间的增加阳性检出率上升,在病程7~10d 阳性检出率最高。3.在病程~10d时间段,NPA MP-DNA检测法与MP单份血清IgM为阳性的一致性最好。4.临床中以单份血清MP-IgM 阳性作为MP近期感染的指标存在假阳性风险。第二部分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目的:对鼻咽部抽吸物检测MP-DNA 阳性但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为阴性患儿,探讨导致MP感染后抗体无法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在第一部分确诊为支原体近期感染的600例患儿中选取NPA MP-DNA>1x104且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为阴性的31例患儿、及NPA MP-DNA>1x104且双份血清MP抗体为阳性的14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组:≤1岁组和>1岁组。收集入组患儿的临床病史资料以及入院24小时内、出院外周静脉血双份血常规和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将第-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患儿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患儿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对比研究。结果:1.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患儿,≤1岁组占80.65%,明显多于双份血清阳性组的6.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CD3+、CD3+CD8+比值分别为 66.6(61.2-73.6)、25.2(21.2-29.9)高于双份血清 MP 抗体阳性组 62.6(60.1-70.3)、19.5(17.0-23.0);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CD3+CD4+、CD3-CD19+、CD19+CD23+、CD3-CD(16+56+)比值分别为 34.8(30.1-40.9)、17.2(13.4-24.7)、7.9(5.8-11.7)、10.2(6.8-16.7)明显低于双份血清阳性组 41.1(33.6-45.0)、21.3(13.1-24.7)、13.5(13.1-24.7)、13.5(13.1-24.7)。第一份血清 MP-IgM 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CD4+/CD8+比值为1.4(1.0-1.8)明显低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2.0(1.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IgA定量0.14(0.04-0.42),显着低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1.17(0.84-1.4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519,P<0.001);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IgG定量为5.29(4.30-7.19),显着低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的9.22(7.9-11.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654,P<0.001);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IgM定量为0.77(0.41-1.17),显着低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1.13(0.88-1.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497,P<0.001)。4.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双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升高比例为65.52%,明显少于双份血清MP抗体阳性组的9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多见小年龄组、并以<1岁婴儿为主。2.第一份血清MP-IgM和双份血清MP抗体均阴性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及双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动态升高比例提示免疫系统功能发育未完善以及存在免疫功能受抑制状态的患儿,可表现出MP感染后特异性抗体不能正常表达感染后产生及升高现象。

王增成[10](2020)在《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塑型性支气管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苏州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致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危险因素,为本地区MPP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1)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经血清MP-IgM和/或鼻咽深部抽吸物、肺泡灌洗液荧光定量PCR方法证实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5142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2)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镜确诊有塑型形成的121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支气管镜证实无塑型形成的218例MPP患儿进行比较,探讨MP感染致PB的危险因素。结果:一、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1)MPP检出情况:2011-2018年16713例肺炎住院患儿中,MPP检出5142例,总检出率30.8%,各年的MPP检出率分别为20.6%、32.8%、45.0%、28.6%、30.9%、43.0%、24.6%、21.8%,分别于2013年、2016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2)MPP季节分布:春夏秋冬四季检出率分别为24.9%、37.6%、35.6%、24.7%,夏秋季检出率显着高于冬春季(P<0.001)。(3)MPP性别分布:女性检出率35.7%显着高于男性27.8%(P<0.001)。(4)MPP年龄分布:≤1岁组(婴儿组)、~3岁组(幼儿组)、~6岁组(学龄前组)、>6岁组(学龄组)各年龄组检出率分别为14.3%、36.1%、49.2%、62.3%,随着年龄增长,MPP检出率显着增加(P<0.001)。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流行病学(1)RMPP检出情况:5142例MPP患儿中诊断为RMPP842例,检出率为16.4%,8 年间检出率分别为 11.4%、14.4%、13.0%、15.7%、17.6%、18.7%、20.1%、23.7%,随着时间的推移,检出率逐渐增加。(2)RMPP年龄分布:RMPP患儿平均年龄(5.2±2.9)岁显着高于非RMPP(3.1±2.7)岁(P<0.001)。(3)RMPP季节分布:春夏秋冬检出率分别为15.4%、17.5%、15.0%、17.5%,以夏冬季高发。(4)RMPP性别分布:女性检出率为17.3%,与男性检出率15.6%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1)各年龄段患儿均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学龄组、学龄前组发热高于婴儿组、幼儿组(82.9%,80.5%,69.6%,39.1%)(P<0.001),婴儿组、幼儿组喘息高于学龄前组及学龄组(44.0%、37.6%、19.6%、10.0%)(P<0.001),学龄组肺部无啰音比例最高(10.2%),婴儿组、幼儿组喘鸣音发生率高于学龄前组及学龄组(44.1%,34.5%,20.7%,9.1%)(P<0.001)。(2)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检出率在婴幼儿组高于学龄前组及学龄组,大叶性肺炎在学龄组最多,间质性肺炎在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3)学龄组肺不张、肺实变、胸腔积液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均<0.005)。婴儿组并发心血管系统及肝脏受累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均<0.001),神经系统、关节、肾脏、皮肤受累的发生率在各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4)CRP、LDH、DD的异常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01);ALT、CKMB的异常率在婴儿组最高,(P<0.001)。(5)MPP混合感染率为(47.2%),混合细菌感染检出率为27.0%,以肺炎链球菌检出率最高15.2%,其余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5.4%、卡他莫拉菌2.3%、金黄色葡萄球菌2.2%。混合病毒感染检出率为28.2%,以鼻病毒检出率最高8.4%,其余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6.6%,人类博卡病毒6.1%,副流感病毒3.7%。年龄越小混合感染率越高。RMPP混合感染率(36.0%)低于非RMPP(50.9%),两组病原构成无显着差异。四、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1)MP占感染相关性PB的74.5%。PB组男/女:0.98:1,非PB组男/女:1.10:1;PB组平均年龄为(5.65±2.77)岁,非PB组平均年龄(6.02±2.27)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PB组与非PB组在发热、咳嗽、喘息的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B组住院时间、热程、超高热、呼吸困难、气促、紫绀、肺部呼吸音减低的发生率高于非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辅助检查:PB组在胸腔积液、≥2肺叶累积、肺不张/肺实变、气管镜下粘膜发生坏死的比率均高于非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B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DD、LDH、ALT、IgA、CD3+CD8+(%)均高于非 PB 组,PB 组 CD4+/CD8+低于非P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治疗:PB组在≥2次气管镜冲洗、甲泼尼龙、丙种球蛋白的使用率高于非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腔积液(OR=8.445,95%CI:4.233~16.848)、热程(OR=9.694,95%CI:4.528~20.752)、CRP(OR=2.67,95%CI:1.241~5.774)、LDH(OR=2.430,95%CI:1.230~4.799)是 MP 感染致 PB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热程、CRP、LDH的临界值分别为11天、40mg/L、550U/L。结论:1.苏州地区2011年至2018年MPP检出率为30.8%,2013年和2016年呈现两次流行高峰。RMPP在MPP中的检出率为16.4%,有逐年增加趋势。MPP以夏秋季高发,多见于学龄期、学龄前期,女性多于男性。2.临床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年长儿发热、大叶性肺炎,胸腔积液、肺不张、肺实变发生率高;婴幼儿喘息、毛细支气管炎、心血管系统、肝脏受累发生率高。易混合病毒和细菌感染。3.MP感染是感染相关性PB的重要原因。往往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影像学多有≥2肺叶受累、胸腔积液、肺不张。胸腔积液、热程≥11天、CRP≥40mg/L、LDH≥550 U/L是MP感染致PB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气管镜吸出或钳出塑形物质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儿童支原体感染3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支原体感染3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三焦理论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三焦理论探讨MP感染
    1 MP感染的西医学特征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方法
        1.5 治疗
    2 MP感染的中医学认识
        2.1 伏邪论
        2.2 温邪论
        2.3 热毒论
        2.4 痰热瘀论
        2.5 湿热论
        2.6 风邪论
    3 MP感染与三焦的关系
        3.1 古代对三焦的认识
        3.2 现代对三焦的认识
        3.3 MP感染与湿热
        3.4 MP感染与三焦
    4 本人体悟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儿童MPP的疗效评价研究
    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病例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受试者选择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不良事件
        2.8 数据管理及报告
        2.9 疗效评价
        2.10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疗效评价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评价
    4 讨论
        4.1 MPP西医研究进展
        4.2 MPP中医研究进展
        4.3 立法依据
        4.4 方药分析
    5 研究结论
        5.1 基线资料分析比较
        5.2 疾病疗效评判分析
        5.3 中医症候疗效评判分析
        5.4 疗后1周主要症状评判分析
        5.5 疗后1周次要症状评判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5.7 不良反应
    6 本人体悟
结语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成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麻杏止嗽方治疗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
        1.1.1 流行病学
        1.1.2 发病机制
        1.1.3 检测方法
        1.1.4 临床表现
        1.1.5 现代医学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1.1.6 辅助治疗
    1.2 传统医学的研究概况
        1.2.1 病名探究
        1.2.2 病因与病机
        1.2.3 传统医学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与方法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内容与方案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脱落、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2.2.6 治疗干预
        2.2.7 疗程与观察方法
        2.2.8 疗效评价标准
        2.2.9 血清学肺炎支原体抗体转阴率
        2.2.10 统计学方法
        2.2.11 药物的安全评价标准分级
    2.3 结果分析
        2.3.1 一般资料的分析
        2.3.2 治疗结果比较
        2.3.3 不良反应情况
        2.3.4 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麻杏止嗽方的选方思路
    3.2 麻杏石甘汤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
    3.3 麻杏止嗽方的组方分析与药理学研究
    3.4 本研究诊疗过程的发现与分析
    3.5 结果分析
    3.6 研究不足之处
    3.7 今后的研究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4)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筛选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疗效评价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临床疗效比较
        3 炎症指标比较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5 免疫指标比较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讨论分析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合并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 D 综述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检测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排除条件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年龄儿童支原体感染构成比的比较
    3.2 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感染率的比较
    3.3 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感染率的比较
    3.4 不同性别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发生率的比较
    3.5 不同年龄阶段患儿肺外损害构成比的比较
    3.6 不同系统肺外损害发生率的比较
    3.7 不同年龄组肺外损害各系统分布的比较
    3.8 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8.1 皮肤
        3.8.2 心血管系统
        3.8.3 血液系统
        3.8.4 消化系统
        3.8.5 泌尿系统
        3.8.6 中枢神经系统
        3.8.7 其他
    3.9 MP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与无肺外损害患儿免疫球蛋白、D-二聚体、CRP的比较
    3.10 MP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患儿与无肺外损害患儿肺部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4 治疗
5 预后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综述 肺炎支原体肺外损害的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在儿童支原体感染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及MP-DNA检测的对比研究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10)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塑型性支气管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011-2018年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塑型性支气管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表
致谢

四、儿童支原体感染3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心脏栓塞10例临床分析[J]. 刘娜,马静,孟晨,刘小芳,张利红,刘帅帅,刘霞.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6)
  • [2]基于三焦理论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评价研究[D]. 周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麻杏止嗽方治疗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倩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外合并症分析[D]. 高科.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D]. 邱文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7]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分析[D]. 叶玲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8]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血管栓塞相关因素分析[D]. 袁梦梦. 郑州大学, 2020(02)
  • [9]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在儿童支原体感染中的价值研究[D]. 张秋燕. 苏州大学, 2020(02)
  • [10]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塑型性支气管炎危险因素分析[D]. 王增成.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儿童支原体感染33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