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吴思贤[1](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腰椎小关节角度差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手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02月在我骨科住院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78例患者,将最终纳入的病例按手术节段是否存在小关节不对称(Facet Tropism,FT)分为两组:非FT组(小关节角度差值<10°)52例,FT组(小关节角度差值≥10°)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突出节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重体力工作者人数,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腰椎活动程度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Nakai评分以评价手术疗效的总体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有47例,女性31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9-64岁,症状持续时间分布范围在1-17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BMI、吸烟史、重体力劳动人数、糖尿病病史、突出节段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术后腰椎活动度评分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指标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天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在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天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优良率分别为90.38%、8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并发症少。但角度差值大于10°,即小关节角度不对称可能会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但并不影响下肢痛、功能活动以及总体疗效。应重视对患者小关节对称情况的评估,术后重视保护腰椎、佩戴腰围,适当腰背肌功能锻炼,以提高手术的疗效,促进功能康复。
钟锡锋[2](2021)在《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研究经皮椎间孔脊柱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椎板间开窗减压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脊柱骨科住院部住院的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研究的患者一共5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25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内镜组);B组患者25例,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开放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全部由科室同一组医师团队操作完成,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责任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切口方面比较,内镜组均明显少于开放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发现,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相互的作用对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内镜组术后第1天、第14天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术后第1天、第14天的ODI评分要优于开放减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第3个月、术后第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内镜组优良率为92%;开放组优良率为88%,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脊柱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均有良效。(2)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脊柱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微创性及可行性。
黎宁[3](2018)在《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镜、侧射钬激光和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改良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技术并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分别总结MMED和侧路椎间孔镜处理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0例,显微镜组15例,MMED组15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定颈椎功能。第二部分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6例,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使脊髓后移,然后颈前路经皮内镜下行椎间盘切除术。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NDI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第三部分于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对26例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患者术中应用侧射钬激光,手术前后采用VAS(下肢)及ODI指数评估手术效果,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第四部分选取2008年6月至2018年2月采用MMED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14例,采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末次随访时的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改良Macnab问卷评估疗效。第五部分2012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PETD并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82例,术前CT扫描示骨化物均不超过椎管横径或矢状径一半者,合并有单侧下肢症状。随访时观察疗效及VAS、ODI。第六部分通过PubMed检索2006年至2016年10年间发表的关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报道的英文文献,提取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统计,同时提取相关的参考文献。两名独立的调查者评估提取文献的质量,研究数量和研究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显微镜组JOA评分由术前(8.67±3.2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93±1.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7,P=0.000);NDI自术前18.00%±9.75%降至末次随访时5.9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7,P=0.000)。MMED组JOA评分自术前(8.87±3.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53±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0);NDI自术前17.13%±8.00%降至5.80%±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00)。显微镜组和MMED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0.680,P=0.502)、神经功能改善率分级(P=1.000)和NDI(t=0.146,P=0.88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手术时间3060分钟,术后2周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3.所有PELD患者均于内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神经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3个月时VAS腿痛评分由术前(6.33±0.74)分下降至(1.33±0.47)分,ODI指数由术前(39.9±10.1)分下降至(3.1±1.2)分。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100%(26/26)。4.MMED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咬除致压的骨化物边缘,直至神经根和硬膜囊充分松弛。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由术前7.66±1.25分下降至0.64±0.78分,ODI从术前45.52±12.31分降至4.66±5.84分;术前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有显着的差异(P<0.05);根据改良Macnab问卷评估疗效优良率92%(197/214)。5.经皮椎间孔镜术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88±1.20)分降至(0.70±0.83)分;ODI由术前(46.00±11.71)分降至(4.80±5.90)分;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91.46%(75/82)。6.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是0.675%,感觉运动症状多数在6个月内完全消失。【结论】颈前路内镜有利于保留椎间盘部分运动和支持功能,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侧射钬激光可以完美结合切除骨性压迫和瘢痕粘连,使得内镜手术神经减压更彻底;鉴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神经危险因素存在争议,因此目前的预防措施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其次,MMED经过改良可为颈椎前路减压和处理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提供清晰、放大的视野,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椎间孔镜仍只适用于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患者。总之,随着脊柱退行性疾病微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原有技术的改良,未来有望获得开放手术同样或更好的手术效果。
杨滨,贾永红,杨波,狄莉[4](2018)在《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CT、MR影像改变特点及在临床应用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其中35例完成多排螺旋CT扫描,10例完成核磁共振扫描。结果:该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为:(1))腰骶椎椎体后缘局限性骨质缺损,缺损区边缘骨质硬化,(2))缺损区后方小骨块突入椎管,(3)可继发有椎管狭窄,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MRI主要表现包括:(1))椎体后缘不规则骨质缺损,(2)缺损区内可见椎间盘组织填充。结论:磁共振及多排螺旋CT对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都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中MSCT的价值要优于MRI。
黄钟琳,杨滨,王恺[5](2015)在《多排螺旋CT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又称为腰椎后缘软骨结节、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1-4],是指多种原因引起椎体后缘骨突与椎体分离,向椎管内突出,进而造成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等改变[5]。以往对该病的认识不足,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本病,对其研究愈发深入[1-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5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
朱树龙,张金坤,杜乃亮[6](2013)在《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MSCT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CT诊断作用。方法回顾45例共48个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的CT表现。结果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在椎管内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及与母椎的联系有一定特征,尤其软骨结节与母椎骨缺损同存、两者可匹配及髓核阶的出现率均为100%。结论初步认为本文提出的"匹配征"对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CT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彭伟,鲁法美[7](2010)在《腰骶椎后缘骺环离断症的诊断及治疗》文中提出
郑晓辉,黄枫,陈建宏,姚珍松[8](2000)在《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青少年腰腿痛的病因病理特点 ,对观察组 67例青少年腰腿痛患者和 97例同期成年和老年病人的X片、CT、MRI及手术所见摘除物病理检查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 :发现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占少年腰腿痛患者的 4 0 .74 % ( 11/ 2 7) ,占青年腰腿痛患者的 2 2 .50 % ( 9/ 4 0 ) ;而具有相似征象者在成年对照组中仅占 3.85% ( 2 / 52 ) ,在老年对照组中仅占 4 .4 4 % ( 2 / 4 7) ,观察组与两对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 ( P <0 .0 1) ,两观察组间和两对照组间差异则无显着性 (P >0 .0 5)。结论 :提示椎体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患者特有的病理改变 ,由此认为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导致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二、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LDH的病理学改变 |
1.3 LDH的临床表现与体征 |
1.4 LDH的影像学检查 |
1.5 LDH的微创外科治疗 |
1.6 中医学对LDH的认识 |
1.7 关节突关节的相关研究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资料的纳入 |
2.3 小关节角度差值的测量 |
2.4 手术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对比 |
3.2 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3.3 腰痛VAS评分比较 |
3.4 腿痛VAS评分比较 |
3.5 ODI评分比较 |
3.6 两组JOA评分对比 |
3.7 疗效评定 |
4.讨论 |
4.1 FT与LDH的相关性 |
4.2 PELD治疗LDH的优势与不足 |
4.3 PELD处理小关节的体会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4.5 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PELD治疗LDH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文献研究 |
1.1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流行病学调查 |
1.2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病因 |
1.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表现 |
1.4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辅助检查 |
1.4.1 X线片检查 |
1.4.2 CT扫描检查 |
1.4.3 MRI检查 |
1.5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诊断、分型以及鉴别诊断 |
1.5.1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诊断 |
1.5.2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分型 |
1.5.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鉴别诊断 |
1.6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治疗 |
1.6.1 保守治疗 |
1.6.2 手术治疗 |
1.7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样本来源 |
2.3 临床资料 |
2.3.1 样本纳入标准 |
2.3.2 样本排除标准 |
2.3.3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诊断标准 |
2.3.4 知情同意 |
2.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4.1 一般资料 |
2.4.2 术前准备 |
2.4.3 手术方法 |
2.4.4 术后处理 |
2.4.5 观察指标 |
2.4.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手术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腰部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腿部VAS评分的比较 |
3.5 患者腰部ODI评分的比较 |
3.6 患者手术疗效的比较 |
4 讨论 |
4.1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可行性 |
4.2 两种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比较 |
4.3 微创手术在围术期方面更具有优势,为治疗提供更多可能 |
5 研究的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外科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显微镜与可动式椎间盘镜辅助下颈椎前路减压的对比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2 研究对象 |
1.1.3 手术方法 |
1.1.4 术后处理 |
1.1.5 随访及评价指标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术中所见 |
1.2.2 手术时间 |
1.2.3 术中出血量 |
1.2.4 影像学评估减压效果 |
1.2.5 临床功能评价 |
1.2.6 并发症 |
1.3 讨论 |
1.3.1 显微镜和MMED的技术特点 |
1.3.2 显微镜和MMED辅助手术的临床效果 |
1.3.3 显微镜和MMED的术中应用价值 |
1.3.4 研究的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严重颈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手术方法 |
2.1.3 术后处理与临床评价 |
2.2 结果 |
2.2.1 术中所见 |
2.2.2 影像学评估减压效果 |
2.2.3 临床功能评价 |
2.3 讨论 |
2.3.1 手术方案的选择 |
2.3.2 APECD临床应用的风险和困难 |
2.3.3 内镜对椎间盘的影响 |
2.3.4 内镜的优势和局限性 |
2.4 小结 |
附录 |
三、经皮内镜下侧射钬激光应用的初步体会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设备及作用原理 |
3.1.3 术前准备 |
3.1.4 手术方法 |
3.1.5 术后处理和评估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3.1 理想的镜下工具 |
3.3.2 钬激光的优势 |
3.3.3 钬激光应用的安全事项 |
3.4 小结 |
附录 |
四、可动式椎间盘镜治疗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手术策略和疗效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
4.1.2 研究对象 |
4.1.3 术前准备 |
4.1.4 手术方法 |
4.1.5 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评估 |
4.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手术情况 |
4.2.2 术后疗效 |
4.3 讨论 |
4.4 小结 |
附录 |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的椎间孔镜手术策略研究 |
5.1 资料和方法 |
5.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5.1.2 一般资料 |
5.1.3 手术方法 |
5.1.4 术后处理和临床疗效评估 |
5.1.5 统计学处理 |
5.2 结果 |
5.2.1 手术情况 |
5.2.2 术后疗效 |
5.3 讨论 |
5.4 小结 |
附录 |
六、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腰大肌入路神经并发症的研究分析 |
6.1 对象和方法 |
6.1.1 文献检索 |
6.1.2 纳入标准 |
6.1.3 数据提取 |
6.1.4 文献质量和整体影响力评价 |
6.1.5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研究选择 |
6.2.2 证据摘要 |
6.3 讨论 |
6.3.1 腰椎融合术的现状 |
6.3.2 外侧腰椎融合术的优势 |
6.3.3 外侧腰椎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 |
6.3.4 神经并发症的机制 |
6.3.5 神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6.3.6 神经并发症的预防 |
6.3.7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
6.3.8 临床建议 |
6.3.9 关键点 |
6.4 小结 |
附录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综述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微创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
1.2.1 多排螺旋CT扫描 |
1.2.2 核磁共振扫描 |
2结果 |
2.1 多排螺旋CT表现 |
2.1.1 病变椎体分布 |
2.1.2 椎体后缘局限性骨质缺损, 其后方可见与缺损区形态、位置相对应的小骨块突入椎管。 |
2.1.3 |
2.2 核磁共振表现 |
2.2.1 病变椎体分布 |
2.2.2 影像表现 |
3讨论 |
3.1 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
3.2 影像学表现 |
3.2.1 多排螺旋CT是诊断本病最主要的检查方法, 主要影像改变特点包括: |
3.2.2 MRI表现 |
3.2.3 分析以上改变可以发现, 椎体后缘局限缺损、缺损位置边缘骨质硬化、与之形态相对应的小骨块压迫硬膜囊是该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特点。 |
3.2.4 本文存在不足。 |
(5)多排螺旋CT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影像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6)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MS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CT方法 |
2 结果 |
2.1 CT表现 |
2.2 手术、病理结果 |
3 讨论 |
3.1 LPMN CT表现与诊断 |
3.2 LPMN与西莫尔结节 |
3.3 病名与预防 |
四、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D]. 吴思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钟锡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微创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黎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1)
- [4]腰骶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影像学表现[J]. 杨滨,贾永红,杨波,狄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05)
- [5]多排螺旋CT在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诊断中的应用[J]. 黄钟琳,杨滨,王恺. 颈腰痛杂志, 2015(04)
- [6]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MSCT研究[J]. 朱树龙,张金坤,杜乃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02)
- [7]腰骶椎后缘骺环离断症的诊断及治疗[J]. 彭伟,鲁法美.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0(04)
- [8]腰骶椎后缘骺环骨折是青少年腰腿痛不可忽视的因素[J]. 郑晓辉,黄枫,陈建宏,姚珍松.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