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与宏观调控

审计监督与宏观调控

一、审计监督与宏观经济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李斐[2](2020)在《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金融的核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金融风险产生的显着负面效应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安全,进而危及国家安全。目前,间接融资仍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融资手段,银行作为金融媒介,一直是金融市场中最为庞大的经营主体,对银行开展审计监督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综合性的监督活动,这种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国家审计监督内容的广泛性,在监督方式、监督内容等方面与其他监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国家审计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能够发挥站位高、视野广、覆盖全的优势,在提升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防范金融风险和打击金融犯罪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和金融监管的新要求,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对国家审计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作用方式、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等方面使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性分析,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银行风险、金融监管、国家审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其次,深入系统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国家审计在银行监督方面存在的优势。通过分析审计机关开展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论述审计机关影响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作用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尝试搭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理论框架。然后,基于审计机关在职责权限以及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和实现方式,分别针对全国性银行风险、地方性银行风险以及区域银行风险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效果,为审计机关实现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目标提供经验证据。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家审计存在的不足,探讨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实现方式的改进,完善实现机制和途径,促进国家审计作用发挥的最大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审计监督对于全国性银行的风险防范呈现“∧”字型特征。在审计实施的第二年,由于审计公告形成的民众监督与银行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形成的合力,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最为明显,能够显着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国家审计对于违法案件的查处也体现了“∧”字型特征,在案件查处后的第二年表现出对银行风险的显着抑制作用。第二,审计方式对于银行风险具有显着影响。银行在一年中连续多次接受国家审计的情况下,受到审计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会更强,原有的高风险业务和违规业务操作模式惯性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对于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督促力度更大,体现出国家审计更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作用。同时在“审计风暴”热度减退的情况下,审计结果公告仍然具有较强的威慑力,在促进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国家审计监督在防范地方性银行风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能够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并通过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效降低地方银行的信贷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政府治理起到了中介效应。这种中介效用在提升地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方面也有所体现。第四,国家审计具有防范区域银行风险的作用。国家审计的经济处罚职能和审计建议职能均与区域银行风险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国家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能够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减轻了政府干预银行信贷资金的动机,提升了政府治理水平,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五,加强国家审计的“逆周期”监督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金融风险体现出一定顺周期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会使银行对借款人的偿债能力过分乐观,会放松信贷政策,降低信贷标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强“逆周期”的审计监督,揭示风险隐患有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审计的职能和定位、审计方法发展、组织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以及公告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实现机制和途径的改进,提出政策建议,以满足新时代国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判,提前感知金融市场风险,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不但要能“治已病”,还要“防未病”。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审计纠偏和风险防范的效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分析研究时,发挥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功能,提高金融审计对风险识别的前瞻性、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建立管理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交互渠道等方式,建立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模式,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施审计项目的动态、集中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的目的。四是通过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业务实战能力培训等方式,打造一支讲政治、高素质以及掌握丰富金融知识的专业化金融审计干部队伍。五是创新审计公告制度,探索发布金融市场风险分析报告,增强金融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强化国家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为:(1)丰富和深化了国家金融审计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国家审计理论,从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出发,论述了国家审计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基本依据,阐述了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和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夯实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论基础。(2)提供国家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直接经验证据。由于可获取的公开数据有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关于国家审计,尤其是国家金融审计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为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实证研究内容。(3)多层次研究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在考虑领导体制、政府治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实证分析获取各级审计机关影响银行风险方面的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研究。

夏诗园[3](2020)在《新形势下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审计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审计监督推动了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在当前国外形势复杂、国内经济社会进入新形势的背景下,我国审计机构中仍存在审计人员宏观意识淡薄、知识单一、独立性较弱等弊端,传统的以微观经济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监督的方式显然不适合时代的需要。此种背景下,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国家审计机关不适应当前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各种制约因素,是进一步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关键。

乔燕[4](2019)在《论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审计在为宏观调控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和调整完善。本文首先分析了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内涵、地位、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角度论述加强与完善审计服务于宏观调控的具体方式及途径,使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宏观调控。关于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内涵及特征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内涵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是审计人努力和探索的重点问题。我们认为,要探索

涂湘蕻[5](2018)在《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较为复杂,为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就必须要准确的定位宏观经济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其经济活动就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本文从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入手,分析了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论述了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陈倩云[6](2018)在《重庆市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新的政策措施,社会经济形势也随之变化。重庆市合川区区委、区政府从“三去一降一补”、简政放权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手段,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改革中的新措施和新问题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结合改革及时进行调整和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审计局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国家审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性,结合重庆市合川区审计局在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以及自身队伍建设等方面情况,对其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研究。本论文重点通过问卷设计,对45个调查对象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对部分审计相关单位的工作联系人进行了走访调查。根据调研的实际数据,整理、分析、归并出重庆市合川区审计局在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计全覆盖差距大、重大政策措施执行监督不够、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缺位、审计队伍人力资源矛盾大等。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职业化水平;二是改进工作薄弱环节,推进审计全覆盖;三是优化审计方式方法,加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四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国有企业审计。该项研究既对重庆市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工作路径探索,同时也给其他基层审计机关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依据。

刘赛赛[7](2017)在《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主要研究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国家审计和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组织体系、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了讨论。

熊敏荣[8](2017)在《试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与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宏观经济管理能够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稳定运行,是国家促增长调结构的主要经济手段,而国家审计范围广、层次高能够保障宏观经济管理稳定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同时也起到监督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审计和国家经济管理的内涵,进而了解到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意义,揭露了设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剖析了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提出加强审计发挥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李荣生[9](2016)在《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口、土地、财富和武力等因素的组合体,“国”字的词源含义表明国家就是对众多人口组成的社会、以土地为代表的财富进行管理的工具,管理权力来源于以武力为支撑的强制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国家的本质决定国家治理的本质、国家治理的目标,国家的职能决定国家治理的职能和内容。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防范风险。国家治理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规则并在治理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这一系列制度规则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它首先表现为国家治理的目标等方向性方针路线,其次表现为保障实现国家治理目标、战略的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最后表现为对治理效果的评估性结果反馈;治理体系是一系列制度规则的综合体,从不同的背景、角度理解有不同的内容。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实现治理目标可能性或概率的大小,国家治理目标越清晰、治理体系越完善、执行力越强、政府掌握的资源越多,国家治理能力越强。国家治理能越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可能性或者概率越大。中国治理是大国治理,政府始终充当着元治理的关键角色,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是分权,分权表现为部门分权和地区分权。为了提高治理效率,我国一方面通过中央集权,保障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政令畅通,另一方面通过地方分权,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自主决策权,以提高国家治理满足多元化诉求的能力,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分权也带来部门和地方行为偏离甚至失控的治理风险,为了扬分权之长抑分权之短,需要设立专职监督机构,对部门和地区的决策和施政行为进行监督,反馈经济社会民情,这是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的职能逻辑。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本质、目标、职能决定国家审计的职责、使命和目标,国家治理模式决定国家审计履行职责的机制和途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家审计是唯一专门履行监督职能的部门,享有高度的独立性,国家审计没有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具有其他任何决策权,也就没有任何部门利益,这种独特的角色和定位使得国家审计能够超脱既得利益的羁绊,专注于履行国家治理赋予的职责和使命,通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能从宏观、全局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现状,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健全法制、改革体制、完善制度、防控风险的审计建议,成为促进国家良治的重要力量。(1)国家审计通过揭示和反映问题,促进整改完善,推动改革发展,从而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这就是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一般机理。国家审计首先发挥审计监督和信息反馈作用,审计机关通过经常的、大量的、具体的对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能够掌握经济运行状况的第一手信息,揭示违法、违规和不规范问题,揭示和反映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和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督促纠正整改和完善,为健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服务。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是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契合点。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合理配置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等。国家审计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公共权力的配置与行使进行监督,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贯彻落实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估、监督和反馈,对公共资金的征收、管理、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公共资源和公共资产的配置管理使用及效益等进行监督评价,揭示和反映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等公共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整改完善,推动改革发展,从而促进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治理重要方式,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国家审计可以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审计可以采集和分析、反馈宏观经济信息和调控效果信息;国家审计可以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统一;国家审计可以促进和催化宏观调控工具;国家审计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微观依托基础;国家审计是宏观调控工具的引导工具。国家审计的内容和方面覆盖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根据审计内容和业务特点的不同,国家审计进一步细分为财政、金融、企业、经济责任、资源环境、固定资产投资和涉外等专业审计,各专业审计既有审计的一般规律,又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审计侧重点。本文重点阐述了财政、金融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

王延军[10](2015)在《我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财政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拟订、组织并实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在我国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开展审计评价是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就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以独立、客观为原则,遵循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利用审计技术与方法,在反映总体情况和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对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出台了以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要内容的4万亿元刺激政策,其中中央财政出资1.18万亿元,地方政府承担其余部分的配套资金。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有效地抵御了经济危机的冲击,使经济保持了稳定较快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较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出台和实施经济政策在调控经济向政策目标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成本,有时滞后或者不科学的经济政策还会带来长远和深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政策进行评价。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审计客观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监督检查各项经济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能够起到反映经济政策真实效果和揭示存在问题的功能,从而保证经济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始终将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审计内容,三十余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不断进步和发展,表现为对经济政策审计评价认识逐步深化,组织方式更加合理和完善,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对经济政策反作用愈加显着。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工作还面临着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内容和范围还不全面,没有做到全覆盖,审计评价还只是注重经济政策执行环节,对经济政策本身和经济政策效果的评价还不够;还严重依赖传统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评价结果的精确程度还不够高;审计评价的数据严重依赖被审计单位数据和统计数据等等诸多问题。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针对目前经济政策审计评价中面临的困难,寻找推进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实现路径。基于这一核心目标,本文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思维逻辑,首先对“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基于联网审计的数据综合分析”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在回顾三十年里我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实践的基础上,归纳我国目前经济政策审计评价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对国家审计开展经济政策评价必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在经济政策运行管理过程中国家审计评价的着力点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以及在相关利益主体众多、数据繁杂的情况下科学评价经济政策的技术性障碍。针对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在深刻理解国家审计是经济政策评价不可或缺主体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推进对经济政策运行管理全过程的审计评价。首先在理论上探寻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理论支点,其次在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上深入剖析,然后提出基于联网审计的数据综合分析,为推进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提供高效的技术路径,此外还对美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进行了研究和借鉴。在理论和技术分析后,本文还将试图构建以信息化手段支撑的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框架,并以稳增长调结构等一揽子财政政策为案例进行审计评价探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及今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努力方向。

二、审计监督与宏观经济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审计监督与宏观经济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预决算差异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1.4.3 预决算差异度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研究创新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2.2.3 晋升竞争理论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3.2.1 全国层面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2.3 省级层面
        3.2.4 部门预算层面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全国层面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3.3 省级层面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4.1.1 普遍性
        4.1.2 不可预知性
        4.1.3 非对称性
        4.1.4 成因的多样性
        4.1.5 适度性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技术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政策因素
        4.3.4 经济因素
        4.3.5 管理因素
        4.3.6 主体互动因素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4.5 本章小结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5.3.1 博弈特点
        5.3.2 策略空间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3.4 均衡分析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5.4.1 博弈特点
        5.4.2 策略空间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4.4 均衡分析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5.5.2 政策启示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6.1 回归模型设定
        6.1.1 静态面板模型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8.1 美国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2 日本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3 法国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9.2.4 坚持系统观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银行风险
        一、银行风险产生原因
        二、银行风险影响因素
    第二节 政府行为与银行风险
        一、金融监管的作用
        二、政府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第三节 国家审计影响政府治理研究
    第四节 国家审计对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实现方式
        二、国家审计与微观银行风险
        三、国家审计与宏观金融安全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
        一、风险含义及分类
        二、风险状况分析
        三、风险测度方法
    第二节 银行监管体系
        一、银行监管制度背景
        二、改革开放后银行监管发展
        三、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第三节 国家审计基本依据
        一、法律法规方面
        二、历史经验方面
        三、现实需要方面
    第四节 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功能分析
        一、国家审计与其他监管部门职能区分
        二、国家审计功能定位
        三、国家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第五节 国家审计影响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一、国家审计作用方式
        二、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第六节 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免疫系统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全国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国家审计频次的影响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
        三、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
        四、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地方性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一、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三、不同地区审计效能差异
        四、银行上市后影响因素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审计监督与区域银行风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与模型设计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统计性描述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测试
    第五节 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国家审计防范银行风险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突出预防性和建设性作用
    第二节 优化金融审计方法
        一、推进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
        二、强化动态风险跟踪和监测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一、做好组织模式的顶层设计
        二、促进上下联动与协同效应
    第四节 加强金融审计人才培养
    第五节 创新金融审计公告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新形势下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监督和评价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下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地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制约我国审计机关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主要因素
    (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有完善空间
    (二)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存在固有缺陷,独立性较弱
    (三)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薄弱
    (四)我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手段较为落后
    (五)审计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以改革的思路解决国家审计机关和当前宏观经济管理要求间的矛盾
    (一)立足宏观调控需要,以科学的标准进行定位,着重强化宏观调控的审计目标,突出审计监督重点
    (二)不断加强审计综合分析服务宏观管理和决策的能力,深化和扩大审计监督效应
    (三)不断完善国家审计机关在宏观管理中发挥职能的法律法规,提高审计执法力度
    (四)要处理好微观审计与宏观监督、整体与局部的平衡关系
    (五)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
    (六)加强审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七)完善公共问责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八)监督制约权力运行、严惩违法违纪行为

(4)论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内涵及特征
    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内涵
    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特征
审计在为宏观调控服务中的地位及不可替代性
    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处于综合经济监督的地位。
    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处于重要地位
    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处于实现社会公正公平调控杠杆的地位
为宏观调控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审计大多属事后审计,
    审计执法力度不够
    审计的范围有限
加强与完善审计服务于宏观调控的具体方式及途径
    政府审计方面
    社会审计方面
    内部审计方面

(5)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
    (一) 高层次监督地位
    (二) 间接调控地位
    (三) 综合经济监督地位
二、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一) 审计独立性不强
    (二) 不全面的审计内容
    (三) 审计形式单一, 审计效应滞后
    (四) 产生的审计效果不明显, 审计成果利用程度不高
    (五) 审计人员缺少较强的宏观意识
三、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一) 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二) 为制定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三) 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四) 强化金融资产质量审计, 正视金融运行中的风险
    (五) 对宏观经济运行风险起到预警作用

(6)重庆市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国家审计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性分析
    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国家审计主动调整
    3.2 国家审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4章 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与问题
    4.1 合川区审计局基本情况
    4.2 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
    4.3 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与分析
    4.4 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5章 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5.1 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职业化水平
    5.2 改进工作薄弱环节,推进审计全覆盖
    5.3 优化审计方式方法,加强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5.4 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国有企业审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审计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7)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审计和宏观经济管理
    (一) 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管理。
        2、组织体系。
    (二) 国家审计
        1、本质。
        2、特征。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地位
        1、法定监督地位。
        2、超脱性。
    (二) 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提高国家预算管理工作水平。
        2、宏观经济间接调控。
三、结语

(8)试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计和国家经济管理的内涵
    (一)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
    (二) 国家审计
二、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一) 保障国家预算体系稳定运行
    (二) 制约国家权力
    (三)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四) 宏观调控的手段
    (五) 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
    (六) 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
三、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一) 经济监督地位
    (二) 间接调控地位
四、结束语

(9)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创新之处及局限性
第2章 国家治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国家治理相关概念及内涵
        2.1.1 国家的概念及词源解析
        2.1.2 治理的概念及内涵辨析
        2.1.3 国家治理的内涵与模式概述
    2.2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2.2.1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2.2.2 国家治理能力的衡量与转型路径
    2.3 中国国家治理模型与治理风险
        2.3.1 中国国家治理的三种模型
        2.3.2 中国国家治理的治理风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家审计相关概念与理论
    3.1 国家审计的内涵
    3.2 国家审计的本质
    3.3 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国家审计本质观
    3.4 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治理理论及一般框架
    4.1 经济治理思想及理论
    4.2 政府、市场与经济治理
        4.2.1 经济治理与资源配置
        4.2.2 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
        4.2.3 政府机制与资源配置
    4.3 经济治理的一般框架
        4.3.1“华盛顿共识”与“欧美模式”
        4.3.2“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
        4.3.3 经济治理一般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审计参与宏观调控的机制与途径
    5.1 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5.1.1 1978-1992 年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措施
        5.1.2 1993-1997 年经济运行态势及治理措施
        5.1.3 1998-2003 年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措施
        5.1.4 2003-2007 年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措施
        5.1.5 2008 年以来经济运行态势及宏观调控措施
    5.2 经济运行新常态
        5.2.1 新常态的由来及特征
        5.2.2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目标
        5.2.3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思路及措施
    5.3 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及其路径
        5.3.1 宏观调控运行流程及主要工具
        5.3.2 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5.3.3 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财政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
    6.1 我国财政审计概述
    6.2 财政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原理概述
    6.3 财政审计在财政监督方面的作用
        6.3.1 预算编制和执行方面
        6.3.2 财政收入方面
        6.3.3 财政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方面
        6.3.4 政府性债务方面
        6.3.5 国库资金管理方面
        6.3.6 总预算会计制度方面
        6.3.7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方面
    6.4 财政审计在查处骗取财政资金方面的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
    7.1 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及现状
    7.2 我国金融审计概述
    7.3 金融审计在参与国家治理的原理概述
    7.4 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方面的作用
        7.4.1 银行信贷业务方面
        7.4.2 委托贷款业务方面
        7.4.3 承兑汇票业务方面
        7.4.4 保理、信用证业务方面
        7.4.5 金融创新业务方面
    7.5 金融审计在查处金融犯罪方面的作用
    7.6 金融审计数据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及启示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政策启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0)我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从“经济政策要不要”到“经济政策好不好”
        1.1.2 国家审计能否评价“经济政策好不好”?
        1.1.3 信息化手段可以推进经济政策审计评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主题和基本思路
        1.3.1 研究主题
        1.3.2 基本思路
    1.4 研究安排和研究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局限性
2 概念界定和相关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
        2.1.2 基于联网审计的数据综合分析
    2.2 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政策评价与政策评估
        2.2.2 财政绩效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审计评价
        2.2.3 绩效审计和经济政策审计评价
        2.2.4 信息技术、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经济政策评价文献综述
        2.3.2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文献综述
        2.3.3 计算机审计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理论基础
    3.1 政府失灵理论
        3.1.1 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
        3.1.1.1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3.1.1.2 理性预期学派
        3.1.1.3 公共选择学派
        3.1.2 政府失灵理论在经济政策审计评价中的应用
    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3.2.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经济政策审计评价中的应用
    3.3 国家治理理论
        3.3.1 国家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3.2 国家治理理论在经济政策审计评价中的应用
    3.4 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
        3.4.1 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
        3.4.2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
        3.4.3 新型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的挑战和机遇
        3.4.3.1 云计算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
        3.4.3.2 物联网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
        3.4.3.3 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
        3.4.3.4 可视化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必要性和作用机制
    4.1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必要性
        4.1.1 经济政策评价的主体选择难题
        4.1.2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必然性分析
        4.1.3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重要意义
    4.2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作用机制
        4.2.1 经济政策制定前的咨询和预警作用
        4.2.2 经济政策制定阶段的参与
        4.2.3 经济政策执行阶段的揭示、建议作用
        4.2.4 济政策执行后的反映和公告作用
    4.3 本章小结
5 信息化对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推动作用
    5.1 信息化对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影响
        5.1.1 信息化给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带来了挑战
        5.1.2 信息化给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更是带来了机遇
    5.2 运用联网审计加强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数据收集能力
        5.2.1 联网审计程序和结构优势可以提升数据收集能力
        5.2.2 联网审计的应用
        5.2.2.1 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
        5.2.2.2 国有企业联网审计
    5.3 运用数据综合分析加强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数据分析能力
        5.3.1 数据综合分析提升了数据分析能力
        5.3.2 审计数据综合分析与传统数据分析的比较
        5.3.3 数据综合分析案例
        5.3.3.1 空置房数据综合分析案例
        5.3.3.2 农林水事务中财政惠农政策数据综合分析案例
    5.4 基于联网审计的数据综合分析为经济政策审计开辟了新的空间
        5.4.1 基于联网审计的数据综合分析推动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途径
        5.4.2 Q省审计机关在基于联网审计的数据综合分析方面的探索
        5.4.2.1 具体做法
        5.4.2.2 取得的初步成效
        5.4.2.3 借鉴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美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经验借鉴
    6.1 美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职能演进和特点
        6.1.1 美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职能的演进
        6.1.2 美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特点
    6.2 美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案例
        6.2.1 公共医疗相关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案例
        6.2.2 气候相关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案例
        6.2.3 扶持小企业发展相关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案例
    6.3 美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经验借鉴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实践分析
    7.1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开展情况
        7.1.1 经济体制改革探索时期(1983-1992)
        7.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1993-2002)
        7.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2003-2012)
    7.2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取得的初步成效
    7.3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面临的问题
    7.4 本章小结
8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框架体系构建
    8.1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目标和内容的思考
        8.1.1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目标
        8.1.2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内容
        8.1.2.1 经济政策的及时和适当情况
        8.1.2.2 经济政策本身的科学合理情况
        8.1.2.3 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8.1.2.4 经济政策的效果性
    8.2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模型的创建
        8.2.1 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综合模型
        8.2.2 经济和程序控制
        8.2.2.1 经济控制
        8.2.2.2 过程控制
    8.3 组织实施原则和程序的设计
        8.3.1 组织实施“三统一”原则
        8.3.2 组织实施程序
        8.3.2.1 项目计划制定
        8.3.2.2 工作方案编制和培训
        8.3.2.3 成立机构和建立机制
        8.3.2.4 实施审计和现场管理
        8.3.2.5 汇总和出具报告
        8.3.2.6 成果利用和后续跟踪
    8.4 数据处理模式的重构
        8.4.1 海量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流程
        8.4.2 组织方式
    8.5 本章小结
9 一揽子财政政策审计评价探讨
    9.1 一揽子财政政策审计评价背景和目标
        9.1.1 一揽子财政政策背景
        9.1.2 对经济运行和财政风险的判断
        9.1.3 一揽子财政政策审计评价的目标
    9.2 一揽子财政政策审计评价的审计思路和内容
        9.2.1 一揽子财政政策审计评价的审计思路
        9.2.2 一揽子财政政策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
    9.3 信息化手段在一揽子财政政策审计评价中的应用
        9.3.1 通过联网审计方式实时获取数据
        9.3.2 应用基础信息数据和财政政策相关数据开展数据综合分析
    9.4 本章小结
10 推进经济政策审计评价建议和研究展望
    10.1 推进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的建议
    10.2 未来研究重点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数据综合分析的关键技术
附件2:十国审计长对政策评价相关问题的回复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审计监督与宏观经济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2]国家审计监督与金融风险防范关系研究 ——基于银行的实证分析[D]. 李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新形势下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J]. 夏诗园.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20(05)
  • [4]论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研究[J]. 乔燕. 中国中小企业, 2019(06)
  • [5]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分析[J]. 涂湘蕻. 财会学习, 2018(29)
  • [6]重庆市合川区审计局服务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陈倩云.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7]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 刘赛赛. 知识经济, 2017(24)
  • [8]试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与作用[J]. 熊敏荣. 经贸实践, 2017(03)
  • [9]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机制和途径研究[D]. 李荣生. 中央财经大学, 2016(01)
  • [10]我国经济政策审计评价研究[D]. 王延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5(12)

标签:;  ;  ;  ;  ;  

审计监督与宏观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