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

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

一、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论文文献综述)

崔明德,刘子琪,雷振扬,李大龙,武沐,冉诗泽,刘洁,蔡燕[1](2021)在《“中国和亲历史与和亲文化”笔谈》文中研究说明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和亲文化是在和亲过程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既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又对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几乎历朝历代都有和亲,并形成了三大"和亲文化圈"以及厚重的"和亲文化层"。和亲文化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一方面,和亲文化主要是在中国大地产生和积淀的独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和亲文化形成的厚重历史和丰富内涵,和亲文化与多条丝绸之路的密切联系,以及和亲文化的价值理念,使和亲文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困境。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作出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重要论断时,列举了六个历史佳话,其中"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进藏"就占了两个,而且排在最前面,由此可见和亲历史及和亲文化的历史地位、重要价值及现实意义。全面梳理学术史可以看出,历代都有政治家和史学家关于和亲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后,参与研究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质量逐步提高,而且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一是由个案研究转向整体研究,二是由某一时期和亲研究转向通史式研究,三是由单一学科研究转向多学科参与,四是由和亲历史研究转向和亲文化研究,五是由主要使用汉文文献转向使用汉文文献、少数民族文献及国外文献等各种文献。在学界持续深化学术研究、理论构建的同时,全国多地不断加快和亲文化建设步伐,已取得了比较丰硕的建设成果,将来极有可能会出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并对解决全球出现的民族宗教矛盾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于2021年5月21—23日在烟台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国和亲历史与和亲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21个省区市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和亲历史及发展脉络、和亲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和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及作用、文学视野下的和亲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与交流。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对提交会议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补充修订,本期刊发的7篇文章即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得到学界更多同仁的关注,共同推动中国和亲历史与和亲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建设成果。

甘发根[2](2020)在《讲好昭君故事 弘扬和美文化——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70年回顾》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昭君文化的研究形成了以兴山县、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主的研究中心。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大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民间传承阶段、起步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转型发展阶段。在景点建设、研究成果、交流互动、节事节庆活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更为今后昭君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阚如良,周军[3](2019)在《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昭君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昭君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包含的"人心和善、家庭和美、民族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等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价值。旅游是擦亮昭君文化品牌的有效方式,"昭君和亲路"旅游线路开发条件成熟。"一路三地多家"组建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坚持文旅融合、品牌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聚集,共同打造"昭君和亲路"国家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是弘扬和传承昭君文化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

马冀[4](2019)在《近七十年昭君文化传播和研究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昭君出塞和亲具有重要意义。昭君的形象由西汉的正剧形象,魏晋以后逐渐变为悲剧人物,直到近七十年才恢复历史真相,转化为民族友好使者的正剧形象。七十年来,特别是昭君文化提出以来,研究队伍不断扩大,论文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昭君题材文艺作品数量多、种类全;大众传播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影响巨大。党政领导重视,节庆活动影响深远,群众参与度高;特别是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为各地带来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希望今后创作出更多文学艺术精品,取得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黄婉莹[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基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重点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困境,引领和深化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改革和发展而做出的重要决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阐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策略,并对新时代镇村统筹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出了新的全面的部署,为有效解决镇村统筹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有效、持久的解决方略。本文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以昭君镇这个特殊移民小镇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和分析了当前镇村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其他县域做一个参考,同时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从镇村统筹的内涵及意义入手,理性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的探索实践,从规划统筹、资源统筹、项目统筹、市场统筹、基础设统筹、人力资源统筹六个方面对昭君镇的镇村统筹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昭君别院为个案进行研究,对其改造前改造后的居住环境、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等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其统筹前后的发展成效。在此基础上,从镇村统筹发展存在思想认识误区、缺乏科学统筹规划导致资源配置不均、品牌文化挖掘不够导致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以乡村为载体的镇村统筹建设的认识不够、镇村统筹工作没有因地制宜开展、镇村规划缺乏科学引导等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适应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蒋宇晴[6](2019)在《昭君故里传说的当代表述研究》文中认为兴山县关于昭君的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和书面文学演变的昭君传说,是当地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兴山作为昭君故里传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理空间,它继承发展王昭君传说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殊性质。各种民间文学形式的出现和继承,吸收和发展,使其拥有蓬勃的生命力。而对昭君故里传说在当代的演绎,不仅有利于她的传承,更对其他有悠久历史积淀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对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都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昭君故里传说的现代演绎和昭君故里传说讲述事件,运用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和杨利慧“再语境化”以及民间传说的特征进行仔细分析。文章总结昭君故里传说的文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运用劳李航柯的“民俗过程”理论分析不同社区群众对传说的反馈。以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理论结合当代旅游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昭君故里传说在当代的讲述情况,分析它的利弊。

邵莹[7](2018)在《昭君题材影视剧研究》文中认为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着名且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女性,自西晋以来,历代以昭君故事为题材的文学、戏曲、音乐、舞蹈作品层出不穷。电影、电视等新的传播媒介诞生以后,昭君故事又被影视剧作家搬上了荧屏和银幕。据统计,截至2017年1月,我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已有昭君题材电影作品8部,电视剧作品7部。这些以王昭君为原型的影视剧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表现不同的主题,为广大观众讲述了西汉中期胡汉两族为民族和平友好所做出的努力。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部署,昭君出塞的故事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本文基于对昭君影视剧作品的整理,对已有的十五部剧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观影和资料收集,着力分析了作品的主题设置、情节的编构和主人公昭君形象的塑造,总结出其中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编创。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比较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解析法、表格统计法等,不仅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还契合了当下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对昭君出塞的意义、民族和谐的理念等文化内涵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影视剧文本结构编撰的基本要素出发,首先,在具体分析昭君题材影视剧的主题分布时,以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为理论工具,通过对已有材料的归纳分析和总结,概括出这类影视剧作品中所蕴含的政治、爱情与历史三大主题。其次,深入探讨了昭君题材影视剧的情节设置,并将研究结果以表格的形式作了总结和归纳,进而结合相关戏剧理论进行分析,探究昭君题材影视剧的内部规律,进一步直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以此作为逻辑框架,总结出昭君在政治漩涡中所表现出的勇于挑战封建权威、深明大义的英雄形象;作为懵懂少女面对感情抉择时情感至上、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特征;而在历史主题的作品中,昭君的形象又成为为现代女性代言的典型古代女性形象,标志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在做出客观评价的同时,总结出影视剧中昭君出塞故事情节在剧中的不同演绎。

孙凯民[8](2017)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国际竞争以及每个公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全球化潮流中,多股巨浪常常置于西方语境下,程度不同地忽视乃至弱化了国家认同的问题。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是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实质是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但如同一体置于多元之上一样,国家认同也必须置于民族认同之上,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文化认同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的关键和根本,因而文化认同是调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润滑剂。第一章通过拉萨3 · 14、乌鲁木齐7 · 5和锡盟5 · 11和5 · 17事件的深入剖析,说明部分地区存在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失衡的风险,这种认同间的失谐的潜在可能性,既影响中国崛起,又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因此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第二章,从共生和交融两大理论视角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区域主义研究经典范式的深入比较和梳理,本文建构了认同的族际共生观。这种族际共生观以区域主义为基本框架,以主体间性哲学为指导,强调族际之间的共生共促。从长远目标来看,以区域主义为基础的族际共生观强调民族共生中融合。这种融合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在共生与交融中进一步提升认同。第三章以史为鉴,从历史路径中探寻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交汇点。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重心由少数民族认同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正是中华传统"天下主义"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有精神家园,标志着国家的民族政策迈入新时代。第四章以典型个案为基础,总结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升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基于文化认同的双向互动,凝练出的内蒙古案例显示,汉文化不等于中华文化,昭君文化、草原文化也不外化于中国,内蒙古是多元一体"谁也离不开谁"文化交融典范。第五章以国际经验为鉴,通过总结美国、俄罗斯(苏联)、欧盟等共同体认同的成败得失,揭示出政治制度特有的路径依赖。文化多样性源于路径依赖的多样性,因此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不能因此而对不同语境下的制度选择进行倾向性评价。第六章集中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升的路径选择。力图通过强化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形成三个层面的认同建设同向发力、合和而为,共筑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结语部分对认同整合的基本维度及其核心关系进行了提炼总结。

张妍妍[9](2017)在《湖北兴山县昭君故里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拉动地域经济发展和满足文化旅游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名人故里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受到广泛关注。但各地对名人故里的争夺及部分故里的粗糙开发也使得名人故里的发展良莠不齐。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故里景观设计为研究载体,深入了解昭君文化,实地调研居民需求,结合名人故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以及纪念性空间四个方面,从旅游开发和景观设计的不同角度出发,解析此类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关系。设计以入口广场和原有昭君纪念馆为主要纪念性空间,展示昭君生平及和平女神文化内涵。通过丰富展览内容,增加演出形式,复建历史遗迹等形式增强观瞻性。以汉风商业街及乡村民宿为依托,从餐饮、购物、住宿三方面完善服务功能。并在政策支持下,村民自主选择成为其主要经营者,达到增加经济收入,切实改善生活品质的目标。设计后的昭君故里,将成为短期内以文化旅游为激活点,长效则以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通过丰富的宣传手法及节事活动的组织,使其逐步变成三峡区域和鄂西生态旅游圈中重要的一环。

闫秦勤,阚如良,张晓燕[10](2015)在《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昭君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昭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基于昭君文化内涵解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昭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突出一个主题,多渠道传播昭君文化;构建三维空间旅游城市群,区域联动共谋发展;打造五个昭君,彰显鄂西文化旅游新亮点;开发六个要素,推动产业融合新业态。

二、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和亲历史与和亲文化”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和亲文化的分布范围、建设成果及发展繁荣问题
    一、和亲文化的分布范围
    二、21世纪和亲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众能够感知的和亲文化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域和亲文化有了更多的载体
        (三)西藏自治区:不断地扩大和亲文化的影响
        (四)青海省:对和亲文化的拓展及丰富
        (五)湖北省:打造和亲文化品牌
    三、和亲文化发展繁荣的路径
和亲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西汉为例
    一、和亲历史文化的脉络
        (一)西汉的和亲
        (二)西汉之后的和亲
    二、和亲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作用
        (二)西汉和亲政策对后来的影响
    三、和亲文化对当代的启示
以更开阔的视野深化中国古代和亲史研究
    一、少数民族视角与古代和亲研究
    二、周边视角与古代和亲研究
    三、“三重证据法”与古代和亲研究
    四、价值取向与古代和亲
和亲与民族交融
    一、和亲研究的文献计量考察
    二、和亲之策及其初始目的
    三、西汉和亲政策的实施
    四、和亲与民族交融
汉匈和亲与匈奴大一统民族观的建构
    一、先秦大一统思想中的华夷观
    二、汉代“华夷之辨”的变与不变
    三、汉匈从政治“和亲”发展到亲情“和亲”
    四、魏晋时期匈奴对大一统思想的理论贡献
    五、大一统观念演变的历史影响
和亲联姻诗歌与传说的发展
    一、昭君和亲广泛咏传
    二、唐蕃和亲的诗歌与传说
        (一)古代诗人吟咏唐蕃和亲的诗作
        (二)广大民众盛传唐蕃和亲的故事
    三、满蒙联姻的民间传说
        (一)满族讲古说史的习俗
        (二)弥补空白的满蒙联姻传说
    四、其他和亲联姻诗歌与传说
        (一)唐王朝与回纥和亲的零星诗作
        (二)民间的其他联姻传说
“孔雀胆”和亲事件:历史与文学的叙事互动
    一、史实抑或文学想象
    二、“孔雀胆”和亲事件叙事动因
    三、“孔雀胆”和亲事件文学叙事的双重性

(2)讲好昭君故事 弘扬和美文化——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7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是兴山县昭君文化民间传承时期
二、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至80年代末是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的起步时期
三、从1988年开始至2009年是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的稳定发展时期
    1.节庆节事活动
    2.主要研究成果
    3.互动与交流
四、从2009年至2019年是昭君文化研究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
    1.节庆节事活动
    2.主要研究成果
    3.互动与交流
    4.景区景点建设
五、总结与展望
    一是对昭君文化内涵的研究形成了“和合”、“和谐、和平、发展”的统一认识,这一主题的研究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二是研究的层次得到了提高。
    三是研究的群体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会越来越具体。
    四是研究的重点会更加突出。
    五是昭君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会更加空前繁荣,保障会更有力。
    六是注重成果转化和再利用。

(3)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昭君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昭君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共荣
    (二)引领时代核心价值观念
    (三)发扬优良家风家训家规
    (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五)助推“一带一路”文化输出
二、开发昭君文化旅游线路的优势条件
    (一)有特色鲜明的文化主题
    (二)有差异化的优质资源组合
    (三)有日趋完善的区域交通条件
    (四)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支撑
三、昭君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策略
    (一)总体定位
    (二)开发思路
        1. 文旅融合
        2. 品牌引领
        3. 创新驱动
        4. 产业聚集
    (三)推进措施
        1. 政府紧密合作
        2. 企业联动创新
        3. 民间深入推动

(4)近七十年昭君文化传播和研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亲的概念及其研究价值
二、昭君的形象由西汉和平女神的正剧形象,魏晋以后逐渐变为悲剧人物,直到近七十年才恢复历史真相,转化为民族友好使者的正剧形象,弘扬了正能量,引导着主流舆论
三、昭君文化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论文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不断细化、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四、近年来昭君题材文艺作品数量多、种类全;大众传播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影响巨大
五、党政领导重视昭君文化,节庆活动影响深远,群众参与度高;特别是与旅游紧密结合,为各地带来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六、尊重历史真实,关注社会效果,创作出文学艺术精品和高质量研究成果,推动昭君文化进一步扩大影响

(5)乡村振兴背景下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乡村振兴与镇村统筹的理性分析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内容和目标
        一、乡村振兴的内容
        二、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乡村振兴的本质内涵
    第二节 镇村统筹的内涵及意义
        一、镇村统筹发展的内涵
        二、镇村统筹发展的意义
        三、乡村振兴与镇村统筹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国内镇村统筹发展探索
        一、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案例
        二、陕西省咸阳市袁家村经典案例
第二章 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昭君镇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概况
        一、昭君镇历史沿革
        二、昭君镇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昭君镇镇村统筹探索
        一、规划统筹
        二、资源统筹
        三、项目统筹
        四、市场统筹
        五、基础设施统筹
        六、人力资源统筹
    第三节 以陈家湾村为典型的镇村统筹探索案例
        一、昭君别院发展历程
        二、昭君别院发展成效
第三章 昭君镇镇村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镇村统筹发展存在思想认识误区
        二、缺乏科学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不均
        三、品牌文化挖掘不够,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节 昭君镇镇村统筹中产生问题原因分析
        一、以乡村为载体的镇村统筹建设的认识不够
        二、镇村规划统筹缺乏科学性引导
        三、镇村统筹工作没有因地制宜开展
第四章 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树立镇村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
        一、面向镇村体系,注重特色发展
        二、一村一品,错位发展
        三、镇村联动,整体打造
        四、统筹配置,设施共享
    第二节 探索镇村统筹发展实施路径
        一、培植特色产业,加快农旅融合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
        三、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6)昭君故里传说的当代表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章 昭君其人
    第一节 正史资料中的昭君事件记录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的昭君形象建构
    第三节 兴山地区民间传说中的昭君形象表述
        (一)地方风物传说
        (二)人物传说
        (三)文学作品演变的民间传说
    第四节 兴山地区民间歌谣中的昭君思想感情倾向
第二章 昭君故里传说的衍化
    第一节 昭君故里的争论
    第二节 昭君故里传说的现代演绎
        (一)经济发展
        (二)思想修养
        (三)文化上的现代举措
第三章 昭君故里传说的讲述事件
    第一节 普通民众日常情景下的故事讲述事件
    第二节 民间艺人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和节日庆典活动中的讲述
    第三节 政府在传说传承中的角色担当
    第四节 导游在旅游经济下的故事讲述事件
    第五节 地方文化学者的文化设计
    第六节 听众的接受与反馈
第四章 昭君故里传说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昭君故里传说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 昭君故里传说的当代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昭君题材影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国内外“昭君文化”研究现状
    (一) 昭君形象研究
    (二) 昭君故事的衍变与发展
    (三) 昭君文化的传播
    (四) 昭君题材影视研究不足
二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三 研究难点、创新点和方法
    (一)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昭君故事的源起与流播
第一节 “昭君文化”的诞生
    一 昭君故事的历史依据
    二 我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
    三 “昭君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昭君故事的传播
    一 以文学和戏剧作品为载体的传播
    二 以电影电视为载体的传播 第二章 昭君题材影视剧的主题模型
第一节 “行动元模型”下的主题透视
    一 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
    二 “行动元模型”下昭君题材影视剧的人物关系
第二节 昭君故事主题的主线与辅线
    一 政治主题——民族主义与和平友好的两极分化
    二 情感主题——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的博弈
    三 历史主题——以尊重历史为前提的戏剧表达 第三章 昭君题材影视剧的情节设置
第一节 昭君故事的两种开端
    一 以匈奴内战为开端
    二 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开端
第二节 昭君故事发展的矛盾诱因
    一 以核心矛盾为动力
    二 以支线矛盾作牵引
    三 以爆发性矛盾体现高潮
第三节 昭君故事的两种结局
    一 基于史实的还原性结局
    二 基于创新的戏剧性结局 第四章 昭君角色的多样风貌
第一节 困于抗争与大义的矛盾者
    一 勇于挑战封建权威的女性形象
    二 深明大义的英雄形象
第二节 情感主题统摄下自由爱情的追求者
    一 爱情至上的怨女形象
    二 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现代思想的代言人
    一 为现代女性代言的形象符号
    二 主体意识萌发的进步形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第一章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基本问题分析
    第一节 认同、共同体和中华民族
        一、认同
        二、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
    第二节 分裂主义动摇国族认同的现象
        一、新疆和西藏的极端民族主义
        二、港台的"分离运动"侵蚀国家认同
    第三节 社会问题民族方式表达的危险性
        一、内蒙古锡盟事件
        二、"要素"干扰"主线"
        三、边疆一体基础上多元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共生与交融
    第一节 共生:区域主义与主体间性
        一、区域主义研究的不同路径
        二、区域主义视角对民族(族际)主义的超越
        三、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主体间性
        四、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族际共生观
    第二节 交融:民族融合与多元一体格局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的渊源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
        三、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融合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
第三章 从"天下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大一统"认同和"国族"认同
        一、"大一统"认同
        二、民族国家:"国族"认同
    第二节 从阶级认同(经由政党认同)到经济认同
        一、阶级认同超越民族认同
        二、经济利益认同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守望相助"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
第四章 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昭君文化与中华文化
        一、昭君文化的起源及其精神价值
        二、昭君文化和谐治理的文化底蕴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与中华文化
        一、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二、草原文化的价值和贡献
第五章 国外共同体认同的镜鉴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与"熔炉论"
        一、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民族
        二、多元文化主义与"大熔炉"结合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民族自决"滥觞和国家主义取向
        一、苏联:"民族自决"滥觞
        二、俄罗斯:国家认同至上
    第三节 欧盟:强化文化认同
        一、突破国家主权原则限制的一体化进程
        二、宪法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认同的替代品
第六章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路径
    第一节 认同的物质基础
        一、"民族互惠"代替"民族优惠"
        二、强化物质文化载体建设
    第二节 认同的制度保证
        一、宏观与微观制度的结合
        二、共生交融的制度文化选择
    第三节 认同的精神文化支撑
        一、和合精神
        二、尊重、保持而不强化民族差异和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湖北兴山县昭君故里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名人故里开发乱象
        1.2.2 乡村旅游
        1.2.3 名人故里位于乡村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与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名人故里
        2.1.2 乡村旅游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2.1.4 纪念性空间
    2.2 不同视角下的思考
        2.2.1 旅游视角下的名人故里开发
        2.2.2 景观视角下了名人故里设计
        2.2.3 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4 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设计
    2.3 昭君故里设计需要多概念与多视角的融合
    2.4 实际案例研究
        2.4.1 孔子故里
        2.4.2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2.4.3 杜甫草堂
        2.4.4 莫干山洋家乐
    2.5 内蒙古昭君博物院对比
        2.5.1 从昭君墓到昭君博物院到文化旅游区
        2.5.2 昭君文化节
        2.5.3 “和”文化研究
    2.6 案例总结
        2.6.1 人物吸引力
        2.6.2 地理位置
        2.6.3 游客状况与游览时长
        2.6.4 开发策略部分
        2.6.5 景观设计部分
第3章 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区位
        3.1.2 现场概况
        3.1.3 范围
        3.1.4 场地高程
        3.1.5 坡度与坡向分析
    3.2 昭君历史与昭君文化
        3.2.1 昭君生平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昭君昭君传说
        3.2.3 和平与民族团结的使者
        3.2.4 美人文化
        3.2.5 诗词文化
        3.2.6 绘画文化
        3.2.7 文化资源总结
    3.3 昭君故里旅游资源
        3.3.1 秭归三峡大坝与屈原故里
        3.3.2 三峡人家与长阳清江画廊
        3.3.3 中华第一漂--神农溪
        3.3.4 华中第一峰—神农架
        3.3.5 古昭公路
        3.3.6 朝天吼漂流
        3.3.7 旅游资源总结
    3.4 昭君村村民生活方式及意愿调查
        3.4.1 农耕为主—桔类种植
        3.4.2 昭君茶的种植与发展
        3.4.3 部分参与传统农家乐
        3.4.4 村民意愿与需要的扶持
    3.5 现状调查及分析总结
第4章 开发策略及设计目标
    4.1 设计目标的确立
        4.1.1 传承昭君“和”文化与弘扬民族团结
        4.1.2 激发乡村再生
    4.2 昭君故里开发策略
        4.2.1 构建区域完整性
        4.2.2 保持文化原真性
        4.2.3 增强参观可看性
        4.2.4 加入娱乐互动性
        4.2.5 完善服务功能
        4.2.6 丰富宣传手法
        4.2.7 节事活动组织
    4.3 昭君故里设计的3个系统
        4.3.1 合理的交通系统
        4.3.2 本土化的植物系统
        4.3.3 可持续的雨水系统
    4.4 昭君故里设计的6个要素
        4.4.1 文化纪念性场所
        4.4.2 丰富的展览活动
        4.4.3 大型的餐饮服务
        4.4.4 不同尺度的演出场所
        4.4.5 情景化的乡村街道
        4.4.6 多风格精品民宿
第5章 方案设计
    5.1 总体设计
        5.1.1 平面分区
        5.1.2 总体设计
        5.1.3 交通系统设计
        5.1.4 建筑分布调整
        5.1.5 山地平台区域的利用
    5.2 分区设计
        5.2.1 入口区
        5.2.2 汉风商业街区
        5.2.3 纪念馆区
        5.2.4 民宿区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附录 设计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昭君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与问题剖析
    1.1 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融合类型不够丰富
    1.2 资源整合开发不力, 市场运作力不强
    1.3 文化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够, 消费结构单一
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昭君文化内涵解析
3 昭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策略
    3.1 突出一个主题文化, 多渠道传播昭君文化
    3.2 构建三维空间旅游城市群, 区域联动共谋发展
    3.3 打造“五个昭君”, 彰显鄂西文化旅游新亮点
    3.4 开发六个要素, 推动产业融合新业态

四、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和亲历史与和亲文化”笔谈[J]. 崔明德,刘子琪,雷振扬,李大龙,武沐,冉诗泽,刘洁,蔡燕.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讲好昭君故事 弘扬和美文化——兴山县昭君文化研究70年回顾[J]. 甘发根.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基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昭君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研究[J]. 阚如良,周军.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9(06)
  • [4]近七十年昭君文化传播和研究的思考[J]. 马冀.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乡村振兴背景下昭君镇镇村统筹发展研究[D]. 黄婉莹. 三峡大学, 2019(06)
  • [6]昭君故里传说的当代表述研究[D]. 蒋宇晴.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7]昭君题材影视剧研究[D]. 邵莹. 扬州大学, 2018(06)
  • [8]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D]. 孙凯民. 内蒙古大学, 2017(08)
  • [9]湖北兴山县昭君故里景观设计[D]. 张妍妍. 清华大学, 2017(04)
  • [10]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昭君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 闫秦勤,阚如良,张晓燕.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5(06)

标签:;  ;  

昭君文化的哲学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