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致昆明小鼠基因组 DNA 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

砷致昆明小鼠基因组 DNA 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

一、砷致昆明种小鼠基因组DNA损伤的量效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崔玮[1](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褚珊珊[2](2019)在《云南产红花蜂花粉多糖组分PBPCⅡ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花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具有活血通经、逐瘀止痛之功效,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资源。蜂花粉系蜜蜂从蜜源植物花药中采集的生殖细胞,经其特殊加工后形成的淡黄色团状物。多糖作为蜂花粉中有效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这些生物学活性与抗肿瘤作用有密切关系。本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已发现红花蜂花粉多糖的均一组分PBPCⅡ具有显着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但PBPCⅡ是否具有体内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尚不清楚,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目的:观察云南产红花蜂花粉多糖组分PBPCⅡ对S180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并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取雌性昆明种小白鼠60只,体质量18-22 g。采用瘤块接种法,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于右腋下接种S180肉瘤瘤块建立实体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CTX)组(30 mg/kg)和PBPCⅡ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 h,称体质量,采血后,断颈处死小鼠,剖取肿瘤块及胸腺、脾脏各组织并称质量,分别计算抑瘤率和免疫器官指数。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α、IL-2、IL-6、IFN-γ、TNF-α、VEGF的水平,RT-qPCR实验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c-myc、p53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肿瘤组织Bax、Bcl-2、C-myc、P53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S180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PBPCⅡ低、中、高剂量组均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7.44%,42.55%,54.01%,并能升高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ELISA结果显示,与肿瘤模型组比较,PBPCⅡ可提高荷瘤小鼠血清中IL-1α、IL-2、IFN-γ、TNF-α的水平,降低血清IL-6、VEGF水平。RT-qPCR结果显示,与肿瘤模型组相比,PBPCⅡ能明显促进bax、p53 mRNA表达,降低bcl-2、c-myc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肿瘤模型组相比,PBPCⅡ能明显促进Bax、P53蛋白表达,降低Bcl-2、C-myc蛋白表达量。HE染色结果显示,与肿瘤模型组相比较,PBPCⅡ组肿瘤细胞表现出细胞凋亡、坏死的形态学改变。结论:PBPCⅡ能够明显抑制S180肉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途径之一。

舒盼盼[3](2019)在《屏边三七皂苷R1、R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屏边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屏边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H.T.Tsai et K.M.Feng的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含有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皂苷成分,民间对于治疗肝炎具有良好的效果。目前屏边三七是一种待开发的、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但其主要药理活性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初步考察了屏边三七皂苷的抗凝血、镇痛以及抗炎生物活性,进一步研究屏边三七皂苷对四氯化碳(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小鼠粪便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本次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屏边三七皂苷R1(SP-R1)、R2(SP-R2)的生物活性初探1.1屏边三七皂苷的体外抗凝血作用。SP-R1、SP-R2能使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着增加(p<0.01,p<0.001),且在0.520 mg/mL浓度范围内具有量效关系。1.2屏边三七皂苷的镇痛作用。SP-R1、SP-R2能提高小鼠痛阈值,表明其具有显着的镇痛活性。1.3屏边三七皂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SP-R1在剂量为1、5、10 mg/kg时对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率分别为29.73%、18.18%、21.38%;SP-R2在剂量为1、5、10 mg/kg时其抑制率分别为38.57%、30.63%、35.63%,SP-R2对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作用较SP-R1更显着。1.4屏边三七皂苷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SP-R1、SP-R2能显着抑制足组织内TNF-α、IL-6、MDA、NO含量的升高(p<0.05,p<0.01,p<0.001),减少炎症对组织的损伤。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SP-R1、SP-R2能降低角叉菜胶导致的小鼠足组织肿胀程度,减少组织损伤,且明显降低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程度。1.5屏边三七皂苷对四氯化碳致(CCl4)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SP-R1、SP-R2(1、10 mg/kg)能显着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酶活力(p<0.05,p<0.01);在1、5、10 mg/kg剂量下,SP-R1、SP-R2均能显着降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酶活力(p<0.05,p<0.01)。2.SP-R1、SP-R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2.1屏边三七皂苷降低小鼠血浆中致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SP-R1、SP-R2在剂量为1、5、10 mg/kg时均能显着抑制TNF-α及IL-1β水平(p<0.05,p<0.01,p<0.001);SP-R1、SP-R2均能抑制IL-6水平,其中SP-R2在剂量为10 mg/kg时,能显着抑制IL-6水平(p<0.01)。2.2屏边三七皂苷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SP-R1、SP-R2在1、5、10 mg/kg浓度下时能显着抑制丙二醛(MDA)的释放(p<0.001);同时,SP-R1、SP-R2能促进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释放,提高机体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SP-R1剂量为1、10 mg/kg,SP-R2剂量为1 mg/kg时能显着促进GSH的释放(p<0.05),而当SP-R1剂量为1 mg/kg,SP-R2剂量为5 mg/kg时能显着提高机体SOD酶活力(p<0.05,p<0.05)。2.3 Western Blot分析表明,SP-R1、SP-R2能上调IκBα表达量,下调NF-κB的表达量。2.4病理组织检测肝脏组织情况。SP-R1、SP-R2能恢复肝细胞正常功能与形态,减少细胞坏死程度,其中SP-R2对肝脏细胞的保护作用最显着。3.SP-R2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中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SP-R2能提高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在门、纲、目水平上改变急性肝损伤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与空白组相近。通过基于加权Unifrac的PCoA分析,与模型组相比,SP-R2组菌落结构更接近于空白组。通过LEfse分析,得到组间差异功效最大的类群。

王雪[4](2018)在《发芽藜麦汁饮料的研制及其抗氧化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保健食品的快速发展与兴起,藜麦的营养价值及功效已日益被学者们发现。事实上,藜麦的种植已经有7000年的历史。研究表明,藜麦内有近乎完美的蛋白质氨基酸组合,是唯一一种能够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要的全营养型单体植物。种子发芽是高等植物生命活动最为强烈的一个阶段,谷物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生理活性变化,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会使得藜麦的原料利用率及消化率均得以提高。因此,研究发芽藜麦的性质特征对于满足人体基本营养这一领域将有重大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藜麦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对藜麦种子生物特性及功能特性的研究上,而对于藜麦萌发及发芽藜麦的研究方面报道甚少,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索藜麦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发芽藜麦类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本文针对藜麦发芽的最佳工艺、发芽藜麦汁饮料的最佳调配工艺、发芽藜麦汁饮料的稳定性研究以及发芽藜麦汁饮料体内外抗氧化功能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发芽时间、发芽温度四个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试验进行了优化,得出藜麦发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即浸泡温度25℃,浸泡时间1.5 h,发芽温度32℃,发芽时间21 h。2、借助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了发芽藜麦汁饮料的最佳磨浆工艺条件,得出最佳的参数组合为A3B1C2,即磨浆料液比1﹕6、磨浆温度60℃、磨浆时间为2 min,该组合为发芽藜麦浆的最佳磨浆工艺。3、在制得发芽藜麦浆的基础上,分别从饮料配方和稳定剂使用两方面开展了发芽藜麦汁饮料的工艺研究,根据综合评分和品质值的单因素试验得出,藜麦汁饮料的最佳配方组合为:A2B2C1D1,即藜麦汁70%,奶精1%,果葡糖浆13%,柠檬酸0.15%,按该综合评定组合所得出的产品质量及口感均为最佳。通过观察饮料三个月的稳定状态以及L9(34)正交试验结果,得出藜麦汁饮料的稳定剂最佳复配组合为:A3B1C1,即黄原胶添加量0.20%,CMC添加量为0.15%,瓜尔豆胶添加量为0.15%,该复配组合稳定性最好,沉淀率最低,在此条件下,产品质量最好,状态最佳。4、以发芽藜麦汁饮料为实验对象,开展了体外抗氧化实验研究,分别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三方面开展了抗氧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发芽藜麦汁饮料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当质量浓度在40 mg/ml时,发芽藜麦汁饮料的清除能力达到最大,清除率为42.12%;在还原能力方面,随着发芽藜麦汁饮料浓度的增加,发芽藜麦汁饮料的还原能力随之增加,但是考察浓度范围内,其还原力均低于Vc;在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随着样品溶液的质量浓度的增加,清除能力成上升后稳定的趋势,在质量浓度为60 mg/ml时,清除率达到最大值62.24%,研究结果表明,发芽藜麦汁饮料对羟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以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动物,在构建衰老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体内抗氧化研究,经灌胃给样45d后,取小鼠血清、肝脏组织、脑组织样本,分别测量T-AOC活力、SOD活力、GSh-Px活力和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在体内抗氧化实验中藜麦提取营养液的灌胃剂量的增加,其抗氧化能力也随之增加,随之增加当给小鼠灌胃剂量大于100 mg/kg发芽藜麦汁饮料时,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型小鼠具有显着抗氧化作用,且具有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但是从CAT、SOD、GSP-Px酶活性提高及MDA含量降低程度来看,当发芽藜麦汁饮料灌胃剂量在400 mg/kg与600 mg/kg时,两者剂量并未造成4种指标间的显着差异,因此当芽藜麦汁饮料灌胃剂量在400 mg/kg时,对D-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型小鼠具有最佳抗氧化效果,综上所述,发芽藜麦汁饮料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本文旨在提高藜麦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性,为藜麦高附加值保健食品的生产研发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

王艳秀[5](2018)在《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及解热作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探究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解热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其在解热方面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实验:采用不同浓度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小鼠进行实验,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小鼠存活情况。以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最大灌胃体积和最大浓度对小鼠进行灌胃给药,24h内连续给药2次,同时给予对照组小鼠相同体积双蒸水灌胃,观察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给药后一般毒性症状及饮食、体重变化;14天后眼球取血检测血清中ALT、AST、AKP、TP、ALB、CRE和BUN等生化指标;脱颈椎处死小鼠行解剖,肉眼观察各组小鼠脏器变化;称量心、肝、脾、肺、左肾和右肾质量,计算脏器指数;取小鼠心、肝、脾、肺、左肾和右肾制作HE染色切片观察脏器病理形态学;计算其最大给药剂量(MTD)。(2)桂产藿香蓟水提物解热作用及其机制实验:取健康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3天,实验前测得两次体温平均值作为大鼠基础体温,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0%酵母混悬液10m L/kg致热。造模成功后,按照体温随机分为模型组、桂产藿香蓟水提物高剂量组(50.14g生药/kg)、中剂量组(25.07生药g/kg)、低剂量组(12.535g生药/kg)和阿司匹林组(100mg/kg),给予灌胃给药,并于给药后30min测肛温1次,连续测3h,观察大鼠体温变化绘制降温曲线图;末次测温之后,各组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TNF-α和c AMP含量;摘取大鼠下丘脑组织,ELISA法检测下丘脑中PGE2、5-HT和c AMP含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中IL-1β、TNF-α、COX-1和COX-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COX-1及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1)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实验:实验小鼠未出现死亡,不能测出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LD50,最大给药量为200.56g生药/kg。观察14天,给药组小鼠摄食量及体重增加,但与空白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组心、肝、脾、肺、左肾和右肾脏器指数与空白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与给药组小鼠心、肝、脾、肺、左肾和右肾病理未见明显病变。给药组小鼠血清中AST、ALT、AKP、TP、ALB、BUN和CRE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桂产藿香蓟水提物解热作用及其机制实验:造模后,与空白组相较,造模各组体温均显着升高(P<0.01);给药3h后,与模型组肛温相较,桂产藿香蓟各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体温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较,桂产藿香蓟各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桂产藿香蓟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可明显降低血清中TNF-α和c AMP含量(P<0.01或P<0.05),低剂量组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较,桂产藿香蓟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GE2和c AMP浓度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低剂量组有下降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给药组下丘脑中5-HT含量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较,阿司匹林组及桂产藿香蓟各给药组大鼠下丘脑中TNF-α和COX-1m 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β和COX-2 m 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呈显着性下降趋势,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桂产藿香蓟高、中剂量组大鼠及阿司匹林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疏松水肿、脱髓鞘现象明显改善,而低剂量组未有明显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COX-1在各给药组、模型组及正常组下丘脑中胞浆均显示阳性反应。正常组大鼠下丘脑中COX-2表现为阴性反应,与模型组相较,桂产藿香蓟高、中、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大鼠下丘脑棕黄色颗粒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对比,COX-1蛋白在阿司匹林组和桂产藿香蓟各给药组的平均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蛋白在阿司匹林和桂产藿香蓟高、中剂量组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P<0.05),而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小鼠无急性毒性作用,用药安全。最大给药剂量为200.56g生药/kg。2.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具有明显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发热大鼠血清内生致热源IL-1β、TNF-α及c AMP含量,降低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介质PGE2和c AMP含量,下调IL-1β基因表达,抑制COX-2基因和蛋白表达而发挥作用,可能与下丘脑5-HT、COX-1无关。

陈丽[6](2018)在《红汁乳菇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抗2型糖尿病小鼠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s)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icales)、红菇科(Russulaceae)、乳菇属(Lactarius),是一种外生菌根食用菌,由于生长需要特殊的生态条件、营养方式和子实体分化条件,尚不能进行人工栽培,市场供应依赖于野生采摘,过度的采摘导致产地资源严重破坏,产量逐渐减少。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食用菌资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红汁乳菇等外生菌根食用菌进行深层液体培养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红汁乳菇锌多糖具有显着地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测定菌丝体生物量对红汁乳菇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筛选,并进行富锌液体培养;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红汁乳菇富锌多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并联合高脂饲养,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研究红汁乳菇多糖抗2型糖尿病作用;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2型糖尿病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采用鲜松针、干松针、土样、松树根和松树枝浸提液培养基的发酵培养,测定红汁乳菇的生物量,得到最佳培养基为加入干松针滤液的PDA培养基,其发酵生物量为10.57 g/L。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无机锌盐能促进菌丝生长,但高浓度的锌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通过比较红汁乳菇的菌丝体生物量,确定了培养基中硫酸锌最适的添加浓度为0.4 g/L,最大生物量达到14.4g/L。2.红汁乳菇富锌多糖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4.85%、27.06%和30.56%;小鼠血液中T-SOD和CAT活性分别为(140.35±7.38)U/mL和(2.93±0.68)U/mL,MDA含量为(3.66±0.39)nmol/mL。红汁乳菇锌多糖能显着提高小鼠体内T-S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具有较强的体内抗氧化能力。3.红汁乳菇多糖(LHP)可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P<0.05),与空白组比较,红汁乳菇多糖组和二甲双胍组血糖值分别降低了30.73%和36.34%,红汁乳菇多糖的治疗效果与二甲双胍接近;红汁乳菇多糖延缓小鼠体重的下降,且能显着改善糖耐量;红汁乳菇多糖显着降低了小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增加了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明显改善了小鼠血脂紊乱。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红汁乳菇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

杜倩[7](2018)在《基于太阴病理论的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姜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复发性口疮(RAS)是临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直接影响了对该病的认识、治疗及预防。饮食因素是该疾病的病因之一,探讨饮食干预在RAS的缓解、治疗以及预防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与指导价值;干姜为导师多年临床治疗RAS的经验用药,现代临床、动物实验以及药理学研究证明干姜对于该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尚未有临床试验进行客观论证。本研究以RAS日常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应用干姜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就以下内容进行展开研究:1,流行病学调查。大学生为RAS患病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RAS的患病情况以及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的疾病分布,并对日常生活行为因素尤其是饮(水)食行为或习惯方面的患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RAS与日常饮(水)食方面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危险因素;调查与口疮发作相关的诱发/加重性食物、饮食口味以及治疗、缓解方法,探讨对于该疾病具有特定诱发作用的某些食物以及应对方法。2,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小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干姜水煎浓缩物贴膜应用于RAS患者,初步探讨干姜对该病的作用效果,并通过检测唾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水平的变化,既辅助评价药效,同时可以对干姜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1,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足够样本,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基于调查对象自身近一年的情况。调查项目总共50项,基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学历5项;第一部分内容包括是否曾患口疮、口疮的发作周期、大小、个数、愈合所需时间、治疗与缓解方法、加重或诱发口疮程度的食物或口味;第二部分包括口腔牙具佩戴与否、该疾病的家族史、过敏史、胃肠疾病史、刷牙情况、睡眠情况、焦虑情况等一般情况,第三部分内容包括饮食口味喜好、饮水喜好、荤素搭配、三餐规律情况,以及日常对咖啡、茶、酒、甜饮料、碳酸饮料、牛奶,食用油炸性、烧烤、甜品、雪糕、水果等食物的进食或者饮用频率情况等。2,于2017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医堂中医门诊部临床收集RAS病例,设计临床对照试验,以干姜水煎浓缩物贴膜作为试验组(高剂量组),设计相同药物的十倍稀释量作为安慰剂对照组(低剂量组)。使用随机数字表对装有药膜的不透明信封进行随机编码,受试者与调查研究者对整个分配过程皆不可见。跟踪记录各病例用药前后的口疮疼痛变化以及口疮愈合时间信息,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口疮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病例治疗前以及愈合初期唾液中EGF和TNF-α的浓度。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RAS 一般患病情况调查结果①此项流行病学调查共有1011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对近一年来研究对象口疮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的RAS患病率为29.38%。患病情况在性别、年龄、学历、BMI指数方面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297名RAS患者的口疮患病情况包括溃疡的发作频率、个数、溃疡创面大小以及愈合时间四个方面内容分别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RAS的患病类型主要为轻型RAS。(2)RAS日常饮食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①在一般影响因素方面,结果显示RAS的患病情况在家族史以及胃肠疾病两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素诸如戴牙套、感冒、不良情绪、刷牙习惯、睡眠总时间、入睡时间等方面的RAS患病情况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在饮食影响因素方面,结果显示RAS患病情况在经常感觉口干/渴与否,具体食物中的油炸食物、甜饮料、碳酸饮料的摄入频率以及对坚果的进食喜好这五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饮食因素诸如饮水喜好、冷热水情况、饮食荤素结构、饮食规律与否以及包括具体对于咖啡、酒、茶、冷饮、水果等方面的RAS患病情况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危险因素筛选结果显示,RAS家族史、熬夜、频繁饮用碳酸饮料、经常感觉口干渴是RAS患病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而喜欢吃坚果是RAS患病的保护性因素。④研究对象RAS与非RAS两组人群在日常饮食口味喜好方面的差别不大,更喜欢甘(甜)和辛(辣)口味。⑤此外,多数在校大学生存在刷牙习惯欠佳,经常感觉到压力、焦虑或紧张的不良情绪以及熬夜的现象。(3)口疮的诱发或加重因素以及治疗、缓解方法调查结果①近一年来曾患过口疮者共762名,在口疮的诱发或加重性食物以及饮食口味方面,研究结果显示菠萝以及辛(辣)口味可能对口疮具有诱发或加重的作用。②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的研究对象在口疮发作时不会采取治疗,而会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关的缓解方式来干预,其中,采用多喝水的方式用来缓解的人数最多;在采取的治疗方法中,主要是使用中药(成分)的药物治疗。③在口疮发作期,有超过一半的研究对象会特意进食水果。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否患有RAS,高频率进食水果的人群均显着高于低频率进食人群。然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尚不能认为高频率的进食水果对于RAS患病的降低有积极的作用。2临床试验研究结果(1)干姜对于RAS的临床作用效果①本研究共纳入病例59例,包括试验组30例,对照组29例。②干姜应用于RAS的疗效方面,试验结果显示:在VAS方面,干姜膜组(高剂量组)受试者在用药前后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而安慰剂组(低剂量组)受试者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受试者的溃疡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姜膜组(高剂量组)的受试者溃疡愈合所需时间的均值小于使用安慰剂膜(低剂量)的受试者的愈合所需时间均值。③在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方面,对观察期内所有受试者可能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反馈。(2)干姜对RAS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干姜与安慰剂(干姜低剂量)的两组RAS受试者在口疮愈合后唾液中EGF浓度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但干姜膜组的EGF平均浓度显着低于安慰剂膜组的平均浓度水平(P<0.05)。两组RAS受试者在口疮愈合后唾液TNF-α平均浓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使用干姜膜的受试者唾液中TNF-α的水平显着低于使用安慰剂膜的平均浓度水平(P<0.05),提示使用干姜对于TNF-α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1)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的RAS患病率为29.38%。(2)RAS与日常饮食行为关系密切。结合本研究结果提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应注意多饮水,减少对碳酸饮料、甜饮料与油炸食物的摄入,可适当增加坚果的摄入。口疮患者应避免或减少摄入菠萝和辛辣食物;在平时以及溃疡发作期对水果的摄入应谨慎,同时注意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3)干姜对疼痛缓解以及创口愈合方面均有积极作用,在研究的剂量范围内,高剂量的作用疗效优于低剂量。干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口疮愈合,干姜组在愈合后唾液中EGF的浓度水平更低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干姜对TNF-α的释放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黏膜损伤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口疮较快愈合。干姜对RAS的治疗作用可能与镇痛和TNF-α抑制相关。意义(1)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RAS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日常饮(水)食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探讨日常饮食干预RAS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发展与指导意义。(2)本研究对干姜应用于RAS的临床疗效以及疗效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对该病的发展认识与临床治疗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RAS的药物研究及机制研究亦起到一定的发展作用。

孙位军[8](2018)在《光核桃仁油的化学成分和促进毛发生长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蔷薇科李属植物光核桃Prunus mira Koehne,又名(康布、呷木、握侃[1]、康康)、毛桃,是国内外罕见的桃种质资源“活化石群”,分布极广、蕴藏量大,产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2],因果核壳相对光滑故名“光核”桃;种仁入药,即桃仁。《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92版)[3]功能沿用中医的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质量控制水平较低。而藏医经典着作《晶珠本草》[4](1745年)记载“种子榨取的油涂擦治头发、眉毛、胡子等脱落症”,但该临床经验尚未推广。目的:1.分析光核桃仁油中脂溶性化学成分,发现特有化合物。2.测定光核桃油仁中化学成分含量,提高质量控制水平。3.揭示光核桃仁油促进毛发生长的量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热榨法榨取光核桃仁油,采用GC-MS法分离、鉴定,并测定各个化合物相对含有量,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采用HPLC法,在38℃柱温、1.0 m L/min流速、210 nm波长下,以甲醇: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测定14个批次光核桃仁油中化学成分的含量。3.利用硫化钠和脱毛膏两种造模方法制备小鼠脱毛模型,同时于小鼠脱毛部位涂抹光核桃仁油(8个剂量),连续给药7d,以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新生毛发长度和新生毛发重量为指标进行量效关系研究,初步探索光核桃仁油促进毛发生长的有效剂量范围。4.利用硫化钠致C57BL/6小鼠脱毛模型,同时给脱毛部位小鼠涂抹光核桃仁油,连续21d,以毛发生长状况评分、毛发长度、毛发生长速率、毛发重量、毛囊数量以及真皮厚度为指标,评价光核桃仁油促进毛发生长的有效性。采用RT-PCR和WB测定光核桃仁油对皮肤中Wnt10b、GSK-3β和β-catenin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应用GC-MS,鉴定出光核桃仁油脂溶性成分中41个化合物,以油酸、β-谷甾醇、反式角鲨烯、γ-生育酚、维生素E为主,特有化合物5个(4-甲基壬烷、1,2,4-三甲基环己烷、反式-2,4-癸二烯醛、二十八醛和2,4-癸二烯醛)。2.应用HPLC,对光核桃仁油中α-生育酚、维生素E以及β-谷甾醇3个化学成分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率考察结果均符合要求,RSD值均小于3%,其线性范围分别为72.001256.00μg·m L-1、7.60187.00μg·m L-1、100.00904.00μg·m L-1,在此范围内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3.量效关系研究表明,光核桃仁油原液、光核桃仁油稀释2和4倍(剂量在15.0660.26mg药材/cm2/d)能明显增加小鼠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毛发长度和毛发重量,具有促进小鼠毛发生长的作用,且剂量与作用呈正相关,但剂量在0.477.53mg药材/cm2/d的光核桃仁油对小鼠毛发没有促进生长作用。4.在涂抹光核桃仁油期间,C57BL/6小鼠皮肤变黑时间有变短趋势、毛发长度、毛发生长速率、毛发重量、毛囊数量和真皮厚度均明显增加。稀释2倍剂量(30.13mg药材/cm2/d)能提高小鼠皮肤中Wnt10b和β-catenin的m RNA表达,对Gsk-3β的m RNA表达亦有增加的趋势;同时能提高小鼠皮肤中Gsk-3β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对小鼠皮肤中Wnt10b的蛋白表达亦有增加的趋势。结论:1.光核桃仁油中脂溶性成分和特有化合物的鉴定,为光核桃仁油的质量控制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2.建立了光核桃仁油中3种化学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提高光核桃仁油的质量控制。3.光核桃仁油剂量在15.0660.26mg药材/cm2/d范围内具有促进脱毛小鼠模型毛发生长的作用。4.光核桃仁油具有促进小鼠毛发生长的作用,以30.13mg药材/cm2/d剂量相对较好,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皮肤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郑丽屏[9](2018)在《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内生菌是在健康植物组织和器官内、与之共生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不仅能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还能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内生菌独特的生境以及和宿主亲密的互共生关系,造就了它们丰富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医药和害病虫生物防治领域上的应用已显示出良好前景。作为特境微生物的一种,内生菌已成为天然活性产物的新型资源。桑树(Morus alba L.)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的药用植物,桑树内生菌的存在已引起关注,鉴于桑树在提供家蚕饲料、桑果和药材之功用,桑树内生菌在绿色农药和医药领域上的开发特别引人瞩目。本文对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及多样性分析,筛选出具有化感效应(除草、抑藻和抗菌)、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桑树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活性代谢物质分析,探讨了内生真菌作用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本文首次结合组织块培养分离法和宏基因组r DNA序列分析法对桑树内生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共分离得到桑树内生菌132株,其中内生真菌106株、内生细菌23株、内生放线菌3株,内生菌数量分布情况根部>茎部>叶部,不同季节内生菌的数量基本都遵循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桑树86株内生真菌分属5个目、18个属。在目的分类水平上桑树内生菌以半知菌中的丝孢目(Moniliales)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的28.3%;在科分类水平上以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暗色孢科(Dematiaceae)为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2.64%和16.04%;以镰孢霉属(24株,占22.64%)和链格孢属(16株,占15.1%)为桑树内生真菌中的优势菌群。镰孢霉属(Fusarium sp.)是根部的优势种群,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在茎、叶中均为优势种群。基于宏基因组的内生细菌16S r DNA和18S r DNA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桑树内生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大于4,菌群丰度指数(Chao)大于12800,提示桑树中内生菌多样而且丰富。桑树内生细菌优势种群为:薄层菌属Hymenobacter(5.65%)、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61%)、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3.55%)、拟杆菌属Bacteroides(2.4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05%)等。不可培养内生真菌主要分布在Knufia属(20.75%)、刺盾炱菌属Cantharellula(4.99%)、竹鞘多腔菌属Myriangium(2.30%)、翅孢壳属Emericellopsis(1.97%)等。研究结果表明桑树内生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潜在的生物活性资源宝库。本实验筛选了106株桑树内生真菌发酵滤液对黄瓜、生菜、高羊茅、稗草等7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到对种子萌发有显着影响的SZ-21、SZ-42、SZ-55、SZ-60、SZ-83、SZ-102(菌株编号)的6种菌株发酵液。其中菌株SZ-21的发酵滤液显着抑制生菜、黑麦草和稗草种子的萌发,对稗草地上部和根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85%和71.87%,而且对多数蔬菜和草坪植物幼苗生长无显着抑制作用,提示该菌有较好的除草活性。SZ-21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稀释倍数?5)显着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19.82%、23.69%和90.37%),并抑制了稗草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1.79%和34.85%)。SZ-21菌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可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为46.38%、21.43%和78.84%),抑制稗草幼苗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7.64%和75.37%),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作用弱于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为该菌的化感物质。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进一步考察了桑树内生真菌对3种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和假鱼腥藻的生长抑制,筛选到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SZ-5、SZ-11、SZ-18、SZ-21、SZ-24、SZ-67和SZ-69菌株,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对三种藻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研究表明SZ-21可能通过菌丝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藻水华微囊藻的生长,以蛋白类成分抑制铜绿微囊藻。SZ-21菌代谢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抑藻效果明显(抑藻率62.26%),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培养前期作用稍弱,但在第8天抑藻率也达52.83%。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具有开发成除草和抑藻的微生物制剂的潜在可能。本研究以桑树和其他作物、人类病原菌为靶标,应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拮抗筛选,并对内生真菌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发现SZ-30、SZ-48和SZ-74的菌株显示较广泛的抗真菌作用,抑菌率为20-80%。特别是菌株SZ-48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高于50%,SZ-48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香石竹镰刀菌和露湿漆斑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5-1.0 mg/m L,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潜力。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分析表明:SZ-4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含有23种化合物。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leucylprolyl)]和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penprolyl)]占51.31%,其次是3-苯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还有正三十四烷、正四十烷、正四十四烷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麦芽醇。Cyclo(Leu-Pro)、cyclo(Phe-Pro)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我们以桑树露湿漆斑菌为病原菌,探讨了内生菌SZ-48的抑菌机制,发现SZ-48提取物可抑制露湿漆斑菌孢子萌发和孢子芽管生长。在内生真菌代谢物的诱导下,病原菌可产生活性氧积累,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伤害、生长受抑或死亡。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 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48。本研究还从桑树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的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2。应用胰蛋白酶法和Sevag联用纯化多糖(EPS),产率为6.96%,多糖含量为92.4%。进一步利用阴离子交换色谱DEAE-52柱和丙烯葡聚糖凝胶Sephacryl S-400柱层析,得到均一的胞外多糖EPS2和EPS3,其分子量分别为5.8×104 Da和1.5×105Da,分别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组成比约为8.5:9.2:1.1:1:1.3和12:16:1:2.4:0.5。EPS2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浓度为1-4 mg/m L时,其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DPPH清除率可达38.2-60.3%、68.2-85.2%和10.7-49.6%。在Fenton反应导致的DNA链断裂实验中,EPS2具有较显着地降低·OH对DNA的损伤的能力。在H2O2-PC12细胞模型中,EPS2可缓解H2O2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150 mol/L的H2O2处理PC12细胞1 h后,细胞存活率为30.5%。多糖浓度在2-10 mg/m L时,EPS2可使细胞存活率提高到61.2%以上。EPS2可以显着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具有抗脂质氧化作用。EPS2处理还通过保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酶的活性,催化分解H2O2,缓解H2O2的损伤。另一方面,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量效关系。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6.98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呈现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内生链格孢菌胞外多糖具有开发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可为合理利用桑树资源开发降血糖天然多糖类药物提供新型资源。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丰富多样的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为探讨和开发桑树内生真菌资源提供了种质材料。化感(除草和抑藻)作用、抗菌、抗氧化等活性研究为内生菌活性筛选提供了方法参考;内生菌分子鉴定和GC-MS分析工作为内生菌物种和生物活性物质鉴定提供了分析手段。本实验结果为深入理解桑树内生菌化感作用、抗菌和抗氧化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开发桑园绿色除草剂和抗菌剂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内生菌抑藻剂、抗氧化剂和开发降血糖微生物多糖类药物提供了新型资源,也为桑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颖的途径。

张继媛[10](2017)在《三种植物提取物联合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来自南瓜、葛根和普洱茶的南瓜多糖、葛根黄酮和茶褐素因其毒副作用小,被广泛用作保健食品的原料。人们对3种植物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却对于3种植物提取物改善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的效果研究鲜有报道。引起糖尿病病症的病因复杂,机体的糖脂代谢系统及肠道菌群的分布和许多蛋白通路表现出异常。为此,本文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动物模型,研究3种植物提取物单一及联合使用对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和机制。首先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以血糖值的变化确定南瓜多糖、葛根黄酮、普洱茶褐素提取物降血糖的最佳剂量。在该基础上,通过对其空腹血糖值(FBG)、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测定,表明3种提取物单一组分及两两联合对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FBG、INS、IR、HDL、LDL指标上联合组显着优于单一组分(P<0.05)。析因分析结果表明,当3种物质两两联合时具有交互作用;协同试验发现,南瓜多糖与葛根黄酮联合或与茶褐素联合在降低TG含量上均与多糖组差异显着(P<0.05);茶褐素与葛根黄酮联合在降低FBG、TC、LDL含量上效果显着优于黄酮组,在TG、INS方面效果显着优于茶褐素组和黄酮组(P<0.05)。分子机制试验表明,3种物质单一组分和两两联合在PI3K/Akt蛋白通路表达方面均有增强作用。肠道菌群实验表明,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3种植物提取物两两联合使小鼠肠道菌群更加接近正常,调节效果最好。

二、砷致昆明种小鼠基因组DNA损伤的量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砷致昆明种小鼠基因组DNA损伤的量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1.3.2.1 治疗中耳炎
        1.1.2.2 治疗牙患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1.1.2.5 治疗荨麻疹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1.1.3.1 抗炎症作用
        1.1.3.2 抑菌作用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1.1.3.5 抗肿瘤作用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2.1.7.2 树脂的筛选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2.2 结果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3.1.6 H22细胞的培养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3.1.12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株
        4.1.2 动物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4.1.4 试剂
        4.1.5 仪器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4.1.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4.2.3 一般状况观察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2)云南产红花蜂花粉多糖组分PBPCⅡ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多糖的研究进展
        1 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1.1 多糖的提取方法
        1.2 多糖的分离纯化
        2 多糖结构解析
        3 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3.1 抗肿瘤
        3.2 抗氧化
        3.3 免疫调节
        3.4 抗菌抗病毒
        3.5 抗凝血、抗血栓
        3.6 其他作用
    第二节 蜂花粉多糖研究进展
        1 蜂花粉概述
        2 蜂花粉多糖提取
        3 蜂花粉多糖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4 蜂花粉多糖生物活性
        4.1 调节免疫
        4.2 降糖降脂
        4.3 抗氧化
        4.4 抗肿瘤
        4.5 抗菌、抗病毒
        4.6 其他作用
    第三节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云南红花蜂花粉多糖组分PBPCⅡ抗肿瘤活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PBPCⅡ的制备
        2.2 S180 荷瘤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3 数据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PBPCⅡ对 S180 荷瘤小鼠一般状况的影响
        3.2 PBPCⅡ对 S180 荷瘤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3.3 PBPCⅡ对 S180 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3.4 PBPCⅡ对 S180 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 PBPCⅡ对 S180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bax、bcl-2、c-myc、p53 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PBPCⅡ对 S180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Bax、Bcl-2、C-myc、P53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7 PBPCⅡ对 S180 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屏边三七皂苷R1、R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治疗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1.1 概述
        1.1.2 肝组织损伤分类
        1.1.3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结构分类
        1.1.4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1.1.5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保肝作用机理
    1.2 立题背景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屏边三七皂苷R_1、R_2的生物活性初探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SP-R_1、SP-R_2的制备
        2.3.2 体外抗凝血实验
        2.3.3 热板法镇痛实验
        2.3.4 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
        2.3.5 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实验
        2.3.6 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实验
        2.3.7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SP-R_1、SP-R_2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影响
        2.4.2 SP-R_1、SP-R_2的镇痛作用
        2.4.3 SP-R_1、SP-R_2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2.4.4 SP-R_1、SP-R_2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的影响
        2.4.5 SP-R_1、SP-R_2对小鼠血浆中ALT、AST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屏边三七皂苷R_1、R_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初探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样品的制备
        3.3.2 病理组织切片检测
        3.3.3 小鼠血浆中TNF-α、IL-1β、IL-6含量的测定
        3.3.4 小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3.5 Western Blot检测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肝脏组织内NF-κB及IκBα蛋白的表达量
    3.4 实验结果
        3.4.1 病理组织切片分析SP-R_1、SP-R_2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肝脏组织的保护作用
        3.4.2 SP-R_1、SP-R_2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血浆中TNF-α、IL-1β、IL-6含量的影响
        3.4.3 SP-R_1、SP-R_2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肝脏组织内SOD酶活力、GSH、MDA含量的影响
        3.4.4 SP-R_1、SP-R_2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肝脏组织内NF-κB蛋白及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屏边三七皂苷R_2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建立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4.3.2 16S rRNA基因测序
    4.4 实验结果
        4.4.1 屏边三七皂苷R_2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影响
        4.4.2 屏边三七皂苷R_2对CCl_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粪便肠道物种组成的影响
        4.4.3 基于多元统计的各样品菌群结构的分析
        4.4.4 LEfse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发芽藜麦汁饮料的研制及其抗氧化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藜麦资源分布、植物营养性以及营养功能
        1.1.1 藜麦的资源分布
        1.1.2 唯一含优质完全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以及藜麦的营养成分
        1.1.3 经济价值
        1.1.4 中国藜麦产量、分布、产业发展方向
    1.2 藜麦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藜麦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藜麦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发芽藜麦汁饮料的研制及其抗氧化功能研究的目的
        1.3.2 发芽藜麦汁饮料的研制及其抗氧化功能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1.5 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仪器与器材
    2.2 试验方法
        2.2.1 藜麦发芽工艺优化
        2.2.2 藜麦发芽单因素试验
        2.2.3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
        2.2.4 藜麦发芽过程中多酚含量及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2.3 发芽藜麦汁饮料的研制
        2.3.1 发芽藜麦汁饮料研制的工艺流程
        2.3.2 磨浆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2.3.3 正交试验
        2.3.4 数据分析处理
    2.4 发芽藜麦汁饮料配方的单因素试验
        2.4.1 柠檬酸对发芽藜麦汁饮料品质的影响
        2.4.2 奶精对发芽藜麦汁饮料品质的影响
        2.4.3 果葡糖浆对发芽藜麦汁饮料品质的影响
        2.4.4 藜麦汁对发芽藜麦汁饮料品质的影响
        2.4.5 正交试验
        2.4.6 数据分析处理
    2.5 发芽藜麦汁饮料稳定剂复配最佳工艺优化
        2.5.1 黄原胶对发芽藜麦汁饮料沉淀率的影响
        2.5.2 CMC对发芽藜麦汁饮料沉淀率的影响
        2.5.3 瓜尔豆胶对发芽藜麦汁饮料沉淀率的影响
        2.5.4 稳定性评价
        2.5.5 发芽藜麦汁饮料最佳稳定剂复配工艺参数优化
        2.5.6 数据分析处理
    2.6 发芽藜麦汁饮料感官评定指标
    2.7 发芽藜麦汁饮料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7.1 发芽藜麦汁饮料体外抗氧化性测定
        2.7.2 发芽藜麦汁饮料体内抗氧化试验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发芽前藜麦中多酚含量、黄酮含量
    3.2 藜麦在发芽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
        3.2.1 浸泡温度对藜麦发芽过程中多酚含量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3.2.2 浸泡时间对藜麦发芽过程中多酚含量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3.2.3 发芽温度对藜麦发芽过程中多酚含量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3.2.4 发芽时间对藜麦发芽过程中多酚含量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3.3 藜麦发芽最佳工艺条件优化响应面试验结果
        3.3.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3.3.2 确定藜麦最佳发芽工艺及验证
    3.4 发芽藜麦汁饮料研制
        3.4.1 磨浆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4.2 磨浆最佳工艺优化正交试验
        3.4.3 发芽藜麦汁饮料最佳配方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
    3.5 发芽藜麦汁饮料最佳配方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3.6 发芽藜麦汁饮料最佳稳定剂复配工艺优化
        3.6.1 发芽藜麦饮料稳定剂添加量单因素试验结果
    3.7 发芽藜麦汁饮料最佳稳定剂复配工艺优化正交试验结果
    3.8 发芽藜麦汁饮料的感官指标
    3.9 理化指标
    3.10 微生物指标
    3.11 发芽藜麦汁饮料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3.11.1 发芽藜麦汁饮料对DPPH的清除能力
        3.11.2 发芽藜麦汁饮料还原力的测定
        3.11.3 发芽藜麦汁饮料对羟基自由基(OH·)清除活性的测定
        3.11.4 发芽藜麦汁饮料体内抗氧化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藜麦发芽的最佳工艺优化
    4.2 发芽藜麦汁饮料的研制
    4.3 发芽藜麦汁饮料体内外抗氧化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及解热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制备
        2.2 预实验
        2.3 LD_(50)测定
        2.4 最大给药量(MTD)测定
        2.4.1 一般观察
        2.4.2 血清样本的制备
        2.4.3 脏器指数测定
        2.4.4 HE染色
        2.4.5 检测肝损伤相关指标ALT、AST、AKP、TP和 ALB
        2.4.6 检测肾损伤相关指标CRE和 BUN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干浸膏水分测定
        3.2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LD_(50)测定
        3.3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MTD测定
        3.4 桂产藿香蓟水提液对小鼠脏器的影响
        3.5 桂产藿香蓟水提液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3.6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3.7 小鼠脏器HE染色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制备
        2.2 大鼠体温监测及筛选
        2.3 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2.4 血样样本及组织样本的制备
        2.5 不同时间点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变化
        2.6 血清样本中IL-1β、TNF-α和 cAMP含量的测定
        2.7 下丘脑组织中PGE2、5-HT和 cAMP含量的测定
    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温测定
        4.2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发热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和 cAMP的影响
        4.3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5-HT和 cAMP的影响
    5 讨论
第三部分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制备
        2.2 大鼠体温监测、分组、建模、给药
        2.3 组织样本的制备
        2.4 总RNA的提取
        2.5 合成cDNA第一条链
        2.5.1 消除总RNA中 DNA
        2.5.2 总RNA中 DNase1 的消除
        2.5.3 反转录反应
        2.6 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mRNA表达
        2.6.1 引物设计
        2.6.2 RT-PCR实验步骤
        2.7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下丘脑组织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溶解曲线
        3.2 大鼠下丘脑组织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扩增曲线
        3.3 大鼠下丘脑组织中IL1β、TNFα、COX-1及COX-2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部分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中COX-1 蛋白和COX-2 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制备
        2.2 大鼠体温监测、分组、建模、给药
        2.3 组织样本的制备
        2.4 HE染色
        2.5 免疫组化染色
        2.6 图像采集和分析
        2.7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下丘脑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2 桂产藿香蓟水提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COX-1、COX-2 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药解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红汁乳菇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抗2型糖尿病小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红汁乳菇
        1.1.1 红汁乳菇生态环境
        1.1.2 红汁乳菇的药食用价值
    1.2 真菌多糖
    1.3 微量元素锌的研究概况
        1.3.1 锌的生理功能
        1.3.2 真菌锌多糖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汁乳菇的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药品试剂
        2.1.4 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组织分离
        2.2.2 DNA提取
        2.2.3 基因序列扩增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结果
        2.3.2 菌株形态学鉴定
        2.3.3 菌株RG1的PCR扩增结果
        2.3.4 系统发育树构建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红汁乳菇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药品试剂
        3.1.4 试剂配制
    3.2 方法
        3.2.1 发酵培养基制备
        3.2.2 发酵培养
        3.2.3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3.2.4 红汁乳菇的液体发酵培养
    3.3 结果与分析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红汁乳菇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药品试剂
        4.1.4 试剂配制
    4.2 方法
        4.2.1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4.2.2 红汁乳菇富锌培养
        4.2.3 红汁乳菇胞内粗多糖的提取
        4.2.4 多糖含量和得率的测定
        4.2.5 红汁乳菇锌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4.2.6 红汁乳菇锌多糖的体内抗氧化活性
        4.2.7 体内抗氧化检测
    4.3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丝体的生物量与富锌培养
        4.4.2 多糖含量和多糖得率的测定
        4.4.3 红汁乳菇锌多糖的体外抗氧活性
        4.4.4 锌多糖的体内抗氧化活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红汁乳菇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影响
    5.1 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药品试剂
        5.1.4 试剂配制
    5.2 方法
        5.2.1 实验原理
        5.2.2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5.2.3 实验分组
        5.2.4 小鼠生长状态和体重监测
        5.2.5 空腹血糖(FBG)监测
        5.2.6 口服葡萄糖耐量的测定
        5.2.7 动物处理
    5.3 血脂的测定
        5.3.1 总胆固醇(TC)的测定
        5.3.2 甘油三脂(TG)的测定
        5.3.3 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测定
        5.3.4 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测定
    5.4 高通量测序
        5.4.1 基因组DNA抽提
        5.4.2 引物及PCR扩增
        5.4.3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5.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5.1 测序数据统计
        5.5.2 数据优化与统计
        5.5.3 操作单元OTU
        5.5.4 分类学分析
        5.5.5 Alpha多样性分析
        5.5.6 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
    5.6 数据处理
    5.7 结果与分析
        5.7.1 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情况
        5.7.2 对模型小鼠生长状态和体重的影响
        5.7.3 对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值的影响
        5.7.4 对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5.7.5 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TC、TG、LDL-C和HDL-C的影响
    5.8 肠道菌群测序结果
        5.8.1 测序数据统计
        5.8.2 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注释
        5.8.3 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分析
        5.8.4 肠道菌群样本组成分析
    5.9 讨论
    5.10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基于太阴病理论的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姜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复发性口疮的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干姜的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第一节 高校大学生复发性口疮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1 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问卷调查
        2.3 调查方法
        2.4 伦理学要求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 不同性别、年龄的RAS患病情况
        3.3 不同学历RAS患病情况
        3.4 BMI指数与RAS的患病情况
        3.5 RAS者的患病情况
        4 小结
        5 讨论
        5.1 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以及数据的可靠性
        5.2 大学在校生RAS患病情况
        5.3 性别差异与患RAS的关系
    第二节 高校大学生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
        1 目的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问卷内容
        2.3 调查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因素与RAS患病情况的相关性
        3.2 饮食相关因素与RAS患病情况的相关性
        3.3 复发性口疮患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5.1 RAS与睡眠因素
        5.2 RAS与刷牙习惯因素
        5.3 RAS与日常饮食因素
    第三节 高校大学生口疮的诱发因素及治疗、缓解方式的研究
        1 目的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诱发口疮发作或加重的食物与口味分析
        3.3 对口疮采取的应对方法情况研究
        4 小结
        5 讨论
        5.1 口疮与饮食的关系
        5.2 口疮与水果
        5.3 口疮与维生素
        5.4 RAS的治疗药物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第一节 干姜贴膜对复发性口疮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受试者收集
        2.2 治疗方法
        2.3 随机方法
        2.4 药物干预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局部疗效评价标准
        2.7 伦理学要求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受试者VAS变化
        3.3 愈合时间比较
        3.4 不良反应
        4 小结
        5 讨论
        5.1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的应用
        5.2 干姜治疗口疮的古今文献
        5.3 干姜对RAS的治疗作用探讨
        5.4 干姜中医学功效的现代实验研究阐释
        5.5 干姜与生姜药理成分含量差异
        5.6 《伤寒论》中干姜的应用特点
    第二节 干姜治疗前后唾液因子EGF和TNF-α的变化
        1 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采集
        2.3 ELISA法测定唾液样本EGF及TNF-α含量
        2.4 随机分组方法
        2.5 治疗方法
        2.6 治疗评价
        2.7 疗效判定
        2.8 统计分析
        2.9 伦理学要求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分析
        3.2 治疗前两组唾液EGF、TNF-α浓度水平
        3.3 治疗前、后两组唾液EGF浓度水平变化情况
        3.4 治疗前、后两组唾液TNF-α浓度水平变化情况
        4 小结
        5 讨论
        5.1 ELISA基本原理
        5.2 唾液对于口疮疾病检测的意义
        5.3 EGF的性质、特点以及与RAS的关系
        5.4 TNF-α的性质、特点以及与RAS的关系
        5.5 正邪气角度分析EGF与TNF-a的表达在RAS中的关系
        5.6 干姜的量效关系研究
结语
特色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介

(8)光核桃仁油的化学成分和促进毛发生长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1 脱发
        1.1 脱发概述
        1.2 脱发的发病机制
        1.3 脱发的治疗
    2 光核桃
        2.1 基源和分布
        2.2 本草考证
        2.3 形态特征
        2.4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3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光核桃仁油中脂溶性成分的GC-MS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GC-MS检测条件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GC-MS测定
        2.4 统计方法
        2.4.1 系统聚类分析
        2.4.2 主成分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GC-MS测定结果
        3.2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3.3 主成分分析结果
    4 小结
第二章 光核桃仁油中3种化学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光核桃仁
        1.2 仪器设备
        1.3 对照品
        1.4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考察
        2.1.1 测定波长考察
        2.1.2 流动相考察
        2.1.3 柱温考察
        2.1.4 流速考察
        2.1.5 色谱条件确定
        2.2 供试品溶液提取方法考察
        2.3 方法学考察
        2.3.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2 线性范围考察
        2.3.3 精密度试验
        2.3.4 重复性试验
        2.3.5 稳定性试验
        2.3.6 加样回收率试验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光核桃仁油促进小鼠毛发生长的量效关系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场地
        1.3 受试药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配置
        2.1.1 药物剂量
        2.1.2 药物配置
        2.2 动物分组
        2.3 造模及给药
        2.3.1 硫化钠造模
        2.3.2 脱毛膏造模
        2.3.3 给药
        2.4 观察指标
        2.4.1 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2.4.2 新生毛发长度测定
        2.4.3 新生毛发重量测定
        2.5 统计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3.1.1 硫化钠造模时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3.1.2 脱毛膏造模时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3.2 新生毛发长度
        3.2.1 硫化钠造模时新生毛发长度
        3.2.2 脱毛膏造模时新生毛发长度
        3.3 新生毛发重量
        3.3.1 硫化钠造模时新生毛发重量
        3.3.2 脱毛膏造模时新生毛发重量
    4 小结
第四章 光核桃仁油治疗硫化钠致C57BL/6小鼠脱毛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场地
        1.3 受试药物
        1.4 试剂与仪器
        1.4.1 主要试剂
        1.4.2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药物的配置
        2.2 动物分组
        2.3 造模及给药
        2.4 观察指标
        2.4.1 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2.4.2 毛发长度测定和毛发生长速率
        2.4.3 新生毛发重量测定
        2.4.4 皮肤组织病理学
        2.4.5 作用机制检测指标
        2.5 统计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新生毛发生长状况评分
        3.2 毛发长度和毛发生长速率
        3.3 新生毛发重量
        3.4 皮肤组织病理学
        3.4.1 脱毛部位皮肤组织病理学
        3.4.2 脱毛部位皮肤毛囊数量
        3.4.3 真皮厚度
        3.5 作用机制
        3.5.1 皮肤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三个靶点的mRNA表达
        3.5.2 皮肤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三个靶点的蛋白表达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光核桃仁油中脂溶性成分
    2 光核桃仁油中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3 光核桃仁油的量效关系
    4 光核桃仁油的作用机制
    5 创新点
        5.1 提高了光核桃仁油的质量控制水平
        5.2 首次揭示了光核桃仁油的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
    6 讨论与展望
        6.1 光核桃仁油中化学成分分析的不足与建议
        6.2 光核桃仁油的量效关系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6.3 光核桃仁油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建议
        6.4 光核桃仁油治疗的脱发类型尚不清楚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桑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2.桑科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3.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桑树内生真菌的化感作用研究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研究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二节 抗菌菌株SZ-48 鉴定、代谢物GC-MS分析及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桑树内生菌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菌株鉴定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的胞外多糖分离与纯化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三节 桑树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四节 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菌丝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基金资助
致谢

(10)三种植物提取物联合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2型糖尿病
    2 胰岛素抵抗
    3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和茶褐素及其主要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3.1 南瓜多糖
        3.2 葛根黄酮
        3.3 茶褐素
    4 PI3K/Akt信号通路
    5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和茶褐素改善糖脂代谢的量效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南瓜多糖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量效关系
        2.2 葛根黄酮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量效关系
        2.3 茶褐素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量效关系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三种提取物之间改善糖脂代谢的协同作用及PI3K/AKT通路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2×2析因设计和协同试验设计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普洱茶褐素改善糖脂代谢交互作用分析
        2.2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普洱茶褐素改善糖脂代谢协同作用与分析
        2.3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茶褐素在小鼠肝PI3K/Akt通路的蛋白表达
        2.4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茶褐素提取物对小鼠肠道PI3K/Akt蛋白通路的作用效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高糖动物模型建立、分组及给药方法
        1.4 小鼠粪便DNA基因组的提取
        1.5 小鼠粪便DNA的纯度检测
        1.6 引物的特异性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DNA的纯度检测
        2.2 通用引物特异性验证
        2.3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茶褐素对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2.4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茶褐素单一及联合作用在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门水平上的组成差异
        2.5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茶褐素单一及联合作用在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纲水平上的组成差异
        2.6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茶褐素单一及联合作用在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目水平上的组成差异
        2.7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茶褐素单一及联合作用在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科水平上的组成差异
        2.8 南瓜多糖、葛根黄酮、茶褐素单一及联合作用在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属水平上的组成差异
        2.9 Beta多样性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砷致昆明种小鼠基因组DNA损伤的量效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2]云南产红花蜂花粉多糖组分PBPCⅡ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D]. 褚珊珊. 大理大学, 2019(01)
  • [3]屏边三七皂苷R1、R2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D]. 舒盼盼.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发芽藜麦汁饮料的研制及其抗氧化功能研究[D]. 王雪.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4)
  • [5]桂产藿香蓟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及解热作用实验研究[D]. 王艳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红汁乳菇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及抗2型糖尿病小鼠作用研究[D]. 陈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7]基于太阴病理论的复发性口疮饮食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姜疗效评价[D]. 杜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光核桃仁油的化学成分和促进毛发生长作用机制研究[D]. 孙位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郑丽屏. 苏州大学, 2018(06)
  • [10]三种植物提取物联合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D]. 张继媛. 天津农学院, 2017(01)

标签:;  ;  ;  ;  ;  

砷致昆明小鼠基因组 DNA 损伤的剂量反应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