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分类经营林

福建分类经营林

一、福建分类管理森林(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巍[1](2021)在《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30年来,中国洪涝、干旱、冰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呈明显增加趋势,直接影响了农户经营的产出和收益。为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补偿农户林业灾后损失,森林保险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创新制度,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风险管理工具。森林保险的非营利性决定了森林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09年中央将“森林保险补贴”纳入财政补贴预算科目,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到2017年,保费补贴比例从81.72%增加到89.88%。2017年全国森林保险补贴保费收入为32.35亿元,保费补贴高达29.07亿元(中国森林保险发展报告,2018)。然而,作为购买森林保险的主体,始终存在农户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的问题,农户实际参保率也较低。既然林业自然灾害风险对林业产出和收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农户为何抵触森林保险?政府、保险公司和相关林业部门又该如何有效引导农户主动投保森林保险?回答以上问题不但可以为农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而且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抵抗自然风险能力,保证林业生产经营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林业与草原局2018年重大调研课题项目“农户林业投融资体制调研”对福建、浙江和辽宁省48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测度了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实证分析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与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农户风险感知在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九个章节,核心部分为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研究概括为两个部分:(一)理论分析。在行为经济学、计划行为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心理学范式李克特量表测度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根据风险感知动态模型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分析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借助IAD延伸模型构建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模型,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原理研究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和林地规模的关系;最后,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和风险收益理论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机理。(二)实证分析。根据福建省曹远县、洪田县、大湖县,浙江省住龙县、八都县、岩樟县、上垟县和辽宁省本溪县、抚顺县481户林地经营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从农户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态度倾向两个方面对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风险偏好进行测度,并通过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检验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均值比较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即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风险感知四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通过测算林业灾损系数比较农户风险感知与实际灾害发生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的准确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风险偏好的空间依赖性;再次,使用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及林地适度规模下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使用分组回归法分析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及林地适度规模的相应变化;最后,使用二元Logit模型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及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和农户投保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按照林种结构将样本分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考察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差异,以及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林业灾害风险感知低的农户比例较高,是投保主体森林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参与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火灾风险感知低,与实际火灾发生情况存在偏差;农户病虫害风险感知较高,与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偏差较小;农户鼠害风险感知水平低,与实际鼠害发生情况较为一致。第二,林业灾害风险中,风险规避类型的农户占比最大。农户风险偏好受到个体特质、家庭生产经营状况、林业灾害经历和风险沟通的影响,具有空间依赖性,对政府的“强依赖”、从众心理和邻里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相邻农户表现出相似的风险偏好。第三,风险感知越高、风险规避程度越大,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越高。农户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具有调节作用。商品林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呈倒“U”型结构,扩大农户的商品林规模能够提升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当农户对林业灾害风险感知高时,农户越规避风险,保费支付意愿越强烈;当农户林业灾害的风险感知低时,规避风险的农户对保费支付意愿的显着性受到影响。第四,风险感知高、风险偏好程度低的农户更倾向参加森林保险,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投保行为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风险感知对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的投保行为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风险偏好与公益林农户的投保行为负向相关,但没有显着影响;风险偏好负向显着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影响公益林农户投保行为中不具有调节作用,在风险偏好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中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户林业灾害经历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二是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有效引导农户通过参加森林保险管理林业灾害风险;三是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四是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本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创新:第一,已有文献研究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和投保行为时,通常从风险感知或者风险偏好单一视角进行讨论,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同时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探究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并对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进行科学测量,分析农户风险感知与风险实际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测量的准确度;第二,已有文献在研究个体风险偏好时,通常将其视为一种较稳定的个人倾向,忽略了“框架效应”即语义沟通对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空间相关关系,受到风险沟通的影响,相邻地区农户的风险偏好具有空间依赖性,趋向于相似的风险偏好类型。第三,已有文献在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时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进行考察,忽略了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差异。本文将调研地区农户分类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研究异质性农户的森林保险投保行为,为调整森林保险供给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尝试构建林地适度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拟合函数,通过林地适度规模测算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值,与现实农户支付保费进行比较,探究合理的保费标准,为科学制定森林保险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李敏[2](2020)在《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远离自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然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逐步兴起,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建立有效的联结;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和旅游的资源,在当下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地域性景观风貌、传承绿色生活的理念、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绿色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基于我国国情特征开展在森林户外环境下的自然环境教育,对于探索自然教育新型模式、建设森林的生态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然教育的概念辨析、理论研究等,结合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领域和理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体验性景观对于自然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下的景观设计。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体验性、保护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体验的多维层次、景观的空间与要素、自然教育课程活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探索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的应用。通过本文研究总结得出:(1)森林中的自然环境教育应注重体验性的设计,以感官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叙事性的手法进行自然环境、场地设施、活动方案的设计;景观要素的体验性设计能够塑造独特的环境意向;(2)自然教育径与环境解说是在森林环境中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3)要充分挖掘场地的景观资源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结合森林环境教育的内容,实现具有本地特色和唯一性的自然教育基地设计;(4)自然教育活动课程的策划、教育基地的运营和老师的专业引导是一个自然教育基地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类似的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提供有效的实践项目借鉴。

陶晶晶[3](2020)在《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金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我国农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而且逐步踏上了国际化道路。同时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生物资产在农业上市公司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渐增加。生物资产在农业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生物资产的独特性使得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规范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向好向快发展的关键。因此,对生物资产进行科学准确的会计处理迫在眉睫。现阶段大多数学者对于生物资产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动物或植物这两种范围较大的领域,或者集中在计量模式的选择、信息披露的问题等单一环节,对某一细分行业会计处理关键环节的具体研究较少,比如林木业或者水产养殖业。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基于我国拥有公益性生物资产这一特殊性,以我国会计准则为基础,通过对林木类企业会计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林木类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遵循“理论概述—案例介绍—案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完善对策”的基本研究思路,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选取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建金森)作为案例,通过对其2013—2018这5年企业年度报告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分析,分析出了该公司生物资产在会计确认与分类、计量、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生物资产界限模糊,生物资产确认条件不全面,计量模式未考虑自然增值,生物资产折旧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生物资产没有进行减值计提,物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全面、不及时等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独特性增强了分类难度,林木类生物资产缺乏对成熟度的划分,历史计量模式的局限性,生物资产减值情况难以真实客观反映,交易方式特殊导致生物资产造假容易,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选择性披露。最后,本文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福建金森以及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对策。在生物资产分类方面,要完善并细化生物资产的分类标准,明确不同种类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熟度进行划分。在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方面,推广混合计量模式以符合生物资产自然特征,合理制定生物资产折旧政策,规范生物资产减值与交易方式。在生物资产信息披露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的相关规则和指引,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强化外部审计手段。本文希望通过对案例企业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研究,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同时,也希望为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提供参考,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夏春华[4](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郑振灿[5](2020)在《基于Sentinel-2A影像森林类型提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林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对森林资源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要素的监测体系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提取是基于遥感技术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应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森林类型分类研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在森林类型提取方面仍存在精度不高、分类结果可信度低等问题。综合利用遥感影像多元特征进行森林类型信息提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分类精度,但同时也伴随着多元特征的高维度、信息冗余、模型过拟合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森林资源监测调查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重点研究森林类型提取方法。本研究以福建省尤溪县为研究区,以Sentinel-2A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数据、森林二类调查数据、DEM数据等辅助数据,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指数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因子特征,采用分层多尺度分割提取技术,以期探索符合Sentinel-2A遥感影像特点以及内在规律的森林类型层次化信息提取方法,为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森林资源监测应用提供参考。通过野外调查数据与森林二类调查数据相结合,采用混淆矩阵的方法对森林类型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变换前三个分量的加入有助于提高影像分割效果和分类精度;在影像光谱特征的基础上,加入指数特征和纹理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类型提取精度;在多元数据的支持下,选取合适的特征和阈值进行分层与分类是一种有效的森林类型分类策略,取得了较高的分类精度,其中杉木、马尾松、竹林和其它林地的总体分类精度达79.80%,Kappa系数为0.725;通过对决策树和随机森林两种分类器进行优势互补,基于分类精度混淆矩阵中的生产精度和用户精度平均值作为先验知识进行多分类器决策级投票融合,相比于单一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分类器,组合分类器具有更高的分类精度,总体分类精度分别提高了3.32%和2.13%。

赵津津[6](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乡生态环境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城乡生态关系理论逐步完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以及促进城乡利益协调。美丽中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统筹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则是有效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城乡利益协调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第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第二,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多年来,流域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补偿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和地方实践各层面都做出丰富的探索。第三,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我国重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持。但也应看到,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李文[7](2020)在《基于类型重构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选取从客体的类型化和体系化两条进路出发完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制度,而二者前提均为对森林资源用益物权进行类型划分。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与类型划分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方面,要基于目的去检视手段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即基于生态规制的完善方向分析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的宏观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手段达成目的,即要根据具体类型划分进行具体生态规制。完善我国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生态规制需要从类型化和体系化进路出发,并且需要将生态价值纳入森林资源用益物权权能支配范围,要求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类型划分应当具有明晰性、多元性、复合性和体系性,既不能完全割裂森林资源的各个组成部分也不能将所有要素笼统的视为一体而不进行清晰的确权划分。此外,应当将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作为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的考量因素。而目前我国在法律上基于客体和主要目的以及在学理上基于利用的消耗性对森林资源用益物权进行类型划分的两种方式不适应上述完善生态规制的需要,因此,需要对森林资源用益物权进行类型重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重构具有二阶层结构,第一阶层是基于客体的类型重构。首先,根据森林资源自然状态内部结构进行立体化、多层次的类型重构,其次,根据森林资源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进行体系化类型重构。最后基于森林资源价值与需求多样性进行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细分。在第一阶层基础上,再根据权利构造差异对森林资源用益物权进行第二阶层类型重构。一方面,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能在对象、形态和期限等层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基于森林资源用益物权母权构造方面的差异可以将森林资源用益物权分为单一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复合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和整体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三种类型。最后,基于类型重构从类型化和体系化两条进路完善我国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制度。首先,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的类型化进路要求对不同类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进行类型化生态规制,分别采取不同程度的生态规制措施。一方面是对森林资源用益物权权能行使的类型化生态规制,另一方面是对生态规制主体参与程度的类型化,即根据不同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具体类型确定政府、企业和社会三种主体对其进行生态规制的不同程度。其次,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的体系化进路要求在对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采取不同程度的生态规制基础上,还要考虑不同类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联系,进行一体化生态规制。首先,对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三种母权构造类型进行体系化生态规制。其次,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原则基础上,运用比例原则对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体系化生态规制中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利益衡量。

许传丰[8](2020)在《SDN中基于NFV的DDoS攻击防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作为新兴的网络架构,具有集中控制、高利用率、可编程的优点,是未来网络提供灵活、多样的网络连接和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SDN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安全挑战。其中,分布式拒绝服务(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DDoS)攻击是最值得关注的安全问题之一。在SDN网络中,DDoS攻击持续耗尽网络中关键设备的资源,导致SDN网络无法提供正常服务,甚至崩溃。近年来,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技术的出现,为解决SDN中的DDoS攻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NFV凭借高效的资源管理能力和灵活的动态部署等优点,开始被引入到SDN网络中,并用于提高SDN网络的安全性。本文针对SDN网络中的DDoS攻击问题,以检测攻击、溯源攻击和缓解攻击为目标,通过结合NFV技术对DDoS攻击防御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基于强化学习-随机森林算法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针对SDN网络中DDoS攻击检测方法在控制器负载和检测精度方面的不足,设计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网络功能虚拟化(Software-Defined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SDNFV)网络架构,提出基于强化学习-随机森林算法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用于改进检测精度和减轻控制器负载,提高SDN网络整体的安全性。通过仿真实验对方案性能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案在攻击响应时间、CPU利用率和检测精度方面表现较好。(2)基于分类策略的DDoS攻击溯源方法。针对SDN网络中DDoS攻击溯源方法在溯源效率和溯源响应时间方面的不足,基于本文提出的SDNFV架构,提出依据DDoS攻击检测结果的分类策略。对分类后处于危险状态的位置,采取基于条件熵的路径回溯,并对处于可疑状态的位置进行部署监测节点。通过仿真实验对方案性能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案在溯源时间和CPU利用率方面表现较好。(3)基于囚徒困境博弈的DDoS攻击缓解方法。针对SDN网络中DDoS攻击缓解方法在伸缩性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不足,设计多控制器协作系统,通过协作系统内部成员的协作完成DDoS攻击缓解作用。并针对上述系统中的成员在协作过程中采取“自私行为”和“恶意行为”的问题,引入囚徒困境博弈技术,提出添加赏罚分明激励机制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并依据博弈结果,提出基于社会信誉值的资源分配机制,从而提高协作系统的协作性。通过仿真实验对方案性能进行验证,表明该方案在分组丢包率、信誉值和资源分配量方面表现较好。

孟媛媛[9](2020)在《面向生态系统复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Landsat时序建模方法》文中提出陆表生态系统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具有复杂的变化特征,遥感数据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变化检测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基于LandTrendr算法,融入空间结构特征构建一种新的Landsat稠密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干扰-恢复动态过程检测,获取森林生态系统复杂连续变化特征并揭示相应的环境变化规律。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针对亚热带红壤侵蚀区实际可用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数量较少,且森林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复杂多变的问题,基于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和DenseLandTrendr算法构建了融入空间特征的Landsat稠密时间序列森林生态系统干扰-恢复动态过程检测模型,有效描述了包括突然变化(突变)和连续而缓慢变化(渐变)等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干扰-恢复动态过程,将识别生态系统恢复完成时的总体时间精度提高到了原来算法精度的3倍以上。(2)通过计算空间滑动窗口内灰度共生矩阵的对比度和景观分形维数来表征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征,构建其Landsat稠密时间序列作为模型输入数据,最大限度地减弱了森林物候和光谱噪声对生态系统变化检测的影响,可以识别出更具环境变化监测意义的生态过程和特征,特别是对于森林组成和结构的转换(森林-森林)、森林-耕地转换两种变化模式及景观斑块边缘交错地带像元的变化识别更加准确。(3)在融入空间结构特征的稠密Landsat时间序列森林生态系统干扰-恢复过程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联动分析,探索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的时空关联性,提出了综合生态变化过程和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的时空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时空趋势变化模式、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变化模式、时空指标变化规律和不同景观类型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异质性整体上呈下降型破碎化模式,均质性景观的异质性变化一般为增长型,而减少型可能伴随着景观内部结构的变化。(4)基于融入空间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干扰-恢复过程检测模型获取的定量化参数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即生态系统抗性、弹性和可变性。分析了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抗性、弹性和可变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生态系统可变性的不同类别检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的总体精度为87.14%,表明基于稠密的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有效的。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存在较强的自我维持能力,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干扰逐渐减小,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呈上升趋势。

叶善青[10](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二、福建分类管理森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分类管理森林(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
        2.2.2 农户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
        2.2.3 森林保险的相关研究
        2.2.4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理论框架
    3.1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1.1 可得性启发式原则
        3.1.2 阈值选择模型
        3.1.3 修正的消费决策模型
    3.2 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2.1 期望效用理论
        3.2.2 前景理论
    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3.1 理论模型
        3.3.2 数理分析
    3.4 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森林保险发展概况
    4.1 中国森林资源及主要灾害现状
        4.1.1 森林资源现状
        4.1.2 森林自然灾害现状
    4.2 森林保险发展现状
        4.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保险发展
        4.2.2 森林保险现状
        4.2.3 森林保险需求现状
    4.3 调研区域森林保险概况
        4.3.1 森林保险政策
        4.3.2 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5.2.1 变量说明
        5.2.2 模型设定
    5.3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
        5.3.1 量表设计
        5.3.2 测度结果
        5.3.3 测度偏差分析
    5.4 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实证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农户风险感知的异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风险偏好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6.2.1 变量说明
        6.2.2 模型设定
    6.3 农户风险偏好的识别
        6.3.1 量表设计
        6.3.2 测量结果
    6.4 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
        6.4.1 实证结果分析
        6.4.2 风险沟通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进一步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与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7.2.1 变量说明
        7.2.2 模型设定
    7.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分析
        7.3.1 实证结果分析
        7.3.2 稳健性检验
    7.4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
        7.4.1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测算
        7.4.2 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
        7.4.3 风险感知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8.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8.2.1 变量说明
        8.2.2 模型设定
    8.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8.3.1 实证结果分析
        8.3.2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作用
        8.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强农户林业灾害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
        9.2.2 有效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引导农户参加森林保险
        9.2.3 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
        9.2.4 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差异化需求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2)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受到重视,自然需求提升
        1.1.2 .自然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体验式教育的尝试
        1.1.3 .景观体验需求提升,风景园林在自然教育中发挥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实地调研和观察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4.5 .归纳总结法
    1.5 .技术路线
2.自然教育相关理论
    2.1 .概念辨析
        2.1.1 .自然教育
        2.1.2 .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2.2 .国内研究概况
    2.3 .自然教育环境基地
        2.3.1 .自然教育基地的分类
        2.3.2 .自然教育基地的基本要素
3.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3.1 .山地森林发展自然教育的优势
        3.1.1 .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3.1.2 .森林环境中景观类型多样,提供自然体验的良好户外环境
        3.1.3 .开展自然教育对森林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和森林旅游大有裨益
    3.2 .相关研究范畴
        3.2.1 .森林旅游
        3.2.2 .环境解说
        3.2.3 .森林体验
        3.2.4 .科普宣传
    3.3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内容
    3.4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形式
        3.4.1 .森林自然观察
        3.4.2 .森林自然体验
        3.4.3 .森林自然探险
        3.4.4 .自然环境解说
        3.4.5 .自然学校和自然课堂
        3.4.6 .自然教育径
    3.5 .森林自然教育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3.6 .本章小结
4.景观体验在森林自然教育中的应用
    4.1 .体验式景观
        4.1.1 .自然体验(Nature Experience)
        4.1.2 .体验式景观(Experience Landscape)
    4.2 .景观体验的内涵
        4.2.1 .景观体验的特性
        4.2.2 .体验的类型
    4.3 .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体验需求与偏好调查
        4.3.1 .调查对象
        4.3.2 .调研方法
        4.3.3 .调研分析
        4.3.4 .调研结果
    4.4 .以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国内的森林自然教育的问题
5.案例分析
    5.1 .多尔恩斯特滕哈万根(Barfuss Park)赤脚公园
        5.1.1 .设计理念
        5.1.2 .设计要素
        5.1.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1.4 .借鉴意义
    5.2 .德国EINS+ALLES感官公园
        5.2.1 .设计理念
        5.2.2 .体验设计
        5.2.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2.4 .借鉴意义
    5.3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
        5.3.1 .景观资源
        5.3.2 .设计目标
        5.3.3 .设计要素
        5.3.4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3.5 .借鉴意义
    5.4 .伊贾姆斯自然中心(IJAMS NATURE CENTER)
        5.4.1 .设计理念
        5.4.2 .景观节点
        5.4.3 .活动课程
        5.4.4 .借鉴意义
    5.5 .阿卡迪亚大区生态门户-路易斯安那圣兰德游客中心
        5.5.1 .设计理念
        5.5.2 .活动分区与景观设计
        5.5.3 .借鉴意义
6.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6.1 .设计原则
        6.1.1 .体验性
        6.1.2 .保护性
        6.1.3 .系统性
        6.1.4 .地域性
    6.2 .体验性设计策略
        6.2.1 .五感体验策略
        6.2.2 .精神体验策略
        6.2.3 .教育体验策略
    6.3 .场所设施规划策略
        6.3.1 .空间策略
        6.3.2 .功能分区
        6.3.3 .要素分析与策略
    6.4 .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方案
        6.4.1 .自然教育主题活动
        6.4.2 .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方案
7.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设计说明
    7.1 .场地概况与项目背景
        7.1.1 .城市概况
        7.1.2 .项目位置
        7.1.3 .上位规划
        7.1.4 .区位优势
    7.2 .场地分析
        7.2.1 .武平县景观资源分析
        7.2.2 .场地内部分析
    7.3 .设计定位
    7.4 .总体设计
        7.4.1 .平面图
        7.4.2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7.4.3 .鸟瞰图
        7.4.4 .种植设计
        7.4.5 .生态修复设计
        7.4.6 .竖向设计
        7.4.7 .水体设计
        7.4.8 .照明
        7.4.9 .服务设施规划
    7.5 .分区节点设计
        7.5.1 .游客服务中心
        7.5.2 .森林幼儿园自然教育中心
        7.5.3 .五感体验区
        7.5.4 .田园观光区
        7.5.5 .森林冒险区
        7.5.6 .文化体验区
        7.5.7 .社区生活区
        7.5.8 .森林保育区
    7.6 .自然教育专项设计
        7.6.1 .园路系统与研学路径规划
        7.6.2 .服务建筑与设施
        7.6.3 .环境解说与导览系统
        7.6.4 .课程活动策划
        7.6.5 .活动周边产品设计
    7.7 .用地平衡
8.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山地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的认识与需求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3)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金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确认及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的研究
        1.2.3 关于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基本框架
2 农业类企业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理论概述
    2.1 生物资产的概念、分类及特征
        2.1.1 生物资产的定义
        2.1.2 生物资产的分类
        2.1.3 生物资产的特征
    2.2 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
        2.2.1 生物资产总体确认情况
        2.2.2 生物资产的确认范围
        2.2.3 生物资产的分类界限
    2.3 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
        2.3.1 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2.3.2 生物资产的折旧
        2.3.3 生物资产的减值计提
    2.4 生物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
        2.4.1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2.4.2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2.4.3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2.4.4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可比性
3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案例介绍
    3.1 福建金森公司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财务状况
        3.1.3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现状
    3.2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现状
        3.2.1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及分类情况
        3.2.2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会计计量情况
        3.2.3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折旧政策和减值计提情况
        3.2.4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4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生物资产界限模糊
        4.1.2 生物资产确认条件不全面
        4.1.3 计量模式未考虑自然增值
        4.1.4 生物资产折旧政策不符合实际
        4.1.5 未对生物资产进行减值计提
        4.1.6 生物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全面、不及时
    4.2 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林木类生物资产的独特性加大了分类难度
        4.2.2 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缺乏成熟度的划分
        4.2.3 历史计量模式的局限性
        4.2.4 生物资产减值情况难以真实客观反映
        4.2.5 交易方式特殊导致生物资产造假容易
        4.2.6 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选择性披露
5 完善福建金森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建议
    5.1 对生物资产会计确认及分类的建议
        5.1.1 完善并细化生物资产的分类标准
        5.1.2 明确不同种类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
        5.1.3 对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熟度进行划分
    5.2 对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的建议
        5.2.1 推广混合计量模式以符合生物资产的自然属性
        5.2.2 完善生物资产的折旧政策
        5.2.3 规范生物资产减值与交易方式
    5.3 完善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5.3.1 健全生物资产信息披露规范
        5.3.2 增加林木类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5.3.3 强化外部审计手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Sentinel-2A影像森林类型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卫星影像林业应用现状
        1.2.2 森林提取方法
    1.3 森林类型提取存在的难点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势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分布
        2.1.5 森林资源
    2.2 数据源
        2.2.1 遥感数据
        2.2.2 辅助数据
        2.2.3 外业数据
    2.3 数据处理
        2.3.1 辐射定标
        2.3.2 大气校正
        2.3.3 主成分变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对象分类关键技术
    3.1 影像分割
        3.1.1 分割算法
        3.1.2 多尺度分割
        3.1.3 最优分割参数的选取
    3.2 分类方法
        3.2.1 支持向量机
        3.2.2 决策树
        3.2.3 随机森林
        3.2.4 组合分类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森林类型提取方法研究
    4.1 分类系统
    4.2 样本选取
    4.3 特征分析
        4.3.1 光谱特征
        4.3.2 指数特征
        4.3.3 纹理特征
        4.3.4 地形因子特征
    4.4 特征组合
    4.5 森林类型提取策略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分类结果
        4.6.2 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萌芽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二、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一、国土空间布局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趋向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得以扭转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二、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二、生态补偿取得明显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
    第一节 高屋建瓴制定发展战略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第二节 推动政策制定和法制化进程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加速推进
    第三节 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
        一、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二、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
        三、以生态环保责任制强化落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二:促进城乡利益协调
    第一节 城乡利益协调的理论阐释
        一、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的困境
        二、以城市利益让渡调整利益格局
        三、城乡互利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导向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三、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
        四、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第三节 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
        一、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二、推动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第四节 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
        一、以城带乡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锚固城市生态本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一、城乡空间规划仍不平衡不协调
        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平衡
        三、生态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第二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三、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有待完善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三、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不彰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城乡空间发展
        二、坚持“生态价值论”和“两山论”理念引领生态补偿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保护修复
    第二节 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
        一、平衡协调城乡空间规划
        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三、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第三节 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
        二、以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城乡统筹推进机制
        三、健全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
    第四节 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
        二、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三、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提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类型重构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指向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指向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森林资源用益物权概念与性质综述
        2.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综述
        3.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结构
        (二)研究方法
        1.概念思维与类型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
        3.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
        4.实证分析方法
第一章 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的概念
    一、森林资源用益物权概念辨析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1.森林与森林资源
        2.森林资源的内涵和外延
        (二)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概念
        1.森林资源所有权
        2.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概念与性质
        (三)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与相关概念辨析
        1.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与林业物权
        2.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与森林资源利用权、森林资源使用权
        3.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与林权
    二、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生态规制
        (一) 生态规制的发展概述
        1.生态规制主体发展与规制提前
        2.生态规制客体的类型化与体系化进路
        3.生态价值保护的公共目标
        (二)我国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的不足与完善方向
        1.我国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的现状与不足
        2.我国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的完善方向——客体类型化与体系化进路
        (三)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与类型划分的关系——目的与手段
第二章 生态规制视角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的要求
    一、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的多元性与体系性
        (一)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的明晰性与多元性
        (二)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的复合性与体系性
    二、类型划分需体现森林资源用益物权对生态利益的支配
        (一)物权的利益与权能
        (二)将生态价值纳入森林资源用益物权权能支配范围
        1.生态价值纳入森林资源用益物权权能支配范围的必要性
        2.生态价值纳入森林资源用益物权权能支配范围的可行性
        (三)生态价值纳入权能支配范围对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的要求
        1.生态整体性保护要求
        2.将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作为类型划分考量因素
    三、生态规制视角下现行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划分的不适恰
        (一)法律分类的不适恰——基于客体和主要目的
        (二)学理分类的不适恰——基于利用的消耗性
    四、小结
第三章 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类型重构
    一、基于客体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重构——第一阶层
        (一)立体化、多层次类型重构
        (二)体系化类型重构
        (三)多元价值与需求下的类型细分
        1.分类标准的多元性
        2.基于客体多元价值与需求下的类型细分
    二、基于权利构造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重构——第二阶层
        (一)基于权能结构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重构
        1.基于占有、使用权能结构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重构
        2.基于收益权能结构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重构
        (二)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体系的母权辨析
        1.林下资源用益物权和森林用益物权的母权辨析
        2.森林景观资源用益物权的母权辨析
        (三)基于母权构造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重构
    三、小结——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类型重构的二阶层体系
第四章 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类型化生态规制
    一、基于权能结构对权能行使的类型化生态规制
        (一)对占有、使用权能行使的类型化生态规制
        (二)对收益权能行使的类型化生态规制
    二、基于权能结构的生态规制主体参与程度类型化
        (一)社会主体生态规制参与程度类型化
        (二)企业赋权生态规制参与程度类型化
        (三)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中的政府放权
第五章 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体系化生态规制
    一、基于母权构造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体系化生态规制
        (一)整体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体系化生态规制
        (二)复合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体系化生态规制
        (三)单一型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的体系化生态规制
    二、森林资源用益物权体系化生态规制的利益衡量
        (一)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的根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1.返还原物——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嵌入
        2.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的根本原则
        (二)体系化生态规制的利益衡量与比例原则
        1.适当性原则与利益优先原则
        2.必要性原则与损害最小化原则、补偿原则
        3.均衡性原则与多元参与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SDN中基于NFV的DDoS攻击防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软件定义网络
        2.1.1 软件定义网络架构
        2.1.2 OpenFlow协议
    2.2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2.2.1 DDoS攻击
        2.2.2 SDN中的DDoS攻击
    2.3 相关技术
        2.3.1 网络功能虚拟化
        2.3.2 强化学习
        2.3.3 随机森林
        2.3.4 囚徒困境博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强化学习-随机森林算法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
    3.1 DDoS攻击检测方法
        3.1.1 检测方法系统架构
        3.1.2 检测方法整体设计
        3.1.3 检测触发模块
        3.1.4 深度检测模块
    3.2 实验与性能分析
        3.2.1 实验环境
        3.2.2 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类策略的DDoS攻击溯源方法
    4.1 DDoS攻击溯源方法
        4.1.1 分类策略
        4.1.2 持续监测
        4.1.3 路径回溯
    4.2 实验与性能分析
        4.2.1 实验环境
        4.2.2 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囚徒困境博弈的DDoS攻击缓解方法
    5.1 DDoS攻击缓解方法
        5.1.1 多控制器协作系统架构
        5.1.2 缓解方法整体设计
        5.1.3 DDoS攻击缓解流程
    5.2 实验与性能分析
        5.2.1 仿真环境
        5.2.2 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面向生态系统复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Landsat时序建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生态系统遥感时序变化检测算法研究进展
        1.2.2 森林生态系统变化时空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3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
        1.2.4 森林生态系统变化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实验流程设计、实验区和数据
    2.1 整体实验流程
    2.2 研究区地理特征
        2.2.1 亚热带红壤区环境胁迫概况
        2.2.2 土壤类型
        2.2.3 气候特征
        2.2.4 植被类型
        2.2.5 地形地貌
        2.2.6 实验区选择
    2.3 数据准备
        2.3.1 Landsat数据
        2.3.2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2.3.3 DEM数据
        2.3.4 气象数据
        2.3.5 辅助数据和参考资料
        2.3.6 样本数据集
第3章 融入空间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干扰-恢复过程检测模型
    3.1 森林生态系统变化检测空间结构特征指标
        3.1.1 灰度共生矩阵(GLCM)纹理度量
        3.1.2 分形维数(FD)度量
        3.1.3 空间滑动窗口的选择
    3.2 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的遥感时序变化检测
        3.2.1 DTW算法
        3.2.2 稠密时间序列干扰-恢复过程检测
        3.2.3 干扰-恢复过程检测结果
    3.3 Dense-LandTrendr遥感时序变化检测算法
        3.3.1 LandTrendr算法
        3.3.2 Dense-LandTrendr算法
        3.3.3 参数设定
        3.3.4 可信度评价和验证
        3.3.5 干扰-恢复过程检测结果
        3.3.6 可信度评价结果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稠密时序检测方法的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变化分析
    4.1 时空趋势变化模式
        4.1.1 MK趋势分析
        4.1.2 变化模式识别
    4.2 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变化模式
        4.2.1 生态过程分析
        4.2.2 空间格局分析
        4.2.3 时空变化模式识别
    4.3 景观结构时空指标变化规律和景观变化过程
        4.3.1 景观结构时空变化指标
        4.3.2 时空指标变化规律
        4.3.3 不同景观的变化过程
    4.4 时空变化结果分析
        4.4.1 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4.2 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时空评价
    5.1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述
        5.1.1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发展历程
        5.1.2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5.2 基于干扰-恢复过程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5.2.1 基于遥感时序分析构建的稳定性评价指标
        5.2.2 可信度评价
    5.3 红壤区森林生态系统抗性变化分析
        5.3.1 森林生态系统抗性的生态学意义
        5.3.2 森林生态系统抗性的时空变化
    5.4 红壤区森林生态系统弹性变化分析
        5.4.1 森林生态系统弹性的生态学意义
        5.4.2 森林生态系统弹性的时空变化
        5.4.3 森林生态系统弹性对于干扰强度的响应
    5.5 红壤区森林生态系统可变性动态分析
        5.5.1 森林生态系统可变性的生态学意义
        5.5.2 森林生态系统可变性的时空变化
        5.5.3 森林生态系统可变性对于干扰强度的响应
        5.5.4 森林生态系统可变性评价的可信度评价结果
    5.6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结果分析
        5.6.1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不确定性与局限性
        5.6.2 红壤区森林生态系统变化特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福建分类管理森林(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海巍.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D]. 李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以福建金森为例[D]. 陶晶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4]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Sentinel-2A影像森林类型提取研究[D]. 郑振灿.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D]. 赵津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7]基于类型重构的森林资源用益物权生态规制[D]. 李文. 武汉大学, 2020(04)
  • [8]SDN中基于NFV的DDoS攻击防御技术研究[D]. 许传丰.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面向生态系统复杂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的Landsat时序建模方法[D]. 孟媛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福建分类经营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