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屠宰加工技术研究

肉鸡屠宰加工技术研究

一、肉鸡屠宰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卞欢,徐为民,黄志明,诸永志[1](2021)在《江苏省黄羽肉鸡屠宰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文中指出黄羽肉鸡是我国的传统鸡种,目前仍然以活鸡销售为主,冰鲜鸡及其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有限。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黄羽肉鸡的集中屠宰已是迫在眉睫。目前已有江苏立华食品有限公司、湖州南浔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徐州鑫珂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黄羽肉鸡屠宰加工,

丁晓妍,白玉惠,赵琪,王鹤佳,徐士新[2](2021)在《肉鸡屠宰环节食源性病原菌主要污染途径及常用消毒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肉鸡屠宰是生鲜肉流入市场的最后一道环节,但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为寻找屠宰链的关键污染环节并根据其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总结了屠宰环节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污染途径及屠宰场常用消毒剂。研究显示:屠宰场肉鸡污染源主要来自肉鸡本身携带的病原菌及屠宰过程中的交叉污染,污染途径主要包括屠宰环境及设施、屠宰用具以及预冷和分割。目前成本最低且最易实现的控制手段是消毒,可从物理消毒及化学消毒着手,按照每种方式的优缺点合理选用,加强对屠宰设备及各屠宰环节的消毒,减少二次污染,同时开发符合食品标准的高效消毒剂,保障上市生鲜肉的食品卫生安全。

王卫卫[3](2021)在《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棕榈仁粕用作动物饲料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但高粗纤维含量妨碍了其在动物日粮中的大量使用。菌酶协同处理可以降解棕榈仁粕中的粗纤维成分并提高其营养价值。本研究通过探索棕榈仁粕最佳的菌酶协同处理工艺,评价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在肉鸡饲粮中的最佳添加比例和改善肉鸡生产性能的作用机制。全文共包括七个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棕榈仁粕发酵菌株的筛选以本实验室保藏的10株乳酸菌、8株酵母菌和12株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MRS-碳酸钙平板法和牛津杯法筛选产酸和抑制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最强的乳酸菌菌株;通过测定棕榈仁粕液体培养基生物量的生成筛选最适酵母菌菌株;并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平板法和酪蛋白平板法筛选降解纤维和蛋白最强的芽孢杆菌菌株。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D在MRS-碳酸钙平板的Hc值为2.2,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7 mm和24 mm。酿酒酵母Y1在棕榈仁粕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8 h的OD 660为1.6245。枯草芽孢杆菌B2在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酪蛋白培养基平板的Hc值分别为3.6和2.3。试验二、棕榈仁粕发酵工艺的优化分别用植物乳杆菌D、酿酒酵母Y1和枯草芽孢杆菌B2单菌株、两两混合以及三株混合发酵棕榈仁粕。在最佳菌种配比基础上添加甘露聚糖酶,以发酵温度、料水比和接种量为试验因素,设计L16()45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p H值、还原糖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指标研究发酵棕榈仁粕添加甘露聚糖酶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最佳菌种配比为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最佳条件为温度30℃,料水比1:1,接种量10%。试验三、棕榈仁粕菌酶协同处理工艺优化50 g棕榈仁粕置于500 m L三角中,接种10%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发酵液,料水比为1:1。分别添加0.05 g、0.1 g、0.5 g、1.0 g和1.5 g五个等级的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混匀后在30℃下培养5天。择优选取三种酶的3个添加梯度,设计L9(34)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混合添加三种酶的最佳配比为10000 U甘露聚糖酶、1000 U纤维素酶和200 Uα-半乳糖苷酶。按此条件生产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粗蛋白增加了15.10%,从16.03%增至18.45%,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25.10%和21.96%。试验四、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代谢能的测定选择72只体重接近且健康状况良好的2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鸡。采用替代法和指示剂法研究得到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6.33 MJ/kg和8.47 MJ/kg。试验五、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选取108只体重相近的健康2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采用无氮日粮法和指示剂法研究得到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赖氨酸表观回肠消化率显着下降,从33.3%将至24.93%,下降幅度25.14%,脯氨酸和组氨酸的表观回肠消化率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着,其他氨基酸的表观回肠消化率均显着增加,增加幅度从13.80%至118.77%不等。试验六、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42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7个处理分别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添加量为4%、8%和12%剂量的试验日粮。所有日粮的代谢能和蛋白水平一致,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饲粮添加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改善了肉鸡生产性能,其中添加12%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改善最明显。饲粮添加棕榈仁粕降低了肉鸡生产性能,棕榈仁粕在肉鸡饲粮中的添加比例不应超过4%。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未显着影响肉鸡屠宰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和血清抗氧化能力。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未影响肉鸡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但显着改善了肉鸡血清蛋白合成代谢相关指标。试验七、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在肉鸡饲喂至42日龄时,在对照组、12%棕榈仁粕和12%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添加组的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1只鸡,取出盲肠内容物。利用16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盲肠内容物的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日粮添加棕榈仁粕和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显着改变了肉鸡盲肠菌群的β-多样性。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硬壁菌门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在属的水平上,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肉鸡盲肠微生物另枝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棕榈仁粕组。通过LEfSe分析,棕榈仁粕组生物标识主要为Anaerostipes属和梭菌属,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组生物标识主要为拟杆菌属和另枝菌属。肉鸡盲肠菌群结构的改变通过微生物分泌的酶和代谢产物的作用影响了肉鸡的生产性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植物乳杆菌D和酿酒酵母Y1,结合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使棕榈仁粕的营养价值得到显着提高。菌酶协同处理后的棕榈仁粕通过影响血清蛋白合成代谢相关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改善肉鸡生产性能。

潘东[4](2021)在《对云南省宁洱县肉鸡集中屠宰深加工的设想》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宁洱县乃至普洱市区域内均无肉鸡集中屠宰深加工厂,实行肉鸡集中屠宰、集中检疫检验,改小作坊屠宰肉鸡,加工白条鸡肉为屠宰深加工鸡杂、鸡翅、鸡爪、鸡腿等分割鸡肉产品,延伸产业链,保障鸡肉产品的卫生和质量安全,满足市场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附加值,增加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提出肉鸡集中屠宰深加工的设想。

刘天红,裘晟晨,宋召军[5](2021)在《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空肠弯曲菌污染的监测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分析浙江金华地区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现状及规律。方法选择金华地区6家肉鸡屠宰加工企业,通过直接计数法对空肠弯曲菌定性定量检测,分析其流行病学规律。结果采集的2139份样品中,泄殖腔、脱毛、取内脏、消毒预冷、包装和速冻等环节样品的空肠弯曲菌阳性率分别为92.48%、83.39%、98.12%、79.31%、86.21%和77.45%,空肠弯曲菌阳性数分别为12926.14±1821.84 CFU/g、379.01±67.44、856.66±206.27、110.57±19.52、138.01±76.5、67.90±46.79 CFU/100 cm2。总体上,空肠弯曲菌阳性率和阳性数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大型企业的空肠弯曲菌污染情况较中小型企业要好。结论所检测的6家肉鸡屠宰加工企业均被空肠弯曲菌污染,大型企业应重视包装环节的生产工艺和卫生消毒,中小型企业更要严格把控包装环节的操作规范,提高脱毛和消毒预冷工艺。

王殿纯[6](2021)在《羽毛粉酶解参数优化及其对肉鸡饲用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在高温高压水解羽毛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研究了羽毛粉的酶解条件与效果,分析了酶解液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肽的相对分子质量,综合优选出羽毛粉的最佳酶解参数。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饲用2%酶解羽毛粉或水解羽毛粉替代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并通过饲料养分表观代谢率和血清相关生化指标分析,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依试验要求,选用720只1d肉用公雏,随机分为3组,每组含6重复(每重复40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试验1组饲喂含2%水解羽毛粉替代豆粕的日粮,试验2组饲喂含2%酶解羽毛粉替代豆粕的日粮,试验为期63天,含前期(1-21 d)、中期(22-42 d)和后期(43-63 d)3个阶段。于第43 d开展代谢试验,于第64 d进行屠宰试验和取样分析。结果如下:1.羽毛粉(每克)最佳酶解参数:角蛋白酶3.5 mg(245 U/g),碱性蛋白酶1.8 mg(360U/g),pH=11.4,温度=44.4℃,时间=5.4 h,酶解液可溶性蛋白含量高达681.95μg/mL,其中低分子量肽(<2000 Da)含量>95%,羽毛降解率达75.40%,胃蛋白酶体外消化率为85.41%。2.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各组间肉鸡日增重和采食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酶解羽毛粉组较对照组、水解羽毛粉组降低了料重比3.24%(P<0.05)和 3.63%(P<0.05)。3.屠宰性能测定结果显示:试验各组间肉鸡屠宰率和全净膛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各组间胸肌pH值和滴水损失率差异不显着(P>0.05)。5.代谢试验结果显示:酶解羽毛粉组较对照组提高了饲料粗蛋白表观代谢率12.92%(P<0.01),但与水解羽毛粉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酶解羽毛粉组各氨基酸表观代谢率皆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水解羽毛粉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6.血清常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酶解羽毛粉组较对照组、水解羽毛粉组降低了尿酸浓度8.98%(P<0.01)和13.03%(P<0.01),而试验各组间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7.血清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显示:试验各组间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差异均不显着(P>0.05)。上述结果提示:饲用2%酶解羽毛粉替代豆粕,能显着增高饲料蛋白及氨基酸的表观代谢率,并降低血清尿酸水平,达到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效果,总体优于水解羽毛粉。

安玉莲[7](2020)在《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肉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是人们喜爱的佳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肉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伴随着鸡肉需求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鸡肉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影响着肉鸡养殖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导致鸡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规范,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间不能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是关键。本文依据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借鉴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课题组(1)前期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结构方程计量模型分析、熵变模型分析、微分博弈分析和数据模拟仿真等方法,在论证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质量协同控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现状描述性分析、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形成与实现机制、实现条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依据鸡肉的生产工艺流程,阐明了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标准与关键特性,提出并论证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目标与标志、层次与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鸡肉供应链是一种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鸡肉具有产品整体属性,其质量标准除具有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外,还有品类指标、营销指标、诚信指标和服务指标;为保障鸡肉质量,必须开展覆盖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最后到销售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协同控制;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内容涉及环境维护、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档案管理、动物福利和设施配置等方面。利用来自于9省的836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质量控制水平现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认知协同水平较高,对质量标准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用的质量标准协同状况较差;屠宰加工企业的在环境维护等6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水平总体上优于肉鸡养殖场(户),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状况较差。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水平受经营特征、环境特征和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显着的正向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的标准认知特征、经营特征、决策者特征及环境特征对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经营特征和决策者特征对标准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运用因果分析、图析分析和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剖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来自于降低风险、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信息流和价格发挥传导作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消费理念、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自主的行业协会发挥促进作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标准、充分的信息共享、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保障作用。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构成主导机制,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辅助机制;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两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效应的根本途径。借鉴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考虑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的动态性,运用微分博弈模型和数据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验证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双方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明确了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与鸡肉供应链的最优值函数均大于分散博弈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最优值函数;当且仅当供应链总体利润分配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个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实现质量协同控制。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从肉鸡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五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肉鸡养殖场(户)应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升经营特征,完善企业制度,同时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屠宰加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惩罚机制和协同度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行业支持政策,尽快完善鸡肉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制度;行业协会应出台协会质量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职能;消费者应该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提高维权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

刘干[8](2020)在《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的营养调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确认酶制剂的品质,为以后畜禽业中的实际推广应用提供有效数据支持,本研究以体外活性检测为切入点,以肉鸡为供试鸡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本试验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2×2×3对4个复合酶制剂进行两个温度75℃、85℃和三个时间梯度30 s、60 s、90 s试验处理,每组做4个重复。检测了不同组复合酶中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植酸活性。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4不同复合酶中的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植酸酶水平复合酶制剂对罗斯肉鸡生长发育、营养代谢、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饲粮分为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酶制剂I、II、III、IV组在阴性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酶制剂。选用1日龄健康罗斯肉鸡468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6个重复,每组日粮复合酶制剂添加量均为200 g/t。试验在3周龄、6周龄时进行屠宰试验、营养指标检测,每周对肉鸡生长性能检测,最后获得营养物物质代谢率、血液指标、免疫器官、肠道发育形态以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测定,来筛选出一组作用效果最佳的复合酶制剂。研究结果表明:(1)在常温状态下酶制剂IV组的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各组。淀粉酶在加热过程中在85℃处理30 s时的活性最佳,其中III组中的淀粉酶失活率最低;纤维素酶耐热性I、II组较强;植酸酶在37℃恒温状态下IV组植酸酶活性最高,I组最低,加热处理后I组失活率最高,IV组酶失活率最低;蛋白酶在37℃恒温状态下IV组蛋白酶活性最高,II组最低。加热处理后II组失活率最高,IV组酶失活率最低。(2)复合酶制剂对1-2周龄时的肉鸡生长性能无影响(P>0.05),6周龄时可以显着提高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复合酶制剂可以有效提高肉鸡对P、DM、NDF的代谢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只有酶制剂IV组对Ca、P、CP、DM、ADF、NDF都有影响。在3周龄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对CP、Ca、P、DM、NDF、ADF分别提高了10.45%、13.93%、12.78%、7.00%、15.87%、26.27%;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对CP、Ca、P、DM、NDF、ADF分别提高了6.92%、7.95%、9.97%、3.71%、5.03%、13.02%。在6周龄时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对CP、Ca、P、DM、NDF、ADF分别提高了3.67%、13.73%、15.27%、5.74%、20.32%、32.03%;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对CP、Ca、P、DM、NDF、ADF分别提高了8.18%、5.32%、5.76%、2.09%、1.50%、15.30%。复合酶制剂可以改善肉鸡的血液指标含量IV组复合酶制剂在3周龄时对血钙的含量阴性对照组相比提高了9.36%,但差异不显着(P>0.05)。对于P、TP、ALB、GLU均有显着提高,对UA含量显着降低(P<0.05)。其他酶制剂组对肉鸡血液指标含量也相应有所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3)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的屠宰率无影响(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4个酶制剂组和阳性对照组可以显着提高肉鸡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4个复合酶制剂组和阳性对照组可以显着提高法氏囊指数(P<0.05),其中酶制剂I、II、III组与2个对照组相比对肉鸡肝脏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无影响(P>0.05)。酶制剂VI组对各项指标都有显着提高(P<0.05)。(4)4个复合酶制剂组和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可以有效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P<0.05),可以有效降低十二指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可以提高十二指肠和6周龄时回肠的绒腺比(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4个复合酶制剂组可以显着提高肉鸡回肠、盲肠中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P<0.05),可以显着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结论:饲喂酶制剂可以调控肉鸡的营养水平、免疫功能及改善肠道健康状况,提高肉鸡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保证肉鸡机体肠道健康发育,其中饲喂IV组酶制剂的肉鸡作用效果最佳。

卢博[9](2020)在《基于生命周期的商品肉鸡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畜牧业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迅猛,畜禽产品的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直接或间接消耗。畜禽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畜禽粪污,造成了环境污染,产生了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因此,科学评价畜禽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对于畜牧业清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分别对辽宁和湖北两地10 000只商品肉鸡和1t鸡肉的生产过程进行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计算分析了商品肉鸡生产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潜值以及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明确了两地肉鸡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肉鸡产业清洁生产的对策。以期为肉鸡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得出以下结论:1.肉鸡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大小均为: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全球变暖。辽宁省10000只肉鸡生产对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和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指数依次为113.42、2.58和0.52;湖北省依次为97.56、2.06和0.38。辽宁省1t鸡肉生产对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和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指数依次为3.7824、0.0873和0.0183;湖北省为4.1344、0.0922和0.0192。2.肉鸡生产的全球变暖影响主要来源于饲料生产所需化肥生产阶段CO2的排放;而粪便处理中NH3的挥发,是造成环境酸化的主要原因;粪便处理过程中TP的排放对系统潜在富营养化的贡献最大。3.粪便处理阶段所排放的TP和NH3对整个肉鸡生产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大,其次为化肥生产阶段所排放的CO2。4.辽宁省10 000只肉鸡生产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116.51,大于湖北省的98.34,其主要原因为两地气候不同和肉鸡生长周期差异。5.湖北省1t鸡肉生产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4.1344,大于辽宁省的3.7824,其主要原因为两地饮食习惯不同和饲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差异。综上,为减少畜牧业的污染,应合理配制饲料,使养分供给得当、利用充分;合理配方施肥和测土施肥,加大有机肥还田的比例,减少化肥用量,促进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畜牧业的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孙毅夫[10](2020)在《A集团“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高速稳定发展,包括肉制品在内的加工食品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市场上供应的食品种类显着增加,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不断上升,产品向营养、健康、多元、优质、功能化方向发展。在政府的大力关怀下,加之雄厚的硬件条件和资金优势,A集团在市场环境中有已具有显着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全产业链方面的潜在优势,需要对“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进行监控,A集团提出的“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目标势在必行。本文以A集团为研究对象,对养殖加工行业和企业战略实施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养殖加工行业战略转型的客观要求,以及行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基于此,文中运用PEST分析工具,剖析A集团“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从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转型成果出发,采用案例分析法及实践参与法,结合研究成果及平衡计分卡战略工具,实地研究“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转型的内容,并构建了“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体系,从而推动了该战略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明确了如何实现“智能化”和“一体化”目标;其次,分析了重点项目的空间布局和资源整合情况;最后,分别从养殖、屠宰加工、熟品加工等方面,论述了各产业链之间全方位系统化的联动机制及智能化的实际应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剖析“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对该集团的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根据以上内容,本文提出了有益于A集团“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加强风险量化评估,进一步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人员技术水平,实现更加精细的标准化流程;全面强化成本管控机制,提高效益目标;加速产品整合开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产业联动机制,推动企业协同发展;优化系统化保障机制,实现智能化高效发展。

二、肉鸡屠宰加工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鸡屠宰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黄羽肉鸡屠宰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省黄羽肉鸡屠宰行业发展现状
    (一)黄羽肉鸡简介
    (二)黄羽肉鸡屠宰加工现状
    (三)黄羽肉鸡屠宰加工重要性
二、发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黄羽肉鸡冰鲜产品发展缓慢,市场接受度低
    (二)保鲜技术匮乏,产品货架期短
    (三)加工设备水平不高,自动化程度较差
    (四)血液为代表的副产物利用率不好,技术水平低
三、对策建议
    (一)开展中式传统禽肉菜肴专用原料研发
    (二)黄羽肉鸡冰鲜产品保鲜关键技术研发
    (三)适宜我国黄羽肉鸡屠宰工艺设备研发
    (四)畜禽血液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

(3)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棕榈仁粕的来源与生产
        1.2.1 油棕树简介
        1.2.2 棕榈油与棕榈仁油的生产与应用
        1.2.3 棕榈仁粕的生产
    1.3 棕榈仁粕的物化特性
        1.3.1 棕榈仁粕的物理性质
        1.3.2 棕榈仁粕的化学性质
    1.4 棕榈仁粕在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1.4.1 棕榈仁粕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1.4.2 棕榈仁粕在单胃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1.4.2.1 棕榈仁粕在猪饲养中的应用
        1.4.2.2 棕榈仁粕在家禽饲养中的应用
    1.5 改善棕榈仁粕营养价值的加工方式
        1.5.1 物理方法
        1.5.2 生物方法
        1.5.2.1 发酵工艺
        1.5.2.2 酶解工艺
        1.5.2.3 菌酶协同工艺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菌株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和菌株
        3.1.2 培养基和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1.4.1 乳酸菌菌株产酸和抑菌性能筛选
        3.1.4.2 酵母菌菌株发酵棕榈仁粕产生物量筛选
        3.1.4.3 芽孢杆菌菌株纤维和蛋白降解能力筛选
    3.2 结果
        3.2.1 乳酸菌菌株产酸和抑菌性能筛选结果
        3.2.2 酵母菌菌株发酵棕榈仁粕产生物量筛选结果
        3.2.3 芽孢杆菌菌株纤维和蛋白降解能力筛选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棕榈仁粕发酵工艺的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菌株
        4.1.2 培养基和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试验方法
        4.1.4.1 发酵用菌液制备
        4.1.4.2 单菌和混菌发酵棕榈仁粕
        4.1.4.3 混合菌种发酵棕榈仁粕条件优化
        4.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4.1.5.1 样品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4.1.5.2 样品中中性洗涤纤维的测定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单菌和混菌发酵棕榈仁粕结果
        4.2.2 混合菌种发酵棕榈仁粕添加甘露聚糖酶条件优化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工艺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菌种和酶制剂
        5.1.3 培养基
        5.1.4 仪器设备
        5.1.5 试验方法
        5.1.5.1 菌种的活化
        5.1.5.2 菌酶协同试验
        5.1.5.3 测试指标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棕榈仁粕单酶处理试验结果
        5.2.2 正交试验结果
        5.2.3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化学成分变化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代谢能的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6.1.2 试验设计及日粮
        6.1.3 饲养管理
        6.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6.1.5 测试指标及方法
        6.1.6 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
    6.2 试验结果
        6.2.1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的肉鸡表观代谢能
        6.2.2 不同来源棕榈仁粕代谢能比较
    6.3 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肉鸡表观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测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7.1.2 试验设计及日粮
        7.1.3 饲养管理
        7.1.4 样品采集与制备
        7.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7.1.6 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
    7.2 结果
    7.3 讨论
    7.4 结论
第八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动物与地点
        8.1.2 试验设计与日粮
        8.1.3 饲养管理
        8.1.4 测试指标及方法
        8.1.4.1 生产性能
        8.1.4.2 屠宰性能
        8.1.4.3 免疫器官指数
        8.1.4.4 肠道长度
        8.1.4.5 血清生化指标
        8.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
        8.2.2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
        8.2.3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结果
        8.2.4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肠道长度的影响结果
        8.2.5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
    8.3 讨论
    8.4 结论
第九章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9.1 材料与方法
        9.1.1 试验设计
        9.1.2 测试指标及方法
        9.1.2.1 样品采集
        9.1.2.2 盲肠微生物菌群的测定
        9.1.2.3 盲肠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9.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9.2 结果与分析
        9.2.1 盲肠微生物菌群测序结果
        9.2.2 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9.2.3 不同处理组肉鸡盲肠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9.2.4 不同处理组肉鸡盲肠微生物LEfSe分析
        9.2.5 肉鸡盲肠短链脂肪酸含量
    9.3 讨论
    9.4 结论
第十章 全文主要结论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对云南省宁洱县肉鸡集中屠宰深加工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肉鸡屠宰加工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肉鸡集中屠宰深加工设计工艺
3 建议
4 结束语

(5)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空肠弯曲菌污染的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菌株
        1.1.2 试剂及引物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肉鸡屠宰加工过程样品的采集
        (2)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环境样品的采集
        1.2.2 样品处理
        1.2.3 菌株分离纯化
        1.2.4 菌株鉴定
        (1)多重PCR法
        (2)国标方法
        1.2.5 菌株保存
        1.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空肠弯曲菌污染的定性分析
    2.2 不同规模的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空肠弯曲菌污染的定性分析
    2.3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空肠弯曲菌污染的定量分析
    2.4 不同规模的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空肠弯曲菌污染的定量分析
    2.5 肉鸡屠宰加工环境中空肠弯曲菌污染的定性定量分析
    2.6 菌株分离纯化与鉴定
3 讨论与结论

(6)羽毛粉酶解参数优化及其对肉鸡饲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羽毛概述
        1.1.1 羽毛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性质
        1.1.2 羽毛的资源现状
    1.2 羽毛粉的加工工艺
        1.2.1 高温高压水解法
        1.2.2 酸、碱化学处理法
        1.2.3 微生物发酵法
        1.2.4 酶解法
        1.2.5 复合工艺
    1.3 羽毛粉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1.3.1 家禽
        1.3.2 猪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羽毛粉酶解参数优化
        2.1.1 主要试验仪器与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高温高压水解预处理
        2.1.2.2 单因素试验
        2.1.2.3 肽分子量筛选试验
        2.1.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2.1.3 指标测定
        2.1.3.1 可溶性蛋白含量
        2.1.3.2 肽分子量分布
        2.1.3.3 羽毛降解率
        2.1.3.4 羽毛粉胃蛋白酶体外消化率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酶解羽毛粉对肉鸡的饲用价值
        2.2.1 试验材料
        2.2.1.1 试验动物、羽毛粉、时间及地点
        2.2.1.2 试验日粮
        2.2.2 试验方法
        2.2.2.1 饲养试验
        2.2.2.2 代谢试验
        2.2.2.3 屠宰试验
        2.2.3 指标测定
        2.2.3.1 羽毛粉品质
        2.2.3.2 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
        2.2.3.3 屠宰性能
        2.2.3.4 肉品质
        2.2.3.5 饲料粗蛋白及氨基酸表观代谢率
        2.2.3.6 血清蛋白及尿酸浓度
        2.2.3.7 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羽毛粉酶解参数
        3.1.1 单因素试验
        3.1.2 肽分子量
        3.1.3 响应面优化
        3.1.3.1 可溶性蛋白含量
        3.1.3.2 回归分析
        3.1.3.3 交互作用
        3.1.3.4 结果验证
        3.1.4 肽分子量
        3.1.5 羽毛降解率
        3.1.6 羽毛粉胃蛋白酶体外消化率
    3.2 酶解羽毛粉对肉鸡的饲用价值
        3.2.0 羽毛粉品质
        3.2.1 生长性能与饲料利用
        3.2.2 屠宰性能
        3.2.3 肉品质
        3.2.4 饲料粗蛋白及氨基酸表观代谢率
        3.2.5 血清蛋白及尿酸浓度
        3.2.6 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
4 分析与讨论
    4.1 酶解参数对羽毛粉营养价值的影响
    4.2 饲用酶解羽毛粉对生长性能与饲料利用的影响
    4.3 饲用酶解羽毛粉对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4.4 饲用酶解羽毛粉对饲料粗蛋白及氨基酸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4.5 饲用酶解羽毛粉对血清蛋白及尿酸浓度的影响
    4.6 饲用酶解羽毛粉对血清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7)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2 食品(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3 鸡肉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4 已有观点与主要不足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鸡肉供应链
        2.1.1 鸡肉整体产品概念
        2.1.2 鸡肉的质量标准与关键质量特性
        2.1.3 鸡肉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2.2.1 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
        2.2.2 鸡肉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在鸡肉质量形成中的作用
        2.3.1 肉鸡养殖场(户)的作用
        2.3.2 屠宰加工企业的作用
    2.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4.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2.4.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内容
        2.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4.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策略的含义与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数据特征
    3.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分析思路与判断依据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2.2 质量协同控制活动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比较
        3.3.2 质量控制标准了解程度的比较
    3.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
        3.4.1 采用质量标准的比较
        3.4.2 环境维护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3 投入品来源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4 检疫检验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5 动物福利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6 档案管理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7 设施配置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理论分析
        4.1.2 研究假说
        4.1.3 变量说明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模型最终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分析
    5.1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5.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机制
        5.2.2 传导机制
    5.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辅助机制
        5.3.1 保障机制
        5.3.2 促进机制
    5.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
        5.4.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5.4.2 熵变模型构建
        5.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过程分析
        5.4.4 减少系统内部正熵,逐步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目标
        5.4.5 增加负熵流,实现促进机制
        5.4.6 减少正熵流,实现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分析
    6.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6.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模型
        6.2.1 Nash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2 屠宰加工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主从微分博弈模型
        6.2.3 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4 比较分析
    6.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与模拟仿真
        6.3.1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拟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7.1 肉鸡养殖场(户)自身的对策建议
        7.1.1 提高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7.1.2 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经营特征
        7.1.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质量行为
        7.1.4 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交流沟通
    7.2 屠宰加工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协同
        7.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7.2.3 制定质量协同控制评估体系
    7.3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加大行业政策支持,改善外部环境
        7.3.2 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
        7.3.3 理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水平
        7.3.4 完善鸡肉质量可追溯制度
    7.4 行业协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7.4.1 制定协会质量标准
        7.4.2 加强协会信息披露的职能
        7.4.3 加强监督和行业内部惩罚制度
    7.5 消费者层面的对策建议
        7.5.1 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和安全购买能力
        7.5.2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7.5.3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养殖场(户)
附录二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屠宰加工企业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的营养调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酶制剂概述
        1.2.1 定义
        1.2.2 分类
    1.3 酶制剂作用机理
    1.4 酶制剂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
        1.4.1 提高肉鸡生长性能
        1.4.2 提高肉鸡营养物质代谢率
        1.4.3 调控肉鸡血液指标
        1.4.4 调控肉鸡肠道健康
    1.5 影响酶制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1.5.1 饲料加工工艺、时间和温度
        1.5.2 存放条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温度和时间对不同酶制剂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复合酶制剂产品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待检测试样溶液制备
        2.2.2 检测方法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待测酶溶液稀释倍数
        2.2.5 测检测酶活性方法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7 ℃下酶活性
        2.3.2 温度和时间对酶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生长性能、营养物质代谢率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3.1.3 试验日粮与营养水平
        3.1.4 饲养管理
    3.2 试验方法
        3.2.1 生长性能的测定
        3.2.2 营养物质代谢率的测定
        3.2.3 血液指标的测定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对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料重比的影响
        3.3.2 对粗蛋白、钙、磷、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代谢率的影响
        3.3.3 对总蛋白、白蛋白、血钙、血磷、尿酸、血糖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3.4.2 对肉鸡营养物质代谢率的影响
        3.4.3 对肉鸡血液指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复合酶制剂对肉鸡屠宰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4.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1 试验方法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复合酶制剂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4.3.2 复合酶制剂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对肉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4.4.2 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复合酶制剂对肉鸡肠道发育形态结构以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5.2 测定指标与方法
        5.2.1 肠道绒毛形态结构测定
        5.2.2 肠道微生物区系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对肉鸡肠道发育形态结构的影响
        5.3.2 对肉鸡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对肉鸡肠道发育形态结构影响
        5.4.2 对肉鸡微生物区系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体讨论和结论
    6.1 论文总体讨论
    6.2 论文总体结论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3周龄肠道发育切片
    附录2 :6周龄肠道发育切片
个人简历

(9)基于生命周期的商品肉鸡生产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进展
        1.2.1 生命周期评价在国外畜牧业中研究进展
        1.2.2 生命周期评价在国内畜牧业中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1.1 研究区域
        2.1.2 数据来源
    2.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2.1 目标与范围定义
        2.2.2 清单分析
        2.2.3 影响评价
        2.2.4 结果解释
第三章 商品肉鸡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
    3.1 两省肉鸡生产基本情况
        3.1.1 禽肉产量
        3.1.2 饲料成分
        3.1.3 饲养周期及饲料用量
        3.1.4 粪便处理
        3.1.5 运输距离
    3.2 各阶段环境影响计算
        3.2.1 化肥生产阶段
        3.2.2 饲料作物种植阶段
        3.2.3 饲料加工运输阶段
        3.2.4 饲养阶段
        3.2.5 粪便排放阶段
        3.2.6 屠宰阶段
        3.2.7 鸡肉运输阶段
    3.3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
        3.3.1 生产10000 只肉鸡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
        3.3.2 生产1t鸡肉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
    3.4 特征化分析
        3.4.1 生产10000 只肉鸡生命周期特征化分析
        3.4.2 生产1t鸡肉生命周期特征化分析
    3.5 标准化与加权分析
        3.5.1 生产10000 只肉鸡生命周期标准化与加权分析
        3.5.2 生产1t鸡肉生命周期标准化与加权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全球变暖
        3.6.2 环境酸化
        3.6.3 富营养化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4.2 对策
        4.2.1 合理配制饲料
        4.2.2 推行清洁生产
        4.2.3 发展生态农业
        4.2.4 调整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致谢

(10)A集团“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企业战略实施的研究
        二、国内对企业战略实施的研究
        三、国内外对“养殖加工”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结构路线图
第二章 A集团“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
    第一节 A集团战略发展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主要业务板块
        三、战略转型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养殖加工业的战略转型
        一、行业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转型
    第三节 “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的基本内容
        一、“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概念及分析工具
        二、“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的必要性
        三、“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的战略转型
        四、“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
    第一节 战略实施要点
        一、如何实现“智能化”
        二、如何实现“一体化”
    第二节 战略实施重点项目
        一、重点项目空间布局
        二、重点项目资源整合
    第三节 “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过程
        一、养殖“智能一体化”战略实施
        二、屠宰加工“智能一体化”战略实施
        三、熟品加工“智能一体化”战略实施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加工环节战略风险识别能力较弱
        二、智能化技术服务和标准执行出现偏差
        三、智能一体化成本管理不完善
        四、产品整合及开发速度较慢
        五、养殖加工销售节点协同效应不高
        六、综合配套系统建设不健全
    第二节 问题的成因
        一、风险识别范围较小,防范能力较弱
        二、管理层级冗余,技术指导不精细
        三、成本管理意识弱,管理认知不统一
        四、资源整合度不高,产品创新速度慢
        五、产业间沟通渠道待优化,合作方式较单一
        六、资金结构受客观因素影响,资源分配待优化
第五章 “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对策
    第一节 加强风险量化评估,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第二节 提高人员技术水平,优化标准作业流程
    第三节 全面强化成本管控机制,提高效益目标
    第四节 加速产品整合开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第五节 建设产业联动机制,推动企业协同发展
    第六节 完善系统化保障机制,实现智能化高效发展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肉鸡屠宰加工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黄羽肉鸡屠宰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 卞欢,徐为民,黄志明,诸永志. 中国农村科技, 2021(11)
  • [2]肉鸡屠宰环节食源性病原菌主要污染途径及常用消毒方式[J]. 丁晓妍,白玉惠,赵琪,王鹤佳,徐士新. 中国动物检疫, 2021(10)
  • [3]菌酶协同处理棕榈仁粕及其对肉鸡生长影响机理研究[D]. 王卫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对云南省宁洱县肉鸡集中屠宰深加工的设想[J]. 潘东.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08)
  • [5]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空肠弯曲菌污染的监测与分析[J]. 刘天红,裘晟晨,宋召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08)
  • [6]羽毛粉酶解参数优化及其对肉鸡饲用价值的研究[D]. 王殿纯. 浙江大学, 2021(01)
  • [7]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D]. 安玉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8]复合酶制剂对肉鸡的营养调控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刘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9]基于生命周期的商品肉鸡生产环境影响评价[D]. 卢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0)
  • [10]A集团“智能养殖加工一体化”战略实施研究[D]. 孙毅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标签:;  ;  ;  ;  

肉鸡屠宰加工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