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类风湿患者血液中变性DNA抗体检测的初步观察

部分类风湿患者血液中变性DNA抗体检测的初步观察

一、部分类风湿病人血液中检出变性DNA抗体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立鹏[1](2021)在《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迅速扩散,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快速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手段都是控制疫情的希望。本文通过前期的特异性抗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诊断价值研究以及后期对SARS-CoV-2疫苗的免疫有效性的研究,希望为临床防疫工作提供思路与建议。1.评价SARS-CoV-2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检测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国内已陆续开展SARS-CoV-2疫苗接种工作,疫苗主要来自国内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检测接种该疫苗成年人的抗S蛋白的IgG和IgM,了解和分析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4月16日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94例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的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分析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2.从100名接种过SARS-CoV-2疫苗的成年志愿者中采集166份血标本,并收集40份未接种SARS-CoV-2疫苗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初步了解并分析SARS-CoV-2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结果1.(1)SARS-CoV-2特异性的IgG和IgM抗体检测结果:COVID-19患者中IgG阳性89例(94.68%),IgM阳性78例(82.98%),IgG/IgM(IgG和IgM抗体任一阳性即确定为阳性)阳性91例(96.81%);对照组标本中IgG和IgM均阳性的1例(0.62%),单IgG阳性1例(1.24%),单IgM阳性1例(1.24%)。(2)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以核酸检测阳性为金标准,IgG/IgM诊断COVID-19的敏感性96.81%,特异性98.14%,准确度97.65%,阳性似然比51.95,阴性似然比0.03,约登指数0.95。IgG阳性、IgM阳性、IgG/IgM阳性诊断敏感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G/IgM的诊断敏感性最高。(3)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COVID患者中有4例为主动筛查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即患者检出IgG/IgM阳性的时间早于核酸确诊时间(发病天数<0),对不同病程患者的IgG和IgM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在0~7d时,IgG阳性和IgM阳性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采集的66份标本中IgG全部为阴性,阳性率为0(0/66),IgM阳性率为4.54%(3/66)。(2)第二次注射后采集的100份标本中IgG阳性率为71%(71/100),IgM阳性率为20%(20/100),总阳性率为71%(71/100),其中注射后第14天的7例标本中有1例IgG阳性,即阳性率为14.29%,而第28天至35天的标本阳性率达75.27%(70/93)。(3)我们通过统计分析第二次标本的IgG抗体检测结果(样本发光值/临界值)和阳性转换率,对比发现男性的中位数结果为4.87(2.14,9.13),女性的中位数结果为3.76(2.06,10.23),p=0.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IgG阳性率为64.29%(27/42),女性的IgG阳性率为75.86%(44/58),p=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又把年龄组分为三段(分别为<30岁,30-49岁,50岁及以上)进行统计比对,检测结果中位数分别为6.15(2.24,11.32),4.21(2.19,9.10),2.28(1.41,7.29),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分别为83.33%(15/18),71.64%(48/67),53.33%(8/15),p=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研究对象第二次抽血标本的阴性结果检测发光值要比对照组的检测发光值高,所以我们将两组数据也进行统计比较。发现实验组IgG中位数结果为0.32(0.22,0.54),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2(0.11,0.14),P<0.001;实验组IgM中位数结果为0.27(0.14,0.50),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0(0.08,0.11),P<0.001。显示无论是IgG还是IgM,两组结果差距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对94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SAS-CoV-2特异性IgG或IgM抗体检测在COVID-19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是COVID-19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指标。2.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了解并分析COVID-19疫苗的免疫效果,明确了疫苗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免疫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王帆[2](2021)在《云岭山脉西南部地区巴贝虫病调查与流行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云南省云岭山脉西南部地区的部分县(市)为本次调查的空间范围,宿主动物(家畜、小型兽类)、传播媒介蜱和特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的方法,调查了解该地区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蜱、特定人群感染巴贝虫情况,并对感染巴贝虫的18S rRNA的基因序列及遗传进化进行分析,为巴贝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抗凝血管采集家畜静脉血血样;采用夹线法、笼日法结合的方法捕获小型兽类,采集肝、脾脏样本;布旗法采集游离蜱,体表搜集法采集动物体表寄生蜱;定点医院采集不明原因发热和贫血患者静脉血血样、献血者血样。2.采用血液/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上述样本进行DNA提取,扩增巴贝虫18S rRNA基因。PCR扩增阳性产物送测序公司进行测序,获得的序列登陆NCBI网站(http://www.ncbi.nlm.nih.gov)进行BLAST比对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3.对不明原因发热、贫血患者的血液制作血涂片进行形态学检测,经姬姆萨染色后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内感染巴贝虫情况,保存图像记录。结果:1.样本采集情况:在云南省云岭山脉西南部地区的3个调查县市(云龙县、剑川县和洱源县)采集小型兽类的脏器样本498份,分属4目8科14属27种。在4个调查县市(腾冲市、耿马县、云龙县和剑川县)采集家畜血液样本1139份(牛342份、羊747份、马33份和驴17份);采集媒介蜱样本1003份(分属5属9种);采集4个县(市)特定人群血液样本1373份(不明原因发热811份,贫血患者208份,献血者354份)。2.小型兽类检测结果:在498只小型兽类中共检出巴贝虫55份,阳性率为11.04%,分属7种小型兽类。云龙县和剑川县的样本检出巴贝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31.58%(54/171)和0.47%(1/212),洱源县未检出阳性。3.家畜检测结果:在1139份家畜血液样本中共检出巴贝虫55份,阳性率为4.83%。牛、羊血液样本中均有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05%(7/342)和6.43%(48/747),马和驴未检出。4个县(市)均有分布,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剑川县22.61%(26/115)、云龙县7.55%(16/212)、耿马县1.85%(1/54)和腾冲市1.58%(12/758)。4.蜱虫检测结果:在1003只蜱虫中检出巴贝虫58份,阳性率为5.78%。分别从4种蜱中检出:粒形硬蜱(Ixodes granulatus)、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和猛突血蜱(Haemaphysalis montgomeryi),阳性率依次为17.31%(9/52)、8.46%(17/201)、6.64%(30/452)和0.81%(1/123)。4个县(市)均有检出,阳性率分别为耿马县9.63%(18/187)、云龙县6.30%(8/127)、剑川县4.93%(14/284)和腾冲市4.44%(18/405)。5.人群检测结果:在1373份特定人群血液样本中检出巴贝虫28份,阳性率为2.04%,均为贫血患者。28例阳性者中外周血涂片染色镜检,21例观察到疑似巴贝虫感染的红细胞。结论:1.云南省云岭山脉西南部地区的宿主动物、传播媒介蜱和特定人群中存在巴贝虫感染。2.调查区域巴贝虫的宿主动物和媒介蜱种类复杂多样。分别在牛、羊、7种小型兽类、4个蜱种中检出巴贝虫,其中川西白腹鼠(Niviventer excelsior)和印度长尾鼩鼱(Soriculus leucops)中检出巴贝虫为首次报道。粒形硬蜱、微小扇头蜱和猛突血蜱中检测出田鼠巴贝虫,之前也未见报道。3.调查区域检出的巴贝虫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共检出8种巴贝虫,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有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猎户巴贝虫(Babesia venatorum)和双芽巴贝虫(Babesia bigemina)。在宿主动物中检测到的田鼠巴贝虫为Otsu型、媒介蜱中检测到的为Kobe型。在贫血患者中检测到田鼠巴贝虫Otsu型和猎户巴贝虫天竺株(Babesia venatorum Tianzhu strain)。4.云南省腾冲市可能为巴贝虫病的自然疫源地。该地区宿主动物、媒介蜱和特定人群中检测出的田鼠巴贝虫18S 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达94.4%~99.7%,遗传进化分析具有共同的祖先,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宿主、媒介和人群间病原体的传播链。本研究采用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证实云南省云岭山脉西南部地区巴贝虫的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蜱种类多、分布广,巴贝虫虫种具有多样性较高的特征,且证实特定人群中存在巴贝虫感染。由于本课题时间有限,病原体的特征和人群感染情况等工作仍在进行中。本结果为云南省云岭山脉西南部地区巴贝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确定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盛楠[3](2021)在《全自动血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凝集方法及自身免疫病检出抗红细胞抗体初探》文中指出背景:红细胞凝集反应可以使红细胞与红细胞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流式细胞仪准确的定性和定量,根据这一原理,我们试图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红细胞凝集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流式细胞仪可以对细胞进行自动化的识别,并进行分选。当红细胞发生凝集时,细胞体积变大,在流式细胞仪上则表现为细胞事件数的下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该设备操作规范、标准并且简便,结果直观稳定,当红细胞发生凝集时,数个小的红细胞团会聚集成为一个大的红细胞团,该现象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将通过红细胞的计数值下降得到直观的体现。在本实验中,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红细胞凝集的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可以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得到更进一步的定量检测。在健康情况下和患有免疫力疾病时红细胞凝集程度的差异可以通过抗红细胞抗体得以体现。本实验通过收集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标本,建立运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ANA阳性标本进行定量检测红细胞凝集情况的方法学,定量检测患者标本的抗红细胞抗体凝集情况,为临床打开新的研究思路。方法:1.分别将A型、B型两种血型的红细胞与B型、A型两种血型的血清进行凝集实验,作用条件是固定红细胞浓度,对血清进行倍比稀释,在37℃下温浴30分钟得以建立起恒温条件。2.分别用A型、B型两种血型的红细胞与B型、A型两种血型的血清在37℃下温浴30分钟,记录肉眼观察在玻璃片上的凝集程度,然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逐个测定,保证每一管样本上样前已经混匀。3.建立凝集指数AGI,AGI=检测组RBC计数/对照组RBC计数。(结果保留两位小数)。通过与原倍血清下的凝集反应进行对比得到AGI值,采用AGI值进一步解释ANA阳性的患者血液标本中的抗红细胞抗体的凝集情况,进一步证明抗红细胞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4.收集ANA阳性的临床标本,分离血清-20℃冻存备用。制备0型抗凝全血作为指示细胞,与ANA阳性的血清标本在不同稀释度下,37℃温浴30分钟,逐个混匀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样测定,通过患病标本与健康标本在相似年龄、相同血型、相同反应条件的情况下对比实验,建立一个全新的检测凝集现象的方法学。结果:1.对红细胞凝集在流式细胞仪上的表现进行了观察,可以用于对红细胞凝集反应的测定,证明了在固定体积参数的情况下,流式细胞仪对于红细胞的凝集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并初步建立了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凝集反应的新方法。2.通过在固定流式细胞仪体积参数时,ABS 3数值与红细胞稀释倍数呈线性关系,说明随着红细胞稀释倍数的增大,ABS 3数值随之增大,凝集程度随之减弱,对于红细胞的凝集可以做到定量检测,与传统的玻片法有高度的相关性。3.通过分别用健康人的体检标本、ANA阳性患者的血清与红细胞进行凝集反应,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可以得到定量的红细胞数值有规律的下降,证明ANA阳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或疑似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存在低水平抗O型红细胞抗体。结论:1.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以对红细胞凝集反应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2.建立了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定量检测红细胞凝集程度的方法。3.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现抗红细胞抗体。

胡瑞鸿[4](2020)在《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近年来,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的毒力有增强趋势,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GP的特异性防治主要依赖接种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进行被动免疫,对GP强毒感染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由于IgY具有价格低廉、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已被广大养鹅户接受和采用。但目前使用的IgY多为粗制抗体,缺乏统一的生产、检验标准,琼扩抗体效价高低不等,故研制一种纯度及效价高,防治效果好,有统一生产标准的GPV IgY势在必行。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地饲养的雏鹅群中,采集疑似GP病死鹅的病料,进行GPV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获得的GPV研制抗GP的IgY,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GPV的分离鉴定用氯仿提取法从疑似GP病死鹅的肝、脾组织中分离病毒,接种3日龄雏鹅和12日龄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病毒经特异性检验(琼脂扩散试验(AGP)和鹅胚中和试验)、超微结构观察、毒力测定、理化特性(热敏感试验、乙醚敏感试验、氯仿敏感试验、胰蛋白酶敏感试验、耐酸性试验)检验、纯净性试验、核酸检测、VP3基因序列鉴定及基因进化树分析,进行综合鉴定。(2)GPV IgY的研制将分离鉴定获得的GPV(命名为H株),经鹅胚逐级传代至F10,F10代进行1000倍稀释,接种12日龄鹅胚,收获鹅胚液作为GPV灭活疫苗抗原,抗原无菌检验和毒力检测合格后,进行浓缩及灭活,通过接种12日龄鹅胚进行灭活检验;灭活检验合格后进行GPV灭活疫苗的配制及乳化,获得GPV灭活疫苗,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及安全性检验;将检验合格的GPV灭活疫苗按经典免疫程序免疫产蛋鸡,当高免鸡蛋卵黄液的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1:64时,对其进行除脂、提取和灭活,制备出抗H株GPV IgY。(3)抗H株GPV IgY的质量评价通过监测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对GPV IgY的理化特性(温度、酸碱度、胃蛋白酶的作用时间、冻融次数)进行评价;通过GPV IgY单次单剂量、重复单剂量和单次大剂量皮下注射3日龄雏鹅及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观察雏鹅和小白鼠的健康状况,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对GPV IgY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剂量的GPV IgY对GPV强毒攻毒24 h雏鹅的治疗试验、对GPV感染不同时长和不同日龄雏鹅的治疗试验,依据雏鹅治愈率,对GPV IgY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免疫剂量的GPV IgY对雏鹅皮下接种,24 h后用GPV强毒攻毒,依据雏鹅保护率进行预防效果评价;同类产品免疫3日龄雏鹅,依据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评价GPV IgY与同类产品的差异。通过物理性状、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监测及对雏鹅攻毒保护率监测,确定GPV IgY的储存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1)GPV的分离鉴定结果分离的病毒接种雏鹅,呈现与GP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接种鹅胚,可在鹅胚中增殖,且为非血凝性感染病毒;AGP显示,从雏鹅和鹅胚分离的病毒液与GP阳性血清之间出现沉淀线;鹅胚中和试验证明,病毒液能被GP阳性血清中和,中和后的病毒液接种鹅胚不引起死亡;电镜下观察,H株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细小病毒特征;H株鹅胚和雏鹅传代培养F6~F10代,毒价最高且稳定,病毒的ELD50和LD50分别大于10-5.0/0.2 m L和10-4.0/0.2m L;以分离到的H毒株分别接种3日龄、10日龄、20日龄雏鹅,其致病性随雏鹅日龄增大而减弱;分离的病毒在56℃3 h保持其感染性,能够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和酸性条件(p H3.0)的作用;分离的病毒液细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检查均为阴性,证明H株病毒纯净;PCR核酸检测病毒约在500 bp处出现特异性DNA条带,DNA大小与GPV相符;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符合GP生物学特性,该病毒为GPV(命名为H株)。以PCR扩增出的VP3基因,与参考毒株的VP3基因序列对比,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5.9%~99.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9.6%之间;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H株与在黑龙江省分离的SP、ZZ、ZD、DQ、JX等毒株亲缘关系较与GD(广东)、YG(扬州)等毒株近。(2)GPV IgY的制备结果GPV H株灭活疫苗抗原无菌检验呈阴性、鹅胚液ELD50为10-5.22/0.2 m L、灭活检验鹅胚全部健活。GPV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均合格。用该GPV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收集AGP≥1:64高免鸡蛋的卵黄液。高免卵黄液经酸化水1:8稀释、p H5.2、4℃作用15 h、1900 g离心20 min条件下除脂;酸化水-1.5%辛酸-33%硫酸铵提取;终浓度0.05%甲醛溶液经20~25℃灭活24 h,对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蛋白浓度及蛋白纯度均无显着影响,确定上述除脂、提取和灭活条件为最佳工艺。(3)GPV IgY的质量评价结果上述制备的抗H株GPV IgY在60℃以下作用2 h,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不降低,当温度达到70℃以上,琼扩抗体效价显着降低,当温度达到75℃作用30 min时,琼扩抗体效价呈阴性;p H范围在4.0~11.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差异不显着,p H值为3.0和12.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显着低于对照组;当胃蛋白酶作用6 h,琼扩抗体效价无变化,作用8 h以上显着降低;GPV IgY经5次反复冻融,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无显着差异;GPV IgY免疫雏鹅和小白鼠均未出现任何注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精神状态良好,采食正常;GPV IgY对雏鹅治疗效果表明,琼扩抗体效价越高、注射剂量越大,雏鹅治愈率越高;病毒感染雏鹅的时间越长、雏鹅日龄越大,雏鹅治愈率越低;GPV IgY对雏鹅预防效果表明,同一注射剂量,琼扩抗体效价越高,雏鹅保护率越高,同一琼扩抗体效价,注射剂量增加,雏鹅保护率增高;GPV IgY免疫雏鹅后12 h~10 d,对雏鹅保护率高达88.00%以上,可有效抵抗病毒感染。差异对比试验表明,研制的GPV IgY的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均高于同类产品。(4)GPV IgY的储存条件2~8℃储存24个月,GPV IgY的物理性状、纯净性、琼扩抗体效价稳定,对雏鹅感染GPV的保护率达88.00%以上。(5)GPV IgY推荐使用剂量和方法对已感染GPV的雏鹅,选择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为1:16以上,1.0 m L/只;对未感染雏鹅进行紧急预防免疫,0.5 m L/只,皮下注射,对GPV感染的治愈率和保护率均达80.00%。

赵燕[5](2020)在《类风湿关节炎微生物组与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介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小关节对称的炎症性为主的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导致我国人口残疾的第二大原因。此外,虽然甲氨蝶呤等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能缓解病情,却无法彻底根治,而且有严重的副作用。目前RA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但其病因尚不清楚。RA被认为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确。2015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华大基因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完成了RA患者口腔和肠道微生物元基因组研究发现口腔和肠道菌群变化是病理生理和疾控的重要环节。发表在《自然》杂志。但是这些口腔和肠道菌群参与RA的具体机制不明确。2020年3月11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可以通过简单地分析血液中存在的微生物DNA的模式来识别癌症,发表在《自然》杂志。RA的血和滑液是否存在微生物DNA不明确。我们前期研究证明RA的肠道菌群失衡,并发现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copri)、牙龈卟啉单胞菌、拟杆菌等显着表达失衡。但是菌群如何参与RA的具体发病机制均不清楚。为了能够深入研究参与RA的机制,我们采用大量临床样本和选择了RA滑膜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和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有利于研究肠道菌群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目的:本课题组使用二代测序技术比较RA、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和健康组的肠道菌群差异,寻找在RA中起关键作用的菌群。对滑膜液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筛选参与RA病变的微生物代谢物。然后分别对RA血液、粪便和滑液中的拟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普雷沃氏菌建立PCR定量分析,分析菌群在不同部位的精准定量,为辅助早期诊断RA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选择两种公认的并在RA肠道中减少的益生菌混合在一起制作益生菌制剂进行干预实验,研究益生菌群改善或缓解RA,阐述菌群在RA中的作用机制和探讨益生菌制剂辅助治疗RA的疗效极为迫切。第一部分RA中微生物组及代谢物特征的分析及定量内容:选取85例RA、21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和43例健康组粪便样本,男女比例31﹕118,年龄20-80岁之间。对其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和滑膜和滑膜液样本进行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 RNA)V1-V2结构域进行测序分析菌群特征,筛选出潜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对潜在的菌群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免疫因子(IL-1α、IL-1β、TNF-α、LI-17和IL-6)之间进行关联性分析;并预测菌群的功能基因组成。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滑膜液中微生物代谢产物,通过通路分析参与RA发病的作用机制。并对筛选出的普雷沃氏菌等PCR定量验证。结果:通过对肠道和滑膜进行测序分析,确定RA菌群失衡。LEf Se鉴定出了可鉴别的特征(LDA score>2,α<0.05),其相对丰度在RA中有显着差异。其中人体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在RA的肠道富集,同时其核酸存在RA的滑膜液中。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得出微生物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的丁酸和丙酸、胆汁酸等均参与RA的病变机制。通过定量得出普雷沃氏菌属在RA患者的粪便中的含量为1.98ng/μl。拟杆菌在RA患者的粪便中含量显着减少,为0.06 ng/μl。结论:本研究从源头-肠道、病灶-滑膜组织及滑膜液入手解释了RA中微生物群落失衡,刺激黏膜表面免疫系统,其代谢产物参与RA的作用机制。根据不同部位普雷沃氏菌的绝对定量结果,推测普雷沃氏菌可能作为致病菌参与RA的病变过程中。拟杆菌作为有益菌存在健康人的样本中,在RA患者的样本中减少,有可能是因为RA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菌群失衡。因为这些菌DNA在RA样本中都有检测到,可以作为辅助早期诊断RA的指标提供有利的证据。第二部分:益生菌干预RA滑膜成纤维细胞(RA FLS)的作用机制初步研究内容:从菌株公司购买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混合成益生菌制剂。采用这个混合的益生菌群进行干预RA FLS,步骤包括:滑膜细胞原代培养、滑膜细胞传代培养、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益生菌群干预RA FLS的作用机制。结果:采用益生菌制剂进行干预RA FLS发现,采用梯度稀释法进行干预发现最佳的干预浓度是800 pg/μl。对滑膜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3代后方可进行后续实验,通过益生菌制剂直接干预滑膜成纤维细胞24小时后采用MTS法检测发现益生菌影响了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发现益生菌有阻碍滑膜成纤维细胞迁移的趋势;采用Transwell法检测滑膜成纤维细胞侵袭能力发现细胞数目也有显着差异,会阻碍RA FLS的侵袭能力;ELISA检测IL-17、IL-6和IL-1的表达发现IL-17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对RA FLS的慢性炎症具有保护作用。益生菌制剂显着缓解RA FLS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为临床上使用益生菌制剂改善RA症状提供新思路。第三部分:益生菌干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的肠道菌群特征及机制研究内容:益生菌制剂灌胃DBA/1小鼠,从初次免疫前2周开始灌胃,持续6周。记录关节炎评分,分析胶原干预组(Collagen intervene)、对照组(Control)、胶原组(Collagen)、胶原抵抗组(Collagen resistance)四组的肠道菌群的变化,小鼠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测模型组小鼠骨骼侵蚀的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小鼠关节滑膜空间结构的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IL-6和IL-1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研究益生菌干预是否改善RA病症,进一步诠释菌群在RA中的作用机制。结果:用益生菌制剂灌胃胶原干预组(Collagen intervene),对照组包括完全对照组(Control)、胶原组(Collagen)、胶原抵抗组(Collagen resistance)三组,每组小鼠6只,CT显示用益生菌干预的胶原干预组的小鼠的骨骼破坏度轻,HE染色观察小鼠的关节滑膜没有明显的结构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IL-6和IL-1的表达发现胶原干预组有缓解炎性因子的趋势,但是无显着性差异,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显着。结论:目前,肠道菌群研究给诸多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然而对有关参与RA和OA发病机制的微生物研究还不够深入,从而阻碍了对其更具有效性及特异性的治疗方法的探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微生物与RA的关系,从而为RA的治疗提供广阔前景。基于以上科学问题和以往的工作基础,肠道菌群引起RA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微生物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调节免疫T细胞的分化,诱导产生IL-17等多种炎症细胞及炎性因子,攻击滑膜及软骨组织,改变黏膜通透性,破坏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导致RA自身免疫病。我们提出假说:基于“菌-肠-关节轴”对话,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刺激黏膜免疫紊乱,破坏了自身免疫耐受,产生自身抗体进而导致T细胞亚群失衡及炎症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通过级联放大的瀑布效应,最终诱导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

纪伟[6](2019)在《HCV和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和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引起的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呈世界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丙型肝炎的流行率平均为3%,估计有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每年新增感染者300万-400万例,死亡25万例,占所有传染病死因的第10位。丙型肝炎已经成为困扰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由于HCV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缺乏理想的动物和细胞感染模型,HCV疫苗研究仍面临很多难题。T细胞免疫在急性HCV感染中病毒是否能自发清除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在自限性HCV感染的患者或黑猩猩中发生了强烈的HCV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但在慢性感染的宿主中观察到较弱CD8+T细胞应答。为了探究T细胞在HCV感染自然进程中的特征,及T细胞免疫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我们招募河北省某村因献血感染HCV的聚集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的HCV感染者是1970-1990年左右因献血感染,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我们用NS3蛋白overlapping多肽库体外刺激PBMC,通过流式分析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记忆细胞分型及抑制性分子表达等,探究T细胞免疫在HCV病毒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病毒清除组的CD8+T和CD4+T细胞因子分泌能力显着高于慢性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HCV特异性CD8+T细胞主要以效应性记忆T细胞(TEM)和效应性T细胞为主(TEMRA),而HCV特异性CD4+T细胞主要以效应性记忆T细胞(TEM)和中心记忆T细胞(TCM)为主。在抑制性分子的表达分析中,慢性感染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抑制受体的表达以PD-1高、TIM-3高表达为主要特征,其与以AST或ALT水平异常和形态病理学变化为特征的肝损伤相关。有趣的是,LAG-3在慢性感染者CD8+T细胞上的表达较低,与ALT或AST呈负相关。我们对长时期的HCV感染者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有助于阐明免疫应答在相关临床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对慢性感染者感染的HCV病毒进行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工作。我们对其感染的HCV病毒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基因分型,并利用一代测序和二代测序手段获得26条全基因组序列。根据基因分型结果,这些感染者感染的是HCV1b(17)、HCV2a(9)两种基因型。对于一代测序的全基因序列,我们根据MEGA7.0的进化距离分析发现,HCV1b间及HCV2a间的序列都有很高的同源性。通过与国内外序列进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HCV2a的序列相对聚集,聚集在一个独立的分支上,与国外测得的NDM228等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HCV1b的17条序列相对分散。对各蛋白编码区也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同全基因序列的分析基本一致。通过二代测序,我们获得的信息有原始reads、拼接序列、每条序列每个位点的测序深度、entropy、mutrate等。26条序列的拼接工作已经完成,数据分析还在进行中。我们在病毒“准种”、重要的T细胞表位和中和抗体表位的免疫逃逸突变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临床数据,探究其与肝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另外,MHC分子结构在T细胞免疫研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MHC分子可以限制TCR对多肽的识别,而且多肽与MHC之间的构象协调作用对于TCR的识别至关重要。如果将构像改变的关键氨基酸突变,就会导致pMHC复合物与TCR的结合变弱。同一 MHC-多肽可以被不同TCR识别,MHC-多肽复合物的柔性变化也是TCR可以交叉识别的原因之一。可以看出,MHC-多肽的结合能力以及它们的构象变化影响了TCR识别。我们通过对H-2Kd-HBV peptide复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并结合HLA-B*4001的结构解析及分析,发现两个复合物结构中都有在一个带正电的氨基酸R和负电氨基酸E构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盐桥参与MHC与多肽的结合。我们对两个氨基酸进行了单突变和双突变,通过refolding、CD检测MHC与多肽结合的稳定性,以及H-2Kdtetramer对HBV特异性CD8+T的识别,结果证明了盐桥氨基酸的突变影响了多肽与MHC分子的结合能力及多肽-MHC复合物对TCR的识别。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究了 T细胞免疫在HCV感染自然进程中的特征和T细胞免疫与肝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并对感染者感染的HCV病毒全序列进行了分析。另外,我们基于H-2Kd-HBV peptide HBc87-95和 HLA-B*4001-SARS N216-225复合物结构发现了盐桥在MHC与多肽结合及MHC-多肽复合物对TCR识别的重要性。该研究工作对HCV和HBV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提示性和指导性。

吴文晓[7](2019)在《仙灵骨葆致大鼠药物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仙灵骨葆是临床上用于治疗骨科疾病的苗药制剂,收载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自仙灵骨葆上市以来,治疗效果显着,但其不断增加的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且目前仍然鲜有仙灵骨葆致肝损伤及其毒性作用机制的非临床研究报道。鉴于其肝损伤毒性特征、原因和作用机理等均不清楚,急需开展相关研究,为仙灵骨葆及含同类配方药物的安全监管和风险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本课题分别使用6周龄SD大鼠、12~13月龄雌性SD大鼠、免疫应激SD大鼠对仙灵骨葆的肝毒性进行评价,并从氧化应激、胆汁酸代谢等角度进行仙灵骨葆肝毒性机制探索,具体内容如下:通过重复灌胃给予6周龄SD大鼠仙灵骨葆8周实验,最高给药剂量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0倍,初步判断仙灵骨葆的肝毒性作用。病理学结果显示给药期间各组动物未出现与药物相关性肝损伤。使用12~13月龄雌性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模拟中老年女性患者的生理代谢情况,重复灌胃给予12~13月龄雌性SD大鼠仙灵骨葆90天,最高给药剂量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0倍,研究仙灵骨葆重复给药对老年雌性大鼠的毒性反应。结果显示,给药组动物平均体重和平均摄食量较溶媒对照组显着性降低;脏器重量、血清生化和血液学检查未出现与药物相关性变化,大体病理学检查发现长期服用仙灵骨葆可能会促进动物胸腺萎缩,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与药物明显相关性病理学改变。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SD大鼠产生免疫应激以增加其对肝损伤药物的敏感性。从LPS刺激剂量、联合给药顺序、解剖时间等方面对药物致免疫应激大鼠肝损伤模型进行探索和条件优化,最终确定LPS刺激剂量为0.1 mg/kg。使用LPS刺激前后分别给药的方法增加药物致肝损伤的发生率和敏感性,以血清生化变化为指标,确定末次给药12 h后为最佳解剖时间,通过控制给药时间减弱动物节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通过延长动物适应期和限制动物体重范围降低实验差异。使用8周龄免疫应激SD大鼠进行仙灵骨葆致急性肝损伤的探究。结果显示,仙灵骨葆能够引起免疫应激大鼠药物性肝损伤,损伤特征为血清转氨酶水平、总胆红素和甘油三酯等指标显着性升高,肝细胞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是肝脏的主要病变类型,同时伴随出现库普弗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明显活化和肝细胞凋亡。对仙灵骨葆致免疫应激大鼠急性肝损伤机制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在仙灵骨葆致免疫应激大鼠急性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仙灵骨葆可以诱导氧化型肝药酶CYP2E1、强氧化酶iNOS和NADPH氧化酶表达的增加,LPS通过引发机体的免疫应激反应,促进了肝脏库普弗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进一步增加iNOS和NADPH氧化酶表达量的增加,使得肝脏过量自由基生成,造成脂质过氧化,蛋白硝基化,最终导致肝脏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因此临床上治疗仙灵骨葆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时可选用抗氧化的药物降低肝脏的氧化损伤程度。使用6周龄免疫应激大鼠SD大鼠进行仙灵骨葆重复给药肝损伤的探究。结果显示重复给予仙灵骨葆能够引起免疫应激大鼠肝损伤,损伤特点为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甘油三酯等指标的显着性升高,肝细胞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为肝脏的主要病变,且病变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明显相关性。机制探索结果显示,仙灵骨葆能够促进胆汁酸合成限速酶CYP7A1的表达,并抑制CYP7A1胆汁酸负反馈调节蛋白法尼基衍生物X受体(Farnesyl X receptor,FXR)的表达,LPS诱导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的表达间接抑制FXR的转录,LPS干扰胆汁酸转运体的表达,使得胆汁酸生物合成失调、转运紊乱引起免疫应激大鼠肝损伤,对于重复给药肝损伤的治疗除选择抗氧化剂治疗外,可加入胆汁淤积类药物对症治疗,以降低胆汁酸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本课题从药物致肝损伤药物因素中的剂量因素、机体因素中的年龄因素和免疫因素角度进行仙灵骨葆致肝损伤研究,首次建立能够呈现仙灵骨葆致肝损伤毒性动物模型,并对仙灵骨葆致免疫应激大鼠急性和重复给药肝损伤的毒性机制进行探索,初步证明仙灵骨葆协同LPS引起的机体氧化应激和胆汁酸代谢紊乱在仙灵骨葆致免疫应激大鼠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闫[8](2019)在《RF、抗Carp抗体、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抗hnRNP A2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氨甲酰化蛋白(carbamylation protein,Carp)抗体、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mutant citrullinated vimentin,MCV)抗体、抗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A2(heterogeneity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A2,hnRNP A2)抗体对RA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月天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RA患者为RA组,选取同时期70例非RA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为非RA组,9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外周血标本进行检测。1.RF检测:用贝克曼公司RF检测试剂盒对实验人群血清RF值进行检测。2.抗CCP抗体检测:使用合成的生物素化CCP多肽作为抗原,对实验人群中抗CCP抗体进行ELISA检测。3.抗Carp抗体检测:采用氨甲酰化胎牛血清(本实验室制备)作为抗原,对实验人群中抗Carp抗体进行ELISA检测。4.抗hnRNPA2抗体检测:选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hnRNPA2进行克隆、表达和纯化。使用hnRNPA2作为抗原,对实验人群中抗hnRNPA2抗体进行ELISA检测。5.抗MCV抗体检测:选择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突变型波形蛋白进行克隆、表达和纯化,并对突变型波形蛋白进行瓜氨酸化,制备瓜氨酸化突变型波形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对实验人群中抗MCV抗体进行ELISA检测。比较RF、抗Carp抗体、抗CC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 A2抗体、单一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1.利用大肠杆菌系统成功扩增出突变型波形蛋白,hnRNPA2两个目的片段,表达纯化出了突变型波形蛋白,hnRNPA2两种较高纯度的抗原。2.使用氰酸钾对胎牛血清进行氨甲酰化,制备出氨甲酰化胎牛血清。3.使用PAD4对表达出的突变型波形蛋白进行瓜氨酸化,制备出瓜氨酸化突变型波形蛋白。4.RA组中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A2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非RA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RF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65.98%,特异性为74.85%,约登指数为0.408,AUC为0.704。抗CCP抗体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73.19%,特异性为85.89%,约登指数为0.591,AUC为0.795。抗Carp抗体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41.24%,特异性为85.89%,约登指数为0.271,AUC为0.636。抗MCV抗体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71.13%,特异性为87.73%,约登指数为0.589,AUC为0.794。抗hnRNPA2抗体对RA检测的灵敏度为30.93%,特异性为90.8%,约登指数为0.217,AUC为0.609。6.RF+抗CCP抗体联合检测的组合,灵敏度为85.56%,特异性为73.62%,约登指数为0.592,AUC为0.796。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0.72%,特异性为72.39%,约登指数为0.631,AUC为0.821。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5.88%,特异性为71.78%约登指数为0.677,AUC为0.845。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hnRNPA2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2.78%,特异性为71.17%,约登指数为0.640,AUC为0.828。RF+抗CCP抗体+抗hnRNPA2抗体+抗MCV抗体联合检测灵敏度为94.85%,特异性为71.78%,约登指数为0.666,AUC为0.840。五种指标联合诊断时,灵敏度98.96%,特异性70.55%,约登指数为0.695,AUC为0.861。结论1.联合检测诊断RA的灵敏度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p<0.05),且约登指数、AUC值高于单项检测。2.联合检测约登指数、AUC值:五项指标联合检测>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RF+抗CC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A2抗体>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hnRNPA2抗体>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RF+抗CCP抗体。

杨英超[9](2019)在《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删除Pf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及其对快速诊断试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疟疾(Malaria)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该病是由蚊虫叮咬后子孢子(Sporozoites)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疾病,可引起人类患病的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l)、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和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其中,恶性疟原虫致病力和危害最为严重,非洲大约99.7%的疟疾病例是由恶性疟原虫所导致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疟疾报告,2017年全世界有2.19亿疟疾病例。在疟疾流行地区,某些病人在没有感染疟原虫的情况下可患有“疟疾样”发热,从而可导致错误使用抗疟药进行治疗。为防止抗疟药物滥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疑似疟疾病例的患者在使用抗疟药进行治疗之前需要使用显微镜或快速诊断试剂(Rapid diagnostic reagents,RDTs)来确诊。RDTs是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性检测人血中组氨酸富集蛋白2(Histidine-rich protein2,HRP2)用于恶性疟原虫的诊断。如果血样中含有HRP2抗原,将与金标抗HRP2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被预先固定在膜上的抗HRP2抗体捕获,在检测区形成一条紫红色条带,此为阳性结果。由于RDTs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结果可信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据WHO估算,2016年全球共交付3.12亿份RDTs,其中2.69亿份RDTs被在非洲地区使用。2010年在秘鲁亚马逊地区首次报道发现缺失Pfhrp基因的恶性疟原虫株。随后,在巴西、马里、塞内加尔和印度均有报道发现了缺失Pfhrp2基因的野生株。再有,位于恶性疟原虫PF3D7的13号染色体的Pfhrp3基因也富含组氨酸序列,因而其对于主要检测恶性疟原虫PfHRP2抗原的RDTs可能具有辅助作用。鉴于PfHRP2蛋白的有无,大小和所含的特征性重复序列存在诸多变异并可影响快速诊断试剂,因此获得缺失或删除Pfhrp基因的恶性疟原虫以便考核与评价以HRP2为基础的RDTs,基于考核结果对以HRP2为基础的RDTs提出建议。由于收集的恶性疟原虫感染者的血液样本中未发现缺失Pfhrp2基因的虫株,且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 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方法取得的极大进步,有鉴于此,本课题组选择遗传背景清楚的恶性疟原虫国际标准株PF3D7,采用CRISPR-Cas9方法来特异性删除该恶性疟原虫国际标准株的hrp基因外显子2(exon 2)区域,包括设计了一个含有特异性sgRNA(single guide RNA)和重组同源臂及一个含有Cas9核酸内切酶共计两个质粒,电转化入疟原虫后,sgRNA可将Cas9酶靶向至Pfhrp2基因从而产生缺口诱发同源重组,经药物筛选后获得基因删除的疟原虫。随后提取转基因疟原虫的基因组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Southern印迹(Southern blot)等试验证明了Pfhrp2 基因被从恶性疟原虫基因组删除,成功获得了删除Pfhrp2基因的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使用删除Pfhrp2的恶性疟原虫来考评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批准的用于快速诊断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基于HRP2的RDTs。检测结果发现,若血液中含有删除Pfhrp2基因的恶性疟原虫低于1000个虫/微升,则基于HRP2的RDTs不能检测出恶性疟原虫感染。若血液中删除Pfhrp2基因的恶性疟原虫大于等于1000寄生虫/微升,则基于HRP2的RDTs仍可检出恶性疟原虫感染。为了深入研究在删除Pfhrp2基因后,应用以HRP2为基础的RDTs仍可检出患者感染恶性疟原虫这一疑问,本课题组重组表达了与HRP2高度同源的HRP3(Histidine-rich protein 3,HRP3)蛋白来开展研究。WB试验结果表明,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成功制备了HRP3蛋白,证明了 HRP3蛋白可与识别HR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结合,证实了HRP3蛋白的辅助诊断作用。综上所述,试验结果证实使用CRISPR-Cas9方法可在实验室建立删除Pfhrp2基因且遗传背景清楚的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使用基因删除虫株考核基于HRP2的RDTs时,若恶性疟原虫的染虫率较低时,基于HRP2的RDTs可产生假阴性结果;若恶性疟原虫的染虫率较高时,基于HRP2的RDTs检测仍可获得阳性结果,可能的原因是HRP3辅助诊断恶性疟原虫感染。基于这些结果,恶性疟原虫流行区仍可继续使用基于HRP2的RDTs进行疾病诊断,若出现疑似假阴性的检测结果,应联合使用可检测其它抗原的RDTs再次检测以避免做出错误诊断。

刘勤[10](2019)在《联合检测NLR、抗CCP、RF、抗RA3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结缔组织系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关节破坏性改变,关节肿痛,进而导致软骨被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形成慢性侵袭性关节炎,直至晚期关节畸形,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其5-10的致残率高达60%。目前,国内外普遍将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纳入RA的血清学检测诊断标准中,但现今已发现RF的特异度较差,而抗CCP抗体虽然特异度较高,但敏感度稍差,因此,国内外都在积极寻找和研究RA诊断效能较高的血清学标志物。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炎症标志物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甚至精神疾病等存在相关性,而在免疫性疾病领域研究较少。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作为血清学指标已被临床用于诊断RA,这五项指标之间的两项、三项联合检测诊断RA国内外有过报道,但是这五项指标的联合检测诊断RA至今没有过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NLR在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和ESR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意义及应用价值和RF亚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RA中的诊断价值来综合分析NLR、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联合诊断RA的临床价值。方法:(1)实验分为RA组、非RA风湿免疫组和健康组,分别检测三组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淋巴细胞(LY)、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RP、ESR、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RF-IgM、RF-IgG、RF-IgA数值,且通过NE与LY比值计算NLR数值,运用SPSS软件对NLR及其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统计分析三组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ESR的阳性检出率,且通过平行试验与系列实验探讨这五项指标联合检测RA的诊断性能。(3)ROC曲线分析RF-IgM、RF-IgG、RF-IgA的诊断效能,统计分析RF-IgM、RF-IgG、RF-IgA诊断RA的阳性率和诊断性能。结果:(1)经SPSS软件分析,RA组NLR数值较非RA组及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RA患者NLR与WBC、NE、CRP呈正相关,与LY呈负相关,NLR的AUC值为0.738,敏感度为60.8%,特异度为79.1%,NLR诊断效能较抗CCP抗体与RF差,但高于抗RA33抗体、CRP与ESR。(2)五项指标间联合检测的平行试验结果显示,敏感度: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CRP+ESR最高;特异度:RF+抗CCP抗体最高;系列实验结果显示,敏感度:RF+抗CCP抗体最高;特异度:RF+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CRP+ESR最高。(3)RF-IgM、RF-IgG、RF-IgA之间显着性相关,且RF-IgM、RF-IgG、RF-IgA诊断效能较高。结论:(1)NLR可作为一种新的炎症反应指标对RA的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一定的价值。(2)抗CCP抗体、RF和抗RA33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RA的敏感度与特异性,适用于RA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在考虑方便与经济因素的前提下,我提议联合检测RA只使用抗CCP抗体+RF+抗RA33便可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3)RF三个亚型对RA的诊断均具有中等诊断效能,综合三部分的结果可以得出NLR、抗CCP抗体、RF亚型、抗RA33抗体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大大提高诊断效能,有利于RA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上值得推广。

二、部分类风湿病人血液中检出变性DNA抗体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类风湿病人血液中检出变性DNA抗体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IgG和 IgM检测对COVID-19 的诊断价值
    1.1 前言
        1.1.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概述
        1.1.2 SARS-CoV-2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1.1.3 病原学诊断概述
        1.1.4 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与COVID-19研究进展
        1.1.5 T淋巴细胞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6 促炎因子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7 血常规与COVID-19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检测试剂和方法
        1.3.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SARS-CoV-2 特异性的IgG和 IgM抗体检测结果
        1.4.2 IgG和IgM检测对COVID-19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4.3 SARS-CoV-2 特异性IgG和 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
    1.5 讨论
    1.6 小结
第2章 SARS-CoV-2 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探究
    2.1 前言
        2.1.1 SARS-CoV-2疫苗研发的免疫学基础
        2.1.2 SARS-CoV-2 疫苗的研发概述
        2.1.3 SARS-CoV-2 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2.1.4 SARS-CoV-2 疫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
        2.3.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的IgG和 IgM检测结果
        2.4.2 IgG和 IgM抗体的检测结果和阳性率统计比较
        2.4.3 阴性结果与对照组结果的统计结果对比
    2.5 讨论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内外文献综述 SARS-CoV-2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云岭山脉西南部地区巴贝虫病调查与流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宿主动物感染巴贝虫情况调查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小型兽类检测结果与分析
        1.2.2 家畜检测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3.1 小型兽类感染巴贝虫的讨论
        1.3.2 家畜感染巴贝虫的讨论
第二章 蜱感染巴贝虫情况调查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地区不同蜱种巴贝虫检测结果
        2.2.2 不同蜱种感染巴贝虫情况
        2.2.3 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发育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人群感染巴贝虫情况调查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巴贝虫检测结果
        3.2.2 形态学检测
        3.2.3 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3.2.4 同一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巴贝虫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巴贝虫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全自动血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凝集方法及自身免疫病检出抗红细胞抗体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红细胞凝集在流式细胞仪上的表现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固定流式细胞仪的加样数量参数测定红细胞凝集实验
        2.1.1 指示细胞的制备
        2.1.2 稀释红细胞
        2.1.3 设置血清稀释组
        2.1.4 过滤样本
        2.1.5 样本温浴
        2.1.6 用流式细胞仪上样
        2.1.7 结果判定
        2.2 固定流式细胞仪的加样体积参数检测红细胞凝集实验
        2.2.1 指示细胞的制备
        2.2.2 稀释红细胞
        2.2.3 设置血清稀释组
        2.2.4 过滤样本
        2.2.5 样本温浴
        2.2.6 用流式细胞仪上样
        2.2.7 结果判定
    结果
        1.固定加样数量参数下的原倍组与空白组红细胞凝集在流式细胞仪上的结果
        2.固定加样数量参数下的原倍组与512倍稀释组红细胞凝集在流式细胞仪上的结果
        3.固定加样体积参数下的原倍组与空白组红细胞凝集在流式细胞仪上的结果
        4.固定加样体积参数下的原倍组与512倍稀释组红细胞凝集在流式细胞仪上的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红细胞凝集在流式细胞仪上的定量分析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固定流式细胞仪的加样体积参数测定红细胞凝集实验
        2.1.1 指示细胞的制备
        2.1.2 稀释红细胞
        2.1.3 设置稀释组
        2.1.4 过滤样本
        2.1.5 样本温浴
        2.1.6 用流式细胞仪上样
        2.1.7 结果分析
        2.2 优化实验
        2.2.1 固定红细胞体积
        2.2.2 固定血清浓度
        2.2.3 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
        2.2.4 结果判定
    结果
        1.固定加样体积参数下的原倍组、512倍稀释组与空白组红细胞凝集在流式细胞仪上的结果
        2.优化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红细胞凝集进行定量检测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标本来源
        2.方法
        2.1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凝集的原理
        2.2 临床红细胞倍比稀释实验
        2.3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红细胞凝集检测方法的建立
        2.4 数据分析
        2.5 玻片法检测红细胞凝集
        2.5.1 5%A型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2.5.2 血清稀释及孵育
        2.5.3 结果判定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临床红细胞倍比稀释实验的线性关系
        2.红细胞凝集强度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与玻片法高度相关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抗红细胞抗体的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临床标本来源
        2.方法
        2.1 指示细胞的制备
        2.2 实验方法检测值的线性观察
        2.3 实验稳定性观察
        2.4 ANA阳性标本(患病组)与健康标本(对照组)的检测
        2.5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AGI与血清抗体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稳定性实验
        3.患病组与对照组血清与O型红细胞凝集结果
        4.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综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抗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NA阳性患者标本信息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作者简介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鹅瘟病毒研究现状
        1.1.1 小鹅瘟病毒及小鹅瘟病简介
        1.1.2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方法
    1.2 小鹅瘟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1.2.1 小鹅瘟病毒活疫苗
        1.2.2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
        1.2.3 小鹅瘟病毒基因疫苗
        1.2.4 小鹅瘟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1.2.5 小鹅瘟抗血清
        1.2.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
    1.3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1.3.1 卵黄抗体的结构特点
        1.3.2 卵黄抗体的提取方法
        1.3.3 卵黄抗体的灭活方法
        1.3.4 卵黄抗体应用
        1.3.5 卵黄抗体的优势与展望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3.2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2.3.3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
        2.3.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2.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2.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质量评价
        2.3.7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2.4 试验数据分析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3.1.1 小鹅瘟病毒在雏鹅分离培养结果
        3.1.2 小鹅瘟病毒在鹅胚分离培养结果
    3.2 小鹅瘟病毒鉴定
        3.2.1 小鹅瘟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
        3.2.2 小鹅瘟病毒粒子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2.3 小鹅瘟病毒毒力测定
        3.2.4 小鹅瘟病毒理化特性
        3.2.5 小鹅瘟病毒的纯净性试验结果
        3.2.6 小鹅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3.2.7 小鹅瘟病毒VP3基因序列鉴定
    3.3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抗原的制备及成品检验
        3.3.1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制备抗原用病毒的检验
        3.3.2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检验
    3.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3.4.1 产蛋鸡选择结果
        3.4.2 高免鸡蛋的琼扩抗体效价监测结果
        3.4.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
        3.4.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确定
        3.4.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外源性病毒灭活方法确定
    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3.5.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理化特性
        3.5.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安全性评价
        3.5.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人工感染雏鹅的治疗效果评价
        3.5.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雏鹅注射后攻毒的预防效果评价
        3.5.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与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试验
    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3.6.1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物理性状的影响
        3.6.2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纯净性的影响
        3.6.3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琼扩抗体效价的影响
        3.6.4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雏鹅攻毒预防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4.2 小鹅瘟病毒H株VP3基因序列分析
    4.3 影响HA与HI效果的因素分析
    4.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
    4.5 鸡群的选择管理与高免蛋黄收集
    4.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7 最优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确定及分析
        4.7.1 辛酸终浓度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影响
        4.7.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对比分析及验证
        4.7.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琼扩抗体效价与蛋白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4.8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灭活条件的确定
    4.9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4.9.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安全性评价
        4.9.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治疗效果评价
        4.9.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预防效果评价
        4.9.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
    4.10 储存条件的确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5)类风湿关节炎微生物组与免疫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述
        1.1.1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病因
        1.1.2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表现
        1.1.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
        1.1.4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治疗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微生物可能是导致RA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1.3.2 肠道微生物和口腔微生物均可能导致RA的发生
        1.3.2.1 肠道微生物与RA发病的关系
        1.3.2.2 口腔菌群与RA发病的关系
        1.3.3 微生物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代谢作用机制
        1.3.4 滑膜组织和滑膜液中是否存在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得到关注
    1.4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思路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RA中微生物与其代谢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临床样本
        2.2.2 试剂耗材
        2.2.3 仪器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2.4.1 滑膜液或唾液细菌DNA提取方法
        2.2.4.2 滑膜组织细菌DNA提取方法
        2.2.4.3 粪便DNA提取方法
        2.2.4.4 PCR产物扩增
        2.2.4.5 ELISA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
        2.2.4.6 菌群数据生物统计学分析
        2.2.4.7 非靶向代谢组学
        2.2.4.8 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2.2.4.9 特异菌群目的基因的获取及PCR反应验证
        2.2.4.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4.11 验证回收PCR产物
        2.2.4.12 质粒构建
        2.2.4.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4.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数据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微生物组整体测序PCoA分析
        2.3.2 整体微生物组的组成结构分布
        2.3.3 RA与 OA之间菌群差异分析
        2.3.4 基于PICRUSt算法预测微生物的功能
        2.3.5 滑膜液中非靶向代谢组学整体PCoA分析
        2.3.6 滑膜液中代谢产物的整体结构
        2.3.7 代谢物的KEGG通路分析
        2.3.8 RA肠道菌群、口腔菌群与滑膜液中菌的核酸片段的一致性
        2.3.9 PCR定量分析结果
        2.3.9.1 拟杆菌的定量结果
        2.3.9.2 普雷沃氏菌的定量结果
        2.3.9.3 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定量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益生菌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及方法
        3.2.1 样本采集
        3.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3.2.3 实验方法
        3.2.3.1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3.2.3.2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
        3.2.3.3 原代培养滑膜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3.2.3.4 滑膜细胞计数
        3.2.3.5 益生菌群刺激类风湿滑膜成纤维细胞
        3.2.3.6 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3.2.3.7 采用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3.2.3.8 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3.2.3.9 ELISA酶联免疫实验方法检测炎性因子水平
        3.2.3.10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MTS方法检测益生菌干预细胞增殖能力
        3.3.2 划痕法检测益生菌干预表对RA FLS迁移能力的影响
        3.3.3 Transwell方法检测益生菌干预对RA FLS侵袭能力的影响
        3.3.4 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的表达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益生菌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实验动物
        4.2.1.2 主要试剂耗材
        4.2.1.3 主要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构建Ⅱ型胶原诱导性DBA1 小鼠关节炎模型
        4.2.2.2 关节炎的评分
        4.2.2.3 病理组织学分析
        4.2.2.4 小鼠CT扫描骨骼的变化
        4.2.2.5 小鼠粪便样本收集
        4.2.2.6 粪便DNA提取方法同2.2.4.3
        4.2.2.7 PCR产物扩增
        4.2.2.8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IL-6、IL-1α的水平
    4.3 结果
        4.3.1 胶原诱导性关节小鼠诱导成功
        4.3.2 16SrRNA V1-V2 区测序分析整体微生物组变化
        4.3.3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肠道菌群β-多样性差异
        4.3.4 通过Veen图比较各组OTU分布差异
        4.3.5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肠道菌群的门分类水平差异
        4.3.6 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的肠道菌群属分类水平的差异
        4.3.7 各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4.3.8 CT扫描显示益生菌对CIA小鼠具有保护作用
        4.3.9 病理组织学分析益生菌制剂干预CIA小鼠结构
        4.3.10 益生菌制剂可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4.4 讨论
    4.5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6)HCV和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和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聚集性献血导致的HCV感染的T细胞免疫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主要实验仪器
    
1.2.2 主要实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血样的采集与处理
    
1.3.3 抗HCV抗体的定性检测
    
1.3.4 临床信息的获得
    
1.3.5 HCV基因分型
    
1.3.6 HCV RNA足量
    
1.3.7 HCV多肽库的设计与合成
    
1.3.8 HCV特异性T细胞的刺激及流式分析
    
1.3.9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1.4.2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1.4.3 HCV慢性感染者的病毒特征
    
1.4.4 HCV病毒清除组与HCV慢性感染组有持续的CD8~+T细胞及CD4~+T细胞应答
    
1.4.5 多因子分泌
    
1.4.6 HCV特异性T细胞的表型特征
    
1.4.7 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特点
    
1.4.8 T细胞免疫与肝功能
    1.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聚集性献血感染HC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的试剂及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HCV RNA提取
    
2.3.2 RNA反转录
    
2.3.3 全序列引物设计及测序
    
2.3.4 序列组装及分析
    
2.3.5 二代测序
    2.4 实验结果
    
2.4.1 HCV病毒基因组的各片段反转录PCR结果
    
2.4.2 HCV病毒5'/3' RACE扩增结果
    
2.4.3 全基因序列拼接
    
2.4.4 序列同源性分析及进化分析
    
2.4.5 二代测序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盐桥在HBV特异性多肽呈递和T细胞识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主要仪器
    
3.2.2 主要实验耗材及商品试剂
    
3.2.3 实验试剂及其配方
    
3.2.4 实验动物、菌株、载体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所用的多肽合成和载体构建
    
3.3.2 H-2K~d-HBV多肽免疫小鼠及脾细胞的获得
    
3.3.3 ELISPOT实验
    
3.3.4 H-2K~d和HLA-B~*4001分子的表达与纯化
    
3.3.5 HLA-B*4001-peptide(GETALALLLL)的结晶条件的筛选
    
3.3.6 HLA-B*4001 Χ-射线衍射及结构解析
    
3.3.7 圆二色谱实验检测H-2K~d-HBVpeptide的热稳定性
    
3.3.8 H-2K~d-HBV peptide四聚体的制备及流式染色
    3.4 实验结果
    
3.4.1 H-2K~d分子和HLA-B~*4001-分子的蛋白纯化
    
3.4.2 探究H-2K~d/HLA-B~*4001野生型/突变体与多肽的结合能力
    
3.4.3 探究H-2-K~d野生型及突变体结合多肽识别TCR
    
3.4.4 H-2K~d和HLA-B~*4001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盐桥
    
3.4.5 盐桥对MHCI和结合肽的结构构象的影响
    
3.4.6 潜在盐桥广泛存在不同脊椎动物中
    3.5 讨论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第四章 HCV病毒及细胞免疫概述
    4.1 HCV病毒的流行病学及临床
    
4.1.1 HCV的流行
    
4.1.2 HCV的临床表现
    
4.1.3 HCV病毒的检测和实验室诊断
    
4.1.4 HCV的防控及治疗
    4.2 HCV病毒的基本特征
    
4.2.1 HCV病毒的形态特征
    
4.2.2 HCV病毒的基因组成及全基因组测序
    
4.2.3 HCV病毒的生活周期
    
4.2.4 HCV病毒的传播及变异
    4.3 HCV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特征
    
4.3.1 血清学反应
    
4.3.2 T细胞免疫
第五章 MHC分子结构免疫学概述
    5.1 MHC的概念
    5.2 MHC的抗原呈递及T细胞识别
    
5.2.1 MHCⅠ类途径
    
5.2.2 MHCⅡ类途径
    
5.2.3 外源抗原的MHCⅠ类途径交叉呈递
    5.3 MHC及相关分子的结构特征
    
5.3.1 MHCⅠ类分子的结构特征
    
5.3.2 MHCⅡ类分子的结构
    
5.3.3 非经典的MHCⅠ类分子结构
    5.4 MHC分子结构在T细胞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5.4.1 MHC结构研究对于MHC分子分类的影响-HLA超级型及其意义
    
5.4.2 MHC分子对TCR识别的限制性
    
5.4.3 MHC交叉呈递和TCR交叉识别的结构基础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仙灵骨葆致大鼠药物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第一节 仙灵骨葆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毒性研究情况
    第二节 药物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药物性肝损伤机制
    第四节 课题设计
    第五节 课题创新点
第一章 仙灵骨葆重复给药毒性研究
    第一节 灌胃给予SD大鼠仙灵骨葆8周的肝毒性实验探究
        1、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症状观察和体重
        3.2 血清生化
        3.3 剖前体重、肝脏重量和肝脏系数
        3.4 血液学
        3.5 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4、总结
    第二节 灌胃给予12~13月龄雌性大鼠仙灵骨葆3个月和恢复期28天毒性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症状观察
        3.2 体重
        3.3 摄食量
        3.4 血清生化
        3.5 给药结束及恢复期血清生化
        3.6 血液学
        3.7 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
        3.8 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4、实验讨论
    第三节 结论
第二章 仙灵骨葆引起免疫应激大鼠肝损伤模型探索实验
    第一节 不同剂量LPS对SD大鼠肝损伤量-效关系探索
        1、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溶液配制
        2.3 一般症状观察
        2.4 采血
        2.5 血清生化
        2.6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讨论
    第二节 LPS对SD大鼠肝损伤量-时-效关系探索
        1、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溶液配制
        2.3 一般症状观察
        2.4 采血
        2.5 血清生化
        2.6 血液学检查
        2.7 组织病理学检查
        2.8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讨论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仙灵骨葆致免疫应激大鼠急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灌胃给予免疫应激大鼠仙灵骨葆急性肝损伤研究
        1、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一般症状观察
        3.2 动物体重、肝脏重量和肝脏系数
        3.3 血液学检查
        3.4 血清生化检查
        3.5 剖检
        3.6 组织病理学检查
        4、实验讨论
    第二节 仙灵骨葆引起免疫应激大鼠急性肝损伤机制探索
        1、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miR-122定量
        2.2 细胞因子检查
        2.3 蛋白免疫印迹
        2.4 RT-PCR
        2.5 免疫组化
        2.6 免疫荧光
        2.7 血清MDA含量测定
        2.8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miR-122
        3.2 肝脏炎症和肝细胞凋亡
        3.3 血浆细胞因子
        3.4 库普弗细胞和星状细胞活化
        3.5 NADPH氧化酶和iNOS的表达
        3.6 肝药酶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3.7 氧化应激产物检测
        4、实验讨论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仙灵骨葆重复给予免疫应激大鼠致肝损伤和机制研究
    第一节 灌胃给予免疫应激大鼠仙灵骨葆2周肝毒性研究
        1、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实验动物
        1.3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一般症状、体重及摄食量观察
        3.2 肝脏重量和脏器系数
        3.3 血清生化
        3.4 血液学
        3.5 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3.6 血清细胞因子和血清MDA检查
        4、实验讨论
    第二节 仙灵骨葆重复给予免疫应激大鼠致肝损伤机制研究
        1、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蛋白免疫印迹
        2.2 RT-PCR
        3、实验结果
        3.1 胆汁酸合成酶和调节蛋白的蛋白表达
        3.2 胆汁酸合成酶和调节蛋白的mRNA表达
        3.3 转运蛋白的表达
        4、实验讨论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所获成果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仙灵骨葆联合用药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RF、抗Carp抗体、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抗hnRNP A2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RA组
        1.1.2 非RA风湿性疾病组
        1.1.3 对照组
    1.2 材料和仪器
        1.2.1 主要实验材料
        1.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及耗材
    1.3 .试验方法
        1.3.1 RF检测
        1.3.2 CCP抗原的合成及抗CCP抗体检测
        1.3.3 氨甲酰化抗原制备及抗Carp抗体检测
        1.3.4 hnRNPA2抗原制备及抗hnRNPA2抗体的检测
        1.3.5 MCV抗原制备及抗MCV抗体检测
2 结果
    2.1 抗原制备结果
        2.1.1 生物素化CCP制备结果
        2.1.2 Carp制备结果
        2.1.3 hnRNPA2制备结果
        2.1.4 MCV制备结果
    2.2 检测条件摸索
        2.2.1 RF检测
        2.2.2 抗CCP抗体检测
        2.2.3 抗Carp抗体检测
        2.2.4 抗MCV抗体检测
        2.2.5 抗hnRNPA2抗体检测
    2.3 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A2抗体检测结果
        2.3.1 RF、抗CCP抗体、抗Carp抗体、抗MCV抗体、抗hnRNPA2抗体在各组中阳性率比较
        2.3.2 单项指标阴性组中其余指标的阳性例数
        2.3.3 五项指标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结果比较
        2.3.4 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删除Pf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及其对快速诊断试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一部分 删除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的建立及验证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删除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L2图片
        3.2 测序结果
        3.3 恶性疟原虫3D7、L2虫株WB试验
        3.4 Southem blot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对以HRP2为基础的RDTs的评价研究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RDTs检测结果
        3.2 评分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组氨酸富集蛋白2和组氨酸富集蛋白3无细胞表达和验证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重组蛋白质的表达
        3.2 Western blot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讨论
    1 删除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的建立及验证
    2 对以HRP2为基础的RDTs的评价研究
    3 组氨酸富集蛋白2和组氨酸富集蛋白3无细胞表达和验证
结论
    1 删除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的建立及验证
    2 对以HRP2为基础的RDTs的评价研究
    3 组氨酸富集蛋白2和组氨酸富集蛋白3无细胞表达和验证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疟原虫HRP2/3蛋白、国际标准品及RDTs性能测试
        1 HRP2/3蛋白简介
        2 RDTs简介
        3 恶性疟原虫诊断试剂用国际标准品的建立
        4 RDTs性能测试简介
    综述二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1 背景
        2 基于工程化核酸酶的基因编辑技术
        3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4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疟原虫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1 HRPⅡ-L2-3-2质粒完整序列
    2 pUF1-BSD-Cas9质粒完整序列
作者简介及发表的文章
导师简介
致谢

(10)联合检测NLR、抗CCP、RF、抗RA3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NLR在 RA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主要仪器、主要试剂和方法
    1.2 结果
        1.2.1 三组间WBC、NE、LY、RDW、NLR、抗CCP、RF、抗RA33、CRP、ESR比较分析
        1.2.2 RA患者NLR与 WBC、NE、LY、RDW、CRP、ESR相关分析
        1.2.3 RA患者NLR与 WBC、NE、LY、RDW、CRP、ESR的回归分析
        1.2.4 NLR诊断RA的 ROC曲线及性能分析
        1.2.5 抗CCP、RF、抗RA33、CRP、ESR诊断RA的 ROC曲线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联合检测RA的价值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主要仪器、主要试剂和方法
    2.2 结果
        2.2.1 抗CCP抗体与RF、抗RA33 抗体、CRP、ESR相关分析
        2.2.2 三组中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阳性率的比较分析
        2.2.3 抗CCP、RF、抗RA33、CRP、ESR五项指标单独检测对RA的诊断效能评价
        2.2.4 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平行试验对RA的诊断效能评价
        2.2.5 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平行试验对RA的诊断效能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三、RF分型对RA的诊断价值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主要仪器、主要试剂和方法
    3.2 结果
        3.2.1 RF-IgG、RF-IgM、RF-IgA数据比较分析
        3.2.2 RF-IgG、RF-IgM、RF-IgA间相关分析
        3.2.3 RF-IgG、RF-IgM、RF-IgA诊断RA的 ROC曲线分析
        3.2.4 RF-IgG、RF-IgM、RF-IgA阳性检出率比较分析
        3.2.5 RF-IgG、RF-IgM、RF-IgA三项指标单独检测RA的诊断效能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NLR、抗CCP抗体、RF、抗RA33 抗体、CRP、ESR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部分类风湿病人血液中检出变性DNA抗体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D]. 林立鹏. 汕头大学, 2021(02)
  • [2]云岭山脉西南部地区巴贝虫病调查与流行特征研究[D]. 王帆. 大理大学, 2021(09)
  • [3]全自动血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凝集方法及自身免疫病检出抗红细胞抗体初探[D]. 盛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D]. 胡瑞鸿.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类风湿关节炎微生物组与免疫机制的研究[D]. 赵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HCV和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和分子机制研究[D]. 纪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2)
  • [7]仙灵骨葆致大鼠药物性肝损伤及机制研究[D]. 吴文晓.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RF、抗Carp抗体、抗CCP抗体、抗MCV抗体和抗hnRNP A2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测价值分析[D]. 许闫.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删除Pfhrp2基因恶性疟原虫参考虫株及其对快速诊断试剂的影响研究[D]. 杨英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联合检测NLR、抗CCP、RF、抗RA33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D]. 刘勤.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部分类风湿患者血液中变性DNA抗体检测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