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驯化引进技术

大鲵驯化引进技术

一、大鲵驯养的引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傅安娜[1](2018)在《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转型问题。本研究以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为对象,依据产业经济学、动力机制理论,采用实地调查法、专家打分与层次分析法,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动力机制评价体系,构建了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探索了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分析了各动力要素在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有如下几点:1.分析与研究了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的现状。重点研究了张家界市大鲵人工养殖、深加工、产业组织模式、市场与贸易、产业链和产业政策。研究表明,张家界市大鲵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的产品以初级食品加工为主,大鲵保健品美容品的研发与销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产业组织模式逐渐从“单一的养殖户+养殖场”初步发展到“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专业户”;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链分为四个环节,依次为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及销售环节;政府产业政策重点投资龙头企业的大鲵标准化健康规模养殖、深加工产品研发、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融合。2.构建了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根据大鲵资源型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因子,构建了“动力结构—动力功能—动力原理”的动力机制模型。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产业主体、环境要素、资源要素。资源要素为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要素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产业主体为政府、企业、相关组织。产业主体是行为主体,资源要素是资源供给,是原料,环境要素是产业主体的生存空间,是资源要素的载体。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结构演化、学习创新机制和支撑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动力原理,动力要素通过动力原理发挥其功能,从而实现产业的更新、升级与发展。3.评价了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本研究运用动力机制评价的数学公式,对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动力结构—动力功能—动力原理”的动力机制模型进行了评价,并建立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评价分值的判定标准: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评分值在3分以下表示产业还未形成;3-5分表示刚刚起步;5-10分表示快速形成期;10分以上为产业成熟阶段;计算出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评价值为6.10分。研究表明,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正处于稳步快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动力及发展潜力,但产业自身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需要进一步激发产业潜力,实现健康、快速发展。4、提出基于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对策。政府引导包括加大大鲵产业投入、加强大鲵产业的管理;企业创新为加快提升龙头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强大鲵产品品牌创新建设;市场调节包括提高市场竞争力水平和培养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产业融合为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与生态旅游业相融合,构建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应在资源战略规划与生产环节上、旅游产品与加工环节上、业务节点与流通环节上,在产业在消费环节上的融合模型。

武倩[2](2017)在《绿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将绿色化并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五化同步”,其中农业现代化是薄弱环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有效将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相融合,发展绿色农业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绿色生产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党中央的政策明确了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和行动方案,是中国农业、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的绿色农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学习绿色农业相关基础理论,明确绿色农业的概念及发展内涵;通过检索山西统计年鉴、垣曲县政府工作报告等相关文件,结合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垣曲县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绿色农业发展现状;构建绿色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层次分析绿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运用所构建的绿色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垣曲县绿色农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垣曲县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照实证分析结果,以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农业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垣曲县地形地貌特点构建绿色农业优势区和绿色农业特色产业链,注重产业融合制定绿色农业发展项目;为解决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以推动垣曲县绿色农业健康发展。

王露霖[3](2017)在《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在这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努力挖掘自身优势,以期在国际大舞台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农产品资源很丰富,但是农业发展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比较落后,为使这种矛盾得以解决,就必须得在农产品领域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又因为在知识产权保护层面上,地理标志联系着产品的地理自然、人文因素,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应该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因此,自从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较完善的保护规定以来,各国学者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探讨就从未停止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意识到地理标志的重要性,而且不断地在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地理标志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无形资产,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得当,还能为某一地方或者地区带来广告效应。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法律保护要落到实处,明确到具体地点进行微观探索显然很有必要。湖南省张家界市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因其复杂多样的地貌如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造就了当地的特色景观,同时,张家界地处北中纬度,气候适中,这就使得该地的美丽和神秘不仅在于其冠绝中外的神奇“张家界地貌”,还在于其境内丰富多样的极具地域色彩的土特农产品。但是反观张家界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现状却存在诸多问题。加大张家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在保护特色农产品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提升张家界知名度的附带作用,进而推动本地旅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实际情况为实证调查资料,分析该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立法规定的基础之上,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以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该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找到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艾美玲[4](2017)在《浅析宁陕县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文中认为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宁陕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典型的山区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全县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林下生态养殖发展畜牧业,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通过应运实地调研、查阅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简析了宁陕县畜牧业发展成绩、现状、优势及劣势,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宁陕县地处秦岭南坡,国土总面积3678km2,全县目前辖11个镇,80个村(社区),总人口7.40万人(年末常住人口7.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7万人)。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2%,草场面积广阔,有可利用草地面积6.53万hm2。全县畜牧资源的形成及其数量、品种、分布,都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发展生态畜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确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地指导畜牧生产,趋利避害,发挥优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受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农户仍然存在着小农经济思想,长期以来没有把畜牧业当作主业来抓,全县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基础差,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小。自2005年以来,宁陕县把畜牧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经过几年发展,农民过去传统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养殖户的商品意识增强,基础条件、发展规模质量逐年增大提高。宁陕县发展畜牧业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问题:畜群结构不够合理,品种退化,生产性能差,商品率低;精饲料品种单一,青绿饲料供应不均,营养不全;基层畜牧兽医站设备简陋,资金缺乏,人员少,技术水平低。宁陕县是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核心水源地,不适宜发展规模化的畜禽养殖,根据这一特定的农业生态条件,为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全县应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畜牧业,主要发展策略:树立生态循环农业的思想,搞好农林牧渔结合;合理开发利用草场草坡,有计划的进行草场改良;扩大饲料生产,推广生态饲料加工技术;做好畜禽良种和先进技术推广工作;建设商品基地,打造特色畜产品;加强畜禽疫病的防治和检疫;搞好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宣传生态畜牧业,增强农民参与意识。

金娟[5](2016)在《两种大鲵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鲵养殖过程中疾病频发,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重庆某养殖场获得的患病大鲵的肝脏、心脏中分离出两株病原菌K4L1和CH6,经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确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特征、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测定其胞外产物酶活性。结果显示,分离出的两株病原菌按照生理生化鉴定与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致病菌株可引起健康蝾螈、青蛙、大鲵出现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的感染症状;胞外酶活性发现弗氏柠檬酸杆菌有卵磷脂酶和淀粉酶活性,不产生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及脲酶;而嗜水气单胞菌具有溶血性,产生卵磷脂酶、脂酶、蛋白酶,没有检测到淀粉酶和脲酶的活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引起此大鲵发病的病原菌是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鲵有很强的致病性。本文从抗生素、中草药和消毒剂三个方面对大鲵致病菌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为大鲵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了病原菌株对30种抗生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大鲵源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酮和头孢他啶高度敏感;对多粘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剩余24种抗生素均呈耐药性,耐药率高达80%。大鲵源嗜水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呋喃唑酮、环丙沙星等13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哌拉西林、卡那霉素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羧苄西林、庆大霉素等15种抗生素不敏感,耐药率同样高达50%。这些结果都说明大鲵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这些结果的出现可能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的。使用琼脂扩散法(平板打孔法)测定了中草药对大鲵源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实验结果发现中草药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其中五味子、乌梅、五倍子、诃子抑菌作用极强,抑菌圈直径超过20 mm;同一中草药对两株病原菌株的抑菌效果也不相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弗氏柠檬酸杆菌。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圈超过9mm的中草药对两株病原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其中五味子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7.8125 mg/m L,具有极强的抑菌效果。根据弗氏柠檬酸杆菌MIC结果筛选出11种抑菌作用较强的中草药,采用棋盘法进行配伍,并对其抑菌效果进行评估。在55种双联复方中,FIC在0.251.50之间,其中显着协同作用的复方占21.82%,协同作用的复方占40%。根据嗜水气单胞菌MIC结果筛选出17种对其高度敏感的中草药,设计136种双联复方并进行药效评价,其中38.97%的复方具有显着协同作用,36.03%的复方为协同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合理配伍的中草药复方能够在保证药效的基础上降低药物的使用浓度,也可以在协同作用下明显提高抑菌效果。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14种消毒剂在不同浓度下对大鲵源嗜水气单胞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不同种类消毒剂抑菌效果各不相同,同一种消毒剂对两株病原菌的抑菌作用也不相同,且抑菌效果随消毒剂浓度的下降而减弱。再利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通过中和剂鉴定实验确定各消毒剂的有效中和剂,发现苯扎溴铵等能被3%吐温80+2%卵磷脂完全中和,三氯异氰脲酸等被1%硫代硫酸钠完全中和。对消毒剂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发现苯扎溴铵、过氧乙酸、二氯异氰脲酸钠等具有高效消毒作用,三氯异氰脲酸、溴氰菊酯等次之,乙醇、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为具有低效消毒作用。筛选出8种消毒剂进行双联复方配伍,得到28个复方并对其抑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大部分复方都能够很好的抑制细菌的生长,且复方中各个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都大幅降低,既能保证药效,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分离鉴定出的大鲵病原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与嗜水气单胞菌。测定了抗生素、中草药、消毒剂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对大鲵致病性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有较好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及消毒剂,合理配伍后得到了抑菌作用明显提高的双联复方,为防控大鲵细菌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为研制绿色、安全、无污染的病害防治药物奠定基础。

吴红梅[6](2015)在《城固县大鲵产业发展调查及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城固大鲵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城固的大鲵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向前光[7](2014)在《贵州省松桃县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思路》文中研究说明大鲵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中,尤以贵州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及陕西省等为多。贵州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繁多的溪流、泉及优良水质为大鲵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独特生态条件,是全国大鲵分布较多地之一。基于此,就贵州省松桃县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分析研究。

胡品洪[8](2013)在《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江阴渔业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江阴是全省13个渔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市)之一。我们紧紧围绕这个总体目标,以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转变方式调优结构,提升"长江鲜"等特种水产优势产业,改造常规鱼等传统产业,发展流通服务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力争成为全省现代渔业发展的先导区和促进渔民增收的示范区。一、现状与成效江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7万亩,其中常规鱼养殖3.33万亩,特种水产养殖2.37万亩。全市无公害水

周赵英[9](2013)在《大鲵蛙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现存最大的珍贵两栖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物种,并已经将其列为Ⅱ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将大鲵的受威胁现状列为极危(CR)级。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鲵驯养繁殖试验,90年代后,随着水生野生动物特许利用政策的明确和大鲵人工繁殖的成功,在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促保护”的理念下,大鲵驯养、繁殖蓬勃发展,形成了“原生态保护、仿生态培育、人工繁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模式。近年来先后在陕西、四川、甘肃、湖南、重庆与贵州等地新发现一种严重危害大鲵的传染性疾病,发病大鲵主要表现为体表出现出血斑点、溃疡,头部与四肢肿胀,故被称为“溃疡病”或“大脚病”,一旦该病发生,常导致较高的死亡率,甚至达100%,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故又被广大养殖户称为“大鲵癌症”。本论文以四川乐山某大鲵养殖场自然发病大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蛙病毒感染的PCR检测,病理形态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EPC细胞进行了大鲵蛙病毒乐山株(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virus-L,CGSV-L)的分离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以期明确该病的病因与病理损伤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该病致病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1.大鲵蛙病毒感染的PCR检测取患病大鲵肝、脾、肾组织提取病毒DNA,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蛙病毒属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5’端500bp基因,凝胶电泳显示肝、脾、肾提取DNA均能扩增出500bpDNA片段,即患病大鲵为蛙病毒感染强阳性。2.大鲵蛙病毒的分离及理化特性研究利用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illosum Cyprini,EPC)体外分离、增殖CGSV-L病毒,该病毒接种EPC细胞后出现典型细胞病变(CPE)并且病毒滴度较高,其TCID50值可达1050/0.1ml;多温度条件下培养病毒,结果表明25℃最适宜病毒的增殖。通过对乙醚、氯仿、酸、碱、胰蛋白酶和热敏感性,以及BrdU抑制作用的研究,表明病毒可能有囊膜,为DNA病毒,在过酸、过碱、胰蛋白酶处理后和热条件下,病毒易失活。3.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研究以CGSV-L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MCP全基因、DNA polymerase基因和NF-H1基因片段,并进行目的片段的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构建相应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CGSV-L为蛙病毒属新成员,各基因与GeneBank上报道的蛙病毒属的相关序列相似度很高,但基于MCP全基因和DNApolymerase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CGSV-L病毒在分类地位上较为接近FV3、Hynobius nebulosus virus,而基于NF-H1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显示:CGSV-L与FV3在一个大分类,但更接近Ranavirus KRV-1,soft-shelled turtle iridovirus和Rgrylio iridovirus。4.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利用病理解剖技术、组织切片技术与超薄切片技术对患病大鲵进行大体、组织和细胞病变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感染蛙病毒大鲵眼观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性肿胀,下颌与腹部充血、出血,四肢皮肤坏死,肌肉溃烂,甚至出现断肢现象,以及肝、脾、肾的肿大、坏死。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其中肾、肝、脾、皮肤肌肉和胃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并在病变组织细胞胞浆内圆形或椭圆形嗜酸性包涵体,部分细胞内可见圆形嗜碱性包涵体。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空泡变性与坏死,肾间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肝脏细胞严重空泡变性与局灶细胞溶解性坏死,大量淋巴细胞在间质聚集成团;脾脏淋巴细胞坏死,数量减少,大量淡红染蛋白样物质沉积在脾髓细胞之间和网状纤维上;胃肠道发生明显的出血性-卡他型炎症;皮肤水肿,表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脱落,肌层呈蜡样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形成溃疡灶。透射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内质网扩张;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增多,线粒体肿胀,部分发生固缩或形成髓鞘样结构;脾脏内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多形态的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大量增多。细胞内可见呈正六边形,直径为140-180nm的病毒颗粒散在或类晶体状排列。5.大鲵蛙病毒在鲤鱼上皮瘤细胞内形态发育研究收集接种CGSV-L后不同时间的EPC细胞样品,进行超薄切片、醋酸铀及柠檬酸铅染色,在透射电镜下观察CGSV-L在EPC细胞内形态和装配过程,结果显示:CGSV-L感染EPC细胞16h后可见子代病毒粒子,在72h后达到高峰。病毒粒子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病毒大小约为160nm,呈六边形,符合蛙病毒属病毒的形态特征。病毒侵染细胞后,在宿主细胞胞核内完成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扩增,和核衣壳的合成、组装;在胞浆内形成电子密度低的装配区,成熟的病毒颗粒和空衣壳在胞浆内聚集成类晶体样排列,或散在于胞浆内,或形成包涵体;最后成熟的病毒粒子通过细胞膜出芽的方式被释放出细胞。

沙宝泉[10](2013)在《大鲵养殖实用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宝鸡市渭滨区地处秦岭北麓,跨渭河两岸。渭河由西向东横穿而过,有大小河流11条,水资源比较丰富,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陕西省秦岭山区是大鲵在我国的主要自然分布区,因此,渭滨区具有养殖大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且在境内先后成立了宝鸡市银洞峡大鲵驯养繁殖场和陕西天泉大鲵细鳞鲑繁育有限公司。笔者根据多年在大鲵养殖场蹲点经验,从"水、种、饵、密、防、管"等六方面总结

二、大鲵驯养的引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鲵驯养的引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大鲵资源型产业及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相关理论概述
        1.5.1 大鲵资源型产业的界定
        1.5.2 动力机制的基本概念
        1.5.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养殖规模
    2.2 深加工
    2.3 产业组织模式
    2.4 市场与贸易
    2.5 产业链
    2.6 产业政策
第3章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3.1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因子
        3.1.1 资源禀赋
        3.1.2 产业主体
        3.1.3 技术创新
        3.1.4 环境因素
        3.1.5 市场竞争
    3.2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动力结构
        3.2.1 动力系统与要素
        3.2.2 动力系统与要素的构成方式
    3.3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功能
        3.3.1 产业主体要素—主动力
        3.3.2 环境要素—助动力
        3.3.3 资源禀赋—源动力
    3.4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原理
        3.4.1 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结构演化
        3.4.2 学习创新机制和支撑保障机制
    3.5 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第4章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评价
    4.1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要素评价
    4.2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动力功能评价
    4.3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动力机制评价
第5章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的对策措施
    5.1 政府引导
        5.1.1 加大大鲵产业的投入
        5.1.2 加强大鲵产业的管理
    5.2 企业创新
        5.2.1 加快提升龙头企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5.2.3 加强大鲵产品品牌创新建设
    5.3 市场调节
        5.3.1 提高市场竞争力水平
        5.3.2 培养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5.4 产业融合
        5.4.1 在资源战略规划与生产环节上的融合
        5.4.2 在旅游产品与加工环节上的融合
        5.4.3 在业务节点与流通环节上的融合
        5.4.4 产业在消费环节上的融合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2)绿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2.1.1 国外绿色农业发展概况
        2.1.2 国外绿色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2.1.3 国外绿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2.2 国内研究动态
        2.2.1 国内绿色农业发展概况
        2.2.2 国内绿色农业评价研究
        2.2.3 国内绿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3 绿色农业相关理论与概念
    3.1 绿色农业相关理论基础
        3.1.1 生态经济理论
        3.1.2 环境经济理论
        3.1.3 循环经济理论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绿色农业的相关概念
        3.2.1 生态农业
        3.2.2 循环农业
        3.2.3 可持续农业
        3.2.4 绿色农业
4 垣曲县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现状
    4.1 垣曲县农业发展自然资源条件
        4.1.1 区位条件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候条件
        4.1.4 资源条件
    4.2 垣曲县农业发展现状
        4.2.1 农业经济基础
        4.2.2 农业生产条件
        4.2.3 农业产业地位
        4.2.4 农业发展情况
5 垣曲县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5.1 构建绿色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2.1 构建判断矩阵
        5.2.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5.2.3 建立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
        5.2.4 评价结果分析
    5.3 垣曲县绿色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5.4 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4.1 绿色农产品管理机制不健全
        5.4.2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标准化科学生产技术
        5.4.3 绿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5.4.4 劳动力素质偏低
6 垣曲县绿色农业发展策略
    6.1 构建绿色农业发展优势区
        6.1.1 山地绿色农业优势区
        6.1.2 丘陵绿色农业优势区
        6.1.3 河川塬面绿色农业优势区
    6.2 构建绿色农业产业链
        6.2.1 无公害蔬菜产业链
        6.2.2 绿色有机果业产业链
        6.2.3 绿色苗木产业链
        6.2.4 生态畜牧养殖产业链
    6.3 产业融合带动绿色农业发展
        6.3.1 河川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6.3.2 历山生态旅游观光设施农业
        6.3.3 黄河小浪底水库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6.4 推进绿色农业项目发展
        6.4.1 绿色农业深加工项目
        6.4.2 绿色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6.4.3 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6.4.4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项目
        6.4.5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7 垣曲县绿色农业发展建议
    7.1 发挥政府作用,规范农产品管理机制
    7.2 加强标准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7.3 发挥市场驱动作用
    7.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劳动力水平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3)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的意义
        2、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制度建设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价值
        2、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模式选择
        3、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制度建设
        (三) 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3、实证研究法
    四、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一) 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概述
    第一节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界定
        一、地理标志的来源及概念
        二、地理标志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价值
        一、提高经济效益
        二、保护文化传统
        三、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节 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 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调查
    第一节 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概况
        一、张家界椪柑
        二、张家界茅岩霉茶
        三、张家界大鲵
        四、张家界葛根粉
        五、洞溪七姊妹辣椒
        六、桑植萝卜
        七、桑植魔芋
    第二节 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发展意义
    第三节 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现状
        一、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少、规模不大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知名度低、质量不齐
        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第四节 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立法不完善
        二、地理标志农产品后续管理不到位
        三、与商标的司法保护不协调
        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财政支持不充分
第三章 国内外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
    第一节 国外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实践与借鉴
        一、法国专门法保护模式
        二、美国商标法保护模式
        三、日本专门法为主其他法为辅保护模式
        四、借鉴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实例及经验
        一、浙江衢州椪柑
        (一) 地理标志农产品管理方面
        (二) 地理标志宣传方面
        (三) 椪柑种植指导方面
        (四) 椪柑产业支持方面
        二、安溪铁观音
        (一) 谨慎准入
        (二) 严格监管
        (三) 强化改革
        三、经验
第四章 完善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立法保护
        一、国家立法层面
        二、地方立法层面
    第二节 严格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监管
    第三节 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司法保护
    第四节 加大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财政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浅析宁陕县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畜牧业的涵义
        1.2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3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二章 宁陕县基本概况与经济产业发展
        2.1 地理地貌
        2.2 自然资源
        2.3 经济发展
        2.4 特色优势产业
        2.5 畜牧饲草饲料资源
调查研究
    第三章 调查目的、意义和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3.3 调查范围
        3.4 国内外进展情况
        3.5 研究方法
        3.6 预期结果
    第四章 宁陕县畜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4.1 宁陕县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4.2 宁陕县畜牧业生产现状
        4.3 宁陕县畜牧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 宁陕县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5.1 宁陕县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5.2 宁陕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5.3 宁陕县畜牧业的发展途径
        5.4 宁陕县畜牧业发展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两种大鲵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大鲵的生物学习性及人工养殖研究
        1.1.1 大鲵生物学习性
        1.1.2 大鲵的人工养殖
    1.2 大鲵的致病因素及主要病害
        1.2.1 大鲵的发病原因
        1.2.2 常见大鲵疾病
    1.3 大鲵病害防治研究概述
        1.3.1 消毒剂
        1.3.2 抗生素
        1.3.3 中草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大鲵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病原菌分离与形态观察
        3.2.2 病原菌生理生化鉴定
        3.2.3 DNA模板的提取
        3.2.4 基因组DNA的检测
        3.2.5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6 16S rDNA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3.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3.2.8 测序并构建 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
        3.2.9 人工感染实验
        3.2.10 胞外酶活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形态特征分析
        3.3.2 生理生化结果
        3.3.3 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3.3.4 人工感染结果
        3.3.5 胞外产物酶活性
    3.4 讨论
第四章 大鲵病原菌的敏感药物筛选
    4.1 材料与试剂
        4.1.1 供试菌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4.2.2 大鲵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K4L1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3.2 菌株CH6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中草药对大鲵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中草药母液的制备
        5.2.2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5.2.3 体外抑菌效果的测定
        5.2.4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5.2.5 中草药联用抑菌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中草药抑菌圈的测定
        5.3.2 中草药抑菌效果随作用时间的变化
        5.3.3 中草药抑菌效果随熬制后使用时间的变化
        5.3.4 中草药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
        5.3.5 中草药二联复方的抑制作用评价
    5.4 讨论
第六章 消毒剂对大鲵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6.1 材料与试剂
        6.1.1 供试菌
        6.1.2 主要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消毒剂的配制
        6.2.2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6.2.3 不同浓度消毒剂抑菌效果的测定
        6.2.4 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6.2.5 中和剂选定
        6.2.6 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
        6.2.7 消毒剂联用抑菌实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浓度消毒剂抑菌圈的测定
        6.3.2 消毒剂最小抑菌浓度及最小杀菌浓度
        6.3.3 中和剂选定结果
        6.3.4 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
        6.3.5 消毒剂二联复方的抑菌作用评价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6)城固县大鲵产业发展调查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鲵产业现状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 加强大鲵产业发展的对策

(7)贵州省松桃县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大鲵资源情况
2 大鲵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3 发展措施
    3.1 保护措施
    3.2 发展大鲵特色产业的主要措施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发展方向
    5.1 走大鲵资源保护之路
    5.2 走大鲵繁育之路
    5.3 走大鲵规模化养殖之路
    5.4走大鲵养殖产业化扶贫之路
    5.5 推进大鲵养殖向深度、广度发展

(8)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江阴渔业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与成效
二、思路与举措

(9)大鲵蛙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蛙病毒概述
        1.1.1 蛙病毒生物学性状
        1.1.2 蛙病毒感染的分布与危害
        1.1.3 蛙病毒感染机制
        1.1.4 蛙病毒免疫性
        1.1.5 蛙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变化
        1.1.6 蛙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1.2 大鲵病害研究概况
        1.2.1 中国大鲵养殖现状
        1.2.2 大鲵常见疾病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材料
    2.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3. 方法
    3.1 大鲵蛙病毒感染的PCR检测
        3.1.1 引物合成
        3.1.2 病鲵组织内病毒DNA的提取
        3.1.3 PCR检测
        3.1.4 PCR产物的鉴定
    3.2 大鲵蛙病毒的分离、适应EPC细胞及增值特性的研究
        3.2.1 组织悬液的制备
        3.2.2 鲤鱼上皮瘤细胞传代培养
        3.2.3 组织悬液液接种到EPC细胞单层
        3.2.4 大鲵蛙病毒细胞种毒的制备
        3.2.5 病毒液接种到EPC细胞单层
        3.2.6 大鲵蛙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增殖情况的研究
    3.3 大鲵蛙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
        3.3.1 大鲵蛙病毒细胞种毒TCID_(50)的测定
        3.3.2 病毒的核酸类型鉴定
        3.3.3 乙醚敏感性测定
        3.3.4 氯仿敏感性测定
        3.3.5 耐酸性试验
        3.3.6 耐碱性实验
        3.3.7 胰蛋白酶敏感试验
        3.3.8 耐热性试验
    3.4 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3.4.1 引物设计及合成
        3.4.2 模板制备
        3.4.3 PCR扩增MCP、NF-H1和DNA polymerase基因
        3.4.4 MCP基因、NF-H1基因、DNA polymerase基因的胶回收及纯化
        3.4.5 MCP、NF-H1和DNA polymerase基因与pMD19-T载体连接
        3.4.6 重组质粒的转化
        3.6.7 阳性克隆菌的鉴定
        3.6.8 MCP、NF-H1和DNA polymerase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3.4.9 大鲵蛙病毒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5 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3.5.1 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观察
        3.5.2 组织病理学研究
        3.5.3 细胞病理学观察
    3.6 大鲵蛙病毒在EPC细胞中形态发育及超微病理学的研究
        3.6.1 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
        3.6.2 取样方法及时间
4. 结果
    4.1 大鲵蛙病毒感染的PCR鉴定结果
    4.2 大鲵蛙病毒的分离及其在EPC细胞上增值特性的研究
        4.2.1 CGSV-L的分离
        4.2.2 CGSV-L在不同温度下的增殖情况
    4.3 大鲵蛙病毒的理化特性
    4.4 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研究
        4.4.1 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扩增、T-克隆与鉴定
        4.4.2 MCP、DNA polymerase和NF-H1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4.5 大鲵蛙病毒自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
        4.5.1 临床症状与剖解病变
        4.5.2 组织病理学变化
        4.5.3 细胞病理学变化
    4.6 大鲵蛙病毒在EPC细胞中形态发生学
        4.6.1 电镜下CGSV-L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
        4.5.2 CGSCV-L在EPC细胞内的形态与超微病理学
5 讨论
    5.1 大鲵感染蛙病毒的PCR诊断
    5.2 大鲵蛙病毒的增殖特性与理化特性
    5.3 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的分析
    5.4 大鲵感染蛙病毒的临床症状辨析
    5.5 大鲵蛙病毒组织病理学与发病机制
    5.6 细胞病理学损伤特点与发病机制
    5.7 大鲵蛙病毒在EPC细胞内的形态发育
    5.8 展望
6.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大鲵驯养的引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动力机制研究[D]. 傅安娜. 吉首大学, 2018(02)
  • [2]绿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D]. 武倩.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3]张家界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法律保护研究[D]. 王露霖.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浅析宁陕县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策略[D]. 艾美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5]两种大鲵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研究[D]. 金娟. 西南大学, 2016(02)
  • [6]城固县大鲵产业发展调查及思考[J]. 吴红梅. 陕西水利, 2015(04)
  • [7]贵州省松桃县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思路[J]. 向前光. 北京农业, 2014(21)
  • [8]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江阴渔业现代化[J]. 胡品洪. 江南论坛, 2013(06)
  • [9]大鲵蛙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的病理学研究[D]. 周赵英.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10]大鲵养殖实用技术[J]. 沙宝泉. 水产养殖, 2013(05)

标签:;  ;  ;  ;  ;  

大鲵驯化引进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