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曾宪聚,林丽燕,李科浪[1](2022)在《注意力基础观视角下导师指导风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注意力基础观视角出发,通过对深圳大学研究生的抽样调查和质性研究,提出了研究生创新注意力合理配置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针对性建议:根据注意力焦点原则和结构原则,研究生要主动择取信息,聚焦专业领域,结合过渡阶段和行动阶段的不同特点合理配置自身创新注意力,提升创新能力;导师要明确自身的支持型和控制型指导风格与定位,持续改进优化;根据注意力情境原则,则需要营造"师生研究团队—学校—产业"互动融合的创新环境与创新生态,引导研究生合理配置其创新注意力。

赵丁选,王敏,卢辉斌[2](2021)在《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分析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多主体协同是打通高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合作壁垒,实现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构建并实施了"一个目标、三位一体、三层融合、五个共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1335"培养模式,介绍了该模式在完善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力、服务产业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夏晨[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等农业院校承担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农业人才的任务,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农科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难以适应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高等农业人才的素质要求,缺少提升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和提升路径。本文基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导向,对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进行研究,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管理部门开展人才培养与评价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视角界定了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概念与内涵,运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胜任素质理论等理论,采用文献分析、访谈与问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研究方法,对国内30所农业院校2000余名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对国内7所农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深入剖析,系统分析了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了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因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素质需求导向构建了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及政策建议。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1.首次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开展了系统研究。梳理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调研分析了当前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工学、理学、管理学在读研究生分组对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农科研究生在学习能力、科研动力、科研投入、科研过程、团队合作能力、投身“三农”事业意愿和毕业后到农村地区工作意愿的评价均值得分较高,在人文艺术、创新能力、科研产出(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心理素质、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价均值得分较低。研究还发现了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基于年级、生源地和性别的差异性,并通过因子分析法降维得到科研创新素质(F1)、社会适应素质(F2)和思想道德素质(F3)三个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主要因子。2.研究了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影响因素。分析了影响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客观因素,构建了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家庭培养、学校培养是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农科研究生社会适应素质(F2)、思想道德素质(F3)与学生投身“三农”事业愿意具有相关性。3.构建了适应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农科研究生特点,通过面向用人单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农业院校、农科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适应乡村振兴人才素质需求的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提出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评价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为例开展案例研究。4.立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提出了提高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4条路径和5个方面的策略建议,对提高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人才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范亚文,刘保东,刘妍,陆欣鑫,蔡阳[4](2021)在《基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如何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就"依托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立题,同时对如何建立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及以科研项目为导向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系统概述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刘志锋,魏振华,张军,丁成龙,王福灵,刘伟真[5](2021)在《基于G-KPR模式的三维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着本科化倾向的教学实际,分析G-KPR三维一体培养模式基本思想,提出一种将人工智能、项目协作、竞赛激励融入G-KPR模式的三维一体研究生创新培养新模式,介绍具体实施过程与评价,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思路。

李义华,王冲,庞燕,孙雅伦[6](2021)在《基于TOPSIS-AHP方法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培养全过程,力求开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和探求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路径。综合考虑影响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环境和研究生个体特征,构建了一套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这一类复杂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TOPSIS和AHP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相关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关建议,同时可为其他类别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柯朝晖[7](2021)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文中认为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要求。当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协同乏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培养合力难以形成与培养机制尚待完善等。作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典范,湖南省A校在促进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先进做法。提升和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要构建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以复合平台协同为载体、以多重资源协同为保障以及以制度创新协同为方法的多元协同路径。

潘仁胜,程灵霄[8](2021)在《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缺乏的现状问题,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各大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现状和趋势。以现状分析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以学校为基础、导师为引导、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的三者联动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根据新的培养理念,对相关的具体培养机制与方法进行了初步地实践与探索。本文的研究将对我校研究生培养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同时为其他各大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肖阳,温洋,于向鸿,秦方[9](2021)在《基于SEM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研究——以A校研究生院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目标之一。文章基于A校研究生院2024名近两年毕业研究生的调研,通过构建SEM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导师指导、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和学术活动等研究生培养重要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有显着影响,其中导师指导和学术活动影响极显着,是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A校研究生培养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程鸿群,肖君萍,钟汉坤,朱华伟[10](2021)在《社会网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以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为中介变量,构建社会网络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采用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分析社会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以及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在当前的情景下,社会网络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作用机理和传导机制有差异。导师网络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学网络也能够有效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家庭网络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弱;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内在动机的连续中介作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内在动机在导师网络和同学网络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没有直接影响,而家庭网络能够通过激发内在动机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基于研究结果改进社会网络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框架,提出了相应建议,助力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注意力基础观视角下导师指导风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创新能力
    1.2 研究生导师指导风格
    1.3 注意力基础观
2 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问题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与问题
        2.2.1 研究生科研项目参与度有待提高
        2.2.2 研究生科研投入时间有限
        2.2.3 研究生创新科研成果产出较少
        2.2.4 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不足
        2.2.5 导师培养模式存在局限
3 主要研究发现与进一步讨论
    3.1 研究生注意力配置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决策行为
    3.2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注意力配置具有关键性调节作用
    3.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导师恰当指导与注意力良好配置的结果
4 对导师指导风格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4.1 导师明确风格类型,持续改进优化
    4.2 学生主动择取信息,聚焦专业领域
    4.3 师生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双向融合

(2)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主体协同培养的内涵和必要性
    1.多主体协同培养的内涵
    2.多主体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二、多主体协同的“1335”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1个核心目标
        1. 联合论证培养方案
        2. 联合论证课程设置
        3.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4. 联合开展专业实践
    (二)3个培养主体
        1. 厘清主体关系
        2. 组织保障
        3. 制度保障
    (三)3层融合培养
        1. 第一阶段:校内课程学习阶段
        2. 第二阶段:校外专业实践阶段
        3. 第三阶段: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四)5个共同举措
        1. 共同设定培养目标
        2.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3. 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
        4. 共建专业实践平台
        5. 共建质量保障体系
三、多主体协同的“1335”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1.实践基地建设日臻完善
    2.实践创新能力显着提升
    3.毕业生质量显着提高
    4.服务社会发展成果丰硕
    5.社会认同度明显提升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对已有文献的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及其评价的概念
        2.1.1 农科研究生的定义
        2.1.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定义
        2.1.3 综合素质评价的定义
    2.2 农科研究生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胜任素质理论
    2.3 目前国内研究生素质评价常用方法
        2.3.1 定量评价方法
        2.3.2 定性评价方法
        2.3.3 信息分析的方法
第三章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研究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历史上的学生评价教育理念
        3.1.2 我国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3.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现状的调研分析
        3.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样本
        3.2.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描述性统计分析
        3.2.3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因子分析
    3.3 国内农业院校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分析——以七所国内农业院校为例
        3.3.1 国内农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总体情况
        3.3.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4.1.1 影响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观因素分析
        4.1.2 影响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客观因素分析
    4.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农科研究生素质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4.2.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分析
        4.3.1 农科研究生投身“三农”事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与投身“三农”事业的探索性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5.1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构成分析
        5.1.1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特点
        5.1.2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等农业人才的素质需求分析
    5.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5.2.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5.2.3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及原理
        5.2.4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的建立
        5.2.5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6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3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应用案例分析
        5.3.1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集及评价数据的建立
        5.3.2 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分析
    6.1 政府引导,配套政策
    6.2 需求导向,服务“三农”
    6.3 培养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4 制定标准,健全评价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对策建议
        7.2.1 积极推进高等农业教育理念更新
        7.2.2 构建面向综合素质提升的培养模式
        7.2.3 加大资源保障与师资力量
        7.2.4 实施综合素质提升的差异化策略
        7.2.5 营造有助于综合素质提升的育人环境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研究生综合素质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 B 研究生综合素质调查问卷
附录 C 农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 D 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向需求的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调查问卷
附录 E 专家打分表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二、基于科研素养完成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明确科研项目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地位
四、依托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一)建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载体
    (二)兼顾科研项目的探索性,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
    (三)立足科研项目,拓展研究生的创新视野
    (四)以科研项目为导向,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五)依托科研项目开展促进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深化导师团队指导,注重动态化培养
    (七)建立科研学习考核体系,激发研究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五、把科研项目选题的创新性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密切结合
六、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助力科研项目的成果创新,实现二者良性循环

(5)基于G-KPR模式的三维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2 G-KPR三维一体培养模式基本思想及理论综述
3 基于G-KPR三维一体模式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实施与评价
    3.1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科研过程
    3.2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评价过程
4 结语

(6)基于TOPSIS-AHP方法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评价体系构建
    1.1 研究生创新能力
        1.1.1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1.1.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1)主观能动性发挥。
        (2)外生激励作用显现。
    1.2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1.2.1 创新知识体系
        1.2.2 创新意识
        1.2.3 创新思维
        1.2.4 创新实践
        1.2.5 创新人格特征
2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选择思路
    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 评价指标筛选步骤
    2.4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1 研究生个体创新能力基础要素
        2.4.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
        (1)制度环境。
        (2)人际环境。
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 1 评价方法
        3.1.1 层次分析法(AHP)
        3.1.2 TOPSIS法
        3.1.3 比较标度构建
    3. 2 评价过程
        3.2.1 AHP法步骤
        (1)Step 1:构造判断矩阵
        (2)Step 2:求最大特征根
        (3)Step 3:计算各指标的主观权重
        3.2.2 TOPSIS法步骤
    3.3 案例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人际环境方面
    4.2 制度环境方面
    4.3 研究生个体发展

(7)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功能审视: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第一,多元协同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培养主体的积极性。
        第二,多元协同可以充分保证研究生培养要素的有机协作。
    (二)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第一,多元协同尊重研究生作为自我发展主体的个性张扬。
        第二,多元协同注重社会外在环境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形塑作用。
    (三)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要求
        第一,多元协同是高等教育双向性驱动的重要展现。
        第二,多元协同是高等教育整体性推进的主要方式。
二、协同乏力:当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问题省思
    (一)主体困境:多元主体参与不足
    (二)合作困境:培养合力难以形成
    (三)制度困境:培养机制尚待完善
三、经验鉴取: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先进案例
    (一)以创新项目协同发力激发主体活力
    (二)以导师为核心协同引领“转换”培养方案
    (三)以制度协同创新“丰富”实践形式
    (四)以双向交互“牵通”国际协作
四、路径选择: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
    (一)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
        第一,从主体的涵盖范围来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促进。
        第二,从主体的实践形式来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主体协同,必须立足于稳定存在的合作场域。
        第三,从主体的实践路径来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借由研究生自主探索科研项目,为多元主体参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增强提供适当的途径。
    (二)以复合平台协同为载体
        第一,要构建以“教学改革-能力突破”为核心的学院(学校)母体平台。
        第二,要形成以学科-课程-师资为核心的专业平台。
        第三,要形成“校内外”相互砥砺的实习“锻造”平台。
    (三)以多重资源协同为保障
    (四)以制度创新协同为方法
        第一,创新“双师型”培养制度。
        第二,创新阶梯互助团队合作制度。
        第三,实现研究生培养的程序协同。

(8)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法现状分析
3 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3.1 营造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良好学术环境
    3.2 建设高水平的导师团队
    3.3 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
4 联动式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成效

(9)基于SEM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研究——以A校研究生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出假设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模型拟合检验
        1. 信度检验。
        2. 效度检验。
        3. 模型适配度检验。
    (三)模型参数检验
    (四)研究假设检验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 加强导师指导。
        2. 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3. 优化课程设置。
        4.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0)社会网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及理论假设
    1.1 研究生创新能力
    1.2 社会网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
    1.3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1.4 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
    1.5 自我效能感与内在动机的连续中介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1)社会网络。
        (2)自我效能感。
        (3)内在动机。
        (4)研究生创新能力。
    2.2 样本和数据收集
    2.3 数据处理
        2.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2.3.2 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
3 数据分析
    3.1 社会网络影响创新能力模型的检验结果
        3.1.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1.2 社会网络、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分析
        3.1.3 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3.2 子网络影响创新能力模型的检验结果
        3.2.1 子网络影响创新能力模型的检验结果
        3.2.2 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3.2.3 子网络影响创新能力的修正模型
        3.2.4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改进框架
4 结果分析
    4.1 社会网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4.2 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注意力基础观视角下导师指导风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深圳大学为例[J]. 曾宪聚,林丽燕,李科浪.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01)
  • [2]多主体协同的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赵丁选,王敏,卢辉斌.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2)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D]. 夏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基于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 范亚文,刘保东,刘妍,陆欣鑫,蔡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30)
  • [5]基于G-KPR模式的三维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 刘志锋,魏振华,张军,丁成龙,王福灵,刘伟真. 计算机教育, 2021(10)
  • [6]基于TOPSIS-AHP方法的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J]. 李义华,王冲,庞燕,孙雅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5)
  • [7]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J]. 柯朝晖. 现代大学教育, 2021(05)
  • [8]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潘仁胜,程灵霄. 科技风, 2021(26)
  • [9]基于SEM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研究——以A校研究生院为例[J]. 肖阳,温洋,于向鸿,秦方. 中国高校科技, 2021(08)
  • [10]社会网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J]. 程鸿群,肖君萍,钟汉坤,朱华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21(04)

标签:;  ;  ;  ;  ;  

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