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鉴定与服饰研究

中国画鉴定与服饰研究

一、中国画鉴定和服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苏叶[1](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金佳雯[2](2021)在《晚明青花瓷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女性形象是晚明青花瓷人物纹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丰富的题材表现,多变的绘制技法使其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明社会阶层的审美倾向,同时青花瓷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能上反映出晚明的社会风俗和社会意识。因此晚明青花女性形象不仅是一种艺术形象,也是了解晚明社会变迁的重要渠道。本文主要运用图像学的方法进行晚明青花瓷女性形象的研究。首先对晚明青花女性形象的题材进行了一个具体分类;其次通过造型特征、服饰表现、工艺技法这三方面分析晚明青花瓷中女性形象艺术特征的形成;最后从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与同时期其他种类艺术形式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出它们对青花女性形象艺术特征形成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拓宽青花瓷人物纹饰的研究渠道,使女性形象不再简单作为一种图案装饰,而是要将其视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掘女性形象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丰富人们对晚明青花女性形象的认知,可以为未来研究晚明人物画和晚明人物生活方式提供一种相互联系思考方式。

孙丽侠[3](2021)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李白形象研究》文中提出提到李白,无论是李白其人还是李白的作品都受到文士阶层的认可和接受,当然也受到历代画家敬仰,画家基于对李白的理解创作了无比丰富的绘画佳作,这些作品成为展现李白形象的主要载体。本文以传世的传统人物画中有关李白形象的作品为主要研究文本,了解李白形象在传统人物画中建构的基础、建构的形式和形象,探析李白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全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分析了传统文人推崇李白的原因,从文献记载中探究李白所代表的文人的理想以及李白所塑造出的理想文人的典型角色,经过神化后的李白为李白形象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第二章节对建构李白形象的笔墨语言和构图方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线条和墨法的运用使李白形象呈现出“李白特色”,李白形象的经营与布置营造出不同的画面效果。第三章节从“写真”、吟诗、醉酒、游仙和诗意化这五个方面的李白形象展开论述,并指出“写真”的李白形象是对其文人身份的建构,“雅集赋诗”、“醉酒”、“游仙”中的李白为观者呈现出放荡不羁、潇洒超脱的形象特征,“诗意化”的李白形象不追求形似,而是代表了一种象征符号。第四章节论述了李白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李白身份的多重性使得李白形象更丰富、更立体,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加入使李白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寄托,随着历史的发展,对李白形象的审美追求呈现出时代特色。通过对传统人物画中李白图像的解读,研究李白形象的本质内容,从而探究李白形象背后的审美面貌和精神内涵。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指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余智鹏[5](2020)在《中国五色理论体系对唐朝至五代时期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嘉予[7](2020)在《明代人物长卷艺术表现研究 ——以仕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明代初期,院体画较为繁盛并与文人画形成对峙局面。但是明中期以后院体画转而呈衰弱的态势,取而代之的是以吴门画派为中心的文人画。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明代的人物长卷画重新焕发出它的内在创造力,从而表现出一种逐步走向复苏的趋势。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明代人物长卷画产生的背景及流变。第二章为明代仕女长卷画的主要画家”,梳理了杜堇、郭诩、吴伟、张路、张灵、唐寅、仇英、尤求、陈洪绶这九位明代最具代表的长卷仕女画家。第三章为“明代仕女长卷画的艺术特色”。通过长卷的构图形式、仕女的形象特征、覆彩用色、场景四个部分阐述长卷画的艺术特色。其后又深入至画面的结构、空间、视角、仕女的发型、面容、服饰、工笔重彩、白描淡彩、空间组织、虚实对比等方面去赏析其艺术表现。第四章为“影响明代仕女长卷绘画艺术表现的因素”。本章从三个方面去加以解释,其一是世俗流变与审美观念的影响,包括仕女的形象由贵族到平民身份的转变、明代文人处境与审美趣味以及苏州片中反应出的对仕女长卷画的市场需求的影响;其二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三是思想文化的影响。包括朱熹理学与王守仁心学的影响,还有明代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影响。第五章为“明代人物长卷仕女画的价值与影响”。本文笔者不仅对明代人物长卷画产生的背景与流变、主要画家、长卷画的艺术特色、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而且从社会风气、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的视角去探讨明代人物长卷画的艺术表现和内在价值。

吴强强[8](2020)在《明清时期民乐水陆画艺术特色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宗教历史悠久,随着宗教的不断发展宗教绘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甘肃河西地区的水陆画作为宗教绘画,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水陆画是寺庙中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于水陆道场中的宗教人物画,水陆法会产生于唐代后期,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民乐地区现存水陆画多为明清时期所绘制。本文以明清时期甘肃民乐地区水陆画作为探究对象,从造型与色彩以及服饰衣纹的绘制进行艺术特色探析。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水陆画的概况以及民乐水陆画艺术特色成因;第二部分对民乐水陆画从造型、色彩、构图以及服饰装束进行艺术特色探析并以几幅较为典型的作品进行案例分析;第三部分总结明清时期民乐水陆画的功用与艺术价值。水陆画不仅在宗教上反映出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理念,而且在绘画艺术上也能够体现出水陆画独有的艺术特色。民乐水陆画是由当地民间画工绘制而成,因此在继承了前人绘画手法的基础上又有着自身的艺术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侯朔[9](2020)在《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研究》文中认为关良是20世纪最具变革与创新精神的水墨人物画家之一,他在水墨戏曲人物画方面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画的传承与拓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吸收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借鉴了民间艺术以及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了自己童真稚拙的绘画风格。艺术语言对于一名画家而言十分重要,它构成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结构,绘画中的线条、造型、笔墨、色调、构图等都属于作品的艺术语言,画家只有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才更容易去揭示内在的东西,表达自身的精神状态。本文以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艺术语言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关良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第二章介绍了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形成的原因,关良艺术语言的形成,主要受本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艺术以及自身的性格特点这三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介绍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分期,笔者通过对关良绘画作品的研究,把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的萌芽、形成、成熟以及高峰期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论述,并对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第四章介绍了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的特点,其中,分别对关良的造型、笔墨、构图等艺术语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归纳了关良简练稚拙的艺术特色的来源,加深读者对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的理解;第五章介绍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对后世的启示,力求对当代水墨戏曲人物画的发展与创新起到借鉴作用。其中第二章与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笔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武晨明[10](2020)在《仇英《桃花源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仇英的《桃花源图》中,图像与技法的巧妙结合所营造出的效果十分独特,耐人寻味;其中所体现出的桃源幻境,可分为仙凡交界之处和隐匿之处两种。笔者通过考据仇英《桃花源图》的蓝本来源,分析仇英借用了赵伯驹《桃花源图》的布局方式并运用晋、唐和宋代的绘画技法完成此图,此图与仇英本人所作另外几幅名称、内容和形式类似的画作亦有联系。笔者通过对“桃花源图”发展脉络的梳理,将此画置于“桃花源图”的发展历史中,由明前至清纵观之,发现此图竟于其间起到承上启下之作用——仇氏“桃花源图”不仅在明代引发“桃花源图”的热潮,清代的宫廷画家、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所创作的“桃花源图”也多受仇英之作的影响。观明代画家的生存环境,皇权之专制、苛政之残酷,致文人无意入仕,转而寻求“归隐”之所,是为“桃花源图”产生的根本原因;文人创作的隐逸倾向是“桃花源图”流行的充分条件;与此同时,“桃花源”文本的传播,使世人熟识“桃花源”并不断丰富对“桃花源”的理解,是“桃花源图”得以被推崇、大量涌现的必要条件;最终,在繁荣的社会经济下,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物质生活的充盈伴随着精神文化需求的上涨,“桃花源图”蔚然成风。艺术市场对“桃花源图”的需要,加上仇英和吴地文人画家、富商的交往,直接影响了仇英对“桃花源图”的创作。观主观因素,仇英的宗教信仰对其创作影响极大。明代当权者对道教的推崇,使道教的影响范围从朝廷扩展到民间,人民不可避免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仙境世界中描绘的不老不死之人、仙山楼阁、奇珍异兽不止让皇帝、士大夫们着迷,也深深地吸引着下层人民,仇英就在其中。他绘制了大量关于仙境的画卷,仙境影响着他心中“桃花源”的构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保护归隐或逃难之人的亦真亦幻的保护所,道教的仙道思想与“桃花源”有交融之处,能够加深仇英对“桃花源”的情感;仇英擅长青绿山水技法,表现复杂场面的功力深厚,对“桃花源”这一亦真亦幻的题材的表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仇英本一介漆工,受多位文人大家提携,以刻苦努力获得画名,进入文人圈之上层。然而,他不仅仍然因身份问题为文人排挤、轻视,亦无文人画家之潇洒,后半生处于被富商馆饩,寄居他人篱下之境况——“桃花源图”予与仇英描摹心中梦想的机会。笔者通过对画面形式内容的分析,从景物、用笔、设色、布局四个方面入手,以图像学的方法层层加以诠释;对仇氏《桃花源图》生成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进行梳理,探究仇英《桃花源图》中所包含的“桃源意象”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意蕴,即仇英内心中的物化之像;根据仇英生平经历与所处客观环境,结合其画作进行分析,将仇英表达的理想生活分为“仙界胜景”、“富贵生活”和“雅士之境”,由此探寻仇英心中之“桃花源”。

二、中国画鉴定和服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画鉴定和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二、现存墨迹考证
    小结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小结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小结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晚明青花瓷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2 晚明青花瓷中女性形象的发展与题材分类
    2.1 晚明青花瓷器中女性形象的发展
    2.2 女性形象的题材分类
        2.2.1 仕女画题材
        2.2.2 教子题材
        2.2.3 日常劳动题材
        2.2.4 神话故事与宗教人物题材
        2.2.5 历史人物故事与戏剧题材
3 晚明青花瓷中女性形象的艺术特征
    3.1 晚明青花人物纹饰中女性形象的造型特征
        3.1.1 晚明青花女性人物动态造型特征概述
        3.1.2 晚明变异画风对青花女性形象的渗入
        3.1.3 辅助纹饰的衬托
    3.2 晚明青花人物纹饰中女性形象的服饰表现
        3.2.1 晚明女性服饰的形制
        3.2.2 晚明女性发式的点缀
    3.3 晚明青花人物纹饰中女性形象的工艺技法
        3.3.1 青花料的变化及提炼技术的变革
        3.3.2 绘画技法的运用
4.晚明青花瓷中女性形象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
    4.1 社会因素
        4.1.1 社会制度的转变
        4.1.2 御窑厂的没落
        4.1.3 社会思潮的变迁
    4.2 文化因素
        4.2.1 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趣导向
        4.2.2 社会习俗与文化氛围
    4.3 同时期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4.3.1 青花女性形象与中国画的交融
        4.3.2 版画艺术的空前繁荣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插图索引

(3)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李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白形象建构的基础
    第一节 文人的理想
    第二节 理想的文人
    第三节 神化的李白
第二章 传统人物画中李白形象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笔墨的拓展与延续
        一、以线造型
        二、以墨立意
    第二节 构图的经营与布置
        一、主宾有序、疏密有别
        二、巧用布白、边角处理
        三、题款钤印
第三章 传统人物画中李白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写真”的李白形象
    第二节 醉酒的李白形象
    第三节 雅集赋诗的李白形象
    第四节 游仙的李白形象
    第五节 诗意化的李白形象
第四章 李白形象背后的深层意蕴
    第一节 李白身份的多重性
    第二节 艺术家的精神寄托
    第三节 时代精神的反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7)明代人物长卷艺术表现研究 ——以仕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明代人物长卷画产生的背景及流变
    第一节 明代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明代人物长卷画的发展流变
第二章 明代仕女长卷画的主要画家
    第一节 明代初期仕女长卷画家
        一、杜堇
        二、郭诩
        三、吴伟
    第二节 明代中期仕女长卷画家
        一、张路
        二、张灵
        三、唐寅
        四、仇英
        五、尤求
    第三节 明代晚期仕女长卷画家
        一、陈洪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仕女长卷画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长卷的构图形式
        一、画面结构
        二、画面空间
        三、画面视角
    第二节 赋彩用色
        一、艳丽雅致的色彩—工笔重彩
        二、清丽淡雅的色彩——白描淡彩
    第三节 仕女的形象特征
        一、仕女发型多样
        二、仕女面容精致艳丽
        三、仕女服饰趋于世俗化
    第四节 场景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明代仕女长卷绘画艺术表现的因素
    第一节 世俗流变与审美观念的变化
        一、仕女形象由贵族到平民的身份转变
        二、明代文人处境与审美趣味
        三、苏州片
    第二节 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朱熹理学的影响
        二、王守仁心学的影响
        三、明代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人物长卷仕女画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明代人物长卷的价值
    第二节 明代人物长卷仕女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明清时期民乐水陆画艺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明清时期民乐水陆画概况
    2.1 水陆画的起源与分布
    2.2 明清时期民乐水陆画形成背景
    2.3 水陆画地域艺术特色成因
第3章 民乐水陆画图像艺术特色与案例分析
    3.1 艺术特色
        3.1.1 人物造型的生动谨严
        3.1.2 神秘色彩的艳而不俗
        3.1.3 画面构成的对称均衡
        3.1.4 服饰装束的华丽世俗
    3.2 作品分析
        3.2.1 生动写实的《因果报应》图像分析
        3.2.2 色彩神秘的《鬼王》图像分析
        3.2.3 恢弘肃穆的《护幡使者》图像分析
第4章 民乐水陆画的功用与艺术价值
    4.1 对世俗的教化意义
    4.2 民乐水陆画的艺术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关良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1.1 关良的生平与经历
    1.2 关良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绘画语言形成的原因
    2.1 传统文化的影响
        2.1.1 对传统绘画语言的借鉴
        2.1.2 对汉代画像砖造型艺术的研究
        2.1.3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理性继承
    2.2 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2.3 自身修养与个性的影响
第三章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分期探索
    3.1 第一阶段:1917 年到1927年
    3.2 第二阶段:1928 年到1950 年左右
    3.3 第三阶段:1950 年到1966年
    3.4 第四阶段:1967 年到1986年
第四章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特点
    4.1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4.1.1 夸张变形,以简驭繁
        4.1.2 追求几何化与体块感
    4.2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笔墨特点
        4.2.1 纯粹饱满,凝重迟缓
        4.2.2 层次分明,相映成趣
    4.3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构图
        4.3.1 留白丰富,主体突出
        4.3.2 书印结合,平衡画面
    4.4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的趣味处理
        4.4.1 面部表现丰富传神
        4.4.2 剧情取材化静为动
        4.4.3 动作细腻性格鲜明
第五章 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对后世的启示
    5.1 巧妙运用形体变形
    5.2 探索不同尺幅的绘画形式
    5.3 通过笔墨和眼神的运用展现写意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仇英《桃花源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桃源意象”的研究
        二、关于“桃花源图”的研究
        三、关于仇英的研究
        四、与青绿山水画相关的理论与技法研究
    第三节 概念阐释和研究内容
        一、桃花源图
        二、桃源意象
        三、桃源图式
        四、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仇英《桃花源图》作品解析
    第一节 仇英《桃花源图》考释分析
        一、画作蓝本
        二、画作内容
        (一)题跋
        (二)落款与印章
        (三)画面内容
        三、图像分析
        (一)景物——与实景相合的内在结构
        (二)用笔——种类多变的单纯笔法
        (三)设色——层次丰富的同类色组合
        (四)布局——“六远”空间的营造
    第二节 《桃花源图》中的桃源幻境
        一、仙凡交界之所
        二、隐匿之处
    第三节 《桃花源图》中的“桃源意象”元素
        一、桃花——保护与美好
        二、洞穴——仙境与通道
        三、田地水泽——归田与渔隐
    第四节 其余三本《桃花源图》与《浔阳送别图》
        一、芝加哥本《桃花源图》
        二、弗利尔本《桃花源图》
        三、圣路易斯本《桃花源图》
        四、《浔阳送别图》——对《桃花源图》的分解重组
第二章 仇英《桃花源图》的历史位置
    第一节 “桃花源图”的发展历程
        一、明代之前——“赵”本独秀
        二、明代——突然盛行
        三、清代——趋于平静
    第二节 仇英《桃花源图》的中轴定位
        一、上承
        (一)晋唐宋技法
        (二)“赵”氏蓝本
        二、下启
        (一)宫廷画家——王炳
        (二)职业画家——李士达、王彪
        (三)文人画家——王翚、恽寿平
第三章 仇英创作《桃花源图》的原因
    第一节 仇英绘制《桃花源图》的客观条件
        一、明代吴中画家的生存环境
        (一)专权与苛政对文人士大夫的迫害
        (二)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
        (三)宛如“桃花源”的自然人文景致
        二、明中期“桃花源”文本的流行
        (一)文人对《陶渊明集》的推广
        (二)《桃花源记》生命力旺盛衍生诸多变体
        三、仇英的际遇
        (一)出身低微提携有限
        (二)富贾馆饩表面风光
        四、仇英与“桃花源图”的订制
        (一)文人画家朋友圈的影响
        (二)“性价比”高
    第二节 仇英绘制《桃花源图》的主观条件
        一、近道者仇英
        (一)寻求权势的保护
        (二)向往“十洲”修仙
        二、表现“桃源幻境”有优势
        (一)青绿山水效果梦幻
        (二)画面复杂得心应手
第四章 仇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节 无忧的仙界胜景
        一、仙山楼阁
        二、修仙炼丹
    第二节 奢华的富贵生活
        一、出游之乐
        二、富贵之家
    第三节 高洁的文雅之境
        一、读书雅会
        二、归隐逸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中国画鉴定和服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2]晚明青花瓷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金佳雯.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3]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李白形象研究[D]. 孙丽侠.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中国五色理论体系对唐朝至五代时期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影响[D]. 余智鹏. 北京服装学院, 2020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明代人物长卷艺术表现研究 ——以仕女为例[D]. 李嘉予. 苏州大学, 2020(03)
  • [8]明清时期民乐水陆画艺术特色研究[D]. 吴强强.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画艺术语言研究[D]. 侯朔. 河北大学, 2020(08)
  • [10]仇英《桃花源图》研究[D]. 武晨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标签:;  ;  ;  ;  ;  

中国画鉴定与服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