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的比较

布罗“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的比较

一、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1](2021)在《中西方审美注意理论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虚静"说和西方的"距离"说都属于审美注意理论,二者共同揭示了审美注意的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同时,二者在审美"距离"、适用范围和审美过程三方面,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当今中西比较诗学普遍兴起的背景下,二者相互比较、相互借鉴吸收,是非常有意义的。

左漪漪[2](2020)在《论“用心若镜”的美学意蕴》文中指出庄子在《应帝王第六》中提出“至人之用心若镜”。从庄子的文本中可以将至人的特点总结为:无为无己,无伤于物,游于自然,至美至乐。庄子使用至人以及与其相似的系列语词目的就在于突显得道之人的本性。道就是庄子思想的主题和出发点。庄子认为道像是不存在的存在,道是存在的虚无。道自本自根,为自己建立根本。道是自然而然,道是自然之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生天地、万物、人,而人又复归于道。道具有普遍性,以道观物,万物就是齐同为一的。庄子还通过区分道与欲、道与技、人道与天道来明晰道的边界。道不能用感官把握,也不能用理性认识,更不能用言语言说,因此观道只能是心之观。庄子对于如何体道,提供了独有的方式:体道只有通过“坐忘”、“朝彻见独”与“心斋”。这三种方式都突出了心的作用,心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人与人,人与道的桥梁,心最重要作用就是体道。但是如果用心不当,那么心就会有损于道。心的作用有消极的一面,这样的心是不合道的,是人为之心,是需要去剥离并抛弃的;心的作用更有积极的一面,这样的心是合道的,是自然的,是心本性的守持与显现。庄子认为通过刳心、洒心以涤除成心、机心、滑心而得以使心不死如死并保持常心,游心与道的人,就是至人。至人用心观道若镜映物,揭示出了体道之心虚静明的特点。镜子与心灵都用以观,镜子观物,心灵观道。镜子的特性与心灵本性的契合使镜喻得以成立,同时心灵的本性也借助镜子的比喻得以被揭示出来。心灵通过化为镜子这一物而具象化,这一比喻本身就具有美学意味;镜子通过揭示心灵的本性而思想化,若镜的心灵也是审美的心灵。用心若镜体现了审美体验的瞬间的永恒性的统一,审美经验的直觉性,只有用心若镜,美才能向人敞开其自身,而美的体验才能够来临;用心若镜还说出了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和自由性,心灵对于自身的超越和复归:人在审美活动中,心灵只有保持虚静明才能观照到美,从而成就审美的人生。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凝聚,这也就是使心灵保持其本性,用心若镜正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而刘勰、郭熙等艺术理论中,都可见到庄子心论的影响。对于当下世界来说,追求一种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如此成就审美的人的前提也正需要一颗如同明镜的心灵。

常靖林[3](2020)在《宗白华与朱光潜诗歌理论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对新诗问题的思考,二十世纪的诗学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这其中宗白华和朱光潜各自的诗学研究就极具代表性。总体而言,宗白华以跨文化的研究方式无意中建立起更具中国传统意味的诗学批评,而朱光潜则以超文化的学术视野有意地完成了自己对中国诗学的体系化梳理。论文对宗白华与朱光潜的诗学理论进行比较,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宗、朱诗学的研究方法、基底主旨和理论特质进行集中的比较,以期对二人的诗学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宗白华主要使用了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以对比的方法和传统的表达方式凸显出中国诗歌中的生命情怀,朱光潜则在超文化的语境中建立起体系性的诗学,实现了中西理论资源的结合,其诗学主题是将诗歌形式放在首位的同时注重形式与内容的联系。第二章论述宗、朱对于诗歌与不同艺术门类关系的看法,宗白华偏重外部研究,将诗歌作为中国艺术整体中一个有机部分去关注,通过寻求诗歌与其他艺术的相通来思考中国哲学如何展现于中国诗歌之中,诗歌通于绘画表现在空间意识和视角灵活,这使得中国诗歌的表现内容和意趣呈现着独特的面貌。诗歌通于音乐表现在节奏,宗白华在“气韵”范畴内来理解节奏,将诗歌节奏问题归化到其诗学的生命主题中;朱光潜则要抽离诗歌中的文化背景,从内部研究的角度分析诗歌与散文、音乐和绘画的不同,由此说明诗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诗歌节奏也是语义节奏与音律节奏的统一,并肯定诗歌的文体形式特征同样能够表现美。第三章论述宗、朱对于古典诗歌理论“意境”说的继承与发展。宗白华多用中国传统话语发掘“意境”深处的精神意蕴,主要论述了意境的含义、实现条件及其具有的道、舞、白的特征,处处都体现出中国生命情怀;朱光潜则运用直觉说、心理距离说、移情说等西方近代科学理论来分析诗境的生成,且将王国维对于意境的“隔”与“不隔”、“有我”与“无我”之分在自己的诗学语境内进行了考察与评价,提出“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并尝试运用诗境中情趣与意象的关系去把握中国诗歌分期,这些都很有创新性。第四章论述宗、朱二人的新诗理论。关于如何创作新诗的讨论,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形式与内容这两大方面。宗白华认为新诗形式问题在于简陋,他给出的迂回建议是通过增加诗歌在内容方面的哲思深度以避免形式上的直白。除了哲思,宗白华还提倡表现自然、表现社会,表现外部世界对生命的真实的触动,并在对哲理的思求中到达生命的超越。朱光潜则是一开始就把关注点放在了新诗形式上,提倡构造新诗的公认形式,为此有三条途径可供借鉴:西方诗、古典诗与民间诗,从它们的创作经验中寻找新诗形式。同时朱光潜对新诗情趣表现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前宜多做表现社会、表现民众的写实诗,而不宜再做泛滥的浪漫主义诗歌。

戴园园[4](2020)在《庄子“虚静”说与审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虚静”是庄子哲学中“道”的本真属性,亦是“体道”、“悟道”的根本途径。在兵连祸结、礼乐崩坏的生存境域下,庄子希望世人摆脱感官、名利、生死等的束缚,以“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照宇宙万物。以“虚静”之精神状态体悟客观事物时,主体会自发地超越外界一切干扰和私心杂念,而使意识高度集中、心无旁骛,仅凭直觉作直观活动。庄子的“虚静”说正是在这一点上,与审美活动中摆脱主体的非审美因素相一致,符合了审美心理与艺术创作的相关规律。基于此,本文以庄子“虚静”说为研究对象,从“虚静”心境与审美心理的联系为切入点,阐析“虚静”心境与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的关系,并探析“虚静”心境反映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原则、审美风格和审美人格,以及“虚静”艺术精神对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了庄子“虚静”说选题之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探究了庄子“虚静”说产生的背景与哲学意蕴。从“诸侯争霸”的外在社会背景和“礼法束缚”的内在思想背景入手,剖析“虚静”说产生的原因;同时立足于庄子“道”哲学的框架,阐析“虚静”与“道”、“体道”的关系;并着重对“虚静”心境所要摆脱的世俗性、功利性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对举“虚静”心境所要遗忘的内容亦符合审美心境的相关要求。第三部分,主要探析了庄子“虚静”精神状态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从审美心理中的审美直觉、想象、情感这三个方面入手,剖析庄子所谓的“虚静”精神状态作为审美心理的合理性;同时,分析了庄子“虚静”艺术精神反映在审美、创造活动中的审美原则、审美风格以及审美人格,进一步拓展了庄子“虚静”说的美学内蕴。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庄子“虚静”说对中国传统艺术实践的影响。从审美观照论、文艺创作论以及艺术风格论这三个视角入手,探析庄子“虚静”艺术精神对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活动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语。归结了庄子“虚静”说的当代现实意义。

康忠娜[5](2018)在《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先驱。“心理距离说”是朱光潜审美心理研究的成果,在其美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朱光潜沿袭了对“审美非功利”的追求,延续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现代性美学概念“距离”的研究,并通过科学的“中国化”手段,使“心理距离说”成为兼具中西美学特征的理论。朱光潜的“心理距离说”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理论的双重影响,他将二者加以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距离说”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美感经验理论,建立起了完整的美学体系。本文以“心理距离说”的内涵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它所受到的中西美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它对朱光潜其他美学思想的影响,以推动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研究。朱光潜的“心理距离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论断:通过“艺术家剪裁”的方式调整距离和精炼情感,指导艺术创作;通过对“心理距离”远近的设置,实现“不即不离”的理想距离,指导艺术欣赏;通过“心理矛盾”的把握,辨析审美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此外,朱光潜还将这一美学观念广泛运用到他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他将“心理距离说”与“直觉说”“移情说”“内模仿”融合在一起,成为审美经验分析的基础理论;他将“心理距离说”运用到诗歌分析中,成为建立“诗境”的理论基石;他在“心理距离说”的基础上,探讨现实人生与艺术人生的关系,传达他通过审美实现人生趣味化的理想,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理论。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也有利于对其“心理距离说”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解读。本文对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的研究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对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研究,是对“艺术化”人生实现方法的研究,也是对中国美学理论建构方法的一个初步探索。

彭科技[6](2018)在《中国古典美学距离观“远”之研究》文中指出“远”作为最能代表中国古典美学距离观的一个词,它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具有民族特质的一个美学范畴,并且在距离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审美内涵。本文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本体论视角出发对“远”的美学内涵进行具体、深入、独到的研究,力求弥补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对“远”审美距离观研究的缺失。本文的框架结构布局合理,在围绕“远”的距离观审美内涵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论述。首先,本文从“远”的词性本义出发探讨“远”在距离观上所具有的审美意蕴,从历史视角探讨了“远”这一距离观在先秦、魏晋、唐宋、明清四个时期的审美表现,又从哲学思想、社会文化、审美心理这一逻辑视角对“远”美学距离观的成因进行溯源;其次,从自然距离、心理距离及“远”和艺术生命的关系三个角度,探讨“远”作为审美距离观与时空的关系;再次,从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视角选取绘画、园林、诗词这三种代表性艺术,探讨“远”的美学内涵在这些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最后,探究“远”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本文以一种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对“远”的审美内涵进行比较全面和具体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审美内涵,丰富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内容,完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体系。

贾琳[7](2018)在《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期,朱光潜借鉴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的理论,创作了《文艺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文艺心理学”学科名称为题名的专着,标志着文艺心理学学科的初步建立。书中,朱光潜既从西方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的理论中寻找依据,又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以生活中的事件为例,用浅显朴实的话语对文艺心理学理论进行解释说明,旨在以艺术净化人心,帮助国人通透地理解文艺心理学,促进了文艺心理学理论的传播。《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对文艺心理学中的主要论题——直觉学说、心理距离学说、移情学说以及想象学说展开探讨。直觉学说中,朱光潜对克罗齐等人的思想进行梳理,并对“直觉”进行了重新界定,要求物的形象呈现于心,运用美感的态度进行观赏;心理距离学说中,朱光潜以布洛的距离说为依托,提出要保持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并运用超脱与孤立对这一观点进行补充;移情学说中,朱光潜介绍了立普斯、谷鲁斯等人关于移情的观点,对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移情作用与外射作用做出区分,指出移情作用是物我之间双向的交流;想象学说中,朱光潜延续里波的想象学说,对创造的想象中理智成分、情感成分及灵感做出分析,肯定了分想作用与联想作用、情感的选择与调协作用以及灵感的重要性。作为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文艺心理学》奠定了文艺心理学学科的范式,是该学科确立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材料以及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依据。同时,该书启示美学理论要与对文艺作品的具体分析相结合、将心理因素纳入文艺研究范围内、发挥心理学的学术价值,共同构成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性研究。

余慕怡[8](2017)在《“忘”:空间感悟与审美观照 ——以《文心雕龙》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忘”作为老庄体道哲学的“功夫”和“境界”,表征着精神的自由和心态的非功利,自然空间的“自然”属性与“忘”的此种内涵相契合。自然空间在文学进入自觉期的魏晋后,从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地域空间转变为文学艺术审美观照的对象,同时也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和个性人格。山水意象与“忘适”审美心理、江湖意象与精神适存空间以及“游”的特殊文化内涵都说明自然空间已经成为文学表现“忘”精神意识的载体。从空间视角观照“忘”,是对“忘”进行方法论考察的背景参照。沿着庄子之“坐忘”和“得意忘言”,以《文心雕龙》为中心,可从审美创作心理和言说方式两条路径探讨“忘”在文艺创作实践中的运用。就审美心理而言,刘勰承庄子“坐忘”思想,为“贵在虚静”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针对创作中心物关系的处理问题,刘勰提出“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一方面强调了心与物的互动,另一方面揭示了“感物”过程由“随物”而后“与心”的渐进性;“吐纳”和“物我互赠”则更进一步突出主客体的双向影响,尤其是客体之物能使主体有所“纳”的功能;“忘”的抛弃、否定意义与西方现象学的“悬置”有相通之处,通过悬置处理后的个体情感被控制在最适合进行审美活动的范围内,刘勰“控引情理”的思想与此相类;刘勰所说的“神遇”即审美迷醉,是创作心理的最佳状态,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忘”,其产生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却又有赖于主体长期的心性艺术修养;在所有“忘”的创作心理中刘勰始终将“情”置于“不忘”,在“贲象穷白”的审美理想中使“采”在情感的“不忘”中巧妙地被“忘”。就言说方式而言,刘勰以“文外重旨”消解语言表意的局限性,“寄意言外”成为文学创作摆脱“言不尽意”困境的途径;“余味曲包”是产生言外之意的方法,此后,“味外之旨”、“韵味”、“余味”等成为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所追求的理想审美效果;“忘”在言说方式上还蕴含着简洁与含蓄之意,“简言达旨”和“隐义藏用”是对文学语言简洁而含蓄的审美要求,“含蓄”此后成为古代诗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刘勰对创作主体个性的重视使他认为文学语言的个性实为“忘我”中“有我”,但个性化的语言创作需要在“因情立体”的恰当选择中进行。《文心雕龙》对于“忘”作为具体的创作方法在文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开辟了“忘”的方法论阐释路径。

史玉辉[9](2016)在《朱光潜诗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历史文化语境和理论活动整体结构中观照朱光潜诗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的角色定位问题,不单纯以“中西融通”或“借西释中”来为传统文化划定身份,而是从理论主体、理论文本、理论建构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重新评估,以期发掘朱光潜诗学思想的理论诉求和价值取向。本文力图以文化诗学、心理学为主要方法,在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辨析立场、个性趣味与深层文化心理等方面剖析朱光潜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情感态度;继而将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结合,阐发朱光潜诗学文本蕴含的文化精神与传统的内在关联;进一步在中西交流的文化语境中探寻传统文化之于朱光潜诗学建构的意义。基于事实的存在与逻辑的可能,分六章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朱光潜诗学思想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推动朱光潜诗学思想研究的发展,启发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第一章与第二章从理论主体角度探讨朱光潜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情感态度。朱光潜视传统文化为创造的根基。他细致反思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以文化辨析立场纠正“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做法的偏颇。朱光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不仅是他个人一生的兴趣喜好,传统文化对其人格生成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也体现出集体无意识的民族根性。朱光潜既在理智上认同、也在情感上珍爱传统,超越两难、情理相融。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阐释朱光潜诗学文本蕴含的核心文化精神。“作诗决不如说话”的主张与格律研究确立旧诗格律传统的根基地位,坚持新诗语言的民族性,继承抒情本位的中国诗歌传统,对传统艺术精神作出现代诠释。言意关系研究强调“无言之美”与“诗以有限寓无限”,继承传统的美学追求,张扬中国诗特有的含蓄美,包蕴了诗性超越等中国文化精神。“静穆”以东方哲学为基础,深蕴着儒家礼乐、道家虚静、佛家的止观禅定相融的中国哲学精神和以诗提升人格的理想。朱光潜诗学文本所蕴含的核心文化精神是中国诗的抒情、含蓄的艺术精神,是儒、道、释融和的中国哲学精神,是“兴于诗”的诗教精神。第六章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朱光潜诗学建构以及中西融通特质的重要意义。儒家哲学思想是朱光潜诗学思想的基础。真善美统一与礼乐精神是其诗学建构的原则。朱光潜诗学中西融通的特质体现在话语方式、科学精神是西方的,但对诗审美价值的追求却是中国传统的。中国人文精神是朱光潜诗学思想的核心。

肖成[10](2016)在《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文中提出“距离”的现代概念确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此期间,“心理距离”与小说距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依据“距离”理论分析文艺上的一些问题成为一种潮流。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欣赏与心理距离的关系、创作与审美距离的控制、作品与美学距离的判断等几个方面。除了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以及W·C·布斯的小说距离理论,一些理论家对距离的零散论述也引起人们的兴趣。本文试图以文学四要素为坐标,以心理距离与小说距离为主要理论,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从文学创作、文学文本以及文学欣赏等三个方面切入,对“距离”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立题依据、“距离”说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对“距离”的概念、理论及其批评实践等内容的全面梳理,呈现出了距离理论的整体轮廓;第二章从创作的角度,分析作家创作的心理距离调控的重要性,论述作家常用的叙述距离控制手段,探讨作家不同创作观念下的文本距离表现;第三章从文学文本的角度,提出无论是其表现内容——艺术世界,还是其表现手段——语言媒介,亦或是其表现方法——修辞等,实质上都与距离密不可分;第四章从欣赏接受的角度,展现出当今欣赏者对文本审美价值的忽视与游离的状态,肯定了距离在维护文本审美价值层面的价值,并分析经验距离对在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总之,“距离”是一个内涵宽泛的美学范畴,不仅体现在概念上比较大的张力,而且理论形态也丰富各异。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距离”的内涵演变,对其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展示“距离”的不同表现样式,以期为理解距离的特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方审美注意理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静”说与“距离”说概念的由来
    (一)中国的“虚静”说
    (二)西方的“距离”说
二.中国的“虚静”说与西方“距离”说共同点
    (一)“虚静”说与“距离”说都强调了审美注意的目的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是一种有动机的选择行为。
    (二)“虚静”说与“距离”说都揭示了,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无直接功利性的。
三.中国“虚静”说与西方“距离”说的差异性
    (一)“距离”的差异
    (二)适用范围的差异
    (三)审美过程的差异

(2)论“用心若镜”的美学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至人成道
    第一节 至人
    第二节 道
    第三节 体道
第二章 用心若镜
    第一节 心论
    第二节 心之镜喻
第三章 美学意义
    第一节 美的呈现
    第二节 美的体验
    第三节 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宗白华与朱光潜诗歌理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宗白华诗学思想研究现状
        (二) 朱光潜诗学思想研究现状
        (三) 宗、朱诗学的对比研究
    三、论文构思
第一章 融通与互补——宗、朱诗学方法、基底及理论特质的差异
    一、论证方法
        (一) 宗白华:哲学解诗中西对照
        (二) 朱光潜:科学解诗中西调和
    二、诗学基底
        (一) 宗白华:生命诗学
        (二) 朱光潜:形式诗学
    三、理论特质
        (一) 宗白华:散步诗学诗性话语
        (二) 朱光潜:体系诗学逻辑话语
第二章 求同与寻异——宗、朱关于诗歌与其他艺术门类关系的不同研究理念
    一、宗白华:于相通中寻中国诗歌的精神意蕴
        (一) 诗歌通于绘画:空间意识与视角
        (二) 诗歌通于音乐:节奏
    二、朱光潜:于差别中寻中国诗歌的文体特征
        (一) 与散文的比较: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
        (二) 与音乐的比较: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统一
        (三) 与绘画的比较
第三章 开掘与开拓——宗白华的意境说和朱光潜的诗境说
    一、宗白华:纵向挖掘——中国精神文化孕育中的意境说
        (一) 意境中的生命含义
        (二) 意境实现的条件:山水与人格涵养
        (三) 意境的特征:道、舞、白
    二、朱光潜:横向拓展——东方架构西方肌理的诗境说
        (一) 诗境产生的条件:心理距离
        (二) 诗境的突现:直觉、移情
        (三) 诗境种类分析
第四章 迂回与径直——宗、朱关于中国新诗形式创造的不同路径
    一、宗白华:从内容到形式
        (一) 对形式的重视
        (二) 诗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三) 新诗内容的建设
    二、朱光潜:从形式到情趣
        (一) 形式焦虑
        (二) 建造途径
        (三) 情趣变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庄子“虚静”说与审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介绍
        1.2.1 庄子及《庄子》之简介
        1.2.2 “虚静”之基本含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庄子“虚静”说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
        1.3.2 庄子“虚静”说与《庄子》中诸范畴的联系
        1.3.3 庄子“虚静”说与中西类似理论的异同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庄子“虚静”说的基本理论形态
    2.1 庄子“虚静”说发生的背景
        2.1.1 生存危机:诸侯争霸
        2.1.2 精神超越:礼法束缚
    2.2 庄子“虚静”说的哲学阐释
        2.2.1 “虚静”是“道”的本真属性
        2.2.2 “虚静”是“体道”的修养工夫
        2.2.3 “虚静”是超功利心境的表达
第三章 庄子“虚静”说与艺术美学思想
    3.1 庄子“虚静”说与审美心理的观照
        3.1.1 庄子“虚静”说与审美直觉
        3.1.2 庄子“虚静”说与审美想象
        3.1.3 庄子“虚静”说与审美情感
    3.2 庄子“虚静”说的审美分析
        3.2.1 庄子“虚静”说的审美原则:自然
        3.2.2 庄子“虚静”说的审美风格:朴素
        3.2.3 庄子“虚静”说的审美人格:本真
第四章 庄子“虚静”说对中国艺术实践的影响
    4.1 “虚静”说的审美观照论:澄心凝神
    4.2 “虚静”说的文艺创作论:乘心率性
    4.3 “虚静”说的艺术风格论:本色自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概况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的学术渊源
    第一节 对西方美学距离观的传承
        一、审美非功利理论
        二、布洛“心理距离”理论
        三、西方美学对朱光潜的影响
    第二节 对中国古典美学距离观的传承
        一、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空距离
        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心理距离
        三、中国古典美学对朱光潜的影响
第二章 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的几个重要论断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与“心理距离说”
        一、艺术家对距离的调整
        二、艺术家对情感的精炼
        三、“心理距离说”对艺术创造的指导
    第二节 艺术欣赏与“心理距离说”
        一、艺术作品对距离的影响
        二、“心理距离说”对艺术欣赏的指导
    第三节 距离的矛盾
        一、距离矛盾的产生
        二、距离矛盾的解决
        三、审美源于生活
        四、审美异于生活
第三章 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的理论运用
    第一节 构建美学体系
        一、完善美感经验
        二、建立悲剧快感
    第二节 影响诗歌创作与欣赏
第四章 “心理距离说”与“人生艺术化”
    第一节 对个体生命的反思
    第二节 对社会和谐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国古典美学距离观“远”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远”距离观的确立、发展与形成原因
    第一节 “远”的基本含义与审美内涵
        一、词性含义
        二、审美内涵
    第二节 “远”作为审美距离观的历史积淀与发展
        一、先秦:“远”审美意识萌芽
        二、魏晋:“远”审美内涵凸显
        三、唐宋:“远”审美品格多样化体现
        四、明清:“远”在艺术形式上进一步深化
    第三节 “远”审美距离观产生的原因
        一、哲学渊源:崇尚自然的老庄思想
        二、社会文化:以和为美与生命特征
        三、审美心理:浑朴沉静与含蓄内敛
第二章 “远”审美距离观与时空观
    第一节 自然距离
        一、“仰观俯察”中的审美观照
        二、“散点透视”下的人生境界
        三、“有形距离”间的审美情感
    第二节 心理距离
        一、“宁静淡泊”的审美心态
        二、“若即若离”的审美距离
    第三节 “远”与艺术生命
        一、“悠然远想”的生命本真之美
        二、“远中求返”的生命运行之美
        三、“远游于心”的生命情怀之真
第三章 “远”审美距离观与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
    第一节 绘画之“远”
        一、“俯仰远观”的游观之美
        二、“隔帘看花”的含蓄之美
        三、“大白若黑”的虚灵之美
    第二节 园林之“远”
        一、幽远之美
        二、旷远之境
        三、闲远之意
    第三节 诗词之“远”
        一、言外——远之意
        二、空灵——远之境
        三、平淡——远之味
第四章 “远”审美距离观在华夏美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远”审美距离观的理论价值
        一、丰富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内容
        二、引领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风潮
        三、阐述古典审美心理新内涵
    第二节 “远”审美距离观的现代意义
        一、审美创作中的超然心境
        二、审美欣赏中的日常生活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概述
    1.1 朱光潜对《文艺心理学》的名称辨析
    1.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宗旨与思路
第2章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论题
    2.1 朱光潜对直觉学说的阐述与改造
        2.1.1 朱光潜对西方直觉学说的梳理
        2.1.2 朱光潜对“直觉”的再界定
        2.1.3 物的形象呈现于心
        2.1.4 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态度、实用的态度
    2.2 朱光潜对心理距离学说的阐述与改造
        2.2.1 朱光潜对布洛心理距离学说的梳理
        2.2.2 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
        2.2.3 超脱与孤立
    2.3 朱光潜对移情学说的阐述与改造
        2.3.1 朱光潜对西方移情学说的梳理
        2.3.2 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2.3.3 物我同一的移情作用
        2.3.4 移情作用与外射作用
    2.4 朱光潜对想象学说的阐述与改造
        2.4.1 朱光潜对西方想象学说的梳理
        2.4.2 分想作用与联想作用
        2.4.3 情感的选择作用与调协作用
        2.4.4 灵感
第3章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的影响与启示
    3.1 对文艺心理学学科的范式作用
    3.2 对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忘”:空间感悟与审美观照 ——以《文心雕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学术前史
    第三节 “忘”的语义阐释
第二章 “忘”的空间感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忘”与自然空间
    第三节 “忘适”与自然意象
    第四节 “游”与自然空间
第三章 “忘”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坐忘”:从“随物与心”到“吐纳互赠”
    第三节 有意与无意之“忘”:悬置和审美迷醉
    第四节 刘勰的“不忘之忘”
第四章 “忘”的言说方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忘言:文外重旨和余味曲包
    第三节 “忘”出简洁和含蓄
    第四节 “忘”出自然本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朱光潜诗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朱光潜与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反思“五四”:朱光潜对传统的理性认同
    第一节 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对工具理性的反思
        二、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反思
        三、对传统与西方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 对策:文化辨析立场
        一、历史意识与演化观
        二、分析:文化的可分性与逻辑解析
        三、多元化视野与坚持民族个性
第二章 朱光潜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第一节 朱光潜珍爱传统文化
        一、自幼形成的个人兴趣到一生的信仰
        二、广博的读诗趣味
    第二节 传统文化是朱光潜人格形成的基石
        一、以儒家为主导儒道互补的人格结构
        二、朱光潜的人格正是诗的教化的写照
    第三节 情理相融超越两难
        一、情感上的珍爱与理性上的认同相融
        二、超越两难的原因
    第四节 集体无意识的文化遵从
        一、传统文化情结
        二、集体无意识
        三、文化的原动力
第三章 作诗决不如说话:新诗本体与民族性的坚持
    第一节 朱光潜格律研究概说
        一、两大诗学问题聚焦格律的探究
        二、关于格律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确立旧诗格律传统的根基地位以维护新诗的本体性
        一、将旧诗纳入新诗研究的领域
        二、新诗格律建设必须以旧诗传统为根基
        三、做诗决不如说话:格律之于新诗的本体意义
    第三节 格律研究坚持新诗的民族性
        一、强调语言本体与注重中国语言的民族性
        二、文字本身见出音乐:彰显中国诗的抒情传统与审美特质
        三、坚持诗的音乐性、抒情性与抵制西化
第四章 诗以有限寓无限:言意研究在传承中创新
    第一节 朱光潜的言意观
        一、无言之美
        二、语言与思想情感平行一致
        三、诗以有限寓无限
    第二节 “无言之美”与传统“无言”的观点
        一、继承:承传“大美不言”的美学追求
        二、运用:孔子“无言”与审美经验的创造性
        三、回归:“无言之美”的内在超越精神与传统一脉相承
    第三节 “诗以有限寓无限”与中国古代诗歌言意之辨
        一、探讨“含蓄”
        二、强调心理活动
        三、“诗以有限寓无限”的文化内蕴
第五章 朱光潜“静穆”诗学观念的东方哲学基础
    第一节 研究“静穆”东方哲学基础的理由
        一、有关“静穆”的观点
        二、寻“静穆”东方之根的理由
    第二节 “静穆”与儒的“和”、道的“心斋”和佛的“禅定”
        一、“静穆”与儒家的“和”
        二、“静穆”与道家的“心斋”“虚静”
        三、“静穆”与佛家的“止观”“禅定”
    第三节 “静穆”的核心是人格
        一、“静穆”与“怡情养性”
        二、“静穆”与人格
        三、“静穆”与人生理想
        四、“静穆”的文化价值
第六章 传统文化对朱光潜诗学建构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儒家哲学思想是朱光潜诗学研究的基础
        一、真善美合一的诗学研究
        二、以儒家礼乐精神建构诗学思想
    第二节 传统文化决定朱光潜中西融通的特质
        一、传统文化是朱光潜理解西方的“前结构”
        二、中国人文精神是朱光潜中西融通的核心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反思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距离理论
    第一节 距离的概念考察
        一、概念的提出及背景
        二、概念内涵之争论
        三、距离概念的来源
        四、距离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距离理论的内涵
        一、心理距离理论
        二、布斯的“距离说”
    第三节 距离的批评实践
        一、戏剧批评中的距离
        二、小说批评中的距离
第二章 文学创作与距离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心理距离
        一、创作者与生活的距离控制
        二、创作者与情感距离的控制
        三、创作者与语言的距离控制
    第二节 创作手法与距离效果
        一、叙述视角的距离效果
        二、叙述时态的距离效果
    第三节 创作观念与距离表现
        一、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与距离生成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距离消失
第三章 文学文本与距离
    第一节 文学“世界”与距离
        一、人物、环境与距离
        二、文学“世界”的真实性
    第二节 语言媒介与距离
        一、语言与想象的距离
        二、语言与认知、理解的距离
    第三节 修辞手法与距离
        一、文学表现中的修辞
        二、修辞的美感、距离感
第四章 文学欣赏与距离
    第一节 文本欣赏与审美距离
        一、欣赏者对审美的忽视
        二、距离对文本审美价值的肯定
        三、距离在审美欣赏中的作用
    第二节 欣赏过程与经验距离
        一、文学欣赏需要经验
        二、过度依赖经验的后果
    第三节 欣赏过程与距离控制
结语:距离理论的影响和评价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方审美注意理论比较[J]. 张蕊. 文学教育(下), 2021(06)
  • [2]论“用心若镜”的美学意蕴[D]. 左漪漪. 武汉大学, 2020(04)
  • [3]宗白华与朱光潜诗歌理论比较研究[D]. 常靖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庄子“虚静”说与审美关系研究[D]. 戴园园.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5]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理论研究[D]. 康忠娜. 湖北民族学院, 2018(12)
  • [6]中国古典美学距离观“远”之研究[D]. 彭科技. 暨南大学, 2018(01)
  • [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研究[D]. 贾琳. 河北大学, 2018(01)
  • [8]“忘”:空间感悟与审美观照 ——以《文心雕龙》为中心[D]. 余慕怡. 武汉大学, 2017(06)
  • [9]朱光潜诗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D]. 史玉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10]文学活动中的“距离”研究[D]. 肖成. 江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布罗“心理距离”说与庄子“心斋”说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