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东河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探讨——义乌东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报告之一

义乌东河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探讨——义乌东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报告之一

一、义乌市东河农村工业发展思路探讨——义乌市东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报告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姜春宇[1](2021)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包头在新中国成立初的十年间,从西北地区的一个商业城市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以“一五”计划开始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为契机,依托包头丰富的矿产、水利等资源,优越的战略位置,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为配合建设5个“156项工程”,包头城市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文围绕包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城市建设开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特点和经验启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作为当时国家八大重点建设城市,“一五”计划实施后,包头的新市区由多元对口的技术人员组成规划建设队伍,苏联专家利用苏联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中国技术人员设计包头新市区规划方案,高校毕业生在综合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城市规划方案的具体内容,东部省市有经验的城市建设部门对口支援包头新市区建设,参与包头城市建设的部分管理人员接受专业培训,这样的建设力量使包头拥有从城建管理、制定规划到实施建设多环节优于同时代非重点建设城市的建设队伍。在城市为工业化服务的思想和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的共同影响下,包头新市区整体上形成以包钢为主体的城市区位特点,城市内部具有鲜明的形态特点,功能区布局注重服务半径,道路街区划分方正整齐、分级设置、密度高,房屋建筑风格样式中苏相结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城市建设为包头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本框架,其特点为今天的现代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论文从城市建设的特性、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理念三个方面总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第一,包头城市建设注重计划性和相对稳定性。包头新市区在建设之初就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有力推动包头城市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突出城市远景计划,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但包头城市远期和近期发展关系考虑不足,给城市近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包头新市区整体上是在规划方案的长期指导下建设的,有利于城市建设长期稳定,但受特权思想和政治运动影响,包头规划建设发生不少变动,造成城市建设事业受挫。第二,三大原因造成包头城市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发展不协调,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新旧市区发展不平衡。一是城市底子薄,包头难以在短时间内补齐短板;二是包头城市建设侧重为城市工业服务,忽视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以及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三是急于求成的建设心态破坏城市循序渐进的建设。第三,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理念既要有总揽全局的宏观认识,又要从城市建设的各个微观方面总结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而丰富科学指导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依据。

施雅[2](2020)在《义乌市外籍商人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增长,越来越多外籍人员进入我国开始经商、工作、求学甚至定居,来华逐梦已成为国际移民新潮流。对于跨国移民这一对象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很少有对跨国移民居住方式的相关研究,因此对该群体的居住方式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义乌在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政策建设下,凭借着小商品市场吸引了众多外籍商人来义采购“淘金”,借此义乌也成为了外籍商人在华的另一聚集地。但与外籍商人在华的其他地区不同,外籍商人是一种“渗入”到义乌的居住方式,并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征。本文将外籍商人群体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对该群体的居住方式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分析,继而对跨国群体的居住研究进行补充。在文章的内容部分首先介绍了外籍商人群体的跨国行为及在义乌的居住状况,然后分析了外籍商人存在的两种居住方式:聚居和分散。外籍商人的聚居模式是义乌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文化适应和社会管理三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居住方式,义乌政府为外籍商人创造了“零制度排斥”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外籍商人在义乌的社会融入,而外籍商人是以市场发展为主要目的,其居住方式也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变迁而变化的,众多外籍商人围绕市场周边展开居住,在相同条件下的居住地点中,有着相同文化氛围的社区成为外籍商人居住的主要选择。外籍商人的分散居住同样是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社会管理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义乌对外籍商人的制度保障和文化融入做出了诸多努力,推动了外籍商人“新义乌人”的身份转变,在此条件下,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外籍商人分散居住的主要作用机制。实质上,外籍商人两种不同的居住方式是经济、文化和社会三种因素互动导致的结果,当文化因素占据主导时即导致了外籍商人的聚居,而当经济因素成为主导时即导致了外籍商人的分散居住。

左文韬[3](2020)在《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项目及其用地的选定,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局部上都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形态,特别是对于那些大型项目或项目集中的产业园区而言更是如此。包头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从建国初期以商业为主工业发展滞缓到“一五”时期在国家援建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重工业城市,经过30余年发展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设,再到工业3.0时代为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而重新选择发展路径进而实现转型发展。包头市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地方传统工业—重工业—轻、重工业并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与此同时包头市的城市形态也经历了从点状发展到以昆青、东河区、建设路形成的两点一线式发展,再到外部延伸内部填充的发展,最后到多中心横向发展的过程。包头市的工业发展历程与城市形态的变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包头市为研究对象,对19532016年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内在关系进行探究。结合中国政治、经济等重大变革,划分三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19782000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至今(20002016)。梳理每个时期工业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布局,研究工业发展进程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并进行横向比较。最后,对工业及城市形态发展进行总结,揭示其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提出工业发展对策和城市空间优化策略,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启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阐述本研究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构建城市产业空间格局和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框架。第二部分,按照上述划分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工业发展进程及城市形态演变进行阐述。就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工业结构、工厂数量、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梳理,得出工业发展的动态曲线及城市形态演进轨迹,并对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概况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19532016年间包头市工业发展及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探讨新时期新背景下城市工业发展对策,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对策,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有益建议。

张晨浩[4](2020)在《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点工程,旨在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环境,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加快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城市的包头市,在棚户区改造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中以北梁棚户区改造最为成功,在此经验基础上,老城区东河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作。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味地靠“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不仅达不到预期改造效果,反而阻碍了改造进程,没有真正满足棚改区内居民的需求,影响了城市化发展脚步。因此,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本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地调研,寻找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当地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本文分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开篇先对文章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做简要阐述,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的内容、方法、思路、可行性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阐明棚户区改造的概念、介绍棚户区的分类及与棚户区改造相关的理论。第三部分从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现状出发,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政府对于棚改工作的项目规划情况以及当地棚户区改造取得的成绩。第四部分是说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第五部分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即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补偿方式同步进行、进一步统一区域内补偿标准、吸引投资入股或土地置换解决企业征拆、完善监督机制。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中心观点,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李佳润[5](2020)在《义乌市乡村经济特色及发展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发展乡村特色经济可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国内外有关乡村评价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乡村地域功能和乡村空间单一内容,对乡村经济特色发展质量评价较少。本文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义乌市乡村经济特色,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并运用模型分析质量高低的原因,为义乌市乡村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介绍相关概念及理论。发现现有文献对乡村经济的特色及质量评价研究较少。介绍了优势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构建乡村经济发展动力、质量评价指标。遵循科学性、典型性与可比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设立发展动力有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固定资产投资3个指标;发展质量包括人均GDP和地均GDP两个指标。运用Z-score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再运用熵权法等确定权数求得综合指标。其二,详细介绍了义乌市地理位置以及各乡镇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耕地面积等方面概况,并从自然条件、人文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来分析义乌乡村发展特色经济的条件。根据义乌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地区GDP和地区财政收入等指标,将义乌市各个乡镇的特色经济划分为第三产业主导型、第二三产业主导型、第二产业主导型和第一二三产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其三,计算分析2014-2016年义乌乡镇经济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和综合指标,利用发展动力指标解释发展质量水平。比较分析了各乡镇历年指标值所处状态及指标值变化的原因,汇总单项指标分析得到综合指标,并构建地理经济计量模型深入分析了各乡镇特色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福田街道、北苑街道、稠城街道、江东街道属发展第一梯队;城西街道、义亭镇、赤岸镇为第二梯队;其他乡镇为第三梯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提高第一、二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可提升发展质量。最后,归纳分析结论和提出对策。结论为:义乌市大部分乡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二产业为辅;为外来人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产业特色鲜明,小商品、服装、食品、文具等大部分外销;利用产业优势,培育商品流通业、金融业和交通邮电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和扶持调整第一产业。针对结论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二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等对策。本研究因数据可得性,未从微观角度深入剖析,以后研究有待加强。

傅国庆[6](2019)在《义乌市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塑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四种村庄类型之一,它包括了历史文化村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村寨、景观旅游名村等类型,是中华农耕文明传承演变的实物见证,是地域乡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当前,面对着汹涌的城市化浪潮,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风貌失序、特色不彰显、产业基础薄弱等,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的塑造应该如何进行?本文在广泛借鉴国内外乡村风貌建设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以义乌为例,提炼出特色保护类的村庄风貌要素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要素系统、聚落空间要素系统、地域人文要素系统、产业经济要素系统,提出这一类型村庄风貌塑造必须坚持原真性、整体性、文化性、特色化的原则。作者详细梳理了义乌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类型、分布特征、风貌特色、价值特点,总结了目前该类型村庄风貌建设所面临的六大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以四大要素为脉络,结合实例剖析,提出了针对义乌特点的区域统筹协调策略、自然生态风貌塑造策略、聚落空间风貌塑造策略、地域人文风貌塑造策略、产业经济风貌策略。由于义乌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国内同等情况的地区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的塑造提供借鉴,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国内村庄风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吴雯雯[7](2019)在《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而理论的产生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径发展,因此,注重对基层具体实践经验的理论提炼和总结,是推动党建理论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以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实践为对象,研究分析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本文的选题具有一“新”一“旧”,一“难”一“易”两个重要特性。一“新”一“旧”。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关键就在于一个“新”字,新在时间阶段的划分上,在学术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开展研究,可以看出,相对于乡村振兴中来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的农村基层党建格局已“旧”。此外,还有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阶段重庆的农村基层党建、上海的社区楼宇党建进行研究等,这些与本文研究的历史阶段定位不同,对象也不尽相同。一“难”一“易”。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中国农村快速腾飞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基层治理等都将发生重要的变化,如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农村社会出现阶层分化,农民思想更加开放,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信息化改变人与人沟通的渠道,传统农村社会的固有结构被打破等,这些都为农村基层党建带来新挑战和新问题。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难”就难在它是一项基于具体实践的研究,而不是纯理论思想的建构,如果缺乏基层实践的支撑,这项研究将缺乏扎根于泥土的实践价值。2017年,中组部将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课题放在浙江。为什么将目光锁定浙江?因为浙江有着自下而上丰富的基层实践和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江从一个陆域资源并不充裕的省份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农民收入连续32年排名全国各省区首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552元增加到22866元,年均增长率为1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37:1缩小到2.07:1,全省农村呈现出村容越来越整洁、村风越来越文明、农民越来越富裕的面貌,可以说浙江省农村发展领先于很多地区很多年。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很多创新做法都获得来中央的认可,“浙江二十条”被中组部印发在全国范围推广,“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等都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武义县后陈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宁波市宁海县的“小微权力清单”、绍兴市诸暨市“枫桥经验”等“点上开花”的基层创新经验,都获得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总结推广。这样看来,既有了研究对象,又有了实践经验,如何从浙江省农村基层党建中总结提炼出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呢?“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研究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提供了很好的新视角。农村基层党建看似复杂,其实也简单,主要包括政党、政府、社会三个要素,和政党与政府、政党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的三对关系,只要厘清了这“三要素”“三对关系”之间的关系,就能够更好地解答在村民自治的条件下如何优化政权运行的方式。本研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将农村发展为党建工作带来的影响分成四个部分,并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构建新格局。进入新时代,农村新群体和新业态层出不穷、蓬勃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就要扩大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通过探索“党建+互联网”新路子,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党建+产业”模式引领产业发展等,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经济新业态中的引领力和影响力。第二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构建新格局。密切党群关系,一直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出现阶层分化,各种不同职业的“新农人”出现,他们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等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基层民主权利和监督权利的需求更加旺盛,外出流动人口也一直是管理中的难点、痛点。浙江省创新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党员电子身份证等,拉近了政党和社会的联系。第三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中构建新格局。党建一直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更多,如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安全,浙江省有着“枫桥经验”的老底子,同时又创新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村民说事”制度、村规民约等做法,构建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综治的基层治理体系。第四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构建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基层作为政治权力向下延伸的“神经末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都是影响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大事”,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村务监督委员会等,都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罗文雄[8](2019)在《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是黎族在长期开发、建设海南岛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门手工技艺。黎族没有文字,依靠织锦图案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幅黎锦便是一幅黎族的历史画卷。黎族传统织锦技艺及其文化在黎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黎锦在秦汉时期就已闻名于内地,成为敬献历代朝廷的贡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织锦技艺不断得到发展与升华。宋末元初,着名的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到崖州城(今海南省三亚市天崖区水南村),跟当地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学成后返回故乡松江府(今上海市)乌泥径,传播和推广黎族的棉纺织技艺,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黎锦技艺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黎族传统的采棉、植棉、弹、纺、染、织、绣等技艺,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海南黎族地区受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社会变迁速度加快,传统的织锦技艺受到严重冲击,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存环境恶化。随着织锦艺人的不断谢世,健在的织锦艺人中相当一部分年事已高,织锦技艺后继乏人,织锦技艺濒临绝境。黎锦技艺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为此,黎族织锦工艺及其文化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2003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保护试点项目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锦技艺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时世之变迁及囿于自身的特殊性,在现实中对黎族传统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黎族及其传统织锦工艺概述,主要阐述海南岛与黎族概况、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梳理、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黎族文化中的地位、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现代价值、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等,阐明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二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流程与变迁,阐述黎族传统的织锦原料、织锦工艺流程,同时阐明随着黎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演变与发展;三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及其文化蕴涵,阐述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呈现样态、艺术特色、解读织锦纹样与文化蕴涵;四是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状况,通过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生存环境、织锦技艺传承状况、织锦原料的匮乏与危机、村民观念变迁、保护资金、专业人才、政府立法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分析,说明在现代大工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织锦工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五是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是针对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生存环境、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从保护原则、法律与政策、保护措施、传承机制、研究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寻求切合实际的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给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及建议,力图使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注入民族文化元素和内涵。

周妤婕[9](2018)在《义乌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一种语言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根据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命名的,既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既承载一定的物质文化也承载一定的精神文化,蕴藏在地名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往往可以通过考察地名的表层特征挖掘出来。义乌市地名是传承义乌这个历史名城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义乌这个城市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它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将义乌市的797个行政村(居)名和788个街路名作为研究对象,将义乌地名的语言符号特征、地名的命名依据、地名中影现的文化内涵等作为考察重点,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考察义乌地名的内涵,同时简单叙述义乌市街路名的演变趋势和地名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就地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介绍义乌市的地理、历史概况以及义乌地名的由来,义乌地名的研究现状,并交代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搜集情况。第二章分析义乌地名的符号特征。本章主要从词汇和语音两个方面分析义乌地名的语言特点。词汇方面,参照语言学、地名学的分析思路,对义乌市地名的专名和街路名中的通名分别进行考察,利用词频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对村名和街路名的构词类型分别进行分类。语音方面,数据加解说结合展示地名的语音特点,依据现代汉语四声分析义乌地名的音节构成和平仄搭配。第三章列举了义乌市村名的命名方法,主要分为与自然地理实体相关、与社会心理相关和与经济贸易相关三大方面。其中,与自然地理相关又分为直接来源于自然地理实体和以自然地理实体相似形式命名两类。与社会心理相关分为以地理方位命名、以宗族姓氏命名、以人名命名、以吉祥佳言命名四部分。与经济贸易相关分为以贸易场所为命名理据和以当地物产为命名理据。第四章从历时的角度对义乌的街路名称进行整理分析,主要从老名称的沿用、名称的消失和增加、名称的更改三方面来考察义乌街路名称的历时演变。第五章在前面四章的基础上对义乌市地名的命名做了简单的思考,总结义乌地名在命名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参考性的对策。第六章是结语。结语部分又一次对全文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义乌市地名在音节数量上以双音节专名为主;在语调平仄搭配上,以平仄相间、平声收尾为主;在构词上,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和附加方位词占优势。从文化层面上看,义乌地名中渗透了尊重自然、敬畏先祖、崇拜英雄、重视经济等多种内涵。从历时上看,义乌市街路名由于城市发展、道路扩张而发生相应变化。义乌地名的管理事务屡见成效,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文中将会做出总结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叶康[10](2018)在《义乌市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环境的变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目的,各地加强了对农民住房的改建,其措施包括了建小区、建楼房。但归结起来,就是将原来分散的农民以村为单位集中起来居住。建设的房屋类型包括了小高层、高层建筑等。而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地方,则在近年开始全面推进高层公寓建设,并且不少地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是主推高层公寓建设,其中城西街道就有农村高层公寓27个,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但在农村高层公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也相对较多。本文就此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AHP法进行风险评价以及使用MATLAB进行计算,认为城西街道农村高层公寓建设的风险主要有房屋设计风险、土地出让价格风险、招投标风险、住宅拆迁风险、融资主体信用风险、规划确定的出让土地面积风险、管理风险、非住宅拆迁风险、资金到位风险、政策风险、融资方式决策风险、国内外经济发展风险、物业管理风险和村民居住习惯风险。这些风险,既给高层公寓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增加建设成本和风险发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失地农民的权益,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物业管理风险、房屋设计风险、土地出让价格、招投标风险和住宅拆迁风险排在前五名。根据风险发生的大小及特点,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了做好房屋设计风险规避措施、偿贷阶段风险规避措施、还迁阶段避免风险缓解措施、缓解风险管理措施、降低供应风险的重要措施、物业成本风险管理、资本风险管理和供应风险控制。特别是,必须要健全新农村高层公寓建设的法律法规,提高对高层公寓以及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并落实的能力,创新融资方式以减轻资金压力,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政策全力维护失地农民利益,加强城乡统筹建设规范社会保障体系等。

二、义乌市东河农村工业发展思路探讨——义乌市东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报告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义乌市东河农村工业发展思路探讨——义乌市东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报告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中国城市建设研究状况
        2、包头城市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包头建设现代工业城市的基本条件
    (一)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推动重点城市建设
        1、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2、为配合建设“156 项工程”确定重点建设城市
    (三)包头特殊的区位优势
        1、具备满足现代工业的矿产、水利资源
        2、保障国防安全和均衡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位置
        3、便于工业建设起步的铁路设施和城市基础
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的特点
    (一)多元对口的技术人员参与规划建设
        1、苏联城市规划专家以指导为主
        2、高校毕业生是城市规划的主力
        3、东部省市对口支援包头城市建设
        4、参与包头城市建设的部分城建干部接受专业培训
    (二)以包钢为主体的城市区位特点和城市布局
        1、由包钢厂址决定包头新市区位置
        2、以服务包钢生产生活为主的城市布局
    (三)中苏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的城市内部形态
        1、功能区布局注重服务半径
        2、道路街区划分方正整齐、分级设置、密度高
        3、房屋建筑结合中苏建筑风格和建设标准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的历史评述
    (一)城市建设注重计划性和稳定性
        1、城市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
        2、公共设施建设注重城市长远发展
        3、规划方案总体上长期指导城市建设
    (二)城市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发展不协调
        1、城市建设片面强调先生产后生活
        2、新旧市区建设不平衡
    (三)城市建设理念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义乌市外籍商人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1.经济因素与聚居模式
        2.文化因素与聚居模式
        3.制度因素与聚居模式
        4.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外籍商人的跨国行为及居住概况
    (一)外籍商人的跨国行为
        1.中国投资环境的完善
        2.义乌市场转型的商机
        3.外籍商人的职业类型
    (二)外籍商人的居住概况
        1.外籍商人的居住演变
        2.外籍商人的居住概况及居住特征
三、义乌市外籍商人聚居模式的形成机制
    (一)经济发展与聚居模式
        1.市场变迁与城镇化发展:“点”的聚居
        2.市场变迁与城镇化发展:“区”的聚居
    (二)文化适应与聚居模式
        1.跨文化空间:宗教实践
        2.跨文化空间:文化互动
    (三)社会管理与聚居模式
        1.社区管理模式
        2.网络管理模式
    (四)小结
四、外籍商人居住方式的变迁
    (一)经济发展与部分分散
        1.房屋租金
        2.社区新建
    (二)文化融合与部分分散
        1.“入乡随俗”:行为模仿与语言学习
        2.“入乡随俗”:结交朋友与跨国婚姻
    (三)社会管理与部分分散
        1.“新义乌人”:制度保障
        2.“新义乌人”:社会管理
    (四)小结
五、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工业空间发展研究现状
        1.4.2 城市空间演变研究综述
        1.4.3 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互动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带动城市向西跳跃发展时期(建国初期1949-1978)
    2.1 时代背景
    2.2 工业发展
        2.2.1 地方传统工业缓慢发展(1949-1953)
        2.2.2 “一五”时期国家援建(1953-1958)
        2.2.3 大规模建设及调整(1958-1965)
        2.2.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
        2.2.5 小结
    2.3 城市形态演变
        2.3.1 1955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2.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2.3.3 1949-1978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主导疏解与助力中调时期(改革开放20年1978-2000)
    3.1 时代背景
    3.2 工业发展
        3.2.1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
        3.2.2 工业郊区化时期(1984-1990)
        3.2.3 小结
    3.3 城市形态演变
        3.3.1 1994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3.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3.3.3 1978-2000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带动和完善包头市多核心发展时期(1990-2016)
    4.1 阶段背景
    4.2 工业园区的发展
        4.2.1 稀土高新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2 装备制造工业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3 包头铝业工业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2.4 金属深加工园区的成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3 城市形态演变
        4.3.1 2000年版总体规划概要
        4.3.2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
        4.3.3 1990年后包头城市形态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包头工业空间与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协同分析
    5.1 工业空间的集聚模式
    5.2 包头市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关系
        5.2.1 工业化拉动包头市城镇水平
        5.2.2 工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关系
    5.3 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变化的作用方式
        5.3.1 带动道路空间演变及城市边缘路网的发展
        5.3.2 引导居住空间分异
        5.3.3 带动土地使用结构转型
6 产城融合背景下包头工业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
    6.1 政策背景
    6.2 产城融合的内涵及模式
        6.2.1 产城融合的内涵
        6.2.2 产业园区与城市的空间融合模式
        6.2.3 产城融合的发展阶段
    6.3 工业产业园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6.3.1 交通网络体系
        6.3.2 景观生态结构
        6.3.3 产业园空间组织形式
        6.3.4 功能组织体系
    6.4 产城融合背景下包头市产业与城市发展策略
        6.4.1 交通路网规划
        6.4.2 功能空间布局
        6.4.3 政策协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4)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行性方法
        1.3.4 本文创新
        1.3.5 技术路线
2 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棚户区的概念及分类
        2.1.1 棚户区概念
        2.1.2 棚户区分类
    2.2 棚户区改造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公共投资理论
        2.2.3 社会保障理论
3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现状
    3.1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简介
        3.1.1 区域位置
        3.1.2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现状
    3.2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的现状
        3.2.1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的计划
        3.2.2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取得的成绩
4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1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
        4.1.1 棚改所需资金缺口大
        4.1.2 产权置换房源不足
        4.1.3 各街道补偿标准不统一
        4.1.4 企业征拆效果不佳
        4.1.5 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到位
    4.2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4.2.2 政府牵头安置房屋建设缺乏前期摸底
        4.2.3 各街道房地产评估价格存在差异
        4.2.4 企业征拆缺乏保障机制
        4.2.5 监督制度不完善
5 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的对策建议
    5.1 多渠道筹集资金
        5.1.1 充分利用财政统筹作用
        5.1.2 融资方式多样化
    5.2 进行针对性的安置房屋建设
    5.3 进一步统一区域内补偿标准
    5.4 吸引投资入股或土地置换解决企业征拆
    5.5 完善监督机制
        5.5.1 完善政策落实监督机制
        5.5.2 健全公众监督体系
        5.5.3 加强项目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义乌市乡村经济特色及发展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有关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的研究综述
        1.2.4 有关乡村评价的研究综述
        1.2.5 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经济发展质量
        2.1.2 乡村经济特色
        2.1.3 乡村经济类型划分方法
    2.2 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优势理论
        2.2.2 生态经济理论
第三章 乡村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方法
    3.1 现有文献的评价比较
    3.2 评价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具体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
        3.2.3 综合指标说明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 义乌乡镇概况
    4.1 义乌市乡村地区概况
        4.1.1 研究区区位
        4.1.2 自然条件
        4.1.3 人文条件
        4.1.4 资源条件
        4.1.5 社会经济状况
    4.2 样本地区的乡村经济的特色分类
第五章 义乌市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经济发展质量单项指标计算及分析
    5.3 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标计算及比较
        5.3.1 发展质量综合指标的标准化及熵权确定
    5.4 义乌市乡镇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异模型分析——基于地理信息
    5.5 义乌市乡村经济发展质量的原因分析
        5.5.1 地理原因
        5.5.2 人文原因
        5.5.3 产业原因
第六章 总结对策与展望
    6.1 分析结论的总结
    6.2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
        6.2.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二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6.2.2 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6.2.3 加强人力资源培训,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
    6.3 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义乌市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塑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现实需求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国外村庄风貌研究综述
        1.5.2 国内村庄风貌研究综述
        1.5.3 研究综述评析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塑造思考与要素建构
    2.1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特点和要求
        2.1.1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特点
        2.1.2 特色保护类村庄与其他类型的异同
        2.1.3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方向
    2.2 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塑造的思考
    2.3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要素建构
        2.3.1 既有文献的要素分类思路
        2.3.2 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要素构建
    2.4 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塑造的理念和趋势
        2.4.1 自然观: 和谐宜人
        2.4.2 地域观: 特色彰显
        2.4.3 文化观: 古今交融
    2.5 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塑造的原则
        2.5.1 原真性原则
        2.5.2 整体性原则
        2.5.3 文化性原则
        2.5.4 特色化原则
3 义乌市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特色
    3.1 义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背景
        3.1.1 义鸟地区的自然环境
        3.1.2 义乌地区乡村的人文环境
        3.1.3 人文底蕴
    3.2 义乌市特色保护类村庄概况与空间分布特征
        3.2.1 特色保护类村庄概况
        3.2.2 空阔分布特征
    3.3 特色类村落风貌特色
        3.3.1 自然环境与村落选址特征
        3.3.2 传统格局与风貌特征
        3.3.3 传统建筑特征
        3.3.4 物质环境特征总结
        3.3.5 非物质文化特征
    3.4 义乌市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价值评估
        3.4.1 历史价值
        3.4.2 文化价值
        3.4.3 科学价焦
        3.4.4 艺术价值
        3.4.5 经济价值
4 义鸟市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问题分析
    4.1 义乌市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现状概述
    4.2 特色保护类村落风貌的主要问题
        4.2.1 传统格局肌理秩序的破坏与断裂
        4.2.2 乡村景观城市化、生态性不足
        4.2.3 传统风貌特色下降、公共空间衰落
        4.2.4 新建建筑与周边环境不协调
        4.2.5 传统文化缺少传承
    4.3 义乌特色保护类村落风貌建设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自上而下的保护发展推动不足
        4.3.2 自下而上的保护发展基础薄弱
5 义鸟市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塑造策略
    5.1 区域统筹协调策略
        5.1.1 区域统筹
        5.1.2 集群发展
    5.2 自然生态风貌的塑造策略
        5.2.1 加强村域生态空间管控
        5.2.2 自然山水背景的保护和维育
        5.2.3 提升农业景戏
        5.2.4 加强村内景观绿化营造提升
    5.3 聚落空间风貌的塑造策略
        5.3.1 保护乡村肌理的延续
        5.3.2 进行分区风貌控制
        5.3.3 建筑高度与色彩控制
        5.3.4 分类推进已有建筑的保护整治
        5.3.5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5.3.6 新建建筑控制
        5.3.7 塑造形象突出的节点景观
        5.3.8 整理修复村庄古街巷弄风貌
        5.3.9 配套设施完善
    5.4 地域人文风貌的塑造策略
        5.4.1 地域人文风貌的保护与传承
        5.4.2 提高保护与传承的自觉性
    5.5 产业经济风貌的塑造策略
        5.5.1 以文化发掘为突破口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策略
        5.5.2 以特色产业发掘推动产业发展
6 建议与结论
    6.1 建议
        6.1.1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完善保护规划体系
        6.1.2 加大保护支持力度,落实要素保障措施
        6.1.3 加快产业发展,增强村庄自身积累
        6.1.4 转变保护的思悲观念,汇聚各方建设力量
    6.2 结论
    6.3 论文创新之处
    6.4 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政党、政府、社会:认识农村基层党建的三个新视角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的“浙江智慧”和“浙江经验”
    二、文献综述与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成果的评价
    三、创新性与不足
    四、学术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探索突破阶段(1978-1991年)
        一、围绕中心任务开展整顿工作
        二、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拓宽乡镇企业党建的新领域
    第二节 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2年)
        一、村富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村穷民富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三、村穷民穷村及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城乡统筹阶段(2002—2012年)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指导与实践
        二、浙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第四节 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以来)
        一、十八大以来浙江“三农”工作的新成就
        二、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的顶层设计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
    第一节 数字乡村战略下的“党建+互联网”建设
        一、义乌市互联网党建
        二、杭州市临安区白牛村电商党建
    第二节 构建特色小镇党建全域融合新模式
        一、创新做法
        二、具体成效
    第三节 “党建+产业”建设红色茶香小镇
        一、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覆盖全产业链
        二、找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三、善于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第四节 小结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
        二、在农村新经济新业态中完善党建功能
        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农民利益多元化中的创新
    第一节 全省推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制度
        一、围绕“全覆盖”做到全部走到
        二、围绕“走进去”给群众办好事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在服务群众中的创新做法
        一、余姚市“小板凳”群众工作法
        二、嘉善县建立“民情在线系统”
        三、台州市坚持民主恳谈
        四、长兴县推行党员身份证制度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
    第三节 小结
        一、围绕农业人口转型强化政党利益综合功能
        二、健全农村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
        三、创新农村党代表服务群众的制度载体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引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创新
    第一节 “枫桥经验”老典型焕发新生机
        一、毛泽东批示的“枫桥经验”到底是什么
        二、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三、枫桥经验的成效和启示
    第二节 基层党建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
        一、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二、象山县“村民说事”制度
        三、龙游县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基层治理法制化
    第三节 小结
        一、农村基层党建要发挥引领作用
        二、构建“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创新
    第一节 村级组织换届拉票贿选问题研究
        一、拉票贿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破解拉票贿选难题的创新和做法
    第二节 宁波市小微权力”清单给权力套上紧箍
        一、详细列出小微权力清单并公开公示
        二、构建规范运行基本流程的“操作图”
        三、构建村民对村干部规范用权的监督机制
        四、出台村干部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办法
    第三节 郑宅镇安山村以家规家训家风推进基层党建
        一、“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家风
        二、以“小家”促“大家”的做法及启示
    第四节 小结
        一、严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二、完善管住小微权力的体制机制
        三、培厚农村清廉文化的丰厚土壤
第六章 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总体布局
    第一节 新时代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后基层党建工作的适应度不够
        二、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使党建工作覆盖的范围更广
        三、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中对党建引领提出更高要求
        四、网络时代的兴起对基层党建工作方式的考验
        五、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给小微权力套上紧箍
    第二节 构建党建牵引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突出顶层设计原则
        三、坚持责任到人原则
        四、注重从严治党原则
    第三节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经济发展
        二、文化建设
        三、社会治理
        四、基本保障
        五、人才储备
        六、党员管理
    第四节 政党、政府、社会三要素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一、政党自身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横向拓展
        二、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村党组织与农民群众之间的互动
        三、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横向协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一、内部资料
    二、着作和文献类
    三、期刊类
后记

(8)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一)西周至清代黎族传统织锦文化史料记载与研究
        (二)民国时期黎族传统织锦文化研究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黎族传统织锦文化研究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五)成绩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五、研究创新
        (一)对黎族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与内容拓展
        (二)点面结合的多维度观察与阐释
    六、相关问题说明
        (一)主要概念
        (二)调查点概况
第一章 黎族及其传统织锦工艺概述
    一、海南岛自然环境
        (一)位置与地貌
        (二)气候
        (三)自然资源
    二、黎族概况
        (一)族称与族源
        (二)各支系分布概况
        (三)文化习俗
        (四)社会经济
    三、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历史梳理
        (一)新石器时代的纺织技术
        (二)秦代至民国时期的黎族纺织技术
    四、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黎族文化中的地位
        (一)织锦与妇女
        (二)民族精神家园
        (三)人定胜天的理念
        (四)人纹艺术化
    五、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现代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文化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科研价值
        (五)社会价值
        (六)精神价值
        (七)教育价值
        (八)文化交流价值
        (九)经济价值
    六、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在中国纺织史上的地位
        (一)黎锦织造技艺是我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二)黎锦织造技艺推动江南棉纺织业发展
        (三)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四)黎锦织造技艺弥补了我国棉织锦技艺的空白
第二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流程及其变迁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原料
        (一)麻类纤维
        (二)棉纤维
        (三)动物纤维——蚕丝
        (四)其他原料
    二、织造工具及其功能
        (一)腰织机构造及功能
        (二)脚踏坐式织机构造及功能
    三、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流程
        (一)麻类纤维加工
        (二)棉类纤维加工
        (三)纺纱
        (四)导纱
        (五)上浆
        (六)染色(纱)
        (七)上机
        (八)织造技艺
        (九)刺绣技艺
    四、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变迁
        (一)黎锦织造原料变迁
        (二)黎锦织造技艺发展
        (三)黎锦图案变迁
        (四)黎锦功能变迁
        (五)黎锦织造技艺传承方式变迁
第三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及其文化蕴涵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呈现样态
        (一)服饰
        (二)锦被
    二、黎锦的艺术文化特色
        (一)黎锦图案艺术特点
        (二)黎锦图案艺术风格
    三、黎锦纹样与文化蕴涵
        (一)纹样种类
        (二)文化蕴涵
第四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实践
        (一)传承所
        (二)黎锦合作社(公司)
    二、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困境
        (一)织锦艺人年事已高
        (二)年轻传承主体流失
    三、黎族传统织锦原材料危机
        (一)纤维原料
        (二)染色原料
    四、黎族村民及传统织锦艺人的观念变迁
        (一)55岁以上人群(女性)的观念
        (二)30~55 岁人群(女性)的观念
        (三)30岁以下人群(女性)的观念
    五、黎族传统织锦工艺品的生存困境
        (一)生存环境受到冲击、毁坏
        (二)收藏机构保存条件差、设备落后
    六、保护与传承的资金及人才的匮乏
        (一)保护与传承资金的匮乏
        (二)缺乏专业人才
    七、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
第五章 黎族传统织锦工艺传承性保护的对策
    一、传承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原真性保护
        (二)整体性保护
        (三)可持续性保护
        (四)可解读性保护
    二、传承性保护的法律保障
        (一)立法保护
        (二)依法保护
    三、出台传承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调查研究
        (二)保护黎锦织造技艺的生存环境
        (三)保护传承主体
        (四)数字化技术保护
        (五)原材料基地建设
        (六)保护物化的各类黎锦
        (七)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八)加强人才培养
        (九)加强黎锦织造技艺保护的宣传力度
    四、构建传承性保护的有效机制
        (一)完善管理机构
        (二)建立织锦培训基地
        (三)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
        (四)黎锦织造技艺普及教育
        (五)传承性保护与开发利用
        (六)博物馆保护与展示
        (七)建立知识产权制度
        (八)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
        (九)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B 田野调查提纲

(9)义乌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义乌概况
        1. 义乌的历史沿革
        2. 义乌地名的由来
    (二) 义乌地名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语料收集情况
        1. 研究方法
        2. 语料收集情况
二、义乌地名的符号特征
    (一) 义乌地名的词汇特征
        1. 通名分析
        2. 专名分析
    (二) 义乌地名的语音特征
        1. 音节表现
        2. 语音变化
三、义乌市村名的命名理据
    (一) 与地理实体相关的地名
        1. 以自然地理实体名命名
        2. 以自然实体相似形式命名
    (二) 与社会心理相关的地名
        1. 以相对地理位置命名
        2. 以宗族姓氏命名
        3. 以吉祥佳言命名
        4. 以传说故事命名
        5. 以历史人物命名
    (三) 与经济贸易相关的地名
        1. 以贸易场所为命名理据
        2. 以物产为命名理据
四、义乌市街路名称的历时变化
    (一) 名称的承袭
    (二) 名称的消失和增加
        1. 名称的消失
        2. 名称的增加
    (三) 名称的更改
五、对义乌地名命名的思考
    (一) 义乌地名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1. 地名命名更加系统化、层次化
        2. 地名管理更加规范化
        3. 地名管理更加信息化
        4. 地名保护工作越来越好
    (二) 义乌地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街路名专名重名现象普遍
        2. 与地名相关的资料不完整
    (三) 义乌地名命名的建议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义乌市村(居)一览表(2014年12月底)
附录二 义乌市街路名一览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义乌市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2 关注农村高层公寓建设的整体较少
        1.1.3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呈高发态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新农村建设理论
        2.1.2 可持续利用土地依据
        2.1.3 风险管理体系
        2.1.4 关于风险管理的过程
        2.1.5 风险识别与评估理论
    2.2 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
        2.2.1 西方先进国家状况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我国新农村建设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3.1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规划特点
        3.1.1 由单个村分散安置向多村集中安置转变
        3.1.2 是由多层为主向高层置换转变
        3.1.3 是由纯住宅安置向多种形式安置的综合
    3.2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管理要素分析
        3.2.1 在法律法规方面
        3.2.2 在土地征用方面
        3.2.3 在房屋拆迁补偿方面
        3.2.4 在特殊人群安置政策方面
        3.2.5 在规划方案设计方面
        3.2.6 在资金筹措方面
        3.2.7 在流程和协调方面
        3.2.8 在建设管理方面
        3.2.9 在后续高层维护方面
        3.2.10 在社会保障方面
    3.3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管理阶段划分
    3.4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的识别
        3.4.1 确定决策阶段的风险
        3.4.2 识别准备中的风险
        3.4.3 确定实施阶段的风险
        3.4.4 偿还阶段的风险识别
        3.4.5 确定回迁村民的风险
        3.4.6 运行和维护阶段的风险识别
        3.4.7 风险识别结果
    3.5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评估
        3.5.1 确定项目风险
        3.5.2 项目风险评估
    3.6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处理
    3.7 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监测
    3.8 本章小结
4 义乌市城西街道异地奔小康工程一期实例分析
    4.1 基本概况
        4.1.1 城西街道概况
        4.1.2 城西街道农村高层公寓建设现状
        4.1.3 城西街道异地奔小康工程一期概况
    4.2 城西街道异地奔小康工程一期工程风险识别
        4.2.1 确定决策阶段的风险
        4.2.2 筹备阶段风险识别
        4.2.3 确定实施阶段的风险
        4.2.4 偿贷阶段风险识别
        4.2.5 村民还迁阶段风险识别
        4.2.6 运行维护阶段风险识别
    4.3 城西街道异地奔小康工程工程一期风险评估
        4.3.1 城西街道异地奔小康工程工程一期风险估计
        4.3.2 决策风险评估
        4.3.3 阶段风险评估的准备
        4.3.4 评估实施阶段的风险
        4.3.5 还款阶段的风险评估
        4.3.6 移民风险评估
        4.3.7 运行和维护的风险评估
        4.3.8 城西街道高层公寓建设风险排序
        4.3.9 风险评估结论研究
    4.4 城西街道异地奔小康工程一期工程风险处理
        4.4.1 风险规避
        4.4.2 风险缓解
        4.4.3 风险控制
    4.5 城西街道异地奔小康工程一期工程风险监控
        4.5.1 决策阶段的风险监控
        4.5.2 筹备阶段风险监控
        4.5.3 实施阶段的风险监测
        4.5.4 偿贷阶段风险监控
        4.5.5 还迁阶段风险的监控
        4.5.6 运行维护阶段风险监控
    4.6 措施与建议
        4.6.1 决策阶段要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理念
        4.6.2 筹备阶段要以高层集聚的新社区建设促进城乡统筹
        4.6.3 实施阶段选择适宜高层建设模式
        4.6.4 村民还迁阶段要明确集体土地流转,维护失地农民利益
        4.6.5 偿贷阶段探索农村高层公寓用地结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类模式
        4.6.6 运行维护阶段要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件
    A. 访问提纲
    B. 部分访问名单

四、义乌市东河农村工业发展思路探讨——义乌市东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报告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城市建设特点研究[D]. 姜春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义乌市外籍商人的居住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 施雅.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包头市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1953-2016[D]. 左文韬.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4]包头市东河区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晨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义乌市乡村经济特色及发展质量研究[D]. 李佳润.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义乌市特色保护类村庄风貌塑造策略研究[D]. 傅国庆. 浙江大学, 2019(01)
  • [7]构建党建牵引型乡村复合治理新格局 ——浙江的先行探索及启示[D]. 吴雯雯.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黎族传统织锦工艺的传承性保护研究[D]. 罗文雄.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9]义乌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 周妤婕.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10]义乌市农村高层公寓建设风险管理研究[D]. 叶康. 浙江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义乌东河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探讨——义乌东河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报告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