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漫滩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汾河漫滩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一、汾河河漫滩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王恒,胡杰,翟毕娇,任香凝,王春玲[1](2021)在《山西省湿地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山西省湿地在其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大背景下,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污染加剧等现象正在持续发生。文中阐述了山西省湿地类型分布区域、动植物及微生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山西省湿地目前存在着面积日趋减少,湿地污染严重等问题,开展湿地多样性保护已急不可待。藉此,提出"退耕还湖还湿",增加人工湿地,增加治污资金投入,实施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工程等措施。

曹鹏[2](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临汾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湿地含有丰富的水源及物种资源,蕴含巨大的生态效益,被称作“地球之肾”。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湿地作为城市最大的生态绿地,对美化城市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湿地公园作为国家湿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其他水景公园,具有显着的生态、文化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对湿地公园景观研究起步较晚,其相应的设计理论还不成熟。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盲目生硬照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普遍存在雷同化现象。所以发掘地域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融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湿地公园是当今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临汾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引入地域文化概念,同时对国内外优秀湿地公园案例进行解读,借鉴其成功之处。通过对临汾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现状调查,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功能布局不完善,与周边环境不协调;文化内涵表现不足,主题不突出;景观小品形式堆砌,表现手法单一;铺装样式简单,缺乏可识别性特色。针对存在的不足问题,提出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尊重地域自然环境,营造湿地生态景观;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回归人文景观塑造;融入现代新工艺,增强湿地文化艺术性。重点就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原则、表现手法以及构成要素做详细分析。最后以临汾市侯马浍河湿地公园设计为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设计中,推动侯马构建“一山一河”生态文明建设,以期为临汾市其他湿地公园发展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祁辉[3](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弓慧琼[4](2020)在《太原市汾河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生境改造初探》文中提出2019年2月-2020年1月,本文通过可变距离样线法对流经太原市城区长约45km的汾河段鸟类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现已初步掌握太原市湿地公园鸟类资源现状及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已建设公园段、初步建设公园段现存的实际问题,为未建设汾河段植物综合配置及构建生态浮岛提供可参考性建议。同时,本文将本次调查数据与前几年其他研究者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评估全球变暖对鸟类迁徙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汾河湿地公园鸟类共计19目45科15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动物9种。鸟类区系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2.调查区域内雀形目74种,非雀形目80种,非雀形目鸟类以水鸟(53种)为主体,体现了太原市汾河典型的湿地特征。水鸟中有繁殖水鸟18种,公园内3#样线分布的线性生态浮岛具有人为干扰小、且人工林成熟的特点,是众多喜营巢于树冠的水鸟的主要栖息场所;芦苇丛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的C#样线是喜营巢于芦苇丛草甸的水鸟的主要分布场所,该研究结果可为未建设汾河段生态浮岛的营造提供可参考性建议。3.鸟类居留型以旅鸟、留鸟为主,冬候鸟、夏候鸟、迷鸟成分较少。其中留鸟全年波动较为平稳,夏候鸟停留周期主要集中在5-9月份;冬候鸟停留周期主要集中在11月-翌年4月;旅鸟迁徙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10月份,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与候鸟、旅鸟的迁徙行为及冬季鸟类的集群行为有关。4.在湿地、人工林、灌丛、草地、农田、人工建筑区6种典型生境类型中,湿地生境分布的鸟类种类和数量最高,人类建筑区最低。鸟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湿地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农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由此得出,保护湿地对于提高鸟类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价值。5.调查区域内将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初步建设公园段、已建设公园段、未建设汾河段。选取3个汾河段中长度相同的区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植被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已建设公园段(163种),未建设汾河段(92种),初步建设公园段(65种);鸟类种类和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未建设汾河段(113种、24875只),已建设公园段(88种、17374只),初步建设公园段(56种、6262只)。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已建设公园段的3#样线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建设汾河段的C#样线,可能是由植物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单一种群过度占据生态位而影响了其他种群分布造成的。因此,建议未建设汾河段增加中层植被的配置以及增加乔木、草本植被的种类,以此来改变植被复层结构简单及优势种单一的现状,并切实提高鸟类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6.汾河公园187种植物中,有32种植物与鸟类关系较密切,包括乔木17种,灌木5种,草本10种。乔木中,落叶阔叶树种是多数鸟类偏好的栖息地,而旱柳是提高鸟类丰富度最有价值的落叶阔叶树种,这种偏好性与鸟类自身的的食性、营巢习性有很大关系。建议将汾河湿地植物的观赏性及经济性与鸟类食性、繁殖、筑巢等习性相结合,并根据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的植物资源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植物优化配置建议。7.鸟类通过改变迁徙行为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相比湿地水鸟,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鸟类更容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雀形目鸟类。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迁徙至停歇地的停留周期变长,且存在提前抵达栖息地的趋势。

王涛,樊建文,张永香[5](2018)在《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有着丰富的湿地植物资源,有种子植物70科211属333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8种,被子植物67科206属325种;而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6科159属242种,单子叶植物11科47属83种。按照经济用途,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植物资源可分为9类:材用植物(23种);药用植物(114种);油脂植物(15种);观赏植物(93种);食用植物(79种);有毒植物(5种);蜜源植物(21种);纤维植物(21种);饲用植物(96种)。同时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1种。最后,提出了湿地植物资源科学保护和管理的措施。

贾蕙君,李帅,郝婧,宋厚娟,郭东罡[6](2017)在《黄河中游(龙门—汾河入黄口)水分因子与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黄河中游(龙门—汾河入黄口)河漫滩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取样法设置了13个样地,并对各样地内水分因子进行了调查。同时引用山西大学上官铁梁植被生态课题组对以上样地内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测度结果,分析了各个多样性指数和水分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湿地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受到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与河流宽度、河岸距离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黄河中游湿地植被的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受到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功能均匀度与各水分因子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河流宽度与河岸距离对功能多样性未造成影响。

贾蕙君[7](2017)在《黄河中游(禹门口—汾河入黄口)水因子与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2013年黄河中游(禹门口—汾河入黄口)湿地样方调查的植被和水因子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域内各样地的水因子特征和多个生物多样性指数做了分析,阐明了植物谱系多样性及水因子与植物各多样性指数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弥补了前人在该区域内对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黄河中游湿地植物群落现状数据和基础资料。对黄河中游湿地生多样性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的河流宽度总体上从禹门口向下游呈显着增大的趋势。因布设样地时需要避开农田及人为干扰,所以样地与河岸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地下水埋深的最小值为35.05cm,最大值为158.96cm。土壤含水率在0.54%5.31%之间变化。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r=-0.901),土壤含水率=-0.037×地下水埋深+5.48。2、在APGIII分类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谱系多样性软件Phylocom计算可知,13个样地的谱系α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对应样地S1(2289.17),最小值对应样地S10(706.894)。谱系β多样性结果显示:样地S2与S9之间的系统发育距离最远,谱系β多样性指数值最高,为286.31;样地S3与S9之间的系统发育距离最近,谱系β多样性指数值最低,为246.36。通过计算群落谱系结构发现:样地S1、S9、S12和S13中,群落谱系结构为聚集模式,物种之间有聚集的趋势。谱系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指数(Patrick)、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Δ+)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Λ+)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各类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3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综合结果的次序为:S1>S6>S12>S4>S3>S8>S7>S11>S9>S13>S5>S2>S10,分类学多样性综合结果的次序为:S3>S5>S7>S11>S12>S13>S4>S6>S1>S2>S9>S10>S8,功能多样性综合结果的次序为:S1>S10>S4>S8>S3>S6>S9>S7>S11>S5>S12>S13>S2,谱系多样性综合结果的次序为:S1>S12>S3>S9>S5>S4>S6>S13>S2>S11>S7>S8>S10。3、与黄河中游(禹门口—汾河入黄口)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显着相关的水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含水率。分类学多样性则与河流宽度(p<0.05,r=0.559)和地下水埋深(p<0.05,r=0.593)显着相关。功能多样性指数中只有功能离散度Rao与土壤含水率显着正相关(p<0.05,r=0.555)。系统发育距离(PD)与土壤含水率极显着正相关(p<0.01,r=0.719),系统发育距离(PD)与地下水埋深呈显着负相关(p<0.05,r=-0.573),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TI)与地下水埋深呈显着正相信关(p<0.05,r=0.661),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TI)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r=-0.580)。

张亚荣[8](2017)在《太原市城市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湿地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并且在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太原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不仅造成湿地资源逐年减少,而且湿地生态功能也受到严重损坏。因此,对太原市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关于太原市的湿地资源保护规划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次研究是以太原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湿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踏查结合相关政策法规、资料文献的统计方法,掌握了城市规划区湿地资源包括湿地斑块的类型、面积、分布特征以及动植物资源等现状,分析太原市规划区内城市湿地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并针对现状找出主要原因。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湿地资源保护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提出适合太原市城市湿地保护规划的最优方案:建立“一带、两面、九廊、六区”的城市湿地整体布局,等级体系规划确定汾河、晋阳湖和城西水系为重点保护湿地,提出城市湿地保护和恢复措施,并进行重点湿地专项保护规划。太原市城市湿地保护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以湿地资源抢救性保护为前提,充分尊重湿地系统的脆弱性和完整性,从根本上遏制太原市城市湿地恶化的趋势,维护城市湿地基本生态功能,并期望能为太原市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建议,为太原市的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帅[9](2016)在《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黄河中游(禹门口至汾河入河口段)湿地植物样方调查结果为研究基础数据,综述山西河流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的进展,对研究区湿地植物群落分类、物种多样性、分类学多样性以及功能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与传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关系,说明了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与功能多样性指数的生态学意义。本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黄河中游湿地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成果,同时对加强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本次在黄河中游湿地自禹门口至汾河入河口之间设置了13个样地进行物种生态学调查,共记录植物75种,隶属于2门3纲18目23科61属,在门水平上主要分布在被子植物门(73种),在纲水平上主要分布在双子叶植物纲(57种),在科水平上主要集中在豆科(Leguminosae,11种)、菊科(Compositae,14种)和禾本科(Gramineae,11种),在属水平上主要集中在藜属(Chenopodium,3种)、胡枝子属(Lespedeza,3种)、蒿属(Artemisia,3种)和香蒲属(Typha,3种)。植物的生活型谱特征为一年或两年生植物最多,生态型特征为中生植物最多。2.采用TWINSPAN的分类方法对黄河中游湿地植物进行分类,划分为15个群丛。3.用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对13个样地植物分类学多样性特征的分析表明,△+和∧+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84.25和425.43;运用双变量分析法将△+和∧+进行组合分析,发现汾河入河口样地(S12)的期望值较小,河津市汾河25号坝样地(S8)、闸西侧样地(S9)和万荣县西范控导工程西侧样地(S10)的期望值较大,说明样地S12的物种分类学多样性较大且物种分布较为均一,样地S8~S10则与之相反。对15个群丛植物分类学多样性特征的分析表明,△+和∧+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84.56和290.36;运用双变量分析法将△+和∧+进行组合分析,群丛A1、A2的期望值最大,群丛A7的期望值最小。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Patrick指数间均无稳定的相关关系(P>0.05)。4.运用了FAD1指数、FDp指数、FDc指数、FRic指数、FEve指数、Rao指数以及FDis指数共七个指数对黄河中游湿地植物的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地S2的功能丰富度最低,样地S1的功能丰富度最高,样地S2的功能均匀度最低,样地S4的功能均匀度最高,样地S2的功能离散度低的可能性较大;群丛A2的功能丰富度最低,群丛A1的功能丰富度最高,群丛A6的功能均匀度最低,群丛A8的功能均匀度最高,群丛A6的功能离散度低的可能性较大。FAD1、FDp指数与Simpson指数正相关,与Shannon-Wiener指数负相关;FDc指数、FEve指数与Simpson指数负相关,与Shannon-Wiener指数正相关;FDis指数与Simpson指数负相关。5.使用主成分分析对黄河中游湿地13个样地内植物的13个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为FDp指数,第二主成分为∧+指数,第三主成分为Patrick指数。6.黄河中游湿地物种数目分布不均匀;黄河中游湿地物种均匀度、功能均匀度以及功能离散度都较差。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以下对策:建立黄河中游湿地自然保护区、适当减少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利设施以及进一步加强研究黄河中游湿地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研究。

郭子良[10](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二、汾河河漫滩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河漫滩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湿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湿地类型及分布区域
2 湿地研究现状
    2.1 生物物种组成
        2.1.1 植物物种组成
        2.1.2 动物物种组成
        2.1.3 微生物物种组成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2.2.2 动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2.2.3 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3 湿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湿地面积日趋减少
    3.2 湿地污染严重
    3.3 解决措施
4 湿地未来研究趋势

(2)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临汾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 年)》
        1.1.2 临汾市实施“百里汾河新型生态经济带”工程
        1.1.3 加强湿地保护,推进山西生态文明建设
        1.1.4 当前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不足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4.1 国外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1.4.2 国内湿地公园景观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地域文化
        2.1.2 湿地
        2.1.3 湿地公园
    2.2 相关景观设计理论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文脉延续
        2.2.3 场所精神
        2.2.4 批判地域主义
    2.3 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表现内容
        2.3.1 自然景观
        2.3.2 文化景观
    2.4 地域文化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2.4.1 地域文化为湿地公园景观提供素材,塑造城市形象
        2.4.2 湿地公园景观融入地域性元素符号,促进文脉传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优秀案例及临汾湿地公园实地调查分析
    3.1 调研实例的选取
    3.2 调查方法分析
    3.3 国内外优秀湿地公园案例解读
        3.3.1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
        3.3.2 伦敦湿地公园
    3.4 临汾市湿地公园实地调研分析
        3.4.1 临汾市湿地类型及湿地公园建设现状
        3.4.2 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
        3.4.3 襄汾双龙湖湿地公园
        3.4.4 尧都区涝洰河润州园生态公园
    3.5 案例调研分析总结及存在问题
        3.5.1 调研分析总结
        3.5.2 存在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营造策略
    4.1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4.1.1 生态优先原则
        4.1.2 可持续性原则
        4.1.3 文脉传承原则
        4.1.4 地域性原则
        4.1.5 美学原则
    4.2 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4.2.1 尊重地域自然环境,营造湿地生态景观
        4.2.2 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回归人文景观塑造
        4.2.3 融入现代新工艺,增强湿地文化的艺术性
    4.3 湿地公园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表现手法
        4.3.1 自然生态塑造层面—保留改造
        4.3.2 人文精神表现层面—场景再现
        4.3.3 地域符号表达层面—抽象变形
        4.3.4 传统材料工艺层面—对比融合
    4.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
        4.4.1 地形地貌
        4.4.2 水体
        4.4.3 植物配置
        4.4.4 建筑
        4.4.5 景观小品
        4.4.6 铺装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应用—以临汾市侯马浍河湿地公园为例
    5.1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项目概况
        5.1.1 项目区位
        5.1.2 建设背景
        5.1.3 自然条件
        5.1.4 人文环境
        5.1.5 场地现状分析
    5.2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设计构思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定位
        5.2.4 设计构思
    5.3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景观总体规划
        5.3.1 总体布局
        5.3.2 总平面图和鸟瞰图
        5.3.3 景观分区
    5.4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节点景观分区设计
        5.4.1 科普文化区
        5.4.2 湿地探索区
        5.4.3 晋国文化区
        5.4.4 滨水休闲养生区
        5.4.5 民俗风情区
        5.4.6 自然田园观光区
    5.5 侯马浍河湿地公园景观专项规划设计
        5.5.1 水系规划
        5.5.2 交通组织
        5.5.3 景观视线
        5.5.4 竖向设计
        5.5.5 建筑
        5.5.6 服务设施小品
        5.5.7 铺装
        5.5.8 植物配置
        5.5.9 陡坎地形改造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1.1 湿地的概念
        2.1.2 湿地的分类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2.2.1 调节功能
        2.2.2 供给功能
        2.2.3 文化功能
        2.2.4 支持功能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3.2.1 物理方面特征
        3.2.2 化学方面特征
        3.2.3 生物方面特征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1.3 经验借鉴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2.3 经验借鉴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3.3 经验借鉴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4.3 经验借鉴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4.5.1 案例比较分析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生态功能
        5.3.2 水资源
        5.3.3 生物资源
        5.3.4 旅游资源
        5.3.5 保障体系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6.1.1 全球气候变暖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6.1.3 湿地水体污染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4)太原市汾河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生境改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成效
        1.1.1 全球湿地资源现状
        1.1.2 我国湿地保护和恢复成效
    1.2 城市湿地公园现状及城市湿地鸟类研究进展
        1.2.1 城市湿地公园现状
        1.2.2 城市湿地鸟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调查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汾河公园历史沿革
    2.3 调查区域范围及建设现状
第三章 调查方法
    3.1 调查时间
    3.2 调查方法
    3.3 样线布设
    3.4 调查工具及参考书籍
    3.5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4.1 鸟类组成及区系分析
        4.1.1 优势组成分析
        4.1.2 食性组成分析
        4.1.3 区系组成分析
        4.1.4 生态习性组成分析
        4.1.5 数量级别分析
        4.1.6 湿地水鸟资源现状
        4.1.7 珍稀鸟类物种组成
    4.2 调查区域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4.2.1 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分析
        4.2.2 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及相似性分析
        4.2.3 不同样线鸟类多样性及相似性分析
    4.3 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鸟类组成及群落多样性差异分析
        4.3.1 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鸟类资源现状差异分析
        4.3.2 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鸟类季节动态变化差异分析
        4.3.3 不同人造程度的汾河段鸟类相似性比较分析
    4.4 植物群落与鸟类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4.4.1 植物资源现状
        4.4.2 与鸟类关系密切的植被种类及分布
        4.4.3 常见留鸟对植被类型及种类的偏好研究
    4.5 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迁徙行为的影响分析
        4.5.1 全球气候变暖对鸟类居留型变化的影响
        4.5.2 全球气候变暖对候鸟迁徙周期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汾河湿地珍稀鸟类分布及保护对策
    5.2 生境改造过程对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评估及预测
    5.3 植物群落结构与鸟类多样性关系分析及植物综合配置建议
    5.4 气候变暖下鸟类迁徙行为的变化及长期监测的价值
    5.5 汾河公园存在问题及管理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环境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2.2 植物资源分类
3 湿地植物资源的区系组成和特点
    3.1 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3.2 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
    3.3 植物区系特点
4 资源植物概述
    4.1 材用植物
    4.2 药用植物
        4.2.1 解表药
        4.2.2 清热药
        4.2.3 泻下药
        4.2.4 祛湿药
        4.2.5 理血药
        4.2.6 止咳化痰平喘药
        4.2.7 安神、平肝熄风药
        4.2.8 健胃舒气、降压药
        4.2.9 止泻、治痢、收敛药
        4.2.1 0 杀虫、驱虫药
    4.3 油脂植物
    4.4 观赏植物
    4.5 食用植物
    4.6 有毒植物
    4.7 蜜源植物
    4.8 纤维植物
    4.9 饲用植物
5 珍稀濒危植物
6 湿地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6.1 开展野生植物保护的宣传, 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6.2 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6.3 加强湿地植物和植被的恢复工作

(6)黄河中游(龙门—汾河入黄口)水分因子与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环境
    1.2 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2.1 样地设置
    2.2 野外调查
    2.3 数据处理
        2.3.1 数据标准化
        2.3.2 相关分析
        2.3.3 回归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分因子特征
    3.2 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水分因子的相关性
    3.3 功能多样性指数与水分因子的相关性
4 讨论

(7)黄河中游(禹门口—汾河入黄口)水因子与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黄河中游水环境特征
        1.2.2 黄河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
        1.2.3 湿地植物与水因子的相关关系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
    2.3 水文
    2.4 地形地貌
    2.5 植被
第三章 水因子特征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
        3.2.2 水因子调查与实验方法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
第四章 植物多样性特征
    4.1 前言
    4.2 样地设置与调查
    4.3 数据引用
    4.4 数据处理
        4.4.1 物种名录的准备
        4.4.2 谱系树的构建
        4.4.3 谱系多样性与群落谱系结构指数的计算
        4.4.4 数据标准化
        4.4.5 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4.4.6 主成分分析
    4.5 研究结果
        4.5.1 植物区系特征
        4.5.2 物种多样性、分类学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
        4.5.3 植物谱系树
        4.5.4 谱系α多样性
        4.5.5 谱系β多样性
        4.5.6 群落谱系结构
        4.5.7 谱系多样性指数与各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4.5.8 多样性综合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水因子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样地设置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3 研究结果
        5.3.1 水因子与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
        5.3.2 水因子与植物分类学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5.3.3 水因子与植物功能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5.3.4 水因子与植物谱系多样性的相互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果
    6.2 讨论
        6.2.1 植物多样性
        6.2.2 水因子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性
        6.2.3 下一步可开展的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太原市城市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框架
2 城市湿地相关概念及功能特征
    2.1 湿地定义
    2.2 城市湿地
    2.3 城市湿地主要类型
    2.4 城市湿地功能及特征
        2.4.1 主要功能
        2.4.2 主要特征
3 太原市规划区城市湿地资源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条件
        3.1.3 生态环境
    3.2 规划区城市湿地资源空间分布及其格局
        3.2.1 湿地斑块类型、面积及现状
        3.2.2 湿地斑块特征分析
    3.3 规划区城市湿地植物资源
        3.3.1 湿地植物种类
        3.3.2 湿地植被类型
    3.4 规划区城市湿地野生动物资源
        3.4.1 湿地鸟类
        3.4.2 湿地鱼类及软体无脊椎动物
        3.4.3 湿地两栖、爬行类
        3.4.4 湿地兽类
        3.4.5 重点保护及濒危动物
    3.5 规划区城市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3.5.1 主要问题
        3.5.2 原因分析
4 太原市规划区城市湿地保护规划总论
    4.1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4.1.1 指导思想
        4.1.2 规划原则
    4.2 规划依据
        4.2.1 法律法规
        4.2.2 直接依据
    4.3 规划范围和期限
    4.4 规划目标
        4.4.1 近中期目标(2015-2025)
        4.4.2 远期目标(2026-2030)
5 太原市规划区城市湿地保护布局与规划要点
    5.1 总体格局与等级体系规划
        5.1.1 总体格局
        5.1.2 等级体系
    5.2 湿地保护规划要点
        5.2.1 汾河城市湿地生态廊道
        5.2.2 东、西干渠景观带
        5.2.3 城市公园湿地
        5.2.4 自然河道建设指引
6 太原市规划区城市湿地保护和恢复措施
    6.1 城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
        6.1.1 工业污染整治
        6.1.2 垃圾治理
        6.1.3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程
        6.1.4 建立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6.1.5 加强水环境的保护措施
        6.1.6 生态建设措施
        6.1.7 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程
    6.2 城市湿地水系保护
    6.3 湿地动植物保护
        6.3.1 湿地植物生境保护
        6.3.2 湿地动物生境保护
        6.3.3 野生动植物保护信息系统建设
        6.3.4 湿地动植物保护宣传
    6.4 生物多样性保护
        6.4.1 加强生物多样性科研基础研究和设施建设
        6.4.2 开展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
    6.5 湿地水体生态恢复
    6.6 湿地植被恢复
        6.6.1 挺水植物群落恢复
        6.6.2 浮水植物群落恢复
        6.6.3 沉水植物群落恢复
    6.7 野生动物生境恢复
        6.7.1 鸟类栖息地恢复
        6.7.2 鱼类栖息地恢复
7 太原市规划区重点城市湿地保护规划
    7.1 汾河湿地保护规划
        7.1.1 规划范围
        7.1.2 规划目标
        7.1.3 功能分区
        7.1.4 保护策略
    7.2 晋阳湖湿地保护规划
        7.2.1 规划范围
        7.2.2 规划目标
        7.2.3 晋阳湖现状
        7.2.4 水、生态策略
        7.2.5 保护策略
    7.3 城西水系保护规划
        7.3.1 规划范围
        7.3.2 规划目标
        7.3.3 保护策略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附图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
致谢

(9)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生物多样性测度
        1.2.2 湿地植物多样性
        1.2.3 山西省河流湿地生态研究
        1.2.4 分类多样性
        1.2.5 功能多样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取样与调查
        2.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植物分类学特征
        3.1.1 物种组成
        3.1.2 生活型及生态类型
    3.2 黄河中游湿地植物群落分类
    3.3 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分类学多样性研究
        3.3.1 各样地的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
        3.3.2 各群丛的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
        3.3.3 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与传统物种多样性指教之间的关系
    3.4 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3.4.1 各样地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3.4.2 各群丛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3.4.3 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3.5 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关于分类学多样性
    4.2 关于功能多样性
    4.3 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综合特征
    4.4 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与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汾河河漫滩野生植物资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湿地研究进展[J]. 李静,王恒,胡杰,翟毕娇,任香凝,王春玲. 林业调查规划, 2021(03)
  • [2]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临汾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曹鹏. 长安大学, 2020(06)
  • [3]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太原市汾河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生境改造初探[D]. 弓慧琼. 山西大学, 2020(01)
  • [5]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植物资源研究[J]. 王涛,樊建文,张永香. 山西农业科学, 2018(01)
  • [6]黄河中游(龙门—汾河入黄口)水分因子与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研究[J]. 贾蕙君,李帅,郝婧,宋厚娟,郭东罡.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8)
  • [7]黄河中游(禹门口—汾河入黄口)水因子与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研究[D]. 贾蕙君. 山西大学, 2017(03)
  • [8]太原市城市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保护规划研究[D]. 张亚荣.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9]黄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D]. 李帅. 山西大学, 2016(06)
  • [10]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汾河漫滩野生植物资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